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参观

2024-09-21

有趣的参观(共16篇)

有趣的参观 篇1

今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参观奶牛厂。洁净宽敞的大巴车在新区公路上行驶着,而我却被车窗外,马路两旁的田野深深吸引住了。那大片片的金黄色的油菜花儿,真是如金子洒遍了大地一般,它明明白白向我们小朋友诉说着:春天来啦……

不一会儿,我们还没从金黄色的田野风光中醒来,车以把我们送到了今天活动的目的地---常州红梅乳业奶牛养殖场厂。我兴奋地从下大巴车,期待着能见到那漂亮的牛妈妈看到奶牛。老师带我们先去参观了“ 康复牛舍”。我第一次见到了一只只身子上飘满黑白云朵的大奶牛。奶牛们正在欢快地吃草。接着我们又来到小奶牛们的乐园。老师说:小牛胆子可小了胆小。

周围的声音稍微高一点点,它就会吓得身子直发抖,还会乱跑乱串,找个它认为安全的地方躲起来。听一位养殖场的叔叔讲:刚出生的小牛就有七十斤重了。哇!那不是比我现在的体重还沉吗?咦!我突然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那些奶牛们的耳朵上怎们都打了耳洞,而且还挂着一块黄色的小布条呢!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通过观察和思考,终于明白--那些小布条都是牛儿们的“名字”呀!真有意思!

今天,小朋友们看到了很多新鲜有趣的事物,也学到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一个个可开心了!

有趣的参观 篇2

一、 课前引趣,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 但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投人学习。

如“有趣的测量”的引入部分, 教师先拿出一盒牛奶和一个魔方, 要求学生说说它们的形状以及怎样求它们的体积, 同学们很轻松地回答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教师在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些规则物体通过公式求体积进行小结后, 又将魔方拧成一个不规则的形状, 接着让同学们思考这时候怎样求它的体积, 聪明的孩子想出把魔方再拧回去, 转变成原来正方体的方法。伴着对孩子们的回答进行肯定的同时, 教师又在学生思考的波涛中投入一块大石头, 进一步推波助澜:“怎样求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难道我们把它也拧成一个个的长方体、正方体来求体积?”同学们边摇头边哈哈大笑, 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渴望地注视着教师:“可以通过测量吗?”“可以借助别的物体吗, 比如水”……这样,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新的学习中来。

二、课中升趣, 探究数学的奥秘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经过课前引趣, 将学生求知的欲望点燃之后, 接下来的兴趣提升还需要教师在新授部分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为了使实验更有趣, 同学们的感受更深刻, 在“有趣的测量”一课中,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增设了选择工具环节:教师从门外推着装满各式工具的车子重新进入教室, 这时学生们都震惊了, 感叹的同时, 高亢的情绪激发了他们的思考, 一些本没预设到会使用的测量工具也被他们充分利用了, 可见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测量工具的合理性。随后让孩子们经历一次次失败的操作, 通过这些失误总结出的经验, 让学生更加记忆犹新。最后再次进行实验操作及汇报, 孩子们深刻地理解“上升 (下降) 、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这样精巧的设计, 让学习水到渠成地取得了高效益。矫正点拨环节中, 教师本想用升水法、溢水法这些传统名字为实验方法命名, 可是却被孩子们的“水位升降法”“阿基米德法”等创意击败了。也许, 在不远的将来, 就会有数学家从我们的课堂中走出, 而他们的名字已经被灌注在某个实验的前面。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新课改倡导探究式教学, 也立足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教师要学生学习为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作为教师首先应当找到自己的主体感觉, 变“要我去激发”为“我要去激发”。这就要求教师对所谓的学习兴趣首先进行一番自主式的探究, 对其产生主体性认识之后,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即可获得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练中提趣, 巩固形成新技能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新技能的必要途径, 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一些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 会把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淹没了, 使学生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抑制。因此对于课堂练习, 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 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 让学生体验练习的精彩、有趣, 从而巩固旧知, 形成新技能。

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书 篇3

有趣的人

赵广超是何许人也?他长于香港,留学于巴黎,学成回港教授西方艺术,却发现学生看不懂中国画,于是干脆用电脑临摹的方式重绘《清明上河图》来解读经典,由此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出版的《不只中国木建筑》《笔纸中国画》《一“章”木椅》以及《大紫禁城》系列让人称奇叫绝。

对于研究,赵广超喜欢下“笨”功夫,比如重绘经典。他说,假如只看画不动手的话,很多时候会流于概念,而跟着画的过程当中才能体会到个中种种细微和奥妙之处。钻研紫禁城的那几年时间,赵广超花了大量功夫进行收集、实地考察、访问以及一笔一划地勾勒紫禁城的建筑,甚至不惜为此赔上了视力和右腕的健康。

虽然赵广超做的是传统文化传播,他的人却绝不古板保守,最新的数码科技都被他一一“顺手拿来”,比如用Mac临摹《清明上河图》,用Photoshop“画”故宫小人,用iPad鼓捣三维地图,拍摄纪录片和动画,还有用Facebook结合做展览。不过,他强调他并不是科技迷,他也不想建立什么学说,他只想用年轻一代的语言告诉年轻一代的游客或读者:故宫其实也很有趣。

有趣的书

梁文道这样点评赵广超,“他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作书方式”,在这套《我的家在紫禁城》系列丛书里,文图的比例恰到好处,自成一体,尤其图,大量笔触精细的插图让人深深着迷。版面不时大量留白,细节处则细腻见微,把阅读的层次提升至一个赏心悦目的境界。

做研究,赵广超喜欢深入,轮到著述他则追求“浅出”。而典型港式幽默不时见于文中。赵广超及其团队特别为“紫禁城”丛书设计出皇帝、大臣、妃嫔和太监等一系列Q版宫廷人物,在进行深入的讲解之余穿插一两句逗乐的幽默对白,让人禁不住会心不已。绘制故宫鸟瞰图时,他甚至干脆让自己玩一回“穿越”:身穿现代服装的他现身故宫的一条小胡同里踢球,旁边站着一个正教训他不守规矩的太监。那只风靡华人世界的猪——麦兜也当仁不让地“客串”了一回紫禁城藏品导游,引领大家踏上故宫收藏的清代皇室瓷碗精品玩赏之旅。

赵广超一直有个期盼,希望他的读者年龄层可以年轻再年轻一些,好让历史文化的种子重新在孩子心里发芽、开花,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相关推荐

《故宫三字经》

赵广超 吴靖雯/著

有趣的参观 篇4

一大早,怀揣着激动的心情,我来到学校集合。见到许久未曾谋面的同学,心情一时之间更加兴奋。坐上车,与大家亲切地聊天,车上热闹异常。很快我们就抵达了目的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眼下已是春天,植物的种子已经发芽,农田披上了生机勃勃的绿色新衣。大家叽叽喳喳,很快分好了组,接着去了一块农田参观实践。

为我们讲解的是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张卫华博士。她学识渊博,为我们介绍了那块农田的名称和种植的方法。每一小块土地都被一块塑料板分成五十格,每相邻的两小格不能连续播种,一小块土地最多种三十五颗种子。我们见到的是板栗南瓜种。顾名思义,这是板栗与南瓜的杂交品种。播种时要尖头向下,这样有利于发芽。播种完之后要在泥土上再最后铺一层蛭石,这种材料既可以保温又可以保湿,十分有利于种子的生长。这里的每一颗种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培育的,每一颗种子都培养了七八年。

大家走走停停,又来到一个大棚。大棚里又闷又热,温度竟然有三十多摄氏度!身上还套着厚衣服的我们不一会就热的连连擦汗。而且,我发现在大棚中生长的植物比在露天环境下生长的植物要茂盛,叶片颜色更加鲜艳。这时候我想起了曾经生物老师上课说过的话:大棚里面要施加气肥,也就是往大棚里放二氧碳,这样植物的光和作用会进行的更好。难得学过的知识与生活中的所见联系起来呢。

紧接着我们又去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展览馆。原来,中国的领导人们来过这里参观!在展览馆里,我见到了五颜六色的棉花!最神奇的是它们并没有经过染色,而是长出来就是这样子的!有趣的是,见到小麦与水稻后,我被弄得一头雾水。虽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植物,但是在我这种对农作物一窍不通的人眼里它们却长得一模一样。看着这些奇妙的植物,真是妙趣横生。

走出展览馆,我们来到了花卉培养基地。走进走廊,我们可以从透明的墙壁看到里面五颜六色的花儿。隔着玻璃墙,一排排蝴蝶兰有序的排列着,那场面真是一片花海!远看恍若群蝶飞舞,近看仿佛春临人间,万物复苏。每一间屋子里面都是满满的蝴蝶兰。每一盆都是不一样的颜色,有的甚至带着香气!大家瞬间被这美丽的花吸引了,都全神贯注地听着博士的讲解。今天,听过博士的对蝴蝶兰的讲解,我更加了解这种娇嫩的花,以后如果养这种花,可是有好办法啦。

中国的历史发展自古离不开农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朵“农业之花”一定会大放异彩。这朵花开放的速度与时间,由我们来决定。

作者:崔翰卿

有趣的参观 篇5

走进安检门,就是博物馆大厅。来参观的游客很多,他们纷纷在这里拍照留念。走过大厅向右转弯,是通往独木舟遗址厅。沿着一条陡坡下去,来到湘湖的水底下,两面的墙壁上介绍着跨湖桥遗址的发现和挖掘。正面的墙壁上介绍着两个世界最早发现,独木舟和漆弓。六个全国最早发现,草药罐,慢轮制陶技术,水平矩织机,家猪 ,彩陶,栽培稻。我仔细看着墙上的字和图片,太惊讶了!在湘湖的地下 ,竟然藏着我们萧山这么多历史文物宝贝呀。

“萧山八千年”几个白色大字映入我眼帘,我们来到了独木舟遗址厅里。这里灯光昏暗,更加显得有些神秘。几个大大小小的挖掘坑,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展厅正中间的一个玻璃小房子里,静静的躺着被誉为“世界第一舟”跨湖桥独木舟。它的颜色是古老的墨褐色,像被挖空的一段树干,破损不齐,腐烂不堪,距今有8000多年了,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独木舟。它的旁边还有一些古老的小树干。遗址厅里还有三位考古队的雕像,跟真人一模一样惟妙惟肖,一位在挖掘,一位在记录,还有一位在拍照,不仔细看,肯定看不出是假人。

接着我们又到了二楼的陈列厅。“回首八千年”几个大字,仿佛把我们带进了80前古代人的生活中。在这里我知道了,在8000年前,湘湖曾经是东海湾的一部分。后来,由于气候的变化,大海退为陆地,远古的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过着渔猎的生活。慢慢地,他们开始搭建茅草房,驯化野猪,种植水稻,采摘野果。用动物的头骨和鹿角制作生产工具,用陶泥制作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具,用木材制作独木梯和独木舟。跨湖桥人类的历史就是这样演变过来的。

在电子感应电脑前,只要轻轻一点屏幕,就会展示出古人一天的生活。他们在捕鱼,打猎,制造独木舟……真是太神奇啦!

参观完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让我收获很大。既了解到了萧山8000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奇迹,又让我感到作为萧山人是无比自豪的。

作者:张亦然

参观盲校的感想 篇6

星期一下午,我们学校组织了向盲校捐赠挂历的活动,我作为学校共青团的一员,也参加了这次活动。

当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盲校的校门口,一踏入学校的大门就看到一个小小的操场,最多可以容纳下400人左右,有一幢教学楼,就在这个教学楼里,容纳了所有的学生和老师,里面包括了所有的教室、学生寝室……看到这里,又想起我们16中,我就觉得我们的生活和他们的生活相比之下,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因为我自己想过,要是我在这样的环境中肯定会非常的不习惯……

听完盲校老师的介绍后,我们就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参观盲校。首先我们来到的是学前班和幼儿班的教室,在这个非常小的教室里面,我们看到了很多小玩具,还有小朋友用的桌椅,我这就想,原来这些小朋友的童年也我们差不多啊,虽然他们看不见可爱的洋娃娃,看不见帅气的变形金刚,但是他们可以用手,用心去慢慢体会其中的乐趣,然后沉浸在玩具所带来的欢乐中……

我们接着往楼上走,来到了他们的教室,他们的教室也很奇特,每个班就是一个年级,首先我们来到了小学的这一层楼,看到每个教室里才不过7、8个人,在他们的面前摆了一本厚厚的教科书,翻开一看,原来他们的教科书就是在一张张厚纸上打些小点,然后同学们就是用手指触摸这些小点,根据点位来认字,然后大声的朗读出来,我走进一间教室,看见他们的老师正在交他们手工,看到同学们在看不见的情况下还可以折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飞机、手枪等等,然

后看到他们的笑容,我们也觉得非常的欣慰……

进初一的教室,看见同学们正在用手看数学书,我就觉得很好奇,因为他们还能用手来摸公式,我就和其中一名同学聊天,问了他很多问题,他说他们学习的内容和我们的完全一样,只是学习的方式不同,我还问他们怎样做作业,他就拿出自己的“工具”给我表演,他问我叫什么名字,我给他说了之后,他就非常熟练的在牛皮纸上快速的打了很多小点点,虽然心灵的窗户关闭了,但是他们心灵的大门却一直大大敞开着,他们做事情积极认真的态度真的值得我们学习!这一点就在一个看似简单的运动中就可以体现出!很多地方我们都没有那些盲校的同学优秀,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但是我们却不努力做到更好,自从看到他们对事情的态度后,我决定也要像他们一样,努力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都呼吸的同样的空气,所以我们更要关心比我们更需要帮助的人,他们那不甘示弱,乐观向上的心打动了我们,我们也要像他们学习,并且更加努力,让我们共创一片更美好的蓝天!!

有趣的悖论问题 篇7

如果理, 他就是自己理发的人, 按照规定他只能为自己不理发的人理发, 可他不是自己不理发的人, 就不能理;如果不理, 他就是自己不理发的人, 按照规定他给自己不理发的人理发, 又要给自己理.所以他理也不是, 不理也不是, 理发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这就是著名的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提出的“罗素悖论”, 也叫“理发师悖论”.

理发师悖论问题的提出, 让人们发现了数学这座辉煌大厦的基础部分存在的一条巨大的裂缝.于是, 数学家们开始探索数学结论在什么情况下才具有真理性, 数学推理在什么情况下才是有效的……从而产生了一门新的数学分支———数学基础论.

小说《唐吉诃德》里描写过这样一个国家, 它有一条奇怪的法令, 每个旅游者都要回答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什么?”回答对了, 一切都好办;回答错了, 就要被绞死.一天, 有个旅游者回答:“我来这里是要被绞死.”旅游者被送到国王那里, 等待国王最后的裁定, 国王苦思冥想了好久:他回答得是对还是错?究竟要不要把他绞死?如果说他回答得对, 那就不要绞死他, 可这样一来, 他的回答又成错的了!如果说他回答错了, 那就要绞死他———但这恰恰又证明他回答对了.实在是左右为难!最后国王也只好取消这样一条法令.

像这样的悖论还有许多.实际上, 与这些悖论本质上完全一样的说谎者悖论, 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由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著名的《科学美国人》杂志社编的《数学悖论奇景》中, 有不少生动而奇妙的题目.有的题目作了简略的分析, 有的只提出问题, 留待读者去思索.

中南海的“参观日” 篇8

“中南海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这不仅因为它是北京城内著名的风景区,还因为它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所在地。一九八零年五月中南海部分对外开放。”这是1986年8月,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北京新名胜》一书里,关于中南海的介绍。

该书的《序言》对“新名胜”做了解释:“‘新是相对的,有些是近年来新开发,新发现的,有些却是过去就有,现在新开放或新装修的,这部分基本上是1980年以后的。”

中南海敞开了大门

“南长街81号大门,终于向人们开放,一张海蓝色的证券,穿过红色的高墙,沿着笔直的路,披着柔和的光,向深处走去,走向母亲,走向太阳,走向祖国最神圣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的诗人晓晴,有感于中南海的开放,写下诗篇,收人了文集《爱的夙愿》。

普通人走人中南海的夙愿得偿。1980年5月以来,在重要节日和星期六、星期天,中南海开始有组织地接待群众游览。参观的人数众多,有时一天超过上万人。在新华出版社1981年7月出版的《中南海》画册上,收录了这样一张照片,远处是绿树葱茏、亭台水榭,近处则是两列紧挨着绳子排队,如长龙般蜿蜒的参观队伍,从照片上几乎看不到队尾。该照片上,人们的着装还是一片灰蓝,但已经有个别时髦的人穿上了鹅黄的裙子。还有很多身着朝鲜裙、蒙古袍、藏装的少数民族同胞。人们翘首以待,秩序井然。

当时开放的景点是流水音、毛主席故居(菊香书屋)、颐年堂、静谷和瀛台,主要分布在南海。游客就从位于南长街81号的中南海东门进入。最吸引人的景点是毛主席故居。中南海的街坊、家住中南海西侧胡同的刘福有,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描述了他对毛主席故居的第一印象:“主席生活多简朴啊!也没装修,还使落地电扇。”

参观中南海最重要的凭证是参观券,以单位为组织发放。“10公分长,5公分宽,白色底,蓝条,上面写着‘中南海参观券。”1988年至1990年曾经在国务院办公厅行政局服务处工作过的李新清,向记者描述了参观券的长相。它看上去和电影票差不多,区别是上面印着8个字:“内部参观、不准转让”。

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身份证,也谈不上安检,委托亲戚朋友搞张参观券是很正常的事。历史学者、昔日的北京知青丁东介绍,如今55岁上下,参观过中南海的北京人绝不在少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他还在山西工作,回北京探亲时,就得到了一张中南海的参观券。时代太久了,如今丁东已经记不清是谁给了他这张参观券。反正是“获得票比较容易,参观不登记,守卫也不森严”。那时,无论是老人,还是抱在手里的孩子,都有机会进入中南海。

中南海的开放给诗人提供了灵感。作者李伍久写下了《游中南海感怀》:“啊!过去,这是历代帝王的行宫哪,普通老百姓,谁曾进得来?群众团体可以来这里参观,少先队员可以到这里集会,啊,如今,人民的江山真正属于了人民,社会主义的中国,谁不感慨!”

神秘的红墙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中南海开放的话题,一度曾是禁区。著名女明星王莹的丈夫谢和赓,曾任国民党将领白崇禧的机要秘书,后来一直替中共担任统战和情报工作。“鸣放”期间,他贴了一张反对官僚主义的大字报,提出不应占用古迹、中南海应向老百姓开放等意见,结果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北大荒劳改。“文革”时期又以“美国特务”的罪名被投入监狱。

中南海越神秘,普通人就越向往。曾在山西省社科院工作的历史学者智效民回忆,上个世纪50年代,他的父亲曾经有机会到怀仁堂开会,好奇的他缠着父亲问东问西,连中南海里的摆设都问。上个世纪60年代,他有机会到北京,便直奔北海的白塔,远远地遥望着中南海,那几乎是个庄严的仪式。后来,普通人连北海公园也不能进了。1971年以后,与中南海一桥之隔的北海公园及附近的景山公园长期关闭,成为了江青等人的游乐场。

北京人依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1956年出生的北京人甄铁忠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他上中学时,曾由学校组织参观过中南海。不过那时规模较小,也就一二百人的样子,转一圈就赶快出来了。住在中南海西侧胡同、64岁的刘福有介绍,他妻子当时在银行工作,曾经和中南海的工作人员有业务往来,有时会有内部票。刘福有回忆,正式开放前他就曾经进过中南海,还在里面看过内部电影《虎·虎·虎》。

中南海也曾有过特殊的“开放”经历。1966年6月,红卫兵一出现,便迅速壮大起来。各地涌入北京的红卫兵不计其数。他们大多是自发地来北京串联,吃住成了大问题。当时中央、国务院各机关部委以及北京的工厂、接待都被动员起来搞接待,中南海也成立了接待站。经周恩来同意,请红卫兵住进了中南海北区的紫光阁、小礼堂、武承殿等处。

不过,大部分时候,中南海仍然是普通人望尘莫及之地。历史学者丁东告诉记者,他曾经在北师大附中上学,同年级里有不少高干的孩子,放学后,大家一起骑着自行车回家,那些家住中南海的同学,走到红墙处,便分道扬镳了,眼看着他们拐进了深不可测的中南海。

中南海的春天

关于中南海开放的原因,众说纷纭。从记者目前能够查找到的公开资料来看,尚未有来自官方的正式说法。一个民间说法是因为当时中南海要开放搞“创收”,但是这个说法被大多数采访对象否认。“北京人当时几乎都去过。不要钱,跟现在参观毛主席纪念堂差不多。”北京出租车司机齐建侠告诉记者。1982年,他当兵复员回到北京后,去了两回中南海,其中一次是为了陪战友。

中南海景点的开放只是一小步。1981年春天起,包括怀仁堂、人民大会堂在内的重要国务场所开始对外开放。起初很低调,但是自1981年4月开始,有关开放的报道便形成了一个小高潮。那年4月11日,在中央办公厅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中南海怀仁堂免费为少年儿童开放5天,《北京日报》随后刊发了消息《党中央带了个好头——记怀仁堂开放的第一天》。而在同一份报纸的同一版面上,紧挨着的便是一篇题为《人民大会堂餐厅对旅游宾客开放》的文章,文中说:“70多位华侨和港澳同胞兴致勃勃地来到人民大会堂餐厅吃烤鸭。他们边吃边向陪同人员说:‘来到北京能在人民大会堂吃一餐饭,真是太高兴了。”

中共中央带头,引起了各界的积极响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国务院小礼堂于1981年的“五一”节对外开放,中办警卫局礼堂在稍后的“六一”节开放。北京市府大楼机关礼堂很快也向少年儿童开放了。1981年5月4日,全国农业展览馆正式向首都青少年开放。同一天,北京市4千多名青年,手持中共中央办公厅发给的请柬,高高兴兴地来到了中南海。

“穿过庄严的红墙;穿过一个久久翘盼的期待。一腔喜悦,拥一个普通公民,走进金色的中南海。我向桔红的微笑的朝阳,轻轻说一声:我爱。”作者梁志宏写下了《走进中南海》。这些单纯而明亮的诗句,表达了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的中南海情结。北京知青丁东曾经就排在滚滚的参观人流中,鱼贯而入,直奔毛主席故居。他的体会是,不仅观看了风景和文物,也感受到了执政者的自信和开明。

开放的大氛围里,配套的服务项目也在完善中。根据当时改革开放的形势,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成立。在中南海内工作了40多年的杨宪金,就是通过参与这项工作完成了一个军人向文化人的转型。他出身山东肥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中央办公厅警卫局科长,后来又被任命为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主任,编辑整理了以中南海为主题的出版物。既为当时参观中南海的群众服务,也向社会公开发行。杨宪金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介绍,光是中南海的挂历,一年就能销售上百万册。1985年的中南海挂历,主题是毛主席故居藏画,该挂历的下方,还印着醒目的“中南海参观纪念”字样。其中有一幅齐白石等画的《和平幸福图》,93岁的齐白石怀着对领袖的崇敬之情,挥毫泼墨,题赠“和平幸福,万寿无疆”。

感受中南海

中南海的正式开放一直持续了9年。中南海街坊、住在中南海西侧胡同的刘福有至少去过中南海十几次。如今,64岁的刘福有已经退休,离中南海的红墙不过几百米,闲坐胡同房檐下的他回忆中南海,“跟公园似的,跟北海没什么区别,环境还不错。”

后来者大多只能通过出版物了解中南海。1992年,中央警卫局成立西苑出版社,杨宪金是第一任社长、总编辑。中南海系列的出版成为其一大特色。杨宪金主编了《中南海珍藏书画集》《中南海古迹楹联》。如今,离休后的他还担任着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院长、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他正在撰写一本回忆中南海工作经历的书,记录自己难忘的中南海生涯,但还没有最后拟定题目。

普通人能够领略中南海风采的其实还有陶然亭公园。在设计精巧的云绘楼·清音阁前,立着一块碑,介绍其出身皇家的显赫历史,并提及“1954年,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址迁建于此”。记者来到陶然亭公园时,恰逢正午,游人不多,有老大妈吊着嗓子,老大爷闭目养神。这个建于乾隆年代。仅供天子观景赏月的近水楼阁,落户民间后,依然是气宇轩昂。守着一泊湖水,与北京的平民百姓们同呼吸,共命运了半个多世纪。

2004年11月举办的“酒店发展与奥运机遇”国际论坛上,根据《法制晚报》的报道,北京市旅游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将举办北京奥运旅游推介会,为此将公布系列推进政策,正待报批的项目里就有中南海部分区域向旅游者开放。

难忘的参观作文 篇9

星期六一早,我早早起床,叫起了想睡懒觉的爸爸。然后乘着爸爸的车,我们来到了武警部队。

一下车,门口警卫员就跟我们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我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国旗护卫队叔叔,他们总一动不动像个木头人似的.站着,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前方,非常威武。

我兴奋地像只小鸟,飞进里面,东张张,西望望。嘿,这有个仓库,里面有什么?全是武器,有个武警叔叔发现了我这个小淘气,生气地冲我喊,这可是军事基地!可奇怪的是他马上转怒为笑,说:“里面的武器都是假的,瞧,这把剑就是假的。”说着,他还比划了两下。没意思,我摇摇头走了。

有趣的参观 篇10

“昨天晚上,我遇到了魔法界的知名名师哈利波特,向他借魔杖给我!”刘小姐说着拿出一根手指粗细的塑料棍。我相信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拥有哈利波特那样的魔杖。这是哈利波特的魔杖?我们都怀疑地看着刘小姐。

“哦,为什么哈利波特的魔杖脏了?我来擦。”说着,刘小姐假装用毛巾擦着“魔杖”。“看好了,我要施展魔法了!波罗帕拉米塔,飞来飞去!”一边说话,我一边用我的“魔杖”靠近讲台上的纸片。原来凌乱的纸片突然像变魔术一样动了。只见刘先生的“魔杖”往右移,纸片往右翻。当刘先生把“魔杖”靠近纸片时,纸片飞向“魔杖”,紧紧地贴在“魔杖”上,太神奇了!

“刘老师,这是怎么回事?”我们全班一起问。“其实所谓的‘魔杖’只是一根普通的塑料棒。至于脏魔杖,只是借口。我用毛巾摩擦塑料棒时,塑料棒上产生大量静电,导致小纸片粘在塑料上。”听了刘先生的解释,大家都明白了摩擦产生静电的原因。然后,刘先生给我们解释了乌云之间摩擦产生雷电的原因。所有的同学都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铃响了,大家还在意犹未尽。他们围着刘先生问这个问题。

对有效进行企业参观的探究 篇11

[关键词]生产与运营管理 实践教学 参观

企业参观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生产运营管理课程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行业和技术背景,而目前高校本科学生从高中毕业直接上大学,没有实践经验,行业及其技术知识欠缺,对授课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不易理解,通过走访车间、参观生产流程、观看工人在各个工序上的实际操作等可以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

近年来,笔者在授《生产与运营管理》课程中,先后组织学生参观过的企业有在西安地区颇有知名度的汉斯啤酒生产厂、可口可乐的中翠公司、西电公司的下属的西安电力电容器厂等。其中2007年对汉斯啤酒厂的参观是规模最大的、效果最明显的一次。当时四个班200多名学生有192名参加了此次活动。程序是:厂办主任介绍企业经营概况;学生到各个车间参观啤酒的生产流程;重点工序和设备有专人讲解并回答提问;观看企业重大活动录像;与学生对话;双方合影话别等。通过企业参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学生来到企业、感受到啤酒的加工流程、看到井然有序的生产车间,作为一种有别于课堂的学习形式,往往感觉新鲜和兴奋,大大提高学习的热情。

2.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生产与运营管理》课程学生普遍反映难度较大,学习以后知道了一些抽象的理论。通过参观学生有了真实体验、增加了感性认识,对所学理论知识产生了深刻理解。

3.改善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近年来素质教育引起人们广泛的思考和探讨,学生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机器”,而应该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参观学生会自觉地用理论去认识问题、考虑问题,若能得到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还会就有关问题形成一些看法,使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对组织企业参观活动的思考

1.参观目的不十分明确。参观访问企业仅仅做为一种课程实践活动,对之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有时会变成一种“走马观花”或“偏离主题”的形式,浪费时间,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

2.准备工作不充分。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参观访问过程主要依据企业的安排进行,时常不能凸现教学目的;第二,参观前没有要求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或布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导致了参观学习不够深入。

3.参观时间与实践教学计划有时难以协调。《生产与运营管理》课程参观企业安排两次较为理想。第一次是课程教学的前期,主要是增加感性知识,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第二次是课程教学的后期,己系统学习了生产与运营管理课程的内容,通过参观使学生对知识学以至用。两次参观可针对不同的企业进行。如果只能安排一次,应在课程教学的后期进行。但目前来看在课程教学的前期及后期这段时间参观访问企业能否实施,主要取决于企业经营活动的繁忙程度,与教学计划时有冲突。

4.学生人数多、生产现场机器设备嘈杂,影响参观效果。如四个班在参观、西安啤酒厂在进入汉斯啤酒流水线车间前讲解时,酒瓶整理的噪音很大,许多学生听不见讲解。

5.学生的提问有偏差。没有提前训练和准备,学生的提问不能针对生产运营管理的内容进行。影响了生产运营课程参观应注重生产与运营系统布局、生产运作流程、先进的生产模式等有直观形象了解的目的。

可见,参观企业若无精心的设计、合理的组织、针对性很强的安排,会使这一珍贵的机会流于形式。

做好组织参观企业的措施

1.明确参观目的。《生产与运营管理》课程参观访问的根本目的是增加学生对企业生产运营活动的感性认识,检验自己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利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

2.选择好典型的受访企业。为保证受访企业的典型性,所选企业要有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能支持学校的参观目的。鉴于此,受访企业尽量在西安地区的支柱行业中选择,如高新企业、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业、啤酒饮料企业等。

3.做好参观安排。参观前应做好以下安排:(1)对学生说明参观的注意事项;(2)对受访企业的基本概况进行介绍,指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3)给学生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参观。(4)进行合理询问的训练。

4.与受访企业充分沟通。这是保证参观访问目的能够实现的重要环节。沟通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拿出参观计划与受访企业进行协商。(2)明确参观目的、尽量保证参观时间与实践教学计划一致。(3)请安排企业讲解、对话的相关人员。

5.带队教师要对参观过程进行合理组织。参观的时候一定要合理组织,否则一哄而上,会造成一片混乱。如果四个班的学生同时参观,人数多、队伍长、参观规模大,造成在参观过程中,尤其在生产线上,距离较远的许多同学无法听到讲解人员的介绍。可采取的措施是分批参观、整体讲座。对参观过程出现节奏不均衡问题,跟队教师要及时调整,尤其是参观结束后企业人员进行讲座时、学生可利用这个机会提问,此时教师应把握住学员提问的方向。

6.参观结束后应注意的问题。参观结束后不能不了了之,特别注意:(1)要求学生完成事先布置的思考题。(2)与受访企业进行进一步交流,及时把参观的收获及其对企业的建议反馈回去,以期形成长期合作关系。(3)总结经验教训。

本文为我校教务处2008年《“三位一体”的生产与运营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研究》(xcj002)课题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谢江.多媒体与网络的《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模式[J],职业圈,2007年第19期,131-132.

[2]陈志祥.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有趣的动物 篇12

懒羊羊:老师,什么叫有趣的动物啊?

慢羊羊:有趣的动物当然是那些奇妙、奇趣、奇特、奇怪的动物啦!

美羊羊:这么奇妙奇怪奇特有趣的动物到哪里去找啊?

沸羊羊:当然是到地球上找啦!

美羊羊:这个,地球人都知道,还用你说啊!北极熊在北极,我们怎么去呀?

沸羊羊:哈哈!你把眼睛闭上,我们嗖的一声就到了!

美羊羊:你以为是做梦啊?快说,哪里去找有趣的动物,本美女要学口语交际,需要它们!

沸羊羊:要不我们到《十万个为什么》里找找?

美羊羊:果然聪明!

沸羊羊:要不我们再到《动物大百科》里找找?

美羊羊:果然非常聪明!

沸羊羊:要不我们上互联网上搜搜?

美羊羊:哇!想不到沸羊羊也有“冰雪聪明”的时候,我怎么就想不到呢!

沸羊羊:因为你只知道臭美啊!

美羊羊:小心我的拳头。老师,都有哪些动物有趣啊?

慢羊羊:这可多了,比如,动物奇特的外貌啊,更重要的,还有动物的一些奇异功能啊,奇怪的生活习性啊,以及与人类的一些奇特关系,与人类产生的奇特情感与故事等等。

慢羊羊:我们先说说动物们有趣的眼睛吧!

喜羊羊:我知道老鹰的眼睛叫千里眼!它在离地面1000米以上的高空,也能清楚地看到地面小动物的活动情景。科学家仿照鹰眼,还发明了“电子鹰眼”!

慢羊羊:说得好!

沸羊羊:我知道有种蜥蜴叫“三只眼—楔子蜥”。它生长在新西兰,楔子蜥长有三只眼,两侧各一只,第三只长在头顶上,但只能分清黑白两色。

慢羊羊:说得真好!

暖羊羊:我知道蜗牛的眼睛叫针孔眼。蜗牛的眼睛长在头顶触角的顶端,小得像针孔,只能模糊辨认方向,难怪蜗牛慢慢吞吞地爬行。

灰太狼:我也知道!蜻蜓、蜈蚣、蜘蛛、苍蝇的眼睛都由多只眼组成,可惜它们都是色盲。其实,我们动物都是色盲,只能看“黑白电视”。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像人类一样,看彩色的世界那该多好啊!

喜羊羊:我还知道,在美洲河里有一种四眼鱼,眼睛分上下两层,上边的看空中,下边的看水中。

慢羊羊:你们真是太棒了,你们的回答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有趣的动物朋友们,个个都身怀绝技啊!大自然真是奥妙无穷啊!

慢羊羊:我们再说说动物们有趣的耳朵吧!

喜羊羊:老师,我来说!

球形耳朵——水母:可以听到人听不到的次声波。

活雷达耳朵——蝙蝠:蝙蝠的耳朵可以听到超声波,科学家仿照蝙蝠的耳朵发明了雷达。

反雷达耳朵——夜蛾:夜蛾胸腹间有奇妙的耳朵,能在30米外听到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翅膀上的耳朵——苍蝇:苍蝇的耳朵长在翅膀基部的后面。

足上的耳朵——蝈蝈、蛐蛐:他们的耳朵长在前足的小腿上。

肚子上的耳朵——蝉:蝉的耳朵长在肚子上。

头骨里的耳朵——鱼:鱼只有内耳,藏在头骨里;鱼的侧线也有听觉,所以鱼的听觉很灵敏。

长耳朵——兔子:兔子的耳朵最长。

睡觉时能听的耳朵——猫:猫打盹时,把耳朵贴到地面,一旦有老鼠经过,马上惊醒。

慢羊羊:哇!喜羊羊,你太有才了!

懒羊羊:老师,我也很有才,我还知道:有奇特鼻子的动物!

最长最大的鼻子一大象:大象的鼻子一鼻多能,能嗅、能吸水喷水、能当手用。

敢与大象比鼻子长的——食蚁兽:食蚁兽鼻子很长,仅次于大象。

凹鼻子——鱼:鱼的鼻子是两个凹孔。

血腥鼻——鲨鱼:可以嗅到几公里外的血腥味。可以作为捕食器官。

可开关的鼻子——水獭:水獭的鼻子上有盖,可开可关。可以自由气体交换,又不呛水。

可散热的鼻子——牛鼻子:牛鼻子可渗汗,是它的散热器。

特别灵敏的鼻子——狗鼻子:狗鼻子可辨别上千种气味,是气味的探测器,警察经常用它来破案。

海水淡化器鼻子——海鸟:海鸟的鼻子可以起到海水淡化的作用。

发超声波的鼻子——蝙蝠:蝙蝠的鼻子可发出2万赫兹以上的超声波。

……

慢羊羊:哇!你们都是“天才”啊!

懒羊羊:老师,什么是天才啊?

慢羊羊:天天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天才啦!

懒羊羊:那每天不努力,不进步是什么呢?

慢羊羊:傻孩子,那样的人就变成蠢才了!

慢羊羊:好啦!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作业是——

[智慧大通关]

1.请把今天学到的“有趣的动物”记录下来,变成日记。

参观“红色之旅”的体会 篇13

参观“红色之旅”的体会

7月15日-7月20日,学院组织我们这些党务工作者踏上了红色之旅,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的摇篮、红色之都――韶山冲、井冈山、南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这些地方,我们重温了峥嵘的历史,看到了众多的文物,听见了动人的故事,收获甚多。•为了人民,牺牲“小我”。红色之旅尽管只有短短5天,却使我们深受一次丰富而生动的革命传统教

育,使我们真切感受到共和国江山来之不易,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的建立,有无数的热血儿女铺路。在这些烈士中,许多人就个人出身来说,他们的条件在当时应该说是很优越的,如果只是管“小我”的话,他们个人的生活应该是比较顺利的,是用不着流血牺牲的。毛泽东出身于富农的家庭,家里生活在当地来说应该是比较富裕的;杨开慧烈士出身于教授的家庭,家里有许多的家产;刘少奇家庭财产也是比较丰厚的,共有房屋21间半,前临碧水,背倚青山,左有参天古树,右为村民农舍。但为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危亡,他们都舍弃了这些。这样舍弃小我的事情在当时的革命者当中比比皆是。工农革命军第11师师长张子清,为掩护八一起义部队上井冈山,被敌军打伤了一只脚。那时,一无先进的医疗设备,二无任何麻醉药品,只能靠盐水消毒。团里的战士去看他,将平时节省下来的一些食盐送给他洗伤口。他再三谢绝,后考虑到战友们的一片心意,只好收下。但他舍不得用,就小心翼翼地用油纸把盐包好。不久,他听说医院里断了盐,有一个多星期没给伤员消毒,导致不少伤员伤口溃烂,病情恶化,张子清赶紧把这包盐找出来,交给护士,要他去给所有的重伤员洗伤口。护士说:“师长,你自己不也是重伤员吗?”“快去,执行命令。”护士只好含着热泪收下了这包盐。后来,张子清自己却因伤口感染于1930年病逝。二,艰苦奋斗,敢于胜利在这些景点,我们了解了当时贫困的生活和险峻的军事环境:我们看到了毛主席挑粮上山的箩筐和扁担,朱老总运用过的枪;来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黄洋界,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设壕沟、用毒竹针攻击敌人,好象听到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消遁”;我们看到了设备简陋的兵工厂和造币厂、红军野战医院的地铺和担架……那时国民党对井冈山的人民武装,数次围剿,伤员很多,于是有了我军的一个医院:小井红军医院。我们在医院的药柜里,发现都是中草药,原来国民党对山区实行经济封锁,根本弄不到西药,只好完全用中医的方式来治疗,真正是“靠山吃山”,伤员的草铺挨着,条件艰苦,吃的食品是红米饭、南瓜汤,这些东西在当时已是上等的饭菜了。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了艰苦岁月里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斗志,红军就是在这里度过“红米饭、南瓜汤”的日子,忍受严寒酷暑,保卫红色政权。在井冈山诸多历史博物馆中我们见到的诸多面孔,多数人殒命于战场,但更多的人前仆后继,在挫折、失败、流血面前,革命前辈对胜利仍然充满信心,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如毛泽东所言:“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我们由衷地赞颂一代伟人毛泽东为国为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无所畏惧,敢于胜利!三,反对教条,实事求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充满了曲折。在这个过程上凡是做到实事求是,中国革命就取得成功,背离了这条原则,革命就面临着困难和失败。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进山当起了“山大王”,历史记载的“农村包围城市”等思想均在井冈山时期产生,这些思想含蕴于青山、淬火于实践,指导着工农红军的方向。中国革命所面临的是既不同于西欧又不同于俄国的特殊的社会环境,它所要解决的是既不同于西欧又不同于俄国的特殊而困难的革命任务,它有着自己的特殊性。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革命寸步难行。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空谈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则和公式,对中国革命无济于事。从思想理论上和实际行动上解决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特殊环境相结合的问题,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更加迫切的和命运攸关的事情。中国共产党人从井冈山时期开始,在不断的成功与失败的曲折经历中,逐步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思想体系,解决了许多国家的共产党所没有解决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的这一普遍性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当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惨遭失败,5000人的队伍仅存1000人,竟出现了枪多人少的局面。面对严峻形势,毛泽东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说服教育大多数人,向罗霄山脉中段行军,使中国革命有了最初的立足点。从此开创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的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建军和建党等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原则。在这些期间,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否定毛泽东的正确理论与实践,坚持照抄共产国际决议和照搬苏联经验,他们的12全文查看

参观学习工厂的方法 篇14

众所周知,丰田时代给与了东海理化许多的帮助,同时也让东海理化得到了可以参观学习许多公司、工厂的机会。通过参观学习,积累了许多结论,接下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我所领悟到的“参观学习工厂的方法”。

1. 只要看出货场,就马上可以判断这个公司是好公司,还是坏公司。

出货场被很好的整理,并且次回出货的东西,不管是什么都一目了然,这样的公司才是

好的公司。

还没有到出货时间,却已经集货完毕,集货过早的现象说明出货场人员过多。另外,货物过早取走,也会造成生产现场必须紧急的生产次回要出货的东西,浪费了多余的工数,这也是公司的浪费。

2. 和经营者、管理者一起巡视现场的时候,问【这是什么?】的时候,经营者、管理者

如果能够自己正确的回答出来的话,这样的工厂就是好工厂。

当发现东西没有被标识或者东西被乱放的时候,问【这个是什么?】,大概经营者、管理者会马上回过头去,质问部下【这是什么啊?】,这就说明他们并没有每天去查看 现场,也没有彻底的做好4S改善。

发现在库高于基准在库,进行指摘时,虽然回答【我们是好好遵守的】,但是事实上指示口头上说说而已,并没有养成遵守的习惯。

每天都好好的观察现场、自己不能够明白的东西,就要努力做到让所有的人都明白,时常将4S放在心上,努力做到没有多余不需要的物品,没有不紧急的物品。

3、如果一个工厂没有能够一眼就判断出工作延迟、进展的工具,那样的工厂是个放任的工厂。

工作都有一个应该完成的纳期。而且,不论是过早还是过晚都是不可以的。

过早的话,生产了许多卖不掉的产品,过晚的话,对客户会造成欠品。

为此,在各个工程,必须要有一眼就能够判断工作延迟、进展的工具。

不这样做的话,工程将依靠作业者完成,班长以下的人员自己随意制定生产计划,虽然是有条例的在进行生产,但那样的工程却是很糟糕的。

4、即使在现场站1个小时,一次也没有发出异常的工厂是非常好的工厂呢,还是非常坏的工厂呢。

如果在现场站1个小时,无论什么地方发生作业延迟、设备故障、品质不良等的异常现象是理所当然的。

完全没有异常发生就说明即使投入了多余的人手,作业延迟也没有表现在表面、即使发

生设备故障和品质不良,只能认为作业者自身将异常随意处理了。

具备优秀的作业者,完全无作业延迟,设备保养全面,完全无异常,保证部品合格,品质完全无异常,完全不出现作业差错,完全没有品质不良,这样的工厂在理论上是最了不起的,但事实上却是做不到的

5、人的动作、东西流动都具备一定的反复性,这样的工厂才是好的工厂。杂乱五章的工厂

是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想要进行工程改善时对现场进行观察,但只观察一寸大大地方是发现不了问题的。经常观察人的动作、东西的流动,就能够发现问题点了。

然而,适度的动作和改变流动,刚才所考虑的问题点现象,下次就不会出现了,根据所

说的样子进行,那么改善的不足点也就很难被发现了。

作业者没有遵守正确的作业手顺,频繁出现品质不良、每次东西都流向手修工程,工厂区域设置糟糕,造成制品大幅度的流动变化,这么多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的话,就会变成一个有缺陷的工厂。

6、如果揭示物的发行年月日是旧的,就说明揭示板没有被活用起来。

所谓现物就是由于有了制造东西的场所,所以管理资料等东西应该尽可能的减少。

但是真正必要的东西,应该被揭示出来,保养也应该确实做到位。

保养时间即使是再久,也应该控制在1年以内。

在1年的时间里,工作的内容变了(1年里没有变化的话,就说明没有做任何改善)

设备等部品的形状改变了,设备改修了,变化的东西有很多。

而且,监督者也在升职,职位也在变化。

7、周转箱和制品箱堆积在作业场所的工厂是不好的工厂。

小批量的制造东西,如果将完成的东西及时搬运掉,那么工厂中就应该不会放着这么多的箱子了。

再一次大量的运送,当聚集起来制造时,工程一周下来就全都是箱子了。

箱子堆积起来时,作业者也会感到很苦闷,监督者也无法观察到作业者的动作。

8、将工程分离开的工厂是不好的工厂。

工程要尽可能的聚集起来,放在一个大的房间里,这样生产变动也比较容易。

如果分离开来,在库和搬运会增加,对应变动也会比较困难了。

一个有趣的问题 篇15

中午, 我因为感冒发烧了, 精神不佳, 不想吃饭也睡不着觉。为了让我打起精神, 妈妈便跟我聊了起来, 聊着聊着妈妈给了我一个问题:“3减1除了等于2, 还等于多少?”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还是等于2。”妈妈摇了摇头。我很吃惊, 难道3减1还有另一种答案吗?妈妈并没有告诉我答案。

这个小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的思维:3减1等于……直到下午, 我忍不住了, 再一次问:“妈妈, 3减1到底等于几呢?”妈妈郑重其事地说:“其实, 3减1等于4。”“啊?”我大吃一惊, 不知从哪来了一股精神气。“3减1怎么会等于4呢?”妈妈认真地说:“如果你能注意观察我们身边的一些事物, 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了。好, 你去把三角尺拿过来吧。”我“刺溜”一声跑进房间, 拿了一把三角尺, 递给了妈妈。妈妈把三角尺举高, 再把它的一角遮去, 问我:“看清了吗?现在它有几个角呢?”我恍然大悟。

妈妈看我了然的样子, 笑着说:“你生病了也一样。可不一定就要无精打采的, 也可以振作精神, 换一种心态嘛。”我认同地点点头, 也是, 为何生病就不能有其他的可能呢?一切都是靠自己, 想到这, 我自己跑去客厅吃起饭来。边吃我边想, 这问题还真是有趣, 生活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事物, 多元化思考问题, 就能发现许多有意思的东西, 一些简单的问题中就有玄 (xuán) 机、有奥秘……

我告诉妈妈, 以后要经常给我提一些有趣的问题, 让我来思考回答。那样, 我的生活就会充满欢乐, 充满挑战。

最应该参观上海世博会的十大人群 篇16

1、党政干部(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等)

入选比例

150选99,比例为66%。

入选理由

党政干部掌握着最主要的社会资源,是中国社会影响力最强的群体,其素质、眼界直接决定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最应该深切感悟本届世博会的精髓。

党政干部应该在上海世博园中向世界学习,开动脑筋,打开思路,触摸世界最新发展理念、最新科学技术。

党政干部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党政干部,应将参观世博园当作一项工作任务,带着各自问题来看世博会。

麻辣意见

让官员在世博会中开阔眼界,是降低中国企业运营成本的有效途径。

财政出钱给官员买世博门票,效果肯定比花银子出国考察好,至少你没法去拉斯维加斯赌博。

为了能看得更加痛切,官员请自己买票看世博。

点评者说

中国官员果真有福了,商人、学人都惦记着呢,连看世博会都不拉下。

2、市政管理人员(包括国土规划、城市规划、市政建设人员等)

入选比例

150选91,比例为60.7%。

入选理由

城市化不是“摊大饼”,世博会告诉人们什么是未来的绿色城市、低碳城市。

中国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国土规划、城市规划、市政建设人员等必须把握世界城市发展理念和技术的最新脉搏,避免中国城市化走弯路。

麻辣意见

在本届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开市政管理人员现场培训班。请好好看看马德里公共廉租屋、伦敦的零能耗生态住宅、巴黎的植物墙建筑、麦加的帐篷城、成都的活水公园。

将本届世博会有关城市生活的创新设计编成一本词典,所有的市政管理人员人手一册,年终要考试,考试不过关扣发年终奖。

点评者说

本届世博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园区到处是“看得见的未来城市”。大伙深情关注国土规划、城市规划、市政建设人员,靠谱。

3、学生(包括幼儿园小朋友,以及大、中、小学生)

入选比例

150选89,比例为59.3%。

入选理由

让祖国未来的主人到世博园接受人类未来的熏陶。

让世博园区展馆匪夷所思的创意设计,激发出中国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国的爱迪生、中国的贝尔、中国的奥第斯将会在其间孕育。

让孩子明白什么叫做世界、什么叫做世界文化,从小培育世界眼光、大国胸怀。

麻辣意见

为敦促央企履行社会责任,请央企给中国中西部贫困学生每家送3张世博门票、报销2000元观博差旅费。以上费用可仿照慈善捐款冲抵税费。

点评者说

在商人眼里,“孩子”居然能于“观博前三甲”中占一席之地。中国商人,了得。

4、企业家(包括老板、职业经理人、企业领导人等)

入选比例

150选86,比例为57.3%。

入选理由

世博会让企业家不出国门感受世界最新科技与商业脉动;中国企业家需要开阔国际视野,养浩然之气,做全球生意,这恰恰是世博园区各国展馆能提供的主要营养成分;影响未来世界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机会,也许正在世博园区展馆里孕育。

麻辣意见

去看世博园了吗?写观后感了吗?没有?对不起,合同不签——上头有规定:不跟“土包子”做生意!

点评者说

好上进哦。

5、企业运营主管(包括创意、企划、营销人员等)

入选比例

150选83,比例为55.3%。

入选理由

创意、企划、营销等人员是谋划企业未来发展的支柱,必须到世博园爽爽心、见见世面。没有创意、没有激情就没有企业未来,而世博会告诉你什么是当今世界“最创意”、“最激情”。

麻辣建议

世博营销,是世界顶级EMBA。

点评者说

到底是企业家说话,三句话不离本行,挺到位的。

6、科技工作者(包括科研机构工作人员、企业研发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

入选比例

150选79,比例为52.6%。

入选理由

世博园区到处都是最新绿色、环保、低碳等世界最新科技应用,是各类科技工作者体验、学习的大课堂;科技应用性开发最关键的环节是思维与创意的碰撞,世博会提供的恰恰是全球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维路径的荡激与印证;上海世博会是世界绿色科技“大篷车”。

麻辣意见

派科技工作者分期分批到世博园当志愿者,专门负责向游客解说世博科技的奥秘,他们自己也能有所长进。

点评者说

这样的志愿者,有科技含量。

7、人文工作者(包括社科理论工作者、学者、文化艺术工作者等)

入选比例

150选71,比例为47.3%。

入选理由

社科理论进步是国家进步的基石,文化艺术繁荣是国家繁荣的象征。

本届世博会人们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交流经验和教训,讨论共同关注的城市问题,展望人类共同的未来。除展示外,世博会还包括论坛、交流、访问等诸多形式,中国人文工作者必须主动参与其中,学会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麻辣意见

让全国人文工作者全都参加“世博与我” 同题作文大奖赛,不参与者不予晋升职称。

点评者说

人文、社科理论创新是打造中国“软实力”的关键。玩“硬实力”的企业家,这回算是点中了穴位。

8、教师(包括大、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幼儿园教师)

入选比例

150选69,比例为46%。

入选理由

中国人的素质是以中国教师的素质来衡量的,要让中国教师都到上海世博园区既看热闹,又看门道。

让“灵魂的工程师”感受来自世界、来自未来的心灵震撼和脑力激荡。

麻辣意见

财政出一点,社会捐一点,自己掏一点,让所有教师都来参加“暑期世博游”。

点评者说

贫困地区教师薪水都难有着落呢。

9、新闻记者

入选比例

150选61,比例为40.6%。

入选理由

更多的人因为各种不同原因不能到现场观看世博会,媒体承担揭示世博精彩、传播世博精神的重任。媒体应为世博游览、世博观察提供贴心的信息服务。

麻辣意见

记者要自己懂世博、爱世博,别误导观众。

点评者说

新闻传播,让世博更精彩。记者兄弟们,好好练吧,大伙都指望着你呢。

10、普通劳动者(包括工人、农民、城市普通居民、“民工二代”等)

入选比例

150选58,比例为38.6%。

入选理由

“美好”的社会生活不是取决于高端群体,而是取决于普通人群;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才是社会的大多数,只要经济状况允许,最好亲临现场看世博,分享国家强盛、世界和谐的快乐。

麻辣意见

中国老百姓太需要感受和触摸这些最先进的东西了。“民工二代”融入城市,自世博始。

点评者说

上一篇:观看纪录片心得下一篇:关于江南水乡的故事随笔:呆在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