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职业

2024-10-24

律师职业(精选6篇)

律师职业 篇1

律师应当保守在执业活动中得知的案情秘密, 即职业保密义务, 这是世界各国法律对律师的普遍要求。1990年9月7日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通过的《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第22条明确规定:“各国政府确认和尊重律师及其与委托人之间在其专业关系内所有联络和磋商均属保密性”。至此, 律师职业秘密保守义务已成为世界各国律师执业中一项基本的、重要的义务。

一、律师职业的保密义务

《律师法》第33条规定:“律师应当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当事人的商业秘密, 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8条规定:“律师应当严守国家机密, 保守委托人的商业秘密及委托人的隐私。律师的保密义务确切的定义应是律师以及有可能知悉案情或当事人信息的律师一方的其他人员, 对在建立委托关系的准备阶段或委托关系建立后知悉的有关当事人的信息, 负有保密的义务, 除非得到当事人明示的授权或

默示的认可, 律师的保密义务始终存在。如果违反此义务, 将会受到惩戒。”

二、律师保密义务和其他类型的保密义务有着不同。律师保密义务具有如下特征

1、律师保密义务是一种与职务相关的义务。

律师保密义务是由于律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这种义务具有明显的职务特征。具体说, 律师保密义务要求律师保守的是职务秘密, 即律师在履行职务过程中接触到的国家秘密、当事人的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对非在履行职务过程中获悉的秘密, 尽管律师作为一般公民也负有保密的义务, 但由于该义务与律师职务无关, 因此不属于律师保密义务的范畴。

2、律师保密义务的客体为秘密。

律师保密义务的客体必须是秘密事项, 此处的秘密应作广义的理解, 其既包括国家秘密, 也包括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对秘密的具体认定, 要结合有关法律的规定进行。只有对依法可以确认为秘密的事项, 律师才负有保密的义务, 对那些依法不应确定为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的事项, 律师不负有保守秘密的义务。

3、律师保密义务是道德义务也是职业纪律义务和法律义务

律师保守秘密的义务受多种规范的约束, 其既是一种与律师职业道德有关的义务, 也是一种律师执业中的纪律和法律义务。作为道德义务, 律师保守秘密义务受律师执业道德规范的调整, 主要要求律师从内心谴责、社会评价等角度来权衡利弊, 以遵守义务。遵守道德义务主要是律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如果律师违背该义务将要受到相应的纪律处分或法律惩罚。

三、我国法律关于律师职业保密义务规定的缺陷

我国《律师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律师应当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当事人商业秘密, 不得泄漏当事人的隐私。”但由于过于笼统, 使得律师职业秘密保守义务的操作层面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不足:其一, 《律师法》把获得职业秘密的时间限定在执业活动中。也就是说, 如果律师泄露的不是执业活动中的, 而是通过别的渠道、途径获悉的秘密, 此时《律师法》恐怕对此行为就无能为力了。其二, 《律师法》规定律师只对国家秘密、当事人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这三种秘密承担保守义务。除此之外, 至于其他的秘密, 包括当事人的违法事实, 甚至是未被司法机关掌握的事实, 律师是否没有保密义务了呢?《律师法》未曾提及。

此外, 我国立法规定不统一, 甚至相互冲突, 致使律师履行职业保密义务陷入两难境地。《律师法》规定:“律师在执业活动中不得隐瞒事实。”这就同上述《律师法》第三十三条产生了冲突。如果律师遵守“不得隐瞒”的规定, 就必须将从当事人处获悉的有关案情的秘密告知有关机关, 但这样做又违反了律师的保密义务;如果遵守“不得泄露”规定, 那么又将违反《律师法》第三十五条规定, 这就造成了律师的执业困惑。

四、对律师保密义务的几点建议

1、扩大职业秘密的时间范围。

律师职业秘密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建立委托关系前所获得的秘密, (可能是在咨询时提供的) ;二是委托关系后获得的秘密;三是案件办理完毕, 法律上的委托关系解除后, 律师应有保密义务。

2、应当扩大职业秘密的范围。

律师职业秘密的范围应扩大到因委托关系或与委托关系的其他关系而知悉的当事人的全部秘密, 而不能仅限于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律师与当事人的良好的诚信关系。

3、应当确认律师作证的特免权。

即律师对其业务活动中得知的当事人的秘密有拒绝作证的权利, 确认律师的这种权利, 既可以确保每个当事人得到切实有效的法律帮助, 又可以维护律师的普遍信誉。

五、律师的真实义务优先于保密义务

1、当事人明示或默示同意律师公开有关案情秘密, 律师可以向有关机关透漏从当事人处获得有关案情秘密。

2、法律规定律师在一定条件下必须如实向有关机关提供案情的资料。如当事人利用法律提供法律服务从事违法活动时与律师的通信, 如果司法机关索取, 律师必须提供。如涉及《国家安全法》有关规定, 律师即可免除保险义务, 履行真实义务, 向国家安全机关提供有关情况。

3、在刑事诉讼中, 如律师被控从事不法活动时为证明自己清白, 可以利用职业活动中从当事人处获取的案情秘密来证明自己无罪。

六、期望立法的完善

我们应当完善现行《律师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中关于律师职业秘密义务的规定, 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使我国律师权利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 使当事人的权利和律师的权益得到更切实的保障。

摘要:律师是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专职人员, 律师应对职业中的秘密负责保密, 否则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律师在执业中接触到委托人的个人隐私、商业秘密或其他个人资料、信息, 未经委托人同意不得向第三人公开, 甚至不得向国家机关公开。律师都有为委托人保守秘密的责任。

关键词:律师,保密义务,秘密

参考文献

[1]许小平:《谈律师的保密义务》, 2009年11月。

[2]王振民:《法律执业道德与法律执业责任》第100页。

[3]《律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规范》,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 2002年3月。

律师职业 篇2

仇少明律师

摘要 律师礼仪是律师法律服务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现代法治文明的一个重要表征,有其独特的内涵和作用,但在我国律师理论界和实务界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律师职业作为法律工作者的一个组成部分,基于其工作的专业性、规范性、严肃性,就必然要求律师行业形成一套相对统一的职业礼仪规范,以约束广大律师在从业过程中的行为。

关键词 律师 职业礼仪 庭审礼仪

引言:律师作为服务型职业的一类,存在行业的共性与其特有的个性。首先,律师作为法律服务的提供者,同其他服务行业一样,需要与人进行沟通和交往,因此凡是社会礼仪或说服务行业所必须具备的礼仪,对于律师同样适用;其次,律师不同于其他服务者之处在于其提供的商品是法律服务,需要接触法官、检察官,需要坐在神圣肃穆的法庭上为当事人争取利益,这就决定了律师行业需要有一套明文规定或者是约定俗成的律师职业礼仪,以配合法律工作者职业的神圣性、严肃性和专业性。鉴于前一方面乃职业礼仪之共性,笔者就不再赘述,本文欲把重点放在律师行业特殊的礼仪规范要求上,试图进行全面的阐述。

一、庭审礼仪

(一)准时出庭

作为一名律师,准时出庭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这不仅体现律师对代理案件的重视、对当事人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对法庭、对法官的尊重,试想若在法庭组成人员均已就座、就等候你这位律师的情况下,审判员会作何感想,等候的当事人又该是多么的心急如焚。最好的状态是能够早于开庭时间10~15分钟到达法院,一方面可以趁这段时间整理一下法庭辩论等环节需要的文件,最后整理一下思路,收拾一下匆忙的心情,并且从心理上适应一下法庭环境;另一方面当然是体现对各方的一种尊重,如果代理民事案件,也可以在庭前和当事人进行简单沟通,给当事人以心理上的安慰。如却因客观理由迟到,必须在落座后向审判长说明理由,并向法庭组成人员诚挚道歉。

(二)坐姿

法庭落座时,用善意的眼神和表情问候对方当事人及其律师或者是刑事案件中的公诉人,落座后低头看文件一言不发或者一脸高傲神气都不是明智的选择。鉴于原告、被告席或者辩护人、公诉人席位分列于法庭两侧,面朝对方,因此在旁听席上的人员是能够看到坐在席上律师的坐姿的,因此律师的坐姿也很重要。在整个庭审过程中都应该保持良好的坐姿,不能轻易动摇,可以适当的放松,切忌抖腿、翘二郎腿等不雅动作,因为这些小动作法官未必看得到,但是群众对此是一目了然的。本人有见到过一些年轻律师,在法庭辩论过程中不断变换双腿的位置,身体始终处于一种摆动状态,给人直观感觉就是这名律师极度不自信,对于所代理的案件没有把握,也缺乏经验。可见,基于这样一种礼仪的缺失,使得律师的形象大打折扣。

(三)表情与神态

律师要始终注意自己在整场庭审过程中的表情与神态,有时候一个微笑的表情或眼神就可能影响法官对你方的印象或态度。

第一、律师的表情要沉稳自信。傲慢和胆怯的神情都是法庭上律师的大忌,前者会给法官以厌恶的感觉,给对方当事人释放一种敌意的信号,而后者则显示出了己方底气不足,从架势上已经先输了一半。

第二、律师要尊重他人发言,耐心倾听对方。一方面切忌在对方发言时与同伴窃窃私语或者眼神游离不定、左顾右盼,这会让发言者感觉到你的不重视,甚至是不尊重;另一方面也切忌一味低头做笔记或自顾自看材料,要善于通过对方表情捕捉细节和重点,通过对方陈词时的神态揣摩对方心理,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在对方发言的时间和当事人的眼神交流,因此律师应在庭审中全神贯注、目不斜视、威严正听,这不光是职业礼仪的要求,也是职业能力高低的一种体现。

第三、要擅长运用眼神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刑事案件中,律师应当在被告人被带到法庭上后,与其点头示意,眼神交换,给其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前文已提到过的,在落座后给对方一个眼神的示意,释放一种友好的信号,表示对对手的尊重;发言时要注视审判席,不能一味将眼神固定在眼前的稿子上,要时不时抬起头和审判席上的人员有一个眼神的交流,用眼神强化语气和所要表达的诉求,加深审判人员对发言内容的印象;辩论时,尤其是在公诉案件中,律师要直视公诉人,并时不时地环视法官。同时要注意避免目光长时间和对方律师的对视,这样会给对方一种挑衅的感觉,不是明智之举。

(四)谈吐

谈吐指言谈的内容,包括言谈的方式、姿态、表情、速度、声调等。笔者认为一名律师在法庭上谈吐方面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发言的音量要适当。声音过大显的没有修养,如果双方律师都扯着嗓门说话,会使庄严的法庭看起来像菜市场,我们要明白,律师工作的重点不是在于说服对方律师,而是通过言语和证据的呈现,使法官倾向于认同他的观点,因此和对方律师比嗓门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给法官留下不好的印象。

第二、发言时语速要适当。年轻律师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发言一气呵成、保持一个较快的语速会给人一种自信、胜券在握的感觉,也可以从气势上压过对方,但事实上这不仅不利于法官对内容的理解,也不利于庭审效果,更别说会使身经百战的律师因此胆怯。因此,把握好一定语速,有节奏的发言,能够适时突出重点,并在感性陈述时适当放慢,通过语速的转化达到以情打动审判人员的效果。

第三、善于利用手势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但手势要适度,切忌过于夸张的手势。有些律师全场照着稿子念,既不抬头也不动一下身子,显得异常僵化,这就会使律师整体形象大打折扣,而在发言过程中增加适当的手势会使这种局面有所改善。

第四、律师的表达要平和,用词应当规范、谦恭、雅致。时刻牢记作为一名律师不光代表当事人,更是法律的发言人,要在言谈举止上做到儒雅谦逊,切忌表达上有任何攻击性的语言。

我特别欣赏一位律师的总结:“心直口快不适于法庭辩论,气势汹汹有失律师风度,反唇相讥则让人感到轻浮、律师在法庭上应当要有风度、有气魄、不卑不亢、趾高气昂,始终保持彬彬有礼的学者气质,一语中的、柔中带刚、语言与肢体的融合统一。一名优秀的律师,应当是有着沉着悦耳的嗓音,阴阳顿挫的节奏把握,收放自如的肢体语言,还有恰到好处的感情控制,内敛而透露着锋芒。”

(五)发言的规范性

第一、如何申请发言、如何表示结束发言是很多律师在网络上讨论的一个重点。确如诸律师所言,在发言的规范上,律师的做法不统一,随意性很大,有的以“我说两句啊”开头,有的以“咳咳”轻咳两声开篇,也有的没有前缀直接进入正题的,在这个问题上,律师们普遍建议便是以更专业、更规范、更礼貌的用于开始发言,类似于“审判长、审判员,我发表一下我的意见”或者“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就这个问题我谈几点我的代理意见(或辩护意见)”诸如此类,这样一种礼仪规范,一方面能够体现对合议庭的尊重,另一方面当然也体现律师自身的素养,展现律师队伍的精神风貌;在质证环节需要提问的情况下,要向合议庭请示,得到许可后尚可发言,这能使得整个法庭秩序井然有序,同时让法官感觉都他在整个法庭中的地位,对于律师而言可以说这也是一个好好的技巧;在发言完毕时,要主动提示法庭,类似于“我第一轮发言完毕”,尽量不要出现让法官追问“原告(被告)律师发言完了没有”这样的场面。

第二、注意称谓的准确和灵活适用,避免犯低级错误。例如合议庭上只有一名审判员高坐,就不能再僵硬地按发言稿上的“尊敬的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照旧念,又比如合议庭上坐的是审判员,就不宜说成是审判长。这一点上就体现了提前到庭的重要性,对环境的适应,和对发言内容的微调整,就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完成。

第三、辩论环节,在对方律师发言过程中,不能随意打断。很多人受港剧影响,认为我国律师也可以像英美法系下律师那样,一旦听到对方律师有不合适的言论或对证人有诱导性的提问,可以直接站起来大喊“反对!”,事实上这在大陆的法庭上是不允许的,因为香港延续英美法系,采当事人对抗制,法官处消极地位,而大陆采法官主导式,任何一方要想在规定程序外发言都要经过合议庭的许可。

第四、注意把握发言时间,做到语言精练,切中要害。法庭辩论环节尤其要注重风度,不打断对方发言是一点,给对方发言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第五、在询问证人或者讯问被告人时候,注意语气的把握,避免过于激烈、尖锐的言语。当然目前中国法庭上一大现象就是证人不出庭作证,往往以书面证人证言代替当庭作证,这使得律师丧失了当庭质证的可能性。

第六、使用普通话,这一点非常重要。笔者发现使用当地方言的情况大量存在,当然从目前情况看,主要是当事人或者被告人在使用,法官、检察官、律师一般会用普通话。律师在和当事人接触过程中,按当事人的语言习惯也许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但在法庭上一定以使用普通话为前提。当然根据各个地区情况不同,笔者认为还是要根据地区发达程度做适时地调整。同时,律师在法庭上应尽量回避一些非法律专业人士的俗语,即要避免适用大白话,尽可能地使用法言法语。

(六)个人物品 第一、文件等在桌子上要摆放整齐,随意地散放给人的凌乱之感,会令人对律师的信心多少打些折扣,反过来整整齐齐的文件摆放,配合上律师胸有成竹的表情,让当事人会格外放宽心。

第二、在庭审过程中讲手机调至静音或关机是基本的礼仪,也是对法庭及法庭组成人员基本的尊重,当庭接电话是大忌。

二、会见当事人的礼仪

律师需要打交道的对象一部分是法庭上的同行,一部分是司法工作人员,如法官、检察官、公证员等等,最主要的部分莫过于当事人。律师行业流传着一句形容律师的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就是说律师要面对的客户形形色色,因为对法律服务的需要是超阶层的,而如何能在纷繁复杂的客户之间周旋,处理好和他们的关系,博取当事人的信任,并同他们配合,获得最后的胜诉判决,是每一个立志成为出色律师的人所要攻克的难题。这其中,一份良好的律师职业礼仪就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一)接待客户地点的选择

基于尊重当事人个人隐私的角度考虑,接待场所应尽量安排在律师办公室、律所接待室等场所,避免在律所公共接待区与当事人交淡案件内容。如果选择律所以外的地点,则应选择环境清幽高雅,且消费水平适中的休闲或商务场所。

(二)平等原则

对待司法工作人员的礼仪,同样也要表现在同客户会面的场合。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傲视一切,目空无人,更不能以貌取人,要明白对于律师而言,有客户才会有案源,有案源才能有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讲,客户才是律师的衣食父母,故对待任何当事人都应本着平等、与人为善的原则。众多律所在对年轻律师培训中都提到这样“五不”:第一不问收入;第二不问年龄,将近退休的人,白领丽人的年龄不问;第三不问婚姻家庭,因为家家都有难念的径;第四个不问健康问题,商务人员不谈健康;第五不问经历,英雄不问出处。

(三)倾听当事人

对律师来说,很重要一个业务能力就是要能够从客户长篇累牍的叙述中把握住最核心、最关键、对案件有影响的点,那么首先一点是能够耐心听当事人陈述,不轻易打断,也许客户表达能力很有限,用词很单一,会不断重复业已叙述过的内容,这时候律师不应该表现出不耐烦的表情,而应该有技巧地引导当事人继续陈述。优秀律师不光在能力上高人一筹,更重要的应该是表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积累,对人事的包容上。

(四)适度原则

我们说,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自尊但不能自负;要坦诚但不能粗鲁;要信人但不能轻信;要谦虚但不能拘谨;要老练持重,但又不能圆滑世故。律师与当事人交往尤为要把握好一个“度”。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出色辩护律师艾伦•德肖维茨说过:“当事人不是你的朋友。”律师对于客户要表现出社交场合基本的礼仪,并且同时遵守律师行业所要求的特殊礼仪规范,除此之外不需要有更多的礼仪去迎合客户,正如德肖维茨教授的另一句忠告“朋友为朋友做的事,不应是律师为当事人做的”。

三、同其他人员交往的礼仪

最后,简单叙述一下律师同其他人员,如法院、检察院的书记员以及与同行交往过程中的礼仪。

(一)与书记员交往时的礼仪

笔者记得有一次正好在文印室帮忙,进来一位女律师,头一句话就是“给我复印一下”,这样一句没头没尾、不带称呼、没有敬语的命令,使得在场的书记员很不满,也就当然没有上前帮忙,女律师只好略显尴尬地自己动手。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在社交场合,很显然平等互利原则深入人心,你给对方施礼自然对方也会相应的还礼于你,反过来回应你无礼的最好方式自然也就是漠视。所以律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地位,对法院、检察院的书记员同样要表现出应由的礼貌和尊重,该有的礼仪和素养不能因为对方身份不同而有所弱化。

(二)与同行交往时的礼仪

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同业互敬是律师职业道德里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尊重对手是一种很高尚的情操,是一个人有涵养的体现。律师之间若嘲热讽、恶语相向,不仅让外人笑话,更重要的是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在律师的激化下反倒升级,最后不可收拾。因此,做到敬重每一个对手,视他们为劲敌同时,也要欣赏对手身上的优点,这样才是一名讲礼仪的律师该有的气度。

四、结语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礼仪之邦,礼仪已幻化作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律师作为专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用前辈张思之的话说就是“优秀律师应当具有哲人的智慧,诗人的激情,法学家的素养,政治家的立场:四者统一于科学的使命和职业良心与社会正义之中。”显然律师职业礼仪对律师来说举足轻重。一名讲究礼仪的律师,不仅很容易赢得他人尊重,营造和谐法庭的气氛,而且能够在无形中使获胜概率增大。

诚然我国的律师礼仪制度由于起步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但随着法治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律师从业人员的素质较过去有了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律师开始关注律师礼仪这一块,并且也正逐渐将之运用于执业过程中。

律师的职业需要你“熬一熬” 篇3

“因为我的专业背景,一开始觉得选择日企是一件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实际接触后,我发现当时的工作其实很容易让年轻人觉得缺乏挑战。”李鹏说。于是2006年,当有机会加入英国富而德律师事务所时,他选择了辞职。这家被业界称为“Magic Circle Firms”之一的事务所是全球顶级律师事务所之一,李鹏在它的上海分所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律师生涯。

跟所有年轻人一样,刚刚开始一个新领域工作的时候,李鹏表现得“不太靠谱”。首先是以往习惯的朝九晚五的工作节奏被打乱—律师事务所动辄加班到半夜,这种节奏和压力让他非常不适应,“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忙不完的事情,To-do List永远满满当当。”另外让他措手不及的是,刚入行没多久,他所在的团队就接到了需要长期驻扎在内蒙古开展尽职调查的项目工作,“入职没几天就懵懵懂懂地跟着团队去了,当时开会分配任务的时候完全不懂应该做什么。”

这个项目是为了帮客户收购内蒙古的一家大型企业而建立的,而这家企业位于戈壁滩中,方圆数十公里都荒无人烟。环境虽然艰苦,但在这场持久战里,李鹏倒是练习了做律师的基本技能,包括公司的合法存续、资质、资产负债、对外担保、重大合同、税务、环保、劳动人事等一系列法律问题的调查方法。

在富而德工作的六年里,李鹏觉得最让他最受益的是那里开放的氛围。“当你被要求负责某个项目中很小一部分的时候,原则上你做完自己的内容就算任务完成,但其他律师间的后续邮件还是会抄送你,你在这个过程中能学习其他律师的工作方法,包括最基础的比如给客户的邮件和报告格式等等。对新律师来说,这是最快的学习方法。”李鹏说。

六年的工作经验也让李鹏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甚至至今都在影响着他的工作方式,加上之后在君合律师事务所的两年经验累积,2013年9月,李鹏进入了环球律师事务所担任顾问,这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律所之一。

这次他适应得很快。他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日本企业及其他国内外企业相关的法律业务,也要负责为公司的日本业务开拓市场。能够升职到顾问层级,李鹏觉得很有成就感,“我现在也终于于有签署律师费账单的权利了”—此前,只是初级律师的他,通常只在账单某一栏出现自己的名字、负责的部分和工作时间,现在他可以在记载有他自己和同事工作明细的账单上签名确认了。这个细节让李鹏很有感触,也是他职业发展的证明,“我甚至至今还保留着第一张签名账单的复印件。”

浅谈律师职业的要求与发展 篇4

关键词:律师职业,道德问题,道德建设

律师行业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挑战的行业, 它戴着光荣、梦想和受人尊重的光环, 随时面临的是严峻的现实, 需要的是广博的知识和全面的能力。

一、律师的职责

当事人在经过深思熟虑以后, 愿意付出相对高昂的代价聘请律师提供法律服务的需求必定是迫切的, 有时, 甚至是非常迫切的。律师从当事人噙满泪水的眼中, 感受到的那种真挚殷切的期待, 有时甚至超过了危重病人对医生的期待。在一些法治发达的国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没有总统社会会照常运行, 没有律师是万万不行的”, 可见, 律师工作在法治社会中, 有着极高的社会价值。

二、现在律师职业与道德的冲突

在生存与道德的夹缝中, 我国有些律师常常觉得律师的生存与富足, 必然以牺牲道德与形象为代价。这些律师甚至以此来自我安慰。

(一) 英美律师的历史和经验

17世纪一位名叫维勒加斯的欧洲作家大声疾呼说:“没有律师, 就没有争讼;没有争讼, 就没有代理人;没有代理人, 就没有欺骗;没有欺骗, 就没有犯罪;没有犯罪, 就没有警察;没有警察, 就没有监狱;没有监狱, 就没有法官;没有法官, 就没有偏袒;没有偏袒, 就没有贿赂。看看律师酿造的这一连串该死的蟊贼吧, 他年纪轻轻的却假装有胡子, 他们的权威仅仅来自他们的假发。”在这位作家的眼前, 律师似乎成为一切丑恶之源, 应当根除。

然而后来他们没有在世人唾弃下消灭, 反而能从低谷中跃至巅峰, 其成功的秘密有三:

1. 及时的行业自律

英美律师的职业资格考察严格, 甚至在法学院录取学生时, 都首先要对学生的品行进行专门的了解和审查。对于不适合担任律师的, 在入法学院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将其排除。这样做, 及时的减轻了律师资格考试报名时的品行审查压力, 同时在校期间, 可以对这些品行良好的学生在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方面, 进一步灌输和引导。

2. 对社会的奉献

早在1424年, 苏格兰的一项法规就创立了穷人登记册, 在册穷人提出诉讼, 可免费得到法律顾问或代理人的帮助。在英格兰, 自1495年起承认了穷人有免付诉讼费的权力。直到今天, 英国作为一个“金钱”社会, 出庭律师仍然不得向当事人起诉追讨律师费。

3. 强烈的身份荣誉意识

百余年前, 帮助西方律师走出形象与发展低谷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强烈的身份荣誉意识。这种身份荣誉意识, 是他们能够时时保持绅士风度, 保持对客户的忠诚, 也能使他们在行为出现偏差时, 及时自律。

(二) 当代我国律师从业人员的现状

当代中国, 很多律师都在向国外的同行学习, 然而学习的结果却是从“君子不言利”的清高, 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一切以金钱为标准, 而且, 虔诚的认为这是市场经济的真谛。但是, 那些市场经济发展了几百年的国家, 却有另一种声音我们很少听到, 那就是:彻底的市场经济是无耻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乔新生教授在《检察日报》上撰写说:“中国的律师之所以难以受到公众的普遍的尊重, 是因为律师队伍的商业气息太浓。”

三、律师队伍的前进方向

当今律师需要改变、完善的地方包括:

(一) 保持独立

律师们所代表的是社会的公平正义, 法律的权威, 公众的信任, 这就要求律师从业人能够以其对法律的专业性了解, 客观公正的对案件的实情进行判断 (二) 援助弱者, 凸显律师追求社会公益的职业伦理.律师作为社会中特殊的群体, 其所要维护的是当事人的利益, 所以律师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应该保持其独立性。律师的行为不应当受到任何方面的强迫或者影响, 其应当为了当事人的利益坚守职业操守,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应当以任何方式去胁迫律师做出有反职业道德和底线的是事情。律师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当积极主动的承担社会责任。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不仅仅为了当事人, 在关键时刻应当以大局为重, 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不应当一心为了金钱。

(二) 倡导人文关怀, 关心社会发展

律师本身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律师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大到国家的民族的利益, 小到平常百姓的切身利益, 律师作为社会的精英其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来, 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同时对于自己的职业也承担更多的责任。

(三) 建立强烈的荣誉感, 重视自身行为的修养和性格的培养

律师的品行影响着一个社会的人的道德荣辱观, 律师对于自身, 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更为强烈, 所以无论在生活还是自身的职业生活中都应当重视自身的行为, 性格培养, 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四、总结

“你带着荆棘的王冠而来, 你握着正义的宝剑而来。律师, 神圣之门, 又是地狱之门, 但你视一切险阻诱惑为无物·······”这是胡乔木老先生对律师的一段评价, 因为很多律师们真正的进入社会中时, 就背信了曾经深沉的誓言。从事律师职业, 做得好了可以为老百姓伸张正义, 做得差了将严重危害民的利益, 一切就在律师人的一念之间。

参考文献

[1]王彦伟.修改后的《律师法》对律师职业的再定位[J].法制与社会.2009 (01)

[2]程元, 施雪琼, 岳浩然.论我国律师角色的理论定位[J].现代商贸工业.2009 (08)

[3]许身健.论律师职业的属性[J].刑事司法论坛.2009 (00)

[4]顾永忠, 宋英辉, 熊秋红, 王进喜, 司莉.论律师的职业属性[J].中国司法.2007 (04)

[5]司莉.律师职业性质与律师制度建构[J].中国司法.2007 (05)

[6]司莉.律师职业功能正义性的悖反与统一[J].河南社会科学.2008 (01)

[7]顾永忠.论律师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社会责任[J].河南社会科学.2008 (01)

律师职业条件讲义 篇5

1.积极条件,积极条件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第一,具有律师资格

第二,在律师事务所连续实习满1年

第三,品行良好 来源:

2.领取律师职业证书的消积条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颁发律师职业证书;第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受过刑事处罚的,但过失犯罪除外。

第三,被开除公职或者被吊销律师执业证书的。

二、律师职业的限制性条件

第一,律师应当在一个律师事务所执业,不得同时在两个以上律师事务所执业。第二,执业律师不能担任国家机关现职工作人员。

第三,律师担任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期间不得执业。考试大论坛

三、律师事务所及其形式

1.国家出资设立的律师事务所,依法自主开展律师业务,以该律师事务的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2.合作律师事务所,以该律师事务所有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3.合伙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对律师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和连带责任。作为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应当具备三个条件:

1.依法取得专职律师执业证书 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

2.具有五年以上的职业经历

3.担任合伙人之前三年内未受过停止执业以上的行政处罚

四、设立律师事务所分所

其管辖原则实行属地管辖,按照律师法的规定,律师事务所可以设立分所,设立分所需经拟设立分所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按照规定的条件审核。

五、执业律师的权利和义务 来源:

第一,委托人可以拒绝律师为其辩护和代理,也可以另行委托律师担任辩护人或者代理人。

第二,律师承办法律事务经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同意可以向其调查情况。

曾经担任法官检察官的律师,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离任后两年内,不得担任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

六、法律援助制度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1.法律援助制度责任主体的明确性。

2.法律援助工作的统一性。来源:考试大

3.法律援助服务的无偿性。

4.法律援助范围的广泛性。

5.法律援助形式的丰富性。

律师职业 篇6

一、律师法律援助职业趋向的价值界定与国际比较

1. 律师在法律援助中的主体地位无可替代。

律师法律援助主体地位是法律所决定的。中国《刑事诉讼法》第34条对律师在公诉人出庭公诉案件中的三种情况应给予法律上的援助作了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在《关于刑事法律援助工作若干问题的联合通知》中也规定了人民法院应当积极支持律师行使辩护职能所开展的法律援助工作, 为其提供查阅、摘抄、复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实的材料及同在押的被告人会见和通信等方面的便利条件等。可见律师作为法律援助的主体地位是法律所决定并赋予的。同时, 律师作为当代法治社会中公平正义与人权保障的重要标志, 具有维护社会成员个体利益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双重职能。在针锋相对的诉讼过程中, 律师的介入, 更是维护了法律的正确实施, 对完善国家的司法制度, 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以上职业使命的顺利实现, 必然要求肯定和加强律师在法律援助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职业的独立性, 也由此奠定了法律援助是律师执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2. 律师在法律援助中职业趋向的专业化。

在中国目前的法律援助制度中, 律师从事法律援助工作的职业视角, 更多的是出于一种义务而非主动性的职业选择。在统计调查数据和案件分类上, 将法律援助工作作为职业方向, 还没有进入律师职业选择的主流视角。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律师制度和律师职业选择中, 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从事专业的法律援助工作, 将法律援助作为专业性的职业方向。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法律援助制度的国家, 对欧美国家的法律援助制度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英国法律援助服务工作的提供者主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 是与法律服务委员会签订法律服务合约的律师事务所, 这类主体承担了法律援助中的大部分工作。特别是在《接近正义法》施行后, 将全新的法律援助合同引入了英国法律援助体制中, 以便于进一步规范法律援助活动, 保证服务质量。只有通过法律服务委员会质量认定, 并与之签订法律援助合同的律师事务所, 才能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服务[1]。通过这一做法, 从政府层面到律所层面, 对法律援助服务的重视和投入, 就使很多律师将法律援助作为职业方向, 成为专职法律援助律师。因为在成为专业性法律援助律师后, 不但在经济利益上能够得到保障, 其职业价值也得到了肯定与尊重。第二类, 是法律服务委员会直接雇佣的公设辩护人, 也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法律服务委员会同样会对公设辩护人进行严格质量控制, 设定一定的质量保证标准, 并且要求其受法律服务委员会规定的行为规则的制约, 以帮助其提供合格的法律援助服务。这一法律援助服务形式的存在, 也使得这一类律师会将法律援助作为职业趋向[2]。与法律援助委员会对法律援助案件的高标准、高质量要求相对应的, 是其同样为法律援助服务提供了高薪酬, 法律援助服务不再是免费和低报酬的代名词, 运用市场的经济手段来引导律师将法律援助工作作为其职业专项。

参照英国经验可以发现, 律师在将法律援助服务作为职业趋向时, 受到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 一个是对律师职业价值的判定与尊重, 另一个便是具有法律援助服务的良好外部环境。只要具备以上两方面条件, 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职业律师投身到法律援助服务中, 进而实现法律援助服务的专业化。

二、法律援助服务的职业化发展与路径优化

法制社会的深入发展, 要求法律援助事业在广度与质量上的突破, 随着中国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 中国的法律援助事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实现律师从事法律援助服务的路径优化:

1. 逐步完善法律援助的法律法规体系, 为律师从事法律援助服务提供立法依据。

欧美发达国家的法律援助工作之所以能得到比较快速的发展, 与这些国家非常注重制定并不断修改有关法律援助的立法密切相关。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立法, 明确了政府所承担的法律援助义务。阐明了法律援助机构的性质和职责、法律援助的案件范围、条件、程序及资金来源, 使法律援助活动更加符合司法公正和保障人权法治精神的内在需要。

2. 适度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 为律师从事法律援助服务提供职业空间。

较之英美发达国家, 中国以各地方政府制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作为申请法律援助的经济困难标准, 显得门槛过高, 再加上法律援助事项范围的限制, 使真正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家庭和人口数在全国家庭数和人口数中所占比例较低, 这就使得法律援助案件没有能够形成规模化效应, 制约了律师的执业动力与职业热情。因此, 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 应适当调高法律援助的经济困难标准和扩大法律援助的案件范围, 使更多的社会成员受惠于法律援助, 并提高法律援助律师的职业空间与范围。

3. 进一步明确法律援助机构的性质和职责, 为律师从事法律援助服务提供机构保障。

西方发达国家从建立和发展法律援助开始, 一直十分强调政府对法律援助的责任, 设立专门的机构从事法律援助工作。而中国各地已经建立起来的法律援助机构除了一小部分属于政府行政机构外, 大多为财政拨款的仅具有事业性质的单位。这些机构不仅性质不一, 法律地位也不明确, 这种状况不利于体现政府对法律援助所应承担的责任。为了彻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应通过立法, 进一步明确法律援助机构的性质和职责, 明确其法律地位, 使现有法律援助机构能够更好地代表各级政府行使法律援助职能, 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职责, 为律师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政策支持。

4. 建立一支法律援助专职律师队伍, 为律师从事法律援助服务提供专业支持。

法律援助专职律师队伍的建立与壮大, 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法律援助服务的办案效率和质量, 也更好地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对于发挥法律援助制度的整体制度功能, 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目前, 中国对于法律援助专职律师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其性质地位不明确。而且, 专职律师的数量偏少, 职业动力缺乏。因此, 在现行法律框架之内, 适当灵活地采取措施, 赋予法律援助专职律师应有的法律地位, 为其执业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条件, 使其能够更好地履行法律援助服务职责。

5. 构建契约化的刑事法律援助模式, 为律师从事法律援助服务提供职业动力。

英国成功的法律援助实践表明, 契约化的法律援助模式有助于规范法律援助行为, 保证法律服务质量, 并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的工作效率。在中国, 传统的行政化法律援助模式占据支配地位。由类行政化的法律援助机构行使管理权, 律师则通过接受指令完成任务, 表现为一种公法上的强制性义务[3]。这种模式显然难以激发律师提供刑事法律援助的热情, 也就无法保证援助质量。在法律援助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要提供更多更好的法律援助服务, 就必须以契约模式引入高效优质的法律援助主体。此类合同宜采用竞标的方式, 由中标的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援助中心订立合同, 设置必要的条款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律师事务所应保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法律援助案件, 法律援助中心则负责支付其合理的援助费用[4]。契约式模式的引入, 明确了法律援助服务主体的权利义务, 责任范畴, 充分尊重法律援助律师的平等地位, 充分实现其经济利益, 能够有效激发律师的执业动力。

6. 加大对法律援助经费的投入力度, 为律师从事法律援助服务提供外部激励。

法律援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与全面优化, 除了健全的制度支持和机构保障外, 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充足的财政投入。欧美各国多年来一直不惜斥巨资支持法律援助工作, 并对法律援助经费不设上限, 不受财政预算的限制, 还随着援助业务量的增加, 逐年增加法律援助经费投入, 以保证这项法律制度的顺利运行。中国各级政府尽管近几年来加大了对法律援助的经费投人, 但保障水平仍很低, 仍然跟不上工作发展的步伐, 法律援助工作宣传、培训等事项所需的大量经费支持, 还很难落实到位。综上,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法律援助工作的经费投入, 保障法律援助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提高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积极性, 为律师对法律援助服务的职业选择提供外部激励。

7. 充分发挥律师协会作用, 为律师从事法律援助服务提供创新指引。

律协作为律师管理与自治的重要机构, 发挥着管理、协调与沟通的多重职责,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 律协也应当在律师从事法律援助服务中为其提供创新性的职业引导。因此法律援助的创新与发展, 同样离不开律师协会。作为援助工作的管理部门应主动协调律师协会, 通报律师参与法律援助的工作情况, 并根据法律援助在各个时期特点的变化、工作要求的更新、新增加的援助项目、新法律问题的出现等, 对律师进行法律援助的专业指导和业务培训, 让律师及时掌握法律援助工作的新法规、新要求、新变化, 使律师跟上法律援助工作发展的思路与步伐, 为律师选择法律援助服务作为职业方向提供职业引导。

参考文献

[1]Neil Rickman.Reform of Legal Aid in England and Wales[J].Fiscal Studies, 1999, (3) :275.

[2]桑宁, 蒋建峰.英国刑事法律援助质量控制体系及启示[J].中国司法, 2007, (1) :87.

[3]张雪峰, 李海明.论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态势及其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5) :70.

上一篇:MPH教育下一篇:废聚苯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