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陀螺(共7篇)
文化陀螺 篇1
前言
陀螺运动发端于中国约公元前5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历史悠久,有木、石、陶、竹制之种,其玩法也多种多样,全国多个省份大多有各自不同的玩法,在称谓上也有差异,如“抽陀螺”、“打格螺”、“抽地牛”、“打猴儿”、等等,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使得陀螺运动积淀下深厚的陀螺文化。近年来,陀螺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桂西南地区得以广泛开展。然而,在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下,陀螺运动的发展以及陀螺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愈发强势的新的发展形势之下,已经有一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选择了发掘和打造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品牌,通过树立自身品牌形象来对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进行回应,其中著名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品牌有“阿细跳月”[1]、“那达慕”等等。事实证明,运用商业化模式经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品牌,在促进地经济发展和提高地方知名度的同时,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身的传承与发展也有积极而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陀螺运动的发展以及陀螺文化的传承能否借鉴已经在民族传统体育品牌化经营方面取得成效的一些项目的成功经验,运用商业化模式对陀螺运动进行文化品牌包装与运作,是陀螺文化的传承与开发过程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有必要借鉴已经在民族传统体育品牌化经营方面取得成效的一些项目的品牌运营模式,对在桂西南地区广泛流行的陀螺运动进行有效保护、战略开发,根据其特有体育文化内涵进行最优化的文化包装,并确立其文化符号,从而打造桂西南陀螺运动文化品牌。
1 桂西南陀螺文化品牌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田野调查桂西南陀螺运动的发展现状以及通过文献资料查询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品牌发展的资料,认为影响桂西南陀螺文化品牌开发有以下几个因素:(1)文化产品质量;(2)陀螺文化的传承与传播;(3)管理方面,包括政府管理、民间管理;(4)受众人群的形成与培养;(5)场地与器材;(6)经费。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它们在分别影响着陀螺运动的文化品牌建设的各个不同层面的同时也存在相互影响。
1.1 文化产品质量
文化产品质量,即项目本身的比赛水平、成绩与观赏性,品牌赛事的建设等。对于陀螺文化品牌开发来讲,陀螺比赛本身即竞技表演是陀螺文化产品的“核心产品”。目前流行于全国各地的陀螺由于风格各异,玩法多种多样,无法形成统一的竞赛形式,为了使比赛具有其规范性,国家民委将云南拉祜族的对抗性打陀螺比赛加以改造,在1995年云南昆明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将其列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到目前为止已成为拥有完善的比赛规则,在西南省份具有稳定的参赛队伍和相当受众人群的竞技体育项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桂西南陀螺运动目前仍然面临竞技水平不高,比赛成绩不突出,项目的影响力不强等问题,这是该项目文化品牌战略开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在目前其他条件确定的情况下,桂西南陀螺文化品牌建设的中心工作应该紧紧抓好训练工作,力图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项目成绩上的突破,在区域内扩大项目规模和项目影响力,激发人们对陀螺运动的热情和认知程度。
1.2 陀螺文化的传播
我国陀螺运动虽然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但以云南拉祜族的对抗性打陀螺比赛加以改造的竞技陀螺运动仍然是我国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小项”,相对其他项目仍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和认知,这与陀螺运动的传播与推广也有着很大的关系。陀螺文化的传播途径有:直接传播方式,诸如教师、教练员直接向学生、运动员、陀螺爱好者教授陀螺专门的技、战术、竞赛规则等,之后再通过这些人群进一步扩大传播规模;媒体的传播,包括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文艺作品等间接传播方式;管理部门为推广项目所进行的各种形式宣传活动;组织群众直接到现场观看比赛的活动等等。当前,陀螺运动的传播与推广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2.1 推广陀螺运动的专业人才缺乏
体育教师是传播体育文化的主要力量,然而体育院系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高等学府,目前仅有少数民族性质的体育院系开设陀螺项目,并且只是近几年才开始,这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陀螺运动发展的需求。
1.2.2 陀螺运动的媒体曝光率相对较低
近几年,随着以桂西南地区高校为主体的竞技陀螺项目不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运动会、全国民族运动会以及各地方的全国陀螺邀请赛上取得好成绩,当地媒体对陀螺的报道逐渐增多,这对于桂西南陀螺运动的发展在客观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3 管理方面
1.3.1 官方管理
要开发陀螺文化品牌以及建设陀螺运动品牌赛事,就涉及到竞技体育产业化经营开发的问题,这就要求要依靠完善的政策体系、法律体系、行业法规和相应的执法监督。只有建立竞技体育文化品牌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机制和管理机制,才能使竞技体育文化品牌开发可持续发展得到贯彻和落实。
1.3.2 民间管理
在国家官方即相关部门管理的前提条件,以俱乐部或者协会形式存在的民间团体在国家现有的法规、政策框架内进行经营与开发。民间管理水平决定着民间管理团体对该项目投入与产出比,其组织形成决定了能否在一定范围内全面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力量,民间团体的经营及运作方式决定着其本身是否能充分利用核心产品为其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无形资产,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4 受众人群
在陀螺文化品牌的建设过程中,陀螺运动的受众人群有着多重身份的特点。首先,受众人群是比赛的直接消费者,没有消费者就意味着该产品的生产、包装、销售没有任何意义。其次,受众人群也是陀螺文化的传播者,在特定的条件下,受众人群可以转化为陀螺运动的直接参与者,即直接以运动员、教练员或管理人员的身份参与到陀螺运动训练、比赛、管理的过程中。随着桂西南陀螺运动不断取得优异的成绩以及与之相应的曝光率不断提高,在当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陀螺作为自己的健身娱乐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桂西南地区常年参与陀螺运动的人数为3500左右,说明陀螺运动在当地的群众基础较好。而随之而来的并日益彰显的是陀螺的资源的不足,能胜任陀螺教学训练的专业人员少,据调查,桂西南地区的专业陀螺教练员仅为3人,并且全部为高校体育教师,这对于陀螺运动在高校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另外,部分地区参与正式比赛的运动员大都同时兼有教练员身份,因此,对于陀螺运动在当地的传播也是潜在的利好因素。总体来讲,陀螺运动专业人员的偏少以及陀螺受众人群数量的日益增多存在着供需关系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陀螺运动的发展和陀螺文化的传播。
1.5 场地及器材
陀螺场地是某一地区陀螺运动参与者进行陀螺运动的必备条件。近年来桂西南竞技陀螺运动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根基相对浅薄,陀螺运动的普及程度仍然有待提高。由于陀螺有待已经被列为全国民族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因此,使用的陀螺大小、尺寸、重量都有严格的规定,正规的比赛器材对竞技陀螺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桂西南地区标准的陀螺场地为14块,与竞技陀螺发达地区诸如云南普洱市、贵州荔波县、湖北恩施州等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2];而正规比赛陀螺数量为440个,平均到各地区也仅能够提供训练队使用,难以满足群众使用的需要,这对于陀螺运动在群众当中推广开展无疑有着不利的影响。
1.6 经费
经费是一个项目各个环节正常运作的基本保证。桂西南陀螺项目经费来源单一,其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以及为数不多的企业赞助。资料显示,参加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第12届民运会的各支陀螺代表队当中,其经费来源均为政府拨款,而且,拨款的数额仅能满足运动员的训练补贴,真正用于训练的很少,教练员与队员普遍反应经费紧张,除了参加全区民运会,其他的各个级别的比赛由于经费的原因根本无法开展[3]。显然,经费短缺的问题制约着桂西南陀螺运动的发展。
2 桂西南陀螺文化品牌发展对策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品牌的开发要根据地方特色从当地民俗文化、区域体育文化出发,构建成富有区域民俗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其功能可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使之成为当地群众重要的健身手段,有利于营造全民健身的氛围;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提高地域知名度,并开发产品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等,以使之成为现代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
2.1 找准文化品牌定位,做好文化品牌发展规划
体育品牌活动的切入点在于如何通过体育文化品牌活动的建设与开发为当地带来经济、文化效应,因此,在对文化品牌进行定位是,要充分考虑该项目文化品牌能否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体育的独特作用,其关键在于要立足本土,体现特色。陀螺文化品牌活动的培育是在充分考虑桂西南地区历史、地理、经济、人文、传统、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的,发展陀螺文化品牌,其首要任务就是制定一个具体、完善、新颖、操作性强的品牌发展规划。规划团队内要有区内外知名的体育产业专家,且能深入桂西南调研摸底,根据桂西南陀螺文化发展的现状,充分结合桂西南的经济发展实际进行品牌定位并制订规划;陀螺文化品牌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项目布局、策划方案以及方法步骤等都要详实具体。只有这样,陀螺文化品牌才能按照规划好的文化品牌发展路线脚踏实地,不走弯路,由小到大,从弱变强。
2.2 市场运作为主导,国家政策做支持
体育品牌活动完全市场化,处处以经济利益为重,未必能成功,许多事情都需要政府的综合调控。同样,体育品牌活动的培育也离不开政府指导和帮助。完全依靠政府来培育体育品牌是与市场经济相背离的,是行不通的,关键是要找到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结合点[4]。政府行为主要是信息引导、舆论宣传、氛围营造和政策支持等。其中关键是政策支持,在陀螺文化品牌开发初期,政府必须有优惠的政策予以扶持,如降低准入门槛政策、以奖代补政策、扶大做强政策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排解陀螺文化品牌全力发展的后顾之忧;并且,政府在陀螺文化品牌的发展中要实现职能的转变和角色转变,其要明确政府职能定位,把不属于政府的职能分离出去,扩大社会民间团体自治的功能,要承认社会民间团体是陀螺文化品牌开发的主体,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体育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使陀螺文化建设变成他们的自觉行为。政府在政策引导与平台搭建方面应该多做文章,通过政策、规划和资金的导向作用来调节陀螺文化品牌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并将陀螺文化带到社会发展和人们的休闲健身生活中。
2.3 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强化陀螺文化品牌知名度、促进陀螺文化与大众传媒事业相结合
“三分赛事,七分宣传”,在体育文化品牌的开发过程中,除了要有好的定位与项目外,媒体的宣传包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信息化和网络的快速发展,国外的强势文化产品的大量涌人,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要想做大做强陀螺文化品牌,必须拓展陀螺文化传播领域,从而达到更好、更快地发展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产业的目的。从传播的角度看,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产物,它必须遵循大众传播学的四大社会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环境监测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和娱乐功能,并充分利用电子传媒,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卫星、电视、广播、电影及音像制品等信息传播服务,来获取更多、更快的体育文化信息[5]。具体到陀螺文化品牌开发上来,可以通过举行陀螺体育赛事,举办陀螺体育文化节等,并通过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报道陀螺体育赛事和陀螺文化活动等,以此来从中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另外,在培育体育文化品牌活动中应始终抓住体育与经济的结合点,在举办陀螺文化节时,开发陀螺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办陀螺健身、演艺场所等,这些都属于开发陀螺文化品牌的产品,而这些产品要想取得市场的认可,必须下大力气对陀螺文化品牌宣传造势,陀螺文化产业才会更受青睐。在这方面,广西南丹、贵州荔波等地方已经有过这方面的尝试,可以为桂西南地区从事这类活动提供借鉴经验。
2.4 加强陀螺运动综合人才培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陀螺文化品牌的开发是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一项创新,属于新的事物,需要一大批技术与理论兼备的陀螺人才。目前桂西南陀螺运动人才中,绝大多数只是从事陀螺运动技能本身的相关活动,而从事陀螺理论、陀螺文化、陀螺带来的经济及社会效应等方面研究的人才较少。基于这种现状,如何造就一支符合陀螺文化发展所需的、高素质的陀螺文化综合人才队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首先政府体育部门要联合当地高校在传播陀螺文化中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结合陀螺运动发展规律,制定有利于陀螺运动综合人才培养的中远景战略规划和措施;其次,组织教育部门和地方高校体育院系,有针对性地开设陀螺运动等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课程,系统地、高效地培养高技术、高文化、高素养的陀螺后备人才;第三,还可以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对现有的陀螺人才全面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陀螺技术、文化、理论水平,为陀螺运动得以广泛普及和陀螺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奠定基础。
3 结语
近年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开发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面对这些地方特色体育文化资源,我们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开拓创新,深挖其文化底蕴积极打造品牌优势,才能更为有效地促进项目本身的发展与壮大。桂西南结合地方特色打造陀螺文化品牌是陀螺运动发展和陀螺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当找准文化品牌定位,做好文化品牌发展规划,注重文化产品的质量,充分利用政策的支持,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强化陀螺文化品牌知名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陀螺运动综合人才的培养,从而在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中,力争打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品牌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延超,虞重干.阿细跳月文化品牌的发展及其引发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10(3):139-144.
[2][3]韦光辉等.广西自治区竞技陀螺运动开展现状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10(3):139-144.
[4]赵银祥.抓体育品牌培育促地方经济发展[J].宁夏党校学报,2007(1):85-87.
[5]梁华伟.地方特色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与品牌战略研究——兼论焦作市陀螺文化产业发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44-47.
文化陀螺 篇2
景谷是位于云南省普洱市中部偏西的傣族彝族自治县,总人口29万余人,是陀螺的发源地之一,是陀螺运动最为普及、陀螺文化传统最为深厚、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区。[1]1000余块陀螺场地遍布各乡镇村社,每天参加人数达数万人,其蔚然之势在全国都是极为少见的。与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的消退及消失的尴尬境界不同,云南景谷陀螺传统体育文化在面对西方竞技体育强势文化的冲击下,是如何得以保存、传承及蓬勃发展的,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本文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对云南景谷陀螺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三条主流途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在陀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中的现状和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1.1 社会教育是景谷陀螺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重要途径
社会教育是指在除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其它任何场所里所进行的一切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社会成员间所进行的影响人的成长和学习的活动。社会教育在传承云南景谷打陀螺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1.1.1 政府行为和民间组织是景谷陀螺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的有力促进
云南景谷陀螺传统体育文化得以发展至今与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民间社团的组织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陀螺在景谷是极为普及的群众体育活动,打陀螺的场地设施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多年来,景谷县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之下,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建成1600余块陀螺场地,景谷不仅有许多普通的陀螺场地,而且政府还斥资修建了多处有顶棚的灯光陀螺场,保证人们下雨天也能过“陀螺瘾”。场地设施的建设是景谷人陀螺运动开展的基本条件。除此之外,县政府为了能更好的开展体育工作专门成立了“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并要求各乡镇单位均成立相应的“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县民宗局牵头成立民族体育协会,将陀螺运动爱好者组织起来组建陀螺协会,由此景谷县的民族体育工作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管理体系。景谷县借助民族体育协会、陀螺协会、老年协会等力量,在民族节庆日期间,指导组织开展陀螺比赛,为景谷陀螺运动的发展及陀螺体育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1.2 民俗节日和大型赛会是景谷陀螺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
打陀螺是景谷人民过春节、泼水节、火把节、县庆、元宵节和二月八(彝族小年)等传统节日的重要内容。每年春节初一到初三、正月十五和十六以及二月初八,各村寨备足牛羊等牲畜邀请其他村寨的人来自己村寨打陀螺,被邀请的村寨也要带足家禽等物品(当作“赌注”),待到比赛结束,获胜的村寨可以独享将自己的“赌注”,而输的村寨则要将“赌注”与获胜村寨分享,共同欢庆节日。自1985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成立以来,已连续组织了20多届全县“陀螺王”比赛,2004年11月承办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陀螺、射弩锦标赛,2005年12月举办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陀螺邀请赛,2006年、2007年连续举办了国际陀螺节。陀螺赛事的举办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无形中促进了陀螺体育文化的传承。
1.1.3 陀螺产业是景谷陀螺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方式
在景谷,打陀螺已不仅仅是一项民间体育活动,它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陀螺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从制陀螺、修陀螺、调陀螺、制作陀螺鞭杆、鞭绳的陀螺制造业,到陀螺场、陀螺训练基地、陀螺旅游等陀螺服务业形成了一条完备的产业链条,带动当地体育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宣传弘扬了陀螺传统体育文化。
1.2 家庭教育是景谷陀螺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沃土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内部,家庭成员之间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一般是家庭中的长者对未成年的家庭成员进行的培养教育,有时也包括各年龄层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2]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者扮演的是文化传承主要承担者的角色,他们组织节庆活动、主持传统体育比赛,通过言传身教与模仿练习,使年轻一代的民族成员养成参与民族体育的习惯,并进一步熟悉、接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及掌握民族体育项目的各项内容。据调研,景谷孩童们往往从4、5岁开始就跟父母长辈学习打陀螺,并形成“惯习”。
1.3 学校教育在景谷陀螺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中的“失职”
学校作为正规的形式化教育,有具体的教育从业人员、专门的教育场所以及明确的教育指导方向,是传承发展民族体育的中介,也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陀螺运动表演性、娱乐性强,场地器材简便,价格低廉,参加比赛人数多,趣味性、竞争性强,将其纳入学校体育教学,既可缓解景谷地区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场地器材的不足的缺憾,同时又丰富了学生体育活动内容,对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补充也具有积极意义。然而长期以来,云南景谷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是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在广大体育教师的心目中,体育就是田径、体操、排球、足球等等,虽然有部分老师也是陀螺运动参与者甚至爱好者,但并没有将其代入课堂传授。而普洱学院作为当地唯一一所本科院校,虽在公共体育教学中新设了民族健身操,体育专业课程中新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但对陀螺运动的涉猎极少。由此可见,陀螺运动在云南景谷地区学校中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学校本应是陀螺体育文化传承最系统化、正规化的一个场所,但就现状来看,学校教育机构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承的功能,在整个传承过程中,学校教育处于一个滞后环节、薄弱环节。
2 景谷陀螺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途径面临的困境
2.1 学校教育与社会陀螺体育文化相脱离
社会和学校不是单独的个体,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密切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但是,学校又有其个性,学校教育系统,既是传播现代化知识,又要肩负起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重任。社会的陀螺运动文化氛围是浓郁的,在景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青少年学生不能仅依靠跟随朋友家长去参与陀螺运动,学校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围墙内,应该更多的去扮演组织者的角色。
2.2 现在教育体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忽视
现阶段的教育体制和考试体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没有被纳入考试科目里面,这势必会造成学校、老师、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忽视,也势必会打击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这也正是中国素质教育的一大缺陷。
2.3 传承主体的流失
随着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城市化进程加快,劳动力大量转移,使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改变。景谷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使陀螺运动文化的传承主体——青壮年人口大量减少,这对陀螺运动及其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3 建议
3.1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陀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功能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如何薪火相传,教育是最基本的途径,这其中,学校体育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3]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和印度的瑜伽等之所以能够发扬光大,完整的教育体系是主要因素之一。学校体育教育在景谷陀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中有很大的潜力。在有条件的中小学开展陀螺运动项目,培养孩子对陀螺运动的认识、喜爱及认可,同时民族地区的高校应加大培养传统体育教学人才的力度,加大传统体育课程的设置,为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开展陀螺运动既可以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引导青少年对陀螺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和价值观,又完善了陀螺教学和训练方法、比赛规则,培养了陀螺运动人才,可谓一举多得。
3.2 增强家庭教育在景谷陀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的功能
家庭教育是景谷陀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直接途径,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发展陀螺传统体育文化,多开展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的小型传统体育赛事,这样既增强了家族凝聚力,又使陀螺传统体育文化得到顺利的传承发展。
3.3 重视社会教育在景谷陀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社会教育在云南景谷陀螺体育传统体育传承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政府的重视,民间组织的支持是景谷陀螺盛行的有力推手,大型赛会和民俗节日是景谷体育文化的传承及弘扬的重要载体,陀螺产业的形成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陀螺文化传承起到了双向推动作用。由此,要更加重视社会体育在传承景谷陀螺体育文化中的作用,一方面,加大政府对陀螺文化保护的政策资金支持,组织大型陀螺比赛,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其二,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扩大陀螺传统文化宣传。其三,将陀螺文化与景谷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相融合,多元化发展传承陀螺文化。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归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调查分析了云南景谷县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在陀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现状和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云南景谷陀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以及其他面临同样情况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存与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云南景谷,打陀螺体育文化,文化传承,教育传承途径
参考文献
[1]韦晓康,赵志忠等.民族体育.文化力.和谐社会[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311.
[2]周光大.现代民族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597.
车轮和陀螺 篇3
车轮听后, 对陀螺说:“我们除了转的速度快慢有所不同外,还有一个不同之处,那就是我每转一圈,就会前进一步。 可你虽然转得比较快,却只是在原地打转,一步也前进不了。 ”
在我们身边, 整天忙忙碌碌却一点进步也没有的人还少吗?
陀螺旋风 篇4
“我的陀螺最厉害。”“我的陀螺最有耐力。”瞧,那边又吵开了。“咱们比一比。”“比就比。”只见罗铭哲拿出一只金黄色的八卦形陀螺,这就是他的心爱宝贝———“暴烈飞龙”,庄明月则掏出一只闪着银光的圆形陀螺,这是他的常胜将军“银爪白虎”。“一、二、三”,他们发射了。一“龙”一“虎”在地上快速地旋转,还不时进行激烈的碰撞。一阵龙争虎斗之后,庄明月的“银爪白虎”像个喝了酒的醉汉,开始摇摇晃晃起来,眼看就要败下阵来,正当罗铭哲高兴时,他的“暴烈飞龙”撞在了墙上,一下子停了下来,庄明月反败为胜了。“不算,不算,我的陀螺撞到墙上了。”他们又吵开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那边林志明的“烈焰凤凰”和曾志辉的“无敌飞豹”又在进行“世纪大战”了,加油声几乎要把屋顶掀翻。
这场陀螺旋风不知要刮到什么时候,也不知道下次又会流行什么。不过这就是我们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
点评:
快快乐乐抽陀螺 篇5
现在陀螺的品种比我少年时玩的陀螺品种多多了, 有底部带钢珠的陀螺, 有底部不带钢珠的陀螺, 当然底部带钢珠的陀螺比较好。因为带钢珠的陀螺底部光滑, 转得快、转得欢、转得时间长。有带图案的陀螺, 经过抽打陀螺旋转起来特别好看、漂亮、五颜六色非常美观。有带彩色发光的陀螺, 用这种陀螺在晚上天黑以后运动锻炼能招引很多人观看, 因为这种陀螺能发出色彩斑斓的光彩。
我儿童时代玩陀螺, 那是陀螺还有一个别名——汉奸。三五成群的小朋友一边抽打陀螺一边唱着儿歌:“抽汉奸, 大汉奸, 打败小日本, 消灭狗汉奸。”大家边抽打陀螺边唱儿歌边哄堂大笑。
陀螺除了强身健体外还可以作为竞技运动项目, 在运动中争名次。比如, 两人同时抽打陀螺, 计算好时间, 每人只抽一鞭子, 看谁的陀螺旋转的时间长, 长者为优胜。还有一种竞技方法, 首先确定参赛人员的站立位置, 在此位置五米或十米画一个1.5米直径的圆圈作为靶子, 参赛者站到站立位置, 用非常结实的绳子或鞭子将陀螺绕紧, 然后使劲拉绳子或鞭子同时将陀螺抛向五米或十米的圆圈靶子, 如果第一个参赛者的陀螺被抛到靶子中旋转那么第一个参赛者可得10分。第二个参赛者把陀螺抛向圆圈靶子的同时打第一个参赛者的陀螺, 如果把第一个参赛者的陀螺撞击出圆圈靶子, 那么就得到20分, 如果没有打中就不得分。由此类推, 得分高者为胜。
总之抽打陀螺是一项趣味性的竞技运动, 可以使人强身、可以使人愉快, 现在成年人、老年人抽打陀螺的兴趣正在越来越高。
编后语
惊心动魄的陀螺大赛 篇6
星期天,我到县体育场,参加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陀螺大赛。
一到体育场,那里已聚集了很多人,其中有我班的几个同学。比赛就要开始了,有的人在装刀片,有的人将陀螺按在暴旋发射器上,有的人已经摆好了姿势,好像随时都要开始一样。“准备比赛了。”一位阿姨说,“3,2,1,发射!”眨眼间,各式各样的陀螺同时从发射器上“跳”下来,叮叮当当得响个不停,如同一场欢乐的音乐会。黄的,紫的,绿的……各种颜色的陀螺在猛烈地撞击,你跑我追,你追我赶,不相上下,如同一头头猛兽,战斗着……
这时,一个穿着红衣服的小男孩,拿着一个“战斗机”陀螺,他一发射,陀螺就猛烈地转着,一连撞到了好几个对手。最后,只剩下我们两个了,“战斗机”猛地向我撞来,我的陀螺灵巧的一闪,“战斗机”撞“墙”上了,晃晃悠悠地慢慢地倒了。我最终获得了胜利。
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陀螺大赛。
光纤陀螺“死区”测试分析与建模 篇7
与激光陀螺相比,干涉式FOG的优点之一是敏感原理上不存在闭锁[1,2],和其它无源光学系统一样,干涉式FOG的理论灵敏度受光子散粒噪声限制[2]。大功率宽谱半导体光源技术的进步,使得光纤陀螺具有很高的理论灵敏度,国外已有噪声水平(ARW,随机游走系数)达0.000 03(deg/h)/(Hz)1/2样机的报道[3]。
全数字闭环光纤陀螺是中高精度光纤陀螺的主流方案,对保证光纤陀螺精度而言,被视为与光路最小互易结构同等重要[1]。然而,对闭环光纤陀螺检测电路而言,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对调制信号干扰的抑制,否则干扰引入的“死区”(dead zone)有可能大到10deg/h[4,5,6]。法国i XSea公司已将信号处理电路对干扰的抑制技术连同大功率宽谱光源技术、高消光比集成光学调制器技术并列为其高精度光纤陀螺的三大关键技术[1]。
本文在相同的硬件平台上,首先采用开环方案测量了开环陀螺的“死区”,在不改动任何硬件和参数的条件下改为闭环方案,测量了闭环光纤陀螺的“死区”。从干扰的角度,两种测量的区别在于闭环状态时,检测电路中除了有相位偏置调制的方波,还有幅度逐渐增加的数字阶梯波。在集成光学调制器上加两种信号:偏置方波信号和固定台阶高度数字阶梯波信号进行光纤陀螺开环状态测量,获得开环偏置信号与数字阶梯波总高度的关系,并据此建立开环干扰模型。两种检测状态虽然阶梯波成因不同,但对激发干扰而言是等价的,基于此将开环干扰模型改造成闭环干扰模型。对模型进行了分析和仿真,并与实验曲线比对,从闭环检测角度提出了闭环光纤陀螺“死区”现象成因的新观点。
2 测试分析
图1为目前中高精度光纤陀螺采用的全数字闭环方案[2]。本文讨论的闭环检测基于方波偏置调制和阶梯波反馈调制。其中方波调制从信号处理的角度是为了减小低频噪声和提高灵敏度,数字阶梯波调制是为了抵消转动引起的相移,它们被驱动电路转换成等值的模拟信号,作用于集成光学调制器。本文讨论的开环检测在此闭环检测方案上修改而来,即在图1的基础上取消阶梯波反馈。因为要考察反馈通道的引入对干扰的影响,所以两种测量方式采用的光路、硬件电路、参数及它们的安装方式都相同。
对某一中精度光纤陀螺实验样机进行了“死区”的测试,开环状态“死区”范围小于0.1 deg/h,闭环状态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死区”范围等于1.53 deg/h。
可以看到在进入“死区”前,输出噪声有一个缓慢增大的过程;在出“死区”后,噪声有一个缓慢减小的过程,在“死区”范围内,输出噪声最小。
如上文所述,采用了和文献[4]相同的开环测试方法。和通常意义上的开环不同之处是阶梯波人为地按一定速率缓慢以1比特位增加,复位一次的周期大约为3.5 h。试验样机的一组典型测试曲线如图3所示。
阶梯波缓慢增加的原因是要保证在绝大部分解调时间内阶梯波的幅值不发生变化,从而不影响相干解调值。计算陀螺开环输出及固定阶梯波电压的线性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97,开环偏置变化1.43deg/h。
3 模型建立
开环测试考察的是干扰的综合效应,不深究具体物理环节。为了模型转换的方便,不妨假设干扰在A/D转换器前引入,这对从检测的角度表达阶梯波的高度及其引起的输出变化之间的关系已经足够。引入该干扰通道的开环光纤陀螺方块图(与图1相对应)如图4所示,图中干扰的相位根据相干系数的符号取为正。
考虑实际闭环工作条件,上述开环测试中阶梯波发生器的输出电压由反馈调制相位对应的电压积分形成,干扰特性与开环时相同,则存在干扰通道的闭环光纤陀螺方块图如图5所示。
对比图4和图5,除了开环检测时的阶梯波是固定台阶高度,闭环检测的阶梯波是反馈形成的,由前述硬件状态完全相同,可以认为干扰耦合系数不发生变化。参考文献7的数字闭环光纤陀螺简化框图,增加一个干扰通道,如图6所示。
在前向通道中,由输入角速度引起的SAGNAC相位差简化为比例环节K1,光电转换和前放综合为比例环节K2,不考虑A/D转换器量化误差,A/D转换器简化为比例环节K3,解调环节简化为比例环节K4,积分环节用离散传递函数表示。反馈通道中累加形成数字阶梯波由D/A转换器转换成模拟信号,引起的相位差用比例环节K5加零阶保持器表示。K6即是由开环测得的干扰耦合系数。实际工作过程中,D/A转换器的位数有限,数字累加过程中当台阶高度为正时将发生上溢出,当台阶高度为负时将发生下溢出。由光纤陀螺的检测原理可以知道,当D/A全码时对应的模拟电压等于集成光学器件的2π电压时,不影响正常的反馈[2]。但是,由于干扰通道的存在,反馈阶梯波的复位将引入非线性效应。
4 模型分析
为进一步简化分析,将图6所示的框图抽象到连续域[8,9],合并相关环节建立如图7所示系统结构图。图中K_SAG相当于图6中的K1,K0为前向通道增益,K1为干扰耦合系数(含义为D/A输出最低有效位时干扰等效的SAGNAC相移),相当于图6的K6,K2为原闭环反馈系数,则:
状态方程:
式中n为D/A的位数。先假设式(4)成立,则非线性模型退化为二阶线性系统模型。针对阶跃输入U,求解可得:
式中:A为阶跃输入幅度,分两种情况讨论:
上成立,即阶梯波不复位。从式(5)可以看出只要满足:
则y(∞)=0,即陀螺在“死区”。式(6)的含义为当输入角速度的幅值对应的Sagnac相移小于D/A输出全码引起的干扰等效的SAGNAC相移时,陀螺在“死区”。
2)式(6)取等号时对应的A值为临界值,当输入幅值大于临界值时,│x2(t)│<2n在t∈[0,∞]上不成立,即阶梯波复位。此时系统在复位前后仍然满足状态方程式(1),可以以复位点为起点重复1)分析过程,只需修改初始状态方程(3),使得x1的初值等于上一次复位瞬间x1的值。
考虑到图6表示的模型是离散的积分复位闭环控制模型,精确的解析分析比较复杂,采取较精确计算机建模仿真方法[7]分析干扰通道对光纤陀螺输出的影响。图6中参数K1、K2、K3、K4、K5根据实验样机设计参数计算得到,K6由开环测试得到(由图3计算可得为1.43K_SAG/2n)。
图8和图9分别为反馈阶梯波仿真波形和陀螺输出仿真波形。由图8可以看出输入角速度小于式(6)决定的临界值时(仿真时设置为临界值减去0.1deg/h),输入被干扰抵消,阶梯波台阶高度为零,阶梯波高度不再增加,故不复位。当输入角速度等于临界值时,由于延时环节的存在,阶梯波虽然复位,但复位周期长达几十秒且存在明显的非线性。当输入角速度大于临界值时(仿真时设置为临界值加上0.1deg/h),越靠近反馈阶梯波复位点,干扰越大,阶梯波台阶高度越小,阶梯波高度增加越缓慢。
由图9可以看出仿真曲线和实验测试曲线吻合得很好,误差部分来自于闭环“死区”测试误差以及开环干扰系数测试误差。当输入角速度在“死区”范围外且靠近“死区”范围时,噪声增大可由图8解释:此时复位周期长,干扰引入的输出变化周期随之增长,落入输出滤波器通带内,反映为噪声。
5 结论
本文从光纤陀螺开环输出零偏与固定阶梯波总高度值线性相关出发,由形成阶梯波电压大小的等效性,忽略干扰传播的物理通道和实际相位,建立了闭环光纤陀螺非线性模型。分析表明,干扰等效输入角速度随闭环反馈阶梯波高度发生线性变化是形成闭环光纤陀螺“死区”现象的因素之一,与以往文献揭示的“死区”特性有所不同[10,11]。为减小光纤陀螺的测量“死区”,干扰传播的具体物理环节及其抑制措施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J Honthaas,T Buret,Y Paturel,et al.High performance FOG:one design,no limit yet!?[C]//The18th International Optical Fiber Sensors Conference Technical Digest.Cancun,Mexico: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06,8:ME3.1-5.
[2]Lefevre H C.The fiber-optic gyroscope[M].Boston:Artech house,INC,1993:18,134.
[3]Sanders S J,St randjord L K,Mead D.Fiber optic gyro technology trends-Honeywell perspective[C]//The15th Optical Fiber Sensors Conference Technical Digest.Oregon USA: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2002,1:5-8.
[4]Robert A K.Fiber optic gyroscope with reduced non-linearity at low angular rates[C]//Robert D Culp,David A.Igli.Guidance and control1998.San Diego:Published for the American Astronautical Society by Univelt,1998,43:375-387.
[5]John G Mark,Daniel A Tazartes,David I Tazartes,et al.Fiber-optic gyro utilizing pseudorandom-bit-sequence light modulation:United States Patent,130.755[P].2000-6.
[6]Lange Charles H,Chen Chung-jen.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fiber optic gyroscope dead band error suppression modulation:United States Patent:744,519B2[P].2004-6.
[7]王妍,张春熹.数字闭环光纤陀螺动态特性测试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30(9):818-821.WANG Yan,ZHANG Chun-xi.Investigation of testing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closed-loop fiber optic gyro scope[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2004,30(9):818-821.
[8]Bielas S M.Stochastic and dynamic modeling of fiber gyros[J].SPIE,1994,2292:240-253.
[9]Noureldin A,Mintechev M,Irvine-Halliday D,et al.Computer Modeling of Microelectronic Closed Loop Fiber Optic Gyroscope[C]//Proceeding of the1999IEEE Canadian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Piscataway: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1999:633-638.
[10]Pavlath G A.Closed-loop fiber optic gyros[C]//Rric Udd,Lefevre H C,kazuo Hotate,et al.Fiber Optic Gyros:20th Anniversary Conference.Denver:SPIE,1996,2837:4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