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监测资料分析(精选10篇)
安全监测资料分析 篇1
1工程概况
云南省兰坪县某水库位于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北西、丰坪村附近的挂登河上, 总库容3 230.7万m 3, 开发任务是以农业灌溉为主, 兼顾村镇供水及发电。拦河大坝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坝顶高程2 610.1m, 最大坝高65.1m, 坝顶宽度7.2m, 坝顶长138.0m。
2004年1月, 大坝开始填筑, 2004年5月填筑高程达到2 576.0m, 2005年5月填筑高程达到面板顶2 607.0m, 2005年9月面板混凝土开始浇筑, 2006年4月面板浇注完毕, 2006年12月填筑封顶, 高程达到2 609.9m。2007年7月通过大坝安全鉴定, 同年11月下闸蓄水, 2008年4月蓄水至2 581.0m。
2大坝监测工程设计
为了监测坝体内部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变化, 在堆石体内部Bh 0+077.285处设置典型观测断面, 见图1。垂直位移监测采用溢流水管式沉降仪 (SC型) , 共10套 (T1—T10) , 可直接测读坝体内部各点沉降量 (规定沉降为正, 抬升为负) ;水平位移监测采用引张线式水平位移计 (ZP型) , 共9套 (Y 1—Y 9) , 可测量坝体内部沿上下游方向的水平位移 (规定向下游为正, 向上游为负) 。
面板混凝土应变监测仪器包括无应力应变计, 双向应变计和三向应变计, 均采用差动电阻式应变计 (DI—10型) , 规定应变为正值则受拉, 应变为负值则受压。面板自由应变监测布置9套 (N 1—N 9) 电阻式无应力应变计 (配DI—10型) , 可直接测量面板的自由体积变形产生的应变;同时布置4个双向应变计 (s2i (i=1, 2, 3, 4) ) 和7个三向应变计 (s3i (i=1, 2, 3, 4, 5, 6, 7) ) , 双向应变计监测面板水平方向和顺坡方向的变形, 三向应变计则增加了对面板斜向变形的监测。具体位置见图2。
坝体渗流量观测对于深覆盖层坝基面板堆石坝是至关重要的监测项目之一。本工程在下游坝坡坡脚处设置一个高40cm、宽80cm的直角三角形量水堰进行观测, 堰板采用1m×1m×0.01m不锈钢板制作。
以下就典型测量结果进行分析。
3观测资料分析
3.1坝体内部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3.1.1坝体内部垂直位移监测数据分析
由图3可知, 坝体沉降在坝体填筑结束时, 绝大部分已经完成。同一高程各测点沉降值变化规律基本相同, 坝轴线处沉降位移量最大, 依次向坝轴线两侧沉降量减小, 基本对称于坝轴线, 说明坝体填筑较为均匀。各测点前期沉降较快, 随着上覆堆石体的增高和时间的推移, 测点的沉降速率逐渐降低。施工期沉降曲线速率变化较快, 应是与坝体填筑密切相关。这种变化规律符合施工期堆石体的实际加荷沉降规律。
水库水位对坝体内部沉降位移影响不明显, 当库水位达到一定高程并继续升高时, 沉降位移量会略有增大, 说明竣工后坝体填筑密实度较高。
坝体内部最大沉降量为坝轴线处测点T5在2009年2月17日的测值65.0 cm, 发生在2/3坝高处。由表1[1,2,3,4,5]可知, 与同类坝型相比, 某水库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沉降量偏大。
3.1.2 坝体内部水平位移监测数据分析
由图4可知, 坝体内部各测点的水平位移蓄水前绝大部分已经完成并且变化规律相似, 坝体上游侧堆石体向上游方向移动, 下游侧堆石体向下游方向移动, 越靠近坝体边缘处位移量越大。
随着库水位的不断升高, 坝体内部各测点有均向下游移动的趋势, 但上游及坝轴线处测点受库水位影响较为明显, 下游测点受库水位影响很小。
由表2[1,2,3,4,5]可知, 与同类坝型相比, 坝体内部向上游水平位移偏大, 向下游水平位移是比较小的。
3.2 面板应变监测数据分析
面板混凝土无应力应变计, 双向应变计和三向应变计监测基准时间为2005年11月10日, 由图5、图6、图7整体来看, 所有测点所有方向应变值基本为正值, 处于受拉状态。各个测向的数值与温度的关系明显, 温度升高时应变减小, 温度降低时应变增大, 但应变测量值的变化范围较小。水库蓄水以后, 面板应变最大测值比蓄水前小, 说明水库蓄水后对面板的受力有利, 面板更安全了。
由图5可知, 水库蓄水以后, 无应力应变计测值与库水位有同步变化的趋势, 但分析N1所处位置的高程2 602.0 m可知, 2009年9月之前N1尚未被库水淹没, 由此推断无应力应变计测值变化和库水位应该没有关系, 主要受温度影响较大;由图7可知, 三向应变计S
由表3[3,5,6]可知, 与同类坝型相比, 混凝土面板拉应变值较小。
3.3 坝体渗流量监测数据分析
由图8可知, 在蓄水初期坝体渗流量基本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渗流量保持在2.10 L/s左右。2007 年11月10日开始蓄水后, 渗流量总的趋势是随水库水位升高而增大, 随着水库水位的下降而减小。2009年9月22日时库水位为2 603.52 m, 此时渗流量出现最大值13.8 L/s, 之后库水位虽有升高, 但是渗流量却在减小。
每年的7月至9月期间, 渗流量都有明显的增加过程, 分析原因主要是受当地雨季降雨的影响, 每年的这个时期降雨量都比较大, 库水位相应也在升高。
为使不同规模大坝的渗流量 (Q) 具有可比性, 有些刊物提出, 基于渗流量多发生在面板的周边, 建议用单位长度周边缝上的渗流量q值作为一项比较标准 (q=Q/L) 。由于各坝面板的实际周长资料很难获取, 但是坝顶长度 (B) 和坝高 (2h) 都是最基本的工程数据, 所以统一采用坝顶长度与2倍坝高之和的简单公式来代表, 即L=B+2h。此式结果与几个已知大坝实际周长的资料比较后误差小于±10%, 尚在可接受的范围内[7]。
按上述公式计算可得到某水库大坝单位长度周边缝上的渗流量q值为51 mL/ (s·m) , 蓄水后运行始终正常, 未作渗流处理。
调查表明, 蓄水后运行始终正常, 未作旨在减少渗流的工程处理的这一类坝在国内有8座以上, 它们是白溪、万安溪、关门山、小干沟、广蓄上库、乌鲁瓦提、芹山和莲花等。总渗流量在1—24.8 L/s之间。单位长度周边缝上的渗流量q值均小于100 mL/ (s·m) , 在2—62 mL/ (s·m) 之间。国外的此类坝有9座, 它们是Cathana、Murchison、Salvajina、Foz do Areia、Mack-intosh、Kotmale、Winncke、Low Pieman和Ishibuchi。除Cathana和Foz do Areia外, 其他坝均在41—91 mL/ (s·m) 之间[3,7,8,9,10,11]。
与国内外同类坝型相比, 某水库大坝的坝体渗流量相对适中。
4结语[12]
(1) 坝体内部沉降及水平位移过程符合一般规律, 主要受施工期影响, 蓄水后增加量很小。虽然和同类坝型相比测值偏大, 但是各测点的沉降量和水平位移逐渐趋向稳定。
(2) 各应变计测值表明, 面板大部分区域为拉应变且应变值与同类坝型相比较小, 最大拉应变小于混凝土的允许拉应变[13], 面板不会因承受拉应变而产生裂缝。水库蓄水后面板应变最大测值比蓄水前小, 说明水库蓄水对面板的受力有利, 面板更安全了。
(3) 大坝渗流量最大测值为13.8L/s, 与国内外同类坝型比较相对适中。此测值出现在2009年9月22日库水位为2 603.52m时, 之后库水位升高而渗流量减小, 向有利方向发展。
(4) 综合以上坝体内部的沉降和水平位移、面板应变以及大坝渗流量的分析成果, 可以认为至2009年, 某水库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总体性状基本上正常。
安全监测资料分析 篇2
(2)计算及时进行各观测物理量的计算或换算,填写记录表,
用计算机或人工计算,都要保证计算方法正确,成果合理。
(3)绘制曲线通过计算机或手工绘制测量量的过程线,考察和判断观测值的变化趋势。对成组的同项目测点,宜绘制观测值分布图。有的项目还需要绘制相关图、等值线。
安全监测资料分析 篇3
【关键词】 性病门诊;哨点监测
【中图分类号】R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358-02
某水库大坝渗流监测资料分析 篇4
1 工程概况
某水库于1958年开工建设, 1959年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 原设计防洪标准为千年一遇洪水设计, 万年一遇洪水校核。大坝分别于1988年~1992年、2009年~2011年进行了除险加固, 加固后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 030 km2, 总库容13.39亿m3, 大坝全长3 294 m, 最大坝高34.6 m, 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 兼顾工业及城市供水, 结合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 (Ⅰ) 型水利枢纽工程。
2 大坝防渗监测布置
水库大坝渗流监测项目主要包括:坝体浸润线观测管、坝基测压管和坝后减压井地下水测压管;副坝12根测压管, 用于监测副坝和电厂坝段坝体浸润线和坝基渗透压力;测压管内均安装渗压计, 通过光缆传输至监控中心, 实现自动采集功能, 满足对坝体、坝基渗流实时监测的需要。
2.1 主坝坝体、坝基渗流监测
主坝渗流观测系统由坝基和坝体的渗流压力及坝体浸润线观测、渗流量观测项目组成。主坝坝体浸润线选取桩号1+325, 桩号1+475, 桩号2+360为主要监测断面, 每断面沿河流方向布置4个观测线12根测压管;坝基渗透压力选取桩号1+250, 桩号1+300, 桩号1+500, 桩号1+710, 桩号1+945, 桩号2+470为主要监测断面, 沿河流方向布置4个~9个观测点31根测压管;另外在桩号1+300~1+450坝段的台地段设16个渗流观测点。在坝基测压管、浸润线管中各埋设一支光纤光栅渗压计, 通过光缆传输至监控中心, 实现自动采集功能。
2.2 副坝渗流监测
为监测副坝和电厂坝段坝体坝基渗流性态, 选取桩号1+010, 桩号2+810为主要监测断面, 每个断面沿垂直坝轴线方向, 坝体、坝基分别设置3个观测点12根测压管, 用于观测坝体浸润线和坝基渗透压力。
3 渗流监测资料分析
根据实测数据, 剔除不合理粗差值, 选取典型断面测压管, 绘制与库水位具有相关关系的过程线、相关线, 见图1和图2。
3.1 测压管水位与库水位相关分析
根据绘制的测压管水位与库水位相关线, 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共计有12支测压管水位与库水位相关关系较明显, 见表1。通过分析可知:位于大坝左岸的桩号1+250, 桩号1+300断面离左岸电厂引水洞较近, 受外水压力影响较大;桩号1+710, 桩号1+945, 桩号2+470断面坝基测压管均位于主河槽段, 该段岩性上部为第四系全新统砾砂, 中部为第四系全新统砂卵石, 属强透水;下部为闪长片麻岩、角闪片岩及花岗岩脉, 岩石呈微风化状态, 弱~微透水, 测压管水位与该段坝基地质情况有较大的关系, 需加强该部位的渗流监测。其他59支测压管水位与库水位相关系数均较小, 属弱相关水平。
推算达到设计水位179.84 m时上述12支测压管水头见表2。
3.2 测压管位势分析
测压管位势是指某根测压管水头在渗流场中占全部渗流水头的百分数, 该水库大坝坝基为砂卵石层, 这种情况下, 正常状态下位势是个常数。根据上述分析以桩号2+470断面为例进行位势分析, 见图3。
测压管位势:
其中, H1为库水位;hi为测压管水位;H2为下游水位。
第一段, 位势普遍上升, 月平均位势涨幅64.3%~80.0%;第二段, 位势普遍下降:月平均位势降幅50.0%~66.6%;第三段, 位势趋于稳定:301管月平均位势稳定在0.11左右, 302管月平均位势稳定在0.09左右, 303管月平均位势稳定在0.04左右。位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工程经除险加固, 坝体沉降及变形随时效及库水位的影响下逐渐趋于稳定, 说明坝基渗流经过调整日趋好转, 其位势也逐渐趋于平稳。
3.3 坝基渗透比降分析
根据监测资料, 选择3个断面进行坝基水平渗透比降计算, 见表3。
其中, J为浸润线坡降;ΔH为上下排测压管水位差;L为上下游排测压管管距。
根据《土坝设计》下册P.606的分析认为, 允许渗透比降和其渗透系数有良好的关系, 根据水库大坝坝基砂层和砂卵石层的渗透系数, 允许渗透比降为0.1~0.2。计算的水平渗透比降为0.013~0.148, 说明坝基渗流性态是基本安全的。
3.4 渗流观测
根据量水堰观测资料, 在库水位高低变化的情况下, 坝后渗透流量也跟着变化, 和库水位有对应关系, 见图4。通过观测资料分析可知, 库水位超过170.0 m时, 渗透流量变化较明显, 变化幅度较大;库水位低于170.0 m时, 渗透流量明显变小;2010年1月4日~2012年9月24日观测期间, 坝基渗水均为清水, 平均渗透流量为80.61 L/s, 从渗流量分析, 目前坝基渗流是稳定的。
4 结语
本文根据水库大坝测压管实测资料, 综合分析了大坝的渗流工作性态。水库大坝整体渗流状况稳定, 渗流未见异常情况。粘土心墙起到了较好的防渗效果, 防渗设施完好, 渗透比降小于规范允许值;部分测点水位虽有波动, 但无明显的趋势性变化;靠上游的测压管, 受上游水位的影响较大;靠下游的测压管, 测值逐渐稳定, 各测压管时效变化平稳。坝基渗水均为清水, 从渗流量分析, 坝基渗流是稳定的。
目前测压管监测坝体和坝基渗流时, 只能从宏观上反映大坝渗流体运行情况, 而局部渗透破坏现象不能及时反映, 建议加强主河槽坝段及左岸坝体的渗流监测, 同时加强坝基防渗体局部渗流破坏的监测, 为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娄一青, 丁丽, 何鲜峰.浙江某水库大坝渗流安全综合分析[J].灾害学, 2008, 23 (1) :32-36.
[2]左丰收, 郝丽娟.密云水库白河主坝渗流安全分析[J].北京水务, 2012 (2) :14-17.
[3]佟晓娜, 姜伟民, 于卫东.大伙房水库大坝渗流监测资料分析[J].农业与技术, 2011, 31 (16) :85-89.
[4]吴中如.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控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安全监测资料分析 篇5
一、工作规定
(1)属地管理原则
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监测病例遵循属地管理的原则。(2)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履行传染病报告职责的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主要是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报告人,主要是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3)依法报告的传染病病种
(4)依法报告的传染病,由责任报告人负责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以下简称传染病报告卡),由责任报告单位负责组织录入报告卡信息,由县(区)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审核。
二、工作流程
(1)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流程
填卡 → 检查 →核对→录入
暂无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监测报告工作流程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审核报告卡
发现暴发疫情或异常疫情报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三、信息流程
传染病监测信息主要通过传染病报告卡采集,并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应保证疫情信息报告的及时、准确与可靠。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网络直报传染病疫情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对月、年监测数据进行全面分析。
各专病管理系统的使用和管理由各专病管理部门(机构)负责。除专病管理部门(机构)指定的监测机构或专门防治机构外,其他医疗机构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属专病管理的传染病信息,由县(区)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部门负责审核;各专病管理部门(机构)负责该报告病例的调查、核实、订正。
机构的责任报告人在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后,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发现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在健康体检过程中或采供血机构、医学检验机构执业活动中,检测出本指南工作规定中要求的传染病病原阳性者时,均按病原携带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时,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由当地负责传染病管理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实后,按规定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在发现法定传染病时,由当地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调查的专业人员填写报告卡,按规定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部队医疗卫生机构发现地方传染病病人时,应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按规定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按卫生部有关规定执行。
实行专病管理的传染病,除传染病报告卡规定外的其它信息,根据有关规定进行收集和报告。•
省级人民政府规定报告、管理的地方性传染病,可按当地规定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
慢性传染病的报告遵循以下原则:
医疗卫生机构在做出乙肝、肺结核、艾滋病、血吸虫病等慢性传染病诊断时,如已知该病例曾经作出诊断并被报告过,则本可不再进行报告;如对该病例的报告情况不清楚,或在同年内多次接诊的该类病例(包括复发病例),则仅对首次就诊进行一次报告,再次就诊且诊断结果未发生变跟时则可不再进行报告。
发现乙肝病原携带者,可不进行网络直报,但需进行登记,以周为单位报告至属地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传染病监测或管理部门。
四、数据统计规则
传染病日、周、月、年的报告分析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统计数据为准。疫情分析所需的人口资料使用《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的数据(来自当地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1)统计标准 •
①按审核日期统计 •
②按发病日期统计 •
③不同属地病例统计规则
根据国家属地化管理原则,不同属地病例均以县(区)为单位按照现住地址(不含港澳台、外籍病例)进行统计。•
(2)常用指标及公式
• 发病率某年某病新发病例数该年平均人口数100000/10万
死亡率某年死于某病人数该年平均人口数100000/10万
病死率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同期患某病的病人数观察期间新发生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某期间内某病现患新旧某期的平均人口数某病漏报病例数某病已报病例数数100%
罹患率100%
患病率病例数100000/10万
漏报率某病漏报病例数100%
漏诊率未就诊传染病病例数同时查出实际传染病病例数100%
某病校正发病率当年报告病例数漏报数漏诊数当年平均人口数当年新生儿发病例数当年100000/10万
新生儿发病率0~28天出生人口数1000/千
发病上升/下降百分比本期发病人数上期(去年同期)发病人数人数上期(去年同期)发病100%
五、分析利用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日动态地监视辖区内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疫情;并高度关注辖区内的聚集性病例、可能的传染病爆发疫情、不明原因病例或死亡病例等异常情况,对其“三间”分布特点、流行病学史及可能的流行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
①传染病监测日分析
分析目的:通过GIS及与历史同期发病水平相比较的方法,识别传染病爆发疫情,实现传染病早期预警。
②传染病监测周分析
分析目的:识别传染病爆发疫情,汇总分析周重点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必要的预防控制建议。•
③传染病监测月分析
对本月疫情监测情况进行全面概述,除对月内的重点疫情进行描述外,需对月内传染病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对报告信息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作为传染病疫情监测历史资料进行归档。
④传染病监测分析
传染病监测分析是对全年传染病疫情监测数据进行总结描述,对年内发生的重要传染病爆发流行事件进行总结,对其他各传染病的流行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可结合大量的统计图表进行表达。此外,分析报告还应包括全年疫情监测信息的质量评价内容。
安全监测资料分析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高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AEFI监测系统收集的监测数据。
1.2 报告形式程序、时间及方法
责任报告人发现疑似AEFI种异常反应后,城镇应在6 h内、农村在12 h内通过电话、传真或电子邮件形式报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并同时填写报告卡。市CDC接到报告后进行核实,同时填写疑似AEFI个案调查表,同时将报告卡和个案调查表输入疑似AEFI监测系统,并与每月6日将监测数据上报。疑似AEFI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偶合症、预防接种事故、心因性反应5类。
2 结果
2.1 疑似AEFI报告情况
全市各预防接种单位均有疑似AEFI报告,报告覆盖率100%,共报告疑似AEFI病例132例,其中卸甲镇报告14例,三垛镇报告12例,临泽镇报告10例,周山镇报告10例,城区、汉留镇、横泾镇、送桥镇各报告7例,车逻镇、司徒镇报告6例,其他乡镇报告均在5例及以下。
2.2 疑似异常反应时间分布
每个月均有疑似异常反应报告,其中9月份报告28例,占20.45%;其次是5月份,报告20例,占15.15%;8月份报告19例,占14.34%。9月份报告最多的是麻疹,报告24例,占88.89%;5月份报告最多的是百白破、狂犬疫苗,分别报告4例,分别占20%;8月份报告最多的是百白破、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分别报告5例、6例,占26.32%、31.58%。
2.3 疑似异常反应的年龄分布
疑似异常反应按年龄分布为<1岁组39例,占29.55%;1~6岁组74例,占56.06%;7岁组2例,占1.52%;8岁以上组17例,占12.88%。
2.4 疑似异常反应的疫苗种类及临床症状
报告疫苗反应共21种,其中最多的是麻疹29例,占21.97%;百白破26例,占19.70%;流感、B型流感血杆菌(HIB)和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均为8例,分别占6.06%;水痘疫苗7例,占5.30%;23价肺炎疫苗和冻干狂犬疫苗分别报告6例,分别占4.55%。
临床症状以红肿浸润或重度发热(≥38.6℃)为主,报告34例,占一般反应的32.08%;过敏性皮疹,报告19例,占异常反应的76%;荨麻疹2例,占异常反应的0.08%。血管性水肿1例,占异常反应的0.04%;卡介苗淋巴管炎1例,占异常反应的0.04%;热性惊厥1例,占异常反应的0.04%。
2.5 疑似异常反应有关的接种情况
疑似异常反应的接种时间与发生时间的间隔分布为接种时间后24 h内发生的122例,占92.42%;接种时间后二三天发生的4例,占3.03%;接种后4~7 d发生的5例,占3.79%;接种后15 d以上发生的1例,占0.76%。132例疑似异常反应中,无细胞百白破报告26例,占19.70%;麻疹疫苗报告29例,占21.97%,
3 讨论
疑似AEFI监测须报告的反应包括异常反应、一般反应、偶合症、预防接种事故和心因性反应,因后4种不属于AEFI,因此,也不属于AEFI的补偿范围,开展监测的意义在于提高异常反应监测的敏感度,尽量发现可能的异常反应并最终将真正的异常反应与偶合症和其他类别区别开来;如果监测中发现某种疫苗接种后反应异常增多的情况应及时进行分析,怀疑由疫苗因素引起应将有关情况反馈给疫苗生产厂家,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和采取控制措施。从监测数据可以看出,疑似AEFI主要是发热、局部红肿和过敏性皮疹。基层医院往往担心过多的报告和调查会带来异常反应的负面影响,更担心家长因调查了解情况后,不管是否鉴定为异常反应均要求经济赔偿。目前对异常反应的赔偿仍然是按照卫生部1980年颁布的《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和事故的处理试行办法》,其中的一些内容已滞后于当前的形势,因此应尽快制定AEFI鉴定程序及补偿办法,以便于基层医院在应对和处理AEFI时有充足的依据,解决基层预防接种人员的后顾之忧,克服怕承担责任而不愿报告的畏惧心理,减少迟报、漏报现象,提高监测工作质量[3]。
报告疫苗接种反应的发生率与其在人群中使用的频次有关。因此,为了减少疫苗接种反应,为了避免偶合症及加重或诱发原有疾病的发生,医疗卫生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仔细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如果出现同一个厂家、同一个批号、同一种疫苗在接种后出现较多的接种反应,应及时告知生产企业,加大对疫苗生产工艺及设备改进,提高疫苗的纯度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S].2005:50-57.
[2]刘大卫.如何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J].中国计划免疫,2006,12(4):322-327.
安全监测资料分析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寿光市作为国家疾病监测点,2005 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对所有常驻居民开展连续性死因监测。2013 年合计监测常驻居民1 057 497 人,意外伤害死亡共有459 例。其中监测男性居民533 327 人,女性居民533 327 人。监测0~14岁、15~44 岁、45~64 岁和65 岁以上年龄组居民分别为156 834 人、452 490 人、316 601 人和131 571 人。2013 年意外伤害死亡资料来源于我市的死因监测报告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寿光市公安局。
1.2 监测方法
寿光市建立了完善的市、乡和村三级死因监测网络,各级均有专职人员负责死因卡片的收集登记、死因调查等工作。市、乡监测点专职人员负责通过国家死因监测系统随时对死因卡片直报,市疾控中心专职人员定期对报卡审核,并指导乡镇每月1次与公安、民政、计生和妇幼等部门核对死亡名单,年底组织各监测点进行1次死亡漏报调查,及时进行核实补报。直接死因以高一级医院的诊断为依据,死因不明者由乡卫生院高年资医师协助进行死因推断。死亡原因按ICD-10分类。
1.3 统计学方法
通过国家死因监测系统,按照死亡日期为2013年1月1日至12 月31 日,以Excel形式下载寿光市2013 年意外伤害死亡数据,输入疾病监测软件进行伤害死亡率统计,同时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以2000年山东省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为标准人口进行率的标化,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013 年寿光市居民意外伤害死亡情况
2013 年寿光市居民意外伤害死亡合计459 例,粗死亡率为43.40/10万,标化死亡率为35.14/10万。
2.2 2013 年寿光市不同性别居民意外伤害死亡情况
2013 年寿光市居民意外伤害男性粗死亡率为61.31/10万,标化死亡率为51.31/10 万,女性粗死亡率为25.18/10万,标化死亡率为18.57/10万,男性粗死亡率是女性的2.43倍,男女之间粗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4,P<0.01),见表1。
2.3 2013 年寿光市不同年龄组居民意外伤害死亡情况
2013 年寿光市居民各年龄组意外伤害死亡率以5~岁组最低,为7.77/10 万,85 岁及以上组最高,为130.21/10 万,随年龄组增加基本呈上升趋势。除5~岁组外,各年龄组居民意外伤害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各年龄组男女性意外伤害死亡均呈上升趋势。0~14 岁、15~44 岁、45~64 岁和65 岁以上年龄组居民平均死亡率分别为10.84/10 万、33.37/10 万、 54.64/10 万和89.69/10 万,各年龄组居民平均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2,P<0.01),见表2。
2.4 2013 年寿光市居民不同原因死亡情况
2013 年寿光市伤害死因顺位由高到低依次为交通事故、自杀、意外中毒、淹死、意外跌落、触电、砸死、火灾、意外的机械性窒息、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被杀、由自然环境因素所致的意外事故,以及由机器切割和穿刺工具所致的意外事故。其中男性伤害死因顺位由高到低依次为交通事故、自杀、淹死、意外中毒、意外跌落、触电、砸死、火灾、意外的机械性窒息、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由自然环境因素所致的意外事故、被杀以及由机器切割和穿刺工具所致的意外事故;女性伤害死因顺位由高到低依次为交通事故、自杀、意外中毒、意外跌落、淹死、触电、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火灾、被杀、砸死及意外的机械性窒息。男性、女性交通事故死亡率分别为33.00/10万、11.83/10万,男性是女性的2.79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6,P<0.01);男性意外中毒、淹死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 16.53, P<0.05);男女性自杀、意外跌落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6、1.10, P>0.05),见表1。
2.5 2013 年寿光市不同年龄组居民主要死亡原因
2013 年寿光市意外伤害死亡中交通事故为各年龄组居民的首位死因,自杀在15~44岁、45~64岁和65岁以上年龄组居第2位,淹死为0~14岁、15~44岁组居民的第2位死因,意外中毒为45~64岁、65岁以上年龄组居民的第3位死因,意外跌落为65岁以上年龄组居民的第4位死因,见3。
3 讨论
2013 年寿光市居民意外伤害死亡率为43.40/10 万,低于我市2007—2012 年的54.94/10 万[1]、 1993—2007 年的61.06/10 万[2],也低于1986—2005 年上海市卢湾区的47.75/10 万[3]和2011 年昆明市的60.29/10 万[4],但高于广东省1999—2003 年的27.53/10 万[5]。2013 年寿光市居民交通事故、自杀死亡率分别为19.15/10万、6.62/10万,低于我市2012年的3.88/10万、7.42/10万[1]。0~14岁、15~44岁、45~64岁和65岁以上组居民平均死亡率分别为10.72/10万、33.59/10万、54.33/10万和89.68/10万,与我市2007—2012年(10.56/10万、46.94/10万、64.50/10万和122.78/10万)[1]相比,0~14岁基本持平,15~44岁、45~64岁和65岁以上均有所下降。可见,我市2013年意外伤害死亡继续出现缓慢下降趋势。2013 1 2
2013 年寿光市交通事故、自杀位居死因第1 位、第2位,分别占我市意外伤害总死亡的51.85%和15.25%。男性、 女性交通事故死亡率(33.00/10 万、 11.83/10 万) 较2007—2012 年(49.80/10 万、15.95/10 万)[1]下降,但均高于2011 年昆明市(27.88/10 万、9.07/10 万)[4]和2013年北京市房山区(12.94/10 万、5.11/10 万)[6],而且男性仍然明显高于女性,男性是女性的2.79 倍。男性意外中毒、淹死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因此,关注男性健康,减少交通事故、意外中毒和淹死等意外死亡的发生仍然是我市意外伤害防治工作的重点。
2013 年寿光市意外伤害死亡率随着年龄组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5~岁组最低,为7.77/10万,60~岁组为54.30/10 万,85 岁及以上组高达130.21/10 万。交通事故、自杀和意外中毒死亡率均随着年龄组增加而增长。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我市居民意外伤害发生的机率增加,可能与随着年龄增加暴露的危险因素增多、而自身防备能力下降等有一定关系。其中交通事故为各年龄组居民首位死因,自杀在15~44岁、45~64岁和65岁以上年龄组居民死因中居第2位,淹死为0~14岁组居民的第2位死因,意外中毒在45~64 岁、65 岁以上年龄组居民死因中居第3 位,意外跌落在65岁以上年龄组居民死因中居第4位。
云计算时代监测数据安全保护分析 篇8
1云计算监测数据安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广播电视的播出质量、技术监测、维护管理、防范非法信号干扰等。20世纪中期,我国的监测事业为小规模的人员收测,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监测方式已经演变成为了新旧媒体、有线、无线、互联网与卫星相结合的新型监管方式。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监测监管也随之迈向了云计算时代。
云计算方式将信息保存形式由传统的硬盘保存转变成了云保存,这样即使在数据保存过程中硬盘损坏或者数据丢失,云存储上的资料仍然可供使用。但目前我国的云计算技术尚不完善,因此保存在云存储上的数据的安全性会受到极大的威胁,尤其是对广播电视的监测监管数据来说,其应用安全性更受关注[1]。广义上说,云计算的安全问题包括数据安全性、可用性、可靠性;狭义上说,其安全问题是指传输过程中的传输数据以及存储在云上的数据是否会被攻击盗取。
2云计算监测数据安全威胁、管理及防护措施
2.1云计算监测数据安全威胁
云计算架构在成千上万的计算机上,计算机资料的更新使得云内容能够不断更新,同时为用户提供相应的需求服务。该技术能帮助使用者建立一个数据存储、交换和用户中心,对于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工作来说,应用该技术能帮助安全监管中心的所有工作人员完成监测、监管工作,在降低工作强度的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
但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工作具有极高的严谨性和安全性要求,因此若要完全应用云计算平台开展工作,对数据安全具有极大的威胁。国内外多个公司为了取得云技术开发的制高点,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并且都具备不同的云计算战略。例如,微软、惠普、戴尔等6个公司制定了“Hyper-V Cloud Fast Track”计划;Intel、苹果公司成立了“开放式数据中心联盟”,其目的是使云计算达到普及、标准化的层面[2]。若各公司将云计算技术推广至全球信息技术领域,他们就能够通过控制云计算平台获取全球的信息资源。由于存储在其云平台上的机密性文件、数据存在很大的泄露风险,因此需要架构自己的监管云平台。
2.2云计算监测数据的安全管理
架构自用云计算平台后,就必须加强云计算监测数据的安全管理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确保监测监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以及不可抵赖性,同时还需要加强认证、授权管理等工作。(2)在存放监测监管数据时,需为所有的数据建立相应的副本和备份,并且将其存储至法律法规、服务水平协议以及合同允许的位置。(3)在进行监测监管数据删除工作时,必须保证数据彻底销毁。因此在搭建自用的云计算平台时,需要应用能定位、擦出、销毁监测数据的新型技术,并且该技术需确保数据完全销毁并无法恢复。(4)搭建的自用云计算监管平台必须保证能够对数据进行全天候无缝监测,同时还须实现对数据的实时备份和恢复重建功能,以保证在出现数据毁坏、黑客攻击、意外数据覆盖时不会遗失数据。(5)云计算平台不止可以实现数据的保存、备份、安全防护等工作,还能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因此在搭建自用云平台时,可将技术攻克重点放在监测数据挖掘上,进而提高广播电视播出效率,这才是云计算监测时代最有魅力的一点。
2.3云计算存储平台的安全防护需求
虽然目前云计算平台的数据安全防护存在一定的漏洞,但其仍然具有一定的可用性。目前我国的各个云存储厂商已经开始将云存储技术、应用技术、搜索技术相结合,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使云计算技术符合国家经济以及工作生活需求。云计算的一个显著优点在于其构建在不同类型的运营商服务模式上,因此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手持电子设备、电视等终端进入监测系统,即使在家也可以办公。不论使用者身在何处,都可以随时登录系统,实现办公零响应速度[3]。但在应用上述模式时,会存在监测资源被非法使用、账户服务被劫持、数据丢失和泄露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应该对云计算的安全性作以下改进,以提高其使用安全性,方便在日后广播电视数据监测监管中放心应用。
2.3.1建立强制认证机制
对于保证监测监管数据的隐私性来说,加强强制认证机制是一项基础性的重要保证。对于云计算存储平台来说,在访问者访问数据之前需对其进行严格的认证,确保访问者符合访问标准后方可允许其访问监测数据和加密密钥。若没有将强制认证机制应用到云计算数据监管工作中,攻击者就会应用不同的破解算法猜测用户的登录账号,进而获得用户的所有数据。所以,在保证云计算平台监测监管数据的隐私时应用用户认证机制,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护攻击者和恶意操作人员不会恶意更改、解密用户的数据。
2.3.2监测监管数据访问控制
访问限制控制是指应用技术控制策略对用户访问、特定操作、IP地址等不同类型的属性进行选择性权限设置,在允许用户访问前对其个人信息、IP地址等信息进行严格检查,同时建立日志机制将用户的登录信息以及登录时的各项操作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同时还可以将恶意篡改、盗取数据的行为应用日志记录下来,便于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管理。
2.3.3加密监测监管数据
将监测监管数据直接存储管理具有极大的风险,因此应采用复杂的算法对其进行加密,并且尽量避免长期应用同一密钥。监管人员应对加密算法和密钥进行选择性保密,确保数据的隐私性,这样有操作权限的工作人员也无法更改数据,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攻击者,也很难攻破加密后的数据。2.3.4监测监管数据的容错性和可用性
云计算监测监管数据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容错能力,即在设备出现故障、数据丢失时监测数据仍然具有可用性[4]。对数据进行加密后,要严格保管密钥,这样才能保证数据的可用性,若不小心遗失密钥,则会直接导致数据失去可用性,为广播电视监测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相关人员必须重视密钥保管和备份工作。
3应用与计算平台时应注意的问题
将现有的广播电视监测监管数据系统嫁接到云计算平台中,并不是将数据和软件毫无变更地简单地拷贝至云平台,这项工作的复杂程度绝非一般。广播电视监测监管数据系统的缘由结构、模式、根据其数据系统代码、架构的开发模式是根据广播电视数据的特点独立开发的,因此进行平台转接的时候,需进行数据全面重构、代码重写等复杂的工作;同时,还需要重新部署网络和终端,并且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性培训,还需确定数据加密的算法、密钥管理方案等[5]。总而言之,将传统的电视广播监测监管数据系统进行云平台转换,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但改造成功后的便利是值得期待的。
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属于终端监测用户,且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人们更看重数据的安全和保护工作,不仅要实现实时备份历史数据,以防出现意外情况,还要在更新软件、硬件设备时将原有设备进行保存,以防数据泄露。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监测监管部门的安全意识和保密意识教育,制定严格的保密措施和密钥管理方案。
4结语
云计算是计算机信息领域一种新型的数据存储、计算、应用技术。一方面给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其数据存储安全问题给监测数据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将其更好地应用到广播电视监测中,需要熟悉云计算技术、积极了解与云计算有关的知识、培养一个监管专业化、系统化的信息服务团队,以提高监测监管事业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闫阳.云计算与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迁移改造[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1(11):38.
[2]刘远飞,白文静.云计算时代关于监测数据安全保护的思考[J].广播电视信息,2012(12):36-37,41.
[3]戚建国.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的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5.
[4]陈小燕.云计算时代数据安全的防御措施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6):245-246.
安全监测资料分析 篇9
一、大坝监测对水库运营的重要性
大坝作为水利工程重要建筑物, 施工建设周期比较长, 而且承受的荷载比较复杂, 在运行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维护水库良好的工作状态, 保障水库的安全, 应当加强对大坝的监测。
1有利于了解大坝的受力状态
大坝在水库中受到了多种作用力, 水作为一种流体介质, 在大坝运行的过程中会四处流动, 给大坝带来了比较大的面力和体力。水还能够影响到大坝工程和岩体的强度, 对大坝以及周围的建筑物的安全带来比较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都有必要做好大坝的安全监测工作, 维护水库的安全。大坝中高速流动的水流还会对坝体产生冲刷、磨损等破坏作用;水还会受到污染而对水库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大坝为了实现其功能的需要, 建设了比较多的闸门、孔洞以及廊道等, 在多种荷载的作用下, 会影响到大坝原有的应力分布, 导致大坝坝部分部位会发生应力集中的现象, 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坝的强度, 或者造成坝体局部破坏。同时在大坝建造的过程中一些不良的地质缺陷没有发现, 或者在大坝运行的过程中导致其基岩条件发生改变, 都会影响到水库的安全, 因此应当加强对大坝的安全监测。一般情况下大坝的工程量比较大, 需要的环节比较多, 增加了大坝的风险因素。同时在大坝建造的过程中会在对周围的边坡、围岩等产生一定的干扰和破坏, 降低了岩体的强度, 在大坝运行的过程中会影响到水库的安全。
2安全监测是大坝管理的需要
大坝作为特殊的建筑物, 其累积起来的风险会造成难以预估的后果, 所以安全监测也是大坝管理的需要。如果大坝发生溃坝现象, 不仅会损毁大坝本身的结构, 而且也会对大坝下游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危害。多年来我国就十分重视大坝的安全监测工作, 大坝的溃坝率逐渐降低, 有效保证了大坝和水库的安全。大坝在建设完成之后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导致其安全风险不能够完全排除, 例如规模比较大的地震往往会影响大坝的安全。在大坝运行的过程中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其安全监测和管理工作, 及时发现其中的潜在风险因素。在大坝的管理工作中, 安全监测系统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 安全监测系统能够对大坝的运行状态进行连续及时跟踪, 是维护水库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安全监测, 能够发现大坝中的风险因素, 使管理单位能够及时采取措施, 降低大坝的安全风险。
二、大坝安全监测的发展和展望
1安全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大坝数量的日益增多, 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大坝安全监测作为大坝管理中的重要技术手段,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其监测方法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安全监测仪, 特别是自动化安全监测技术逐渐在大坝安全监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安全监测的效率也越来越高。同时为了维护大坝的安全, 国家相关部门也发布了管理办法, 促进了大坝安全监测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大坝建设数量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 水库大坝数量的不断增多, 规模不断扩大, 对安全监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分析能力强、评价水平高的监测系统逐渐应用到了大坝的安全监测中, 安全监测也逐渐向监控方向发展, 有力地促进了大坝的安全管理工作。
2安全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半导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大坝安全监测仪器更加智能化和微型化, 而且其抗干扰能力强, 能够自动实现远程传输和控制, 这也代表了大坝安全监测发展的趋势。为了满足大坝安全监测的需要, 研发了多种监测传感器, 例如一些空间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的应用, 红外测温技术、CT监测技术等技术能够实现对大坝某点、某面以及整体的监测, 提高了安全监测的范围, 使安全监测更加有效率。一些新型的智能化的传感系统逐步应用到了安全监测中, 而且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性效果。特别是光纤光栅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感器, 其测量精度更高、可靠性也非常好, 能够实现长距离传输信息, 能够用来进行大坝的静态测试, 也能够实现大坝的高速动态测试。这些新的传感器功耗比较小, 安装方便, 而且功能也越来越强大, 是大坝安全监测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同时一些体积更小, 能够实现计算机采集处理的无源的传感器节点将会是未来安全监测系统发展的重点, 这些监测系统的功能将更加完善, 智能化水平也会更高, 能够满足一般的工业标准。例如一些智能传感器实现了传感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结合, 具有感知和认知的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检、自我诊断。此外一些无损的探测系统也应用到了大坝安全监测中, 例如激光水位计、声波成像系统、微震监测系统等。
结语
大坝安全监测对于水库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大坝运行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安全管理, 加强对大坝运行状态的监控,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缺陷, 提高大坝管理维护的质量。同时新的安全监测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大坝安全监测的效率, 而且其精度越来越高, 智能化水平也比较高, 是大坝安全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大坝管理人员要加强对监测设备的更新和完善, 注重新技术的应用, 不断提高大坝安全管理的效率。
摘要:近年来我国建设了数量众多的大坝, 这些大坝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功能, 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坝作为比较特殊的大型建筑设施, 在运行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为了保障水库的安全运营, 应当加强对大坝安全监测的研究, 保证大坝的安全。
关键词:大坝,安全监测,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高伟.简析大坝安全监测对水库安全运营的重要性[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3 (22) :31-32.
安全监测资料分析 篇10
近些年来, 作者在对水利大坝安全监测的调查中发现, 安全监测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水利大坝安全监测设施的建设力度不足、水利大坝的安全监测工作人员素质较低是当前水利大坝安全监测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处理对策, 文章主要对水利大坝安全监测的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
1 水利大坝安全监测的现状分析
1.1 监测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
在水利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水利大坝工程数量在不断地增加, 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国家建设的有序进行, 当然, 在水利大坝运营的过程中, 其运营的安全性对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 相关安全监测人员, 必须做好水利大坝的安全监测工作, 及时发现风险隐患才能有效地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然而, 就当前水利大坝安全监测现状来看, 整体的安全监测效果不好, 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安全监测人员的安全意识较为薄弱, 未能及时有效地发现潜在的风险, 从而影响到水利大坝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
1.2 水利大坝安全监测设施的建设力度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水利大坝的发展也极为迅速, 而且, 现今的科学技术也被广泛地应用到水利大坝安全监测中, 尤其是在水利大坝安全监测中, 设施的建设较为关键, 对水利大坝的安全监测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 就当前水利大坝安全监测的实施情况来看, 监测设施的建设力度不足, 影响到水利大坝的安全监测质量, 不利于水利大坝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1.3 水利大坝安全监测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水利大坝安全监测的工作中, 要保证水利大坝安全监测的质量, 需要安全监测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 这样才能符合当前水利大坝安全监测的工作要求, 而且, 在水利大坝安全监测系统不断改进更新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也应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 通过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 才能更好地满足水利大坝安全监测工作要求。然而, 就当前水利大坝的安全监测情况来看, 水利大坝安全监测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而且, 大多都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自我提升意识不高, 使得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无法达到水利大坝安全监测的工作要求。另外, 在一些先进监测设备、监测系统引入的情况下, 由于未能及时对工作人员展开新操作技能、新知识的培训, 从而影响到水利大坝安全监测的效果, 甚至会给大坝的正常运行造成不利影响。
2 水利大坝安全监测的对策分析
2.1 全面提高监测人员的安全意识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 在当前水利大坝安全监测的工作中, 安全监测人员的安全意识较低, 造成水利大坝安全监测效果不佳, 对此, 应全面提升安全监测人员的安全意识。首先, 应增强监测人员安全监测的意识, 提升对水利大坝安全的认知度。其次, 加强对安全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 尤其是在引入新监测设备、监测技术的情况下, 应提升安全监测人员对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水平, 从而有效地提升安全监测人员的操作水平, 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影响到水利大坝安全监测质量。再次, 应加大水利大坝安全监测的宣传, 不能局限在水利部门内部, 更应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进行宣传, 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对水利大坝的安全监测质量, 同时, 对提高监测人员的水利大坝安全意识也有着极大的作用。做好水利大坝安全意识宣传是非常有必要的, 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同时, 对提高人们对大坝监测的安全意识也有着极大的作用, 这样在水利大坝出现安全性问题时, 可以及时发现水库大坝的危险, 避免给附近居民的安全造成影响, 而且, 通过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可以对水利大坝进行全面的监督, 更有利于促进水利大坝的安全运营, 避免水利大坝事故发生。
2.2 加大水利大坝安全监测设施的建设力度
安全监测设施的建设力度直接影响着水利大坝的安全监测质量, 而结合以上的分析了解到, 当前很多水利大坝在发展的过程中, 安全监测设施建设不足, 给水利大坝的安全监测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 作者认为应加大水利大坝的安全监测设施建设力度。首先, 应加强先进监测技术、设备以及系统等方面的应用, 不断地强化水利大坝安全监控质量, 如, DMS-IV智能分布式安全监测数据采集系统、NARI DSIMS V4.0大坝安全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等, 实现对水利大坝安全监测的智能化, 从而有效地提升水利大坝安全监测的质量以及监测的效果。其次, 应在水利大坝周围建立基础监控设施, 而且, 应定期对水利大坝设置的监测基础设施进行更新, 确保基础设施的先进性、可靠性, 为水利大坝安全监测工作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 应对水利大坝安全监测设施进行规范管理, 定期对各项监测设备进行巡查和维护, 并定期送检以及验校监测设备, 确保水利大坝安全监测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 确保水利大坝安全监测工作的顺利实施, 为水利大坝的安全运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全面提升水利大坝安全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 在当前水利大坝的安全监测工作中, 由于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缺乏、综合水平素质偏低等问题, 无法满足水利大坝安全监测工作的要求, 从而影响到水利大坝的安全监测效率, 对此, 应全面提升水利大坝安全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首先, 应对大坝安全监测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切实有效地提升安全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水利大坝安全监测工作的顺利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其次, 在不断引入计算机系统、信息系统、通信系统等先进技术的情况下, 应不断地提升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 对实际的工作进行操作指导, 监测水库大坝的工作情况, 以此来确保水利大坝的正常运行。鉴于了解计算机系统又懂水利方面的综合人才稀少, 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全面地培训, 全面提升安全监测团队的综合能力, 进一步保证水库大坝的安全运行, 为水利大坝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3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