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童年(通用5篇)
有趣的童年 篇1
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自身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特殊性, 笔者认为, 要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觉得好玩, 可以从课前引趣、课中升趣、练中提趣、课尾留趣四个方面入手。充分发掘教材蕴藏的智力因素, 把握时机,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愉快的探索中学好数学。下面笔者结合“有趣的测量”一课, 从四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 课前引趣,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 但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投人学习。
如“有趣的测量”的引入部分, 教师先拿出一盒牛奶和一个魔方, 要求学生说说它们的形状以及怎样求它们的体积, 同学们很轻松地回答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教师在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些规则物体通过公式求体积进行小结后, 又将魔方拧成一个不规则的形状, 接着让同学们思考这时候怎样求它的体积, 聪明的孩子想出把魔方再拧回去, 转变成原来正方体的方法。伴着对孩子们的回答进行肯定的同时, 教师又在学生思考的波涛中投入一块大石头, 进一步推波助澜:“怎样求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难道我们把它也拧成一个个的长方体、正方体来求体积?”同学们边摇头边哈哈大笑, 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渴望地注视着教师:“可以通过测量吗?”“可以借助别的物体吗, 比如水”……这样,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新的学习中来。
二、课中升趣, 探究数学的奥秘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经过课前引趣, 将学生求知的欲望点燃之后, 接下来的兴趣提升还需要教师在新授部分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为了使实验更有趣, 同学们的感受更深刻, 在“有趣的测量”一课中,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增设了选择工具环节:教师从门外推着装满各式工具的车子重新进入教室, 这时学生们都震惊了, 感叹的同时, 高亢的情绪激发了他们的思考, 一些本没预设到会使用的测量工具也被他们充分利用了, 可见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测量工具的合理性。随后让孩子们经历一次次失败的操作, 通过这些失误总结出的经验, 让学生更加记忆犹新。最后再次进行实验操作及汇报, 孩子们深刻地理解“上升 (下降) 、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这样精巧的设计, 让学习水到渠成地取得了高效益。矫正点拨环节中, 教师本想用升水法、溢水法这些传统名字为实验方法命名, 可是却被孩子们的“水位升降法”“阿基米德法”等创意击败了。也许, 在不远的将来, 就会有数学家从我们的课堂中走出, 而他们的名字已经被灌注在某个实验的前面。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新课改倡导探究式教学, 也立足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教师要学生学习为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作为教师首先应当找到自己的主体感觉, 变“要我去激发”为“我要去激发”。这就要求教师对所谓的学习兴趣首先进行一番自主式的探究, 对其产生主体性认识之后,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即可获得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练中提趣, 巩固形成新技能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新技能的必要途径, 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一些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 会把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淹没了, 使学生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抑制。因此对于课堂练习, 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 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 让学生体验练习的精彩、有趣, 从而巩固旧知, 形成新技能。
如, 在“有趣的测量”一课练习中, 教师没有进行枯燥的做题训练闯关, 而是在一道基础练习题后, 拿出一粒黄豆提问怎样测量它的体积。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扔进水里测量”。教师按照学生的意愿将黄豆随手扔进水里, 那可怜的水面似乎没有任何上升的变化。这时同学们才意识到微小的黄豆排出的水的体积过于小, 导致水面的上升幅度太小而测量不出。这时, 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地出点子:“那多放几粒吧”“50粒”“100粒”“对, 这样水面就有明显的上升了, 测量的结果再除以粒数就是一粒黄豆的体积了”……恍然大悟、兴奋、幸福、满足的表情绽放在每一个同学的脸上。这样的练习, 能不断掀起学生认知活动的高潮, 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 没有枯燥乏味之感。
有趣的童年 篇2
一年级暑假是在乡村爷爷家度过的。在小溪纵横、花草丛生的乡村里,我觉得什么都有趣,和小伙伴去池塘采水竹,去竹林探险。记得有一天早晨,刚结识的好朋友王慧容、阚菁菁和一位大哥哥龚培来找我去竹林探险。可是爷爷不让我去怕我迷路,我一再恳求还是不答应,没招了,只好拿出我的杀手锏――哭,爷爷见了不禁心疼起来只好答应了,但要我保证不允许离开大哥哥一步,否则,一旦迷了路可就找不到家了。
走近前往竹林的小路,我们有说有笑,想着进入竹林的欢乐景象。可惜天不如人愿,刚进入竹林,刮起了一阵风,翠竹在风中摇摆着,竹叶“沙沙”作响,令人毛骨悚然,可我却不知道害怕硬要跟他们一起进去。一进去就把爷爷的警告忘到了九霄云外了,一个人蹦蹦跳跳的向前走去。刚才那种乖巧、淑女的样子已经到脑后了,根本不听他们的劝告大摇大摆的向竹林深处走去。回头一看,咦?他们人呢?怎么都不见了,难道被妖怪吃了?想到这里,我觉得这里想无底深渊一样可怕,顿时,我才感到心惊胆战,可转念一想,准时他们又在吓唬我。这次我可不能再让他们吓到了。我继续若无其事的向前走去,可是越走我越害怕,突然眼前一亮,树上挂着有很多小洞的球,球的周围有几只小蜜蜂。我想把它摘下来玩,反正现在也没事。
说干就干,我跳起来够,爬到树上去摘也无济于事,看来只能用石头砸了,我拿起地上的石头就扔,可一次都没中,终于在那么多次试验中砸了下来,他们见我砸中了蜂窝,一话没说就拉着我往回跑,我不知情,硬要甩开他的手,问他:“大哥哥,为什么要拉我走?”他说:“你不要命了,那是马蜂窝,被它扎一下可是要中毒的,还不快跑!”听了他的话,我傻了,硬被他们拉着跑。我们只顾着跑没注意前面有一个泥坑“扑通”一声跌了进去,原本干干净净的衣服到处都是污渍而且还很臭,我哭了,大哥哥和小伙伴们都在哄我,我不哭了,可奇怪的是蜜蜂都不扎我们,我欢呼雀跃的跳了起来,跟着他们回家了。
回到家,爷爷见我这不堪入目的样子,就怒气冲冲的责骂我,我委屈极了,不禁失声痛哭起来,爷爷念我还年幼就放了我一马,不过不允许我再离开他的视线,否则不会给我好果子吃。
童年那件有趣的事儿 篇3
“池塘的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哼唱着《捉泥鳅》的歌儿,我和好朋友拿着瓶子一起去小溪边捉泥鳅。
到达目的地后,我们先给瓶子装满了水,然后就分头行动。好朋友在小溪的一头,我在小溪的另一头,他把泥鳅往我这边赶,我把泥鳅往他那边赶,等我们把大多数的泥鳅集中到一起后,再来个瓮中捉“鳅”!第一次采取这样的方法的时候,我们可是大获丰收,装了整整两瓶子!
但这样捉了几次后就不灵了,泥鳅越捉越少,忙乎了好半天,我们才捉了寥寥可数的几条。泥鳅太狡猾了,再这样下去可不行。于是,两颗小脑袋凑到一起商量新对策。不一会儿,我和好朋友又面露喜色,我们开始实行新计划了。我们在小溪的两头筑起高高的“坝”,把泥鳅堵起来,这样它们逃跑的空间就缩小了。我们再各据一头,把泥鳅往同一边赶,把它们赶到一起时,我们就开始捉了。这样下来,速度显然快了很多,但没料想那些游得很快的泥鳅,竟然钻到了“坝”下,我手忙脚乱中,“坝”毁鳅逃,徒呼奈何!还有,泥鳅身子滑溜溜的,抓了这条,那条便非常容易地从我的手里溜掉了,我气喘吁吁地追捕“逃犯”,一不小心摔倒在泥地里,成了个不折不扣的“泥人”。好朋友看见了,边拍着手,边唱着儿歌:
非鱼非蛇钻河洞,
生性油滑淤泥中。
凸睛长须假威武,
难掀风浪一场空。
好吧,正好也累了,那我们就先休息一会儿吧。可没过几分钟,我便按捺不住性子了,挽起袖子,继续投入“战斗”。这一次,我学乖了,只对一条泥鳅动手,我小心翼翼地靠近它,乘其不备,牢牢掐住了它,迅速往瓶子里一塞;再捉第二条……如此反复。我和好朋友在水里慢慢移动着自己的脚步,生怕惊动了泥鳅。虽然有时还是会失手,泥鳅溜掉了,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无缘无故的烦躁,只想發泄出去,但转念一想:人家是为逃命,而我们仅仅是玩乐,何必与泥鳅计较那么多呢?这么一想,我也就释怀了。
捉泥鳅虽然比较费劲,不过这却培养了我的耐心,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给我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乐趣,何乐而不为呢?
评说
本文围绕捉泥鳅展开,写出了童年的“我”和小伙伴的童心童趣,儿歌的插入也饶有趣味,整篇作文情趣盎然。“我们可是大获丰收,装了整整两瓶子!”捉泥鳅顺利时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但这样捉了几次后就不行了,泥鳅越捉越少,手忙脚乱中,“坝”毁鳅逃,更有甚者,狡猾的泥鳅让“我”跌跤成了“泥人”……这一系列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小作者受挫时的滑稽、沮丧、无奈甚至愤恨不平的心理,之后换位思考,调整心态,变得坦然。
(本版由曾令娥供稿)
《童年的朋友》拓展阅读——童年 篇4
一颗老年人的心,善良又温和的,与一个孩子的热情融汇在一起,于年龄的距离间, 闪烁着爱的光辉。外祖和平的目光与喜悦的容颜,都使我觉得充实。在想象中,他的存在是超凡的,他主宰着我的心灵,我有点傲岸,且只知道阳光与温暖,乐居在他爱的境域里。他说我是他纯净的快乐和慰安。这种心灵的密合永远表现着爱的伟大。
我是他家里的一位常客,一住就很久。于是,我可以听到他的一位女邻居说:“这孩子简直不想家了。”我羞涩地笑着。于是一位和善的老邻人又问了:“你是你外祖不能离的拐杖吗? ”
外祖也喜欢到园子里或者户外去走走,我,代替了拐杖,牵着他,也许他的手搭在我的肩头上。而他的拐杖呢,一根乌杨木做成的,黑油油的,有雕着龙头的把手,常挂在圈椅的靠背旁,这支精致的手杖是经过他细心的筹思和选择的。在他所有的用具中,他最看重这个。以热烈的请求,我曾被允许拄过它几次,持着它的腰身,自己假装一个老人, 躬着背,咳咳吐吐。对于老人的东西,我总是那样喜爱,因为它们不仅激动我的情感,还引起我丰富的想象呢。
我们在园子里,慢步走着,在茂叶下,花径间,外祖指着他亲手种植的花木给我看,又说又欢喜。他最爱兰草,兰草栽在瓦盆里,放在石台上。我们走出园门,看看天色和远山, 岑寂使我们的心情静止于欲暮的景色中。于是两人选了一块石板坐下了。“你还是那样健旺。”一个荷锄的农人走过了。 “呃,你们今年的收成很好吧? ”“可以过活罢了。”
归途上外祖似乎有点倦意,我则想着,想把潜伏在心里很久的希望说出来。我凝视着他的眼珠和白须,它们像欠了我一个回答似的。终于我耐不住沉默了。
“外公,不用那个拐杖吧。我牵你还好得多。”
“是的。你还是我心灵的拐杖呢。”
“等我将来老了我再用它吧。给我吗? ”
“是的。愿它也是你亲切的记忆的拐杖。”
我怎么愿意离开他呢? 祖孙两人互相倚扶,在生活上表示一点诚挚与热心。但是,家里三番五次派人来接我回去,我用各种方法拒绝,最后就是躲藏也无用了。老仆人带来父亲的严厉言辞,我是最怕父亲的。外祖在我耳边说了很多的话,亲热而慰安的。终于老仆人带我上道了。外祖送我到一个土坡前,每次送行的终点,我上坡过桥,怕回头看:只使我心酸,从背后传来的他凄凉而又温和的声音:“下回同妈妈一块儿来吧。”直到拐弯处,我回望时,只见一片竹林和林间隐约的黑色屋顶了。
从外祖家里回去,我没有一次是空着手的,也许带走的是一个古瓷水盂,也许是一个小小的海螺。我衷心地喜爱它们,好好地保存着,在一个黄木匣里。真的,我不忍提到时间的冷酷,很多年过去了,这些小小的玩意儿,无一不是引起我悲思和怅惘的来源,然而我愈加爱惜它们。没有它们,我会与辽远的昔日更生疏了。自然,我尤其不会忘记那只拐杖, 那现在使我感到阴暗与凄凉的,它后来落到我舅舅手里,随着他过了一些寂苦的岁月,现在又成为我舅母的伴行者了。在灯光下,在寂静的时候,我常感悲哀于幼时与外祖的预约,好,让我为孤独的舅母的健康祝福吧。
(选自《方敬选集》,方敬著,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年,有删改)
鉴 赏 空 间
外祖母是高尔基童年最知心、最珍贵的朋友。方敬先生的《童年》一文中,同样有一位让作者感动、崇敬的慈爱温和的外祖。外祖的家是“我”最不想离开的,外祖珍爱的拐杖成了“我”一生的想念, 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祖孙情。虽然两位作家的国籍不同,种族不同,所生活的时空不同,但人类的情感却是相通的。那种至爱亲情在作家的笔下如同涓涓细流,在读者的心头流淌。我们不难发现,童年似乎是作家们魂牵梦萦精心守护的心灵家园, 它在尘世的艰难中为我们带来天堂的美妙。当我们在懵懂中长大并懂得童年的珍贵时,蓦然回首,花落去,人已远。
【读有所思】
有趣的童年 篇5
记忆中的童年总是那么的丰富多彩,那时候的我们没有作业,上学,学习与考试的烦恼,每天都无忧无虑的,就像只自由自在的小鸟。从早上玩到晚上,先是一大早几个小伙伴就在约定好的地方集合起来,拿个皮筋,几个人就在那一起跳“小皮球,香蕉梨,马莲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一句句跳皮筋的口诀就在大街小巷回荡着。玩累了,我们又继续下一个项目——跳房子,每次玩的时候,我们总是争第一跳,仿佛那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情。等整个房子都没了之后,雨就到了上午吃午饭的时候,这时候家里总会传来一声声叫孩子们回家吃饭的响声。
吃完了午饭,睡上一觉,几个小伙伴又集合在一起开始了游戏,红灯绿灯小白灯,捉迷藏,说三字,摸瞎,说颜色,卖五步,一系列的游戏够我们玩嗨整个下午,若是在夏天,我们就一起去买根冰棍,一边吃着一边游戏,玩的不亦乐乎。
就算是晚上这一点时间,我们都不会放过。这时候街上的路灯亮着,我们就像小军队一般开始报数“一,二,三。”看看伙伴们是不是都来齐了,然后开始了我们的联欢晚会,我们先是一起表演几个节目,然后又在那一起游戏,在晚上这种黑灯瞎火的环境,首选的就是红灯绿灯小白灯了,每次都能玩的不亦乐乎,等玩累了,我们又陆陆续续的回到家中,洗漱完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有趣的童年】推荐阅读:
有趣的童年记叙作文11-21
有趣的童年作文500字08-20
小学三年级作文有趣的童年生活08-26
童年有趣的一件事300字作文09-07
童年真有趣作文600字10-06
炫彩童年一次有趣的活动作文500字10-21
童年回忆的故事:童年游戏08-16
童年趣事作文:童年的乐趣01-03
关于童年的优美文章:童年趣事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