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学专业大学生

2024-08-12

非法学专业大学生(共10篇)

非法学专业大学生 篇1

摘要:大学生法律素质是我国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法治社会建设进程。但是现在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尤其是非法学大学生法制教育方面陷入了困境。学校的教育方式、高校的课程设置及大学生素质都影响了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养成。目前,大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要走出困境,一是要改进传统教育理念;二是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正确认识法律;三是要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时效性。

关键词:非法学,大学生法律素质,困境对策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涵

法律素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法律素质仅指法律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其要素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中,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素质的核心。而广义的法律素质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自然人在接受一定法制教育和环境影响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实践,从而达到的识法、守法、用法、护法等相对稳定的心理认知和行为状态。与狭义的法律素质相比,广义的法律素质包含的要素显然是不同的,广义的法律素质要素包含:法律知识、法律观念、法律信仰和法律实践能力。在此,我们主要讨论的是社会主体中特殊的一类群体———非法学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问题。

(一)法律知识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础

法律知识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要素,也是衡量我国法制教育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法律知识的核心是,掌握基本的法定权利和义务、了解基本的救济途径。它是社会主体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前提,离开法律知识谈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则如同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难以有成效。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我们不可能要求其像法律人一样具有系统的专业素质,但是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和就业需要掌握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必备的法律知识是大学生尤其是非法学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础。

(二)法律观念是大学生良好法律素质的核心要素

法律观念是指社会主体在进行一定的法律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和理性的思维定势。法律观念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核心要素,法律观念属于思维意识范畴,法律观念的最终目的是指导社会主体进行法律实践。树立健康的法制观念,不仅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核心要素,更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只有树立了健康的法律观念,大学生守法、用法才会成为社会常态。只有树立了健康的法律观念,才能引导大学生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

(三)坚定的法律信仰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灵魂

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是个人的意识行为。它是一个主、客观的结合体。而法律信同信仰一致,也是融合了主观与客观的概念。它一方面是指社会主体在坚定的法律信仰的指导下,将法律规则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在严格的法律规则的支配下进行社会活动。坚定的法律信仰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灵魂,一旦形成很难被打破。但是由于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法律观念意识薄弱,导致法律信仰不坚定,常常会因社会上出现的“罪而不罚”等现象而摇摆不定。这类问题在任何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但是我们要坚信任何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卢梭说,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四)法律实践能力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归宿

法律实践能力是社会主体在具有法律知识的前提下,将法律运用到自己的活动中,以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行为准则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马加爵故意杀人案、复旦大学投毒案、云南大学学生碎尸案等让人震惊,有调查显示,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了社会刑事犯罪中的70%~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7%,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直程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大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二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教育方式单一

从当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在课堂上往往是通过以下形势进行法律基础知识学习的: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基础课上;高校设置的公共选修课;法学双学位教育。在前两项中,非法学大学生接触的法律知识是有限的,一方面是基于课时及教学内容的限制,大学生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加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无,可想而知根本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另一方面,法学专业双学位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因为要缴纳一定的学习费用,故选择此教育方式的非法学大学生数量有限。

前文中提到,法律实践能力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归宿,但是我国非法学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提升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缺少法律实践经历,即使掌握了丰富的法律专业基础知识,如果实践能力欠缺,也达不到我国提倡提高公民尤其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应有之义。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课堂设置上,法律基础知识并没有单独设置,而是和思想道德修养一块作为教学的“基础课”,一方面,课程本身设置的课时较少,导致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而且法律基础知识往往是设置在思想道德修养内容之后,加之课时较少,教师经常做到了前面详细讲解,后面一带而过的现象;另一方面,“基础课”设置后,师资专业比例并没有多大改变,这导致“基础课”教师大多是思想道德修养的专业教师,对法律知识的研究并不深入,在教学时难免“顾此失彼”,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大学生自身重视不够

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问题并不是现今社会出现的问题,而是由来已久,在古代,学生的学习完全取自“四书五经”,学习的是“六艺”,这和当时的社会形态有着根本的关系,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彻底的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而依法治国也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但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1对法律素质的培养和教育重视不够,不少大学生对法律素质教育存在片面性,他们认为只要具备了必备的专业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里素质就完全符合了社会需求的人才标准。法律虽然不同于专业知识、道德和文化,但是法律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现今,我国相继出台政策文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使得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上会偏向自己本专业学科或者能辅助其就业的学科,从而忽视自身法律素质的提升,即使学校开设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基础课程,上课的学生也是寥寥无几,形同虚设。

三对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当前困境的政策探讨

(一)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充分认识法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要切实改变我国当前非法学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现状,首先应从教育理念上入手,高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非法学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要将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尤其是非法学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纳入到教学总体目标上来,区别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另一方面,在师资投入上,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识基础教育的教师应同时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识水平,授课要规范,内容要系统,教学方法多样化。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对法律有正确的认识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立法与执法的“脱节”,法治与人治的矛盾冲突等消极现象,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护法。要特别注意大学生对法律态度的转变,增强其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育其在生活或学习中要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时效性

认识指导实践,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是,大学生尤其是非法律大学生在实践中遇到法与人的欲望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应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并且能恪守法律行为准则。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尤其是非法学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时效性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增加法律实践课程,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真实事例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法律情形模拟,例如模拟法庭、案情再现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而且能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之外,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习,例如法庭旁听,可以切身的让大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庄严和神圣,树立法律的权威,提高法律信仰,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警醒作用,使大学生尤其是非法学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

2法学双学位是学生了解法律基础知识及拓展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往往由于需缴纳的费用过高且并没有强制性,导致大学生选择这一途径增强自身法律修养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所以,高校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法学双学位的花费,以吸引更多的非法学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徐祖才.试论大学生法律素质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01,1(01).

[2]李喜,范利国,姬翠梅.医学专业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01).

[3]邹开亮.05方案下非法学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困境及出路[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31(03).

非法学专业大学生 篇2

①性质不同:法学是学术性质的.硕士。非法学是专业性硕士。

②专业课考试内容有所区别:法学专业课一般是由学校自命题。非法学是全国联考,专业课的初试各个省份学校必须考同一张试卷,习题和内容都是由教育部统一命题,并统一阅卷。

③考试难易程度不同。法律硕士(非法学)相对公平,相对考起来容易一些。一些,也更好考一些。因为法律硕士(非法学)是全国统一考试内容。所以。相对法学硕士(法学)需要找导师来说,也没有那么麻烦。

非法学专业大学生 篇3

关键词: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互动教学

上世纪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在工商、经济学和管理学类专业中普遍开设经济法作为专业基础课。这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必要举措,是我国经济发展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必然结果。但非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教材内容浅薄堆砌,追求大而全;其次是传授方式上注重课堂灌输式教学;第三是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及学生原专业背景脱节。因此,对于非专业学生的经济法教学呼唤真正的教学创新以实现经济法课程的真正价值。笔者以教授非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经验为基础,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现实情境教学

非专业的经济法教学应以“问题”为导向,导入现实情境。情境教学符合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非专业学生法学基础薄弱,对教材“中药铺”式的知识点罗列无所适从,而情境教学让其通过社会热点和日常体验感受法律,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学习需求。进言之,情境教学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现实提炼出热点问题,引导教学有的放矢,增加教学现实感,避免枯燥无味的理论叙述。先贤曾言“多问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就经济法教学而言,这更是切中肯綮之论,关键就在于如何寻找问题,并以其串联教材主要内容。

第一,“问题”源于社会现实本身,但“问题”不仅仅是社会的简单反映,还折射着各类人群的不同认知。因此了解学生对社会现实的真实了解和态度,才能设计出好的“问题”。笔者就此采取了调查问卷方法。以消费者保护法为例,笔者对某本科班发放了50份问卷,发现学生最关注的是网购的消费者保护问题,而日常发生的消费纠纷也主要发生在该领域。学生对消费纠纷的认知主要停留在价格和质量纠纷上,而对消费纠纷解决的认知更仅限于与经营者协商以及简单报警处理上,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赋予的诸多权利和纠纷解决方式了解不深。问卷也显示,学生希望认识消费纠纷中可运用的法律武器,希望了解真实案例和法律实务,相关法理仅需稍稍提及。

第二,“问题”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逐步发掘和设计的,是对课程的预习和提炼。以产品质量法为例,笔者在课前问卷中发现学生常提及“三包责任”,但通过课堂和课下互动发现,学生对于“三包责任”的法律性质和背景知识较为欠缺,对与三包制度相联系的产品质量责任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异同也存在混淆。因此,笔者决定以手机购买流程为中心设计系列“问题”。首先是手机购买过程中的哪些问题适用消费者保护法,哪些问题会涉及产品质量法;其次是手机的退、换和修等是由国家规定,还是由商家与消费者协商确定,如何看待商家所谓的承诺;最后是如果手机发生质量瑕疵甚至是质量缺陷,作为消费者如何最快捷、最有效以及最大程度地索赔。由于手机是学生消费中的高价商品,上述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为教学创造了良好开端。

第三,“问题”并非凭空而来,应基于教材,如果说“问题”导向的教学是一种创新尝试,那么其必须在一定的“规矩”之内才能画成教学的“方圆”,而这个规矩无疑就是教材本身。任何创新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学生兴趣的迁就,还必须让学生学之有物,学之有成。经验表明,非专业学生对经济法知识有着完全不同于专业学生的遗忘曲线,概括而言,其随着时间迁移,非专业学生的遗忘率远远高于专业学生。因此,如何让相对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无疑是难度较大的。这就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牢牢把握教学大纲关键,时刻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和讨论在大纲范围内展开,防止教学过度“发散”,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以“互动”为核心的多元化教学

“互动”就是解决学生参与度的问题,把学生真正置于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形成主体多元化、内容多元化和手段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由于非专业学生对法学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其对分数看重多基于“功利”目的。因此,要促进学生的高度认同和自主学习,必然要打造人人“互动”的多元化课堂。

第一,“互动”是在教师引导和协调下的多元主体参与,有别于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模式。教师在课堂开始进行知识点图表演示,然后学生围绕“问题”发言。以证券法为例,笔者在课堂开始中展示的知识要点主要是证券发行上市、监管和违法行为等,而“问题”则是如何成为上市公司,如何进行证券投资及监管,当局又如何为普通投资者打造公平保护伞等。而学生对证券投资较为陌生,其感性认识大多来自于新闻报道,因此往往在发言中聚焦于把上市混同于发行,把证券投资等同于炒股,把证券监管误认为是刑事侦查。之后笔者就发言做了评析,并进一步以案说法,从而让学生对证券法学习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互动”更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为中心串联各方面,创造多元化课堂内容。笔者在经济法教学中发现,学生虽然对法学知识较陌生,但自有其专业知识背景,在分析法律制度经济合理性上,往往比法学专业学生理解更深;此外,学生之间的“作答”或“辩驳”,使得学生体会到问题的多面性和彼此观点的“互动”,使其不得不积极思考。最后,大多数学生会不自觉地将社会现实与课堂知识相印证,进行虚实之间的另一种“互动”,而这往往是课堂的点睛之笔,也是整个“互动”教学的归宿。而恰恰在这个环节,笔者常常感到知识储备的匮乏,学生往往成为发问方,而教师需不断地理清思路,总结评析,肯定学生的某些观点,而又适度地把教材内容作为现实的“解决方案”予以提示,以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印象。

第三,多元化教学手段是“互动”载体。包括视频、幻灯在内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信息量远非传统板书能比拟。“一图胜千言”,而互联网也能为教学提供大量现实素材和资料来源,但这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学生思维惰性增长,凡事都依赖网络信息,而在课堂上则通过手机来应付任何讨论和提问。因此,教师需要占领信息制高点,掌握比学生更多更有质量的信息,从而使得课堂上的“互动”变得不可替代且富有吸引力,并把教师所消化吸收的信息以多媒体等现代化方式予以呈现,这就既正面发挥了互联网环境的优势,又能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传递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真正尝到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营养餐。以证券法教学为例,笔者就大量运用了图表,这契合了证券法知识点具体细微但又环环相扣的特点,使得学生能一目了然地掌握相关教学内容。以合同法教学为例,鉴于其浓重的生活气息和日常生活背景,笔者大量运用了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的丰富视频材料,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以“案例”为主线的实践型教学

仅仅设计问题并互动讨论是不够的,还需要以现实例子进行验证,只有以案说法,才能具有说服力,并让学生有感性认识,为其最终理性认识打下坚实基础。案例型教学固然有着上述种种优势,但对于非专业学生也有许多缺点:一是知识传授“零散化”。案例一般只涉及某个知识点,而不能覆盖某个知识面。二是信息“芜杂化”。案例包含了大量个案事实信息以及来自案情的细节干扰信息。三是准备工作庞杂。教师必须预备覆盖全面知识点的案例。针对案例教学的利弊,笔者认为案例教学首先必须针对“问题”,情节简单,知识点突出;第二须以“问题”为中心准备案例群,重点讨论主要案例而将辅助案例留为作业或课后思考;第三,案例教学必须具有生动性,把“互动”教学融入到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中。

第一,要做好案例的拣选工作,做到案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如果不能找到恰当的案例,则可以把现实案例进行改写和简化用以教学。案例必须围绕“问题”,法律关系相对简单,知识点相对清晰明了,从而能够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通过案例了解主要知识点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多维度的假设,从而将其他相关知识点也在课堂中加以覆盖。笔者在讲授公司法关于公司组织形式相关的内容时,经过调查,与学生共同设计的问题是“何种架构的公司最适合小成本创业”。笔者编写了合伙企业因引入新投资方转为有限责任公司的案例,集中比较了两者在组织成本上的差异,并由此进一步考察了个人独资企业、一人公司以及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他相关知识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与“问题”相关的案例必须以群组的形式出现,而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集中讲好一个主要案例,在此基础上,对其他案例进行简单的介绍和点评,这样能够以案例为载体形成网状的法律知识点,大大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笔者在讲授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时候,问题是“如何看待IT行业营销大战及其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案例是3q大战,该事件人人尽皆知,涉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诋毁竞争以及限制用户的选择权等。此案例中360的诋毁做法固然不当,但也反映了腾讯限制用户选择权的寡头行为,而循此逻辑,笔者进一步举出了其他电商寡头的不正当竞争,这包括京东商城的网络价格战和阿里巴巴的打车软件返现等。通过上述案例群的分析和展示,学生对反不正当竞争法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第三,案例教学不能异化成讲授教学,而要让学生沉浸到案例本身的故事性中,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主动吸收案例背后的理论和思维。案例教学本身必须是“互动”的,笔者一般首先向学生以幻灯片、视频或口头形式介绍主案例,并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扮演,在总结正反论点后加以“判决”,最后就实际审判情况进行深度评析,最后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对辅助案例进行思考,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由学生对其加以快速点评,从而使互动案例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以“问题”为导向,以“互动”为手段,以“案例”为内容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行之有效,但此教学模式也有着很多不足之处,如“问题”的覆盖面有限,要想完全遵循教学大纲很难摆脱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再如“互动”教学对学生的课前准备和课中情绪调动有着较高的要求,有时难免会出现“冷场”的局面。而“案例”教学如何把“听故事”和“学理论”糅合在一起使其相得益彰也是对教师一个很大的考验。因此,上述教学模式只能是笔者在教学上的一个尝试,希望能对教育界同仁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共同促进非专业法学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情境教学与现代教学论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9(1).

[2]董志峰.互动式教学: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4).

非法学专业大学生 篇4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质凸显,标志着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进一步丰富。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反映到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上,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明确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产物,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本质及其价值追求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基础上必然催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内,‘法治精神’是一个融善治、民主、共和、人权、自由、公正、理性等精神要素为一体的科学命题。弘扬法治精神,实质上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所内在包容的和谐善治精神、民主精神、共和精神、人权精神、自由精神、公正精神、理性精神等。”为此,现代法治所包含的法律至上精神、权利保障和权力制约精神、和谐善治精神、民主精神、人权精神、自由精神、平等精神、公正精神、理性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和理念亦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应有之义。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及认同状况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程度

1999 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明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上来,并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还不够强,法治精神还不成熟,严重阻碍了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具体到在校的非法学专业大学生,高校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接触法律、学习法律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来实现的,通过法治教育与学习,大学生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在实践中发现,也有不少大学生对于法治的认识还停留于表面,十分肤浅,没有完全树立起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律至上的权威尚未真正确立,法律对其来说还是完全的异己之物,对法的态度是否定或模糊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崇拜权力而不信仰法律,在这种认识肤浅、缺乏实践的状况下,是难以生成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缺失的原因

从大学生的角度看,由于普通高校课程设置体系的原因,导致大学生的学习更倾向于实际,其更乐意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将来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的英语、计算机或专业课的学习上,从而忽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也有学生认为法律基础课就是政治理论课,学与不学、学好学坏无所谓,致使大学生法律知识普遍比较薄弱,一知半解,加之整个社会又正处于改革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剧烈的冲击,导致了大学生是非观念的模糊,法治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更倾向于相信以言代法、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等人治思想残余。从教师的角度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合二为一之后,部分教师就讲授法律而言,变成了半路出家,有的教师甚至是从未接受过法律专业教育的思想品德课教师,自己对于法律、法治的掌握都还力不从心,授课过程往往是照本宣科,缺乏深度分析,教学效果就已大打折扣,更难提及对学生法治信仰的培养了。此外,有的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又认为,只要把法律概念、法律理论体系灌输给学生,大学生就可以将法律概念、法律原则适用于具体的案例,就能解决实际问题,过于强调抽象的法学理论的教学又导致课堂上过多地纠缠晦涩、复杂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意义并不明显,甚至导致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仅有法律与制度这种静态的东西,是没有法治可言的,“可以肯定,只有物质的、制度化的‘硬件’系统而缺乏相应的精神意识、观念和情感等‘软件’系统支持的所谓法治,不是真正的法治,它只有法治的外表和骨架而没有内在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包括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体系的建设,同时也包括社会意识层面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建设,两者缺一不可。当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得到重视和弘扬时,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步伐就会加快,因此,为了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必须始终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各个环节,缺乏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空洞的,而缺乏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必将因为动力不足而水平有限。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培养是高等学校法律教育的根本要求

教育不仅是传播知识和技能,而且培养受教育者的意识,高等学校的法治教育亦是如此,其不仅要向大学生讲授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法律知识,更应该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使大学生从法治实践向法治精神的升华。对于高校来说,要培养大学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必须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观念教育,使其从精髓上对社会主义法治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为此,可以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教育入手,重新树立一种注重知识的讲授但更注重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培养的新教学理念,明确教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知识信息,而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主要目的,这种法治精神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源泉,能够使学生终生受益。如果在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中,每个大学生都能按照观念教学目标的要求确立起确立法律至上、平等理性、权利制约等观念,用自己的行动来捍卫社会主义法治的尊严,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和生力军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后,我们所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就一定能沿着社会主义法治的轨道正确、稳定、和谐的前进和发展。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培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法律保障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群体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如何,将会直接关系到中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因而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进行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全面掌握、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助于大学生严格依法办事,通过法律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培育公民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和行使公民权利,同干扰、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为做斗争,把确保国家安全特别是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政权,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其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的实现途径

(一)确立高校“三个至上”的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原则

“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三个至上”的社会主义法治根本原则,在法律思想史上第一次划清了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原则界限。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过程中,必须体现“三个至上”的原则要求,在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事业至上,切实增强党的观念,始终做到党在心中,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教育工作中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必须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确立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基本观念,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指引正确的方向。

(二)强化高校法治观念教育,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

对非法学专业的进行法治观念教育,要处理好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之间的关系,高校法律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系统的深奥的法学理论,而是要把理论知识中的理念和精神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去,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外化的教育手段把和谐善治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公正精神、理性精神等法治精神的内容传送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去,促进大学生正确法治观念的形成,理解法治的内在精神,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使其将法治精神与法治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在思想上认同社会主义法治,在行动上践行社会主义法治。

(三)营造高校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离不开整个社会良好的法治环境,好的法治教育理论,先进的法治教育手段,如果没有现实社会的法律至上、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权力制约、人权保障等法治观念的支撑,对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培养难以产生多大的影响。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培养与国家和社会的法治建设环境密不可分,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如期形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高校应该广泛利用社会资源,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教育培养模式把大量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外部信息通过教育输入大学生的头脑之中,促使大学生不断被社会优良的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和理念同化,顺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四)打造高校素质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

在大学生法治教育过程中,高校应该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不断提高高校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法律理论水平和法治精神,改变过去照本宣科,缺乏深度分析或过于强调抽象的法学理论的教学又导致课堂上过多地纠缠晦涩、复杂的理论的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课程教学中,教师具有较深的理论功底、较强的法律意识和坚定的法治信仰和精神,就能做到授课游刃有余和深入浅出,势必能打动和吸引学生,调动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和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比强行的灌输起到的作用要大得多,教师的法律人格和自身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培养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效素质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律素养和教学水平,也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措施。

总之,既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那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社会主义法治必将提升到根本的治国方略和社会调控方式上来对待。就要唤起将来国家建设主力军的在校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就是要使大学生重视自身的独立人格、自由和利益,就是要使权利本位在他们的法治观念中占据中心位置,从而激发起他们内心对社会主义法治信赖、信任和尊重的灼热情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其提供强大的思想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培养是高校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最高目标。

摘要: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出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背景下,如何培养高校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就成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从这一角度入手,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相关理论,非法学专业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的实现途径进行分析和研究。

非法学专业教学经济法论文 篇5

一、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首先,非法律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要达到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目标,重点应放在法律的应用上。不同的经济领域,不同的行业在经济法的适用层面上是有差异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体现这种差异。由于课时限制不能将不同经济领域的经济法规都纳入教学内容,而统一教学,统一考试时又不可能分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因此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其次,教学内容重复。大部分经济法规已经融合到专业课程或者其他课程当中。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系的《国际商法》,很多内容与经济法的内容有重复,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了经济法之后,在学习国际商法的时候就表现得不够认真;金融专业的由于学习了货币银行学,保险学,及专门学习了金融法律法规,而经济法课程里同样也涉及了证券法,保险法,造成了教学的重复。

(二)教学方法不完善,侧重实践,忽视理论非法学类经济法一般开设在大一或者大二。由于低年级的非法学专业学生缺乏基本的法学基础,不具备或鲜少具备法学基础知识,如关于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商法的基本理论等,没有这些基础知识的积累,会使原本就属于法学门外汉的学生更加迷惘。有的财经院校甚至安排没有法学背景的教师来讲授经济法课程,有时竟把经济法讲成经济学,或者保险法讲成保险学。有些教师认为,既然是非法律专业,就不可能对经济法的理论有多高的造诣,课上讲一些案例就足够了。但是,法学的教育与其他学科不一样,更加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所以这样重实践,轻理论偏离了经济法的教学方向。

(三)考核方式有待合理化对于非法律专业经济法考试,大多数以闭卷考试作为主要的测评手段,考核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考试形式单一,考试题型简单。经济法课程考试多为闭卷考试,考试题目多为知识的再现,客观题较多,主观题较少,由于考试题型以客观为主,考生容易作弊的现象就很难避免;

二是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这种方式可能会造成学生考试前几天集中背题,达不到课程设置的目的。

二、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通常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包括:经济法概述、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破产法、票据法、证券法、金融法、经济仲裁与经济司法等。综观全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法或者商法,笔者认为,经济法内容的安排上应该遵循以下三点:

第一,课程的设置上,非法学专业对法律基础知识基本是缺乏的,而经济法的专业性比较强,课时有限,所以为了增强时效性,在其他课程方面应该做好衔接,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另外还有一些选修课可以在基础知识方面给予补充,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第二,课程设置总体上还是必须坚持理论基础与实践相结合,寻找一个合适的经济法理论体系,该内容不仅包括经济法内容,也包括商法内容。比如关于公司法,一般财经院校都是作为重点内容来讲,而法学专业这个是不讲的,是放在商法里来讲。所以,在讲公司法的时候,不能仅停留在法律法规的介绍上,而是要先讲一下商法中关于公司法的理论,包括公司的`产生发展,让学生了解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的逻辑性。

第三,教学内容上,针对不同专业要有所不同,根据专业的特点做适当的增减,形成相互呼应的统一体。比如,会计专业,对于《税法》,《财经法规》就可以不讲,而市场营销专业,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合同法、担保法就要重点讲。

(二)强调理论传授与案例教学并重经济法虽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但单纯的法律条文十分枯燥,结合适量的案例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因此,案例教学是经济法教学的一大特色。案例多是为了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从周围的实际生活或者书刊报道中选取,在讲授完理论部分后,结合所讲内容,可以采用留思考题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讲评,由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法律条文的理解掌握,激发学习热情;同时,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表达、争辩及理沦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他们今后就业提供一个练兵场所。此外,案例教学将教学方式由单向转变为双向,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具有深远意义。例如在讲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关于消费者维权,可以讲华硕笔记本高价索赔案件,案件的当事人也是学生,更能感同身受,要讲清楚以下三点:

一是这是一起消费者维权案件。

二是这个事件涉及的法律问题。

三是这个案件应由什么法律来管。

弄清这三个点基本上就能深刻理解经济法的重要作用。另外,经济法属于法学教育,应当安排到律师事务所,公司参与实践或到法院旁听,或模拟法庭,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致用。

(三)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应采用多种方式高校非法学专业经济法的考试,不能完全照搬法学专业的考核方式,法学专业一般采用闭卷考试,题型一般是名词解释、选择、判断、简答、案例分析等主观和客观题。而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一般涉及到十几个部门法,内容很多,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靠死记硬背掌握理解是难以想象的。一般应以理论加实践的方式,必须掌握的内容可以通过闭卷的方式,其他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形式对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考察,以便达到应有的效果。

非法学专业大学生 篇6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传统行政法学课程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五大部分, 分别为导论、主体论、行为论、程序论和监督与救济论。导论主要讲授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念与基本原则;主体论主要讲授行政主体、受委托组织、行政相对人概念和制度;行为论主要讲授行政立法行为、具体行政行为;程序论讲授行政程序法制的一般理论、行政程序的分类。监督与救济论讲授行政复议、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和行政诉讼。

在上海海洋大学, 公共管理系行政法学是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的, 于第6学期开课, 3学分, 48学时。从教学时间角度看, 覆盖以上全部内容并不容易, 从教学需要角度看, 学生多希望能够学习到可以直接应用的内容。因此,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采取点式扩散的选择方法。在每一论中选取了若干点进行讲授, 其他内容作为学生自学内容以作业形式布置。在进行删减的过程中, 主要将行为论中的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命令、行政规划等涉及较多理论争议或实务操作难题的部分剔除。选取行政立法、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和行政征收为教学内容。其他部分以概念和制度操作层面的内容为讲授重点。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作为行业院校, 本专业的行政法学应与海洋执法、海洋管理相结合。作为上海海洋大学公共管理系的核心课程, 行政法学设置方向具有明确的海洋行政执法特色。本课程作为海大的法学课程, 一直力图做到具有行政法学课程本质与海洋大学学科特色紧密结合的特点。在历年的教学实践中也一直秉承这一理念。在此基础上本课程总结出了两点教学原则, 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二是行业特色与行政法学一般制度相结合的原则。

在日常教学中一般运用如下教学方法:讲授、讨论、问答、小组汇报、辩论、模拟法庭的形式。

讲授主要是在学生课后预习的基础上, 对重难点的讲解。本次建设的重点是将“微课”理念纳入到教学实践中。具体做法是, 课下录制10-15分钟基本知识点的学习指引, 要求学生课前观看, 并按照指引学习。对需要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微课”讲解。对已经录制过“微课”的知识点课堂上主要采取提问形式进行检查和考核。

讨论主要以教师作为核心主持人, 本课程一般每年修学学生数量在170人左右, 可以分成10组, 每组选举一位组长进行组织协调。教师按照课后布置的背景资料选择讨论的主题, 并预先设置3-5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每个问题讨论的时间可以限定在8-15分钟不等。每组讨论后推选一位同学回答问题, 回答效果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主要标准为:回答是否主题明确、观点是否正确。因为时间所限, 每节课不能所有组别一一回答, 但是教师随机选取2-4个组别的方法, 会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危机意识。

问答主要作为对学生课后资料是否学习理解的考核工具, 以及学生上课是否积极参与、认真倾听的方法。教师提问学生能够听懂听明白、学生回答是否流畅正确, 都是平时成绩给予的依据。由于课堂学生人数众多、时间有限, 因此教师打分的过程要客观而且迅速。初步设想的方法是选取6人作为学生助理, 每人分管20名学生名单, 教师根据回答表现给予A/B/C三个等级的打分, 6名助理, 辅助记录。6名助理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干预, 也可以最快地记录学生课堂表现。这将成为学生成绩的非常客观合理的依据。

学生汇报发言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 15分钟以上的发言将被强行停止。学生汇报发言的内容是教师课堂上课前预先布置的网络平台的内容。初步设想为“问题-对策”模式发言, 即教师提出一个现阶段社会存在的行政法问题, 学生经过准备给出解决对策。这一方法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趣味性。一般情况下, 网络平台布置的作业应先于上课时间的5天以上, 以此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思考。发言的内容根据当堂课所处模块的不同而不同。第3、4、5编所涉及的内容适合本教学方法。这三编都有当今我国或者世界上发生的最热点的管理问题、社会问题、法律问题和经济问题存在, 具有较大学习价值。

辩论是考查学生法学逻辑思维最好的工具。“程序正义VS实质正义”是法学家一直争论的焦点, 让同学们以行政法学案例作为佐证, 抽签决定正反两方, 在课堂上进行辩论, 有利于考查学生理论知识运用的能力, 也可以提高思维反应、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

模拟法庭是让学生了解诉讼程序最好的学习方式。教师提供学生一个案例, 学生自己分析管辖法院、受案条件是否具备、自己写作诉讼状并自己安排模拟法庭角色和程序, 最后做出判决。整个过程的进行是对学生一学期学习知识的最好总结和考查。模拟法庭将安排在接近期末阶段进行, 可以起到对行政法学课程的回顾与复习的作用。

三、实践教学的探索

《行政法学》是一门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学科, 法律实践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培养合格的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一个必经环节。通过亲自参加司法实践活动, 可以使学生了解行政诉讼案件审理的实务操作流程, 并可以在实践中体验如何运用理论原则、如何选用方法技巧, 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行动, 把在课堂上掌握的价值观念内化为指导行动的意识, 成为知法、守法、用法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据此教学目的, 目前本课程设置了两块实践教学模块:行政诉讼庭审的旁听和模拟听证会。

在行政诉讼庭审旁听活动中,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至上海市任一人民法院的行政庭旁听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过程, 并填写“行政诉讼案件庭审旁听记录表” (用A4纸打印后于第15周周一中午12点前提交电子版于EOL平台“作业提交区”, 电子版、纸质版交课代表转交于任课教师。图1为记录表) 。实践时间是第1周至第15周的任何时间, 视法院庭审时间而定。学生自主选择。实践主体是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小组集体行动, 提交一份记录表。此次实践活动占总成绩的10%, 满分10分。评分标准为: (1) 小组全体成员在法院门前留影。全体成员得分一致, 未去成员0分。也可自己提交一份记录表。 (2) 记录表提交得10分, 填写优秀得11分。

模拟听证会实践学习是由同学们自己组织一场模拟听证会。听证会的主题是“《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 (草案) 》的立法听证会”。模拟听证会将在公共管理实验室进行, 全程录像。希望通过模拟过程达到以下学习目标:一是使同学们了解听证的程序过程;二是探讨生活垃圾分类应否以法律形式约束及就《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 (草案) 》的内容分析探讨。实践时间是第11周第一次上课、地点是公共管理实验室。所有同学发言电子版、纸质版均于11周周五12点前交给课代表转交给任课教师。同样, 截止时间同时上传到EOL系统的作业提交区。实践主体是将整个班级分成2大组, 每组内部分工自己分配。此次实践活动占总成绩的10%, 满分10分。评分标准为:所有发言、程序内容电子版、纸质版内容优秀5分、良好3分、及格1分。模拟过程表现优秀5分、良好3分、及格1分。

四、总结与反思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们发现对于本门课程, 过程考核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但如果设计不当会导致主观评分色彩过重的问题。因此, 课程设计了以下的评分模块, 试图做到相对合理、科学、公平——基本概念抽查随堂考、小组报告发言、开放式问题讨论观察、出勤率、辩论表现、模拟法庭参与表现、期末闭卷考试7大部分, 做到主客观评分标准相结合。具体方案如下:总评成绩=平时考核 (60%) +期末考核 (40%) .平时成绩60分=随堂抽查10分+小组发言10分+开放讨论10分+出勤率10分+辩论表现10分+模拟法庭表现10分。从以往修学学生的反馈中可以知道, 本课程内容在公务员考试、升学考研和公司入职考试中都有较大比例的涉及。因此, 在日常的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们会适当涉猎以上考试内容。

另外, 教学中任课教师还发现, 行政法学中大量的专有术语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距较远。在讲授中将术语转化成日常用语解释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改善理解效果。如行政主体可以替换为政府、行政相对人可以替换为百姓。如此概括虽略显不严谨, 但在和同学们解释他们之间的具体差异后, 学生反而记忆更深刻。因此, 将术语生活化、简单化之后, 再解释分析是本课程教学的又一经验总结。

摘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 非法学专业的行政法学课程应与法学专业行政法学课程存有不同。上海海洋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行政法学课程将实践性、行业结合性贯穿课程教学整个过程。通过行政诉讼庭审旁听、模拟听证会等实践教学方式达到使同学们掌握并运用行政法学基本概念和制度的目的。

关键词:行政法学,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房文翠.法学教育中的法学实践教学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06) .

[2]田宏伟.诊所式法律教育:法学实践课改革新尝试——美国法律实践教学对我国法学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 2007 (01) .

[3]王颖敏.非法学专业行政法学课程的教学分析[J].南方论坛, 2014 (04) .

[4]冯林林.论高校非法学专业行政法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定位[J].南方论刊, 2009 (07) .

非法学专业大学生 篇7

一、目前我国高校非法学专业法学基础课课程设置概况

目前我国高校非法学专业开设的法学课程包括公共法学课程和与专业有关、通常作为专业提高课或专业选修课而开设的法学课程。

公共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各非法学专业公共基础 (必修) 课是《法律基础》课,我国高校从1986年开始设置《法律基础》课,在1998年和2005年的高校“两课”改革,把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合二为一,高校《法律基础》被改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部分内容约占整本书的20%,相对而言,忽视了高校在国家普法活动中的义务和重要作用,这种状况希望能有所改进,增加法学部分的内容。而部分高校在公共选修课中会开设《法律与法律问题知识讲座》,而非法学专业学生听取讲座的概率很小。

专业课分为课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很多高校财经类专业中开设了《经济法》作为专业必修课,而在其他的非法学专业中,开设法学专业作为专业提高课的很少。在师范类的非法学专业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专业选修课 (专业提高课) 中开设的法学课程较多,其他专业则少量的开设了法学课程例如《教育法学》、《档案法规》等作为专业选修课。其他的在高等教育如自学考试等非法学专业中也相应了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作为必修课。总体来说,80%以上非法学专业没有开设法学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

二、高校非法学专业法学基础课的目的

教育目的决定教学内容[2]。相对而言,非法学专业的法学教育时间有限,也就无法具备法律职业者的知识和技能。针对这一特点,非法学专业开设法学基础课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目标,强调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具备良好法律素质的合格公民是建立法治国家的保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更应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法律基础课的开设,对于推广和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2、培养法制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大学生该主动学法、知法、守法,培养法制精神,成为具有专业水平和法治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法学基础课的开设提供了让非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制精神的机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近年来,校园事件频发,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严重影响了校园的稳定,也暴露了大学生法律知识淡薄的问题。高校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基地,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通过法学基础课的学习,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也是营造良好校园环境的要求。

三、提高高校非法学专业法学基础课教学实效

近年来,法学基础课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引导大学生知法、守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现代化建设输出了大批人才,也为市场经济的法制化运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从目前的形势看,国家的法律在不断增多,高校的普法任务也随之加重,所以提高非法学专业的法学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是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关键。如何提高提高非法学专业法学基础课的实效,是众多教育者关心和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教师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案例教学法、讲授法等,还可以采用辩论式教学、模拟法庭、诊所教学、法律咨询等方法,来吸引非法学专业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积极探索,提高教学实效;其次,高校要注重非法学专业法学课程设置的科学化和制度化。从目前形势看,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无法实现满足法律素质教育的需要,学生也无法形成正确、系统的法治观念,造成了法治教育的盲区。高校可以优秀法学教师开设法学公选课或专题法律讲座和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和校园活动进行法制宣传等,来推广和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最后,高校要致力于法学教师队伍的精英化,提高非法学专业法学基础课的教学实效。

总结

高校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基地,承担着普法教育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法学基础课程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提高法律意识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打造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郝海望:《试论高校非法学专业法学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及实效提高》,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8.3 (23) 。

[2]柯湘:《试析非法学专业法学基础教育课程之教学》,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3 (6) 。

[3]关敬超、刘永红:《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研究》,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12) 。

非法学专业大学生 篇8

随着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法律对于经济的引导与规范作用, 作为与经济联系最紧密的法律, 经济法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经济法课已经成为经济学专业、管理专业、文科以及理工科的专业基础课。同时, 在众多的职业资格考试, 如国家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师资格考试中, 经济法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由于法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法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 在于提高学生应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案例教学法对实现这一目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法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中, 通过分析和研究现相关案例, 解释成文法内容并推动成文法的发展与完善的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与法学专业相比, 在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一) 非法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合于采用案例教学方式

由于经济法课在大部分非法学专业院校都是以专业基础课的形式设置的, 因此相对于其自身专业而言, 学生缺乏相应的兴趣点, 在课程学习上花费的精力也无法与法学专业的学生等同, 在重视程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另外, 很多学生感到法律条文比较枯燥, 学习起来很难找到条理。因此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 是经济法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案例教学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将抽象的法律知识和概念具体化甚至生活化,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法律原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从而能够很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设置特点更为适合案例教学方法

作为专业基础课, 经济法的课程设置特点是课时少, 课程紧、知识量大是经济法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单纯采用讲授的方式显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而采用案例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容易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课下吸收, 或者将案例提前发给学生, 让学生在准备案例讨论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 在课堂上只需要将不容易理解的知识讲授给学生, 并结合案例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同样的时间里可以介绍大量的信息, 使教学进度大大加快, 也会取得比传统的单纯讲授制的教学方法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 案例教学方法更为适合非法学专业学生进行应用型学习

非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决定了其学习经济法的目的并不是掌握专业的法学理论或者培养法律操作能力, 他们的学习目的更有实用性———通过所学到的法律知识为自己的专业服务。比如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经济法课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事前防范交易风险, 规范经营, 出现纠纷了解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增强其法律意识。案例教学可以很好的实现这个目的。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 学生既掌握了法律的基本原理, 又能够了解如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防范相关的风险, 培养学生在不确定的状况下的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 并可以大大开拓他们的视野。

在案例讨论中, 学生组成相应的小组, 互相评论, 并且在公众场合进行发言和辩论, 学生的沟通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这些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的影响应当远比学习单纯的法律知识更为深远。

很多非法学专业的学生由于要参加各种资格考试, 因此他们对经济法课的学习还带有一定的应试性质, 这些学生往往已经在自我认真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法律原理, 他们更希望能够从课堂上进行更多的案例分析, 了解案例分析的方法, 从而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二、案例教学在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案例教学非常适应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的教学特点, 但如果采用不当, 也会出现大量的问题。

(一) 教学需求的差异性与教学案例内容的雷同性出现矛盾

非法学专业学生由于专业背景不同, 其对案例教学的需求呈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性。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求案例内容相对简单, 以理解各类法律条文为主, 也同时适应其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需求, 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希望案例内容相对灵活, 以真实案例为主, 讨论的空间比较大, 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则要求案例应更多结合贸易实务操作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法律问题。如果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采用同一套案例, 不仅学生会感到针对性差, 难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应当说, 在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教学中, 对学生案例教学需求呈现出的差异性特点增大了教学的难度。如果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忽视了不同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 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 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教学需求的差异性, 从而无法达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另外, 由于案例教学法律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不少法律专业院校都编写有专门的经济法案例教材。这些案例也被许多教师在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中进行使用, 但必须注意的是, 由于这些案例汇编的教学对象是法学专业学生, 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法律知识水平与其具有一定的差距, 如果直接使用, 学生会感到法律专业性过强, 难以理解, 往往无法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二) 忽视“判例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方法之间的差异性

我国法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最初来源于英、美国家的判例教学法。判例教学法是一种在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 由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在判例教学法中, 教师上课不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 而是直接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 提出问题和学生共同讨论, 学生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来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规则。判例教学法的操作具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 英、美、法系国家遵循先例的原则以及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法律教育的目的都为这种教学法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属于大陆法系, 制定法一直是我国的主要来源, 法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知识的法律人才, 特别是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 了解法律法规的直接规定比让其从判例中思考再得出结论要更实际, 更有价值, 是如何应用现有的法律规定去预防和解决在管理、经济或者是相关行业中实际存在的法律风险与纠纷。这种法律教育的目的决定了我们在非法学专业学生的经济法教学中不能完全采用判例教学的方式, 单纯采用判例教学法既不现实, 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应用的思考

迈克·富兰在《变革的力量》一书中曾将教师教学的专业特点概括为:“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和不可复制性。”应当说, 非法学专业学生对经济法课的学习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 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充分地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特点, 利用案例教学方法的优势。

(一) 教师在选择案例方面应更加适应学生的专业需求

案例教学法是从案例入手, 并以案例为对象, 以有关法律为准绳, 经过分析研究, 最后得出结论, 因此案例是这一教学法的核心。案例选择是否恰当对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对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的案例教学中, 应注重从以下方面对案例进行选择:

1、选择针对教学对象专业特点的案例。

针对非法律院校学生在经济法学习中对案例教学所呈现的差异性特点, 教师必须不断在教学的过程中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 并针对这些需求采用不同的案例, 提高案例教学的针对性。2003年, 德国颁布了《法学教育改革法》, 这一法案的第7条指明了法学教育改革的目的:“教与学———应该使大学生对职业活动领域有所准备, 并按照每一学期的课程设置传授给他们这一领域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方法, 以使其能够从事科学性或者是艺术性工作, 以及在一个自由的、民主的、福利德、法治国家中做出负责任的行为。”因此, 在案例选择上注重与学生自身的专业结合, 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法律知识相互衔接, 融会贯通。

2、尽量选择真实发生并相对容易理解和分析的案例。

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法律的理论知识不强, 他们更注重于实用性, 因此要求他们对于法律知识过于专业的案例分析是不现实的, 真实的并相对容易理解的案例可以增加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风险的了解并容易使他们运用已有法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

3、尽量选择针对某一知识点的案例。

针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的特点, 针对特点知识点的案例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法律适用的方法和原则, 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 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应具备交叉学科的知识

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教师, 大多是从专业的法律院校毕业, 因此从思维方式以及教学方式上大都带有传统的法律专业教学特点, 但这种教学特点并不能完全适应非法学专业希望能够将法律的基本知识与自己的本专业知识结合的学习目的。

因此, 作为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的教师, 不仅应精通法律专业的理论知识, 同时还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 了解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 如经济管理、市场营销、会计等, 这样不仅在案例选择方面能够更适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同时还可以运用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案例, 使案例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应当说, 在法律课的案例教学中使用大量的非法律材料也是国外法律判例教学发展的一个趋势。“20世纪20年代, 哥伦比亚大学的现实主义法学家尝试着将社会学法学运用到法学教育之中。法律作为社会科学, 可以从其他社会科学那里得到帮助, 这是十分必要的。他们先后开设了贸易法规、产业关系和商法。这些课程不是根据法律条文来组织材料, 而是根据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来组织材料。同时, 授课教师强调与他们的课程的一些非法律材料的关联性, 比如劳动法案例时常出现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材料。这些改革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从此, 美国的法学教育, 出现了不是学法律的教授在法学院执教的情况, 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完善了法学院学生的知识结构, 体现了美国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法学教育的特色。法学不再是一门可以自给自足的学科。”

(三) 充分认识案例教学的局限性, 注意各种教学方法的结合

案例教学作为教学法之一, 有其不可比拟的优点, 但由于案例与案例之间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因此无法完全实现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特别是对于非法学专业而言, 由于其对经济法课的学习时间比较少, 基础的法律知识并不具备, 课前预习少, 同时由于是专业基础课, 因此大班集中上课的状况比较多, 案例讨论时只有一部分学生积极参与, 而大部分学生则一言不发, 往往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的教学中, 不能取代和排斥其他教学法, 课堂的讲授、案例讨论和分析甚至举例说明都应当在非法学专业的教学中都应当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非法学专业大学生 篇9

一、经济法教学理念的更新

由于非法学专业学生缺乏必要的法学理论基础, 若以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教学理念面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 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均面临着教与学的难题, 也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 对于非法学专业应当采取有别于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教学理念。一是针对非法学专业特点, 更侧重其应用性和实用性;二是在传授法律常识的基础上, 还要传播法治文明及其治国理政的游戏规则, 尤其在中国当下语境下。而且, 笔者更看重师生法治文明的对话, 不断地鼓励后生对治国理政的游戏规则的推陈出新, 以彰显知识的创新与现代化的价值理念。

在当下中国语境下, 中国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文明的启迪、法治的对话显得尤其重要, 而教师尤其大学教师特别是法律教师尤其要肩负起这份使命!对于非法学专业开设经济法课程而言, 经济法教师责无旁贷!

无论高校还是教师要有适应市场经济及与其相应的现代化教学理念, 倡导“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 倡导教学求真;不唯书, 不唯上, 只唯实。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求课堂教学的真实, 不要违背人性, 实施人性化的教学。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满足于照本宣科, 甚至是“掩耳盗铃”式的教学, 传授一些陈旧甚至错误的知识, 或是违背人性的道德说教, 说些违背良心和事实的“假话、大话和空话”, 那么, 既不利于学生“做人”, 无助于培养学生的诚实品格, 有违“真人教育”, 容易扭曲人性, 使道德变得虚伪;也不利于学生“做事”, 理论脱离实际的教育结果便是导致学生走向社会无所适从, 要么成为“书呆子”, 要么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下的偏激与极端。

基于此种理念, 教师力求做到“真人教育”, 法律教学时不设置框框条条, 社会问题讨论时不预设标准答案, 允许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人性的回归。比如关于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 笔者告知学生没有标准答案, 也不要有思想顾虑, 关键要说心里话, 要说出自己答案的理由, 只要言之有理, 均可以得分;允许不同的观点, 即使教师的观点也仅是一家之言, 不强制学生接受与服从, 让共识通过辩论、对话与交流得以形成, 共识是建立在差异存在的基础上。秉承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 唯有争论中形成的共识!创新即源于此!

二、经济法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处理

无论何种专业课程, 一门好课必然要求教师对所授课程有着充分的掌握, 并有自己的见解。对于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也是如此。唯有如此, 教师才能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自由发挥, 不会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 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教师的视野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视野的广度和深度。这就决定了教师不仅要具有相应的教学能力, 还要具有相应的科研能力。教学与科研不仅是教师本身, 也是大学的生命线。

或许有人认为, 对于重点综合性大学, 科研才显得重要, 而对于普通应用型大学, 尤其对于非专业课程, 科研无所谓。笔者不以为然。首先, 科研是大学的生命线, 是衡量大学的关键指标。如果大学仅仅满足教学, 那与职业技术院校或中学有何区别呢?大学只有在科研的基础上, 才会形成大学意义上的教学。普通大学与重点大学或二本与一本之间的区别不在于要不要科研, 而在于专业设置的差异 (前者往往侧重应用型专业) 以及科研水平的高低 (前者往往科研水平较弱) , 但绝不是否定科研。其次, 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是相对的, 市场竞争的结果都有可能会出现:今天是重点大学, 明天可能变为普通大学;今天是普通大学, 明天可以变为重点大学。市场竞争是一种优胜劣汰的结果!教育也是如此。如果失去了这种可能性, 那便是教育行政化的恶果。因此, 科研对于普通大学同等重要, 甚至对于有志向的普通大学显得更为重要, 否则就面临着被兼并或沦落为职业技术院校的命运。再次, 虽然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并非一定能胜任教学, 但教学名师或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师一定是有科研基础的。在大学, 教师要想把课上好, 除了好的教学方法外, 如若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渊博的知识, 是不可想象的。没有科研基础的教学, 无论教学效果好坏, 均不是大学教学, 而是职业技术院校或中学的教学。大学教学不在于满足课堂教学, 不在于简单的知识传授, 而在于思想的启迪与创新。而这取决于科研带来的学术氛围及其整个学风。进而言之, 大学有无知名教授、学者、思想者及其相应的专业学科团队, 关系到有无良好的生源, 两者的互动是大学学术氛围及其学风的关键。此乃是大学意义上的教学!

三、经济法教学内容的调整

首先, 从经济法教材角度来看, 一是要结合学校定位、非法学专业和学生特点, 使用适应非法学专业及其社会需要的教材;二是要求教材内容的更新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即便如此, 考虑到社会大环境, 我们也难以保证所有教材内容都能适应社会需要, 甚至还有存在谬误的可能性。对此, 如何传授科学知识的重任留给了教师。

其次, 教师要根据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适时地调整经济法授课内容。对于法学专业和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 应当采用不同的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和授课内容。对于法学专业, 采用的是纯粹部门法意义上的经济法课程。但对于非法学专业, 采用的则是兼有民商法等部门法内容的广义上的经济法实务课程, 即在保留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经济法体系内容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属于民商法体系的实用性内容, 比如企业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等, 减少一些非实用性的部门法意义上的经济法体系内容, 比如经济法总论、经济法责任及其诉讼程序、计划法、产业政策法、国有财产法、会计审计法、金融财税法等。

即使对于非法学专业, 比如中文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经济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等, 也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 经济法授课内容也应有所调整和侧重。比如在前已述及的经济法实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中文专业适当补充一些知识产权法尤其著作权法等知识;行政管理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适当补充一些计划法、产业政策法和国有财产法等与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经济法知识;经济学专业适当侧重反垄断法、合同法、企业公司法等, 再适当补充一些产业政策法、金融财税法等与经济学相关的经济法知识。

与此同时, 鉴于不同专业学生的各种考试诸如自考、考研、公务员考试、各种职业技术资格考试等往往涉及包括经济法在内的法律知识, 以及考虑到学生就业去向和学生兴趣爱好等因素, 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教学内容还要紧密结合上述因素作出适当地调整, 或针对特定学生进行适当地补充。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尽可能把课程设置的上课时间与各种考试的时间等相衔接, 从而做到教与学的统一。尽管这样做非常复杂繁琐, 但教师教学一切都要围绕着服务学生为宗旨, 尤其对于普通应用型专业的大学更是如此,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氛围及其就业能力。如果在此方面力求做到这一点, 那么学生学习就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不至于有些学生容易存在迷茫与困惑, 甚至自暴自弃的现象。

再次, 根据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的调整, 经济法课程还要相应地做好如下两项工作:一是要调整课时安排。对于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 许多学校往往安排总计36课时的授课时间, 这种授课时间无论对于部门法意义上的经济法还是对于广义上的经济法实务课程均显得不够, 尤其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广义上的经济法实务课程。因此, 应适当增加课时, 至少达到54课时, 最好达到72课时, 才能充分达到授课效果。二是要调整考试内容。首先, 根据不同专业的经济法授课内容的差异, 经济法考试内容要有所变化。其次, 大学考试只是形式, 不是目的。衡量学生的标准不是单纯看考试成绩, 更应侧重于综合素质, 包括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善于思辨的能力、创新能力及其适应社会的能力等。考试内容也应侧重于此。对于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考试尤其如此。

非法学专业大学生 篇10

一般地, 法学教育具有二重性, 即职业培训性和学术研究性, 这实际上反映了法学教育的两个方面的目的:职业培训性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 其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实务型的专业人员;学术研究性则注重向学生传授完整、系统的法学理论知识, 其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从事法学研究和进行法学教学工作的理论型的专业人员。

显然, 这里所说的法学教育的二重性, 是针对法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时所具有的二重性, 这两个方面的目的也是法学专业的教学所追求的目的。对非法学专业来说, 虽然往往也会开设法学课程, 但是非法学专业所开设的法学课程的科目少、课时短, 其开设法学课程的目的是为本学科服务的, 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一些与其专业有关的法学知识,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而不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法律实务工作者或者从事法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法学专业人员, 因此,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 就必须考虑这方面的教学目的。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比较切实可行的教学目的, 是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有关国际商事法律的基本知识, 重点掌握合同法、公司法等法律, 增强其法律观念, 为将来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签订涉外合同及解决涉外经济纠纷打下一定的基础。在国际贸易专业中, 国际商法的课时比较少, 如我校为48课时。为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国际商法的教学任务, 使学生比较扎实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实现国际商法的教学目的, 需要在教学过程中, 在借鉴法学专业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为此, 我们首先要了解法学专业有哪些常用的教学方法。

1 法学教学方法的种类

关于法学专业的教学方法的种类, 人们有不同的观点, 如有的认为法学教学的方法有讲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三种。讲授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理解法律的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模拟审判、模拟听证等形式进行法学教学的方法。有的认为科学的法学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和诊所式教学等五种。其中,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讲述、解释、提问等方法,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诊所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直接参加实践活动, 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法律问题的教学方法。有的认为法学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法、模拟教学、讨论法、对话法、直观教学法等六种。其中, 讨论法是指教师事先将问题、案例交给学生, 学生先行准备, 由学生通过自由讨论、争辩, 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对话法是指课堂上师生之间问答式的口头交流。直观教学法是指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用于法学教学的教学方法, 这也就是上述的多媒体教学法。还有人认为, 世界上各国的法学教育方法, 可以分成两类:以案例分析法为主要形式的英美法教学方法和以讲授法为主要形式的大陆法教学方法。英美法系国家之所以采取案例分析法进行法学教学, 是因为英美法系国家以判例法为法律的主要渊源;而大陆法系采取讲授的方法进行法学教学, 则是因为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渊源以制定法为主, 法律规则比较抽象, 法学教育强调对抽象的概念、原理进行阐释。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 法学的具体教学方法、手段可以有多种形式。但是, 法学的教学内容只有两个方面: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因此, 可以根据法学的教学内容, 将法学教学方法分为理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两大类型。理论教学法, 是指以法学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体现为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 讲授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法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以及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理论总是比较抽象、枯燥的, 有时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 如果过分注重理论学习, 从而导致对法律实践的忽视, 会使得学生不知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会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法, 是指通过对法律实践的参与, 使得学生了解、掌握法学的基本知识。这里所说的法律实践, 包括立法实践和司法实践。如分析法律条文、分析案例、模拟法庭等, 都属于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法比较直观、生动,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但是, 实践所能够涉及的法学知识是有限的, 如分析法律条文、案例、开设模拟法庭, 只能了解与该法律条文、案例及模拟法庭有关的知识, 有的法学知识在法律实践中无法体现, 因此仅仅通过实践教学法, 是不可能将一门学科的全部知识系统、完整地向学生传授的。因此, 更好的做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 在讲授理论知识时, 加入实践的内容;而在实践过程中, 同时传授理论知识。

2 确定非法学专业教学方法需考虑的因素

前面简单介绍了人们关于法学教学方法的各种观点, 这些观点, 对非法学专业的法学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 教学方法从来就不是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问题, 它与教学的其他各种因素密切相关, 如教学的目的、内容, 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 学生的知识结构等。在选择法学教学方法时, 必须考虑教学方法与上述各项因素的关系, 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1) 教学目的。

如前所述, 法学专业的教学目的有两个方面: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或者学术研究能力进行培训。而对非法学专业来说, 进行法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与此不同。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商法课程, 其教学目的既不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法律实务工作者, 如法官、律师;也不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从事法学教学、研究工作的理论工作者。该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基本法律知识, 具有基本的法律意识, 在将来进行国际贸易工作时能够从法律的角度考虑问题, 依法签订合同, 合法开展经营活动, 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 解决国际贸易中发生的纠纷, 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 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

一般地, 教学课时的多少, 与课程的重要程度有关。如果课程比较重要, 则课时一般也就比较多;反之, 则课时就比较少。但课程的重要程度是相对的, 需要根据专业的性质确定。如国际商法课程, 在法学专业中, 无疑具有重要的地位, 但在国际贸易专业中, 其重要性就不突出。因此, 国际商法的教学课时就比较少, 如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商法的教学课时只有48课时。

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内容处于核心地位, 教学内容是否适当, 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一般地, 教学内容就是教材的内容。但从实际情况看, 如果教材内容过多, 则在教学时, 就要有所取舍, 有的应当详细讲解, 有的稍加介绍即可。就课程的内容看, 国际商法的内容比较多, 一般有三大部分:①国际商事组织法, 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②国际商事行为法, 如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代理法、票据法等;③国际商事仲裁法。在法学专业中, 这些课程有些都是单独开设的, 如公司法、合同法、票据法等, 教学时间一般是54课时。而在我院的国际贸易专业中, 包含有这些内容的国际商法的教学时间却仅为48课时。在这么短的教学时间内, 要完成这么多的教学任务, 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 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学生的知识结构。

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其在学习国际商法之前, 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法学课程, 如民法、合同法、公司法、票据法等, 具有了一定的法学知识, 掌握了一些法学概念、原理。在对法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国际商法的教学时, 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国际商法的法学基础知识, 所以可直接向学生讲授国际商法的知识。而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其法学知识几乎是空白, 尤其是其没有学习过民法。这种情况对他们学习国际商法很不利, 因为民法和商法的关系非常密切: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 商法的调整对象是民法调整对象的一部分、商法的具备原则来源与民法的原则、民法中的一些基本制度是商法的依据、民法的许多制度可以适用于商法等。因此可以说, 民法是商法的基础, 要学好商法, 必然要求具备民法的知识, 但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却不具备这些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就必须考虑到这种情况。

3 非法学专业教学方法的选择

根据上面的分析, 我认为, 非法学专业中法学课程的教学, 应当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突出重点的教学方法。以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商法为例, 如前所述, 国际商法的内容繁多, 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包含有公司法、合同法等一系列的内容, 而国际商法的教学课时又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 仅靠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 是很难将教材的全部知识讲深讲透的。如果面面俱到, 不分重点地将教材的内容都向学生介绍, 则学生很难掌握所讲的知识, 学习效果必然不理想。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突出重点。那么, 如何确定教学的重点呢?

首先, 从内容的重要性上确定教学重点。国际商法是调整国际商事组织及其进行的国际商事活动的法律, 关于国际商事组织的法律和国际商事活动的法律是国际商法的主要内容。而在国际商事组织中, 公司是最主要的一种;在国际商事行为中, 则以合同行为最为重要, 其他国际商事行为大多是因合同行为而产生, 如国际货物运输行为、保险行为、票据行为等。因此, 公司法和合同法应当是需要重点讲解的部分。

其次, 从内容的难易程度上确定教学的重点。一般来说, 法律规范都比较通俗易懂, 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 一般都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法律的规定。但有些法律规范, 按照日常生活的思维是不太好理解的, 甚至是不可思议的, 如票据法的一些规定, 尤其是涉及票据无因性、文义性、票据行为的独立性等方面的规定。因此票据法也应当是需要重点讲解的部分。

(2)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法学可以分为两部分: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国际商法属于应用法学, 它是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其很多制度来源于国际贸易实践;而国际商法的很多规范也是直接针对国际贸易的实践制定的。当然, 国际商法也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但如果只是向学生传授国际商法的理论知识, 而不将国际商法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则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 虽然能够对国际商法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却很难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即利用所学的国际商法知识解决国际贸易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国际商法的教学中, 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这样, 才能实现国际商法的教学目的。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所说的实际, 包括两个方面:国际商法的立法实际和国际商法的司法实际。

国际商法的立法实际, 就是指各国关于国际商法的法律规定, 及关于国际商法的国际条约。当然在教学中, 不可能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法律都介绍, 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国家的法律向学生讲解, 如大陆法系的法国和德国、英美法系的美国和英国, 及中国的有关法律规定。在介绍各国法律规定时, 可以根据国际商法的理论, 分析法律的规定, 从而准确把握法律的内容, 为运用法律建立合法的贸易关系、解决各种贸易纠纷打下基础。

国际商法的司法实际, 是指各国司法机关解决国际贸易纠纷的活动。司法机关就国际贸易纠纷所作出的裁决, 也就是案例。通过向学生讲解、分析案例, 可以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领会国际商法的理论, 并且能够掌握将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定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途径,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补充教学内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简称为“补充教学法”。前面已经说过, 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缺乏法学的基本知识, 尤其是缺乏民法知识, 而民法的许多制度是直接适用于商法的, 因此民法是商法的基础, 当然也是国际商法的基础, 不具有民法的知识, 是很难学好国际商法的。为了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国际商法、深刻掌握国际商法, 需要在教学时适当增加一些民法的基本知识, 如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行为、债的概念与特点等

以上几种教学方法, 实际上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论述的。除此之外, 还可以从纯技术的角度提出一些教学方法, 如启发式教学法、课堂讨论教学法、模拟教学法, 等。本文限于篇幅, 在此就不一一予以论述。

摘要:在教学中, 教学内容是第一位的, 但教学方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教学内容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 教学方法适当与否, 决定了教学内容能否顺利被学生掌握。而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措施, 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教学方法, 要根据一定的因素确定。对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来说, 在教学时需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学生的知识结构等因素, 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 这些方法有:突出重点法、理论联系实际法、补充教学法等。

关键词:非法学专业,国际商法,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罗福午.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点和要领[J].中国建设教育, 2006 (3) :37.

[2]王晨光.法学教育的宗旨[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2 (6) :33.

上一篇:人寿保险资产研究管理下一篇:双阶段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