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在高处(共6篇)
思想在高处 篇1
曾听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美丽的丹顶鹤》, 读到“丹顶鹤飞临黄海之滨”那一段时, 教师让学生想象丹顶鹤会做些什么。学生说:它们会在岸边玩, 在空中飞, 在水中嬉戏, 和同伴一起唱歌、跳舞、游泳……多么欢快、自由、祥和的一幅画面啊!教师接着问学生“:你们想对美丽的丹顶鹤说些什么呢?”
一个学生回答“:我想说:丹顶鹤, 你真美呀!你真漂亮!”
另一个学生说“:丹顶鹤, 你真幸福, 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
“无忧无虑”, 凭着教研员的职业敏感, 我似乎察觉到某种莫名的羡慕。
果然, 接下去的一个学生印证了我的想法, 他说“:丹顶鹤, 你真自由,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小声地) 不用在教室里学习。”
教师连忙说“:哦, 你是这样想的呀, 其他同学又想对丹顶鹤说些什么呢?”
其他学生立刻受到了启发, 偏偏忽视了教师的心思。一个学生大声说“:丹顶鹤, 我真羡慕你, 可以自由快乐地生活, 我们却要整天写作业。”
预感到学生的倾向, 教师连忙“刹车”“: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其实, 丹顶鹤也很羡慕你们啊, 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多开心!让我们接着学习下面的课文……”
认真审视以上教学环节, 我们会发现, 如果教师能够顺势引导, 完全可以让课堂峰回路转, 柳暗花明, 变被动为主动, 并以此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比如, 教师在介绍丹顶鹤的迁徙习性时, 曾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过一幅中国地图, 标明了丹顶鹤飞行的起点和终点。这时不妨再让学生看一看这幅地图, 想一想地图上短短几个厘米的距离, 在实际生活中又是怎样一段遥远的路程, 想一想丹顶鹤的飞行是怎样一段长途的旅行, 在那长途的飞行中, 它们会遇到狂风吗, 会遇到急雨吗, 会遇到突然袭来的秃鹫吗, 会遇到凶猛的雷电吗, 但是它们会因此而退缩、会因此而取消来年的旅程、中断它们的追求吗?……
有了这样的想象, 我们告诉学生:丹顶鹤所经历的是一段危险的、艰辛的、顽强的飞行, 因此它们享受这份自由和快乐是有资格的。你们现在坐在教室里学习, 是苦了一点, 但正像丹顶鹤长途的飞行, 有一天, 当你抵达幸福的彼岸时, 你就会知道, 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你就会明白, 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这个发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小插曲, 向我们生动地讲述着语文教学的概念:没有一门学科可以像语文这样,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能把思想教育做得声声入耳, 字字入心, 自然而然, 无踪无迹。思想教育不是空中楼阁, 在语文课上, 它浸透在每一个知识教学的细节里。语文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走向阅读的高处, 更要引领学生走向思想的高处, 因为人生理想的教育永远不过时, 它是照亮人一生的灯塔, 对孩子们的生命成长有着真实而深远的意义。
思想在高处 篇2
站在高处作文
[262300]上海市向明中学 姬煜
真正的高处在哪儿?我的躯壳太重了,我无法带着它去寻找,于是闭目思索,任灵魂在历史的长河中穿梭,去寻找真正的高处。
蓦地,眼前的黑暗中出现了一束束刺眼的金光,让人睁不开眼。是什么能发出如此耀眼的光?我眯起眼睛怀着敬畏的心看去,原来是一位位登临权力顶点的君主――建立地跨三洲大帝国的亚历山大,席卷整个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站在山尖高呼“我比阿尔卑斯山还高”的拿破仑……他们的位置是如此之高,脚下踩着的却是森森白骨垒起的高山。我隐约听到其中古亚述一位国王的自述:“经过一个多月的行军,我摧毁了埃兰全境,我在那儿撒满了盐和荆棘的种子,于是那儿转眼间不再有欢笑,只有野兽和杂草。”从这位站在高处的国王口中掷下的话语竟如此让人不寒而栗。这就是高处?只因身份地位在他人之上便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自大、傲慢与疯狂,肆意地践踏身下如草芥般微小的“蝼蚁”――高处竟是这样?
还未等我的大脑有个回答,被他们压在身下的“蝼蚁”揭竿而起,顷刻间,一座座高山轰然倒塌。再庞大的帝国也会分崩离析,再耀眼的光芒也终将黯淡,待朱墙碧瓦坍塌成了残垣断壁,闪耀的金光被掩埋在了废墟下,一切重归黑暗。
忽而眼前又出现了座座高山,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烁着伟大圣洁的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诗圣杜甫所到达的高度,立于五岳之尊俯瞰下去,视野里便容纳了万里河山,天下苍生。然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种种愁思在胸中翻腾,如火山喷涌般爆发,化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绝唱,化为“三吏”、“三别”写尽人间疾苦,用文人的笔描出了一幅生动的浮世绘,成为后人口中的“诗史”,站在精神文化层面的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但是,这样一位站在精神高地的伟人,吟哦着“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诗句,客死船上:他一生贫困潦倒,艰难苦闷,郁郁而终。我俨然看到杜甫身旁的那些人-25岁便卧轨自杀的诗人海子,潦倒一生割了耳朵又举枪自尽的印象派大师梵高……他们在思想、艺术、精神方面已高得让我们触摸不到他们的衣襟,达到了常人穷极一生也无法企及的高度。这些人站得很高,有大家风范而无大将之才,有鸟瞰宇宙的视野而无纵横世界的气概!于是一幕幕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就这样产生。高处,不胜寒!
睁开眼睛,让灵魂重回身体,天空中排排鸟儿飞过,洁白的`羽毛撒了一地。我寻找到的两者,一个坐拥金钱权力,处在了物质的巅峰;一个在思想、艺术上的造诣足以将之推向精神文明的山巅,都是那样的高。而彼此对望,对方又是那样的小。前者动动手指便可将后者打得灰飞烟灭,后者眼中的前者则如天地间的一粒沙石,小得如沧海一粟;反之,前者的富贵高傲对比后者的卑微渺小得以体现,后者的崇高伟大通过前者的自大狂妄得以彰显。这真是一组绝妙的辩证!
在这里,以普遍能被大众所接受的价值观来看,后者通常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可。可“杜甫”们却往往与现实相去甚远,当崇高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发生碰撞时,便束手无策,无计可施。于是在理想的执著与现实的无奈中发酵出抑郁孤愤的情愫,以至于终身沉郁悲苦,无法自拔。更有甚者,生命的躯体难以承受心灵的苦闷,生不如死,只能自我了断以摆脱心灵的重负。
忽然眼前又浮出一些人,他们是那么平凡以至于名字都不值得在这列出来,外滩上经营咖吧的阿姨,小区里种芍药的慈祥老人,虽无所成就仍埋身在实验室里的科研人员……脑海中存着的是他们的笑脸,是平凡人对生活的热爱,是那种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情感。生活不就是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的协调吗?我们所需要的应是崇高精神境界与至真至纯生活态度的和谐统一。过盛的豪情发过了酵,尖锐的山风收住了劲,磅礴的江河汇成了湖――这样,我们便站在了真正的高处。
在高处照亮 篇3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在有限的“忽然”里,我无限地将心力置于平凡朴实的写作之路上,转眼30载,一如既往。事非经过不知难,一路如此固执不化、坚忍不拔,竟无恣肆搁浅,现回头遥想,实觉不可思议。
少年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我走上文学道路,最要记得的人是先父。先父乃民国中学生,在闭偏一隅的深山远村,算是有学问的了。客家地区半耕半读的文化特性,在父亲身上留下了鲜明的烙印,直到驾鹤西去前两年,他都嗜好读书,几乎手不释卷。少时和父亲同床,最深的记忆,便是伴着摇曳的洋油灯下的翻书声入梦。
久而久之,受了父亲的熏陶,乱翻书是必然,夜雨孤灯乱翻书也是司空见惯,当时家中物质匮乏藏书不多,因此我还常常随父亲步行十几里去借书。后来识字渐多学有长进了,潜移默化中,便也似懂非懂地翻阅父亲的书。这样,倒也开启了通往知识殿堂的门,一发便也不可收拾。小学毕业前,就把三国、水浒、西游以及说唐、说岳等粗读了一遍。父亲由着我的阅读兴趣,并不阻拦,就连《好逑传》这样当时的禁书也让我看,还和我分析、讨论书中人物和情节,连梁山一百零八将的绰号、隋唐好汉的排序,也记下不少。到初中,又读了“三言二拍”,还有上高中的哥哥带回的《青春之歌》,虽是囫囵吞枣,但阅读写作能力却是日有进步。
有此父斯有此子,人道之常也。父亲爱写字记东西,耳濡目染中我也受之影响,自小读书就喜欢抄抄写写,对语文一科有相当的偏爱。进入初中后,在一次全校性作文比赛中,我拔得头筹,使得语文课研组长魏圣佑老师刮目相看,还抬爱把我这篇作文投稿给报社。事微而获益大,虽未见报,但我却知晓了世间有投稿一事。魏老师是我文学之路上需要记得的第二人。
1984年中考结束后,怀着对母校上坊中学的依恋,我在暑假劳作之余,一气呵成名为《校园里的油桐树》的习作,心痒痒的想着投稿。该留什么地址呢?虽然当时录取通知书还未到,我却胸有成竹相信自己能够上武平一中,乃以此为通讯处。如愿进校园不到两周,我便有了所谓的处女作。捧看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看着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印字赫赫在上,那份高兴劲儿真没法形容。此后,时有稿费单飘来,天南地北的慕名信隔二连三飞来,某天竟达20多封。那时报刊少,能在一纸方寸中印上自己的蜿蜒方块,还真让他人好生佩服,惹来了众多“鹰钦燕羡”。1986年某月的三笔稿酬合起来竟逾百元,高过老师的工资了。收发室的老大爷神秘地告知,学校有位肖老师是省作家协会会员,我看他的稿费还没你多呢!老大爷侧目之余,专门为我开了个可以带锁的信箱,让我享受老师的待遇。
我的写作和发表欲望特别强烈,原因之一是家庭的困顿,穷则思变,我急欲挣脱贫穷的藩篱桎梏,想用稿费来养活自己,减轻父母的负担。高二课余兼着暑假,我还编了本名为《青年文史知识日读》的书,逾30万字,不知天高地厚地投给了大名鼎鼎的中国青年出版社。书稿很快被退回,但编辑复信中肯定了里面尚有佳篇,建议我有选择地投给一些报刊。我看上了广东一家名为《文艺与你》的杂志,一来二去的投稿,竟受到杂志副主编杨永权老师的注意。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杨老师虽公事繁忙,但依然会抽空与我通信,为我解疑答惑,即使他被调往《广州文艺》后,仍未中断与我的通信。对我的每一篇习作,他几乎都看,都提出中肯的意见,有时洋洋洒洒就是几页纸。除了和我谈文学,谈写作,还谈人生,每月我都能收到当时号称“文学期刊四小名旦”的《广州文艺》。杨永权老师进一步激活了我的文学梦想,他是我文学道路上需要感恩的第三人。
高考遭遇了“滑铁卢”,虽知祸根在写作,但复读不久,离家时那些对父母和兄长信誓旦旦保证不写稿的话又被抛诸脑后,我发现我之热爱写作实与生计无大关联,而是因吾一介书生者,腹怀拙见,如若封藏就觉如骨哽喉,岂能不吐!当一班小学弟小师妹慕名聘请我担任文学社的顾问时,我还是欣然答应了。让我感动的是,几位小学弟小师妹的父母特别支持文学社,有的还帮助油印小报,非但不忧虑我带坏他们,还说:有文学梦想和追求的人,怎会不求上进呢!若干年后,我和业已成为知名文学教授和著名记者的这帮学弟相聚,回忆文学发烧友那段岁月,莫不开怀,还一致认为是热爱写作、追求文学才有今天的成绩。
好歹被扩招上了高校,进了非心目中的专业,我不忍年迈体弱的父母再为上学费用发愁,决心用稿费养活自己。我所定计划是,上午全心学专业,没课的下午和晚上就外出采访或写作。还组织发起成立了文学书社,主编起了文学刊物。初生牛犊不怕虎,我抓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社会热点问题,采写了一系列小报告文学,陆续在报刊上亮相。为了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我还利用假期外出,在成都拜访文学名家周克芹、流沙河,在厦门拜访诗人舒婷等,聆听他们对文学和人生的见解。
此时的写作,大有文学打工的况味,什么题材来钱快就写什么题材,全无主攻方向,但毕竟让我能靠着稿费基本自食其力度过大学生活,还提前走出了校园,了解了世间百态,充实了精神生活。大名鼎鼎的孙绍振教授和陈章汉先生都说我是根早发芽的好苗子。
感谢文学,感谢写作,让我这位毫无背景,且和县里签了“卖身契”的合同生,能靠着发表和未发表的几十万字习作留在省城,成为当时教育界的一桩奇迹。
二
18岁那年,一帮学弟师妹为我庆生时,豪情万丈的我立下壮志,要在生命的第二轮出书。誓言和梦想不敢轻易忘怀,我在1992年深入上杭县才溪乡,结合历史和现实,为这个当年中央苏区的第一模范乡和将军之乡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将军与故土》,为24岁准备了一份厚礼。同年我被批准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福建省分会(后改名为福建省作家协会),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省作协会员。
在接触一些大人物并参与某些写作后,省里领导有意把我作为秘书人选。诚然,这是走仕途的捷径,多少人求之不得。此时,于我有恩的单位老领导已退,按理可往高处走了,但写作却使我欲罢不能,当秘书既没有个人时间,又没有自我,与写作爱好大有冲突,遂婉谢。
nlc202309040532
拒绝着各种诱惑,在写作百花园里耕耘着,1999年,30岁的我成为中国作协会员(连续八年为闽籍会员中最年轻者),旋于新世纪之初出席第五届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在文友们艳羡的目光中,我却发现了自身的差距、缺陷和种种不足。文学星空灿烂,我断断还没成为星,身上那点微光,不过是被星光反射而生。在中外经典大师和他们的作品面前,我只是个学生,虽然没有匍匐,但毕竟还要仰视。
“汪洋如海的信息将会使人类变得被动自私,真理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人类将会毁了他们热爱的东西。”1932年,英格兰作家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一书中曾如此预言,没有想到一语成谶,此际的社会,文学的轰动效应已消失殆尽,文学被边沿,被忽视,文学青年被嘲笑,作家和文章不值钱。官场、商场,歌星、影星及一脱成名等成为热捧。许多人找不到北,没了主心骨,文学同道挥手自兹去,但我没有彷徨,更没改弦易辙,我觉得,恰恰这个时候,是文学的有为时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远离浮躁、功利,写作正当此时,我愿做文学麦田里的守望者!
杰拉尔德·克拉克曾在美国《时代》周刊上著文:“文学大厦像往常一样处于年久失修的状况。诗歌萧条,小说仍处在詹姆斯、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的影响下……但是慢着,天空闪出一道光芒,传记生机勃勃,尽管传记的旗帜不能在大学英语系的上空飘扬,评论家也不大像他们应该做的那样为传记捧场,但我们仍进入了传记的黄金时期。”这仿佛是从高处照亮的一道光,鼓励我坚守着传记的写作,20多年下来,不觉已有近千万字的作品问世,甚至我近年在考虑转型写小说时,读者和朋友都为我捏一把汗,怕是“久假不归”。
伏案操觚,文学的,非文学的,都是写作,何必在意孰轻孰重。文学的写作让人放松些,在虚构中穿行,恣肆汪洋;非文学的写作,譬如历史,譬如传记,就得严谨。两种写作兼有,两种情境皆知,皆自如,皆自在。我在写作世界里,是王者,所有的文字都是我调动的棋子和军马,任我指挥组成能看可赏的方阵。但这指挥,得有思想,有精神,有底线。
文学给了我许多光亮,犹如一个清丽可人的少女诱导我前行,让我走着走着,也自觉或自信成了文学的人。在这其中,也患得患失了许多,有纸糊的桂冠,有腰椎劳损,有卡壳时的头痛,有实打实的利,也有他人道是自欺的精神,少了声乐,少了休闲,年过不惑仍然一如既往地做夜猫子。而后躬身自问,我的这些书写,也能给人以照亮么?纵使光亮微弱,也是矢志追求。
文学也给我带来了亲切的关怀,它更像一个亲切而幽静的知己,悠诉着人情世故、处世之道,那些文字努力地发掘着我的每一寸心灵土地。读毕之后是喜悦,是哀愁,是反悔,是无悔……无论怎样,它终究温暖了我的心,让我认识了世界也诗化了世界,认识了许多人也认清了许多人,让我懂得了取舍,于是乎,在热烈和淡定中实实在在做人,扎扎实实写东西,从从容容过日子。没有文学,我不知自己现为何种姿态生存于世。
文学有真义!感谢文学!
三
岁月飘零,历经是是非非,那些皱褶成叠的光阴故事,而今都成了幸福美满的回忆。犹记当年一桩有趣的往事:大学一次早读时,一位刚从被窝里梦醒过来的同学兴冲冲地跑到教室的讲台上,当着我的面激动地告诉大家我成了著名作家的消息——这源于他昨晚做的一个梦:他在一家书店里,看到里面放的全是冠以我名字的书。
自高一发表处女作伊始,事身文学一晃竟有30个年头。虽然先后出版了30多部书,有1500多万字问世,被嘲笑成福建码字最多的人,但我自知愚钝,高度不够,力度不逮,迄今并无什么佳构巨著。此非自谦,乃实情也。
终究是自己的孩子,虽幼稚,却也真实,我就是从幼稚爬行到现在的。才浅本如此,何愁人嘻笑,嘲讽当自励,他年或有期!
希腊柏老曰:“岁月就像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年华,中间飞快流淌的,是年轻隐隐的伤感。”岁月是抓不住的光影,禁不起蹉跎就老态龙钟,充斥着匪夷所思的酸甜苦辣。
30岁前为发表,为出名,也为生计,拼命写作;30岁之后就爱写自己想写之文,近年屡有人携巨款上门求动笔,竟也懂得拒绝,也能不为所动了。因为终究是明白了一点:人生要精彩,就需不断行动,行动是一个逐渐剔除糟粕的过程,而后留下自己喜欢的事,做一个至纯至简之人。在这个过程中幸福很重要,钱乃外物,过眼即枯,懂得在嘈杂纷繁的大千世界中尊重自己的文学选择,以此享受人生,才可到达幸福终点站。
参加工作那一年,曾作文如下:“写作属于寂寞,属于苦乐交织,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已没多大实惠,不足为稻粱谋,但我从不轻贱它。它成了我的第二生命,我的骨髓里都浸着文学的流汁。”不瞒你说,此文多少也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旧味,谁能知道明天的事呢,未料过了不惑竟还奉为圭臬。写作经历,让我知道了不可思议处正是可思议处的真谛。
甲午国庆,从新疆采风回榕,正值从文30周年纪念日,在家人和朋友的祝愿声里,心潮难已,乃草就《从文三十年述怀》一诗:
闲云出岫本无心,黉宇青青惹诗情。
机杼自出非有意,李杜光芒壮吾行。
赖有先生时奖掖,愧无佳构举大旌。
史林文苑多鹤侣,苦乐书斋月影明。
倚天长啸寻剑舞,笑看人生把歌吟。
三十功名尘与土,万千草叶任品评。
不奢闻达何累物,繁花拂袖养胸襟。
天公怜惜赠征衣,友风子雨总轻盈。
我求成而未有成,似我者无数,渺渺我者似微尘。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我说:文海是苦海,文学却是我的岸,以写作为桨,我不度人也能自度。我知道明天,我还会沿着文学的光亮走下去,前方是一片良辰美景也好,一方萧条陋色也罢。
站在高处作文 篇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山的人总是以登上山顶为傲,站在高处,美景尽收眼底,仿佛自己成为了这世界的主宰一般。可是站在高处的目的便是为了享受高处带来的“幸福”么。有人说是,也有人说不是,那就让我来谈谈我的感受吧。站在高处自然要享受。每次和家人登山,登上山顶便是最终目的。
没有一个人不享受站在高处感觉,当温柔的山风抚去脸上晶莹的泪珠;你宛如巨人俯视着山脚的小村庄,鲜艳的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当你双手抚摸着天边的云,多么舒适啊。就这样一直静静的享受下去吧。可美景总是会看腻的,你哦愿意就这样一直守着同一片蓝天过日子么。大部分的人对此是不情愿的,于是也就有了一部分睿智的人。它们除了适当的欣赏美景外还会抛开这个高度,向着更高的地方前进。“那个被苹果砸晕脑袋的家伙”我们都一清二楚,牛顿?近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她因为发现了引力,被人们誉为力学之父,面对潮水般的赞誉,她淡淡的说“我只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已。”站在高处,她没有过多的沉浸在当下的“幸福”,相反它以谦虚的人格不断指引自己.它努力追求更高的高度,最终他以一己之力推进了经典力学的发展,而这构成了经典力学的重要基础。牛顿不于“高处”自我陶醉,而是向更高处前行谱写了物理不朽真理。莫言,不少人因诺贝尔奖了解他,讴歌他。可以这样说,莫言大半辈子都在耕耘文学。诺贝尔奖是奖励这只老黄牛牛的一束鲜草,可这难道它就能心安理得品味起来,就此固步自封。
不,莫妍没有沉迷于目前的写作高度,他发申明拒绝捧杀自己,他甚至为今年一场宣扬讲座而苦恼。至今,她已经淡出了很多人的视野。莫言拒绝眼下的高度,是对文学之路深远的追求。站在高处,鸟瞰风景,眼下的一切都让人心醉神迷。平庸的人选择就此麻木自己,最终得来一腔苦涩。睿智的人选择果断离去,那时追求更高的高度,是对人格的不断磨练,最终臻于完美。
创新不只在高处 篇5
对许多人而言,创新是光荣与梦想;对许多企业来说,创新是必须的战略和营销,不管这种创新是“山寨”还是“颠覆”。被反复渲染的创新,似乎失了本色,我们已经很难去定义创新。是否只有像微信一样,创造新的规则才能被称为创新?或者像大疆一样,在一个细分领域做到第一才是创新?
创新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并非遥不可及。从细微制度改进,到系统性功能提升,或者创造出新的价值,乃至最后颠覆世界,都是不同模样的创新,但又都是创新本来该有的样子。
创新在于一线的执行力。
许多杰出的产品并不是输在“创新”不足,而是“创新的执行力”不足。最初,滴滴打车的程维将产品开发外包,等到交货时,才发现产品满是漏洞,滴滴差点就夭折在起跑线上。
创新能否成真,最后还是要靠“执行”二字淬炼。美团外卖进行全国性推广前,招了6个数据运营,在北京某区域发了4个月传单,最后建立了一个发传单模型:在什么时间发,在什么地点发,数据反馈会如何。发传单这种没有门槛的事情,美团愣是可以创新出一个数据模型。
创新在于流程的优化。
美国有一家很大的药品零售企业CVS,有7000多家门店。公司以前的流程看上去很简单:客户早上提药方,然后核对、配药,下午下班或者中午休息的时候取药方。CVS内部一检查,发现这个流程竟存在60多个问题。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就是,客户留下药方走了,等回来取药的时候,被告知药方不能配,客户能高兴吗?客户不高兴的结果,就是隔壁开了新药房。顺着流程本身可能的问题优化,让流程不再是一种阻碍,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创新在于内心的信仰。
很多人都知道,日本有个很出名的寿司之神,做寿司就像祭祀一样。在他的店吃寿司,顾客不能点餐、不能说话,只能安静品尝。这种像是“修行”一样严格的进食方式,却吸引到全球的食客慕名前来“朝圣”。做寿司的师傅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花甲老人,仅因为几十年对寿司的坚持,他成了食客们的“信仰”。有信仰的创新者,终能抵达人的内心里。
曾有影迷为当年大热的美剧《越狱》做过一个经典台词榜,第二名是男主角对女主角的一句告白,关乎人性;第一名是男主角对兄弟说的“Just have little faith”,关乎信仰。
自由在高处 篇6
今年寒假的时候拜读了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透出温暖、向上的力量。在这本书的结尾部分,作者讨论了自由为什么在高处的问题,非常有意思。熊先生用了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来点明一个道理:只有关注更高的空间位置才能摆脱固有的、常规的思维束缚,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这就是自由。这貌似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可是不无深远的含义。
人们为什么会把高处和自由联系在一起呢?最直接的一点也许可以在物理心理学的范畴中找到解释。人若是想往高处去就需要克服地心引力的束缚,而越能摆脱地心引力的束缚,人就会越觉得自由。人类自古以来就梦想着像鸟儿一样飞翔,当初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初哀一定也是很大程度上来自对自由的热切渴望。再者,人站在越高的地方,就必然地离俗世越遥远。远离那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客套,就可以做一个自由自在的自己。大多的寺庙都修建在高山密林之中,显然和其追求的清静和自由是相得益彰的。如果往更深一层次的含义去探讨“自由在高处”的问题,恐怕就和空间位置的高低已没有太多关系。它指的是一种思想的境界,即你若是有很“高”的境界,你便获得了自由。所谓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后者也就是我们常向往的禅的境界。
这最后一层的意思正表明了语义学中“高”的一些象征意义。凡是由“高”组成的词汇总有着非常积极和美好的联想。比如说:高尚、崇高、高贵、高兴、高雅、高端、高科技等等。相反的,“低”在我们的词典里总是代表着不好的意思。比如说,低级,低下,低劣、低端,低俗,等等。那么人们为什么对“高”有着普遍积极、正面的联系,而与“低”相关的总是一种负面的形象呢?首先,“高”,一般来说比较难以获得,需要为之付出努力。太阳和月亮高高在上,难以获及,所以人类要付出一切代价登上月球,建造超高层的建筑,去证明我们的雄心和能耐。我们付出了巨大努力去获得的东西肯定应该是好的,有价值的。所以“高”的事物应该是好的,有价值的。相对而言,“低”,则是不需要努力获得的,随手可及。不需要付出努力就可以获得的东西,人们就会觉得没什么价值。同样的道理,“高”,因为难以企及,相对于“低”来说是更加未知的,从而显得更加神秘。神秘感为“高”加了分。
另外,“高”相对于“低”来说更加美好,因为高更加靠近太阳、月亮,从而更加接近光明,而低则接近黑暗。生命需要光明,而黑暗是和死亡直接联系在一起的。高代表着洁净光明的天空,低则代表着尘土和很多腐烂的东西,象征着肮脏,象征着危险。所以人们自然会相信上帝是住在天上而撒旦居住在地下;美好的人死后会去天堂,而罪恶的人终将葬身于地狱。
事实上,一系列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确把空间位置和道德修行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说,在进行词汇判断的任务中,当与神明、圣洁有关的词汇出现在电脑屏幕视线的上方(相对于出现在下方位置)时,人们能够识别这些词汇的反应更加迅速;反之,当与邪恶、罪行等相关的词汇出现在下方位置(相比于出现在上方位置)时,人们的反应更快。一组有趣的实验发现,乘坐电动扶梯往上行的人们比乘扶梯下行的人更乐施行善;坐在较高的位置上的被试比坐在较低位置的被试帮助别人的时间持续更加长久而且表达出更强的同情心。
众多的认知研究还发现高和权力也有紧密的联系。高象征着权力和支配地位,低则代表服从。研究者发现,如果在一个组织的构架图(organization chart)中,领导与下属之间连接的竖线如果划得越长,人们则认为此领导的权力地位越高,反之,如果一个领导的权力大,人们也会在相应的组织构架图中将领导的位置放在更高的空间里。更有趣的是,如果让被试先看到一根长长(相比于短短)的竖线,然后再去评价领导的权力,会出现相同的效应。但是如果用横线就完全没有效果。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研究报告,一些相关性研究表明在美国,领导级人物个子一般偏高。研究者分析了许多企业的CEO的身高,发现显著超出美国男士的平均身高。为什么企业高管大多是高个子的男性呢?是否因为人们对高和权力之间建立的联系形成了一种期望——个儿高就显得有权有势?而身材高大的人已经不自觉地将身高视为一种资本和优势,从而更有驾驭权力的欲望。
如果说人们对“高”和“低”有着这些根深蒂固的联想和象征意义,那么是否呈放在高的空间位置上的物品,相比于放在低位置的物品,会更加吸引人,更加受欢迎呢?这个假设在香港中文大学近期的一项营销研究中得到支持。中大的研究者发现,商品陈列在货架的位置确实可以影响消费者对商品好坏及受欢迎程度的推断。实验参与者首先观察了摆放在模拟货架上的商品,之后对陈列在高位置或是低位置的商品的质量、价格及受欢迎程度作出了判断。放置在高位置和低位置的商品经过抗衡(Counterbalance)以防止系统偏差。实验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可见程度之后,陈列在位置较高的商品普遍被认为价格更高、质量更好、更受消费者欢迎。而陈列在位置较低的产品被认为较少被人问津,价格低,质量也欠好。依据这个发现,让我们设想,如果把珠宝店里的某些主打产品陈放在较高的位置上,比如说,微微高于人们视线水平的位置,想必商家一定可以把这些珠宝卖出更好的价钱。
写到这儿,我想起前两天我的同事show给我他刚收到的一个礼品,是一盒茶叶,茶叶的包装上赫然写着:高人一等的享受。如果高人一等真的可以带来自由的感受,那真是值得享受一番了。
徐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