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媒体(共12篇)
纸质媒体 篇1
1 纸媒的价值以及环境现状
因为互联网技术迅的迅速发展,手机、电脑等一系列电子设备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这些设备大范围的应用使得纸媒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例如书籍、杂志报纸等这些以纸作为媒介的东西销量开始受到影响。而新媒体所提供的信息以一种爆炸式的速度迅速并大范围传播开来。我们可以从内涵与外延这两个方面对于新媒体进行定义,新媒体是一种出现在互联网与无线通讯技术的一种媒体形态,例如像是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手机短信、互联网络、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手机电视、触摸媒体与数字电影等。
作为新的媒介,新媒体一出现便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信息获取方面的速度与信息获取的广度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让纸质媒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是,人类主要是通过阅读的方式来获取信息的,所以我们可以把新媒体和纸质媒体看成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方式。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新媒体与纸质媒体是两种阅读方式不同的关系,这也使得他们之间存在既竞争又共存的关系。可是事实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信息可以免费获取,培养的读者也就越来越多,也让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受到削弱,纸质媒体市场份额不断缩小。
2 新媒体与纸质媒体的比较
1)新媒体的优势特点。与传统的纸质媒体相对比,新媒体的速度更快、信息容量更大、内容更丰富、范围更广,而且可以免费获取资讯,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这些优势特点都是传统纸媒难以做到的。因为现代通讯的发展,新媒体借助计算机将高密度的信息存储起来,让存储成本低;电子信号可以快速传播与复制,使得发行成本变得低廉,即使增加发行量造成成本损耗也可以忽略不计;机器可以代替一部分的编辑工作,也让大量的信息可以自动化的处理,把制作成本也极大的降低了
但是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和传统媒体没有本质的区别,最突出的不同之处在于,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在传统媒体的信息上做了加工处理,因此新媒体的优势不是传播的内容,其根本在于用手机以及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作为介质,充分利用了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以及通讯技术。
2)纸质媒体的优势特点。媒体的价值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它所传播的信息上。如果信息内容质量不高或者是不被大众需要,那就算传播技术再高超,也不会产生好的传播效果。
因为长期经营,传统纸媒有着完善的采编队伍、办刊经验,与社会上的相关单位以及人员都有稳定的合作关系,这几点和新媒体相比较就有很大的优势了。在信息的生产上,这种优势有很具体的表现,在信息采集与筛选上是十分完善的,对于信息生产,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字水平与专业素养整体,能够挑选出文字中有价值的信息。挑选有效信息时,纸媒人的专业文化素养较高,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经验,规章制度也是十分的完善,他们能对信息进行较高水平的识别与筛选。由于在当代社会大量数据的累计,不良及虚假信息的传播会对受众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冲击,所以筛选剔除不良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些方面,纸质媒体比新媒体更具优势。
3 新媒体环境下纸媒的发展措施
1)提高纸媒品牌,积极应对挑战。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大家对纸媒已经逐渐失去信心,甚至有不少人认为纸媒会逐渐消亡,但是只要方法合适,纸媒也可以重现辉煌。在市场经济下,信用是企业发展根本,对外,信用是一个企业是形象,对内,它能够体现出整个团队的敬业精神以及凝聚力。因此企业必须从点点滴滴做起,树立良好的信用才能够打造好自己的品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2)强化评论,打动人心。传统媒体具有的强有力优势之一就是他们又有强大的评论队伍,这充分体现出纸媒的权威性与公信力,通过强有力的评论可以为媒体本身打造出强大的品牌公信力。纸媒强大的评论队伍是传统媒体不可忽视的优势。虽然纸媒受到了当今网络的极大的限制,不能将第一手信息传递给大众,但是纸媒依然是信息的看门人,他们可以将信息整合更深度的报道,并用专业的知识分析网络信息,让纸媒的权威性更广泛的传播。
3)深层次调查。深度报道是说运用分析、解释、预测的方式,在因果关系、影响作用、矛盾演变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报道。大众不但需要媒体提供可读信息,更需要媒体的传播者可以帮助读者分析新闻内容,从而能让读者获取信息背后更深远广泛的影响,进而能够达到解答疑惑的层次上。
比如媒体在报道民生新闻上得到了很大好处,就有很多媒体跟风报道,然而这样的跟风报道并不具有太多价值。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观众关注,纸媒来就要做出自己独特的新闻内容。
新媒体比较追求信息的时效性,因而缺乏对信息的深度挖掘,新媒体的这个缺点正正纸质媒体的优点纸质媒体无法与新媒体比视觉、抢时间、拼容量,但是可以利用充分的时间进行调查整合,深度的挖掘新闻内容,通过深度报道把劣势转变为自己的优势。让大家能进行更深度的思考,吸引更多深层的读者,让读者产生共鸣。让受众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
4)创新发行方式。新媒体的优势是通过网络上的使用者来获取信息平台,纸媒需要在转变与识别受众的前提下,释放分销渠道与创新方法,可以加强移动终端与互联网的使用,用数字、图片、音乐等方式丰富报道的内容,认真对待读者的反馈,使读者能够更充分地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做到充分考虑受众的感受与体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纸质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斗争并不是你死我活的,他们都在各自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纸质媒体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它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传递的是人们的思想与精神,是不可替代的。
摘要:纸质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了,然而随着这些年来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大家在阅读与信息获取的通道以及方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媒体开始出现销量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面临着巨大革命,在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下,如何进行创新发展,如何做到扬长避短,如何为公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这些都是值得纸媒人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纸质媒体,生存环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敏.新媒体时代传统纸媒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4(6).
[2]杨利民.新媒体时代纸媒应对挑战策略[J].中国报业,2014(16):5-6.
纸质媒体 篇2
第一条 为加强公司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规范我司归档文件的管理方法,维护公司合法权益,把档案管理从“分散、规矩、质杂、量大、孤本”的现状变得“集中、系统、优质、专指、广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广东省档案局关于《广东省档案条例 》的规定,结合我司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纸质文件归档管理办法。
第二条 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分为收集、整理、保管、借阅使用、鉴定销毁五项步骤。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做到交接有手续、借阅有审批、归还有记录、鉴定销毁有依据才能保证到文件的安全。
第二章 纸质文件归档的具体实施
第三条 纸质归档文件的收集范围
1.红头文件,如批复、决定、通知等
2.白头文件,如经验介绍、会议材料等;
3.公布性文件,如公告、通告、布告等;
4.记载性文件,如大事记、组织机构沿革、年鉴、厂志、工作日记等;
5.内部使用文件,如会议记录、规章制度、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等;
6.报道性文件,如新闻媒体报道本企业的信息报道(如热点新闻、人物素描、大事追记、重点事情跟踪报道等)。
7.证明性文件,如介绍信存根、党组织关系转移证明等;
8.信访处理材料,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议案、提案处理材料等;
9.契约性文件,如协议、合同、意向书等;
10.登记性文件,如干部(职工)登记表、干部(职工)花名册等。
第四条 纸质归档文件的整理注意事项
1.下列文件或文本在实体装订时,可作为一件:①正本与定稿作为一件;②法律法规等重要文件的历次修改稿(包括定稿)可合为一件;③
正文与补充说明正文的文字,图表,数据等附件,原则上为一件(附件页数多,也可各为一件);④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处理单应与正文作为一件;
⑤原件与复印件或手抄件,应作为一件;⑥转发文件与被转发文件,应作为一件;⑦报表,名册,图表类文字材料按其原装订方式,一册(本)作为一件;⑧请示与批复,报告与批示,问函与复函等来往文书,原则上作为一件。
如果报请性文件归档整理后才收到回复性文件,也可各为一件,并在“归档文件目录”的备注栏中加以说明。
2.以“件“为保管单位的各文种和稿本的排列顺序为:①正本在前,定稿在后;②正文在前,附件在后;③原件在前,复制件在后;④转发文在前,被转发文在后;
⑤回复性文件在前,报请性文件在后;⑥结论性材料在前,依据性材料在后;⑦文件处理单放在文件前面;⑧汉文本在前,少数民族文本在后;⑨不同文字的文本,无特殊规定的,中文本在前,外文本在后。
3.文件有多个时间特征一份文件往往有多个时间特征,包括成文日期,签发日期,批准日期,会议通过日期,公布日期,发文和收文日期等等。
分年度时,一般来说就以文件签发日期(或落款日期)为准,据以判定文件所属年度。
取消原有的按针对年度归类的做法,对于计划,规划,总结,预决算,统计报表以及法规性文件等内容涉及不同年度的文件,统一规定按文件签发日期(或落款日期)判定文件所属年度。
4.跨年度形成的文件机关单位的某些具体职能活动,如召开会议,处理案件等,跨年度形成的文件,统一在办结年度归档,分类时也都归入办结年度。
如:①跨年度的会议文件材料,统一归在闭幕年;②跨年度的案件形成的文件材料,统一归在结案年;③跨年度的请示与批复,统一归在批复年,原已分开归档的,应在各自归档文件目录备注栏内加以说明;
④回顾纪念性文件,归入定稿或发表年;⑤法规性文件,归入公布的年度;⑥跨年度的计划归开始年;⑦跨年度的`总结归最后一年,等等。
5.几份文件作为一件时,“件”的日期按照规定,正本与定稿,原件与复制件,来文与复文等也可作为一件,这时判定“件”的日期,应以装订时排在前面的文件的日期为准。
具体地说,①正本与定稿为一件,以正本为准;②正文与附件为一件,以正文为准;③转发文与被转发文为一件,以转发文为准;④来文与复文为一件,以复文为准;⑤多份文件(如组织关系,工资关系,行政介绍信,学籍材料等)作为一件的,可标起止时间。
6.无落日期的文件要标注日期此类情况见于内部文件(也叫白头文件),需要分析文件内容,制成材料,格式,字体以及各种标识,通过对照等手段来考证和推断文件的准确日期或近似日期,并据此按年度合理归类。
7.专门年度的分类方法因为相当一部分工作是按照专门年度进行的,采用年度分类法时,对这部分工作中形成的文件,就按照专门年度进行分类。
8.临时企业、个人客户,存在时间不长(即两年以内),文件材料又比较少,工作虽然跨年度,形成的文件可以不分年度,放在工作结束年度归档,如果每年文件数量较多,亦可分散在各个年度内归档。
第五条 纸质归档文件的保管办法
1.档案室对档案进行系统存放和安全保护的工作,是档案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基本任务和要求是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2.档案保管的软硬件设施管理
2.1 档案室/柜管理。
要建立完善的档案室/柜管理制度,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合理调节和控制温度、湿度,做好防火、防盗、防尘、防霉等项工作,定期测记湿温度变化、适时投放防虫药物、做好防火防盗工作,保持整洁、有序,保证档案安全无损。
2.2 档案检查。
对于已存档案的状况应定期进行全面检查,必要时可临时进行部分检查。
着重检查档案是否短少以及每件档案的完好状况,检查时要逐卷进行,要作出详细记录并写出正式报告。
一旦发现档案缺少或严重破损等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
2.3 防止泄密。
对于保密文件,要保护其机密不被盗窃,严防泄密。
对涉密档案安全进行检查,特别是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排查失泄密隐患与漏洞,确保档案信息安全。
节假日期间,档案库房、档案柜要加封条。
3.保管期限的划分
3.1 永久,凡是反映本公司主要职能活动和基本历史面貌的,对本公司建设和历史研究有长远(即50年以上)利用价值的档案,定为永久保管。
它主要包括:(1) 本公司制定的属于政策规定性的文件;处理重要问题形成的文件材料;召开重要会议的文件材料;重要的请示,报告,总结,综合统计报表;机构演变,公司领导人任免等文件材料。
(2) 同本公司产生的重要文件有密切联系的上级和下级机关的重要文件,上级针对本公司所作的决定,批复,报告和调查研究材料。
(3) 本公司批转下级报送的重要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文件材料。
3.2 长期,凡是反映本机关的一般工作活动,在较长时间内(即15—50年左右)对本机关工作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定为长期保管,它主要包括:(1) 本机关一般工作问题文件材料;一般会议的主要材料;人事管理工作形成的一般文件材料(如行政介绍信,工资关系等)。
(2) 政府部门下发的属于公司主管业务,并需要贯彻实行的一般性文件材料。
(3) 各级部门报送的年度工作总结,报告和统计报表等文件材料。
3.3 短期,凡是在较短时间内(如以内)对本公司有参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列为短期保管。
它主要包括:(1) 本公司一般事务性的文件材料。
(2) 政府部门颁发的非主管公司业务但需要参照执行的文件材料。
(3) 各级部门报送的一般性的文件材料。
3.4 根据本公司的保管期限表,对当年文件材料进行分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 原则上不要将不同保管期限的文件混在一起。
② 应从一个问题或一组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划定保管期限,不要孤立地按单份文件的重要程度来划定保管期限。
③ 一个问题的文件,有保管期限不完全相同的情况,为了保持问题的完整性,可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
④本部门转发上级的业务文件,没有提出具体意见的打印件作短期。
第六条 纸质归档文件的借阅使用
1.公司各部门借阅档案,必须按照公司制定的各门类档案借阅管理标准办理借阅手续。
外来公司单位企业来人查阅本单位档案,需持公司单位企业介绍信并经有关部门领导签字批准,方可查阅,不得抄录或借出。
档案调出和归还档案都应逐卷点交清楚,办理手续。
用完的档案要归还原位。
2.机密、秘密、绝密档案借阅一律按照《 档案安全保密标准》中的要求办理。
3.查阅各门类档案应在阅览室内进行,不划道、涂改、折卷、裁剪、拍照、撕毁等。
特殊情况需借出的,需经部门负责人批准,但借出时间不得超过一周,不得转借他人。
需继续使用者要办续借手续,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4.珍贵的实物档案、重要的照片、底片、缩微胶片等档案一律不借出。
5.凡私自抄录、摄、描绘、折散、删刮、撕毁档案等行为者严格按照国家《档案法》、《保密法》予以追究法律现行责任。
第七条 纸质归档文件的鉴定销毁
1.档案资料鉴定销毁工作由档案鉴定销毁小组负责。
档案鉴定销毁小组组长为董事长,作为档案销毁鉴定负责人;副组长为行政部经理,作为档案销毁监督人;小组成员为档案管理员,作为档案销毁的执行人。
2.鉴定销毁小组应定期对综合档案进行鉴定,对保管期限已满但仍有保存价值的,应延长保管期限;对不需要继续保管的档案资料按档案管理办法进行处理。
3.销毁档案必须编制档案销毁册,登记所销毁档案资料的时间、数量及主要内容。
4.销毁档案时,应遵循保密原则及有关规定并指派专人负责监督销毁,参加档案销毁的人员都要在销毁清册上签字,严禁将档案作废纸出售。
第八条 以上办法自11月1日起执行,解释权归公司行政部。
纸质媒体 篇3
大趋势——媒体融合,既是不同介质资源整合的路径,又为新的媒体盈利模式构建起了框架。
以网络媒体、手持媒体、户外电子频媒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近几年的快速增长,已经引领了视听阅读潮流,挤占了传统媒体老市场、限制了传统媒体新市场,迫使媒体间走向融合,步入全媒体发展环境,尤其是纸质媒体纷纷开始了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的选择和转型。目前我国大陆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的2000余种报纸、近10000种期刊,与视频、音频、网站、手机、户外LED屏等媒体相处,既不能互相替代,又面临着市场份额被挤占、读者群下降、影响力减弱的状况。它们虽能共存,但不一定能共荣,传媒环境变化已越来越不利于纸质单一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报纸、杂志的整合与停刊每年都在发生。从全国看,《中华新闻报》、《球报》、人民日报《市场报》等已停刊;就内蒙古自治区而言,《北方经济报》、《内蒙古工商报》、《北方家庭报》也已歇业。部分党报党刊因中央和地方引导舆论的需要及行政资源的强力支持,虽不至于办不下去,却也面临着“维持尚可、发展艰难”的问题。怎么办?与新媒体融合、向多媒体拓展即是方向。《北方新报》多年前就与新浪网签约合作,部分资源融合,优势互补;又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创办了北方新闻网和北方新报手机报,初步具备了多媒体业态。《内蒙古日报》两年前挂牌成立传媒集团,集纸媒、网络、出版印刷、房地产开发、物业租赁、酒店经营多种功能、多种营利手段于一体,成为当地强势媒体。再比如阿里巴巴集团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创办网络时尚生活周刊《淘宝天下》,新华社与中国移动合作开通“新华搜索”引擎等,都是不同媒体、不同业态成功融合的范例。
这种融合体现出如下特点:一是优化了内部资源,吸收了外部有效资源;二是生成了不同介质、不同主体间的资源共享体和利益共同体,培植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三是不同介质主体融合、资源整合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经过多次磨合、反复实践,确立了新的资源配置理念,表现出长期性和复杂性。
大变革——文化体制改革,为纸质媒体多业态经营、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法律保证和赢利空间。
国家2005年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均折射出了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信号,成为报业改革改制的政策依据。对于纸质媒体而言,公益性报刊如各级党报党刊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经营性报刊如各级都市报、晚报、行业报以经济效益为主、社会效益为辅。它们都离不开经营,所不同的是前者属于政府财力扶持下的预算式(或全额或差额)行政化经营,后者属于无政府财力支持的自负盈亏的市场化经营。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竞争,从全国到地方,各级各类媒体改革的力度、模式前所未有,一业为主、多业经营,参股控股其他业态举措频出,报网融合、一报一网已不鲜见。如《内蒙古日报》除有自己的网站增加报道出口、拓宽营利渠道外,又将隶属于党委宣传部主管的“内蒙古新闻网”收归旗下;利用已停刊的《内蒙古经济报》资质与外地企业合股成立网络版。《北方周末报》吸纳鄂尔多斯市民营企业资金参股办报。《西江日报》加盟《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等等。这些跨区域、跨行业的改组、兼并、出让、出售、参股、合股举措,壮大了各自实力,拓宽了报纸营利渠道,开辟了围绕以报道内容为王的媒体结构转型、发展历程转折和经营模式转变,尤以新的资源组合模式,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投融资模式,以传统作业为主的融入式经营模式为特征。改革、转制动作不可谓不大,影响真可谓不小。
当然,就经营性国有媒体而言,改革如果仅仅是转企往往是不够的、甚至是不成功的,必须在转企的同时进行改制——核心是产权制度改革,目的是引入市场化社会化资本、先进的管理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按照现代文化产业理念参与市场运营。如全国最大、最权威的官方新闻网新华网即将转企上市;以新思维办刊、新模式经营的湖北《特别关注》杂志、结合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融入读者需求的《演讲与口才》、《东西南北》、《幽默与笑话》吉林期刊方阵;新华社在南京主办的《现代快报》及其网站、在上海主办的《瞭望东方周刊》等,这些既有管办的,也有经济实体、企业参股合股办的,它们均在政策、法律许可的大环境下大胆创新,转变办刊理念和经营模式,与市场接轨,尝到了市场带来的丰盛果实。
回观内蒙古报业,打造区域多媒体强势纸媒的格局基本形成,省级媒体《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多业并举,一家独大;盟市级党报中,《通辽日报》、《呼伦贝尔日报》精心打造网络视频报道,除自采、转播节目外,《通辽日报》已通过卫星方式接收新华社电视成品节目和素材;都市类报纸中,《北方新报》在平面报道基础上,先后开办了网站、手机报、视频终端、户外电子屏阅报栏,已具备地方全媒体报道要素和发布能力;《呼和浩特晚报》报道内容贴近百姓、广告板块分类经营、报网互动赢得了当地发行市场利益蛋糕的较大份额;民营或股份制的《内蒙古晨报》、《内蒙古商报》多次转型,吸纳其它介质媒体参与宣传活动和经营性活动,尝试走向多媒体方阵,力求新的赢利板块。这些报人都在实践着千年古训——“变则通,通则久”。
大收获——品牌影响力决定赢利能力,以内容为核心、市场为根本的经营战略成为纸媒竞争的软实力和赢利的新支点。
全媒体背景下的地方报刊,机遇与挑战同在,发展与衰落共存。客观地看,大多数报刊依然是品种而非品牌;同样,大多数报刊也在打造品牌的征程中努力不辍。媒体融合时代的品牌建设极其重要,品牌内涵中的历史文化元素、内容风格元素、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元素、社会责任元素、在地方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元素、读者美誉度元素等,是经过市场长久考验、千万读者连续检验铸就的,其知晓率、订阅率、影响力、渗透力和盈利能力是非品牌无法比肩的。可以肯定地说,全媒体时代无论何种媒体,内容依然为王。以此为基点,有的做成了大品牌、产生了全国效应,如《半月谈》、《读者》、《南方周末》、《新华每日电讯》、《北京青年报》等;有的形成了小品牌,产生了区域效应,如《北方新报》、《特区文摘报》、《读友》等。
进入全媒体时代,构建新的赢利模式和赢利体系至关重要,满足同一用户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是媒体融合后的基本职能。此时的报道方式已不仅仅是传统的平面报道,还需有网络音视频报道、手机和阅读器等终端报道、LED电子屏滚动新闻循环报道等。与之相适应的营利模式、营利渠道构建已成为必然:一是报网互动,开设“三贴近”互动话题,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传播,增加关注度、点击率;二是静态纸质文图版面与动态音视频、手持阅读终端立体式、全方位、多层面展示,将单一新闻信息产品通过不同载体传播,实现由一次使用向多次使用的转变,完成多重传播与多重覆盖,为读者丰富阅读形式和浏览方式,增加了可选性。三是定向征选或招标选择合作伙伴、栏目广告运营商,增加了谈判的砝码和权重,较单媒体运作提高了成功率和利润率。四是选择培训素质高、观念新、业务精、与现代多媒体相匹配的采编、经营、管理队伍,重用复合型人才,是用好用足多媒体资源、发挥各介质优势、收获两个效益的决定因素。五是努力将本报(刊)塑造成全媒体新品牌,使营利渠道多样化、营利模式长效化、营利能力最大化。
纸质媒体 篇4
1 新媒体在国内的发展及其未来趋势
1.1 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新媒体技术出现于20世纪中后期, 以计算机的发明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科技基础和最主要的标志。数字技术是电话、电视、电脑走向融合, 发展新媒体的技术基础;数字技术使信息生成与采集、信息分配、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显示归并为信息内容、信息网、信息社会三大行业;数字技术使产品的成本相对其他技术而言随着产量的增多而变得更低, 因此, 没有数字技术, 就谈不上新媒体。新媒体技术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末期诞生, 也是由其社会背景造成的。首先是政治背景, 美国历史上在四年一次的竞选中都比较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其次, 新媒体的出现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也日益密切, 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更是不言而喻, 例如全球范围的新的科技革命,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日益完善, 对外开放的程度和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一系列的成就都得益于新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直接推动了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总之新媒体的出现是在一个社会的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兴起发展的。
1.2 新媒体的生存环境分析
3G时代的到来, 意味着新媒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空间。互联网技术与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革命性, 据预计, 如果考虑到3G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多媒体产业、移动商务产业等影响, 未来5年3G对我国GDP的贡献将约有10万亿元。面对庞大市场机遇, 一条包括3G网络建设、终端设备制造、运营服务、信息服务在内的通信产业链就是将得到更加完善的建设。作为信息产业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新媒体将对扩大内需、刺激经济产生重要作用。
2 纸媒所面临的发展瓶颈
最新数据显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我国目前网民已达到4.57亿, 超过总人口的1/3。新媒体以其更为快速、及时的播报优势吸引了受众和广告市场的注意力, 抢占了纸媒的部分市场, 使得纸媒发展受到极大冲击。从国际范围看, 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论坛媒体的破产, 《西雅图邮报》等百年大报停办纸媒, 彰显出纸媒存在的生存危机。报纸, 尤其是晚报、都市报等市民报刊的新闻采集, 一般由新闻记者来发掘新闻, 采访新闻, 再进行新闻写作和报道, 或者由读者进行线索提供, 再由新闻记者进行采访和新闻发布, 并且, 新闻发表也要经过编辑的严格把关。而网络传播不仅可以通过新闻网页进行新闻发送, 论坛帖子、微博、博客等各种渠道都可以进行信息传播, 比如2008年“周久耕事件”、2010年“李刚事件”都是通过网络论坛首先进行曝光的。同时, 纸质媒体只能够用文字和图片来进行事件报道, 但网络媒体却能运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结合文字、图片来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报道, 在视觉效果方面占绝对优势。
3 纸媒面临发展瓶颈的原因
为了应对网络媒体低价倾销信息的冲击, 南方周末报业集团也开始实施“电子纸”计划, 试图以纸媒自身的力量与网络等新媒体抗衡。由于受纸张不断涨价的影响, 纸媒的成本增加, 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部分纸媒进行提价, 造成受众转移注意力, 转向成本较低的网络媒体。网络媒体与纸媒相比, 其信息传输要快速便捷得多, 其新闻信息制作的成本较低, 甚至是零成本。网络媒体信息销售数量越大, 其边际成本 (SMC) 越低, 借助低成本的复制手段, 其短期平均成本 (SAC) 则处于逐渐下降趋势, 相比纸媒成本, 网络媒体具有非常大的利润空间。因此, 其发展颇为强健, 大有取代纸媒的势头 (1) 。
4 结语
新媒体的强势发展, 对传统纸媒造成很大冲击, 甚至影响到某些纸媒的生存。纸媒的未来发展之路到底如何, 纸媒无可取代的优势以及纸媒的未来发展路径需要认真推究。可以说报纸进行技术化转型和自身变革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本文在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之下, 纸媒体的生存受到了严峻考验, 它的发展方向需要人们重新思考, 报纸和新媒体, 一个代表了厚重的过去, 一个代表了朝气蓬勃的未来。新媒体因其独特的技术和便捷的阅读, 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纸媒的读者, 在传媒介质上和市场份额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纸媒的发展只有依靠新技术来装备自己, 以一种新的角色和身份走进读者的视野, 才能和新媒体并驾齐驱, 相得益彰。
摘要:新媒体诞生前, 传统媒体皆依赖传播方式而存在。比如我们说《收获》, 它就是一本杂志;说《人民日报》, 显然指的是一份报纸;而CCTV毫无疑问是央视……如此而已, 不一而足。然而,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媒体与传播方式互依互存的关系被迅速打破, 传统媒体不断地向新媒体延伸, 而新媒体也在向传统媒体渗透。这种相互融合, 导致新旧媒体界限模糊, 传统的传播方式面临终结。报纸、电视、广播、视听设备、网络等新旧媒体之间实现无缝隙的流转和共享成为一大趋势。媒体受众已将本就有限的个人时间进行了重新分配, 并逐渐向新媒体转移。
关键词:渗透,重新分配,纸媒,困境,优势,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郭谷斌.全媒体语境下纸媒的困局和价值重构[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9) .
[2]吴明子.谈网络数字化冲击下纸媒的价值创造[J].商业时代, 2010 (9) .
[3]蔡敏.把纸媒做成观点纸:谈全媒体时代纸媒的核心竞争力[J].传媒, 2010 (7) .
[4]范以锦, 盛佳婉.纸媒依然“危”而不倒[J].传媒, 2010 (9) .
纸质教案 篇5
教学设计
陈永福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借助字典、词曲等工具书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能读会写。
2、能运用合适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说出蕴涵在字里行间的至爱亲情,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3、能品味记事散文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4、能学会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懂得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和详略。
5、学会观察,学会依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注意表情、语气、身姿、手势等非语言因素,让说话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6、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选出研究主题,合作解决问题。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2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背影》 2课时 《甜甜的泥土》 1课时 《人琴俱亡》 2课时 《我的母亲》 1课时 《父母的心》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十一 背 影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掌握“狼藉”“踌躇”“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4、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有关字词音形义的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电子课件)
三、介绍作者(电子课件)
四、熟悉文本,整体感知: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请找出本文的文眼。(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2.“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3.“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4.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 5.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
五、师生重点研读课文第六小节(电子课件)
问题探究: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电子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体味作者平实中见真情的语言风格。(电子课件)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5)、“进去吧,里头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二、请简要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
这篇文章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儿子怜爱父亲,父子情深。
三、问题探究。
1、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 状况,这段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电子课件)
2、课题能否改为“浦口惜别”?
以“背影”为题,含蓄隽永,“背影”既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结点。
四、热点争鸣。以下两个论题自由选择一个,结成小组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①、由于多数学生反对,2003年9月曾传闻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其理由为:《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故将《背影》逐出中学语文新教
材。对此你有何看法?
②、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认为:“《背影》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今日的少年应该多读一点坚毅豪壮的作品。”对此你有何看法?
五、总结梳理,归纳小结(电子课件)
六、分层练习(电子课件)
七.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小作文: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感动你? 请将事件的经过写出来。
教学反思:
十二 甜甜的泥土
黄飞
学习目的:
1、体会离异的母亲对儿子的至爱之情;
2、理解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离异的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教学设想: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妈妈再爱我一次》,欣赏歌曲,创设情境
(电子课件)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准下列词语(电子课件)
(二)阅读课文,思考:
1、复述文章内容,并概括故事的情节。
2、课文是围绕什么事物展开情节的?
明确:
1、请一位同学用自己语言简单复述文章内容:一位离异母亲给在新家庭中受到虐待的孩子送奶糖吃的故事。离异母亲是“她”,受虐待孩子是“王小亮”,这是文章的两个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呢?
(板书)送奶糖
吃奶糖 缺位母爱
埋奶糖 无所不在融奶糖 融于社会
2、课文以“一包奶糖” 为线索,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文章中的“她”是谁?到学校来干什么? 王小亮过去的妈妈;送奶糖;王小亮最爱吃的奶糖
2、我们可以从文中哪些语句能看出她对王小亮的疼爱? ①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
②她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地摇着。③“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
3、王小亮得到奶糖后,“惊喜极了”。他知道这包奶糖是谁送给他吃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①这包糖是王小亮“最喜欢吃的糖”,也只有王小亮“过去的妈妈”才知道儿子最喜欢吃奶糖。
②当王小亮拿了糖后,当晚就梦见了过去的妈妈笑着回来了。
4、如果你得到了多年未见的母亲特意送来的奶糖会怎么办?课文中王小亮又是如何处置奶糖的?小亮为什么不敢把喜爱吃的奶糖带回家,而要埋在地下?
⑴先和同学、老师一起分奶糖;然后在回家的路上埋奶糖。
⑵①因为怕父亲责罚,继母谩骂。②也体现小亮的机智,以及对母爱的珍惜。③为结尾提供现实依据,正因为有了埋糖这个情节,才出现挖糖、融糖。
5、当王小亮发现奶糖融化后,很伤心,“呆呆地凝视着”,不一会后,“他又笑了”,他为什么笑?他除了想到了母爱,还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了“过去妈妈”对自己的疼爱;想到了同学的帮助;想到了老师的关心;想到了传达室老爷爷的关心;想到了社会上许多好心人的关心与帮助。
6“ 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课文结尾这句话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把你的理解说给同学听听。
①那甜甜的泥土寄托着“过去的妈妈”对儿子小亮的至爱亲情,滋润了小亮伤痛的心田;
②那甜丝丝的泥土,不仅饱含着“过去的妈妈”的母爱,也包含着③学校老师、传达室老头对小亮的爱心,让这些父母离异后的小孩也产生生活的渴望和动力;
④人间的至爱亲情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等。
四、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讨论:小说前面写,王小亮的亲妈妈把糖放在“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奶糖放在棉袄口袋里未能融化,地温回升难道能超过体温吗?你是如何理解小说的这一艺术构思的呢?(注意:人的体温是37℃)
五、歌曲回味,重温母爱
六、布置作业,训练写作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老师为什么要“悄悄背过了身”?你能想象出老师此时此刻的神情和心理活动吗?请把这种神情和心理活动描述出来,不少于200字。
教学反思:
十三 《人琴俱亡》 刘义庆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古文,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品味简洁传神的语言
3、重点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4、难点: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感受凄美的爱的感情熏陶。
〖课前学习〗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1. 导入,组织学生默读 默读课文(电子课件)2. 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深入分析兄弟之情
教学步骤
1. 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看注释疏通文意(电子课件)
译文:(电子课件)
2.探究
(1)、子猷以自己独特的不同寻常的方式悼念了弟弟子敬,独特在哪?(2)、你如何理解子猷的独特的悼念方式? 3. 组织交流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4.拓展延伸 :手足情是一个不老的话题,生活中你有没有真切的体会? 5.布置作业
将本文扩写成500字左右的文章,对子猷悼念弟弟前后的神态、心理、动作进行合理想象。
教学反思:
十四 《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揣摩语言,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体会母爱,理解用截取法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切同情,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2.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请思考: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电子课件)
2、导语(电子课件)
3、积累成语
蹑手蹑脚 一饱眼福 娓娓动听 热泪盈眶 循循善诱 饮泣吞声 辗转反侧 万籁俱寂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电子课件)
四、探究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吗? 学生概括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教师评价。
四个片段:
1、元宵夜的“巡阅”
2、涌流的泪珠
3、丰富的内心世界
4、劳碌的身影(电子课件)
五、比较阅读
朱自清《背影》与邹韬奋《我的母亲》,让学生讨论两文的异同点,互相交流。《背影》《我的母亲》都表达“至爱亲情”的主题,都是回忆性的叙事纪实散文。《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而《我的母亲》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学生活动:
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请你讲一讲你熟悉的饱含母爱的话语和一个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学生自由发言,进行交流)2.多媒体播放满军的歌曲《懂你》,创设情境。
二、默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1.通过四个片段,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你试着填空)读了________________,我看到了一位________________ 的母亲。请学生自由发言:
参考答案:(电子课件)2.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怀念、赞美
3.母亲“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能干的才具”为什么会“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
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她们没有应有的社会地位(连名字都没有),不可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只能在家里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所以“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
3.教师小结:
三、布置作业
(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
1、学完这一课,去帮妈妈做点什么,让她知道你也深深地爱着她。
2、每个人设计一张卡片,内容:最想对母亲说的一句话。参考:
你的前半生我无法参与,你的后半生我奉陪到底。
教学反思:
十五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学习目标〗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爱心,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
〖课前学习〗欣赏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创设情境: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的心是---------阅读文章思考
2. 组织学生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在交流后完善补充自己的思考 小组交流,完善自己的思考
3. 教师引导小组互评代表的发言,并作适当的点评 评价,修改小组的发言稿 第二块:对比阅读: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1. 交流:文章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在《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思考发言
2. 组织学生辩论: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 分组准备材料准备辩论 3.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爱是什么? 认真参考辩论总结评价
〖课后学习〗
1.“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 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爱。在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请你发掘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大家一起来感受这种浓浓的爱。
2.课外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以“父母心”为话题组织一次交流会。
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己亥杂诗》
龚自珍
1、作者简介。(电子课件)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
2、朗读《己亥杂诗》。
3、赏析。(电子课件)
4、思考题
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中写了几种心境?(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5.小结:(电子课件)6.古代诗人描写落花
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
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有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花落春仍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7.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反思:
作文教学
学习目标:
1、自学《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结合对学过课文结构的分析,明确文章结构包含哪些内容;掌握安排好结构的一般方法。
2、在尝试练习和作文实践中学会编列作文提纲,并养成在写作之前编列作文提纲的习惯。
第十学时:
一、组织学生自学《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划出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
学生自学,圈点勾画。明确:开头的结尾的注意点;故事情节安排的注意点。
二、.组织学生回顾学过的一些课文,归纳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的一般方法。回顾所学文章,进一步体会如何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1、好的开头,应能起引领作用:好的结尾,能帮助读者理解题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2、安排层次有并列式、递进式、连贯式、总分式。
3、要认真划分段落,并力求清楚地表达内容,体现层次。
4、学会利用段落或句子过渡,段落之间应相互昭应。
5、写作前编列作文提纲。
三、.“光说不练假把式”,组织学生参用以下方法来编列作文提纲:(电子课件)
四、交流、评价他人编列提纲的优劣
第十一学时:
一、明确本次作文的要求:以“快乐的 人世界”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表现至爱亲情的记叙文。
写作前根据他人评论完善自己的提纲。在规定时间内,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二、鲁迅先生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组织学生修改初稿。
自己修改后,请他人修改,包括标点、错别字、病句等,特别关注结构的安排的合理性。
课后学习:誊写作文。
第十二学时:
一、范读二到三篇学生例文来明确评改标准和要求。
除本次作文要求外,其它要求应和中考作文评价要求接轨。在老师评改的基础上,学生互评,修正错误。
二、组织学生推荐优秀作文,进行点评。听读优秀作文,互评。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一姿一容总关情
学习目标:
1、列举运用态势语的例子,说出态势语在交流中的重要性,2、在课堂活动中能注意观察和掌握他人心理,利用目光、表情、身姿、手势、等非语言因素传递信息,课前学习:搜集运用态势语成功与人交流的例子。课堂学习:
一、组织学生交流所搜集到的运用态势语成功与人交流的小故事
二、放映小品《角色反串》的录象,请同学说说看后的想法。
三、布置学生自学《一姿一容总关情》,划出你认为重要的知识。
四、小结:怎样成功运用身体语言进行劝说
五、创设情境:课后练习一,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扮演,准备交流。
六、结合历次口语交际练习的要求,总结优秀者劝说的经验
纸质媒体 篇6
关键词:纸质书籍设计;交互体验;VR图书
数字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现代书籍设计所面临的挑战,除了书籍设计自身要求以外,还有数字时代对出版物的冲击。新兴媒体、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文化电商等新业态迅速成长,2011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达到1377.88亿元,2012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达到1935.49亿元,比2011年同比增长40.47%,2013年中国数字产业整体收入规模达到2540.35亿美元,仅三年之间,数字出版业就实现了翻番。2011年亚马逊推出自主出版业务,随后豆瓣阅读、多看、京东、当当等新兴移动阅读平台也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阅读服务,传统书籍设计要摆脱困境,必将面临产业的转型才能生存发展。
1 纸质书籍的阅读现状
近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借助于移动终端设备来读取、复制、传输的电子阅读兴起,过去人们所熟悉的书籍、杂志等以纸质媒介为载体的阅读形式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的发展,书籍阅读不再拘泥于传统方式,迎来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时代。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至2015年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倡导全民阅读”,并在2015年首次提出了“建设书香社会”,这一方针政策极大地推动了人民阅读的积极性。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三次全民阅读调查结果表明,57.5%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纸质图书阅读,41.3%的成年国民选择通过手机、网络、电子阅读器的方式进行阅读,只有1.2%的人会选择在网上下载并打印下来,这一数据表明,过半人群仍喜欢纸质图书阅读方式,并对书籍的设计有比较注重,只有极少数国民喜欢纸质阅读但不重视书籍的形式。2015年我国人均图书阅读量为4.58本,比2014年增长了0.02本,虽然没有大幅度的增长,这说明很大的发展空间。读者阅读类别以文学小说类为主,占总量的72.34%,又由于近几年小说类读物频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衍生形式,也促进了对原著的阅读量,因此该类别书籍应该成为书籍设计的重点研究对象。对于纸质书籍的优势,大部分选择纸质书籍的人群认为易于收藏保存、方便记录书写、对眼睛伤害小、有质感、利于分享、方便借阅,因此应该在设计中继续发扬纸质书籍的优势。
总的来说,国民阅读率呈上升态势,说明国民阅读受到广泛重视,国民对于阅读的需求和积极性日趋旺盛,对纸质图书的要求日渐提高,阅读方式日渐丰富,对纸质书籍的发展是一种挑战和促进。
2 数字媒体时代书籍设计的新方向
在互联网大发展的当今,为什么还没有带来传统印刷的死亡?大部分设计师认为这是由于纸张的特性还在吸引着人们,犹如它的重量、触感、气味是数字媒体无法提供的感官印象。吕敬人在理论上提出了书籍的五感设计,使得书籍超过了以往的以视觉为中心的设计,开始走向“体验式设计”。书籍设计产业的转型,应该使阅读者与书籍建立起一种沟通桥梁,信息不应该只是单向传递,而应该通过阅读者的参与,共同进行信息交流,而现今的数字阅读又完全摒弃了书籍设计非物质化的精神力量。书籍设计产业该如何发展,应该怎样将互联网时代的优势与传统传播媒介的自身特点结合起来,是传统书籍设计产业的唯一出路。
2.1 交互设计在纸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是人与人造物之间的产生互动的行为过程,“阅读”就是一个人与书籍之间的互动过程。传统的阅读方式仅仅是以纸张为载体,通过文字与图片的编排,满足基本的对于文字识别度、阅读舒适度的设计,对于书籍形式对内容的体现关注度不够,这才导致了纸媒介的没落,人们需要花钱购买纸质书籍,但是阅读体验与电子书无二,同时纸质书籍又不具备电子书便于携带、阅读场所自由等优势,因此加入交互设计来体现电子书不能具备的附加价值。
在已有的书籍类别中,儿童类书籍由于其阅读人群的特殊性,书籍主要以寓教于乐为主,文字量较小,以插图作为主要的刺激儿童视觉的要素之一,因此加入适当交互设计有助于吸引儿童对书籍的阅读兴趣。例如,英国尤斯伯恩出版公司的“看里面”經典科普系列,书籍内页运用翻翻书的形式,利用“翻”、“拆”、“撕”等动作,让孩子在书页上进行探索发现,通过所谓的“破坏”过程,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就是鼓励孩子的创造力和探索兴趣的表现,让孩子在不断地翻翻中尽情窥探事物的内部结构,在翻翻中满足探索欲、培养创造力,内页设计中还有滑动标签、转盘、立体小折页等,不仅增强了图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还提高了孩子的动手能力。除此之外,交互设计还可以运用于其他类别的书籍设计,例如朱赢椿老师设计的《不裁》,曾获得2006年“中国最美的书”,书籍内容是作者本人关于生活的轻快评议,书籍的装帧形式被设计成了一本需要边裁边看的书,让阅读有延迟、有期待、有节奏、有小憩,最后得到一本朴而雅的毛边书,装帧与内容一致,洋溢着日常生活中的文人气息。
交互设计在传统纸质书籍中已经有所体现,这些案例都能给读者以不同以往的阅读体验,体验只有纸质书籍所具有的带有情感的阅读过程。
2.2 AR技术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AR(Augmented Reality)技术即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技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集视、听、动、触等感觉的虚拟环境。具体表现是虚实结合,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的显示器屏幕将平面二维图像扩展到真实环境,借助计算机图形和可视化技术,使显示器窗口与图形叠映于现实对象,产生现实环境中不存在的虚拟现象,并能让使用者充分感知和操控虚拟的立体图像。
AR技术在初期主要应用于游戏和3D动画,并且在很多城市人流聚集区会有一些体验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应着眼于日常的实际应用,并且开始应用到教育领域。书籍本身就承载着信息传播与教育的意义,因此利用互联网,将现代技术与传统纸质书籍相结合,应该可以为书籍设计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方向。AR图书从外形来看跟传统书籍没有任何区别,同样是以纸张为主要材质,通过印刷的方式来输出,不过当用移动终端设备相关的APP(应用程序)摄像头扫描时,3D动画元素、视频、声音就会显示出来,当然一些AR图书中包含的图形、视频互动元素,一般都需要使用者下载特定的软件。现在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儿童教辅类书籍,此类书籍的受众主要是3~12岁儿童,该年龄层次人群注意力不易集中、不持久,难于长时间注意同一件事情,容易被一些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吸引,而AR技术恰好弥补了传统纸质书籍在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对动物进行认知方面的图书,传统书籍往往通过插图的方式将不同的动物表现出来,平面二维图形表现具有片面性,不能全方位的展现动物的特点,不同的绘画方式也会对动物本身的真实样貌产生偏差,从而对孩子产生误导,增强现实技术可以把真实的动物形态通过移动设备立体的展现使用者面前,并且可以用手指操作360度转变,并伴随有动物的叫声等音频,对传统纸质书籍传达信息的能力也是一种增强。同样也可以使用于其他类别的书籍,还可将静态图片转化成动态的视频影像,增强了书籍的可读性与互动性。
3 结语
传统书籍设计受到了来自新媒介的冲击,新的科技带来了新的沟通方式和理念,十几年前就有专家预言印刷品将被数字出版所取代,当各种电子阅读平台盛行,人们可以无时无刻地在任何环境下进行阅读,传统书籍设计产业必须要准备接受挑战了。未来的书应该是什么形式的,人们该怎么进行阅读,如何将“互联网+”的概念与传统传播媒介结合,是每个设计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互联网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运用新媒体技术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融入传统纸质媒介中去,拓展书籍设计自身边界,当书籍设计拥有交互式特性之后,将显现出不同以往的新功能,不落后于这个时代,将存在于世界几千年的信息传播形式继续以一种新的姿态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过莎.交互式书籍研究[D].江南大学,2008.
[2]王曼蓓.交互设计背景下的书籍设计[J].艺術与设计,2010(3).
纸质媒体的生命力 篇7
1 新媒体条件下传统纸媒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纸媒面对新媒体并非只有挑战。我们要看到传统纸媒的优势和面临的新机遇, 寻找新媒体条件下传统媒体的发展之道, 推动传统媒体发展。
新媒体条件下传统纸媒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 还有2010年“4.13玉树大地震”, 就对主流媒体尤其纸媒客观、深度、权威的报道给予了深刻考验。对于设备复杂的电视媒体而言, 灾情实况只能通过元距离的拍摄和报道进行传播, 而纸媒记者在客服重重困难的情况下, 深入灾区中心, 用照相机和原始的纸、笔, 写下一篇篇客观真实而又感人至深的新闻报道。主流纸质媒体记者发回的报道, 成为各网络媒体争相刊载的信息来源。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 纸质媒体发挥自己作为主流媒体的权威性, 继续在策划选题、报道相关信息上为灾区人民和关心灾区重建的人们提供详细、权威的报道。这些正是作为传统纸媒的优势之所在, 也是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笔者对2008年5月至2010年6月的一些纸质媒体关于灾后重建报道的简要统计, 并与报业集团所属的网站进行内容的比对, 发现有近90%的网络相关报道来自纸媒的信息内容。一些“四川汶川大地震纪实”的摄影图片报道也来自纸媒记者。
虽然传统媒体在传播方式和技术方面被新媒体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但是传统媒体具有信息供应者的独家优势, 专业化的新闻队伍、长期形成的品牌、广阔的信息渠道、丰富的经验, 都不是新媒体在短期内可以造就的, 新媒体不可能轻易取代传统媒体的位置。传统纸媒所以有这样的优势, 一是因为有强大的人力物力资源。从最初的报业媒体到广播电视事业, 传统媒体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史, 其实力不容小觑。多年来传统媒体占据了重要的资源, 并逐渐形成了一支专业的新闻人才队伍, 拥有目前新媒体难以望其项背的实力和权威性。二是各大传统媒体都有强有力的班子, 拥有先进的设备, 新闻策划也各具优势和创新。三是传统媒体有丰富的经验。传统媒体不仅人力物力远远胜于网络媒体。四是传统媒体公信力强、权威性高。媒体的公信力有正确导向、思想高度、舆论主调、新闻事实、高雅格调、舆论监督、品牌特色、职业道德等几个要素组成。公信力的树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传统媒体经过多年努力, 树立起一定的公信力, 新闻工作者在大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2 纸媒:不可替代的朋友
我在读书休息之余随手翻开一摞报纸, 好莱坞明星汤姆.克鲁斯的大幅照片映入我的眼帘, 因为是铜版纸印刷, 照片的质量和色彩都很好, 我清楚地看到他脸上的痣和眼角的鱼尾纹, 还有他沉稳成熟的眼神, 我就这样和这位塑造了好多经典银幕形象的明星对视了很久, 突然一个念头闪现——“这就是纸媒的魅力所在, 不是吗?”
是的, 我可以不必担心电脑辐射, 不用在网络上进行搜索, 也不会考虑会不会断电, 而且我可以把它放在包里, 想什么时候翻阅就什么时候翻阅, 它也没有什么技术要求, 只要认字就可以接受它所传播的信息, 这些都是网络不能实现的。也正是因为如此,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大批纸质媒体的忠实“粉丝”, 他们通过纸媒了解世界, 将这种阅读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再就是文字阅读的力量。不管画面多么精彩, 不管声音多么优雅, 人们始终依赖于文字进行思维和分辨。因为这是数千年来人类形成的习惯。从这一点来说, 声音、图像、动画等等都不可能替代文字。因为文字中包含着的信息, 需要人们用自己的大脑还原、思考, 这一过程是人特有的, 这就是文字存在的意义, 它是人传承文化所凝练出的形式, 最容易被接收。纸媒体正是立足于文字, 所以这一点是纸媒体的根本优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对于经常读报纸的人来说, 我们应该注意到现在的报纸已经出现了这样的特点:报纸已经很懂得对网络信息和网络工具的运用。的确, 在信息承载量和信息检索方面网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运用网络的优势为报纸媒体服务, 这是纸质媒体客服自身弱点, 实现媒体合作的很好的途径。
几百年来纸媒体与其他媒体和而不同、双赢相处的经历, 说明了它的与生俱来的持久的生存韧性。报纸曾经遭受过电台的挤压。事实证明, 电台和报纸可以共存共荣;曾经遭受过电视的冲击, 最终电视和报纸之间也能优势互补和谐相处。报纸经受了其他传播形态的挑战, 但最终没有被取代, 而是在变挑战为机遇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和壮大。报纸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 就不仅在传播信息, 而且在处理信息、整合信息。它所传播的信息并没有成为信息垃圾被人抛弃, “隔日黄花”变幻成背景资料。又在不断地被人加以引用。所以我们说, 报纸每天在描述历史、反映历史。同时也在创造历史, 和不同媒体共存的经历证明了报纸能够经受新型媒体形态的冲击。今天,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纸质媒体有明显的差别, 传统媒体传播“巨内容” (尽管各有各的定位) , 新媒体传播的是零碎的、分众的、差异化的“微内容”。但不管是“微内容”还是“巨内容”, 不论分众或是聚众, 每一种需求都有它以特殊表现形态合理存在的理由, 它们互相之间并不完全是零和博弈的关系。友好共存说明了各自的生命力, 相互竞争又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潮流。
另外, 纸媒体虽然在时效性和直观性上相对落后, 但也因为不需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而增加了进一步挖掘的可能性, 其挖掘的深度和在全面掌握情况后产生的客观性也可以吸引一大批需要深层阅读的读者。尽管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纸媒体还是有它的生存空间。将来的社会不可能再出现像从前一样一统天下媒体, 群雄纷争将是以后的主要形势, 不做大而全, 努力发掘自身优势和特点才是适应时代发展应该作出的选择。
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 不仅仅是纸质媒体, 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于任何一种媒体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要想永远不被“下课”, 就只有不断的吸收和进步。在这种多种媒体并存、多种媒体竞争的时代, 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各种信息传播载体, 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媒体形态, 从以前的割裂分离状态, 逐渐走向互动整合, 甚至是媒体融合的时代。
摘要: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 网络媒体异军突起, 发展迅猛, 给传统的纸质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报纸作为纸质传统媒体, 在新兴媒体的冲击下, 面临严峻的挑战。现在的纸媒体已没有了往日的“风光”, 很多版面甚至开始转载网络上传播的内容, 这使得纸媒体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 受关注度也已路走低, 很多中小城市的纸媒体甚至都在破产的边缘。曾有不少人断言, 纸媒体的时代已经终结。然而, 经过几年的共存与发展, 纸质媒体仍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大城市和发达城市, 纸媒体却依然欣欣向荣。这就说明纸媒体并没有穷途末路, 任何一种事务只有扬长避短, 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脚步, 才能够历久弥新, 而纸媒体需要找到自己在多媒体时代的优势, 利用优势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全媒体语境下纸质媒体的救赎之道 篇8
一、全媒体背景下纸媒的尴尬处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各种新型的媒体形态不断出现,并且呈现出很强的时效性、表现性、参与性、 互动性和信息内容丰富性的特征,这些都是传统纸媒所难以做到的。如:与互联网相比,纸媒的出版程序更为复杂,采编、审稿、出版、发行等都需要时间上的成本, 所以在时效性上不如互联网快捷;与微博这种新型的媒体形式相比,在读者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上又存在明显的劣势;与电视相比,在内容的呈现上又显得单一。即使纸媒所拥有的携带方便、可随时阅读这一优势,也很快被便捷的手机报所代替。因此,在新媒体多样化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纸媒却呈现出了一种四面受敌的景象。
从时代背景来看,起初中国纸质媒体发展的辉煌时期是在20世纪70年代,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文化形态多元化的对外传播出现,尤其是伴随着新型的传播媒体网络日益普及数子新媒体的崛起,纸质媒体的尴尬处境和危机感愈发明显。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差异性具体体现在:首先,从制作与生产角度来看, 纸张的制作与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界木材,这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纸质媒体的营销模式尚未形成西方国家成熟的产业链。中国大部分报业盈利模式单一,市场竞争力弱和效益低。再次,传播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弊端。很多热点新闻事件在电视媒体播出后一天后,读者才能在第二天报刊上读到,因此,缺乏及时有效的新闻信息的传播,进一步限制了纸媒的优势发挥。 最后,纸媒的雷同化和同质化竞争,削弱了其发展的有利空间。此外,传统纸媒广告营业额的减少,影响了其生存。传统纸媒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广告商的广告费资助。如今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很多受众把视觉转向了以及时传递大量信息的网络媒体,这使传统纸媒的发行量大大缩水,陷入运营困难的处境。当前,我国报业市场定位不准确,分类混杂,细分不够,这是不是意味着纸媒已经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二、纸媒相对新媒体的比较优势
纸媒之所以没有被广播、电视所取代,正是因为其自身的比较优势。
第一,纸媒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并能给予读者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满足了受众的期待视野。阅读纸质媒体的习惯是人们几千年来所养成的,它存在于每一个读者的骨子里,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此外,纸质传媒是一个实实在在、具体可感的实物,它在触觉上、 视觉上能给读者不同寻常的感觉,其深入的报道触发人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使人们止步于浅显的平面化报道, 对所报道的内容作出学理上的思考,从而拓展其想象的空间。
第二,纸媒内容的原创性和深刻性。由于纸媒有限的版面和纸质资源的消耗,决定了纸质媒体在内容的编排上更加注重原创,更加注重对新闻内容的深入挖掘和对社会现状的形而上的思考。这也是纸质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相比而言,新媒体还主要是以转载纸质媒体的内容为主,这从侧面说明了纸媒的优势。
第三,纸媒有着成熟的发展模式,新媒体还处于发展阶段。纸媒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早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出版模式和盈利模式。而新媒体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一切都还在探索之中,尚没有成熟的发展模式。 这也为纸媒的更新升级提供了有利的时间机会。
第四,纸质媒体的高度公信力和深度性报道的优势赢得读者的高度认同。纸媒的公信力与权威性,重点体现在对党的思想及政策的报道上,它缜密的新闻编辑能力及社会分析能力,是其它任何新兴媒体都远远不及的。
三、纸媒的突围策略
在三网融合的全媒体语境中,纸媒的成功突围愈发显得重要,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内容层面。所谓“内容为王”,应继续秉持纸媒权威性与公信度的报道,将纸媒内容做真、做深、 做足。众所周知,纸媒的权威性与公信度是其自身的最大优势,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纸媒要继续坚守这一高地,始终把握舆论宣传的权威性与公信度;其次,注重内容的原创、尊重事件的事实与热点的深度报道;再次,纸媒应该充分调动自身各方的力量,深入社会基层,挖掘一些最有价值的社会信息,如实、深刻的将其报道,真正成为舆论的导向仪, 传媒的航向标。
第二,形式层面。在对受众群体消费心理的研究基础上,开拓纸媒的单向维度传播模式,凸显与新型媒体的联姻,从而丰富纸媒的表现手段和形式。纸媒在坚守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受众的消费心理, 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形式创作,打造自身的品牌与特色。一方面,纸媒在排版设计上要增加创意的元素, 丰富版面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三原色的搭配、文字与图片的配置等,使其给受众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使它既不乏报道的深度,又不缺欣赏的魅力;另一方面,纸媒与新媒体的深度合作,拓宽其表现的艺术手段。如: 纸媒与互联网结合,打造纸媒的电子版;与手机、ipad等终端合作,打造手机报等。
第三,接受层面。调动读者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实现双向传播的民主化。默多克曾说过:“报纸在21世纪会达到新高峰,因为人们对资讯的渴求比过去都大。与博客等互联网内容相比,报纸提供一个更值得信赖的资讯来源。利用报纸品牌,把伟大的新闻工作和价值判断呈现给读者,以读者想要的方式和内容传递,是当前的挑战”。纸媒相对于其他媒体来言,参与性与互动性较弱。尤其是全媒体语境下新型传播工具微博的出现,将受众的参与性意识充分的调动起来,使他们不仅成为了信息的接受者,更成为了信息的创作者与传播者。因此, 纸媒在保持自身权威性与公信度的同时,还应该开通与受众间互动的渠道,使其更能反映受众的心声,传达他们的世界观及价值观。只有抓住了受众的心,才能抓住他们的眼球。
综而述之,新媒体的出现虽然给纸媒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并不意味着纸媒时代的终结。郑瑜在《媒介融合: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一文中指出,媒介融合是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新媒体不可能“速胜”, 传统媒体也不可能像某些学者精算的那样“速亡”。 但有一个事实又不容争辩:如果离开网络和数字服务, 报纸将没有未来。这就需要实现媒介融合。祸福相倚, 虽然新媒体的崛起动摇了纸媒传统媒体“大佬”的地位, 但也使其意识到自身的缺陷,从而促使其不断的自我升级换代,使自身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挑战与机遇并存,相信未来的媒体世界,几大传媒形式不是彼此取代,而是呈现出相互共存、多元化的发展局面。
摘要:在全媒体的时代语境之下,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对纸质媒体产生了一定冲击。本文立足于全媒体语境,重点论述纸质媒体的现状、优势及突围道路。
纸质媒体 篇9
关键词:数字媒体,纸质媒体,博弈,整合
纸质媒体在电波、电视、电子网络媒体产生之前一直是占绝对优势地位的信息传播与交流方式, 它被称为是第一媒体。几百年来纸媒与其他媒体和而不同、共处双赢的经历, 说明了它与生俱来的持久的生存韧性。信息时代的到来, 新兴的数字媒体在传播模式、传播速度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对传统的纸质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双方的竞争日趋激烈, 本文在密切联系现实材料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两者博弈的原则、策略及意义。
一、数字媒体的叙事方式及应对策略
数字媒体依靠先进的技术, 将传统媒体的众多优点集于一身, 同时克服了其不足之处, 并进一步结合了电脑动画信息形态, 从而实现了声音、画面、文字的同时传播, 这使数字媒体成为一个真正的超级媒体。从传播方式上来看, 数字媒体快捷方便的互动性, 是传统的纸质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从传播时间上来看, 数字媒体具有及时性、自由性的特点。从传播内容上来看, 数字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在数量、种类上都极大丰富。正是因为数字媒体同纸质媒体相比具有这些优点, 它才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体界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中国数字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一番曲折。自从1995年中国加入互联网以来, 数字媒体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发展, 它们以网络为平台打响了同传统纸质媒体争夺读者的战斗。但在1998年之前,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网络还是个陌生事物, 上网的人寥寥无几, 数字媒体处境尴尬。之后随着网络文学和网络游戏的异军突起, 网络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热点, 开始了大步前进。数字媒体也从蛰伏中苏醒过来, 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 数字媒体无论是从从业人员的素质, 还是从办刊经验来看, 都与纸质媒体存在差距。此外, 有些数字媒体过于追求时效性和轰动性, 不注重对稿件的审查, 致使许多粗制滥造的虚假信息被刊发出来, 从而严重影响了数字媒体的可信度。
为了加快我国数字媒体产业化的发展, 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对这一行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需要相关企业积极同各高校开展合作, 向其提供部分资金, 利用高校优秀的师资培养人才, 实现互惠互利。总之, 数字媒体的发展需要纸质媒体的介入, 更需要它充分发挥其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从内容到渠道进一步完善自身的产业链, 并确保自己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核心地位, 从而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个性化的服务。
二、中国纸质媒体的危机和变革
中国纸质媒体在经历了20世纪70、80年代的辉煌后, 随着改革的加剧, 多元文化的兴起, 特别是伴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子媒体的崛起给纸质媒体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从90年代开始期刊杂志的生存就产生了危机。
纸质媒体同数字媒体相比较存在着众多不足, 主要体现在:一是生产方式落后。二是我国报业经营方式和赢利模式存在着严重缺陷。三是体制上存在着很大弊端。四是纸质媒体的运输需耗费大量的资金。五是纸质媒体没有数字媒体方便快捷, 而且缺乏互动性。六是报纸的同质化竞争严重削弱了报业的强势。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信息, 他们需要及时地了解各种事件发展的最新状况, 纸质媒体单向的传播方式无法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 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纸质媒体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从管理体制到运营方式, 从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到工作方式, 都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尽管纸质媒体在数字媒体的巨大冲击下已显出颓势, 但它不会很快地退出历史舞台,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 它将同数字媒体共存。笔者认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纸质媒体要想在与数字媒体的博弈中占据有利地位, 那就需要它既要巩固已有的优势, 又要积极探索各种新方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首先, 面对新的形势, 纸质媒体的管理人员要时时更新观念, 勇于接受挑战, 不断创新, 给报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其次, 整合媒体资源,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走产业化道路, 完善整个产业链, 加强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再次, 积极进行体制改革, 将权力下放, 使纸质媒体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最后, 纸质媒体应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 努力为广大读者编辑出更多更好的报道。纸质媒体应加强同读者间的互动, 以准确到位的服务来获得读者的认同, 要善于揣摩读者的心理, 多设置一些读者喜闻乐见的栏目。
三、中国媒体前景预测
传统纸质媒体虽然现在境况不佳, 但由于其长久的发展历程与在将来竞争中所采取的措施等其他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因素, 在短时间内它是不会被数字媒体所取代的;而数字媒体虽然现在发展势头强劲, 但如果不采取一些措施弥补自身先天的不足, 其未来的生存之路绝不会一帆风顺,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双方将共同存在, 呈现出一种既斗争又合作的态势。
数字媒体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 需要对新资源进行消化, 已无力再向纸质媒体发起更大的冲击, 同时其自身的一些缺点如缺乏原创性、知识产权难以维护等, 其中创建一种理想的经营模式更是困扰数字媒体的一大难题。
从宏观上来看, 数字媒体的勃兴确实对纸质媒体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数字媒体在传播的互动性、及时性、自由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以比特形式搭建的数字平台, 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 数字媒体强大的整合力量将使其自身在未来社会无处不在, 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 纸质媒体最明智的选择就是积极投身其中, 利用数字化科技改造自我, 从而为自己在将来的传播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从微观来看, 数字媒体同纸质媒体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的, 数字媒体在编辑风格、新闻内容方面, 不断地受到纸质媒体的影响, 同时纸质媒体也在借助数字媒体来扩大自己的传播渠道, 这就使双方之间形成一种既斗争, 又合作的关系。从学理的角度来阐释, 数字媒体和纸质媒体之间的这场争夺战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传播介质如何进化, 人类永远需要优质稀缺的信息、深刻多元的思想和温暖心灵的情怀。正因如此, 尽管行业面临困难, 纸媒依然谨慎乐观:报业会分化, 但报纸不会全军覆没。即使大部分报纸终将消亡, 也仍会有一部分优秀分子, 能穿越沧桑岁月, 融合发展为新型媒体, 继续守候着自己的读者、受众乃至用户, 帮助他们了解真相、思考人生, 陪伴他们望断天涯、感怀古今。精品化将是这些优秀报纸的共同特征, 也是所有纸媒在互联网时代生存发展的必然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develst/report.Shtml, 2007.
[2]杜骏飞.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杜晨.新媒体需要新内容[J].IT经理世界, 2006 (7) .
[4]边缘人.网络媒体对纸质媒体的挑战[EB/OL].http://www.bokee.com/, 2007.
纸质媒体 篇10
一、纸媒遇困的原因
报纸, 从诞生至今, 已经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最初的手抄新闻、新闻书到后来的周报、日报、都市报, 报纸作为最有公信力的媒体之一, 被受众广泛认可。然而, 近年来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 尤其是纸媒, 读者群流失、发行量下降、广告收益减少, 纸媒的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压。纸质媒体发展到今时今日, 很大程度归结于近年来网络媒体、微博微信以及网络视频等新媒体的冲击, 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的转变和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但与报纸本身墨守陈规和错误估判形势也不无关系。对此归结为三大原因:
(一) 地域格局被打破
传统的纸质媒体, 除了中央主流媒体以及行业媒体之外, 多于地域相关联, 以浙江为例, 钱江晚报, 温州晚报, 浙中新报等均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这很大程度上基于创刊时对报纸的地域定位, 然而伴随着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 报纸的采编工作变得快捷, 发生在本地的新闻事件, 本地新闻媒体所具有的采编优势越来越小, 同时受限于本地主管单位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在一些突发事件上往往不如外地媒体灵活, 进而丢失了新闻核心要素, 新闻产品质量上逊于他人。随着, 财新、澎湃、 无界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发展, 新闻的地域格局被完全打破, 异地报道成为常态, 传统纸质媒体尤其是都市类媒体定位固守的区域优势不再, 在发展中一步一步丢失话语权。
(二) 读者大量流失
伴随着移动终端的剧增, 读者从报纸、电视、广播上获得新闻的形式已经完全转变, 如今已发展成为新闻利用移动终端无差别的轰炸读者。如今一个新闻事件, 在新闻产品形成的第一时间内, 会通过各种渠道向其海量的客户群的移动终端推送, 致使“手机在手, 新闻我有”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常态。 读者对报纸的需求越来越低, 而对于报纸这种以读者为生命的行业来说, 读者的流失无异于生机的流逝, 当流失积累到一定程度妨碍报纸生存之时, 停刊则显得理所当然。
(三) 经济命脉被蚕食
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年上半年发布的《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2015) 》显示, 报业赖以生存的广告市场连续4年负增长, 2014年的下降幅度甚至达到两位数。广告和发行量双双折戟, 报业步入衰退期已难挽颓势, 甚至有专家称报业正遭遇“断崖式”滑落。这并不是广告的下滑造成, 而是大部分广告被客户转移到新媒体, 原本属于纸质媒体的主营收入被新媒体步步蚕食。至此纸质媒体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不复存在, 不得不以裁员、分流等形式维持, 最后走上停刊的道路。
二、纸媒出路的思考
在新媒体时代, 传统纸媒要应对以上种种困境, 如何选择一条既顺应时代潮流又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是一个关系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我认为纸质媒体不能墨守成规, 不能固步自封, 要敢于转型, 才能在新媒体厮杀的背景下重拾自己的黄金时代。
(一) 打破地域格局, 寻求更大热点
随着信息传播的速度提升, 单一地区的读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当地发生的新闻, 而地球村落的逐步建成, 更能让发生在万里之外的新闻有发生在身旁的感觉, 所以区域性报纸不再单纯的报道区域性的新闻便成为突破口, 一遇重要突发热点新闻, 能够在新闻报道中发声, 发表原创新闻, 成为作为媒体重要价值体现。因此, 纸质媒体在重大新闻事件中, 应力求做到本地所发新闻中发出主要声音, 外地所发新闻中不失声, 同时也应打造属于自己特色区别其他同行的拳头产品。
(二) 坚守内容为王, 做出核心产品
纸媒的权威性、采访权是其生存之本, 也是最有利的武器。纸媒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择新媒体之短而填其空白。首先, 开拓自身新闻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以新闻调查、新闻评论、新闻相关常识内容链接的形式进行报道, 加强信息的整合能力。在当下信息爆炸时代, 强有力的信息整合可以更加立体、真实的还原新闻事件本身, 为受众提供更加全面、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其次要增强新闻策划, 有规模、有层次、有深度的报道活动, 较之普通报道, 它胜在鲜活性与全局性。因为在之前的策划中, 策划者已对新闻线索和材料进行了剖析, 在新闻发展规律的前提下, 对可能预见的全局进行了预测、设计, 其新闻涉及面既深入全面又有独特的视角, 不至于流入俗套。
(三) 推进报网融合, 加快媒体转型
新媒体来势汹汹, 纸质媒体若一味我行我素势必被时代所淘汰, “报网融合”成为新形势下发展最基本框架, 也成为被业界最为看好的“招式”。因为时效是新闻的第二生命, 纸质媒体所载新闻的时效性传播不及网络, 因此需报网联动以弥补信息传播及时性的短板。传统纸媒应当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官方微博、云报纸、二维码……使“全媒体”成为媒介形态大变革中最为崭新的传播形态。部分纸媒甚至可以考虑壮士断腕, 敢于放弃纸, 探索变身完全依托互联网的电子报纸。
(四) 多元化经营, 创新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始终是传统媒体转型路上的关键问题, 也是最大的障碍。面对新媒体, 传统媒体不能只是简单地把内容搬到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上, 而忽视了盈利模式的创建。如今, 纸质媒体剩下的最大优势, 即是多年经营下来所积累的品牌优势。纸媒应当依据这个优势, 打造自己的新媒体平台, 调整媒体的盈利结构, 从改变单一依托广告盈利入手, 重视延伸产品开发, 通过价值链接使媒体增值, 降低广告收入在全部收入中的比例。与此同时, 传统媒体也可利用自身的内容优势, 在与新媒体之间的跨越和融合中, 力争在新媒体领域也分得一杯羹。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 纸质媒体受新媒体冲击将逐步加大, 在互联网遍地开花的情况下, 部分纸质媒体还将走上停刊的道路, 拭目以待纸质媒体如何转型升级, 在传媒业得以长久生存。
参考文献
[1]赵丹妮.纸质媒体在新媒体冲击下的现状与出路[J].企业导报, 2014 (4) :146.
[2]张满红.新媒体冲击下纸媒的发展困境及出路[N].山西经济日报, 2014-12-29.
纸质媒体 篇11
一、全媒体冲击下的纸质图书出版的机遇分析
1.经典文献立架留传是纸本图书必须存世的根由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近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都涌现出了灿烂的文化成果:从仓颉造字开始,到陶文、甲骨文的出现,再到《诗经》《楚辞》横空出世,点亮了幽暗的文化星空;先秦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相继闪烁在各个时期,个个是璀璨的明珠。这些文化成果是最可宝贵的财富,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骄傲,需要精心保存、呵护,必要时重新整理成册以立架传世。蕴藏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文明成果的中国古代图书馆如四大书院、四大藏书楼,以及当今的国家、地方图书馆及档案馆、各大高校图书馆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永远不可以消失的!不仅不能消失,我们还要继承、发扬、光大优秀文化成果,继续以传统纸本的直观形式昭示世人,而不能仅寄存于一介磁卡芯片。
2.深层次研读赋予纸质图书不可替代的直观功能
数字阅读在带给人们便捷的同时,也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数字阅读是碎片化阅读,是跳跃式阅读,是浅阅读,它永远也不可能取代传统图书直观、深度的地位。在数字化阅读中,人们的注意力是分散的,很难静心思考,从而难以形成逻辑与系统,这是深度阅读与研究学问之大障,人们很难将阅读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与能力。而要想吸取知识,提高修养与能力,进行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必须要有系统的、参与思考的、深层次的阅读才行,这只有通过充分使用纸质图书不可替代的直观文献功能方可实现。
3.电子文本的滥俗呼唤阅读纸质图书返璞归真
在全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各种媒体形式进行自由交流互动,也可以下载各种感兴趣的信息文本,可以简单复制各种电子文本随意传播。但当前的网络管理不能保证各种信息的正确性、健康性,由此导致各种粗制滥造、漏洞百出的电子文本横行。更为可怕的是,一些不健康的、被称为“电子鸦片”的出版物,严重地毒害着国人、尤其是广大成长中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此相反,一本经过严格三审三校而正规出版的纸质图书,内容上必是健康向上、有益身心、适应需求的,设计上必是迎合读者、赏心悦目、内外兼修的。一本好书面世,用者应求而往,读者视心而读。正所谓“品美茗如饮甘露,读好书如沐春风”,这是只有在细品精美的纸质图书时才会有的享受。
二、全媒体时代纸质图书出版发展突破的思考
1.高品质内容是图书出版之关键
出版为内容产业,不管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经营的都是内容。所以,要想坚守传统纸质出版阵地,首先就要在内容上取胜,只有卓越的品质方可使图书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在全媒体时代的阅读竞争中,尤其如此。出版品质好,才能吸引优秀作者,有了优秀的作者才会有更高品质的内容,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在全媒体时代,要想实现高品质出版,高水平作者与高水平编辑缺一不可。高水平作者保证了来稿质量(高的学术水平与撰写水平);高水平编辑保证了策划及编校质量。就像一件产品,选材与加工都很重要。全媒体时代的纸质图书编辑不仅要具备高专业素养以便与高水平作者对话,而且要善于运用各种多媒体与互联网技术来开发有创新性的选题,遴选优秀的作者,开拓有前景的市场,让多媒体技术为高品质出版服务。
2.精细化分工是图书质量之保障
当前,出版业在发展壮大规模的同时常常易忽视效率与质量,以至市场上很大一部分纸质图书的编校质量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与策划编辑、文字编辑兼于一身直接相关。一个既要策划又负责文字,还兼作关注、申报各种出版基金、配合做好营销宣传、全程处理出版流程编务杂事的编辑,精力与时间被瓜分、被碎片化,很难想象他们以怎样的头脑去策划,如何在重压与浮躁的状态下以第一读者身份完成深度阅读和高质量编校。
国外大的出版集团如Elsevier,Springer,Wiley等的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是分开的,不仅策划编辑、文字编辑独立从事单一工作,甚至有专门的催稿人(称为项目经理)同时为好几个策划编辑催稿(一个项目经理一年催稿数量多达好几十本)。组稿、催稿、文字编辑分别由不同人担任,可使策划编辑有更多精力用于思考、开发创新性选题,可使项目经理能高质量地完成催稿任务,可使文字编辑专注于提高编辑加工质量。这种高度精细化的分工,使每一岗位的人做事比较单一,利于其专心伺职,保证了效率与质量。因此,将出版流程中的各环节分工精细化,提高每一节点上的质量,特别是将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分开,保证组稿质量与编校质量,是出版高品质图书的有力保障。
3.全方位营销是图书发行之佳径
新媒体的短、频、快特点为纸质图书的传播和营销带来了快捷和方便。在网购日趋盛行的今天,各种网站为纸质图书宣传兼销售构建了极佳途径;用微博、微信发布新书预告或已出版图书的信息,朋友圈的人际传播,都是很好的宣传方式;出版纸质图书的同时,可以出版电子书,电子书的销售也可以反过来带动纸质图书的销售;一本小说,如同时拍成电视剧,即以电视剧的形式出版,有时会对纸质图书的销售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小说《亮剑》,拍成电视剧后,同名小说卖到了几十万册。让各种媒体同时传播同一内容,并且形成一个全方位的互动营销的良性循环,其传播力不言而喻。
纸质媒体 篇12
1 关于纸质媒体未来发展的两种不同观点
对于纸质媒体未来的发展, 一种观点属于“终结论”或“灭绝论”。从国外来看, SUN微电子公司的网上大师级人物杰可布·尼尔森在文章《传统媒体的终结》里说:“未来的五到十年里, 大多数现行的媒体将寿终正寝, 它们将被以综合为特征的网络媒体所取代。”媒体大王默克多在新加坡的一次广播电视业会议上说:互联网将摧毁的行业比它要创造的多。在国内, 朱光烈《人类传播史上的三座里程碑》提到:“技术正在为我们开辟无限的可能性……没法想象, 到来了这样的时代, 现存的媒介还会有什么理由生存下去。”“它 (网络媒介) 与纸媒介、广播、电视不在一个档次上, 不管是从性质还是从功能上看, 它必将实现对于传统媒体的总取代, ‘大灭绝’是传统媒体注定的命运。” (1)
另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并存论”或“重构论”。曼纽尔·卡斯特在他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一文中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0年里, 电视的扩散传播可以说是创造了一种新的传播星系, 其他媒体并未消失, 而是在以真空管为心脏, 以电视屏幕作为魅力面孔的系统中被重构与重组了。” (2) 言外之意, 网络媒体的发展再怎么不可抗拒, 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使传统媒体遭受灭顶之灾。国内学者吴廷俊也认为:“新世纪的相当一段时间内, 大众媒体结构格局不是网络媒体的一统天下, 也不是四种媒体的四足鼎立, 而是网络媒体 (含网络报纸、网络电视、网络广播) 、纸质媒体和数字广播的三分天下, 不过, 网络媒体会成为社会的主导媒体, 其他两种是边缘媒体。” (3)
上述两种观点尽管分歧较大, 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 即网络媒体虽然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彻底取代传统媒体, 但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主流媒体, 这也意味着纸质媒体面临着网络媒体与其他媒体同行业的多重竞争。
2 纸质媒体所面临的挑战
1)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占尽先天优势。经过40多年的发展, 互联网已成为连通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国际网。巨大的受众群体, 将成为网络媒体抢夺市场的先天资源优势。
2) 网络媒体的自身特点, 占据后天有利条件。网络媒体具有信息交流更快、更广、更丰富、更互动、更低成本等优势。网络媒体“海量信息”, 时效性强, “自主选择”, 互动性强。同时具备“一对一”、“多对一”和“多对多”等传播模式。受众群体宽, 覆盖范围广。信息多元化, 且易于存储、检索。这些优势说明, 网络媒体较之纸质媒体更有利于培养读者的阅读兴趣。
3) 在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 传统纸质媒体相对处于劣势, 其生存空间已日趋减小, 因此而导致的同行之间的竞争也更趋激烈。
3 纸质媒体发展的有利条件
日本“报纸周”期间, 《读卖新闻》公布的一项舆论调查显示, 92%的日本人表示“需要报纸”或“相比电视而言, 更爱报纸”。该报社据此认为, 即使在网络时代, 日本民众还是很重视纸媒体, 把它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的确, 报纸不但没有消亡, 并且仍然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 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新兴媒体, 都还有很大的发展上升空间。
1) 网络媒体的不完善为纸质媒体预留了较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1) 网络媒体受硬件环境的限制。有限的宽带使视频信号的传送无法实现, 并且限制了图片、动画和其他的可用非文本形式素材的应用;令人沮丧的响应速度, 也降低了网络服务速度的深度与丰富性。而低像素的显示器使读者的阅读速度比正常速度要慢。 (2) 网络媒体原创内容少, 满足不了受众的要求。 (3) 网络管理法规尚未完善, 公信力不足。网络新媒体具有速度快、容量大、交互性、多媒体等优点, 但缺乏严格的编辑和审核, 日益增多的不良资讯导致社会信誉不足, 缺少信任感。
2) 我国的整体网络水平比较低, 互联网的形态、效力和对社会的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这就为纸质媒体的继续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而人们仍习惯于从传统媒体上获取各种信息。
3) 纸质媒体有网络媒体不可取代的传统优势。其一, 纸质传媒具有网络媒体不具备的品牌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其二, 纸质媒体在真实性和公信力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其三, 纸质媒体广告的读者群针对性强, 网络广告则缺少对网民的消费引导;其四, “虚拟网络化”使人们越来越留恋纸质媒体的“质感”、“真实感”及它的便携性。
4 纸质媒体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
4.1 打造自己的品牌
1) 注重深度报道。编辑的品质和财政上的成功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要增加报纸的效力, 增强信息的品质, 报纸在内容上应更多采取深度报道的方式。如《南方周末》以“深度、厚度、广度”为办报理念, 给读者提供一种深度新闻的分析, 进而形成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让读者对该品牌产生一种忠诚度、信任度。可以在报纸上创办固定的专栏, 请专家学者主持, 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多角度分析研究。报纸要善于分析读者的心理需求, 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在这一点上, 网络上的海量简短新闻远远不能与报纸相比。
2) 增强实用性。服务读者本来就是办报的宗旨, 也体现了传统媒体的基本功能。我们现在的许多报纸之所以不那么受读者欢迎, 就是在稿件的实用性上注意不够, 与读者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 报纸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 要特别注意增强所刊稿件的实用性。首先是思想上要有针对性, 比如典型宣传, 要注意人物思想的平民化、接近性和亲和力。所发言论, 要有的放矢, 切忌无关痛痒。其次是工作报道和经验介绍要注重可操作性。再次是贴近民生, 以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坚决贯彻服务读者的宗旨。
3) 提高可读性。要提高稿件的可读性, 除了要特别注意内容的选择外, 在稿件的表现形式上还要多动脑筋。好的稿件不仅仅是看了有用, 文质彬彬方可吸引眼球。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稿件中一定要做到:语言贴近群众生活, 做到通俗易懂, 不要像写学术论文一样拽些生僻词语。大小搭配合理, 长短适宜更能引发读者兴趣。针对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心理压力加重的特点, 努力使所刊稿件在内容的取舍、标题的制作、语言的运用上, 具有幽默感。
4.2 确立“大媒体”观念
纸质媒体要生存, 要发展, 就必须首先确立“大媒体”的观念。在此基础上, 改变纸质媒体只是出版发行的传统的“一维”经营理念, 尊重市场准入原则, 推动纸质媒体向前发展。
1) 加强编辑出版工作的现代化建设。编辑出版业采用高新技术实现电脑化、网络化, 是适应信息经济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的结果。编辑出版工作现代化的内容包括出版流程、编辑人员和编辑管理三个方面的现代化。要增强编辑出版人员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为广大作者和读者服务的理念。要坚持出版物文明、健康向上的方向, 严格履行编辑原则, 保证出版物质量。在确定现代化应用方案时, 要对技术、投资、成本、人员素质、效率、效益、管理体制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确定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可行性方案。同时, 要全力提高“采、编、发”人员的综合素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等。
2) 拓宽发展空间, 纸质媒体应加强网络出版与多媒体发行。纸质媒体要主动寻求网络出版的方式、方法及赢利模式, 并积极探索其他出版渠道, 有效配置纸质与多媒体资源。目前, 除报刊的电子版发行成为新宠外, 报刊的手机版又成新时尚。此外, 通过新技术带来的成果, 积极寻求其他途径, 如报刊将其所刊发的内容制成可视听的MP5文件, 提供多种检索播放办法, 这样将会更吸引人。
3) 改变营销策略, 扩大纸质媒体的发行范围和手段。要具有全球战略眼光, 借助网络优势, 达到资源全球共享, 实现纸质媒体份额、用户及多种回报策略的最大化。此外, 纸质媒体之间发行模式的互相借鉴也非常重要。我国以《广州日报》为代表的邮发与自办发行相结合的发行模式、以《齐鲁晚报》为代表的省会与地市渗透结合的发行模式、《南方都市报》的“多版本”发行模式等都可资借鉴。
4) 以市场为导向, 以受众需求为标准, 确立开放式的出版思想。首先, 就是要采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模式, 变事业管理为企业操作, 使纸质媒体真正走向市场, 重视广告营业额。其次, 更加重视受众的需求, 不仅追求受众数量的多少, 而且强调受众的群体价值特征, 体现市场性格和市场绩效。再次, 通过受众参与, 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 找准出版方向和市场定位。最后, 进行资源整合, 不断进行原创内容开发, 重视表现形式及对内容的二度开发。
4.3 推出免费报纸
要提高报纸的发行量, 可以采取降价以及推出免费报纸等手段, 价格大战是报界扩大其发行量的常用手段。而免费报纸正在全球蔓延, 广告收入更是急剧增加。我国的免费报纸也已经在2004年3月问世, 由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为“上班族通勤路上获得资讯的报纸”《时代报》在上海地铁沿线免费发行, 以刊载新闻为主, 其核心读者群是年龄在20~35岁的见解独立的职业男女。免费报纸把这些读者群召唤回来, 为报纸的生存发现了一个新方向。
根据美国新闻学者Robert.G.Picard的观点, 新闻媒体的内容实质上是一个双重产品市场, 一个是读者阅读报纸内容所消费的时间, 另一个是读者购买报纸所花费的金钱。在许多都市年轻人的观念中, 时间要远比金钱宝贵, 免费报纸往往提供给读者内容与长度皆合适、可以在短时间内消化掉的信息。因此免费纸质媒体可以做到金钱上的零付出和时间上的短消耗, 从而大大提高读者的预期回报, 使其在新闻同质化媒体市场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摘要:信息时代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快速发展, 给纸质媒体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关于纸质媒体的发展方向存在“终结论”和“并存论”两种观点。但不可否认, 当前纸质媒体仍然具备自身发展的有利条件, 而打造自己的品牌、确立“大媒体”观念、突出免费报纸等手段的不断探寻, 将会使纸质媒体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获得长久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纸质媒体,网络媒体,品牌,大媒体,免费报纸
参考文献
[1]唐弦.注意力:媒体的资源与财富[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2.
[2]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3]骆正林.传媒竞争与媒体经营[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
[4]宋红梅.中国区域媒体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5]薛可.媒体品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6]王忠义.纸质媒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方略探析[J].吉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6) .
[7]吴瑾.重视网络媒体竞争策略研究的原因分析[J].中经济评论, 2004 (1) .
[8]张立勤.整合联合, 共存共荣[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新闻与传播) , 2000 (3) .
[9]黄顺铭.相互背景下的传统媒体与因特网生存逻辑[J].现代传播 (京) , 200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