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联合缬沙坦

2024-09-22

胺碘酮联合缬沙坦(精选10篇)

胺碘酮联合缬沙坦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临床价值。方法 6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观察组予以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 对照组单纯予以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左心房内径。结果 治疗3个月时, 两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6、12个月时两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可以明显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发作频率, 有效抑制左心房扩大。

关键词:胺碘酮,缬沙坦,阵发性心房颤动,价值

阵发性房颤多见于成人, 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阵发性心房颤动反复发作可进展为永久性房颤,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治疗阵发性房颤多以药物治疗为主, 本文主要探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价值。现将相关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院2012 年2 月~2013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阵发性房颤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 例。观察组男女比16 :14 ;年龄35~75 岁, 平均年龄 (51.2±7.9) 岁;其中冠心病15 例, 高血压9 例, 心肌病2 例, 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4 例。对照组男女比17 :13 ;年龄34~74 岁, 平均年龄 (50.2±7.9) 岁;其中冠心病16 例, 高血压10 例, 心肌病2 例, 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2 例。患者均经临床病理诊断为阵发性房颤[1], 本次研究获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与配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1. 2. 1 对照组予以胺碘酮 ( 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3254) 进行治疗。用法用量:0.4 ~0.6 g/d, 分2 ~3 次服用, 治疗1 ~ 2 周后根据患者病情改为0.2 ~0.4 g/d, 部分患者可减至0.2 g/d或更小剂量维持[2]。

1. 2. 2 观察组予以胺碘酮联合缬沙坦 ( 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0217) 进行治疗。用法用量:缬沙坦80 mg/d, 1 次/d, 如效果不满意可增至160 mg/d[3]。胺碘酮的用法用量与对照组相同。两组患者均治疗12 个月。

1.3观察指标对患者治疗期间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关注, 监测房颤再发情况, 包括次数频率、心电图改变情况, 记录患者左心房内径。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观察组患者3、6、12 个月时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83.33% (25/30) 、76.67% (23/30) 、63.33% (19/30) ;对照组患者3、6、12 个月时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80.00% (24/30) 、63.33% (19/30) 、46.67% (14/30) 。3 个月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6、12 个月时,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 2 观察组患者3、6、12 个月时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 (35.6±1.6) 、 (35.5±1.7) 、 (35.6±1.5) mm ;对照组患者3、6、12 个月时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 (34.7±1.4) 、 (35.7±1.5) 、 (37.9±1.7) mm。3、6 个月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12 个月时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b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bP<0.05

2. 3 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33% (7/30) 、26.67% (8/30) ,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阵发性房颤多发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其中以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冠心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最为常见。亦可见于原发性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和其他病因的心脏病。其发病机制为心房内一个或者几个异位起搏点产生的冲动, 在心房内传播过程中发生多处微型折返所致。也有学者认为是在心房的任何部位由多源的大折返环分裂成子环, 不规则传向心室所致。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与惊慌。

目前治疗该类疾病主要为药物治疗, 本文主要探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价值。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具有轻度非竞争性的 α 及 β 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 联合用药6、12 个月后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优于单纯用药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12 个月后, 联合用药患者的左心房内径明显优于单纯用药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可以明显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发作频率, 有效抑制左心房扩大。

参考文献

[1]梁海军.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4) :1040-1041.

[2]耿继光.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安徽医学, 2012, 33 (1) :49-50.

[3]卢志坚.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61例疗效观察.吉林医学, 2010, 31 (10) :1376-1377.

胺碘酮联合缬沙坦 篇2

【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0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给予慢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房颤复发情况、窦性心律维持情况和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房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心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左室内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效果显著,能够减少房颤复发,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阵发性房颤;胺碘酮;厄贝沙坦;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6+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55-0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程中可合并房颤发生,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的房颤多为快速型的心律失常。房颤的发生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降低有关。合并房颤可增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有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的房颤有助于降低患者病死率。本文观察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均合并有阵发性房颤。同时排除精神疾病患者、对胺碘酮或者厄贝沙坦过敏或者有禁忌患者。所选患者均经心电图检查证实。两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3.7岁;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患者1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8例,瓣膜性心脏病患者2例,其他类型心脏病患者2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64.5岁;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患者1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8例,瓣膜性心脏病患者1例,其他类型心脏病患者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慢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同时给予胺碘酮口服,胺碘酮服用方法:第1周每天服用600mg,第2周剂量减少到每天服用400mg,第3周剂量减少到每天服用200mg,直到疗程结束。观察组患者在慢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胺碘酮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其中胺碘酮的用药方法同对照组,厄贝沙坦每天服用150mg,监测患者血压改变情况,当患者血压降低到100/60mmHg时,厄贝沙坦的剂量减到每天75mg。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个月。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变情况;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组患者动态心电图时窦性心律维持情况和房颤的复发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房颤复发率、窦性心律维持情况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房颤复发3例,窦性心律维持23例;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房颤复发10例,窦性心律维持16例。观察组房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射血分数、左室内径改变情况观察组治疗后左心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左室内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可形成恶性循环,心力衰竭可通过诸多途径参与房颤的发生及维持,而房颤可加重心力衰竭,从而导致此类患者的病死率增加[1]。胺碘酮是目前常用的房颤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药物,可维持窦性心律1年的患者超过67%,在此过程中患者的死亡率并不增加[2]。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可引起心房结构重构和电重构,能够促使间质纤维化,导致心房复极出现不均一情况,引发房颤发生。厄贝沙坦能够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通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产生的相关作用,能够延缓或者逆转心房结构重构,有助于预防房颤发生[3]。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房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心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说明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效果显著,能够减少房颤复发,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泽华,王焕兵,郭士启.缬沙坦和美托洛尔联合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J]. 安徽医药,2010,12(1):1459-1461.

[2]范宇鸣,李文华. 胺碘酮与厄贝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3,08(3):16-17.

[3]辛克刚,于晓峰. 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和阿托伐他汀治疗13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2),13:138-139.

胺碘酮联合缬沙坦 篇3

关键词:阵发性房颤,胺碘酮,缬沙坦

阵发性房颤 (PAF) 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 是心脏病患者病残率和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 消除房颤触发因素和改善心房异常基质仍是房颤处理中的重要环节[1,2], 其方法仍以抗心律失常药物为主。笔者于2008年6月以来, 采用缬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房颤38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至2012年2月就诊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76例作为观察对象。全部病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均经动态心电图或12导联心电图证实;超声心电图左房内径≤45mm;反复房颤发作,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48h, 病程≥6个月, 且近一个月内房颤发作次数在2次以上;心功能NYHA分级属I~II级;能够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电解质紊乱引起的房颤, 且能除外重度心力衰竭或QT间期>0.45者。共入组76例, 其中男49例, 女27例;年龄41~74岁, 平均年龄 (58.4±7.5) 岁;病程最短6个月, 最长11年, 平均病程 (2.8±1.1) 年;左心房内径 (36.87±1.54) mm。将入组76患者按国际通用随机字母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组后除原发病治疗药物继续维持原有剂量、用法不变外, 停用一切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照组:给予胺碘酮, 第1周600mg d, 第2周400mg/d, 第3周200mg/d, 并从第3周开始维持剂量200mg/d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 初始剂量为40mg/d, 治疗3日后, 若无低血压则剂量增加到80mg, 并维持到疗程结束。两组疗程均为12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文献[3]拟定, 即: (1) 显效:治疗后阵发性房颤月均发作次数, 或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减少≥75%。 (2) 有效:治疗后阵发性房颤月均发作次数, 或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减少≥50%。 (3) 无效:治疗后阵发性房颤月均发作次数, 或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减少<50%, 或阵发性房颤发展至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总有效率以显效+有效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比较应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应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1%,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68%,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经χ2检验,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1) 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变化比较, 见表2。

注:组内与治疗前比较, 1) P<0.01, 2) P<0.05;治疗后, 与对照组比较, 3) P<0.05

3 讨论

房颤是指因心房的无效收缩及无序激动, 使心房原本正常的生理功能丧失, 其发作呈阵发性或持续性, 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病因较为复杂, 可能与代谢异常、内分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4]。近年来, 研究表明心房电重构和解剖重构在房颤促发和维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阵发性房颤的发生与心房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心房肌的纤维化和血管紧张素依赖性的心房肌细胞内钙超载相关。

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治疗主要从改变心房的异常基质和消除房颤触发因素两方面着手。目前胺碘酮仍是临床治疗心律失常最为多见的一种复律药物。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能够有效延长心肌动作电位之不应期, 使其传导速度减慢;同时, 还具有对抗颤动的功效, 提高致颤阈值, 从而预防或降低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率。已证实,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醇系统在心房重塑及房颤发生起重要作用[5]。缬沙坦是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药, 不仅能有效阻断AT1, 阻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及心脏的损害, 还使血管紧张素Ⅱ在心脏的类生长因子作用受抑制, 逆转心血管重构。本组研究结果表明, 缬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阵发房颤具有协同作用, 能够使心房重构抑制, 延缓心房扩大, 提高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亢顺阳, 田大利.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30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2) :26.

[2]闫晓英, 林小凤.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2, 21 (2) :191-192.

[3]刘锐棠, 钟微子.阿托伐他汀与胺碘酮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31) :75-76.

[4]朱晓东, 董金虎, 郭施勉, 等.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54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8) :523-524.

胺碘酮联合缬沙坦 篇4

【关键词】冠心病;心律不齐;胺碘酮;美托洛尔;疗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060-01

心律不齐是冠心病的常见并发症,其会使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增加,引发心肌缺血缺氧,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若未及时治疗甚至会使患者出现心力衰竭,从而对患者的身体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1]。因此,对该疾病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组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间本科室收治的患冠心病心律不齐的60例患者,给予胺碘酮与美托洛尔联合用药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间本科室收治的患冠心病心律不齐的60例患者进行研究,入选标准:(1)均符合冠心病的相关诊断标准,且均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2)存在室早表现;(3)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4)均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功能不全、心功能Ⅳ级、哮喘等疾病者。根据随机分组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包含30例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最低年龄51岁,最高年龄76岁,平均年龄(62.48±3.94)岁;心功能Ⅰ级12例,Ⅱ级10例,Ⅲ级8例;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室早平均发作次数为(15.71±3.43)次/min。实验组包含30例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最低年龄52岁,最高年龄78岁,平均年龄(63.51±4.26)岁;心功能Ⅰ级11例,Ⅱ级9例,Ⅲ级10例;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室早平均发作次数为(16.05±3.74)次/min。两组的以上资料对比,(P>0.05)差异存在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参考组疗法

参考组30例患者确诊后给予盐酸胺碘酮片(生产厂商: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金陵制药厂,规格:0.2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4405)经口服用药治疗,每次200mg,每天3次。次周时将剂量调节为每次100mg,每天2次。

1.2.2 实验组疗法

实验组30例患者采用胺碘酮与美托洛尔联合用药方案进行治疗,其中胺碘酮的用法用量与参考组完全相同,同时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生产厂商: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5355)12.5~25mg经口服用药治疗,每天2~3次。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8周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血压(SBP、DBP)、心率变化,同时观察患者治疗时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并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详细收集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在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记录及分析,研究中的计数资料经x2检验法分析,研究中的计量资料经t检验法对分析,(P<0.05)代表数据间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的心率、血压变化对比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率与血压均有明显改善,其中又以实验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从下表可见:

2.2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对比

实验组治疗时共产生恶心1例,低血压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参考组治疗时共出现产生恶心1例,窦性心律过缓1例,低血压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危急重症,其主要是因患者的冠状动脉器质性病变引发,而心律不其则是该疾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主要和患者的心脏有关,一旦发生常导致患者的病情恶化,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心跳不规律、心跳过缓、房性早搏、房颤等表现,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胸闷、头晕、多汗、昏迷及抽搐情况,从而除了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之外,还易导致其冠心病病情恶化,对患者的身体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2]。因此,如何采用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已成为广大临床医师重点思考的问题。

盐酸胺碘酮片属于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半衰期较长,可有效抑制患者心房、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并且不会影响动作电位和静息膜电位高度,用药途径安全、方便[3]。而美托洛尔是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属于β受体阻滞剂,可对机体中儿茶酚胺类递质发挥拮抗作用,降低Na+、Ca2+的外流和K+的外流,降低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心率和心肌耗氧量,保持心电的稳定,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两者联合使用可发挥良好的协同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率及血压状况,提高疗效[4~5]。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率与血压明显优于治疗前及参考组治疗后(P<0.05),这提示两药联用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采用胺碘酮与美托洛尔联合用药方案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宇轩.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的临床疗效分析[J].健康前沿,2016,23(1):77.

[2]杨学娟,张华.老年窦性心律不齐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医药前沿,2015,5(36):204-205.

[3]张献波.用胺碘酮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律不齐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3):167-168.

[4]彭银鱼.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律不齐的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1):132-133.

胺碘酮联合缬沙坦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4年8月~2007年8月我院门诊和住院的9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射线、生化 (包括肝肾功能) 检查。

入选标准: (1) 有反复发作房颤, 每年发作次数>5次,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48 h, 至少有一次常规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证实者, 病程在6个月以上。 (2) 心功能NYHAⅠ~Ⅱ级。 (3) 6个月内的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风湿性心瓣膜病、甲状腺疾病、2级以上高血压、心功能在NYHAⅢ级以上 (包括Ⅲ级) 、严重肝肾疾病者除外, 左房内径≥45 mm者除外, 电介质紊乱者除外。将符合上述条件者随机分成两组, 胺碘酮组 (Ⅰ组) 45例, 胺碘酮加缬沙坦组 (Ⅱ组) 45例。

1.2 方法

两组中, 胺碘酮 (可达龙, 杭州赛诺菲圣德堡民生制药) 用法:第1周600 mg/d, 第2周400 mg/d, 第3周200 mg/d, 持续至试验结束或房颤复发;缬沙坦 (代文, 北京诺华制药) 用法:前3天40 mg/d, 如无低血压第4天加量到80 mg/d至试验结束, 试验中血压降低至100/6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则减至半量。入选的患者每半个月电话或门诊随访1次, 随访1.5年。服药期间如出现心悸、头昏立即来诊, 行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血压检查。所有患者服药后6、12、18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电图。

1.3 统计学分析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期间共有6例患者退出。其中, Ⅰ组3例, 分别为严重心动过缓 (心率<50次/min) 2例, 甲状腺功能紊乱1例;Ⅱ组3例, 分别为严重低血压 (血压<85/55 mm Hg) 2例, 肝功能障碍 (转氨酶>正常值3倍) 1例。剔除上述患者后, Ⅰ、Ⅱ组可供分析的患者均为42例。

2.1 两组受试者一般状况的比较

治疗前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程和左心房内径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间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的比较

Ⅰ组与Ⅱ组比较, 左心房内径在治疗后6个月内,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12个月以后, Ⅰ组显著高于Ⅱ组 (P<0.05) 。见表2。

2.3 两组间治疗后窦性心律维持率的比较

治疗结束时, Ⅰ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7.14%, Ⅱ组为78.58%, Ⅰ组与Ⅱ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阵发性房颤多不合并器质性心脏病, 但有的可演变为持续性和永久性的房颤。房颤的发生与心房的特殊结构有关, 肺静脉与心房交界部 (肺静脉前庭) 的心肌纤维排列具有高度的非均一性, 是心房内各向异性传导最为显著的部位, 该部位不仅易形成心律失常触发灶, 而且容易产生肺静脉-左心房折返, 因此被认为是房颤的初始维持基质[4]。

与Ⅱ组比较, *P<0.05

房颤的阵发性转为持续性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 为心房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 因此干预这一病理生理过程, 有可能减少房颤的发作。2003年Kumagai等用连续起搏狗右心房 (400次/min) 5周诱发房颤, 起搏前1周先用坎地沙坦[10 mg/ (kg·d) ]或安慰剂, 连续6周, 结果发现ARB组比安慰剂组平均房颤持续时间显著缩短, 同时ARB组心肌间质纤维化积分较安慰剂组显著降低。在人体的观察中, Madrid等[5]证实了胺碘酮加依贝沙坦组控制房颤的复发率, 显著低于单纯应用胺碘酮组。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 通过其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阻滞作用, 广泛应用于高血压治疗及相关靶器官的保护。在一些大型临床试验 (LIFE和Val-He FT) 的事后回顾分析中发现, 应用ARB组的房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目前认为, ARB降低房颤发生及复发的有益作用, 主要与ARB改善心房电及结构重塑机制有关, 即减少了心房在持续高频电激动后心肌有效不应期的持续缩短, 保持了正常的不应期频率适应机制, 避免或减轻了心房电重构的形成[6]。

本研究结果表明, 缬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胺碘酮, 而且可限制特发性房颤左心房的扩大。

参考文献

[1]柯丹, 许春萱, 林亚洲, 等.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纤维化分子基础的临床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 33 (5) :459-463.

[2]殷跃辉, 刘增长, 吴近近, 等.胺碘酮与氯沙坦、培哚普利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前瞻、随机开放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6, 34 (4) :299-302.

[3]李建平, 孙志刚, 张薇, 等.贝那普利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中的作用及其对左房功能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 33 (1) :102.

[4]Wu TJ, Ong JJ, Chang CM, et al.Pulmonary veins and ligament of mar-shall as sources of rapid activations in a canine model of sustained atrial fibrillation[J].Circulation, 2001, 103:1157-1163.

[5]Madrid AH, Bueno M, Rebollo MG, et al.Use of irbesartan to maintain sinus rhythm in patients with long-lasting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a prospective and randomized study[J].Circulation, 2002, 106:331-336.

胺碘酮联合缬沙坦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内科收治的房颤发作7d~1年、经药物及电复律后可转复窦性心律患者74例。所有患者于复律前行心电图、X线胸片、肝肾功能及甲状腺功能检查, 复律次日行超声心动图检查。2组患者复律后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7例, 其中男25例, 女12例;年龄37~76岁, 中位年龄48岁。治疗组37例, 其中男26例, 女11例;年龄35~74岁, 中位年龄47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压、左心房内径及基础疾病分布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对基础疾病治疗、改善心功能、降血压、降血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复律第1天始至6个月, 给予胺碘酮0.2g, 每天1次;治疗组:胺碘酮用法用量同对照组, 此外加用氯沙坦50mg, 每天1次。3周为1个疗程, 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用药期间注意观察心悸发作次数和心室率, 6个月复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甲状腺及肝肾功能, 以了解房颤的发生情况。

1.3 观察指标

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后, 1、2、6、12个月, 复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 同时监测血压变化, 观察心律转复和窦性心律维持情况, 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及有无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组在治疗1、2、6、12个月时转复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74例中有5例在服药2~3周有轻度恶心、腹胀、食欲下降, 后随药物减量缓解。

3 讨 论

房颤是一种很常见的心律失常, 是心肌丧失了正常有规律的舒缩活动, 而代之以快速而不协调的微弱的蠕动, 致使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有效收缩。房颤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症状及血流动力学障碍, 出现低血压、休克或心力衰竭加重、血栓栓塞等, 病死率高, 因此宜早期恢复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目前治疗房颤虽然有许多方法, 但均不能完全根治, 故临床上仍以药物治疗为主。氯沙坦作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临床应用较广, 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心房在房颤时血管紧张素Ⅰ受体表达下调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表达上调, 提示血管紧张素系统参与了房颤的心房结构重构, 并被认为这是一种代偿机制, 以延缓心房的纤维化的进程[3]。氯沙坦可阻止、逆转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进程, 能增加心房肌肉细胞稳定性, 减少心房有效不应期的缩短, 改善心房肌肉电传导, 抑制心房重构, 消除心房颤动[4];还能通过抑制心房间质纤维化, 降低心房内压力, 缩小心房扩张, 减缓心房结构重构。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胺碘酮是一种苯比呋喃类的衍化物, 为多通道阻滞药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 能降低窦房结频率、减慢传导速度、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和延长折返波的波长, 从而消除房颤转复窦性。尤其是对钾通道的阻滞, 其可减慢心肌的复极化, 从而延长动作电位和不应期, 阻止激动的扩散。有研究报道[5], 房颤复律后, 单用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 其1年的维持率为60%~75%, 对照组观察结果与之相符, 但治疗组在联合应用氯沙坦治疗1年后, 房颤的复发率明显降低。

本结果显示, 胺碘酮与氯沙坦联合应用对房颤的复律效果均优于单用胺碘酮。两者联用能进一步抑制心房的重构, 延缓心房的扩大 (这种作用在用药时间较长时才显现) , 且服用方便, 能有效地缓解患者症状, 复发率低, 疗效好, 易耐受, 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验证。

摘要:目的 观察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心房颤动 (房颤) 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4例房颤患者复律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7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口服, 每天0.2g;治疗组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氯沙坦口服, 每天50mg。2组患者均观察12个月后比较2组房颤转复率。结果 治疗组治疗1、2、6、12个月时的房颤转复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可降低房颤的复发率, 疗效好, 易耐受,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房颤动,胺碘酮,氯沙坦

参考文献

[1]刘小慧, 罗太阳, 杜昕.醛固酮与心房间质重构和心房颤动[J].中国医刊, 2008, 43 (3) :31-34.

[2]解斌.循征医学与临床实践[J].中国医刊, 2004, 39 (2) :291.

[3]伍伟锋, 黄从新, 刘唐威, 等.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表达的研究[J].中华律失常学杂志, 2002, 6 (4) :211-214.

[4]魏立业, 夏岳, 戚国庆.胺碘酮或氯沙坦及两者合用对急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重构的干预[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8, 24 (3) :162-164.

胺碘酮联合缬沙坦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阵发性房颤患者86例, 所有患者经过问诊、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等, 同时排除心脏器质性病变、甲亢、电解质失衡、二尖瓣反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死等症患者。入选者每年房颤发作次数大于5次, 有明显的心悸, 心房无明显增大, 均经动态心电图监测证实。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4例, 其中男25例, 女19例, 年龄34~69岁, 平均 (57.5±10.4) 岁, 病史0.5~5年, 平均 (2.4±1.6) 年;对照组42例, 其中男24例, 女18例, 年龄36~71岁, 平均 (58.1±11.3岁, 病史0.6~5.1年, 平均 (2.5±1.9) 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阵发性房颤转为窦性心律5d后, 给予胺碘酮0.2g/次, 3次/d, 共8d;然后改为0.2g/次, 2次/d, 共5d;接着改为0.2g/次, 1次/d, 治疗30d后, 改为0.2g/次, 隔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给予缬沙坦80mg/次, 1次/d;氟伐他汀40mg/次, 1次/d。

1.3 观察指标

治疗12个月内, 患者依据以前房颤发作情况, 自己监测房颤再次发作和发作次数;定期给予心电图检查;每隔两个月定期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内径;实验结束后检查患者体格, 进行胸部拍片、心电图、甲状腺功能检查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率的检验采用χ2检验, 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在治疗期间房颤复发情况比较, 如表1所示。

注: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发作频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对于房颤来说, 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在房颤的发生和持续存在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现有研究认为, 房颤的持续性和长期性, 其病理学基础可能与心房组织中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血管紧张素依赖性的心房肌细胞内钙超载以及心房肌的纤维化有关。心房间质纤维增生可使心房内传导延迟, 并使心房电活动的异质性增加, 促进房颤的发生。在临床中, 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一般小于48小时, 而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房颤, 最终可转变为持续性房颤。不管是阵发性房颤还是持续性房颤, 如果复律后没有进行药物预防性维持治疗, 那么在1年后只有很少一部分保持窦性心律, 所以预防阵发性房颤的复发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措施。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可预防房颤的发生[1]。缬沙坦为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类药物, 能有效阻断由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心房肌细胞内的钙超载, 同时改善并逆转心房结构重构和电重构, 使房颤发生率下降。胺碘酮属于多通道阻滞剂, 可表现出Ⅰ-Ⅳ类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 能够轻度阻断通道, 在通道失活状态下发生作用, 如可以阻断钾通道;能延长心房肌的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 同时减慢房内传导, 可以使阵发性房颤不均一不应期能均匀地延长, 使心房肌对不均一的窦性激动反应性降低, 使传导的不均一性得到改善, 同时还可以抑制房颤的电生理重构[2]。氟伐他汀是重要的调脂药物, 其降脂效果确切, 还具有多方面效应, 能调节血管内皮功能, 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 还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减少炎性细胞对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C反应蛋白以及环氧合酶的表达;氟伐他汀还可以降低心肌细胞膜胆固醇含量, 调节细胞膜脂肪酸的构成, 影响心肌细胞膜的理化性质及相关蛋白的活性;氟伐他汀还能调整膜离子通道, 改变跨膜离子流对心肌电生理产生的影响。有研究表明, 氟伐他汀能影响心房重构和电重构, 可以减少房颤的发生[3]。

4 结语

在本研究显示, 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氟伐他汀能从不同机理预防房颤复发, 降低房颤的复发率, 所以观察组的复发率和发作频率少于对照组。说明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氟伐他汀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临床效果显著, 优于单纯的胺碘酮治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志宏, 刘启明, 陆士娟.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08, 48 (37) :96-97.

[2]刘冬梅.胺碘酮联合安博维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J].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5, 14 (6) :439.

胺碘酮联合缬沙坦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8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43例。对照组男25例, 女18例, 年龄43~68岁, 其中合并冠心病18例, 高血压14例, 糖尿病6例, 其他疾病5例;治疗组男24例, 女19例, 年龄42~65岁, 其中合并冠心病16例, 高血压13例, 糖尿病8例, 其他疾病6例。所有患者均有心电图证据, 排除电解质紊乱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的房颤, 并排除低血压、肝肾功能不全以及患有关遗传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和严重心力衰竭患者, 符合疾病入选标准。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分布和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关治疗方案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阵发性房颤常规治疗, 同时予以胺碘酮治疗。胺碘酮的用法用量为:第1周600 mg/d, 第2周400 mg/d, 第3周200 mg/d, 并维持此剂量至治疗结束。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加用厄贝沙坦, 其用法用量为:第1周和第2周75 mg/d, 第3周150 mg/d, 并维持第3周剂量至治疗结束。治疗期间密切监测血压, 若患者出现血压异常偏低, 则根据血压水平合理调整厄贝沙坦的用量。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均持续12个月.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随访观察1年, 观察期间患者如果出现心悸、头晕、胸闷等症状, 则随时复查。若无特殊情况, 则每3个月进行一次动态心电图、胸片、肝肾功能和甲状腺功能检查, 并了解窦性心律维持情况, 同时行心脏彩超测定左心房内径及心功能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对8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窦性心律维持情况

治疗3个月时, 两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治疗6、9和12个月时, 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左心房内径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用心脏彩超检查左心房内径均有明显变化, 治疗3个月时, 两组患者的左心房内径无统计学差异, 但治疗6、9和12个月时治疗组的左心房内径小于对照组, 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房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平均发病率约为0.5%, 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 且心脏病患者较其他人群发病率高[2]。阵发性房颤主要见于中老年人, 总发生率约为0.4%~0.9%[3]。目前研究表明房颤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肺静脉电活动异常或解剖及心房电重构有关, 心房电活动和解剖结构的异常将导致心房不应期的缩短和离散、传导速度下降以及传导方向各异[4]。

胺碘酮的主要电生理特性是阻滞钾离子通道, 通过延长心肌传导束动作电位复极过程, 从而延长有效不应期, 进而消除折返作用[2]。经过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 其对房颤的治疗效果已得到广泛认可。但胺碘酮有导致甲状腺功能紊乱、肺间质纤维化和QT间期延长致心律失常等副作用, 因此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厄贝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可以明显降低心房的电重构和解剖重构, 从而抑制房颤的发生, 并减少房颤复律后的复发, 有效维持窦性心律[5]。

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阵发性房颤治疗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较单独使用胺碘酮或厄贝沙坦, 能显著恢复并维持窦性心率, 改善心功能。且治疗6、9和12个月时, 治疗组患者的左心房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效果显著, 优于单纯的胺碘酮治疗,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瑞丽.厄贝沙坦和胺碘酮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临床观察.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24) :45.

[2]王用, 邢玉龙.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观察.安徽医药, 2013 (3) :492-493.

[3]梁珍玲, 孙叶海, 彭卫平, 等.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013) :2836-2837.

[4]范宇鸣, 李文华.胺碘酮与厄贝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6-17.

胺碘酮联合缬沙坦 篇9

关键词 门冬氨酸钾镁 胺碘酮 冠心病 室性心律失常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月~2005年10月65例冠心病患者,符合下列条件:①冠心病符合WHO诊断标准[1];②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确诊为VA;③排除了药物、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引起的VA;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未安装起搏器者;尖端扭转型室速患者;长Q-T综合征患者;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疾病、慢性肺部疾病、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等。所有入选患者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38~65(平均52.1)岁;病程0.4~2.8(平均1.5)年。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 ,对照组3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VA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接受硝酸酯类药物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单用胺碘酮治疗VA,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用门冬氨酸钾镁(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40ml(相应含K+114×4mg、Mg2+4.2×4mg)加入5%的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次,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进行总结。

胺碘酮用药方法:所有入选患者中,对室扑、室颤或持续性室速发作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首先电转复,然后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同时胺碘酮片剂口服;频发室早、短阵室速等血流动力学稳定者给予口服胺碘酮。具体给药方法:①静脉注射胺碘酮,首剂3~5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10分钟内静脉注入,随后以0.5~1.5mg/分静脉维持,之后依病情渐减。初次负荷量后若心律失常控制不满意,每隔15~30分再追加1.5~3mg/kg的静脉负荷量1~2次。恶性心律失常被控制后,继续以300~600mg/日静脉给药,直至仅出现偶发室早时,停止静脉给药,继续口服胺碘酮。②口服给药开始600mg/日,4~7天后减量至400mg/日,2周后逐渐减至200mg/日维持。

观察指标:静脉用药期间持续心电、血压监测,随时记录病情变化;两组治疗前后常规做12导联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测量PR间期、QTc间期及QRS时限;肝、肾、甲状腺功能及血脂、血糖、电解质、血常规、X线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等。

疗效判定标准: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心律失常完全消失或减少90%以上为显效;症状减轻,室性早搏减少≥70%,或成对室早减少≥80%,或短阵室速消失≥90%,15次以上室速及运动时≥5次的室速消失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

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资料参数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TX-]±S)表示,组间连续变量的比较用t检验,百分数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 果

临床治疗效果:治疗3周后治疗组共完成病例32例,1例治疗1周后因出院而失访;对照组完成病例28例,其中2例因不良反应退出,1例进入试验后第5天死于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1例于试验第8天死于尖端扭转型室速。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心电图改变: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心电图PR间期、QRS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率及QTc间期的改变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不良反应:治疗组3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仅出现不良反应1例,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经对症治疗后缓解;对照组30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共出现不良反应者5例,其中恶心、呕吐1例,肝功能损害2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尖端扭转型室速1例,2例因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停止试验,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03%,对照组为1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前后肝、肾功能及血脂、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前后血清钾、镁离子分别为3.6~5.0mmol/L、0.88~1.02mmol/L和3.5~4.8mmol/L、0.85~0.99mmol/L,血清钾、镁离子水平在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胺碘酮可有效地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还可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的危险[2]。主要抑制钾外流,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造成Q-T间期延长,心动过缓。门冬氨酸钾镁通过提高钾离子浓度,从而抵消了钾外流,阻滞Q-T间期延长,或使延长的Q-T间期恢复正常,防止尖端扭转型室速发生。

心肌细胞内外离子,特别是钾、镁离子对心脏功能及电活动影响受到了重视[3]。门冬氨酸钾镁提高细胞内钾、镁离子的浓度,从而抑制心脏自律细胞和慢反应纤维的触发活动,达到较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所以与胺碘酮联合应用有协同增效的作用。门冬氨酸解氨毒、醒脑、保护肝脏功能,避免了胺碘酮对肝细胞的损害。

参考文献

1 赵秀丽,胡大一.心血管疾病干预模式的转变.中国医刊,2002,9(37):26-27.

2 袁贤奇,宋有城,朱俊,等.大剂量胺碘酮静脉注射在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临床应用.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1,15(5):295-297.

胺碘酮联合缬沙坦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间接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8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43例为男性患者,37例患者为女性患者,年龄:47~82岁,平均年龄为(64.2±5.7)岁,所有患者均经过心电图检查及临床诊治确诊为阵发性房颤,并符合阵发性房颤标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及心悸的表现,患者病程在9个月~9年,平均4.2年。将患有严重肝功能,肾功能,严重心理衰竭及急性冠脉的患者给予排除,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胺碘酮做治疗,在治疗的第一星期,每天使用一次,每次的剂量为600毫克,在治疗的第二个星期,每天使用一次,每次剂量为400毫克,从治疗的第三个星期至治疗结束,每次200毫克。观察组患者的胺碘酮的使用方式同对照组的使用方式,厄贝沙坦的服用方式为:在治疗的前两个星期,每天一次,每次75毫克,从治疗的第三个星期开始到治疗结束,每天一次,每次为150毫克。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12个月,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1.2.2 随访方法

所有患者均做12个月的回访,每治疗半个月后对患者进行一次电话随访,每治疗一个月后进行一次门诊随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如心慌气短,胸闷头昏的现象,则需要立刻同相关医务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并到院进行心电图的检查及血压的测量。每治疗3个月对患者的肝功能和甲状腺功能进行检查,并使用X线光片检查患者的胸部检查,对患者的房颤恢复情况进行记录。在患者治疗6个月及治疗结束后均进行心脏彩超的复查,由资深专业工作人员对患者的左心房内径进行测量,并对患者在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的心电图进行复查,观察患者窦性心律的维持情况。

1.3 指标观察

对患者在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时窦性心律的维持情况,在患者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测量其左心房内径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两组患者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两组比率对比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两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阶段窦性心律维持比较

在两组患者治疗的12个月中,在治疗到第3个月和第6个月时两组患者窦性心律的维持例数相差较小,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在治疗9个月时,窦性心律维持例数为30例,比率为75.0%,到第12个月时,窦性心律维持人数为32例,比率为8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在第6个月及第9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60.0%及62.5%,比较有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参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同治疗阶段左心房内径变化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左心房内径的大小分别为(38.96±1.42)毫米和(39.08±1.39)毫米,比较无差异性,P>0.05。观察组在治疗6个月后左心房内径缩小到(37.52±1.76)毫米,对照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左心房内径缩小到(38.71±2.10)毫米,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治疗12个月后左心房内径缩小到(36.72±1.46)毫米,对照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左心房内径缩小到(37.86±1.40)毫米,两组患者缩小的幅度比较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参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有1例患者出现低血压,1例患者出现窦性心动缓慢,2例患者出现ALT升高,对照组患者未见低血压反应,1例患者出现窦性心动缓慢,2例患者ALT升高,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房颤在临床上是属于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对于房颤的发病机制还尚在研究,房颤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导致心脏病患者的病死率增加到2倍,脑卒中的病死率增加到5倍,特别是发展成持续性房颤后危害更大[2]。目前在临床上针对阵发性房颤的治疗常使用的药物就是胺碘酮,其疗效已经被临床医学认可,但胺碘酮复律率仅50%,且有许多副作用[3],所以在针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厄贝沙坦属于ARB类药物,对于降低心房的张力和交感系统的活动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显示,针对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胺碘酮和厄贝沙坦进行联合治疗,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仅使用胺碘酮的治疗效果,同时可以有效的缩小患者的左心房内径,降低了患者房颤的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超,蒋勇,韦余华.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J].柳州医学.2011,24(2):79~81.

[2]周自强,胡大一,陈捷.中国心房颤动现状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7):491~494.

上一篇:林业科研单位下一篇:审计发展现实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