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计算

2024-09-09

模式计算(共12篇)

模式计算 篇1

目前我国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是国际通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制造成本法。在制造成本法下, 首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费用按经济用途分为制造成本 (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和非制造成本 (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两部分;然后将制造成本计入产品成本, 将非制造成本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变动成本法也称直线成本法, 是变动成本计算的简称, 变动成本法是将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成本按照其成本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 其中变动成本又分为变动生产成本和变动非生产成本 (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 , 而将变动非生产成本和固定成本全部作为期间成本。

一、在成本的概念上比较

制造成本法是将企业的全部成本区分为制造成本 (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和经营管理费 (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两大类, 经营管理费不进入产品成本, 作为期间费用, 在当期收入中直接扣除。变动成本法则是根据成本习性把企业的全部成本区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 变动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等。制造费用中的固定制造费用和其它固定费用一起合为固定成本。

二、在符合“费用与收益相配比”会计原则上比较

按“费用与收益相配比”的会计原则, 当确定某一会计期间已经实现的收入后, 就必须确定与该收入有关的已经发生的费用, 以便客观公正地计算和评价这一会计期间的财务成果。变动成本法把固定制造费用同其他期间成本一起计入当期损益, 因为这部分费用不会因产量的提高而增加, 也不会因产量的下降而减少, 只随时间的消逝而丧失, 故应由当期利润负担, 符合“费用与收益相配比”的原则。而制造成本法则不完全符合这一原则, 因为在产销不均衡时, 还会有一部分制造费用不能与当期收益相配合。

三、在成本计算的精确度上比较

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划分, 存在着相对假设的因素, 不是一种准确的计算。在制造成本法下, 对于生产成本中的制造费用, 要经过繁琐的分配过程, 而其分配方法和计算结果总要受会计人员的主观影响, 所以成本计算也不可能准确。

四、在决策上比较

变动成本法在相关范围内计算出来的单位变动成本和贡献毛益 (创利额) , 揭示了业务量与成本变化的内在规律, 显示出生产、销售、成本和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 提供了各种产品盈利能力的重要资料, 便于管理人员进行本、量、利分析, 有利于预测前景、规划未来、控制现在, 更有利于决策分析。长期决策要解决的是增加或减少生产能力, 以及扩大或缩小经营范围的问题。因此, 从长远来看, 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不可能不发生变动, 再加上技术进步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 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范围也很难界定。故变动成本法提供的资料, 不一定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在定价决策中, 既应考虑变动成本, 也应考虑固定成本, 但变动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 不包括固定制造费用, 使产品成本不能反映产品生产的全部消耗, 因此, 不能直接据以进行定价决策。所以长期决策和定价决策, 制造成本法具有优越性。

五、在进行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上比较

变动成本法提供的有关成本资料, 便于分清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经济责任, 有利于进行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变动生产成本的升降能反映供应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工作实绩, 完成的好坏主要应由这两个部门负责, 如变动生产成本升高, 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或变动制造费用有超支, 应通过制定目标成本和建立弹性预算来进行控制;变动销售费用和变动管理费用以及固定成本的高低, 责任不在生产部门, 而是反映销售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工作实绩, 应由这两个部门负责制定费用预算进行控制。

六、在企业对待生产和销售的关系上比较

制造成本法下, 产品产量越大, 单位固定生产成本越低, 使单位产品成本也随之降低, 这就鼓励企业提高产品产量的积极性, 但若企业产销不均衡时, 在分期损益的计算上, 会出现令人费解的反常现象, 如在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费用总额等都不变的情况, 会出现: (1) 产量大幅度上升, 销售量下降时, 营业净利反而增加。 (2) 销售量上升, 期末库存量减少时, 营业净利反而下降。 (3) 销售量相同, 但只要产品产量不同, 对其单位产品成本和营业净利也会产生差别。显然制造成本法提供的信息歪曲了事实, 不但令人不可思议, 而且还会促使企业盲目生产, 造成产品积压、仓库超储和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损益时, 在产品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和产品销售结构不变的条件下, 企业的盈利随销售量的扩大而增加这给企业提供了正确而重要的信息:只有扩大销售量才能增加盈利。从而促使企业重视销售环节, 研究市场动态, 进行价格调查, 搞好销售预测, 做到以销定产实现利润的真正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永勤:《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四川会计, 1998年第2期[1]王永勤:《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四川会计, 1998年第2期

[2]蒋琳玲:《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财专学报 (社科版) 1997年6月[2]蒋琳玲:《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财专学报 (社科版) 1997年6月

[3]唐文:《湖北襄樊市国营汉丹电器厂》, 财会通讯, 2004年7月[3]唐文:《湖北襄樊市国营汉丹电器厂》, 财会通讯, 2004年7月

模式计算 篇2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培养模式

1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的喜与忧

近几年来,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之所以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其中主要的因素还在于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可塑性大,敬业精神较强,能把所学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随时应用于实践,工资待遇要求不高,一般都低于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在就业应聘时能提供给招聘单位的在校时的各种作品,或者是获得各种竞赛证书、等级考试证书较多大大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

然而,根据我们对本地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情况的追踪调查数据显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中所隐藏的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对口就业率很低,一次就业专业对口的不到30%,不对口的就业率占50%,而认为“专业不对口,但有部分关联的”比例为20%。二是就业稳定性差,因为专业不对口,频繁“跳槽”的很多,当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被问到“您期望在目前工作单位的服务年限”时,有近80%的回答是“边做边找,工作压力太大,有更好的单位就„跳槽一。三是非计算机专业人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的挤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中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学习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只要有一定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并不比那些上课玩游戏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差,有些用人单位注重的是计算机某个方面的应用能力够用就行,不需要很全面很专业。因此,如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改革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我们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

2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要确定一种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弄清楚用人单位需要怎么样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的人才。

根据我们对周边地区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的调查得出结论是知识结构方面包括:

计算机软硬件安装与维护基本知识;文字编辑、图像图表处理的基本知识;计算机软件的基础及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数据库应用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力方面主要有:对计算机系统熟练的操作能力;文字处理、编程及软件开发工具的操作能力;对微机系统的安装、检测、维护、维修的能力;对计算机设备、网络和机房的安装、管理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按照强化基础、拓展特长、突出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模式来实施培养,具体的总结为“一套教材、两个阶段、三个强化、四个更新”。1一套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落实课程改革思想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用人单位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表明,学生不必掌握高深的计算机专业理论,而应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组织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对计算机教材进行反复讨论,对原有教材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要求进行筛选、浓缩,结合本校实训场所实际,进行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的编写,计算机教学及考核以各门课程相应的“实训指导书”要求进行,以强化基础,拓展学生特长,突出学生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组织实训教学。

2.2两个阶段

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学生计算机专业口径尽可能宽,这是学生毕业就业的客观要求。为此我们将学生在校前两年划分为“合格+特长”即“夯实专业基础”和“拓展学生特长”两个培养阶段进行。

夯实专业基础阶段主要解决“厚基础,宽口径”的问题,教学时间为一年级。在教学按排上,应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精选教学内容,严格按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指导书要求进行实训教学,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要求尽可能选修一至两门专业选修课程。

拓展学生特长阶段主要为了解决“针对性、适应性”问题,教学时间是二年级,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教学课程中以就业优先为主导思想,根据计算机行业用人需求的变化,培养学生适应某个岗位群的工作能力为目的,发挥“双师型”教师个人的特长开设一定的特色选修课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建计算机专业各种团体小组进行学生特长发展的活动,灵活设置弹性专业模块,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专业特长,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3三个强化

(1)引导学生热爱计算机专业,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好奇,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感兴趣了,才会启动思维,苦思冥想;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思想教育,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是学生毕业之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此,我们在学生入学时的第一周便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讲座,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教育,告诉学生中职学校各个阶段,学习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鼓励和引导学生热爱计算机这个专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抽象的理论中找到实实在在的快乐,愿意跟你学、跟你练,否则学生会在每天的游戏或聊天中度过。

(2)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为提高他们就业的竞争能力,必须以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而充分调动“双师型”教师的才能,加强实训课程教学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因此,培养规划上应侧重放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上,为保证学生毕业之后能有一个“宽口径”的就业机会,必修的课程一定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好,不能让学生有偏科现象,其次是把握好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实训课程教学上,强化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做”中“学”的“岗位仿真”训练中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学生在“拓展特长阶段”,应开设综合性实训课程内容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作品的方案设计、应用开发和综合思考等项目技术问题分析的能力,并要在实训教学时数上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至少占课时总时数的一半以上。对学习较好的学生鼓劢他们积极参与计算机各种专业团体活动,如:系统安装与维护小组,网页制作小组,平面广告设计制作小组,网络维护小组,动漫制作小组等等,通过参与这种活动,开展各种技能竞赛,拓展学生的专业特长,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让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和企业实际项目开发为主要方式,使学生学会调研、确定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项目的各个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提高项目开发和项目管理的创新能力。

(3)强化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现代企业的员工素质也要求我们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团队精神。一个不会与人共事不会与人合作的学生,在将来就业的岗位上是难以立足的,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已不再有什么单纯的经典的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多的是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应用。因

此应用型人才在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应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适当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艺术方面的课程或讲座,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表达能力,增强人文精神,更好地融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增强应对困难的抗压能力。

2.4四个更新

(1)教学方法的更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再以主体身份出现,而应当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督促者或引导者。由此,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因应而变,教师多开展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的更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更新在不断加速,知识获取、传播的方式也在更新。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三网合一”的快速普及教师和教材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校园网络平台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师的专业优势,建立起双向互动的教育技术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实施教学活动,是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重要保证。

(3)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从互联网上进行可持续的学习,完成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的同时,争取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支持,定期派送教师到企业或高等职业院校培训机构接受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技术的培训,完成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转型,确保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最新的,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4)计算机实训设备的更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办好职业教育的前提是必要的实训设备,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之快让许多中职学校难以应负,面对一个被淘汰的计算机机房,专业知识再强、教学方法再好、教学手段再高明的教师也无法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被严重打击,久而久之,学生的实训课自然而然变为游戏聊天实训课了。因此,及时更新计算机实训设备,确保计算机专业课程有效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和各种操作技能的必要保障。

3结语

云计算颠覆未来战争模式 篇3

云计算所带来的颠覆性进展,注定其在以网络为中心的信息化战争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军事强国纷纷将云计算作为推进军队信息化转型的重要抓手,将其广泛应用于作战指挥、军事训练以及保密安全等领域。那么,云计算将会给传统军事领域带来怎样的变革?未来在军事上将有什么应用?能否在战争中发挥撒手锏的作用?

云计算与作战指挥 20世纪末以来多场信息化战争的实践表明,谋求信息优势和制信息权,是打赢当前信息化战争的核心关键所在。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日益呈现时间短暂、快速多变、作战维度广、战场信息量大等特征,对当前国防信息系统在实时信息处理能力上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一背景下,将云计算的理念引入军事信息网络,应对和处理不同军用传感器所获取的海量信息,实现军事信息管理、资源及服务高效统一调度,满足信息化战争样式对信息系统的复合型需求,就成为各国军事家和国防科技专家的共识。

云计算为信息化作战指挥呈现动态、可视的战场环境。通过功能强大的云终端,各级作战指挥员不仅可以掌握战场气象、水文、地质等自然环境信息,而且可以感知友军、敌军的力量分布、火力配置、武器装备以及运动的状态,为指挥员进行对敌协同作战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信息化的战场环境导致战场数据呈几何级数递增,随之而来的是战争节奏的不断加快,如何提升数据处理的时效性,确保对战场态势的实时感知与快速应对,成为战场指挥官高度关注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美陆军情报信息管理处处长玛丽施诺表示,美国陆军尝试应用云计算手段来摆脱这一困境。玛丽施诺透露,陆军将建立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的标准化战场信息分析网络,通过建立云计算中心来合并其下辖的几百个独立的信息中心,美军将在全球范围内运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情报信息的共享与共同处理。在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环境中,各类传感器搜集到的战场数据信息通过网络汇总到“云端”,依靠功能强大的云计算中心以及服务器组承担全部的计算任务,能够在瞬息之间完成对超大规模数据流量的处理,实现实时快速的战场情报融合、战场态势实时感知以及威胁等级实时评估等。

云计算与军事训练 军事训练工作是军队在非战争状态下的主要任务,在军队建设和战备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困扰各国军事训练人员的一个关键问题,即在不同时间、由不同部门、依据不同要求逐步构建的军事训练系统存在互不连通、“烟囱”林立的现状,在信息交互与共享以及训练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方面存在巨大的鸿沟。云计算手段的出现,为打破当前军事训练系统各自为战的局面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依托云计算,可以构建适合多军兵种、不同类型的军事训练内容体系“云”,参与训练的部门利用计算机网络,就可以摆脱训练系统和标准不兼容的桎梏,随时、随地进入训练“云”,在“云”中实现从基本技能训练到多兵种实兵对抗演习等各类训练内容。同时,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军事单位可以摆脱地域的局限,依托云计算中心构建全景训练环境,摆脱传统的跨部门、跨兵种军事训练复杂、繁琐的组织运行模式,真正实现各类作战单元、各种作战要素的有机聚合,为一体化联合训练提供坚实的平台支撑。

云计算应用于军事训练的另一项优势,即大幅度降低训练的成本。众所周知,大型军事训练特别是多兵种协同训练涉及要素众多,参与人员的组织、训练装备的调配往往要耗费昂贵的财力以及大量的精力,即便如此,由于组织协调过程中存在的多种不可预测因素,训练的质量和效果往往难以得到绝对保证。利用云计算构建的网络训练平台,参训单位可以最大程度地简化训练终端,降低训练系统的维护费用,规避软硬件设备的重复建设,从而达到节约军费开支,提升训练效益的目的。

目前,发展基于云计算的集成训练系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军队节约训练成本、持续推进训练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在依托云计算的训练系统中,参训单位在无需投资购买相关训练软、硬件设备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得所需的程序和设备支持,通过云计算推进训练设备的标准化与兼容化,大幅降低建设成本和避免重复建设成为各国军事家的共识。

作为信息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的最新进展之一,云计算虽然具有广阔的军事前景和独特的性能优势,但制约其与军事部门深度融合的因素仍然存在。

云计算服务外包模式 篇4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概念最早是在2006年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公开提出, 此后云计算迅速成为全球性的商业研究和开发的热潮。

1.1 云计算的内涵

狭义的云计算是指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存储于个人电脑、移动终端和其他设备上的信息和处理器资源可以集中进行协同工作。所有的应用程序并不是运行在用户的个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 而是运行在互联网的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中;而待处理的数据也不存储在本地, 是保存在互联网的数据中心里。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企业负责管理和维护这些数据中心正常的运转, 并保证用户享用足够强的计算能力和足够大的存储空间以及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以任意连接至互联网的终端设备实现随需随用。

而广义的云计算是一种革新的信息技术与商业服务的交付和消费模式, 是指用户通过网络采用自助模式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基于互联网的软件服务、带宽服务, 或者其他任何服务, 并按实际使用情况付费。这些网络服务就是网络资源, 众多资源聚集成“资源池”, 而“云”就是指这种资源池。

云计算的定义中, 有4个关键要素:一是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都是通过网络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二是用户根据需要能够动态扩展和配置这些资源。三是这些资源在物理上以分布式的共享方式存在。四是用户只使用资源, 并按实际使用量付费, 不需要管理资源。云计算实质就是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硬件与软件外包服务。这种外包服务改变了资源的应用模式, 以桌面系统为中心的应用模型将逐步退出, 以网络为中心的应用模型将成为主流。这也意味着人们获取信息、保存信息及交流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1.2 云计算发展的背景

1.2.1 需求推动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而信息化系统的维护升级更是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2008年欧美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欧美企业大幅压缩资本支出, 没有了充足的资金投入, 欧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必然受阻。所以, 企业对低成本、高效易用的IT服务需求显著增长。而云服务的运用, 则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一种极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利用云服务平台, 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获取网络服务, 企业不需要增加专业的IT人员, 而且所需的应用程序是运行于云服务提供商的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中, 从而大大减少企业对于服务器和软件的大部分支出。企业只需接入互联网就可以通过电脑等终端设备方便快捷地处理数据和享受服务。同时, 云服务的付费方式风险小, 费用相对低廉, 按需使用、按需付费。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数据化, 尤其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使得数据呈爆炸式增长。随之而来的是海量信息存储的需求不断增加, 并对数据存储的有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对这些海量信息的安全存放以及高效使用的需求推动海量信息存储技术的不断变化, 也就推动着云存储服务的发展。

1.2.2 技术进步

虚拟化、分布式资源管理、海量分布式存储、海量数据管理、并行编程模式等技术是云服务的核心关键技术。云计算是随着处理器技术、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存储技术、宽带互联网技术和自动化管理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

1.2.3 商业模式变化

软件销售收入是传统软件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 目前, 软件行业正由产品销售向“软件即服务 (Softwareas-a-Service, 简称Saa S) ”模式发展, 用户通过浏览器就可以访问和使用应用程序, Saa S已经逐渐获得市场认可, 将成为软件行业的主流销售服务模式。与此同时, 作为运行软件的载体的服务器平台等基础设施, 也可以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用户, 用户在上面部署处理器、存储系统、网络及其它基本的计算资源, 并按照自己的需求运行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 这种基础设施即服务模式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简称Iaa S) 也将成为大规模低成本和低能耗设备供应商的主流销售服务模式。

海量数据的存储、动态更新及数据挖掘需求和应用服务商业模式的在线服务转型, 这些都为催生云计算集中式的数据处理服务模式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此外, 随着Google、Facebook、Twitter纷纷开放其互联网应用平台的能力, 基于互联网的云生态系统正在形成和壮大。没有开放共赢的云生态系统的支撑, 云计算的发展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2 云服务的内涵与特征

2.1 云服务内涵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现代服务外包的兴起和发展。云计算技术的创新促成了基于云计算的新型服务外包模式的形成, 并推动其成为外包行业的发展趋势, 这就是云服务。

云服务是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新型服务外包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 云服务提供商将所有服务部署在云端, 不论是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 还是知识流程外包, 云服务提供商通过对系统或资源的统一管理, 平台化运营, 形成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持续经营、长期不间断的服务使用和交付。云服务的内容覆盖软件云、平台云、设施云及云端的云外包服务, 如软件研发服务、软件技术服务、信息技术及平台服务、信息系统运营服务、信息系统维护服务、数字化应用及内容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财务管理服务、客户服务、后勤服务、设计服务、研究分析服务等不同的服务。

2.2 云服务特征

云服务的核心就是外包企业建立标准化的统一外包服务处理平台, 通过标准化、模块化和流程化将服务集成到统一云平台上, 在数据库里面进行统一处理。而后向客户交付服务, 并按客户使用量收费的一种业务模式。这样的业务流程使得服务实现了流水线式的标准化操作处理。因此, 与传统外包模式相比, 云服务具有自动化程度更高、灵活性更强、实施周期更短、成本更低的显著优势。云服务区别于传统服务外包业务模式的主要特点如下。

2.2.1 基础资源可以租用

云服务提供对计算、存储、网络、软件等多种IT基础设施资源租用的服务。云服务的客户不需要拥有和维护这些资源, 也就是实现了无IT基础设施的信息化。

2.2.2 实现多方协同

云服务生态系统的主要参与者包括服务发包方、独立软件开发商、技术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咨询服务商、创业公司、云服务提供商及集成软件栈提供商等。云服务生态系统中的各参与方之间必须高效交互、紧密合作及整合在线流程, 从而实现对客户的集中服务提供, 即提供给客户的是整体解决方案或服务组合。并且随着企业逐步使用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也强化了云的多方协作功能。另外, 随着云规模扩大, 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与行业标准的建立, 云平台之间将实现互通互联, 更强大、更广泛的协同效应得以实现。

2.2.3 实现资源高效聚合与分享

云平台将资源从资源拥有方高效聚合并可以一定的模式快速分享给资源需求方。同时云服务的客户也可以自愿、主动参与协作与资源分享。

2.2.4 服务标准化

为大量同类用户/参与者提供标准化的服务, 例如, 标准化的流程服务;另外, 各个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要遵循相同标准, 保证客户从不同的提供商获取的各种服务是可以兼容并用的。随着云服务厂商的增多, 这种特征需求会越来越明显。

2.2.5 信息透明度高

云计算平台存储的企业资源和数据可以实现跨设备跨平台的数据同步, 解决了数据共享问题, 实现了系统内各种数据资源的信息发布、查询、供应、调查、咨询等任务的协同, 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信息共享, 提高了企业信息的透明度, 消除信息孤岛。

2.2.6 服务的便捷性

云服务的客户是通过网络化访问获取服务, 所以客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一种客户端平台只要能接入互联网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处理数据和享受服务, 并且客户可以通过在线配置获得个性化服务, 而无论是标准化服务还是定制化服务都是即时交付。

2.2.7 进行自助服务

云服务的客户利用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接口, 通过网络将自己的数据和应用程序部署于云计算平台的后端数据中心, 而无需服务商的人工配合。

2.2.8 按资源使用量计费的定价机制

所有的服务都是可以量化、可以测算的, 按照客户需求随时增加或减少服务, 并按照实际使用量收费。

3 云服务对服务外包业的影响

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给服务外包企业带来深远变化和巨大机会, 不仅服务外包的业务领域实现了扩展, 而且服务外包的交付模式、业务模式、价格及盈利模式等也不断创新。

3.1 服务外包业务领域扩展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网络化经营变革的深化, 信息技术服务外包 (ITO) 的业务内容极大丰富, 存储即服务 (Storage as a service, 缩写是Saa S) 、安全即服务 (Security as a service, Caa S) 、数据库即服务 (database as a service, Daa S) 、监控/管理即服务 (Monitoring/management as a service, Maa S) 、通信、内容和计算即服务 (Communications, content and computing as a service, Caa S) 、身份即服务 (Identity as a service, IDaa S) 、备份即服务 (Backup as a service, Baa S) 、桌面即服务 (Desktop as a service, Daa S) 等新的服务业务内容相继出现。

云计算的低成本性和跨区域方便性促使全球资源共享和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 使企业将更多的业务流程和内容进行外包, 业务流程外包 (BPO) 已经从简单的、非核心的业务流程外包向复杂的、高知识含量的核心业务外包转变, 从而扩大了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市场, 如全球人力资源数据分析服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领域出现大量市场机遇。

另一方面, 云计算向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领域渗透, 由此衍生出惊人的服务外包需求, 如数字出版、动漫、影视、游戏、会展等创意产业领域释放出大量的服务外包需求。

3.2 服务外包的交付模式创新

云计算技术及云服务模式推动着全球服务交付模式加快变革创新, 呈现出分散交付与集中式交付相结合的发展趋势。由于云平台上的资源充分共享, 全球交付中心 (GDC) 的交付模式将被更广泛应用, 服务外包企业可以选择公共云平台或自身搭建基于多客户的云平台进行服务交付。因此, 交付模式上将会更多地实现基于云平台一对多的交付, 以集中交付模式为主。例如采购管理外包等BPO服务、测试云服务等软件外包服务、商业数据中心服务等基础设施服务可分别基于Saa S平台、Paa S平台和Iaa S平台开展一对多的服务交付。

另外, 云服务使得离岸交付模式成为常态。传统外包模式下, 很难实现离岸的IT基础设施服务。而通过云技术, 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硬件及基于硬件的IT服务等都可以以服务形式提供, 即形成了基于Iaa S (基础架构即服务) 模式下的云服务。而“远程基础设施管理”就成为全球服务交付模式的新形态。

最后, 云服务实现了按需取用、按需付费的服务交付模式的创新, 如通过标准化、模块化和流程化的云平台, 数据处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外包、行政后台服务等形成Saa S (软件即服务) 模式下的云服务, 客户可以得到统一和即需即用式的无缝服务。

3.3 服务外包的业务模式创新

服务外包的发包方和接包方通过云平台完成服务业务全流程活动, 不仅仅是提升了服务流程效率, 更重要的是服务外包企业在云平台上通过将业务流程和服务功能进行分割后重组, 可以创造出模块化的新业务功能, 推动业务创新, 创造更大的市场机会。例如, BPO和ITO相结合目前已成为服务外包发展的新趋势。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企业的业务流程与IT技术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企业业务流程效率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一个好的技术平台。所以, 越来越多的发包方就将ITO和BPO捆绑外包, 尤其是在银行、保险、医疗、能源等领域。那么, 面对全球这种业务创新趋势, 传统的ITO服务外包企业必须根据自身资源能力, 将业务咨询和技术实施能力更为紧密的结合起来, 逐步从技术领域拓展到业务流程领域, 从软件开发向技术支持、咨询、业务信息管理等外包领域不断延展, 提升产业链位置。

3.4 服务外包企业运营成本降低

人工成本和房租成本构成传统的服务外包企业最重要的成本要素。在云服务时代,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普及应用, 服务外包企业的运营模式向“轻资产运营”转变, 服务外包企业更加强调技术替代劳动, 网络替代场地, 通过网络化管理降低企业的固定成本, 利用技术和系统 (例如智能语音技术代替呼叫中心的人工坐席) 取代劳动力的过度依赖, 因此, 服务外包企业的人工成本和房租成本会显著下降。例如, ADP是人力资本管理及人力资源外包服务领域的全球最大服务提供商, 同时也是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内全球利润最高的企业。ADP的高利润就是源自其云服务模式。ADP采用软件平台式业务流程外包模式, 客户使用其提供的软件平台进行部分的自助式操作, 显著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准确性和信息交付的速度。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也降低了企业的销售和服务交付成本。互联网推广、电话销售或电子商务等方式的成本要大大低于客户拜访、小范围研讨会、招投标和谈判。而服务交付模式的变化, 比如外包企业不再派驻现场外包团队进行现场服务, 而是利用区域服务站在线支持实现远程服务, 不再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部署, 而是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应用, 服务台 (Help desk) 、专家支持系统等对尽可能多的客户集中服务等, 显著降低了服务交付成本。

此外, 服务外包企业的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也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比如通过全球研发中心 (GDC) , 实现全球服务资源的虚拟化调度, 可以整合跨时区的资源, 实现虚拟化团队的24小时连续协作。另外, 云平台上资源实现集中化和智能化的管理, 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 利用云计算技术, 服务外包企业可以在众多孤立的数据中心之间实现灵活、安全、协同的资源共享, 从而构造一个大规模的、地理上分布异构的数据中心资源池, 充分提高系统内信息资源和硬件资源的利用率, 如果再结合有效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技术、节能技术, 数据中心云服务成本可以极大地降低。

4 结语

最后, 中小型服务外包企业不需要投资硬件设备, 也不需要支付高额的管理维护费用, 可以直接从云端的资源池获取其需要的资源后开展业务, 企业的投资成本大大降低。例如, Paa S厂商可以直接按需租赁Iaa S来提供服务, Saa S可以直接租赁Paa S/Saa S来提供服务, 硬件初期成本投入很少而且可控。

摘要: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一定是以技术创新为推动力, 而云计算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升级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笔者介绍了云计算和云服务的内涵, 分析了云服务对服务外包产业的影响。

关键词:云计算,云服务,服务外包

参考文献

[1]祝小江.从云计算产业链探讨中国云计算商业模式[J].经济视角, 2011 (9) .

[2]黎春兰, 邓仲华.论云计算的价值[J].图书与情报, 2009 (4) .

[3]缪翀莺, 周丽莎.客户视角下的云计算服务特征分析[J].广东通信技术, 2011 (12) .

[4]韩耀军, 孔楠.云计算环境下的商业服务模式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 2012 (2) .

模式计算 篇5

通道这个概念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高手来说像是秘密武器,对初学者而言则如同噩梦。简而言之,通道就是记录和保存信息的载体,无论颜色信息还是选择信息,都被保存在通道中。通道的本质就是灰度图像,所以对通道的编辑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调整图像的过程。使用其他工具调整图像的过程实质上是改变通道的过程,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就是可以对通道进行调整以达到改变图像之目的。这样的说法听起来似乎在绕圈子,但是随着实践的积累你会发现事实的确如此。从通道知识延伸出来的用途主要有以下几个:调出通道作为选区使用,调出通道作为图层蒙板使用,通过“应用图像”和“计算”命令改变或产生通道,将通道复制粘贴到图层中作为图层使用。运用通道的确可以完成很多让人叹为观止的效果,但是也要打破通道是无所不能的看法,每种工具都不是万能的,都会存在局限性,运用通道只是为我们提供另一种思考的方式和途径。只有了解了工具的优点和缺点,才能根据需要使用恰当的方法从而不局限于一个或几个工具。熟悉了通道相关的操作,通道自然会成为有力的武器,借助通道可以把整个软件的潜力都发掘出来。通道的编辑中,尤为值得探讨的是通道的混合,因为以通道的混合为基础直接或者间接对颜色通道进行修改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处理手段,况且以通道为基础建立精确的选区,也是图像处理中的一个重要过程。而作为对通道进行混合的 “应用图像”和“计算”两个命令中,混合模式更是其核心。因此以通道为线,串联起来的知识极多同时又不可或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用好通道第一步就是要深刻的认识通道,而离开对色彩模式的探讨,对通道的理解只会片面缺乏完整性。因为色彩模式不仅决定了图像中可以显示的颜色数量,也直接决定了图像的颜色通道数量。此外尽管颜色通道都是灰度图像,但是在不同色彩模式下它们表现颜色的方式也存在不同之处。

通道简而言之就是存储不同类型信息的灰度图像,种类一共有三种:颜色通道,Alpha通道,专色通道。颜色通道,顾名思义就是用于表示图像颜色信息的一种通道,PS会根据图像编辑过程中所使用的色彩模式自动产生颜色通道,因此颜色通道是图像固有的通道。在不同的色彩模式下,不同的颜色通道单独来观察都是灰度图像,它们组合构成的复合通道形成了彩色图像。例如在RGB模式下有红绿蓝三个颜色通道;在CMYK模式下有青色、洋红、黄色、黑色四个颜色通道;LAB模式下有明度, A, B三个颜色通道。RGB模式下跟CMYK下的颜色通道比较类似,而LAB模式中的三个通道却跟前面两种模式有所不同。在LAB模式下,明度通道储存了图像的亮度对比信息,而AB两个通道才是名符其实的保存颜色信息的通道。对于灰度色彩模式来说,灰度通道就是图层面板中的图层。可见,只有对这些异同之处有所认识才能对通道物尽其用。在通道面板中看到的复合通道,实际上只是同时预览并编辑所有颜色通道的一个快捷方式。它通常被用于单独编辑完一个或多个通道后使通道面板返回到它的默认状态。

第二种常用于编辑、功能强大的是用于存储选区信息的Alpha通道。Alpha通道的建立有很多种方法,可以直接由颜色通道转换而来或者对颜色通道副本进行编辑之后得到,再或者先由其他选择工具得到选区,然后把这个选区保存成Alpha通道。当然,更高级一点的可以通过计算命令来获得。在保存一个文件的时候,有不少格式可以支持同时保存Alpha通道,以便下次打开文件后随时载入Alpha通道中的选区信息。即使在不同的色彩模式下,Alpha通道都是一样的,即白色区域表示选择区域,黑色区域表示没有选中的区域,而灰色区域则是部分选择。说到Alpha通道就不能不提图层蒙板,在图层蒙板中出现的黑色表现在 作图层中就是这块区域不显示,白色就表示在图层中这块区域显示,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则决定图像中的这一部分以一种半透明的方式显示,透明的程度则由灰度来决定,灰度为百分之多少,这块区域将以百分之多少的透明度来显示。这跟Alpha通道极为相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图层蒙板是Alpha通道的一个延伸。在最新版本的Photoshop里使用智能滤镜后会在图层面板上自动生成一个滤镜蒙板,其作用跟图层蒙板类似,也是Alpha通道的一个延伸,用于限制滤镜作用的范围。

Alpha通道的另外一个重要延伸是快速蒙板,它也经常用于建立和编辑选区。在快速蒙板状态下,打开通道面板观察可以发现有快速蒙板这样一个通道,临时保存着选区的信息。由于快速蒙板只是一种临时的选区,退出快速蒙板状态后,这种选区就只能用于当前操作,不会保留在通道面板中。而如果在关闭一个文件前未把快速蒙板中的选区保存成Alpha通道,下次打开文件时将无法重新得到该选区。

最后一种是用于印刷输出的专色通道。专色通道存储了某一种特定油墨的分布信息,它可以存在于除位图色彩模式以外的灰度、双色调、索引、RGB、CMYK、LAB和多通道这六种色彩模式下。由于灰度色彩模式也是支持专色通道的,所以即使在灰度模式下出现彩色也不足为奇。

因为专色通道也是存储着油墨信息的通道,这点跟CMYK色彩模式很相似,所以在所有支持专色通道的色彩模式下,专色通道跟CMYK模式下的颜色通道很相似,都是以黑色来表示有油墨的区域,白色表示无油墨区域,灰度则表示某种油墨的分布密度。但是专色通道又不能跟CMYK色彩模式下的颜色通道混淆,因为专色通道是存储着除CMYK四种油墨外的其他油墨分布信息。

Alpha通道和专色通道不会受到不同色彩模式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但是颜色通道就不一样了,故对色彩模式的认识非常有必要。色彩模式是指以何种方式组织和重现图像颜色,在PS中有位图,灰度,双色调,索引颜色,RGB,CMYK,LAB,以及多通道这八种色彩模式。

在灰度模式的图像中,每个象素能显示2的8次方(256)个灰度级别,范围值从0(黑色)至255(白色)。所谓的256种灰度级别是在默认的八位深的编辑模式下才是256个灰度级别,如果是使用16或者32位深来编辑图像的话,那么可供使用的灰度级别数量就相应的为2的16次方或者2的32次方。当彩色图像转换成灰度模式后,图像会丢弃颜色信息,以灰度显示图像,类似黑白照片的效果,并且在通道面板上只有一个灰色通道。灰度模式的图像支持多个图层,而且也可以转换为其它的色彩模式,转换过程中灰度色彩会被其它模式的颜色重新混合代替。例如转换为RGB或CMYK模式时,看上去还是灰度图像,但是它原有的灰色会被组成RGB或CMYK的各种单色混合出来的灰色代替了。

双色调是使用不同的油墨来表示灰度级别,其深浅由颜色油墨的浓淡来实现。从名称上来看容易产生误解,以为该色彩模式只有两种颜色,事实并非如此,也可以是三色或者四色。只有八位深的灰度图像才能直接转换为双色调模式。双色调模式支持多个图层,但它只有一个颜色通道,其名称视使用的油墨数量而有所不同。当使用双色、三色、四色来混合形成图像时,在通道面板里也只显示一个通道,也就是说双色调是用一个通道来模拟两种,三种,或者四种油墨混合得到的效果。然而通过把双色调色彩模式转成多通道模式,在通道面板里就能看到构成双色调的两个或者多个油墨通道。如果在双色调的对话框中没有对某一油墨进行曲线设置,那么把双色调色彩模式转成多通道模式得到的所有通道灰度将是一样。如果在把双色调色彩模式转成多通道模式后,对通道进行了编辑将无法恢复到双色调色彩模式,只能以多通道模式保存文件。运用双色调可以对黑白图片进行简单加色处理,得到一些特别的颜色效果。这种方法在处理一些艺术照片时会经常用到。

RGB色彩模式是运用非常广泛的色彩模式之一,它能适应多种输出的需要,并能较完整地还原图像的颜色信息。作为PS的默认色彩模式,RGB色彩模式是由自然界中光的三原色的混合原理发展而来的,RGB分别代表红色、绿色、蓝色。RGB模式的图像支持多个图层,在该色彩模式下,观察通道面板可以发现:一个图像有红绿蓝三个颜色通道和一个由三个颜色通道混合得到的复合通道构成。单独观察红绿蓝通道中其中一个通道,可以看到跟灰度模式下的灰度通道是一样的。在八位深的情况下每个颜色通道中的一个象素能够显示2的8次方(256)种亮度级别,因此三个颜色通道混合在一起就可以产生256的3次方(1670多万)种颜色,它在理论上可以还原自然界中存在的任何颜色。

在RGB色彩模式的图像中,某种颜色的含量越多,那么这种颜色的亮度也越高,由其产生的结果中这种颜色也就越亮。例如如果三种颜色的亮度级别都为0(亮度级别最低),则它们混合出来的颜色就是黑色;如果它们的亮度级别都为255(亮度级别最高),则其结果为白色。这和自然界中光的三原色的混合原理相同。

CMYK模式是用于印刷输出的颜色模式。它由青(Cyan)、洋红(Magenta)、黄(Yellow)、黑(Black)四种颜色混合而成。CMYK模式的图像也支持多个图层,拥有青色、洋红、黄色、黑色四个颜色通道和一个由四个颜色通道混合得到的复合通道。理论上它可以产生256的4次方种颜色,但由于输出过程中颜色信息的损失、输出技术和环境的制约(如某些油墨的浓度不能过高,否则会产生溢色),实际上能产生的颜色数量比RGB还少。由于CMYK模式所能产生的颜色数量要比RGB模式产生的颜色数量少,所以当RGB模式的图像转换为CMYK模式后,图像的颜色信息会有明显的损失。

LAB色彩模式是一种色彩跟亮度信息分别存储于不同通道的色彩模式,即亮度信息存储于明度通道,而AB两个通道存储着颜色信息。其中明度的范围从0-100;a代表从绿色到红色,b代表从蓝色到黄色,a和b的颜色值范围都是从负128到正127。该色彩模式下的明度通道就像是彩色图像的黑白版本。然而由于某些技术原因,明度通道会比彩色图像直接转换为灰度模式后的灰度图像更亮一些。如果一张图片没有色彩是黑白的话,在Lab这一奇怪的色彩模式下,A和B通道都是灰色的——50%的中性灰,而任何不是50%中性灰的区域就是有色彩的区域。AB通道是两个互补色通道,也就是说A或者B通道能够显示的两种颜色是互补关系。LAB色彩模式下,在A通道中,某个区域的K值小于50%时,它产生的是品红色,K值大于50%则是绿色。同理在B通道中,某个区域的K值小于50%时,它产生的是黄色,K值大于50%则是蓝色。换言之,在A或者B通道中,比50%中性灰亮的区域是暖色,即品红色或者黄色,而比50%中性灰暗的区域则是冷色,即绿色或者蓝色。这一特征使得LAB色彩模式有别于常用的RGB和CMYK色彩模式,也正因为这种差异,赋予了LAB色彩模式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使用方式。

多通道模式没有固定的通道数目,它可以由除位图模式以及索引模式外的任何色彩模式直接转换而来,它只支持一个图层。当删除RGB,CMYK,LAB模式中的任何一个颜色通道后,PS将会自动将图像的色彩模式转换成多通道模式。多通道模式通常是做为通道拆分与合并的过渡模式存在,但是其更大的用途是在印刷上。多通道模式适用于有特别要求的输出,例如图像只有两个或三个单色混合而成,此时用多通道模式输出可以在减少成本的情况下保证图像的输出效果。多通道模式下,通道在调板中的位置决定其印刷的先后顺序,排在最上的通道最先印刷。由于后印的油墨总会覆盖部分先印刷的油墨,因此,油墨通道的先后顺序非常重要。如果仔细和双色调色彩模式对比可以发现,多通道模式跟双色调模式很类似,通道都是油墨的分布信息,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多通道模式是双色调模式的升级版本。

8位/16/32位通道模式

目前在灰度、RGB、CMYK、LAB和多通道模式都支持使用16位通道来代替默认的8位通道。默认情况的8位通道中包含 256个色阶,如果增到16位,每个通道的色阶数量为65536个,这样能得到更多的色彩细节。尽管PS的模式菜单下有16和32位通道选项,但是即使对于16位通道的图像限制也很多,部分滤镜无法使用,更不用说对32位通道模式的支持。

分离通道、合并通道

在通道面板的选项中,有分离通道、合并通道两个命令。分离通道顾名思义就是将图像的通道分离出来得到多个单独的灰度图像。该命令的使用有两大限制:文件必须只有一个锁定的背景图层;只有在RGB、CMYK、LAB和多通道色彩模式下可以使用。

有分离通道就有合并通道,对于分离出来的通道,可以通过合并通道命令来还原图像或者产生新的图像。在图像只有颜色通道时,例如在RGB色彩模式下使用分离通道命令后得到三个独立的灰度图像,只要再次以RGB颜色合并,合并命令对话框会自动指定合并通道后文件的红绿蓝通道为旧文件的红绿蓝通道,完成合并后就得到了分离通道之前的图像。当然,并不一定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合并通道,例如也可以指定旧文件的红绿蓝通道为合并后文件的绿红蓝通道,以此方式产生的新文件将与旧文件不一样。

使用合并通道命令甚至不一定要把分离得到的通道合并成分离前的色彩模式,例如由RGB色彩模式下分离出来的通道可以合并成LAB或多通道色彩模式的图像。

由于RGB色彩模式下的图像只有三个颜色通道,而CMYK色彩模式下的图像必须要有四个颜色通道,因此要把由RGB颜色下分离出来的通道合并成CMYK颜色就必须增加一个通道来满足要求。而如果是由CMYK颜色分离出来的通道合并成RGB或者LAB颜色,则有一个通道会被丢弃。通常用这两个命令处理通道后产生的图像颜色都比较怪异,而在整个图像色彩比较单调的时候却会产生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效果。

前面探讨了在只有颜色通道的情况下分离通道与合并通道命令的一些用法,事实上,这两个命令同样适用于有Alpha和专色通道的图像,但是在开始提到的两个限制依然存在。在RGB色彩模式下,打开一张图片,添加一个Alpha通道,随便在上面用白色画一个形状,然后使用通道分离命令得到四个通道,以CMYK颜色合并这些通道,可以看到新建立的Alpha通道此时已经成为了CMYK色彩模式下的黑色通道,这就证明了Alpha通道是可以转换为颜色通道。

现在再来做一个小试验,前面提过由颜色通道复制得到的副本会变成Alpha通道,而Alpha通道是可以转换成专色通道的。打开一张图片,复制红色通道得到红色通道副本,在通道面板中双击红色通道副本后出现的对话框中可以看到有色彩指示为专色的选项,选中后确定。然后使用分离通道命令分离通道得到四个灰度图像,打开合并通道命令对话框,新文件的红通道设置为分离出来的专色通道,绿色和蓝色通道保持使用原来的,确定合并后可以发现,跟指定新文件的红通道为旧文件的红色通道合并的效果是一样的。可见专色通道也是可以转换成颜色通道,加上此前对颜色通道与Alpha通道之间的转换的认识,综合起来就是说通道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使用分离通道和合并通道命令对通道的编辑存在这样两个弊端,在完成一次分离与合并通道操作之后,历史记录上没有保存任何操作记录,也就无法使用F12键来恢复图像到打开时的状态了。而下面这种方法也完全可以实现通道的分离与合并,却不存在这样的弊端——多通道模式。

在合并通道命令对话框中,能够对合并后的图像的色彩模式指定其颜色通道,而把图像转换到多通道色彩模式似乎并没有提供对颜色通道进行指定的选项。实际上,要把多通道色彩模式下的通道转换成特定的色彩模式下的颜色通道,只要按照目标色彩模式颜色通道在通道面板的排列顺序排列即可。

打开一张图片,默认是RGB色彩模式,直接转换到多通道模式。在通道面板中,可以看到只有三个通道了,分别是青色,洋红,黄色通道。这三个通道由上到下就分别是原来的红,绿,蓝通道。只要改变它们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然后把色彩模式改回RGB,就能实现通道分离和合并所能做出的效果。例如由上到下的排列顺序为洋红、青色、黄色通道,就意味着将旧文件的绿色通道指定为新文件的红色通道,红色通道指定为新的绿色通道,而蓝色通道不做任何改动。这也就是为何在前面的色彩模式讲解中提到多通道模式通常是作为拆分与合并通道的一种过渡色彩模式。

说混合模式是Photoshop的灵魂一点也不为过,在软件的各个地方都有它的身影:图层面板中的图层混合模式,“应用图像”以及“计算”两个命令中的通道混合模式,还有其他工具选项中出现的混合模式。对于两个图层来说,可以通过设置图层面板中的图层混合模式来混合得到新的图像,在图像处理中,尤其是在图像合成方面,图层混合模式异常有用。当然即使不进行图像合成,单纯从调整图像的角度来讲,图层混合模式也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对于过亮的图像经常会采取正片叠底混合模式来压暗图像,对于过暗的图像会采取滤色混合模式来加亮图像,而对于反差不好的图像则经常使用叠加类混合模式来改善。

实际上对于通道来说,也同样可以进行通道间的混合,无论是颜色通道,Alpha通道还是专色通道,甚至Alpha通道延伸出来的图层蒙板。在最新版本里出现的智能滤镜,应用之后会在图层面板自动生成一个滤镜蒙板,这个蒙板同样可以用于混合。“应用图像”以及“计算”两个命令就是对通道进行混合的重要命令。图层面板中出现的混合模式跟计算命令中出现的大部分混合模式虽然同名,但是图层混合模式的运算方式取决于不同的色彩模式,所以跟通道的混合模式运算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不可随便混淆。之所以要从通道的混合模式开始学习,是因为它对理解图层混合模式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在应用图像和计算两个命令中出现的通道混合模式,是各种色彩模式下同名图层混合模式的基础。在进一步了解通道混合之前,有必要首先认识一下这两个强大的命令,只有明白了他们的异同之处才能在图像编辑过程中恰当选用。

首先看一下计算命令对话框的结构,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源1,源2,混合模式。源1和源2就是指定参与混合过程的通道,即某个文件中某个图层的某个通道将参与混合。混合模式则是指以何种方式来混合指定的两个通道(源1和源2),不透明度是指源1的不透明度,此外蒙板也是针对源1而言。为了简单的阐述源1和源2的关系,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源1就如同图层面板里的上一图层,而源2则如同下一图层。

如果要用基色、混合色、结果色的概念来套的话,源1就是混合色,源2是基色,而计算得到的通道是结果色。在计算命令对话框的最下方有结果这一选项,其作用是指定以何种方式来处理两个通道计算后得到的新通道。计算得到的新通道可以存储到用于计算的文件中,也可以存储到一个新的文件中,或者可以只以选区的方式在当前文件中显示。如果指定计算得到的新通道存储到新文件中,那么这个新文件将以灰度色彩模式存在。

接下来看一下应用图像命令对话框的结构,它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源通道,目标通道,混合模式。目标通道既等同于计算命令中的源2,又同时是结果通道将存储的位置。

因此也可以这样理解,源通道是混合色,目标通道既是基色同时又是结果色。可见,计算命令与应用图像命令的第一个差别在于:计算命令一般情况下会产生一个新的通道来存储混合色,从而增加图像包含的通道数量(当然是在不指定计算结果以选区方式存在的前提下),而应用图像命令只会直接改变目标通道,不会增加图像包含的通道数量。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应用图像命令中出现的不透明度和蒙板选项跟计算命令中的这两个选项作用完全一样。

应用图像和计算两个命令不仅可以对来自同一个文件的通道进行混合,也能够混合来自不同文件的通道,但是这两个文件的尺寸大小必需一致才行。这是因为通道的混合是基于象素的一种运算,所以两个用来混合的通道必须包含同样数量的象素。如果想对尺寸大小不同的两个文件的通道进行混合,可以把一个图像拖动到另外一个图像中,

计算命令中值得注意的是两个源通道的选择。在RGB色彩模式下打开一个图像,调出计算命令,在源1和源2的通道选项中可以发现有灰色通道、红、绿、蓝通道可供使用。红绿蓝三个通道就是一个图像在RGB色彩模式下固有的颜色通道,而这个灰色通道又是如何得来的呢?在一些书籍中提到:这个灰色通道跟彩色图像直接转换成灰度色彩模式得到的灰色通道一样,但是在我的实践中发现并非完全一致,只能说大概接近。同样,如果在CMYK色彩模式下打开一张图片,调出计算命令,在源1源1和源2的通道选项中可以发现有灰色通道、青色、洋红、黄色、黑色通道可供使用。CMYK色彩模式下计算命令中出现的灰色通道也近似的认为是图像直接转灰度色彩模式得到的灰色通道,尽管不完全相同。而在LAB色彩模式下打开一张图片,调出计算命令,在源1源1和源2的通道选项中可以发现只有明度通道、A和B通道可供使用,这也是LAB色彩模式与RGB、CMYK色彩模式不同的一个地方。

如果一个文件本身已经有Alpha通道存在的话,那么打开计算命令的时候,通道选项中将出现文件具有的Alpha通道以供使用。如果打开的文件上有选区,这个选区也会出现在通道选项的下拉菜单中,名称是“选区”。

在应用图像命令中两个源通道的选择也很重要。在计算命令中,是打开对话框之后再来选择基色和混合色的,但是在应用图像命令中,基色是事先指定的,打开应用图像命令对话框之后只能指定混合色。如果在打开应用图像对话框之前未对基色进行指定,那么打开该命令后,基色将默认被设置为RGB通道(视图像使用的色彩模式而定,也可能是CMYK或者LAB通道)。这是计算命令和应用图像命令的第二个不同之处。

观察仔细的人一定会发现在应用图像命令的“通道”选项中,缺少了计算命令中出现过的“灰色“通道,取而代之的是RGB通道(视图像使用的色彩模式而定,也可以是CMYK或者LAB通道)。以RGB色彩模式为例,这个RGB通道到底是指什么通道呢,而目标通道里面的RGB通道又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稍微有点复杂的问题,要分四种情况进行探讨,因为正是这种基色与混合色具体指定为何种通道,造就了应用图像命令和计算命令的第三个重要区别。第一种情况,也是最简单最容易理解的情况:当基色和混合色都是单独通道的时候,应用图像命令产生的最终通道完全可以用计算命令一次获得。第二种情况:基色是单独通道,混合色是复合通道的时候。比如选中了红通道后再打开应用图像命令,此时混合色中的RGB通道就是在计算命令中的灰色通道。第三种情况:基色和混合色都是RGB复合通道的时候,就是指同色通道之间进行混合,即红色对红色、绿色对绿色、蓝色对蓝色进行混合。所以,效果等同于直接在图层面板中设置的图层混合模式。而由于计算命令只能一次混合两个单独通道,所以计算命令无法一次完成应用图像能够达到的通道效果。第四种情况则是当基色是复合通道,混合色是单独通道时。例如基色为RGB通道,混合色为红色通道的时候,此时效果是这样得来的:红色通道分别跟红色、绿色、蓝色通道混合得到三个新的红色、绿色、蓝色通道。同样,在CMYK色彩模式下也要分上面几种情况,但是基本上跟RGB色彩模式下的原理一样。而在LAB色彩模式下,却是另一番天地了。在第二种情况下基色是单独通道,混合色是复合通道的时候,比如选中了A通道后再打开应用图像命令,此时混合色中的LAB通道就是图像本身的明度通道。在第三和第四种情况下,基色是LAB复合通道的时候,可供使用的混合模式少了很多种。综合以上各方面的认识,我个人以为,排除应用图像命令无法直接将混合后的结果输出为一个全新的通道这个特点,应用图像命令可以说在同时能够混合的通道数量方面比计算命令更强大。因为计算命令一次只能同时混合两个通道,而应用图像命令则在基色为复合通道的时候可以一次同时混合两个通道以上。然而计算命令也有着其优点,因为计算命令中是可以对两个源通道使用反相的,这是应用图像命令缺少的一个重要选项,应用图像命令只能对源通道进行反相,无法对混合色进行反相。此外由于计算命令可以生成新的通道,或者把新生成的通道用于建立选区,这也是应用图像命令无法直接实现的,可以说这两个命令虽然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它们的不同之处也正好是相辅相成。

通道的本质就是灰度图象,故灰度色彩模式是研究通道混合的一个良好产所。在灰度色彩模式下,观察图层混合模式可以发现,比RGB色彩模式下少了几种图层混合模式。而进一步打开计算命令观察,可以发现,通道混合模式中比刚才看到的图层混合模式多了两种,相加和减去混合模式。撇开相加和减去这两种混合模式不谈的话,灰度色彩模式下的图层混合模式就是在计算中看到的混合模式,作用是完全一样的,可见通道混合模式是图层混合模式的基础。在灰度色彩模式下,因为图像是没有色彩的,故图层混合模式中出现的颜色类混合模式不可用。

在通道的混合过程中,正常混合模式也是一种极为有趣的混合模式。我个人更倾向于把正常混合模式当作是一种替换模式(前提是不透明度为100%)。尽管对通道可以直接复制后粘贴到图层中以供使用,或者复制一个通道粘贴到另外一个通道中进行替换,但是对于此类操作同样可以使用应用图像命令来完成。要使用应用图像命令来替换一个通道,只需先选中将被替换的通道,接着打开应用图像命令对话框,源通道设置为用于替换的通道即可。

虽然在RGB色彩模式下使用应用图像命令,目标通道设置为RGB通道,源通道设置为单独通道,混合模式为正常可以完成把通道复制到图层中的操作,但是这种方法有一些地方值得注意。由于在RGB色彩模式下,中性色的表现就是红绿蓝三个通道是同样数值,所以在应用图像命令中,基色设置为RGB通道,源设置为红绿蓝通道中的任意一个的时候,比如源设置为绿通道时在图层面板中得到的图像跟绿通道完全一样。如果在CMYK色彩模式下,基色设置为CMYK通道,源设置为青色、洋红、黄色、黑色通道中的任意一个的时候,比如源设置为青色通道时,在图层面板中得到的图像并非是青色通道,而是一个有色彩的图像。因为在CMYK色彩模式下,中性色并不是四个通道的数值相同这么简单。同样在LAB色彩模式下,如果基色是LAB通道的话,即使混合色是明度通道或者A或B通道,结果图像也不会是设置的混合色通道,而是一个色彩诡异的图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不同色彩模式表现中性灰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然而正常混合模式用于单独通道替换单独通道还是可以放心使用,大可以取代复制后粘贴的操作方式,而且灵活性也更加高,因为可以使用蒙板选项屏蔽部分区域,这是直接复制粘贴无法直接实现的。

当然正常混合模式也并非就只有以上的用法,现在很流行的一种柔软色调其实也是可以利用应用图像命令来实现的。打开一张色彩饱和度比较高的图片,新建一个空白图层,打开应用图像命令,源通道设置为红色通道,混合模式为正常,不透明度为50%,基本上淡淡的色彩就出来了。

要得到很好的效果是一个步骤无法实现的,可以继续使用其他方法给图像添加淡淡的色彩,或者做一点暗角。当然这种方法的实质其实是跟直接复制一个通道到图层面板中,调整不透明度得到的效果是一样的,甚至可以说复制通道到图层的做法灵活性更好,因为一旦觉得不透明度需要重新调整的话,在图层面板中很容易就实现,而使用应用图像命令来做则需要重新来过一遍了。这并不意味着使用应用图像命令就没有优点,实际上由于应用图像命令中有蒙板选项,这样就可以很方便的屏蔽某些区域。

变暗混合模式是一种经常被忽视的混合模式,也是一种很容让人产生误解的混合模式。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会觉得如果在图层面板中有两个图层,对上一图层设置为变暗混合模式,结果色就会变暗。但是情况并不是总是如此的,比如上一图层的亮度小于下一图层的时候,或者上一图层是下一图层的副本的时候,变暗混合模式就不会对上面的图层有任何影响。由于这两种情况图像看起来就好像没有变化,因此被很多人忽视。对于变暗混合模式来说,我更倾向于把它当作是一种逻辑上的混合模式,而不是单纯的去理解它的公式。简单的来说,变暗混合模式的逻辑是,如果两个不同的源存在亮度上的差异,那么结果色是亮度暗的那个源。当然这在只有两个象素的时候很容易理解,而通常处理图像的时候,一个图像有着成千上万个象素,此时就要理解变暗混合模式的本质所在。新建两个Alpha通道,都填充为白色。使用矩形选框工具在Alpha1通道上建立一个100X100象素的选区,填充为黑色。使用矩形选框工具在Alpha2通道上建立一个100X100象素的选区,与在Alpha1通道中的矩形不要在同一位置,填充为黑色。打开计算命令,源1源2分别设置为Alpha1和Alpha2通道,混合模式为变暗。如果没有看最后的通道,你能预计出结果么?如果不能的话,那么你就是一直不懂这个混合模式。在结果通道Alpha3通道中可以看到,Alpha3通道中的黑色区域是Alpha1和Alpha2通道中的黑色区域之和。换言之就是变暗混合模式通过对两个源进行比较,结果色是两个源中相对较暗区域的总和。基本上来说,理解了变暗混合模式的原理,变亮混合模式也没有多大问题了,只是结果色是两个源中相对较亮区域的总和。记住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通道的混合过程中,这两个混合模式威力不可轻视。(关于混合模式的公式请自行查找网上资料,这里只粗略谈一部分)-

正片叠底

正片叠底的公式是:结果色=源1x源2/255。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源1/255和源2/255都是小于一的,因此结果色会通常小于任何一个源,即比任何源都要暗。黑色和白色是两种特例,假设两个源中有一个源是255即白色的话,那么依照公式有:结果色=255x源2/255=源2,或者结果色=源1x255/255=源1,也就是任何源跟白色以正片叠底混合后不变。假设两个源中有一个源是0即白色的话,那么依照公式有:结果色=0x源2/255=0,或者结果色=源1x0/255=0,也就是任何源跟黑色以正片叠底混合后得到的是黑色。如果源1和源2都是50%中性灰的话,那么它们混合后的结果色就变成了接近64,比原来的两个源暗了64个色阶,因此正片叠底混合模式经常用于压低图像的亮度。

正片公式是结果色等于源1x源2再除以255,滤色公式是结果色等于源1+源2-(源1x源2再除以255),那么也就是说滤色后面那部分跟正片是一样的,假设两个通道(源1和源2)以正片得到一个通道(暂且命名为正片),源1跟源2通道再以滤色到一个通道(暂且命名为滤色),那么正片通道和滤色通道以相加混合得到的最终图像是跟直接用源1加源2一样的。

线型加深混合模式

线型加深混合模式的公式是:结果色=源1+源2-255,首先从公式来看跟相加混合模式很类似,完全可以用相加混合模式来达到同样的效果,即源1和源2以相加模式混合,缩放为1,补偿值-255。假设源2是源1的反相的话,也就是源2等于255-源1,代入上面公式可得:结果色=源1+255-源1—255=0,可以看到直方图只有最左边一条竖线,也就是说结果图像是黑色,即一个通道与自身的反相通道线型减淡混合的话结果色是黑色。如果源1和源2都是50%中性灰的话,那么他们混合之后的结果色就变成了-1,但是0即黑色已经是最暗的值了,所以任何小于0的亮度都将当成0。可见,两个源如果接50%近中性灰的话,混合后的结果色接近黑色,因此这个混合模式的效果比正片叠底的要强烈不少。

线型减淡混合模式

线型减淡混合模式的公式是:结果色=源1+源2,从公式来看完全就是相加混合模式使用缩放为1,补偿值为0的另一个版本,由于结果色是两个源的亮度加在一起,所以一般结果色比任何一个源的亮度都要高。除非两个源都是黑色的时候,结果色才是等于黑色。如果源1和源2都是50%中性灰的话,那么他们相加在一起就变成了256,但是255即白色已经是最亮的值了,所以任何大于255的亮度都将当成255,因此这个混合模式的效果比滤色混合模式要强烈不少。

从线型加深和线型减淡两个混合模式来看,其实都是相加混合模式的一个简化版本,因此也就少了一些可控性,所以在通道混合过程中,它们更像是相加混合模式的两种特别情况的快捷方式。

差值混合模式

差值混合模式的公式是:结果色=|源1-源2|,首先由于结果色是源1与源2相减的绝对值,所以源1跟源2的位置可以互换。其次如果源1跟源2是完全一样的话,那么结果色为0,也就是表现为黑色,在直方图里就是最左端的一条竖线。而如果两个源的亮度越接近的话,结果色就越暗,如果两个源的亮度相差越大,结果色就越亮。因此差值混合模式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对图像进行比较,经常用于查看两个图层或者两个通道是否完全一样。从差值混合模式的公式还可以看出,假设其中有一个源是黑色的话,即结果色=|源1-0|=源1,或者结果色=|0-源2|=源2,也就是说任何颜色跟黑色以差值混合结果色是该种颜色。假设其中有一个源是白色的话,即结果色=|255-源2|,或者结果色=|源1-255|=|255-源1|,此时的公式跟反相命令的公式一样,也就是说任何颜色跟白色以差值混合的结果跟直接对该颜色反相得到的效果一样。

在前面的应用图像命令探讨中提到,基色和混合色都是复合通道的时候,就是指同色通道之间进行混合,效果等同于两个图层使用图层混合模式得到的效果。事实上,图层混合模式就是基于各个颜色通道中包含的像素的一种运算,例如在RGB色彩模式下有两个图层分别为“图层一”和“图层二”,如果“图层二”设置为正片叠底,那么最终看到的效果其实是这样得来的:“图层一”的红色通道与“图层二”的红色通道以正片叠底混合后得到一个新的红色通道,同理新的绿色、蓝色通道也是经过相同的运算得到。这三个新的红绿蓝通道组合后得到的复合通道就是图层一和图层二以正片叠底混合得到的最终效果。此时图层混合模式的作用相当于使用应用图像命令,基色和混合色分别设置为两个图层的RGB通道,混合模式设置为正片叠底。理解了通道的混合模式,基本上图层混合模式也就没有什么问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地方是图层混合模式在不同色彩模式下的运算方式,比如在RGB和CMYK色彩模式下,图层混合模式都是两个图层的各个颜色通道以某种相同的混合模式进行混合得到新的颜色通道。在LAB色彩模式下,采取的是另一种运算方式,但是还是以通道里出现的混合模式为基础。LAB色彩模式下的正片叠底图层混合模式:假设在图层面板中有两个图层分别为“图层一”,和“图层二”,“图层二”的位于“图层一”上面,图层混合模式为正片叠底的话。那么最终图像是这样得来的。“图层一”和“图层二”的明度通道以正片叠底混合模式得到新的明度通道,“图层一”和“图层二”的A通道以叠加混合模式新的A通道;“图层一”和“图层二”的B通道以叠加混合模式新的B通道。LAB色彩模式下的滤色图层混合模式:明度通道以滤色混合模式与自身混合得到新的明度通道,AB通道分别以叠加混合模式与自身混合得到新的AB通道。叠加类混合模式跟RGB,CMYK色彩模式下相同,即LAB下两个图层的对应三个颜色通道以叠加类混合模式得到三个新的颜色通道。

图层混合选项

在图层面板中出现的图层混合模式是一种灵活性比较小的通道混合,因为它局限于把两个图层具备的所有颜色通道都用于运算。在图层样式对话框的高级混合选项中,提供了可以控制用于混合的颜色通道数量这一功能,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例如在RGB色彩模式下在高级混合选项中,勾选红绿蓝通道中的任何一个到三个的话,也就限制了用于混合运算的通道数量。

假设在RGB色彩模式下,图层面板中有两个图层分别为“图层一”和“图层二”,如果“图层二”的混合模式设置为正常,不透明度为100%,那么最终看到的效果只是“图层二”,而“图层一”不可见。而高级混合选项则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混合方式,如果只勾选红色通道,混合模式设置为正常,不透明度为100%,那么“图层二”的所有颜色通道中,参与运算的只有红色通道,此时正常混合模式的功能其实是用上面图层的某个或者多个通道替换下面图层的一个或者多个通道。也就是说在这个例子里,“图层二”的红色通道替换了“图层一”的红色通道。仔细观察通道面板可以发现,“图层一”的绿色、蓝色通道没有发生改变,而“图层二”的绿色、蓝色通道不参与混合过程。

这与使用应用图像命令按下面设置得到的效果是完全一样的:目标通道选“图层一”的红色通道,源通道选“图层二”的红色通道,混合模式设置为正常。

因此可以理解为勾选通道就是做出这样的限定:只有上一图层与下一图层中勾选了的颜色颜色通道进行混合,而没有勾选的颜色通道(来自下一图层而非上一图层)则在结果图像中充当对应的颜色通道,即下一图层的未勾选通道将保留在结果图像中。

与应用图像命令和计算命令相比,高级混合选项的好处在于提供实时的预览,这在图像的编辑过程中是很有帮助的。高级混合选项中的通道混合运算在应用图像和计算两个命令中也可以完成,事实上,这两个命令的功能远远大于高级混合选项,因为高级混合选项只能混合同色的颜色通道,比如红色通道只能跟红色通道进行混合,而这两个命令则不仅可以对同色的颜色通道进行混合,也能对异色的颜色通道进行混合,甚至可以对Alpha通道,图层蒙板,专色通道进行混合。但是高级混合选项也有着其优点,不仅可以实时查看效果,并且支持同时处理一种颜色以上的颜色通道的混合运算,视不同的色彩模式以及对参与混合运算通道数量的限定,每次可以完成二到八个颜色通道的混合过程。而在应用图像和计算命令中,每次只能进行两个通道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的是在PS中,只有在RGB、CMYK、LAB这三种色彩模式下,高级混合选项才可用,因为只有支持多个图层的色彩模式才支持高级混合选项。尽管灰度模式也支持多个图层,由于该色彩模式下只有一个颜色通道,因此无高级选项可供使用。

在RGB色彩模式下,柔光和叠加两个混合模式经常被用于提高图像的反差,增加图像的对比度。但是对于一些图像来说,由于使用了叠加或者柔光图层混合模式来提高反差,通常会使破坏图像的暗部细节,而这是在图像处理过程不希望看到的结果。根据CMYK色彩模式暗部主要存在于黑色通道这一特性以及高级混合选项的特点,可以提高图像反差的同时避免暗部细节损失过大。方法是在CMYK色彩模式下复制背景层,双击背景层副本,在高级混合选项中,只勾选C,M,Y三个通道,图层混合模式视需要设置为叠加类中的叠加混合模式。

在LAB色彩模式中曾经提过,LAB色彩模式是一个亮度信息跟颜色信息独立存储于不同颜色通道中的一种色彩模式。利用这一特性以及高级混合选项的特点,可以在不改变亮度信息的同时提高色彩的饱和度,使图像色彩变得鲜艳。方法是复制背景层,双击背景层副本,在高级混合选项中,只勾选A和B通道,图层混合模式设置为叠加类中的叠加混合模式,或者视情况选用其他混合模式。当然同样的效果也可使用“应用图像”命令两次完成。步骤如下:首先在通道面板中选中A通道,打开应用图像命令对话框,源通道设置为A通道,混合模式设置为叠加;接着在通道面板中选中B通道,打开应用图像命令对话框,源通道设置为B通道,混合模式设置为叠加。

对于两个图层来说,可以使用高级混合选项来限制参与混合的颜色通道数量,实际上,即使是图层组也能够以类似的方式来跟下一图层或者图层组进行混合。只要在图层面板中双击图层组即可调出对话框进行设置,但是可以发现由于图层组的特殊性,并不会像双击一个图层出来的对话框那么多选项以供设置。

浅谈计算机教学的模式 篇6

一、从教师讲授、叙述向教师辅助、指导的转变

目前,学校仍然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实行班级授课方式,给予学生共同的思想和知识教育,而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方式正处于发展阶段,这样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潜在的个体差异,阻碍部分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处于被动的。

我们在具体教学中进行了尝试,在教学内容上我们选择了Office 2000、Internet等内容,把班级进行分组,学生可以独立或者几个为一小组,同时我们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搭配,在教师的讲授和引导下提出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如:如何制作电子相册,如何对表格进行排版,如何制作幻灯片,如何收集图片等;教师在过程中指导和鼓励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去学会构思计划、完成任务。同时亦改变了学生互相竞争的班级学习气氛,提倡协作学习、相互讨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动力,转变全体学生都按相同的方式学得相同的知识,让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法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这样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很大的发展。

二、灵活使用各种现代教育媒体,积极创造创新条件

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单调的教学手段,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一门新课程时,开始时都有极大的兴趣和努力学好的决心,但由于知识积累、先天素质的千差万别,一段时间后就使得不同程序的学生产生不同的态度,甚至失去了兴趣。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將各种电教、网络设备的功能充分应用于教学,如计算机辅助计算机教学;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室、网络教室进行演示教学等手段。这样不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的作用,还能在学习的同时熟练掌握我们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建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采用投影、VCD、多媒体计算机等手段,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例如在一次语文教学的公开课上,教学内容为《红楼梦》的“十二金钗”,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使学生能直观的看到并且感受到“十二金钗”每个人不同的特点,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激发出来,甚至把知识的学习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在计算机课程各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具有比在黑板上指指画画,不厌其繁地写出其操作步骤的过程,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原来在黑板上需要2节课或3节课才能讲完的内容,现在只需1节课即能完成,并且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学生学习起来特别直观、亲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几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在探索着更好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正常开课或开课课时很少、计算机软硬件资源、还有统一考试的制约等等。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和教学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也将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正如怀特( White)和沃特森(Watson)在研究时,列出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十个影响因素:(1)主动学习的意向;?(2)学习的动机;?(3)学习所花费的时间;?(4)学习的愉悦感;?(5)教学资源的使用;?(6)问题解决能力;?(7)反馈;?(8)与其他学生的合作和交流;?(9)独立性;?(10)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通讯地址:福建省

模式计算 篇7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学校将信息处理的方式迁移到“云”上。高校如何利用云计算的优势,探索将云计算辅助教学融入到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去,进行顺应社会就业要求的教育改革,是目前面临的挑战。

我校开展了关于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项目的研究,希望利用云计算的诸多优势,对实验室软硬件环境、教学所需资源、以及具体实验模式进行尝试性的改革。

2 云计算和云计算辅助教学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虚拟化(virtualization)、效用计算(utility)、基础设施和服务(Iaa S)、平台和服务(Paa S)、软件和服务(Saa S)等概念混合演绎并发展的表现,同时也是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eing)、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和并行计算(parallelcomputing)的融合发展[1]。它描述的是一种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访问的系列服务,由一系列可扩展的应用组成。云计算所包括的硬件和软件资源都通过服务的各种形式,以互联网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并且将资源按照需求进行动态的扩展和分配。用户按照需求选择使用云计算中的各种资源服务,并且按实际使用量免费或者支付一定的费用。

云计算辅助教学(CCAI),其含义是指在云计算的环境中,教师利用云计算提供的“云服务”,构造适合现代化教学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支持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和学生的开放式学习,促进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2]。

3 云计算环境下实验教学课程的构建

我校的实验教学管理中心,拥有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配置了多间专门的实验室。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高速校园网络的全面覆盖,为云计算环境下实验教学课程打下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同时计算机基础课程重视教学资源的积累,依托成熟的校园网资源,在学校网站上建立了多个相关精品课程资源库,充分挖掘网络教学资源。构建云计算所需要的整个互联网的软件资源环境也非常丰富,涉及到教育资源的软件种类很多,例如谷歌、百度、百会网等多个知名网站都有类似资源[3]。所以整个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在整合现有实验室软硬件资源的前提下,依托高校丰富的信息化教育资源,拓展传统教育到丰富的免费网络资源中去,能够支持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变革和创新。

4 云计算环境下实验教学课程实施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带来教育在环境建设、资源整合、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各种变化[4]。我校在计算机基础全程实验课的基础上,通过对四个实验班的教学培养,从多个方面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实验教学进行了“云改革”。以下对于云计算环境下实验教学的实施进行了讨论。

4.1 云计算信息化编辑软件的在线使用

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内容,传统的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进行单机版的上机操作。网上的云计算信息化编辑软件,将办公工具的使用与数据存储、协作办公、云计算进行无缝整合。学生使用云计算资源作为文件的编辑和发布平台,在编辑文件的同时,通过设置不同的操作权限,一起进行文件的编辑。学生也可以直接使用手机,随时访问网上云计算资源,随时随地的学习和交流,实现所有流程环节的畅通。

4.2 利用云计算学习如何进行新的信息化管理与演示

教师介绍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信息的管理和演示模式,能够有效的提供信息的存储、分类、编辑、展示以及共享等功能。学生可以建立和撰写信息,使用网络硬盘等方式,进行视频和音频文件的在线编辑和展示,使信息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4.3 基于云计算的多人协作学习教学模式

教师在班级中按照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组合的原则,明确学习目标和实验内容,在网上形成云环境下的协作团队,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团队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是由老师直接解决,而是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共同解决,加深学习的印象。同时教师利用多种学习方式,例如:案例分析法、任务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等,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拓展。

4.4 使用基于云计算环境的在线网站开发系统

网页制作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使用专门的开发工具,采用信息化软件资源开发模式,整个开发过程比较复杂,难度较大。教师在这方面,尝试性的引导学生使用一些协作平台,使得整个网站的开发过程类似用建立和编辑博客空间。这种网站的建立和编辑方式,技术门槛较低,学生利用这种软件资源开发模式,制作较为精良的网站。其中云计算服务在课程中的具体分类如表1:

5 云计算环境下实验教学的优势

在国内外的教育领域,云计算的应用也得到认同和大范围的推广。北卡莱那州立大学(VCL,Virtual Computer Laboratory)2004年开始提供云服务,到2009年,据统计为本校3万多师生提供云计算服务,云计算资源访问达到10万多次,为州内七所其它大学和社区医院提供云服务,并且在将来计划将应用扩展到更多的学校[5]。2007年Google和IBM联合推出云计算活动,多所著名大学,包括卡内基梅隆、斯坦福、麻省理工大学都参加了该项活动,清华大学也与2008年加入此计划[6]。2010年澳大利亚的麦考瑞大学将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电子邮件服务全部外包给提供云计算的服务商,并且有很多高校也在考虑这种方法,以节约资源并且获取更好的服务。

我校在高校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在整个课程中尝试性的将云计算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到传统实验教学中,经过2个学期的观察,认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促进实验教学的更好完成,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5.1 优化实验教学方法,引入新的实验手段

云计算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使用虚拟化技术提供存贮、编辑、计算、平台服务等多种资源,支持多用户的软硬件服务要求,不必下载安装,软件的应用服务呈现虚拟化、多元化、服务便捷化的发展趋势。教师在实验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云计算多方面的应用优势,融入到教学环境中,提升实验环境和优化实验内容,进一步解决实验资源不足以及实验方式老化等问题。

5.2 节省建设费用优化资源利用

基于互联网的云计算对于学生端计算机硬软件要求均不高,实验教学可以通过较低的成本配置来获取所需要的云服务,不用因为软件要求不断提高而经常性的对计算机硬件更新换代。这样可以有效整合现有的计算机资源,合理利用老旧计算机设备,有效提高基础实验室的利用率和使用年限。

5.3 创新实验教学,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时代发展对于学生就业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于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利用协作型、任务型等多种授课教学模式,在云计算的环境下,利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环境,结合云计算辅助教学的优势,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7]。

6 云计算在实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关于云计算在计算机基础实验课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学期完成后,对于学生的教学满意度进行了一个较为简单的问卷调查,其中参加问卷的学生有198人,有效试卷为190份,具体统计结果如下表2。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具体如下:

6.1 课程小组学生分工需要清晰明确

课程中许多地方都需要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完成布置的各项任务。但是小组成员之间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教师很难掌握的非常细化,难免有些学生“搭公车”,没有很好的参与到任务中。所以教师在划分学习小组的同时,应该设定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并且清晰明确任务,使得所有的学生都有效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完成小组任务

6.2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紧跟时代信息发展

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也是对教师的考验,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掌握最新的专业发展情况,带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

6.3 打好课程专业基础,循序渐进发展

云计算知识的融入,应该在各操作知识点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展。云计算作为一种工具和应用,能够促进学生对计算机基础专业的掌握和运用,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较好的基础。

6.4 课程实验大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课程的进行还属于探索阶段,少数班级小规模的授课,没有形成完整和规范化的教学大纲。教师的经验和专业意识起到主要作用,整个授课过程比较随意。这种情况下,各个班级的授课内容和重点不一,不利于学生整体的学习和进步。教师团队需要加强交流,统一实验大纲,对授课的知识点和形式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保证教学效果。

摘要: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带来教育在环境建设、资源整合、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各种变化。文章阐述了学校对于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的教学创新尝试,从多个方面构建和实施了基于云计算的课程模式。总结了云计算辅助教学对于提升实验环境和优化实验内容,满足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优势,并进一步提出优化实验教学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云计算,云计算辅助教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黎加厚.走向教育技术“云”服务[J].远程教育杂志,2008(4):91-93.

[2]黎加厚.低碳型教育与云计算辅助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73-77.

[3]王庆波,金涬,何乐等.虚拟化与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27-129.

[4]李刚健.基于虚拟化技术的云计算平台架构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2011(1):79-81.

[5]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0).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EB/OL].http://www.ed.gov/sites/default/files/netp2010.pdf.

幼儿计算尝试教学模式初探 篇8

一、实验目标和方法

我们采用让幼儿亲自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 再想一想的模式, 进行数学计算的实验, 目的是通过让幼儿亲自参与计算过程, 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培养探索发展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二、实验措施

1.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灵活多变的动手材料。

要想让幼儿亲自参与到动手操作的环节中来, 首先就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学具材料, 因为当幼儿看到这些丰富多彩的学具材料时, 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想要动手玩一玩, 亲自做一做的欲望, 而我们也正是利用了幼儿看到新奇事物愿意尝试一下的好奇心理, 让他们在尝试中不知不觉地了解计算的原理, 虽然教师不会为幼儿讲解其中的道理, 但是幼儿会通过实际操作, 自己对其中的道理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虽然可能不太成熟, 但是这种思考的过程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宝贵财富, 是幼儿思考活动的开始, 对以后幼儿的小学学习生活, 起到一个打基础的作用。

有一种教育理论是, 让幼儿“在做中学”, 也就是让幼儿通过动手实践, 获得知识, 这种获得知识的方法, 是理解最深刻的, 记忆最永久的。比如, 家长总是告诉孩子, 火是不能碰的, 被火烧着是非常疼的。但是孩子却对于被火烫到底是一种什么滋味, 没有实际的体验, 所以对火没有畏惧感。而当孩子真的被火烫过一次, 那种钻心的痛苦会让他一辈子都难以忘掉, 其效果远远超过家长的谆谆告诫。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 让幼儿亲自动手参与数学计算的过程, 教育效果肯定会超过教师单调的讲解。例如, 在教学认识圆形的时候, 教师首先拿了一个圆形的塑料圈, 问学生:“孩子们, 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形状的东西?”有生活经验的幼儿, 就举起小手告诉教师:“老师, 我知道, 是圆形。“我一听, 赶快进行鼓励:“哎呀, 这位小朋友真聪明!对!这就是圆形。那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在桌子上这么多的玩具里, 找一找每样玩具上, 有几个圆吗?”当幼儿看到眼前放了这么多的玩具时, 早就心花怒放了, 纷纷说:“能!”桌子上是我早就准备好的各种玩具。幼儿仔细观察, 认真寻找, 指着圆形边数边说瓶子上有2个圆形, 这头一个, 那头一个, 电池上有大圆和小圆。事情到此还没有结束, 让幼儿继续拿起橡皮泥和剪刀、纸片, 自己动手剪圆形。因为是自己动手, 所以幼儿的兴趣极高, 都争着抢着去做, 而且还很细心。由于供给的教具丰富多样, 通过自己观察, 自己操作, 使幼儿认识圆形的同时, 还不知不觉间练习了简单的加法, 把玩和认识图形以及计算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 对幼儿巧妙地进行了数学启蒙教育。由于教学方式采用了让幼儿自己动手尝试的方法, 所以还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而这也正符合我国新的教育指导方针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策略。

2. 尝试过程中注重教师指导。

幼儿因为年龄太小, 注意力以及动手能力都不强, 所以在尝试的过程中犯一些错误, 这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事情, 关键是教师在幼儿做错的情况下, 千万不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否认, 否则就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伤害幼小心灵, 对他们以后的学习过程都会有极大的影响, 所以教师应该从另一种角度, 用细心指点的方式, 对幼儿进行耐心的指导, 直到幼儿完成尝试为止。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幼儿自己独立完成操作过程的能力, 使幼儿从小养成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

例如, 在学习“数的组成”时, 我准备了一些糖块, 让其中一个幼儿按照要求为大家分糖块, 但是由于他没有掌握好规律, 结果出现很多差错, 我没有否认他的行为, 而是先表扬他:“小朋友, 真勇敢!可是用心想一想, 为什么没有分对呢?”然后帮助他又进行了几次不同方法的尝试, 终于使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 顺利完成了分糖块的任务。在完成任务之后, 我又号召大家为他的成功和努力鼓掌, 这位幼儿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还有一点成功后的自豪感。正是这样的一种指点过程, 使幼儿建立了自信心, 坚定了下一次继续完成任务的决心。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实践学习过程, 确实有助于幼儿自信心的形成, 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 我们用事实证明, 在幼儿园阶段, 开展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 利用使幼儿亲自参与、亲自动手操作的方法, 是完全可行的, 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掌握数学知识、计算方法, 还有助于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也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使幼儿懂得数学计算的道理,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尽管在刚开始时, 幼儿对尝试活动的兴趣并不高, 去数学角的幼儿多玩一些操作简单的、玩一下就出结果的材料, 不愿多动脑筋, 随着尝试活动的开展、教师的不断鼓励、同伴间的相互启发, 幼儿逐渐对一些富于变化的数学材料感兴趣了。如“九九棋”, 是一种需要进行灵活思维的游戏玩具, 可以进行多变的组合, 能够很好地锻炼幼儿的数的组合能力。刚开始的时候, 只有几个幼儿玩这样的玩具, 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 大多数幼儿都喜欢上了玩这种玩具, 这就证明, 幼儿在经过动手操作练习以后, 兴趣方向和智力水平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统计指数计算模式的发展述评 篇9

1 早期指数的经验计算形式

据有关史料考证, 早在1609年, 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曼就计算过一个加权综合物价指数;1707年, 英国经济学家皮索普·弗里特伍德也计算过物价指数。而在法国, 指数的应用比英国还要早, 1568年, 著名统计学者让·波丹也计算过物价总指数。1811年, 英国学者阿瑟·杨格首先提出, 在计算总平均指数时要对个体指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1822年苏格兰的约瑟夫·娄威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个“生活费用指数”。这个指数对比了1820年与1796年间“中等家庭”的同样一些生活资料的价格。其中, P1和P0为1820年与1796年的生活资料价格;q为“中等家庭”的生活资料数量。1840年德国经济学家约甘·赫尔费里克首次进行了物价指数的国际对比。在十九世纪中期以前, 各种指数的计算都还没有任何数学公式方面的记载。1853年英国经济学家琼·史密斯才开始应用一些专门的指数计算公式。1886年得到瑞士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的发展;1898年又经瑞典数理经济学家克鲁特·威克塞尔的进一步完善。至此以后, 指数计算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并且指数的计算公式才相对固定下来, 最终趋于科学的测算。

2 指数计算的几种数学模式

1863年, 英国经济学家斯坦利·杰文斯提出几何平均公式计算物价总指数。计算公式为:其中, ipj为个体物价指数。

杰文斯认为, 由于几何平均数总是处于算术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之间, 因此, 几何平均指数才能表明“真实的”物价平均动态。但这种指数的严重不足是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内容;在一般情况下, 几何平均指数不能对价格的变动做出反应。比如各种个体指数的乘积为1时, 价格的任何变动对杰文斯的指数都不会有影响。并且几何平均指数完全忽略了商品种类以及售出商品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差异。

1864年, 德国经济学家拉斯贝尔制定的加权综合指数, 拉氏指数虽然不是最早出现的加权综合指数, 但却是最重要的加权综合指数公式之一。拉氏指数其方法后来被推广到各种质量指数和数量指数的计算。该指数公式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水平上, 所以又称为基期加权综合指数。

1874年, 德国的另一位经济学家派许制定的, 派氏指数也是重要的加权综合指数公式之一。派氏指数其方法后来也被推广到各种质量指数和数量指数的计算。不同的是该指数公式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 (计算期) 水平上, 所以又称为计算期加权综合指数。

拉氏指数与派氏指数的比较, 从上面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拉氏指数和派氏指数无论是相对数还是绝对数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什么原因造成的?下面进行简要说明。

第一, 由于拉氏指数与派氏指数各自选取的同度量因素不同, 使得两者在计算结果产生差异。同时假设利用同样的资料编制指数, 两者给出的计算结果一般也会存在差异。只有在两种情况下, 两者才会恰巧一致: (1) 总体中的所有指数化指标都按相同的比例变化 (即所有个体指数都相等) ; (2) 总体中所有项目的同度量因素都按相同比例变化 (即权数的结构保持不变) 。但这毕竟是两种极为特殊情形。在一般情况下, 拉氏指数与派氏指数是不会相等的。

第二, 由于两个指数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经济分析意义, 使得两者的计算结果不同。以价格指数为例:拉氏价格指数以基期商品销售量作为同度量因素, 这说明它是在基期的销售数量和销售结构的基础上来考察各种商品价格的综合变动程度的;而派氏价格指数以计算期商品销售量作为同度量因素, 则说明它是在计算期的销售数量和销售结构的基础上来考察各种商品价格的综合变动程度的。尽管两者的基本作用都是反映价格水平的综合变动, 但怎样反映、在什么基础上反映, 两者又是存在差别的。

一般认为, 派氏价格指数的分子与分母之差, 即:∑p1q1-∑p0q1=∑ (p1-p0) q1能够表明计算期实际销售的商品由于价格变化而增减了多少销售额, 因而较之拉氏价格指数具有更强的现实经济意义。不过, 从另一个角度看, 拉氏价格指数的分子与分母之差, 即:∑p1q0-∑p0q0=∑ (p1-p0) q0也是有意义的, 它至少能够说明, 消费者为了维持基期的消费水平或购买同基期一样多的商品, 由于价格的变化将会增减多少实际开支。这种分析意义显然也是很现实的, 甚至通常人们编制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主要目的。可见, 从经济分析意义的角度看, 拉氏指数与派氏指数其实并无绝对的判别标准, 关键在于编制者的目的和所要说明的问题。

十九世纪后半期, 在比利时统计学家阿道夫·凯特勒“典型”的平均思想的影响下, 抽样技术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发展。1888年, 英国数理经济学家弗兰西斯·埃奇沃思综合杰文斯和古诺的思想, 提出了所谓“随机性”指数理论。这种指数认为, 总指数必须再现某种“标准的”平均数。这样个体指数围绕其“真实”平均值的一切波动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典型的随机过程。但由于个体指数之间的性质不同, 根本就谈不上它们会加入随机过程并会形成那种虚构的“真实”平均值。著名的马埃指数公式是英国学者马歇尔和埃奇沃思共同设计了选择基期和报告期同度量因素平均值来计算指数, 目的是避免拉斯贝尔和派许公式的偏误, 其质量指数和数量指数公式分别为:

马埃指数公式的计算结果介于拉斯贝尔公式与派许公式的计算结果之间。随机指数理论在西方指数理论中占统治地位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20年代, 被新的数学形式所替代。

1922年,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提出测验指数理论。测验指数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借助于数学形式的准则选择并构造各种形式的指数公式。这种理论是以虚构的关于各种经济因素等价性的假设为前提构造的。费雪及其后继者想要构造出一种对所有因素、对所有指数现象都适合的通用的指数公式。结果是完全失败了。到目前为止,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统计机构都是按极不相同的指数公式计算的。在每种具体场合, 对于每种具体类别的经济问题都有相应的公式以资使用。通常应用的并非是费雪的理想指数形式, 而是有经济依据的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理想指数公式是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和庇古等人在1901~1920年之间先后提出来的, 后来著名的经济学家费雪通过验证, 将它命名为“理想指数公式”。它是对拉氏指数和派氏指数直接进行平均型交叉的结果。。实践表明, 借助于某一种形式的方法不可能做出本质的选择。

1925年, 法国经济学家弗兰索阿·迪威夏提出了积分理论的数学形式。积分指数用于研究价格的动态时可以表示为:;其中, 为兰索阿·迪威夏的积分物价指数;qt和pt, 为时期t内的物量和物价;t0和t1, 为基期和报告期。依据迪威夏建立的指数公式不可能得到任何具体的数字结果。由于所选择的积分方式不同, 它会导出完全不同的指数公式、也会计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在西方指数理论中, 根据积分指数的近似算法可提出许多近似计算公式。积分指数及其近似计算法都是建立在, 假设存在着经济指标的某种连续函数的基础之上, 事实上这种函数一般是不存在的。所有经济指标都是一些离散的、不连续的量。它们的意义不在于其本身, 而在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间隔。在现实经济中, 有关迪威夏物价的任何一种连续函数, 都是不存在的。所具备的仅仅是确定时间间隔内各类个别商品的价格。至于其余时期内的有关商品价格的任何资料都不具备也不可能具备。这一点与这些商品生产的间歇性及其价值重估有关。积分理论完全忽略了客观的经济现实。它没有获得任何实际应用, 即使是西方国家的统计机构从未打算近似地计算过迪威夏积分物价指数。因此, 指数本质上是经济指标, 每种指数都体现着特定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范畴。

3 综合指数的科学计算原则

在经济分析中, 通常我们分析一个因素的变动时, 把其它的影响因素固定起来, 以反映单纯由这一因素影响的程度和幅度。至于把它固定在什么时期, 这就由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来决定。这里我们采用价值指标来做具体的评价和选择。

设Q1为报告期产量, Q0为基期产量, P1为报告期价格, P0为基期价格。如果只生产一种产品则产值的变动如下:

在生产多种产品时产值的变动为:

这里为什么分析产量时乘以基期的价格, 而分析价格变动时乘以报告期的产量。为了完整地解释影响结果的因素构成, 我们对这一原理解读如下图:

为了简化分析计算的过程, 我们将产量和价格同时变动影响的结果归结在某一个因素之内。但在归结时, 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 一定要符合指数体系的要求:

2) 假定资料要具有特定 (现实) 的经济意义:在上述指数体系中, 有两个假定资料∑Q1P0和∑Q0P1。∑Q1P0表明按过去价格或不变价格报告期数量计算的价值指标。而∑Q0P1表明按现行价格过去数量计算的价值指标。前者更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

3) 资料取得的难易程度。∑Q1P1和∑Q0P0, 这两个资料分别为报告期价值和基期价值指标。两种资料都是统计认识的直接结果, 只是一个为实际资料, 一个为历史资料。而∑Q1P0和∑Q0P1是两个假定价值资料, ∑Q1P0比∑Q0P1更容易取得。∑Q1P0是有选择性 (以不变价格为依据或基期为基础) 的计算, 而∑Q0P1的计算则是历史资料的调整, 历史资料愈多, 统计的工作量就愈大。

综合指数的一般原理:计算数量指标指数, 作为同度量因素的质量指标应固定在基期;计算质量指标指数, 作为同度量因素的数量指标应固定在报告期。这就是综合指数编制的一般原理, 也是综合指数的基本计算形式。

参考文献

[1]徐国祥.统计指数理论及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

[2]黄书田等.国民经济统计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黄良文等.统计学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6.

农村计算机培训模式探讨 篇10

1.1 政府主导式

目前, 我国已建立起较完整的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农村计算机培训体系。主要包括农业科技部门和教育系统组织的计算机培训。其中包括乡级以上的科技推广机构建立的和国家各种培训项目推动的培训体系, 还有农业类职业中学和专科学校、农业类广播电视学校、农民技术培训学校等提供的计算机培训等。尽管我国在政府主导的计算机培训组织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新的探索, 但陈旧的行政管理模式, 很难直接的行政干预, 发挥计算机培训的灵活性。上级部门下达培训指标, 下级部门被动完成, 激励和监管制度不健全, 更多时候只是为了完成培训任务而进行计算机技术培训, 注重培训次数和参加培训的人员规模而忽视农村计算机培训质量和特色[1]。

1.2 政企联合式

以政府统筹, 农业行业牵头, 农业企业配合, 农民参与的计算机培训组织模式。相对来说, 这种模式有更强的灵活性和较佳的可操作性。从中央到省、地、县、乡、村镇建立一个相互连接、上下贯通的农民计算机教育培训体系。各级政府还可以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农民计算机培训领域, 科学规划、组织和协调教育培训机构与地方农民计算机培训机构, 开展委托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 以利用它们的实训场所、技术、人员和设备协助教学, 整合计算机教育资源, 提高计算机培训效果。

1.3 市场主导式

在市场主导式的计算机培训组织模式中, 政府不是直接组织实施农民培训的具体活动的主体, 也不直接管理农村计算机培训机构, 而是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取代行政手段, 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政府职能应从农民计算机培训机构的管理向农民计算机培训市场的方向转变, 着眼培育、引导农民计算机培训市场发展, 创建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 抓好农民培训规划和培训扶持政策的制定执行, 建立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机制, 建立对农民计算机培训机构培训效果的评价机制和奖惩规则, 加强计算机培训市场秩序的监管和对财政支持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 引导农民计算机培训机构进行农民计算机培训场地建设[2]。

2 计算机培训教学模式

2.1 发现式教学模式

面对层出不穷的计算机新技术、新知识, 将农民计算机技能学习全部寄托在对其进行计算机培训上是远远不够的。对一些流行应用软件的教学可以采用发现式教学模式进行, 通过给学员提供学习的环境、学习的目标, 而不需要逐步讲解操作的步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需要提供便于解决问题的信息即可, 而由学员去完成学习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可增加学生的智慧潜力、激励计算机学习的内在动机, 在获得了学习计算机新知识的同时, 获取了计算机学习的信心和能力, 做到真正的授之以渔。

2.2 多媒体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课堂相对来说更直观生动快捷。在软件使用培训、系统操作培训等方面有突出的优势。但是在对计算机基本知识的讲解, 如算法的概念、程序的概念、数据结构设计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却起不到与传统课堂式面对面教学相媲美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计算机培训的过程中, 应根据不同的培训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模式[3]。

2.3 其他媒体传播模式

大众媒体 (如广播电视、卫星电视、报纸、杂志等) 和个人媒体 (如光盘) 等现代化信息传播工具都可以对农民朋友进行不同领域的知识传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培训方面的资料数量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 通过订阅、分发学习资料, 也可使农民朋友掌握大量计算机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

3 培训创新模式

3.1 定点培训和流动培训相结合

培训内容和方式应根据各地农村的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民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统筹安排。一般来讲, 实用和高效率的培训模式更受农民朋友的喜爱。定点培训更容易引导农民学员进入学习状态。目前在很多农村地区, 中、小学已经建设成农村的计算机培训教育中心。而开展文化下乡和农业科技下乡等电脑知识流动培训, 可以弥补定点培训容易受到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限制的弊端。

3.2 远程教育和实地教育互补

农民计算机培训要把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大力推进农村远程计算机教育模式发展, 积极引进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手段, 实现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相互衔接和配合使用, 建立集教育培训、推广服务、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多功能一体化的新型农民计算机教育培训模式, 为农民计算机教育培训提供基础支撑。

3.3 计算机培训与农业技术培训相结合

可以将广大农民急需的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和信息媒体化, 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光盘等传播渠道实现农业科技和信息的数字化, 进而唤起农民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又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具有快速性、阶段性和实用性, 因此, 必须保持新型农民计算机培训模式的动态性, 扩大模式的适应性, 提高模式的发展性, 发挥模式的示范性, 创新出更好的新型农民计算机培训模式。

摘要:农村计算机培训是农业信息化人力资本培养的重要途径。探讨出适合我国农村发展情况的农村计算机培训组织模式、教学模式和创新模式, 可为我国农村计算机培训提供正确的方法指导。

关键词:计算机培训,组织模式,教学模式,反馈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阚长侠, 薛庆林, 刘桂林, 等.我国政府主导型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 2009, 28 (04) :56-59.

[2]张亮.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 2010.

云计算模式与云安全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云计算 云安全 共性安全 个性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058-02

云计算概念首先由Google提出的,便一举成成为计算机世界的热门词汇。云计算是一种新的IT资源提供模式,是基于IT基础设施的信息交换和使用模式的创新。云计算模式的本质是数据存储中心,透过这个数据中心的计算机可以自动地管理和动态的分配、部署、配置、重新配置以及回收资源,从而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可靠安全等独特功效。在云计算时代,人们可以不再受存储设备的限制,只需要进入Google Docs页面,进行资料的编辑和存储,不用再担心因PC硬盘的损坏而发生资料丢失的风险。

1云计算的本质与优势

云计算主要由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络计算发展而来的一种动态的易于扩展的通过高速互联网将数据处理过程传送给虚拟的计算机集群资源的一种计算方式。云计算实质上是一种基础架构设计的方法论,由大量的计算机资源组成共享的IT资源池,能够动态创建高度虚拟的资源提供给用户。正式在架构模式上的超前创新,使云计算模式在信息处理和信息存储上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

(1)云计算具有超强规模的运算能力。云计算的信息处理能力主要有背后的虚拟数据中心所决定。目前,“云计算”背后的数据中心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Google云计算已经拥有100多万台数据处理服务器,而Amazon、IBM、微软、Yahoo等信息技术企业在云计算方面也都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而对于一般的企业而言,私有“云”的数量也都在数百上千台上。强大的后台服务器能够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

(2)云计算模式实现了信息存储的虚拟化。云计算模式构造的是用户通过一组部署管理软件将所拥有和需要的信息均通过云管理系统传输至云计算后台,即信息数据中心。因此,用户可以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通过互联网获取相应的应用服务。所请求的资源和数据均来自“云”,而不再需要固定的存储硬盘来存放信息。对于用户而言,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实现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对于其内在的逻辑和计算过程,用户可以不用考虑。

(3)云计算能够提供了更可靠的信息服务。云计算模式拥有规模庞大的“云”资源,对每个“云”而言,都可以通过使用多副本容错技术以及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信息服务的高可靠性,从而使云计算用户比使用本地计算机可靠。

(4)云计算具有高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在“云”的支撑下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同一个“云”可以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运行。与此同时,“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

(5)云计算实现了按需服务的信息处理模式。“云”实质上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是背后强大的信息数据支撑平台。在这个数据中心里,有用户需要的所有数据和信息。因此,用户在云计算模式下只需要通过互联网连接云计算数据中心,就可以按照需要进行信息的索取和计算。所得到的信息的完整性是最大的,因为数据中心集合了所有现存的信息。

由于“云”的特殊容错措施可以采用极其廉价的节点来构成云,“云”的自动化集中式管理使大量企业无需负担日益高昂的数据中心管理成本,“云”的通用性使资源的利用率较之传统系统大幅提升,因此用户可以充分享受“云”的低成本优势。云计算可以彻底改变人们未来的生活,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云计算模式下的潜在的危险。云计算服务除了提供计算服务外,还必然提供了存储服务。但是,当前云计算服务实质上垄断在私人机构手中,如Google、IBM、AMAZON等。他们仅仅能够提供商业信用,对于政府机构、商业机构(特别象银行这样持有敏感数据的商业机构)对于选择云计算服务应保持足够的警惕。一旦商业用户大规模使用私人机构提供的云计算服务,无论其技术优势有多强,都不可避免地让这些私人机构以“数据”的重要性挟制整个社会。对于信息社会而言,“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云计算中的数据对于数据所有者以外的其他用户云计算用户是保密的,但是对于提供云计算的商业机构而言确实毫无秘密可言。所有这些潜在的危险,是商业机构和政府机构选择云计算服务、特别是国外机构提供的云计算服务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2云安全风险与措施

云计算和其他的计算模式一样,也是一种信息系统。因此,云计算和其他信息系统一样存在一些共性安全问题和个性安全风险。

云计算的共性安全实质上是信息共享的安全,即信息存储和保密的程度。对于共性的安全问题,我们可以从我们划分为四个层次。

(1)云计算模式下的信息系统的设备安全,主要包括:信息系统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可用性。

(2)“云”数据中心的数据安全,也就是指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3) 数据信息的内容安全,作为信息,它真正的作用的价值是体现在它的语意上,如果一个信息对用户而言,它的内容是没有意义的或者没有用的,再谈安全也没有价值。

(4) 数据信息的使用安全,主要包括:信息使用行为的秘密性、行为的完整性和行为的可控性。

云计算为数据处理和未来计算机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颖的发展模式。在该模式下,除了共性安全性外,对于用户而言还存在很多个性安全风险。首先,个性安全主要体现在云计算的服务特点上。云技术是以服务为中心的。这也就意味着云计算是面向大众,以人为本,对专业领域数据加密能力不强。其次是可信性问题。云计算如果没有获得广大用户的信任,那用户是不敢把数据存放到云这个环境中。因此,我们需要把云计算做得既可靠又安全,获得用户的信任,用户才会把他们的数据存放在云当中。第三是系统的可靠性,设备的稳定可靠工作的可用性是第一位,防止数据丢失,防止数据失效这是确保数据完整性和可用性的问题就是属于可靠性的问题。因此,云计算系统应当具有容错、容灾和容候的能力。第四是安全性,防止数据的泄密是数据的秘密性问题,防止数据被篡改是确保数据完整性的问题。

针对云计算的独特优势和存在的风险,云计算模式的发展可以从数据环境角度出发,构造安全的信息使用环境。云计算环境应具备的下列这样几个安全特征。第一个是服务可用性,第二个是用户隐私保护。第三服务和数据要式行安全隔离,第四访问控制和安全审计。第五数据安全存储,第六恶意代码检测与防护。对于用户角度来讲,可用性是第一位的。硬件故障、软件故障都是影响系统可用性的一个首要问题。因此,云计算应当能够提供高质量的高效的用户满意的可用性服务。第二,隐私保护,隐私保护是云计算非常突出的问题,应该确保用户的身份信息、访问历史、访问方式受到保护,以及数据的存储处理都要能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要能通过数据挖掘获得隐私,阻挡通过推理攻击获得别人的隐私。第三,服务和数据安全的隔离。云计算是设备和数据共有化的模式,大家所有的数据,所有的服务都在那儿进行,因此,自然就存在一个安全隔离。第四,访问控制和审计追踪。因为云计算的模式是用户对自己的数据和计算都失去控制,不在他的掌控之中。因此控制仍然是需要的。第五,数据存在的安全,数据存在安全是云计算的起码要求。第六,恶意代码与防护,入侵检测与应急响应方面。计算机病毒、木马、蠕虫是最常见的攻击手段和方式。云计算也是一个信息系统,也会受到攻击。因此,我们在云计算首先要采取保护措施。你自己不采取保护措施肯定是不行的。第七,基于云计算的安全保障。云计算技术是一种新的信息系统安全的新技术,它可以为云计算在安全保障上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3结论

云计算基础架构,对于提供信息服务、降低IT管理复杂性、促进创新,以及通过实时工作负载均衡来提高响应能力而言,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模型。它能迅速发布应用程序,也能随需扩展应用程序,使得瞬间在成千上万台服务器上扩展应用程序成为可能。对于云计算技术背后的安全性问题我们也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只有深刻的认识到云技术的优点和风险,才能更好的利用在现实生活中利用云技术发挥更强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乐深等.云计算环境安全框架[J].信息网络安全,2009年第7期.

[2]严明.云计算中的云安全研究[J].现代工业商贸,2009年第20期.

模式计算 篇12

计算机专业的高职教育旨在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并能为社会提供计算机运营维护等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但由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内容等方面的存在弊端,制约着学生的发展,不能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

1.1不严谨的课程体系

现有的高职课程体系可分为必修课、选修课、毕业实习及论文。诸如操作系统、单片机原理、数据库原理等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虽然可帮助理解计算机组成及开发等原理及以后更深层的学习,但对他们近期的目标帮助不大。缺乏与时俱进的课程更新体系,与学生在本专业社会需求明显不符。

1.2缺乏培养专业技能

一成不变的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整个课程体系仅仅关注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忽视对专业技能的培养。通常情况下采取模块化教学方式,生硬地拼凑各个学科知识。虽然近年来,对企业需求和就业指标的要求,促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方式的推广,但是对于许多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基本的编程、维护、网站开发等专业技能仍显陌生。

1.3教学知识滞后

由于高职院校教学模式过于封闭,使得专业所授知识与社会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目前正是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阶段,课本知识的更新换代,教材也不断推出的新版本,各种新的软件技术和软件工具应用的新功能,都要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但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重新学起,工作适应性差,譬如许多高职仍在使用经典版本的office 2003,使得许多新推出的效果得不到推广。

2.解决措施及建议

2.1优化课程体系

目前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元网络化的发展,计算机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可分为硬件维护、软件设计、网络系统管理等不同的应用方向,这决定企业对具备行业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更为渴求。因此,高职在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时,对于高职类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以实用为主,理论为辅,进一步与企业接轨,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专业性,保证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在进行教学规划时,可将部分基础课、通选课调整为选修课,通过讲座等形式进行教授,也可方便后期学习。并将实用性的专业课作为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像数据库类的SQL、动态网站设计、Photoshop等实用性课程有助于学生充实自身技能。另外,强化实训的整个课程体系地位,这是适应在企业需求模式下,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

2.2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改进

企业项目的完成需要各成员相互协调,分工合作,而在教学过程中,可模拟企业项目开发,按照团队合作形式完成实践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将学生分成多个项目开发团队,学生将以团队形式展开交流和讨论。项目具体工作的最终落实由团体合作完成,其中教师需要定期了解项目进度、调动每位学生参与积极性并提出相应建议。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结合,保证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获得相应的资格认可。这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故在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进时,需要注重为学生考取资格认证做足工作。

2.3提倡实践教学

由于学习目标和程序调试技巧的缺乏,实践难度把握偏颇等原因,造成学生上机学习质量普遍偏低,学习效率低下,大部分时候只是敷衍了事,整个实践过程缺乏思考总结。针对这种现象,应该更多地提倡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主要涵盖记忆、模仿、应用等学习方式,有助于加深知识理解.熟悉并掌握程序调试技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应当利用好教室与机房资源,二者相互结合,做到先学后练。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趁热打铁,安排上机操作课程,通过实际操作熟悉新知识,并对实际遇到的难题进行总结归纳,在课堂一并解答。例如,在课堂学习完循环语句后,可以安排上机测试,要求学生自主编写代码实现某功能,并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带回课堂。采用此方式,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接着还可采用项目学习法进行教学,通过课程设计方式,锻炼学生程序设计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出色地完成企业所布置的任务。项目学习法通常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完成网页策划、软件设计等项目,教师需要定期进行任务检查,并及时提出指导。通过课程设计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知识分析与问题解决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2.4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机制

校企合作构建实训基地作为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机制的重要方面,旨在提供有指向性的实训环境,让学生早早地熟悉企业文化,能够熟悉企业需求下的人才要求,查漏补缺,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整个教学过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监管,并可适当与学生的课程学习、考试相结合,完成初步的项目开发。这有利于缩短学生就业的适应期和培训期,提高就业率。

另外,学院可根据企业的人才需要,实行“定向式”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为企业输送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例如为动画制作行业培养视频后期人员,为网络客户端培养前端开发人员等,这可以降低员工招聘的风险及成本。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可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资源,利用好教学和实践二者优势,培养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人才。

2.5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对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进行社会需要、市场需求、就业整体环境等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行业需求制定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提前了解各个企业的需求特点,更好更早地找到奋斗目标。

3.结束语

社会及各企业都希望高素质的人才,为其带来最大化的效益,这首先要求高职学生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很好掌握某项技能,务实地干好自己的工作。其次,各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探索企业需求模式下的高职类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学习实践教学体系,通过革新教学,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级技能型计算机人才,促进高职计算机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建伟,王盟.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众科技,2006(2).

[2]潘陆益.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与实训体系的构建[J].职业论坛,2005(2).

上一篇:江西修水下一篇:多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