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工厂化育插秧

2024-10-06

水稻工厂化育插秧(通用10篇)

水稻工厂化育插秧 篇1

育秧质量决定水稻机插的成败。为解决近年水稻机插秧大田培育费力且缺蔸率高的难题, 2013年以来, 笔者在崔家乡高泽村建设1座占地5 000 m2的育秧工厂, 工厂建设有大型催芽机1台、机械播种覆土流水线1套、玻璃育秧室 (400 m2) 、育秧大棚 (1 000 m2) 、炼秧坪 (2 800 m2) 、浸种池等。2014年, 开展了工厂化育秧技术试验研究, 对床土配制与处理、温湿度控制、秧苗管护等关键环节技术进行了探索试验。

1工厂化育秧的优点

工厂化育秧是利用现代农业装备进行集约化育秧的生产方式, 集机电化、标准化、自控化化为一体, 具有机械化操作, 温、湿、环境条件可控等优势的新型育秧方式。具有如下优点:一是工厂化育秧播种均匀, 育出秧苗整齐, 健壮, 根系发达, 抗逆性强, 成秧率高, 机插秧缺蔸率<5%。二是节省秧田, 工厂化育秧面积∶大田面积为1∶400, 而常规育秧为1∶40。三是省工、省肥、降本, 又能有效克服大田育秧中风雨、低温冷害等影响秧苗生长的不利因素, 特别适合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和商品秧生产。

2工作流程及主要设备

2.1工作流程

床土准备 (选取、晾晒、碎土、配土) →种子处理 (清选、浸种、消毒, 8 h) →种子催芽 (10~12 h) →联合播种作业 (铺土、播种、覆土、淋水) →控温室培苗 (8~10 d) →育秧坪炼秧 (5~7 d) 。

2.2主要设备

碎土机、搅拌机、移动式全自动蒸汽喷淋式水稻种子催芽机 (ZCY-500) 、全自动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 (YM-0819) 、玻璃温室育秧大棚 (400 m2) 、炼秧坪 (600 m2) 、运秧车、秧架、秧盘。

3工厂化育秧主要技术

3.1播种前准备

3.1.1床土准备。一是床土选取。床土取土工作应安排在头年晚稻收割后的空闲期, 避过春夏雨季, 方便土壤晾晒;床土选择标准:土壤肥沃、中性偏酸、无残茬、无砾石、无杂草、无污染、无病菌的壤土;所选土以无除草剂残留的水稻田土为好, 也可用山坡黄泥土或河塘泥。因工厂化育秧需土量大, 取稻田破坏耕作层, 加之农户阻力, 操作困难, 生产实践证明, 选取坡黄泥土, 通过培肥调酸, 也能获得很好的育秧效果。二是床土晒干。取回的土要摊开晒干, 将水分控制在10%~12%。三是粉碎过筛。用碎土面将晒干的土用粉碎机过筛, 去掉夹在土中的杂物和小石块, 消除造成机插缺蔸的重要障碍因素。土壤粉碎颗粒大小以1~3 mm为好, 粉状土易板结, 影响秧苗生长[1,2]。四是搅拌、培肥、调酸、消毒。根据所选土壤确定调酸、培肥、消毒的配比。水稻壮秧剂含有消毒剂、化控剂、增酸剂、营养剂4种制剂, 是很好的培肥调酸消毒剂;床土培肥需要加一定量的有机基质或粉碎的菌棒料, 增加土壤营养和通透性, 促进秧苗根系生长;预防立枯病选用敌克松。选用山坡黄泥土的床土培肥调酸消毒理想的配比为:100 kg床土+15 kg有机基质或粉碎的菌棒料+1 kg水稻壮秧剂+5 g敌克松。按上述比例将床土、基质、制剂投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 装袋备用。床土量按1 500 kg/hm2大田预备。

3.1.2种子准备。选择审 (认) 定的生育期适宜、抗逆抗倒良好、综合性状好的品种。早稻选择110 d内的早熟组合;晚稻选择100~105 d组合;中稻选择优质大穗组合[3]。

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12~15 d适插秧龄、机手机插量、农艺要求等综合考虑确定。桂北适宜播种时间:早稻3月25日至4月5日, 中稻4月25—30日, 晚稻7月1—5日。

大田用种量:杂交稻早、晚稻用种22.5~30.0 kg/hm2, 中稻18.75~22.50 kg/hm2;常规稻用种量45~60 kg/hm2。秧盘播种量按每盘播种量 (干种) (g) =千粒重 (g) ×每盘成苗数/发芽率×成苗率/1 000确定。一般杂交稻发芽率达85%以上种子, 早、中、晚稻每盘播种75 g左右 (根据种子千粒重不同稍调整) 。

3.1.3秧盘准备。选择硬塑料秧盘。早、晚稻大田用盘420~450个/hm2, 中稻240~420个/hm2。

3.2播种

3.2.1种子浸种、消毒、催芽、晾干。浸种消毒:强氯精浸种8 h。催芽:种子放入移动式全自动蒸汽喷淋式水稻种子催芽机中催芽10~12 h (依品种不同定) , 待80%种子刚达破胸露白后即可。晾干:将催好芽的种子放在室内摊干, 达到不粘手、易散开为好。

3.2.2全自动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播种。先清理、调整播种流水线, 使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调节铺土量, 盘内底土厚度为20~25 mm, 要求铺放均匀平整。调节洒水量, 经洒水后秧盘上的底土表面无积水, 盘底无滴水, 播种覆土后能湿透床土。调节播种量, 播前按设计播种量用10~12只空盘试播, 取其中正常播种的5~6盘确定。覆土厚度为3~5 mm, 要求覆土均匀、不露籽。其后人员分岗, 开始播种。播完种的秧盘暂择空地码放, 对漏播种或漏覆土秧盘, 单放人工补播种或覆土。

3.3秧苗培育

3.3.1秧盘入室。将播好种的秧盘用运秧车运入玻璃温室育秧大棚, 并均匀摆放到立体育秧架上。

3.3.2玻璃温室育秧大棚育秧管护。一是温度控制管理。早稻育秧期在3月底至4月初, 气温在15~20℃, 育秧室必须做好保温措施, 关闭天窗、拉门等, 如若遇低温天气 (<12℃) , 开动补装置, 增加室温至18℃左右;中稻、晚稻播种期在5—7月, 气温较高, 开启天窗、拉门等通风口, 中午拉上顶棚遮阳网, 若气温达35℃以上, 可开启通风扇降温[4]。二是水分管理。水分管理以保持秧盘土湿润为原则, 适当控水, 以利秧苗多发根。一般情况下, 每天开启自动微喷设备2次, 早、晚各喷1次, 每次约20 min。若气温过高, 蒸发量过大, 出现秧盘土发白、秧苗卷叶, 需及时补喷水, 使秧盘土保持湿润。三是叶面肥及ABT (生根粉) 的使用。机插秧苗根系发育好坏对插秧质量有较大影响, ABT有促进根系生长和抑制青枯病、立枯病双重作用。结合叶面肥喷施ABT, 是培育合格机插秧的很好措施, 但叶面肥的喷施与否根据叶色确定。在秧苗二叶一心期, 对叶色偏淡的秧苗, 按1%尿素+10 mg/kg ABT粉液于傍晚喷施;对叶色正常、叶片披垂的秧苗, 只喷施10 mg/kg ABT粉液。四是病虫防治。秧苗侧重稻蓟马、立枯病等病虫害防治, 2叶时喷施使百克5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800倍液+敌克松800倍液1次预防, 若发现有青枯病发生, 可用敌克松800倍液喷淋1~2次。

3.4炼秧备栽

秧龄2叶1心或插秧前5 d, 移出秧苗到露天炼秧坪, 提高秧苗的适应性。炼秧期:一是注意水分管理, 防止缺水枯苗;二是带药下田, 喷施预防稻蓟马、稻飞虱、稻叶螟、稻瘟病的送嫁药1次。

摘要:阐述了水稻工厂化育秧的优点、工作流程及主要设备, 从播种前准备、播种、秧苗培育、炼苗等方面总结了育秧技术, 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机插秧,工厂化育秧,优点,技术

参考文献

[1]王罗方.如何破解双季稻机插秧的技术难题[J].农机科技推广, 2012 (9) :20-21.

[2]李飚.浅析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J].湖北农机化, 2009 (4) :54-55.

[3]张绍军.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的应用[J].现代农业装备, 2012 (3) :73.

[4]王楠.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8) :39.

水稻工厂化育插秧 篇2

水稻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与小麦、玉米相比,水稻生长发育环境和技术措施复杂,耕作栽培制度精细,生产环节众多,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用工量多。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是广大农民梦寐以求的愿望。近年来,随着农机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水稻生产突破了机械化育插秧这一关键技术难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及田间管理技术是采用规范化育秧、机械化插秧和标准化田间管理的农机农艺新技术,主要包括软盘育秧、水田耕整、机械插秧、大田管理四个关键环节。发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不仅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我县在发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做好今后的技术推广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一、全县发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基本情况

我县水稻种植区为稻麦轮作区,共有7个乡镇种植水稻,水稻种植面积7万余亩。响应省市农机部门号召,2009年初,我县以农机大户为扶持对象,在西平乡西平村和杨堂北村建立了两个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点,设立了试验对比田,推广久保田四行手扶式插秧机2台,育秧手动播种机2台,完成软盘育秧

1.2亩,机械插秧100亩。对比试验统计结果显示,示范点经济效益明显:软盘育秧比传统育秧节省育秧田9亩;机械插秧比手工栽插平均每亩节约成本50元,提高产量107公斤,增产22.3公斤,共计节本5000余元,增产10700余公斤。同时,由于机械插秧实行的是宽行窄距、定穴定苗栽插,因而机插水稻通风透光好,抗倒伏能力强,病虫草害发生少,减少了农药施用量,提升了水稻品质,保护了生态环境。

在培育和发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点的过程中,我们着重抓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用好购机补贴政策,对于购置插秧机的用户,在上级补贴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台加补2000元,充分调动农民的购机积极性。

2、举办全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培训班,组织水稻区乡镇农机站长、示范点村干部、育插秧示范户、农机合作社社长及部分农机大户进行集中培训,系统学习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及田间管理技术。

3、组织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水稻软盘育秧操作要领》和《水稻机械化

育插秧及田间管理技术》,并印发到机手及部分农户手中。

4、在软盘育秧、机械插秧等关键时期,县乡农机技术人员多次深入到田间地头调试机械、传授技术、指导工作。

5、在示范乡镇召开全县水稻机械插秧现场会,稻区乡镇分管农业的副乡镇长、农机站长、农技站长、农机合作社社长以及部分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到会观摩学习。

6、积极协调农机销售企业,免费为育秧户提供手动播种机2台、标准育秧软盘2500余张。

7、邀请县电视台制作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专题片,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好处及技术操作要点。

二、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还是新鲜事物,认识比较模糊,对发展前景信心不足,害怕承担投资风险,多数持等待、观望态度。特别是软盘育秧有20多道工序,操作繁琐,技术性强,各项要求严格,农民一一掌握确有难度。二是当前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分散经营的模式,不利于插秧机集中连片作业,影响机械效能发挥。三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对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仅仅局限于补贴机具,对标准化育秧和机械化插秧环节缺少必要的资金补助。四是技术推广力量相对不足,特别是基层一线既懂农机又懂农艺的技术人员匮乏,难以满足大面积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需要。五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点少,示范面积小,稻区乡镇发展不平衡,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六是插秧机售后服务不到位,影响机插效率和机手效益。

三、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全力做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统筹协调

目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还处在初级阶段,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至关重要。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农机、农业、财政、科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或协作机制,加强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实行目标责任制,分解工作任务,层层签订责任状,将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单位、干部年终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落实工作责任,加大考核力度,确保任务完成。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

针对许多农民对机械化育插秧的种种顾虑,农机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召开现场观摩会、开展“赶科

技大集、送科技下乡”等活动,进行全方位宣传。一方面宣传领导,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一方面宣传群众,提高他们对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优越性的认识。通过广泛宣传,营造大力发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的浓厚氛围,引起全社会对该项工作的关注,争取各阶层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三)加大补贴力度,强化政策扶持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不但应优先安排资金,支持农民购买水稻育插秧机械,加大对插秧机的补贴力度,引导商业银行出台优惠政策,对购机户给予贴息贷款、按揭贷款以及机械保险担保,还应对使用插秧机的农户给予作业补贴,以充分调动农民使用插秧机的积极性。同时,政府应加大对标准稻田、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确保机械农田作业出入方便、畅通无阻。

(四)搞好示范引导,加快辐射带动

利用中央和地方连续出台惠农政策的有利时机,争取国家及省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大力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创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乡镇,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进行重点扶持。稻区乡镇也要立足自身实际,出台优惠政策,支持本地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点建设。坚持以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为突破口,在有条件的村庄建立机械插秧示范点,设立试验对比田,组织农户到机插后的稻田观摩,了解机插稻生长发育情况,学习田间管理技术,以实实在在的典型,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辐射带动广大农民学习应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确保推广一亩,成功一亩,示范一片,成功一片。

(五)加强技术指导,强化技术培训

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过程中,要成立技术实施小组,由农机、栽培、土肥、植保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制定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建立农机、农艺的配套协作机制,总结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规范,提高机械化育插秧的技术到位率和生产水平。认真总结近年来机插秧培训工作经验,根据本地水稻生产特点和购机对象实际情况,认真制订培训计划,明确责任分工,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举办各种类型的插秧机使用培训班,召开软盘育秧和机械插秧现场会,现场培训育插秧机手和农户,特别要加强对县乡村三级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要加强分类指导,提高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覆盖面,以培训技术骨干为主要对象,通过课堂授课、分组研讨交流、实地操作演练等形式,强化培训的整体效果。通过培训,真正使每个学员掌握插秧机操作要领、维修保养、软盘育秧和大田管理技术,培养出既懂农机又懂农艺的复合型人才,确保试验、示范成功。

(六)把握关键环节,搞好农机农艺结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要靠生物化学技术,又要靠机械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农机、农艺相互适应,互促共进,互惠共赢,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农机化技术的推广,不但是推广应用机具,还要推广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涉及品种的选用、育秧、植保、田间管理等农艺技术,农艺环节比较多,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把好“四个关键环节”,建立农机、农艺零距离协调协作机制。

把好育秧环节。“机械插秧七分育三分插。”多年来推而不广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其难点不是插秧,而是育秧。软盘育秧是机械插秧技术推广的基础,要统一品种、统一育秧模式、统一选用秧田,进行相对集中育秧,以便于统一管理秧田,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调节使用水源和病虫草害防治。选择优质、高产、稳产、抗性好、早熟、穗粒并重型品种,坚持高标准筛选床土和制作秧板,适期高密度播种,严格控制播量(每盘播芽谷150克),最好使用手动播种机播种,提高均匀播种水平。切实加强苗期管理,科学控水、控温,及时揭膜炼苗,适时精施断奶肥、送嫁肥,高度重视稻灰虱等病虫害防治,确保苗匀、苗全、苗齐、苗壮。

把好耕整环节。水田耕整要超前,宁可田等秧,不可秧等田。麦收后及时上水泡田,然后用水田秸秆还田机进行灭茬整地,灭茬后耙地墁平,并做好清除田埂杂草、整修沟渠、田埂等工作。根据土壤肥力、茬口等因素,科学施用基肥。对小麦秸秆还田量较大的地块,在插秧前一天每亩增施碳酸氢氨10-15公斤作面肥,防止秸秆在腐烂过程中形成生物夺氮,造成土壤中速效氮肥短时亏缺。结合泥浆沉实,搞好化除封杀,压低杂草发生基数。

把好机插环节。栽前3天控水炼苗,坚持带药移栽、适期早栽,秧龄控制在15-20天(“三叶一心”期),苗高12-18厘米。机插秧时大田水层深度宜控制在1-2厘米(瓜皮水),既防止水深漂秧,又防止无水粘秧。栽插以“不漂不倒,越浅越好”为原则,插深一般控制在0.5-1.5厘米范围内,防止栽插过深,充分发挥机插秧浅栽快发的优势。重视机具调试,提高作业质量,降低漂秧、倒秧、伤秧和漏插率。严格控制基本苗,每亩掌握在8-10万株的范围,具体应根据地力和施肥水平作适当调整。合理安排机械作业,做到以机定田,以田定秧。把好田管环节。坚持一栽就管,促进秧苗早发稳长,切实抓好全生育期的水浆管理、肥料运筹和病虫草害防治。严格按照技术要求,突出薄水栽插、浅水活

棵、科学施用返青分蘖肥和拔节孕穗肥、适时适度搁田等关键技术措施,协调水稻中后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建立合理的产量构成结构,施足底肥,早施追肥,湿润灌溉,防治病虫,实现水稻的高产、稳产、增产。

(七)加强质量监管,完善技术体系

积极开展水稻生产机具试验选型,重点支持推广一批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型水稻生产机械。积极培育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强化农机作业、供应、维修等服务网络建设,注重培养高技能维修人才,壮大育插秧机械维修力量,确保机械用得好、能维修、有效益。加强机具质量跟踪调查、投诉监督和质量督导等工作,及时向生产企业反馈调查结果和农民投诉情况,促使企业不断改进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完善售后服务。组织开展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总结和交流,汇编印发相关技术成果资料。归纳和总结育秧关键技术、栽插密度、肥水管理和病虫草害控制技术量化指标,进一步完善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形成适合本地实际的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规程,推动技术本地化和标准化,加快技术普及化。

(八)强化市场运作,创新经营机制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要点(下) 篇3

(一)立苗

立苗期保温保湿,一般温度控制在30℃左右,超过35℃时应揭膜降温。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遇到大雨要及时排水,避免苗床积水。

(二)炼苗

一般在秧苗出土2厘米左右时揭膜炼苗。揭膜原则:由部分至全部逐渐揭;晴天傍晚揭,阴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日平均气温低于12℃时不宜揭膜。温室育秧炼苗温度,白天控制在20~25℃,超过25℃通风降温;晚上低于12℃要盖膜护苗。

(三)水肥管理

先湿后干,秧苗三叶期以前,保持盘土或床土湿润不发白。移栽前控水,促进秧苗盘根老健。根据苗情及时追肥。

(四)病虫害防治

秧苗期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做好防治工作。同时,应经常拔除杂株和杂草,保证秧苗纯度。

(五)秧苗标准

适宜机械化插秧的秧苗应根系发达、苗高适宜、茎部粗壮、叶挺色绿、均匀整齐。参考标准为:叶龄为3叶1心,苗高12~20厘米,茎基宽不小于2毫米,每苗根数12~15条时最佳。

三、机械化插秧

机械化插秧具有定苗定穴、栽深一致等特点。

(一)大田质量要求

机插水稻采用中、小苗移栽,耕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机械化插秧作业质量,要求田块平整,田面整洁、上细下粗、细而不糊、上烂下实、泥浆沉实,水层适中。

综合土壤的地力、茬口等因素,可结合旋耕作业施用适量有机肥和无机肥。

整地后保持水层2~3天,进行适度沉实和病虫草害的防治,即可薄水机插。

(二)秧块准备

插前,秧块床土含水率40%左右(用手指按住底土,以能够稍微按进去为宜)。

将秧苗起盘后小心卷起,叠放于运秧车上,堆放层数一般以2~3层为宜,运至田头应随即卸下平放(清除田头放秧位置的石头、砖块等,防止粘在秧块上,打坏秧针),使秧苗自然舒展;做到随起随运随插,避免烈日伤苗。

双膜育秧应按插秧机作业要求切块起秧,将整块秧板切成适合机插的标准秧块,宽为27.5~28厘米、长为58厘米左右。

(三)插秧作业

1.插秧前的准备

插秧作业前,机手须对插秧机做一次全面检查调试,各运行部件应转动灵活,无碰撞卡滞现象。转动部件要加注润滑油,以确保插秧机能够正常工作。

装秧苗前须将空秧箱移动到导轨的一端再装秧苗,防止漏插。秧块要紧贴秧箱,不拱起,两片秧块接头处要对齐,不留间隙,必要时秧块与秧箱间要洒水润滑,使秧块下滑顺畅。

按照农艺要求,确定株距和每穴秧苗的株数,调节好相应的株距和取秧量,保证每667平方米(1亩)大田适宜的基本苗。

根据大田泥脚深度,调整插秧机插秧深度,并根据土壤软硬度,通过调节仿形机构灵敏度来控制插深的一致性,达到不漂不倒,深浅适宜。

选择适宜的栽插行走路线,正确使用划印器和侧对行器,以保证插秧的直线度和邻接行距。

2.插秧作业质量

机械化插秧的作业质量对水稻的高产、稳产影响至关重要。作业质量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漏插:指机插后插穴内无秧苗。漏插率小于或等于5%。

伤秧:指秧苗插后茎基部有折伤、刺伤和切断现象。伤秧率小于或等于4%。

漂秧:指插后秧苗漂浮在水(泥)面。漂秧率小于或等于3%。

勾秧:指插后秧苗茎基部90°以上的弯曲。勾秧率小于或等于4%。

翻倒:指秧苗倒于田中,叶梢部与泥面接触。翻倒率小于或等于4%。

均匀度:指各穴秧苗株数与其平均株数的接近程度。均匀度合格率大于或等于85%。

插秧深度一致性:一般插秧深度在0~10毫米(以秧苗土层上表面为基准)。

四、大田管理

(一)施肥

肥料种类和施肥量与当地的常规栽插相似。基肥为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施用;分蘖肥宜分多次施用;穗肥以促花肥和保花肥相结合,以促花肥为主。

(二)管水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 篇4

一、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大批劳动力的转移;新生代、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 像水稻插秧这样繁重的工作, 能够承担的人员越来越少;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 为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有力条件, 几年来水稻插秧机数量大量增加, 是实现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有利时机。

1.水稻育插秧机械化, 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水稻生产季节性很强, 用工量大, 时间比较集中, 其余时间劳动力将被闲置;而机械插秧就能大大缓解春耕期间劳动力紧张的问题, 节省生产成本, 转移剩余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 为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水稻育插秧机械化, 可大幅节约秧田, 增加土地利用率, 增加农民收入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 机械化棚盘育秧, 播种均匀, 密度高, 病、菌害发生少, 提高了育秧功效, 秧田利用率提高8倍以上;机械插秧可提高水稻亩产量5%以上, 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平均亩增加收入150多元。

3.水稻育插秧机械化, 是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 实现高产稳产的技术保障

现代农业生产要求是高效、精准、低耗和可持续发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插秧时间和农艺要求, 插秧深浅一致、株距一致, 秧苗返青早分蘖快;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节省成本, 实现水稻高产稳产, 确保粮食安全。

4.水稻育插秧机械化, 是实现水稻标准化生产, 提高水稻品质的保障

由于机械插秧采用定行、定距、定量、定深栽植, 可实现行距、株距、穴株数、插深的控制和时间集中, 保证水稻插在“腰窝”上, 保证技术要求, 实现水稻标准化生产, 提高了水、肥、光、药的利用效果, 使植株分布合理有序, 禾苗个体与群体有机结合, 通风良好, 光能利用率高, 从而改善田间小气候, 减少病虫害, 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提高水稻品质。

二、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要因地制宜地发展

1.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原则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要逐步完善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不仅要使插秧机作业满足农艺要求, 也要使棚盘育秧既符合农艺要求, 又适应机械插秧的作业技术要求。育出适合机械插秧的秧苗, 达到高矮一致、三叶一心、根盘如毡、乱而不散, 达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相互促进。

2.坚持区域自然条件原则

要做到新、老水田区有区别、平原与山区有区别、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区别, 做到建棚标准有区别, 水田池面大小有区别, 做到因地制宜符合当地自然条件, 积极发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

3.坚持积极引导稳妥发展和农民首创原则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在推广示范过程中, 既要正确引导农民按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操作规程执行, 又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在品种选择、药剂选择、育秧棚大小的选择和播种时间上, 要与农民协调一致, 确保农民的切身利益不受损失。

三、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必将为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作出贡献

水稻工厂化育插秧 篇5

加强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作者:陶应宏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5期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作为当前农机化主推技术之一,各级政府都采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水稻机械化插秧新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效率高,大大缩短了插秧期,南方机插秧可保证两季稻都能适时插秧,提早成熟,北方能躲过低温冻害,促进稳产、高产、优质;质量好,机插秧的秧苗株距、行距一致,并保株、保穴,秧苗深浅一致,能做到浅插、增加有效分蘖,达到壮杆、大穗,增产;减轻劳动强度,代替人工插秧,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繁重体力劳动。因此,必须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一、当前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的有利形势

1.政府重视,政策支持

在近几年来的中央1号文件中,都明确指出:大力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国家对农民购置插秧机给予补贴。因此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层层进行叠加补贴,插秧机补贴高达30%以上,农民只需花费少量的钱,就给购买到高性能的插秧机,极大地刺激了农民购买插秧机的欲望。

2.机插秧育秧技术日趋成熟。

机插秧技术关键是育秧技术,农民推广技术人员经过多年来的不断试验。总结,根据技术规范,因地制宜,把育秧技术本土化处理,使农民更能完全掌握好、运用好。在工厂化育秧基础上,创造出软盘育秧、双膜育秧、淤泥育秧、软盘育秧旱育湿润管理等技术,育秧技术的本土化、多样化,成为机插秧快速推广的有力支撑。

3.土地流转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种植,解决了机插秧用水的矛盾。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农业生产实行规模化生产,必须依赖于农业机械化,水稻种植必须实行插秧机械化,既可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又能提高生产效率。土地流转的加快,也促进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土地流转的加快,成为机插秧技术推广的隐形助力剂,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成为机插秧技术推广的生力军。

4.插秧机生产厂家的增多

农机生产厂家的政策敏锐性,紧紧抓住国家惠农政策和插秧机潜在的巨大市场契机,纷纷投身于插秧的科研开发、生产,充分吸收外国的先进成熟的生产技术,生产出众多品牌的高性

能插秧机。插秧机生产厂家的增多,事必形成插秧机的性价比的竞争将加快插秧机技术的推广。

二、目前插秧机服务网络的几种模式

1.厂方直接服务

由厂方技术三包人员直接服务于用户,简单对用户进行机械操作培训、帮助调试插秧机下田作业,遇到故障进行维修。服务范围局限于某一品牌,没有三包配件库,一般1个省只有几名服务人员,三包服务半径大,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

2.经销商服务

销售商指导用户机械操作,对插秧机三包,维修由生产厂方负责。服务范围也局限于某一品牌,一般1县有1个经销商,服务半径较小,没有三包配件库,服务质量也得不到充分保障。

3.县级农机推广站服务

区域销售由县级农机推广站代理,厂方对农机推广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再由农机推广技术人员对用户进行技术培训,培训操作、调整、保养等。由农机推广技术人员帮助调试下田作业、三包服务。服务范围较大(不局限于某一品牌),建立了三包配件库,服务半径较小,服务质量有一定的保障。

以上三种模式在机插秧推广前期,机具较小时都能适应,但在农民全面使用机插秧技术时,随着插秧机每年新增数量、品牌的增加,旧插秧机的保养、维修,服务能力、水平和质量都日趋下降,服务体系脆弱,在农民服务得不到充分保障时,就会严重影响到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因此建立、完善服务网络迫在眉睫。

三、影响我县机插秧技术推广的不利因素

1.机插秧育秧技术较复杂

从营养土、软盘的准备,到苗床的整理,再到苗田的田间管理,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相对于传统的育秧而言,技术较复杂,不易被农户接受。

2.土地流转难

单个家庭的责任田块分布零散,面积较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农村土地规范经营的少,已实现规范经营的,其随意性大,承包经营合同多是一年一定,承包人对农业机械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3.推广单位的工作经费短缺

目前机插秧推广工作主要由县级推广站承担,而县级财政预算只能保证发工作,省、市两级的补贴全部用在机械上,造成推广单位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影响了推广工作。

四、促进我县水稻机插秧技术成果快速推广应用的对策

1.强化宣传,增强对搞好机插秧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广泛宣传,要使广大干部群众能够充分认识到机插秧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结合,有利于农民分工分业,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2.加强示范推广力度

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建立推广示范基地,有重点地选择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加入机插秧行列,解决人员和机械力量不足的问题。二是农机部门解决好育秧技术的实用性研究。在结合本地实际的基础上,选择推广适用的机型和适用的机插秧技术。

3.打造优势机插秧推广平台

以有一定规范的农机大户、种田大户、农机服务组织为依托,打造优势机插秧推广平台,鼓励农机人员领办、兴办机插秧服务组织。如以现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领导,带动周边农民逐步加入合作组织,以实现农业的规范化、集约化生产,同时,着重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晋级,提升水稻生产效率,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升我县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4.建立稳定的农机补贴激励机制

以机插秧技术为主要对象,制定具有长效性、连续性、稳定性的农机补贴政策,并要做到政策早制定、早宣传、早兑现。同时,对采用水稻机插的农机户和种粮户进行专项补贴,以提高农民使用机插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在安排购买机械补贴的同时,适当考虑推广单位的工作经费,以落实好服务工作,增强服务体系的后劲。

水稻工厂化育插秧 篇6

1.1 床土准备

选用土壤肥沃、无残茬、砾石、杂草、无污染的壤土。大田一般需备营养细土100kg/667m2作床土, 另备未培肥过筛细土25kg作盖籽土。

1.2 秧田准备

秧田地最好在上一年秋季翻地, 翻地后经过一冬的风华, 有利旱找平、旱作床、作床后在压实, 做成宽1.5m, 长10~15m的床面, 挖好床头沟和排水沟以利排水。

1.3 种子准备

选择优质、高产、稳产、分蘖中等、抗性好的盐丰47, 一般大田用种量为2.5~3kg/667m2。机插育秧的播种量相对较高, 一般的芽谷播量为120~150g。

2 育秧技术

2.1 机械化育秧播种

准备适宜数量的硬塑盘作为托盘周转。播前要调试好播种机, 使盘内底土厚度稳定在2~2.5cm;精确调整好播种量, 使每盘播芽谷稳定在预先确定的适宜范围;覆土厚度0.3~0.5cm, 以看不见芽谷为宜;洒水量控制在底土水分达饱和状态, 覆土后10min内盘面干土应自然吸湿无白面。

2.2 高温高湿促齐苗

播种到出苗期一般为棚膜密封阶段, 以保温保湿为主, 只有当膜内温度超过35℃时才可于中午揭开苗床两头通风降温, 随后及时封盖。此间若床土发白、秧苗卷叶时应灌“跑马水”保湿。

2.3 及时炼苗

在秧苗出土2cm左右、不完全叶至第1叶抽出时 (播后3~5天) 揭膜炼苗。若覆盖时间过长, 遇烈日高温容易灼伤幼苗。

2.4 用好“断奶肥”

断奶肥一般在一叶一心期 (播后7~8天) 施用。秧池田用腐熟的粪清500kg/667m2兑水1 000kg/667m2或用尿素5kg/667m2 (约合每盘用尿素2g) 兑水500kg/667m2, 于傍晚秧苗叶片吐水时浇施。

2.5 看苗施好送嫁肥

一般在移栽前3~4天进行;用肥量及施用方法应视苗色而定:叶色褪淡的脱力苗, 用尿素4~4.5kg/667m2兑水500kg于傍晚均匀喷洒或泼浇, 施后并洒一次清水以防肥害烧苗;叶色正常、叶挺拔而不下披苗, 用尿素1~1.5kg/667m2兑水100~150kg进行根外喷施;叶色浓绿且叶片下披苗, 切勿施肥, 应采取控水措施来提高苗质。

2.6 适时控水炼苗

晴天保持半沟水, 若中午秧苗卷叶时可采取洒水补湿。阴雨天气应排干秧沟积水, 特别是在起秧栽插前, 雨前要盖膜遮雨, 防止床土含水率过高而影响起秧和栽插。

2.7 坚持带药移栽

在栽前1~2天用2.5%快杀灵乳油30~35ml/667m2兑水40~60kg进行喷雾。在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区, 防治时应加10%吡虫啉乳油15ml/667m2, 控制灰飞虱的带毒传播危害, 做到带药移栽, 一药兼治。

2.8 正确起运移栽

起盘后小心卷起盘内秧块, 叠放于运秧车, 堆放层数一般2~3层为宜, 切勿过多而加大底层压力, 避免秧块变形和折断秧苗, 运至田头应随即卸下平放, 让其秧苗自然舒展, 利于机插。

3 机械插秧技术

3.1 水田耕整机械化工艺路线

在满足农业技术和机插秧技术要求的前提下, 合理选择、使用水田灭茬耕整机械化工艺和作业机具的技术。先灭茬耕翻、晒垡、灭茬碎土、灌水泡田、耙田、耥平田面。

3.2 作业技术要求

旋耕深度10~15cm, 犁耕深度12~15cm, 不重不漏;田块平整无残茬, 高低差不超过3cm, 表土硬软度适中, 泥脚深度小于30cm, 沙壤土插前沉淀1天, 壤土插前沉实2天, 粘土插前沉实3天, 提前灌水泡田12~24h后进行灭茬耕耙作业;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 泥浆深度5~8cm, 水深1~3cm, 要求上糊下实。

参考文献

[1]臧勇.水稻机插大棚 (工厂化) 育苗技术[J].北方水稻, 2010, 40 (2) :51-52.

[2]王彦, 王力波.水稻工厂育苗机械插秧技术经济分析[J].价值工程, 2011, 30 (15) :140-141.

[3]王宇.工厂化大棚育苗培育机插壮秧的几点技术措施[J].北方水稻, 2014, (4) :63.

[4]马兴全, 侯守贵, 代贵金, 等.辽宁水稻大棚工厂化育苗技术[J].中国稻米, 2015, (2) :77-79.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研究 篇7

农业部在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示范推广的“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项目是多种机械化技术的集成,包括机械耕地技术、水稻软盘育秧技术、机械栽插技术、机插大田管理技术等。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扩大推广水稻插秧机械化技术,对于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增收增效,从而拉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如下:

1 软盘育秧技术

1.1 育秧

(1)营养土。菜园土或耕作熟化的旱地土或冬耕、晒垡、春耖的稻田土,1hm2大田准备1.5m3过筛细土(大面积育秧用粉碎机效率更高),土粒径<5mm, 1m3细土施硫酸铵6kg,过磷酸钙10kg, pH值5.5~6.5为宜。盖籽土不施肥。

(2)种子。单季粳稻选择中晚熟(150天左右)、大穗型(130~150粒)、分蘖力中等的本地当家品种,如9746(武育粳7号)等。1hm2备种52.5kg,盐水选种,种子发芽率>95%,发芽势>85%,催芽播种,1hm2软盘375张,每盘播芽谷130~150g。

(3)苗床。选择排灌方便、运输便捷的田块作秧田,与需插大田面积按1∶100的比例留足,畦宽1.4m,沟宽0.25~0.3m,沟深0.15m,要求苗床做到平、光、实。

(4)适期播栽。根据茬口和安全齐穗期确定播种期、机插期,当涂县单季粳稻以5月15日~31日范围内都可播种,秧龄以15~20天为宜。

(5)播种技术路线:

(6) 苗床管理技术路线:

1.2 育秧环节易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

1.2.1 易出现的技术问题

(1)营养土取土含石灰、除草剂、施有未腐熟人畜粪(如鸡粪)、长期堆闷霉变、成分复杂的老墙土等,容易造成点片白化苗、烧芽、绵腐烂芽和二叶一心死苗等现象。

营养土培肥不合理。尿素或成分不清的复混肥等不能用作种肥的肥料。施肥过重易造成苗期死苗和僵苗。不能用施肥的营养土作盖籽土。

(2)苗床整做不平实,宽度不足,软盘与苗床或软盘与软盘间有间隙,两边有悬空,易造成青枯失水死苗。

(3)营养土过薄,未达到2cm,增加秧苗期管理难度,增加机插时伤秧率。

(4)揭膜过迟,造成秧苗过长;盖草过多或过少,造成温度过高或不足,低温出苗不整齐,高温畦中易烧种;揭膜前雨水多,膜上积水未清除等。

(5)苗期追肥不当,施肥种类不对,数量过多等,造成碳、氮比例失调,秧苗抗植伤力低,机插后死苗多。

(6)水分管理中,旱育秧卷叶时未及时补水,造成生理失水死苗;控水育秧时灌水上苗床,造成苗高超过20cm,基鞘发黄,形成弱苗;起秧前灌水过多,造成机插时堵塞输秧,成行漏插;水分过少,造成易散开裂秧块等。

(7)移栽时起秧过多,不能及时栽插或运输路线过长等。

1.2.2 解决方法

(1)营养土操作程序:①旱地稻田冬耕、晒垡、施腐熟农家肥,春旋耕2次施优质复合肥,过筛、堆闷、备用。②大面积育秧,播前取适宜土源(如适宜的菜园土),用粉碎机粉碎,施硫酸铵6kg/m3,过磷酸钙10kg/m3,堆闷备用。③在素土育秧试验基础上,取肥沃土源(如适宜的菜园土),过筛堆闷,可直接育秧,但要注重断奶肥的施用。

(2)干耕整平苗床,灌水开沟,防水至半沟水,3天左右后起沟泥填平苗床,做到平、光、实,及时铺软盘、铺营养土。

(3)了解品种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肥水管理。适期播栽,通过肥水管理促控分蘖,达到适宜群体。

2 机械化耕地技术

干耕深15cm左右,不宜过深,灌水整平,沉实1~3天(沙壤土1天,壤土2天,粘壤土3天),基肥施复合肥300~450kg/hm2, (35%复合肥施450kg/hm2或45%复合肥300kg/hm2,根据土壤供肥情况,酌施尿素75kg/hm2左右,施磷肥300~600kg/hm2左右,钾肥75kg/hm2左右),“瓜皮水”时机插。

3 机械栽插技术

一是调整插深,调至最浅位置试插,下田检查,以0~1.0cm最适宜,不能超过3cm,如若达不到要求,再调整浮板,同时检查漂秧率。二是调整取秧量至每穴3~5苗。三是调整株距,单季粳稻以11.7cm株距,1hm2插27万穴,肥力较高的田可选择13.1cm株距,1hm2插24万穴,使1hm2大田基本苗达75~120万株。

4 机插大田管理

4.1 水管

栽后3~4天浅水护苗,以不淹没秧心为适;活棵后灌寸水,前水不见后水;总茎蘖数达预期穗数80%~90%时(即20万左右,视分蘖长势而定),开始搁田,分3~4次轻搁,以土壤不起裂缝为宜,至拔节孕穗;孕穗至抽穗后15天内,浅水护苗;抽穗后15天(灌浆结实期)间隙上水,干湿交替;收割前5~7天断水。

4.2 施肥

活棵分蘖期分三次追肥,总氮量50%,第一次结合小苗除草剂于栽后7天左右施尿素90~120kg/hm2,栽后12天左右施尿素105~135kg/hm2,栽后18左右,视苗色施复合肥150~180kg/hm2(或尿素35~60kg/hm2),以利正常退淡。拔节孕穗期视苗色分二次追肥,叶龄余数3.5左右施促花肥尿素105~120kg/hm2,出穗前18~20天,叶龄余数1.2叶时,施保花肥尿素45~75kg/hm2。

4.3 大田管理易出现的问题

苗床播种量过大,秧苗素质差,造成大田僵苗和死苗;耕作沉实不当或栽插过深,造成地下节间伸长而僵苗不发;除草剂选用不当或肥效不全,造成僵苗;活棵返青期长期灌水,造成水、气不协调而僵苗;前期苗小根少,分蘖肥运筹不当,造成肥害并降低了肥料利用率;控蘖期水分管理不当,搁田过早、过重,造成茎蘖苗不足或死蘖;搁田过轻、过迟,造成群体高峰苗过高,穗少粒少;促花肥施用过早,易造成基部节间伸长,施用过迟,造成枝梗分化少,穗粒数少;保花肥施用期脱肥,造成颖花退化,结实率下降;后期脱水过早,遇低温易造成结实率和穗重下降,甚至青枯死苗,稻米品质下降。

推广水稻机械育插秧的措施与建议 篇8

1 主要措施

1.1 加大扶持力度, 积极筹措资金

肥东县农机部门积极筹措资金, 在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30%的基础上, 又争取了市财政补贴10%和县财政补贴10%的政策支持, 农户购买一台插秧机, 仅需出一半钱即可, 有力地调动了农民购置、使用插秧机的积极性。

1.2 不断探索创新, 发挥技术效益

1.2.1 育秧软盘的选择

经过双膜育秧和软盘育秧的对比试验, 双膜育秧成本较大, 育秧材料多数农户都是一次性使用, 同时人工切割秧片不规范, 容易影响机插秧质量。软盘育秧操作性和育秧质量比双膜育秧效果更好, 软盘可重复使用3~5年。

1.2.2 育秧模式

根据目前土地承包经营制实际, 对一家一户育秧和插秧机经营者有偿服务, 由农机人员与农机户对育秧技术进行指导, 把有机户和无机户的得益联系在一起, 加快了技术推广的步伐, 对各农业示范点, 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插秧、统一服务、统一种植的“五统一”生产模式。积极推进了全县水稻机插秧的进程。

1.2.3 育秧用土的改进

选择沙壤土田块作为秧田, 采取直接在秧田中打浆上盘, 减少用工成本, 减少劳动强度, 育秧方法简便、易作。

1.3 强化领导, 明确职责, 相互配合, 整体推进

肥东县专门成立了以主管副局长为组长, 各有关部门、示范点和种植面积大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水稻机械化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由于组织完善, 领导得力, 层层落实任务, 级级夯实责任, 为水稻育插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1.4 狠抓技术培训, 加快技术普及

2010年为了搞好全县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 邀请了安徽省农机推广总站技术人员结合我县实际条件, 制定水稻机插秧技术培训讲义, 对全县各乡镇的机插技术骨干和农机户进行了实地培训, 共培训农户500余人。

2 存在的问题

2.1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推广力度小

2010年全县乡镇机构改革, 乡镇农机部门下放由乡镇政府管理, 部分乡镇农机管理人员被分流至其它部门, 农机管理形同虚设, 目前部分乡镇农机推广几乎停滞。

2.2 机械化整地、育秧技术还不能配套

目前肥东县水稻机插环节的作业质量仍耕整地质量和育秧质量的直接影响。从目前全县水稻种植的现状来看, 育秧技术还不成熟, 秧苗质量不高, 农户没有完全掌握标准化育秧技术。

2.3 作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机服务组织不够健全, 组织作业有难度;二是机具维修成本太高。

3 几点建议

3.1 把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和农机推广纳入政府的绩效考核, 让基层的农机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3.2 加强水稻机插技术示范推广与立项培训。设立

专项资金, 建立水稻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基地, 进一步完善不同区域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开展以机插育秧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培训。3.3加大水稻机械化技术装备的推广力度。首先应制定长远而系统的规划, 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的引导作用, 促进全县水稻插秧机保有量增加。同时加强水稻标准化育秧和水田平整等环节和装备的推广应用。其次加强育秧和插秧环节的技术配合。在育秧前对农户进行育秧技术培训, 育秧时召开育秧现场会, 严格按照机插标准进行育秧, 对重点机插户实行上门服务指导, 开通农机服务热线, 为农户答疑解惑。

3.4 鼓励农机化服务组织作业。结合我县实际情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技术要点 篇9

1 机械化育秧关键技术

1.1 秧苗培育指标

毯状秧苗的主要指标:苗株一般高在12~17 cm之间, 茎基宽大于2 mm, 白根在10条以上, 地上百株干重至少大于2 g, 叶龄3.5~4.0叶, 无病虫害。对均衡群体的秧苗要求:根系发达、盘结好, 常规稻要求成苗1.5~3.0株/cm2, 杂交稻则为1.0~1.5株/cm2;秧块标准为提起不散, 形如毯状, 盘根带土的厚度在2.0~2.5 cm之间, 保持厚薄一致[1]。

1.2 苗床土准备

苗床土一般采用向阳背风、排灌方便、土壤较好的菜园土, 对拟定的地块进行小于15 cm的浅耕, 稍做晾晒, 待到土壤达到用手捏碎但又不板结的程度, 即含水率达到20%~30%的时候, 再用微耕机进行3~5次的反复浅旋耕, 再铲取地表不大于10 cm的土用粗米筛筛过, 去掉前作物残茬和石块, 保证细土粒的直径小于5 mm, 按1∶10的比例均匀撒入经过堆闷充分熟化的农家肥, 注意未经腐熟的厩肥不可使用。一般该苗床土在冬天就准备好, 经过一冬的冻融, 开春时泥土地会变得细软松碎, 而且富含营养成份。

1.3 软盘铺设要求

在实际铺设软盘时, 要注意软盘底面与厢面的紧密贴合, 不可出现架空的现象, 然后在相邻的软盘之间填充适量的细土, 并且互相靠紧。苗床上软盘的四周也要用细土填实, 以防止细盘填入床土后软盘机械变型而引起胀盘。育成的秧块要达到28 cm×58 cm, 才符合插秧的技术要求, 从而减少机插时漏插或断行的情况发生, 保证机插时顺畅送秧。

2 机械化播种关键技术

因为机插育秧苗龄短、秧苗弹性小、播量大的特点, 所以在实际播种时要按照水稻品种的全生育期长短、水源情况以及前后的作茬口来考虑安排, 宁可“田等秧”, 也不能“秧等田”。一般日均温在8~10℃时即可。

播种前种子要按照常规的方法选种、浸种、消毒以及催芽, 并将软盘中的苗床土用水充分浇透, 1 m2的软盘用70%的敌克松可湿性粉2.5 g按600倍稀释后均匀的洒在床土上, 如果天气晴好气温高, 则用量减半。在苗床土消毒后, 将刚破胸露白的芽谷分3~4次均匀称量撒在苗床土上, 再用细土将种子覆盖好, 覆盖厚度以不见芽谷为宜[2]。覆盖后禁止浇水, 以防止苗床表土大块板结被秧苗顶起。然后覆盖平膜并搭好拱架, 拱高在40~50 cm, 再将拱中心用绳子扯骨, 压好四周, 然后再将一层遮阳拱膜盖在平覆膜, 抽针齐后再揭去平膜。

3 机械化插秧关键技术

3.1 秧苗起运

机插水稻要尽量用中、小苗栽移, 为防止秧苗枯萎要尽量减少秧苗的搬动次数, 为保证秧块的尺寸, 要做到秧苗随起、随运、随插。为避免底层压力过大、秧块变形、折断秧苗, 运秧时层数的堆放一般不超过3层。待秧苗送到田边后要马上卸下、平放, 以使秧苗尽量自然舒展。如果运送过程中阳光强烈, 则要注意防晒遮阳, 以防止秧苗被晒坏。

3.2 大田整理

耕整地质量的好坏对于插秧作业的影响也很大。大田的基肥一定要足, 中肥田一般每667 m2可以施25%人畜肥500~750 kg和复合肥40~50 kg做底肥, 然后进行翻耕, 以做到土肥交融、全层施肥。大田整理要求无杂草、田面平整、无杂物稻茬、表土软硬适中、田面高低适度、下实上烂[2]。为了提高机插的质量, 大田整理后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沉实, 以避免栽插过深或倒秧、浮秧的情况出现。待到沉淀不结板、泥水分清后即可插秧, 保证薄水层约2 cm为最佳。

3.3 插秧要求

万州区分水镇属长江中下游丘陵区域, 海拔300~500 m, 一般每667 m2插1.5万丛为宜。插秧机的行距是固定好的, 为30 cm, 所以品种不同的水稻要用手动来调节株距手柄, 行株距是30 cm×13 cm。通常情况下常规稻每丛插2~3粒谷秧, 而杂交稻每丛则为1.0~1.5粒谷秧。并且要调好插秧的深度, 一般情况下以小秧块的上表面和田面相平为宜。当机插的缺株率高于10%时, 特别出现了较大的天窗或者较长的断垄时, 为保证匀苗, 要适时的进行人工补缺, 以利高产。为防止因大雨田间的水层过深或者客田串水而造成倒苗、漂苗或者淹苗的情况发生, 在机插后要及时做好“平水缺”。

4 田间管理技术

4.1 及时补苗

机插的秧苗会受到机械、育秧质量以及整田质量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会出现一定空株情况, 所以要留下一部分秧苗, 以便在机插后进行及时的人工补缺, 从而提高秧苗的均匀度, 降低空株率, 保证秧苗的基本数量[4]。

4.2 水分管理

栽插秧苗时的水层深度一般为1~3 cm, 这样有利于秧爪的清洗, 也保证了秧苗不漂、不倒、不空插, 并且还可以防止高温蒸苗。机插的秧苗小, 为利于秧苗的返青成活, 通常以浅水湿润灌溉为主。当秧苗进行活棵分蘖期, 就可以用薄水露泥勤灌, 从而达到以水调气、以气促根、以水调肥、分蘖早生快发的要求。机插秧苗的分蘖势相对较强, 高峰苗来势较猛, 可以针对这种情况把自然断水落干晒田提前到预计成穗数达到85%的时候, 然后再进行反复多次晒田[5], 直至田中不陷脚, 白根满田, 叶色落黄淡褪, 田中炸丝裂, 从而控制秧苗基部节间伸长以及抑制无效分蘖, 从而提高根系的活动。水稻在孕穗、抽穗时期水量需求较大, 这时要建立起浅水层, 以促进颖花分化发育以及抽穗扬花。在灌浆结实期要实行间歇灌水法, 即“前水不见后水”, 干湿交替, 以更加利于养根保叶, 防止水稻早衰。

4.3 施肥平衡

施肥要视稻田的肥力而定, 一般土壤施纯氮150~180 kg/hm2可以, 氮磷钾配比为1∶0.5∶1, 分蘖肥与氮肥中底肥的比例为3∶7。

摘要: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技术是采用规范育秧、机械化插秧的水稻移裁技术, 可以降低劳动强度, 实现水稻生产的高产稳产、节本增收。结合生产实际, 介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和田间管理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水稻,机械育插秧,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帅林根, 周振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三十问”[J].南方农机, 2010, (1) :31-32.

[2]刘开顺.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中应纠正的几种做法[J].现代农业装备, 2010, (1) :88.

[3]吴亦鹏.水稻插秧机械化有赖技术创新[J].农机市场, 2010, (6) :14.

[4]喻春莲, 任光俊, 池忠志, 等.四川水稻丰产科技工程主推技术模式及应用效果[J].西南农业学报, 2010, 23 (3) :636-640.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 篇10

关键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播种,插秧,肥水管理

1 苗床准备

选用土壤肥沃, 无残茬、砾石、杂草, 无污染的壤土;大田常规水稻一般需备细土1 200~1 500 kg/hm2;肥沃的土壤一般机械粉碎、过筛后可直播使用;其他土壤提倡在冬季完成取土, 拌入一定有机肥熟化后方可使用。当土壤水分适宜时 (含水率10%~15%) , 进行过筛 (土质黏性大的还要先粉碎) , 要求过筛后土粒直径不大于5 mm, 其中2~4 mm直径的土粒达到60%以上;经过培肥的土壤, 过筛后堆放并用农膜覆盖继续熟化[1]。流水线育秧的秧床秧板宽度1.7 m (含秧沟) 。

2 播种

选择分蘖性好、适合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品种。常规品种按135 g/盘、插375盘/hm2计算, 约需种子45 kg/hm2。晒种1~2 d, 用泥水去杂去秕, 用2 000倍稻种清浸种48 h, 清水淘洗后催短芽 (推荐使用催芽器) , 机械流水线播种的破胸露白即可。芽谷摊开晾干4~5 h进行炼芽。单季晚稻一般在5月中下旬分3~4批播种 (按秧龄 (20 d左右) 和机插速度确定) 。采用机械化流水线播种, 铺底土、播种、覆土一次性完成。播时秧板中间坚拉1条绳子, 在绳子两侧各横向摆放1行经流水线播好种子的秧盘 (采用净高为2.5~2.8cm的硬盘) , 每秧板横放2行, 秧板两边约各留边10 cm, 秧沟约30 cm。摆好后用手轻压, 盘间摆放尽量做到平整和无缝隙[2]。播后即可把秧盘运至秧田内进行摆放。

3 秧田管理

秧苗2叶1心前, 保持秧田湿润, 晴天满沟水, 阴天半沟水;后间歇灌水, 晴天可日灌夜排, 起秧前3~4 d, 排干沟水。2叶1心与4叶时, 可视苗情用尿素2 g/盘对水100倍洒施, 秧龄较长时中期应少施肥, 起秧前2~3 d, 秧田施尿素150 g/hm2对水100倍洒施。秧苗重点做好秧蓟马、灰飞虱等病虫防治。叶龄3叶1心, 苗高12~20 cm时即可机插。

4 大田整地

机插水稻采用中、小苗移栽, 耕整地要求田块平整, 细而不糊。大田要适时翻耕、整平。冬闲田要提早翻耕, 在插种前再进行耙耖整平 (一般可先机耕1遍, 再在插种前耖耙整平) , 做到田块平整无残茬, 泥块细匀, 高低差小。在整平大田后, 沉淀1~2 d再插秧 (期间要放掉水, 做到无水或薄水) , 以防止沉苗、深苗。要注意, 大田机耕及整平时间要与机插时间相对应, 原则上要在机插前1~2 d完成。

5 插秧

插前秧块床土含水率应该在40%左右 (用手按住底土, 以稍微能按进去为宜) 。秧苗要按时运送、及时插种, 防止放置时间过长。秧苗运来后放置田头时, 防止粘上石子或小砖块。机插前, 按照插秧机使用说明书, 检查好机器工作是否正常。按照农艺要求, 调节好株距和每穴株数, 根据大田泥脚深度, 调整插秧机插秧深度, 达到不漂不倒、深浅适宜[3]。插种规格30 cm×12 cm (最密一档) , 插27万丛/hm2, 每丛3~5本, 基本苗90万~135万根/hm2, 做到无水或薄水软田浅插, 无漏丛、无缺株、无深株。插秧机栽插作业质量主要指标:漏插率≤5%, 伤秧率≤4%, 漂秧率≤3%, 翻倒率≤3%, 相对均匀度合格率≥85%, 插秧深度合格率≥90%。

6 肥水管理

施肥要求增钾配磷, 前促中控后保。氮肥采用“一基三追”, 掌握大田总氮肥用量折纯氮约225 kg/hm2, 基肥在平田时施有机肥 (在耕前施, 以腐熟猪人粪为好) 7 500~9 000 kg/hm2、碳铵450 kg/hm2、磷肥225 kg/hm2、钾肥112.5 kg/hm2;追肥, 插后4~5 d施尿素150 kg/hm2, 7月中下旬看苗酌施壮秆肥尿素45~60 kg/hm2, 8月上旬末叶色正常褪淡田块, 补施穗肥尿素75~105 kg/hm2。水浆管理上, 做到无水或薄水浅插, 浅水护苗, 返青后及时短期露田促根, 浅水促分蘖。苗数达300万~360万根/hm2时, 及时加深丰产沟, 排水搁田控蘖[4], 分蘖末期再次搁田控高壮秆。搁田由轻到重, 分次轻搁, 孕穗至齐穗期保持浅水层, 齐穗后间歇灌溉, 干湿交替, 后期切忌断水过早, 收割前7~10 d断水, 达到青秆黄熟。

7 病虫草害防治

在做好健身栽培的基础上, 加强大田病虫害的调查与预测, 一般根据机插秧部分病虫害发生比直播田稍早的规律, 根据病虫实际发生情况, 选用高效、广谱、低毒农药及时进行防治。重点做好纹枯病、稻曲病和稻纵卷叶螟、螟虫、稻虱、穗蚜、灰飞虱等病虫害防治。移栽大田后4~5 d, 用丁苄或双超除草剂拌尿素撒施除草。

8 适时收获

水稻以9成黄时收获较好, 收时不混杂, 晒时不放在沥青路或污染过的场地晒, 确保品质优良。

参考文献

[1]熊玉唐, 谭国英, 许婧.贵州省水稻生态旱育秧栽培技术规范[J].耕作与栽培, 2008 (5) :62-63.

[2]徐忠诚, 周文富, 吴琛, 等.水稻提质增效栽培集成新技术[J].种业导刊, 2007 (6) :22-23.

[3]冯玉红, 刘建邦.水稻机插秧育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2008 (3) :47-48.

上一篇:筹资决策分析下一篇:和平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