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2025-01-30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通用9篇)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篇1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本文以四川省西昌市域新村建设总规为例, 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规划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研究背景

2010年, 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印发《关于在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中突出抓好新村建设的意见》, 其中提出:力争经过10年努力, 全省基本完成区域内新村 (聚居点) 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任务, 显著提高农村建设水平。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布的《四川省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办法 (试行) 》 (以下简称“《办法》”) 作为具体指导全省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的文件。本次《西昌市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 (2011—2020) 》即按照此办法进行规划。

西昌市所在安宁河谷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 市内地形多样, 俨然一个微缩版的中国:从河谷平原地带渐渐上升到山区高原地带, 相应地形农村居民的经济生活差异较大, 研究这种差异化下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有一定的推广作用。同时, 西昌市作为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在全州率先编制新村建设规划和积极推进新村建设, 示范作用明显。

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定义及范围

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作为《办法》规定的规划强制性内容, 是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但是, 《办法》并未对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定义, 因此首先要界定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内涵。

本次规划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 由政府主导提供的, 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 旨在保障农村居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

本次规划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范围, 强调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密切相关。主要包括8大类, 涉及管理、医疗、教育、文体、商贸、交通和市政等方面。

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目标

以满足农村居民基本需求为前提, 突出公共服务重点与特色, 适应不同地区群众差异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建立多级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乡镇设施综合配套、中心村设施适度集中的公共服务核心, 使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系统覆盖面广、高效、便捷。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促进社会公平发展。

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原则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与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具有很大差别, 规划上突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特点, 从以下四个规划原则得以体现。

(一) 政策性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的“支农惠农”的政策, 充分依靠政策和资金投入来建设。当下国家的支农投入是多条渠道下发的, 涉及到服务设施这一块, 主要包括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一事一议的奖补工程、涉农扶贫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等等。

(二) 公益性

公共服务设施内容选择上应重点考虑公益性和准公益性的设施, 将部分可提供社会化服务的设施推向市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选择上应注重农业生产和服务设施建设,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应注重农村更高层次民生工程 (金融、消防、信息等) 建设,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应注重生产就业培训设施建设, 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应注重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丰富村庄精神文明。

(三) 兼容性

为了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经济合理性和服务效率, 规划突出公共服务设施兼容性。规划强调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在一个用地上综合布局, 在一个空间上提供和多重服务, 保证公共服务设施在有限的服务人口条件下更充分、更高效的运作。

注:西郊和小庙乡为城市建设用地所占区域, 不做新村建设规划。

(四) 特色性

农村规模多样、发展程度异不一, 规划应因地制宜布置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内容与级别, 突出公共服务重点与特色, 满足不同地区群众差异化的公共服务需求, 充分发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作用。本规划针对民族地区、偏远山区加强公共服务内容、创新公共服务方式。

五、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一) 配置等级

规划体现城镇服务向乡村的延伸以及围绕中心村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两大思想进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分级。

1.3层5级公共服务体系

考虑西昌生产生活习惯、地形条件和交通基础, 可以将西昌市域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划分为3层5级公共服务体系。即中心城区、乡镇、村3个层级;“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5级公共服务配置内容。

不同等级的公共服务中心有侧重的公共重点, 满足不同层面、频率、质量的服务需求, 具体等级分层 (见表1) 。

依据以上原则, 综合考虑中心城区发展、重点镇建设、公服设施基础、区域经济联系等因素, 除中心城市发展涉及乡镇外, 将全域的乡镇分为6大服务区, 每个服务区设中心镇1个, 按照中心镇级别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其他乡镇按一般乡镇级别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对于一般乡镇级别需要特别强调的有:撤并后的乡镇驻地保留除行政管理类型以外的一般乡镇的公共服务设施;未来中心城区发展涉及乡镇原则上不设中心镇级别的公共服务设施, 最终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城郊地区的城乡共享。

2. 围绕中心村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本次规划的中心村的定义是设有兼为周围村服务的公共设施的行政村, 内涵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发挥人口集聚和服务作用, 以及规划设施的配套紧密挂钩。规划注重中心村的选择, 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 基础较好: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公共服务设施基础和文化基础 (有一定的传统吸引力和心理认同性) 。 (2) 交通便利:位于主要公路和城乡公交通道的沿线, 与周边农村居民点和城镇联系便捷。 (3) 区位适中:位于所服务农村地域的地理中心。 (4) 环境友好:用地相对充裕, 地质安全性好, 资源容量和生态承载能力相对较强 (见图1、图2、表2) 。

(二) 配置内容

1. 乡镇层级公共服务设施

乡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项目选择上, 优先考虑公益性和政策性的项目, 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较高公共服务需求。规划配置8大类24个项目, 涉及管理、医疗、教育、文体、商贸服务、交通、市政各个方面。鼓励引入社会化机制建设部分公共服务设施 (见表3) 。

2. 村层级公共服务设施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项目应满足农村居民日常的、基本的生产生活的需求, 一些服务频率较低、服务水平需求较高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在上级公共服务配置中得以完善。规划配置8大类22个项目, 覆盖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同时针对西昌市域地区发展条件和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 分近郊、河谷、二半山/高山区进行村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见图3、表4) 。

注:√必设○选择可设×不设★半公益性◆政策资金支持性

具体而言, 村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重点有:

(1) 突出近郊地区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针对未来的城市化地区, 使城郊乡镇更好的融入西昌市区的发展之中。

(2) 弱化河谷近郊地区半公益性质设施强制性布局, 鼓励引入社会化机制。针对河谷地区经济基础相对活跃、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公共服务需求多元化发展的情况, 规划重点是完善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内容与水平。

(3) 扩大二半山/高山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强制性覆盖的类型。针对经济基础较差的偏远地区、民族地区, 给予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的倾斜, 扩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内容。规划重点是建立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创新流动性公共服务设施模式, 针对公共服务设施到位而人员不到位的实际情况, 定期、定点、定员的组织公共服务队伍服务广大山区农村居民。

(4) 强调对旅游特色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三) 配置标准

1.用地标准

注:√必设○选择可设×不设★半公益性◆政策资金支持性

(1) 公共服务设施占建设用地比重

依据《镇规划标准 (GB 50188—2007) 》, 公共建筑用地占村镇建设比例中心镇为12~20%、一般镇为10~18%、中心村为6~12%。依据农村住区公共服务设施

相关课题研究, 公共服务设施占村庄建设用地的比重通常为2%~4%。

(2) 人均公共设施用地标准

本规划村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为120平方米/人、150平方米/人两档, 则公共服务设施占村镇建设用地比重可按照表4推算。规模较小的新村居民点, 为了满足设施使用方便与效率, 引导居民向新村集中, 可适当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在乡镇建设中的比例 (见表5) 。

注:集贸设施的用地面积应按赶集人数、经营品类计算。摘自《镇规划标准 (GB 50188—2007) 》

(3) 各类公共建筑的用地面积指标 (见表6) 。

2. 分项设施标准

公共配套设施应以村为单位, 在村建设规划中统一编制统筹安排, 满足农村居民基本生产生活的需求。教育、医疗、交通、市政设施因符合相关专业技术规范的要求 (见表7) 。

五、结语

2012年7月, 作为构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指导性文件《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得以颁布, 其中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得到充分的重视。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是公共服务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创新, 是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基础。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 而是让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本文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规划上进行了差异化的探索, 希望能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覆盖全民的目标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杨细平, 张小金.村庄整治过程中公共设施配置的标准与途径[J].规划师, 2007, 10 (23) .

[2]单彦名, 赵辉.北京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建议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 2006 (3) .

[3]彭瑶凌, 孟庆, 曹力维.关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规划的思考[M].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08.

[4]陈振华.城乡统筹与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 2010 (1) .

[5]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昌市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 (2011-2020) [Z].2011.

[6]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7) [Z].2007.

[7]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庄整治技术规范 (GB50445-2008) [Z].2008.

[8]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办法[Z].2011.

[9]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Z].2012.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篇2

(一)生产设备管理。为了使企业能够正常运行,提高公司生产的安全管理,保障各种设施的良好运转。由行管部建立《设备档案》,并制定现推行电子设备及机械设备管理办法,包括电子显示屏、电脑、电视监控、发电机、空调、总电表箱、消防管网、厨房设备、公共厕所设备、办公设备等。

1、电子显示屏、电视监控、发电机、总电表箱、消防管网、厨房设备、公共厕所、办公设备等,由专人负责管理,推行谁管理谁负责的保管责任制度,2、空调、电脑等由使用的工作人员负责管理。

3、各级负责人不得将公司财务擅自挪为己用、外借、出租等不正当行为。

4、负责人应遵从公司的规定使用以上生产设备,严格遵循设备的使用办法,如出现违规使用导致设备损坏或不能正常运行,由负责人承担责任。

5、各级负责人在借出以上设备前,需要经公司行管部主任同意并配备说明外借缘由等必备内容,以书面形式办理外借手续。

(二)企业网站维护及更新。企业的发展需要对外宣传,企业需要一个自主的网站,公司现指定专人负责企业网站和电子显示屏维护及更新,并制定管理办法。

1、网站负责人根据公司要求维护公司网站和电子显示屏,保障不出现人为或其他原因导致网站不能打开。

2、负责人根据要求刊发公司发展、改革、服务、理念等相关内容及图片信息。

3、负责人根据要求对网站外观、版面等要及时更新,准时发布。

4、不得刊发与企业不利的消息及反动文章。

5、网站及电子显示屏只为公司所用,不得刊发其他信息。

6、负责人根据要求对电子显示屏内容及时更新,准时对外宣传。

(三)后勤物资保障。公司后勤物资应有充分的准备,由行管部指派专人负责购买、库存、发放。

1、公司后勤物资包括票据、文具、墨盒、食品等材料物品。

2、负责人应按照需求或者按照需求向公司提出要求及时购买所需物品。

3、负责人应当出示所需物品详细并以文字及票据等形式注明,注明内容应当清晰可见,易于识别。

4、所需采购物品需要行管部批准确认。

5、负责人对外来票据等应能得到识别。

6、按照公司规定,所购物品应合理予以库存,倘若储存不善导致物资不能使用等由责任人按照公司规定予以赔偿。

7、按照规定发放物资时,负责人应当有物资走向的证明、类别以及数目等项目记载,并以书面形式标明。

8、后勤管理人员不得将公司物品挪为己用、外借等违反公司规章的行为。

9、公司各类财税专用票证由财务部负责购买、保存和发放。

10、交付使用后,负责人对后期的预期用途应该有详细的了解。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篇3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r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ity’s entire life level and towns and the social civilization degree.At the same time,as a significant part of urban functions,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security in residents'production and living.Basic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s the spatial carrier of basic public service.During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with the constant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basic public service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public life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social public.The researches of basic public facilities have been regarded as the focal point questions,however,most of these researches concentrate on eastern and middle areas with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arger population,and the prairie towns with scattered layout and smaller population in Inner Mongolia are seldom mentioned.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asonable planning and layout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of prairie towns from equalization perspective,which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of prairie towns in Inner Mongolia.

内蒙古,草原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规划布局

Inner Mongolia,Prairie Town,Basic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Equalization;Planning and Layout

1. 引言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十七大报告,均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放在了重要位置,明确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向和任务[1]。2012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这是第一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战略性规划,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依据。

2 0 1 1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中指出:

“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发[2011]2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新十年综合部署中均高度重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加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力度。

由此可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原则的重要公共政策和手段,同时具有强化政府职能、提升城镇品质、满足社会需求的深远意义,因此必然是城乡规划领域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2. 概念阐释

2.1 内蒙古草原城镇

草原城镇一般是由游牧部落定居聚集而成的,是草原地区的人口聚居地。本文所指的“草原城镇”为内蒙古草原地区,旗县政府所在地的中心城镇和建制镇、苏木政府所在地的镇。这类城镇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对草原地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们是草原牧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地,其公共服务要辐射到周边广域范围的苏木、嘎查,此类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草原深处牧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它承接上一级城市的辐射,将最新的信息和服务传递到草原牧区。

2.2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社会经济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就业服务等方面内容。[2]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是源自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拓展概念,是基本公共服务的空间载体。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是由公共财政投资建设,保障社会成员平等、公开享用的基本教育设施、基本医疗卫生设施、基本文化体育设施、基本社会福利设施、基本市政服务设施等。其中基本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福利设施是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中的“基本”[3]。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为广大民众提供纯公益性公共服务,与广大民众的生活活动紧密相关,满足民众的基础水平需求。

2.3 均等化

“均等”在现代汉语字典里解释为平均、相等,是与“公平”相联系的概念。“均等化”则指要达到一种平均、相等的状态[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一个国家的公民无论居住在哪里,都应该有公平、平等地享受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这是均等化的核心内涵[5]。但“均等化”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分层次、分阶段的动态调整过程,政府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应尊重个体选择的自由。成熟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状态表现为不同区域、城乡之间、居民个人之间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一致。[3]

3. 内蒙古草原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现状问题分析

3.1 内蒙古草原城镇基本特征

内蒙古地域辽阔、地广人稀,草原城镇具有规模小、布局松散等“离散型”地域结构特征。人口密度和城镇密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发展处于分离状态,城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草原城镇这种“离散型”布局特征制约着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集约建设和高效使用,同时也妨碍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因此,草原城镇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需求与其他城市地区不同,呈现出较强的地域契合性。

3.2 内蒙古草原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现状问题分析

由于内蒙古大多数旗县地域辽阔,草原城镇具有规模小、布局松散等“离散型”地域特征,以教育、医疗、文体、社区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设施的人均占有量非常低,且级配不合理,很难满足城镇居民及广大农牧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很多旗域中心城市的公共设施连自身城市居民的需求都无法满足,而像苏木(乡级)、嘎查(村级)等级别的牧区村镇,由于规模小、布局松散,公共设施因无法集中建设和高效使用而配置几乎为零,公共设施的匮乏严重制约了社会进步及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缓慢使得公共设施的发展只能处在一个较低水平,而这些公共设施数量不足、质量欠缺、级配不合理,又反过来限制了草原城镇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能力,成为城镇进步的瓶颈,很难实现“以城带乡”、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

4. 均等化视角下内蒙古草原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模式

4.1 草原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适宜性布局模式

内蒙古草原城镇因具有布局松散、规模偏小等“离散型”地域特征,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布局有较大难度,牧民获得优质公共服务的唯一途径是由上一级苏木镇、中心城镇提供,苏木镇及中心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仅要满足镇区居民自身的生活需求,还要承担其周边嘎查、浩特牧民的基本服务需求。长期以来较难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牧民子女的教育、老人养老、医疗救助等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针对草原城镇的地域特征,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过程中,必须兼顾到“均质性”和“效率性”两方面因素。即不能因追求均质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不能因讲求设施的高效使用而忽视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公平。因此苏木镇应该配备相对完整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起到牧区中心地的作用。距离苏木镇较远的居民点,可以通过周边其他旗县来获取必要的公共服务,或者采用流动服务的形式来弥补当地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如:牧区医疗小分队、乌兰牧骑、那达慕大会、电影三下乡等。

与草原城镇“离散型”布局特征相适应,草原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适宜性布局应采取“混合集中”与“适度分散”相结合的模式。从提高规模效益和降低服务成本等角度考虑,可以将基本医疗和基本社会福利设施或者基本教育和基本文体设施等不同类型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根据功能需求进行适度集中设置,形成一定的集聚效益,“混合集中”布局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途径。此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集中有助于节约土地,降低建设和服务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针对于草原城镇布局松散、规模偏小的特点,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在采取“混合集中”策略的同时应考虑“适度分散”,照顾到草原深处的苏木(乡、镇)、嘎查(中心村)、浩特(定居点),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合理布局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以公众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综合考虑经济能力和地域特征,构建草原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适宜性布局模式。

4.2 草原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途径

基于内蒙古草原城镇这种“离散型”地域结构特征及草原人民的生活习惯特征,公共设施级配体系、布局方式及建设标准不可能等同于发达地区,也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成熟经验。因此如何在内蒙古地区探索合理的公共设施级配体系与适宜的公共设施建设标准将成为草原城镇快速、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广大农牧民融入现代生活的切实保障。

(1)构建合理的级配体系

内蒙古草原城镇的村镇体系可分为:旗(县)—苏木(乡、镇)—嘎查(中心村)—浩特(定居点),各聚居点布局也较为分散,人口密度低。旗域中心城市除承担自身城镇居民的公共服务职能外,还要为散居于草原深处的牧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但由于距离遥远,辐射力受限,因此苏木(乡镇)对散居于广大草原深处的牧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具有一定意义。通过对内蒙古草原城镇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社会经济、生产结构、生活方式等特点进行深入分析,考虑该地域独特的文化习俗、民族传统与生活习惯,结合国内外相关规划理论,探索适合该区域人居环境的公共设施合理性级配体系,是实现草原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2)制定地域性规划标准

草原城镇因其独特的地域特征,有关公共服务设施的国家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宜性。目前我国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标准主要以“人均量”和“服务半径”为衡量标准。对于草原城镇而言,若按人均量配置,设施的配置总量和标准较低,而以服务半径为标准配置,由于地广人稀,容易出现设施使用率低下,资金浪费的现象。因此草原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应综合考量草原城镇的具体特征,制定地域性规划标准,从而达到设施的最大服务能力以及资金的有效使用。

(3)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制度

地方相关的管理及监督部门应该以公共利益为前提,加强管理与监督,使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有效的落实,真正体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求,以保证公众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

公共财政是实现均等化的首要保证,相关政府部门要在设施的规划建设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建立专项资金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顺利建设。

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管理体制,逐步探索和建立符合地域特征和富有活力的管理制度。

5. 结语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居民整体生活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是实现居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基础和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施的过程中应以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综合考虑问题。针对“布局松散、规模偏小”的草原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必须兼顾到“均质性”和“效率性”两方面,采取“混合集中”和“适度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方式,构建合理的级配体系,制定地域性规划标准,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制度,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摘要:公共服务设施是城镇整体生活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的代表,同时也是城镇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居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是基本公共服务的空间载体,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公众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研究成为焦点,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口较密集的区域,而相对于布局松散、规模偏小的内蒙古草原城镇少有涉猎。本文以内蒙古草原城镇为研究对象,探索均等化视角下内蒙古草原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适宜性规划布局,为草原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供借鉴。

关键词:内蒙古,草原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规划布局

参考文献

[1]罗震东,韦江绿,张京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发展的界定、特征与途径[J].现代城市研究,2011,(7):7-13

[2]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基本公共服务与中国人类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张京祥,葛志兵,罗震东,孙姗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均等化研究——以常州市教育设施为例[J].城市规划,2012,36(2):9-15

[4]周连峰.内蒙古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0.

华池县水利设施基本建设情况 篇4

(2011年3月24日)

一、基本现状

(一)水资源开发及利用情况

华池县位于庆阳市东北部,地处黄土高原,深居内陆,地形多变,山大沟深。大陆性气候显著,80%以上地带气候干燥,全县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498.7毫米左右,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2010年底,全县共有:小型水库4座,总库容达110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102万立方米;自流灌区10处,(能正常使用的仅3处)小提灌76处(可修复使用的62处),灌溉面积达到了4.14万亩(实际可灌溉面积仅12000亩);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6处,引水工程2处,人饮小电井1712眼,集雨人饮水窖3228口,累计解决了8.9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我县属甘肃东部贫水县之一,全县水资源总量1.0834亿立方米,自产地表水资源量9978立方米,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9.4%,人均水资源占有量760方米,远远低于2400立方米的全国平均水平。近些年来,由于受油田开发及气候干旱的影响,生态环境恶化,水质污染十分严重,除二将川水质较好外,其余三条主要河道水质为 1 Ⅴ类和Ⅴ类以上。自产地表水大幅下降,河道来水量近二十年下降了2/3,地下水位下降了40-60m,自流灌区水资源锐减,大部分水浇地得不到保灌,造成有洪无法拦,天旱无水灌的局面。近年来,随着全县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缺水量将越来越大。尖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将严重制约全县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水土流失严重,水环境不断恶化

我县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尤其是北部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这不仅造成了该地区土地贫瘠,人民生活贫困,而且导致大量泥沙淤积河道,加剧了洪水威胁,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之山区森林植被遭到大量破坏,水源涵养林面积不断减少,造成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加剧,存在着边建设,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另外,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水的污染问题日趋突出,水环境的不断恶化,不仅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

3、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我县水利建设投入欠账较多,水利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难以支撑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一方面,现有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灌区本身因电价上涨、人员工资增加,经费难以保证,维修费用不足,对一些急、难、险问题不能及时彻底解 2 决,影响灌溉的正常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不够,不少流域缺乏必要的骨干调蓄工程,水资源的调配和利用还不尽合理,供水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已建成的水利工程仍延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自我发展能力和效益都不高。加之受农民收入低的制约,水价不能到位,各类工程维修、更新、改造费用严重不足,老化失修严重,效益难以全面发挥,防洪安全缺乏保障,洪水威胁依然存在。

4、节水力度不够

在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同时,我县浪费水的现象仍很突出。一方面,占全县总用水量近80%的农业灌溉用水,由于灌溉设施配套不完善,灌溉技术落后,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力度不够,灌溉定额偏高,水资源利用率低,用水浪费相当严重;另一方面,工业水的重复利用率低,万元产值耗水定额偏高,城镇生活中,用水缺乏节水意识,节水措施还不很普及。

5、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率较低。

全县现有农村人口11.11万人,建国以来,已累计解决了8.95万人的饮水困难。但是,还有一些地区的农村饮用水存在高氟、苦咸、污染等水质问题,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饮水安全评价指标,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达5.26万人(其中由于水量减少和水质污染造成新增加农村不安全饮水人口3.16万人)。

6、管理机制不健全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不到位,一是水管单位定性与其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国家应给予补贴无法兑现,影响了水利事业的发展,二是全县水资源行政主管权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弊端,导致对全县水资源统一管理薄弱,协调的力度不大,水利部门没有足够有效的执法地位和行政监督、处罚权,缺乏强有力的协调管理能力,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水资源管理的混乱现象;三是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好转,管理粗放,缺乏有效的良性运行机制,致使部分水利工程配套不齐全,水利设施的更新、维护和技术改造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了项目效益的足额发挥。

(二)水利设施现状及效益发挥情况

建国以来,全县共兴建水库、护岸、人饮、灌溉等工程在内的各类水利设施150处。其中:小

(一)型水库4座、小

(二)型水库1座、塘坝43座,总库容3000m,堤防3条,总长13公里,保护耕地5000亩,人口2.8万,自流灌区及提灌站工程80处,泵站扬水工程27处,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防汛抗旱能力的工程体系,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但是,由于建设年代久远,设施超期限运行、老化严重、加之其它工程建设时毁坏、人为损坏、变压器被盗、河流污染或水源枯竭、配套工程设施未完善等诸多原因。造成全县水利设施运行不畅,4 长期处于修修补补的被动局面。具体状况:

1、自流渠道工程。共有自流渠道9条,设计灌溉面积7950亩。目前彻底毁坏,已无法修复的3处,毁坏严重改为电力提灌站的2条,能正常运行的3条,实灌面积2900亩,受益群众583户2900人。

2、电力提灌站工程。共有电力提灌站68处,设计灌溉面积13400亩,受益群众871户6097人,目前因水源或占地问题彻底毁坏无法修复的6处,后续工程未完善不能使用的8处,有一定问题使用不正常的21处,能正常使用的32处,实灌面积6400亩,受益群众533户2667人。

3、人饮工程。目前有泵站27处,引水工程1处,小电井1712眼,水窖3198口,共解决了11600户,5.85万人的饮水困难(其中2004年前人饮解困工程解决2.26万人;2005年至2009年安全饮水工程解决3.59万人)。由于近年来持续干旱和地下水层破坏,已建成的水窖秋季蓄水量不足,水井水位下降、水质变化的反映日益增多,在已建成的泵站扬水工程中,已有元城、五蛟、上里塬、东山水管所、悦乐草蓄园区等反映水量不足或水质发生变化。

二、存在问题

一是城镇特别是县城居民吃水问题日显突出。华池县城现有人口约4万人,供水工程水源有2处,一是东沟王家砭水源;二是鸭儿洼县城调水工程,两处水源年可供水100余万m,正常年份水源能5 够满足供水要求,但是随着城市规模不断增加,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悦乐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壮大,未来几年县城供水矛盾将会日益突现。

二是大型连片的集中供水工程少规模水利几乎为零。我县投资上千万的水利工程只有县城调水工程1处。华池县城调水工程地处华池县悦乐镇境内,距华池县城以南10公里处。工程设计总投资2422.9万元,属小(2)型水库工程。该工程经市发改委[2006]286号文件批准立项,庆市水发[2007]52号文件对初设进行了批复。核定总投资2281.83万元。建设地点位于悦乐镇鸭儿洼村、柔远镇土坪村。

华池县城调水工程于2007年8月1日开工建设,至2009年11月1日竣工。完成了第一标段大坝枢纽工程、二标段水处理厂工程、第三标段上供水工程及三通一平、附属工程、闸门购臵启闭机安装、水厂净化设备购臵安装、部分库区淹没征地、搬迁、水库清理及道路、桥梁等建设等任务。

华池县城调水工程自水库蓄水以来,库区水位上涨、造成一定程度群众出行困难,为解决矛盾和实际困难,我局会同市水利设计院对库区内实地勘察丈量初步拟定在县城调水工程水处理厂门前修建大桥1座、随着蓄水位的抬高在距水库上游柔远镇土坪村红柳沟门处修建过水桥1座、涵洞2座、改建水淹没道路3km、库区淹没 6 征地15亩、改建道路征地14亩及部分群众水毁的水泉等项目,共需资金约200万元。

三是水利系统历史负债沉重,技术力量薄弱,单位运转困难。

三、对全县水利工作的建议

一是建成大型连片农村饮水集中供水工程。我们规划以县城调水工程为水源,通过泵站扬水解决悦乐周边农村供水问题;对上里塬现有水源进行管网扩张解决上里塬乡,元城川供水问题;以土门沟水库、鸭子嘴水库为水源解决元城川供水问题。

二是县城供水我们提出规划,为彻底解决县城今后的供水问题,拟从葫芦河林镇乡梁沟门段调水,规划中的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水源处新建小

(一)型水库1座,泵站1座,水处理厂1座,在山庄乡铁匠沟口新建50万m调蓄池1座,泵站1座。铺设供水管道43km,将水调至县城,规划日调水量1万m,年调水365万m,可解决6万人及工业园区的用水问题,估算投资1.3亿元。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篇5

1 猪场无害化处理设施要求

各养猪场通过减量化排放, 实现粪便污水的干湿分离和雨污分离。同时做好“三池”即干粪堆放池、沼气 (沉淀) 池、生物净化池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推广生态养殖。

标准化养猪场粪污处理场所除隔离设施条件好的可建在猪场生产区下风向100m之外。猪场实行“雨污分离、干湿分离、饮污分离”。粪污排泄量应根据生猪规模计算, 并确定适宜的养猪模式, 按照每头成年猪日产粪尿5~6kg, 可集储1个月粪污量来修建沉淀池、化粪池, 或按猪占3~4m3/头池窖空间修建沼气池, 并配套每亩地消纳4~6头猪的粪尿量, 推行“猪-沼-果 (粮、菜) ”生态养殖模式, 解决养猪场粪污随意或超量排放, 提高粪污处理利用能力。同时病死猪可在粪污处理区建尸井掩埋, 或用焚烧炉处理, 消灭病原微生物。

2 牛场无害化处理设施要求

牛场场地选择应有1%~3%的坡度, 场区内实行雨污分离排出。建立封闭排污沟、干粪堆积发酵池和污水处理池 (或沼气池) , 使生产和生活污水经暗沟污水道进入污水处理池 (或沼气池) , 雨水经明沟 (净水道) 排放, 实现牛场污染减量化和粪便处理无害化

3 禽场无害化处理设施要求

在种鸡场、孵化场、养殖基地建设死淘鸡的焚烧设施, 粪便污水处理设施。

加大对禽粪便及污水的处理力度。采取清污分流, 污物、污水干湿分离这一最为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栏舍内干燥的粪便要及时收集到有遮阳挡雨的、硬底化的贮粪池待售或待处理, 冲洗栏舍的污水要集中引流到一个大的多级化粪处理池或5~10m3的沼气池, 可按污水收集沉淀池→多级化粪池或沼气→处理后的污水或沼液→外排或排入鱼塘的途径设计, 以达到既利用变废为宝的资源--沼气、沼液 (渣) , 又能实现立体养殖增效的目的。

做好经处理后粪渣的还耕肥田工作。有条件的场可利用这些有机肥开发瓜、果、优质牧草种植, 或出售给其他农户还耕肥田, 以此提高养殖场自我处理粪便的能力, 增加养殖效益。

4 抓好养殖场病禽尸体的无害化处理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篇6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指为解决耕地浇灌和旱田节水灌溉而修建的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和中小型泵站等。

1) 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 导致在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 如某小型灌区, 在没有专家认证前, 乡政府拿出资金进行维修, 多年来,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灌溉问题, 致使枯水季节缺水浇灌, 丰水期, 水泛成害;

2) 工程重复建设多、半拉子工程多以及工程纠纷多。造成了规划无序、施工无质、治理无度、科技含量低, 存在很多工程隐患, 如某乡田间浇灌渠道工程, 属于农业开发项目, 县政府负责治理, 但没有配备专职治理人员, 造成工程完成60%~70%, 停工一年多也无人过问, 该渠道内80%沉积大量淤泥;

3) 治理粗放, 建设标准低。前几年桦川县部分地区由于资金短缺, 导致部分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 建成后治理粗放, 造成过早的失去其使用价值, 同时也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如县部分农业开发项目, 项目建成后, 没有落实到部门单位治理, 建成不到一年时间, 引水渠道淤堵, 泵站毁坏严重;

4) 工程建设缓慢, 老工程年久失修。工程建设监督治理机制不健全, 以及过程建设中的纠纷问题, 导致建设进度缓慢甚至长期拖延, 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如某乡群众集资兴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施工队伍不规范, 监理制度不健全, 施工前期存在着质量问题, 致使建设进度缓慢;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了解我们在农田水利建设和治理存在的问题, 将促使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如何在工程建设和治理中加强监管、健全体制去解决这些问题, 让我们的水利建设变成真正的阳光工程、便民工程。

2全面加强对在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管力度

要做到工程建设规划合理、施工有质、治理有度, 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工程建设治理制度, 同时组建一个完整的质量监督体系, 自上而下, 齐抓共管, 才能保证工程建设过程透明, 质量过硬, 经得起考验。

1) 建立治理机制, 完善建设程序, 提高科学治理水平。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内容广泛, 实行统一治理, 合理规划布局, 完善建设程序, 根据先申请规划审批, 再建设施工, 后验收交付使用的原则进行, 广泛宣传, 科学治理, 使各地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往规范有序方面发展。

2) 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批制度。规划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 是搞好工程建设、合理利用资源, 使工程发挥更大效益的基础依据。桦川县近两年结合实际情况, 认真编制《桦川县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为此, 要求地方, 如乡镇、村一级在拟建五万元以上的中小型水利工程, 如修渠、排水、微滴灌等, 首先申报, 对工程地点、规模、投工、投资计划等, 由乡水管站报县水务局, 县水务局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实施。

3) 严格设计资质证制度和工程招投标制度。严格设计资质证制度, 依据审批工程的规模, 建立健全资质认证制度, 确保聘请具有一定设计资质的、从事相应水利工程的设计单位设计, 严禁无资质的单位和个人通过不正当渠道获取从事水利工程设计的权力, 设计图纸必须加盖资质证章方能使用;所有审批的中小型水利工程, 必须经行政主管部门招标办招标。招标办组织建设单位和有施工准入证的三家以上企业或单位, 依据设计工程项目进行投标, 落实工程招投标制度, 引进竞争机制, 规范施工治理, 明确工程投资, 遏制工程建设中出现的腐败现象, 签定公证合同方可进入施工程序。

4) 建立施工准入证制度和实行工程监理制度。施工准入证是指具有一定的水利施工技术和条件, 达到一定的施工治理水平的施工企业, 才能准许其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一种制度。在工程进入施工阶段, 质监单位配备一定数量的质监员, 施工单位的技术员随时配合质监员对工程各个部分进行检测, 填写检测记录, 非凡是对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材料, 如设备、水泥、钢材、试件、试块等能验证和影响工程质量的材料, 双方共同到有关权威部门做鉴定, 才能作为保证资料、必备资料和安全资料汇入施工档案, 为综合验收和今后工程治理检验提供可靠真实依据。

5) 建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和实行严格奖惩制度。在工程竣工后, 建设单位要以竣工报告形式报请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验收。同时施工单位也要报经甲乙双方共同签字盖章的施工保证资料和必备资料, 汇总的真实完整资料一套备案。县水务局根据竣工报告和施工资料, 组织有关设计、质监和相关单位的技术人员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 对工程进行全面验收, 通过听取报告、查询资料、检测实体、细查局部的程序对所建工程验收, 做出该工程的综合评定意见, 所有未经验收的工程不准交付使用和结算工程款项;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治理, 严格按建设程序施工, 提高工程质量, 对年内新建工程项目进行评优, 对被评为“优质工程”的凭验收证实兑现一定的奖励, 同时加强宣传, 形成一种狠抓工程建设质量的良好社会风气, 对未按建设程序施工的,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并报相关智能部门进行处罚, 并通报批评和备案, 非凡是不按有关规范施工造成施工质量不合格的豆腐渣工程, 严厉打击, 决不手软。

参考文献

[1]吴治蓉.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探讨[J].价值工程, 2010, 29 (8) :103.

西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进展 篇7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进展

美国学者戴蒙德是国外最早关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的学者之一, 他在1912年参加芝加哥组织的一次规划设计竞赛中首次提出了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思想[1]。20世纪60年代开始, 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展开了持续而深入的研究, 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 早期学者主要关注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预测、选址、布局等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 受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浪潮的影响,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开始转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模式、空间优化配置、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和设施配置评价等方面。通过对近年来国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归纳与梳理, 明确国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体系有利于国内学者把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近期研究热点与趋势, 为国内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一、概念界定

公共服务设施 (public service facility) 有时亦称为公共设施 (public facility) , 在国外与公共服务 (public service) 的意义基本相同, 指由政府部门直接或者间接提供, 供其全体国民享用的服务或者设施[2]。根据设施服务的可传送与否, 国外通常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两类, 一类是在家庭和社区附近直接提供服务的设施, 如垃圾收集站、消防设施等;另一类是依托固定的公共服务场所, 居民必须出行才能获得服务的设施, 如学校、医院、图书馆和体育场等[3]。公共服务设施包含了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 是使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能就近选择, 就近解决的各类设施。

目前, 对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public service facility allocation或public service allocation) 的概念尚没有统一的界定, 在国外文献中它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 (public service facility location) 相近, 指根据特定的规划目标, 依靠一定的技术方法, 对一定时期一定区域范围的公共服务资源系统地进行安排、设计、组合与布局, 进而得到由公共服务提供点、线、面、网组成的多目标、多层次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 以满足绝大多数公民公共服务需求的过程[4]。

二、研究尺度

不同的研究尺度反映了各学科学者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区域的关注程度, 也在一定上反映了某研究主题的大致发展脉络。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中, 国外学者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对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进行了探讨 (见图1) 。宏观尺度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尺度地域范围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问题研究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指标体系、配置标准等普适性问题的研究。对于中观尺度研究, 多外学者主要关注个别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和区域适用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两个方面。微观尺度的研究是对社区 (村庄)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个案地区、单独种类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

三、研究进展

(一) 配置模式研究

国外学者对公服设施的配置模式研究主要从设施配置的资金来源、覆盖群体、管理机制等方面分析。Greenhut M.L (1980) 等人通过分析影响公服设施配置的因素 (如:需求、成本、福利等) , 创建了一种基于福利经济的新型公服设施配置模式[5]。Okafor.S.I (1981) 认为, 公共设施的扩张通常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增加现有设施大小或容量, 第二种是在新的地方新建设施, 第三种是第一种和第二种的结合。在此基础上, 他提出利用一些固定的供给点扩大公服设施配置网络的模式[6]。Michalos A C (1999) 等人运用线性模型分析出公众对市、省和联邦政府提供的公服满意度, 结果表明, 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优于自上而下的配置模式[7]。Joao C.Teixeira (2008) 等人提出了一种离散型的公服设施等级配置模式, 并通过一个学校网络规划案例验证了该模式的有效性[8]。Nip D (2009) 指出, 现有公服设施管理系统是基于专家学者和规划管理部门的, 缺乏公众参与, 他提出在公服设施配置中通过公私合作形式加强公服设施管理的公众参与[9]。O-livier Bochet (2010) 等人提出了可以解决所有集中决策所引起的问题的广义多元决策机制[10]。可以看出, 随着线性规划方法的运用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模式也日益科学化和精确化。

(二) 空间优化配置研究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空间优化问题涉及到设施的布局、选址和区位等问题, 受设施的可达性、服务域等因素影响。英国Mitchel Langford (2008) 等学者运用两步移动搜寻分析方法, 研究了基于GIS可达性空间分析的交替性人口分布对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影响测度模型, 并对威尔士南部的卡迪夫地区进行了实证研究[11]。Bilal Farhan (2008) 等人提出了一种多目标的空间优化配置模型, 并以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驻车换乘设施选址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12]。Liao Chin-Hsien (2009) 等人认为一个准确的公共设施服务范围可以改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规划, 他们运用GIS网络分析, 运用空间句法来分析道路整合下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 提出一种基于GIS和空间句法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域勘测评价方法[13]。Luis Alcada-Almeida (2009) 等人运用混合整数、多目标规划的方法设计了一种高斯扩散模型和基于GIS技术的多目标空间优化配置模型, 并以一个葡萄牙大型危险工业废料焚化设施的配置来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14]。Suárez-Vega R (2011) 等人从HUFF模型中引入一个比例选择原则, 考虑设施规模和服务质量等属性, 建立基于GIS的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 并对Gran Canaria群岛上的超市进行规划配置研究[15]。西方多位学者就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优化配置问题从各个角度展开了大量探讨, 这表明公共设施配置研究不断深入多元化社会现实的趋势, 但复杂优化配置模型求解的不易与规划决策部门实际运用的困难仍然是地理与城市规划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 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为了给公服设施配置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研发公服设施规划决策支持成为必然的趋势。综合利用GIS与数量地理方法可以将GIS的数据处理、地图显示功能与区位模型在解决最优区位问题方面的空间分析能力相结合, 建立一个集成式的规划决策支持系统, 使模型运算结果得以直观、清晰地表达, 同时, 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利用系统的可视性互动模块对模型的目标、约束条件及参数进行控制和调整, 以方便决策者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16]。Birkin (1996) 等在《智能GIS:区位决策与战略规划》一书中利用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对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进行了实证分析[17]。Anthony Gar-On Yeh (1996) 等人认为, 一个试图寻求公服设施最佳位置的配置模型比公服设施规划更有用, 通过改变模型的目标层、约束条件和参数来模拟不同情境下的公服设施配置, 可以使决策者对公服设施配置问题有一个更清晰地认识。他们提出一种GIS整合与配置模型下的公服设施整合配置方法, 并以香港开放空间规划为例阐述了一个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怎样提供一系列合适的地点供决策者参考与选择[18]。另外, 针对有害物品的多目标区位-路径问题空间互动决策支持系统、协同规划多种公共设施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19,20]等相关研究, 也不断引起学界的关注。

(四) 配置评价研究

随着数量地理学和行为地理学研究的兴起, 对公服设施配置评价研究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野, 学者们围绕公平与效率、社会效益、设施配置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Mc Allister (1976) 提出在城市公服设施中心的设计中, 规划师应当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并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建立了公服设施配置的效率与公平评价指标, 研究得出公平原则在公服设施的配置中更重要[21]。Frank J.Cesario (1976) 等人尝试运用支付意愿来度量一直被困扰着、无法产生相关需求曲线的公服设施的社会效益, 他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技术来计算现有的需求曲线, 并提出了直接和间接的设计方法来评估某种户外娱乐设施的相关效益[22]。Mc Govern S L (1998) 等人对加拿大国家多设施体育训练中心提供的服务价值和影响进行评价[23]。Tseng ML (2010) 运用行为研究方法设计了一个公服设施绩效评估系统, 并应用该系统来测评了2005—2007年间英国三个公共休闲中心执行与绩效, 结果发现, 一个好的公服设施绩效评估系统最重要评价标准是公共休闲性、包容性和简单性[24]。此外, 公服设施的空间可达性为设施配置评价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衡量标准, Ko-Wan Tsou (2005) 等人用可达性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城市公服设施空间相对公平性的综合评估问题[25]。

四、结论

通过对国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主要研究方向与重点进行梳理, 发现国外公服设施配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和管理学等领域。总结发现, 国外公服设施配置的流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公服设施配置的现状分析、设施规划布局、设施的管理、设施配置评价四个环节 (见图2) 。

不同学科的学者针对这四个环节选取不同的研究区域展开了一系列定性、定量的研究, 并取得了明显进展 (见表1) 。

注:根据研究综述整理。

体育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共享研究 篇8

公共体育设施承担着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作用, 目前公共服务设施分割较为严重, 服务等级较低, 体育公共服务设施按着不同的单位、部门、层次分别独立存在, 本文试图通过对公共体育设施资源配置使它们相互渗透和融合, 形成新质的有机整体, 通过体育设施共享优化整合有利于高校、社区、综合性大型体育设施资源充分利用、弥补不足、减少闲置。

一、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范围界定

本文从学校、社区、综合性大型体育服务设施三个从面分析, 学校体育设施以高校为研究对象, 因为高校体育设施与社会资源共享。城市社区体育服务设施以大中型城市为主。综合性大型体育服务设施是占地面积较大, 符合国际国内比赛场馆设施标准, 座位数为3000人以上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

二、体育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共享整合

(一) 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的目的

社区没有体育场馆, 标准的场地、设施, 社区中仅有简单的免费试用的健身器材, 体育设施不能满足需要。学校体育设施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的时间后属于闲置状态。综合性的大型体育设施比较完善和优越, 对于这三者体育设施的现状来说, 通过实现社区、学校、综合性大型体育设施共享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体育设施资源紧缺的状况, 但体育设施场地共享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1.最大效率利用体育设施资源。城市社区与学校都存在着缺少体育设施的情况, 从城市社区来说要改变这种情况, 其中的有效途径是利用学校中的体育设施, 学校虽然体育设施紧缺, 但是紧缺中也存在使用时间上的部分闲置。新建设的城市社区中带有优良体育设施近些年逐渐增加, 创新、新颖的健身器械、体育设施通过共享模式将社区与学校有效联合。

2.推动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构建共享模式为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提供价廉质优的体育场地服务, 人们走入学校、大型公共体育场所进行体育锻炼, 有效解决社区体育设施资源不足, 满足居民需求, 对群众体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推动学校体育发展。在共享模式的带动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形成有机的联系, 同时将综合性大型场馆应用到高校, 使用效率会得到提高, 场馆设施得到充分的利用, 改变场馆的闲置, 共享后将大大的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二) 体育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共享的操作模式

1.以学校为管理主体的共享模式。无偿共享模式:学校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各种体育服务设施是免费的, 无偿模式主要依靠共享的学校来管理共享活动, 这类共享模式可以吸引较多的社区居民进校健身, 激发居民参与健身的热情。

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共享模式:学校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 为社区居民提供活动场所和指导服务, 学校一部分 (室外的部分足联排球场地等) 设施免费向社会大众开放, 而另一些体育服务设施 (造价较高、设备先进、环境优越、火热项目的场地设施) 在开放时则收取一定的费用, 有偿开放的收费一般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收费。

2.以社区管理的共享模式。街道、社区主要职责是向参与健身的居民和学校提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 进行定期的维护、管理、检查, 一些先进的体育设施提供给学校来弥补学校的场地短缺, 有效的分担学校在共享中学校在场地方面的不足。

3.以承包公司为管理主体的共享模式。这种模式属于典型的有偿模式, 学校在保证正常教学需要的前提下, 体育服务设施承包给专业公司进行经营管理, 对开放工作进行市场化运作, 向学校提交约定好的利润。这种模式一般不需要牵涉太多的上层管理组织。

(三) 三大系统的共享模式联合

1.学校体育设施和社区的联合。社区体育设施与学校体育设施相互结合的体育设施, 在客观上提供了体育设施物质条件, 有一举两得的社会效益。高校体育设施一般集中布局于校园内, 远离教学科研区, 靠近宿舍区, 体育馆内有多个室内运动场地, 功能组织灵活, 居民和学生公共使用, 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不干扰其他校园建筑的使用。同时该模式可以在居民锻炼中培养大量的体育指导员, 促使社会体育组织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和完善。

2.综合性大型体育服务设施与社区联合。城市综合性大型体育设施部门有现成的体育设施, 应将所建地周边社区居民的需求结合起来考虑。这样增长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尤其是可以提高体育设施社会效益。综合性大型体育设施应用率高, 经常举办大型活动, 会带动周边地块的开发, 对城市社区联合, 改变周边的空间形态, 便民性和公益性会得到充分体现。

3.综合性大型体育服务设施与学校联合。高校与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联合将大大的提高学校的体育设施资源条件, 将提高大型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体育服务的管理问题得到解决、全民健身推广等多重效益的回报, 例如:科尔沁奥体匹克中心在内蒙古民族大学的使用和管理下, 运营的效果较好, 既满足了学校的需求同时又满足群众体育的需要。

结束语

影响学校、社区、综合性大型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共享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问题, 本文对于形成共享模式的联合在理论上进行了阐述, 随着城市化的速度加快, 这种共享模式会在不同的地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具有地域特色的共享模式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摘要:公共体育服务设施是城市公共配套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公民日常健身锻炼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服务设施, 本文从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的目的、体育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共享的操作模式、三大系统资源共享整合模式三方面阐述, 旨在为推动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共享,整合

参考文献

[1]王育林等.公共体育设施规划设计的探讨[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4. (6) :P.15-19.

[2]庄永达.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立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5. (7) :P.22-25.

居住区集中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研究 篇9

1 现状调研分析

1.1 用地现状

在设计过程中,对规划用地及周边地形环境进行了详细调研,用地位于十字交叉口西南角,待建建筑物参与了城市与街道的形象组成,用地内目前为临时建筑和成片次生林木区,隔离了生活区和城市街道。

用地北侧为现有住宅楼,用地与住宅楼之间设有生活区次干道,干道南侧种植有多年法桐成树,枝繁叶茂,形成了静谧的林荫小道,居民非常乐于使用和通行。生活区主要入口紧邻用地东侧,入口往北为生活区主干道,路宽8m。路西和规划用地间种植有行道侧柏,长势良好。路东为社区配套幼儿园,高峰期此处人车通行较集中。用地西侧和南侧为城市主次干道(见图1)。

1.2 问题与对策

1.2.1 北侧居民楼日照问题

本项目位于生活区的西南角,经计算,建筑高度小于18.5m时对北侧住宅楼的日照无影响(见图2)。

1.2.2 北侧和东侧树木的留存与保护

北侧的道旁树为多年法桐成木,法桐树冠高大、茂密,叶片抗污性强,可以净化空气,调节区域小气候,并根据园林局的要求,以及经济性、景观绿化的综合要求,设计中考虑保留和利用,东侧侧柏也最大程度保留。

1.2.3 建筑与住宅区交通关系

为满足日常使用及消防,宜设置环形道路,如何避免在此基础上对住宅区造成干扰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项目与住宅区的交通系统应该是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系统。综合考虑了多种可能性,提出双入口、双通道的设计。如图3所示。

1)北侧道路的处理

原有小区道路不动,在南侧设置了平行道路供本建筑的车行、人行交通使用,两条平行道路之间保留了原有道旁的法桐行道树。为方便小区居民,在中间位置可以设置局部出入口,并设门禁安全系统,供内部刷卡通行。

2)东侧和生活区主入口的关系处理

小区主出入口人流、车流集中,不宜与综合服务楼共用,设计中采用双入口,中间门岗统一管理的方式,同样不扰动现存道路,并保留了道旁侧柏。这种考虑也减小了对东侧幼儿园区的干扰,功能分区明确、简洁。

3)南侧中部入口及西部入口

由于原有规划限制,设计建议与规划协商,西北侧预留车行出入口,实现了场地的交通大循环。

4)地下停车及停车库出入口设置

由于项目位于城市主干道一侧,所以地下停车库出入口的设置应简单便捷,所以在设计中,尽量采用车辆直接入库的方式,避免交通穿插与车行尽端迂回。

地下停车库出入口设置为:建筑西北角和建筑东侧各设置一个车库出入口。地下停车库入口均直接和城市干道相连,车辆无需在规划用地环形道路绕行,直接入库,解决了城市局部集中区域车辆的通行与疏导问题,对附近交通及北侧居民生活造成的干扰较小。

1.2.4 场地与居住区界限划分以及出入口关系

设计中对两个区域进行了明确划分,在北侧设计与居民区联系的门禁通行系统,方便联系;西南侧与小区主要出入口并列,并实行统一管理。

2 建筑内各种功能的合理布置

2.1 设计难点及解决措施

1)在用地、环境、建筑高度、日照等多种限定条件下,将医疗、餐饮、养老、住宿等多种功能进行有机组合。

2)针对场地特性,创造性地提出双通道、双出入口的规划设计理念,使综合服务楼和生活区既相互联系又分区明确。

3)从生态保护以及人性化角度出发,完整保留了北侧的法桐成树,最大程度降低了对环境的扰动,保证人居的舒适性。

4)功能关系复杂,顺利解决了各分区间的内部交通问题和设备对土建设计的各项功能要求。

为解决以上难题,最终尝试在一栋2.3万m2 (地上1.3万m2,地下1.0万m2,地上4层,地下2层)的建筑内完成多种配套功能,建筑地上主要作为居住区配套职工餐厅、社区卫生服务站、养老托老、职工宿舍、物业管理等社区公共服务用房使用;地下作为地上职工餐厅厨房、设备间等配套用房和车库使用。设计方案构思巧妙,流线合理,将各种资源整合于一体,成为社区配套建筑的新典范。

2.2 整体建筑功能区划分

1)职工餐厅

为满足生活区职工的不同需求,丰富就餐选择,职工餐厅分第一餐厅、第二餐厅两部分建设。第一餐厅作为酒店使用,第二餐厅作为方便居民生活的食堂式餐厅使用。一层为开敞式就餐区,二层布置有雅座区、包厢部分,满足不同就餐需求。

厨房布置于地下一层,位于外墙附近,便于通风排气,进行有效的机械通风排气和补风。尽量避免厨房或饮食制作间的油烟、气味、噪声及废弃物等对邻近居住区的污染和影响。餐厅按人流、货流分别设置,缩短交通运输和操作路线,避免往返交叉。

2)社区卫生服务

主要用于社区医疗配套,满足居民日常需求,方便周边居民卫生需求,方便职工就医。综合考虑社区周边的医疗服务设施,本建筑内医疗部分只定位为社区卫生服务站。考虑到医疗功能的特殊性,相对于其他功能设独立出入口和垂直交通。

3)养老、托老和老年活动场站

社区配套养老、托老设施作为国家老龄化社会发展中养老事业的良好补充,是老有所养、就近养老,方便托老的需要。

托老所在建筑东侧的三、四层,依托于一、二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职工餐厅,方便周边老年人生活需要。托老所入口单独设于建筑物东侧一层,与卫生服务站互不干扰。养老部分居室设于建筑南侧,满足日照要求。北侧房间主要用于活动用房及相应配套用房,满足老年居住者及社区配套的休闲要求。

4)职工宿舍

为青年职工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解决工作前期住宿实际问题。职工宿舍部分主要位于建筑西侧三、四层,结合职工宿舍,对宿舍日后的可经营性充分考虑。

5)地下车库和配套用房

为解决停车难问题,充分考虑土地综合利用,缓解周边停车紧张的现状,在建筑地下二层建设地下停车库,并配以设备用房。

3 结语

尝试在一栋建筑物内完成如此多的配套功能非常困难,但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和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生活区集中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模式,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解决生活区配套和规划需求的良好方式和选择。

参考文献

[1]吴娇蓉,华陈睿,王达琳.居住区3类典型公共设施布局对慢行出行行为的影响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864-870.

[2]孙雪.居住区交往空间规划设计研究[J].今日科苑,2011(2):188.

上一篇:优化配置下一篇:抗变形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