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创业的大方向(共10篇)
成功创业的大方向 篇1
创业方向的另一种思考
创业者和投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性, 都在不停寻找方向, 可区别在哪呢?创业者只有自己一辆车, 创业者更像司机, 而投资人像副驾驶, 有权利挑哪辆车好。你只有一辆奥拓, 如果在压力下想让它开出奥迪的速度, 这是对创业者最大的挑战, 有些时候是难以实现的。
“找路”这个话题, 从UC自己的历史来看, 其实最开始大家都不太看好这个项目。首先不看好这个事, 因为浏览器在全球都没有很成功的案例, 反而有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失败案例;其次, 对做事的人有挑战, 当时我们都很年轻, 也没有从像Google、微软这种大公司出来的明星创业者, 基本都是草根。
但就是这种情况下, 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 在联想投资的决策中, 最后有4个人投票决定, 出现了2:2的结果, 看好和不看好的各占一半, 没有一面倒的绝望。
其实任何项目, 大家面临的情况都分为3种。一种机会是所有人都看好的, 比如前几年的博客, 比如2004年创业的时候很多移动互联网从业者会选择手机门户这个方向, 比如2012年二维码的发展大家也都很追捧。这种所有人全看好的行业有可能只是海市蜃楼, 不见得是创业者的机会, 为什么?大家都看好, 所有的资源都往相同的方向去了。还有两种, 一种是没人看好, 这就不用说了, 剩下这种是有些专家、朋友不看好, 可也有创业者说他们都不看好没关系, 我看好, 我去努力。
在争议的时候, 最终要遵从的是自己内心的决定, 其实有时候一些出现争议的机会才是好机会——也就是说, 大部分创业者的机会一定不是所有人都看好的机会, 那些是大公司的机会。
过去不管是腾讯QQ、360还是UC, 其实都是在不断的争议之中成长到今天。举个例子, 比如安全, 在当年所有的大公司都不认为这是个很重要的产品的时候, 360杀了出来。手机浏览器也是这样, UC在中国做这个产品的时间比较早, 比360还早了3年, 那时候所有人都不觉得这是个大机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 我们才得以安全地成长。
回头来看, 如果2004年、2007年所有人都看好移动互联网的时候我们才开始做UC, 我觉得它的成长也将是非常困难的。
“三座大山”下的机会
中国互联网已经发展了15年, 很多人觉得互联网创业获得大成功的案例在不断减少, 不仅是中国如此, 在全球都这样。中国有了“三座大山”, 新诞生出来的大的平台型公司越来越少, 可其实美国也有“三座大山”, 在谷歌、Facebook之后创业者能做出这种平台的公司也越来越少。
要回顾互联网的成功, 我们发现很多案例激动人心, 可是在这个时间点, 一定要看到中国互联网产业在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就像历史上从春秋进入战国, 进入了一个寡头割据或说相对垄断的阶段, 中国平台型公司也变成了类似战国七雄的格局。
这样的时间点, 套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为什么?因为整个中国互联网创业的大机会在变小, 但是小机会却在变大。如果谁再想立志成为下一个“BAT” (百度、阿里巴巴、腾讯) , 我觉得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原因很简单, 诞生百度、腾讯的那个年代, 整个互联网是一片空地, 所以可以野蛮开荒、随处占地, 可15年之后, 互联网越来越成熟, 有了自己的生态系统和规则体系, 空白的地方越来越少, 再出现“大地主”的机会变得很小了。
反过来说, 大公司利用资本进行并购的事情会越来越多。这也许是个好消息, 今天互联网并购市场变得比较活跃, 100人以下的中小团队, 用户达到了500~1000万的规模, 好做、好卖。这是小团队的利好。UC过去几年也是很活跃的战略投资人, 我们已经投资、并购的公司超过10家, 包括我们投资的公司最后选择并购给百度、腾讯的都有。我感觉作为好的战略投资人, 并没有影响大家的发展, 也没有替谁决定他的方向。
对创业者来说重要的是不能动摇, 虽然没有做过百度、腾讯大平台的机会, 可你们比UC幸福。UC团队打拼了8年以上, 我们自己还没拿到一分钱, 但一些我们的伙伴已经拿到了千万美元, 进入了另外一种生活状态。
“重新定义”的机会
机会到底在哪里?现在有个很重要的机会叫“重新定义”, 我们要用互联网的思维去思考任何传统行业, 比如电子商务领域, 从2001年到现在, 包括去年很火的小米公司, 其实都是在尝试重新定义一些传统产品。
这样的机会出现在图书、家电、服装、手机等行业, 由此有了蓬勃的电子商务市场, 像阿里巴巴现在又在进入一个新的重新定义阶段, 他们将电子尚未定义为金融和数据的平台。
每个成功的产品都在重新定义, 去年比较火的微信在重新定义即时通信, 它成长速度很快, 第一个干掉的产品恐怕就是手机QQ。为什么?用一个语音的通信工具干掉了文字的通信, 这就是重新定义的过程。
UC也在一个重新定义的过程中, 过去8年我们在重新定义浏览器。在过去这么多年, 浏览器都是以一个软件公司的软件产品形象出现, 是单机版软件, 可UC从2004年到现在, 最重要的创新就是用云计算架构重新做手机浏览器架构, 让浏览器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入口的服务平台, 这就是我们尝试重新定义一个产业的方式。
拥抱变化、引领变化
整个IT产业每10年会有一个重大变化, 包括很多技术平台的变化。其实每次产业、技术的变化都是从直道到弯道, 比如几年前说起移动互联网智能平台, 首推塞班, 可过去两三年塞班平台正在向Android平台快速变迁, 诺基亚塞班平台上很多产品今天已经消失了。
很多人在过弯道的时候, 因为原来做得好, 所以有巨大的包袱, 容易被甩出去, 幸好UC在这样一个弯道上依然保持了优势。UC最有风险的时候是在2010年第四季度到2011年第一、二季度, 这三个季度危险最大, 如果有人能够在那个阶段全力以赴做好Android平台上的浏览器, 对我们的冲击还是相当大的。可是那个时候人们没有看到变化。
产业调整的时候, 一些人过弯道有包袱、惯性大, 也就意味着另外一些人会有机会。百度就是在自己的直道上跑得太快、太顺了, 在弯道上转弯的能力和风险在明显加大。
最后在方向选择之后, 还有关于同质化竞争的考量。所有互联网产品里同质化最严重的产品其实是搜索引擎, 它打开页面就是一个搜索框, 用户第一眼的直观感受很简单。在竞争中很多时候比的不是你能不能看到, 而是能不能做到, 所以你必须要将技术作为自己重要的竞争力来看重。UC从2004年在全球首推了云计算的手机浏览器, 改变传统单机软件的思维, 这样一个架构就竞争了8年。如果这里面没有技术来不断做到, 丧失竞争优势, 你就有可能很难笑到最后, 而是帮别人铺了路。
路在何方?我们的答案是两个“不”:不从众、不动摇;两个“重”:重定义、重技术。
成功创业的大方向 篇2
量力而行
“量力”表示一种思考,含义广泛。最根本的目的是知道自己有什么。首先你要明白你的优势在哪里,你懂技术、你会玩游戏、你爸是李刚、你小时候是孩子帮的头儿、你邻居家伯伯的儿子的小舅子给市长开车、你能够通过简单几句聊天就让一个女孩成为你的粉丝……对于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来说,职业往往就是优势。如果你想不出自己的优势,那只有两种可能:你不自信或者你不了解自己,这两种情况都是不适合创业的,也就不要趟这一趟浑水了,创业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大上。就像你日夜思念的非处女座女神在宿舍里一样蓬头垢面抠着脚看电影(我好像得罪了一批人?)。在你优势的方向上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才会比较大。有一种优势不得不提,就是钱以及跟钱相关的优势,不差钱的你,已经创业成功了一半;而对于绝大多数创业者,我只能说,找一个离钱近的方向,你失败的可能性才会降低。
“行”表示一种行动和执行力。不管是在哪个方向,只要是你优势所在的方向,你成功的可能性都会比没有优势的人高,所以要做的就是具体去尝试,去实践。可以有一个愿景,但是在确定最终的方向之前,不要制订过于长远的计划,因为半年一年后你会发现当时用来制订长远计划的时间还不如多换几个方向尝试。从我身边的创业者群体来看,成功的方向平均需要经过2~3此的尝试才能找到。这种精益创业的方式也是目前指导创业成功概率最大的一种。
谈谈中华武学成功发展的大方向 篇3
一、武道具有艺术性,但不能失去武的性能而变成花拳绣腿,应是健身防身完美统一的体育。
从中国武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文明进步,武术也相应地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传统的武术已逐步地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消除了一些陈旧的封建陋习和背离实际的迷信色彩,以及落后的生产力下不发达的科学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局限,同时不断地挖掘、整理、提高以展现出其自身的本来面目,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武学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并且积极地推出了竞技体育的形式,设定了进军奥运会的发展目标,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一些不足之处,回首其发展的状况,数年来平心而论,以单一套路竞技形式为方向而发展起来的中国武术,虽然推广进行了许多年,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拥有了一定的实力,然而却一直忽略了“武”的性能、技击格斗,至今还未能摆脱那种哗众取宠的倾向,妄想借鉴体操形式去发展,服装的戏剧化,动作的舞蹈化,以及非技击性地追求高难动作,使中国的武术变得面目全非,变成了空对空的表演赛。由于套路内容的复杂与评分标准的繁琐,极易造成不公正、不合理的情况,难以符合奥运会规则简明的要求,这是中国武术进入奥运殿堂的严重障碍,这并不是真正的中国武学发展之道。
武艺姓“武”不姓“舞”,中华武功是千百年来拼打出来的,而武道是实践性很强的运动,离开了真打实战,只是单纯演练、凭空想象,必定是纸上谈兵,有此问题必然会严重影响中国武术走向世界,即使是直接继承中国武术的海外,各流派间也大大减少了互相交流的共同语言,完全违背了武学技击特性的固有规律,造成了传统武术的失真,即技击性的废弃。虽说武术套路本身含有技击,但此不切实际地照搬死板的套路,在真正的搏击中是根本没有用处的。所谓武术套路,只能算是武术的训练手段而已,而技击方法才是真正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武术界长期在舞姿技艺上求发展,一味以繁杂花哨的架子为专长而不注重技击性的开发,无疑是本末倒置,已失去了“武”字的涵义和自身存在的价值,如此继续下去,渐渐地会使中华武术的技击术失传。虽然在套路方面外国人很难有所超越,这反而更不利于武术的发展,高大的西洋人对于这高难复杂的身段,怎么也学不到位,举行国际竞赛显然中国长期占有绝对优势,金牌包揽,这在情感上讲也是难以被众多的国家所接受的,无法体会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和文化的共享性,这是一种格局的自我设限,这样孤芳自赏地长此下去,中华武术必将无人问津,随着岁月的流逝,中国武术也必将因难以得到壮大而被取代。
古语言:华而不实,耻。技击是武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线,作为套路健身还可以,但失去了“武”的“技击”性能,还不如练体操更直接。近年来中国武学技击性虽然已得到了重视,不过又形成了套路与技击分划发展的格局,套路过于花哨,技击过于粗糙,这也是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已使中国武术走向了死胡同。作为现代武学之道,应该是健身与防身统一的体育艺术,所以,我们努力的方向也应该是以探索技击为主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创立出新的竞赛形式,结合传统和现代武学,不仅要研究其理论思想,还要在功架技法上分析其特点,充分发挥其合理部分。改造其不合理之处,从而脱套出新,应用于格斗赛场上成为国际竞技体育运动,如此既可表现技击的实用性又使其具有观赏性,方能真正展示“武”之本色的精彩壮美,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二、武道也不单纯是格斗的技术,还应上升到哲学的层次,这是一种道德,一种修炼的文化。
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武术也必将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即武道。武道的意义,以由最初的保护自身,打击敌人,发展到有益于人格素质的修养与锻炼,武学已从战争中脱胎出来而转向修炼人生方面上来,冷兵器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相应的任何高超武功在现代化战争中都将微不足道,虽然作为武道应重视技击,但是又不仅限于此,还在于充实其文化的理念,以训育健康的身心。武学的思想应从单纯的技击观点升华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倡导武道精神,使人们通过习武训练,在实践中得到启迪,从中培养人的精神气质,发挥身体的自然力量,以健全人的整体素质,促使对人类社会以及整个世界的认识。此时武学思想已上升到哲学层次上,讲究的是一种道德,一种修炼的文化,这是传统武术提升转化为现代武道的正轨。作为武道文化,不单纯是格斗的运动,技击固然重要,然而也不可失去文化内涵,而应是一种有着很深文化底蕴的运动。
可是,现实的中国武术并未发展到这个高度,不能令人满意,此间搞的一些技击性的武术比赛,赛场上运动员坦胸露背,半身裸露,形象粗野,毛毛躁躁地蹿跳上场一拱手了事,接着纠缠不清地厮打在一起,毫无章法,虽说批评的尖刻些,不过情形切实,没有
一点武道的严肃之气和中华儒将之风,礼仪之邦的传统在中国的武术中已荡然无存,人们只是为了练武而练武,真正的武道之义不该如此,不能只单纯地注重“武”而不讲究“道”,应该在习武技击的同时,还要修炼人的道与德,以达极限,进而了解宇宙,济世苍生。正如有人所说,如果进身仅是为了击倒对手,那么最好的办法是手枪。武术与文化相结合方面,日本和韩国做得较好,特别是最善于汲取经验的日本,继承中国古风之余韵合成本民族的特色并保持得最好,又无冲突地与高度现代化的发达社会融合得最好,这与现代中国的一边放弃优秀的传统,一边追求国外新潮的习惯,是个鲜明的对比,很值得我们深思。
日本的柔道、空手道是人的一种文化素养,即一种修炼身心,认识自我,了解宇宙的运动,一种以文化背景为后盾的体育运动。对于大多数的现代日本人而言,武道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打斗手段,不是为了训练屠夫打手的运动,而是一种培养完善的人格,提高各种素质的运动。正因为日本武道文化性浓重,所以至今,还是大学生中最为活跃的运动,名师辈出,进而带动更多人,而韩国的跆拳道,也在大中院校中迅速发展,道馆林立,其凌厉的风格遍及世界各地。大家都知道,这些都与中国武术有着渊源关系,可以说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后来者,都已捷足先登,先后走向国际,推向奥运,被世界人民认可和喜爱,成为本民族的骄傲。可是作为本源的我们为什么不能结合厚重的中国文化,改变观念,提高档次,将中国的传统武术遗产,提升转化成为现代武道文化?设想,那将是中国武学观念上的一场革命,只有迈出这一步,才能使我国的武学达到一种质的飞跃,这种关注思想内涵与文化素养的武道,定会在学校中打下根基,如此真正地走进文明社会,让文化人所接纳,同时更利于武道本身的提高,并且能够有力地促进向世界推广的进程。武道,是武与道的合体,修的是道而非术,不在于比武、复仇、保镖、争斗之类的取胜方法,而在于贯穿于人生活中一切的精神,应该称之为“武道”比较适宜,这是东方文化在世界体坛上的特色所在,可以说是最高尚的体育运动。
三、继承传统遗产的同时,还要突破创新,从而树立自身风格的现代新武道,而后推向世界。
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目前而言,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至今还没有一个体育运动项目是由中国人创立的,这与文明古国和亿万人民的泱泱大国实属不相称,而有希望成为奥运会项目的,目前来看惟有武道形式大有潜力,只有把传统的中国武术改造成为现代武道,而后逐步逐项地推向国际、打人奥运,才是最好的途径,这应该说是作为中国武林人士及体育工作者的一项光荣与艰巨的使命。
成功创业的大方向 篇4
一、高职机电类学生的创业所面临的问题
1. 创业基础
(1) 外部条件
(1) 各级政府和高校都支持和鼓励创业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都明确提出鼓励、支持和促进自主创业, 可见党和国家一直把鼓励、支持创业放在突出位置。从经费支持、税收优惠减免到允许高校在校生休学创业等措施, 无不体现了党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和重视。各级地方和政府部门也纷纷出台政策鼓励、支持和促进大学生创业。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园区、创业教育培训中心、举办创业大赛等。很多高校也纷纷创立了自己的创业园、孵化园等, 由专门部门和专业的教师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可以说当下是大学生创业的契机
(2) 创业成本高
对于机电类专业的学生而言, 机器设备的使用始终贯穿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 如果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和技能进行创业就需要购买所需要的设备, 而且一般一台设备是不能完成工作需要的, 往往是需要成套的设备。然而机电类的设备价值比价高, 少则几千, 多则几万、几十万。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讲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所以可以说经济基础是限制机电类学生创业的主要原因。如果不结合所需专业知识和技能, 需要的创业资金倒不会是限制其创业的原因, 但没有专业知识技能结合的创业是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的, 选择的人越多, 创业的压力越大, 失败的几率也越高。
(2) 内部条件
(1) 专业技能方面
高职机电类专业重在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在课程教学的设计上更多的采取了理实结合甚至纯实训的方式进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不断训练形成自己的专业技能, 同时学生有着丰富的机电理论及专业知识。通过培养使学生能够进行机电类设备的管理、应用、营销及技术服务等一系列工作。也就是说他们有着良好的技能基础, 是具备丰富机电理论和专业知识的高技能人才。而我们所敬爱的温家宝总理曾说过:“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量能够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和技能的高技能人才”。
(2) 经济基础和市场经验方面
创业不只是凭借自己的一腔热情就能开展起来的, 它不仅需要足够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以及充分的市场分析调研等, 还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资金是开展一些列创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没有资金创业就沦为空谈。而恰恰我们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就不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 应该来说几乎没有学生在经济上是独立的, 他们更多的是依靠父母给他们经济支持。极少数学生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经济基础, 也就是讲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或者是通过其他途径自己赚了一些钱, 但是他们没有足够的市场经验, 和足够的社会阅历, 少有甚至没有接触过企业运营的相关知识, 在项目运作、市场开发、产品定位等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 这将是影响他们创业的极大障碍。没有抓住市场的导向, 掌握消费者的需求, 必定以失败告终。
总的说来, 经济基础和市场经验在学生的创业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经济基础创业活动就没法开展, 有了经济基础, 没有足够的市场经验也是创业的一大阻碍。
2. 创业误区
(1) 创业行业单一, 一般都局限于服务行业
据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编著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的前两位行业类是零售类 (13.6%) 和建筑类 (9.7%) , 这些项目成本低、周转快、收益高, 但科技含量低, 从事的人多, 竞争力特别大。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仍然占到了大多数, 主要原因是对创业抉择缺乏理性思考和科学策划, 对市场调研分析不到位。
(2) 为了钱途而创业、不结合所需专业知识和技能
大多数人创业是为了钱途, 大部分的创业大学生所从事的项目都与自己所学专业没有关联, 只是单纯想着哪个创业项目利润丰厚且容易上手, 这样就无法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用到创业实践中。不需要专业知识的情况下选择利润丰厚的项目的人越多, 竞争力越大, 越容易失败。
(3) 一毕业就创业
很多大学生还没有做好准备就创业, 导致创业的失败率很高。我国的教育更关注专业发展, 容易忽视对于学生执行力、团队经验、市场研究等方面的培养。而创业恰恰需要这方面的能力, 所以应当先参与创业, 再主导创业, 这对大学生而言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4) 急于求成
不少大学生创业时激情澎湃, 但是激情来得快去得也快, 一心想要用最少的资金、最短的时间创造最大的财富。以致于在创业的途中经不起挫折, 容易对创业失去信心。许多创业人士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创业的成功在于如何处理危机而不是赚多少钱。把危机处理好前途就不是问题了。事情一定要顺势而为, 尤其是走下坡路的时候尽量不要扩大投资。商战不是不可以赌, 但是要有价值地赌。
(5) 盲目跟风
据新华网《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逾九成迷局如何破解?》, 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一直低迷, 失败率逾九成。即使在创业环境较好的浙江省, 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事实上, 创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创造性工作。如果盲目跟风看见别人创业钱途一篇光明, 自己也盲目的跟着去创业而不结合自身实际, 意味着失败的可能性更高。就算创业, 也应该精心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 从市场供给缺口、社会需求等问题入手, 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拥有良好市场前景, 同时又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相符合的创业项目。认清自己是创业的第一步, 不要好高骛远、急于求成, 找准一个项目做足前期准备再付诸行动。
二、高职机电类学生的创业方向探索
由于当前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率太高, 如果不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创业起失败率肯定会更高。结合高职院校机电类学生的创业基础, 我们不难发现你高职院校机电类学生创业主要受制于创业成本、经济基础及市场经验。把这些受制条件再在避开创业误区的情况下结合高职院校机电类学生技能掌握较好的情况结合起来, 笔者认为高职机电类学生结合专业技能和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创业:
1. 技术服务型创业
基于高职院校机电类学生具有很好的技能, 他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方式使自己熟练的掌握技能。比如说电气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完全可以通过摆设自愿者摊位的方式, 免费给学校学生修理坏电器设备。通过修理可以增加自己的经验, 同时自己见到了更多结构形式的电器, 这也会为他在设备的发明和改造和研发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学生都会接触和使用很多相关设备,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可以从设备维修上多给学生辅导, 因为购买设备创业的成本太高, 几乎没有学生可以做到。然而如果我们能转变下思维从购买设备创业到维修设备创业, 进而改进和研发设备。就为其创业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许多的某某技术服务部的成立和发展……
2. 技术应用型创业
基于高职院校学生技能掌扎实的特点, 在学习期间也学习和掌握了不少软件。比如说PROE和UG, 它们的功能十分强大。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可以举办三维建模大赛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 让学生多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 使学生在软件使用上技高一筹, 甚至可以在软件的应用中发现软件的缺陷并改进软件和研发软件。学生就可以利用这个软件创业, 专门给这类公司和企业等设计产品, 也许不就的将来我们就可以看到许许多多设计公司的出现, 甚至有国产三维软件的问世等。
3. 培训型创业
培训型创业笔者看来可以分为技术培训型和文化课培训型两类。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属于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曾经还出现过轰动一时的北大学子退学上技校事件。高职机电类学生技能掌握扎实,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之后在企业很多都是技术骨干, 一方面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掌握技能的熟练和提高, 把自己所学的技能和知识传递给他人, 为祖国和社会培训更多的技能型才。另一方面, 高职学生去做中小学生的文化课程肯定是没有问题,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教育的情况下, 他们可以言传身教主要针对中小学生的文化课语文、英语、数学和作业辅导等开展培训, 现实生活中也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培训班。当然如果学生在艺体方面有特长也可以针对性的开展艺体培训。
结束语
大学生创业是顺应时代的产物, 它不但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 而且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建设新型现代化国家的需要。机电类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 而高职机电类的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却面临着诸多困难。为他们提供创业方向就显得迫切重要, 同时学生也要掌握相关知识技能, 才能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就可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开启美丽的篇章!
摘要:近年来国家不断推出各种优惠政策,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逐年上升, 但在我们却很少发现或者说几乎没有发现机电类学生的身影。针对这种现状对高职院校机电类学生的创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 以及对高职院校机电类学生创业方向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电类学生,创业方向
参考文献
[1]麦克斯研究院.《2014就业蓝皮书: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2]《教育部发布通知:允许高校在校生休学创业》[N].新京报, 2014—12—11.
[3]《我国211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不及高职高专毕业生》[N].长江商报, 2014—11—04.
[4]《新华调查: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逾九成迷局如何破解?》[N].新华网, 2014—07—05.
[5]汤相平, 王端义.高职机电类大学生创业研究[J].新课程研究, 2012 (1) .
换个方向成功的作文 篇5
在人的一生中,需要面临许多十字路口,而成功与失败就在这十字路口。如果你选对了方向,那你便会成功,如果你选错了,那你便会失败。
由此看来,十字路口在人生中是非常重要的,要是你一步走错了,那你就会步步走错,最终满盘皆输,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这十字路口是你人生的选择点,而最要的选择点便是第一个选择点,成败就在此一举。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就在这十字路口上,由于一念之差错失良机。
比如:救护车驾驶员,如果不了解当地的路况,很容易迷路,这样就会导致伤员不能及时得到治疗,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还有公交车驾驶员,如果不熟悉路况,在大雾天气下,也很容易迷失方向,使车内人员不能按时到达目的地就会迟到。尤其是早班车,车内都是一些赶着去上班的人士,如果遇到此状况,车内的乘客因此会受到上级的批评,还有可能扣工资,严重的话还有可能被公司开除。
这样的事件就发生在我学校,有位老师由于大雾天气导致迟到而扣工资,原因是司机在大雾天气下不能辨别正确的方向,好几次开过头,转了好几圈才找到方向……
创新需要沿着创业方向前行 篇6
创新不是为了新奇
为了新奇而创新的思维方式, 会让创新和创业脱节, 而独立于创业之外的创新, 对创业来说基本没有什么意义, 最多变成创业的负担。如果你计划设计一个新产品, 首先要想想这个新产品是不是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比以往的产品有更好的使用体验, 让潜在客户更愿意购买, 而不要只是纠结于外观是不是出其不意, 材质是不是以往没有过的。或者你打算采用一种新的组织结构, 来进行管理和生产, 那就要看看这种结构是不是相对于已有结构运行起来更加顺畅、高效, 能够降低创业的成本。
也许你创造出各种新奇的概念, 并不是为了应用, 而是为了吸引投资者的目光。越是闻所未闻越能争取到投资吗?从很多案例和报道中好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因为投资人都比较关注创新的东西, 他们也希望可以借助新技术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但当你带着自己的想法和他们接触时, 你感觉到的可能不是他们对创新的热情, 而是对效果的冷静, 他们会非常谨慎地评估你的创新是否可以带来效益, 只有当创新是有意义的, 他们才会考虑是否投资。
不管是自己应用, 还是争取投资, 创业里的创新必须是有用的, 而不只是新奇就可以了, 新奇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吸引一些关注, 但很快就会因为不切实际而被人们抛弃, 所以, 任何创新都要紧贴创业主线, 孤立的创新基本不会带来成功的结局。
适合的创新才最好
提到创新,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全盘否定式的原始创新, 以为这种从零开始的创新最有竞争优势, 最容易成功。原始创新尽管具备先发优势, 但却需要更大的资本支持和更多的时间投入, 很难轻易突破, 而且, 新的技术、新的模式运行起来会不太稳定, 可能要遇到很多失败和挫折来磨合, 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 也不是所有类型的创业项目都可以很好地应用。
前些年很火的可穿戴设备逐渐冷却, 很多公司投入巨资研发的高科技产品, 不能不说是创新的典范, 但却仍没有逃过举步维艰的困境。如果你的创新也与它类似, 不是满足人们的必须需求, 却又定价较高, 很容易变成没有多少人购买的鸡肋, 最终难免失败的结局。而且, 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 这种创新模式也不太适用。因为时间相对有限, 研发能力也不会太强, 最怕的就是没有足够的投资保证, 可能创业还没有开始就夭折了。创新必须和自己的情况相匹配, 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才最能带你走向成功。
开拓新的市场, 引领新的消费需求是这类创新的另一种形式, 同样需要小心应对。一番苦苦寻找, 你发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可能是某种产品的潜在市场, 没有高高的进入壁垒, 也没有竞争对手, 就连顾客都不太清楚自己还有这类消费需求, 但你发现了, 是不是很兴奋, 很多人就是不断地被这类兴奋交替控制着, 到最后一事无成。没有竞争对手, 没有商业模式, 以为进入其中便可以打开成功的大门, 但你有没有想过, 竞争如此激烈的商业环境, 竟然有一片未被开发的蓝海, 为什么没有人来开发, 是自己运气好, 还是眼光独到, 这些当然都有可能, 最需要担心的就是这很有可能是一片毫无商机的死海。
即使不是死海, 也有潜在的消费需求, 但真正培育起来也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同样需要大资本的投入。如果没有雄厚的实力, 很有可能市场还没有培育起来, 自己已经因为入不敷出而倒闭了。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巧克力在改革开放初期进入国内市场, 国人基本不知道巧克力为何物, 更不要说大量地购买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吸引了世界的巧克力巨头们争相进入, 投入高额成本争夺潜在的消费者, 经过了这么多年, 即使到现在也不是所有人的味蕾都能接受这种舶来品, 可见为已有产品开发新市场也是非常艰难。
小积累也可以大突破
创新并不只有原始创新才有优势, 很多细小的改进式创新同样在创业中表现不俗, 而且, 投入和风险都相对降低, 成功几率相对提高。当你因为找不到创新切入点止步不前时, 不妨研究一下现有的产品和技术, 看看哪里是可以变得更好的。
有人担心, 细小的创新带来的优势不足以突破某个领域的进入壁垒, 也不足以形成对后来者的先发优势。其实, 这种担忧大可不必, 竞争优势不是靠一两次创新带来的, 而是综合因素共同的结果。而且, 创业中的大部分创新都是改进式的, 虽然没有开创一个全新时代那样轰轰烈烈, 但也足够让创业顺利起步。
创新不要总是纠结于大小, 关键是要看创新是否有益于创业的实现, 是否能够最大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如果创新是你熟悉的、可以掌控的, 即使再小也不要轻易放弃, 有时候只是简单的改变一下商品的外观, 就能带来不小的销售量, 或是调整生产流程的某个环节, 就能让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坚持走下去, 不断积累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大突破。
创新不是创业的全部
在合适的阶段有了一个合适的创新, 就可以高枕无忧坐等成功到来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但这却是很多初次创业人的想法。很多失败案例都表明, 有一个很好的创新, 并不能保证创业就一定可以成功。经常看到有同学在创新部分做得很好, 构思很巧妙, 设计也很合理, 正是四两拨千斤的改进方案, 应该可以预见美好的结果, 但即使这样的创新, 也不能保证就一定能够成功。
为什么会这样, 是创新不重要了吗?当然不是。创新自始至终都很重要, 对创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创新不是创业的全部。创业有自己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方式, 创新只是其中关键要素之一。比如, 如何组建和管理一个团队去实现创新的想法;如何将创新方案变成可以说服投资人的融资方案;如何分辨定位潜在客户群, 并将新产品的优势明确的传达给他们;如何对财务进行管理, 以尽快实现收支平衡。
成功创业的大方向 篇7
关键词: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问题,方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正在我国蓬勃发展, 以创新引领的创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 在高校进行积极探索实践如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成立专门组织机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搭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展"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竞赛, 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然而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过程始终面对的一大挑战就是专业师资队伍的缺失[1]。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缺乏创业积极性;重视推广式意识教育, 缺乏专业针对性;重视创业训练, 缺乏创新能力培养。要解决好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 关键在于教育者-创新创业教师[2]。
一、提升创新创业指导能力是高校教师的职责, 也是教师自身发展需求
大学应该是创新资源发源的地方, 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大学实施素质教育, 要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教师是学校各项事业的建设主体, 是大学使命与组织目标的具体承担者[3]。教师不能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而应该是以学生为本,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为本的“传”“受”“解”。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 许多院校扩大和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求大学教师能够自我发展, 要求注重科研成果转化, 以学术成果来带动创新创业, 履行社会职责, 才能够适应市场。教师需要通过高质量的学术科研成果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来为社会服务, 也能因此获得社会给予的各种资助。
二、当前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新兴学科和课程, 这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讲授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拥有创业实践指导能力[4]。然而高校近年来师资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1.专业学科领域教师也可以说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队伍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同和支持度低。不仅专业教师自身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态度也是不认同。大部分专业教师相较而言更愿意将时间与精力花在学术论文的发表、各类基金课题的申报等工作上, 以追求更高的学术地位和职称评价分值, 不会去也没有精力再去关注创新创业指导, 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无法摆脱尴尬的境地。
2.从事创新训练、创业指导的教师多是辅导员, 管理人员。许多教师在接受相关知识培训后就直接为学生授课, 兼职教师既缺乏系统的创业理论, 又没有实际创业经验, 创新创业指导能力匮乏,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难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氛围[5], 也无法保障创业优质人才的培养。
3.创新训练、创业指导的内容多为理论讲解, 简单复述、宣读创新创业政策和方案, 没有针对性的实践指导, 缺乏对市场的了解, 重视理论, 轻视实践, 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无法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
4.聘请企业家或创业人士担任客座教师收效甚微。尽管可以给学生鲜活的实践指导, 但有限的几次讲座缺乏系统性, 加之外请的部分创业者或企业家缺乏教学经验[4], 对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收效甚微。
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方向
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这些问题的已经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发展。因此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结合、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已经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方向是:1.具有强烈的开拓创新意识。勇于跳出安逸的工作氛围, 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意向和动态, 整合各类扶持资源, 跟踪、宣传和解读相关中央和地方相关创业政策, 成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启发者。2.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甘于将自我掌握的专业领域知识毫无保留的教授给学生。有扎实系统的创业知识结构, 掌握项目企划、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关管理学专业知识, 能够用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结合好理论知识与经典案例, 提升学生创业竞争力, 能做创业知识的指导者。3.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素养。乐于在日常课堂中不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能指导学生以自身的学科专业为基础, 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指导学生以掌握的技术专长为起点, 进行高层次的创业[5], 能做创业基础的夯实者。4.具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善于将社会经济发展一线的创业经历与经验分享给学生。具有丰富的案例储备, 敏锐的市场感知度, 能结合自身经历提升学生创业实战技能, 能创设高度贴近成为企业家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实际创办企业的能力, 可以当创业过程的指导者[6]。
优秀的高质量师资队伍是培养创业优质人才的前提与保障。对于广大全体学生旨在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业动力, 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要重视意识启发, 知识指导和创业基础等类别的师资的培养, 从校内管理人员, 辅导员, 经管类教师及专业领域教师中发掘储备并做好培训工作。而对于有较强创新、创业意愿和潜质的学生, 旨在提高创业实战能力。除了需要上述普及性基础类创业指导, 还需要创业过程的指导。相应的需要有企业家、风险投资专家、地方创业主管部门专家等不断充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以不断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兆信, 王志强, 刘婵娟.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之维[J].教育研究, 2015, 02:59-66+157.
[2]丁越勉.高校创业教育教师角色及素养的再审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 12:72-74.
[3]付八军.实现教师转型是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 2015, 22:40-42.
[4]李伟铭, 黎春燕, 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 2013, 06:42-51.
[5]赵建立, 房国忠.共青团视角下的“五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 05:89-91.
成功创业的大方向 篇8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歌唱类,真人秀节目
一、歌唱类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历程
歌唱类真人秀节目在中国自2004年出现以来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笔者总结如下:第一阶段以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为代表, 在形式上表现为零门槛海选;选拔方式上设置大众评委、短信投票等环节;评委点评毒辣, 以审丑搏出位。第二阶段以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为代表。在内容和形式上, 它都一改前一阶段的风气。形式上不再“低门槛”, 初赛选手已具有较高的音乐水准;在选拔方式上采用盲选、双选等耳目一新的方式;评委也不再“毒舌”, 而是主动迎合主流价值观、传递正能量。
二、《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要素
(一) 模式优秀
《中国好声音》从荷兰买进版权, 并将其本土化。荷兰版权方在硬件和软件上对其严格把关, 不仅节目的标识、导师的坐椅同原版一样, 而且版权方派了荷兰、美国和英国的专家在节目录制现场指导。再加上“灿星制作”团队对节目本土化的改造, 使之具备了先天优势。
(二) 制作精良
1. 镜头语言的烘托
《中国好声音》采用26台摄像机, 在场外和场内分别拍摄, 通过景别的变化、视角的转变等手法使画面极富感染力, 特别是在捕捉评委的表情、选手的现场反应时, 镜头语言纯熟。随着他们或惊讶、或感动、或失落的特写表情, 选手的状态、竞争实力和导师的反应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也使观众随之迅速融入剧情, 产生极强的代入感。
2. 选拔优秀的选手
《中国好声音》初赛选手已具备较高的音乐水准, 他们不少都是专业歌手或音乐制作人, 甚至出过专辑、发过唱片, 只是尚未成名。在以往的同类节目中选手靠外形或出位的言行博得眼球的现象不在少数, 而《中国好声音》颠覆传统, 打破了以貌取人、追求年轻化的惯例, 把不少极富感染力的好声音呈献给观众, 吸引观众的同时也暗含了节目“选择声音”的口号。
3. 重点突出音乐效果
歌唱类节目想有良好的现场效果, 不仅选手演唱水平要好, 音响设备也很重要。以往的同类节目, 花大力气在绚丽的灯光、舞美以及选手华丽的服饰妆容上, 制作经费花在音效方面的比重极小。而《中国好声音》一反常态, 音效费用占总投入的一半, 重点突出音乐效果。节目不再播放伴奏CD, 而将专业音响团队搬到舞台现场, 其中不乏为一线明星的伴奏乐队, 为选手现场发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 以声音为本的理念
《中国好声音》秉承回归声音的理念, 比拼唱功和实力。在节目形式上为了服务这一理念, 采用盲听、盲选的方式。当选手演唱时, 评委的转椅都背对舞台, 只有觉得哪位声音好听时才转过椅子, 这种做法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以貌取人、以第一印象取人的选择偏差, 力争以声音为本。
5. 导师团队积极配合
作为导师的四位评委, 不仅具备专业的音乐水准和艺术修养, 而且会配合节目制造看点及卖点。如他们为争夺心仪的选手互相调侃、掐架, 为某些演唱潸然泪下等, 在流露个人感情的同时也很好地配合节目制造出与“好声音”不同的另一高潮和看点。
(三) 传递正能量
节目不仅提供了施展才艺的舞台, 也为参赛选手提供了展示其它品质的地方。在选手的情感故事里, 观众看到了他们在追求音乐的道路上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以及积极、真挚、勇敢、坚韧等优秀品质。这些都传递了主流价值观, 使观众获得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四) 宣传到位
1. 开播前造势
《中国好声音》开播之前, 已经在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和网络上投放各种形式的广告预热。在节目的录制过程中, 栏目组通过各大网络媒体在网络门户、微博上及时预告, 邀请记者和娱乐明星好友现场观看。在第一场节目录制后, 被邀请者通过其微博发布相关感受及评论, 这些意见领袖的口碑传播引发了更多人的关注。
2. 电视传播与网络传播良好互动
《中国好声音后传》是好声音与百度爱奇艺合作推出的一档面向学员的访谈节目, 在网络和电视上同时播出。电视版本每期10分钟, 爱奇艺版每期20至30分钟。二者合作互补良性循环, 这种思路比起之前仅将内容搬至网络的模式更先进, 也更符合当前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的网络化生存趋势。
3. 利用微博助推
《中国好声音》以微博作为营销平台, 利用其快速、便捷、成本低、受众广的特点, 迅速扩展受众群、扩大声势和影响力, 使节目的影响力持续发酵。
(五) 运营方式先进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不仅是节目内容的成功, 更是一个“全产业链受益”运作机制的成功。
首先, 它采用制播分离的方式, 有效保证了节目质量。制作方为了提高收视率, 在节目品质上狠下功夫, 音响、灯光、机位等都力争精益求精。与以往制播分离模式不同的是, 电视台并非一次性买断节目内容, 而是和制作方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进行合作。双方签署对赌协议, 规定“收视率超过2.0”广告收益共享, 反之前期投入由制作方独立承担。因此, 利益共绑的二者在节目制作上都调用了精兵强将全力付出。
其次, 它采取“利益捆绑”的盈利手段, 全产业链运营, 实现品牌的持续性开发。
《中国好声音》除用插播广告获利外, 还另辟蹊径, 比如和中国移动合作, 将学员的声音制作成彩铃进行下载, 收益和导师分成。导师的收入不是“出场费”, 而是以技术入股的方式, 以后学员出唱片、开演唱会、巡演等收入, 依然有分成。这种“利益捆绑”的方式把导师团队和节目后期的市场开发捆绑在一起, 有效地调动了导师的积极性, 使之更加全力以赴培养学员, 同时有效保证了节目的高质量和后期的高收益, 为延长节目生命周期和影响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中国好声音》的不足之处
就其定位而言《中国好声音》是回归声音、单纯比拼唱功的节目, 但在其制作过程中, 或多或少加入一些半真半假的情感故事, 希望以此来打动取悦观众。歌唱类选秀节目加入选手个人经历无可厚非, 笔者也不反对在舞台上呈现选手背后罕为人知的奋斗历程, 但若为达到某种效果而特意夸张、甚至编造扭曲事实来赢取受众, 最终只能失去受众对节目的信任。所以, 关于选手的情感故事和奋斗经历, 应以实为本, 用真实撼动大众。
四、歌唱类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方向
(一) 坚持创新是不二法宝
电视节目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盛极必衰。若某种模式取得成功, 往往引发同类节目的泛滥, 直至观众审美疲劳后衰落下去。若要保持节目旺盛的生命, 只有坚持不懈地创新。这在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中已被验证。无论在节目形式、内容上, 还是在宣传营销策略及运营模式上, 都必须不断加入新元素、与时俱进。电视节目求新求变、不断创新发展, 是观众的基本需求, 也是电视节目自身的规律。
(二) 精良制作是必备条件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再次证明精良制作的魅力, 节目从前期策划、现场录制到后期制作在同类节目中均出类拔萃, 比赛规则的设置、镜头的运用、台前幕后的贯通、音响效果的极致追求等都让观众流连忘返。一档电视节目若想获取成功, 制作精良是必备条件。
(三) 差异化生存的市场定位助其出位
现在涌现出很多跟风节目, 它们形式相同内容相似, 令观众难以辨识。当然也有优秀者, 如《我是歌手》、《妈妈咪呀》等。前者以成名歌手为参赛对象, 一反草根选拔的大流形态, 后者以母亲作为比赛选手, 引发了“妈妈风潮”。二者均以差异化为法宝, 在同类节目中迅速胜出。
(四) 运营模式助力后续发展
成功创业的大方向 篇9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和商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激发了百姓的创业激情。据调查,2016年15至25岁的年轻人创业意愿最强,占比提升最快,达到31.68%。对于正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创业意愿非常强烈,创业能力也很高。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仅有1%左右;另一方面,目前中国较低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说明技术创新过程大多止于技术创新成果阶段,技术创新成果商业化过程受阻,这就造成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大与产业升级困难并存的现象。在双创的背景下,高校理应承担起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各地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大力建设创新创业课程。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经验借鉴,很多高校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导致课程体系低效,重创新而轻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明显不足等种种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定不能抛开高校的本职工作信马由缰,而应该与专业教育深度结合,否则教育太过功利必然成为空中楼阁,无法结出长久的果实。想要建设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除了需要深度挖掘各高校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历史积淀之外,还需要结合本地的地方特色,剖析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是创业教育的重点方向。
相比本科高校而言,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先天优势。一是人才培养更为专业化,学生就业或创业方向更为明确,容易形成在某一专业领域的积累;二是学生勇于实践与创新,愿意接受相关课程,在实践中自我挑战;三是学生对未来收益具有更理性的预期,能够比较务实地进行创业规划;四是学生创新创业的机会成本较小,如果条件允许,会有更大的意愿进行创业的尝试;五是思维更加活跃,不迷信书本,不墨守成规,更容易产生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意。因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应成为其教学改革的重点。
调查数据显示,河北的创新创业活力总体较强,全国创新创业综合指标前100名城市里,河北有11个城市上榜。但河北省大学生创业人数及创业成功率远低于社会期望水平。因此河北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个性,需要根据具体分析得出相应课程的建设依据,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分析。
2 文献综述
美国、英国等众多国家已经构建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国家框架,引领了创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如美国创业教育者联盟2004年发布了《全国创业教育内容标准》,从创业技能、基本商业知识和技能、商业技能3个部分,提出了15个维度403个具体创业技能指标,成为美国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指向。
目前,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已就创新创业问题进行了探讨。如林崇德认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进而构建了创造性人才的素质结构。徐小洲、叶映华认为:创新型人才素质可以从智力与非智力两个基本维度加以衡量。其核心要素是创新素质,表现为创新人格、创新行为与创新业绩。唐靖、姜彦福认为:创业能力由机会能力、运营管理能力两个一阶维度,机会识别能力、机会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六个二阶维度构成。
3 研究要点
针对以上问题,河北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建设初期应该理清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 教学痛点总结
对于已经开设或即将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院校,应该多征集相关教师的教学痛点,对症下药,努力为师生营造合理的教学环境。
经过调研,发现了一些集中的问题。比如有的老师认为,创新途径本来是非结构化的,在创新过程中会伴随很多的随机因素,这在结构化的创新课程中很难营造。对此,可以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改革,轻理论而重实践。
又有老师认为,各专业的创新课程可能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比如计算机类、机械类的课程很容易找到实践项目,可以由此切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考;但是管理类、医学类等专业课程就不好做。对此,需要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不要固步自封,在专业领域挖掘能够进行创新的方向,鼓励跨专业协作,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医学专业中,一些成熟的治疗方案、实验方法等是不容更改的,否则将引发事故;但是医疗设施设备却存在很大的改进余地。曾有学生对病床进行改进,将床架与床板设计成可以平推、分离、再组装的结构,省去了搬动患者的麻烦,这是医学专业与机械专业的协作。还可以关注医院的就医流程,设计流程优化方案,减少患者行走距离、等待时间。总之,问题无处不在,甚至显而易见,只是解决问题面临的跨专业协作壁垒太高。如何打破壁垒,是学校应该解决的问题。
还有老师认为,作为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创新思维训练,缺乏创新能力,更没有创业经历。导致教师纸上谈兵,底气不足。这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很少有老师具有企业就职经历,更不用说创业经历。缺乏实战经验,不理解市场运行规律,使得他们对自己讲授的创新创业课程的认同感就不强。对此,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创业,加强校企合作,为师生提供实践机会。同时,学校应加强与众创空间或校外企业的合作,吸引校外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家来校授课。
通过对授课教师的调查,还会发现更多问题,这些问题才是学校建设创新创业课程的主要抓手。因此,教学痛点是各高职院校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3.2 国内外经验总结
在宏观政策层面,美国、英国等众多国家已经构建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国家框架,这些政策文本为我们制定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的国家框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认真研究和参考。要注重对先进经验进行本土化改造,以适应河北省的特殊性。
在推进方法层面,国内很多高校都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进行了各种探索。例如: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建设了创业类的课程体系,并通过MOOC平台将部分课程公开,使得更多人因此而受益。又如:江苏省淮安市大学城内五所院校建立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努力将创业灵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些尝试为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可以从中汲取养分。
3.3 河北地域个性
河北省环抱京津,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这也会对河北的创业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能够为学生对河北省的产业特点进行总结,将会降低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本,少走一些弯路;也便于河北高职院校对其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向形成更清晰的界定。例如,河北省在哪些行业具有优势,哪些行业适合新设企业进入。此外,从已有的创业项目看,很多项目都会依托于地方特色产品进行设计。河北省也有很多特色可供挖掘,例如燕赵文化、避暑山庄、磁州窑、山海关等等,可以尝试对此进行搜集和整理,为学生创业提供参考素材。
3.4 高职学情分析
在学生方面通过调查学生的创业意愿,了解学生的创业驱动、创业方向、创业障碍;分析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为什么不敢创业,缺乏哪些知识或技能,以此作为学校创业课程的设计依据。
高职学生学制较短,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还会安排大量的实习内容,学生不易形成有效的创业思路,或者创业思路无法付诸实践。这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前移,在第一个学期就让学生产生创新创业的动机,不断积累。
订单培养模式也是阻碍学生创业意愿的一个因素。由于很多高职院校采取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入学前即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创新创业教育势必会对此类学生产生影响,学校也会因担心影响就业率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设有所顾虑。然而订单培养模式也会让部分订单生产生厌学情绪,其模式设计上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这些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应对策略。
3.5 沟通平台构建
应该考虑如何建立沟通平台,实现专业间合作甚至校际合作,实现各专业的优势互补。学生往往受限于自身专业能力使得一些好的构思无法实现。例如基于需求设计了APP开发方案,但没有开发能力使得项目止步于构思;或者是产品已经成型,不了解相关的OEM模式、融资渠道、销售渠道等,让项目团队对市场望而却步。这些都需要不同专业乃至不同学校间建立合作沟通平台。
3.6 校内激励研究
高职院校应构建广谱式、专业式、融入式“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通过广谱式课程实现对全体学生的通识性教育,通过专业式课程实现对有明确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商学院式的专业性教育,通过融入式课程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嵌入性教育。目前应该对专业式和融入式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校内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对创业教育进行广谱式宣传,确保每个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能够了解相关政策。其次,应建立学分激励机制,在创业过程中,学生会付出比课堂上更大的精力,应该以学分激励的形式对学生的付出进行认可。此外,还应对指导老师予以必要的奖励,使得更多的老师能够参与到学生创业项目的指导工作。
同时,政府应通过制度明确创业教育的地位,确保一大批人愿意在这个领域安身立命,这是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3.7 校外资源整合
政府牵头建立校外的创客空间,各学校可以以现场或远程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创作。进入创客空间的项目需要经过专家评审,分类汇总,分析项目的可行性,注重对项目的引导。对于同类项目可以为团队间建立沟通平台实现思路互补。建立淘汰机制,实现优胜劣汰。
建立众创空间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机制。众创空间内的初创企业研发成本偏高,同时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又缺乏创新性的实验项目,两者之间正是需求互补,应该建立合作机制以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应注重利用外部资源。高职院校在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时应充分借助众创空间、企业孵化园、淘宝大学等校外机构的资源,积极寻求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与市场对接的领域本不是学校的专长,理应寻求与专业团队建立合作关系,项目评估、项目融资等问题都可以通过校外平台协助解决。
4 结语
这7个方面关乎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客体、经验、地域、校内、校外和交流这7个层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将这些内容研究透彻,才能更有效地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为国家创新创业战略培养合格的人才。
摘要:为了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各地高校大力建设创新创业课程。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先天优势,河北又具有一定的地域个性。因此,需要对合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路径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应该包括:教学痛点总结、国内外经验总结、河北地域个性、高职学情分析、沟通平台构建、校内激励研究、校外资源整合。只有将这些内容研究透彻,才能更有效地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为国家创新创业战略培养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河北,高职
参考文献
[1]央视网.2006-2016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EB/OL].http://jingji.cntv.cn/2016/03/13/VIDEeXlvhvJLdbFjMEpQKE0o160313.shtml,2016-03-13.
[2]徐博,何雨欣.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仅有1%左右[N].中国青年报,2014-06-01.
[3]李胜文,杨学儒,檀宏斌.技术创新、技术创业和产业升级——基于技术创新和技术创业交互效应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6,(01):111-117.
[4]庞悦,卢真真,梁香美等.河北省大学生创业环境调查报告[J].经营管理者,2014,(16):98-99.
[5]美国创业教育者联盟.全国创业教育内容标准[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01/04/243860_199815438.shtml,2012-02-25.
[6]林崇德.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7]徐小洲,叶映华.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生成转化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1).
[8]唐靖,姜彦福.创业能力概念的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08).
[9]陈劲.创业启程[EB/OL].http://www.xuetangx.com/courses/course-v1:TsinghuaX+00510888X_tv+2015_T1/about.
成功创业的大方向 篇10
面对如此之低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人们不禁要问, 是不是我们该冷静下来, 慎重对待大学生创业?
争论不止, 莫衷一是
一直以来, 关于该不该倡导大学生创业的讨论一致都很激烈, 两会期间, 一些委员们就曾经争论的面红耳赤, 莫衷一是。早在2008年, 上海市人大代表季宝红就于十三届一次会议递交了《政府不宜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的议案, 称:“由于大学生成功创业率仅为2%-3%, 且重压之下极易增长社会不安定因素, 因此建议政府审慎对待大学生自主创业。”
至今很多高校虽然也在规划、文件中都提到创业教育, 但真正落实到位的并不多, 究其原因, 恐怕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创业成功率”太低, 很多领导私下里就曾表达过这种顾虑。也正因为这种认识, 导致相当数量的高校对开展创业教育不积极。
两年前, 由115家高校、37个地方政府、28个企业, 近300名课题组成员, 历时半年多, 完成了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委托的重点研究课题——《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报告显示, 受调查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创业教育搞得好”的比例仅有12.23%。虽然很多学校开设了创业方面的课程, 但还是基本属于“业余教育”, 不管是创业大赛, 还是创业讲座, 大多是学生自愿参加的课外活动, 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尤其是很多高校没有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 从业的教师也往往缺乏实战的经验, 达不到实施创业教育的目的。
今年七月, 清华大学中国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创业研究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等7所高校的有关机构进行调研, 在17所高校发放近6000份问卷, 对受访者的创业态度、创业倾向和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显示, 89.7%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的经历。
由此来看, 不能富有说服力地回答这个问题, 达成共识, 就不能真正理解当前创业教育在中国的必要性。就很难形成全国一盘棋, 真正深入有效落实国家的倡导“让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十七大方针。
创业是对社会的深刻认识
尽管当前大学生创业“心动”大于“行动”, 但对待创业这件事, 我们不妨来辩证的分析一下。首先, 我们要知道人非“生而知之”, 乃“学而知之”。创业失败率高, 不是我们的孩子不够聪明, 不够勇敢, 而是中国由来已久的应试教育模式当前在创业领域遇到了最直接的挑战, 我们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可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高考书”, 相比之下, 美国的中学生早已通过各种形式参与社会实践, 尝试各类社会经济活动, 他们的综合社会适应能力远远超出中国学生。特别是到了大学, 我们虽然开展了创业教育的一些课程, 但是,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总体而言水平和层次参差不齐, 缺乏系统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和体系”某 (报告语) , 更何况创业不是坐而论道, 它需要市场经验, 需要协调能力, 需要对创业项目各个要素的真实理解。而中国大学往往是由一些自己都没有创业经验的老师讲创业, 内容也更多停留在一些精神概念上的普及。
笔者自08年就在高校开设创业课, 也参与了各类创业课程的研讨, 普遍发现, 多数大学的创业课程仍然是教条式的说教, 内容的实战指导性非常有限。清华大学创业专家雷家骕教授也指出, 中国大学生在评价“大学教育对创业有帮助”时, 打分很低, 说明“大学生感觉目前大学的授课内容对于创业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并不明显。同时受制于教学条件, 往往也缺乏创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反观美国则是开放式的创业教育, 不但给学生提供仿真的创业环境, 开展实操型教学, 而且往往是由资深的企业界精英主导大学创业教育, 效果自然非同日而语。很多大学生创业者仅仅凭着一时热情, 就仓促上阵, 这是导致失败率高的重要原因。
著名的大学生创业明星——康盛创想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戴志康认为, 高校创业教育不足。“对相关政策和行业规定的了解、创业规划的完善、对市场的判断能力, 这些素质都不是用‘填鸭式恶补’就能‘修炼’出来的。”
所以, 眼下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 并不意味着我们中国青年不适合创业, 恰恰是我们长期以来创业教育的缺失, 才导致他们打了一场“无准备之仗”, 甚至经常会犯低级错误。如果, 我们据此而退缩, 无异于因噎废食。那样一来, 只能是止步不前, 于事无补。
我们只有承认差距, 总结教训, 迎头赶上, 有针对性地对导致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加以研究, 对症下药, 不断深入开展富有实效的创业教育, 正如去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一定会有质的提高。
其次, 也要看到创业本身就是一件高风险事业。即使是美国, 创业的成功率也同样不是很高, 倒闭的新创企业同样比比皆是, 占到70%左右。应该说, 创业就是一个“屡败屡战”的过程, 符合“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很多今天成功的企业家, 当年也都经历过创业的失败, 比如马云最初创业是做的翻译社, 结果经营不下去, 才逐渐摸索转轨, 最后取得成功。
杭州大学生陈伟星, 现杭州泛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参加了小崔说事2011特别节目, 谈及他大三的时候开始创业, 做互联网“图片搜索”, 但找不到商业模式, 不赚钱, 失败了。接着又做“呼叫搜索”, 卖不出去, 又失败了。但他不气馁, 第三个项目是把浙大、清华校园做成3D社区, 结果虽然可以玩, 但是还是没法赚钱。直到第四次转型把网络社区变成一个浙大、清华的魔幻题材, 就像哈利·波特一样, 有比较强的娱乐性质, 这下才成功。现在公司有300多个员工, 上市融资估值近3个亿。
由此来看, 我们对大学生创业失败要有充分的理解和宽容, 不以暂时的成败论英雄, 而是支持他们勇于承受失败, 不断努力, 在一次次尝试, 历练中进步, 成长。正如马云所说的:“创业路上, 今天很残酷, 明天很残酷, 后天很美好。在这个过程中, 很多人都倒在明天晚上, 看不到后天的太阳。”
再者, 即使是创业失败了,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宝贵的财富。很多创业失败的大学生都反映, 这个过程中学到的东西比大学四年课堂学到东西重要得多。据我的观察, 绝大多数创业失败的大学生回到企业工作时, 他们表现出了比没有创业经历的同龄人更成熟的做事态度, 更全面的素质, 往往很快成为企业的骨干, 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项目经理人。究其原因, 创业失败, 可能由于资金不足。人脉不足, 整体的社会资源不足, 而进入一家企业后, 他们往往能够依托企业的资源, 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创业精神, 表现出不同寻常的优势。创业的经历让他们更有主动性, 更加灵活, 更能从大局着眼, 更有责任心。
创业教育是培养独立自主适应市场经济的成熟公民的通识教育
进而, 笔者认为, 创业教育也不单单是笼统地倡导创业精神, 鼓励创业;相反, 正是通过富有实效创业教育, 让满怀浪漫的创业冲动的大学生真正了解“创业”的真相, 认识到创业不是只要有梦想, 有热情就能干好的事, 更不是只要创业就能当老板, 就能发大财。创业教育揭示了创业活动的内在规律, 使那些被“财富英雄”传奇故事激励的热血沸腾的大学生冷静下来, 理性地全面地看待创业到底意味着什么。
比如, 创业课程中大量“反向”的创业失败的案例, 就是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创业不只有鲜花、掌声和财富, 还潜藏这无数不容回避的难题和风险!认识到一个成功的创业项目不仅仅要有技术或商业模式上的优势, 还要做好市场调研, 营销规划, 还要做好创业团队的内部建设, 做好管理运行的种种细致的工作, 才能打造出自己的综合竞争力, 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样的创业教育, 恰恰能够让大学生冷静下来, 提前做一个理性的自我审视, 清醒地审核自己是否具备了创业所需要主观客观条件, 避免盲目创业, 更为审慎地遴选项目, 提升能力, 在条件成熟时, 打有准备之仗, 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
更值得注意的是, 创业教育不是狭义的急功近利的“创业技能培训”, 因此, 不能简单地因为创业成功率低, 就否定创业教育的意义。它也是对真实的社会市场经济生活的一种深刻认识, 也是培养独立自主适应市场经济的通识性能力素质教育, 是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培养成熟公民的人才教育。
因为创业来不得半点“八股形式主义”, 毛泽东早就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 辛辣地指出:“……则甲乙丙丁, 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 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 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 脆而不坚。”那种“黑板上创业”, 纯粹满堂灌, 背定义, 背答案, 是不可能培养出成功的企业家的。面向实战极具操做性的创业教育取向必然与中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相悖逆。
温州一些高校就采用了别开生面的创业课程考评模式——学生期末成绩不再是通过教室里答题考试打分, 而是看学生开办的电子商务网店营业额, 利润率!“是骡子是马, 拉出来遛遛”。这就要求学生不在是封闭在学校的象牙塔中, 闭门造车, 而是要放下书本, 融进活生生的社会经济环境, 靠自己的创新能力, 自己的实践能力, “兵来将挡, 水来土屯”, 独立应对创业的挑战, 全面历练、检验自己的创业本领。而那些书呆子型的好学生自然难以适应, 让人们更清醒地看到过去僵化的空洞无物的书本理论教育在创业面前何等无能。
【成功创业的大方向】推荐阅读:
创业成功的格言10-10
创业成功的钻石模型05-08
创业成功的基本条件05-15
创业成功的必要素质10-06
通向成功的创业模式10-28
低调的创业成功的女性07-19
成功者的创业观05-18
真实的创业成功案例07-28
三只松鼠创业成功的要素06-11
成功的创业者案例马云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