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负载词

2024-09-23

文化负载词(通用11篇)

文化负载词 篇1

1 文化词的分类

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它涉及到一种语言所代表的心理意识, 文化形成过程, 历史习俗传统和地域风貌特区特征等一系列复杂的互变因素。Newmark (2001) 在Nida对文化负载词分类的基础上略作了改动, 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 生态学 (ecology) :这类文化负载词涉及特定地域的植物、动物、季风、丘陵等相关的词;

(2) 物质文化 (material culture) :衣食住行等是物质层面文化的主要部分;

(3) 社会文化 (social culture) :社会礼仪称呼及休闲娱乐名称;

(4) 社会、政治、经济、行政机构等;

(5) 声势语 (gestures) 。

2 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的处理

纵观已有的翻译理论及实践探索, 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存在两种几乎是对立的方式:第一种方式倾向找出原语中属于原语文化的词, 尊重原语文化, 将原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原封不动地搬到目的语中, 此种方式认为语言翻译需尽量保持原语特色, 使目标语读者能明白或者说至少使他们接触到属于原语的原汁原味的文化, 但这种方式对于读者的文化修养有较高的要求, 于普通目标语读者而言不易理解。另一种方式在翻译时几乎完全排斥文化, 只重在传递信息, 强调目的语的可读性, 不能与原语产生相同的语用效果。拿“福娃”这个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来说, 第一种方式直接译为“Fuwa”, 而第二方式译为“Friendlies”。前者不能让目标语读者明白所指, 后者又丧失了原汁原味, 这两种翻译方式各有利弊。下面将根据Newmark的分类方式, 以各类文化负载词为例, 阐述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

2.1 生态词的翻译

这类文化词的产生和地理条件密切联系, 在英语中, 由于英国地理概貌, 有很多与一些与不同的季节、雨、山陵有关的短语, 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 (进退两难) , be at sea (迷惑, 不知所措) , much water runs by the mill that miller knows not of (我们眼前所发生的事情, 有许多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 feel under the water (感觉不适) , 这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采用意义上大体相同、形式上却存在着程度差异的词语进行翻译。这样的翻译符合奈达 (Nida) 提出“动态对等”论 (Dynamic Equivalence) , 有助于对译文的理解, 使原语和目标语在感情色彩上大致相当。

2.2 物质文化词的翻译

衣食住行是一个民族最敏感、最重要的表现。在翻译服装文化词时, 通常需要为目标语读者进行解释, 即用音译加注 (指音译后附加解释性注释) 的方式, 如长衫:cheongsam, un- lined long gown ( wom by men) ;旗袍:qipao, mandarin gown (a traditional close - fitting woman's dress with the skirt slit way up the sides) 。

一些中国特色菜肴承载了人们追求吉祥喜乐的愿望和情感, 如“白玉虾球”、“红烧狮子头”、“发财好市”、“龙虎凤大烩”等, Nida ( 1993) 为代表的新翻译理论早已指出, 翻译的重点不应当是语言的表达形式而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 还应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对比。因而在翻译这类词时, 要采用重“实”轻“虚”法, 该法也倾向于所谓的归化法 (naturalization) 。其方法是舍去中菜名里的喻义、夸张等说法而用平直、明白的英语译出, 一定程度上实现语用交际价值。如“白玉虾球”、“红烧狮子头”、“发财好市”、“龙虎凤大烩”分别译为“Crystal White Shrimp Balls”、“Braised Meat Balls with Brawn Sauce”、“Black Moss Cooked with Oysters”及“Thick Soup of Snake, Cat and Chicken”.

住房方面的文化词北方有“炕” ( kang) , 北京有“四合院” (courtyard houses) , 为了传递文化特色或者其它特定目的, 这些词汇在翻译时会倾向于移译 (transference) 的方法。

至于交通文化词汉文化中有古代有“八抬大桥” (a sedan chair carried by eight men, 海上交通有传统的舢板 (sampan) , 英语进入汉语的词汇有airbus (空中客车) ;air - terrain vehicle (能行驶于各种地形的全地形车) ;cabriolet (单马双轮车) , 诸如此类的交通工具词都有其各自的文化特点和文化内涵, 这类词的翻译通常在翻译过来后, 要加上准确的注释。

2.3 社会文化

解释性翻译是翻译文化负载词的一种常用策略, 是移植文化的必要手段, 即在浓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对音译词汇加以补充。例如, 中国日报2006年1月31日的一篇报道在提到中国特色词汇“压岁钱”时以如下方式处理:To present children with newly printed cash as Yasuiqian, or gift money, is one ritual of Chinese in celebrating lunar New Year.该译文保留了中国文化特色, 又完整地传达了“压岁钱”的意义。

由于社会文化的不同会造成词的联想意义、情感意义的不同, 为避免误解, 要用不会产生误会的词来传达信息。如中国文化中红色表示喜庆, 白色表示丧葬;西方文化中白色象征纯洁, 红色使人联想到革命、激进和血腥, 带有政治色彩。汉语中的“开门红”使人想到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译为“to begin well”;英语中“to see red”表示“火冒三丈”。中国文化中紫色代表高贵, 而英美文化中有时却用蓝色, 如“He is a real blue blood”。

2.4 社会、政治、经济、行政机构的翻译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 这类概念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正式机构的名称常以行政文件、官方正式文件或者正式教科书上颁布的为准;这些名称的译名都已经固定, 无变通余地。如在中国一些含有“交通大学”的校名, 其译名却各有各的版本, 如“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及台湾的“国立交通大学”分别英译为“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 ty”、“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及“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 sity”, 在翻译这类专有名词时, 不能擅自统一译“交通”为“commumcation”或“交通”, 而要尊重约定俗成。

综上所述, 译者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 必须具有敏锐的文化意识, 对原语词汇的语法、语用和文体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在翻译时考虑原语与目标语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 作用、范围、感情、色彩等诸方面是否相当。在翻译原语时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 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孙桂英.“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中的互文性翻译[J].山东外语教学, 2006, (1) .

[2]李占喜.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管窥翻译过程的特点[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1) .

[3]向继霖.从关联理论看文化负载词语及其翻译[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3) .

文化负载词 篇2

(一)直译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采用这种方法,原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就会原封不动的移入到目的语中,原语的文化内涵便得以保持。

例1:Lynette: I know someone who knows someone who knows an elf,and if any of you acts up, so help me, I will call Santa, and I will tell him you want socks for Christmas.You willing to risk that?

译文:我认识个朋友,她的朋友里有人认识一个小恶魔。所以,今天如果你们谁捣蛋,我马上打电话给圣诞老人,我会告诉他,你们圣诞节只要短袜就可以了!

这句活出现在第一季第一集中,Lynette带着自己调皮的儿子参加Mary的葬礼,为了能让儿子表现好一点,以至于不让她在众人面前丢脸,她利用圣诞老人来吓唬她儿子。Santa这里是指圣诞老人的意思,现在中国人对这个词已经不陌生了,所以直译为“圣诞老人”不会给观众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例2:Lynette:Yes, Renee was always the one with the fashion sense. Before I met her, I’d never even heard of Gucci or Prada…Or Chlamydia.

译文:雷尼是非常有时尚感的,认识她之前,我都没听说过古琦和普拉达这些奢侈品牌…哦,还有整容后的衣原体感染我也没听过。

Renee和Lynette是大学的好朋友,她嫁给了棒球运动员,她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在Lynette面前炫耀自己,而Lynette也不甘示弱,总是挖苦她。这句话是Lynette向自己的朋友介绍Renee时说的,“古琦”和“普拉达”这些都是时尚的奢侈品牌,现在中国人也都比较熟悉这些品牌,所以这里直译就可以了。

(二)意译

当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中的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不同或者有冲突的时候,某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就出现了困难。这时译者必须要优先选择文化意义,优先完成文化意义的传递。意译能够完成功能对等。在美剧中,大量的口头俚语和文化负载词都可以通过意译产生预期效果,并符合口语表达习惯。

例3:Bree:Change in behavior is a warning sign and you have been as fresh as paint for the last six months.

译文: 怪异的行为是一种信号,之前半年都还正常。

在这个句子中,译者对as fresh as paint这个短语进行了意译。如果直译为“之前半年像油漆一样新鲜”就会让观众莫名其妙了,这样的意译比较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让人一目了然。

例4:She didn’t cook much while moving up the corporate ladder. She didn’t have time.

译文:然而在她事业蒸蒸日上的那段时间,她很少下厨,因为她没有时间。

这个句子中出现了move up the corporate ladder,译为“事业蒸蒸日上”。能够形象的说明Lynette的职业生涯情况。如果直译为“爬上……梯子”,那效果全无。

例5:Guess we found the skeleton in her closet.

译文:看看我们能不能在她的衣橱里发现什么?

这句中,“skeleton in one’s closet”就表示一个人要“极力掩盖的丑事、秘密”。Susan等四位主妇按照当地习俗在好朋友Mary Alice的葬礼之后为其整理衣物,无意中发现了一封信。她们四个与Mary的关系非常亲密,“丑事”这个词带有贬义,不能用在好朋友之间。但是在译文中的“发现什么”无法表达“skeleton in one’s closet”这个短语想要表达的含义。建议译为:看看我们能发现什么秘密不?

(三)替换

如果原语与目的语的文化差异太大,直译与意译都不能充分或者有效的达到预期效果,影响观众欣赏作品,译者可以选用目的语中类似的表达方式来代替原语。

例6:Bree:This is half the reason I joined the NRA. Well, when Rex started going to those medical conferences, I want it in the back of his mind that he had a loving wife at home with a loaded Smith & Wesson.

译文:所以我才加入全国枪支协会, 每次Rex出差,我都让他记住,他是有老婆的,老婆爱着他,而且还有只上了子弹的制式手枪。

“NRA”表示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意思是 (美国)全国来福枪(步枪)协会; “Smith & Wesson”是指史密斯.威森公司,其1852年创始至今一直是手枪界领先的公司,这句中的“Smith & Wesson”是指这公司生产的一款经典手枪。如果直译为“史密斯威森”恐怕观众会莫名其妙。用“制式手枪”来代替这个品牌的名称,在目的语里会让观众对这句话的意思一目了然。

例7:Lynette:I have no hope. My husband’s always on business. My babysitter joined the witness relocation program. I haven’t slept through the night in six years.

译文:我都要绝望了。我丈夫总在外出差。我家的保姆突然消失,也找不到了!这六年来,我晚上从未睡好过!

witness relocation program是指证人迁移计划,即为了保护证人免遭报复,将其秘密转移到别的地方生活,是西方尤其是美国惯常的做法。在这里Lynette说她的保姆参加了“证人迁移计划”,最终的结果就是保姆突然消失。如果译成“我的保姆也加入了证人迁移计划”,对于不熟悉这个计划背景的普通观众来说无法真正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势必会摸不着头脑。因此译文用“消失不见了”来代替“证人迁移计划”,用其结果来代替原语,能够让观众在短时间内理解原语所要表达的意思。

(四)诠释

有时原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在目的语中会产生词汇空缺,就是说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对应项或类似的表达方式。这样的话,为了能够准确传达原文词语中的文化内涵并消除理解障碍,译者可以在保留原语表达方式的同时对其加以解释说明。但是由于字幕在播放时的更换很快,解释说明会增加字幕的长度,所以使用的时候要慎重。

例8:Lynette:Yes, Renee was always the one with the fashion sense. Before I met her, I’d never even heard of Gucci or Prada… Or Chlamydia.

译文:雷尼是非常有时尚感的,认识她之前,我都没听说过古琦和普拉达这些奢侈品牌…哦,还有整容后的衣原体感染我也没听过。

这一句前面的“古琦”和“普拉达”都采取的直译方法,而后面的“Chlamydia”的翻译则加了注释。 “Chlamydia”是“衣原体”的意思,这里Lynette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指Renee因整容而得的衣原体感染,是在嘲笑她。如果这里单独直接译为“衣原体”,会让观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加上“整容后”会给观众具体的发生背景,能够较好的理解原语想要传递的信息及情感。

例9:Tom: Regional manager, corporate manager, head of sales. Lynette:Margarita, cigar, sombrero.

译文: Tom: 区域经理,公司经理,销售总监。

Lynette:Margarita酒,雪茄,宽边帽。

Tom以工作辛苦劳累拒绝与Lynette共同参加晚宴,Lynette却发现了一张Tom公出时和其他同事休闲娱乐的照片。这里的Margarita是鸡尾酒的一种。在翻译的时候如果直接音译为“玛格瑞塔”,不能使观众明白这是什么东西。在译文中直接在这个单词后面加了“酒”字作为注释,观众就明白这是指的一种酒。但如果译文能修改为“Margarita鸡尾酒”就能让观众更加全面的了解原语所处的文化背景及其要传递的信息。

四、结束语

文化负载词的描述翻译研究 篇3

摘 要:基于文化翻译理论和描述翻译学理论,本文从奈达提出的语言文化特征五个方面对《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大陆版和台湾版两中译本翻译策略的效度进行描述性研究。最后指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规范的多变性决定了译无定则,在文化转换中应采取多样化的方法,而不是一种文化凌驾于另一种文化之上。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描述翻译学研究;《哈利·波特》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8-0202-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3.051

1 . 引言

现今,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已毋庸置疑。文化包含着语言,并影响着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语言也是记录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的重要媒介。而词汇作为语言的最基本的单位,特别是负载着某种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即文化负载词,也叫“词汇空缺,这些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包惠南等,2004:10),“因此其在源语中的功能和含义转移到译文时发生翻译困难”(张南峰,2004),因此不少研究者致力于寻求文化负载词的最佳翻译策略。而本文以《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大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简体中文译本和台湾皇冠出版社繁体中文译本为案例分析,基于文化翻译理论和描述翻译学理论,对两中译本翻译策略的效度进行描述性研究,但对两个译本的优劣不予置评。以下首先阐述本文的理论基础,然后进行案例分析即两中译本的对比研究,最后结语。

2 . 理论基础

翻译与文化关系密切,传统的翻译观已不足以解决翻译活动的难题。随着文化翻译观进入人们视野,它为翻译活动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尤其在当今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发挥了巨大作用。奈达在其《语言、文化和翻译》中辟有专章探讨文化与翻译,提出语言文化特征分为五类: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巴斯内特在《翻译、历史和文化》提出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不应割裂孤立,而应相辅相成,在文化平等原则基础上,尽可能保留源语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文化共享。勒菲弗尔在《翻译、改写以及文学名声的控制》指出任何文学翻译都必须存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它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它的解读和接受,始终都会受到一系列互相关联、互为参照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总之,文化翻译观表明:在翻译活动中,应以尊重文化差异为前提,不应忽视社会文化背景下语言意义的复杂性;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同时受到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

西方的描述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图里提出以译语为导向进行研究,研究译者在文化环境中实际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去规定应该怎么做,把译著视为译语文化中的既成事实,不去判断译著的优劣,只做客观的描写,而进行描写翻译研究目的就是发现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实际抉择,即翻译规范。图里将翻译规范分为三种: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其中操作规范涉及翻译过程中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属于影响翻译作品的微观因素。因此本文采用描述翻译研究方法,根据奈达提出的五大文化特征,对上述两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一方面论述了操作规范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指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规范的多变性决定了译无定则,在文化转换中应采取多样化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将一种文化凌驾于另一种文化之上。

3 . 案例分析

3 . 1 生态文化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一书提到许多有关魔法的植物和动物,以下是大陆版和台湾版对比分析(为了便于对比,本文把台湾版的繁体字转换成简体字):

原文:but they were still allowed to swear

loudly if the Venomous Tentacula seized them unexpectedly from behind. (P. 205)

大陆版:但是当曼德拉草的毒触手猝不及防地从后面抓住他们时,他们至少可以大声地念咒。(P.170)

台湾版:但至少在万一不小心被“毒触手”从背偷袭时,他们还可以大声咒骂出来。(P.285)

“Venomous Tentacula”是一种有魔法的植物,是罗琳女士创造出来的。Venoumous是有毒的意思,Tentacula是拉丁语,相对应于英语的tentacle,意为触角;触手;触须。大陆版翻译成“曼德拉草的毒触手”。曼德拉草是生长在欧洲南部的一种草,有像人形一样的根须。曼德拉草对于读者来说较为陌生,此处加上毒触手便容易理解,从此翻译可看出大陆译者做了充足的功课,对异国的文化和对罗琳女士关于魔法方面的生造词有一番研究。台湾版采用借译,直接翻译成“毒触手”,用引号以示一种植物,另外原文借用拉丁语,较为正式,台湾版翻译为“毒触手”可能稍显随意。由此看来译者对源语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同,使得在译本的处理上产生了不同。

3 . 2 物质文化

原文:…apart from a scrawny fox that had

slunk down the bank to nose hopefully at some old fish-and-chip wrapping in the tall grass. (P.25)

大陆版:只有一只精瘦的狐狸偷偷溜下河岸,满怀希望嗅着深深的杂草丛中几只炸鱼和炸土豆片的包装纸。(P.15)

台湾版:只有一瘦巴巴的狐狸悄悄溜下河堤,满怀希望地望着草丛中几张吃剩下的炸鱼薯条包装纸。(P.39)

中国饮食与英国饮食非常不同,像例句中的“fish-and-chip”是英国一种特色食物,英国快餐店把炸鱼和薯条放在一起售卖,通常打包带走。大陆版翻译成“炸鱼和炸土豆片”,会被误认为是两种食物,并且“chip”是薯条,不是薯片(crisps)。台湾版翻译成炸鱼薯条虽说有点陌生,但是较正确,而且现今西方快餐在中国盛行,读者都能理解。

原文:“Madam Rosmertas finest, oak-matured mead,” said Dumbledore, raising his glass to Harry, who caught hold of his own and sipped. (P.51)

大陆版:“罗斯默塔夫人最好的栎木催熟的蜂蜜酒。”邓布利多说着朝哈利举了举杯,哈利抓住自己的那一杯酒喝了一小口。(P.37)

台湾版:“罗梅塔夫人用橡木桶酿的上等蜂蜜酒。”邓不利多说,举杯向哈利敬酒,哈利握住他的杯子啜了一口。(P.71)

英国自古擅饮蜂蜜酒,这种酒一般是用木桶酿制而成。“oak-matured”大陆版译成“栎木催熟的”,较直译的翻译方法,台湾版“橡木桶酿的”,相较来说是意译。oak指栎木或橡木,不过橡木较为常用。但“催熟”会造成误解,让人感觉oak似乎是催化剂,而“橡木桶酿的”准确表达了此处的文化涵义。

从上面两例可看出台湾译者对西方饮食文化的了解较准确,和他们较早受西方影响有一定关系。

3 . 3 社会文化

原文:“Good afternoon. I 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a Mrs Cole, who, I believe, is the matron here?” (P.247)

大陆版:“下午好,我跟一位科尔夫人约好了,我想,她是这里的总管吧?”(P.204)

台湾版:“午安,我和科雨太太约好了,我想她是这里的护士长?”(P.305)

“matron”在中文里没有对应的词,这是一个较古老的词,此词通常理解为学校的护士长。但在此处科尔夫人是一所孤儿院的院长,大陆版译为“总管”,采用归化,涵义传达较为准确。台湾版译为“护士长”则较为牵强,局限于科尔夫人仅管理护士一职。此处可认为台湾版译者由于疏忽没有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此词的意思。

3 . 4 宗教文化

原文:“Maybe hes broken his Hand of Glory,” said Ron vaguely, as he attempted to straighten his broomsticks bent tail twigs. (P.124)

大陆版:“也许他打坏了他的光荣之手①。”罗恩一边用力把他扫帚上的弯树枝扳直,一边含糊地嘟嚷说。(P.101)

①西方巫术中的一种护身符,一般取被处以绞刑的人的手用曼德拉草或其他草药缠裹并浸泡而制成。持有该手的人可用它在黑暗中照明,但其他人却看不见。

台湾版:“也许他弄断了他的光荣之手,”荣恩有点心不在焉地说,他努力要把扫帚里弯掉的尾枝扳正。(P.160-161)

“Hand of Glory”和一种巫术有关,源自于法语“main de glorie”。大陆版和台湾版都译成“光荣之手”,但是大陆加有注释,台湾没有。从文本类型来分析,大陆版与原著一样定位于儿童文学,而台湾版面向的读者比较广,预期读者有更高的理解水平。

原文:Youre making Stan a Scapegoat, just like you want to make me a mascot. (P.325)

大陆版:你把斯坦·桑帕克当替罪羊,就像你想把我当福神一样。(P.267)

台湾版:你拿史坦当代罪羊,就跟你想拿我当护身符一样。(P.399)

“mascot”是指把一样东西作为象征,认为可带来好运,这个词源自法语,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大陆版译成“福神”,加入自身宗教文化,带有佛教色彩。台湾版译成“护身符”,没有特别的宗教色彩,但也很好地表达了文本的含义。此处可以看出大陆的很多词语受到佛教影响,而且很多词都源自佛教。

3 . 5 语言文化原文:

Why Are You Worrying About You-Know-Who?

You SHOULD Be Worrying About

U-NO-POO

The Constipation Sensation Thats Gripping the Nation! (P.113)

大陆版:你为什么担心神秘人?

你应该关心

便秘仁——

便秘的感觉折磨着国人!(P.90)台湾版:

你干嘛要担心“那个人”?

你应该要担心的是“怎么拉”——

造成全国恐怕的便秘问题!(P.146)

原文“You-Know-Who”与“U-NO-POO”谐音,一个指伏地魔,一个是指两兄弟经营的店铺内售卖的一种治便秘的药。大陆版不仅准确表达了含义,而且谐音也做得很好:“神秘人”和“便秘仁”。台湾版,相对来讲,译成“那个人”和“怎么拉”,涵义没有明显表达出来,而且原文搞笑谐音也没有体现出来。此处谐音译出与否,对意思理解并无大碍,但若巧妙地把谐音译出可以看出一个译者文字功底以及对翻译得尽善尽美的追求。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大陆版和台湾版中译本各有自身的特点,或优或劣,不易评判。

4 . 结语

本文基于文化翻译理论和描述翻译学理论,对《哈利·波特和“混血王子”》大陆中译本和台湾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两个译本各有特色,文化转换中方法呈现多样性,并不是一种文化凌驾于另一种文化之上。另外,对这两中译本的选取,一方面《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本身充分体现了异国文化,另一方面大陆文化和台湾文化也有截然不同之处,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案例的说服性。但文中所举例子并不尽然,不可避免会带有主观色彩,而且本文只涉及微观层面译者在翻译策略上的选择,还有待于进一步做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Bassnett, Susan & Andre Lefevere. Eds. Translation, History & Culture[C]. London: Pinter, 1990.

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London: Routledge, 1992.

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6.

Rowling, J. K.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M].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2007.

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J.K.罗琳.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M].马爱农,马爱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J.K.罗琳.哈利·波特6:混血王子的背叛[M].皇冠编译组译.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

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外文出版社,2004.

浅析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篇4

文化负载词 (culture-loaded words) 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组和短语, 也可以称作文化内涵词。通过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词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及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 (Hornby, 2009:186) 。中国文化负载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 宗教、文化词汇

这些词汇具有显著的中国文化特色, 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和中英语之间存在的词义空缺 (semantic zero) , 翻译这些词汇并不简单。词意空缺是指汉语词语的指称意义或蕴涵意义在英语中不存在, 造成零指称意义或零蕴涵意义 (陈宏薇, 2010:75) 。它可以细分为两类:部分词意空缺和整体词意空缺。

1. 部分词意空缺

主要指源语言隐含着独特的文化和宗教意义, 译者主要通过释义 (paraphrasing) 的方法来翻译部分词意空缺的词。比如:

四大皆空all space directions being void

倒春寒an unusually cold spell in an otherwise warm early spring

江南水乡the south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红包red envelope containing money as a gift

甲骨文inscription on oracle bones

2. 整体词意空缺

整体词意空缺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译者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汇, 只得从源语言中借词来用。在大多说情况下, 通常直接借助汉语拼音来翻译这些词。比如:

禅宗Chan Sect喇嘛Lama

乌龙oolong荔枝litchi

豆腐tofu

(二) 谚语、成语

谚语、成语可以说是一个国家语言的精髓。它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显著的文化内涵。它们往往简介有力、效果强烈, 经常采用借代、反复、对偶等修辞手法。中国因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产生了很多谚语和成语, 它们蕴含丰富的历史典故、传说和地方习俗等。因此对于大多数外国人来说, 要彻底、准确地理解中国的谚语和成语比较难。这也是文化负载词翻译的难点之一。例如:

不到黄河心不死not stop until one reaches one's goal

扇阴风, 点鬼火fan the winds of devil and spread the fires of turmoil

赔了夫人又折兵suffer a double loss instead of making again

唱对台戏put on rival show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let a hundred flowers blossom and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二、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

中国文化负载词包含文字、意向和内涵三层意义。译者要完全把这三层意义展现出来绝非易事。奈达指出, 所有的语言都是开放的系统, 都有成长、改变或者衰落的可能 (Nida, 2001:81) 。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可以灵活处理, 既要准确翻译词的意义, 又要保持上下文的美感。下面是一些典型的翻译方法。

(一) 音译法

音译法指直接使用源语言的字母或音节来翻译 (通常用于专有名词, 地域名词或者科技术语的翻译) ,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每种语言都有大量的外来词。大约在19世纪, 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就进入了英语语言。早期主要是对广东话的音译, 后来发展为对普通话的英译。因此, 很多英文就直接从普通话或粤语等其他方言借鉴过来。例如:

风水Feng Shui气功Qigong

功夫Kong Fu太极Taichi

二胡Erhu阴阳the Ying-Yang

琵琶Pipa人参Ginseng

馄饨wonton炒面Chowmein

(二) 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将源语言字对字地翻译成目的语, 同时保持了源语言的结构。直译法的优点在于通过简洁的词语保留了源语言的特色, 缺点是只能让读者简单的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 如果要了解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还需要进一步地解释和演绎。例如:

八宝粥Eight-Treasure Lotus Seed Porridge

希望工程Hope Project

东方之珠Pearl of the Orient

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

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

(三) 意译法

如果不可能或者没必要保留源语言的表达, 或者源语言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合适的同义词, 就可以采用意译法。该方法聚焦于翻译文字的内涵而不是字面意思。意译法能传达词的文化内涵, 但由于表达不够简洁有力, 不容易让读者印象深刻。例如:

东施效颦Dongshi, an ugly woman, 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crude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

四有to cherish lofty ideals and moral integrity, to become better educated and observe discipline

(四) 注释法

虽然音译法和直译法简洁地保留了源语言的特色, 但其只能让读者了解词语意思的皮毛, 没有深入地揭示词语的文化内涵。这个时候, 就可以将注释法与音译法或直译法结合, 达到良好效果, 例如:

满月酒One-month-old Birthday (a special ceremony held after a baby has been one month old)

八股文eight-part essay (a literary composition prescribed for the imperi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known for its rigidity of form and poverty of ideal)

围魏救赵besiege Wei to rescue Zhao-relieve the besieged by besieging the base of the besiegers

四、结语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流活动, 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对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有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 也有助于丰富英语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 笔者认为应该将几种翻译方法结合, 因时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翻译法。译者需要有丰富的中英文化底蕴以及熟练的语言功底才能恰如其分地翻译出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Nida, E.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and Translating[M].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 2004.

[2]Hornby, A.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TheCommercialPress, 2009.

[3]王佐良.翻译:思考与笔译[M].外语教学研究与出版社, 1989.

[4]陈宏薇, 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5]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M].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 2010.

文化负载词 篇5

“文化”一词内涵和外延差异很大,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实践所产生的一切闻名成果,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狭义文化指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文化不是独立和封闭的,经济、政治、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并加速了它们的融合,在文化国际化的过程中,翻译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

由于世界各国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等的差异,各国文化也千差万别,每一种文化中都带有很多独一无二的内容,这些承载着文化现象或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称为文化负载词,也叫文化专有项。Aixela(1996)对文化负载词提出了11种处理策略,而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采用何种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二、《围城》中文化负载词的分类

《围城》是著名作家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被译成多国语言。英文版本的《围城》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奈达认为,没有对文化背景的充分理解,译者就无法理解文中的习惯用法,无法很好地传达整篇文章的信息;译者应充分了解五种类型的次文化,包括生态文化、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及语言文化。《围城》中的文化负载词可分为以下几类。

(1)生态文化负载词

生态文化负载词反应了特定地区的气候特点、自然以及地理环境。对于某一地区的人来说,不熟悉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理解带有地区特点的表达可能会有难度,这对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比如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洛阳纸贵”,“不到黄河不死心”等词就反应了中国文化的地域特点。在中国文化中,东风一般指暖风,通常象征春天和温暖,与西方的“west wind”的意义更接近,而不能译为“cast wind”。

(2)物质文化负载词

这一类的词语反应了某一语言文化群体下的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的特点。比如说小说中存在的中国物质文化负载词,“饭碗”(job),“衙门”(yamen),“麻将牌”(Mahjong)等等。

(3)社会文化负载词

由于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中,因此他们会有不同的社会习俗和文化,这些不同反映在亲属称谓以及颜色等方面。比如说英文中“uncle”在中文中会有很多不同的称谓:“伯伯”,“叔叔”,“舅舅”,“姨夫”,“姑父”等。此外,颜色所代表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如,中国文化中,“红色”代表幸福,“白色”代表悲伤。然而,在西方国家里,“red”经常与暴力,血腥联系在一起,而“white”则象征着纯净与高贵。

(4)宗教文化负载词

宗教文化为人类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宗教。在中国,以佛教、道教以及儒家思想影响最大,因此有很多与之相关的词语。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

(5)语言文化负载词

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语音层面,汉语有四个声调。在语法层面,汉语习语一般多为四字结构,相关统计显示,汉语中四字俗语占到了总数的95%以上。比如“飞黄腾达”(advance rapidly up the ladder of success),“失魂落魄”(they were busy to the point of distraction),“分庭抗礼”(when they were equals)等。

三、《围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技巧

文化负载词是语言含义和文化含义的结合,两种含义互相补充。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传递。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力图更好地传达出这两种含义。

(1)直译

直译就是译文既与原文内容一致,又与原文形式相同的翻译方法。但是很多时候必须在句子某些成分上做些调整或变动,才能翻译出既忠实又流畅的作品。下面是《围城》中应用了直译方法的句子:

“在中国热得更比常年利害,事后大家都说是兵戈之象,因为这就是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

In China the heat was even more oppressive than usual. Later everyone agreed the unusual heat was a portent of troops and arms,for it was the twenty-six year of the Republic(1937).

在这句话中,“兵戈之象”被直译成“a portent troops and arms”。也许当译语读者看到这个词时并无法理解,因为他们的文化中没有这样的表达,但根据上下文的内容,他们很快就可以理解其中的含义。

(2)直译加注

“对人家干脆不说年龄,不说生肖。”

He would simply not tell anyone his age nor give the animal sign of the year of his birth.

Note:Each year is represented by an animal(i.e. rat,ox,tiger,hare,dragon,snake,horse,sheep,monkey,cock,dog,and boar)and the complete cycle repeats itself once every twelve years. Hence its possible to know another persons age simply by asking him what his animal sign is.

中国人计算年龄不仅有年、月、日,还有生肖,而外国人只按日期计算年龄,因此,生肖对外国读者来说是一种文化空缺。如果只用异化的方式来翻译,可能会给外国读者造成理解障碍,因此,这里用注释加以解释和说明。

(3)意译

意译就是与原文内容保持一致,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意译包括用词的选择、句子的重新调整、隐含意思的恰当表达等等。比如:

“希望两位马到成功。”

“I wish you immediate success”

在这里,“马到成功“被意译为“immediate success”。在古代中国,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马到成功”就是指骑马的人一到目的地就会成功。这是一个中国习语,词中的“马”已经失去了本身的含义。

(4)音译

音译是以两种语言之间的读音联系为基础的。

“这是七月下旬,合中国旧历的三伏,一年最热的时候。”

It was toward the end of July,equivalent to the “san-fu” period of the lunar calendar—the hottest days of the year.

“三伏”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词语,指夏天中最热的三十天,在英语中找不到词语与之对应。译者用音译的方式很好的传达了源语的韵味和风格,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因为译者在后半句中添加了相关的解释,所以目的语读者仍然可以很好的理解“三伏”的含义。

总结

英汉文化负载词互译探析 篇6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而词汇在语言诸要素中是最能反映文化的物质层面,所以受文化的影响也最大。通过研究一个民族文化内涵词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 风土人情及宗教信仰等。

那些只为某一个民族语言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没有包含这样的文化信息的词就叫做文化负载词(cultural-loaded terms),它们既可以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也可以是这个民族独创的词。

由于负载着特殊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负载词往往成为跨文化交际和翻译中的难点,甚至成为信息传递的障碍。孙致礼(2000:359)曾指出:“翻译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刘守华(1992:150)也认为:“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因而也就使得自己的语言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风貌和民族特性”。文化负载词就是这一特定文化现象的具体体现。

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从词汇翻译的角度看,语义可分为表层意义,即词的指称意义,和深层意义,即内涵意义。

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意义就是指在文化词汇的实体指称意义的基础上,添加的反映某一特定民族文化的语义,即文化附加义。由于民族文化存在个性差异,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文化信息对等往往很难达到指称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的完全传达。

为使译文和原文最大限度的等值,传递较完整的文化意义,翻译策略的运用就尤其重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简要分类如下:

1.音译。就英译中而言,音译主要是指用汉语中谐音的字或字的组合翻译英语的词语,而这些字或字的组合并不是汉语现成的有意义的词。

例如:“cool”译成“酷”,“hacker”译成“黑客”, “cola”译成“可乐”,“salad”译成“色拉”,“ e-mail” 译成“伊妹儿”,“AIDS”译成“艾滋病”,“coffee”译成“咖啡”等等。

而在汉英翻译时,在介绍具有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词汇时大多采用汉语拼音拼写,以最大限度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

如:“豆腐”译成“tofu”,“饺子”译成“jiaozi”, “福娃”译成“Fuwa”,“武术”译成“wushu”,“气”译成“qi”,“阴阳”译成“yinyang”等等。相对于“dumpling”(饺子),“martial art”(武术),“breath exercise”(气)等翻译,现在更倾向于直接用汉语拼音直译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词汇,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

2.音译加解释性翻译。解释性翻译是我们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时候一贯采用的翻译策略。音译加解释性翻译可以说是一种较全面的翻译策略,既能保留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和语言,又能让外国人了解异国的文化。音译加解释性翻译能将词汇的意义完整地表达出来,从而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以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如:“汤圆”可以翻译成“glutinous dumplings with fillings in the round shape,often eaten at Lantern Festival, symbolize family reunion”;“压岁钱”可译成“the gift money for children,a kind of ritual of Chinese in celebrating Lunar New Year”。

3.直译。除去以上两种翻译策略,直译法也是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方法之一。直译法指用译语中“对应”词语译出源语中的文化信息,能够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特征,开阔译语读者的文化视野。不过,不能生搬硬套,应做到以不引起目的语读者误读误解为前提。

例如:毛泽东首创的“纸老虎”翻译成英语就直接用了 “paper tiger”,这个词现在已收录进英语词典,用来指那些外强中干的人或物,再如,“丢脸”译成“lose face”,“火上加油”译成“to pour oil on the flame”,“了如指掌”译成 “to have something at one's fingers’ ends”,“丝绸之路” 译成“the Silk Road”,同理“cold war”翻译成“冷战”。

三、结语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两者之间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构成了交际的障碍。如何克服障碍取得文化对等就成为翻译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高度重视源语中的文化因素,运用各种翻译手段更好的传达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流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不仅仅是“拿来”:把外国的东西引进来, 让国人感知到、体验到异国情调,更是要多“给予”,向世界奉献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中国文化,让外国人也体验“中国情调”。

汉语也应该为丰富英语语言作出应有的贡献,让外国人更加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这才是跨文化交际要达到的目的,也是翻译工作者要切实做好的事情。

摘要:本文以英汉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及其互译为研究对象,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简要分为:音译、音译加解释性翻译和直译,并论证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翻译,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刘守华.文化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飘》中的宗教文化负载词解读 篇7

小说中有很多关于宗教的文化现象和宗教文化词汇, 在英翻汉时译者均采用的直译, 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异域文化。如:It was the threat of the convent that finally wonthe assent of bewildered and heart-stricken Pierre Robillard.He was staunchly Presbyterian, even though his family wereCatholic, and the thought of his daughter becoming a nun waseven worse than that of her marrying Gerald O’Hara. (最后是修道院的威胁使困惑不解, 伤心欲绝的皮埃尔罗彼拉德做出了让步。他是虔诚的长老会教徒, 尽管他的家庭是天主教信徒, 想到自己的女儿将变成修女比想到她要嫁给杰拉尔德奥哈拉更糟糕。) p65这里的‘长老会’、‘天主教’和‘修道院’的‘修女’都是宗教衍生的文化词汇。长老教会 (Presbyterian church) 属于基督更正教的一派, 起源可以追踪到苏格兰改革, 在教义方面, 归正宗强调因信称义, 认为信的本质就是相信通过基督而获得恩典–上帝赦罪的爱。而修道院指的是天主教、东正教等教徒出家修道的机构另外还被译作“隐修院”;也可以指天主教培训神父的机构译作“神学院”。Convent一词指由修士、托体会士、修女构成的地区修道院——通常指女修道院。而abbey指的是由男修道院院长管理的男修道院, 或由女修道院院长管理的女修道院。修女 (nun) 是天主教中离家进修会的女教徒, 从事祈祷和协助神甫进行传教。

艾伦和奥哈拉都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 因此在小说第一章就给读者详细描写了就寝前的祷告仪式, 艾伦希望家人和奴仆们都仔细反思自己一天的行为不当之处, 恳请圣母赐予力量改正这些错误。如:She clasped her white beads betweenlong fingers and began the Rosary, Ellen finished and Gerald, who could never find his beads at prayer time, began furtivelycounting his decade on his fingers. (她将长长的手指捻着白念珠开始吟诵《玫瑰经》, 艾伦做完了祷告, 杰拉尔德开始偷偷地扳着手指念《圣母十遍颂》。) ‘virgin most faithful, ’her mother intoned. The Litany of the Virgin was beginning, andobediently Scarlet responded: ‘pray for us’, as Ellen praisedin soft contralto the attributes of the Mother of God. (志诚的圣母玛丽亚, 她母亲吟诵。《圣母玛利亚祷文》开始了, 艾伦用柔和的低音赞美圣母的本性时, 斯卡利特顺从地回答:“为我们祈祷吧!”) p85圣母玛利亚是《圣经》中的人物, 耶稣之母。她被天主教、东正教奉为童贞圣母, 也被视为教徒的典范。《玫瑰经》 (正式名称为《圣母圣咏》) , 于十五世纪由圣座正式颁布, 是天主教徒用于敬礼圣母玛利亚的祷文, 是天主教敬礼圣母的一种方式。“玫瑰经”一词来源于拉丁语“Rosarium”, 意为“玫瑰花冠”或“一束玫瑰”。此名是比喻连串的祷文如玫瑰馨香, 敬献于天主与圣母身前。《圣母十遍颂》原指天主教徒对圣母玛利亚的赞美歌。

Her relieved heart singing’Hallelujah! Hallelujah!’ (她心中轻松地唱到:“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p1226“哈利路亚”跟“阿门”一样是宗教祈祷用词“哈利路亚”是希伯来文, 原来是由两个字合起来的。“哈利路”是复数的命令语气, 译成中文是“你们要赞美”, “亚”是神名字的缩写。“你们要赞美耶和华”, “哈利路亚”这句话成为万国常用赞美的话, “哈利路亚”的意思与“赞美耶和华”的意思相同, 主耶稣也就是旧约的耶和华。

A pagan hearing the lapping of the waters around Charon’sboat could not have felt more desolate. ( 这比一个异教徒听见卡隆度船的桨声心里更难受。) p323卡隆指的是摆渡的船夫冥府渡神, 就像“死神”的含义。异教徒是那些保有与正统或者核心的价值和教义相左的观点的人;他们放弃基督信仰, 明显的背教。

‘If thy right eye offend thee, pluck it out, I was his right eye, his oldest son, and he plucked me out with a vengeance. ’ (“假如你的右眼叫你跌倒, 就把它剜出来扔掉。我是他的长子, 他的右眼, 他狠狠地把我剜出来了”) p928“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 就剜出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 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这是以色列人“逾越节”的来历。这里用了一种借喻的说法, 如果只有一个选择, 缺一只眼或缺一只手进天堂, 总比全身掉进地狱为好。忍受一时的痛苦, 总比让罪带给我们审判和惩罚为好。省察自己的生命, 看什么东西令你犯罪, 尽你所能把这些东西除去吧。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上下) [M]. (王惠君, 王惠玲译) 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 2003.

[2]胡鑫辉刘源甫.从模因论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飘》的两种中译本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

音译之与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篇8

在文化典籍外译的过程中,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至关重要。翻译的目的不仅仅单纯传意, 更重要的目的是了解彼此的思维习惯差异, 这样才能真正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真正了解背后的差异, 翻译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因此, 文化负载词的成功英译就有两个标准, 传译与文化保持。倘若语言对中有类似的表达, 例如汉语中有“一个和尚有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和”, 而英语中也有类似表达“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出于保持文化个性, 能够让对方更清晰了解源语文化, 对于此种翻译我们可以选择保持中国的文化意象, 即使用monk, 同时运用目标语文化中的表达进行解释, 这样便可使目标语读者实现意象迁移, 成功理解源文本含义并初步了解文化差异。然而, 对于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表达, 目标语中找不到对应或类似的表达, 例如中国戏曲文化中“生、旦、净、末、丑”等关键词或者绝大部分汉语成语中的意象, 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这时, 音译就发挥了其强大的功能, 当然此处的音译是指包括音译加注、音译加插图或者音译与注释插图综合运用在内的广义音译策略。

1 音译文化负载词的重要性

音译 (transliteration) 是指用一种文字符号 (如拉丁字母) 来表示另一种文字系统的文字符号 (如汉字) 的过程或结果 (方梦之, 2004:96) 。其优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持文化个性。音译能够帮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了解差异, 促进跨文化的成功交流。同时, 文化个性的保持, 也能引起目标语读者新鲜感和好奇心。例如, 如果将京剧中的“青衣”译为“refined women role”, 这样既不能吸引目标语读者的兴趣, 同时也将文化个性丢。在《中国京剧百部经典英译系列》中, 丛书译者运用了音译、加注和插图的综合手段, 不仅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明白青衣是何意思, 其中的插图更将具体的青衣形象至于读者脑海中。2) 弥补词汇空缺。语言对文化内涵的差异性, 必然会导致迥然不同的意象和表达, 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翻译中的词汇空缺。在这种情况下, 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意象的误译或者欠额翻译。例如中国哲学中的“阴”“阳”二核心。其包含的内涵是很难表达清楚的, 即是使用汉语也很难将其内涵完全表达, 在英译过程中若用解释性的翻译更难将其表达清楚, 这样便会产生欠额翻译。与其解释性翻译, 还不如直接音译, 让目标语读者通过阅读相关的文本来领会其含义, 因为即便是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 “阴”“阳”二字的内涵也是通过阅读和文化感悟来掌握其基本含义的。

同时,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包括能指 (signifier) 和所指 (signified) 。能指即指语言的形式 (form) , 例如tree的形式就是这个单词声音形象。而其所指是指其概念 (idea) , 也就是tree所指的实体。在翻译的过程中, 完美的翻译是能将能指和所指同时译入目标语。正如在翻译“东施效颦”一词中, 有的译者直接将其意思以解释的形式展示出来, 而有的译者却在音译的基础上再进行解释。很显然, 后者的翻译方法要高超一些。因为后一种方法的译者将东施效颦的能指 (即其音译) 和其所指 (即其解释) 同时译入目标语中。语言的能指是方便我们的表达的, 也就是我们在表达“tree”这一概念时不用对其进行解释, 直接用“tree”便可让交流双方理解其所指。试想, 目标语的读者了解了东施效颦的所指, 在与中国人交流时想用此表达, 是让其用繁琐的解释来表达还是用其音译的符号编码来表示呢?显然用后者更能方便双方的交流的进行。

2 音译文化负载词的可能性

通过音译将音译词译介于另一种语言是可能的, 下面从词汇学、语义学和跨文化交流3个角度对其进行论证。

2.1 词汇学角度

英语在其发展过程中, 经历了3个阶段:古英语阶段 (450—1150) 、中世纪英语 (1150—1500) 和现代英语阶段 (1500—现在) (张维友, 2006:18—22) 。古英语阶段, 英语词汇有50000~60000, 绝大部分都是本族词汇, 但是也从拉丁语和斯坎地维也纳语中吸收了一下词汇。13世纪以后, 大量的法语词汇涌入英语, 丰富了英语的表达。同时, 在中世纪英语阶段, 拉丁词汇也继续被不断引入英语中, 但其数量远远不能和法语相比。1500—1700年期间, 文艺复兴运动席卷欧洲大陆, 各国纷纷学习古希腊罗马经典, 英国也不例外。在这期间大量拉丁词汇被借用到英语词汇中。17世纪以后, 伴随着工业革命, 英国变得强大起来, 开始了其“日不落”的进程。在此过程中, 英语广泛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汇。二战以后, 随着新科技革命兴起, 英语又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汇。然而无论在哪个阶段, 都有音译词进入英语, 例如在古英语阶段, 从希腊语的kathedra音译入英语的cathedral;中世纪英语阶段从法语的boucher音译到英语中的butcher;现代英语从俄语音译到英语中的czar等词。

C.L.Wrenn (1977) 认为英语词汇具有开放性 (receptivity) 异质性 (heterogeneity) , 这很好地说明了英语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语言因素的原因, 同时也更好地力证了音译中国文化负载词的可能性。

2.2 语义学视角

Ogden&Richards (1923) 在The Meaning of Meaning中提出了语义三角理论。他们认为词和其所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 而是由概念充当中介。具体如下图所示。

也就是说, 在翻译过程中词汇在翻译成目标语的时候也应由这三部分构成。例如, 在京剧翻译中, 把旦翻译成“dan (female character) ”, 在配上相关图片。这样danjiu充当了word的功能, 而female character就充当了concept的功能, 图片告诉目标语读者实物形象。

有人认为一味追求音译, 可能会导致concept的丢失。其实不然。在对以往文献梳理的基础上, 胡壮麟 (2011) 将语言功能分为信息功能 (informative function) 、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 function) 、施为功能 (performative function) 、情感功能 (emotive function) 、娱乐功能 (recreational function) 和元语言功能 (metalingual function) 。其中, 语言的元功能是指我们能够用语言来讨论语言本身。在音译的过程中, 单纯的音译无疑会让目标语读者一头雾水。然而, 语言的元功能则可以帮我们弥补此缺憾。在音译文化负载词后, 可以用目标语语言来讨论, 即解释源语的意思。这也为音译文化负载词并传达文化负载词背后的含义提供了可能性。

2.3 跨文化的推动

随着人类买入新世纪, 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快速传播, 国际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 国家和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推动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流, 加速了文化间的相互融合。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 跨文化交流的导致的文化融合必然会反应在语言的融合上。例如, 最新版的牛津词典将汉语的dama、tuhao等音译词汇收入。跨文化交流的便利使得人们能够理解这些新词的含义, 译者也不必费心考虑如何找到对应的词汇表达。而且,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推动, 人们不仅能很快理解外来新词的含义, 文化的融合也使得人们更倾向使用一些新奇和带有民族个性的表达。这无疑为音译中国文化负载词提供了现实的便利和可能性。

同时, 后殖民主义思潮反对文化霸权, 跨文化交际研究越来越重视文化身份的认同。在翻译实践中, 音译为文化身份的确立和识别提供了有效途径。

3 结束语

文章从广义的音译策略角度出发, 系统地探讨了在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 音译的重要性及音译文化负载词的可能性, 使其受到相关重视。当然文章还有不足之处, 例如单音节、双音节或者四字词可以采取音译。对于一些多于四字词的文化意象, 像《红楼梦》中的中国古代饰品, 例如攒珠累丝凤钗、赤金盘里璎珞圈、镂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等词是否能够音译, 是否会令目标语读者感到拗口难记等。这还有待于进一步对音译的应用范围加以讨论限定。

参考文献

[1]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0.

[2]Katharina R.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 2004.

[3]Nida 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4]Susan Bassnett, 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 History&Culture[M].London and New York:Print Publisher, 1990.

[5]包惠南.文化语境与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3.

[6]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6.

[7]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8]刘祥清.音译的历史、现状及其评价[J].中国科技翻译, 2008 (2) :38-41.

[9]王宏.中国典籍英译:成绩、问题与对策[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 (3) :9-14.

[10]汪榕培.中国典籍英译的几点认识[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 :7-8.

[11]熊欣.音译理论及音译产生的背景[J].中国科技翻译, 2014 (1) :39-41.

文化负载词 篇9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负载词,等效翻译,褚遂良

一、文化负载词

所谓“文化负载词”又称文化空缺, 即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文中没有对等语或对应语 (包惠南等, 2004:10) 。文化负载词的产生源于不同地域,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观察探索事物, 认识了解世界的不同角度和价值观念, 因而反映出世界各地人的文化风貌和认知心理。由于文化负载词在各国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 读者往往无法领会这些饱含异域文化色彩的词语的内涵, 造成阅读和理解的障碍。因此, 在翻译这些词的时候, 要特别注意文化差异, 把握语言的魅力, 传递作者心声。

二、等效翻译策略

当代美国翻译领军者奈达从语言学角度出发, 提出在译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语言对原语信息进行再创造, 首先就是意义, 其次为风格, 即所谓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另一位等效翻译的理论家金堤创造性提出了等效翻译理论, 它指目的语文本对目标受体的影响应与原语文本对原语受体的影响基本等同 (金堤, 2000:24) 。因此, 在处理有关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时, 合理运用等效翻译理论, 能使读者在获得准确信息的同时, 清晰明确地获知原文作者的心理情结, 领略特有的文化魅力和人文情怀。

三、《褚遂良》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实例

《褚遂良》是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第二十四卷中的一个故事。全篇文章自始至终贯穿着浓烈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民族心理。其中的文化负载词汇具有中国风情的典型性。笔者选取了刘士聪和翟理思两位翻译家的译文, 由于翻译年代和译者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差异, 在处理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负载词时有很大不同。

1. 传统文化现象

《褚遂良》一文中, 一个很有历史背景的词汇即“孝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孝廉”是有深刻历史背景的, 从汉武帝时候设立, 到明清时期“孝廉”已经作为一个文化图式固化为“举人”的代名词, 是人们对社会上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的认可。因此, “孝廉”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的文化渊源, 另一方面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文化心理。

刘士聪和翟理思对两篇译文的处理为:“a scholar who had pass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an unprincipled young graduate”。

从内容上看:首先, “孝廉”并非一定需要年纪轻, 衡量标准只是通过乡试, 获得“孝廉”这一头衔。其次, 通过乡试只是标志着一定的学识水平, 并不要求在学校完成学习任务, 成为合格的毕业生。

从对译文读者的影响看, 刘士聪的译文用解释性翻译将“孝廉”的基本含义表述出来, 简单的一个词用较长篇幅解释, 并不注重形式对等, 而是力求使读者了解这种中国传统考试制度, 体会其中的文化色彩。Giles则力求做到形式对等, 用“young graduate”代替复杂的解释, 而“graduate”在西方社会的普遍性使译文读者更容易接受, 但却失去了领略中国文化现象的机会。

2. 中国神话传说

原文中另一重要文化意象就是“白兔”。“值端阳, 饮酒高会, 忽一白兔跃入。女起曰:‘舂药翁来见召矣’”。

作为中国神话传说的一个典型, “白兔”又称“玉兔”, 常年生活在广寒宫中捣制长生药, 被赋予了理想化的色彩。在文中的“舂药翁”实际上就是“白兔”的转喻称呼。英语国家读者对这一传奇故事并不了解, 因而提及“白兔”并不能使之产生神话色彩的联想。

在刘士聪的译文中, “白兔”与“舂药翁”都用“the white rabbit”表示, 为了体现出“白兔”的神话色彩, 在“舂药翁来见召”一句将“白兔”用大写标示, 再加上“summon me back to the moon”加以解释, 但这对于读者了解神话传说还远远不够。而Giles对于“舂药翁”则用“the doctor”表示, 并附加尾注, 从中可以更加完整地体现“白兔捣药”的故事, 表现出强烈的中国文化色彩。按照等效翻译理论看, Giles通过附加尾注的方法, 使读者了解到中国经典传说的精彩, 更加清晰地展现了“白兔”“舂药翁”这些不同于普通意义的神话色彩, 做到了从文化心理上的等效。

四、总结

由于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实践中存在一定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加上译者对目的语读者文化心理把握能力的制约, 要做到真正的形神兼备有很大挑战。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种种形象与英语作品中的形象有很大差距, 一些历史感很强的形象甚至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形象, 在缺少对应语的情况下, 译者要做的就是在最贴近源语基础上作灵活处理, 尽可能弥补由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鸿沟, 创作出最接近原作的译本。

参考文献

[1]、包惠南, 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2]、金惠康跨文化交际[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3]、金堤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4]、蒲松龄《聊斋志异 (会交会注会评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2:1647-49.

[5]、蒲松龄《聊斋志异 (二十四卷抄本) 》济南:齐鲁书社, 2006:487.

[6]、刘士聪《中国翻译》2005 (5) :93-94.

[7]、Hebert Allen Giles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ShanghaiKelly&Walsh, Limited, 1908:364-366.

文化负载词 篇10

【关键词】生态翻译 汉语文化负载词 异化翻译

随着我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西方的文学影视等作品被大量引进中国,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甚至已经成为汉语词汇,这与我们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在世界上扮演越来越重大的角色的现状极不相符。传播中国文化已成为我们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们在吸收外国文化精髓的同时,也有必要把我们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对外进行宣传。而在文化传输的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不可缺少的。

一、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反映了特定民族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2)。它们不仅有着词语的概念意义,而且还负载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因此,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汉语文化负载词,如“旗袍”“功夫”“饺子”“中国结”等被西方社会所接受。与此同时,更多的英语文化负载词融入中国社会,如“特洛伊木马”“阿喀琉斯的后跟”、卡拉OK、快餐等等。

二、生态翻译学与翻译策略

以胡庚申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学者提出并论证了生态翻译学。所谓生态翻译学是指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该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揭示了“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适应与选择行为的相互关系、相关机理、基本特征和规律。该论以翻译即适应与选择为基调,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胡庚申,2008)。方梦子(2011:38)对“翻译生态环境”曾进行过阐述,将其定义为“影响翻译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其中,翻译的外部环境“可包括与翻译活动有关的自然经济环境、语言文化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按照生态翻译学观点,翻译是“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整体互动”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占有中心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孙洁菡,2014)。译者会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期實现翻译目的。因此,汉语文化负载词所负载的文化内涵的对外宣传既要依赖其翻译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取决于恰当翻译策略的选用。

事实上,中国的译者们往往关注源于与目的语之间的意义转换,而忽视了其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因而,他们为了迎合目的语读者往往会选用“归化”策略来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在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普遍性原则的影响下,汉语文化负载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被过滤掉。例如土家人相信床有床神,结婚时要“安床”,“安床”属于土家族婚俗中特有的习惯,在英语文化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译为the minority group reverences a deity they call the “Bed God”; for, they believe that the bed must be set in just the right position at the time of marriage。因此,译者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以便西方文化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该词的文化内涵。然而,他们在翻译英语文化负载词时,在英语及其负载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下,则往往采用异化策略,被直译甚至被直接音译到汉语之中,比如说迪士尼(Disney)、星巴克(Starbucks)、亚马逊(Amazon)、阿迪达斯(Adidas)、桑拿(Sauna)等。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策略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生态翻译是指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翻译进行研究。鉴于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全球化趋势,译者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要适当地适度地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不仅要传达出深层文化内涵,还要帮助译文读者最大化理解其含义,从而改变彼此语境的外宣现状不平等现象。因此,为了有效地传达这些词的意义和文化个性,促进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播,在翻译这类词汇时可以适当地灵活地采取异化翻译方法。

(一)音译

音译,又称转写,即用目的语来表示源语过程的结果。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语言含义丰富,汉语中所独有的特色词汇在英语文化中存在空白的情况下,许多汉语负载词在英译过程中被英语文化归化,导致西方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误解。如果我们广大的译者能采取音译的策略,创造一个词汇到英语文化中,这样它既能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又能延续其在源语中的含义。一旦这些新创词汇被大量地使用,它原本对译作读者来说比较陌生的意义也会渐渐被理解和接受。因此,对文化负载词采用音译策略,有利于维护汉语的文化的民族身份。比如Taoism (道教)、jiaozi(饺子)、kungfu(功夫)、mahjong(麻将),fengsui(风水)等已经被英语人士接受使用。

(二)音译加注

音译加注是先用汉语拼音转换成某词汇,再以文内作注或文外加注的办法将该词语中特有的文化内涵表述出来,达到文化信息传递的目的。例如,小道消息译为:but the XiaodaoXiaoxi, the news on the street, rings with fresh reports that quickly reach workers in other cities。“顿首”“百拜”是中国传统的礼仪方式,张培基在翻译《中年人的寂寞》一文时,分别被译为dunshou (Kowtow) or baibai (a hundred greetings) ,并以used after the signature in old-fashioned Chinese letter writing作补充说明。

(三)直译

直译是一种既保留源语内容又能保持源语形式的翻译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翻译主要遵循“凡具有中國特色的独一无二的食物都宜用汉语拼音翻译,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金惠康,2003:299),以期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例如,“裤带面”是陕西关中汉族传统风味面食,制作时把面擀厚切成裤带样,表现出关中人爽快、心宽的性格气质故直译译为Belt-Shaped Noddles。再如,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六月廿四日,他们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举办声势浩大赛马、摔跤等比赛,夜晚还会点燃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故直译为“the Torch Festival”。

(四)直译加注

直译加注以直译法再现源语文化专有项的民族特色,辅之解释性注释来弥补空缺、消除跨文化理解上的鸿沟。换而言之,使用这种翻译方法主要是当文化负载词涉及的中国文化不被外国读者所了解时,将暗中的文化信息补充出来,使他们简单清晰地了解中国文化。例如“江南”是指长江以南,故英译为the region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Yangzi River。“彩礼”是指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故可英译为the betrothal gifts which are prepared by the bridegrooms side。苗族在农历六月至九月农作物成熟期间举行传统农事节日,家家买肉打酒,吃从地里摘来即将长成新米的禾苞,祈福来年丰收。俗称“吃新节”,因而可英译为“Green rice ear eating festival”或“Ripening grain tasting festival”。

四、结语

由于地域环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各民族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文化。然而,英语及英语文化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继续选用归化为最主要的翻译策略处理汉语文化负载词势必会加速中西文化的失衡,进而影响全球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因此,从翻译生态环境出发,考虑到中西文化所处地位不平等,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采取异化策略既有利于保留汉语中的异质元素,从而维护了汉语在世界民族语言的身份。同时,又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促进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梦之. 中国译学大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38.

[2]郭旭明.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全球化语境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3]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02).

[4]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299.

[5]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32.

文化负载词 篇11

1 Subtitle translation

Subtitle translation may be sometimes called subtitling in this paper.Linguistically,subtitling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wo types[1]:intralingual subtitling and interlingual subtitling.Intralingual subtitling includes two kinds:one is the subtitling of domestic programs for the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and the other is the subtitling of foreign-language programs for language learners.Both of the two kinds of intra-lingual subtitling involve taking speech down in writing,requiring changing mode instead of language.While intralingual subtitling is vertical,interlingual subtitling is diagonal,in the sense that the subtitler crosses over from speech in one language to writing in another,thus changing both mode and language.This paper primarily discusses the interlingual subtitling which is the written translation of the spoken language of a film into the language of the viewing audience.

As we all know,the addition of subtitles to a screen may more or less influence the audience's appreciation of the visua image,so where the subtitle should be placed has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And due to the audience’s different reading speed and their comprehension ability,the time available for display should be also born in mind in order to make the audience better understand and enjoy the film.Finally,it is important that subtitles be displayed in a format which ensures their clear visibility and easy legibility,and that line-breaks be chosen in such way as to coincide with the natural breaks in sentence structure[2].As a result,the translator has to carefully consider the two elements namely space and time,which restrict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2 Culture-loaded words

Culture-loaded words refer to the expressions and idioms which have a typical meaning in a certain culture.According to sociologists and anthropologists,the term"culture"refers to the tota pattern of beliefs,customs,institutions,objects,and techniques tha characterize the life of a human community.Nida points out tha culture is defined as"the totality of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a society"[3].That is to say,culture not only includes such materials things as clothes,flowers,colors,architecture,cities,organizations and schools,but also non-material things like customs,religious belief perceptions,thought,language and so on.The cultural scope involved in Chinese films is very broad,including Chinese geography history,politics,economy,society,arts,etc.

3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According to Professor Qiyi Liao,three principles should be followed when translating culture-loaded words:1)the reproduction of the meaning of a source-language(SL)word takes precedence of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form;2)the context must be considered when choosing a word;3)the important connotative meaning of a SL word should be changed into a non-connotative one in the translation[4].We all know that due to the constraint of both time and space,a literal translation combined with annot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makes the target-language(TL)audience confused and have difficulty understanding.Therefore,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principles,in order to make the viewers better appreciate the film and achieve the communicative efficiency,some othe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substitution,omission and borrowing must be applied.

3.1 Substitution

Cultural substitution is a term used by Beekman&Callow in the context of Bible translation to describe a possible strategy for dealing with objects or events that are unknown in the targe culture.Beekman&Callow define cultural substitution as"the use of a real-world referent from the receptor culture"[5]for an unknown referent of the original,both of the referents having the same function,"they present the strategy as an alternative to a more general term or loan-word in translating such an source language item"[5].Cultural substitution can be viewed a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cultural terms translation,that is to say,cultural substitution is adopted to realize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Shuttleworth and Cowie argue that"a TL item chosen to translate a SL word or phrase not for its formal similarity to this SL item but because it offers target readers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5].In subtitle translation,cultural substitution is frequently used to avoid the detailed explan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or phrases which are almost forbidden due to the limited time and space.Let's look at the fol-lowing example:

八旗军布防严密,各有辖区。

The Royal Guard keeps security tight.

八旗军or Baqi army is the military organization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of the Manchu ethnic people in the Qing Dynasty,distinguished by their banners of different colors.Later it is established among Mongols and Hans.Officials of Baqi army are civilians in peace time and generals in wartime and their descendants are hereditary soldiers.Therefore,they enjoy a very high status during their reigns.Constraint in space and time render this explanation practically impossible.If a simple transliteration as"Baqi"is adopted,it is totally meaningless to the English-speaking audience.Hence,the Royal Guard is substituted for Baqi army.

3.2 Borrowing

Cultural borrowing is a term used to describe the type o cultural transposition in which"an SL expression is transferred word for word into TL because it is not possible to translate it by a suitable TL equivalent"[6]."The borrowed term may remain unchanged,or it may have some minor changes;however,the poin is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borrowed expression should be made clear by the TL context"[6].In subtitle translation,cultural borrowing takes place frequently for vocabulary equivalence in cases where culture-loaded words appear is hard to be achieved.China is a country with profound ancient civilization and diversified culture,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conveyed by Chinese language is beyond the capability of interpretation of the English language;therefore cultural borrowing often takes place in CE translation.One example is that Giang Hu is directly borrowed from Chinese characters江湖.

3.3 Omission

Cultural omission refers to the omission of knowledg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that is expected to exist in both SL and TL involved i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7].In terms of communication,such omission aims at enhancing communicative efficiency.Although the omitted part does not take place in translation,it is supposed to be regenerated in the TL receiver's mind and given such a background,the semantic vacuum resulting from such omission can be filled by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the TL receivers,and therefore does not undermine the coh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TL semantic meaning.However,standing in sharp contrast with the common and almost invisible application of such communicative strategy in daily communication,the application of such communicative strategy in translation is in most cases a tough job.For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L producers and TL receivers,the two sides are not always share the same vision.On the one hand,if the translators do not compensate such cultural omission,the semantic puzzles would happen to the TL receivers;On the other hand,if excessive compensation is adopted,the conciseness and implicit beauty of the ST would be damaged.Taking such possible negative results into consideration,the compensation therefore,should be made in such a way that translation dose not obstruct or it barely obstructs the pragmatic purpose and rhetoric effects of the SL.The following example may illustrate the point.

九门提督府玉大人到

Governor Yu has arrived.

Most Chinese people know that Peking is the capital city of the last three dynasties(the Yuan,Ming and Qing)in the history of China;it has an extensive fortification system,consisting of the Palace city,the Imperial city,the inner city and the outer city.九门refers to the nine gates of the inner city,namely,Zhengyangmen,Chongwenmen,Xuanwumen,Dongzhimen,Chaoyangmen,Xizhimen,Fuchengmen,Deshengmen,and Andingmen.九门提督is the official title of the person who is in charge of city defense and public security,while there is no English word or phrase with the exactly same meaning.Therefore,it is omitted in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but the result"may look no different from any non-translated text in the target language"[8].

4 Conclusion

Film subtitle trans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elping people from others countries know about how Chinese people perceive the world and behave themselves.The above mention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substitution,borrowing and omission can make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more satisfying,which can not only give viewers entertainment to enjoy leisure time but also help them get better insights into Chinese unique cultures.

摘要:由于电影字幕的翻译受到时间和空间两个因素的限制,传统的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不再适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为了使目的语观众能够充分理解电影的内容,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时候,应采取诸如替代、省略或借词等翻译方法。

关键词:字幕翻译,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Baker M.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247.

[2]Shuttleworth M&Cowie M.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05.

[4]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236.

[5]Beekman J,Callow J.Translating the World of God[M].Grand Rapids,Mich.:Zondervan,1974:20,35.

[6]Hervey S,Higgins I.Thinking Translation:A Course in Trans-lation Method:French to English[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2:31.

[7]方梦之.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08.

上一篇:特征和问题下一篇:隐喻与文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