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精选5篇)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篇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1) 概述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 重点) ;
(2) 说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异同点 (重点、难点) ;
(3) 理解种子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 4) 学会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的种子植物,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比较几种植物类群在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上的发展变化, 初步形成生物进化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为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确立本节应用 “激趣- 探究” 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课前调查、观察常见的植物, 课上利用实物和大量的图片进行观察、比较。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自学教材, 小组讨论、主动探究, 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为什么种子植物数量多、分布广、适应性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沿着这条思路, 分析种子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繁殖方式, 逐层深入拓展, 以达到突破本节课 “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形态结构的异同点”这两个重难点。对此采取任务驱动模式, 激活学生利用实物去进行探究, 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讨论, 进而得出结论。这既体现了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比较、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对生活中常见的植物进行调查、观察;教师制作课件, 准备玉米秸、带有种子的松 ( 柏) 树枝条、石榴果实。
三、教学过程
1. 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优美的古诗词,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箭茁脆甘欺雪菌, 蕨芽珍嫩压春蔬”。要求学生判断它们描述的植物类群, 从而对上节课所学习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进行复习, 同时又引入第四种植物类群种子植物, 导入新课。
2. 创设情境, 激趣导学
由学生课前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植物, 并对它们进行分类、计数、记录其生活环境。教师通过设置问题 “哪一种植物是生活中数量多、分布广、适应性强的类群呢?” 激发学生探究的探究兴趣。
3. 逐层深入, 合作探究
( 1) 合作探究一: 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
多媒体展示银杏、松树、牡丹和石榴等几株植物的图片, 要求学生思考这几种植物与上节课学习的三类植物类群相比, 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植物的结构特点上着手分析。种子植物的根、茎、叶内都有发达的输导组织, 便于支撑枝干、运输水分。
为了进一步认识种子植物的输导组织, 设计一个小实验。教师提供鲜玉米秸的根、茎、叶, 由学生解剖观察其中的输导组织。
( 2) 合作探究二: 区分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多媒体展示松树和石榴的图片, 由学生分析这两种植物它们分别有哪些器官、都开花吗, 分别属于种子植物的哪一类,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种子植物中开花、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是被子植物, 不开花、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的是裸子植物。
为了更加清楚地认识种子外是否有果皮, 设计一个小实验。教师提供松果和石榴, 由学生解剖观察其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同时, 教师设置问题, 思考哪种植物的种子适应性更强, 为什么。这个引导性问题, 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果皮的重要性, 又能引导学生思考课程开始时教师提出的问题, “哪一种植物是生活中数量多、分布广、适应性强的类群呢?”首尾呼应。
( 3) 合作探究三: 种子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师播放农民喜获小麦丰收的视频片段, 然后展示辣椒、大豆、苹果、茶、牡丹等图片, 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发表自己的看法。
4. 盘点收获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或者疑问, 知识、技能、情感方面都可以交流。
5. 点播建构
教师列表, 由学生比较绿色植物的四个类群在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繁殖方式上的不同。并引导学生根据表格推出植物进化遵循的规律。结构上由简单到复杂、生活环境上由水生到陆生, 等级上由低等到高等。
6. 达标检测题
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置A、B、C三类试题, 实现因材施教。
摘要: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是新时期教育教学的主旋律。探究性学习, 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选择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中的种子植物进行教学设计。课堂中设置了三个合作探究, 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性学习, 展现学生的潜能, 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说出原生生物的主要特征及所包含的类群
2.说出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3.概述藻类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原生生物,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比较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不同原生生物的学习,进一步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二.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不同原生生物的学习,进一步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难点: 1.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藻类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媒体:
演示草履虫、水绵、衣藻、藻类等图片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一类新的生物---原生生物。在学习新课之前,先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ppt播放):学生齐读。
讲述:从学习目标上,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掌握这些内容。
授新:原生生物(板书)
ppt展示,找学生回答原生生物的基本特征
讲述:原生生物有真正的`细胞核,所以它属于真核生物,这一点要区别于原核生物。
设问:原生生物有哪些类群?是怎样生活的?与人类的关系如何?接下来我们将一一学习。首先我们来了解原生动物。
(一) 原生动物(板书)
1.ppt展示几种原生动物,让学生认识并指出它们的名称。
2.设问:原生动物的结构有何特点?这个单细胞动物与其他 生物细胞相比,有何不一样的地方?单细胞动物在自然界是如何分布的?它们的营养方式是什么?试举例说明单细胞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ppt展示问题)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36页内容,结合ppt上的问题,讨论并交流回答。
4.学生交流回答,教师评价并作补充。
5.总结原生动物的相关内容(ppt展示)
过渡:咱班里有没有养鱼的同学?如果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的话,鱼缸内壁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后,引入下一内容---藻类。
(二) 藻类(板书)
ppt展示常见的几种藻类植物,学生观看设问:藻类生活在哪里?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干系怎样?指导学生阅读教材37页相关内容,结合ppt讨论下列问题:
藻类生活的环境怎样?它们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因是什么?分类的依据是什么?海带属于哪种藻类、有什么特点?藻类的总体特征有哪些?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评价并作补充。Ppt展示讨论问题:藻类在生物圈中有何作用?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回答,教师评价并作补充。ppt展示赤潮图片,让学生介绍赤潮的相关内容。
(三) 课堂小结:ppt展示原生动物与藻类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四) 练习检测:教材38页课后习题,找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并作补充。
园林植物主要根部病害及其防治 篇3
关键词 园林植物;根部病害;苗木立枯病;根癌病;根结线虫病;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6.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02
园林植物病害主要有叶花果病害、茎干部病害和根部病害3大类,而其中根部病害虽然种类不多,但造成的危害却常是毁灭性的。染病的大树延续几年后就会枯死,幼树在一个生长季就会枯死,而幼苗只能生存几天。
1 症状类型
根部病害在植物地上部分的表现为叶色发黄、放叶迟缓、叶形小、落叶早、植株矮等,而根据症状类型可分为根部及根茎部皮层腐烂,产生白色菌丝、菌核和菌索;根部和根茎部有肿瘤突起;病原物在维管束定殖引起植株枯萎;根部或者干基部腐烂同时有大型子实体等症状。
2 病原
根病的病原,一类是由于土壤酸碱度不适、积水、施肥不当等原因造成的非侵染性病变;另一类是由真菌、细菌、线虫引起的侵染性病变。这些病原物多数属于土壤习居性或半习居性微生物,腐生能力强,寄主广,非常难根除。
3 主要根部病害
3.1 苗木立枯病
3.1.1 分布与危害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是常见的根部病害之一,各类型的园林植物苗期都可能发生立枯病,尤其针叶树育苗重病地块发病率可达70%~90%。4-6月为多发期,危害1~3年生幼苗,特别是出土1个月之内的幼苗。
3.1.2 症状
根据发病时期不同,共有4种症状类型:腐烂型,播种后7~10 d,被病菌侵染,破坏种芽组织,在土壤中腐烂;猝倒型,幼苗出土60 d内尚未木质化之前,幼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腐烂,之后苗木倒伏;茎叶腐烂型,在幼苗出土期,苗木密集、湿度大、覆盖物覆盖过久,病原侵染引起幼苗茎叶腐烂。1~3年生幼苗如果连雨天湿度大、苗密集也会发生此种类型;立枯型,幼苗已经木质化后,由于病菌侵入根部皮层变色腐烂,苗木枯死且不倒伏。
3.1.3 防治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培育壮苗,提高抗病性。圃地不宜选择瓜菜地和排水不良、土质粘重的地块,精选种子适时播种播种前土壤和种子必须消毒,土壤的消毒可选择用量为50 mL/m?加水6~12 L的40%福尔马林,在播种前半个月喷洒土中用塑料薄膜覆盖7 d,揭去薄膜5 d后播种,也可按每1 hm2用75 kg 1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细土混合,药与土的比例为1∶200的药土垫床和覆种。播种前种子消毒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 h。幼苗出土后,可喷洒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或喷1∶1∶120倍波尔多液,每隔10~15 d噴洒1次。
3.2 花木根朽病
3.2.1 分布与危害
该病是有病菌引起,是一种著名的根部病害,60多个国家有过报道,侵害的针阔叶树种达200种以上,病菌侵入导致根系和根茎部的腐朽,直至全株枯萎死亡。
3.2.2 症状
发生在根部和根茎部,皮层和木质部腐化。针叶树染病后在根茎处流出大量流脂,皮层和木质间产生白色扇形菌膜。病根皮层、表面及附近土壤,有深褐色或黑色扁圆形根状菌索。染病初期,皮层和树皮湿腐,有浓重的蘑菇味,黑色菌索包裹根部逐渐进入树皮,紧靠土表的树皮下有白色菌扇,根部和根茎部一点点腐烂,直至植株死亡。到了秋季在濒临死亡和已经死亡的病株干茎和周围地面,出现成丛的蜜环菌子实体,形如蘑菇。
3.2.3 防治
精心养护管理,确保植物健壮,增强抵抗蜜环菌的能力;在经济林或者果园内发现病株,要及时切根并烧毁,切口先消毒后用防水涂剂加以保护,病株周围土壤用二硫化碳浇灌处理;在幼林内,根腐病蔓延时,挖沟隔离中心病株或中心病区,消除病区内所有植物,病土必须经过热力或者化学处理,才能栽植;普通林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烧毁,换上新土再栽植健康植株。
3.3 根癌病
3.3.1 分布与危害
该病是由细菌引起,亦称冠瘿病,世界范围普遍发生,寄主范围广泛,可侵染93科331属643种高等植物,主要为双子植物、裸子植物及少数单子植物,主要发生在根茎处,有时也发生在主根、侧根和地上部的主干、枝条上。根系受到破坏轻则造成植株长势衰弱、寿命缩短,重则全株死亡。
3.3.2 症状
发病初期,受害处形成形态各异的瘤,幼瘤为白色或肉色,质地柔软,表面光滑,逐渐变为褐色或黑褐色、粗糙、龟裂、溃烂。
3.3.3 防治
控制病害蔓延的重要措施是严格检疫,发现病苗及时烧毁,对可疑苗木用1%硫酸铜液浸根5 min后冲洗干净栽植;选择未感染的土壤育苗和移植,如苗圃污染,用硫磺粉、硫酸亚铁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并进行3 a以上轮作;移植时避免造成伤口;注意防治地下害虫,按30~50 g/m2施呋喃丹3%颗粒剂翻地15~20 cm后,浇透水杀灭根结线虫以及地老虎等害虫;嫁接工具要用高锰酸钾溶液或75%酒精消毒;用K84、K1026、HLB-2(AT)等放射土壤杆菌浸泡或喷雾处理种子、插条、裸根苗及接穗,可以有效地根治根癌病的发生,有效期2 a,其中K48对月季根癌病防治效果可达90%,HLB-2、MI15和E26菌株防治葡萄根癌病效果好。
3.4 根结线虫病
3.4.1 分布与危害
根结线虫病由线虫引起,在我国南北许多地区都有发生,可危害1 700多种植物,分属于114个科,包括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造成病株生长缓慢、发育停滞,甚至会使苗木凋萎枯死。
3.4.2 症状
主要发生在植物幼嫩的支根和侧根上或小苗的主根上产生大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的瘤状虫瘿,初期表面光滑,淡黄色,后粗糙,色加深,肉质,切开可以看见内有白色稍有发亮的小粒状物。根系吸收功能减弱,生长衰弱,叶小发黄,脱落或枯萎,枯枝或整株死亡。
3.4.3 防治
加强防疫,防治根线虫病蔓延,选用优良抗病品种是防治根线虫病经济有效的重要措施;选择无病苗圃地育苗,已经发生根结线虫病的圃地,可与松、杉、柏等苗木轮作2~3 a;施肥可以提高植物的抗性,促进根系发育,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天敌微生物比较活跃;土壤深翻和淹水可减轻发病,育苗前用药剂作土壤消毒处理,土壤消毒处理可用溴甲烷、二溴氯丙烷或克线磷穴施或沟施于土壤中,或环施于植株周围。美国进口的20%丙线磷颗剂对根结线虫防治效果非常明显,并能兼治地下害虫,具体办法是在定植时穴施或条施20%丙线磷颗剂10~11 kg/hm?,或在播种时开沟撒施,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篇4
一、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一)出口数量与金额均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数量总体呈现增长态势。据商务部数据显示, 2015年1-12月,中国出口食用植物油数量为135,349吨,同比增长1.1%。从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总量来看,2010—2015年总体呈现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速为11.3%。2012年因生产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导致对外出口增幅下降,但在国家政策扶持下,2013年又恢复了增长趋势。从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金额来看,2010—2015年从0.64亿美元增长到1.84亿美元,增幅较大。虽然在 2011-2013年期间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呈现短期波动,但出口金额仍旧保持着稳定增长。
(二)出口范围不断扩大
目前,中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与地区。据商务部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中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前三大贸易地区分别为亚洲、北美洲和欧洲,占中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总额的75.52%、11.76%和7.17%。其中,中国对亚洲出口食用植物油产品数量居首位,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的前三大贸易国家分别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乌克兰。其中,对印度尼西亚出口数量为102万吨,同比增长35.5%。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对食用植物油产品也有强劲需求,一系列数据表明,中国食用植物油出口范围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逐步提升。
(三)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品种多样,以大豆油、花生油和菜籽油为主
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品种多样,包括大豆油、菜籽油、葵花子油、花生油、棕榈油、芝麻油和玉米油等,其中以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和花生油为主。据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1月,豆油已经成为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第一大品种,占食物植物油产品出口总量的48%,出口数量6,189吨。菜籽油作为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第二大品种,产量居世界首位,据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到2016年1月,菜籽油出口数量561吨,占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总量的24%。长期以来,中国是全球棕榈油、花生油主要出口国之一,棕榈油出口量每年约为600万吨,占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总量的12%,花生油出口量占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总量的9%。综上所述,这四类食用植物油在我国食用植物油出口总额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总体超过了90%,且长期以来变化不大。
(四)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增长迅猛,知名企业已成出口主力军
在中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企业中,知名企业长期以来占据着主导地位,如益海嘉里、福临门、鲁花集团、嘉里粮油、佳格集团和九三粮油工业集团等。据农业信息网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食用油产品出口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了2136家,同比增长了15.9%;资产合计达到了2311.50亿元,同比增长了33.1%;销售收入达到了4250.91亿元,同比增长了7.5%;产量达到了2678万吨,同比增长了25.7%。其中,知名企业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比重长期保持在80%以上。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显示,2015年,我国食用植物油出口前15位的企业中,知名企业占据前八位,其中出口量排第1位的益海嘉里集团公司占据着主导地位,出口量在5万吨以上,占出口总量28.2%。其余知名企业出口量所占比重也均高于7%,知名企业出口量共占出口总量的85%以上。
二、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跨国公司对我国食用植物油市场渗透程度较深,食用植物油出口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供应的75%以上份额被四大跨国粮商(ABCD)控制,据商务部统计,2015年中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已有64家企业被外资参股、控股。国际粮油巨头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丰富的经验,加快了对我国食用植物油产业控制升级,已初步取得了对部分种类食用植物油产业的上游原料进口、收购、期货交易,中游生产、加工,下游市场营销和成品食用植物油供给渠道的控制权。从油料来源方面来讲,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75%源自大豆、菜籽和棕榈三大油料作物,其中棕榈100%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进口,大豆80%从美国、巴西进口或者由外资企业收购。再从食用植物油销售方面看,以国内市场上销售量位居前三的食用植物油品牌金龙鱼、鲁花、福临门为例,金龙鱼由益丰、嘉吉两大外资完全控股;鲁花的资本构成中,含51%的民营资本、25%的外资(益丰集团)和24%的内资(中粮集团);三大品牌中仅有福临门一家为全国资控股。并且,当前国内大型食用植物油企业相对较少,以“中粮系”为代表的内资企业在食用植物油市场上的占有率不足30%,其余70%多的市场份额则由外资控股企业所享有,其中,新加坡“益丰系”独占中国食用植物油近50%的市场份额。
(二)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产出较低,食用植物油供给能力有限
近年来,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产出较低。相关数据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增长迅速,由2008年的近1300万吨提高到了2015年的2500多万吨,同期的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稳定在6.6—6.8公斤的水平。但同期国内主要油料作物的产量增长却极为疲软,油料作物总产量长期维持在5700—5800万吨之间。其中,2013年大豆产量1320万吨,此后连续两年减产;花生产量463万吨,仅为2002年的水平;菜籽油产量首次突破710万吨,但7年时间年增产仅为30万吨。受价格低迷影响,大豆、菜籽等种植收益逐渐降低,导致种植面积不断减少,2015年我国大豆种植610万公顷,同2014年相比较减少种植面积70万公顷,比5年前降低32.7%;2015年国家取消油菜籽托市收购政策,油菜秋播面积减少20%以上,这也使我国大豆、菜籽的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
(三)油料产后初加工技术与装备缺乏,能耗和成本较高
由于油菜、花生、芝麻等油料收获季节潮湿多雨,高效安全的贮藏设施建设较少,导致油料产后损失严重;同时,油料易受潮霉变,产生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带来严重食品安全隐患。我国目前适合不同油料不同规模的干燥设备也较少,特别是适合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及村组使用的中小型多功能干燥机械装备十分缺乏,且现有干燥技术尚存在干燥后油料品质差、能耗高等问题。与国外油脂加工企业相比,国内大型油脂加工企业的消耗偏高,一些中小型企业更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加之产能过剩,大量油脂加工企业处于“小开小亏、大开大亏、苦苦支撑”的困境。据行业协会统计,国内大豆压榨开工率不足50%,压榨油菜籽和棉籽为主的企业开工率低至10%,在此背景下,油料加工行业面临巨大压力,产品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企业亟需调整决策经营,策略或重新定位。
(四)食用植物油籽出油量低,品质不达标
我国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普遍存在出油率较低的问题。据食用植物油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国外进口的大豆含油量平均是在19%以上,而我国的国产大豆所含的油量相比较是较低的,平均在17.5%左右。另外,我国榨油水平相对国外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使我国大豆榨油率不到18%,而国外的大豆榨油率却能保证22%以上。此外,在种植和收获食用植物油原料方面,没有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导致油料的品种混乱,品质也被降低。据中国粮食信息网显示,我国油菜籽的硫代葡萄糖甙、芥酸含量仍不达标,菜饼中硫代葡萄糖甙含量低于30 umol/g和菜油中芥酸含量低于3%的油籽被称为双低油菜,在国际上双低油菜被称为“最健康的油”,因为其中的油酸含量达到了60%。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种植普及率虽然得到了提高,但由于自身存在的缺点,如需硼量大、耐肥性较差、蕾苔期生长势弱、抗逆性也较弱等原因,使我国双低油菜品质不达标,因此,品质不达标问题加剧了阻碍我国食用植物油出口的进程。
三、促进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的优化路径
(一)转变监督检验方式,积极加强国内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
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原料受污染,已引起国内有关部门的关注,在国务院统一协调下,对食用植物油原料的农药残留监控并对主管食用植物油出口的质检部门提出了严格的规定。当前,需要积极协调食用植物油生产和销售的各个部门,加强对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及流通领域的监督检查力度,转变监督检验方式。尤其要将工作细致化,落实批量抽样检查,进行标本采样,并且根据出口的地区、品种、气候等情况,贯彻国家食用植物油安全管理体系的质量规定,提高我国食用植物油企业应对发达国家设置技术壁垒的能力。
(二) 逐步完善食用植物油产业链管理,提升食用植物油出口企业利润空间
完善食用植物油产业链管理,要从全局性的高度着手:首先,改良食用植物油品种,合理科学使用添加剂,扩大无公害、有机食用植物油原料种植的面积,提升种植效益。其次,增强创新意识、 提升创新能力,要结合海外市场需求,创新特色产品,提升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长度。另外,快与发达国家的产品认证互认进程,出台税收、信贷等方面优惠政策,扶持食用植物油生产、 加工企业,逐步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提升食用植物油出口企业利润空间。
(三)推动企业技术升级改造,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我国应该以低消耗、低排放及高度智能化为目标,大力开发电机节能、锅炉节能、节水、高效热能回收等节能减排工程技术。政府鼓励产能落后、设备陈旧的企业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并给予一定改造资金补贴,逐步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提升我国油料加工业技术水平;建设油料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示范基地,宣传、鼓励和推动油料产地加工技术装备的示范应用。此外,充分利用米糠、小麦胚芽、饼粕、皮壳、油脚、馏出物等副产物,加强对大豆油生产水溶性油漆及油料生产膳食纤维、低聚糖、食用级蛋白等深加工技术的研发,促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油料加工产业经济效益;逐步改善目前油料压榨产能过剩、企业开工率不足的现象,同时提升油料产业市场竞争力。
(四)倡导“适度加工、健康消费”和“安全营养”等理念
食用植物油产品的基本要求是安全为,“健康、营养、优质”是企业发展的方向。在油料的加工过程中,提高纯度,合理控制加工精度和倡导适度加工是打造健康的食用植物油的品质保障。最大程度的保存油料中固有的营养成分,从而提升我国食用植物油的水平。另外,我国应大量生产玉米胚芽制油和米糠,重点支持年加工量在5万吨以上的稻谷加工企业,推进配套装备的完善。推广“分散榨油、集中精炼”和“分散保鲜、集中榨油(浸出)”模式,提高我国食用植物油的品质。
(五)以国际标准为依据,积极推进标准化进程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篇5
Main understory community landscape assessment and forest stand rebuilding strategies for the scenic spot in Wutong Mountain, Shenzhen
乔红1 蔡如2 崔少伟3 周厚高2,*
(1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2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3 第三作者的单位?)
QIAO Hong1,CAI Ru2,CUI Shao-wei3,ZHOU Hou-gao2,*
(1.Guangzhou City Construction College, Guangzhou 510925,China;2.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225,China;3.第三作者的单位英文?)
摘要: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性和研究目的,确定植物景观评价因子及其权重,建立城市森林公园林下景观的评价模型。采用AHP法对深圳梧桐山风景区林下典型群落进行了评价,最后得到景观美景度值,就平均得分在6分以下的指标提出相应的改造对策,为森林公园的建设提供依据。
关键词:AHP法;林下景观;评价;林分改造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5-0000-00
收稿日期:2013-05-28
修回日期:2013-07-18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bject properties and research purposes, the plant landscape evaluation factors and their weights were determined, and the Urban Forest Park forest landscape evaluation mode was also established. Understory typical communities investigated of the Wutongshan in Shen Zhen were evaluated by AHP method, and finally the value of landscape beauty was gotten. The transformation measures on forest park construction we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indexes with average scores less than 6 points.
Key words: AHP;Undergrowth landscape;Evaluation; Stand conversion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 世纪70 年代初期提出的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的特点是把复杂问题中各种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结构,主要是把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结果直接而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同一层次元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对比[1]。自1982年被介绍到我国以来,其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处理各种决策因素的特点,以及系统灵活简洁的优点,迅速在我国社会经济领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在风景资源景观评价方面也应用较多[2]。
1研究的目的、意义
梧桐山地处深圳市东南部,始建于1980年,原名深圳沙头角海山森林公园,后更名为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目前是深圳市的最高山峰,是新安的八景之一。1993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名胜风景区”,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成为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第一个森林公园。主要植被有鹅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浙江润楠Machilus chekiangensis、短序润楠Machilus breviflora、毛棉杜鹃Rhododendron moulmainense、短序润楠Machilus breviflora、红花荷Rhodoleia championii、黄花风铃木Tabebuia chrysantha、密花树Rapanea neriifolia、银柴Aporusa dioica、鼠刺Itea chinensis、越南叶下珠Phyllanthus cochinchinensis、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扇叶铁线蕨Adiantum flabellulatum、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等。
目前,风景区内的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大多数为人工次生林,观赏价值大大降低,无法满足森林旅游发展的需求。从总体上看主要有3个问题:其一,管理不到位,整个景区几乎处于无人看管状态,游人可以随意破坏植被,以致于景区风景欠佳;其二,林下植物景观质量不高,群落结构简单,有相当多的林地林下植被少,有些甚至是裸岩,森林植物配置在规模、结构、美化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三,忽视适地适树的原则,错误地把“森林公园”变成“森林花园”,以引种杜鹃花科Ericaceae为例,纵观整个景区,大多数杜鹃花呈现出枯萎的面貌,观赏价值有待提高,引种不是成功种活这么简单,城市森林公园植物配置也不是一味的求同存异,要考虑植物生物学特性和当地植物的建种群落,否则不仅有损美观,而且削弱了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因此,对该景区植物景观进行改造已迫在眉睫。
2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对深圳梧桐山风景区保存相对较好的3个植物群落5个样地进行全面调查。在样地的选择中,以植被量相对丰富的群落为基础,以典型景观为依据,采用样地法调查群落植被。样地面积10×10 m2,对样地内的上层乔木作每木调查,记载种名、株数、盖度、胸径、高度、花色、果色、主要观赏部位等;灌木层亦对每木进行调查,记载种名、株数、盖度、高度、花色、果色、主要观赏部位等;草本层和藤本植物每株调查,记录种名、盖度、花色、果色、主要观赏部位等。
胸径指树木的胸高直径,即在距地面1.3 m~1.5 m处的树干直径。但胸径小于5 cm的则不测量,当断面畸形时,测取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平均值。参照欧阳志云[3]的方法,把植株高度大于4 m的植物划为乔木层,4 m以下的划为灌木层或草本层(根据植物的木质化程度划分)。即便同一个种类,也以4 m为分界点,大于4 m则归于乔木层,小于4m则归于灌木层。根据重要值来确定群落的名称。木荷+黧蒴Castanopsis fissa-九节Psychotria rubra-东方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群落记为Q1,黧蒴-九节-东方乌毛蕨群落记为Q2,浙江润楠-短序润楠-芒Miscanthus sinensis群落记为Q3,浙江润楠+红花荷-毛冬青Ilex pubescens-芒群落记为Q4,浙江润楠+毛棉杜鹃Rhododendron moulmainense-九节-东方乌毛蕨群落记为Q5。
2.2研究方法
2.2.1城市森林公园林下景观的评价模型的建立 通过借鉴国内外有关森林公园的评价研究,首先确立指标体系的框架,然后通过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等方式初步确立城市森林公园林下景观评价指标,并根据本论文研究的目的进行补充、调整,提出城市森林公园群落林下景观评价模型,如图1:
2.2.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是整个评价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权重的分配是否合理,关系到评价结果是否准确。
判断矩阵元素的值反映了人们对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认识。一般用1~9极其倒数的标度方法(表1),即1、3、5、7、9,分别表示2个因素相比,其中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同样重要、稍微重要、明显重要、强烈重要、极端重要, 2、4、6、8分别表示1和3,3和5, 5和7,7和9的中值,对不同情况的评比结果给予数量标度[4]。组织学生、专家对各因子之间的重要度进行评价。其中学生90人(园林专业45人,非园林专业45人) ,园林植物、生态、园林规划方面的专家10人,总共100人。如果是按小组进行AHP分析时, 1对比较值为组内每个判定值的几何平均[5]。每一项一级指标再细分成若干二级指标,同理可依据AHP标度法确定每一项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的相对权重。每一项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权重之和为1。由一级指标的权重乘以二级指标的权重可得到二级指标(实际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根据此方法得到的各指标权重系数(表1~5)。
2.2.3评分标准的确定(括号内是相应条件下的得分值)
样地的平均得分为6.29,浙江润楠+毛棉杜鹃-九节-东方乌毛蕨群落得分最高,为6.59分,浙江润楠-短序润楠-芒群落得分最低,为6.02分。有4个评价指标得分超过8分,分别是:林下物种生物多样性,得分为0.947;草本层重要值和丰富多物种数得分均比较高,都是8分。3个指标得分在5~8分之间,5个指标低于5分。
笔者所选的样地相对保存较好,在梧桐山很多群落,乔木层物种比较丰富,长势也比较好,但林下植物稀少,甚至有些群落几乎无林下植被。说明深圳梧桐山林下群落景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评价结果来看:①最突出的问题是草本层植物覆盖率低和草本层重要值物种数少,平均得分分别为2分和4分,J.T.Curtis和R.P.Mcintosh(1951)在森林群落分析中提出的植物种类的重要值的数值大小可作为群落中植物优势度的一个量度,层间植物不丰富,说明梧桐山的草本层占绝对优势的植物不多;②植物观赏多样性差,平均得分4分;③生活型多样性差,平均得分4.27分;④林分郁闭度偏高,平均得分4.4分;⑤灌木层覆盖率普遍偏高,平均得分为4.8分。
3 林下景观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造措施
本文只针对指标的平均得分在6分以下的提出改造意见。植物景观规划在保护和利用的基础上, 坚持因地因景制宜、适地适树和植被多样化的原则,通过林分结构的改造与配置,构成林海翠绿、枝繁叶茂、疏密相间、季相丰富的群落植物景观效果。景点美化主次分明,通过合理疏伐、补植等技术措施,突出功能分区的植物景观特色,并适当增加花果、色叶、芳香类等植物,进行美化和香化,使园内植物景色宜人,森林景观丰富多彩。通过林相改造和林下景观的美化,重点突出林相、季相、林层、林缘线、林冠线和整体结构的景观效果,提供多姿多彩的植被群落景观,达到提高整体森林景观质量的目的。
城市森林公园景观的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景观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合理地选择和配置景观植物,成功地组织和建立园景,塑造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是植物景观改造建设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在一个城市森林公园植物景观改造中,景观植物的栽培决不是简单罗列、任意拼凑, 而是要从景观植物的审美和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景观植物的观赏功能和生态特性,把景观植物布置得主次分明,构成一幅错落有致、疏密相间、晦明变化的美丽图景,在构图上能与各种环境条件相适应、相调和,使游客感到美观大方、合情合理,不致产生生硬做作、枯寂无味的感觉。所以在具体林分改造上应遵循以下原则:1)林分改造树种选择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乡土树种,也可适当引进一些观赏价值比较高的物种;2)改造后的林分应有合理的结构,层次清晰,季相明显;3)要遵循景观美学的原理,使改造后的林分具有最佳的景观效果。
3.1存在的主要问题
评分结果表明:林分郁闭度偏高:草本植物丰富度低;草本植物覆盖率低,有裸地现象;层间植物不丰富;植物生活型多样性偏低;灌木层覆盖度偏高;乔灌草比例协调度差。
3.2改造措施
针对林分郁闭度偏高问题,应对上层林木进行部分疏除,营造适合多数林下植物的生长环境。草本植物丰富度和草本植物覆盖率低的问题,可以补种一些耐荫性比较强的物种,如东方乌毛蕨、华山姜Alpinia chinensis、华南鳞盖蕨Microlepia speluncae、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分叉漏兜pandanus furcatus、山菅兰Dianella ensifolia等,在林窗处可以种一些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芒、止血马唐Digitaria ischaemum等。其中东方乌毛蕨、华山姜、华南鳞盖蕨、分叉漏兜、芒萁、止血马唐都是易成群生长的。层间植物并不独立形成层次,而是分别依附于各层次中直立的植物,藤本植物主要在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生长发育,而不是普遍存在于所有群落之中,但它们可以起到丰富群落结构的作用,且生态结构更稳定,具体改造措施:可以在隐蔽处补种锡叶藤、曲轴海金沙Lygodium flexuosum、链珠藤Alyxia sinensis、白花酸藤子Embelia laeta、扭肚藤Jasminum elongatum等,在光斑处和林缘地带可以考虑菝葜科Smilacaceae、山鸡血藤Millettia dielsiana、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粪箕笃Stephania longa等物种。植物生活型多样性偏低主要因为落叶植物少,应补种一些落叶树种,如黄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毛杜鹃Rhododendron pulchrum、山乌桕Sapium discolor、苦楝Melia azedarach、木油桐Vernicia montana、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inn.等,其次是针叶树种所占的比例也小,针叶树种在广东地区的分布比较少,需要时可套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对于群落中灌木层覆盖度偏高的问题,应首先间伐生长不良的被压木、小径木、病虫木和株型欠佳的树种,但可以保留具有景观效果的弯曲木和色叶树种,其次间伐观赏效果差的树种,经过以上处理如果还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可以间伐一些影响群落层次美观的树种。针对某些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层次混乱、分层不明显这一问题的改造措施,首先选定保留木,然后伐除保留木之间没有观赏价值的林木,采伐时应注意,保留丛状分布和团状分布的林木,这种林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对于乔木层、灌木层或草本层不完整的问题,可以采取封山育林或者人工补种措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赵焕臣.层次分析法一种简易的新决策方法[M].北京市: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81-82.
[2]王莲芬,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引论[M].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256-261.
[3]吴章文,陈序泽.广州市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M].北京市: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1,77.
[4]惠刚盈,[德]克劳斯冯佳多.德国现代森林经营技术[M ].北京市: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推荐阅读:
绿色植物的三大作用08-06
绿色植物饲料的制作10-29
保护地球的绿色英雄植物作文09-02
初一生物《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说课稿11-11
绿色施工主要问题11-03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06-30
欧盟有机农业植物及植物源产品的监控11-21
迁移的植物05-19
植物的思想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