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查公路工程设计(通用7篇)
地质勘查公路工程设计 篇1
当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得基础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 而交通设施是基础建设中的核心部分如公路、铁路、海运等, 在这些交通设施工程建中, 公路工程又占有重要的比重。由于我国具有复杂的地质、地貌, 所以探讨分析公路地质勘查方法的综合应用已成为了当前的必然。
1 公路地质勘查方式
1.1 遥感技术。
将遥感技术综合应用到线路的对比与选择环节中, 实际效果显著。遥感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 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 并最后成像, 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可以为不良地质、地质构造以及地形的准确识别提供有力的依据, 同时还防止了周围植被、地形等各类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细致分析图片后就能够掌握了解区域内的工程、水文、环境等具体的地质情况, 从而防止施工作业中遇到特殊性岩土或者不良地质, 保证了施工质量安全, 并且为作业人员的选线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数据依据。
在分析遥感技术的图像资料后, 能及时有效的区分沿线的不良地质情况、地层岩性以及地质构造等实际位置, 保证了地质测绘人员作业的高效顺利进行。比如, 在某路段中, 遥感技术图像呈现出块状灰色调夹平直灰黑色调, 宽度大、高差小, 所以判断其属于较大宽度的断层。花岗岩分布区域中, 遥感技术图像呈现出了大片姜状图形, 浅灰-灰白为主要色调, 高差小、地形较缓;变质岩区域中的遥感技术图像呈现出灰黑、灰色的大片块状, 存在较大的高差、地形陡峭;花岗岩分布区域中的滑坡区图像呈现出灰白色, 局部显现灰黑色;变质岩区域中的滑坡区图像呈现出灰色, 局部显现灰白色。
1.2 GSP技术。
GSP技术具有精度高、效率显著、操作便捷、功能齐全的优势特征, 将该技术应用到不良地质点的确立、构造点的确立等中效果同样明显, 有效保障了定位的精准度。对于断层分布区域, 后期由于渗入岩浆, 造成岩性不稳定。原岩为砂岩和砂砾岩, 出现裂隙, 产生大量的白色石英脉, 构造岩遭到破坏, 裂隙内存在填充的石英, 整体性差。采用GSP技术进行定位, 把野外作业情况在平面图中直接的予以反映, 速率快, 精度高, 在公路地质勘查工作中发挥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2 公路地质勘查方法的综合应用
在公路建设项目中, 工程地质勘查与地质灾害防治是其核心作业, 地质勘查工作现已受到了建设方与施工方的高度关注。本文以下根据线路所处区域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多单元地形、地层岩性变化频繁等众多因素, 不仅介绍了常规的勘察方式, 同时还有目的性的明确了勘察方法。
2.1 GPR的应用。
GPR是探地雷达的简称, 还可称之为地质雷达、透地雷达, 是用频率介于10~6-10~9Hz的无线电波来确定地下介质分布的一种方法, 可检测不同岩层的深度和厚度, 并常用于地面作业开工前对地面作一个广泛的调查。GPR技术是利用发射天线将高频电磁波发射到地下, 然后再利用接收天线对反射回地面的电磁波进行接收, 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存在电性差异的界面, 进而发生反射现象, 应结合接收到电磁波的波形、振幅强度、时间的变化特征推断地下介质的空间位置、地层结构、形态和埋藏深度。介质中的电磁波传播特点会造成其反射、折射等情况, 接收天线会接收反射后的电磁波, 同时通过主机记录下电磁波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规律、特征, 经过相应的处理后形成断面的扫描图。相关作业人员只需要读取图片就能够掌握地下目标物结构现状。
勘察工作在山区中开展难度大, 但随着GPR技术的应用, 该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对于断层分布区域, 断层部位的纵波速度从之前的1210~3930m/s降低到了513~822m/s。通过物探曲线进行分析后得出其存在较厚的土层, 断层处于向下延伸状态, 没有太过清晰的界限。对于岩土层分布正常的区域, GPR技术按照钻孔资料信息可系统揭露岩土分层情况, 不仅提高了地层分层评价的准确性, 而且还有助于隧道围岩的分级。
2.2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应用。
高密度电阻率法主要是将众多的电极同时排列在测线上, 通过合理控制电极自动转换器来完成电阻率法中不同装置、不同极距的自动组合, 从而一次布极可测得多种装置、多种极距情况下多种视电阻率参数的方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和传统的工作方式相比有着更多的优势, 比如, 电极布置一次性完成, 不仅降低了由于电极设置而带来的故障和干扰, 还增强了效率;可选用多种电极排列方式进行测量;在野外可进行自动化与半自动化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速率加快, 防止了因手工操作失误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其可以对电极的转换自动测量, 减少了测量次数, 精准度与分辨度均较高。采用由人工构建的稳定电磁场的变化来准确测定地下介质电性变化状况, 经过相应的分析就能够获悉地下障碍物具体性质、埋入深度等, 所以该方法目前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岩溶、断层破碎带等探测作业领域中。对于断层分布区域, 由于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地形高差大、土层厚度厚、无法进行钻孔等各种因素的干扰与影响, 致使井探、槽探与测量要求不相一致, 所以应尽快适应高密度电阻率法。
2.3 基础地质成果的应用。
将钻探技术应用到公路地质勘查工作中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地下岩土层情况, 而能够及时有效了解地面岩土层分布情况的是工程地质测绘法, 倘若可以通过物探技术予以相应的补充, 那么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使用物探技术、遥感技术等众多的公路地质勘查方法时, 相关作人员还时刻关注了基础地质, 系统综合物探技术、钻探技术、地质工作。比如, 边坡测绘过程中, 把边坡和石英砂岩设置在同一方向, 裂隙组合设置为顺坡向。从相关钻探资料中获悉, 若基岩的埋入深度不深, 同时存在明显的硬度, 开采边坡后极易出现顺层滑动情况。所以应通过锚索、放坡等方式进行一番加固处理, 不过这些方法需要较大的造价, 实践使用中会不同程度上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我们应充分考虑分析具体的公路地质勘查资料, 科学合理的整改线路。
3 结论
综上所述, 将钻探技术、物探技术、遥感技术等综合应用到公路地质勘查工作中, 最后的勘查效果十分理想。勘探作业中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科学准确的确立所有地质点, 在其他地质工作中发挥重要的指导性作用。而应用GPR、高密度电阻率法等各类物探技术, 可以对下浮地层实况进行事先预报, 保证了钻探工作的有效性。基础地质工作顺利运行, 在公路路线的确立上发挥着现实的指导与借鉴意义。由于GSP具有对路线导向作用、实地定位功能, 因此其十分有助于推动公路地质勘查工作的顺利有效运行, 作业效率与精度都较显著。
摘要:目前, 在我国涌现了大量的公路地质勘查方法, 并且各类方法均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作用, 为了综合应用各类公路地质勘查方法, 促进公路地质勘查的实效性。首先概述了公路地质勘查方式, 其次对公路地质勘查方法的综合应用进行了一番探析。
关键词:公路,地质勘查方法,综合应用
参考文献
[1]杜红岩.公路工程的地质勘探方法探讨[J].科技与生活, 2011 (21) :149.
[2]刘兰华.关于公路隧道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研究[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1 (12) :192.
[3]田野.试论某公路滑坡地质勘察及治理[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 (8) :12-13.
[4]刘义华.浅谈山区高速公路地质勘察方法与实践[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4) .
[5]李为乐.RS和GIS在高寒山区铁路地质勘察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 2008 (9) .
[6]聂小五.福建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浅谈[J].西部探矿工程, 2012 (1) :21-22, 26.
地质勘查公路工程设计 篇2
水文地质勘查为查明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而对地下水及与其有关的各种地质作用所进行的勘查研究工作。水文地质勘查包括水文地质测绘、物探、钻探、试验和水质分析、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等工作。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可分为综合性水文地质勘查,综合性水文地质勘查是为了掌握区域性或地区的水文地质情况,为工农业建设提供基础资料;专门性水文地质勘查是为解决生产上某项与地下水有关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调查,如城镇、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查、矿床水文地质勘查及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勘查等。
工程地质勘查为查明工程建筑场区的地质条件而进行的地质勘查工作。它的任务是评价各类工程建筑区的地质条件;预测工程建筑作用下可能出现的地质条件的变化及其影响;选定最佳建筑场地和提出为克服不良地质条件应采取的工程措施;为保证工程的合理设计,顺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不同、具体建筑类型的不同、建筑物的结构形式的不同、以及工程条件的不同,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要求和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的不同,其勘查的项目和内容也不相同。例如,对于水库坝址的勘查,主要是解决坝基的稳定性问题,水库渗漏和库区浸没与边坡稳定问题;对于道路、桥梁、隧洞,要解决路基稳定、塌陷、边坡稳定性、桥墩基础稳定性、隧洞围岩稳定性等问题;对于高层建筑主要是要了解地基稳定性、地面沉降问题等等。在勘查过程中,如发现新的地质问题,设计意图的修改,则勘查的目的与内容应作相应的更改,工程地质勘查是划分不同的阶段进行的。方法有野外地质调查、物探、钻探、坑探、现场测试和室内实验分析试验等。
野外水文地质试验有哪几种基本方法?
野外水文地质试验有以下三种基本方法:
抽水试验,是一种测定含水层富水性和水文地质参数的试验。有稳定流抽水试验、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多孔抽水试验、单孔抽水试验、干扰孔抽水试验等,其方法是:在水井或钻孔中进行抽水,观测记录水量和水位随时间的变化;利用水位与流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计算含水层渗透系数和井、孔出水能力。同时,它还可以确定影响半径和降落漏斗形状、岩层给水度和含水层与地表水及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等。试验时要求对抽水时的水位和流量进行系统的观测和记录,并绘制水位与流量关系的曲线。
注水试验,是往钻孔中连续定量注水,使孔内保持一定水位,通过水位与水量的函数关系,测定透水层渗透系数的水文地质试验工作,它的原理与抽水试验相同,但抽水试验是在含水层内形成降落漏斗,而注水试验是在含水层上形成反漏斗。其观测要求和计算方法与抽水试验类似。注水试验可用于测定非饱和水透水层的渗透系数。
试坑渗水试验,是在地表挖试坑注水,在坑底保持一定水层厚度,使水在地下水面以上的干土层中稳定下渗,根据单位时间内试坑的稳定耗水量测算土层渗透系数的野外水文地质试验方法。在确定渠道、水库、灌区的渗漏水量时,多采用此法测定干燥土层的渗透系数。
什么是孔隙水、裂隙水、孔隙裂隙水和岩溶水?
孔隙水存在于土层或岩层孔隙中的地下水。它主要分布于松散的沉积层中,也存在于半胶结的碎屑沉积岩中。孔隙含水层一般含水比较均匀。在第四纪的冲积、洪积、湖积及冰水沉积的砂层或砂砾石层中,常有水量大、水质好、可作供水水源的孔隙水。
裂隙水存在于岩层裂隙中的地下水。根据岩层含水裂隙的产状,裂隙水一般可分为:风化带裂隙水、层状裂隙水及脉状裂隙水三种类型。
孔隙裂隙水多赋存于风化较强烈的岩石中,除裂隙含水外,风化后形成的大、小空隙中也含水。这种岩石的含水性较均匀,具有某些与孔隙水相近的特征,称为孔隙裂隙水。但在成岩作用较差的砂岩和砂砾岩中(如我国的第三系和白垩系砂岩、砂砾岩)含水组,则属以孔隙水为主的裂隙孔隙水。
岩溶水原称“喀斯特水”,是存在于可溶性岩层的溶蚀空隙(如溶洞、溶隙、溶孔等)中的地下水。岩溶水可分为潜水、承压水。可溶性岩层大面积出露的地区,岩溶水常是潜水。由于岩溶发育不均匀,岩溶潜水分布亦不均匀。它既可以具有相互联系的统一自由水面,又存在径流相对集中的暗河通道。在岩溶强烈发育的山区,岩溶潜水比较集中存在于地下暗河系统中,地下水位较深,常形成地下富水而地表缺水现象。而在平原地区以及受某些地质结构控制所形成的汇水地区,由于暗河、溶蚀孔洞发育相连,岩溶潜水的分布相对比较均匀,水位也较浅。岩溶潜水的特点是:水量丰富而集中、富水程度不均、与地表水联系密切和具有较大的动态变化幅度。在可溶性岩层与非可溶性岩层相互成层的地区,则主要是层状岩溶承压水。它与一般承压水的特点不同的是水量大和含水均匀。岩溶水是良好的供水水源,但对矿坑和地下建筑工程施工,常造成灾害性突然涌水。大量抽取岩溶水时要注意防治地面坍陷。
什么是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包气带水,是指地表面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称包气带,或非饱和带。存在于包气中的地下水称包气带水,它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土壤层内的结合水和毛细水,又称土壤水;一是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又称上层滞水。降水入渗要通过包气带,才达到潜水面,补给潜水。
潜水,是指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潜水的自由水面称潜水面,潜水面相对于基准的高程称潜水位,地面至潜水面间的距离为潜水埋藏深度。潜水层以上没有连续的隔水层,潜水面可自由升降,不承压或仅局部承压,同时可直接得到降水和地表水通过包气带的下渗补给。潜水位易受当地气候影响而有季节性的变化。潜水是重要的供水水源,通常埋藏较浅,分布较广,开采方便。但易受污染,应注意保护。
承压水,是指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具有承压性质的地下水。当井(孔)凿穿上部隔水层时,井中水位的压力作用下会上升超过出含水层的顶面而稳定在一定的高度上。这种上升的地下水面称承压水面,它的标高称承压水位或测压水位。从承压水位到含水层顶板的距离称承压水头。当承压水位高出地面时,就能喷出地表形成自流水。承压水由于有稳定的上覆隔水层,不直接受降水和蒸发的影响,距补给区常较远,因此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不及潜水灵敏,其水质水量和水位的变化也较小。承压水是良好的供水水源,但它对矿坑和地下工程施工常造成程度不同的危害。除上述的层间承压水外,还存在着脉状承压水。
基本的水文地质参数有哪些?
水文地质参数,反映含水层或透水层水文地质性能的指标。如渗透系数、导水系数、水位传导系数、压力传导系数、给水度、释水系数、越流系数等,都是基本的水文地质参数。水文地质参数是进行各种水文地质计算时不可缺少的数据。一般是通过勘探试验测求水文地质参数。
渗透系数,又称水力传导系数,是水力坡度为1时,地下水在介质中的渗透速度。为表征介质导水能力的重要水文地质参数。渗透系数不仅与介质性质有关,还与在介质中运动的地下水的粘滞系数、比重及温度等物理性质有关。根据达西定律:V=-KH/I式中,V为渗透速度;H为地下水水头;I为渗透距离;K为介质的渗透系数,量纲为(L/T)。其与渗透率的关系为K=r•k/μ(K为渗透系数;k为渗透率;r为地下水的比重;μ为地下水动力粘滞系数)。从关系式中可知渗透系数与水的粘滞系数成反比,而后者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渗透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地下水温度变化较大时,应作相应的换算。在地下水矿化度显著增高时,水的比重和粘滞系数均增大,渗透系数则随之而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采用与液体性质无关的渗透率较为方便。
导水系数,表示含水层全部厚度导水能力的参数。通常,可定义为水力坡度为1时,地下水通过单位含水层垂直断面的流量。导水系数T等于含水层渗透系数K与含水层厚度m的乘积。量纲为(L/T)。
压力传导系数,又称水力扩散系数,为导水系数与释水系数之比。它表征在弹性动态条件下承压含水层中水头传递速度的参数。压力传导系数a=T/s(T为导水系数;S为释水系数)。量纲为(L2/T)。
水位传导系数,也称水力扩散系数。它表征在弹性动态条件下潜水含水层中水位变化传播速度的参数。水位传导系数aw=Kh/μ(K为渗透系数;h为潜水含水层平均厚度;μ为给水度)。量纲为(L2/T)。
释水系数,又称贮水系数或弹性给水度。水头下降一个单位时,从单位面积含水层全部厚度的柱体中,由于水的膨胀和岩层的压缩而释放出的水量;或者水头上升一个单位时,其所贮入的水量。它是表征含水层(或弱透水层)全部厚度释水(贮水)能力的参数。含水层释水系数S(对承压含水层常用μ表示)等于含水层厚度m与单位释水系数Ss的乘积,即S=mSs。对潜水含水层总释水系数S=μ+hSs,μ为给水度;h为含水层厚度,Ss为潜水含水层单位释水系数,一般因μ》hSs,所以通常以给水度近似代表潜水含水层的总释水系数S。
有效孔隙度,相互连通的孔隙体积与土或岩石总体积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有效孔隙体积不包括结合水和气体所占的体积,仅指地下水可以在其中流动的部分。
越流系数表征弱透水层垂直方向上传导越流水量能力的参数。即当抽水含水层(主含水层)与上部(或下部)补给层之间的水头差为一个单位时,垂直渗透水流通过弱透水层与抽水含水层单位界面的流量。换言之,是指含水层顶(底)板弱透水层的垂直渗透系数K′与其厚度m′之值,即K′/m′。量纲为(1/T)。
什么是稳定流和非稳定流抽水试验?
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在一定持续的时间内流量和水位同时相对稳定(即不超过一定的允许波动范围),可进行1—3个落程的抽水,抽水后还要对水位恢复情况进行观测和记录,稳定流抽水试验主要用于计算含水层的渗透系数。
地质勘查公路工程设计 篇3
关键词:地质工程;地质资源勘查;作用;发展
在现代工业化进程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各行业领域对能源开发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地址找矿仍然是现阶段地质资源勘查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现阶段地质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大对矿体的勘察力度,实现对新能源勘察开发,另一方面还应为矿体保护提供指导,降低地质工程中相关灾害、事故的发生率。在地质资源勘查实践中,地质工程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促进地质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是提高地质资源勘查质量与效率的重要内容。
1 地质资源勘查中地质工程的作用
工业化发展背景下,诸如天然气一类传统能源供应量与占有量已经难以满足各行业领域对能源的需求,新能源的勘查与开发成为地质工程领域高度重要的一项课题。在地质资源勘查中,地质工程相关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深部找矿以及复杂地层条件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新时期的地质资源勘查工作不单单是对能源的勘察,还应当充分考虑在能源勘查与开发过程中如何对环境进行保护,避免各种在自然灾害的发生,在多学科知识相互交叉与结合的背景下,将地质工程相关技术的应用价值在地质资源勘查工作实践中充分体现并发挥出来。
2 地质资源勘查中地质工程的发展
第一,以针对复杂坚硬地层的钻探技术为研究重点。随着油田、矿井、建筑等工程项目改扩建工程的深入发展,钻探施工所面临的地质条件将更为复杂,工程钻探中常常面临着断层破碎带、岩溶、海洋、湖泊等客观不良条件的影响,当前的钻进技术应用中常常出现卡钻、埋钻、钻孔弯曲等问题。因此,地质工程中必须针对复杂坚硬地层条件所适用的钻探技术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钻探效率,提高钻探施工安全性。如针对岩石破碎程度高、破碎带以及裂隙带发育明显,掉块严重的区域,为减少钻探过程中发生坍塌、掉块事故的危險性,提高岩芯采取率,可应用绳索取芯技术进行钻进,隔离上部破碎带,提高钻探安全性(如下图1所示)。该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提钻次数,孔壁裸露时间短,受升降钻具破坏的可能性小,更加适用于复杂地层的钻进以及测斜工作开展。
第二,促进探矿工程技术的智能化、自动化、精确化、以及便捷化发展。为适应地质资源勘查工作复杂化、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应进一步加大对地质工程领域中定位测量、定向钻探等相关数字化系统技术的研究力度,将变频电机以及其他相关智能化设备在地质资源勘查领域中推广开来,并重视对定向技术装置的研究开发,以确保地质资源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加强对超深钻探技术的研究开发。目前一些地质工程实践中,受地形、水力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影响,常常会涉及到250.0m甚至300.0m以上超深孔钻探问题。钻探深度过高会导致钻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遭遇破碎层,增加钻进成孔难度,钻头、钻芯管等消耗量巨大,并且对钻孔孔斜度的控制存在较大难度。为适应超深地质资源勘察要求,应结合相关工程实践中的地质条件与特点,组织进行钻探技术攻关,加大对超深钻探技术的研发力度,尝试将单动双管钻具与跟管钻进工艺相结合,对配套钻探工艺进行优化,在避免卡钻、埋钻等孔内事故发生率的同时,确保超深破碎层钻进期间的孔壁稳定性,为地质资源勘察以及地质分析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结束语:在现代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我国地质资源勘查工作实践中探矿工程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价值也不断凸显。地质工程作为一项具有极强专业性的综合学科,在地质资源勘察与新能源开发中的应用价值非常突出。促进地质工程相关技术的多元化发展对提高地质资源勘察工作质量与效率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值得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陈成.讨论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在水文地质工程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1):2984-2985.
[2] 常铮.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在水文地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广东科技,2014,(8):137-137,133.
[3] 杨宝林.基础地质工程与地质勘察应用论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57-57.
[4] 葛灵生.浅谈综合地质勘探方法在隧道勘察中的应用[J].地球,2015,(7):161-162.
浅析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问题 篇4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在工程地质勘查报告中都没有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进行评价, 从而导致工程在建造或是使用过程中由地下水对岩土的侵蚀等引起基础下沉或是建筑物开裂等事故的发生, 所以在地质勘查过程中, 应充分的认识到水文地质问题对工程的影响, 从而对水文地质问题进行有效的评价, 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地质勘查水文地质情况资料。目前水文地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1 应着重评价地下水对岩土结构、建筑物的影响和作用, 提前预测地下水可能产生的危害, 以便于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1.2 地下水与建筑地基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在地质勘查过程中
应该将地下水与地基设计相结合, 从而提供准确的水文地质资料来为地基的设计和选择奠定科学的基础。
1.3 地下水的自然状态、对建筑物的影响、人为活动下地下水
的变化和对建筑物的影响等都是水文地质勘查中应该着重勘查的内容。
1.4 不同地下水情况对工程的影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 所以可以从工程的角度出发对其重点内容进行评价。
比如, 工程有部分基础是处于地下水以下的, 那么就应该把评价内容重点放在地下水对砼和钢筋的腐蚀性上面;如果基础是以岩土层来进行施工的, 则需要对地下水对岩土层的软化、崩解和胀缩作用进行重点的评价;某此建筑基础层中存着松散、粉细砂和粉土等, 这就需要对流砂及管涌等情况进行重点评价;目前在地下水位许多时候会进行基坑作业, 。这就需要对渗透性和富水性进行试验, 并对土体沉降和边坡失稳等情况进行重点评价。
2 岩土体的水理性质
岩土体的地理性质分为岩土物理和水理两种, 其水理性质即是岩土体与地下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性质。当地下水作用于岩土体时, 其岩土的强度和形状则会发生一定的改变, 从而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所以可以针对岩土体的水理性质进行测试, 通常情况下测试方法有以下几种:
2.1 透水性。
透水性是利用自然重力的原理, 对水穿过岩土的性能进行的分析的方法。岩土越松散、颗粒越大, 则其透水性则越好。在工程地质勘查中, 通常利用渗透系数来对岩土的透水性来进行表示的, 渗透系数则通过抽水试验来获得, 岩水的透水性对建筑的影响较大, 二者之间呈正比关系。
2.2 崩解性。
岩土体的崩解即是指土体的崩散解体, 通常是在静水情况下, 当有粘性土浸入后, 使土粒间的结构和强度发生变化, 从而使土体崩解。导致岩土体崩解的因素较多, 如颗粒、结构、矿物成分等都与崩解性有直接的关系。同时岩土体在崩解时崩解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如残积土是以散开的方式, 而石英石则是以裂开的方式进行崩解的, 岩土体的崩解性与对建筑物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呈正比的关系。
2.3 软化性。
当岩土处于地下水的浸泡下时, 其岩土强度则会明显降低, 软化性通常通过软化系数来进行体现, 这是判断岩土体耐水和耐压能力的主要参数, 通常情况下粘性土层、页岩和泥岩等岩土结构容易发生软化性, 另外, 岩土的软化性与建筑物的稳定性呈反比的关系。
2.4 给水性。
给水性指的是在水的作用下, 饱水岩土体从裂缝和孔隙中流出水的能力。通常利用给水度来进行形容。给水度是水文地质中较为重要的参数, 它对施工现场的疏干时间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与前面的方法相同, 给水性越强的岩土体对建筑物的影响越强。
2.5 胀缩性。
所谓岩土的胀缩性是指岩土在受到地下水的作用后, 其体积会逐渐增大, 而当岩土的水分流失时, 其体积又会变小的能力。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岩土表面的膜会在吸水后变厚, 而失水时膜的厚度又会变小。岩土的胀缩性常常会导致基坑出现突起或裂缝, 直接导致土层表面及地基出现变形现象, 从而对建筑物的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3 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问题应注意的事项
3.1 把水文地质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
地质勘查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质量的地质勘查工作, 不仅能为工程提供设计和施工的科学依据, 同时对工程质量的提高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地质勘查工作不仅要对水文地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还水文地质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从而保证地质勘查质量的提升。
首先, 自然地理条件。这主要包括工程所在区域的季风、气候湿润程度、所处水系、平原和高原、地形、地貌特点及堆积物等;
其次, 地质环境。工程区域的地质环境应该包括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基底构造、底层岩性以及新构造运动等等内容;
再次, 地下水位情况。水文地质勘查中的地下水位情况应该主要对近些年地下水位的最高值以及其变化趋势、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补给关系等内容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
最后, 含隔水层的情况。这一部分内容应该对这两个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流向、水位等内容进行勘查。另外对含水层的实际分布情况以及其厚度和深度等进行研究。对该区域的地层渗透系数、地下水赋存以及渗透的影响以及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情况等等。
3.2 确保水文地质参数测定的准确性
首先, 在地质勘察工作中, 会涉及到对地下水水位进行测定, 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应该先确定是静止的水位还是多层含水层, 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如果是静止的水位, 则需要在稳定的时间内进行, 如果是多层含水层, 在测量时就需要采取隔离措施。
其次, 在对地下水的流向进行测定时, 可以采用几何法, 与此同时, 对孔内的水位进行测定, 最终测出地下水的流向。
最后, 压水试验也是水文地质勘查中的一个重要试验。压水试验与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资料结合起来, 根据工程实际要求, 将试验孔位确定下来, 试验段按照岩层的渗透特性来进行划分, 按照实际需要对试验的起始压力、最大压力和压力基数进行确定, 并将压力与压力入水量的关系曲线及时绘制出来, 将试段的透水率计算出来, 进而确定P-Q曲线类型。
结束语
工程地质勘查质量检查报告 篇5
阿克陶卡兰古铅锌矿尾矿库工程地质详勘年月日完成,并在建筑基础施工于年月日基槽检验,并签署地基验槽合格的意见。本次质量检查,首先对工作质量(包括1#尾矿坝、蓄洪坝坝前基础及锚固沟地基基础原位测试布置、取样、土工试验等),进行了复查,认为工作量布置符合要求,对不良地质条件有对应的工作量,记录、测试试验数据真实可靠;其次对报告质量进行了复查(包括图件、底层描述、地基土评价、地下水、提出的结论与建议及校审情况等),确认对不良地质条件评价准确,结论与建议正确可行;同时再次核对了地基验槽记录,其意见符合工程勘察成果和实际情况。
根据本次质量检查,确认上述工作和成果均符合国家规范、标准、规程和任务委托书及合同技术要求,勘察成果真实、准确,质量责任制落实。
勘察项目负责人:
勘察单位负责人:
(单位公章)
浅谈建筑工程地质勘查常见问题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质勘查;常见问题
前言
地质勘查主要任务是按照经济行业建设以及科技发展需要,对所在区域内的地下岩石、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矿产分布、地貌等情况展开一系列的研究调查,地质勘查发源于上世纪初,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在才逐步对地勘引起重视,时至今日地质勘查工作成为建筑工程不可或缺的基础组成内容。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质勘查先进的技术、方法以及手段在持续推陈出新,尤其随着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为建筑工程地质勘查带来技术性革命,从外业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流程、工作方法以及产品成果等均与以往建筑工程地勘产生较大差异,建筑工程地勘作为建筑工程的基础性工作,精准勘查报告对建筑工程产生巨大经济效益。
1.建筑工程地质勘查常见问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建设基础项目与超高层建筑物不断兴建,基坑与基础开挖深度不断加深,大量公共建筑物风格迪异,建筑平面与立面发生较大变化,这对主体结构设计与地质勘查专业带来很多新课题,选择原有的勘查方法与手段很难符合设计标准与需要,产生一系列地勘问题。
1.1勘查质量与技术问题。(1)建筑地质形态方面主要包括不能精确判定不明空洞、地下物体与形态分布,不能精确确定土层分布与埋深。(2)岩土参数方面主要包括很难获取原状岩土样,在室、内外难以开展岩土层包括残积土、粗粒土以及风化岩等试验,很难确定岩土层主要参数。
1.2建筑工程勘查质量问题。常见勘查质量问题如事物概念不清,勘探点布置不合理,数据采集方法落后,勘查水平偏低,而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所采取方法、理论及计算公式都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地质适应条件与其物理意义理解混淆,对地质报告阐述地质条件存在偏差,对于主要建筑工程地质不能精确界定,专业论证数据不充分,存在参数遗漏甚至出现结论错误等情况,笔者发现少数地勘人员出的地质勘查报告缺少地质结论,甚至先下结论后勘探等极不负责任等行为。
1.3人才断档与流失问题。在建筑工程出现责任事故时责任主体互相推脱,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普遍不强,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已经转化为人才竞争,勘测企业要想获取更大的市场,务必要重视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关注人才引进与培养。当前培养复合型人地勘才是工程地勘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培养具有地质勘查分析素质,能妥善解决地质问题的专业人才,是老地勘工程师的主要义务与责任,在开展建筑工程实践活动中,要求具有吃苦耐劳精神,注重理论结合实际操作方法,加强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学习,这也是地勘从业人员必备素质,总而言之,培养专业人才目标更是留住人才。
1.4建筑工程地勘技术管理问题。笔者发现部分勘查单位提供的一些勘测结果报告对于地质章节内容并不是由地质师撰写的,编制报告中缺少专业负责以及校对人员,对于地质报告缺少专业负责人进行严审与把关,对于制作报告以及测绘图纸存在较多错误,同时勘察资质挂靠现象严重,这对总院加大了审查难度,对勘测设计公司形象产生严重损害,甚至延长建筑工程报批周期。
2.建筑工程地勘问题处理措施
2.1加大勘查行业的监督力度。为了妥善处理地勘问题,必然需要监管人员要基于勘查市场监管、规划以及管理,加强勘查合同、刚要的管理与审查,避免出现盲目勘察工作无用功,并重视勘查工作的具体内容,严格审查关于地勘报告的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强化质检部门对勘察市场的监督职能,突出政府主管部门与社会监督组织作用,积极促进勘查行业健康发展,避免因恶性竞争而造成互相压价等情况。
2.2加强勘查技术培训力度。勘探设计院需要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需要集合高新的勘探技术,通过培训来从找出适合建筑工程地勘行业发展契机,并对这些高新技术理论通过加工,通过传播手段对从事勘查工作人员做好理论传递,同时勘查设计院应以注册岩土工程师作为个人执业的唯一资质,来规范勘查人员的技术水准,为增强勘查人员业务能力,推动勘查工作水平提高,确保勘查任务顺利完成创造良好条件。
2.3细化地质勘查工作任务。勘察单位要对新技术、勘测参数等先进技术内容进行研究,对于在勘探项目中出现问题要究其根本,并从细节去处理上述问题,真正落实好每个施工环节与流程,积极重视工具材料规范应用标准,对提升勘查人员整体素质,增强员工与领导、员工之间协调性与沟通,对于研究的最新测试资料与数据,应用至实际勘查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着重分析地质环境与拟建工程间内在联系,为获取成熟的勘查技术与作业思路提供理论基础,勘探单位為了强化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需要将各项勘探任务进行细分,积极落实设计、校对、审核三级责任制度。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建筑工程勘查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原因,并从上述内容中剖析工作失误根本因素,同时从勘查行业监督、专业培训、工作任务分配等角度去解决实际的勘探过程技术难题,夯实技术科研效果,提升勘察能力,为顺利完成勘查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程新,王希凯.关于我国地质勘查投入若干问题的辩证分析[J].中国矿业,2012,21(10):30-32.
[2]周鑫,王志刚,刘海明等.地质勘查资质监督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矿业,2011,20(9):46-48,58.
[3]齐晓娟.浅析财政地质勘查支出绩效评价[J].经济研究参考,2014,(27):66-68.
物探方法在工程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篇7
关键词:地球物理探测技术 工程地质 勘察方法
中图分类号:P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15-01
对工程进行地质勘查是现代工程建设的前提。目前主要的勘探方法有钻探、槽探、探井和物探等,近几年来,由于物探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进,使得它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物探技术不仅经济、快速,而且拥有良好的效果。在探测对象时,并没有损害对象,因此物探技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以及不断创新的各种反演方法,使得物探技术具有更高的探测精度、更广的探测范围、更清晰的解释方向,对未来表现出良好的前景。在工程、环境、灾害地质勘查中常常运用物探技术,该技术受到更多人们的重视。
1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
1.1 概念
在地球的内部及其周围,存在着一定物理作用的物质空间,该空间形成了一定的地球物理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简称物探技术,主要是采用专门的仪器及设备,对地球物理场的分布及其变化特征进行观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环境地质及工程地质中的问题。
1.2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工作原理
人-地系统的公共空间主要是以各向异性的物质空间存在的。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中,其工作所依据的原理是:通过专门的设备对探测目标题发射相应的信号,并使用专门的接受装置接收在介质体中被异常面返回的信号。利用信号在介质体中呈现的传播特征,对其分析、辨别。并利用存在的资料对介质体的结构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判断。比如探地雷达技术。
所谓的探地雷达技术,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地下介质的分布情况进行相应分析确定的广谱电磁技术。主要是以地球物理探测对象为前提,通过据实际探测目的布置测线L,探地雷达利用发射装置发射高频宽带电磁波,用接收装置接收来自地下介质界面的反射波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路径、电磁场强度与波形将随所通过介质的电性质及几何形态而变化。通过接收波的传播时间、幅度、波形和存在的已知资料,可以对地质情况进行很大程度上的勘察,在防灾、减灾等方案的制定上提供了很有效的资料。
2 地质物探现用勘察方法及其应用
目前主要是使用六种方法对地球物理进行探查,这些方法为勘察工作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分别是重力、电法、磁法、地震、地温、放射性六种方法。近几年来,物探技术广泛运用在众多生产行业中,比如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考古等方面的勘查。而且在勘查、寻找能源矿产、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及地下水等方面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2.1 大地电磁测探
该方法主要是利用天然交变电磁场作为场源,称作被动场源电磁测探法。在探测过程中,可以具有较大的探测深度,没有受到高阻层的屏蔽,并且具有较强的良导介质分辨能力。在运作成本中,也是具有较低的数值,而且拥有轻便的野外装备。在地震预报、勘探油气、调查地热田中,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金属矿物勘探的成功进行。
2.2 航空及地面甚低频电磁法。
在20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了航空及地面甚低频电磁法的物探勘测方法。该方法主要是运用在良导层的断裂破碎及腐蚀带圈定方面,对较低电阻率的岩脉及矿脉进行一定的寻找,并追踪含矿构造,很好的圈定矿化范围。在使用该种物探技术中,所采用的设备也较为轻便,能够在野外拥有较为简单的观测方法,并快速处理资料。当然在地形、电缆等人文干扰及异常情况的发生中,要格外注意该方法的使用,要进行相应的识别和纠正。因为在该技术中,是使用巧kHz、30kHz的频率电磁波作为场源,对陆空地下的电磁场空间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测量,并对浅层的电性局部异常情况进行了解。具有较浅的探测深度,并对异常信息具有较弱的反应效果。因此该方法主要是使用在浅覆盖区或者是用于外围剖面及扫面工作中。
2.3 地震层析成像
在20世纪80年代,在金属矿的勘察工作中,发展了地震层析成像技术。该技术主要是采用X射线理论,利用地震波数据对地下结构的物理属性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反演,能够很好的剖析数据,并绘制相应的图像。
2.4 瞬变电磁场
瞬变电磁场主要是以电磁场感应理论为勘测基础,研究分析目标感应出的涡流场而形成的二次电磁场变化。并预测相应的空间形态,能够实现一定的探测目的。使用该方法对寻找高导电性的矿体有很重要的作用。
2.5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
在20世纪80年代广泛应用了以主动场源频率域为电磁勘测依据的技术,该技术具有2km以上的勘测深度,能够在探寻深层地质构造及隐伏矿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测量时,只要使用移动接收机就可以测探相应的面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成本。
2.6 连续电导率剖面测量系统。
因为天然信号存在不足的频段,需要人工频段进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利用连续电导率剖面测量系统对其天然信号进行补充。而且可以拥有较高分辨率的电阻,从而成像。
3 物探技术的重要意义
从多项成功的工程实例中发现,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地质工程勘察中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典型的地质灾害进行相应的监测、预报、防灾、减灾,提供了较为关键的指導作用,保证了自然灾害后的能够进行一定的重建工作、土木工程能够顺利实施,并对灾害防护工程的出现及资源开采过程中的工程灾害提供重大的工程意义。而且物探技术可以提高决策者在地学工程实施科学防护措施中拥有一定的信心,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在最大限度内保证超前预警系统的质量,建立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维护公共生存空间的安全。只有正确使用物探技术,才能够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并保证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安全系数。
4 结语
各种物探技术的使用都要有一定的物理前提,其地质、地球的物理条件及边界条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勘察结果。物探技术人员执行地质勘查时,要首先做好资料分析的工作,通过对多种物探技术的合理选择,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物探技术的先进作用,并保证各种方法进行相互的补充,提高其技术的精度及可靠性。尽一切可能实现勘察的最佳效果。通过相应的实践表明,在工程地质勘查中,单纯利用一种勘探手段,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勘查效果,而将多种勘探手段有机地综合利用,却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王正常,孟利,王学文.浅谈物探技术在地质勘查中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6).
[2]曲为责,赵振华,孔祥栋.物探技术综述及综合物探探讨[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