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礼仪

2024-10-11

网络礼仪(精选6篇)

网络礼仪 篇1

摘要:网络礼仪是指在网络世界的交往中, 以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示尊重对方的过程和手段。网络礼仪的构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以法为基础, 以育为手段, 以人为根本, 以和为目标。

关键词:网络礼仪,原则,构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脑应用的普及, 网络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我国, 网络已逐渐成为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所使用的一种高效便捷的基本工具。而在公司、企业、政府部门里, 办公现代化和网络化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因此, 谈论网络礼仪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网络礼仪就是指人们在计算机网络上通过电子媒介而体现的、规定的社会行为和方式, 是指在网络世界的交往中, 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示尊重对方的过程和手段。人们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 使用网络时都应该遵守网络礼仪。当使用互联网的人们懂得并遵守规则和懂得网络形象的塑造时, 互联网的效率自然能得到更充分、更有效的发挥, 互联网自然会成为一个文明的世界, 网络活动便能有组织、讲文明地进行。但是, 一方面, 大部分人认为网络世界应该是一个自由的世界, 于是整个网络世界便呈现出混乱的局面, 网络安全就无从谈起, 没有安全的世界便是一种原始的有待发展规范的世界。另一方面, 现在正确的网络使用规范和健康的网络文化还未成形, 论说也各有不同, 因此没有一种约定俗成的网络规范让大家去遵守, 致使公众的网络意识没有系统性, 缺乏约束机制, 公众网络道德体系没有真正建立, 于是网络个体便无章可循, 整个网络礼仪体系也处在随意性极强的阶段。因此, 确立网络礼仪的规则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那么规则如何制定, 构建网络礼仪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以法为基础

法律是维护社会正常运行的保障, 任何违法的行为都应该受到惩罚。网络交流因涉及他人, 故而应当使之合乎法律的规定, 不得与法律唱反调。在没有法律、法规的网络中, 所呈现出来的也只能是一片混乱:信息大量充斥着垃圾, 新闻虽多但可信度不高, 个人隐私遭到侵犯, 网络空间受到严重污染等。法律法规是影响网络用户行为方式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它通过对网络用户进行认识上的引导和行为上的约束、规制, 可以有效净化网络环境, 维护网络社会秩序, 为网络自由价值的实现, 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在网络中没有法律意识的人, 轻者误己, 重者伤人。那么网络礼仪的构建就要首先考虑到法律这个因素。确立一部可行的网络法并教育网络主体在践行网络行为的过程中严格遵守, 是网络礼仪构建的重要基础。

目前我国还没有单行的网络法, 只是以行政规章的形式, 出台了一些管理办法,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暂行管理办法》等。这些管理办法根本不可能解决处理网络行为中出现的所有问题, 比如隐私权保护的问题。虽然我国司法实践中已将“侵犯隐私权”作为一个独立案由, 但我国立法尚未就“隐私权”的概念作出明确定义, 更别说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如何界定“隐私权”了。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九不准”, 也未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拿2008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人肉搜索”导致的“网络暴力第一案”来说,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的判决没有现行的网络法可依, 最终只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款第 (一) 、 (七) 项之规定”来对这个案件进行判决, 由此观之, 网络立法迫在眉睫。但从这个案件来说, 我们可以看到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网络立法的欠缺, 二是网络主体在网络行为中法律意识的欠缺 (“人肉搜索”本身只是一个形式, 一种方法, 一种技术, 是在网络普及的当今时代网络技术与传统人工调查结合的产物, 但是一些网民通过“人肉搜索”对他人的人格、隐私、名誉进行侵犯, 这不能不说是法律意识淡薄的一种表现) 。

就目前我国现状而言, 谈网络礼仪的构建, 我们就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并参照国际上网络立法的原则, 同时在保持与现有法律稳定性的原则上,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与各相关部门的作用, 尽早确立一部能够调整网络行为的法律规范;与此同时, 呼吁、倡导并教育网络行为的主体自律自重, 强化法律意识, 这样才能实现网络规范与网络自由, 最终构建和谐的网络礼仪与网络文化环境。

总之, 网络礼仪必须遵循法律规则, 违反了法律的网络礼仪是不容许的, 在开展网络礼仪规范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以法律作为约束自己行为的重要手段。

以育为手段

网络礼仪深入人心, 人们在网络中也像平时生活中相见那样讲究礼仪、懂得礼貌是网络礼仪规范的最终归属。毫无疑问, 这是需要长期努力和各方面很好的配合才能够做到的。

我们国家现在对于网络礼仪教育并没有重视起来, 在基础教育中没有相关的课程, 相对来说, 其他各国和地区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较早使用互联网的美国, 有着丰富的网络礼仪教学的经验。美国采取建立教学网站, 以进行网络礼仪的教学推广, 比如Mc Graw———Hill公司主持的Cyber Smart网站上就提供了小学信息伦理课程内容、学习活动等, 包括安全、礼仪、广告、探索、科技五大部分;NetiquetteHomePage网站上提供网络礼仪核心守则, 并有网络礼仪全文书籍, 提供在线网络礼仪测验。而韩国的做法则是把网络礼仪的教学直接纳入学校的课堂, “为了培养健康的网络文化, 韩国开始采取综合措施, 大力抓好网络礼仪教育和管理:一些中小学校每周利用一个小时进行网络媒体教育, 学习网络礼仪, 同学之间约定上网‘不说脏话’、‘不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有的大学计划从新学期开始, 增设‘网络礼仪’课程;有关团体通过举办多种学术讨论活动, 提高网民的道德意识;信息通信伦理委员会还设立了两条热线, 接受用户的有关投诉”。此外, 我国台湾地区对网络礼仪教育的重视也值得我们借鉴, 台湾目前有很多网站提供有网络礼仪相关内容, 比如“资讯之旅”网站, 其内容包括:认识互联网络、上网前的准备、网林秘籍等, 其中也包括网络伦理部分, 提到诸如著作权、网络安全、网络隐私权与网络礼仪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另外, 台湾交通大学教育研究所“教师网络素养与认知” (http//eteacher.edu.tw) 网站提供网络素养、网络交友和网络沉迷等主题, 帮助中小学教师进一步了解青少年的网络世界, 其中网络素养单元包括了素养与礼节两部分。此外, 还有一线教师等架设了相关网络礼仪网站, 列出了网络礼仪的相关内容。

网络礼仪教育在这个网络普及, 特别是很多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提供一些参考做法:

(1) 政府在使用网络最多的学生和青年之中, 开展网络礼仪和道德教育活动, 让他们知道网络上的不文明行为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 上网自觉使用文明用语。

(2) 网络礼仪从我做起, 每个人在网络中多一点自律, 少一些随意。网络礼仪最大的规范要求是自律, 在网上能够有效执行监督的就是自己, 道德上文明才能真正做到遵守网络礼仪。比如现在各种盗版软件在网上流行, 这是一种明显的侵犯他人智力成果的行为, 但这却已经成为网络社会上公认的事实, 如果每个人都能自觉抵制盗版, 那么网络世界将会纯洁很多。而且大量盗版软件都伴随着病毒, 是病毒流传的主要途径。此外, 还有大量违法网页也是因为人们不遵守网络规则而大肆传播黄毒信息、进行不法勾当造成的。因此, 自律是网络礼仪永恒的不可回避的话题。

(3) 学习有关法规, 不得有违反《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法律法规的言行, 禁止盗用他人ID与密码的行为;禁止中伤、诽谤他人的行为;禁止妨碍网络系统的行为;禁止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禁止网上劝诱等商业行为;禁止宗教、政治方面的劝诱行为;禁止违反公德的行为。

以人为根本

网络中需要彼此尊重。如在QQ聊天当中, 有些不熟悉的人一上来就发视频请求, 更有甚者你不接的话就不停地发, 这类人的做法太可恶, 是对对方极不尊重的做法。因为对方需要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人空间。这种做法最后得来的结果便是被对方拉入黑名单或被直接删除。因此, 网络交往必须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网络礼仪的核心原则之一是适度。把握分寸正是人性和人心所能接受和需要的, 能够有效地塑造个人形象和表现自己的修养和气质。

互联网中对网络礼仪的规定一共有十条, 其中的第一条就是“记住人的存在”。虽然网络是虚拟的, 甚至有种说法叫做“在网上谁也不知道你是一条狗”, 但是既然你参与了网络, 就应该以在乎自己一样的态度来在乎对方, 尊重对方就等于尊重自己。在传统交往礼仪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3A法则”, 其具体内容就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努力地以自身的实际行动, 去接受 (accept) 对方、重视 (admire) 对方, 赞同 (appreciate) 对方, 也就是说交往必须是以对方为中心。网络交往同样如此, 聊天也好、发E-mail也好、跟帖也好, 必须以不侵犯他人的言论权为基础, 必须言谈举止都恰当才能树立你在网络中的实际形象, 这样, 你以后的待遇当然是备受别人尊重。这是其一。

其二, 在网络中, 为了方便交流, 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符号。日常礼仪的表达常是用人体动作, 而网络现在无法做到这一点, 所以只能把人类形体符号化。形象化的符号带给大家的是生动感和幽默感, 另外从交流的角度来看非常简洁方便, 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下面列举的这些符号已经是网络认同的, 另外还有一些所谓的“火星文”也正在创新和被认同中。

:-) 标准的笑脸。表示笑容和善意

;-) 眨眼笑。表示歪曲、讽刺或嘲笑

:- (皱眉。表示令人不高兴的消息、令人悲伤的消息

:-|表示漠不关心

:-0表示惊讶、担心

:-X表示封嘴

:-P表示吐舌头, 很有趣

:-@作者在叫

:-Q作者在抽烟

另外还有一些常见的缩写:

ASAP:As soon as possible%尽快

BF:Boyfriend%男朋友

BTW:By the way%随便说一下

这也是网络文字的一些特点:简单明了。它顺应了现代人追求简单生活的节奏, 是人性化的符号, 也是社会的符号。

网络礼仪的根本就是“人”, 作为网络的主体, “人”应该放在礼仪中的首位:一切以“人”为中心, 尊重所有网络人, 方便所有网络人, 快乐所有网络人!

以和为目标

网络礼仪的终极目标是和谐网络、和谐社会。怎么和谐, 怎样达到最终和谐, 需要多方面的力量。

首先, 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级互联网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完善网络治理, 利用法律的、道德的、技术的手段, 及时清除网上垃圾, 塑造完美人格。

其次, 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文化教育传统源远流长。几千年来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 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 礼仪之邦”。用深邃的礼仪渊源宣扬网络礼仪, 用“仁爱”、“和为贵”、“知礼以立”等特有文化传统影响网民, 用传统的和谐文化和思想引导网络文化, 真正营造出一个和谐的网络世界。

最后, 网络世界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和成熟, 网络礼仪更多的是靠个人道德去约束, 网络世界的整体和谐尚需要网络人持久的努力和自律, 任重而道远。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礼仪的基本核心是善良、真诚、和谐, 与此对应的内在要求是尊重、适时、适度、适人。网络人应该遵守网络礼仪, 用良好的网络行为塑造个人良好的网络形象。同时好的有素质和修养的网络人应该反对黑客、诽谤、偷拍、黄毒、谩骂等等不良的违法行为。最终达到我国互联网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建设出和谐优质的网络世界。

参考文献

[1].沈晶晶、杨锁强、程少川:《基于民族礼仪冲突的网络礼仪形成与构建研究》, 《情报杂志》, 2004 (12) 。1.沈晶晶、杨锁强、程少川:《基于民族礼仪冲突的网络礼仪形成与构建研究》, 《情报杂志》, 2004 (12) 。

[2].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 (第二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2.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 (第二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秦大晴、杨文锋、肖静芹:《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和谐网络建设》, 《传承》, 2008 (3) 。3.秦大晴、杨文锋、肖静芹:《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和谐网络建设》, 《传承》, 2008 (3) 。

网络礼仪 篇2

镜头一:网络名誉侵权

8月起,一涂料论坛上连续发表了3篇对河南省惠康实业总公司进行毫无根据污辱诽谤的文章,给惠康实业总公司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惠康实业总公司将论坛的管理方深圳某信息科技公司告上法庭,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于判决生效后3日内将有关帖子予以删除,同时刊登致歉声明,声明保留4个月;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6000元。

镜头二:盗窃虚拟财物

网名叫“白文衣士”的小颜,平时喜欢玩网络游戏,在“大话西游2”网络游戏庆典活动中担任工作人员。小颜利用工作便利,盗窃多名游戏玩家的“斩妖剑”、“混元盘金锁”等游戏中的“宝物”卖给他人,获利3000余元。广州市天河区法院对这起虚拟财物犯罪案件宣判:“白文衣士”犯盗窃罪,被处罚金5000元。

网络文明与网络安全

那么,市民们是如何看待网络文明和网络安全问题呢?记者就此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

“办公室的一些年轻人喜欢上QQ聊天、逛论坛、上网看电影、看小说,工作时间也乐此不疲,这样既浪费公共资源,也降低了办公效率。”刘先生说。

方先生说:“使用公共电脑时,一定要高度戒备电脑病毒。有一次,有人操控实验室一台进口仪器的电脑不慎连接了携带病毒的.U盘,导致仪器无法工作,只好与生产仪器的德国公司联系,花重金重装了软件。”

瞿小姐说:“以前,觉得黑客事件离我很远,没想到自己也被‘黑’到了。几个月前,黑客从网上盗取了我银行卡里的8000块钱,虽然现在钱找回来了,但当时真让我吓了一大跳。黑客们编一些开开玩笑的‘良性病毒’倒也算了,但是用病毒窥探别人隐私,盗取银行卡这种事,是害人害己的。”

链接:网络文明ABC

使用网络办公要本着节省资源的原则,不能私自挪用公用的网络。在网络上发表个人意见、建议,要把握好度的问题,不能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不能在网上侮辱、谩骂他人,不能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不能制作、传播网络病毒和“流氓”软件。同时,要尊重他人的网上著作权,避免网络抄袭、剽窃、盗版等侵权行为。

“小费礼仪”与“交往礼仪” 篇3

美国付小费的风气很盛行。一般来说,当你得到别人的服务时就应该给小费。但是,并非在任何场合、对任何服务人员都要付小费。小费究竟应该给哪些人,还颇有讲究。

1. 乘船或火车时应给小费,但长途汽车和飞机则不必。

2. 对搬运工应付小费,但存取行李时不必付服务员小费。

3. 在旅馆时,对帮你提行李或打扫房间的服务员应付小费,但对柜台上的服务员则不必。

4. 在餐馆时,对上菜上饭的服务员应给小费,但对领班服务员则不必。

5. 乘车时,对出租车司机应付小费,但对公共汽车司机则不必。

6. 对理发师、美容师应付小费,但对售货员、自助洗衣店的服务员则不必。

7. 对警察、海关检查员、大使馆职员、政府机关职员等公务人员绝不可付小费。

8. 小费占总费用的15℅左右,表示对服务满意。

二、文化礼仪之“交往礼仪”

与日本人交往:初次见面万勿送礼。接受礼物要回礼。

与法国人交往:初次见面万勿送礼,有行贿之嫌。

与英国人交往:不要穿戴太随便。不要随便称呼名字,要加上“Mr.” 等。

与美国人交往:不要在周五或13号约会,不要称呼黑人为“Negro”,应用“Black”。别忘了问候他们的孩子。

与韩国人交往:不要不守信用。

与德国人交往:要十分注重礼仪,不宜直呼名字,不要谈二次大战。谈话不要太夸张,他们喜欢一是一,二是二。

与泰国人交往:不要触摸别人的头部。

网络礼仪 篇4

关键词:网络,礼仪教育,高职生,网络礼仪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推动着大学校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高职生们正以他们接受新事物的敏锐性热情拥抱着互联网。网络以其信息容量大, 传播速度快, 能克服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实现信息共享等特点, 正不可阻挡地改变着高职生的思维、学习和生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1月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 截至2008年底, 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 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 这是继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 一举成为全球第一之后, 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 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随着运营商的重视和手机硬件成本的不断降低, 2008年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17亿。手机上网已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网络接入方式, 并悄然流行起来。同时, 随着3G时代的到来, 无线互联网将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趋势。网络求职、网络购物等实用型互联网应用率大幅增长, 我国互联网正经历着由娱乐化应用向价值应用时代的转变。从网民的从业性质结构看, 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 达到1/3强 (33.2%) , 全国学生中, 网民数量已有5945万,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7.5%, 即每4个学生中, 就有1个人是网民, 居各种职业之首。大学生使用的网络应用是: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网络新闻、网络视频。在网络背景下成长的中国高职生, 将承担2l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任, 他们的网络礼仪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由于目前正确的网络使用规范和健康的网络文化还未成型, 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高要求的网络礼仪复合型人才, 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环境的特点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对我国大学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一种新的教育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且有加快趋势。这种新的教育环境所具有的特点, 即开放性、交互性和自由性, 在培养高职生的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网络的开放性指网络打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界限。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 使超地域的沟通变得轻而易举, 它带来了网络环境的多元化。网络的发展跨跃了时空, 使计算机真正成为连接在网络上的“终端”, 成为人们互相访问和交流的工具。这种特性打破了许多在传统环境下视为正常的习惯做法。如:黑龙江大学允许学生跨校选课;上海筑就高考“立交桥”, 放开“三校生”包括本科在内的各类高等院校的报考资格。如此等等, 许多传统的封闭性习惯做法, 都会在互联网时代被打破。

网络的交互性, 指的是网络用户可以实时参与, 这种参与可以是有意识的询问, 也可以是随机的、无意识的点击等行为。与其相对应的是单向性传播。网络的建立为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方便, 使跨地区、跨国界的多种形式的交流成为可能, 人们不再满足于只是被动地接受。高职生在网上不仅要学会“访问”, 还要学会“交流”, 如果没有勇气就无法在其中生存下去。这样促使他们更充分地认识社会和自我, 认识环境对于自身生活的意义, 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适应性。

网络的自由性, 是指参与网络的个人或组织可以在网络中任意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做出行为。尼葛洛庞帝说:“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 来自各种不同信息源的信息按几何级数不断增长。在互联网上, 你可以自主选择需要的信息, 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互联网的自由性为高职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网络的高粘性和高传播性。根据CNNIC的调查, 一旦用户接触互联网之后, 流失率极低;另一方面, 互联网上的网络游戏、即时通信、博客、论坛、交友等应用具有极强的互动功能, 这些功能会推动相关应用的传播, 这种传播既包括向网民的传播, 也包括向非网民的传播, 而向非网民的传播将推动网民规模的扩张。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生网络礼仪教育的困境

毋庸置疑, 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对于激发高职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培养高职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都是十分有益的, 并且互联网现已成为高职生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然而, 网络的发展也给高职生的礼仪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互联网对高职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对高职生正确道德伦理观的挑战。相对于现实世界, 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 也是一个真正“自由”的地方。网络的隐匿性, 使网民能够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 网络的开放性又使人能够摆脱平时的道德约束, 增加行为的随意性, 行为主体的道德规范被严重弱化。大学时代是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 网络上的诸多不道德行为极易对高职生的道德伦理产生不良影响, 而外界对高职生的网络行为又不易控制, 高职生在网上道德意识大为减弱, 产生可以为所欲为的错觉, 合法与违法、罪与非罪的概念变得模糊起来, 是非辨别能力降低。这些现象反映到现实生活中, 容易使高职生不自觉地放松自我道德约束, 放弃社会责任感, 严重影响高职生道德网络礼仪的健康发展。

其二, 对高职生政治思想观念的冲击。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开放和高度自由的信息传播交换系统, 它打破了国界, 连接了地球上任何一个可以连接的角落, 使得人类追求多年的“地球村”的理想在虚拟环境中得以实现。然而当今世界仍存在着对立的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 网络打破了国家间的地域界限, 政治文化的渗透和传播更为直接和广泛, 传统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大为减弱。西方敌对势力出于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 充分发挥网络超越国界、畅通横行的作用, 正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地利用人权、民族问题、宗教信仰等在网上进行各种形式的破坏和颠覆活动, 大肆宣传散布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企图冲击和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地位, 动摇高职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一些重大的突发性事件会通过网络迅速传播, 对校园稳定构成极大威胁。

其三, 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网络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地域界限, 各种文化在网络里都能自由传播, 由此带来的文化冲突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者利用其在信息技术上的优势, 在全球范围内倾销自己的文化, 竭力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成为网络时代的“新殖民主义者”。高职生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 容易沦为他们的信徒。此外, 网络上存在着的无孔不入的黄色文化, 也会像毒品一样伤害高职生, 使他们身陷其中不能自拔。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蚀和网络上不健康文化的影响将导致高职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淡漠, 并从根本上影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最后, 对高职生个性心理的影响。网络的自由性符合高职生强烈追求个性的心理。网络没有国界, 也没有中心。这一片“荒野”正好为高职生提供了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高职生“最怕和别人不一样, 但更怕和别人一样”, 他们强烈追求能充分体现个性的东西, 仪表打扮上从服装到发型, 玩乐项目上从攀岩到蹦极, 从滑板到卡丁车, 样样都折射出强烈的个性光芒。在互联网上, 高职生不仅可以随心所欲地在聊天室、论坛中高谈论阔, 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设计个人主页, 也可以在博客中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广泛性符合高职生渴望真情又怀疑真情的心理特点。

三、网络环境下的高职生网络礼仪教育的具体措施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学校应加强高职生网络道德修养, 建立管理制度, 强化网络礼仪, 推出“绿色网吧”, 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探索礼仪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不断提高高职生的网络道德修养。

1. 加强对高职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既要看到网络在高职生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又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对高职生网络礼仪的负面影响, 既不能听之任之, 也不能因噎废食, 应该主动出击, 抢占网络教育的阵地。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在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 在网络信息建设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在网上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 加强对当代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宣传。通过形式多样、生动直观的宣传, 展示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既不自尊自大, 也不妄自菲薄。让高职生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坚定对我国发展的信心, 增强高职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学校要加强对高职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使他们认识遵守网络道德行为规范是每个网民的责任和义务, 主动抵制网络不道德行为, 不侵犯他人利益, 也最终能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高职生要慎独、慎行, 克服自己的恶念和陋习, 在实践中躬行道德规范, 锻造高尚的人格。

2.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强化网络礼仪教育。

网络礼仪 (英文Netiquette是Network Etiquette的拼缀词) , 它是指网络在线交流当中哪些可以做, 哪些不能做。网络礼仪是有效地利用网络技术与别人进行相敬如宾的、相互理解的个人的和专业的交流沟通。网络礼仪包括常规礼仪和网际空间“交通规则”。根据网络社会高职生网络行为展示的道德需求, 高校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倡导网络道德礼仪新风的同时, 要根据高职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道德约束机制, 即通过利益调控机制和法律制裁手段等强制措施来促进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施。如可建立《高职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高职生网络违纪处理办法》等制度。另外, 还应通过舆论来实现网络道德教育, 通过舆论的力量, 传导、褒扬网络中的善举德行, 谴责、鞭挞网络中的缺德行为, 从而在校园里营造一个自觉遵循网络礼仪的环境和氛围。同时, 还可以根据学校的资源情况开设“绿色网吧”。

据有关媒体报道, 为了培养健康的网络文化, 韩国开始采取综合措施, 大力抓好礼仪教育和管理:一些中小学校每周利用一个小时进行网络媒体教育, 学习网络礼仪, 同学之间约定上网“不说脏话”、“不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有的大学计划从新学期开始, 增设“网络礼仪”课程;有关团体通过举办多种学术讨论活动, 提高网民的道德意识;信息通讯伦理委员会还设立了两条热线, 接受用户的有关投诉。

3. 教师率先垂范, 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

作为教育者, 教师首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 了解网络, 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 做学生的表率。教育者应当受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 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学校可以通过对全部教师进行网络知识的普及教育, 让教师了解网络, 做好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所谓“先莫先于修德”, 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 遵循网络礼仪, 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还可通过规范教师的上网行为来保证教师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

4. 高职生进行网络礼仪教育的方法创新。

互联网构建了一个平等的交互式交流平台, 在这个虚拟的环境里, 高职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都被极大的调动和刺激起来, 其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均具有多元化。因此我们要紧扣时代和科技发展的脉搏, 开设各种形式的网站, 积极进行网络环境下对高职生进行礼仪教育的方法创新。如学校可结合“两课”教学组织学生进行“互联网的利与弊”、“如何适应信息社会”等问题的讨论。或通过网络以礼仪教育为主线开通和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心理健康咨询、就业指导等各种网络模块, 构筑起一种新型的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关系。通过及时公布和传达学校及有关部门的教学与管理信息, 鼓励高职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通过开展网络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丰富多彩的网络校园文化。积极利用多种网络手段, 解答高职生思想、学习、心理、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和咨询, 及时沟通情况, 缓解压力, 促进高职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7.7.18

[2].彭艳芳.网络时代的高职生礼仪教育[J].医学与社会, 2000 (5)

[3].陆士祯.网络为何能左右青少年的成长[N].中国青年报, 2005.9.19

[4].胡敏.互联网对当代高职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J].教育科学, 2002 (3)

[5].周湘梅, 王方红.网络道德规范养成模式探讨[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6)

[6].朱斌.高职生网络心理障碍现状及对策[J].江苏高教, 2006 (1)

[7].居再宏.网络发展与高职生礼仪教育[J].扬州大学学报.2002 (2)

浅析网络时代的邮件礼仪 篇5

第一、正式的显示名和总结性的标题。

邮件接收者首先看到的是两样东西:显示名和标题。

显示名必须用真名。比如“XX公司”或“YY部门”,个性化、诗意化、二次元的名字不要用在办公邮件里。

总结概括性的标题:20字内总结概括,凸显核心内容。比如“你好”“来自XX公司”都不是一个好标题,“请审阅:X公司关于Y项目的报告”才是一个好标题。

第二、简单大方的格式。

内容格式:用一种字体、一样大小、一个颜色。

排版方式:段落、缩进和加粗。

段落负责阅读逻辑;缩进负责层次关系;加粗负责突出重点。

第三、逻辑清晰的正文。

称谓和问候语:可以说“尊敬的X总,您好”“见信好”。

邮件正文:一定要分段,每段只讲一件事情。

邮件标题是全文概括,每段的首句概括全段。用小段不用大段;用短句不用长句;用简单词不用复杂词;能用100字讲清楚的事,不用101个字。

结尾部分:总结内容,强调需要他跟进的事情,可以说“请回复、请指正、请处理、请知悉、请批复”。

祝词:“祝:商祺!”“祝:安好!”。

署名: 真名。比如“XXX”“YY部门”。

日期: 插入数字式日期。比如“xx年xx月xx日”。

第四、良好的回信习惯。

收到邮件尽快回复,就算当时没空,也要回复一句“已收到,稍后回复您”,让对方知道收到了,而不是怀疑发送失败。回信的专业方式,代表你的能力、效率,对他的重视程度,代表你的职业化程度。

如果邮件来来回回,甚至讨论的主题都发生变动,可以修改主题或者重起一封新邮件,而不是文不对题的盖楼。

网络礼仪 篇6

一、意义

《物流服务礼仪》的实践在于互动性, 通过学生的参与, 让高职学生的气质“内化于心, 外化于形”, 培养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服务礼仪意识和知书达理的素养。《物流服务礼仪》是实践性、社会性非常强的课程, 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目前, 高职院校的《服务礼仪》课程相对成熟, 具有相对应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评价体系, 但针对物流行业服务礼仪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少。而《物流服务礼仪》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 个人职业人生规划的关键课程。本课程立足于物流企业一线岗位工作, 包涵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职业礼仪部分, 另一部分是岗位沟通管理部分, 与礼仪知识的普及教育相比, 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二、网络课程学习的问题

网络课程有传统课程教学中无法实现的优势, 但是根据教学网络课程网站的推广发现, 学习效果较差。而且笔者也调查了其他课程, 同样也具有类型的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 学生与教师面对面沟通, 交流, 教师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 监控学习进度, 解答学生问题。但网络课程教学过程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是因为网络课程使教师和学生产生时空分离, 即授课教学与学生学习在不同时间,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但学生不能有效接受, 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反馈信息, 没有办法很好的掌控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 笔者关于网络课程作了一些调查, 也受到了一些负面评价:

1. 网络课程内容。

网络课程授课内容不新颖, 没有脱离传统的授课模式, 只是从面对面教学转向网络途径教学, 而且没有了交互模式, 只是单纯的讲授和练习, 让人觉得枯燥。

2. 网络课程方式。

建设网络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但目前网络课程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只是把计算机网络方式作为了传播知识的工具, 而不是学习的工具, 没有很好的利用计算机网络丰富课程教学方式。

3. 网络课程适用性。

网络课程应用都有自己适用领域, 尤其是专业课程, 固然都是基于自身先导课程, 专业化明显。如果学生想跨学科, 跨专业学习, 也必定按照专业知识体系课程学习, 而网络课程只是提供课程教学, 没有办法获取专业体系教学内容。

三、网络课程学习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1. 网络课程特性影响学习有效性。

学习网络课程一般要求自主学习, 如果要求过多, 就变成了硬性要求。所以这就要求学生有更多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主动性, 也就意味着学生与网络课程内容交互是最多的, 所以如何通过网络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眼球, 亦或者通过网络教学内容抓住学生, 就成为了网络课程学习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再者, 学生平时已经忙于上课, 自习, 各种竞赛, 考试, 活动, 在网上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 虽然网络课程教学已经大大的缩减了他们的学习时间, 不限定他们的学习地点, 但至少也要求有一定的时间去学习。他们更需要一种比网络课程更灵活的教学模式, 比如微课, 将知识要点缩小至几分钟就可以掌握知识要点, 相比之下更轻松一些。

2. 教学平台影响学习有效性。

高职教育的网络课程建设较多, 但也多数只作为本校自身的一种教育资源, 不排除会有一些网络课程因建设而建设, 建设初期效果较好, 但时间一长, 应用有效性欠缺。且教学平台维护一般由网络技术相关人员维护并构建, 关于知识点、课件、资源的上传和下载若容易, 教师维护更新内容和学生学习兴趣增加都有所帮助, 但如果较难, 效果的适得其反了。

3. 学生特性影响学习有效性。

多数学生本身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如果有一定的学习动机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网络课程本身没有明显的学习奖励和学习惩罚, 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机单一, 只是为了应付任务。但笔者也发现, 学生对于网络课程中的论坛和交互式提问关注度较高, 尤其的关于考试的帖子, 说明学生自动过滤了其他信息, 一切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所以在网络课程建设的过程中, 要针对学习过程监控刺激学习, 会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正昆.服务礼仪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刘丹.职业院校礼仪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07.

[3]许湘岳, 蒋璟萍, 费秋萍.礼仪训练教程.人民出版社, 2012.

[4]刘玉梅, 牛静.民航空乘礼仪教程.2007.

[5]孙玉梅.实用礼仪教学中情景模拟教学法的运用[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上一篇:领悟数学思想下一篇:超高分辨率卫星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