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机理

2024-08-17

内部机理(精选4篇)

内部机理 篇1

对于曼联这样的精英俱乐部, 不仅仅是简单的情感投资, 而且要考虑金融投资的回报问题。曼联的抗议者接管了默多克要做的活, 但是没有接管天空的, 不然新闻集团有能力让默多克对付那些反对者, 也就是说, 大多数参与了抗议的“真实球迷”“当地人”被认为是未被全球化的以及未被公司化。体育的商业化可以接受, 在某种程度上讲欧足联更愿意获利, 只要它是独立的本地化的 (例如, 没有被全球化) 。就所有权而言, 国家-本地化可以接受, 就像曼联球员花名册上的名单是国际-本地化一样。在收购被拒后的一个采访中, 欧足联的共同创立者说, “适用于曼联的规则到处都适用;俱乐部应该被支持它的人拥有。”在克里克言论中, 这种 (可能的) 无意识的含糊非常关键, 他认为就比赛而言, 俱乐部拥有者应该是俱乐部的最大粉丝比赛的支持者, 这就是传统的俱乐部购买者对俱乐部的爱, 而不是为了盈利。然而, 对于曼联这样的精英俱乐部, 支持不再是简单的情感投资, 而是金融投资, 作为拥有者, 天空应该在财政上支持曼联, 以其球迷所习惯的方式去支持。天空是一个可以支持俱乐部的所有人, 允许俱乐部在欧洲比赛、能够提供比赛要求的费用。

欧足联的另一个成员指出, “曼联如果保证其是独立的公司, 其前景一定非常广阔。”抗议在基于小型俱乐部 (独立于曼联所属的精英俱乐部) 的基础上成功地定义了真实“利益相关者”概念, 这种真实性坚持本地球队和球迷的想法, 两者都反对过度商业主义, 这就是足球 (作为一种原始的运动而不是商业) 用于产生本地/当地文化, 而不是商业文化。将真实性和本地化有效地联系起来, 对于曼联这样的俱乐部会感到惊讶, 曼联在整个英格兰和全世界都有忠实的球迷, 这点被新闻集团意识到, 然而, 需要承认的是这些粉丝中有的只是简单地支持他们的球队, 并不过度在乎收购的讨论。老特拉福德反对天空和默多克的抗议未见成效, 因为曼联的支持者都关注曼联的对手球队及其粉丝, 对于这些曼联的支持者, 球场上的比赛才最重要, 如果默多克的钱可以使曼联签约罗纳尔多或者其他国际比赛的明星, 他们也是很欢迎默多克的。身处于老特拉福德之外的支持者简单地总结了他的观点:“每个人都讨厌曼联, 现在曼联可能会更讨厌我们。”尽管未能团结到忠实的老特拉福德粉丝, 欧足联的抗议在巩固足球是一项国家运动方面来讲是成功的, 他们通过宣传国家-本地取得胜利, 赢得了传统的本地体育观众的精神支持。在这种国家-本地论中, 体育的商业化变得有效, 但是体育的全球-公司化仅仅只是—全球、公司以及不真实。抗议使用这一口号来阻止英国足球公司商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然而, 抗议的胜利使得制定长期规则的可能性被忽略了, 因为抗议只是关注默多克以及巩固工党决定的政治环境。

前面的部分认为, 天空的收购在国家范围内和文化范围内对于本地和国家身份的构建是一种威胁, 这一部分将会探讨体育和国家在近20年的时间中构建工党象征性身份时他们之间的关系, 具体地说是工党同默多克之间发展的关系。工党利用足球将自己置于社区政党的位置上, 而不是属于公司的一方。在英国就如购买任何一家大公司一样, 欧足联需要评估提案来决定是否要把此提案交给欧足联。天空的评判者认为, 体育是一种公共福利而不是行业, 他们游说国家官员以及代表, 例如欧足联的官员或者曼切斯特的莫里斯勋爵在上议院提出此观点。也就在同一周, 议会的46个成员 (主要是工党) 组成的跨党小组在下议院提出要求欧足联调查他们声称会产生“不可接受的情形”的交易, 该交易“不利于广大球迷、俱乐部或者电视观众的利益”。1998年11月的上旬, 该游说使得工商部部长彼得·曼德尔森将该交易交给欧足联。收购的一个支持者讲到, 反对收购的抗议继续“巧妙地利用城市专家来说服欧足联, 收购对曼联和足球不利。”1999年4月, 对于大多数观察者来讲都很吃惊, 新任的工商部部长斯蒂芬·贝尔斯采纳了欧足联的建议, 认为该收购并未考虑公众的利益, 其实这也是贝尔斯的无赖之举。收购的批评者总是含糊其辞, 欧足联的报告拒绝接受来自天空和曼联的保证, 该保证提出关于电视转播权敏感的信息将不会在和超级联赛协商的时候用于交换。但是, 欧足联明确指出该收购协议将会使天空拥有在谈判电视转播权的关键时候拥有不公平的优势, 由于该协议会将精英俱乐部同其他的比赛分开, 这将不利于英国足球的发展。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 以传媒集团收购职业球队的内部机理问题展开论述, 这对于曼联这样的精英俱乐部, 不仅仅是简单的情感投资, 而且要考虑金融投资的回报问题。本文旨在以传媒集团收购职业球队的案例分析, 理解体育商业理论与实践的进程。

关键词:传媒集团,职业体育,内部机理

参考文献

[1]黄璐.大型运动会真的太多了?[J].体育学刊, 2012, 19 (1) :7-9.

[2]黄璐.西方体育媒体研究专著述评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 2010, 17 (1) :107-112.

[3]黄璐.对《让数字演绎体育无限精彩》中若干问题的质疑[J].体育学刊, 2005, 12 (5) :136-138.

[4]张业安.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多维考察[J].体育学刊, 2013, (1) .

[5]黄璐.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写作中的比喻修辞[J].体育学刊, 2010, 17 (7) :105-108.

[6]黄璐.媒体政治建构奥运神话的宏观作用机制[J].体育科研, 2010, (6) :78-82.

[7]黄璐.体育政治传播学案例分析[J].新闻知识, 2011, (11) :41-42.

内部机理 篇2

一、关于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

阎达五先生在不同论文中对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创造都有经典论述,包括:(1)保证资产安全和会计信息真实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线;(2)内部控制目标呈多元化趋势,但会计控制(含财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3)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工作是一种管理工作,会计管理的内容可以抽象为“价值管理”;(5)价值链会计是对企业价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层次关系的研究,亦即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并利用价值信息,实施对企业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6)通过价值链会计管理(包括计划、协调、分析和控制等),在实现价值链联盟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核心企业价值最大化。可以大致理解为,实施内部控制,最核心的是实施会计控制;会计自身是一种价值管理,因此会计控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控制活动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实现价值最大化。

杨雄胜教授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指出,内部控制的性质和目标体现在三方面:它是一种内在机制,通过恰当的“限制”与“激励”实现组织的积极演化;它是企业生态系统中的“控制链”,避免落入“企业发展陷阱”,利用“有效”的强化链、遏制“有害”的强化链,增加公司价值;它是提高企业社会影响力的基本保障,延长公司寿命,可以使企业在主导目标的作用下,把逐利行为导向有益于社会的制度与方法,实现企业社会影响力的提高。

林钟高教授从价值实现的角度,提出实现价值最大化是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共同的终极目标;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首先要制定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的战略,然后通过内部控制来保证战略的有效执行;以2005年底前在沪深两市公开发行股票的300家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使用托宾Q值衡量企业价值,构建了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检验COSO报告的五大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与评价)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发现企业成立时间和企业资产规模显著影响企业内控水平、内控水平提高显著促进企业价值提高,认为在注意市场外部变化时应兼修“内功”,才能更好提升企业价值。

为了从理论上揭示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不少文献从企业价值评估的现金流量模型出发,认为要使企业估值金额变大,需要增加未来现金流量、降低风险报酬率(折现率)、延长折现期限。因此,从开展内部控制与增加现金流入、控制现金流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降低风险报酬率,以及实施战略管理谋求企业可持续发展等的相互关系,认为其所列举的内控活动可以影响上述三个指标,从而促使企业价值增加。

一些文献为了进一步证明内控活动确实可以影响现金流量等指标,将企业内控活动划分为三类:治理控制(指通过对所有权的适当配置,建立合适的委托代理契约关系,保证企业投资者的利益能够得到有效维护),将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与内部控制的机理结合起来,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间的制衡机制,根据价值创造环节(或价值链)分解并实现战略目标。管理控制(主要是企业日常管理中的控制与约束),通过制定目标计划、分派任务,对员工进行激励和纠偏,“管理控制是企业管理的直接控制,它直接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资源进行监督和控制,直接影响到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作业控制(是员工与作业之间的控制关系),直接影响日常业务活动,与企业利润同样关系密切。

实证类型文献则往往关注内部控制某些相关因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或者从代理变量之间的关系推测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有的认为,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操纵行为,提高盈余质量、增强财务报告可靠性;盈余质量高、财务报告可靠,促使股价上涨(假定资本市场能够识别盈余质量、财务报告质量并作出相应反应),从而证明实施内控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有的则认为,实施内控可以抑制非理性投资(包括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提高投资效率和效果,从而促使企业盈利增加、价值提升。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可以降低代理成本,从而增加企业价值,并寻找代理成本变量、企业价值变量等数据进行验证。还有的认为,实施内部控制、发挥信息沟通功能,有利于兼顾和协调价值链各节点利益相关者关系,实现价值最大化,并且也找到了相应的变量进行检验。

二、内部控制界定与企业价值创造过程

学术界关于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成果都有合理之处。但是,在由“实施内部控制”这一行为到“实现企业价值创造”这一结果,是否真的有前因后果的关系、内在的作用机理是什么,鲜有文献做出清晰的描述。有的文献从独特的视角得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有的文献表述过于抽象而让人难以准确理解,有的文献则过于描述细节而让人有“管中窥豹”的感觉。

1. 内部控制活动与内部治理、内部管理的纠缠

管理出效益是一个广泛共识。内部控制属于一种管理活动,所以内部控制也能出效益。这个推理合乎逻辑。而且,内部控制、内部治理、内部管理本来就是相互关联、相互交织甚至密不可分的一组概念,所以大量的文献都主张应该把它们(还包括风险管理)整合到一个框架,提出的依据和思路也合情合理。问题是,一旦内部控制被淹没在纷繁芜杂的管理活动中,人们就很难分清楚谁是控制、谁是治理、谁是管理。有人可以辩解说,不需要分清楚,把它们看成一揽子管理活动,考察一揽子效果就可以了。但是笔者坚持认为,界定内部控制活动、厘清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有利于推动理论研究并在内控实际工作中切中肯綮。

事实上,控制活动与其他的管理活动、治理活动有明显的区别,因为,控制特别强调三点要求:一是有明确的目标,如果没有目标,那就不属于控制的范畴;二是受控客体必须具有多种发展可能性,如果只有唯一的发展方向或结果,那就无需控制,三是控制主体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干预被控客体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干预手段,那就无法控制。简单地说,控制就是预防和纠正偏差的活动和过程,在企业内部管理、内部治理等多种活动中,符合这个特点的都属于内部控制的范畴。

2. 作为内部控制对象的人与物的交织

价值链会计管理理论认为,价值链管理是对价值链的管理,即对企业价值链(包括内部价值链、纵向价值链和横向价值链)的计划、协调、分析和控制。以制造企业为例,“价值链联盟有四个基本的链条:一个是由采购、生产和销售等活动构成的工作流,一个是以由实物流转构成的实物流;一个是由各种相关信息构成的信息流;还有一个就是价值链联盟企业间由资金结算所导致的资金流。”显然,如果对该企业的价值链进行管理控制,则应对工作流、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个方面都进行控制。按照企业价值评估等理论,生产活动、购销活动、财务活动(投资、筹资、资金营运)等等,也都是控制的对象。COSO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更加旗帜鲜明地代表这类观点:不少人直截了当地把风险控制视为内部控制的代名词,认为内部控制就是管理风险或者控制风险。虽然人的行为选择的风险也属于风险管理的一个部分,但其含义远远不止如此,而是包括了人以外的其他各种各样的风险。

“乱花渐欲迷人眼”。控制对象的多样化、复杂化使得内部控制的重点和关键变得异常凌乱和分散,给研究工作和实际操作带来了影响。一般认为,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进行的以人为中心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既然大家都承认控制属于管理五大职能之一,那么控制也应该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活动。应该旗帜鲜明地主张,内部控制的对象是人,是规范人的行为、预防和纠正行为的偏差。工作流、实物流、信息流甚至资金流出现的偏差,都不是内部控制的直接对象。内部控制应该着眼于控制人的行为,促使人做出某种行为来纠正工作流、实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偏差;或者说,应该通过控制人的行为,促使人在生产活动、购销活动和财务活动中做出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选择。

3. 评价内部控制效果好与坏的困惑

内部控制的效果如何?有的文献用好与坏做评价,有的用有效、无效来表达,也有的描述为高质量内部控制和低质量内部控制。不管使用什么名称,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效果是一个重要且被广泛关注的问题,而且我国专门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指导“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利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已经执行企业内控规范的企业都按照评价指引的要求进行了自我评价,披露了中介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后出具的意见相关情况。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就相关问题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的是《会计研究》刊发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成果《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研究表明,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做法有:一是以中介机构对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计后出具的意见为依据,默认中介机构最了解真实情况,所以中介机构说了算;二是以企业自愿披露的关于内部控制信息为依据,默认企业实话实说,企业最了解真实情况,企业说了算;三是以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为依据。该研究成果特别指出,“通过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可以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提高企业财务活动的运作效率和效益,进而提高企业财务系统的透明度,主动把握企业经营的发展方向,最终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本文将依据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提升(为便于表述,笔者将其简称为“营利”)的程度来检验内部控制能否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以净利润率作为“衡量企业经营效果的指标”。

就合理性而言,无论是开展内部控制的企业、中介机构还是其他身份的评价者,对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效果进行评价,都应该是看内控目标的实现情况。内部控制目标没有实现,内部控制的效果自然不好。但是,大量文献都采用“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提升的程度”或者类似性质的指标来代替“内控目标的实现情况”是值得商榷的做法。就我国内控规范体系确定的目标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言,“营利”确实是内部控制的目标。但是笔者认为,这个目标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终极目标,而不是直接目标。无论企业的内部控制多么有效、多么理想,它都不能独立地、直接地产生效益。换句话说,就是企业必须通过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形成利润,内部控制的直接后果仅仅是确保生产经营活动按照给定的条件和模式运行。笔者认为,营利之所以被认为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是由企业的根本属性决定的,营利是企业的目标,因而也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如果非营利组织开展内部控制,显然不能将营利作为内控的目标。

笔者认为,如果企业的某一项业务活动并不以产生利润为直接结果,那么对该业务活动的控制也无法实现营利目标,无法用“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提升”来评价内控效果的好坏,以净利润等指标来衡量更不可取。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决策阶层做了一项“坏”的决策,而且该企业具有严格的内控机制,确保决策的执行。在此情况下,内部控制的效果越“好”,“坏”决策就贯彻执行得越彻底。但从执行层面来说(执行者可能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顾及基于价值判断做出的“好”或“坏”的结论),内部控制确保了被控对象按照预期要求行动,谁都必须承认内部控制是有效的。因此,笔者主张,对内控效果的评价,应该着眼于内部控制的本原特征:控制主体是否真正通过控制手段促使受控客体做出了预期行为;在理论研究或者实际工作中,应该尽可能从这个角度选择合适的代理变量。退一步说,在选择“净利润”等指标作为代理变量时,至少要特别想一想这个变量是否真正反映了内控的实际效果、是否还有其他更合理的变量可供选择。

4. 内部控制的一般路径与企业价值创造机理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一项管理活动,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确定目标(可能是制定,也可能是其他途径制定或形成的目标,只需明确一下作为内控目标);(2)对被控对象(核心是人)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3)对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或者对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防范,使得被控对象的行为最大限度符合既定目标。

企业作为营利组织,可以默认其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都符合营利目的,企业的战略、计划和预算都是特定情境下的最佳选择。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越好,人们的行为就越符合企业的预期,企业战略、计划和预算的执行就越到位,企业营利目标就越有保证,企业(或者价值链联盟)价值最大化也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从“开展内部控制”到“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途径和机理如图1所示。

三、结论和启示

探索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创造的机制,目的在于更清楚地了解内控工作过程和特点,更准确地把握内控实施要点,同时也为内部控制效果的评价和相关研究提出一些注意事项。

1. 关于科学认识内部控制的性质和作用内部控制到底是什么?

内部控制到底有什么作用?可能每一个关心内部控制工作的人都曾千百遍地提出这样的疑问。正如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可以认为内部控制是一种企业演化机制、是企业生态系统中的“控制链”、是提高企业社会影响力的基本保障一样,不同人基于不同理论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控制过程的实际情况表明,它仅仅是一个促使受控对象尽可能做出标准行为的机制,至于做出标准行为以后的情形,比如,可能促使企业经营目标更好地得以实现、或者有可能导致重大损失,也可能促使非企业单位杜绝了不规范业务,控制了消极腐败行为等等,都是派生的后果,只能视为内部控制的间接作用。当然,内部控制并不局限于僵化的执行,而是贯穿于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它可以为战略、计划和预算的制定设置内控机制,确保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做出上述“坏”的决策);也可以形成灵活的、能动的执行和纠偏机制,及时反馈受控对象的状态,有效干预受控对象的行为,在必要情况下也可以调整控制目标和标准行为。

2. 关于准确把握内部控制实施中应关注的重点

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非常繁杂,内部控制如果把人、事、物都作为控制对象,很可能会超出控制者,尤其是内控机制设计者的能力范畴;或者会给控制者、控制机制的设计者带来不必要的干扰,使其无法抓住要点。把人(主要是自然人,也可能有拟制的人)作为受控对象,那么就可以从特定情境对受控对象的知识、技术、职业判断等多种因素的各种具体要求中超脱出来,重点关注受控对象为什么不做出标准行为。主要有“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使得党员的行为偏离理想状态(或标准状态),这是建党90周年来中央结合现实情况做出的科学总结,笔者认为,其中精神懈怠、能力不足和违法违纪(败德)是职业(业务)行为失范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内控规范建设和实施中,重点关注每一个控制对象可能出现的三类原因,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防范和纠正失范行为,就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3. 关于内部控制效果评价的研究

内部机理 篇3

一、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关于内部控制和企业价值的关系有很多学者进行研究,其中杨雄胜教授认为:内部控制是一种内在体制,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增强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增大企业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企业发展。林钟高教授则认为:内部控制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然后通过内部控制来实施这个目标,并且奔着企业方向前进,进而促进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目前,有很多的文献都认为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和控制现金流出以及实施战略管理等都存在相互关系,认为以上的论证都能够说明,实施内部控制能够促使企业价值增加。

二、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

(一)内部控制活动和内部管理之间的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说,内部控制属于一种管理活动,而且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是密不可分、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有很多的文献都将内部控制、内部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整合在一起,这种想法也是合情合理的。实际上,内部控制与其他的管理活动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内部控制有明确的目标,这才属于内部控制的范畴;第二,内部控制的主体要通过一定的措施干预受控客体的发展,这样才能够是被受控体得到控制;第三,内部控制的受控客体要具有发展的可能性,这样才能保证受控客体得到控制。这三点要求就是区别内部控制和其他管理活动的方法。也可以说,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只要是具备以上三点要求,就属于内部控制的范畴。

(二)内部控制对象的人与物的关系

在管理企业的价值链中,有四个最基本的链条,分别是:第一,是由各种相关信息构成的信息流;第二是工作流;第三就是实物流;第四,由各个企业间资金结算而形成的资金流。正是由于这四种基本链条,才形成了对企业价值链的控制。实际上,管理企业的价值链,就是对企业价值链的计划、协调、分析以及控制。企业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对这四个基本链条即信息流、工作流、实物流和资金流这四个方面进行控制。实际上,企业的风险控制还有很多种,企业的内部控制也并不只包括风险控制,还涵盖其他的控制。

(三)评价内部控制效果好坏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效果好坏备受人们的关注。我国曾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提到,如果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企业董事会就要对内部控制进行全面地评价,然后对实施内部控制的效果进行审核。根据这一问题,有关研究所也做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在《会计研究》中,认为评价内部控制的效果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让中介机构对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效果进行审计;第二种,企业对自己对内部控制信息的实际情况做出审计;第三种,根据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进行评价。可以说,企业通过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加强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提高企业财务系统的透明度,为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际上,不论是以上哪三种内部控制评价,都应该以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为依据,如果企业实现了内部控制目标,则证明内部控制效果好,反之,则证明内部控制效果不好。笔者认为,对内部控制的效果进行评价,应该在内部控制原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内部控制手段对受控客体做出的预期行为的分析,合理地对内部控制的效果进行评价。企业在将“净利润”作为代理变量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变量是否能将企业的内部控制效果反映出来,如果不能,是否有其他的变量选择。

三、内部控制提升企业价值的途径

(一)以控制环境为起点

所谓控制环境是指对内部控制有影响的环境因素的总和。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控制方法和员工的价值观等都属于内部控制环境,由于环境具有风险性和复杂性,内部控制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企业中并没有最完善的控制系统。实际上,从最开始的内部牵制到后来的风险管理,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从我国目前的企业内部控制情况来看,存在治理结构不完善和决策者素质不高等问题,所以,企业应该优化自身的内部控制,提高环境要素和其他要素之间的契合度,达到环境改善内部控制质量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明确公司内部四部分的职责,通过对股权结构的改善使内部工作人员的思想达成统一,然后根据持股者的特征,引进不同的投资者,这样能够使公司治理结构更加完善。第二,完善董事会,首先要提高董事会成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使董事会的成员在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下对信息进行判断和决策,为实施内部控制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要培养董事会成员的法制意识,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控制内部环境。第三,设置完善的内审机构,要知道完善的内审机构能够保证内部控制有效的运行。一般情况下,内审机构的成员主要是监事会、董事会和审计部门这几大部门组成,其中监事会主要监督董事会的业务,审计部门主要是对总经理等高管人员进行控制,其最终的目的都是对内部控制的制度以及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管。

(二)区分内部控制层级结构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是将“生产”和“规则”这两种性质结合在一起的组织。也就是说企业在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时候需要与这两个特性相结合,实施企业治理控制、作业控制和管理控制。其中,企业治理控制是由董事会实施的,主要是对企业的控制权进行合理分配,然后做出规划,进行长期性的控制;作业控制是短期性的控制,其重点在组织单元的特定运营上;管理控制则是在企业治理控制和作业控制之间,其主要的作用就是作为企业治理控制和管理控制的桥梁。根据以上分析,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的时候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要以治理控制为方向,建立控制机制。众所周知,董事会是调节企业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利益冲突的重要手段,因此,董事会要负责对企业的选拔和评价管理人员等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企业资产的专用性,还能够节约企业的交易成本。一方面,在企业的整体目标下,内部控制应该应用在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并且通过对企业目标的规划、评估、信息反馈来调节各个功能,充分实现企业整体目标。另一方面,董事会应该在现代管理要求下,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以此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避免出现企业价值削减的情况,同时,还应该建立约束机制,以此来监督管理层的行为,以免出现滥用职权的现象。第二,要以作业控制为基础,将企业中采购、销售、研发等方面进行具体的管理,并将具体的业务流程分配到各个员工的手中,让他们明确各自的职责,然后对业务流程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最后反馈到管理层审议。第三,要以管理控制为纽带,对内部控制活动的结果进行分析,对失控环节进行纠正,同时,管理层的人员除了建立奖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外,还要对企业内部的相关职能进行审计,明确企业的控制点,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之后再进行改进。

(三)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信息是在加工之后产生的附加价值数据。通常情况下,信息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在管理控制层面,第二是在公司的治理层面。为此,为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共享,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控制需要信息的支撑,只有在信息技术支撑下,才能够防止企业内部形成信息垄断,降低认为操纵空间,使企业在多种渠道下,传达信息。企业应该将信息治理充分应用到企业的生产运营中,可以采用ERP系统,将企业正常经营中的相关信息整合在一起,为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在应用的时候,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确定合适的信息系统,这样才能够将信息治理的理念深入到企业的经营中,达到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目的。在ERP系统中,有很多的报表和流程是针对内部控制设定的。总之,ERP系统能够帮助企业规范内部信息。企业在正常的运营过程中,应该根据ERP系统构建相关制度,然后执行,让企业以ERP系统为载体来运行,并且让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充分了解自己的职责,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价值创造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要充分保证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能够正常运行,同时,还要协调好资金管理、人力资源、采购、销售等模块的关系,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分析了内部控制,总结出了内部控制提升企业价值的途径,通过实施ERP系统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推动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

参考文献

[1]林钟高,郑军.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研究[J].财经研究,2010,33(4):132-143.

[2]温晓菲,毛碧黔.内部控制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会计,2015(17):70-72,67.

[3]李荣梅,张胜强.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基于沪深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3(6):126-129.

内部机理 篇4

大型锻钢支承辊是现代轧钢设备的关键部件。随着锻制大型支承辊锻件所用钢锭体积的增大和Cr、Mo等合金元素含量的提高, 钢锭内部会出现各种类型的内生夹杂物[1]。尽管真空精炼和电渣重熔技术的应用已经使钢水质量大为改善, 但外来夹杂物仍无法完全避免[2]。事实表明, 夹杂性缺陷引起的辊坯超声波探伤超标已成为大型轧辊报废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是造成轧辊表面剥落和断裂等非正常性失效事故的潜在根源[3,4,5], 给企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 研究夹杂物对钢锭基体塑性变形的影响规律, 对深入认识夹杂性裂纹缺陷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6,7]。然而, 钢锭几何尺寸与其内部夹杂物的当量尺寸 (一般10mm以下) 的差别极大, 因而理论建模具有很大难度。有限元方法与物理模拟试验相结合, 为研究锻造过程中夹杂物变形行为和夹杂性裂纹的形成机理提供了有效途径。

1 夹杂物的变形性能

分散在钢中的夹杂物与基体钢的物理性能差别对钢锭的塑性变形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夹杂物在锻造过程中的塑性变形性能可用相对变形率v来描述[8]:

v=εi/εm (1)

式中, εi为夹杂物的应变量;εm为基体钢的应变量。

Baker等经过试验研究发现, 钢中夹杂物的相对变形率与其相对硬度存在近似的线性关系[8]:

v=2-hi/hm (2)

式中, hi为夹杂物的硬度;hm为基体钢的硬度。

从式 (2) 中可以看出, 如果夹杂物的硬度大于基体钢硬度的1倍, 那么夹杂物的变形量就很小或根本不变形;相反, 如果夹杂物的延展性极好, 那么其变形量接近钢基体变形量的2倍。因此, 可将钢中的夹杂物划分为塑性夹杂物 (v≈1, 如2MnO·SiO2、2FeO·SiO2及MnS等) 和硬质夹杂物 (v≈0, 如FeO、AL2O3、CaO、SiO2等) , 以便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以上下V形砧拔长过程为研究对象, 利用网格局部细分技术, 根据夹杂物和钢锭尺寸的实际比例, 建立非线性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

2.1 几何模型

选用ϕ2000mm×3000mm圆柱体钢锭, 在其几何中心 (坐标原点O) 处设置直径为5mm的球状夹杂物。考虑到变形的对称性, 取1/8钢锭建立非线性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 (图1) 。

2.2 材料模型

钢锭材料为Cr5型支承辊钢[9,10], 在Gleeble热模拟机上测得不同温度、变形速度和变形程度下的流变应力数据 (用于有限元建模) 。图2给出了变形温度为1050℃时的流变应力曲线。

依照式 (2) , 塑性夹杂物可采用与基体钢相同的材料模型, 硬质夹杂物则视为刚体。

2.3 模型参数

模型参数如下:锻造速度为50mm/s, 始锻温度为1250℃, V形砧夹角α为135°, 砧宽比W/D (W为V形砧宽度, D为圆柱体钢锭直径) 取0.6。

3 模拟结果分析

3.1 塑性夹杂物分析

3.1.1 塑性夹杂物对基体变形的影响

塑性夹杂物具有良好的塑性, 在锻造过程中能够与基体钢协调变形 (图3) , 在Y轴方向上被压扁, 在X轴和Z轴方向上被拉长、变细。在整个变形过程中, 夹杂物对称截面呈椭圆形, 轮廓曲线光滑, 并与基体始终保持紧密贴合状态。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夹杂物与基体协调变形, 并未在夹杂物周围形成明显的应力应变集中。但被压成片层状的塑性夹杂物在垂直于变形方向上的面积大大增加, 破坏了钢锭内部金属材料的连续性, 若这种片层状夹杂物得不到有效弥散, 将可能导致超声波探伤超标。

3.1.2 塑性夹杂物变形形态演变

大锻件内部夹杂物的弥散消除效果与其分布形态有密切的关系。 图4和图5分别给出了球形夹杂物在不同压下量时的形态和三轴尺寸 (LX、LY、LZ) 变化曲线:随着压下量的增大, 球形塑性夹杂物在Y轴方向上受压缩, 在X轴和Z轴方向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延伸变形, 整体形态呈“球形→椭球→扁平、细长片状”演化规律。

3.2 硬质夹杂物分析

3.2.1 锥形裂隙的形成机理

硬质夹杂物的变形能力远低于基体钢的变形能力, 在锻造过程中无法与基体协调变形。硬质夹杂物的存在改变了其周围基体金属流动和应力应变分布, 使基体变形更加复杂。如图6所示, 金属在夹杂物处向两侧分流, 速度矢量相遇于XOZ平面, 在夹杂物两侧形成裂隙, 成为夹杂性裂纹的潜在根源。

图7为压下率达到25%时, 硬质夹杂物周围所形成的锥形裂隙形态。模拟结果表明, 基体变形状态对锥形裂隙大小影响较为明显, 具体表现为:工件Z轴方向受拉应变作用, 形成较大尺寸的锥形裂隙 (图7a) , 而X向受砧子侧压作用影响, 所形成的锥形间隙就小得多 (图7b) 。

3.2.2 夹杂物周围基体的应力应变分布

与塑性夹杂物不同, 硬质夹杂物周围基体存在明显的应力应变集中。图8和图9分别给出了压下率为25%时, XOY平面和YOZ平面内夹杂物周围的应力应变分布情况。

从图9中可以看出, 半径为2.5mm夹杂物所引起的应力应变分布不均现象, 仅限于以该夹杂物中心为中心、半径约为7.5mm的球形区域内, 即影响范围约为夹杂物缺陷尺寸的3倍, 与文献[11]结论吻合。这种强烈的局部变形很容易引起材料的损伤聚集而萌生微观裂纹, 成为锻件超声波探伤超标报废和大型锻钢轧辊服役失效事故的潜在根源。

3.3 工艺参数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知, 锻件心部变形状态对夹杂性缺陷形态影响显著。而砧宽比和V形砧夹角是影响锻件心部变形状态最重要的2个工艺参数。为此, 本文取砧宽比为0.5、0.6、0.7和V形砧夹角为125°、135°、145°分别进行模拟, 分析夹杂性缺陷形态变化规律。

3.3.1 对塑性夹杂物形态的影响

图10给出了压下率为30%时, 塑性夹杂物三轴尺寸与砧宽比和砧夹角α的关系曲线。模拟结果表明, 增大砧宽比能够促使LY (厚度) 减小、LZ (长度) 增大, 而对LX几乎没有影响 (图10a) ;在砧宽比均为0.6条件下, 随着V形砧夹角的增大, 工件受到的侧压作用降低, 夹杂物X轴方向尺寸LXY轴方向尺寸LY增大、Z轴方向延伸量LZ减小 (图10b) 。

可见, 在工艺条件允许的条件下, 选择大砧宽比和小夹角的V形砧进行锻造, 将使夹杂物压成更薄的片状, 有利于夹杂物的弥散。

3.3.2 对锥形裂隙形态的影响

V形砧宽度和夹角对硬质夹杂物周围锥形裂隙形态的影响规律与对塑性夹杂物形态的影响规律相似:增大砧宽比, Z轴和X轴方向裂隙尺寸增大;增大V形砧夹角, X轴方向裂隙尺寸增大, Z轴方向尺寸减小。但对于同一砧宽比和夹角来说, Z轴方向裂隙尺寸始终大于X轴方向裂隙尺寸。

4 试验验证

开展高温条件下的钢锭内部夹杂物成形试验存在诸多困难, 大量试验表明, 铅的常温塑性性能与高温态钢的塑性性能极为相似。因此, 本文采用ϕ80mm圆柱体铅试样, 通过人工预置内部夹杂物缺陷, 对硬质夹杂物所导致的锥形裂隙进行验证。如图11所示, 在试件对称面中心用ϕ6mm钢珠 (选用较大直径钢珠, 以突出缺陷) 压出半球形凹坑, 并将钢珠留在其中作为硬质夹杂物, 再用伍德合金粘合形成一完整圆柱体试件。在1MN液压材料实验机上进行上下V形砧锻造试验 (夹角为135°, 砧宽比取0.6) 。

试验结果表明 (图12) , 在硬质夹杂物周围出现锥形裂隙, 夹杂物上下方的网格受挤压, 剧烈变形, 呈现明显的应变集中现象, 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完全吻合。

5 结论

(1) 根据夹杂物与钢锭几何尺寸的真实比例关系, 建立了含球状夹杂物缺陷的钢锭的锻造过程非线性有限元模型。

(2) 通过数值模拟, 给出了塑性夹杂物三维形态演变规律和硬质夹杂物周围基体金属的应力场、应变场和速度场分布规律, 对大锻件内部夹杂性裂纹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江友波, 孙晓光, 安德强, 等.炼钢、铸锭过程中产生非金属夹杂物的原因[J].一重技术, 2003 (3) :31-32.

[2]刘显惠.谈汽轮机转子轴颈无损检测的超标缺陷及国外对大型钢锭冶金技术的开发[J].东方汽轮机, 2003 (3) :17-27.

[3]杨仁江, 谢应登.9Cr2Mo锻钢冷轧工作辊断裂原因分析[J].物理测试, 2003 (6) :31-33.

[4]滕京顺, 武贺英.Cr5冷轧工作辊缺陷分析[J].大型铸锻件, 2004, 106 (4) :35-36.

[5]黄华贵, 杜凤山, 许志强, 等.考虑轧辊非均质特性的辊间接触应力分布规律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 2006, 17 (2) :180-183.

[6]马庆贤, 张国伟, 钟约先, 等.大型锻件内部夹杂性缺陷产生机理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 2001, 12 (8) :943-945.

[7]韩静涛, 张永军, 赵中里, 等.控制大型饼类锻件夹杂性缺陷的锻造工艺及应用[J].大型铸锻件, 2007 (2) :34-36.

[8]李为缪.钢中非金属夹杂物[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8.

[9]陈建礼.Cr5型冷轧辊锻造辊坯研制[J].锻压技术, 2006, 173 (2) :10-12.

[10]Marsion L W, Price S, Mees J, et al.I mprovedIn-Service Performance of Large Forged Back UpRoll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Steel Chemistry[C]//Rolls 2000+Advances in Mill Roll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Birming-ham, UK:281-291.

【内部机理】推荐阅读:

变形机理05-10

腐蚀机理05-11

污染机理05-15

自燃机理05-20

驱动机理06-02

水化机理06-07

生长机理06-09

聚合机理06-09

破碎机理06-15

开发机理06-24

上一篇:综采工作面瓦斯防治下一篇:天津滨海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