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学生

2024-10-04

给予学生(共11篇)

给予学生 篇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只有创新才会有进步、有发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已成为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那么, 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重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 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学习, 进而体验到探索、发现、创新的快乐。

一、创新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 是沟通现实生活与学习的桥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来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因此, 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激起学生认知困惑, 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 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意识。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 大家随意说一个数, 老师便可以很快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 你们信不信?学生的好奇心一下被激发了, 气氛十分活跃, 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 便说出一个数“5329”, 接着又说出一个又一个的数, 结果老师都一一做出了准确的判断。此时, 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急于去探索其规律、发现其奥秘,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热情。紧接着, 老师因势利导, 迅速出击, 引导学生进行探讨、验证, 最终得出规律。

二、营造和谐氛围, 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 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 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因此,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环境是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索实践和让其创新欲望得以施展的关键。只有建立平等、民主、关爱的互相信赖的“伙伴型”师生关系, 加上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展的课堂心理环境, 让学生自主参与, 在交流中求知, 在活动中感悟, 在活动中表达, 更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并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 教学“小数乘法的认识”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下面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 (1) 0.5+0.5+0.5= (2) 0.3+0.3+0.3+0.3= (3) 0.8+0.8+0.8+0.4=, 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 (1) 、 (2) 两道题, 在第 (3) 道题上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存在困惑, 止步不前了。这时通过教师适时的启发, 同学们列出了0.8×3+0.4, 可还是不对啊!因学生离成功更近了, 教师这时不应给予他们训斥, 而是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 说:“这道题还有其他简捷巧妙的解法, 同学们认真观察题目的特点, 看看哪位同学最聪明, 发现得最早。”这样学生又投入到思考和讨论中, 结果相当一部分学生列出了0.4×7, 即把3个0.8看成了6个0.4, 再加上后面的0.4, 就得7个0.4。这样, 学生就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 体验到了探索、发现、创新的快乐。

三、注重动手实践,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四、鼓励质疑问题, 点燃学生创新火花

质疑是创新的种子, “疑”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而产生的。“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不疑则不进”, 能提出有价值的疑问是人的一种重要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 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学好教学知识的欲望, 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 当揭示课题后教师问:“看到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争先恐后说:“我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我想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是不是能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我想知道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不是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一样?”随即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展开小组合作探究, 最后师生一同释疑。这样, 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驱动下, 积极思考, 不但获得了知识, 还培养了质疑兴趣, 提高了质疑水平。

总之, 我们只要给予学生创新的支点, 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 学生定能在探索数学问题、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尽情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

给予学生 篇2

 

刘金平

 

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在亦步亦趋的处境中做着艰难的探索;尤其是在升学压力巨大,英语学习白热化的应试教育指挥捧下,作文教学更是步履维艰,恰如戴着脚镣的舞步。长期以来,学生苦于写作文,教师更是苦于教作文;我想,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自身对作文教学的认识有偏差,当然也就没有。

那么,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当给予学生怎样的作文导向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达到的写作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因而,不能以明确的应试目标作为作文教学的出发点,误导学生为考试而套作文;要。

一、求真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众所周知的。作人如此,作文也应如此。

人们阅读文章,诚然是一种认知的方式,但这种认知是通过审美这种特殊途径来实现的,审美的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读者就是从审美中去体验,从体验中产生激情,在激情中获得满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艺术享受”或“美学享受”。作文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表情达意,但是读者一旦发现了作品的“失真”,感觉到他的虚情假意,那么,作品的效果就会全然化为乌有。

从作文者这方面来说,一位诚实的作者他首先必须忠实于生活,努力从生活的深层去发掘美,去采撷最鲜活的花朵。因为任何一朵普通的鲜花,都比华贵夺目的假花更博人喜爱,因为它是真的,它具有生命的真实的芬芳。教会学生求真务实,是作文教学之首要任务。

惟其“真”,才能感人,才有力量。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渔父》)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宜为初学作文者牢牢记取。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真”东西呢?

就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应指导他们写最熟悉的。只有熟悉,才能理解;只有理解,才能生出情感,才能“情动而辞发。”当然,不是所有情动而发的作品,都能让读者“披文以入情”的,但是连作者自已都不熟悉,都不动情的事,别人读了还会感动吗?

有人说,学生生活圈子狭窄,生活内容单调,写不出意蕴浓厚的作品来,这也未必。鲁迅的《一件小事》,莫泊桑的《项链》、还有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写的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你能说他们浅薄吗?

问题在于“开掘”,深深的水井,井口虽小,但源源而出的新鲜活水是永不枯竭的。

还有一种说法:校园生活平凡,写来容易雷同,这也不一定。不同的眼光、不同的识力、观察的角度、透视的深浅,都会产生相异的画面,相异的主题。诚如苏东坡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浏览山景的感受,也是生活哲理的阐发。以作文反映生活,同样是千姿百态的。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对于周围的生活,不要漫不惊心,而是要做有心人,认真观察,认真思考,认真体验,认真记录。果真如此,生活将会是一个宝藏,内中有着写不尽的新鲜素材。

二、向善

自先贤孔子以来,就将诗教与礼教紧密地结合起来,其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者是也;白居易也非常重视文章所承担的教化作用;我们今天教书育人,当然也应当重视作文对提高学生品德修养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果说求“真”是哲学的命题,属于“事实真理”,那么,“善”就是伦理学的命题,属于“价值真理”了。

“善”一定是“真”的,但“真”不一定是“善”的。比如,目下书市上最招学生青睐的部分作品(包括影视)不厌其详地展示鲜血淋漓的杀人场景或床第之间的隐秘情事,人们不能否认它们的“真实”,但是这些描写却有悖于人性的纯良与高洁的追求,绝不能作为阅读与作文取法之对象。

“善”是价值判断,是人类生存的一项重要精神支柱,也是保持人类生活正常秩序的有效规范。所以,作文务必要教学生求“善”。那些引导人们向善、向上、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热爱乡土、忠诚于人民的作品是好的;反之,引诱人们堕落、作恶、消极颓废、厌弃生活、藐视祖国、背叛人民的作品是坏的。

看看那些永世流芳,代代珍视的伟大作品吧:

屈原的《离骚》,成了正直者、爱国者的永恒的教科书;

杜甫的诗篇像碑石一样镌刻着一个时代人民的苦难,并饱含着诗人忧思与同情的热泪;

关汉卿的《窦娥冤》喊出了黑暗岁月中一个弱女子的最强音,它永远回荡在这古老国土的上空;

曹雪芹笔下那个爱情故事是那样美丽地向一代代人讲述着人类的不幸与人性的美好;

鲁迅的《狂人日记》霹雳似地在世纪初炸惊了一个昏睡的民族;

路遥《平凡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了西部黄土地上特有的民风民情;

……

诸如此类,是人们乐于接受并有利于健康成长的,他将与这个民族同在,与这个世界同在。

应教会初学作文者,在文学的园地中,务必留心分辩玫瑰与婴粟;更应通过作文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

三、创新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作文是写作者将情感发诸笔端的产物,它一定会打上作者个性的烙印,会有与众不同的创新之处。正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好文章正是因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的色彩才显得分外有价值。

创新是作文的生命。能写出真情实感,文章就有可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色彩,这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一篇作文,就算是把别人的东西堆成了一座小山,也远不如说出或写出自己发自内心的一句话更有价值!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活生的有个性、有思想的人,而不是同一个机床上“复制”出来的规格相同的“零件”;重视的是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而不是墨守成规的因循思想。所以,要教会学生作文切莫步他人后尘,当然更不能原地踏步,而是要做到次次有心得,篇篇有新意。

要教学生写出闪耀着个性光彩、具有创新精神的作文,就要教他们敢于突破成规,争取“自由”。

这种自由,包括“思想的自由”和“笔形式的自由”。所谓“思想的自由”,就是不迷信他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用心感悟。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徜若一旦失去了自由,就正像萨特所说的:“按照别人赋予他的角色去生活,人就变成了物,丧失了自由就意味着丧失了自我的尊严和价值”,那么我们教育的目的又将从何体现呢?

所谓“形式的自由”,指作文取材的内容应当是广泛的,不受限制的;文章取法的形式是开放的,不受约束的。不要被一些机械化的作文模式牵着鼻子走,也不要生搬硬套地模仿别人的文章,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全神贯注于内心所表达的内容,用笔去渲泻发自内心的情感,用文字去贮藏不忍忘却的瞬间。

基于学生差异 给予智慧关怀 篇3

一、求真——对差异的冷静审视

学校立足学生差异,每年都坚持对一年级新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包括父母受教育程度、学生学前教育程度、家庭教育状况、学生个性表现等16个指标。通过连续几年的问卷统计和观察,我们发现,其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素质整体薄弱,学困生和问题学生数量偏多,家庭教育的氛围不够,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关注,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下为部分数据统计。

母亲与孩子相处时间

父亲与孩子相处时间

家庭教育方式类型

家长对孩子学习态度的评价

二、坚守——对管理的细节落实

1.发展落实在规划中

学校基于新三年规划,分项目制订了学校管理、教师教育、教学、德育、特色发展等具体发展举措,坚持多元和谐、优质共赢的办学方向,尊重学生的差异及成长规律,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健康教育为基础,培养基础扎实、习惯良好、爱好广泛、眼界开阔、合作共赢的龙之骄子,让做“最美的我”成为每个人的行动目标和发展愿景。

2.行为落实在制度中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修订学校的相关制度要求,强化《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指导细则》和《燕一小一日工作流程》,日常查重点,找弱点,改忽视点,全校干部教师力求事事规范,常抓不懈。学校完善了家委会工作制度和办公扩大会制度,使家长、教师充分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运行中,彰显开放化办学思路。

3.成长落实在培训中

学校立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八项修炼,以每周固化的校本培训时间为抓手,系统架构适合教师的校本培训课程,突出“四专四丰”特色,“四专”即专业态度、专业技能、专业阅读、专业研究,“四丰”即丰盈文化、丰富身心、丰采课堂、丰实管理。学校坚持指导性培训,让研究有“法”可依;坚持诊断性培训,让研究有“案”可查;坚持分享式培训,让研究有“情”可享。

三、分享——对策略的提炼提升

1.多点式德育——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1)坚持道德练习。“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论”认为即使是最高尚的道德,也可以通过不间断的道德练习来掌握和内化。学校分年级研发了《小龙人经典诵读手册》,面向师生家长每月荐书,每周开展晨读午诵、全时空阅读活动,每学期举办诵读展示、图书交换和“状元、探花、榜眼”挑战赛,让学生浸润于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与礼仪中。学校还基于学生素质现状,提出了“三jing(敬、净、静)十礼(上学礼、上课礼、课间礼、做操礼、如厕礼、就餐礼、集会礼、观众礼、放学礼、交往礼)”的训练目标,以“中华礼仪诵”为主题,通过每周国旗下展示,落实每一项礼仪达成目标。(2)注重多项选择。学生的成长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而是靠学生自己的活动。学校开展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主题德育活动,形成了小龙人节庆序列。在开展活动时采用了两个策略:一是教师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需求,分年级设计不同活动;二是学生基于自身发展优势和兴趣,分团队选择不同活动,比如中秋节的活动就分“中秋赏月——做花灯”“中秋寄月——写书信”“中秋读月——诵诗词”“中秋竞月——猜灯谜”“中秋托月——托球舞”“中秋探月——说‘圆字”六个版块,学生做到了100%自主参与,100%自信发展。(3)实施习惯培养。学校基于学生年段习惯培养的差异,基于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差异,分低、高两个学段分别梳理了24条好习惯,以存储的方式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从整齐划一的“‘小龙人好习惯存折”到具有年级特点的六种模板再到分小组合作记录和个人记录两种形式以及现在的“好习惯存储卡”,越来越简易可行,越来越基于个体需要,激励各层次学生在积累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2.分层次教学——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一是在备课中增加学情分析、差异目标关注、智慧关怀策略栏目,通过星级问题标注、作业一减三增、分层量化反思等策略努力关注各层面学生的学习。二是研制了“燕一小智慧课堂教学指标”和教师提问、师生互动、学生发言、倾听、自主学习、课堂评价语等12个量表,加大对学生主动性的观测力度,关注每个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通过“示范课、立标课、邀请课”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基于学生差异的智慧课堂,梳理形成了课堂组织管理类、教法类、学法指导类、评价类近40条智慧策略,汇编形成了《智慧教学策略点滴集——学习激智篇》。三是以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学习方式的研究为突破口,开展了基于学科的微课堂、基于德育的微视频、基于家校的微课程探索,教师制作的微课,挂在学校网站、班级博客上,便于学生随时随地浏览学习,各取所需。这种从本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的微课,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并在省课题开题会上展示,齐鲁晚报进行了专题报道。

3.小龙人评价——成就美丽的自己

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论认为,要加大道德精神影响的力度,就要加大课程和活动反馈中的道德评价容量和显性评价手段。学校发挥评价激励、引导、发展的作用,形成了龙印、龙币、龙状、龙卡、龙旗等小龙人评价序列,遵循三个策略:一是阶梯发展策略,倡导每天前进一小步,拼搏创新不停步。全校人手一张好习惯存储卡,每日积累好习惯,满十进一,人人求发展。二是特长发展策略。学校印制了行为、学习、活动等六种龙币,奖励学生在各方面优异的表现,让不一样的学生一样优秀,成就最美丽的自己。三是群性发展策略。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既分个人评价积累系列,又分集体评价奖励系列,二者互相关联、随时转化,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热爱集体的群性发展意识。

4.个体性辅助——教书育人在细微处

学校创建心理小屋,开展了注意力、绘画、沙盘等心理培训,引导教师尊重差异,研究差异,实施智慧关怀,每位教师每学期针对1-2名学生实施个案关怀,针对学困生、特长生实施团队辅导,定期开展一对多、多对一家校约谈,探究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知识辅导的方法和策略,形成了基于学生差异的个案关怀案例集《温暖的足迹》,目前已积累案例1000余篇,学生也在关怀中改变着、成长着。

课题研究给学生、家长和学校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行为习惯发生了良好的变化,用心读书的越来越多,善于表达的越来越多,活动参与的越来越多,获奖达到800人次;家长的教育意识日渐转变,成为了学校发展的热心人,参与开放的越来越多,积极配合的越来越多,荐言举策的越来越多;教师素质有了更大提升,获区级以上荣誉教师达到90%,增值比例达到了60%。学校仅2014年度就获得了山东省远程研修先进单位、青岛市文明单位、青岛市三八红旗集体、青岛市语言文字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成为市南区科技教育先进集体、市南区未成年人道德示范基地,开展的各项活动在各电视台、早报、晚报等新闻媒体中频频报道,社会声誉日渐提升。

因为怀揣着梦想,孜孜不倦的燕儿岛人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美好;因为怀揣着梦想,拼搏创新的燕儿岛人将在学生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中,从零起点走向绿意盎然,成为新世纪“家门口的好学校”!

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工作者永恒不变的追求。青岛燕儿岛路第一小学市十二五重点、省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学生差异的智慧关怀有效策略的研究”,正是基于学校学生素质差异较大的现状而展开。

一、求真——对差异的冷静审视

学校立足学生差异,每年都坚持对一年级新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包括父母受教育程度、学生学前教育程度、家庭教育状况、学生个性表现等16个指标。通过连续几年的问卷统计和观察,我们发现,其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素质整体薄弱,学困生和问题学生数量偏多,家庭教育的氛围不够,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关注,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下为部分数据统计。

母亲与孩子相处时间

父亲与孩子相处时间

家庭教育方式类型

家长对孩子学习态度的评价

二、坚守——对管理的细节落实

1.发展落实在规划中

学校基于新三年规划,分项目制订了学校管理、教师教育、教学、德育、特色发展等具体发展举措,坚持多元和谐、优质共赢的办学方向,尊重学生的差异及成长规律,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健康教育为基础,培养基础扎实、习惯良好、爱好广泛、眼界开阔、合作共赢的龙之骄子,让做“最美的我”成为每个人的行动目标和发展愿景。

2.行为落实在制度中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修订学校的相关制度要求,强化《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指导细则》和《燕一小一日工作流程》,日常查重点,找弱点,改忽视点,全校干部教师力求事事规范,常抓不懈。学校完善了家委会工作制度和办公扩大会制度,使家长、教师充分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运行中,彰显开放化办学思路。

3.成长落实在培训中

学校立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八项修炼,以每周固化的校本培训时间为抓手,系统架构适合教师的校本培训课程,突出“四专四丰”特色,“四专”即专业态度、专业技能、专业阅读、专业研究,“四丰”即丰盈文化、丰富身心、丰采课堂、丰实管理。学校坚持指导性培训,让研究有“法”可依;坚持诊断性培训,让研究有“案”可查;坚持分享式培训,让研究有“情”可享。

三、分享——对策略的提炼提升

1.多点式德育——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1)坚持道德练习。“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论”认为即使是最高尚的道德,也可以通过不间断的道德练习来掌握和内化。学校分年级研发了《小龙人经典诵读手册》,面向师生家长每月荐书,每周开展晨读午诵、全时空阅读活动,每学期举办诵读展示、图书交换和“状元、探花、榜眼”挑战赛,让学生浸润于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与礼仪中。学校还基于学生素质现状,提出了“三jing(敬、净、静)十礼(上学礼、上课礼、课间礼、做操礼、如厕礼、就餐礼、集会礼、观众礼、放学礼、交往礼)”的训练目标,以“中华礼仪诵”为主题,通过每周国旗下展示,落实每一项礼仪达成目标。(2)注重多项选择。学生的成长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而是靠学生自己的活动。学校开展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主题德育活动,形成了小龙人节庆序列。在开展活动时采用了两个策略:一是教师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需求,分年级设计不同活动;二是学生基于自身发展优势和兴趣,分团队选择不同活动,比如中秋节的活动就分“中秋赏月——做花灯”“中秋寄月——写书信”“中秋读月——诵诗词”“中秋竞月——猜灯谜”“中秋托月——托球舞”“中秋探月——说‘圆字”六个版块,学生做到了100%自主参与,100%自信发展。(3)实施习惯培养。学校基于学生年段习惯培养的差异,基于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差异,分低、高两个学段分别梳理了24条好习惯,以存储的方式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从整齐划一的“‘小龙人好习惯存折”到具有年级特点的六种模板再到分小组合作记录和个人记录两种形式以及现在的“好习惯存储卡”,越来越简易可行,越来越基于个体需要,激励各层次学生在积累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2.分层次教学——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一是在备课中增加学情分析、差异目标关注、智慧关怀策略栏目,通过星级问题标注、作业一减三增、分层量化反思等策略努力关注各层面学生的学习。二是研制了“燕一小智慧课堂教学指标”和教师提问、师生互动、学生发言、倾听、自主学习、课堂评价语等12个量表,加大对学生主动性的观测力度,关注每个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通过“示范课、立标课、邀请课”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基于学生差异的智慧课堂,梳理形成了课堂组织管理类、教法类、学法指导类、评价类近40条智慧策略,汇编形成了《智慧教学策略点滴集——学习激智篇》。三是以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学习方式的研究为突破口,开展了基于学科的微课堂、基于德育的微视频、基于家校的微课程探索,教师制作的微课,挂在学校网站、班级博客上,便于学生随时随地浏览学习,各取所需。这种从本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的微课,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并在省课题开题会上展示,齐鲁晚报进行了专题报道。

3.小龙人评价——成就美丽的自己

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论认为,要加大道德精神影响的力度,就要加大课程和活动反馈中的道德评价容量和显性评价手段。学校发挥评价激励、引导、发展的作用,形成了龙印、龙币、龙状、龙卡、龙旗等小龙人评价序列,遵循三个策略:一是阶梯发展策略,倡导每天前进一小步,拼搏创新不停步。全校人手一张好习惯存储卡,每日积累好习惯,满十进一,人人求发展。二是特长发展策略。学校印制了行为、学习、活动等六种龙币,奖励学生在各方面优异的表现,让不一样的学生一样优秀,成就最美丽的自己。三是群性发展策略。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既分个人评价积累系列,又分集体评价奖励系列,二者互相关联、随时转化,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热爱集体的群性发展意识。

4.个体性辅助——教书育人在细微处

学校创建心理小屋,开展了注意力、绘画、沙盘等心理培训,引导教师尊重差异,研究差异,实施智慧关怀,每位教师每学期针对1-2名学生实施个案关怀,针对学困生、特长生实施团队辅导,定期开展一对多、多对一家校约谈,探究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知识辅导的方法和策略,形成了基于学生差异的个案关怀案例集《温暖的足迹》,目前已积累案例1000余篇,学生也在关怀中改变着、成长着。

课题研究给学生、家长和学校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行为习惯发生了良好的变化,用心读书的越来越多,善于表达的越来越多,活动参与的越来越多,获奖达到800人次;家长的教育意识日渐转变,成为了学校发展的热心人,参与开放的越来越多,积极配合的越来越多,荐言举策的越来越多;教师素质有了更大提升,获区级以上荣誉教师达到90%,增值比例达到了60%。学校仅2014年度就获得了山东省远程研修先进单位、青岛市文明单位、青岛市三八红旗集体、青岛市语言文字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成为市南区科技教育先进集体、市南区未成年人道德示范基地,开展的各项活动在各电视台、早报、晚报等新闻媒体中频频报道,社会声誉日渐提升。

因为怀揣着梦想,孜孜不倦的燕儿岛人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美好;因为怀揣着梦想,拼搏创新的燕儿岛人将在学生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中,从零起点走向绿意盎然,成为新世纪“家门口的好学校”!

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工作者永恒不变的追求。青岛燕儿岛路第一小学市十二五重点、省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学生差异的智慧关怀有效策略的研究”,正是基于学校学生素质差异较大的现状而展开。

一、求真——对差异的冷静审视

学校立足学生差异,每年都坚持对一年级新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包括父母受教育程度、学生学前教育程度、家庭教育状况、学生个性表现等16个指标。通过连续几年的问卷统计和观察,我们发现,其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素质整体薄弱,学困生和问题学生数量偏多,家庭教育的氛围不够,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关注,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下为部分数据统计。

母亲与孩子相处时间

父亲与孩子相处时间

家庭教育方式类型

家长对孩子学习态度的评价

二、坚守——对管理的细节落实

1.发展落实在规划中

学校基于新三年规划,分项目制订了学校管理、教师教育、教学、德育、特色发展等具体发展举措,坚持多元和谐、优质共赢的办学方向,尊重学生的差异及成长规律,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健康教育为基础,培养基础扎实、习惯良好、爱好广泛、眼界开阔、合作共赢的龙之骄子,让做“最美的我”成为每个人的行动目标和发展愿景。

2.行为落实在制度中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修订学校的相关制度要求,强化《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指导细则》和《燕一小一日工作流程》,日常查重点,找弱点,改忽视点,全校干部教师力求事事规范,常抓不懈。学校完善了家委会工作制度和办公扩大会制度,使家长、教师充分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运行中,彰显开放化办学思路。

3.成长落实在培训中

学校立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八项修炼,以每周固化的校本培训时间为抓手,系统架构适合教师的校本培训课程,突出“四专四丰”特色,“四专”即专业态度、专业技能、专业阅读、专业研究,“四丰”即丰盈文化、丰富身心、丰采课堂、丰实管理。学校坚持指导性培训,让研究有“法”可依;坚持诊断性培训,让研究有“案”可查;坚持分享式培训,让研究有“情”可享。

三、分享——对策略的提炼提升

1.多点式德育——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1)坚持道德练习。“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论”认为即使是最高尚的道德,也可以通过不间断的道德练习来掌握和内化。学校分年级研发了《小龙人经典诵读手册》,面向师生家长每月荐书,每周开展晨读午诵、全时空阅读活动,每学期举办诵读展示、图书交换和“状元、探花、榜眼”挑战赛,让学生浸润于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与礼仪中。学校还基于学生素质现状,提出了“三jing(敬、净、静)十礼(上学礼、上课礼、课间礼、做操礼、如厕礼、就餐礼、集会礼、观众礼、放学礼、交往礼)”的训练目标,以“中华礼仪诵”为主题,通过每周国旗下展示,落实每一项礼仪达成目标。(2)注重多项选择。学生的成长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而是靠学生自己的活动。学校开展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主题德育活动,形成了小龙人节庆序列。在开展活动时采用了两个策略:一是教师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需求,分年级设计不同活动;二是学生基于自身发展优势和兴趣,分团队选择不同活动,比如中秋节的活动就分“中秋赏月——做花灯”“中秋寄月——写书信”“中秋读月——诵诗词”“中秋竞月——猜灯谜”“中秋托月——托球舞”“中秋探月——说‘圆字”六个版块,学生做到了100%自主参与,100%自信发展。(3)实施习惯培养。学校基于学生年段习惯培养的差异,基于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差异,分低、高两个学段分别梳理了24条好习惯,以存储的方式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从整齐划一的“‘小龙人好习惯存折”到具有年级特点的六种模板再到分小组合作记录和个人记录两种形式以及现在的“好习惯存储卡”,越来越简易可行,越来越基于个体需要,激励各层次学生在积累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2.分层次教学——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一是在备课中增加学情分析、差异目标关注、智慧关怀策略栏目,通过星级问题标注、作业一减三增、分层量化反思等策略努力关注各层面学生的学习。二是研制了“燕一小智慧课堂教学指标”和教师提问、师生互动、学生发言、倾听、自主学习、课堂评价语等12个量表,加大对学生主动性的观测力度,关注每个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通过“示范课、立标课、邀请课”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基于学生差异的智慧课堂,梳理形成了课堂组织管理类、教法类、学法指导类、评价类近40条智慧策略,汇编形成了《智慧教学策略点滴集——学习激智篇》。三是以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学习方式的研究为突破口,开展了基于学科的微课堂、基于德育的微视频、基于家校的微课程探索,教师制作的微课,挂在学校网站、班级博客上,便于学生随时随地浏览学习,各取所需。这种从本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的微课,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并在省课题开题会上展示,齐鲁晚报进行了专题报道。

3.小龙人评价——成就美丽的自己

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论认为,要加大道德精神影响的力度,就要加大课程和活动反馈中的道德评价容量和显性评价手段。学校发挥评价激励、引导、发展的作用,形成了龙印、龙币、龙状、龙卡、龙旗等小龙人评价序列,遵循三个策略:一是阶梯发展策略,倡导每天前进一小步,拼搏创新不停步。全校人手一张好习惯存储卡,每日积累好习惯,满十进一,人人求发展。二是特长发展策略。学校印制了行为、学习、活动等六种龙币,奖励学生在各方面优异的表现,让不一样的学生一样优秀,成就最美丽的自己。三是群性发展策略。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既分个人评价积累系列,又分集体评价奖励系列,二者互相关联、随时转化,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热爱集体的群性发展意识。

4.个体性辅助——教书育人在细微处

学校创建心理小屋,开展了注意力、绘画、沙盘等心理培训,引导教师尊重差异,研究差异,实施智慧关怀,每位教师每学期针对1-2名学生实施个案关怀,针对学困生、特长生实施团队辅导,定期开展一对多、多对一家校约谈,探究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知识辅导的方法和策略,形成了基于学生差异的个案关怀案例集《温暖的足迹》,目前已积累案例1000余篇,学生也在关怀中改变着、成长着。

课题研究给学生、家长和学校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行为习惯发生了良好的变化,用心读书的越来越多,善于表达的越来越多,活动参与的越来越多,获奖达到800人次;家长的教育意识日渐转变,成为了学校发展的热心人,参与开放的越来越多,积极配合的越来越多,荐言举策的越来越多;教师素质有了更大提升,获区级以上荣誉教师达到90%,增值比例达到了60%。学校仅2014年度就获得了山东省远程研修先进单位、青岛市文明单位、青岛市三八红旗集体、青岛市语言文字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成为市南区科技教育先进集体、市南区未成年人道德示范基地,开展的各项活动在各电视台、早报、晚报等新闻媒体中频频报道,社会声誉日渐提升。

班主任应给予学生什么 篇4

早上, 我和学生同起, 指导他们如何做好寝室内务, 了解学生的生活。接下来又到教室和公区, 督促学生做好大扫除, 不漏掉一个死角。

中午, 我匆忙吃完午饭, 早早地来到教室, 逼着学生去做功课、看书、复习、练小字, 充分利用午休时间, 使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上取得优秀成绩。可到期末, 全班同学成绩不但没有进步, 而且越来越不如以前。

晚睡时分, 按照学校规定:班主任必须去检查学生晚睡情况。部分学生不遵守纪律, 我火冒三丈。我当即对学生处罚, 在寒冷的夜晚, 学生冷得直打颤。

就这样, 我一年多的时间就消耗在这三个时间段里;消耗在所辖区域的清洁卫生上;消耗在以提高学生成绩而扼杀他们的兴趣和天性上;消耗在如何让班集体成为一个最听话最顺从的集体这个问题上;消耗在无休止的盯着学生的弱点和错误上……

就这样, 我身心疲惫, 早生白发。每当学生的目光和我相聚时, 我看不出应有的精、气、神, 似乎还带着害怕或是恐惧。

班主任究竟应该给予学生什么?我在不停地思考, 也在思考个不停。《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我深刻反省, 过去一年多时间, 我的工作已经与之相左, 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 学生成了一台机器——一台生产“分数”的机器。学生爱好篮球、乒乓球、音乐、美术等, 许多兴趣和特长已经被我所扼杀, 已经被“分数”扼杀。学生成了行尸走肉, 成了中国教育的牺牲品。

我不忍心看着学生经历这一切, 因为我一路来承受了太多分数和各种升学考试的压力, 而未能学到课业以外的许多东西, 儿时的兴趣和梦想已不再。现在工作了。想说、想唱、想跳、想画, 想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来达到我育人目的时, 我无力展示。我不希望学生长大后重复这样的故事!

工作两年了, 我有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或者说是一点点的想法吧。我希望自己, 也希望和我同样站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以及各级教育管理人员能走出中国应试教育的桎梏, 走出“重分数, 轻能力, 忽视品德修养”这一怪圈。诚然, 我知道前面阻力重重, 受人非议。更有中国教育制度这座大山束缚着我们的手脚和灵魂, 以及中国文化造成的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但我愿意做一个“被打击的对象”, 以此帮助学生全面成长:学习有进步, 能力会增强, 修养能闪光, 兴趣更广泛。打消教育急功近利的心态!试想, 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上的优生, 这可能吗?与其逼迫学生在他们不喜欢的东西上浪费无数的时间和精力, 倒不如放手让他们去做心中最想做的事, 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相信, 每个学生都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并通过奋斗而获得成功。即使不会有多大成绩, 至少他们是充实的, 心有所寄托, 而不是“长辈们”观念的祭品。

教师, 应该成为学生的助手。在学生学习困难之时, 给予他们帮助和指点;教师, 应该成为学生的观众, 在学生成功时, 为他们喝彩、鼓掌;教师, 应该成为学生的听众, 在学生心灵受挫时, 为他们呵护、疗养。放下“老师”这架子, 服务学生, 此为“真师”。

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空间 篇5

一、转变“教师包办一切”的理念,让课前预习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在一些初中语文教师的眼中,学生始终需要自己的讲解才能够掌握知识点,将初中生当做不谙世事的小孩子。这样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模式的改进。部分语文教师将教学活动全部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没有对学生的课前学习提出明确要求,学生的预习能力也相对不足,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笔者在教学中逐步提高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再包办一切,将基础性知识的学习直接让学生来完成,在课前通过查阅工具书、上网搜索等形式,解决字词、文学常识等方面的基础内容,同时熟悉教材,对照自己制定的预习计划进行思考分析。通过这样有效的预习活动,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能够做到基本熟悉,同时经过了预习这一环节,重难点在哪里也会更为清晰,对于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突出重点、提高针对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将学习的环节前置,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养成独立预习的良好习惯,能够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有助于增强语文课堂学习的时效性,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相吻合。

二、转变“单向灌输管用”的理念,让小组合作学习功能体现出来

过去一段时期,为了提高应试成绩,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活动演变为“灌输+强塞”的机械活动,恨不得将知识点直接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学生成为了一个个没有生气的知识器皿,等待着教师去灌注。笔者针对这样的教学弊端,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设计了合作小组这样的载体,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在此基础上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师生互动,不禁能够圆满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运用小组合作模式组织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科学调配人员,保证各种层级的学生都能兼顾到,不能顾此失彼;另一方面要设计好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提纲,将教学重难点融入其中,保证大部分重难点知识能够依靠学生的深入思考以及相互合作来完成,小部分重难点可以师生互动,加以点拨,共同攻克难点。

三、转变“课堂就是全部”的理念,让课外活动促进效应体现出来

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是立体型的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还要将校园内各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因素整合起来,加以有效运用,尤其是要针对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受限的弊端,发挥课外活动的补充与拓展作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将教学重难点的巩固以及薄弱环节的强化向课外进行延伸,实现课内外相结合,课外积极促进课内教学的成效。如针对学生“作文学习难”的畏难情绪,笔者专门组织了文学社,将班级作文写作较为优秀的学生吸纳进来作为骨干,制定活动计划与工作目标,逐步扩大成员范围,有意识地将班级作文写作方面较为薄弱的学生吸纳进来,在文学社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如写作经验交流、现场小写真、口头作文比赛等等,提高学生在作文学习方面的兴趣,缓解畏难情绪,同时也能够强化写作训练以及拓展教学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语文教学进度安排以及知识点与能力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多种课外专题活动,比如文学常识抢答赛、古诗文背诵竞赛、现场作文竞赛等等,为学生创设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转变“目标要求统一”的理念,让分层教学作用体现出来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因学习基础、记忆能力、学习态度、方法技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习成绩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在面对不同状况的学生时,如果呆板地沿用统一标准进行教学,势必会出现无法兼顾的状况。笔者在教学中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对学生语文学习基础与能力全面测试的背景下,将学生分为优秀、中等与一般三个层面,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区分层级,坚持教学目标难度系数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相一致的原则,体现对学生的差异性要求,有助于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学习目标,为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在课堂教学中,不同层级的学生都专门设计有难度差异的提问,作业设计也是如此,在阶段性考查检测环节对第三层级的学生进行单独考核,确保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较为理想的分数。有了这样的分层目标教学体系,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目标框架体系内开展学习,消除了畏难情绪,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获得最大化发展。

给予学生 篇6

一、给予时间, 让学生有机会思考

没有经过充分时间思考的答案, 只是头脑中产生的直觉意识, 称不上是真正的思考。因此, 教师提问以后至少要留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想, 特别是那些需要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 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正如于永正说的: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 小手如林, 你说我说, 有时可能是“虚假繁荣”。告诉学生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必须经过思考方能举手, 老师喜欢想一想, 想好了再说的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 有的是教师提出的, 有的是学生自己遇到的。不管什么问题, 教师都不要急于给出答案, 而是给一定的时间, 让他们去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答案, 这是让学生愿意思考, 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最基础的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即使学生不想思考或者不会思考, 教师还是要给学生时间, 只要给了他们时间, 也就是给了他们机会, 慢慢地学生就会抓住这个机会去思考。

二、给予空间, 让学生自由思考

学生在思考时, 最忌教师在旁边喋喋不休地讲或者说教。我注意过这样的课堂细节:教师让学生用“有时像……有时像……”写句子, 当学生开始思考时, 教师一会儿嘱咐学生要展开想象, 一会儿提醒学生一定要写会变化的事物, 一会儿读出模范生的例句, 还大声地做着个别指导……表面上看教师是在帮助学生, 实际上它干扰了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无法静心思考。它抢占了学生宝贵的时间, 使学生处于有时间也无法思考的状态, 也使思考中断, 这种做法是影响学生思考的大敌。它使学生的思考半途而废, 还使学生刚刚调动起来的情绪由于中断而产生强烈的不满, 久而久之, 学生也就不愿意思考了。

要避免上述现象, 教师要有这样的观念:教学中学生能探索得知的教师不要替代, 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要暗示, 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 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给予鼓励, 让学生愿意思考

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 使他们难以思考下去, 甚至有放弃的想法。在这困难的时刻学生最需要的就是鼓励。我经常在课堂上向学生跷起大拇指, 也常在学生思考时面带微笑, 目露期待之色, 也常对不在思考的学生说“真希望听到你的声音呀”……老师一个有力的手势、一个充满希望的目光、一句恰当的话语都会激励学生愿意思考下去。鼓励不一定需要话多, 但要注意鼓励的方法和时机, 要善于在恰当的时间给学生一个恰到好处的鼓励。时机要把握得好, 那手势会化为学生继续思考的动力, 那目光会化作激励学生思考的勇气, 那话语会化作一缕春风, 吹动学生思考的船驶向知识海洋的深处。达到这种程度, 学生看老师的手势、感受老师的目光、聆听老师的话语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那种心心相印、心领神会所带来的快感, 使学生把思考作为一种享受而愿意思考。

四、给予引导, 让学生深入地思考

1. 巧点善拨, 有效思考

低年级的学生, 智力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 他们在进行思考时, 往往不能将问题与其有关的材料联系起来, 思考问题往往是盲目和随意的。巧妙的点拨, 可以让学生有根据地思考, 更有效地思考。记得教学“您”字时, 我先让学生读准音, 再交流识记的方法:“你加‘心字底’就是您。”“我可以编句儿歌心上有你就是您。”教师随即点拨:“把那个人放在心上, 看来那个人很重要。所以什么样的人才用‘您’呢?” (“老师”“科学家”“长辈”……) 教师再次引导:“看来, 用‘您’字表示对人的……” (齐答“尊敬”) 如此引导有一定的针对性, 层层推进, 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您”字的音形义及用法, 还真正激发学生进行了一次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

2. 质疑问难, 深度思考

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 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 也是学生创造性思考的起点。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衡, 激起思维的波澜, 学习才不会浅尝辄止, 满足于一知半解。一般来说, 学生阅读时, 只在文章字词的表面生疑, 教师要善于开阔学生的思路, 引导学生深入文中, 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浅谈给予初学古筝学生的建议 篇7

对于从零开始学习古筝的学生来说, 要想扎实的掌握弹奏古筝的诸多要领, 以及高水准的演奏古筝, 我认为学生们应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 要接受优秀的、专业教师的严格训练。之所以这样建议学生, 是因为当下有这样一种思想的误导, 认为是刚刚开始学习古筝, 处于打基础的初级阶段, 没有必要花费“重金” (较高价位的学费) 寻找优秀的专业教师, 等到学习的程度逐渐提高之后, 再去跟随优秀的教师学习。其实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完全不了解学习乐器的规律及科学性。学习一种乐器打好演奏基础是非常重要的。那么, 这就对学生们最初的弹奏方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众所周之,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 再加上刻苦的练习, 最终才可以娴熟地演奏一件乐器。因此, 从学生学习的第一节课起, 就需要一位优秀教师的指导, 向学生们灌输专业的演奏理论知识。比如说对于学生手型的训练, 规范的要求是手呈空握球状, 五指的指缝要分开, 每根手指自然下垂, 整只手要保持放松的状态, 不要有僵硬的感觉。那么, 在这样的要求下, 学生们才可以在一种松弛的状态下开始弹奏。如果从最初就可以保持这样的弹奏状态, 对于今后的学习就可以创造出十分便利的条件。可以想象得出, 如果学生在缺乏经验或是专业能力薄弱教师的指导下, 很可能手型僵硬或有误, 怎么可以自如地进行演奏呢?其实, 初学古筝的学生在每一个弹奏动作上都是要完全规范的。例如, 当学生要弹奏勾指这个指法时, 优秀的教师会要求学生用中指发力、弹向掌心的方法弹奏, 而不要用手臂向上或向后作出拉的动作, 弹奏过程中还要保持手、手臂的放松, 等到戴上指甲后, 还会要求学生指甲要与琴弦正面接触, 不要产生角度。根据我个人的所见所闻, 有些古筝教师就不会这样严格地指导学生, 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教师的责任感不强, 但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及弹奏能力的欠缺。以此, 从最初就接受优秀、专业的教师的教授, 无论是着眼于当下还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 学生都是受益匪浅的。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够夯实学生的基本功, 将学生推向更高的平台。

其次, 一定要坚持刻苦地练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初学古筝的学生所面对的学习困难是很大的。这些困难包括了古筝领域的、乐理、视唱练耳等方面的内容。每当我询问学生们完成不了乐曲的原因时, 学生们都愁眉苦脸地回答我:“学习困难太大了, 没有好好地练习。”在这里,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 在学习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是很正常的, 那么, 我建议学生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有吃苦的决心, 坚持刻苦练琴, 最终都会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逐渐地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弹好古筝的规律及方法。我常常对我的学生说, 不妨把面对的困难列举出来, 然后进行分类, 分析一下到底是哪个领域的问题, 比如说是节奏、识谱还是弹奏技法, 最后逐一地解决。只要学生有耐心, 不畏困难, 经过反复训练之后, 是一定可以弹奏好一首筝曲的。学生们一旦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学习的障碍, 可以极大地提高自信心, 不仅可以激发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培养出更加坚韧的心理素质, 锻炼承受压力的能力。

我对学生们的第三点建议是既要苦练弹奏技法, 又要培养音乐表现能力。我也看到这样一些学生, 她们仅仅完成了乐曲的弹奏技法, 几乎没有音乐表现, 这样弹奏出来的乐曲好比一个人只有形而没有神, 因为弹奏技法和音乐表现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着的。掌握了过硬的弹奏技法, 才会有余力去完成音乐表现, 演奏者良好的音乐表现能力又可以为弹奏注入活力和生命力。所以, 学生应该从弹奏技法和音乐表现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训练。只有这样才会给听众带来极高的精神享受。

我的最后一点建议是古筝学生要重视各个层面的学习。我们不可以狭隘的只是弹奏古筝, 因为学习一件乐器终究还是对人类文化的学习。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 还要学好其他学科知识, 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即便是专业知识这一领域, 学习的视角也要放宽、放大。对于初学古筝的学生来说, 可以从一开始先着眼于古筝, 逐渐的发展到对其他民族乐器的赏析和学习, 再到后来驰骋于更广阔地领域中去学习, 汲取艺术养分。例如说声乐、舞蹈、戏曲等, 用这样的方法深入地学习音乐, 广泛地了解我国传统音乐文化。除此以外, 欣赏和学习西方音乐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这也是人类庞大音乐财富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遵循由简至难的顺序去听好的音乐, 例如交响乐、歌剧、舞剧等都应该多听, 这些经典的音乐可以锻炼我们听的感觉, 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 提高我们的音乐素养。

希望我的建议可以帮助初学古筝的学生们, 其实, 学好一件乐器并不困难, 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锲而不舍的努力下, 弹好古筝一定是个不久就可以实现的愿望!

参考文献

[1]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3.

语文教学应给予学生发展的时空 篇8

一、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由言说的权利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有一篇课文——《最佳路径》,该文讲的是法国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从一位老太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销售葡萄的做法中获取灵感,克服了路径设计的难题,而获得最佳设计的故事。其实,阅读何尝不是如此?课堂上,教师不牵引、钳制得太多,要放开学生的头脑和手脚,不循规蹈矩,敢于创新,把自由选择的权利下放给学生。比如,特级教师潘文彬执教《少年王冕》,就设计了“自主选择,自由言说”的环节,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之后,他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课文一共7个自然段,如果让你从中选一段来读,你会选择哪一段?请再把课文读一读,选一选。”让学生“选一选”的做法给予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而不是教师硬性的指定,体现了一定的柔性与弹性,有助于调动阅读探究的积极性。任务提出后,学生带着盎然的兴趣阅读、选择。比如,其中一个男生选读了第5自然段,读完之后,潘老师追问:“你把这个自然段读给同学听,是想把什么信息传达给同学们呢?”该生认为这一段有好多写景的句子,非常优美。教师追问:“这样优美的景物,对王冕有何触动呢?”学生略一思考,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接下来另一女生读了第4自然段,教师追问:“你觉得写得怎么样?有没有一些特别的词句能拨动你的心弦?”该女生说:“从两个‘舍不得’感受到了王冕的孝心和勤奋好学。”潘老师给予了认可和赞许:“你对词语有一种很强的敏感,具有敏锐捕捉的能力。”这样的追问其实是让学生畅谈读书的感受,把言说的权利真正下放到学生手中,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读书体验的尊重。

二、给予学生自主体验、自我感悟的机会

阅读感悟不是生硬的“注入”,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一种自主实践与体验。“强按牛头喝水”,是不会取得成效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依赖有效的阅读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全身心地沉潜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感悟、解读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去收获属于自己的思维成果,进而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如何设计阅读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去感知语言文字,触摸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小语教材中的课文给了我们一些启迪。如,《一路花香》中挑水工,跟破水罐谈心,进行心理疏导,他运用的是启发式、点拨式、体验式的方法;《珍珠鸟》中的冯骥才,在跟珍珠鸟相处的过程中,也一步一步为珍珠鸟创设了一个体验的过程。所以,阅读教学就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感悟、去想象、去表达,以读促悟、读悟结合、读写结合,在理解上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感悟,在表达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强加给学生或进行“直白”的告诉,是不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是一种注入与灌输。

特级教师潘文彬执教《少年王冕》,十分注重引导学生沉潜于语言文字之中,让他们去深入阅读、用心体验。在“自由选择,自主言说”环节,他精心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并且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异彩纷呈,一些同学在黑板上写下了“懂事”“体谅”“节俭”“好学”“善于观察”“坚持”“敢于尝试”“自强自立”等词语,表达了对王冕的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板书,进行了小结:“闪光的东西都是值得我们称赞和学习的。”潘老师的教法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即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了学生自由思考与表达的机会。

三、给予学生观察生活、抒发情感的时空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它是学生观察、体验的舞台,它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练就一双慧眼,养成乐于表达的习惯。《学会查“无字词典”》这篇课文,就渗透了一种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描写生活的理念,给予了语文教师一定的启迪。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观点、抒发情感,要鼓励学生将看到的景物与掌握的语言进行有效“对接”。笔者所在校园里种植了好多树木,其中有誉为“活化石”的银杏树和水杉树。而六年级上册“习作5”的内容恰好是要求描写家乡的一种特产,教材中编选了一位学生描写银杏树的片断,非常优美。片断很有条理地介绍了银杏树的干、叶、花、果的特点;这位小作者遇到问题还能通过查阅工具书、请教老师,来了解银杏的价值,并最终清楚银杏被称为“活化石”的原因。那么,这位小作者的观察习惯、写作方法及搜集信息的方法,都是可供班级里的学生学习和借鉴的,同时也给予我们教师一些启迪和思考。为了写好一篇习作,教师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给学生提供观察周围事物的时空,解放他们的双眼,通过观察去练就一双慧眼;否则,学生整日埋在作业堆中,成为做题的机器,时间长了,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因此,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伴随着季节的脚步,适时地进出校园,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自由地观察,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写作积累鲜活的素材。

再如,在课文《灰椋鸟》中出现过几句关于水杉树的生动描写。那么,我校学生终日在水杉树的陪伴下读书、游戏,是不是对这一伙伴有所“关注”呢?于是,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这种古老的树种进行亲近与观察,并且观察是持续的,要求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进行观察,捕捉水杉树的变化。观察中,遇到一些问题还可以上网查询答案。为了将此项活动深入开展,笔者还策划了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内容有:诵读描写水杉的美文,办一期手抄报,举行水杉树绘画展评和“水杉精神在我心中”的主题征文比赛,等等。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旨在让“水杉文化”,丰富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水平。

摘要:阅读感悟不是生硬的“注入”,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一种自主实践与体验。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全身心地沉潜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感悟、解读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去收获属于自己的思维成果,进而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数学教学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 篇9

关键词:教学过程,学生参与,故意失误,注意细节

我们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和学的过程。 教是指教师的活动, 学是指学生的活动, 二者统一于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我们过多地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 从而使得课堂变成了教师的表演。 近年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我们逐步意识到这样的教学过程是符合教学的真谛的。 于是提出了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参与的机会。 那么,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呢? 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想法。

一、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呢? 一种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提问。 由教师提出针对性的问题, 由学生回答问题, 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参与的过程。

1.提问中让更多学生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 有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后, 总有一些同学在第一时间就举起手来, 而有一些同学则沉默不语。 这时, 如果从举手的人中挑选一个来回答问题, 就会发现有些同学会在一节课上回答很多问题, 而有的同学在一节课上则没有回答任何问题。 这种现象的存在是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的。 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因此不能把所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只给少数同学。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形出现, 一般我在提出一个问题后, 都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 让同学们把自己的答案写在纸上, 同时我也走下讲台, 围着课堂转一圈, 看看学生写的答案, 这样等于让全体学生参与到了问题回答过程中, 有效避免了课堂只被几个脑筋转得快的同学垄断。

2.让每个学生准备至少一个答案。 在提出一个问题后, 为了激励大家积极进行思考, 我一般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准备一个答案, 并让学生知道, 自己期待每一个同学的答案, 让大家做好积极回答问题的准备。 比如, 在一节数学课上, 我就问大家34减去16有几种算法, 请大家进行心算。 在学生进行了思考后, 我就让一些同学起来回答, 在回答前我提醒大家:你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大约需要几个步骤, 你准备向同学们介绍几个要点。 甲同学说, 可以用34先减去10, 再减去6。 乙同学说, 可以用34先减去20, 再加上4。 这两位同学的回答给大家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这两种思路是截然不同的, 一个是一步一步做减法, 最后得出答案, 一个是先减后加, 把多减的加回去。 当然最终结果是一样的。

3.故意失误让学生指出来。 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应当讲究一些策略,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极参与进来。 比如,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经验, 总结出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故意出现错误, 卖个关子给学生, 看看学生的反应如何。 当然我们抛出这个引子后, 一定要沉淀一会, 观察学生的表现, 当然这个过程还是要表现得相对自然一些。 当学生发现错误, 并提出纠正的建议时, 老师还可以坚持错误, 让学生据理力争, 最后老师认输, 并且向学生表示道谢。 实际上, 师生进行争论的过程既是学生纠正和论证的过程, 又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意让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些细节问题

在学生参与课堂的过程中, 一般都是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出现, 这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最常见的方式。 而在这个过程中, 让哪个学生回答问题有很大的学问。 一般情况下, 学生要回答问题, 总是要经过教师的允许, 而让哪个学生回答, 则需要进行选择。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从举手的学生中选取一位回答问题。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 总是那几个同学举手, 而有的同学从来不举手。 这样就造成一节课总是被少数几个学生垄断。 因此, 在举手这个细节问题上, 我们可以改变一下做法。

1.多样的举手方式。 过去我们多强调学生举手时要五指并拢整齐划一。 我在课堂教学中试着改革了这种举手方式, 鼓励学生在举手时可以高高举起, 这样的举手方式代表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自信、有把握, 当然也可以低低地举手, 这样的举手方式则代表学生对这个问题还是不太自信, 可能对自己的答案还有些犹豫。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该把目光多投给那些第一次举手的同学, 对这些同学在课堂上的优异表现, 我们要及时给予鼓励, 这样, 我们看到的低低地举手的人就会变成高高地举手。 这样的方式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2.通过举手指的方式。 在课堂上, 我们提问的次数较多, 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会很多, 有的同学可能回答了几次, 有的同学可能还没有回答一次,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该如何区分呢?我尝试着这样的做法, 让学生举手时可以举手指, 举一个手指表示第一次举手, 举两个手指表示第二次举手, 举三个手指表示第三次举手。 这样, 我们就可以方便地发现并叫起第一次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 从而避免那种问题常被几个同学垄断的局面出现。

给予学生 篇10

说起东汉末年的历史,人们头脑中的思路就像那时的政局一样纷繁复杂,但只要读一读《隆中对》,千头万绪就会理出一个大致条理。《隆中对》给予学生的显然不只这些,这里仅就《隆中对》中的“对”部分在教学实际中的显露,谈谈感想。

一、人物的神奇性激起的兴趣

古文的艰深难解是初中学生学习古文的一个难点,既“难”且“繁”的古文则更使学生兴味索然。但学《隆中对》时学生的反响是不同的,因为文中的神奇人物诸葛亮在学生的记忆中有着鲜活的形象,“三分天下”“三顾茅庐”“六出祁山”等这些兴味盎然的画面(或文学的、或历史的、或影视的)会刺激学生的探知欲望,一旦有了想要纵深了解人物的迫切要求,学生们学习时语感会自然地灵动起来。这样疏解文意、把握内容就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此“诸葛亮”三个字成了一块很好的敲门砖。

二、历史知识的信号性启示

历史学科的知识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纷繁的。《隆中对》“对”中包含的历史知识,极具信号性价值。学生可通过抓住一些信号性的人物及其故事来理清那段历史的纲领,“自董卓以来”五个字就截取到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在这一段历史的舞台上,上演着哪些主宰历史、改写历史的主要人物故事呢?他们又是如何凸现出来的?曹操以弱胜强有袁绍作比衬,因袁绍而成就了他的历史地位;孙权所依靠的背景是“已历三世”,是父兄奠定了他的基础;而“将军”(刘备)能够凸显的前提就只能是荆州的“其主不能守”,益州的“刘璋暗弱”。仅此三人提供的信号,足以让学生们兴奋不已,联想到许许多多的千古佳话,并在一种寻根溯源强烈欲望的驱动下,向课外广阔领域延伸,并在一种寻根溯源强烈欲望的驱动下,去寻找更多的历史知识,来弥补课内的知识盲点,成为学生的一种自学行为。

三、地理、地域意识的构建

在《隆中对》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简要的图示来进行

(如下图)

这种图示对学生地理、地域意识的建立和加强有一定的现实作用,依靠课文提供的信息来加强他们的地理、地域感。“操遂能克绍”表明操现占有的是绍原有的地盘,即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及河南等(课文脚注)广阔领域。这些地名会调动起学生的地域意识,从而作出准确的判断,曹是①号地理位置;“据有江东”则启动了学生的地理直觉,借此会直接点出孙权所在的地理位置②号;③号一定是荆州,是由“北据汉、沔,利尽东海,东连吴会,西近巴蜀”来量定的,这些语言信号明确标示出了它的四通八达、“用武之国”的地理位置,也使学生的方位感、地理感明朗起来,准确无误地指出荆州所在方位;④号暗示地理位置的“险塞”“沃野”“天府”这三个词语全面调动起学生现有的地理、历史常识。将这些已知的知识交会起来,这时益州会浮出水面;这样刘备的进、退两处就确定了,这是诸葛亮为他设定的“二窟”,也是他为中学生上的一堂“中华地理常识”课。

四、军事思想的启蒙

“对”中诸葛亮对各方军事力量的分析、判断是极富魅力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曹操能“以弱为强”表明他极有军事谋略,加以“拥百万之众”强大的军备力量,更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杀手锏,其势不可挡。再根据刘备自身的力量得出一个肯定的军事判断——“诚不可与争锋”;孙权一有“国险”的有利地势,二有“已历三世”根深蒂固,不可动摇的根基,三有“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团结氛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对这样的“主”,智虑深远的决定——“可为援而不可图”,巧妙地借用这一军事伙伴来牵制强大的曹操;这样一来何处“可守、可图”呢?荆州是“用武之国”的战略要地,而“其主不能守”,有这两个有利的客观条件作为前提,对它的占有就取决于主观意志了,然这里只能是“用武”之地,何处可寄身立本呢?益州这块厚土会显得异常耀眼,因其同样占有“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的天时,“险塞”“沃野千里”的地利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的人和三大有利条件,完全可作立身之本,这样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就“三分天下”而拥有其一了。再也不存在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学生们的心中也有了无限的军事崇拜。

五、政治规划的触摸

诸葛亮对刘备的政治前景作了明晰的部署。“跨有荆、益”,三分天下有其一,这种局势决定了不能从此一劳永逸。当然,守住这份基业是根本,也是首要的。那么要守住需要哪些政治保障呢?首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了这一大后方的警戒,是解除至关重要的后顾之忧;其次,还要“结好孙权”,三大政治力量之一的孙权是关系重大的外交邻邦,处理好这一外交关系,是牵动整个政治格局的枢纽,这是诸葛亮决策性的政治规划;当然,除了这些外部政治策略还需“内修政理”。没有良好的“政理”是难以为继的,更谈不上发展壮大,因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才是刘备终身的奋斗目标。他一旦站稳脚跟,将会等待“天下有变”的好时机,到那时就“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形成极佳的犄角之势(如图所示),更添孙权的牵制,何愁不能“可成、可兴”。廖廖数语勾勒出一幅周密详尽的政治蓝图,学生们在这幅蓝图中触摸到了诸葛亮成熟政治思想的灵光。

《隆中对》中的“对”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给学生提供的一顿营养极丰富的大餐,因其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也因之而吸收到许多的营养。

给予学生 篇11

一、着眼学生发展, 深入挖掘文本教学资源

现行的思想品德教材, 其素材内容是比较切合初中生实际的, 都是初中生所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 并依据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构建, 各年级的教学内容也都围绕具体的话题展开。这些内容应当说是我们实现高效思想品德教学不可多得的资源, 应用这样的教材可以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同 步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科学地处理教材, 尤其必须深入挖掘文本教学资源, 让文本资源成为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有效载体。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 在把握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上, 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并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如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十分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思想品德教学也十分需要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 因此, 在平时教师应挖掘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教材资源因素, 让思想品德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应当说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是多样的, 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 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渠道, 搜索相关 的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 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理 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如教学“有朋自远方来”前,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学生进行了“民族知识大比拼”活动, 他们竞相在课堂上展示获取的资料, 使整个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二、着眼构建氛围, 深刻思考课堂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学必须是充满人文 性的课堂教学, 必须“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 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 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 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施教学, 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但在我们平时的思想品德教学中, 很少顾及初中生的学习与发展规律, 尤其不能以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陶冶他们心灵, 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反思。平时的思想品德教学中, 笔者坚持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譬如在教学《积极的生活态度》时, 笔者以多媒体技术呈现了一些动态画面和文字。一、“以身心发育为标准, 国际社会把18周岁作为分水 岭, 年满18周岁的人就是有完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这意味着什么?二、美国中学生经常呼喊着“要花钱, 自己挣”的口号, 这又有着怎样的含义?三、在德国, 法律明文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在瑞士, 当孩子十六七岁时, 就把他/她送到有教养的人 家做佣人, 上午做家 务, 下午学习。这又是为了什么?在日本, 家长常给小孩灌输“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思 想, 全家人外 出旅行, 不论多么 小的小孩, 都无一例外地要背一个包。这又给以我们怎样的启迪?学生围绕这些话题进行激烈的争辩后, 既感到形成积极生活态度的重要, 又初步认识到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培养自理能力。

三、着眼学习创新, 深度剖析自主学习问题

上一篇:实训校本教材下一篇:小麦倒伏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