白介素-11论文

2024-07-28

白介素-11论文(共8篇)

白介素-11论文 篇1

近年来,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 其治疗的主要手段就是采用放疗或者是化疗。而放疗后最常见的副反应就是口腔黏膜炎, 尤其是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放疗过程中, 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会更高, 一般为40%~52%[1]。口腔黏膜反应轻则引起患者口腔疼痛不适, 重则会造成患者进食困难, 体重减轻, 体质下降, 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不及时治疗, 会使病原微生物通过被破坏了的口腔黏膜屏障引起系统感染, 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2]。为了更好的研究口腔黏膜炎的治疗效果, 笔者所在医院对放疗后出现口腔黏膜炎的25例患者采用IL-11局部雾化吸入疗法, 以期预防和减轻患者的口腔黏膜反应,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放疗后出现口腔黏膜炎的患者25例, 男15例, 女10例, 年龄26~81岁, 平均年龄 (49.6±3.7) 岁。鼻咽癌20例, 口咽癌3例, 非何杰金淋巴瘤2例。所有患者在放疗前口腔黏膜状态均完好。将25例患者方法分为两组, 观察组13例和对照组1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和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放射治疗期间给予IL-11 (巨和粒) 1支, 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 局部雾化吸入, 10 ml/次, 2次/d, 雾化时间为15 min。对照组给予1∶5000呋喃西林液漱口, 4次/d, 10 mg维生素B12口服, 3次/d[3]。密切观察患者口腔黏膜炎发生时间、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反应愈合时间及对进食的影响, 并记录患者服用后有无不良反应, 如疼痛、恶心等。

1.3 诊断标准

按RTOG放射黏膜损伤分级标准[4], 对口腔黏膜反应进行分级:0级, 口腔黏膜正常;Ⅰ级, 黏膜充血, 可有轻度疼痛, 无需止痛药;Ⅱ级, 有片状黏膜炎, 或有炎性血清血液分泌物或有中度疼痛, 需用止痛药;Ⅲ级, 有融合的纤维性黏膜炎, 可伴重度疼痛, 需用麻醉药, 能进半流质饮食;Ⅳ级, 出现溃疡、出血、坏死, 疼痛剧烈, 不能进食。采用VAS法对疼痛进行评估, 0为无痛, 10为能想象的最痛;1~4为轻度疼痛;5~6为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用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反应程度上,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而在反应时间上差异不显著 (P>0.05) ;说明IL-11经局部雾化吸入后, 口腔黏膜反应程度明显降低, 反应的发生时间明显缩短。见表1。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在疼痛程度上明显降低, 在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 (P<0.05)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观察组治疗后患者进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在放射治疗的过程中, 除癌细胞外, 对其它的正常细胞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由于口腔被覆黏膜上皮细胞, 增殖活跃, 并且对放疗毒性敏感较高, 因而易发生口腔黏膜炎。其主要原在于, 放疗后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 并且出现恶心、呕吐现象, 使患者饮水和进食减少, 唾液分泌减少, 造成寄生于口腔的病原微生物迅速繁殖, 破坏了口腔黏膜屏障而引起口腔炎症、溃疡性改变[5]。再加上外界因素如咬伤等造成口腔黏膜屏障破损, 使其抵抗力下降, 病原微生物乘机而入从而引起口腔黏膜炎。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红斑、溃疡、坏死及假膜, 引起疼痛、感染、营养不良, 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对治疗的依从性, 严重者可导致治疗计划中断。

IL-11是由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和部分间叶细胞产生的多效性细胞因子, 在原始巨核细胞到血小板生成的全过程中起到调控作用, 且可以协同G-CSF增强血液粒细胞, 特别是升白细胞的作用, 从而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IL-11能够治疗口腔黏膜炎的原因在于[6]:IL-11具有下调炎症反应和黏膜保护的作用, 研究发现, 上皮细胞可表达IL-11和IL-11R, 在某些受损组织中, 上皮细胞分泌大量的IL-11, 可能参与了受损组织的炎症反应, IL-11能够选择性地降低促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干扰素等的表达, 通过免疫调节作用调节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活性, 减少多种前炎性介质的出现。IL-11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和提高小肠中绒毛干祖细胞的有丝分裂活性, 明显促进照射后小鼠小肠上皮细胞从静止期进入细胞周期, 加速DNA合成及有丝分裂的进程, 促进细胞增殖, 抑制凋亡;IL-11可明显减轻大剂量甲氨蝶呤诱发的小肠黏膜炎的严重程度, 缩短病程。本研究发现,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口腔黏膜反应程度降低, 减轻患者疼痛和增进患者食欲等方面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在常规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时候, 患者以雾化的形式吸入IL-11来预防和治疗可能产生的口腔黏膜反应, 可显著降低患者放疗性口腔黏膜反应程度, 减轻患者的疼痛, 增进患者的食欲, 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法的临床操作性好, 值得进行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IL-11 (IL-11) 治疗口腔黏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4月放疗后出现口腔黏膜炎的患者25例, 分为两组, 观察组放射治疗期间给予IL-11局部雾化吸入, 对照组给予1:5000呋喃西林液漱口, 维生素B12口服, 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口腔黏膜反应程度降低, 减轻患者疼痛和增进患者食欲等方面的效果显著 (P<0.05) 。结论:IL-11对预防和治疗放疗所致的口腔黏膜炎显著疗效, 并能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IL-11,口腔黏膜炎,放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王逸如, 陈少明, 郑滢, 等.早期护理干预对防治鼻咽癌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作用探讨[J].护理研究, 2007, 21 (7) :18101811.

[2]禤菁, 黎荣清.复方碳酸氢钠液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 2006, 14 (2) :152.

[3]肖春莲, 李莉, 刘虹, 等.口腔黏膜保护剂防治放射性口腔炎30例疗效观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 (3) :221.

[4]黄引芳, 傅深, 章青, 等.IL-11预防和治疗头颈部肿瘤放疗性口腔黏膜反应的效果观察[J].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0, 37 (9) :2427.

[5]黄湛, 刘洪臣, 邵秀茹, 等.急性白血病放疗后合并口腔黏膜炎的综合治疗[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7, 12 (5) :350-352.

[6]黄小红, 周娟, 周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对放疗后口腔黏膜炎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心, 2010, 23 (12) :50-51.

白介素-11论文 篇2

【适应症】用于实体肿瘤、非髓系白血病化疗后111、1V度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实体瘤及非髓性白血病患者,前一疗程化疗后发生III、IV度血小板减少症(即血小板数〈=5×109/L者,下一疗程化疗前使用吉巨芬,以减少病人因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和对血小板输注的依赖性。同时有白细胞减少症的病人必要时可合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

【用法用量】根据吉巨芬临床研究结果,推荐吉巨芬应用剂量为50ug/kg,于化疗结束后24-48小时开始或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后皮下注射(以1ml注射用水稀释,每天一次,疗程一般7-14天。血小板计数恢复后应及时停药。

【不良反应】多数病人对吉巨芬耐受良好,常见到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硬结、结膜充血、水肿、心悸、乏力等。

以上不良反应多数字用药过程中自行缓解或消失,无需特别处理,少数不良反应停药后消失,未出现其它严重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1、吉巨芬应在化疗后使用,不宜之化疗前或化疗疗程中使用。

2、使用吉巨芬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血象(一般隔日一次),注意血小板值得变化,在血小板升至100×109/L时应及时停药。

3、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尤其充血性心衰及心房纤颤、心房扑动病史的患者慎用。

4、使用期间应注意毛细血管渗漏综合症的监测,如体重、浮肿、浆膜腔积液等。

【禁忌】

对同类产品国外曾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因此,对白介素-11及吉巨芬中其它成分过敏者禁用,对血液制品及其他生物制剂有过敏史者慎用。

【药理毒理】

重组人白介素-11是一种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在体内由骨髓基质细胞产生,直接刺激巨核系祖细胞在体内增殖,从而增加骨髓中的巨核系细胞数量。同时还可以促进巨核系细胞的成熟和血小板的形成,终可提升血小板数的目的。

它生成的血小板功能、寿命等完全正常,成为癌症患者因化疗引起血小板减少的首选药物。孙晓非等研究报道,重组人白介素-11确能刺激血小板增生,减轻化疗引起的血小板下降,储大同等研究也表明重组人白介素-11能显著减少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缩短其持续时间。

研究还发现白介素-11能使G—CSF的升白细胞作用加强,骨髓红系造血功能增强,可明显减低血液病患者化疗后菌血症的发生。Reynolds的一个多中心、随机Ⅲ期临床试验还证实,

重组人白介素-11可以有效地防止化疗后血小板降至20×10/L以下及有效减少血小板输注,并保证化疗可连续进行而不需调整剂量。

【贮藏】密封。

【有效期】18个月

【生产企业】杭州九源基因工程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30077

白介素-11论文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24例患者均为我院血液科2007年3月至2010年4月收治住院患者,其中ITP14例、CAA5例,急性白血病5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自发病至到我院就诊间隔时间最短11d,最长7年。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

1.2 临床表现及实验资料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成度的皮肤、黏膜出血,其中5例生育期女性伴有经期月经量明显增多,口服宫血宁、肌注丙睾后月经量明显减少。1例ITP患者合并尿路出血治疗前予以输注1单位机采血小板对症处理后尿路出血明显减轻,其余资料,见表1。

1.3 疗效判断标准

完全治疗反映Plt≥100×109/L,部分治疗反映Plt 50~100×109/L,无效Plt<50×109/L。

2 结果

2.1 治疗方案及疗效

14例ITP患者均正归使用皮质激素均>4周,长春新碱>4周,口服CSA>12周。CAA患者停用小剂量皮质激素后继续口服CSA、雄性激素,并间断注射EPO、G-c SF。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第5天开始予以注射白介素-11、G-c SF。所有患者白介素-11给药计量按0.05mg/Kg/d×5d,皮下注射治疗,有治疗反应的16例,患者统计资料见表2。

2.2 药物副作用

14例ITP患者中有2例出现全身肌肉、关节疼痛,1例出现低热,体温37.9℃,5例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中有1例出现关节疼痛,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CAA患者中无上述不良反应患者。

2.3 有效患者出院后情况

有效的9例ITP患者中有7例分别在治疗有效后第21~62天反复给原方案继续治疗有效后予以口服小剂量皮质激素0.5mg/Kg/d巩固,病情稳定,血小板稳定在50×109/L以上。有效的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在病情完全CR后血象持续正常,其中1例成人B细胞ALL-L2在CR后,6个月因无钱治疗复发死亡。2例有效CAA患者中,部分有效1例的血小板在14d后降至30×109/L以下,再次原方案治疗基本无效,完全有效1例在停药22d血小板开始下降,再次原方案治疗有效。

2.4 无效转归

无效的5例ITP患者中有2例在病程第11个月、及2年6个月发展为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病程5年6个月、年龄67岁的CAA患者上属治疗无效出院后7个月转为MDS-RAS,无效的2例ITP患者及1例CAA患者失访。

3 讨论

I T P是一种免疫性疾病,由于外周血液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同时伴有巨核细胞生长、发育、成熟障碍,从而导致外周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可引起出血死亡。目前治疗仍以糖皮质激素作为首选药物,90%患者治疗有效,但仍有10%患者因骨髓中巨核细胞增生低下,对常规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长春新碱、CSA、硫唑嘌呤治疗效果不佳,亦有报道使用甲氨碟呤治疗难治或复发性患者有较好效果[3]。r Hu IL-11在1997年11月被美国FDA批准用于化疗、骨髓衰竭性疾病及骨髓移植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治疗。r Hu IL-11是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一种多功能造血调控因子,对骨髓巨核细胞有重要调控作用。体外实验证实能刺激人幼稚巨核细胞的增殖[2]。我们选择临床上少见、难治的低巨核细胞性ITP患者14例,用上述常规药物正规治疗效果不佳,Pit<35×109/L。另外5例CAA患者,正规使用CSA、雄性激素、G-c SF、EPO等无效,Pit<30×109/L患者,使用r Hu IL-11皮下注射治疗有效率分别达到64.3%和40%。但血小板维持时间短,如加服小剂量强的松0.5mg/Kg/d联和治疗能巩固疗效。在治疗无效的5例ITP患者中有2例发展为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无效CAA转化为MDS-RAS。上述提示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是骨髓巨核系造血衰竭性疾病,有报道可进展为MDS、CAA或白血病[4]。转化为再障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多能干细胞损伤,导致多能干细胞增殖、分化缺陷[6]。对于年青或病情严重患者常规治疗无效,下一步合理治疗应选择异基因骨髓移植[4]。化疗是目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手段,而化疗后骨髓抑制可导致血小板进一步下降,使出血风险增加。我们用r Hu IL-11治疗5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有效率100%,且血小板回升较快,减轻了患者输注血小板的高昂费用,减少了因出血导致死亡风险。目前r Hu IL-11已经用于临床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而发生的严重血小板减少。

重组人白介素-11(r Hu IL-11)常见不良反应有:头痛、头昏、骨骼肌肉疼痛、乏力、发热等,亦有报道使用后发生毛细血管渗漏综合症[5]。本实验组24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现肌肉关节疼痛,1例患者出现低热,经对症处理后完全好转,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本实验组所观察病例数有限,部份病例不能长期随访复诊,更客观的评价有待大宗病例数统记进一步观查。

摘要:目的 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临床上难治、易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对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佳。方法 我们对2007年至2010年在我科住院的24例患者用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以探讨该类疾病更好的治疗方法。结果 接受治疗的24例患者中,14例ITP患者治疗后达完全治疗反映4例,部份治疗反映5例,无效5例。CAA患者5例,治疗后达完全治疗反映1例,部份治疗反映1例,无效3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5例,治疗后均达完全治疗反映。无效的5例ITP患者中有2例分别在病程第11个月、及2年6个月发展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结论 (1)对化疗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使用白介素-11治疗可快速提升血小板,减轻化疗后骨髓不应期带来的出血。(2)对低巨核细胞性ITP有效率亦能达到64%,对该类患者如果常规治疗药物效果不佳,使用白介素-11治疗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治疗手段。(3)对CAA的治疗有效率为40%,相对较差。

关键词: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重组人白介素-11

参考文献

[1]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11~115.

[2]张华等.重组人白介素-11联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5,18(3):138~139.

[3]郭成山,南士英.甲氨碟呤治疗难治或复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7,98(4):239~241.

[4]王开泰,陆红娟.重组人白介素-11对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恢复效果[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7,100(6):332~333.

[5]吴涛等.重组人白介素-11致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一例[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7,99(5):307.

白介素-11论文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7月~2010年3月在我院血液科初次诊断的重症ITP患者共61例, 均符合1986年中华血液学会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ITP诊断标准[1]。所有病例治疗前PLT<20×109/L, 且有明显的出血症状, 其中消化道出血34例, 泌尿生殖道出血28例, 呼吸道出血19例, 均有皮下出血, 无1例发生颅内出血。63例患者骨髓检查均有巨核系列血小板生成不良表现。重组人白介素-11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者31例, 为治疗组, 男9例, 女22例, 年龄14~80岁, 平均年龄38.45±16.34岁, 治疗前血小板均值8.48 (±5.22) ×109L。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者30例, 为对照组, 男5例, 女25例, 年龄14~73岁, 平均年龄36.23±13.30岁, 治疗前血小板均值8.23 (±5.08) ×109/L。两组基线比较,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15mg/天静脉滴注, 7天后改为醋酸泼尼松片1 mg/ (kg·d) 口服, 以后逐渐减量维持, 同时予止血、抑酸、保护胃黏膜、对症支持等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11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1.5mg/d皮下注射治疗。对照组12例患者输注浓缩血小板共16个治疗量, 治疗组13例患者输注浓缩血小板共17个治疗量, 无一例患者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肝肾功能、骨髓象和免疫检查, 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血常规, 同时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药物副作用, 当血小板值恢复至100×109/L时停止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

1.3 疗效判断

完全反应:血小板>100×109/L, 出血症状停止;部分反应:血小板50~100×109/L或较前升高30×109/L以上, 出血症状改善;无反应:血小板及出血症状无变化。有效率计算:完全反应加部分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临床观察显示, 重组人白介素-11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组3d有效率67.74%, 5d有效率90.32%, 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组3天有效率33.33%, 5d有效率73.33%, 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治疗第7d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55%和93.33%,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重组人白介素-11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升高较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显著,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白介素-11是FDA批准的第一个血小板生长因子。白介素-11通过直接促进造血干细胞、多能祖细胞和巨核细胞祖细胞增生、分化, 促进巨核细胞的成熟, 从而使血小板数目增加。临床前及临床研究表明其有明显的升血小板作用, 能降低因化疗所致的输注血小板的需要。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化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 疗效好, 不良反应较轻, 已被成功地应用于恶性肿瘤化/放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和预防[2]。

本组资料显示, 重组人白介素-11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初治重症ITP起效快, 3天有效率67.74%, 5天有效率90.32%, 能快速有效地升高患者血小板计数, 减轻出血情况、改善临床症状, 同时避免了大剂量激素冲击所致不良反应, 又比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经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两组有效率逐渐接近, 均达93%以上,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考虑经济等原因, 对照组治疗起效后常短期内出院, 失访病例多, 治疗后期的统计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短期内观察, 重组人白介素-11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升高较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显著, 对患者的长期预后是否有影响尚需进一步观察。

综上所述, 对初治重症ITP患者在传统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同时, 给予重组人白介素-11能快速有效地升高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 短期内达到部分反应或完全反应, 减轻出血情况, 改善临床症状, 使患者尽快度过出血危险期。

参考文献

[1]张之南, 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279-285.

白介素-11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 例入选患者均为2011 年1 月-2014 年12 月在笔者所在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住院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 有明确的病理学确诊依据, 确诊为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以及恶性淋巴瘤, 其中男37 例, 女33 例;年龄60~70 岁, 平均66.8 岁。依据肿瘤类型选择不同的化疗方案方案进行化疗。入选条件:患者基本情况良好, 预期生存超过3 个月以上, Karnofsky (KPS) 评分大于60 分;连续2 个化疗周期化疗方案相同。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正常, 无明显的心、肺、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障碍, 无急性感染病史和活动后出血倾向。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6 例, 其中男19 例, 女17 例;对照组34 例, 其中男18 例, 女16 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完成两个化疗周期后当天给予皮下注射重组人白介素-11, 1.5 mg/ 次, 1 次/d, 连续用药7 d, 后隔日一次, 治疗14 d;对照组不接受重组人白介素治疗。所有患者隔日进行血常规检查, 如出现血小板小于50×109/L, 则每日检查1 次血常规。治疗期间禁用免疫抑制剂、抗凝剂。监测过程中如血小板小于20×109/L或血小板小于50×109/L, 但临床上有明显的出血倾向及严重脏器衰竭、严重感染者, 增加输注单采血小板或者其他血液制剂。

治疗组药物反应采用自身对照试验, 给药前后查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心电图和尿、大便常规等, 每日观察症状和体征, 包括发热、头痛、乏力、肌肉关节痛、水肿、恶心、呕心、鼻炎、心慌、胸闷、气短、皮疹、过敏、失眠、视物模糊、注射局部以及其他不良反应, 并判断不良反应与rh IL-11 (Ⅰ) 的关系[3]。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监测连续两次血小板大于100×109/L, 无出血倾向;有效:血小板大于80×109/L或上升数值大于50×109/L, 无出血倾向;好转:血小板数值上升大于30×109/L, 小于50×109/L;无效:血小板数值上升小于30×109/L或不升反而下降。总有效= 显效+ 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两周后统计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1.2%,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患者出现头痛3 例 (8.82%) , 发热2 例 (5.88%) , 注射部位疼痛3 例 (8.82%) , 关节肌肉疼痛1 例 (2.94%) , 心悸1 例 (2.94%)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1 例 (2.94% ) , 尿素氮轻度升高1 例 (2.94% ) , 除1 例头痛口服扑尔感冒片1 粒外, 其他均未作处理。

3 讨论

老年血液肿瘤患者大多发现即为癌症晚期, 化疗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数目常减少, 其中血小板减少可诱发机体出血倾向, 轻者影响继续治疗, 严重者威胁生命。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机制主要包括: (1) 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 对具有增生、分化功能的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和原始巨核细胞造成损伤; (2) 肿瘤细胞的骨髓浸润也可使巨核细胞生成障碍。化疗开始7 d左右血小板通常开始减少, 2~4 d可降到谷值, 20 d左右开始反弹回升。目前输注单采血小板易发生输血反应、血液传播性疾病, 并且血小板来源有限、作用短暂等, 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重组人白介素主要由骨髓基质细胞产生, 其作用机制是刺激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及巨核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分化, 诱导巨核细胞成熟, 促进体内血小板生成, 提高血小板计数, 有效预防因血小板数目减少引发的出血倾向疾病, 从而有效地改善血小板减少加快癌症患者康复治疗[4,5]。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血小板上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提示重组人白介素可明显改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的血小板减少, 缩短血小板恢复正常的时间, 减小血小板降低幅度。

重组人白介素的不良反为乏力、肌肉及骨骼酸痛、水肿 ( 主要为双下肢脚踝部位) 、发热、心悸等, 而腹泻、恶心及结膜充血等不良反应较少见[6]。文献[5] 报道发生率较高, 与用药的剂量及时间有关, 但本研究结果较低, 分析还可能有早期药物加工提纯工艺有关, 现在药物纯度高、微量杂质少等因素, 所以不良反应降低, 与张忠强等[7]相关研究一致。

重组人白介素-11 已经用于临床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8]。综上, 重组人白介素在治疗老年人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时, 疗效满意, 而且能显著减少输注血小板量,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在使用过程中, 不良反应发生少且大部分患者可以耐受, 无需处理, 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马永华.伊曲康唑预防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1) :117-118.

[2]Wu S, Zhang Y, Xu L, Dai Y, et al.Multicenter, randomizedstud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recombinanthuman interleukin-11 to prevent 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in cancerpatients receiving chemotherapy[J].Support Care Cancer, 2012, 20 (8) :1875-1884.

[3]李宏燕, 丁惠萍.国产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肿瘤放、化疗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 2010, 21 (22) :2090-2091.

[4]Tsimberidou A M, Giles F J, Khouri I, et al.Low-dose interleukin-11in patients with bonemarrow failure update of the M1D1 Anderson Cancer Center experience[J].Ann Onco, 2005, 16 (1) :139-145.

[5]黄晓明.重组人白介素-11联合小剂量美罗华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5.

[6]黄平, 陈占红, 曹文明, 等.重组人白介素-11衍生物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 (20例) [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2, 10 (6) :20-23.

[7]张忠强, 吴涛, 于红涛, 等.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18) :48-49.

白介素-11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2014年铜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放射性口腔炎患者88例,均出现二级放射性口腔炎,常规治疗无效逐渐发展为三级口腔炎,患者卡氏评分>80分,疼痛评分量表(NRS)评分>5分。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12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47.8±3.6)岁;放疗类型:常规放疗28例,适型调强放疗16例;疾病类型:鼻咽癌33例,上颌窦癌4例,口腔癌4例,口咽癌3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13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47.8±3.3)岁;放疗类型:常规放疗30例,适型调强放疗14例;疾病类型:鼻咽癌31例,上颌窦癌5例,口腔癌4例,口咽癌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并将维生素B120.6g、维生素B10.1g、利多卡因5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500ml中混合,患者分3次含漱,同时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地塞米松5mg、白介素11 3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ml中混合,患者分3次含漱,未使用完的溶液在冰箱中保存,于早、中、晚三餐前含漱,药液在口腔中停留10min,且用药后30min内不饮水或进食。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溃疡愈合疗效、疼痛缓解疗效,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溃疡愈合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口腔溃疡完全愈合,红肿、疼痛等症状消失;有效:患者溃疡面积明显缩小,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无效:患者症状无变化甚至出现加重。NRS评分:无痛为0分;1~3分为轻度疼痛,患者能够较好的耐受,不影响患者生活和睡眠;4~6分为中度疼痛,患者疼痛可耐受,不影响睡眠;7~10分为重度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且不能耐受。疼痛缓解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疼痛评分下降>4分;有效:下降1~3分;无效:疼痛分级无改善或增加。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溃疡愈合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溃疡愈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NRS评分下降(5.1±0.3)分,对照组下降(3.6±0.3)分。观察组NRS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一例肝肾功能异常等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出现呕吐、恶心2例,头晕1例、出现乏力症状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1%;对照组出现呕吐、恶心3例,头晕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放射性口腔炎是鼻咽部恶心淋巴瘤及口腔肿瘤中患者在放疗过程中由电离辐射造成的急性或者慢性口腔黏膜反应,其发病率较高,占治疗患者的46%~78%。当放射剂量>20Gy时,射线会导致微血管肿胀,造成受损位置血液供应受阻,进而出现黏膜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腔内红肿、溃烂、口干、味觉障碍以及吞咽困难等,伴随有较严重的疼痛症状,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在溃疡严重的情况下导致患者进食困难,不但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精神衰弱和绝望心理,甚至影响治疗[7,8,9,10]。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对急性放射性口腔炎进行干预,对促进炎症的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白介素11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多功能细胞生长因子,受纤维细胞、软骨细胞等刺激而产生[3,4,5,6],具有刺激造血功能的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调节因子,其能够对核系、粒系等造血功能产生刺激;提高免疫功能,主要机制在于刺激浆细胞增殖,促使淋巴细胞分泌更多的抗体。研究发现,白介素11能够激活巨噬细胞,从而降低炎症和感染发生率,促进上皮细胞修复,加速神经纤维的再生,促使创面愈合,对减轻由于放射线造成的黏膜溃疡、水肿和糜烂的效果较好,治疗放射性口腔炎也具有很好的疗效。地塞米松是临床中应用较广泛的糖皮质激素,在改善水肿、减轻炎症症状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对受损黏膜产生抗炎作用,从而改善溃疡症状[5]。有研究表明,白介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急性放射性口腔炎,能减少激素使用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及激素耐药现象的出现,且联合用药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从经济、生理以及心理上患者都能较好的接受,患者的依从性好,进而改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溃疡愈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NRS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明显,表明白介素11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急性放射性口腔炎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促进溃疡愈合,减轻疼痛,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白介素11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急性放射性口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2014年铜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放射性口腔炎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地塞米松联合白介素11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溃疡愈合疗效、疼痛缓解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溃疡愈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评分量表(NRS)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介素11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急性放射性口腔炎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促进溃疡愈合,减轻疼痛,且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口腔黏膜炎,受体,白细胞介素11,地塞米松,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郭戈杨,罗英,李宇,等.白介素11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急性放射性口腔炎的临床观察[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0(4):86-88.

[2]王庆兰,邱艳茹.不同漱口液治疗放射性口腔炎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2):270-271.

[3]章海英.白介素-11治疗放射性口腔炎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20(11):62.

[4]汪雪梅,肖冕,陈瑜,等.自制漱口液在鼻咽癌放射性中重度口腔炎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22(10):146-147.

[5]沈红梅,黄杰,金从国,等.急性放疗致口腔炎患者唾液和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J].天津医药,2012,40(11):1103-1106.

[6]邓云,陈少亿,周怀理,等.白介素-11含服溶液防治鼻咽癌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临床观察[J].世界临床医学,2015,9(7):139,141.

[7]何苗,付岚,陈旭霞,等.巨和粒雾化吸入治疗鼻咽癌放射性口腔炎的疗效观察[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4,9(4):431-433.

[8]任晋进,王启威.西黄丸配合康复新液防治放射性口腔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2):255-257.

[9]王琮,孙力宁,兰岚,等.加减凉膈散治疗放射性口腔炎有效性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5,35(3):214-216.

白介素-11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8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4例, 女16例, 年龄18~55岁, 平均年龄 (32.7±5.6) 岁。对照组男25例, 女15例, 年龄19~60岁, 平均年龄 (33.0±5.4) 岁。所有患者血小板计数>80×109/L, 无严重心肺疾病, 肝肾功能正常。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基线特征大体一致,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血小板输注和rh IL-11联合治疗, 对照组仅采用血小板输注治疗。rh IL-11治疗:化疗结束后3 d皮下注射rh IL-11 (巨和粒, 山东齐鲁制药) , 剂量50μg/kg, 1次/d, 连续治疗7~14 d, 当血小板<10×109/L时, 联合血小板输注治疗。血小板输注:使用前轻摇血袋, 使血小板和血浆充分混匀, 使用Y形标准输血器, 以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 1袋/次, 严重出血者或产生同种免疫者加大输注剂量。记录各组患者血小板变化幅度。

1.3 判断和评估标准[4]

记录各组患者血小板变化幅度评估疗效, 变化幅度越大疗效越好。记录各组血小板计数>50×109/L和≥100×109/L时所用的时间, 时间越短疗效越好。记录各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小板变化幅度比较

观察组血小板变化幅度 (15.0±26.8) ×109/L, 显著高于对照组 (5.4±6.4) ×109/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20, P<0.05) 。

2.2 两组血小板计数恢复所用时间比较

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恢复>50×109/L和≥100×109/L所用的时间 (4.8±1.4) d和 (7.2±1.2) d, 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7.4±1.8) d和 (12.9±1.8) d,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轻度头痛乏力1例 (2.5%) , 低骨热痛2例 (5.0%) , 局部硬结1例 (2.5%) , 心律失常2例 (5.0%) , 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 (6/40) ;对照组眼结膜出血1例 (2.5%) , 皮疹1例 (2.5%) , 低骨热痛1例 (2.5%) , 窦性心动过速1例 (2.5%) , 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 (4/40)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6, P>0.05) 。

3 讨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 细胞毒性药物产生骨髓抑制, 明显减少血小板, 严重者引发严重出血甚至死亡。血小板输注常用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治疗, 但是血小板悬液医疗费用较高, 且有输血反应、血源性感染、血小板同种异型抗体产生的种种风险, 以致血小板输注无效。此外, 血源紧缺也是该方法受限因素之一。近年来, 大量报道阐述自体血小板输注解决上述问题[5]。自体血小板输注是指以1h和24 h血小板校正计数增值 (CCI) 分别>1.5和4.5为标准[6], 于患者化疗后输注自体血小板以观察有效率, 但自体血小板输注对仪器设备要求较高, 临床并未广泛使用。rh IL-11是由基质细胞产生的一种促进血小板生长的因子, 具有促进巨核细胞成熟、分化, 加速血小板生成速度和提高血小板计数等功效。研究表明, rh IL-11对正常和造血功能低下患者的骨髓巨核系、粒系和红系造血祖细胞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7]。rh IL-11和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具有协同作用, 缩短细胞周期G期, 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8]。因此, rh IL-11对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具有治疗作用。

我院入选8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 分别采用血小板输注联合rh IL-11治疗以及单独血小板输注治疗, 结果发现, 观察组血小板变化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血小板计数恢复>50×109/L和≥100×109/L所用的时间也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而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当, 没有任何病例因严重不良反应而中止治疗。说明rh IL-11具有提高血小板计数, 加速血小板数量恢复和不良反应轻微的优点, 血小板输注能够节约rh IL-11用量, 减少了输血可能造成的传播疾病, 避免无效输注, 治疗效果较好。两者联用效果更佳, 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是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治疗方式。

综上所述, rh IL-11和血小板输注均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有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较少, 但两者联用可增强治疗效果, 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血小板输注和重组白介素11 (rhIL-11) 对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8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0例, 观察组采用血小板输注和rhIL-11联合治疗, 对照组仅采用血小板输注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血小板变化幅度 (15.0±26.8) ×109/L, 显著高于对照组 (5.4±6.4) ×109/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血小板计数恢复>50×109/L和≥100×109/L所用的时间 (4.8±1.4) d和 (7.2±1.2) d, 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结论 血小板输注和rhIL-11有效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 疗效明显, 不增加不良反应。

关键词:血小板,rhIL-11,白血病,化疗

参考文献

[1]路钰夏, 唐晓文, 薛胜利, 等.中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支持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3, 7 (2) :637-640.

[2]裴仁治, 李双月, 张丕胜, 等.高三尖杉酯碱联合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3, 34 (2) :144-148.

[3]夏震, 陈瑜, 杜欣, 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J].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0, 31 (3) :190-191.

[4]盖灿, 陆跃武.rhIL-11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7) :1071-1072.

[5]张晓黎, 程骁赬, 叶娴, 等.白细胞介素11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观察[J].中华肿瘤杂志, 2010, 32 (9) :713-715.

[6]杨弘, 聂波.自体血小板输注与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21 (3) :85-86.

[7]李志峰, 骆锦忠, 谢泗停, 等.国产rhIL-11治疗急性白血病强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2) :90-91.

白介素-11论文 篇8

关键词:ITP难治性,环孢霉素A,白介素-11

难治性ITP指激素无效或需较高剂量的泼尼松[0.5~1.0 mg/ (kg·d) ]才能维持安全的血小板水平 (激素依赖) , 且脾切除无效患者, 约占ITP患者的11%~35%, 其治疗非常棘手, 临床上需予二线药物, 治疗宜个体化[1]。近几年来, 本科采用环孢霉素A联合白介素-11治疗37例该类患者, 取得较好疗效, 不良反应少,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难治性ITP患者37例, 其中男17例, 女20例, 年龄18~67岁、病程1 d~12个月;治疗前血小板水平均<30×109/L, 其中<10×109/L者13例, (10~30) ×109/L者24例。37例患者诊断均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所有患者初始治疗均予标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强的松1 mg/ (kg·d) , 或等效地塞米松、甲强龙]1月无效或依赖, 且拒绝脾切除或有脾切除禁忌, 其中7例患者激素治疗无效后予达那唑治疗也无效。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分组

37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11 (巨和粒, 齐鲁制药厂) 30μg/ (kg·d) , 疗程14 d;环孢霉素A 5 mg/ (kg·d) ;对照组用环孢霉素A 5 mg/ (kg·d) 。两组患者均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及血小板水平, 决定是否予丙种球蛋白冲击及血小板输注, 定期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 观察时间6月。

1.2.2 临床疗效

疗效判断标准依据张之南《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显效:血小板恢复正常, 无出血症状, 持续3个月以上;良效:血小板升至50×109/L或较原水平上升>30×109/L, 无或基本无出血症状, 持续2个月以上;进步:血小板有所上升, 出血症状改善, 持续2周以上;无效:血小板计数及出血症状无改善或恶化。以显效+良效+进步计算有效率。

1.2.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观察组21例, 有效19例, 有效率为91%;对照组16例, 有效10例, 有效率63%。两组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皮肤色素沉着13例 (35%) , 毛发增生11例 (30%) , 牙龈增生7例 (19%) , 轻度肾功能损害5例 (13%) , 轻度肝功能损害3例 (8%) 。

注:两组比较aP<0.05

3 讨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传统观点认为ITP的发病制以体液免疫异常为主, 长期以来,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ITP的首选药物, 虽然总有效率约60%~80%, 但临床仍有部分患者对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 属于难治性ITP。目前T淋巴细胞异常在ITP发病中的作用得到证实, 主要表现在Th1/Th2细胞亚群平衡失调;细胞毒T细胞 (CTL) 介导的血小板破坏;调节性T细胞 (CD4+CD25+Treg) 减少[2]等。Cs A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 能选择性地抑制辅助性 (Th) 及细胞毒T细胞 (Tc) 活性;另外还可在mRNA水平抑制活化的T细胞合成和释放细胞因子, 如白细胞介素 (IL) -2、IL-3、IL-4、干扰素 (IFN) -γ等, 从而进一步抑制Th功能, 失去T淋巴细胞的辅助则B淋巴细胞抗体的产生亦受抑制, 使血小板破坏减少, 目前环Cs A成为已经治疗难治性ITP的一种手段, 总有效率约40%~55%。D.R.Choudhary等报告25例难治性ITP给予环孢霉素A[5 mg/ (kg·d) ]治疗, 总有效率44%, 其中完全反应率为36%, 部分反应率为8%[3];Kapp等[4]应用CSA[5 mg/ (kg·d) ]治疗50例难治性ITP, 完全反应率为55%。国内朱旭报告36例难治性ITP患者应用环孢霉素A治疗, 总有效率达85%[5]。本科采用环孢霉素A[5 mg/ (kg·d) ]治疗16例, 有效率为63%, 高于国外文献报告, 考虑与国外对难治性ITP病例入组更严格有关, 国外要求入组难治性ITP患者, 必须是经脾切除无效者, 除非有脾切除禁忌;而国内, 由于存在的手术风险或患者拒绝, 临床上真正行脾切除者较少, 一般只要经正规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病例, 基本上就归为难治性ITP。

ITP患者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 (TPO) 水平呈现出相对性不足, 这种认识引导人们从刺激血小板生成的途径治疗ITP[6]。重组人白介素-11是应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一种促血小板生长因子, 可直接刺激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祖细胞的增殖, 诱导巨核细胞的成熟分化, 增加体内血小板生成, 从而提高血液血小板计数[7]。国内刘县民等报告应用巨和粒联合长春新碱治疗难治性ITP疗效达90%, 高于长春新碱组的60%[8]。本科采用环孢霉素A联合重组白介素-11 (巨和粒) 治疗该类患者21例, 有效率为91%, 明显高于单用环孢霉素组 (63%) 。

目前复发、难治性ITP的治疗选择较多, 但各治疗方案均有其临床适应证及不足之处;脾脏切除术存在患者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手术的情况;近年有研究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ITP,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但其远期疗效仍待进一步研究, 且治疗费用昂贵, 也限制了其在国内, 特别基层医院的应用推广[9]。本研究采用环孢霉素A联合重组白介素-11治疗成人难治性ITP, 有效率高, 且经济、方便、远期副作用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侯明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8, 21 (1) :3-4.

[2]侯明, 张峰.T细胞异常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5, 26 (03) :188-190.

[3]Choudhary D.R.Efficacy of cyclosporine as a single agent therapy in 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Haematologica, 2008, 93:e61.doi:10.3324/haematol.13371.

[4]Kappers-Klunne MC, Van’t Veer MB.Cyclosporin A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refractory to corticosteroids or splenectomy.Br.J Haemato1.2001, 114 (1) :121-125.

[5]朱旭.环孢霉素A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 (24) :3790-3791.

[6]廖小梅, 王迎, 邓承祺, 等.血小板生成素与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相关研究.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1, 22:473.

[7]赖伏英, 方芳, 孙黎, 等.重组人白细胞介索-l1对人骨髓细胞生长的影响.中国新药杂志, 2001, 10 (7) :510-512.

[8]刘现民.重组人白介素-11联合长春新碱治疗难治性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医学信息, 2011, 24 (09) :4760.

上一篇:多层网络体系结构下一篇:扎根课堂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