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成果动态

2024-09-28

新技术成果动态(共7篇)

新技术成果动态 篇1

摘要:近几年来, 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从而带动了很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来自于很多个方面,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在现阶段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以及工作大量的使用土地, 使得耕地大面积的减少, 面对这样的情形, 必须要行动起来, 对于土地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控, 使得土地的使用率得到提高。遥感监测技术就是我们今天面对于国土资源进行监控的重要手段, 下面针对于这些方面展开讨论, 希望能够带给大家更多的帮助。

关键词:遥感监测技术,国土资源,应用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主题, 经过五千年的发展, 我们的地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慢慢的发现我们的环境在不断的变化, 资源在不断的枯竭, 很多的方面都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 怎样向前继续发展是我们现阶段必须要考虑的话题。在我们众多的研究方向中, 土地资源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土地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本, 但是过度的浪费已经成为今天非常重要的一个事实, 加大监管力度成为今天必须的工作。长期以来人们的检测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朝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行业的进一步的发展。

1 土地利用监测技术方法

1.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自古以来都是非常受到人们的重视, 人类各个方面都需要土地资源的参与, 土地调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我国的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开展的非常的精细, 通过全方位的调查整理, 使得土地更加清晰地进行划分, 对于不同种类以及类型进行区分, 整体上来讲, 对于土地的监控措施还是比较到位的。

1.2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 是以上一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的数据及图件为基础, 运用遥感图像处理与识别技术, 从遥感图像上提取变化信息, 从而达到对耕地及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定期监测的目的。与其他监测手段相比, 遥感监测具有速度快、精度高、范围广等特点。自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至今, 建立了在充分利用3S以及地面调查和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手段基础上的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体系, 进行了连续、多周期、多目标的遥感监测, 实现了对重点地区、特定目标土地利用状况的快速监测。

遥感监测技术的优点有:a.监测成果具有精度高、现势性强、可视化程度高、客观反映现状、检索查询便捷等优点, 体现了客观性、及时性, 弥补了人工巡查的时间与人力不足的缺陷。b.能够减少巡检过程中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 在很大的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精准性, 在管理的过程中更加的简便, 对于问题能够更早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大大的提升了数据的质量与效率。

2 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2.1 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

为保持二次调查成果的现势性, 从2010年起, 国家将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统一起来, 全面启动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工程。其技术路线是:各地以遥感监测发现的变化图斑为引导, 将“大范围”土地变更调查转变为目标明确的“点线”调查, 提高了准确性, 通过应用监测结果复核土地变更调查, 发现土地变更调查的错漏现象, 抽取部分重点地区、重点地类, 组织开展国家级外业实地核实工作。

减少人为干预, 保障数据真实。长期以来国家的监控与关注的方向只是数据, 对于实地的考察非常的少, 很多的时候与人为会有一定的影响, 这样数据的真实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对于方案的制定会有一定的错误的引导, 大大的影响了国家的长期规划。今天的土地的调查进行遥感影像技术, 在整体上对于数据等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使得数据更加的清晰准确, 在整个工作流程中大大的减少了人为参与, 很大的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 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于土地的使用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规划。

2.2 在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中的应用

卫片执法检查是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国家级外业核查后, 依据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及遥感监测成果, 对照遥感监测影像, 从监测图斑中抽查重点图斑, 开展土地执法检查工作。遥感影像提供了一个客观的, 持久的解译数据源, 数据结果具有重现, 是土地执法检查部门事前发现、事中跟踪、事后评价的基础数据来源, 最大限度地及早发现土地违法行为, 包括因交通不便不易通过巡查及时发现或因检查不到位而隐藏的土地违法行为, 威慑了各种不规范用地行为, 遏制了违法用地现象,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3 在用地审批业务中的应用

遥感监测成果数据客观反映监测区耕地、建设用地变化情况, 使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范围得到直观体现。应用季度监测、半年监测以及年度监测的动态监测数据成果可以快速发现监测区域范围内用地现状、耕地变化情况和地类变化情况, 对于需要审批的建设用地通过高分辨率监测成果数据可以客观的确认其合法性、可行性和科学性, 通过实地验证, 即获取到土地利用的现势性数据, 减少了资金浪费, 使土地管理决策机构根据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成果数据, 决策用地指标, 制定用地管理措施, 并对建设用地的审批、利用、开发、管理实现动态监督。

2.4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应用

利用最新的遥感成果资料, 修正规划区内各类用地与提供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的不一致部分, 客观的反映现实的用地情况, 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基础图件和信息。

3 人才匮乏

新技术在不断地更新, 但是使用起来一直是一个问题, 员工的专业水平不够高, 对于领悟能力不是很好, 很多的时候感觉经验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新的事物有很大的排斥感。正是这样对于发展非常的不利, 相关的企业应该摆正思想, 对于员工开展培训工作, 使得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很多的企业已经开展了工作, 通过聘请名师进行授课, 通过岗位与实践相结合更快的促进成才的速度。企业更多的组织一些竞赛活动更好的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平时组织些参观, 这样使得员工更好的了解运用先进技术企业的现状, 使得大家从心里进行认可。未来的发展还在继续, 人才对于发展来说非常的关键, 任何的企业想要创新发展都要靠人才, 人才是科技的创造者, 今天的储备就是为了明天的发展。

结束语

土地的使用将是我们今后很长一个时期要研究的重要的方向, 土地使用与规划一旦出现了问题, 极易出现土地的浪费事件, 大大的影响到未来发展, 土地资源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资源, 在过去长期以来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新的时期又有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来开展, 上文在很多的方面进行了介绍, 对于一些问题展开了讨论, 提出的解决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相信, 只要我们摆正思想, 沿着当前的发展路线前行, 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轩宇, 周卫军, 黄利红等.基于RS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法和应用[J].经济地理, 2008, 28 (4) .

新技术成果动态 篇2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新准则,准则中虽然对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披露进行了规范,但是新准则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致使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完备的理论指导。因此,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目前国内外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提出个人的建议。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组织颁布的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准则及规定

1.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2.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3. 巴塞尔委员会

4. 小结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国际上在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问题上已经基本趋同,但还存在着一些差异。其中包括:在披露分类问题上,FASB的规定更为详尽,要求区分套期工具和交易性工具,并在每类之下再按风险类型区分小类进行披露。在公允价值披露问题上,FASB和IASB明确指出了公允价值的三级估计计量模式,而BCBS只要求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名义金额和公允价值。在风险披露问题上,各组织关于信用风险的披露要求基本相同;而对于流动性风险的披露,除了FASB未作出要求以外,其他组织都要求进行到期期限分析;对于市场风险,只有BCBS要求进行VaR值分析。

我们发现,巴塞尔委员会对于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的披露要求最高,它要求将披露的信息与内部风险管理过程相结合,较大地暴露企业的内部风险管理过程和方法。FASB由于针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专门制定了准则,因而要求较为详细和具体。IASB制定的准则是针对所有金融工具的,因而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上仍然存在不够明确的地方。

(二)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1. 在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选择的问题上

美国会计总署(1990年)在一份名为《银行保险基金:改革并增加额外准备金以外的基金》的国会报告中,指出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编报的财务报告不利于银行的提前预警。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财务报告不能反映银行的真实情况,并妨碍了监管的有效进行。美林银行(1992年)在《要求披露公允价值: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的坏消息》和《银行的盯市会计:会计和估值含义》两份报告中指出,SFAS107要求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有助于投资者识别绩优的金融机构,有助于金融分析师洞察金融机构的战略、经营和实际价值,并会影响股价,从而改变企业管理者行为模式。此外,还可以限制管理层的管理失误和冒险行为。Junji Ishikawa(2005)提出,与历史成本会计相比,公允价值会计更具决策相关性,它可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相关、全面的会计信息。此外,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还可以减少历史成本会计为管理层带来潜在的操纵利润的可能性,同时还可以保证所有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得到确认。

2. 在风险管理的问题上

唐·M·钱斯(2004)在《衍生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中,主要对风险管理中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进行研究。他认为:首先应当区别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明白市场风险如何通过delta、gamma和vega值进行管理;此外除了重视以上两种风险外,还应当留意除以上两种之外的风险类型。Rene M.Srulz在《风险管理与衍生产品》(2005)中指出,衍生金融工具发展至今,可以与500支股票指数挂钩,甚至也可以与肯尼迪机场的天气挂钩。据专家估计,目前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规模己经比30年前扩大了100多倍,达到270百亿美元。越来越多的上市银行陷入倒闭的危机中,这些都与肆无忌惮的衍生金融工具创新挂钩。因此控制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基于VaR的研究

1993年,G30集团在研究衍生品种基础上发表了《衍生产品的实践和规则》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度量市场风险的VaR (Value-at-Risk)模型(“风险估价”模型)。稍后由J.P.Morgan推出的用于计算VaR的Risk Metrics的风险控制模型更是被众多金融机构广泛采用。国际清算组织(BIS)已经将风险价值列为对衍生金融工具监控的必要事项,并已经发展出一套一致性的VaR指标作为内部控制与外部披露的手段和内容。巴塞尔委员会也规定了用VaR方法结合内部模型法来度量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VaR方法起初只应用于市场风险管理,后来发展到信贷风险管理。目前的最新发展是应用VaR进行公司风险管理,而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也向整体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不可预见风险管理方向发展。

三、国内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组织颁布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准则及规定

1. 我国财政部

2006年2月财政部相继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一一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一一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四项有关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与国际其他组织颁布的准则相比较,我们发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披露分类、市场风险及披露格式等问题上都缺乏明确的规定,因此尚待改进。

2. 银行监管机构发布的有关规范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5月发布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要求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基础、账面价值和风险管理政策,但未对披露内容和格式作出具体规范。

3. 上市公司监管机构发布的有关规范

2003年3月19日,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8号——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规定应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基础、公允价值、风险头寸和套期确认标准等四项内容,但未就披露的具体内容和格式作出规定。2008年7月25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6号——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取代了18号规定,但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要求基本维持原状。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1. 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信息披露方面

葛家澍(1996)在《当前财务会计的几个问题——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和不确定性》一文中指出“当前财务会计面临的难题不是传统金融工具而是衍生金融工具,它在确认、计量和报告方面都给传统会计带来了冲击,财务会计对它的反应和控制显得特别落后。在信息披露方面,将这些金融工具项目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这些表外项目将会给报告使用者造成隐藏的潜在风险,影响他们的正确决策,损害企业外部关系人的利益。”因此提出了将金融工具表内披露的想法。谷祺在《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披露模式研究》(2003年)中,探讨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两种模式;表内披露模式与表外披露模式。通过对我国现实情况的分析,指出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完全转入表内在我国是不可行的,以表内为主,表外为辅的信息披露模式应该是我国现阶段的现实选择。林立端在《公允价值——未来衍生金融工具计量模式》(2005年)中,指出“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要求现行会计计量基础势必进行创新,公允价值势必成为未来衍生金融工具计量模式的发展趋势。”混合计量导致会计信息不可比,不能满足衍生金融工具未来发展的需要。

2.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披露方面

吴晗青在《从会计信息披露谈衍生工具风险监控》(1999年)中,首先分析了风险产生的根源,然后提出“可靠的会计信息能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使其能够准确及时地对某项投资事件作出判断,减少风险或损失的发生”,提出在金融创新的新形势下,应该对财务会计相关理论进行重构。陈引、许永斌等人(2003)在《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与会计对策》一书中,引入“风险价值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均值——方差”模型及期权定价模型等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为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披露的会计模式研究提供了不同的研究方法。赵晓刚在《衍生金融工具风险防范及其会计方法》(2005年)中,提出从会计确认和会计方法上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防范。

四、发展动向

新技术成果动态 篇3

2010年10月29日,北京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组织研发的“首钢酸轧生产线生产工艺动态分析系统”通过了首钢总公司组织的科技成果验收评估。

该项目根据首钢总公司酸轧生产线的工艺生产状况,利用数据挖掘等信息化技术,通过对实际生产过程数据的分析归纳,开发了集冷连轧过程监控、生产管理和工艺分析于一体的冷连轧生产工艺数据动态分析系统。主要技术创新点有:集冷连轧在线过程监控、生产管理和工艺分析于一体的综合性数据动态分析系统,实现了工艺过程数据和生产管理数据在同一平台上的统一;在线数据分类监控和离线轧后工艺状况的位置追溯,将工艺参数和带钢纵向位置相对应,精细反映质量和参数的对应关系;板形实测数据的全景显示,包括带钢纵向和横向的板形数据,完整反映带钢的板形状况;应用列维布格-麦奎尔特寻优算法对摩擦系数模型进行非线性多项式拟合回归分析,提高模型设定精度;数据挖掘技术在板形工艺参数优化中的应用,达到对板形控制关键工艺参数的优化。

该项目在顺义冷轧分公司酸轧生产线的投入运行,满足了系统设计需求,起到了生产过程监控、轧后产品追溯、生产过程精细化管理的作用。同时为模型系统优化和关键参数优化提供了方向,对该生产线发挥最大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效益显著,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新技术、新成果推介 篇4

一、成果简介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逐渐增多, 同时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也在大大提高。来源于牛初乳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天然、无毒副作用及功效成分明确、生理功能或疗效确切等特点, 是功能性食品的理想原料。目前牛初乳制品的功能性和天然性已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本成果以奶牛分娩后3天内所分泌的初乳为原料, 采用低温冷藏、脱脂、去酪蛋白、超滤浓缩、低温杀菌和冷冻干燥等工艺技术, 开发了系列高活性牛初乳产品。该产品中免疫球蛋白生物活性大于2万生物活力单位, 免疫球蛋白为15%~30%, 菌落总数小于2万个/g。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二、技术指标

1.牛初乳粉免疫球蛋白生物活性大于2万生物活力单位, 免疫球蛋白含量≥15%, 菌落总数小于2万个/g, 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2.采用低温超滤浓缩, 保持其免疫球蛋白生物大分子活性的特点, 同时使设备生产效率提高40%, 降低能耗40%。

3.添加热变性保护剂, 牛初乳经70~75℃, 10~15分钟处理后, Ig G活性含量提高到60%~70%。

三、投资预算及效益分析

年处理150t牛初乳, 项目设备投资300万元, 厂房300m2。

项目的实施可使每头乳牛每年的初乳产值达到800~1 200元, 使奶农每养一头牛, 仅初乳每年每头奶牛净增收120~180元, 能极大地促进奶牛养殖区的发展和奶农的增收。

四、目前推广应用情况

目前已在部分企业推广应用。

功能性乳制品的开发

一、成果简介

本项目利用筛选出的优良、具有降低胆固醇能力和能发酵牛乳产生抗高血压肽的乳酸菌菌株, 采用酶解技术开发出具有降血压功能的乳蛋白活性肽。

通过体外降胆固醇和体内调节血脂试验, 筛选出具有显著降胆固醇功能的乳酸菌菌株, 并通过模拟肠胃试验, 确定了其在胃肠道内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通过发酵牛乳产生抗ACE活性物质能力试验, 筛选出能发酵牛乳产生较强抗ACE活性物质的乳酸菌菌株, 开发了系列发酵乳制品。对乳清蛋白采用酶解技术开发出降血压乳蛋白活性肽, 对开发产品的功能特性经过体外 (ACE抑制效果) 和动物试验 (血压调节功能) 进行测定, 取得了明显的降血压功能。

二、技术指标

1.分离筛选出在模拟胃肠环境条件下有较强抗性, 而且具有较强降胆固醇和降甘油三酯效果的乳酸乳球菌乳亚种, 利用其生产具有降胆固醇功效的功能性酸奶。

2.分离筛选出能发酵牛奶产生较强抑制ACE活性和抗高血压功能的瑞士乳杆菌, 制作的发酵乳的水解产物的抗高血压活性的短肽抑制ACE活性的IC50为7mg/m L。

3.对乳清蛋白采用酶解技术开发出降血压乳蛋白活性肽获的ACE抑制率为94.56%, 乳清蛋白水解物的IC50为0.97mg/m L, 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

4.乳清蛋白多肽 (0.12g/100g体重) 对SHR大鼠的血压有显著 (P<0.05) 降压作用。

三、投资预算及效益分析

自20世纪30年代有国外研究者得出“血管壁增厚即动脉粥样硬化症是不正常胆固醇代谢的结果”这一结论以来, 已有越来越多的实验和研究表明胆固醇与冠心病、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间的关系。国内外大量临床实验证实, 服用乳酸菌及其相关制品具有减少人体血清胆固醇含量, 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功效。发酵乳制品是人们摄入外源乳酸菌的一条重要渠道。本项目所开发的所开发出的功能性发酵乳制品, 对丰富现有乳制品种类, 提高乳品的附加产值, 满足人们健康的需要将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的应用推广前景。

以每瓶降胆固醇酸奶或降高血压酸奶比普通酸奶多卖0.10元计算, 而生产成本却几乎没有增加, 则生产降胆固醇酸奶或降高血压酸奶能新增利润为0.10元/瓶, 以日产30万瓶为例, 则每年可新增利润1 000多万元。

四、目前推广应用情况

目前已在部分企业推广应用。

成都科技

寻成果、找技术, 请到成都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www.cdaas.com)

联系地址:成都市体育场路2号西兴大厦7楼, 邮编:610015

联系电话:028-86623510 66510605 (传真)

新技术成果动态 篇5

本次推介会重点围绕葡萄“避雨栽培”模式、“T型架和V型架”新型栽培架式等5项葡萄种植栽培新技术, 以及巨玫瑰、夏黑、美人指、醉金香等10种新品种进行推介和示范, 旨在通过引进先进葡萄生产模式, 促进成都伏季水果 (葡萄) 产业结构调整, 进一步提升成都区域葡萄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区域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本刊将陆续介绍, 以飨读者。同时, 读者还可在成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网站 (www.cdaas.com) 进行专题搜索。

一、新栽培技术成果

1. 成果单位:四川农业科学院。

2. 技术优缺点简介

(1) “V”型架优点: (1) 早成形、早结果、早丰产。 (2) 光照充足, 显著提高果品商品性。 (3) 便于枝蔓更新和人工作业。 (4) 冬季埋土防寒安全省工, 老干易更新。缺点:行距过密, 并且在不控产条件下易发生气灼病。

(2) “T”型架优点: (1) 产量较高, 增产潜力大。 (2) 病害较轻。 (3) 便于管理, 能节省劳力和架材。 (4) 利于实现葡萄园的机械化。 (5) 可扩大不埋土栽培区域。缺点:成型要晚1年, 容易发生日灼现象。

(3) 水平棚架优点: (1) 花芽容易形成, 丰产、结果量稳定。 (2) 光照充足, 利于葡萄着色, 提高浆果品质。 (3) 宽行距利于机械化操作, 方便省工。 (4) 果穗病害相对减轻, 利于无公害的生产。缺点:主干不分级处理好, 容易形成“半边疯”现象, 使得平面空间浪费大, 光合能力减弱。

(4) “飞鸟架”优点: (1) 光合效率高, 叶片受光度好。 (2) 枝蔓更新问题解决得好。 (3) 结果枝生长势由于末端下垂得到缓和。 (4) 夏剪时适宜采取机械化方式修剪。 (5) 不会发生日灼现象。缺点:主干偏矮, 人工采果和处理副梢时要弯腰。

(5) 避雨栽培优点: (1) 降低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 为欧亚群葡萄拓宽种植区。 (2) 湿度降低后, 不利于病菌繁殖, 可有效减轻病害发生。 (3) 减少喷药次数和用量, 降低生产成本。成都地区从每年使用农药20次左右, 减少到4~5次。 (4) 提高坐果率, 减轻裂果, 增进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 果粉明显增加, 药斑大大减少。 (5) 稳定产量, 提高收入。2010年, 连续暴雨天气后, 只有避雨栽培葡萄园没有发生气灼病现象。缺点: (1) 光照减弱 (光照比露地减少1/4~1/3) 。 (2) 棚内温度偏高, 导致枝蔓徒长, 节间增长, 叶片变薄, 叶色较淡, 制造养分能力减弱, 营养积累较少。 (3) 影响花芽分化, 果粒变小, 果实着色和成熟推迟。

二、新的栽培模式

1. 根域限制栽培法

通过薄膜、无纺布、木板或砌砖等, 将葡萄根系生长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集中肥水供应, 使根系生长量达到最大限度, 使葡萄植株营养条件改善, 生长茂盛, 成型迅速, 尽快进入丰产期。

根域限制法起源于日本, 在我国由体系岗位专家、上海交大王世平教授总结形成理论模型和成果推广。

2. 双季葡萄栽培

双季葡萄栽培原理是利用葡萄一年多次开花的特点, 在一造果结果后, 利用当年副梢再结一次果, 也即桂林模式, 或者说两代同堂式;另一种方式是一造果采收以后, 留5-7个节位重剪当年结果枝, 抹去所有副梢, 萌芽剂刺激冬芽, 促使顶端冬芽提早萌发出来, 形成花枝结上二造果, 又程南宁模式。

新技术成果动态 篇6

本次推介会重点围绕葡萄“避雨栽培”模式、“T型架和V型架”新型栽培架式等5项葡萄种植栽培新技术, 以及巨玫瑰、夏黑、美人指、醉金香等10种新品种进行推介和示范, 旨在通过引进先进葡萄生产模式, 促进成都伏季水果 (葡萄) 产业结构调整, 进一步提升成都区域葡萄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区域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本刊将陆续介绍, 以飨读者。同时, 读者还可在成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网站 (w w w.cdaas.com) 进行专题搜索。

新品种及优良品种

一、京亚

1.推介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品种简介

京亚属于欧美杂交品种,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从1981年播种的黑奥林实生苗中选出;1990年通过鉴定, 为纪念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召开, 取名为京亚。果穗圆锥形或圆柱形, 平均穗重400g, 果粒着生紧密, 果粒椭圆形, 平均粒重10.8g;果皮紫黑色或蓝黑色, 果粉厚, 肉质较软, 汁多, 味酸甜, 微有草莓得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5%~18%, 品质中上等。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一般7月下旬成熟。抗病力强, 上色容易, 耐运输, 适应性强, 适宜露地及保护地栽培。

二、藤稔

1.推介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品种简介

藤稔葡萄是日本民间育种家青木一直在1978年用井川682×先锋杂交育成, 1985年登记, 1986年引入我国。引入我国后, 在各地栽培表现比巨峰生长势弱, 坐果率高;其植株外部形态与巨峰相似, 明显区别为:巨峰叶片3~5裂, 裂刻较浅;藤稔叶片5裂, 极少3裂, 且上裂刻深, 叶片大、较粗糙、较厚、网状皱纹较明显。巨峰冬芽鳞片为红色, 藤稔冬芽鳞片为绿色, 巨蜂果粒平均重11~12g, 个别粒重可达17~18g;藤稔果粒平均重15~35g, 每穗中通常可见20g以上的大果, 因此又称为“乒乓葡萄”。近几年由于果实膨大技术的普及以及贝达等嫁接苗的培育, 藤稔葡萄的粒重也在不断增大, 产量也进一步提高。藤稔葡萄成熟期稍早于巨峰, 因此栽培效益与巨峰相当。

三、醉金香

1.推介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品种简介

本品为欧美杂交种, 四倍体, 辽宁省农科院于1981年用沈阳玫瑰与巨峰杂交育成, 1997年命名。果穗圆锥形, 平均穗重800g, 果粒倒卵圆形, 自然粒重12g, 经无核化处理后平均粒重可达15g, 最大25g。果粒黄绿色, 果脐明显, 果皮中厚, 果皮与果肉易分离, 果汁多, 有浓郁的茉莉香味。品质极上, 充分成熟含糖量可达22%。丰产性好, 一般在7月中下旬成熟。

四、红地球

1.推介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品种简介

红地球又名红提, 欧亚种。原产于美国加州, 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研究人员于20世纪70年代进行杂交试验培育而成的一个葡萄品种。自我国1987年引入该品种以来, 目前各省都进行了引种及栽培, 在东北地区的南部, 华北及西北大部分地区栽培表现极好, 但抗病性较差。因此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主要采取避雨方式栽培。果实品质优, 晚熟, 耐贮运, 丰产, 是发展葡萄的首选优质高效品种。

该品种果穗大, 长圆锥形, 平均穗重650g, 最大穗重可达2 500g。果粒圆形或卵圆形, 平均粒重11~14g, 最大可达23g, 果粒着生松紧适度, 整齐均匀;果皮中厚, 果实呈红色;果肉硬脆, 能削成薄片, 味甜可口, 风味纯正, 可溶性固形物大于16.5%, 刀切无汁, 品质极上。果柄长, 与果实结合紧密, 不易裂口;果刷粗大, 着生极牢固, 耐拉力极强, 不脱粒, 故称之为“提子”;果实可远途运输和长期贮藏, 可贮藏到翌年3月份。果实生育期100天, 从萌芽到果实完全成熟135天, 成熟期在8月中下旬。

五、美人指

1.推介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品种简介

美人指属于欧亚种, 日本植原葡萄研究所1984年杂交育成。亲本为尤尼坤×巴拉迪2号, 1998年引入中国。果穗中大, 初结果树果穗较小, 穗重200~300g;盛果期穗重400g, 果粒大, 粒重11~12g, 穗重400~700g, 平均粒重12g。果粒细长形, 尖端呈紫红色, 近根部呈黄色至浅粉红色, 宛如染红指甲油美女的指甲一样美丽, 外观极奇艳丽, 故此得名。果肉脆, 果实皮肉不易剥离, 皮薄而韧, 不易裂果;果肉紧脆呈半透明状, 可切片, 无香味;含糖量为18%~21%, 甜酸适宜, 食味清爽, 口感爽脆, 具有典型的欧亚种品系风味, 品质极上。抗病弱, 产量中等, 较耐储运。在南方地区着色略差, 且必须避雨栽培, 一般在7月下旬成熟。

六、蜀葡一号

1.推介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品种简介

蜀葡1号是2009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葡萄新品种, 录入农业部农作物新品种目录。该品种属美国红提芽变品种, 无核、抗病、早熟、丰产、果实完全成熟后呈红色。新梢生长量大, 结果枝占新梢总数的70%左右, 果粒长椭圆形, 平均穗重740g。果皮亮红色, 果肉浅黄色, 半透明, 肉质较硬, 无种子, 耐贮运。

新型葡萄栽培技术

一、避雨栽培模式与促成栽培技术

1.技术推介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技术要点

(1) 核心技术

(1) 避雨栽培技术

采用连栋大棚、单体大棚、简易大棚等方式进行避雨栽培。

(2) 促成栽培技术

采用日光温室或大棚, 通过早期覆盖和温光水调控及葡萄破眠技术, 提早葡萄发芽、开花和成熟时间, 提早上市。

(3) 先促成后避雨栽培技术

在连栋大棚、单体大棚中, 早春全覆膜增温, 使葡萄早发芽早开花。4月中下旬, 揭裙膜进入避雨栽培模式, 可使葡萄成熟期提早15~20天, 栽培效益明显提高。

(2) 配套技术

(1) H型整形修剪技术

葡萄园稀植, 亩栽12株, 主蔓间距2~2.5m, 主蔓长5~7m, 每株占面积50m2, 整形成H或双H型, 短枝或极短枝修剪。

(2) 限根栽培技术

将葡萄的根域封闭在一定的空间内, 限制其无序生长, 从而提升葡萄品质。常有堆垄式、箱框式、坑穴式3种限根方式。

(3) 全园套袋栽培技术

采用葡萄专用袋实行全园套袋, 减少葡萄农药残留, 改善外观品质, 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3) 技术组装

(1) 避雨栽培技术+H型整形修剪+限根栽培+全园套袋。

(2) 避雨栽培技术+全园套袋。

(3) 先促成后避雨栽培技术+H型整形修剪+限根栽培+全园套袋。

(4) 促成栽培技术+H型整形修剪+限根栽培+全园套袋。

中药种植及加工新技术、新成果 篇7

成果来源单位: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本项研究探明了川麦冬的生物学特性及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 为川麦冬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首次查清了危害川麦冬的蛴螬种类, 并对优势种的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 生殖特技及发生危害规律等进行了较系统的描述和研究, 为川麦冬蛴螬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拟定和采取的以农业防治为主, 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该项措施技术先进、效果显著, 筛选出的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特点;所提出的防治方法简便、经济、有效;在大面积生产上, 将蛴螬的危害率由60%降低到10%以下, 增产一倍, 收到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为川麦冬栽培提供了防虫、高产、优质的可靠理论和丰富了川麦冬的栽培技术。该项研究填补了川麦冬蛴螬种类鉴定和综合防治研究的空白, 为中药材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研究提供了先进经验。对防治危害其他作物的蛴螬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二、川麦冬选种研究

成果来源单位: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本项研究在川麦冬生产品种资源调查的基础上, 采用系统选种方法, 筛选出川麦冬良种大叶型, 较大田生产增产22.6%, 并对川麦冬良种进行了生物学特性, 研究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同工酶分析技术对川麦冬品种进化次序进行了研究, 对川麦冬有性繁殖、组织培养, 以及对良种的栽培技术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还开展了防止川麦冬泛糖技术的研究。

川麦冬选种成功不仅为药农增产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而且对提高川麦冬的产品质量, 扩大出口量, 增创外汇, 提高川麦冬在医药行业的声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又填补了川麦冬生产无良种的空白, 为麦冬育种工作丰富了种质资源, 也具有中药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三、武当玉兰的早产及植株矮化栽培技术研究

成果来源单位: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本项成果通过研究成功的成套嫁接法, 一举解决了早产矮化问题, 使投产期从15~17年缩短到5年, 株高从10~20m降到了2~3m。全面解决了生产上存在的难题。

嫁接砧木的筛选结果, 明确了白玉兰、金山二月花等的嫁接成活率均在90%以上, 药用成分符合药典要求。为保护种源, 扩大药源, 开辟了广阔途径。

项目所取得的成果, 不仅对传统中药材生产, 而且对水土保持、园林绿化等都具有中药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是一项具备产业化条件的科技成果。在木兰科药物栽培研究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经济特性:早产技术使无产期缩短3倍以上, 其效益又相应倍增。植株矮化后, 采摘方便, 省工增效, 采摘安全。本项目同时还具有绿化荒山, 保持水土等生态效益。

四、川黄柏品种选育及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

成果来源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该成果在对四川和重庆19个县市的黄柏产区资源调查、评价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目前川渝地区栽培的黄柏树种主要为秃叶黄皮树, 并选育出经省级认定的“荥经黄柏”新品种, 在其适生区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通过系统研究, 提出了黄柏规范化育苗技术体系和黄柏无公害中药材造林配套技术, 并编制了《川黄柏规范化育苗技术规程 (SOP) 》、《无公害中药材造林技术规程 (SOP) 》, 具有可操作性。

研究提出了川黄柏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技术, 并按照GAP技术规范, 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 为四川荥经鸿龙天然植物生化有限公司建立了川黄柏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

提出了黄柏剥皮再生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 并对黄柏剥皮后再生过程的组织结构、生理特性、活性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黄柏环剥再生技术经济可行, 为黄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具有创新性。

该成果培育优质黄柏种苗300余万株, 规范化栽植1.5万亩, 示范推广10万亩, 示范作用明显, 具有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该成果技术路线合理、方法科学、数据可靠、结论可信。成果总体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选进水平, 其中黄柏剥皮再生理论与技术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

五、药用真菌灵芝标准化培养及深加工产品产业化

成果来源单位:中科院微生物所。

灵芝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珍品, 在我国作为药物应用已有悠久历史。现在, 灵芝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00版, 一部) 作为中药材载入, 同时又是国家批准的新资源食品, 无毒副作用, 食药兼用。

灵芝子实体和灵芝孢子所含的药理活性成分十分丰富,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 灵芝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如免疫调节作用, 抗肿瘤作用, 抗放射与抗化疗作用, 镇静作用, 强心及抗心肌缺血作用, 调节血脂作用, 降血糖作用, 平喘作用, 保肝作用, 抗缺氧和抗衰老作用等。

我国是灵芝生产大国, 但栽培技术原始, 产品无标准, 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 加工技术落后, 主要生产者农民获利甚微。灵芝的产品主要是以灵芝原料或粗制加工品进入市场。

上一篇:工程量清单计价分析下一篇:系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