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氨氯地平(精选10篇)
缬沙坦氨氯地平 篇1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单一药物治疗高血压, 体内的反馈机制会抵消一部分降压作用, 仅有约三分之一的患者能使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大多数患者需服用两种及以上药物。
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强调, 早期强效降压是血压达标的关键, 能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风险。联合治疗是目前降压治疗的重要策略。国际知名心血管专家、英国的Bryan Williams教授指出, 联合治疗的优势在于:药物作用机制互补、因药效动力学变化使作用时间更长、较各单药治疗疗效增加、患者血压可更快达标且临床和代谢的不良反应减少。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分别为世界销量第一的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 和世界销量第一的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CCB) , 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是瑞士诺华制药公司研发的全球首个ARB/CCB复方制剂。国内有很多医院和医生采用缬沙坦和氨氯地平联合治疗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据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 现已经证明复方片剂组的血压控制率显著优于其两种成分 (氨氯地平5mg或缬沙坦80mg) 单药的治疗, 并能够降低服药剂量, 减少踝部水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2]。此外, 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能有效治疗成年人中、重度高血压[3], 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4]。
为考察缬沙坦氨氯地平片的稳定性, 我们应用加速试验6个月和长期试验24个月, 考察其外观性状、重量变化、含量、有关物质和溶出度的变化, 确定缬沙坦氨氯地平片的有效期。
1 试验材料及设备
取连续试生产的三批样品, 规格为:每片含80mg缬沙坦和5mg氨氯地平, 批号分别为:20100706、20100707、20100708。对照产品批号:S0034。设备:恒温箱, 有液晶显示的层析柜;液相色谱仪 (安捷伦1260) ;溶出仪 (天大天发科技有限公司RC12A) 。
2 试验方法及结果
2.1 加速试验。
将本品三批样品采用双铝泡罩包装, 分别置于40℃±2℃/RH75%±5%的恒温、恒湿箱内贮存六个月, 分别取样检查, 结果见表1。
2.2 长期试验.
将本品三批样品在25℃±2℃/RH60%±10%条件下放置, 分别取样测定。结果见表2。
3 结论
经加速试验、长期试验考察, 结果表明:本品加速 (40℃±2℃/RH75%±5%) 六个月下放置, 有关物质中各已知杂质均未检出, 最大单一杂质没有明显增加, 未知杂质总和有所增加, 但都在合格范围内, 其他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 长期试验 (25℃±2℃/RH60%±10%) 考察二十四个月, 有关物质中各已知杂质均未检出, 最大单一杂质和未知杂质总和均无明显增加, 其他各项指标也均无明显变化。
与进口原研产品进行了加速试验稳定性的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各已知杂质均未检出;在本品制剂中含有两个未知杂质, 进口原研产品中含有一个未知杂质, 均为缬沙坦原料中带有的杂质, 在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过程中均未增加;在自制产品和进口原研产品中均含有一个相对保留时间约为1.88的未知杂质, 在加速试验六个月过程中逐渐增加。通过以上试验的结果表明, 自制产品与进口原研产品的稳定性基本相当, 杂质谱和杂质量均基本相同。
摘要:目的:通过考察缬沙坦氨氯地平片的稳定性, 确定其有效期。方法:在不同温度、湿度和时间下, 取样检测其外观性状、重量变化、含量、有关物质和溶出度的变化。结论:通过检测结果确定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在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贮存的有效期。
关键词:缬沙坦氨氯地平,稳定性,加速试验,长期试验
参考文献
[1]Philipp T, Smith TR, Glazer R, et al.Two multicenter, 8-week,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arallel-group studies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Amlodipine and Valsartan in combination and as monotherapy in adult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essential hypertension[J].Clinical Therapeutics, 2007, 29 (4) :563-580.
[2]Smith TR, Philipp T, Vaissc B, et a1.Amlodipine and valsartan combined and as monotherapy in stage 2, elderly, and black hypertensive patients:subgroup analyses of 2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ies[J].Clin Hypertension, 2007, 9 (5) :355-364.
[3]符允衡, 林波.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成年人中、重度高血压疗效观察[J].医护论坛, 2009, 6 (27) :147-148.
[4]柯元南, 黄峻, 诸骏仁.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片剂对单药控制不良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9, 37 (9) , 794-799.
缬沙坦氨氯地平 篇2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颉沙坦;氨氯地平;联合用药;药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74-02 引言
高血压,被称之为“慢性病的最大杀手”,其对社会及患者个人与家庭所造成的危害非常之大,因此高血压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危因素,高血压患者往往伴随有体内胰岛素发生抵抗的作用,从而导致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升高,那么这就使得人体内血压的升高,这样如此往复,形成了恶性循环。由此可以看出,临床用药应该在对理想降压考虑的同时还务必要对降低胰岛素抵抗能力加以考虑。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可以得知,将颉沙坦与氯胺地平联合应用于治疗原发性的高血压过程之中能够有效地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的抵抗能力大大降低,从而降低了患者的血压,改善了动脉粥样硬化状况[1-2]。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上述两种药物在联合应用时会具有协同效应。将两者联合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过程之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与此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药物的疗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药物的降压功能。因此,我们认为将颉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其疗效最大,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降低体内胰岛素的抵抗能力。下面就是将于2008.09-2010.12入住我院的102例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上述两组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将于2008.09-2010.12入住我院的102例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58例,女性患者为44例;年龄范围为38-78岁,平均年龄为(54.9±4.2)岁。本组患者判定为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依据就是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制定的高血压防治指南轻、中度高血压标准,收缩压为(150±10)mmHg,舒张压范围为95-110mmHg。本组患者在用药物治疗之前,排除各种外在原因而引起的继发性的高血压、糖尿病、肾功不全以及严重冠心病患者,除此之外,还排除了对颉沙坦以及苯磺酸氨氯地平药物过敏的病例。上述三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患病程度等方面均无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临床方法:采用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在2008.09-2010.12入住我院的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其随机地分为三组,即颉沙坦治疗组(32例)、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组(36例)以及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组(34例),对上述三组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以及心率在用药前后进行测定,而且将上述三组降压的疗效作了对比分析。下面就上述三组的临床治疗进行详细地介绍。
首先将符合入选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过2周的洗脱之后,而且在治疗之前应该停止用降压类药物5个半衰期,颉沙坦组给予患者丽珠制药厂所生产的的颉沙坦80mg,PO,qd;氨氯地平组给予辉瑞制药公司生产的苯磺酸氨氯地平5mg,PO,qd联合用药组用80mg,PO,qd的颉沙坦以及5mg,PO,qd的苯磺酸氨氯地平。将上述三组所有患者均给药4周。在治疗期间,应该随时到医院进行随访,并对其心率、血压进行定期地跟踪,计算其平均值,对用药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认真地记录[3]。
1.2.2 疗效评判标准:上述三组治疗的疗效是按照卫生部所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的相关规定以及具体的原则进行评判,具体评判的标准表现为如下几点。显效:舒张压(DBP)下降数值≥10mmHg且恢复至正常水平或是下降>20mmHg;有效:DBP下降值≥10mmHg,但是可以达到正常的水平或是下降至10-20mmHg无效:没有达到上述标准的患者。
1.2.3 统计学方法:本组急症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之中,所得的所有临床数据均用EXCEL软件以及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所有平均值均以的形式加以表示,统计学差异用p值加以表示,若p值小于0.05则说明差异有显著性,运用t检验与X2的方法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坐位血压与心率变化:将上述A、B、C三组患者的用药前后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对比的结果为:A、B、C三组患者的收缩压以及舒张压均较药物治疗前有着明显的下降,且具有极显著的差异性,P<0.01,A、B两组相比较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C组患者血压降低的幅度要明显高于A、B两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A、B、C三组患者的心率在治疗前后均无任何差异性,P>0.05,具体而言,见下表2-1.
表2-1 三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压及其心率变化情况(2009.8-2010.12)
2.2 三组有效率比较:经过四周的用药治疗,颉沙坦治疗组、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组以及兩种药物联合治疗组三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8.8%、72.2%、94.1%。
下表2-2显示了A、B、C三组的有效率。
表2-2 三组患者有效率比较情况(2009.8-2010.12)
3 结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高血压为一种危害性较大的慢性疾病之一,为社会、家庭以及个人均带来了极大的困苦和压力[4]。因此,目前社会对高血压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采取了各种强有效的措施对高血压进行科学的治疗,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绩。当前时期下,加强高血压药物治疗的疗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危因素,高血压患者往往伴随有体内胰岛素发生抵抗的作用,从而导致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升高,那么这就使得人体内血压的升高,这样如此往复,形成了恶性循环。由此可以看出,临床用药应该在对理想降压考虑的同时还务必要对降低胰岛素抵抗能力加以考虑。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可以得知,将颉沙坦与氯胺地平联合应用于治疗原发性的高血压过程之中能够有效地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的抵抗能力大大降低,从而降低了患者的血压,改善了动脉粥样硬化状况。由本文研究的研究结果可以明显地得知:(1)将颉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进行药物联用治疗组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变化、心率均较单一用药组要大,且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之内;(2)颉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进行药物联用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的有效率均比单一用药组的有效率要高。综合可以看出,将颉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用药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好,降压作用比较明显,这就说明了上述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利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情的缓解甚至是治愈,此种方法应该在临床上得到大力推广[5]。
参考文献
[1] 刘向儒,谭小军,张晓红,等.缬沙坦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QT离散度的影响[J]- 医药导报,2003,22(3):156-157.
[2] 项迎春, 韩奇,俞蔚.缬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37例[J].医药导报,2006,25(1):23-24.
[3] 俞波.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观察[J].海峡医学,2011,23(6):190-191.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5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5, 14(增刊) : 1-41.
缬沙坦氨氯地平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02例,男59例,女43例,年龄39~78(56.4±7.0)岁,病程2~10(5.1±1.7)年。排除标准:脑卒中患者;心肌梗死患者;合并有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患者;对药物有过敏症状患者。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开始治疗前停药冲洗14d。对照组给予缬沙坦80mg,口服,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氨氯地平5mg,口服,每天1次。联用12周,4周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前后分别监测血压的变化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3]
(1)显效:经临床治疗后患者血压值(SBP/DBP)<140/90mm Hg;(2)有效:经临床治疗后患者的血压值(SBP/DBP)<140~150/90mm Hg,基于处于正常血压值或者与治疗前相比下降20/15mm Hg;(3)无效:经临床治疗后患者血压值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8.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床指标
治疗后2组患者的SBP、DBP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SBP、DBP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不仅患病率高,且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的损伤,其并发症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积极降压治疗可减少心血管事件,有效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血压控制达标是降压治疗的核心。研究表明联合用药可以显著降低血压,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4]。联合用药可以使单药的剂量下降,从而减少药物剂量依赖性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某种药物特定的不良反应可以通过另一种药物不同的药理特性得以纠正,从而降低不良反应。而且联合用药可避免单一药物药效的局限性,通过不同降压机制药物的合理组合,在降压的基础上有利于保护靶器官。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群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积极降压治疗可减少心血管事件,有效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缬沙坦是一种特异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其能够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Ⅰ亚型进行选择性作用,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结合,从而对血管收缩以及醛固酮分泌进行控制,实现降压,其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因此血药浓度稳定性较高,具有24h平稳降压的效果[5]。魏新彤[6]将11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口服缬沙坦治疗。对照组为11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予口服卡托普利治疗,疗程8周,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的血压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虽然2组组间的降压水平及降压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18.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具有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的优点。氨氯地平是一种钙离子拮抗剂,其能够通过与钙离子通道结合的方式抑制平滑肌细胞中钙离子的内流,扩张小动脉,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7]。氨氯地平半衰期相对较长,可达50h,因此其吸收缓慢,降压和扩张血管较为平稳,这可以防止在降压过程中因降压速度较快所导致的部分重要器官缺血现象。王勇等[8]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0例,随机分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组(A组,n=24)、缬沙坦常规治疗组(B组,n=23)和缬沙坦加量治疗组(C组:n=23)。分别检测3组治疗前血压、治疗3个月后血压及不良反应。结果显示A组在治疗后降压疗效明显优于B组与C组(P<0.05);A、B、C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说明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比单独应用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更显著,不良反应不增加。王力等[9]通过评价缬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疗效,得出结论缬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较单一用药效果更好,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水平,且安全性更好。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临床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说明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可以提高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有效降低血压水平,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参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氨氯地平治疗,将2组患者治疗后的降压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SBP、DBP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SBP、DBP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能够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水平,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应用。
关键词:氨氯地平,缬沙坦,高血压,疗效
参考文献
[1]李树才.48例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3,17(48):160-161.
[2]高淑华,罗晋武,赵一锦.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40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4):404-405.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11(7):595.
[4]刘君,傅向华,薛玲,等.缬沙坦和卡托普利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左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的影响[J].中华核医学杂志,2010;30(5):304-306.
[5]周桂兰.缬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联用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4,(18):180-181.
[6]魏新彤.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0,3(6):32-33.
[7]黄汉菊,卢建雄,杨月嫦.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9:2154-2155.
[8]王勇,王贤恩,雷玉华.缬沙坦单独治疗与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525-1527.
缬沙坦氨氯地平 篇4
【关键词】高血压;氨氯地平;厄贝沙坦;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41.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33-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常见,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1]。高血压可导致患者血液动力学异常,糖脂质代谢紊乱,也可导致患者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重塑。若患者不及时治疗,最终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等严重疾病,对患者工作及生活带来巨大影响[2]。目前临床治疗高血压药物有多种,氨氯地平为一种钙离子拮抗药,而厄贝沙坦为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减少血管紧张素含量,有降低肾血管阻力。本文对高血压患者采用氨氯地平及厄贝沙坦联合用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符合《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1999)中关于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治疗前一周内不同日三次测量血压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且均未服用任何降压药物。排除药物过敏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继发性高血压患者,有心肌梗死及脑卒中史者及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和精神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实验组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34~74岁,平均年龄(61.2±3.1)岁,病程3~9年,平均病程(6.1±1.2)年,对照组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62.1±3.2)岁,病程3~9年,平均病程(5.9±1.4)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及体质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均口服厄贝沙坦片150mg,1次/d。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服氨氯地平5mg,1次/d。所有患者均治疗8周[3]。
1.3疗效评价显效:舒张压下降幅度>10mmHg,并达正常范围;舒张压未至正常范围,但下降幅度>20mmHg。以上两项具备1项;有效:舒张压下降幅度<10mmHg,但已达正常范围;舒张压下降10~19mmHg,但未至正常范围;收缩压下降幅度>30mmHg。须具备1项;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高血压为常见心血管疾病,可导致其它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高血压药物有多种,而且小剂量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药物比单一大量用药效果更佳[4]。本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方法治疗,取得满意效果,联合用药的实验组总与效率为90.5%,高于单一用药的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正迪,孙静.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 35(7): 17-19.
[2] Qi Jun. Amlodipine atorvastatin calcium tablet treatment for hypertension combined clinical valu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Journal of Hebei Medicine, 2012,(6): 755-757.
[3] 潘宏华,边平迭. 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疗效[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3, 29(4): 246-248.
[4] European Society of Hyertension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Guidelines Committee. 2003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J]. Hypertens, 2003, 21(6): 1011-1012.
缬沙坦氨氯地平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3月收治高血压患者90例, 均符合2013年中国高血压防止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肝肾功能异常、糖尿病等。其中男55例, 女35例;年龄50~75岁, 平均66岁;病程2~12年。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观察组50例, 对照组4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高血压分级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未治疗或停用其他降压药2周, 2周后开始服用相应药物, 此期间密切监测血压, 以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开始治疗后, 对照组清晨顿服氨氯地平5mg/日,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缬沙坦0.15g/日。4周1个疗程, 两组均用药4个疗程。
观察指标:测量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 在治疗期间定期检测患者的血、尿常规、肝功能, 心电图等。
血压测定方法:每天上午9:00~11:00及下午15:00~17:00分别测量静坐10分钟后血压, 血压的测量使用台式水银柱血压计, 测定患者坐位时右臂肱动脉血压, 反复测量3次, 取平均值做记录值。
疗效判断标准:以治疗前7天血压平均值作为判断疗效的基准。 (1) 显效:治疗后血压达到130/80mm Hg以下, 或SBP下降≥20mm Hg, 或DBP下降≥10mm Hg; (2) 有效:血压未降至130/80mm Hg, 但SBP下降10~19mm Hg, 或DBP下降<10mm Hg; (3) 无效:未达上述标准者。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1.0对两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两组经治疗,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见表1。
讨论
高血压在临床上可以说中老年患者当中最为常见的疾病, 其主要是以体循环增高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如果不及时给予人为干预治疗, 血压长期处在一个较高的状态可对很多其他器官造成损害, 同时还有可能使得身体代谢功能发生紊乱。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 使得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急剧上升[1], 在临床上对高血压进行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使患者血压能够尽可能地恢复到正常水平, 进而减轻血压对靶器官的损伤作用, 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而临床上多数患者就诊时, 血压多为2级或以上, 且以收缩压升高最明显, 故单用一种药物效果不理想, 因此两者联合用药, 能有效降低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3]。
缬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其通过口服效果较好, 并且其特异性较高, 可以选择性地对AT1受体亚型进行干预, 现如今我们对血管紧张素Ⅱ的临床作用的掌握其主要的作用机制就是通过作用于AT1受体亚型而发挥作用的。缬沙坦可以使得AT1受体功能被关闭, 从而致使血管紧张素Ⅱ的分泌增加, 它会刺激依然具有功能的AT2受体, 同时拮抗AT1受体的作用。缬沙坦对AT1受体不具有激动作用。其与AT1受体的亲和力要远远高于其与AT2受体的亲和力, 前者是后者的大约20000倍, 从而抑制血管收缩同时减少醛酮的释放, 使血管扩张, 这样就使得肾脏的血液灌注增加, 促进水、钠的排泄, 降低血容量, 使得降压效果持续时间较长。氨氯地平片是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心肌和平滑肌细胞收缩舒张功能的维持依靠胞浆内外钙离子的流动。而氨氯地平可以选择性地对平滑肌以及心肌细胞的钙离子跨膜通道进行抑制。其与钙通道的相互作用决定于它和受体位点作用的速率, 因此药物发挥作用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本品主要对外周动脉血管起到一定程度的舒张作用, 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 减轻心脏后负荷, 从而使血压下降。氨氯地平以及缬沙坦都能够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所以二者之间的作用是协同的, 除此之外, 由于苯磺酸氨氯地平引起的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及踝部水肿也可被缬沙坦抵消。
在本文中, 应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组总有效率为92%, 单用氨氯地平组总有效率为77.5%, 联合组与单用组总有效率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心血管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4-35.
[2] 王家思.非洛地平与倍他乐克联合治疗老龄高血压65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0, 3 (9) :871-873.
缬沙坦氨氯地平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2月-2015年1月收治老年高血压患者22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 其中观察组男68例, 女42例, 男女比例1.6:1, 年龄60~81岁, 平均 (67.2±6.6) 岁;对照组男69例, 女41例, 男女比例1.7:1, 年龄61~81岁, 平均 (67.3±6.5) 岁。
方法:两组均予以利尿、吸氧等基础治疗,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缬沙坦80 mg, 每天于清晨口服, 1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氨氯地平5 mg, 1次/d, 两组均于治疗10 d后观察疗效。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心率与平均动脉压等指标。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 ▽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 ▼P<0.05。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 ▽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 ▼P<0.05。
统计学处理: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舒张压、收缩压比较:两组治疗前舒张压、收缩压无明显差异, 治疗后观察组血压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 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治疗前后平均心率、动脉压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平均心率与平均动脉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 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缬沙坦是一种新型的非肽类、口服有效的血管紧张素Ⅱ (AT) 受体拮抗剂[2], 可竞争性地拮抗AT1介导的生理效应, 扩张血管, 改善心室及血管重塑, 抑制醛固酮, 从而降低血压[3], 适用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该药半衰期长 (>24 h) , 每天只需口服1次, 血药浓度即能保持相对稳定, 具有24 h内平稳降压的特点。老年肾功能不全或中度肝损害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并且不干扰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4]。氨氯地平是一种长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对血管平滑肌有高度选择性, 可扩张冠状血管和全身血管, 增强冠脉血流量, 降低血压, 用于治疗高血压, 单独应用或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合用均可[5]。该药半衰期长达35~50 h, 吸收缓慢, 扩血管降压作用平稳, 可防止血压迅速下降所导致的心脑肾重要器官血流量减少等不利因素, 更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治疗前舒张压、收缩压无明显差异, 治疗后观察组血压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平均心率与平均动脉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 。两组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具体表现在血压的下降与心率、动脉压的平稳上, 证实上述药理学说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 本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氨氯地平, 结果显示观察组血压、心率及动脉压下降幅度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提示联合用药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用药。其原因在于缬沙坦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 其可直接作用于RAAS系统, 具有扩张血管、松弛血管平滑肌的作用, 以提高血流灌注并促进钠、水排泄, 从而达到降低血压效果。综上所述,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老年高血压患者22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 两组均予以利尿、吸氧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缬沙坦80 mg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氨氯地平5 mg治疗, 两组均于治疗10 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压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平均心率与平均动脉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显著。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病,缬沙坦,氨氯地平
参考文献
[1]杜柏荣.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J].中国处方药, 2014, 12 (8) :64-65.
[2]Khan NA, Hemmelgarn B, Herman RJ, et al.The 2009 canadian hypertension education program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part 2-therapy[J].Can J Cardiol, 2009, 25 (5) :287-298.
[3]徐亚男, 魏媛娇.硝苯地平缓释片与普通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30) :27-28.
[4]Bramlage P, Hasford J.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persistence and costs in the evaluation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 treatment-a review[J].Cardiovasc Diabetol, 2009, 8 (1) .
[5]王玉华.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疗效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 (21) :3045-3046.
缬沙坦氨氯地平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资料均来源于我院2014年1月-2014年8月收治高危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20例,均符合《内科学》(第7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心血管危险分层为高危组或极高危组[1],且入组前两周未服用降压药物。入选患者以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合并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50224)单药治疗,每次5mg口服,1次/d;治疗组患者则采用缬沙坦/氨氯地平复合制剂(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90840)治疗,每次80mg/5mg口服,1次/d;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8周。
1.3 观察指标
(1)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记录患者血压水平,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2)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药物毒副作用发生例数,包括水肿、头痛及咳嗽等,并计算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2]
(1)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舒张压较基础值下降>20mm Hg;(2)有效,症状体征有所减轻,舒张压较基础值下降10-19mm Hg;(3)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录入分析软件分别选择Epidata3.08软件和SPSS13.0;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2.73%(80/110),95.45%(105/110);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分别为2.73%(3/110),3.64%(4/110);两组患者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人数已超过2亿,且血压控制率低于10%;而心血管风险高危或极高危组患者血压控制率仅为2%-5%[3,4]。大量临床报道证实,单一降压药物用于高血压患者降血压效果受限,仅1/3患者可达到血压控制目标[5]。氨氯地平属于临床常用钙离子拮抗剂类降压药物,主要降压机制为高效拮抗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内流,降低阻力血管收缩能力[6];但近年来研究显示,钙离子拮抗剂可部分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降低药物降压效果[7];而以缬沙坦为代表的新型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显著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化[8],两药共用可发挥协同降压作用,提高远期血压控制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中,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高危原发性高血压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降低血压水平方面优势明显;而两组患者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则证实缬沙坦/氨氯地平复合制剂用于高危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未增加药物毒副作用发生几率,安全性符合临床需要。
综上所述,相较于氨氯地平单药,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高危原发性高血压可显著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控制血压水平,且药物毒副作用发生风险未见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4.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3]Neglia D,Fommei E,Varela-Carver A,et al.Perindopril and indapamide reverse coronary microvascular remodelling and improve flow in arterial hypertension[J].J Hypertens,2011,29(2):364-372.
[4]胡大一.缬沙坦氨氯地平单片复方制剂对单药治疗血压控制不良的中国高血压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研究II:原理和设计[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12):1116-1119.
[5]李学军,郑琼,谢铁松.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4,18(7):1356-1358.
[6]宁文奇.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24):57-59.
[7]李鸿飞.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6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3,42(8):926-928.
缬沙坦氨氯地平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部新诊断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8例, 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3]相关标准, 排除合并心、肝、肾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男123例, 女75例;年龄60~78岁, 平均 (67.5±11.3) 岁;高血压分级:Ⅰ级79例 (39.9%) , Ⅱ级84例 (42.4%) , Ⅲ级35例 (17.7%) 。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C三组, 每组各66例。三组年龄、性别、高血压分级等一般资料大体一致。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组前未接受过其他药物治疗。A组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 (商品名:倍博特, 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每片含缬沙坦80mg、氨氯地平5mg, 国药准字H20090840) , 1片/次, 每日1次, 晨起口服;B组给予缬沙坦胶囊 (商品名:代文, 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80mg/粒, 国药准字H20040217) , 1粒/次, 每日1次, 晨起口服;C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 (商品名:络活喜,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5m g/片, 国药准字H109502 24) , 1片/次, 每日1次, 晨起口服。三组均持续服用12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 各组患者每周监测3次血压, 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 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 Hg, 并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20mm H g;有效:舒张压下降<10mm Hg, 但未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10~19mm 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人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治疗前, 三组患者血压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时三组患者血压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之间比较, A组血压水平均低于B组和C组, B组血压水平低于C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 ☆P<0.01;与B组比较, #P<0.05;与C组比较, *P<0.05
2.2 三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12周, A组的总有效率为9 0.9% (6 0/6 6) , 明显高于B组的7 4.2% (4 9/6 6) 和C组的72.7% (48/6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6.37、7.3 3, P<0.05) ;B、C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 4, P>0.0 5) 。见表2。
2.3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过程中, A组发生不良反应6例 (9.1%) , 其中心悸3例, 外周水肿2例, 胃肠道反应1例;B组发生不良反应17例 (25.8%) , 其中头晕乏力7例, 胃肠道反应6例, 咳嗽4例;C组发生不良反应18例 (27.3%) , 其中踝部水肿7例, 面部潮红5例, 心悸不适、头晕乏力各3例。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6.37、7.3 3, P<0.05) , B、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4, P>0.05) 。
3 讨论
老年人是高血压患病的主要人群, 血压控制情况直接关系着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健全。由于老年人具有服药依从性差等特点, 2010年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推荐采用固定配比复方制剂治疗, 特别是每日服用1次即可控制24小时血压的药物, 使血压达到治疗目标[3]。
缬沙坦属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 对I型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 可竞争性地拮抗而不产生激动作用, 通过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来产生降压作用[4]。氨氯地平属于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 可以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降低血压, 其特点为与受体结合和解离速度较慢, 因此药物作用出现延迟而维持时间长[5]。另外, 氨氯地平在心肌缺血患者中使用可增加心输出量及冠脉流量, 增加心肌供氧及减低耗氧, 改善运动能力[6]。这两种药物在控制血压方面作用机制互补, 有研究表明[7], 两种药物合用的降压效果优于两种单药治疗。本文结果显示, A组治疗后血压水平明显低于B组和C组, 疗效明显高于B、C两组。这表明, 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的降压效果优于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单独使用。
有报道显示[8], 缬沙坦/氨氯地平的复方制剂与单用缬沙坦比较, 可以降低20%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我们此次研究证实, 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C两组。主要是因为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从不同靶点发挥协同降压作用, 半衰期长, 降压平稳, 减少了单药降压所致的副作用。循证医学及动物试验也证实, 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副作用较轻[9]。
综上所述, 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不仅疗效可靠, 用药安全, 而且简化了用药过程, 减少老年人漏服或忘服的问题, 使降压过程更加简单、方便。
摘要:目的 探讨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8例, 按治疗方法 不同分为A、B、C三组各66例。A组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 B组给予缬沙坦胶囊, C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观察三组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三组患者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A组血压均低于B组和C组, B组血压低于C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 B、C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与单一药物比较, 疗效可靠, 用药安全。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老年人
参考文献
[1]邹文淑, 王剑峰, 周莉华, 等.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诊治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6 (12) :1343.
[2]傅雪芹, 敖学容.不同降压药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4, (12) :1454.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 39 (7) :579.
[4]韩丽, 邓志华.缬沙坦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4, (8) :661.
[5]夏青.氨氯地平的药理和临床应用[J].中外医疗, 2008, 27 (25) :86.
[6]朱清, 夏璐.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龄老年高血压疗效及肾脏保护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9) :4833.
[7]张吉峰, 莫一鹏, 应永军, 等.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治疗中重度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4, 30 (12) :1081.
[8]吴泽兵, 张颖, 余其贵, 等.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2, 40 (1) :8.
缬沙坦氨氯地平 篇9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缬沙坦;硝苯地平;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8-40-02
原发性高血压可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致死致残率比较高。联合用药方案具有较好的血压控制效果,且不良反应少,目前临床多采取联合用药控制高血压[1]。缬沙坦、硝苯地平缓释片为基层常用的降压药物之一,缬沙坦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硝苯地平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本研究旨在探讨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2011年8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符合WH0/ISH(国际高血压学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2~72岁,平均(57.4±3.2)岁;除外急性心肌梗死、肝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及妊娠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扬子江药业,H32026198)20 mg,每日1次,口服。观察组给予缬沙坦组(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H20010811)40 mg,每日1次,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0 mg,每日1次,口服,疗程4周。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副反应,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影响血压的药物,要求低盐低脂饮食及适量运动。
1.3 疗效标准
依据卫生部颁发的《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高血压疗效评定标准为准: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并降至正常,或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降低幅度≥20 mm Hg。有效:舒张压下降≥10mm Hg,或舒张压下降<10 mm Hg并降至正常,收缩压下降≥30mmHg。无效:血压下降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降压疗效比较
50例高血压患者治疗期间均能坚持完成治疗,无一例中途退出。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变化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联合用药的降压效果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肝肾功能均正常。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需终身治疗。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消除高血压带来的各种不适感和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病死率和病残率[2]。因此,要求降压药作用稳定、安全方便、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3]。
缬沙坦是一种新型的抗高血压药物,为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通过特异性、竞争性地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I)结合,通过阻断AngII介导的生理效应,阻断相关的血管紧张素I受体(AT1),使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受到充分抑制,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提高肾血流灌注量,增加水钠排泄,减少血容量,而使血压下降,起到降压和保护靶器官作用[4-5]。
硝苯地平是1、4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通过阻止心肌及血管平滑肌Ca2+的跨膜转运,抑制Ca2+ 内流, 引起心肌血管扩张,使血压下降,还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冠状动脉平滑肌的张力,防止血管痉挛,增加狭窄血管的血流量,提高供氧量的作用[6]。同时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完整,抗动脉硬化,能防止和逆转左心室肥厚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总有效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联合用药的降压效果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与李卫花等[7]报道的降压效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程鹏,李薇红,华剑,等.缬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性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1,8(23):211-212.
[2] 秦海坚.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11):136-137.
[3] 张捷.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治疗高血压25例近期疗效[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7,32(6):634-635.
[4] 魏新彤.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6):32-33.
[5] 成迎晖.苯磺酸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48例临床疗效[J].内科,2011,6(6):558-559.
[6] 肖名英.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老年高血压病临床观察[J].西南军医,2011,12(3):463-464.
[7] 李卫花,祁东梅,苏俭波.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5):406-407.
(收稿日期:2011-03-12)
缬沙坦氨氯地平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社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 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及WHO糖尿病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5例。对照组男24例, 女21例, 平均 (63.1±6.9) 岁, 平均体质量为 (72.9±5.8) kg, 舒张压 (DBP) 为 (95.1±4.9) mm Hg, 收缩压 (SBP) 为 (154.8±11.8) mm Hg;观察组男22例, 女23例, 平均 (62.7±7.2) 岁, 平均体质量为 (73.4±6.2) kg, DBP为 (94.9±5.2) mm Hg, SBP为 (152.6±12.4) mm Hg,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不显著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片 (厂家:华北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3801) , 口服, 2.5 mg/次, 1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给予缬沙坦胶囊 (厂家: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217) , 80 mg/次, 1次/d。两组治疗期间均禁烟、酒, 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两组治疗后降压疗效:治疗前及治疗后每日早、晚测量血压,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DBP、SBP值, 计算降压效果。心悸、乏力、头晕症状均消失, DBP下降超过10 mm Hg且达到正常水平或DBP下降超过20 mm Hg为显效;DBP下降低于10 mm Hg且达到正常水平或DBP降低范围为10~19 mm Hg、SBP降低超过30 mm Hg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 (2)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两组患者每周监测一次血糖, 记录空腹胰岛素 (FINS) 、空腹血糖 (FBG) 、血尿酸 (UA)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尿微量蛋白 (Alb) 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降压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降压总有效率为97.7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5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3.646, P<0.05, 表1) 。
2.2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INS、FBG、UA、Hb A1C、Alb均明显下降, 且观察组的FINS、FBG、UA、Hb A1C、Alb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糖尿病为一种社区常见疾病, 高血压为糖尿病患者并发微血管及心血管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其合并发作会增加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导致心肌梗死、末梢大血管病及脑血管意外, 加速肾脏病变的发生、发展[3]。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氨氯地平可以促使血管平滑肌及心肌细胞外的钙离子进入细胞内, 从而舒张平滑肌, 有效控制血压峰值, 有关文献报道, 其与AngⅡ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 可协同作用, 缓解钙离子拮抗剂对肾脏的药物作用, 避免损伤肾功能[4]。缬沙坦为AngⅡ受体阻滞剂, 可降压、保护肾脏, 有效扩张血管, 降低血压, 同时减少肾小球周围毛细血管内压力, 降低尿蛋白指标水平, 避免肾脏病变。本研究中, 观察组的降压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INS、FBG、UA、Hb A1C、Alb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5) , 而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联合用药可减少肾脏对尿酸的吸收, 并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情况。
综上, 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社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压、血糖情况, 保护肾脏,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崔逢文, 司道远, 杨济宁, 等.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5, 8 (3) :396-399.
[2]姜琼, 黄俊, 毛康, 等.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 2015, 26 (29) :4124-4126.
[3]张朝阳, 欧有权, 罗润嫦, 等.氨氯地平和缬沙坦对高血压伴尿蛋白患者肾脏保护作用的对比观察[J].河北医药, 2015, 44 (3) :38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