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出版物论文

2024-10-02

纸质出版物论文(通用8篇)

纸质出版物论文 篇1

一、纸质出版物与电子出版物对比分析

(一) 纸质出版物的优势

1. 符合消费者阅读习惯。

中国人几千年来所形成的纸质阅读习惯, 是一时难以改变的。有调查显示, 目前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 阅读纸质图书仍然是他们的阅读习惯。纸质出版物的阅读是一种线性的文字阅读, 在此过程中容易产生理性思维, 给人们带来的是宁静的享受。特别是在阅读一些有深度的书籍过程中, 或是自己尤为感兴趣的书籍时, 人们更加倾向于采用纸质阅读的方式, 因为这种方式更容易形成对内容的理解及记忆。

相对地, 电子出版物的阅读方式是有其不足之处。如视频阅读容易因音乐或绚丽的图像而影响读者对文字内容的思考力;网上长时间阅读后视觉容易产生疲劳, 不适合阅读较长的作品;手机阅读文字过小, 且需要频繁翻页。这些先天的不足都从一定程度上使得纸质出版物在市场上的依旧占有其不可或缺的位置。

经调查发现倾向于使用电子出版物的人群多显年轻化, 这就无形中的忽视了中国社会读者群里所存在另一个高阅读率的中老年人。对这类消费者而言, 由于电子出版物的阅读方式科技化程度较高, 技术依赖性较强, 操作也相对复杂, 所以对这种新的阅读方式是很难适应和习惯的, 相对而言他们还是青睐于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 中老年群体的规模较大。

纸质出版物便于携带, 符合多年来人们养成的阅读习惯, 无论居家还是旅行, 阅读起来都非常方便。而电子出版物一般都需借助于电脑或者其他如手机、PDA、电子阅读器等电子设备才能进行阅读, 这与传统出版物直接阅读的方便性是无可比拟的。

对于消费者来说, 电子设备的移动性对眼睛的负担很重, 并且通过电子设备的显示, 字体较小、显示范围有限, 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甚至对视力造成伤害。

总而言之, 人类对纸质出版物千百年来形成的线性阅读习惯是为人所接受的, 这一习惯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因电子出版物的盛行而改变。从这点上来看, 纸质出版物依旧是普通的消费者最为习惯的文化需求品。

2. 具有良好的收藏性。

收藏是人与物零距离的接触, 是人原始的本能欲望的满足方式之一。对于纸质出版物来说, 其巨大的收藏价值便是其文化承载价值。书籍的装帧是文化性的一种表现。一本书作为纸质出版物不仅有颜色、图画, 还有大小、厚薄、软硬、触摸的质感和独特的气味, 这是屏幕上单薄的页面显示所无法比拟的。

另外, 书籍作为实体物质商品的一种, 随着年代的推进, 书籍本身刊印的稀有程度以及书籍自身所蕴含的内在价值都会发生相应增值的变化, 这是电子出版物所无法比拟的。

作为读者而言, 自己图书的收藏多少, 收藏的书籍种类都直接反映了藏书者自身的文化底蕴和涵养, 也进一步体现了以书籍为代表的纸质出版物所具有的收藏性这一电子出版物所不具有的文化特质。

3. 做到体验式购书。

面对电子出版物的威胁, 纸质出版物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 其中之一就是体验式购书的过程。对于很多的爱书人来说, 在实体书店中享受“淘书”的乐趣是一种收获更是一种满足, 对他们而谈, 这是沉浸在书海中带给他们快乐与充实。实体书店为顾客提供休息的场所、阅读的空间, 更有甚者还会提供餐饮自助, 优雅相适的氛围让消费者享受到购书乐趣之外的文化享受。逛实体书店渐渐成为文化休闲、暂离世俗的新方式。

而电子出版物的购物过程则一般在网络中的书海中挑选, 不能看到其色泽, 闻到其墨香, 也不能判断其质量, 无法在购物中与其他消费者交流心得。纸质出版物购书过程中的体验是电子出版物无法比拟的。

4. 版权保护体制健全、商业模式清晰。

经过长期的发展, 纸质出版具有较完善的政府管理机制和成熟的产业链。纸质出版有一套成熟的制作班底。虽在制作流程上相对繁琐, 但它有一套成熟的作者队伍、编辑队伍和经营队伍。他们善于开发和策划选题及营销工作, 既可保证出版物的质量, 又可确保其销售。拥有最为丰富且优秀的出版资源, 并拥有广泛的作者群, 同时拥有己经出版的庞大的内容数据库, 这些都随时可数字化为电子出版的内容。

(二) 纸质出版物的劣势

1. 纸质出版物不如电子出版物的信息容量大、传播方式多样。

相对于纸质出版物的纸张媒介信息容量有限, 电子出版物对文字等信息的容量大得令人瞠目结舌。由于电子出版物的阅读工具的容量的可扩展性, 使电子出版的内容承载量将近无限。此外, 在展现形式上, 纸质出版物形式单一, 而电子出版物除了传统的文字阅读外, 更多的图片、音频、视频成为电子出版物的主要形式, 而语音技术的发展, 更是可以让读者闭上眼睛, 完全用耳朵去实现阅读活动的完成。

2. 纸质出版物不如电子出版物的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快。

纸质出版物的出版模式受印刷、运输、发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出版周期较长。电子出版物的出现则简化了出版流程, 具有很大的速度优势。电子出版物赋予发行与传统出版全新的概念, 即出版与发行同步进行。作品一上线, 用户马上就能阅读或购买。这样简化了出版流程, 使出版物的生产、出版、销售同时在线上完成, 适应了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时代特征。同时, 更由于电子出版物的内容的数字型使得更正、修订、改版变得易如反掌, 出版更加方便快捷, 也能实现更加迅速的更新, 这是纸质出版物难以做到的。

3. 纸质出版物不如电子出版物节约资源。

纸质出版物必须消耗大量的森林资源, 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电子出版物的形式为无纸出版物, 它将渐渐地完全摒弃传统模式, 使出版物完全实现网上下载发行, 彻底实现无纸化出版, 使出版的形态、流通方式和结算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从而节约社会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由于其资源节约性, 符合产业发展的国家政策, 更能得到政策、资源等方面的支持。

4. 纸质出版物不如电子出版物检索方便。

检索纸质出版物的信息内容, 需要人的手工操作, 一页一页地翻找, 费时费力, 还不容易找到。而电子出版物的搜寻可以通过电子检索实现, 消费者只需点击鼠标就可以在网络中所要寻找的的信息以及出版物, 不必再奔波到书店和图书馆中寻找, 既省时又省力。针对每个消费者不同的需求特点, 电子出版物还可以设计、提供更具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电子出版物利用了网络的优势, 把纸质出版物所做不到的加以实现, 有效地扩大了出版市场。

二、纸质出版物生产企业遭遇的挑战

1.纸质出版物遭遇电子出版物的低价挑战。电子出版物在从作者本身到消费者手中的流通过程较传统纸质出版物中间环节少, 节省了这些中间环节的费用成本, 使其市场价格远低于纸质出版物的价格。

由于电子出版物可以实现“按需印刷”, 当然, 这里的“按需印刷”并非真正的印刷, 因为电子出版物的传播方式一般通过下载、拷贝等方式实现的。这一电子出版物的优势正是纸质出版物的劣势, 长期以来, 库存、退货的问题对于电子出版物是不存在的。纸质出版物的经营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由于库存占用资金比例太大, 出版物经营者本身的利润就比较薄, 使得资金回笼速度更慢。

在中国市场上, 消费者对于电子出版物的印象基于电子书, 由于先前电子书免费的传播方式, 决定了其价格必然不高, 这一低价的优势很可能使得消费者放弃价格偏高的纸质出版物转而选择电子出版物。

2.纸质出版物遭遇顾客消费习惯改变的挑战。手机、电脑能够对电子出版物进行阅读, 之后更多的专业电子阅读器如电纸书等出现, 加之IPAD平板电脑的潮流已经使得消费者倾向于选择电子出版物进行阅读, 因为这样的阅读方式不仅能够实现阅读本身的乐趣, 也能够满足消费者追求时尚的需求, 这样的消费习惯的改变使得电子出版物的走红变得顺理成章。随着时间的推移, 中老年读者也许会改变阅读纸质出版物的习惯。

3.纸质出版物遭遇电子出版物助推绿色出版的挑战。绿色出版的核心理念是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和谐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出版理念, 是出版产业为适应文化生态、现代科技与健康节约需要而产生出来的新型出版方式。最初的绿色出版是出版环保题材的作品, 指再生纸出版。接着是把绿色印刷等低碳出版, 就近供货、低碳物流称作绿色出版。在电子出版物出现后, 数字化的网络出版成为了绿色出版。没有超量与重复的有效出版称作绿色出版, 有利于创建健康文明的人文生态的出版活动称为绿色出版。

纸质出版物需要印刷, 且无法实现按需印刷。但电子出版物的传播方式大都通过拷贝、发送等无纸化程序实现, 并且能够实现按需供应, 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纸质出版物在绿色出版方面较电子出版物有劣势。

三、纸质出版物生产企业谋求发展的对策

1.坚持内容为王。纸质出版物依旧应当坚持内容为王, 加强资源整合, 全方位开拓版权资源。以内容出版为核心, 整合出版资源, 延伸产业链, 加大外延扩张。

纸质出版行业融入电子出版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而纸质出版企业欲在电子出版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控制更多地话语权, 则必须突出其内容资源的重要性。内容资源在出版行业中具有核心作用, 这是纸质出版商和电子出版商的共同认知。

电子出版企业与纸质出版企业的优劣势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从出版产业链看, 纸质出版企业在以版权为中心的上游环节占有明显优势, 而电子出版企业在出版产业的数字化终端环节更具发展潜力。纸质出版商之所以要大声呼吁“内容为王”, 是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内容资源, 在这一环节上占优势。

2.拓展衍生产品业务。衍生品是演变而产生的物品。在文化产业领域, 也有将衍生品称之为周边产品, 如日本的动漫周边。纸质出版物衍生品可以理解为由纸质出版物演变而产生的产品, 是纸质出版物的副产品, 是围绕纸质出版物相关方面进行周边开发制造的产品。

从商业的角度讲, 传统出版物衍生产品是通过将传统出版物的的品牌、故事内容、人物形象等内容资源以合同约定的形式, 允许被特许经营者有偿使用的产物。其可涉及领域包括文化产业的许多方面, 如制造业、软件业、游戏业、影视业、旅游业及教育培训等, 产品形式包括授权的各类商品如饮料、首饰、手表、礼品、文具、服装及电影、电视、主题公园、游戏软件等。这样的衍生产品能够使纸质出版物创造新的盈利模式, 以创新和求变来求得未来的变化和商机。

3.创建品牌。纸质出版物的品牌联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 此时次级品牌知识对于建立强有力的、偏好的和独特的品牌联想就变得尤为重要。

作为纸质出版物, 能够将自身的品牌与其他实体之间建立联系, 消费者会在该品牌与其他实体之间形成心智联想、判断、感觉等。利用次级品牌知识的杠杆效应, 是创造、强化与竞争对手的差一点, 以及必要的或富有竞争性的共同点的一种方法。与此同时, 纸质出版物经营者还可以通过品牌联盟、许可授权、名人背书、体育文化活动等方式实现品牌资产的创建。在选择实现方式时, 应多方面考虑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进行战略性评估、挑选, 才能保证品牌声誉不受影响, 以实现对品牌资产的长期建设。

4.与书商结成战略联盟, 培养顾客忠诚度。纸质出版物的经营者要形成战略联盟, 如江苏凤凰新华书店股份有限公司牵手山东新华书店集团, 签署《鲁苏发行战略合作协议书》, 两省将逐渐实现业务合作、资源整合;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与江西新华发行集团签署合作协议, 进入了实质性合作阶段。

英国的书商组成了战略联盟, 通过举办独立书商论坛、独立书商周等方式对纸质出版物经营者进行帮助, 并借助这些大规模的活动提高其促销水平及力度, 借此赢得消费者的忠诚度, 以应对电子出版物的挑战。中国的纸质出版物经营者也可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 以战略联盟形成的更忠诚的消费者群体来维持并加速纸质出版业的发展, 应对电子出版的威胁。

参考文献

[1].张璐.多元竞争促使传统出版精益求精[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1 (6)

[2].毕华.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的优势互补探析[J].盐城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2)

[3].邵菊芳, 沈惠云.数字传播——以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的融合发展为例[J].中国出版, 2009 (11)

[4].胡媛, 干徐文.绿色出版, 再掀环保狂潮[J].今日印刷, 2011 (6)

[5].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按需出版,延续纸质出版生命力 篇2

通过审度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出版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即便在世界最发达国家,纸质出版仍然被大量需要和推崇,并没有因电子信息的广泛使用而消亡。而纸质出版在中国将如何延续、生存甚至发展?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经常提到一个词——需求。按需出版从数字出版诞生时,就已经被我们频频提及。基于按需出版的巨大优势和市场潜力,以及日趋先进的电子、网络、数码技术,我们可以预测——在突破一系列瓶颈之后,这一出版方式必将被广大作者、读者、出版社认可,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有更大的空间。

按需出版,对传统出版、数字出版的有效延伸

就目前的出版现状而言,我们相信,在未来,按需出版会成为传统出版、数字出版的延伸而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2012年1月,由哈珀·柯林斯公司前CEO简·弗里德曼创建的原创电子书出版社“开放之路全媒体公司”(Open Road Integrated Media)和英格拉姆出版服务公司以及闪电资源公司签署了协议,发行“开放之路”公司电子书的印刷版本。“开放之路”COO克里斯多夫·戴维斯在一份通告中说:“自从我们全面启动以来,我们已经为我们所有原创的电子书作品提供了按需印刷的纸质版本,以及少量绝版图书的电子书。我们发现现在是时候拓宽我们的零售空间了。” 克里斯多夫·戴维斯将电子书与纸质版本并存的状态归结为发展方向上的一种变化和拓宽零售空间的需要,并认为两者应当相互补充。从业务模式上讲,电子书与按需印刷的纸书并存,也是一种正常业态。电子书实际上推动按需印刷图书销售,在国外很多出版商,一开始只做电子书,但现在他们已经转向了电子书和按需印刷并举的业务模式。

根据每本图书面向读者群和市场形势的预计,印量能达到传统出版起印量或者远远超过传统起印量的,可依旧采用传统出版模式;达不到传统出版起印量的图书,则可以采取按需出版的形式来满足出版需求。数字出版具有信息流通快的特点,其阅读模式也相对更易被青少年和上班族接受,对于图书的营销宣传来说,也可以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同样一本图书,可以先通过数字出版的模式试探市场和进行市场预热,估计能达到传统起印量时选择传统模式出版,通过一定时间段的销售(半年或者一年),当市场脱销而重新加印又可能造成库存压力时,则可以转入按需出版数据库进行后期销售。如果数字出版模式试探出的市场需求难以满足传统出版的条件,则可以直接由数字出版转入按需出版环节。对于某些有潜力的作者来说,先采用按需出版的模式,通过网络和实体店试销,待作品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之后,转入传统出版流程,也是相当可行且能规避库存风险的方式。

采用以上方法,既可以最大限度将图书出版信息广而告之,确保满足最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又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图书库存,达到纸质出版(传统出版+按需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双赢局面。

实现“零库存”,巧续纸质书的生命力

如果按需出版能够顺利打开图书出版的新市场,那么,它通过对生产和需求的双项控制,可以完美地实现“零库存”。出版商们将所有图书内容都保存在电脑数据库里,若有读者需要购买图书,可随时从数据库中调出相关内容,在短时间内制作成书。2009年,独立出版社(Punked Books)成立,它是一个只做按需印刷图书的出版社。创始人凯文·马霍尼说:“事情变化得相当快,几乎在我们出版社创办的同时,电子书销售开始增长。2008年,我们已经看到营收在转移,来自电子书的收入远远超过按需印刷的图书。”对顺应电子书迅速发展措施的效果,他补充说,“最初作为只出版按需印刷图书的这一模式建立,是为了避免很多小出版商在生产过程中会遇到的现金流转问题。”显然,这样的尝试,在国外已经逐渐兴起。

而对于短版、绝版图书来说,按需出版则是让其复活的法器。我们知道,在印制传统纸质图书时,都有一个起印量,这个起印量一般为数千册。很多时候,首印的图书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消化后,会有客户提出加货需求,但全部加货需求累积起来,很可能达不到起印量。此时,出版社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承担库存,要么放弃加印。无论何种选择,出版社都会有损失。如果采用按需印刷模式,只要读者、书店、图书馆提出购买需求,哪怕是市场上已经脱销、不再重印的图书,都可立刻按照所需数量印装成书。

一些具备学术价值、珍藏价值,或对专业领域有一定研究价值的短版、绝版图书,因为读者面小,一般都无法经由传统出版途径来满足需求。例如,伊增埙编著的《古调今谭》一书,集丰富的单弦古词、特色的满族文化、崇高的学术价值于一身,收录了很多单弦古词,代表满族流传下来的一种文化。该书起印时仅100本,却连续接到订单,每个月都在印刷。在传统出版中,100本的印刷量是根本不可能获得出版,而按需出版赋予了这本差点儿被埋没了的书籍以“活力”,实现其学术著作的价值和影响力。除此之外,少数民族文化文稿、小语种文稿、民间文化文稿等珍稀文稿,若任其断版或者绝版,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某些读者想要获得这些图书,只能从旧书交易市场以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价格购买。如果将这些图书以数据的形式存储下来,并把相关书目信息提供到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有这样需求的读者就很容易找上门来,再经由数码终端打印,读者很快就能买到心仪的图书。

如此说来,按需出版能无限延续图书的生命力,从而给传统纸质出版增加新的活力。对于作者和读者来说,也是福音。对于有的作者而言,出版图书是希望能将个人的成长历程、生活经验、从商经验、研究成果留存后人。出版社出于对成本、销售等多方面的考虑,对这类图书的印量安排通常很少。如此一来,许多文稿在出版之前就因条件所限而被迫“绝版”,而按需出版却能做到一册起印保证零库存。对于读者层而言,同一种图书,有的喜欢古典风格,有的喜欢现代风;有的喜欢繁体版,有的喜欢简体版;有的喜欢彩色图文版,有的喜欢纯文字阅读……凡此种种,出版社通过对图书的设计,可以在各地的数码印刷终端轻松实现个性化服务,不用考虑因为不同版本需求而带来的现实库存压力。这样一来,纸质图书也将因此更具独特魅力。

因此,无论从哪种意义上来讲,按需出版都是当前纸质出版生存和发展的必然延续。随着信息技术与数码印刷技术的高速发展,按需出版作为一种新兴的出版模式,在大力提倡低碳、环保的今天,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将有机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纸质出版物论文 篇3

1 短期内学术期刊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

人类的出版活动一直在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演进、升级与转型, 纸质出版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一直是学术期刊出版的主要形式, 为学术信息交流和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5,6]。现在众多优秀的学术期刊都有漫长的纸质出版历史, 在学界和出版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并且因纸质期刊相对于数字期刊的有形性, 使得我国基本上仍然以纸质期刊作为学术成果评价的最终权威, 这成为现阶段学术期刊纸质出版存在的主要价值和市场所在。一定意义上说, 如果不是为了学术评价, 纸质期刊存在的价值仅仅是作者发表论文的一个纪念品, 其对学术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贡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已荡然无存。然而, 学术评价制度的改革目前仍没有大的突破, 还处在广泛讨论的阶段, 这为学术期刊纸质出版提供了体制保护, 但这种庇护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尤其在学术期刊出版国际化、数字化的今天, 若不再进行制度改革, 我国的学术期刊出版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优秀论文的外流将进一步加剧[7,8]。

既然学术评价制度改革仍需时日, 那么学术期刊纸质出版就必须有所作为和发展。数字出版伴随着信息革命应运而生, 因其高效、快速、环保、低成本等优势已经撼动了纸质出版模式, 从长期来看必然取代纸质出版, 但目前由于制度保护, 发展受到抑制。现阶段的纸质出版实际上已经是高度数字化了, 从创作、采编、印刷、上网入库整个流程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 如何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协调好学术期刊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关系成为摆在出版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短期内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不可能替代纸质出版的地位, 纸质出版也不能阻止数字出版的发展和扩张, 二者的融合发展是唯一出路和选择。纸质期刊除学术论文外的封面、目录、广告页等可进一步发挥纸质期刊的优势, 发展个性化出版;数字出版需要从出版标准、制度保障、人力资源等方面做好取代纸质出版的储备, 为学术期刊向无纸化出版过渡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条件准备。目前数字出版标准、利益划分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准备和凝结共识。因此, 现阶段学术期刊纸质出版和数字版应进一步融合发展[9], 为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破局做好准备。

2 数字出版是学术期刊的必由之路

信息革命的到来使得互联网成为科研工作者获取学术情报最高效的渠道, 数字网络可以实现全球学术信息的实时发布和光速传播, 这是纸质学术期刊无法做到的。学术期刊纸质出版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速运转的科研体系, 数字出版成为学术期刊出版的必然选择。学术期刊不同于文学作品等具有反复品读的价值, 纸质学术期刊随着读库文化的形成其价值逐渐减小, 大多是为了学术成果鉴定和评价, 其存在意义很大程度上是现有学术评价制度的内在要求, 而非是为了传播学术信息的根本目的。数字媒介的传播速度使纸媒望其项背, 必须改变落后的出版理念, 明确数字正式出版为主, 印刷出版为辅的新型出版逻辑, 彻底颠覆目前数字出版仅仅是印刷版再次数字化的现状。

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总是时刻关注全球最新的科研动态, 期望及时获得最新学术信息, 这样才可以站在学术最前沿, 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 但目前我国学术论文发表时滞过长, 学术信息的时效性大打折扣, 不仅不利于作者首发权的确定, 也使得读者无法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严重的出版滞后必然有损科研成果的首创价值和可利用价值, 而且必然影响到科研人员的创新竞争能力, 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对我国学术创新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论文发表周期过长也是造成大量优秀学术论文外流的原因之一, 严重制约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高, 也使得学术期刊的信息供给无法有效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数字出版成为唯一可以解决这一矛盾的可行路径, 是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

3 数字出版最终将替代纸质出版

全球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正在经历一次巨大变革, 直接决定了学术期刊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的命运和前景, 是一场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相互博弈的过程。学术期刊必须回归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根本目的, 而不是迎合学术评价制度, 更不能无视先进的数字出版技术和科研人员获取学术信息的习惯。信息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学术期刊出版也不例外, 必须坚持内容为核心, 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尽可能提升学术信息服务功能。数字出版取代的是出版模式和载体, 纸质出版必须顺应出版技术的发展趋势, 积极进入数字出版领域, 迎接学术期刊无纸化出版时代的到来。

摘要:学术期刊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 短期内融合发展, 以纸质出版为主和最终权威, 以数字出版为辅;中期以数字出版为主, 纸质出版为辅, 纸质出版的关注度和影响力逐渐减低;远期数字出版完全替代纸质出版, 进入真正的无纸化出版阶段, 数字出版是学术期刊出版文化和出版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纸质出版,关系

参考文献

[1]岳岭.高校科技期刊不积极采用优先数字出版模式的4个原因及5项应对措施[J].科技与出版, 2013 (7) :86-89.

[2]王福军, 冷怀明.高校学报数字化在线优先出版研究[J].编辑之友, 2011 (3) :60-63.

[3]丁媛媛, 翁洁敏.国内医学科技期刊在线优先出版状况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 (2) :243-245.

[4]张春军, 董凯.科技期刊应重视优先数字出版[J].科技与出版, 2011 (8) :75-76.

[5]李长青.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变与不变[J].出版广角, 2012 (6) :18-20.

[6]张成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协同效应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 2013 (7) :14-18.

[7]张彤, 刘英佳.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刍议[J].今传媒, 2011 (11) :105-106.

[8]陈宪民.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间联动发展机制的构建[J].出版广角, 2013 (14) :29-31.

纸质出版物论文 篇4

[关键词] 数字出版 传统纸质期刊 新模式 现实探索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4-0058-03

1 传统纸质期刊数字出版新模式的比较优势

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兴的出版业态,它是出版业与IT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出版思想、操作流程、经营策略、实现目标等方面相较于传统纸质期刊出版都有较大超越,其在内容的选择、产品的生产、产品的最终形态以及用户的消费、阅读方式等方面均呈现数字化特征,传播方式则呈现无线网络、有线网络电子信息化。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数字出版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纸质期刊数字出版新模式相较于单一的传统纸质出版模式有着明显优势。

1.1 能产生数字出版的“长尾效应”

“长尾”一词最早来源于美国《连线》杂志的总编辑克里斯·安德森(ChrisAnderson)2004年10月发表的一篇文章,用来描述亚马逊公司、奈飞公司(Netflix)和Real.com/Rhapsody等诸多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生活中大量不流行商品组成的群体称作“长尾”。决定销售是否具备“长尾”的关键供给因素是库存和销售成本要低。“长尾效应”的核心就是赚很少的钱,但是要赚很多人的钱。

传统纸质期刊的销售主要集中在出版过程的前端——“现刊”阶段,通过预订和现售,短时间内获得绝大部分的收益,“现刊”之后的“过刊”不再产生收益,甚至成为累赘。数字出版的出现,变原来纸版刊期的“刊”为“篇”储存在数据库中,“过刊”中的优质美文在形式上得以固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长尾”效应。“过刊”内容的“尾部”价值累积,可以超越“现刊”阅读量,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 可降低纸质期刊的发行成本

传统纸质期刊的发行量与其成本常常是成正比的,即随着发行量的增大,印制、物流等各种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当读者拥有传统纸质期刊达到一定数量时,再增加消费量会趋缓,边际效用递减。如通过一定手段继续增加消费量,则会适得其反,边际效用递减进一步凸现。另外,纸质期刊的消费群体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即使加大发行,营销更难,与读者接触面更窄。在当今“互联网+”这个信息化时代,网络以其方便、快捷、低碳环保的传播技术手段,海量的存储信息方式,给传统纸质期刊的发展带来读者流失、发行量下降、广告经营收入滑坡等强烈冲击。传统纸质期刊经由网络传播,数字化复制与传输几乎不耗费时间与材质,相较于传统纸质期刊必须支付纸张、印刷、运输及采编等成本,数字出版运作成本非常低廉。可以打破传统纸质期刊旬月、半月、双月等固定周期,24小时不间断地实时传播信息和随时更新信息,只要互联网能到达的地方,数字化期刊就可以到达,读者可以随点随读。数字化期刊与纸质期刊获得同样信息量,耗费更少,而阅读人群明显增大。

1.3 提高读者参与度和增强互动性

纸质期刊依托网络,可以以博客或推特等形式开设空间,方便投稿、荐稿、评论,可以围绕某一观点或某个热门话题展开讨论。在内容上,横向打破类别壁垒,有效融合不同类别的期刊;纵向打破时间界,实现上期与下期的融合。根据读者的兴趣与需求,划分出纵横交错的纸质期刊矩阵。纸质期刊的有形矩阵和内容的无形,形成了比较固定的“阅读圈子”。“阅读圈子”中的读者容易在虚拟的网络“圈子”中相互交流、获得认同,由阅读某一篇文章延伸到更多文章,从而增进对纸质期刊某类文章的契合度。

虽然数字化出版是传统纸质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它的潜在比较优势尚未真正显现出来,迄今为止其市场份额并不大。

2 传统纸质期刊数字出版新模式的现实探索

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传统期刊信息传播的周期比较长、传播途径也较少、传播面相对较窄,对于人们想要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类信息的需求无法满足,其出版经营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围绕单一的纸质形态期刊产品进行生产、经营,形成一条“作者端—出版端—读者端—广告端”的价值链,盈利模式也较为简单、透明。

而数字化纸质期刊出版则往往难以由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期刊出版单独承担,它需要多方参与,商业模式在目前环境下也还模糊不清,大批量用户的在线阅读如获得纸质期刊网络发行量认证、用户的下载许可、付费、所传播内容的版权保护和用户身份确认等诸多现实问题则亟待解决。

就目前发展状况而言,数字化期刊借助无线移动网络,将手机作为阅读终端的数字化纸质期刊出版(即期刊App模式)比较可行,无线移动网络拥有清晰的用户身份、较标准的收费环境和稳定的消费者以及有效的数字化版权保护。当前,手持数字阅读器已普及到一定程度,纸质期刊就能够实现一次生产、多次出版、多次售卖的累积性效应,将数字技术变革真正转化为其经济利益。

2.1 传统纸质期刊数字出版的融合模式探索

如上所述,我国纸质期刊数字化的内容提供商和平台之间的合作方式目前正在摸索之中,其盈利模式较为单一。作为传统纸质期刊的经营者,不得不考虑纸质期刊的生产、营销,怎样妥善应对数字出版以及如何增强纸质期刊的发展活力等诸多问题。

当然,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传统纸质期刊因其传统,发展早已稳定成熟,不仅拥有政府的支持、鼓励,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正式出版刊号,而且有自身的管理经营理念和严谨的规章制度。而数字纸质期刊则是一种互联网技术环境下的新兴通讯信息产品,管理的规章制度尚不完整,管理机构尚在构建,这就对当前“互联网+”数字化环境下纸质期刊经营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nlc202309051337

我们当前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合作共赢的时代,也是一个媒体融合的时代。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经营方式,都必须确定数字化出版的战略定位,数字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前,纸质期刊利用数字化手段仅仅在产品层次进行融合,还没有进入商业运营层面的融合。在当前期刊产品融合形式下,同一条期刊产业链上的利益是分割的。而商业运营模式是建立在商业价值利益链基础之上,传统纸质期刊数字出版要想建立可持续的商业运营模式,需要有效的受版权保护的收费机制。在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每个利益链条上各个主体都应有一种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才能保证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但当前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对传统期刊内容基本上采用的是“免费的午餐”式的商业模式,利益链条断了之后如何分配利益是数字化纸质期刊寻找商业模式的关键所在。

2.2 当前数字出版环境制约着数字出版模式的现实探索

当前,制约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有四个:一是品牌建设落后,行业缺乏龙头;二是集中度较低,主流数字产品吸引力不够,优质内容较少,产品开发不足;三是数字出版尚未开发合适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付费服务推广还需要时间;四是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版权保护不力,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1]。

在上述诸多问题中,一直备受业界关注的是数字版权问题,它也被认为是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自从2001年《著作法权》中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以来,在线传播、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电子阅读器、手机阅读、电子交易平台等领域先后产生了诸多数字版权纠纷问题[2]。

综上所述,传统纸质期刊数字出版新模式在宏观上还面临一些现实难题。市场准入门槛的设定、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出版内容的有效监管、政府的政策引导等诸多方面还较薄弱;数字出版的版权维权困难,侵权盗版、非法出版等获利大,违法违规成本低;缺乏技术工作者与内容工作者的有机结合,这些都成为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绊脚石。

3 我国期刊纸质和数字双重出版模式的具体运作难点

纸质期刊数字出版新模式的现实探索,还需解决纸质期刊双重出版模式的具体运作难点。

3.1 传统纸媒介读者和网络读者的相对分离

虽然说纸质期刊数字化出版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如何使纸质期刊的纸版读者和网络读者进行融合则是它最大的现实难点。网络读者相对年轻,其文化层次也相对较高,他们几乎是和网络一同成长起来的一代,早已习惯于通过网络主动寻找并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数字流媒体、手持智能终端等是适应这些追赶时尚、趋新求异的新兴读者阅读需求的良好的网络平台。而对规模较小、营销渠道有限的刊物而言,应该积极利用“互联网+”维护并拓展读者队伍,充分利用时代赋予的机会,积极拓展数字化时代的生存发展空间。

3.2 网络利用形式相对单一

传统纸质期刊对于网络的利用远不能只是通过数字出版吸引网络读者,还要在网络的利用形式上增加多样性。比如加盟纸质期刊数字网等网络平台,开办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期刊网站,在一些较大的知名门户网站开设虚拟社区,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反馈、利用等。以普通网页、电子文本、语音版、原貌版等多种版本,发布内容,征稿组稿,宣传征订,征求意见,联系读者、作者,进行广告合作等。

3.3 网络阅读量难以认证

传统纸质期刊通过营销,核算出销售数量和销售金额,销售数量计算出阅读量,通过阅读量来衡量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又决定广告收入。但在目前的数字阅读环境下,数字纸质期刊通过网络获得的销售额和广告收入与其阅读量、社会效益不尽一致,重要的原因是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内容的数量和质量以什么方式认证,谁来认证,认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怎样,谁来发布等,导致数字纸质期刊的网络影响力没有客观评价,期刊的社会影响力难以与经济效益相匹配。在美国,纸质期刊的网络发行量将正式计入纸质期刊有效发行量之中。如能实现,未来的纸质期刊网络发行量认证体系将得到极大完善。将读者在网络平台上付费阅读纸质期刊的情况和进行内容点击浏览而未付费情况结合起来,这样做既体现了以“付费”为核心的“发行”理念,又符合网络特殊环境特点,对纸质期刊地位的提高、广告经营与其他增值服务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总之,为了增强传统纸质期刊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纸质期刊必须与“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潮流相契合,实现与电子传播技术的高效融合、对接,创新纸质期刊数字化传播新模式。出版产业的电子化、数字化,是我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可以预见,数字化出版模式是传统纸质期刊一个新的发展路径,也终将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注 释

[1]数字出版产业:繁荣背后有隐忧[N].中国产经新闻报,2012-09-22

[2]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现状探讨分析[EB/OL].[2014-09-10].http://www.chinairn.com/2012-09-24

(收稿日期:2015-03-16)

纸质出版物论文 篇5

所谓的出版物的“形式主义”, 从根本上来讲是视觉审美中的“版面语言”, 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觉传播概念。特别是我国的出版行业真正进入市场化运作后, 研究版面语言, 研究文字和形式相互间凝聚出来的综合感染力, 就等于是研究读者, 研究市场, 研究自己。与此同时, 也就更能了解读者需求和市场动态, 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 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先机。

一、视觉审美与版式设计

视觉审美是比较宽泛的概念, 包含审美主体和审美能力, 但是不同的审美对象, 不同层次和素质的人对于美的定义和程度有所区别。

传统所说的版式设计其实也就是版面语言的设计。版面语言也是一种形式语言, 因为版面语言与内容密切相关, 相互统一, 在版式设计中, 不能仅仅考虑美观、色彩等内容, 更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包括良好的识别、选读和阅读环境、阅读生理规律等方面。

书报刊设计风格是一个出版社或期刊社团队运作的综合产物, 所以必须通过编辑与美术设计人员的仔细沟通, 明确出版物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结合对读者群的研究, 把握读者的阅读生理规律和阅读审美习惯, 才能有效地在平面媒体中真正发挥编辑和设计的功能, 才能真正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二、版式设计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

由于笔者所从事的是建筑科技类专业期刊的编辑与出版工作, 下面就结合科技类专业期刊的特点, 介绍关于该类出版物版式设计的一些注意要素。

因为科技类专业期刊主要侧重于科学类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的介绍, 本身偏重于理论研究、科学实验和涉及领域特定等特点, 要求措辞严谨, 所介绍内容和结论必须以准确的科学理论为依据, 内容真实, 数据准确, 结论严谨, 能反映国内学术水平, 有创新性、探索性, 立论科学、论据充分、预见准确, 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并且对该行业的同行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国家科委、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于1992年发布了《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其中对于科技类期刊的质量要求和评估标准的要求进行了细致的介绍, 在这里就不一一详细列举。需要说明的是, 其中4.1条对版式设计进行了指导性的规定:期刊版式应和谐醒目, 图表规范、字形考究、富于特色。版面利用率高, 体例统一, 倒转排少, 装饰适度, 清新活跃。该条是结合科技类期刊的特点所做的一个宏观的规定, 具体的细节方面, 就需要期刊社的编辑、版式设计及排版人员结合各自的报道方向和内容, 进行针对性的策划与设计。

因为科技类期刊侧重科学技术、理论研究和数据统筹等方面, 同时具有要求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字精练、文理通顺、主题突出和逻辑性强等特点, 而且现在来看, 版式相对也固定、单一, 相比较文学、新闻、艺术类出版物略显枯燥。特别是该类期刊的读者范围相对固定, 也相对较窄, 外专业的读者群更是很少阅读。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在保持科技论文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的前提下, 提高读者的阅读欲和关注度, 这就要求在版式设计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

科技类期刊的版面设计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分别如下:

(1) 动态性——时代审美标准的变化, 促进设计风格的发展, 包括:横竖分割结构的变化;版心尺寸的变化;等栏排文向不等栏排文的变化;从补白到刻意留白的变化;从字体选用的繁杂性向字体的简化性变化;宽栏空的流行;纸张与纸型的选用等。

(2) 定向性——目标读者群体和专业需要的定位功能。在目录导航功能中, 通过设置不同的形式, 突出报道栏目的不同, 方便读者根据需要进行快速了解和定位。

(3) 多元性——细化的版面分类能够带来细微的语言变化, 不一定要求全刊格式统一, 要按照不同的内容, 确定合适的表达形式, 例如针对关键点可以采用同一字号, 不同字体标出, 以突出重要性。

(4) 地域性——根据期刊的发行涵盖区域和主要读者省市, 研究当地阅读习惯, 确定合适的审美标准进行设计。

(5) 结构性——版面元素的构成。按照编译手册和阅读习惯, 一般科技期刊要求图文并茂, 先文后图 (表) 。但是也要根据信息承载量和表达方式, 在满足编译手册要求的前提下, 微调编排顺序, 以丰富结构形式, 提高阅读的舒适性。

(6) 操作性——反映期刊制作团队合作能力和特点, 各司其职。主编把握报道栏目的设置, 编辑侧重论文内容的审读, 排版人员按照要求做好排版设计, 美工通过专业软件实现效果要求, 在做好各自工作的同时, 加强沟通与协调, 提高团队集体智慧的可操作能力。

每本期刊都有一个固定的风格, 一般不会轻易进行修改, 特别是封面等设计, 这是为了保持该期刊风格的长期延续性,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保持特点, 并且在同类期刊中拥有自己的特色能够区别于其他类似期刊;同时, 科技类期刊都拥有一批长期忠实的用户, 常年订阅该类期刊, 阅读习惯已经养成, 如果变动频率过快或者变动过大, 那么将会使读者对期刊社的运营能力和内容的科技含量有所怀疑, 所以, 在版式设计中, 整体的风格上保持基本一致, 在细节范围进行灵活安排, 以提高读者阅读的舒适感。

三、结语

期刊设计风格是一个团队运作的综合产物, 任何一种设计风格最终带给人们的应该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结合。版式风格一定要有格式化的工作质量标准、数量标准、工作流程、人员素质和终审领导之间统一的审美标准给予保证。这是一个很值得我国新闻出版从业人员正视的问题, 因为视觉可以吸引读者, 而阅读才能留住读者。因此只有研究和把握读者的阅读生理习惯和阅读审美习惯, 才能有效地在平面媒体中真正发挥编辑和设计的功能。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新兴多媒体等形式的出现, 对传统的纸质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兴媒体, 特别是网络媒体等电子出版物的出现, 以其形式千变万化、信息存储量大、时效性强、可检索功能强大、易复制、造价低等优势, 逐步占据一定的市场。但是传统的纸质媒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在明确出版物定位和内容的前提下, 加强对纸质媒体的“形式主义”, 即视觉版式设计方面的研究和策划, 才能将内容更好地表达出来, 以获得读者的关注与支持。本文结合科技期刊出版工作的体会, 浅析科技类期刊版式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纸质出版物论文 篇6

本文结合出版社的实际, 针对占出版社存货比重最大的纸质图书类存货, 从期末库存码洋和出版物版龄两方面因素, 分析其在计提减值准备实务中存在的操作难点, 同时给出解决方案。经过作者所在出版社的实际执行, 使纸质图书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更符合业务实际, 更准确体现期末存货的真实价值。

一、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对出版社存货期末计价的影响分析

(一)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前情况

改制前, 大部分出版社核算手段落后, 依靠手工记账或局部财务软件进行财务核算。而出版物存货品种多、数量多、印次多、版次多, 且异地存储现象普遍, 对期末存货实务资产的数量、码洋数据核算不准确。很多出版社的“出版物提成差价”计提金额不准确, 甚至由于实务操作困难, 不计提“出版物提成差价”。所以, 改制前对出版社存货期末计价的影响为:出版社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资产负债状况以及盈利情况, 资产虚增、利润虚增, 水分大。

(二) 《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出版物跌价准备计提的要求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一号:存货》的规定,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 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由于出版物存货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书刊存货的滞销损失较大的特点, 已上市的出版发行单位针对出版物存货提取减值准备依旧参照《新闻出版企业会计制度》实行“分年核价, 提取提成差价”的办法:针对纸质图书明确分三年提取, 当年出版的不提;前一年出版的, 按年末存图书总定价提取10%~20%;前二年出版的, 按年末库存图书总定价提取20%~30%;前三年及三年以上的, 按年末库存图书总定价提取30%~40%;所有各类提成差价的累计提取额不得超过实际成本。

(三)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对期末出版物存货价值的意义

出版物库存占出版社流动资产比重高达20%-70%, 是出版社最为重要的资产, 数量大、种类多, 同时具有唯一性、时效性强、销售周期短、减值风险高的特点。所以, “存货跌价准备—出版物提成差价”是出版社最为重要、最需要关注的一项资产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出版物提成差价”的计提使出版物存货的计量更加准确, 更加真实的反映了出版物存货资产在期末的实际价值, 并且规范了出版社的存货核算。同时, 计存货提跌价准备, 影响出版社当年利润数据, 更加真实的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出版社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操作难点分析

《新闻出版企业会计制度》是针对新闻出版单位制定的普遍政策, 对出版物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具有非常有价值的指导意义。但是, 细化到不同单位, 需要在政策框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 尤其是出版社。

从“出版物提成差价”的计提标准不难看出, 影响出版物减值准备计提正确性的因素有两个:期末库存码洋和存货版龄 (即出版日期) 。在实物操作过程中, 这两方面因素均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一) 期末库存码洋难度分析

主要难度在于:存货明细核算不正确, 导致期末库存码洋数据不准确。

具体的原因, 笔者分析如下:近年来很多出版社开始引入ERP系统进行存货明细辅助核算。EPR系统是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通过对业务数据流的归集与共享达到资源整合提高管理的目的。但是, 在ERP上线实施后, 很多出版社的存货明细核算和管理无法达到预期。究其原因在于:ERP上线后, 数据归集移至业务前端, 由责编 (编审校等编务成本) 、印制 (纸印装等印务成本) 、库房人员 (收发存系统) 进行系统录入, 但由于出版行业结算滞后, 账期一般为6-12个月, 业务人员习惯实际结算费用时才在系统提交成本数据, 从而导致成本无法及时、全面归集, 出现实物资产已实现销售出库, ERP系统中相关存货依旧处在未完工状态, 无法及时进行入库处理。所以, 在出版社清产核资过程中, 普遍存在库存图书盘点数量与账面相差悬殊的情况。期末库存数量不准确, 就无法取得正确的期末码洋数据。基础数据的正确性无法得到保证, 正确计提减值可以说是空谈。

(二) 通过版龄计提减值存难点分析

1. 教辅类图书难度分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整体实力的进一步发展, 优良的国民教育成为国家及整个社会重点关心的问题, 依附教育教学而生的教辅图书出版成为现在我国图书出版市场中最火热的行业, 越来越多的图书出版者参与到教辅图书出版中来。表1摘录了部分出版业上市公司2013年年度报告数据:

由此可见, 教辅类图书收入占图书发行总收入比重约为60%左右, 已经成为出版社图书发行收入的主要来源。

同时, 教辅类图书占出版社纸质图书库存总量的比重也较大。教辅类图书特别是专业性教辅图书、职业教育性教辅图书和考试类教辅图书销售周期一般在一年以内, 过期滞销损失较大, 时效性更强。所以, 按照《新闻出版行业会计制度》将教辅类图书划归纸质图书范围, 分年核价提取提成差价, 显然不能反映教辅类图书期末实际价值。

2.长销图书难度分析。

图书作为特殊的商品, 其特殊性就在于必须将社会效益永远放在第一位, 并在此前提下, 尽可能地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长销图书虽不及畅销书在短期内经济效益明显, 但畅销书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无法为出版社带来长期效益。一部畅销图书如其具有文化传承价值, 则可能成为长销图书。有远见的出版社都加大对长销图书的发行和出版力度, 以此不断增加企业发展后劲。长销图书在出版社期末库存中占比逐渐增长, 成为出版社重要资产和经济效益来源。例如作者所在出版社2006年6月开始陆续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收纳归集各省市民间故事, 此图书项目为我社长销图书, 从2006年初版上市至今依然销售良好, 2014年度该系列图书, 期初库存数量6.74万册, 销售出库1.67万册, 期末结余5.07万册。由此可见长销图依旧在售, 不存在减值迹象。如单纯根据版龄计提减值, 不能真实反映期末出版物库存的价值。

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下出版社对存货期末计价的应对措施

(一) 建立管理制度, 规范ERP操作

从某出版社ERP实施过程来分析。ERP作为企业资源整合系统, 不仅仅是软件的实施, 而是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在企业的贯彻实施。ERP能否有效协助企业进行管理, 关键在人。针对ERP实施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导致执行力低下, 系统实施效果差的问题, 须通过建立制度、明确职责、绩效考核等手段进行解决。

1. 出版社应该建立与ERP应用向匹配的管理制度。

伴随ERP上线, 企业的管理手段发生了变化, 企业管理制度也须随之升级。否则系统应用效果将大大折扣。用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行, 必须明确员工如何进行ERP作业, 管理制度必须促进ERP的内部推行和使用, 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2. 明确岗位职责。

ERP上线后, 基础员工的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都有很大调整。在传统方式下单据制作与流转成为业务处理的核心, 而ERP系统则将重心转移到数据的录入和处理。必须调整岗位职责, 以指导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重点和职责, 来指导员工使用ERP系统。

3. 将ERP操作与绩效考核挂钩。

考核内容与ERP业务要求相结合。明确考核内容, 采用适当形式以提升ERP应用效果。例如:由于ERP操作滞后导致项目成本未全部结转的, 一方面通过操作时效性、准确性规范对业务人员进行考核;同时业务销售售收入就不能记入业绩考核, 双管齐下以督促业务人员尽快结项, 确保账务实物同步完成入库。

ERP的有效实施能够确保期末存货数量、码洋、成本数据的正确性。正确的码洋数据, 是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基础。

(二) 细化图书分类, 制定减值计提办法

出版社应根据纸质图书的销售时效等特点, 细化存货分类。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制定适合业务实际的图书细化分类标准以及相匹配的减值准备计提核算办法。

1.将教辅类图书单独区分。按照纸质图书实际时效和性质, 将教辅类图书与一般图书区分开来。同为教辅类图书也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制定不同的减值政策。

(1) 针对中小学教材教辅类图书:由于此类图书的销售周期主要受教改周期长短的影响。且经过教改后, 原旧版图书基本无法再销售。故此类图书可参考其教改的改版周期:分年核价、提取提成差价。例如:教改周期一般为3年, 可以将此类教材教辅减值按3年计提, 同时在教改当年比照纸质期刊方式, 将期末库存成本全额计提减值。

(2) 对于专业性考试教辅图书、职业教育性考试教辅图书和其他考试类教辅图书:此类图书基本根据各类考试大纲编制, 其销售周期最长12个月, 且每年大纲都有所变化, 旧版图书基本无法再销售。故此类图书可以参照纸质期刊方式:当年出版当年提取;如有跨期销售情况, 可以考虑分二年按期末库存成本提取。

2.长销图书需版龄与库龄综合考虑。长销图书其销售周期长, 可以为出版社带来长效收益, 单纯根据

出版日期提取提成差价显然脱离了业务实际。如果能将版龄与库龄相结合, 通过比对期初库存、入库数量、出库数量来判断是否出现减值迹象。针对长销图书可以考虑延长年限或降低比例的方法来进行减值准备的计提。目前出版业上市公司中, 已有企业将长销图书单独制定减值政策。例如:时代传媒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其2013年年度报告中, 针对长销图书的减值政策披露如下:“重点长销图书, 当年出版的不提, 以后每年按该种 (套) 库存图书总定价的3%-5%提取”。作者所在出版社针对长销图书计提减值准备就参照了时代传媒公司的方法执行。

四、结语

在中央文化企业自2015年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大背景下, 本文针对出版社纸质图书计提减值准备的实施难点进行了分析。提出:细化图书分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的思路。在《新闻出版企业会计制度》所指定的政策的大框架下, 制定适合自己企业实际的减值政策。真实反映期末纸质图书存货的实际价值。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推动企业稳健经营。

摘要:截止2010年底, 全国90%以上的出版社完成了转企改制。为了规范改制后出版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 财政部公布了《关于中央文化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事项的通知》 (财文资[2014]17号) 。通知要求:“自2015年1月1日起, 中央文化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应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资产负债表日须计提各类减值准备。对于出版社而言, 出版物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重高达20%-70%, 是出版企业最为重要的资产。同时出版物库存具有数量大、种类多、时效性强的特点, 其减值风险高。所以, “存货跌价准备—出版物提成差价”是出版单位最为重要、最需要关注的一项资产减值准备。虽然《新闻出版业会计核算办法》中明确了出版物计提减值准备的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使出版社对出版物存货的计量更加准确、真实。规范了出版社的存货核算, 但是在实务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结合出版社的实际, 针对占出版社存货比重最大的纸质图书类存货, 从期末库存码洋和出版物版龄两方面因素分析其在计提减值准备实务中存在的操作难点。作者借鉴了已上市的图书出版企业近期财报数据和相关会计政策披露条款, 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新准则,图书出版物,存货跌价准备

参考文献

[1]周长虹.出版行业的存货跌价准备.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110-111

[2]王学军.出版物提成差价一种特殊的存货跌价准备.财会月刊.2010年第6期:69

[3]孙信义.对文化产业会计核算初探.新会计.2010年第5期:30-33

[4]张洁.新会计准则对改制出版企业的影响和对策.现代商业.2010年2期:200-201

纸质出版物论文 篇7

一、图书的源起与文字载体的演变

我国的书籍最早起于何时至今难以准确定论, 但依据《尚书》《史记》等文献记载作为旁证, 我国夏代已经出现文献典籍。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不是历史, 但却是历史的产物, 它启示我们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洛水一代的中原地区。

从考古发掘看, 在纸发明以前的文字载体主要有陶器、甲骨、青铜器、石头、简牍与缣帛等。我国最早的陶器, 如西安半坡村和甘肃辛店的彩陶, 距今已有6000余年。商周时期人们将甲骨文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使甲骨成为人们较早用作书写的材料。甲骨文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系统成熟文字。同一时期, 人们还将文字刻写在钟鼎等青铜器上, 这种文字被称为铭文, 记载着许多社会生活中的大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在石头、玉片上雕刻文字成为一种流行风气, 这种文字称为石刻文字。

简册是我国最初较为完整形态的书籍, 同时出现的还有版牍, 其后陆续出现了帛书、纸张书写本、纸张印刷本等。简册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出版物形式之一, 用竹木劈成狭长的细条, 经过刮削整治后用毛笔在上面写字, 来记录知识和信息。由于简木易得, 书写、阅读、存放都比较方便, 因此很快得到广泛应用, 并被延续使用长达一千多年。中国古人在使用简册的同时, 也使用薄木板记载文字, 一般用于短文和图画, 被称为版牍。与此同时, 以缣帛为材料的帛书也被古人采用, 但缣帛因其贵重而难以广泛使用。

纸张书写本以纸张作为文字载体, 这是中国出版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纸的出现不晚于西汉时期, 东晋将领桓玄于公元403年称帝后下令以纸代简, 标志着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主要的书籍载体。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很快传入世界各国, 带来了出版物载体划时代的变革。印刷术发明以后, 纸张印刷本逐渐替代手写本, 成为中国出版史上又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使书籍大范围普及、走进大众阅读成为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 胶卷、磁带、光盘、电子材料等作为文字载体已经走进人们生活, 正在改变和冲击着出版物市场和我们的阅读生活。

二、文字载体的变化规律与电子出版物的特点

文字载体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从陶器、甲骨、钟鼎、玉石, 到简牍、缣帛, 再到纸张的演变和替代, 是一个从少到多、从贵族到平民、适应社会进步、文献积累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图书产品大众化的普及过程。

文字载体的演变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但是从来不曾完全替代。时至今日, 在纸张和电子技术大量普及的今天, 在陶器、甲骨、钟鼎、玉石和简牍、缣帛上刻录、书写文字的现象并不曾消失, 只是已经变换姿态, 以艺术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 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欣赏品, 成为高档消费品甚至奢侈品。而载于这些载体上的文字已经不再承载记录和传播的使命, 而是以艺术的形态装点人们的生活。

电子出版物相对于传统出版物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体积小、易保存、复制灵活、成本低廉、版本更新方便、发行方式快捷、信息存储量大、检索便捷、表现形式丰富、互动性强等等。

任何文字载体带来方便的同时, 也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电子出版物也不例外。电子出版物的阅读必须借助计算机或其他专用的阅读设备, 要受其时间和空间制约, 同时使读者对整个出版物缺乏立体直观的感受。

三、纸质图书的出路是向高端精做发展

尽管电子载体具有快捷、高效、互动、灵活等优势, 能够渗透到各种出版物之中, 但同时又受其自身的局限性制约, 其发展的结果必然是新技术与传统事物的交融。

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无疑对传统出版业造成了强力的冲击, 人们甚至开始迷惑, 怀疑纸质出版会不会被完全取代。然而, 纸质出版物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比如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不需要借助其他设备等。它通过其质感、视觉冲击和装帧设计上的艺术性向人们进行感性传达, 日益展示出其优雅的风姿。未来中国纸质图书的出路将是向高端精做发展, 即高端的内容品质, 严谨的编排制作, 精致的装帧设计。纸质图书将不再是速读产品, 而是高端精做、返璞归真, 通过反复阅读来怡情悦性, 带给人们丰富精神享受、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鉴古观今, 如今的网络和电子媒介正强力冲击着出版物市场和我们的阅读生活。数字化信息在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 使传统出版从出版形态到出版过程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化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就像高科技不能替代青山绿水一样, 纸质图书不会淹没于电子海洋中, 而是将以其高雅的姿态阔步于文化视野中。

摘要:本文从图书源起和文字载体演变过程来总结文字载体变化规律, 分析电子时代中国纸质图书的发展出路——高端精做、返璞归真。

互联网时代纸质出版的价值与未来 篇8

【关键词】纸质出版;知识产权;免费;互联网+

【作者单位】付江,中国青年出版社。

传统出版、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是近几年业界耳熟能详的几个词,数字出版取代传统出版或纸质出版的论调也一直不绝于耳。但是纸质出版和传统出版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需要抛弃的是传统出版,而绝非纸质出版。

传统和现代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其内涵不仅指的是时间上的不同,传统和现代的区别其实是时代变化背后,价值观与运营模式的嬗变。

传统出版是以纸质出版为主体的出版模式,以前人们很少将传统出版和现代出版对立起来谈。人们对传统出版的反思与批判,其实是伴随着近十年数字出版的兴起而产生的。于是人们往往容易用数字出版来指代现代出版,认为它们是一回事。

不过如果基于本身的概念内涵,真正和数字出版相对应的应该是纸质出版,两者的区别在于其不同的出版载体。而传统出版和现代出版的区别,则是线性流程和非线性流程的差异,前者强调层级式管理,后者的组织形式则趋向扁平化。

数字出版是现代出版的一种典型特征,但也并不是全部。在传统出版时代,纸质载体和数字载体同时存在,当然那时的绝对主流是纸质出版。而步入现代出版时代,数字出版虽然占据新技术的优势,成为现代出版的典型特征,但并不意味着纸质出版一定就要退出历史舞台。即使是在数字出版发展已有十余年的今天,其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纸质出版在整个出版产业中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真正的价值,在于可以让传统的出版机构,借助数字化转型这一契机,带动组织结构的重组以及价值观的再造,从而实现出版模式的现代化。传统的出版机构现在面临的最迫切问题不是所谓从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而是要努力建立符合新时代的现代出版形态。现代出版意味着,从价格出版向价值出版的转变,从出版物物质成本核算向精神成本(内容稀缺性)考量的转变。出版载体消长的背后,是出版商业模式的消长,是从粗放式追求量的模式向内涵式注重质的模式的嬗变。

一、纸质出版仍是知识产权变现的优质途径

1.纸质出版物的封闭性是其成为一个好产品的核心要素

纸媒的封闭性是与互联网的开放性相对而言的。一本纸质书或者一份报刊一旦生产出来,就已经被定型,无法轻易更改,在传播上更是受到时空的限制。而数字出版则不同,其不仅可以快速地不断重新修订,推出升级版,更可以在很短时间内通过网络被无限复制。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纸质出版物是一个好产品的根本原因。正因为纸质出版物具有封闭性,所以产品才可以被定价。在互联网上免费传播的内容即使很优秀,但是缺乏成为好产品的根本要素。对于智力成果而言,其价格往往与其封闭性成正比。专利权保护其实就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帮助产权人实现智力变现。那种认为可以通过交叉补贴,比如说广告、第三方付费等方式为免费的内容建立商业模式的说法,对于网络视频来说或许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对于文本和图片这种内容来说,靠自身版权的售卖获得收入才是王道。

2.纸质出版的流程,有利于凝结编辑的劳动,为内容增值

读者的阅读口味不仅需要迎合,更需要引导。新媒体时代,似乎人人都可以是作家,都可以是记者和出版者,那还需要编辑吗?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出版必须是一个有门槛的行为,编辑的存在不仅对于内容的品质是一种保证,在思想导向上更承担着重要的职责。自媒体时代,我们某种程度上夸大了大众对自我的认知。即使每个人都能在网上发表言论,记录现实,但这距离成为评论家、记者或者作家还很远。编辑的价值能够帮助一部作品或者一篇文章以最佳的面貌问世,同时编辑还可以整合和策划选题,帮助作者,引导作者,成就作者。纸媒的出版流程更加凸显了编辑作为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环节,不仅有利于营造健康的出版秩序,还可增加编辑的智力成果和劳动价值,使文化产品成为一个凝聚多方努力和创造力的成果,最终使内容增值。

3.纸媒有其特有的质感和美感,这些都与数字媒体无关

抛开像素、分辨率和翻页等技术性的阅读体验,数字化的阅读方式虽有千般好,但有一样是它们永远也无法具备的——那就是质感。当然人们会说,数字媒体就不需要质感,将所有文章和图片碎片化呈现是数字媒体最强大的优势,但强大到极致的优势从另一个维度来看也是它的劣势。一本图书或杂志,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你的眼前,它就拥有了某种类似生命体的质感,读者每一次翻页就是一次抚摸和一种交流。2015年,电子书的著名拥趸,Flipboard设计师Craig Mod发表了一场演讲,讲到他曾经如痴如狂于Kindle的革命性光晕中,四年之间几乎抛弃了纸质书。然而,最近两年来,电子书却让他心灰意冷,他重拾旧爱。他说道:“一旦买下一本纸质书,那么这本书就将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翻阅、标注、折角、磨损和重读。其中,重读是最为关键的一环:一读是过客,二读是知己。人书的和睦,靠的是岁月的洗礼,而非时分的堆砌。”[1]

4.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媒体竞争将是“赢家通吃”

互联网改变了时空的距离,也改变了媒体的生态。互联网一方面使内容速生速灭,资讯覆盖极快,花很多资源和精力生产的内容在网上很快就会被湮没掉;另一方面,互联网上内容的竞争也变为全平台的竞争,互联网将“赢家通吃”的规则推到了极致,內容不再是和自己比,也不是和同行比,而是和这一细分领域内最强的那一家比。新媒体降低了出版行业进入的门槛,也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对手。换句话说,新媒体行业内金字塔的层级将异常分明,获得资本和关注的永远只会是金字塔顶端的那几个;后入者不仅将面临高投入、低产出的窘境,更现实的是,自媒体将比传统媒体更快地迎来高度细分化的市场,而在每一个细分市场又都仍是“赢家通吃”。相反,纸媒具有一定的地区性特征,其只要有特色就一定会有自己的市场。

nlc202309081518

二、 数字出版不等同于免费模式

前几年还有一种流行的观念,认为数字出版取代纸质出版,就是用互联网的免费模式取代传统的收费模式,如今这个观点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1.数字出版采取免费模式其实是很无奈的选择

近几年,数字出版的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打着“免费”旗号的新媒体,甚至可以用“野蛮生长”来形容。但数字出版表面喧嚣的背后,其实是一地鸡毛,热闹是热闹,但好像大家都没有赚到什么钱。

一切都是因为“免费”。因为我们的大众没有付费阅读的习惯,更因为版权意识的缺失和互联网传播的便利性,低违法成本和高维权成本之间的矛盾,最终逼得大家都干脆设想通过建立免费模式先把流量做上去,再考虑赢利。殊不知,这样建立在“不合理”现实之上的做法,最终带来的只能是满盘皆输的局面。出版者输掉利润,作者输掉稿酬,读者输掉内容品质。平台看似没什么损失,坐收渔利,最后也输掉了机会。

期待“交叉补贴”,也就是第三方为读者的免费阅读买单的想法,对于文字作品来说有些一厢情愿。文字作品所能提供的关注度、流量和转化率所具有的广告价值非常有限,即使是在电影产业链较为成熟的今天,广告(贴片广告和植入广告)能够为一部电影所贡献的利润也非常有限,票房始终是电影产业最大的利润来源。出版产业也是这样,一本书或者杂志做出来,不管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首先都要靠发行收入来赚钱,也就是产品自身能够卖钱,这是一个出版物最基本的价值。

2.数字出版确立收费模式利大于弊

视频作为免费模式的始作俑者也已经开启收费模式了。2015年年末,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件事就是快播一案的审理。当时有媒体这样评论,“以刑事案落幕的快播身后,一个内容至上、收费观看的时代已经到来”,视频江湖正在从免费时代向收费时代大步迈进,不仅“95后、00后的崛起,消费习惯有所改变,他们更愿意为喜欢的东西付费”,而且也有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当大家都处于一种无底线的竞争中时,“烧钱”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冷静下来的人们终于开始思考盈利模式、技术创新与法治规约之间的关系[2]。

视频江湖的免费时代正在悄然过去,文字江湖的免费模式也会不远了。数字出版的产品应该有一个合理的价格,读者必须为优质的阅读内容付费,这是保持作品创作者们的热情和作品水准的一个必要条件。

如果说电商的低价竞争模式,以拖垮制造业和降低大众物质生活品质为代价,那么数字出版的免费模式,毁掉的就是中国的出版业以及大众的文化生活品质。这也是欧美国家虽然互联网非常发达,但其数字出版与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并没有那么快的原因。欧美国家的官方政策并不刻意向新媒体和数字出版倾斜,相反对于知识产权和纸质出版业有一系列帮扶措施。

以日本为例,根据世界报纸和新闻出版协会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发行量前三的报纸都在日本,分别是《读卖新闻》(969万份)、《朝日新闻》(745万份)以及《每日新闻》(332.2万份)。这不仅是因为日本拥有覆盖率极高的报纸配送站,而且还因为其具有极强的版权保护意识。日本官方《关于网络著作权的声明》(1997)中要求,互联网企业、电子媒体在转载新闻信息前必须取得报社、电视台或通讯社的同意,并注明转载来源,否则将视为侵权。这些新媒体上的信息都非免费——如果读者想要阅读完整的内容必须注册、付费。再加上政府对报纸推行的减税政策,所以即使日本新闻界也在积极推动信息的数字化,但纸质报刊并没有遭受到灭顶之灾[3]。

三、“互联网+”能为纸质出版带来什么

1.改造出版流程和组织结构,推动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转型

互联网不仅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重新塑造着我们生产信息的方式和过程。基于互联网的技术支持和运营理念,对传统出版流程进行改造或者再造,是我们建立现代出版的必由之路。互联网和传统出版的融合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在转型中我们仍固守传统媒体是主体,互联网只是工具的理念,最终实现的顶多是“+互联网”而已。由于工具的从属地位,传统出版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因互联网的加入而变化。互联网对传统出版的改造,首先是组织结构层面的。具备互联网属性的出版企业的组织架构,不应该是等级烦琐、事事讲控制的集权模式,而应该是以多个可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小而美的自组织为主体的平行竞争结构。我们只有用互联网思维重新梳理出版机构的战略、文化和组织,才能改变僵化的企业文化和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从而重新定义产品和服务,最终彻底转向以读者(用户)为中心的组织形态。从目前来看,传统媒体品牌下衍生出的新媒体,其在发展中缺的既不是思路,也不是钱,而是体制的空间。

2.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颠覆,本质上是“人”对“物”的颠覆

互联网带给当代经济的全新理念是,所有商业都要向人本主义回归。互联网网状结构的基本形态,是非层级、去中心化的,这决定了其内在精神必然是追求平等,进而衍生出开放、透明和民主等基本属性,最终集中体现为“人性化”。数字出版同样具有这些基本属性——更加重视人的需求,彰显人的力量[4]。而且,互联网的所谓“用户思维”其实就是要发现和重视人的需求。在“用户思维”理念的指导下,现代出版企业不仅要拓宽信息源、扩大传播渠道,更重要的是可以收集用户阅读习惯、生活方式,分析用户需求,强调用户体验。此外,属于现代出版的内容订制同样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超高细分的内容订制成为趋势,“用户”不再静态全盘接收你所提供的内容,而是希望有选择性地定制,使内容和自己之间有更多的交叉体验[5]。传统出版业要和互联网融合,很重要的就是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以此来留住讀者(用户),发展读者(用户),成就读者(用户)。

3.互联网改善了传统出版沉重的渠道

近年来,书店和报刊亭的经营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尤其是依托于邮政发行系统的报刊亭。借助于电商平台的飞速发展,纸书的发行渠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书店的业态也在重塑之中,大而全的图书中心逐渐让位于注重体验和社群性的独立书店。然而,纸媒和读者之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是日本,依靠其覆盖率极高的报刊配送站使整个社会的报刊发行位居全世界前列。据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日本全国的报纸住户配送比例为95.19%,而通过便利店、报刊亭等公共场所零售的比例仅为4.28%,换句话说,订阅的比例非常高。由此可见,发行体系而非载体本身,已经成为决定纸媒生存的生死线。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使过去一直非常沉重的报刊发行渠道得以精确和轻量化,基于终端的大数据也好,采取共享经济的社区物流也罢,传统出版机构只要做好纸媒销售的最后一公里,使报刊能够更精准和广泛地抵达目标受众,用服务为纸媒增值,纸媒出版仍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可供挖掘。

4.纸质出版不应该拒绝互联网,而互联网更不应该脱离法制

就像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那些伟大的发明一样,互联网天生具备革命性和破坏性。互联网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其自由分享精神,它打破了人类社会地域和阶层的限制,让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流通。但对于传统社会而言,互联网的破坏性也一样不可小觑。尤其是在知识产权领域,互联网的分享精神与现实世界的产权精神天生背道而驰。前者宣扬免费分享,后者强调产权。所以,如何将互联网的自由分享限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既不阻碍信息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不侵害产权人的权利,是摆在立法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了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秩序、公平和正义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声。我们期待着通过立法,划定互联网时代的道德底线;通过执法,让低价不正当竞争和控制市场等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技术越是发达,越是需要在立法和道德上对其加以限定。

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互联网新时代必将来临。我们应把互联网这只“猛兽”关进法制化的笼子,建立起顺应世界潮流、尊重知识产权和鼓励创新的互联网生态。

[1] Craig Mod. 皮蛋国的公主,阅读方式的未来之路——电子书能否取代纸质书?[EB/OL]http://article.yeeyan.org/view/498304/472143/.

[2] 裴昱,孙丽朝. 快播的江湖[N]. 中国经营报,2016-01-16.

[3] 陈洋. 新媒体为何没打败日本报业[N]. 东方早报,2015-11-10.

[4] 刘京蕾. “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互联网”其实啥也不是,只是向“人”的回归[J]. 互联网周刊,2015(9).

[5] 林晖. 从“新闻人”到“产品经理”,从“受众中心”到“用 户驱动:网络时代的媒体转型与“大众新闻”危机——兼谈财经新闻教育改革[J]. 新闻大学,2015(2).

上一篇:城域数据骨干网下一篇:微信网络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