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方案

2024-09-18

DA方案(共10篇)

DA方案 篇1

1 货物规格

外形尺寸:10656mm×2360mm×2360mm, 件重200.8372t, 重心高1260mm。

2 准用货车

DA25型凹底平车。

3 加固装置

凹型钢座架 (2600mm×800mm×790mm, 凹部深度275mm) 、钢挡 (850mm×510mm×855mm) 。

4 加固材料

Φ18.5mm钢丝绳 (破断拉力182.37KN) 、钢丝绳夹、钢带I100mm×12mm、长度3037mm、钢带II 100mm×12mm、长度2855mm、M36螺栓 (8个) 、螺母M36 (24个) 、橡胶垫、壁厚4mm夹布橡胶管、螺栓中心距I为1536mm、螺栓中心距II为1420mm。

5 装载方法

5.1 对称车辆横中心线放置2个凹型钢座架, 支距6220mm。

5.2 每车顺装1件, 支撑辊重心投影位于货车纵、横中心线的交叉点上。

5.3 钢挡及钢座架装车时现场焊在车底板上。

6 加固方法

6.1 凹形钢座架各用钢带2道通过螺栓将支撑辊与座架紧固为一体。钢带与轧辊、与座架间加垫橡胶垫。座架与车地板断续焊接。每个座架焊缝长度2000mm, 每段长度200mm。焊角高12mm。

6.2 支撑辊端部各用2个钢板加固, 紧靠支撑辊端面与车地板满焊, 焊缝长度4636mm, 焊角高12mm。

6.3 支撑辊两侧用Φ18.5mm钢丝绳拉牵2个倒八字形, 捆绑在车辆两侧绳锁拴处。

7 其他要求

加固钢丝绳与支撑辊及车辆棱角接触处使用夹布橡胶管防磨。

重车重心高度H的计算

装车后综合重心高

8 支撑辊在运输过程中各种力的计算

8.1 纵向惯性力

8.2 横向惯性力

8.3 垂直惯性力

8.4 风力

8.5 摩擦力

纵向摩擦力:F纵摩=9.8*μQ=9.8*0.3*200.8372=590.5k N

横向摩擦力:F横摩=μ (9.8Q-Q垂) =0.3 (9.8*200.8372-909.8) =317.5k N

9 支撑辊的稳定系数

支撑辊倾覆的稳定系数:

在纵向:η=9.8*Qa/Th=9.8*200.8372*3510÷ (1966.2*1260) =2.79>1.25

在横向:η=9.8Qb/ (Nh+Wh风)

由于纵向、横向稳定系数均大于1.25, 所以不需要采取加固措施。

1 0 支撑辊水平移动的稳定性

在纵向:△T=T-F纵摩=1966.2-590.5=1375.7k N.

在横向:△N=1.25 (N+W) -F横摩=1.25* (566.4+2.15) -317.5=393.188 (KN)

所以在纵、横向均发生水平移动, 需要采取加固措施。

11 支撑辊加固强度计算

11.1 采用焊接加固时, 焊缝的需要长度

防止纵向移动时:L纵=10△T/0.7K[τ]=10*1375.7/0.7*1.2*100=164 (cm)

防止横向移动时, 掩挡需要的高度:

凹型钢座架凹部深度h=275>108.48;满足需要掩挡的高度。

11.2 为运输的安全性, 在支撑辊两侧采取钢丝绳拉牵呈八字形加固。

12 凹型钢座架强度计算:

12.1 根据有限元分析大轴重200.8372T, 凹型钢座架采用钢板厚度为20mm, 为增大运输安全系数, 现采用钢板厚度为25mm。

12.2 凹型钢座架强度校核

承载梁材质为Q235-A

已知20mm厚钢板σ=225MPn=1.5得

Q235-A许用应力为[σ]=225/1.5=150MPa

[τ]=0.6×[σ]=0.6×150=90MPa

抗弯截面模数W= (BH3-bh3/6H) ×2=0.00738×2=0.01476m3

弯矩M=NL/W=100.4×9.8×0.4/0.01476=26.7MPa<150MPa

因此, 承载梁强度满足要求。

13 腰箍强度计算

纵向或横向移动:P移=max△T/2nbcosr=1375.7/2*4*1.1=156 (KN)

横向滚动:P滚=1.25 (N+W) (R-h掩-h凹) -9.8Qb/2nbcosr=1.25*568550*424-9.8*200.8372*1300/8.8=33.9 (KN)

已知[δ]=140MPa、腰箍截面积F=12cm2

根据F=10P/[δ]得P=F[δ]/10=168KN

14 结论

S为钢丝绳破断拉力的1/2为91.18k N>Smax=55.29k N, 可满足运输要求。

满足运输要求所需钢板一侧焊缝长度为164cm, 现钢板满焊在车车体上, 焊缝长度200 cm大于164cm, 满足运输时掩挡高度的需要和焊缝的要求。所以此运输方案是安全的。

DA方案 篇2

In the Three-Kingdom Period (222-280), a famous scholar named Zhang Fu served the Lord of Wu. He was a very talented man with wonderful skills in writing poems and articles. Chen Lin, a famous writer at that time and wrote the famous article Ode to Wuku. Zhang Fu thought highly of this article after reading it, so he wrote a letter to Chen Lin to praise his literary talent. Chen Lin wrote back and said: “I am in Hebei and nearly isolated from the outside. Here we have a few people writing articles. Therefore it is easy for me to catch the attention. It is not because I have a good writing skill. You think too highly of me. I could not begin to compare with Zhang Zhao and you. It is just like a young and inexperienced witch who encounters an old and skillful sorceress and could not use her magic.”

DA方案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3月贵州省人民医院诊断为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成年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50例。研究组中男28例, 女22例;平均年龄 (45.3±12.9) 岁;平均缓解时间 (24.6±6.8) d。对照组中男27例, 女23例;平均年龄 (44.9±11.5) 岁;平均缓解时间 (23.9±7.5) 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缓解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 年龄18~60岁。 (2) 患者入院后进一步通过骨髓形态学、化学染色、骨髓融合基因等检查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3) 美国东部协作肿瘤组 (ECOG) 体能状况评分0~2分。 (4) 血清胆红素、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谷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心肌酶谱基本在参考范围。

1.3 排除标准

(1) M3、复发或已经治疗者。 (2) 严重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恶性心律失常者。 (3) 急、慢性感染者。

1.4 巩固治疗方法

接受以下3个方案序贯应用, 接受2个周期。

1.4.1 研究组

研究组接受IDA+阿糖胞苷巩固治疗, IDA (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4024361) 12mg/m2, 第1~3天;阿糖胞苷 (澳大利亚Hospira Australia Pty Ltd, 国药准字H20120185) 100mg/m2, 第1~7天。

1.4.2 对照组

对照组接受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巩固治疗, 柔红霉素 (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23260) 50mg/m2, 第1~3天;阿糖胞苷100mg/m2, 第1~7天。

1.4.3 巩固和维持治疗

诱导化疗达CR、部分缓解 (PR) , 用原方案巩固1~2个疗程, 此后接受2~4个疗程中剂量Ara-C方案 (1.5~2.0g/m2, 1次/12h, 3d) 巩固治疗, 及其他标准联合方案缓解后维持治疗 (氟达拉滨、阿糖胞苷柔红霉素等) 。

1.4.4 支持治疗

(1) 水化、碱化、止吐、护胃、降尿酸等。 (2) 必要时输入血小板、悬浮红细胞、粒细胞刺激因子等。

1.5 观察指标

(1) 两组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治疗期间白细胞最低值。 (2) 两组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疗效。 (3) 治疗后1年无病生存率。 (4) 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疗效分为CR、PR和未缓解 (NR) 。CR: (1) 临床症状。无白血病浸润所致的症状和体征, 生活正常或接近正常。 (2) 血象。血红蛋白≥100g/L (男) , 或≥90g/L (女及儿童) ,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 血小板≥100×109/L, 分类中无白血病细胞。 (3) 骨髓象。原始粒细胞 (Ⅰ型+Ⅱ型) 或原始单核细胞+幼单或原始淋巴细胞+幼淋细胞数<5%, 红细胞及巨核系正常。PR:骨髓中原始粒细胞Ⅰ+Ⅱ型 (或原始单核细胞+幼单或原始淋巴细胞+幼淋) >5%而<20%;或临床症状、血象两项中有一项未达到CR者。NR:骨髓象、血象及临床症状3项均未达到上述标准者。总有效率=CR率+PR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治疗期间白细胞最低值比较

研究组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 治疗期间白细胞最低值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25, P<0.05, 见表2) 。

2.3 两组患者1年无病生存率比较

研究组1年无病生存率 (76%) 高于对照组 (5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5,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急性髓系白血病为高度恶性的血液系统肿瘤,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乏力、气促, 此外还常见感染、发热、出血等。治疗上仍以诱导缓解+巩固治疗+维持治疗为主要模式。诱导缓解的治疗方案中有DA、IA等方案。DA方案是临床中经典的治疗方案之一, 但是近几年发现DA方案治疗中面临耐药、复发率高、耐受性等问题。由研究显示DA治疗年轻AML患者的CR率为60%~70%, 5年生存率 (OS) 为30%~40%。

IDA为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是在柔红霉素糖苷基C4上进行修改, 使得-OCH被-H取代。这种化学结构的变化使得IDA t1/2延长, 有效抑制DNA的复制, 更高效地杀伤白血病细胞。而且IDA在治疗中很难产生获得性耐药与交叉抗药性。IDA进入机体被代谢后的醇化物同样具有细胞毒性。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还有研究显示IA方案相对于DA方案治疗老年患者有着更为长期的疗效获益[3]。还有学者对急性髓系白血病进行分析, 分别采取柔红霉素、IDA为主要化疗方案, 结果显示柔红霉素组、IDA组的治疗CR率分别为43.2%、72.6%。

此外还有研究提示IDA组在中位生存时间及总生存率上明显优于柔红霉素组, 两组生存时间分别为38.4个月与20.1个月。可能与IDA减少残留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更强有关。本研究研究组1年无病生存率高于对照组。

临床上大多数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在巩固治疗结束后可获得分子生物学缓解, 但部分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因此在提高治疗疗效的同时, 减少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为目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2]。有研究显示在使用IDA的前10个月, 由于IDA骨髓抑制作用强于柔红霉素, 患者发生感染概率更高, 因此临床医生在治疗前要对患者的体能及耐受性等进行评估, 发生骨髓抑制后采取积极治疗, 让患者度过危险期。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治疗期间白细胞最低值明显好于对照组。可以看出IDA+阿糖胞苷的细胞毒性明显小于柔红霉素+阿糖胞苷。还有研究指出IDA在治疗中可能出现偶发室性期前收缩、心悸等。

阿糖胞苷是嘧啶类抑制剂, 阿糖胞苷进入体内后在胞浆中DCK的催化下形成阿糖胞磷酸核苷, 在磷酸嘧啶核苷激酶作用下转化成阿糖胞二磷酸核苷发挥生物学功能。阿糖胞苷主要作用于细胞S增殖期的嘧啶类抗代谢物, 通过抑制细胞DNA的合成, 干扰细胞的增殖[4]。阿糖胞苷进入人体后经激酶磷酸化后转为阿糖胞苷三磷酸肌阿糖胞苷二磷酸, 前者能强有力地抑制DNA聚合酶的合成, 后者能抑制二磷酸胞苷转变为二磷酸脱氧胞苷, 从而抑制细胞DNA聚合及合成[5,6,7,8,9]。有关阿糖胞苷在诱导治疗化疗方案中的使用剂量, 有学者提出不同方案, 如中剂量每次0.5~1.0g/m2和高剂量每次1.0~3.0g/m[10,11,12]。与其他化疗药物相同, 阿糖胞苷使用后也会面临耐药现象, 阿糖胞苷耐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核因子-k B活化造成白血病细胞对阿糖胞苷早期耐药。 (2) P-糖蛋白表达过度后, 将药物从细胞内排出, 耐药细胞摄取阿糖胞苷的量降低。 (3) 耐药细胞中发现失活的选择性剪切的DCK蛋白。 (4) 平衡核苷转运载体1的地表达, 造成阿糖胞苷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入肿瘤细胞内的浓度降低。

阿糖胞苷在使用中主要毒副作用为: (1) 消化道反应, 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2) 骨髓抑制一般在7~12d最明显。 (3) 药物热及皮疹:予退热及抗组胺药治疗后可缓解。 (4) 肝毒性:对症服用护肝药物后, 1~2周内会恢复正常。

DA方案 篇4

“每一个声响,每一种声音,在这个世上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它也代表一种信息的传达。在人类的定义当中,声音泛指人类耳朵所能听到的波。在自然界中这波亦可能是人类耳朵所听不到的频率,如同蝙蝠利用波的反射来定位与飞行,它所用的波则是人类耳朵结构所听不到的。因为它们所用频率是人类所能听得到的频率(20Hz20KHz)之外,我们又称它为超音波。每一种物质所发出的声音,本质上是不可相同的,顶多只能类似,例如:某些动物利用声音来辨别身份,但在我们人类看来这种叫声是相同的。既然每一种声音的本质都不会是相同的,所以两把一模一样的小提琴也不会相同,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够不够专业去分辨。”

有些时间没有听到这样一段话了,它是一个音响人对音响的态度,也说明音响对于我们而言,不是简单的一个字“玩”,更多的是要用心去感悟、享受它。所以今天当我看到谷津音响,突然发现作为一个来自宝岛台湾的音响,它更多的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做到亲民为上。它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以最低廉的价格做到最好的声音表现。

走进谷津B-90合并式功放

谷津,红旋钮,薄机身,典型的小型功放,作为笔者的我也就只听过B-80合并式功放,然表现用四个字来形容最恰当不过——“可圈可点”,应该说其声音表现在同价位上颇有竞争力。且旗下从U1、U2、HA-2到B-90、B-100P等均有不俗表现,但若各位对谷津略有了解,就会发现这些产品均附有耳机接口,后来作为音响爱家的我从总代理才得知,原来谷津的创始人张先生是一位耳机发烧友,对于耳机十分热衷,所以从他的首款产品开始就都有耳机接口,且他的成名作就是一部耳机放大器HA-1。后来大家所熟知的U1、U2、HA-2解码,包括现在的HA-3耳机放大器都十分注重耳机输出。据说张先生对于耳机放大器的测试,所用到之耳机都是在业界颇有名气的——德国sennheiser(声海)HD800、德国beyerdynamic(拜亚动力)T1、美国GRADO(歌德)PS1000。今天放在我们面前的这部B-90,虽不是耳机放大器,却也很有特色,除了做到音响的核心——功率放大,亦能为我们带来D/A解码,目前市面上此类产品并不多,若有,价格亦偏高,似乎英国Naim(名)有款,据说在3万元以上,而B-90却不足万元。

谈到谷津B-90,不能不提到他家的另一为人津津乐道的产品B-80合并式功放。这是谷津张先生A-15功放后推出的又一力作,整机以黑、红两色为主色调,较之前产品更具Hi-End色彩,已完全脱离小厂土炮味。两颗酒红色的旋钮,分别是输入掣和音量掣,且具遥控功能。内部的环型牛较A-15功放更有力,功率设计为2×100W。该功放采用了Nonfeedback(非回授)线路技术,无TIM失真,带宽更可直达600KHz;而它的SBCA(Synchro bias Class A)同时相动态A类技术使功放可做到无转换失真,且永远动作于线性放大区,并备有34dB与44dB不同增益之输入选择和bypass功能。当然另有值得一提的两点就是可当纯后级使用,若可能,消费者可选择一部多声道数字解码,配以B-80的多声道模拟前级,即可成为一部多声道数字前级。

那么B-90相对B-80在哪些方面做了改进呢?应该说功率放大上B-90相对B-80无太多改变,但设计者为了让更多的音响玩家能够享受更多的音响玩乐,在B-80的基础上设计并采用了与HA-2相同性能的D/A,以强化功放的功率需求。在它的身上除了功率放大和信号输入外,另增添了一组高性能的D/A转换器支持SPDIF格式。

谷津B-90 D/A转换器

关于D/A,已经是现在最热门的话题,大家在同步与异步上争论不休,规格上也也早就启动,从最早的44.1K/16Bit到192K/24Bit,到现在的384K/32Bit,未来会有人做到多高现在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很清楚,声音信号是用数字来记录,目的在于更精确的记录声音,最主要还是给人耳听到,而人耳的听力极限大约为20Hz-20KHz。可承受的最大音压约为120dB以下,年纪越小其承受的音压能力也越小,动态范围则是音压的相对值。目前业界多以96KHz/24Bit或192KHz/24Bit为主,母带录音则以96k/24Bit为主,少部分采用192KHz/24Bit来录制,当然我们也有看到部分录音室采用384KHz/32Bit,但这已经微乎其微。可当我们真正选择D/A数字解码时,却发现很多朋友并在乎的并不是D/A的技术参数,更在乎它的声音表现,所以往往无论多优秀的技术仅仅是对音响玩家或音乐爱好者有那么一点点的心理因素,但真正让它们对其发生改变的还是D/A解码器本身的声音。

B-90作为一部合并式功放,与普通功放最大的不同就是内建D/A解码,DAC为192KHz/24Bit,并且向下全部支持,采用Bit by Bit,Simple技术,不做任何升频或降频取样。取样率越高,模拟率电路便做了一定简化,但为考虑大多数唱片软件均为44.1KHz,因此B-90在DAC上采用的是AnadogFlter设计,就如HA-2 DAC拥有极高的斜率与极低的相位差一般。

B-90除了D/A解码,还有一点也是我们要看到的,那就是Bias(静态电流)可调。这种设计最早被应用在谷津A-50,主要是用于调节8欧与4欧之间的静态电流对应,简单讲来就是喇叭阻抗下降1倍,驱动电流就上升l倍。该设计被谷津更多的用于一些耳机放大器上,特别是HA-1与HA-2上,由于耳机阻抗变化更大,因此将Bias(静态电流)设计成多段可调。那为什么谷津会在B-90设计有Bias(静态电流)?这都源于如果功放没有Bias(静态电流)则处于B类放大,B类放大带来的结果就是会产生交叉失真,一点点的Bias(静态电流)都会令交叉失真消除,形成AB类放大。可是Bias(静态电流)怎样才算最好,自然是各位嘴边常提及的A类。这里B 90以STD03N和STD03P来担负Bias(静态电流)的作用,其内建温度调节可使工作点保持稳定,不会随着温度变化而飘移,同时简化了温度补偿电路设计,减少不必要的零件带来的恶化。而负责调节STD03N与STD03P的功率电阻,B-90特别订制了超低误差的无感线绕电阻。对于变压器,B-90则专门为它设计了一个位置,以降低变压器对放大线路的干扰,对称的布局与精采的PCB Lay Out是在同价位功放上难以看到的,优秀的动态范围、极低的噪讯底层、快速的回转率与瞬时反应等……B-90为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划时代的数字播放的方便性,下面就让我们重新定义这未来的多功能功放吧。

nlc202309020105

原来音乐可以这么美

民谣诗人Allan Taylor(艾伦.泰勒),英国具有极其崇高地位的音乐人,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位民谣歌手,他60年代便红遍英国民谣乐坛。其歌曲轻柔、稳重、温暖而抒情,和煦的歌声与纯熟的吉他技巧搭配其它优秀乐手的简单乐器伴奏特别适合夜深人静的时候轻松欣赏。而他的专辑《Colour To TheMoon》更是录音精致、清澈而透明。其低沉醇厚的嗓音、诗意的歌词、耐听优美的曲调,与稳健幽雅的吉他演奏,这些特色造就了Allan Taylor(艾伦.泰勒)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世界各地喜欢民谣吉他的乐迷。聆听他的音乐就仿如在时间与空间中尽情悠游,像是阅读一本精彩的回忆录,随着他的歌声进入一段又一段的旅途。透过B-90,你会发现自己不是在玩音响,而是在享受音乐带给你的乐趣。其实想来也对,音响是什么?是音乐的重播载体,对音乐的完美诠释,坐在那里,品茗享受音乐,实在是舒坦。虽为男声,却也是那样的轻柔,不温不火,暖暖的直入心中,Allan Taylor(艾伦.泰勒)的吐词清晰明了,吉他之声与柔柔的歌声形成最美的和谐。

相比起民谣诗人Allan Taylor(艾伦.泰勒),下面我欣赏的这张唱片的演奏者则略显轻盈、飘逸,东方女性的矜持更为浓郁,但也正是这点让她的古典吉他更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她就是日本著名古典吉他演奏家——村治佳织。在日本,村治佳织的名字家喻户晓,她是新生代古典吉他演奏家中的领军人物,被誉为“吉他公主”。在日本,村治甚至拥有自己的电台节目,每周邀请不同领域的嘉宾,聊的是音乐与历史。她甚至被称为“自然的协调音色,富有天性的艺术家”。对于村治佳织,其实还源于笔者对一张收来的村治佳织专辑,欣赏这张专辑,让人不自觉的脱口而出就是一句“多自然啊”这样的词语。《巴洛克素描》是村治佳织的第三张专辑,也正是这张唱片,让众多的吉他爱好者认识了这位才情横溢的吉他演奏家。其收录的19段乐曲的原作者分别是斯卡拉蒂、巴赫、亨德尔,有趣的是,这三位伟大的作曲家都出生于1685年。这些乐曲原本是为键盘、弦乐器或人声创作的,村治佳织仅仅通过吉他,就将巴洛克音乐中繁复严谨的结构和端庄典雅的风格表现得如此完美。与Allan Taylor(艾伦·泰勒)的吉他演奏相比,村治佳织的古典吉他更多了份对音乐的真实,对音乐的唯美,每一根拨弦都是那样的用心,轻轻的,轻轻的走进我们心中。即便是不懂古典音乐的人,也会因为她的演奏变得爱上古典音乐。B-90在这里凸显给我们的是一种柔情万种,魅力风情尽在你我眼前,轻盈的高频表现的如此轻松自然,悠悠然就顺延向上,丝毫不费力。中频委婉润柔,虽不是Allan Taylor(艾伦.泰勒)的人声与吉他的结合,但却让你感到古典吉他的最美就是能够很好的把音乐的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出来,有着丰富的层次感。

《1812序曲》(降E大调序曲“1812”,作品第49号)是柴科夫斯基于1880年创作的一部大型管弦乐作品。这是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与很多大型管弦乐不同,该作品以曲中的炮火声闻名,特别是Mercury(水星)和Telarc(泰拉克)公司的录音最为有名。这两家录音公司在整个乐曲的演奏中采用了真实的火炮场景,以做到最逼真的音乐效果。该序曲于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曲目开始时出现一个深广的主题,代表着俄罗斯广袤的领土和无限风光。后来乐曲进入发展部,一个侵略性的主题代表着法军的入侵。再次转到一个进行曲,表达的是俄罗斯人武装上前线,准备抵抗侵略者。后来激烈的主体冲突描绘了残酷的战争。里面被扭曲的马赛曲代表着法军。后来,俄国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俄国国歌在真实的炮声、钟声中把乐曲推至最高潮。柴科夫斯基曾经对自己的这首乐曲并不满意,在完成《1812序曲》之后,他给他的资助人和朋友梅克夫人的信中说:“这首曲子将会非常嘈杂而且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大热情,因此,此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但怕是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首大型管弦乐竟会成为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品,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称赞《1812序曲》“这首序曲是深具人民性的音乐,像平稳的波涛那样庄严有力地在大厅回荡,它以一种新的东西攫住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上,它的声音表达出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威力及其雄伟气魄。”谷津的B-90面对这样一首气势磅礴的大型管弦乐,却并没有吓倒,而就如红色旋风来到我们面前,可以充分感受到大型管弦乐的恢弘庞大,每一个片段都充满了音乐对俄国人民对法军的仇恨,也让听者透过乐曲感受到一场大型战役的来临,当战役真正来临时气氛是那样的紧张。乐曲在这时每一个环节都是那样的清晰,层次丰富,低频厚实、低沉、稳重。大炮、钟声虽让有些朋友感到还不是特别的强大,足以震撼,但在控制力上却也是较为突出的,有着让人满足的深沉低频和下潜。

音响的评论、音乐的尾声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经过一段时间的欣赏,我们一帮人也要各自回家了,但对于谷津B-90却是有着各自不同的评论。有人说作为一部普罗价位,适合大众的合并式功放,它的表现可圈可点,值得拥有,有人则以为它还有一定的不足,譬如以为它的功率偏小。但我以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把音乐的内涵表现出来。在这点上谷津B-90做的算是不错的,它追求的不是音响的音响性,更多的是对音乐的诠释,可以让听者感受到音乐的唯美,音乐的真实,自然轻松的声音飘于你我,所以这里我强烈为各位推荐这部声靓价廉的来自宝岛台湾的谷津B-90合并式功放。

埕北7DA井海况调查研究 篇5

通过本次海洋调查, 了解调查区域内的地质概况, 为海上钻井平台就位施工作业提供可靠的环境地质资料。调查区域是以上述坐标为中心点的一平方公里正方形海域。共进行了以下四个项目的调查:潮汐观测、水深地形测量、海底地貌调查、电火花浅地层剖面勘测。

1.1 现场作业

1) 导航定位。作业过程中为保证动态定位精度, 一般选择良好的天气进行作业。本次作业均采用北京54坐标系, 该坐标系采用的参考椭球为克拉索夫斯基椭球, 该椭球参数为:

长半轴a=6378245m

扁率f=1/298.3

地图投影采用Transverse Mercator 6°带投影, 中央经线117°。

2) 水深地形测量。本次调查使用德国Innom ar公司生产的SES-96 Standard Param e tric Echo Sounde r型管线探测系统, 并配置涌浪滤波仪, 消除因风浪引起的海底跟踪起伏误差。技术原理为差频方式采集。发射主频100KHz和114KHz换能器可调, 接收频率本次用12KHz, 分辨率10cm, 采用计算机硬盘进行数字记录。本次作业管线仪探头和GPS接收天线在同一位置。

3) 海底地貌调查。本次调查采用美国产Sonic 2022型多波束系统, 系统精度为0.3%, 工作频率400k Hz, 量程分辨率为1.25cm。

Sonic 2022型多波束采集系统包括:换能器、主机、实时采集工作站、运动姿态传感器、数字罗经、声速剖面仪、GPS接收机等设备。

4) 电火花地层剖面仪。本次调查使用美国Datas onics公司生产CAP6600型浅地层剖面仪, 采用ChirpⅡ技术, 发射频率2-7k Hz, 分辨率20cm。采用EPC1086记录仪数字记录。浅层剖面仪在船舷右侧, 入水2.0m左右。

5) 潮位观测。本次调查作业潮位观测采用加拿大RBR公司生产的TGR-2050型自容式温深仪自动观测记录潮位, 观测误差小于±0.01米, 验潮地点坐标为N=38°12.831′E=118°51.726′ (位于井位东南约11公里处) , 间隔10分钟观测记录一次, 连续观测25小时取得调查期间各时刻潮位值, 作得潮位过程曲线图, 将所测水深校准到调查当日日平均海平面, 做得调查当日日平均海平面水深。

2 水深资料的分析处理、水深及海底地形特征

2.1 水深资料的整理

水深资料的整理包括取数、潮汐及声速校正、交点闭合检验等项内容, 现分述之。

1) 取数。通过测深仪而获取的原始水深资料为连续的模拟剖面记录, 资料整理的第一步就是离散量化取数, 取数位置一般情况下与定位点重合。

2) 潮汐及声速修正。本次调查作业潮位观测采用验潮仪自动观测潮汐, 观测误差小于±0.01米, 验潮点坐标为N=38°12.831′E=118°51.726′。每次作业前均在调查海域进行海水声速测量, 以保证水深测量的准确。

2.2 水深资料的分析处理

1) 深度基准面 (作图面) 的选择。深度基准面采用调查当日日平均海平面, 验潮点坐标为N=38°12.831′E=118°51.726′, 调查期间连续验潮25小时, 以调查当日日平均海平面作为深度基准面, 将调查所得水深进行校准。

2) 水深的潮汐校正。H=H′-△H, 其中:H———地形图所标水深, H′———实测水深, △H———潮汐校正值。

3) 水深测量误差分析。造成水深测量误差的因素大致有:a.声速变化造成的误差小于0.05米;b.波浪引起船只摇摆小于0.1米;c.人工读数的视觉误差小于0.05米, 以及动态吃水校准误差等;以上种种因素造成的最大误差小于0.2米。

2.3 水深及海底地形特征

埕北7DA井组设计井位周围500米范围内, 水深变化较大, 调查当日日平均海平面水深在13.0~15.3米之间。总体来看, 整个调查区域水深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加深, 等深线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在井位周围400米范围内, 水深变化较大, 由井位处向四周水深变浅, 井位附近东侧水深较大, 超过15米。

3 海底地貌和浅地层结构特征

3.1 海底地貌

1) 地貌资料整理及解释。本次地貌采用多波束调查, 对调查范围进行400米×400米加密测量, 所取得的资料质量较高, 重叠率超过100%。为了使图像清晰, 船速始终保持在4节左右, 拖鱼稳定在海面以下1.6m处, 资料整理时进行相应的位置改正。

2) 海底地貌分析。通过多波束探测得知:井场范围内海底受海流等自然因素, 局部形成粗糙的海底地貌, 在井位附近, 没看到沟坎和灾害性地貌在井场内出现。在井位东侧有明显管线痕迹。

3.2 浅地层结构特征

声学地层剖面主要反映地层的阻抗变化, 一方面能反映出沉积环境的变化。但是声学剖面的深度变化依赖于时深转化, 即取决于对地层声波传播速度大小的确定, 由于地层成分和密度的微细变化复杂, 因此准确确定各地层的波速, 就需要与钻孔地层进行对比。

3.3 浅地层灾害因素分析

在埕北7DA井组井场埋深35米以上浅地层中, 未发现危害平台施工的滑坡体、同生断层、富气沉积层等。该井位地层以粉土与粉质粘土的不等厚互层为主, 建议平台插桩时予以注意。设计井位处20米以下有河湖相地层发育, 可能会对平台施工有所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在埕北7DA井组设计井位100米附近, 水深变化较大。设计井位处调查当日日平均海平面水深为15.0米左右, 调查当日高潮水深约为

1 5.5 米, 低潮水深为14.2米。

1) 通过多波束探测得知:井场范围内海底受海流等自然因素, 局部形成粗糙的海底地貌, 在井位附近, 没看到沟坎和灾害性地貌在井场内出现。在井位东侧有明显管线痕迹。

2) 设计井位处20米以下有河湖相地层发育, 可能会对平台施工有所影响。本区地层中的B层在井位处以北分布较为稳定, 土质较均匀, 建议平台在该处施工较妥。

DA方案 篇6

本文在简要分析了VxWorks I/O系统及设备驱动基础之上,将A/D与D/A两者整合为一个完整的字符设备挂接到VxWorks的I/O系统中,成功实现了该设备的硬件驱动并附上对应的核心驱动代码,最后在驱动程序测试过程中简要说明了应用层软件的设计方法,为工程应用提供了完善的解决办法。

1 VxWorks l/O系统与设备驱动

了解和掌握VxWorks的I/O系统及设备的驱动结构,是成功设计AD/DA设备驱动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来说:VxWorks是一个层次化分明的操作系统,每层各负其责,层与层之间又紧密相连。通常所说的驱动程序属于底层的范畴,而用户的应用程序则属于上层,位于这两层之间的是中间层,无需用户开发,由VxWorks进行维护和管理。这样,操作系统把各层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代码紧凑而高效。VxWorks的I/O系统正是这样的中间层,以本文所要研究的AD/DA驱动系统设计为例,图1详细介绍了三者的关系。

图1中的最底层就是所要编写的设备驱动程序,包括对具体硬件的初始化和各种操作,以及与上层I/O系统的接口;中间层为I/O系统层,VxWorks的I/O系统不但向上提供了7个基本的I/O接口,以供应用程序调用,而且还向下提供与各种设备驱动程序的接口;最顶层为应用层,用户根据实际应用需要编写应用程序,并通过应用程序向下调用I/O系统。与UNIX类似,VxWorks所有的I/O设备都被当作文件来存取。关于VxWorks I/O系统驱动机制的更多内容请参考文献[2][3]。

针对系统需要,选择7个基本I/O接口函数中的open()、read()、write()以及ioctl()进行驱动系统设计,各层函数与相应实现的功能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此外,D/A输出通道在应用程序中选择,下面给出AD/DA驱动系统的具体设计过程。

2 AD/DA驱动系统设计

2.1 驱动系统开发环境

与其他嵌入式系统开发类似,VxWorks也采用主机-目标机模式[4],如图2所示。

硬件平台中主机使用CPU为迅驰的PC机,运行VxWorks开发环境Tomado2.2;目标机依照系统应用要求选用基于PC104总线的嵌入式CPU卡MSMP586SEV,该CPU是VxWorks所支持的Intel x86系列CPU。VxWorks自带的板级支持包(BSP)支持该CPU,使得在驱动开发过程中无须过多考虑CPU部分的代码设置。外扩AD/DA采用的同样是PC104总线的数据转换卡ADT-650。开发调试过程中,主机通过网络方式下载VxWorks映像至目标机中,目标机设定为CF卡启动。

2.2 PC104-AD/DA卡硬件结构[5]

PC104-AD/DA卡主要由A/D转换控制器(AD1674)和D/A转换控制器(ADC7724)两个核心器件组成,可提供的硬件资源为12位分辨率的8通道A/D转换和同分辨率的4通道D/A转换;CPU卡通过I/O映射方式对其进行访问,可通过硬件开关选通该卡的I/O映射基地址,为了避免与其他器件地址冲突,在此选择其基地址为:BA=0x240(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余各寄存器采用偏移地址访问的方式。为便于后续说明,简要将卡上其他寄存器地址及功能列于表2。

在传统非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比如DOS)下应用该卡,实际上是在应用程序中对板卡进行初始化和设置相应功能寄存器以完成硬件功能。但由前面对VxWorks的I/O系统和设备驱动结构分析可知,该部分工作在VxWorks操作系统下由底层硬件驱动完成,应用程序中通过调用相应I/O接口函数来实现硬件功能,由此实现分层结构以达到隔离硬件的目的。因此,AD/DA驱动的开发就是依照I/O系统传递过来的应用层各调用接口函数完成对相应寄存器的不同设置。

2.3 AD/DA驱动程序实现

AD/DA驱动的实现方式主要是完成以下6个函数的编写:

设备驱动程序安装函数adcDrv();

设备创建函数adcDevCreate();

设备打开函数adcOpen();

设备读函数(A/D转换)adcRead();

设备写函数(D/A转换)adcWrite();

I/O控制函数adIoctl()。

其中前三个函数的设计与具体硬件关联较少,与VxWorks下其他字符型设备驱动开发基本类似,不做过多介绍,仅需按照标准代码形式编写即可,具体详细代码可见参考文献[6]。下面详细介绍A/D转换驱动、D/A转换驱动以及设备控制驱动等部分的程序设计,给出核心代码。

2.3.1 A/D转换驱动

A/D转换驱动实际是完成adcRead()函数的编写,在该函数编写之前,首先应明确A/D转换驱动实现过程:当应用程序调用read()函数时,VxWorks的I/O系统将调用底层驱动adcRead()函数,该函数随即依照程序设定对表2所列卡上各相关寄存器进行设置来实现A/D转换的硬件功能,从而实现底层驱动。

A/D转换驱动具体实现的核心代码如下(伪指令为代码说明,以下同):

首先选择一个输入通道(通过ioctl选择)并触发A/D转换,随后查询A/D转换状态信息直到A/D转换过程结束,最终将转换结果保存在pBuf[]数组中传送到应用层,应用程序使用得到的数字量信息,至此,A/D驱动完毕。其中sysOutByte()和sysInByte()为VxWorks下对寄存器操作的标准函数。

2.3.2 D/A转换驱动

与上述驱动实现过程类似,D/A转换驱动是完成对adcWrite()函数的编写,转换过程是A/D转换的逆过程,由于其不涉及查询判断,代码相对简化。D/A转换驱动具体实现的核心代码如下:

首先将应用程序中设定的待转换数字量的低4位和高8位分别存放在pBuf[1]、pBuf[2]中,随后依照先高后低的顺序写入D/A转换缓冲区内,当低位数据写入完成后,硬件将自动开始更新D/A输出的模拟量,至此,D/A驱动完毕。需要说明的是:D/A通道选择是在应用程序中的编码过程中实现的。

2.3.3 设备控制驱动

设备控制驱动用于完成A/D通道选择,实现过程是对BA+3寄存器进行设置,当该寄存器高低位不同时,通道进行自动扫描,每当AD转换完成时切换到下一个通道。以控制A/D对通道0至通道3循环扫描为例,具体代码如下:

通过定义控制参数CH30,实现通道扫描的范围为0、1、2、3、0、1、2、3……,利用该方法的好处是可以省去置通道的软件操作时间,这个功能在高速多通道切换时起很关键作用,同样可定义其他通道的控制参数,如CH20、CH00等等。

3 应用及测试

为了验证上面所设计的驱动系统的有效性,文章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实验验证。针对本系统而言,D/A能将电机转速控制数字量转换为相应的模拟电压量输出至电机,并且在控制电机运转的同时,还能利用A/D将压电陀螺敏感到的电机转速所输出的模拟电压量转换为数字量后并采集,以此证明驱动系统设计是成功的。下面详细给出实际工程中用于测试驱动程序设计成功的应用程序。

3.1 应用程序设计

首先调用adcDrv()和adcDevCreat()初始化驱动并创建AD/DA设备;并通过fd=open(“adc”,O_RDWR,0)操作打开设备。这样,系统为AD/DA卡分配了一个文件描述符fd,通过读写该描述符操作即可完成相应AD/DA变换。

随后发起两个任务[7][8]:写任务和读任务,分别完成上述D/A与A/D的功能。两个任务的核心代码如下:

3.2 测试结果

在WinShell下通过调用iosDevShow()函数可以看到,名为/adc的AD/DA卡设备已经被VxWorks操作系统正确识别,如图3所示。

测试分为两个步骤来验证A/D及D/A驱动的正确性:

步骤1:数字量→模拟量→电机转速(D/A)

步骤2:电机转速→模拟量→数字量(A/D)

步骤1控制电机加减速过程当中,给定的控制电机运转的数字量如图4中datal所示(其中:datal是通过16进制数转换为10进制数实现的)。每隔0.5s对系统进行一次D/A转换,得到电机实际转速rate如图5所示。

对比datal和rate,两条曲线规律一致,说明D/A驱动功能正常。

随后将图5中的电机转速作为输入量,输入到步骤2中进行实验,以相同时间间隔对系统进行A/D采样,转换后的数字量如图4中data2所示,对比data2和rate,两条曲线规律一致,说明A/D驱动功能正常。

datal与data2两条曲线基本重合,二者之间的误差曲线error (datal-data2)如图6。

由图6可得:误差最大值为3.2LSB,最小为2.1LSB。由此可见,AD/DA功能实现的同时精度完全符合要求(4LSB≥error≥2LSB)。实验结果表明:驱动系统设计成功有效。

本文介绍了VxWorks下AD/DA驱动的开发过程,给出了驱动中的核心代码。同时在对驱动程序进行测试的过程中说明了部分应用程序的设计。测试结果表明,所开发的驱动系统满足实际需要(12位AD/DA转换分辨率),可在实际工程中应用。限于篇幅本文未能给出全部代码,但文中驱动程序的设计是完全依照VxWorks的标准I/O机制实现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可为VxWorks下其他字符型设备驱动开发提供参考。

摘要:在分析了VxWorks实时操作系统设备驱动机制后,通过采用VxWorks I/O系统挂接应用层与底层的方式实现了VxWorks下对AD/DA设备的驱动。在重点介绍驱动中核心代码的同时,简要说明了应用层软件的设计方法,并给出了详细的测试手段。

关键词:VxWorks,实时操作系统,设备驱动,AD/DA

参考文献

[1]孔详营,柏桂枝.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VxWoks及其开发环境Tornado[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2]解月江,张梅.VxWoks下设备驱动技术研究[J].航天控制,2004,22(6):54-57

[3]解月江,秦龙勇.VxWorks下PC/104-CAN驱动程序设计[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3,29(4):25-27.

[4]Tornado 2.2 User's Guide[S].Wind River System Inc. 2002.

[5]盛博科技.SysExpanModuleTM/ADT650技术手册[S].

[6]周启平,张杨.VxWorks下设备驱动程序及BSP开发指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7]陈智育,温彦军,陈琪.VxWorks程序开发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DA方案 篇7

Moxa机架式变电站专用计算机家族拥有多种不同型号的产品, 包括之前已在全球各大变电站得以成功应用的DA-681和DA-683。DA-681符合IEC61850-3认证, 并提供了丰富的接口;而DA-683还整合了精确时钟同步协议 (IEEE 1588 v2) , 并采用高性能的双核Intel Atom D510处理器, 使得数据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如果能结合DA-681的丰富接口和DA-683的高运算处理能力, 会更满足变电站的实际应用需求。

日前, Moxa重磅推出一款机架式变电站专用计算机———DA-685。和DA-683一样, DA-685采用了Intel Atom D510核心处理器, 无风扇的设计, 具有与DA-681相同数量的IO端口和网口, 具备高性能的串口和网口通信能力。此外, 为了满足只能变电站自动化的需求, 产品还支持精密时钟同步协议 (IEEE 1588v2) 和EMC 4级认证。DA-685专为变电站自动化应用而设计, 可以满足智能电网应用下的任何环境和技术要求。

优势

多功能:丰富的通信接口;安全性:EMC 4级抗电磁干扰保护;同步性:兼容IEEE 1588v2, 支持高精确的时钟同步精度;界面友好:LCM和前面板按钮 (按需配置) 。

特点

DA方案 篇8

2010年6月1日至8月26日于河南科技学院实验鸡场, 选用2000只24周龄体重均一的产蛋高峰期海兰褐蛋鸡, 分别饲喂用“黑金刚”4%蛋鸡产蛋期预混料DA43和某知名外资品牌5%蛋鸡产蛋期高档预混料进行饲喂效果对比实验。

1. 周产蛋率和周平均蛋重

第2~11周 (第8周除外) , DA43组的周产蛋率显著高于某外资品牌组。实验开始后, 气温陡升, 日平均最高气温皆在30℃以上, 大部分时间34℃以上, 极其炎热, 无论DA43组还是某外资品牌组, 产蛋率皆较好, 尤其是DA43组, 产蛋率基本稳定在90%以上, 说明两种饲料的抗热应激能力较好。DA43组的全程平均蛋重 (57.64克) 显著高于某外资品牌组 (56.95克) 。

2. 日产蛋量与日采食量

DA43组日产蛋量 (53.14克) 显著高于某外资品牌组 (50.89克) 。夏季高温高湿, 蛋鸡的采食量往往出现明显下降。DA43组 (108.3克) 和某外资品牌组 (106.9克) 平均只日采食量均低于110克, 但从实验第五周开始DA43组开始高于某外资品牌组, 尤其是实验的最后5周。

注:饲料成本和鸡蛋价格以实验时价计算。

3. 料蛋比

DA43组实验全程的料蛋比 (2.04∶1) 显著低于某外资品牌组 (2.1∶1) , 且除第8、11周外, 其余时间均低于某外资品牌组, 说明DA43组提高饲料利用率的作用显著优于某外资品牌组。

4. 蛋品质

DA43组鸡蛋密度、蛋形指数、蛋黄色度、蛋黄重量比例皆显著高于对照组 (表1) ;蛋壳厚度、蛋壳强度没有显著差异。D A43组鸡蛋密度大, 蛋形指数更佳, 而某外资品牌组的鸡蛋过于圆, 因此长期使用“黑金刚”4%蛋鸡产蛋期预混料DA43可显著降低产蛋过程对产道的损伤。蛋黄颜色来自于饲料的叶黄素, DA43组饲料叶黄素的吸收利用率更佳, 显著改善蛋黄色度。

5. 血清新城疫抗体水平

免疫后第7天, 血清新城疫抗体水平提高了约1个滴度;第14天, 提高了约4个滴度;第42天, 两组抗体水平仍然较高。未观察到两组新城疫抗体水平有显著差异, 但免疫后的第14、42天, DA43组抗体水平略高, 分别高0.7个、0.9个滴度。目前, 很多蛋鸡场新城疫免疫1个月后, 抗体水平已经低于保护值。DA43组免疫一个半月, 鸡群仍有很高的抗体水平, 长期使用可减少免疫次数, 既减少鸡群的免疫应激, 又节省药费、劳动力。

6. 血清尿素氮、总蛋白、球蛋白含量

试验初始时, 两组的血清尿素氮没有显著差异, 实验第28天、第70天, 某外资品牌组血清尿素氮显著高于DA43组。血清尿素氮反映了饲料氨基酸的平衡状况和蛋鸡对氨基酸的利用效率, 说明添加“黑金刚”4%蛋鸡产蛋期预混料DA43利于饲料氨基酸平衡, 减少了肝脏和肾脏降解、排泄多余氨基酸的负担, 尤其在炎热夏季极具意义, 蛋鸡多喝水多排泄以降低体温, 肝、肾负担很重, 若饲料氨基酸平衡不佳, 无疑“雪上加霜”。血清总蛋白和蛋鸡肝脏合成蛋白质能力、产蛋性能密切相关, 实验第28、70天, DA43组血清总蛋白显著高于某外资品牌组, 证明“黑金刚”4%蛋鸡产蛋期预混料DA43利于保证肝脏健康。通过测定血清球蛋白浓度可间接掌握蛋鸡抗体水平, DA43组血清球蛋白水平显著提高, 说明“黑金刚”4%蛋鸡产蛋期预混料DA43可有效促进形成各种抗体。

7. 鸡只死亡状况

由于高温应激导致死鸡数相对较高, 集中在6月底至8月初, 和对照组 (3.5%) 相比, DA43组 (2.3%) 死亡率减少1.2%。

8. 经济效益分析

DA方案 篇9

早在2014年美国消费性电子大展(CES)上,三纬就推出了首款个人式桌上型3D打印机da Vinci 1.0,其凭借精湛的技艺及超高性价比荣获编辑首选大奖(CES Editor’s Choice Award)。而在此前,罕有国内3D打印品牌能在欧美市场获此殊荣。

3D打印市场现状

随着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的逐年成长,3D打印日渐普及,带动着各式各样的3D打印机不断推陈出新。但是,放眼望去,市场上的产品价格却仍是呈现一片混乱的状态。相较于其他品牌动辄万元以上的高价,令人望之却步,三纬旗下打印机XYZprinting的高稳定性使其在打印机领域获得青睐,3999元的售价也给3D打印机市场带来震撼,更借此与其他市售产品拉大了差距。

三纬3D打印机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正是爱好者与从业者的福音,当设备不再暴利,当耗材足够便宜,进发的是人们的创意。

3D打印进入普通家庭

目前XYZprinting已推出了多款3D打印机,具有超高性能,而且外型简洁利落,能够完美诠释当代个人式3D打印机新概念。3D打印机要想从工厂走入普通消费者家庭,不仅需要讲究性能与质量,更需要兼具新一代消费性电子产品的特性。

da Vinci 1.0 3D打印机,强调智能打印功能,操作方便简单,用户不需要花费太长时间就能够熟练掌握3D打印机的使用。而隐藏式的线材匣设计,更将简洁明快的外观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个人式3D打印机市场提供了新选择。

da Vinci 1.0整机尺寸为46.8×51×55.8cm,庞大的机身使其最大的成型尺寸为20×20×20cm,作品成型尺寸较其他个人型机种大20%,而且通过作品打印的拼接能完成更大尺寸的作品。在操作过程中,我们da Vinci 1.0的液晶显示屏略小,而且非常遗憾的是还不支持中文。在这里不得不说的,da Vinci 1.0的耗材,600g只要199元,而且现在还有12种颜色可选,已经相当便宜了。

3D打印实际感受

da Vinci 1.0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高温熔融ABS料丝,再根据模型文件制作成品。打印平台表面为玻璃材质,与熔融的ABS材料粘连非常紧密,因此打印之前需用胶棒涂抹一层固体胶,以便于将模型剥离。但是,虽然附件中包括了铲子、钢刷和胶棒,但是在取下模型以及清理的时候还是略显麻烦。

三纬da Vinci 1.0 3D打印机的打印软件XYZware起到查看、调整、保存3D模型的作用。该软件可以导入.stl格式的3D模型文件,并导出为三纬专有格式.3w。.3w格式是经过XYZware切片后的文件格式,可以直接在da Vinci 1.0上进行打印。

在打印之前有一些重要的参数可以设置。通过选择材料、品质、3D密度、打印厚度等控制模型的最终效果。我们使用标准设置,打印一个24×18×68mm的自由女神像,用时1小时左右。细节方面多少还是有一些瑕疵,但给从没接触过3D打印的用户来说只有震撼。

评测总结:

三纬XYZprinting 3D打印机da Vinci 1.0,提供了极佳的性价比选择,成为家庭亲子DIY、设计师及工程师们的好帮手。而且三纬还提供了丰富的免费云端3D图库,让所有人都能简单地取得各种3D模型图案。

目前产品已经通过京东、亚马逊、苏宁及淘宝等知名电商逐渐与用户接触,在北京、上海、广州、佛山、深圳、南京、武汉等城市中,三纬还进驻了苏宁实体店,让消费者实际体验3D打印机的应用及奥妙。

DA方案 篇10

1 C72DA技术条件

C72DA胶管钢丝用热轧盘条产品性能要求:抗拉强度Rm 1 030~1 150N/mm2 ,面缩率Z大于或等于42%,延伸率A大于或等于12%;表面质量良好,通条成分波动小,同截面成分偏析小,脆性夹杂物含量少、尺寸小。金相组织应主要为索氏体组织,索氏体比例不小于80%;盘条晶界渗碳体不得大于2.0级,心部马氏体岛不得大于1.0级。为此,制定C72DA钢熔炼成分如表1所示。

2 脱磷及脱硫理论分析

2.1 脱磷

磷在钢液中能够无限溶解,而其氧化物P2O5在钢中的溶解度却很小。因此,要去除钢中的磷,可设法使磷氧化生成P2O5进入炉渣并固定在渣中。研究表明,炼钢过程中脱磷反应主要发生在渣钢界面和氧气顶吹转炉的乳浊液中,磷被渣中的FeO氧化,生成物P2O5密度较小,又几乎不溶于钢液,所以一旦生成,即上浮转入渣相。由于冶炼初期渣中有较多的碱性氧化物,因此进入炉渣的P2O5便和FeO结合生产磷酸铁盐。(P2O5)和(3FeO·P2O5)都不稳定,在炼钢过程中会随着熔池温度升高逐渐分解,使磷又回到钢液之中。因此,在炼钢温度下,以氧化铁为主的炉渣脱磷能力很低。为使脱磷过程进行得比较彻底,防止已被氧化的磷大量返回钢液,主要向熔池加入一定量的石灰,增加渣中强碱性氧化物CaO的含量,使P2O5和CaO生成较稳定的磷酸钙,从而提高炉渣的脱磷能力,其反应见式(1)。

2[P]+5(FeO)+3(CaO)=(3CaO·P2O5)+5[Fe]

2[P]+5(FeO)+4(CaO)=(4CaO·P2O5)+5[Fe] (1)

2.2 脱硫

石灰中的CaO是碱性氧化物中最强的脱硫剂之一。石灰脱硫的反应为:

当炼钢温度为1 530℃时,为使钢中硫含量不大于0.001%,通过上式(3)理论计算得到,钢中的氧含量不得大于17.7×10-6。

3 生产过程控制

3.1 转炉冶炼终点控制

转炉冶炼根据供氧曲线控制熔池升温速度和脱碳速度,一倒温度控制为1 520~1 550℃,ω(C)在0.70%~1.00%之间;冶炼终点ω(C)在0.50%~0.60%之间,ω(P)不大于0.012%,出钢温度1 560~1 600℃,确保“红包”出钢。出钢1/3时加入合金和渣料,出钢过程进行弱脱氧,按100kg/炉加入电石,不加Si-Ca合金,利用弱脱氧生成的一氧化碳气幕,减少出钢过程吸气。出钢量控制为100~110t,严禁下渣。

转炉脱磷采用高拉补吹操作,前期快速造渣,确保低温脱磷;后期控制升温和脱碳的速度,防止炉渣变稠和高温回磷。稳定装入量和出钢量,防止出钢过程下渣。出钢后的回磷量一般小于0.004%。

3.2 LF钢水精炼

LF钢水精炼采用低铝硅铁合金和电石进行沉淀脱氧和扩散脱氧。吨钢低铝硅铁合金加入量1.0~1.5kg,并根据第一个样的ω(s)来确定造渣剂的加入量,吨钢石灰加入量一般为3.0~4.0kg。合理控制氩气流量,精炼前期氩气流量控制在600~800L/min之间。造好泡沫渣埋弧送电,避免钢水裸露吸气。确保精炼白渣保持时间不少于30min。成分和温度合适后喂100~200mFeCa线对夹杂物变性处理,喂线后弱搅拌8~15min,氩气流量控制为100~200L/min,进一步脱除夹杂物,净化钢水,改善钢水浇铸性能。上钢时加覆盖剂保温,减少钢水温降。经过LF钢水精炼后,一般钢中氧含量小于0.003%、硫含量小于0.005%。

3.3 方坯连铸

钢水到达连铸工位后及时盖上大包盖。大包采用长水口保护浇注,长水口采用氩封并用密封垫保护。中间包内加双层覆盖剂,下层为中性覆盖剂,上层为碳化稻壳。中间包采用浸入式水口。浸入式水口密封良好且保证其在结晶器内对中。C72DA钢的液相线温度为1 469℃,要求过热度小于33℃。工作拉速保持在2.1m/min。比水量0.7L/kg,结晶器电磁搅拌频率为5Hz,电流为246A。

大包采用特殊专用引流砂,保证自开。挑出在温度和拉速等出现异常情况下生产的连铸坯,改判为其它钢种。

3.4 轧制工艺

采用步进梁式加热炉加热,加热段温度控制为920~970℃,均热段温度控制为1 020~1 080 ℃,开轧温度970~1 000℃。中轧以后在950℃以下的奥氏体未再结晶区轧制[1,2]。斯太尔摩风冷线控制:标准型冷却,通过对吐丝温度、风机及风量和辊道速度的合理控制达到10~15℃/s的冷却速度。

4 效 果

4.1 磷和硫的含量

转炉冶炼终点碳、温度和磷含量控制效果见表2。

CaO-Al2O3渣系具有良好的脱硫效果,可把钢水中硫控制为0.005%~0.010%,同时减缓石灰—氟化钙渣系的负面作用,在对钢包耐材的侵蚀和埋弧操作方面有所改进,但成渣速度和精炼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典型炉次LF精炼对硫含量的控制效果见表3。

4.2 连铸坯低倍组织

C72DA连铸坯横、纵截面酸浸低倍组织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到,C72DA连铸坯缩孔在1级以下,中心疏松不大于2级。

(a) 横截面 (b)纵截面

4.3 夹杂物和气体含量

使用C72DA盘条拉拔的钢丝直径通常在0.2~0.35 mm之间,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数量和形态对拉拔性能的影响很大。C72DA钢中氮含量一般可控制在0.005%以下,该含量对钢的拉拔性能影响不大。图2是3429炉次盘条试样的夹杂物照片,由图2可看出,该类夹杂物(D0.5)为细小分散的球状氧化物颗粒,没有发现条状夹杂,表明该炉次的非金属夹杂物数量和形态控制均较好。

4.4 组织与性能

随机抽取4个炉号C72DA热轧盘条取样分析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见表4。

对轧后盘条的性能与组织分析结果:抗拉强度在1 030~1 150 MPa之间,面缩率为48%~55%,索氏体比率为85%~90%;盘条晶界渗碳体小于2.0级,心部马氏体岛小于1.0级,完全符合预应力钢丝及钢绞线用钢的技术质量要求。

5 结论

安钢第一炼轧厂采用100tLD-LF-CCM-无扭控冷轧制工艺生产胶管钢丝用C72DA热轧盘条,其关键工艺控制:

(1) 转炉采用高拉补吹操作,冶炼前期快速造渣,低温脱磷;后期控制升温和脱碳的速度,防止炉渣变稠和高温回磷,出钢后的回磷量一般小于0.004%。出钢过程进行弱脱氧,利用其生成的一氧化碳气幕,减少了出钢过程吸气。

(2) LF精炼采用CaO-Al2O3-SiO2渣系,具有良好的脱硫效果,应保障白渣精炼时间和连铸前的弱搅拌时间,一般钢水中硫可以控制在0.005%~0.010%之间,同时,能够有效减少钢中非金属夹杂物。

(3) 连铸全程保护浇注,中间包钢水过热度控制在30℃以下,拉速为2.1m/min,结晶器电磁搅拌频率为5Hz,电流为246A,能够有效地减小铸坯的中心缩孔和偏析。

生产实践表明,采用该工艺生产的胶管钢丝用C72DA热轧盘条,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技术标准和用户使用要求。

摘要:安钢第一炼轧厂采用100t LD-LF-150方坯连铸机(6机6流)-无扭控冷轧制工艺路线生产胶管钢丝用C72DA热轧盘条。其关键工艺控制:转炉冶炼终点碳(C)0.50%~O.60%,精炼炉控制精炼时间大于55min,保证上钢前弱吹氩8~15 min,最大限度去除钢水中夹杂物;连铸中间包温度控制在1 490~1 502℃之间,拉速2.1m/min,采用结晶器电磁搅拌,全程保护浇注。试验结果表明,盘条实物质量和力学性能完全满足技术标准和用户使用要求。

关键词:胶管钢丝用钢,转炉冶炼,生产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有铭,李曼云,韦光.钢材的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177-181.

上一篇:提笔忘字下一篇:生成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