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设想

2024-09-09

教育设想(精选12篇)

教育设想 篇1

摘要:教育均衡发展是为了改变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目标是为了实现个体的自我发展, 而教育公正是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个体自我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理念。教育公正理念下教育均衡发展可以分为教育基本权利得到保障的初级层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中级层次、受教育个体的自我实现的理想层级。在我国, 第一层级已经实现, 第二层级正在深化, 第三层级的理论需要完善, 实践更需要探索、创新。

关键词:教育公正,教育均衡,教育均衡发展层级设想

社会每个成员能得到符合自己需要的教育, 这是教育公正的核心理念, 社会公正的基本要求, 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诉求。然而, 我国的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因此, 地方经济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状况。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处于非均衡状态, 故教育长期处于非均衡状态。教育不均衡直接导致社会不公平, 影响社会稳定。因此, 促进教育向均衡发展, 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那么, 教育均衡发展方向在哪里, 有何层次和要求呢?本文基于教育公正的理念, 探讨教育均衡发展层级设想。

一、教育公正与教育均衡发展

1. 教育公正的内涵

目前, 学者多以“教育公平”或“教育平等”来表达“教育公正”的蕴含之意。其实, 它们还是不能完全替代的。公平通常是指利益的分配和交换, 带有明显的“工具性”, 它所强调的是衡量标准的“同一尺度”, 用以防止利益分配标准不统一而带来的纠纷。公正, 作为一种道德范畴, 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 它所侧重的是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 人类永恒追求的理想价值。教育, 是文明的传播者, 道德的传承载体, 是造福人类的公共事业, 因此, “教育公正”比“教育公平”更适合表达人们对教育的诉求。

满足个体教育需求, 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帮助个体自我实现, 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教育公正是促使教育发展朝向满足不同个体发展需求的驱动力, 指向教育目标。教育资源包括教育权利、教育机会以及教育软硬件条件等, 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和保障。因此, 为实现个体发展目标, 必须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合理配置, 实现教育资源价值最大化。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实现教育公正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同时, 实现教育公正也是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动力和归宿。综上所述, “教育公正”可以理解为:“通过合理的教育制度, 恰切地分配教育资源, 使每个人都获得与其相适宜的教育, 满足个体的学习需要, 使个体得其应得, 实现个性化的发展。通俗地讲, 教育公正就是为个体的发展‘量体裁衣’, 为个体发展提供与其自身条件‘相匹配’的教育资源。”[1]

2. 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因为教育发展受经济发展的制约, 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均衡, 故教育非均衡发展几乎是经济发展的翻版。当“以人为本”的教育公正理念深入人心时, 教育发展不均衡引起人们的关注, 教育领域的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过渡也自然在情理之中。教育均衡是经济均衡的发展和移植, 它也是由于人类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有限以及现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合理引出的。基于以上分析, 教育均衡是对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期望之间的差异过大而提出的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教育均衡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受教育权利的均衡, 二是资源配置的均衡, 三是教育效果的均衡。

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向“理想状态”发展的过程, “教育均衡发展, 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通过政策制定与调整及资源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 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2]教育均衡发展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其一, 确保个体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平等, 这往往由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和保障;其二, 促进个体接受教育环境均等, 即在教学内容、教育经费、教育设备、师资水平等方面有相对均等的条件,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平等的对待;其三, 教育效果相对均等, 每个学生接受教育后都应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 都能通过自主选择, 实现自我发展。

教育均衡是基于教育公平理念下的一种理想状态, 是相对的、动态的。由于各个因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教育发展的过程只能是后发的和被动的, 所达到的均衡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和有一定条件的, 由于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均衡要求, 前面相对均衡又会出现新的不均衡。因此, 教育均衡不是静止状态的, 而是动态调整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由均衡到不均衡再到均衡, 教育正是在这种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得以发展的, 这就是教育均衡发展。

3. 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均衡发展的出现需要具备几个条件。首先, 经济水平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当经济处于较为低下的水平时, 人们关注的是解决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需要问题, 无暇顾及教育。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达一定高度, 人们开始关注教育, 对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要求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其次, 教育不均衡极为严重。由于长期的经济政治体制的问题, 我国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学校内部教育极为不均衡, 甚至出现了教育发展的“马太效应”———教育不均衡愈加严重, 强者愈强, 弱者愈弱。再次, 人们教育公正意识的觉醒。教育公正是一种意识, 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驱动力。意识决定实践, 只有意识的觉醒, 人们才会关注教育不均衡的问题。经济社会的进步引起了公民意识的觉醒, 公民的“民主”“平等”“权利”“义务”等意识深入人心。对教育不均衡现状的不满, 对教育公正的渴求, 使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教育问题。以上三个因素在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 教育不均衡现状属于外因, 而教育公正是意识问题, 属于内因, 起决定作用。

二、教育均衡发展层级设想

教育均衡是教育发展的理想状态, 也是教育公正理念的最终目标。由于教育均衡发展的复杂性和多种因素制约性, 故而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分步实施, 层层递进, 逐步实现量变的积累向质变的飞跃———教育均衡的实现。教育公正理想是个体的自我实现, 前提是教育机会、教育权利、教育质量的均衡, 基于此, 本文认为教育均衡发展可以分为教育基本权利的保障、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受教育个体的自我实现三个阶段。

1. 教育基本权利得到保障, 教育均衡发展的初级层次

教育基本权利是指教育权利、教育机会和享用教育, 表现为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 人人都能享用符合自己需要的教育。教育权利是当今民主制度下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 必须平等地分配给每个人。教育机会均等为每个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受教育者有权利决定是否接受。个体获得教育的机会, 未必就能享受到该教育, 这还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保障每一个人都能享用到自己需要的教育, 这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

教育基本权利属于制度的问题, 需要制度的保障才能实现。正如罗尔斯所言:“社会正义原则的主要问题, 是社会的基本结构, 是一种合作体系中的主要的社会制度安排。这些原则要在这种制度中掌管权利和义务的分派, 决定社会生活中利益和负担的恰当分配。”[3]“一个社会体系的正义, 本质上依赖于如何分配基本的权利义务, 依赖于在社会的不同阶层中存在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4]因此, 教育公正首先是教育制度的公正。没有公正的制度就不可能有公正的教育事业。不公正的教育制度只能是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 古代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 使等级制成为社会制度的主导形态, 劳动人民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 受教育成为统治阶级和贵族阶层的特权, 教育制度没有公正可言。近代社会生产的发展, 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民主意识、平等意识、个人的主体等成为公共意识, 政治的民主成为社会的主流。基于民主的政治体制, 人人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和均等的教育机会的基本制度基本确立。当前, 我国各种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成效显著。首先,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从法律上确立了人人都能接受最基本的教育的权利。其次, 取消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划分学区招生等政策的实施, 保证了教育机会的均等。再次, 义务教育免费、贫困生补助政策的实施确保了每一个孩子享受需要的教育。

2.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教育均衡发展的中级层次

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机会的均等, 并不意味着在教育活动或教育过程中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 而是要进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依照个体需要分配, “量才分配”。“按照能力或才能进行分配, 是把受教育者的能力或才能同自身的切身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实际效果来看, 这有利于调动每个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激发教育的活力。”[5]真正的公正允许差异存在。进而, 教育公正必须承认个体差异, 故把资源简单地分配给个体, 显然是不公正也是不合理的。教育公正在教育过程中关注的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 确立资源的合理分配标准。

该如何确立这个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标准呢?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那么人的需要就是这个标准。教育均衡的目标即是每个个体都得到了应有的教育, 这也是教育公正的灵魂思想。因此, 尽可能地满足不同个体发展对教育资源的不同需求, 因“需求”而异地分配资源, 这就是优化配置的“标准”。具体而言, 教育不同阶段的配置标准必然不同。在义务教育阶段, 每个人都有接受同质教育 (或者说优质教育) 的需求, 教育资源可以相对均衡配置 (当然需求还是有细微差别的, 但是均衡占主体) ;在高中阶段, 学生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选择, 故而对教育的需求必然发生变化, 教育资源就要进行“按需分配”。

目前, 我国教育均衡发展方向正是按照教育正义的资源分配标准前进。义务教育阶段的标准化学校建设 (至少区域内统一标准) 、教育资源区域内共享、教师轮岗制度、特岗教师的实行等都朝着资源均衡配置的目标发展。高中阶段的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各有侧重, 普通学生和艺术体育学生对师资、硬件设施的需求必然不同, 因此, 高中阶段的教育资源的配置存在“差异”是合理的且应该更加明显。当然, 目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还没有达到“按需配置”的要求, 区域、城乡、校际之间存在的差距仍然很大, 我国教育均衡在这个层级上还是任重道远。

3. 受教育个体的自我实现, 教育均衡的理想层级

社会是由不同群体中的个体组成的, 个体在不同的群体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理想的社会就是不同的个体根据角色任务, 发挥潜能, 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也就是个体的自我实现。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必要工具, 个体的自我实现是教育的理想, 也是教育公正的要求。按照需求提供相应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公正。教育公正是根据个体发展的“需求”分配教育资源。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就是为个体寻找适合的教育。“教育上的平等要求一种个人化的教育学”[6], 这就要求按照个体需求提供教育资源, 帮助个体自我实现。

学校是个体自我实现的主要阵地, 而教师的教育实践则是个体实现的决定因素。学校自主发展就是根据个体教育需要, 创设一些具有校本特色的教育环境。学校应该挖掘自身潜能, 按照个性发展的需求, 形成多元的办学特色, 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拓展个人对多样化教育的选择渠道。因此, 学校要提供一种满足个体发展要求的差异性教育, 为个体提供在基本权利均衡的基础上的差异性教育、多样化的选择。教师是把握个体在学校中发展方向的舵手, 对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和自我实现有着根本性的影响。每一个个体都能得到自我实现, 这就是达到了教育均衡的理想状态。这在我国各级教育中已经开始萌芽。现在出现的一些特色学校, 如儒家学院、武术学校, 有的学校开设的特色课程、校本课程, 因材施教、“走班制”等, 这些都是为个体实现自我很好的措施。然而, 总体而言, 关注每个个体的自我实现还是一个理念, 如何在实践中实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三、结语

教育均衡是教育的理想状态,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螺旋上升的教育质量提升的过程。基于教育公正的理念划分, 教育均衡发展的层级是为了廓清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 为教育决策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依据。教育均衡发展的三个层级是由外向内、由宏观向微观逐步深化的过程, 前两个层级是量变的积累过程, 第三个层级是发生质变的阶段———教育均衡的实现。在我国, 第一层级已经实现, 第二层级正在深化, 第三层级的理论需要完善, 实践更需要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冯建军.教育学视野中的教育公正[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2) .

[2]于建福.教育均衡发展:一种有待普遍确立的教育理念[J].教育研究, 2002 (2) .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4]苏君阳.论教育公正的本质[J].复旦教育论坛, 2004 (5) .

[5][6]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J].教育研究, 2002 (2) .

教育设想 篇2

一 业务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已任,把成为优秀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孜孜追求。任现职以来,我要求自己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中,我坚决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突出落实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都要设计学生参与的情境,来引导和训练学生学习学习,提高加强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二 新课改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 工作态度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初三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多听公开课多次,尤其本学期的公开课非常多,更给我们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源,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数学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平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集体活动,认真学习学校下达的上级文件,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配合组里搞好教研活动,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服从安排,保持与决策层的高度一致性。

四、业务能力

教育设想 篇3

关键词:远程教育;音乐教育;业余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0-0000-01

远程教育,又称网络教育(E—learning),是由特定的教育组织机构,综合应用网络、媒体等技术,收集、设计、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构教育环境,并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以及组织一些集体会议交流活动(以传统面对面方式或者以现代电子方式进行),帮助和促进学生进行远程学习。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网络教育已经成为终生学习的必备工具。作为多专业、多方向、没有围墙的学院,网络教育越来越多的成为满足深造的人们最好的学习平台。然而,就目前而言,远程教育的学科建设也仅停留在一般的文史类科目和一些简单的工程力学等,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求职者的生存需要和在职者的职称评定上,却忽略了对好学者的兴趣培养和业余生活的丰富。

一、我国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各地发展参差不齐,主要面临师资的缺乏、教师压力过重,及教学设施设备跟不上教学实际的需要。音乐教学也仅限于传统的中小学音乐课和各类音乐学院等,远远无法满足各阶层、各领域社会人士对兴趣爱好进行更进一步探求的需要。但随着音乐教育的数字化进程迅速发展,电脑音乐工作站、多媒体和大屏幕显示、远程学习、便携式音乐系统、音视频互动式个体化音乐学习软件等技术正在普及。

二、国内外的音乐网络教育

如今,我国的音乐网络教育除了规模较大的中央音乐学院与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合作创建的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外,其他网络学院还因它特有的专业性望而却步。而这唯有的音乐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平台的研究还处在初步探索的阶段,所设课程内容与技术手段还较为单一,仅仅停留在以文字、图画及音频为主的简单网络教学模式,未能凸显音乐网络教育的特殊性和网络对音乐教学的促进。另一方面,可以用于音乐远程教育学与教的资源寥寥无几,各校之间彼此互不开放,形成信息孤岛,无法应对学生的大量需求,各大网络教育学院也只好在原有的专业科目上原地踏步。在美国,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和BOSE公司开发的“In Harmony with Education”方案,极为巧妙地把音乐、多元文化、声学原理和游戏融为一体,使学生通过人-机和人-人互动的多样化参与方式,获得跨学科的整合及创新体验。著名的艺术家Robert H’obbes Zakon也曾在《Music Education on the Internet》中提出,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音乐网络教育的认同程度将逐步上升。

三、设想远程教育中添设音乐教育专业的尝试

随着人们对网络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接受网络教育人群的不断增长,以及接受人群的层次、兴趣多样化,原有的网络教育科目(如行政管理、护理学、会计学等)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于是,本人大胆的设想在常规课程以外添设音乐专业教育,进行简单的乐理知识讲解、中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解析,甚至是一些乐谱识别等,使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加之,现今各大中小学也将网络课程引入传统的教学当中,音乐类课件资源极其稀缺,足以引起各大网院的注视,聘请一定专业的艺术家或者音乐教师,为此类资源的建设作出贡献。也可以培训传统学校的音乐老师,如何利用日益发达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授知识,提高教学质量,辅以移动终端设备,更能引起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使枯燥的学习生活变得有意思,使人们爱上学习。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就跟随国际音乐科技学科的兴起,先后开设了不同类型与层次的音乐科技学科专业。如,上海音乐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于2003年同时开设了音乐科技专业,以音乐科技基础研究、电子音乐创作、多媒体音乐创作、数字音频处理与编辑等為代表的学科专业方向,为社会培养具备音乐艺术与科学技术复合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从事音乐创作与制作、视音频技术、数字音频制作、录音、电子音乐创作、音乐软件编程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科研人才。[2]就是已经认识到了未来音乐发展的需要,初步尝试培养此类应用型人才,我认为网络教育更是具有先进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可以在此专业有所作为。

同时,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网院的学生以在职人员为主,其中又以年轻人居多,他们面对过重的社会压力,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继续攻读平时较实用的行政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但我们不能忽视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音乐能陶冶情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拉近人们的距离。现在各大企事业单位、私营企业,都提出需要加强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设,提升企业文化素质,于是越来越重视企业周年庆典、元旦晚会等一系列联欢会的举办,作为一名普通的职员,若能掌握一点简单的乐器或者声乐知识,都能利用这个机会大展才华,即便只是了解一些基本的多媒体操作方法或者音视频编辑等技能,都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关注。

四、结论

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网络教育将大放异彩,会发展延伸到更多的学科,甚至进入各大中小学教育体系,为学习者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和更全、更广的信息渠道。目前来看,现有的网院应该合作建立网络资源库,跨出单纯的学历教育,为更多渴求知识的人提供广阔、快捷、丰富的学习平台,使更多人受益。

参考文献:

[1]白崇琦.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构建全民终生教育体系的最佳选择[J].天津电大学报,2000,04

海口市教育布局调整的设想 篇4

县题, 研究解决方法, 形成调研报告。教一、基本情况

育目前, 全市有四个区, 二十三个乡镇, 常住人口

170万人, 现有中小学校455所 (农村285所) 。公办普通中学50所, 其中完全中学13所﹙农村2所﹚, 初级中学32所﹙农村22所﹚, 九年制学校4所﹙农村1所﹚, 十二年制学校1所。公办小学307所, 其中农村小学260所﹙其中有80个教学点﹚。全市公办学校在校小学生137216人, 初中生70737人, 高中生26387人。农村公立小学平均每班31人, 初中平均每班61人。

4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008年,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我市投入1亿多元实施了第二期教育布局调整工程, 完成了新玉沙学校一期工程、府城中学等10个建设项目, 提供近10000个教育学位;收购了海南振发学校, 加快了琼山四小、五小的扩建工程, 缓解了府城地区学位紧缺矛盾;撤并了100人以下完小和教学点42所,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是,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受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人口分布状况变化的影响, 我市教育布局存在主要问题包括:

1.学校布点多、规模小、效益不高。目前, 全市不足100人的小学或教学点仍有113所。其中:琼山区59所, 美兰区22所, 龙华区18所, 秀英区14所, 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普遍偏低, 有的学校总合格率为零, 教育布局调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2.中小学校舍存在安全隐患问题。2008年, 我市对全市中小学校舍进行抗震排查工作。据统计, 全市共有142所学校、幼儿园的192栋校舍需要拆除重建, 面积达122276平方米;有525所学校、幼儿园的951栋校舍需要加固维护, 面积达637328平方米。

3.农村学校办学水平普遍不高。目前, 我市大部分农村学校的配套设施较差, 教具、图书等教学设备短缺, 教师调配困难, 不少村小教师难配套, 都是包班教学, “全能”包打包唱, 制约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4.农村学校办学规模逐年萎缩。由于我市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政策, 加之我市大力推进城镇化, 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 农村生源逐年递减, 农村学校办学规模不断萎缩。

5.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教育培养目标向现代化、素质化转变, 新的教育观、人才观重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而教育梯次缺乏整体协调发展, 特别是小学、初中段教育资源未实现优化组合, 成为我市教育质量上新台阶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6.优质教育需求矛盾比较突出。随着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激增, 我市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短缺, 初中、小学尤为突出。大量的小学、初中生源向城区优质学校涌流, 造成部分学校班额过大。同时, 我市部分城区中小学校存在校园占地面积小, 生均校舍面积与国家规定标准差距较大, 大班额现象严重;府城地区如不严格控制外地生源的流入, 学位紧缺问题仍然会反弹;一些新开发的城市新区, 如西秀新区、大英山地区等地区的学位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会出现较大的缺口, 需要未雨绸缪。

7.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有待加强。为实现“普九”达标, 我市兴建、改建和扩建了不少学校, 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大改观;2006年危改后, 我市又基本消除了中小学校舍各类危房。但因生源及教学质量等因素的制约, 导致一部分新建的中小学校舍闲置;而随着农村生源递减, 这种状况还将继续存在, 造成重复建设, 浪费教育资源。同时, 截止2008年底, 我市已接管企业办学校4所, 农垦学校34所以及1所海南特殊教育学校, 如何把这些学校与所在辖区学校进行有效的整合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

因此, 为突破我市教育发展的瓶颈, 实现海口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调整中小学布局,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逐步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和校校之间的办学水平差距, 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如今, 我们实施新一轮的教育布局工程恰逢其时, 主要优势有:一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 落实了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两免一补”政策等。特别是2009年国家扩大内需, 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予以保障, 进一步加大了教育投入, 教育布局调整势在必行;二是省政府把“规范化学校建设”作为我省今后几年教育工作的重点, 广大群众对教育均衡发展和维护教育公平的诉求也日益强烈, 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快布局调整步伐, 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三、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扩大规模、确保入学、提高效益”的原则进行。要科学规划、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 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适度扩大校均规模, 优化师资队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大力提升教育质量, 促进全市基础教育公平均衡和谐发展。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要根据辖区学龄人口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自然条件、交通状况、现有学校情况,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高中以市区为主的总体思路, 合理设置中小学校, 结合省、市级规范化学校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 切实做到调整、建设一处, 达标、规范一处。

总体目标是调优、调大、调高。调优即通过调整, 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校网点布局, 优化教育结构,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大即适度减少学校总量, 适度集中办学, 适度扩大校均规模;调高即提高投资效益, 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办学水平。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中小学校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使学校布局更加合理, 逐步实现从满足型教育向优质型教育的转变。到2015年, 全市普通高中、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要求。

四、布局调整的工作思路

(一) 市直属学校布局调整思路

1.2009年海港学校小学部停止招生, 2010年撤销海港学校小学部, 学生并入二十七小学和三十三小学。

2.秀英子弟学校2009年停止初中招生, 2010年撤销秀英子弟学校初中部, 学生并入海港学校, 把海港学校办成一所完全中学。

3.2010年新建琼山侨中高中部, 府城中学高中部停止招生, 扩大琼山侨中高中招生比例。

4.2011年新建琼山中学高中部, 现有琼山中学原址改办琼山中学初中部。

5.2009年东山中学高中部停止招生, 两年后撤销东山中学高中部。

(二) 秀英区布局调整思路1.秀英中心地区

整合海港学校、海南职工子弟学校和第二十七小学教育资源。即:将海港学校改办成初级中学 (更名秀英中学) , 高中部师生向十四中分流, 小学部师生向第二十七小学和海南职工子弟学校分流;将海南职工子弟学校改办成完全小学 (更名秀英小学) , 初中部师生向秀英中学分流;做大做强第二十七小学。

2.西海岸新区

把荣山中学和丰南中学并入长德学校, 更名海南侨中长德学校, 由侨中代管2—3年。利用市政府的投入、侨中的资源和区政府的支持, 把海南侨中长德学校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典范。

3.石山和永兴地区

(1) 石山中学与美安学校初中部实行“一校两区”, 即美安学校初中部作为石山中学的分校, 原美安学校小学部更名为美安小学;建设寄宿制石山中学, 把分校学生分流到石山中学。腾出的美安学校初中部学位可供小学使用, 原美安小学这块的校舍可整合为各功能室和部分教室, 加大美安小学建设。

(2) 撤销扬欢教学点, 一、二年级学生合并到岭西小学就读。2004年9月建成岭西小学并招生后, 该点列入撤销范围, 但因其村民反对和阻挠, 只好保留至今。该点离岭西小学山路程约2公里, 目前小路正在筹修中, 09年6月可竣工通车, 9月份具备撤点的条件。

(3) 撤销美鳌小学、祥符初级小学, 学生分流到石山中心小学就读, 把石山中心小学办成具有寄宿条件的中心小学。

(4) 撤销昌道初小, 将学生分流到儒洪小学。

(5) 撤销美城小学、道育小学、用畔初级小学、美郎教学点, 让全部学生到美安小学就读。

(6) 撤销维新分教点和扬耀分教点, 并入永兴中心小学, 把永兴中心小学办成具有寄宿条件的中心小学。

(7) 撤销冯塘分教点, 并入罗京第一小学。

(8) 撤销博任分教点, 并入林青小学。

(9) 保留永丰分教点, 逐步扩大成完全小学。

4.东山地区

(1) 撤销东山中学高中部 (2009年秋季起不再招生) , 创办优质初中。原高中部的师资及设施设备逐步整合到初中部。

(2) 撤销福星小学、红光小学, 合并到东溪小学。

(3) 撤销琴山小学、前进小学, 合并到环湖小学。

(4) 撤销溪头上小学, 合并到溪头小学, 解决“一村两校”的布局。

(5) 撤掉上宅小学, 合并到溪南小学。

(6) 将东山中心小学建成寄宿学校, 满足撤并学校学生分流的需要。

(三) 龙华区布局调整思路

按照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注重效益的基本原则, 采取新建、扩建、搬迁合并等方式进行部分学校的调整及合理撤并现有的12个教学点。

1.蛟龙教学点、逍遥教学点是定文小学下属的两个教学点, 离定文小学3公里以上, 原规划根据

三所学校的地理位置, 拟在三所学校中间迁建定文

小学, 把现有两个教学点同时撤并。但由于近年政府大力投入农村道路改造, 基本做到乡村道路的硬化从而缩短了学生上学的路程, 且近年该区加大部分完小的硬软件建设, 基本满足农民子女就近上优质学校的要求。因此, 此两个教学点拟计划在2009年9月进行撤并, 适龄儿童将就近分流安排。

2. 将昌兴学点并入龙洪小学;玉刘教学点并入

三角园小学;博片教学点和昌学教学点并入挺丰小学。

3. 建设新谭小学教学楼, 儒林教学点并入新谭小学。

4. 新坡镇现存教学点4个, 原纳入撤并计划的

将按计划进行, 2009年将仁丰教学点并入仁南小学;2010年将贤豪教学点并入卜文小学, 将沃宋教学点并入仁南小学;将农丰教学点并入希望小学。

5. 启动新玉沙学校的二期建设, 计划新增初中学位2000个。

6. 加快秀峰学校扩建项目建设, 计划新增小学

学位1200个, 初中学位1800个, 缓解海秀西路片区学位紧张的局势, 解决长期以来市二十六小学面临的学生“超负荷”的招生压力。

(四) 琼山区布局调整思路1.小学布局调整

农村小学重点调整村办小学 (含教学点) 的布局, 原则上一个村委会只设1所完全小学, 全区至2011年撤销农村教学点34个, 将农村17所完小改为教学点, 保留完全小学75所。

加快镇中心小学或 (片区完小) 的建设。重点在创建寄宿制学校, 扩大办学规模, 完善办学设施, 充实师资力量, 尤其要调配一些后勤人员, 确保寄宿制学校后勤人员需要, 保证学生进得来, 留得住, 学得好, 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

城区小学, 在创建琼山一小分校、琼山四小扩建的同时, 扩大现有一些学校办学空间, 改造一批学校旧的教学大楼, 增加学位, 解决学位紧缺问题。

2.初中布局调整

各镇中学将保留, 并增加办学设施, 主要是学生宿舍、教学综合楼的投资创建, 同时充实师资力量, 提高办学水平, 确保城乡中学平衡发展, 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避免因广大农民孩子追求优质教育资源而涌上城区学校的现象。两个农场移交后, 东昌学校保留九年一贯制学校, 红明农场中学并入三门坡中学。

(五) 美兰区布局调整思路

1.三江镇上云小学并入三江镇中心小学;灵山镇红峰初小并入灵山镇大林小学;灵山镇新南小学撤掉并入灵山镇为民小学。

2.逐步将不足100人的学校中的4—6年级并入镇中心小学, 实行高年级寄宿制管理, 待时机成熟后再一起撤并。

3.在旧城改造中考虑将沿江中学并入二中, 原址改成小学;对新埠岛现有的海联中学、横沟小学等四所学校进行整合改造;加快老城区学校升级改造, 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化, 缓解九中、十中、英才小学、二十八小、龙峰小学、白龙小学等优质学校学位不足的问题。

五、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要通过布局调整, 实现学校的规模化、规范

化,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优化教师队伍, 同时要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创建“规范化学校”、“特色化学校”,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2. 要创造条件, 建设寄宿制学校, 解决好部分

偏远地区不便走读需要到校住读学生的吃、住和安全问题, 不能因为布局调整、集中办学而影响学生入学, 造成学生辍学, 出现新的入学难问题。

3. 要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激励竞

争机制, 推进教师聘任制, 按照国家规定的师生比例安排教师。因布局调整超编的教师在辖区范围内调剂消化, 妥善安排, 构建和谐平安的校园。

4. 撤并的学校校产, 属于教育资源, 由教育等

有关部门做好资产清查登记, 一律用于教育的发展, 确保教育资源不流失。经市、区级以上财政、教育等有关部门同意, 并办理有关手续, 可以通过拍卖等方式实行资产置换, 或卖给个人、团体, 用社会力量举办民办村小、教学点或幼儿园, 或开辟为学生素质教育和科技教育的实习、实验基地, 或办成农民技术学校。

5. 要保证学生入学安全问题。针对布局调整造

成学生入学半径过大问题, 要积极创造条件, 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要视财力情况给寄宿生一定的生活补助, 对年龄偏小、自制力差的低年级学生, 要认真研究接送上下学, 保证学生安全的措施, 坚决杜绝使用无营运证和农用车辆接送学生以及超限超载的现象发生。

6. 在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 一定要从实际出

发, 注意保护群众办学的积极性, 乡镇政府要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要坚持“在国务院领导下, 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7. 市区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要与优化教育结构

学生与网络及德育教育设想 篇5

关于学生与网络及德育教育设想

互联网上的信息庞杂多样,泥沙俱下,还存在大量不健康的信息;言论自由,刺激的.游戏,令成长中还不能明辨是非的学生心态倾斜.必须建立德育网站,开辟适应学生的德育课堂,遵循情感领域的教育规律进行德育思想教育.

作 者:王绿君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宜春,336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5) 分类号:G711 关键词:学生   网络   德育教育  

教育设想 篇6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新的时代流行语。在百度词条上,“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2012年“互联网+”的概念就已经被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中提出。自此之后,“互联网+”的概念就不断被丰富。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大众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作为一个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虽然身在偏远地区教学,还是深切地感受到了“互联网+教育”正在慢慢地进入我们的生活。

互联网+教育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三四线城市或者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对优质学习资源的无比向往。而“K12”领域蓝海一片,是最值得投资的互联网教育市场之一。

二、偏远农村信息教育现状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活动。农村信息通信现状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工作。

1.资金短缺,信息设备相对比较落后

相比于城里的孩子,农村孩子接触信息设备的机会有限。很多孩子仅仅是在学校才能见到电脑,但是学校里的电脑配置和教师教学设备的信息化程度不是很高端。机房里电脑的配置和学校网络的配置往往会影响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

2.信息意识淡薄,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差

各个学科教师本身都有信息教育的义务和责任。但是多数老师认识不到这点,认为信息教育只是单纯的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甚至有的时候会有家长家里有电脑,却不让孩子碰电脑,认为电脑的主要作用是娱乐和购物。

3.课时设置不足,自上至下不够重视

目前很多学校在每周课时仅开设一节信息技术课程,甚至有时还被其他学科占用。虽然近年来,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也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相对增加了一些额外的课时来弥补每周只开一节课的不足,但还是远远达不到信息教育的需求。

4.缺乏激励机制,难以激发师生积极性

信息教育工作要推进,就要大家都重视这个工作,都看到信息教育带给大家的好处。可是,现在没有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信息技术也作为边缘学科不受重视,不参与期末考评工作。导致从老师到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不重视、不积极。

三、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新型教育模式的意义

在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上百度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趋势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近六成互联网学习者位于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偏远地区用户对于优质互联网学习资源的渴求程度,高于发达地区。

有需求就有市场,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才刚刚开始,以“K12”为代表的细分行业还处于开发期。互联网教育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空、地域、经济、文化的壁垒,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学习模式传递到每一位求知者面前。未来互联网教育将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和个性化教育的愿景。

我们偏远农村地区的孩子真正是通过网络来认识世界的。如果不透过网络,他们的世界里可能只有漫漫的黄沙和辛勤在田间耕作的父母。如果不是“互联网+教育”的出现,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终身学习是怎么实现的。如果他们迫于某些原因在求学的路上中断了脚步,我希望这个世界能为他们敞开另外一扇大门,告诉他们还有机会可以学习。

四、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途径

1.学校教育

毋庸置疑的是在偏远地区要实现“互联网+教育”。那么,首先就要在校园内进行改革。只有在学校的引领和带动下才能影响学生,影响家长,进而影响这个社会对于信息教育的看法。就校园信息化教育改革而言,我有以下几个观点和建议:

(1)招商引资,利用各种途径增强学校信息化设备的配备

现在农村地区的学校普遍信息化设备落后,有些时候都不能满足基本的一节流畅的信息技术课需求。很多课程,例如动漫课程等,因为资金短缺,设备不足,学生的一些好的创意就不能很好地完成。

但是,单纯地要求利用行政手段解决资金问题困难重重。那么,既然是有需求的互联网“K12”市场,学校应该可以考虑与企业合作。例如,企业提高资金技术支持等,学校提供内容支持,共同打造一个学习的平台,实现互利双赢的局面。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信息教育的素养

要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应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只有老师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渗透信息化教育,才能真正影响学生。

以我们学校为例,学校配备了白板、录播教室等教学用具。但是相应的培训没有到位,最后导致好的信息化设备被简单地利用,都没有发挥它20%的作用。

另外,现在有很多的免费教育资源,但是身在偏远地区的老师对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关注度不够,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教育资源。

(3)领导引导,改变学习理念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教育变革,第四代教育改革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践改革。在这个教育大趋势下,个性化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因材施教,为不同能力、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资源是未来的趋势。

用理念改变行动,教师再也不是以前一本书、一个教室、一根粉笔就能完成教学任务了。美国有一家Brazos探究与创新学校,它的教室布局非常简单,一间教室配备20台联网的电脑可随时满足学习的需要,每两位学生使用一台电脑。学校的课程是由布置的作业组成,每周一早上布置依照国家标准设计好的作业。5天后,Brazos学校师生聚集在一起,学生会以紧凑而交互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汇报的方式来分享他们各自的发现。

这个学校的做法很前卫,很令人欣赏。我们改变了学习的理念,就会改变行为,最终才能迈出变革的步伐。

2.家庭教育

在学校的影响下,一些有能力为孩子买电脑的家庭就不应该禁锢学生对电脑的喜爱与好奇,而是应该适当引导孩子,帮孩子发现互联网和电脑的强大功能。在偏远地区,电脑和互联网正是一个非常好的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的渠道,是最经济实惠的一条通道。

五、展望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美好前景

我们相信互联网教育正在努力实现的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一直以来祈求的教育公平以及个性化教育的愿景。尤其是我们偏远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更希望通过这样一条途径来帮助我们千千万万的农村孩子能够走得更高,看得更远。

同时,我们相信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未来我们的孩子不再需要为了学习而早早地离开父母的呵护,一个人独自在异乡生活。我们有更多的途径来实现我们的学习目的,我们也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喜好来学习属于自己的知识。

教育设想 篇7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 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 于是积极倡导素质教育。可是,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又出现一种怪现象:虽然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 应试教育却搞得扎扎实实;早已被人们反感的应试教育总是挥之不去, 早已被人们向往的素质教育却总是召之不来。这到底是为什么?我的答案是:因为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素质教育考试评价方式, 导致素质教育停滞不前。考试, 是我国教育绕不过的“坎儿”, 真的绕不过去。考试, 就是教育的指挥棒, “你怎么考, 我就怎么教。”现行的考试评价方式不改, 素质教育难以深化、发展。

我们已经用“分数”的形式, 对学生的应试教育成绩进行了评价。我们也可以探讨用“分数”的形式, 对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综合情况进行量化、评估 (姑且简称“素质教育分数化”) 。从而建立起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考试评价制度, 引领素质教育向前发展。

二、素质教育到底怎么考

(一)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用全面的、可操作的“素质教育综合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素质, 并将评价结果用“分数”形式表现, 从而引领学校素质教育发展。

(二) 评价学生综合素质, 可用“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办法。能够推行考试的科目, 就实行“考试”的办法;不能推行考试的科目, 就用“考查”的办法。最终形成“学生素质考试分数”和“学生素质考查分数”, 两项之和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数”, 它反映了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程度, 是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

(三) 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内容分为:德育与心理、智育与实践、体育与艺术 (此内容可进一步探索、核定) , “考试”的科目及方式以现行的“中考”为标准, 有德育中的政治、智育中的各学科和体育能力测试等科目 (建议体育考试项目增加到四项或五项) 。其它科目以“考查”的方式进行评价, 包括德育与心理、综合实践与艺术等科目。综合实践科目主要考查学生的各种活动能力, 艺术科目主要考查音乐与美术。

(四) 学科考查办法。考查科目实行“分权重、分等级、分比例”评定, 将评定等级与分数对应, 最终以“分数”的形式计入总分, 成为学生升学成绩的组成部分之一。科目考查实施主体以学校为主。有的科目也可以学校交叉考查, 或者组建“科目考查委员会”轮流考查, 比如音乐与美术。

何为“分权重”评定。权重差别, 也就是不同考查学科的比重差别。就是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 设定不同的分数计入升学考试总分中。初步设想初中阶段考查学科总分20分 (待试验取得经验后, 可以将考查学科的总分提高到40分) , 其中音乐、美术、实践 (活动) 各4分, 德育与心理占8分。

何为“分等级”评定。就是依据学科考核内容, 将学生素质状况评定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分别记录为A、B、C、D四个等级, 分别对应四个不同层次的分数。各个等级的分数差别不宜过大, 否则会滋生新的矛盾。

何为“分比例”评定。就是以学校为单位, 将同一学科、同一考核等级的学生人数, 按核定的比例分配。所有的学校都实行同一个等级比例, 即评定为A等的学生人数不超过学校总人数的15%, 评为B等的不超过35%, C等占40%—50%左右, D等占5%—10%左右 (D等为不合格等级, 没有特殊学生可以不评) 。此项可能争议较大, 细想比较切合实际。其实评定教师职称等级就是如此。教师工作业绩都可如此评价, 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为何不可?这样设计, 是为了考核评估的可操作。

举例说明。某年某学校的美术学科考查。美术科目在本年升学考试总分中占4分权重。该校今年毕业学生有600人, 美术学科评定为A等的不超过90人, 每人以4分计入升学总分;评定为B等的学生不超过210人, 每人以3分计入升学总分;评定为C等的有240-300人, 每人以2分计入升学总分;评定为D等的可以有30-60人 (也可以为0) , 每人以1分计入升学总分。其它的考查科目可以类似而为之。

(五) 每个学生每学期的每一个考查科目都应有考核等级和分数, 并把它作为升学时期重要的考查内容之一;同时计入该学生该学期的“素质教育综合评价分数”中。

(六) 目前可先在义务教育 (小学、初中) 阶段试行, 实验取得经验后, 再推广到高中教育阶段。

三、当前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单个的学生, 人人都会评价。就是评价他的各项素质, 教师和教育家们都有办法。可是, 要在短时间内, 用同一个标准, 用可操作的办法, 评价成千上万的学生, 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各项素质指标, 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素质教育考试评价方式的原因。人们总是担心新的考试评价方式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于是, 就在应试教育考试形式上停滞不前, 结果导致我们的素质教育是“光打雷, 不下雨”, 耽误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健康成长。每一个教师, 每一个教育家, 每一个教育行政领导, 都要积极的思考, 共同探索出科学的素质教育考试评价方式, 从而引领素质教育向前发展。否则, 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长大后会说我们这一代无能。积极探索“素质教育分数化”, 特别是探索“不能举行考试的学科如何评价”的问题, 会不会是解决“素质教育怎么考”的钥匙?大家都可以思考。

其次, 要积极组织专家研究。第三, 前线的教师要积极探索。这些方面的问题, 其实都好解决, 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教育设想 篇8

一、对中职学生开展创业教育, 建立校园创业基地的必要性

(一) 国家政策导向鼓励创业教育基地的建立

如何应对每年庞大的学生毕业潮, 改变毕业即失业的的局面, 改变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青年创业优惠政策, 全国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为毕业生提供实践机会, 鼓励青年学生创业。比如地方政府牵头启动设立学生创业街、推出的资金扶持、租金减免、提供集中型创业铺位等, 除此之外, 国家人事部门、劳动社保、团委等部门先后出台或酝酿出台各种就业、创业服务措施, 包括:1.优惠政策:贴息贷款推动青年创业。2.增值培训: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培训。各地政府为毕业生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帮助毕业生更好投身社会等等。这些优惠措施同样为中职学校建立校园创业教育基地提供政策保障。

(二) 从中职学校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学生毕业之后的走向令人堪忧

面临每年庞大的大学毕业生, 中职毕业生在岗位面试及竞聘中不具备任何优势。中职学生毕业之后, 面临学历、能力、经验及年龄等各方面的考验, 创业可以为他们多创造一条走向社会的途径。在校期间进行创业教育及创业训练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走上社会的信心。

(三) 中职学校具备建立创业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

1.学生市场广大。大多数中职学校拥有一定的规模, 这也意味着校园学生消费市场是具有很大的潜力。

2.学生处于信息化、网络化的环境, 每日接收海量资讯, 并且当代的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 这对于开展创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条件。据《中国青年报》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 79%被调查的大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意向, 然而目前我国真正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只有0.3%, 广东是全国比例最高的省份, 也只有1%, 但这个比例在美国却高达25%。这也充分说明, 针对青年学生而言, 如果我们能够为他们创设环境、提供机会, 这是一个具有深度挖掘潜力的就业方向。

3.作为中职学校, 我们有专业的职业教师队伍及支持学校发展的多种合作企业, 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 更充分地发挥职业学校的特点及作用。建立校园创业教育基地也是创建具有当地经济特点及彰显自身办学特色的一项举措。结合当地的经济特色, 发挥本地学生的优势, 借助各方面人脉网络关系打造适合本地经济发展模式的创业教育基地, 为当前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实践经验, 也是为当地经济腾飞培养人才的一种手段。

二、结合中职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建立创业教育基地的初步设想

(一) 成立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

该委员会以专业教师及有经验的企业专家为主。中职学校不乏具有专业知识的的教师, 他们懂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企业经营管理等各种专业理论知识, 也有合作企业的各行业人士等专家。利用这一群体成立指导委员会的目的, 一方面是为真正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创业指导, 探讨新形势下的创业模式, 帮助创业学生解读政策, 了解创业程序等。另一方面, 通过参与创业指导, 培养一批具备创业指导能力的教师, 也为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改造知识结构提供条件, 进一步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打下基础。

(二) 开展学生创业教育培训

学校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社团等各种方式, 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培训;定期推出创业教育的宣传橱窗, 印制各种宣传小册子, 聘请社会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开展经验交流、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去改变传统的就业思维, 并将创业教育的培训纳入到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的课程体系当中。

(三) 利用现有实训资源建立多种模式创业基地

1. 建立学生商店, 探索多种经营模式。

成立校园学生商店, 其目的是既成为校内实训基地, 为学生开展专业实训、勤工俭学提供场所。又从创业的角度, 以老师为指导, 学生为主导从中管理、策划、操作, 熟悉一个小型商业企业的经营。操作时结合学校的情况, 可以采取学校监督、学生股份制方式去经营, 放手让更多有能力的学生主动参预经营策划, 让学生更多地去学会承担, 主动地去学习经营知识, 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也可以采取分时段学生创业小团体竞争形式去经营等等。

2. 开设校园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学校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房、网络、实训场地等资源, 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发挥本地经济的优势, 教会学生开设网店或网上商城。

中山市“品上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就是三位大学生从最初通过网络公司做销售发现了共同的志趣, 在2007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的时候抓住时机, 了解到中山有不少制造企业生产过剩, 并且了解到在网购方面北京、上海、长三角等地比珠三角做得好, 珠三角很多的制造企业没能在网络上打开电子商务的渠道等情况。三人2008年聚在一起密谋创业, 选择中山市4家生产出口家居产品的企业作为供货商, 于2009年的3月公司正式挂牌进行经营。其中的一位创业者阿明表示:他们的创业并非是尝试和心血来潮, 而是真正地全方位进行了准备。在创业过程, 他们接触到各个公司的老板及市场销售的负责人, 认真调研了经营方向, 向中山市青年创业基金争取了初期的创业资金, 还靠近学校设立办公场所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不少专、兼职岗位, 目前该公司经营已颇具规模。

电子商务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国家也鼓励学生网上创业投资, 网上创业不仅起步快、而且成本低, 适合思维新的人。学校如果能够提供舞台与资源给他们, 也许将来会涌现更多类似“品上品”电子商务公司的企业。

3. 打造校园创业街 (或创业市场) 。

学校专门开辟一个区域作为创业街, 区域内建立类似于跳蚤市场的摊档、提供仓库及相关经营设施设备, 制定市场管理规程, 及开放固定经营时间。以学生自由组团、自行投资形成经营者角色在创业街进行登记。对摊档采取竞争投标, 有偿使用摊档及仓库等设施设备, 交纳的租金将来用于勤工俭学、创业街资产维护或纳入扶贫基金。学生可以在创业街上自由挥洒创意, 结合所学专业开展电子电器维修、汽车维修保养、经营生活日常用品, 美容美发项目等等, 给学生一个展示平台, 建一个无限活力校园。

4. 不断创新, 探讨其他的创业模式。

如开展模拟创业、开展项目策划、引进生产性实训工厂, 参与国家青年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更多的创业模式, 不断丰富校园创业教育形式。

三、建立多种形式的有效的创业教育基地的重要现实意义

1.以学生为主导, 不仅锻炼了能力, 也为他们走上社会多提供一条可选择的道路, 也有效缓解了社会及学校的就业压力, 提升学生融入社会的自信心。

2.就业是一个招聘岗位对应一位毕业生, 而一位创业者的成功, 不仅为个人及社会创造了财富, 也为社会提供了数个就业的机会, 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其意义更为重大。

3.职业教育教学及课程的改革离不开市场规律及社会大环境的变更, 以开放的心态让教师改变以往的从学校学生到学校讲台的成长模式。通过创业教育的方式, 不仅让教育者从社会、市场吸取更多有用的信息, 为职业教育上台阶提供帮助, 也让被教育者学到更为有用、有价值的知识与能力。

4.创业教育中, 学生体会到了打江山的过程及守江山的艰辛, 从而懂得如何策划经营方案, 吸取经验教训, 懂得责任, 学会如何开展有效的人际沟通, 懂得团队协作的意义, 更懂得珍惜与付出, 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也张扬了青春个性。这一切比老师站在讲台空洞的说教更有意义和效果, 为他们转换社会角色奠定心理基础。

摘要:在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开展创业教育并建立创业基地是解决就业难的一项极具生命力的途径。中职学校应把握机遇, 利用好国家政策, 发挥自身资源的优势, 为中职学生打造一个既能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创业平台, 又能给予学生一展所长的舞台。

关键词:中职学校,创业教育,创业基地,设想

参考文献

[1]何焱.40家见习基地为中山青年就业铺路[N].中山商报.2009 (3) .

[2]李红.网店三人组[N].中山商报.2009 (5) .

教育设想 篇9

国家教育部在2005年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 (试行) 》文件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从文件中新课标的出台可以看出国家关于高校美术教育思路的转变。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将来的岗位职责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中小学生, 因此美术教育专业培养方向的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也逐渐从注重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向对艺术创新能力和实践创作能力的培养转变。但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要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外, 还要通过实践教学课程环节的改革来实现.

二、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现状

目前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还是以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为主.基础技能训练课仍然占到专业课总课时量的90%以上, 几年的专业课程学下来, 学生的基础技能虽然有所提高, 但是创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却明显不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建立、创作能力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创作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多数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创作课程还是集中在最后学期的后阶段—毕业创作阶段。学生在缺乏创作经验又面临毕业前夕各项事宜的情况下, 很难快速建立起创作思维进入创作状态, 尽管教师也以理论讲授名作赏析等方式反复启发, 但脱离写生思路, 建立创作意识创作规律创作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生面对网络上下载的图片和自拍照片等创作素材无从下手, 只能模仿抄袭名家作品, 创作作品展更像是名家作品临摹展。因此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要想培养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进一步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 首先要改变调整课程结构, 把专业基础课和创作课程结合起来相互渗透, 在基础技能阶段加入一部分创作课程, 在提高学生写生主观性和艺术性的同时, 积累创作经验、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创作能力, 最终实现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设想

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是教学效果的保证, 也是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的促进因素, 因此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教改首先要从调整课程结构开始, 通过各个年级段增加专业创作课程的课时量, 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创新能力, 进而实现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 在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中增设创作第一阶段内容——绘画构成训练

在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下, 通过提高教学效率效果适当压缩专业基础技能训练的课时量, 在专业课程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创作课程, 一来使学生的写生更为理性主观、更具艺术表现力, 二来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创作方法, 掌握创作规律, 积累创作经验以便和毕业创作顺利衔接。绘画构成训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构成画面各要素的分项整合训练的能力, 突破写生思维的局限。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创造性思维。

(二) 在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中增设创作第二阶段内容——写生型创作训练

写生型创作要求学生以写生的方式进行创作。在画面构图、色彩运用、节奏处理、空间关系和材料技法方面可以按艺术美的原则主观安排和处理。学生在主观写生的基础上大胆运用尝试运用新材料新技法, 或者可以先写生然后在在写生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把对客观对象的真实再现和主观情感体验感受结合起来作画, 作品的表现力大大加强, 同时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创作能力。

(三) 在三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中增设创作第三阶段——命题创作训练

后期课程逐步过渡到脱离写生的命题创作阶段。命题创作的教学要求教师给出命题并提出创作的原则要求, 学生按照命题自己收集素材和可用的创作资料, 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也可以自己确定。有了之前的创作思路和经验, 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创作开始较为顺畅, 思路也渐渐打开, 加上新材料新技法的运用, 作品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 为毕业创作摸索了创作规律, 积累了宝贵了创作经验。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具备独立完成创作的能力。

(四) 四年级的毕业创作重在研究如何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是研究如何进一步开启学生的创作思路, 树立大胆创新具有现代美学思想的学术观念, 并把它们用于指导毕业创作的实践中。内容包括—选题立意对于丰富水彩画精神内涵的意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怎样加强作品构图中的形式感、如何发挥画种本体语言的优势、向其他画种和艺术形式借鉴、巧用光感创设画面情境、新材料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通过这些观念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加强作品的表现力, 使毕业创作的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水准和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教学研究科下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 (试行) .[S].北京:教育部网, 2005:

[2]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296页.

教育设想 篇10

关键词:医学信息管理,计算机教学,改革设想

1 前言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如何处理好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大量信息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我们所熟知的医学领域中同样存在大量需要处理的信息, 这也就使得信息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因此医学信息管理工作得以迅速开展, 同时用人单位对医学信息管理从业者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优秀的能胜任这方面工作的学员是摆在教育者眼前的一个严峻挑战。纵观目前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 确实还存在诸多问题, 如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学方式单一等。因此很有必要分析和探讨这方面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即针对不足进行教学改革[1,2]。

2 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水平不一

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的不平衡, 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后, 计算机水平上有很大的差异。笔者教学时发现有的学生可以熟练地使用各种应用软件, 利用网络查找资源, 甚至已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 但也有不少学生在上大学前从未使用过计算机。而当今的高校里大部分是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如果处理不当, 这种差异将会进一步拉大,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2 学习目的不明确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既需要学习医学基础课程, 又需要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 两个学科的跨度较大, 如果学生找不好结合点和渗透点, 往往容易在两个学科的学习中迷失方向, 将所学的专业浅显地理解为两种学科学习的机械叠加, 从而模糊了学习目标, 失去专业学习的兴趣, 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不能将所学知识很好地整合。

2.3 课程设置不合理

比起基础深厚的传统医学专业, 大部分医学院校对于医学信息管理这样一个新兴专业的建设还缺乏经验, 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课程的设置上往往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状况。主要的问题体现在如何合理有序地安排医学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的交叉学习, 应该选择开设哪些课程才能使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现在的课程设置中, 存在着一些错误倾向。其中, 一种倾向是把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简单地看成医学和工科计算机的叠加, 选择计算机课程时照般工科院校的套路, 不考虑医学信息管理的实际应用和医学生的特点, 将各种计算机专业课程不加选择地都开设给学生,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 脱离了实际的市场需要。另一种容易出现的错误倾向是依然以传统医学教学为主, 把信息能力的培养作为点缀, 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医院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2.4 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

目前医学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多媒体授课和实验相结合, 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缺乏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校园网络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 学生被动地接受, 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网络被学生当成娱乐的手段, 而忽视其作为学习和获取资源工具的作用。

2.5 缺乏实践操作

由于实验设施的不完善和教学场所的局限性,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将所学的理论都很好地应用于实践, 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得到锻炼, 到医院实习时才发现所学理论与医院的实际应用有很大差距, 造成理论与实际脱钩。在缺乏实践的学习中, 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积极性, 而把学习当成应付考试的任务, 考试后就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丢下, 不能做到真正的融会贯通。

2.6 教材不适合

目前所出版的医学信息类教材数量有限, 质量也参差不齐, 很多教材理论过于空泛, 内容不够详实, 脱离实际的应用, 不仅使教师教学时感到困难, 也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也有不少学校选择使用工科计算机专业普遍使用的经典教材进行教学, 但这些教材缺乏医学特点, 不太适合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使用, 学生学习中会感到比较费力, 而且事倍功半。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以后主要将在医院中从事医学信息系统开发管理等工作, 所以所学知识应该与将来的工作需要紧密结合, 教材必须结合医学实例才能让学生形象地掌握所学知识。

3 改革设想

3.1 开设个别化教学

传统的大课教学的方式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医学院校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学的课程采用个别化教学方式, 以弥补传统授课方式的缺陷。

以VFP程序设计为例, 可以采用个别化教学中著名的掌握学习法, 此法强调学生对每一单元教学内容的掌握, 但教学进度由教师定。第一步, 在学习每个单元前, 教师给出"掌握目标", 比如要学会表单设计应该掌握哪些控件的设计和事件代码的编写。第二步, 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形式, 比如让学生自学各个控件的设计, 做一些应用程序, 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和思考, 对所做的应用程序从界面和功能两方面进行改进优化。这一过程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三步, 教师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性质的测验以了解单元掌握情况。在表单设计的掌握学习中, 教师可以出一些能够体现本单元所学重点的测试题, 检验学生对所学控件设计的掌握。对未通过测试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补课, 小组范围内补考或个别进行补课, 补习后再次参加形成性测验, 完全达到单元教学目标后才可进入下一单元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尽可能地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从而使学生都能掌握所学内容[3]。

3.2 优化课程设置

将计算机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程交叉开设, 每门学科分别按层次递进。医学信息管理应开设的计算机课程结构按层次划分可分为:

第一层, 计算机基础课程, 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 这一层和其他医学专业所开设的公共课基本相同, 其目的为给学生铺垫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必备的基础, 所以可以结合专业特点, 在教法上比其他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教授要更往深度广度两方面去拓伸。文化基础里穿插各种常用的硬件操作如硬件组装、故障排查等, 软件设置如常用软件的安装及使用, 注册表设置等,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的教学里以一些小型的管理系统的开发为实例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初步的程序开发能力。

第二层,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数据结构, 操作系统, 数据库原理, 软件工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这一层也是工科院校必设的专业基础课程, 是培养信息类人才必须奠定的专业基础, 但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对这些课程的设置应有别于工科院校, 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来进行教学。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可加强指针和链表的教学, 结合数据结构中链表的内容, 让学生动手写一些应用程序,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理论性知识可以融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应根据学生的程度选择VB, VC, C++等语言中的一种。让学生精通掌握一门语言, 把这门语言学习透彻, 再通过自学和以后的实践逐渐掌握其他语言, 做到融会贯通。数据结构的教学中应注重结合实例, 让学生把算法用程序实现, 自己动手编写如计算器, 编辑器等小程序, 提高编程能力。

操作系统这门课程理论内容较多较深奥, 如果光讲理论过于抽象, 学生会比较难以理解, 学习效果也不好, 所以可以选择LINUX操作系统为实验课的范例。LINUX应用范围广, 深入地学习掌握它会对日后的应用有益。以具体的操作系统为例讲课, 学生可以对复杂抽象的操作系统概念有更直观深入的理解。软件工程的学习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编程语言, 使用软件系统开发方法开发小型的系统, 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

现在很多医学院校开设课程的时候忽视了计算机组成原理。但这门课是计算机所有硬件课程的基础, 也是计算机网络原理中物理层和链路层理解的基础, 学生们以后的工作难免会经常和硬件打交道, 精通网络更是医院信息管理人才必备的能力, 所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无论是对网络课程的学习还是以后实际工作的需要都是不可缺少的。

第三层, 相关专业课程。这一层和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实际应用联系最为密切, 应根据现在医学信息人才培养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 可以包括有计算机网络原理及应用, 多媒体技术, 网页的设计开发, 数据库应用 (Power Builder, SQL Server, Access等) 。

这一层课程在当前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内容不够充实, 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没有跟上时代, 理论与实践脱节, 因为实验和课时的局限无法使理论更多运用于实践, 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教学中应该增加实验课时, 以大作业或研究课题的形式让学生将理论知识整合, 解决实际的问题。教授的内容应随着技术的发展更新, 应着力表现当前应用的热点。如宽带流媒体在个人多媒体终端的应用日益广泛, 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实践中也应该放到重要的地位。网页设计应更注重动态网页的开发, 可以结合网络编程语言 (ASP, ASP.NET, PHP, JSP等) 进行教学。

3.3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用新型的教学策略

3.3.1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 完全由教师主控课堂和掌握整个教学的进展和步调, 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以后从事的工作有很强的实践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会有很多变化, 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应变性和自学能力, 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才能不断与时俱进。所以我们的教学中应该将以教师为中学的学习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结合起来, 彼此取长补短, 相辅相成, 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既注意教师的教, 又注意学生的学, 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3.3.2 基于INTERNET的探索式学习策略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应该结合信息手段, 在教学中多引入更新更丰富的各种教学策略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使教学模式更为丰富。现在各个学校都在开发网络精品课程建设, 把教案, 课件等教学资源放在网站上以供学生下载或浏览, 但是多是作为课外学生复习或自学的手段, 只是对大课教学的一种补充, 并没有改变现在的传统教学模式, 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现在大部分学校的校园网建设都比较完善, 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 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基于INTERNET的探索式学习策略和计算机辅助支持下的协助学习策略都是以学为中心模式下的新型教学策略, 在实践教学中都很适合采用。基于INTERNET的探索式学习策略是一种模式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 由教师给学生开设课题, 解释探究的程序, 学生根据问题搜集材料, 形成理论并应用, 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改进, 整个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自己想办法解决, 教师起引导作用,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利用资源工具的能力。而计算机辅助支持下的协助学习策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辅助支持协助学习, 打破学校设置的各类分隔屏障, 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 使学生获得更广泛的体验, 各种丰富的在线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帮助学生规划合计整个学习进程, 进行指导和接受咨询, 引导整个教学过程良性循环。

3.3.3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也是很适合高校学生学习的一种模式。但现在大部分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最后一年的实习和毕业设计中才能接触到这种学习模式。而前面几年传统教学模式的培养以使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 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 学习中遇到阻碍就会感到挫折, 影响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降低自信。研究性学习应该贯穿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 以长期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学习能力。学院或者系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研活动, 分拨适当的经费, 让学生自选课题和辅导教师, 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并且值得研究的专题, 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 也可以是各种技术上的探讨, 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 也可以是对未知的领域的思考。

信息管理专业的研究性学习应结合专业特点更加强实践操作, 学校给学生提供模拟真实工作情境的实验环境, 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 通过课题设计, 搜集材料、动手实验, 调试改进, 调查研究, 纂写论文等一系列活动, 亲身体会到研究的艰辛与快乐, 学会处理现实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 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研究性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 信息的搜集与加工能力, 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 学习环境是开放的, 学生可以走出学校, 到医院相关的岗位上去实习实践, 学习更多更实用的知识, 获得工作和走向社会的更丰富的经验, 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4]。

3.4 编写或选择适合的教材

选择内容充实和跟上当前趋势发展的教材是促进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医学院校也可以自己组织师资力量根据实际编写相应的教材, 把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都考虑到教材里, 从而可以做到对症下药。

除了教材之外, 教师还可以编写相应的实验讲义。笔者教学中发现即使教师在实验开始时强调了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实验时还是总犯重复的错误, 如果教师一个个逐一指导, 速度很慢, 一堂课的时间有限, 无法全面解决所有学生的各个问题, 而且容易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 一有问题就等着老师来指导, 不去独立思考。如果有了实验讲义, 上机时就可以在明确要注意事项的前提下, 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熟练, 一开始时可以对着讲义做, 做了一遍后鼓励学生脱离讲义操作, 碰到不明白的地方再查看讲义, 如果对讲义上说明的要点有异议再询问老师。学生在这种层次过程中自然地会去独立思考, 更透彻地掌握所学知识。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也使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去为学生解决那些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实质性的关键的问题, 不用浪费时间去反复强调同样的问题, 使整个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

4 小结

本文介绍了目前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根据这些不足之处分析探讨改进的方法和手段, 主要希望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设计、教材编写等几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教学的设置更多地考虑实际的应用需要, 结合医学和信息技术的特点, 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运行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充分实现教学信息化。医学院校应不断努力, 完善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建设, 为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白春清.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2, 63-65.

[2]许四洋.从社会需求看医学信息管理学课程设置的变革[J], 医学信息学教育, 2000, 13 (8) , 416-417.

[3]尹俊华.见:尹俊华主编.教育技术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8;19-27.

教育设想 篇11

关键词:学前教育;钢琴课程教学;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钢琴课是为幼儿同培养钢琴教师的专业,学好钢琴是学牛将来走向社会工作的基本技能要求。钢琴课教学内容是钢琴课的重点所在,内容如果质量高,有利丁学牛学习,那么钢琴课教学质量就会提高,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与进步。如今的学前教育钢琴课的教学模式陈旧,内容不充实,严重制约了学牛的学习,影响了教学质量。

l 根据学生特点选取教材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材,教材的选取决定了教学内容质量的好坏,如果教材选取合适,具有较强针对性,内容衔接顺畅,那么学牛学习效果就会很好。因此,教材的选择应符合学牛的特点,从学生出发,以培养学牛兴趣,增加学牛知识储备,拓宽学牛视野为目的。

1.1 减少纯技术训练的练习曲的比例,增加富有音乐表现力的乐曲

目前的教学内客主要包括:基础训练、练习曲、复调等,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陈旧,认为想要学习音乐就先学好技术,却没有意识到,在钢琴教学中,音乐与技术并不冲突。研究表明,如果学牛一味追求技术,只注重指法训练而忽略了对乐曲本身的感受,那么将不利于培养音乐表现力。由丁学牛的音乐素养、基础知识、演奏能力等水平都不高,再加上学牛都已经成年,骨骼、于指关节等都已经定性,教师过多地强调技术类的练习不仅达不到提高成绩的目的,反而会使学牛产牛畏难心理,学习钢琴的兴趣会慢慢衰减。所以,教师应抓住学牛的特点,适量增加具有音乐张力的作品。例如,经典的小曲《致爱丽丝》等,或者将流行音乐改变成为钢琴曲让学牛练习,以此来提高学牛学习的积极性。

1.2 拓宽钢琴选材范围,增加中国钢琴内容

如今的钢琴教材中大多数还是选肖邦、贝多芬、莫扎特等大家的代表作作为教材。这些作品确实称得上经典,也能够培养学牛的弹奏技巧与音乐表现力,不过仅仅让学牛练习国外的大家作品未免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材内容应变得多样化,如与巴赫同时期的亨德尔的作品也能够使学牛用来练习复调;舒曼的《犴欢节》、门德尔松的《无言歌》等都是很好的教材,另外我国的民族作曲家的一些作品也应该编人教材,让学牛充分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1.3 加入四手联弹等合作性作品

艺术有多重表现形式,有个体性的,也有集体性的,正是这些形式多样的艺术才组成了如今色彩缤纷的艺术世界。同样钢琴也不例外,钢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四于联弹、双钢琴、协奏曲、合奏等。学牛刚接触钢琴时由丁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任务繁重,所以学校一般选择独奏进行训练,却忽视了培养学牛的合奏、伴奏等能力,这些能力同样很重要,所以,学前教育钢琴要培养学牛的合作演奏能力就要在教材内加入合作性的曲子,建议使用四于联弹与双钢琴。

2 培养儿歌弹唱与即兴伴奏能力

学牛以后进入幼儿园教学后会经常组织音乐教学,而儿歌弹唱与即兴伴奏会经常用到,因而学校应加强这方面技能的训练。儿歌弹唱需要学生能够弹出并唱出常见的儿歌,这是对学牛钢琴与声乐能力的训练;即兴伴奏是指在没有伴奏谱只有旋律谱的条件下为歌曲伴奏,在幼儿园教学中,这两项能力非常实用也非常重要。教师在教授儿歌弹唱与即兴伴奏时应将授课重点放在和声与伴奏织体的运用上。和声教学应以正三和弦为主要内容,副三和弦为次要内容,主要作用是增强音乐推动力。织体要选取欢快的、抒情的、进行的与综合的织体。在钢琴课上,教师应在训练学牛钢琴技能时与弹唱、伴奏相结合,例如在讲解车尔尼599时,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牛如何弹奏本曲,还要引导学牛做深入分析,使学牛了解这首曲子是六八拍的,属丁抒情曲,因而左于伴奏为抒情织体,和声宜使用正三和弦。经过这些分析,接下来再引导学牛利用抒情伴奏与正三和弦和声进行歌曲伴奏。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牛为一些儿歌做伴唱、伴奏,如《小白船》等。这样一来,学牛的儿歌弹唱、即兴伴奏与钢琴练习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另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牛的移凋能力,多做一些移调方面的练习,整体提高学牛的儿歌弹唱与即兴伴奏能力。

3 加入钢琴作品赏析、钢琴艺术史等钢琴理论课内容

学牛在学习钢琴弹奏时,不仅要学会实践,还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因此,科学的理论也是钢琴教学中重要的内容。经过凋查发现,如今的钢琴教学还是以技能训练为主,教师偶尔会讲授钢琴的理论知识,但是还远远不够。南丁学牛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有限,而且学牛的基础知识薄弱,基本都是从零开始,及时到毕业时,钢琴的水平最多也只能达到849水平。另外,学牛由丁身处学校,所能接触到的曲日数量非常有限,对教师的依赖性也较大,尤其是对曲日的把握,只能依赖教师的讲解而无法做到真正的独立学习。面对大量的钢琴作品,学牛能够通过练习而掌握的只能说是沧海一粟。而钢琴作品赏析课中,教师可以将一首曲目的风格、作曲家资料、创作背景、创作过程等向学牛讲解并分析,期间一直播放着这首作品,加深学牛对该作品的印象,使学牛全面了解该作品。这不仅对学牛的审美能力是一个培养过程,更能提高学牛的学习钢琴的兴趣。

教学内容中加入钢琴艺术史可以使学牛了解钢琴的发明,发展到如今所走过的沧桑历程。对一些作曲家的背景资料、作品特点,国外的几个钢琴学派以及了解在世界享誉盛名的即为钢琴家,通过这些内容,学生的眼界拓宽了,对钢琴有了更深层次的见解,有助丁学生学习钢琴。

4 束语

教育设想 篇12

一、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

1. 生源质量。

影响教育学硕士培养质量的第一个因素就是生源, 所谓“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源质量代表了各高校教科院或独立教育科研院所的水平, 是“门槛”的具体表达之一。研究生教育属于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 培养的是国家所需的高层次人才, 因此, 它对学生的理论基础、科研能力、综合素质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2. 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基本的学习方式, 是研究生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直接通道, 因此, 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环节会直接关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通常来讲, 我国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周期在一年左右, 在这一年的课程学习中研究生应该对所学专业及所研究领域有宏观的把握和深刻的认识, 能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研究范畴, 获取相关的研究方法并灵活运用。在我国, 一般将研究生课程分为三个类别: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初衷是为了维护研究生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设计, 其目的在于拓展研究生的专业视野, 激发研究生的学术个性, 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 应该讲, 专业选修课程是各培养单位培养特色的显著表现, 对培养质量的多元化产生重要影响。

3. 导师队伍。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 研究生教育需要导师的直接性深入。指导。导师影响着每一个研究生的具体科研领域, 指明了每一个研究生读研阶段的发展方向, 关系每一个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层次, 甚至对研究生未来的人生走向产生重要的思想启发或是间接指导, 他们是研究生培养的直接参与者, 也是研究生阶段性的导航者。因此, 导师队伍的建设对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显著的影响, 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锻造师。

4. 科研实践。

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又兼具较高科研实践能力的综合型高层人才, 只注重研究生的理论化素养则有“闭门造车”之嫌, 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另一重要区别就在于, 研究生重在科研实践, 重在将深厚、广博的学科理论通过大脑与双手转换为具有学术突破价值以及社会服务价值的科研成果。当前用人单位对“社会经验足、上手快”人才的大量需求造成研究生不能踏实从事科研实践, 花在社会工作中的时间远远大于科研实践, 这也直接导致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线下降。

二、教育学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入学门槛较低。

正如前文所言, 随着硕士研究生扩招的继续, 教育学硕士的培养也受到了重要影响。自2003年以来, 每年报考教育学硕士的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 但人数上的繁荣并没有带来质量上的春天。许多院校为了给本科没有教育学专业背景的学生补习基础知识, 要额外拿出大量时间和科研经费为这些学生开设本科课程, 平时的专业基础课为了顾及大多数跨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 也局限于基础而不敢深挖, 致使研究生培养计划大打折扣。

2. 课程设置“本科化”。

在我国学科体系中, 教育学作为一个一级学科, 在研究生阶段划分为教育学原理、教育史、学前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职业教育学等多个二级专业, 呈现出专业方向多、专业口径细的特点。表面看来, 专业划分的多样化有利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高专业研究的精度和深度, 为专业分工做好了准备, 但当前我国对教育学的分支研究滞后于教育学本身的发展, 这就致使教育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跟不上专业方向的设置, 教师的配备没有达到专业分工的要求, 因此, 就出现了课程设置趋向于本科, 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对所在方向研究的深化, 专业质量趋于模糊。

3. 导师队伍紊乱。

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教育学硕士扩招的一个典型特征在于, 大多数科研院校出现了一个导师带多个学生的情况, 而这一现象大多出现在教育学重点院校, 由于有些院校的某一方向为国家教育学重点立项研究站点, 每年会有数以百计的学生报考这一学校硕士点, 这就引发了一个导师带5个学生的现象, 甚至有些院校由于教师引进迟于学科硕士点的建设, 出现了一个导师带多个方向或学生与导师不在同一学院的跨界代导现象。

三、教育学硕士培养标准构建

1. 招生标准严格化。

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开端, 如何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首要环节。当前教育学硕士招收门槛低、招收范围广, 抑制了在短时期内培养高素质研究生的目标实现, 我们认为, 各招生单位首先要严格遵守《国家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办法》, 严把学生的基础理论关, 做到认真阅卷, “手不留情”。

2. 课程设置宽厚化。

课程设置是科研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它体现科研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体实力以及对教学工作的战略眼光。每所教育学科研院校都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课程建设规律, 教育学是综合性较强的大学科, 其内容之丰富、涉及范围之广泛、涵盖历史之长久是设置课程时必然要考虑的大背景。在对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各科研院校要着重体现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和延展性, 在安排专业基础课程时重点考虑内容的深厚性和思想的思辨性, 加强学生对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研究生主干课程的教学, 使他们在基础课程学习之后能够有宽阔的学术视野、多样的方法储备、深厚的思想积淀。

3. 导师管理科学化。

提高教育学硕士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强化导师队伍的管理, 制定系统的管理标准体系, 增强导师梯队的建设。首先, 要建立科学的导师遴选体系, 在用人的初始阶段就狠抓导师的质量, 筛选高素质的导师充实导师队伍。其次, 要解决“多导”向“精导”的转变, 减少导师带导的数量, 缓解导师精力分散的压力。最后, 要注重导师与学生研究方向一致性标准的建设, 逐步破除由于导师资源紧张而造成的“一导多向”的怪现象, 保证在导师队伍上维护教育学硕士的培养质量。

4. 科研实践有效化。

教育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其培养的教育学硕士应该具备教育科研与实践能力, 将理论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或实践行为, 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学科的实践特色。制定教育学硕士科研实践标准, 首先, 要关注社会对教育事业的新要求, 注意用人领域对教育学硕士基本素质的要求。其次, 教育学研究生不能仅仅依靠发论文的方式进行质量评价, 要注重建立培养过程的动态标准, 对学生的科研过程进行奖励、淘汰和竞争, 对科研质量进行全过程的把关, 从而给研究生以科研的压力与动力, 激发他们的科研潜力。

综上所述,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有特定的标准, 只有以标准化的培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放羊式管理、机械化培养所造成的质量下降、资源浪费的问题, 才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高质量的血液。

摘要:随着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我国教育行业特别需要一批具有深厚教育理论功底、精湛教育教学技艺、强烈科研创新意识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来推动我国教育走向素质化、能力化、创新化的轨道。但近年来教育学研究生不断扩招, 入学门槛与毕业门槛不断降低, 规模化培养、批量化生产加剧了教育学硕士生培养质量下降, 前景不容乐观。本文对当前影响教育学硕士培养质量的因素进行科学分析, 依据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以及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适时提出构建教育学硕士培养质量标准, 以促使我国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走向围绕质量抓保障的道路。

关键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安东平.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 2006, (10) :5.

上一篇:财务机构下一篇:《毛皮工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