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设想(共11篇)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设想 篇1
目前国际数学界普遍赞同通过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和在数学教学中推广使用现代化技术来推动数学教育改革, 数学建模通过“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求解数学模型, 回到现实中进行检验, 必要时修改模型使之更切合实际”这一过程, 促使学生围绕实际问题查阅资料, 收集信息, 整理加工, 获取新知识, 从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能力。数学建模将各种知识综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必备手段之一, 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因此, 有计划地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数学建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调查表明, 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建模比较感兴趣, 并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他们对于数学及其他课程的学习。用数学语言表达实际问题及其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表达数学结果的能力, 应用计算机及相应数学软件的能力, 独立查找文献, 自学的能力, 组织、协调、管理的能力, 创造力、想象力、联想力和洞察力。由此,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知识是很必要的。
那么在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应如何进行呢?数学建模教学本身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提高的过程。不同于传统教学, 数学建模课程指导思想是:以实验室为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 以问题为主线, 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工作。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利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数学建模以学生为主, 教师利用一些事先设计好的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查阅文献资料和学习新知识, 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讨论, 主动探索解决办法。教学过程的重点是创造一个环境去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增强他们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强调的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不是知识与结果。
总之, 为了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 高中数学教师应首先提高自己的建模意识, 除了需要了解数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动态之外, 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一些新的数学建模理论, 并且努力钻研如何把中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学教师只有通过对数学建模的系统学习和研究, 才能准确地把握数学建模问题的深度和难度, 更好地推动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发展。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设想 篇2
高中语文思维课写作课教学设想
绥棱一中语文组
孙海燕
思维课
一、课前准备阶段:
1、精研文本,择点发散。
精研本文,选择“可发散点”。
2、严密措辞,精致拟题。
在指导学生拟题时,要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方法
①简明性,即语言简练,立足点清晰,发散趋势鲜明; ②严谨性,即措辞严密,无表述含混、逻辑矛盾之弊; ③趣味性,即措辞新颖独特,能够激发思维兴趣; ④启发性,即措辞能够开启思路;
⑤客观性,即措辞客观中立,不糅杂个人的主观倾向,能够为思维活动保留一个宽松、自由的多角度发散空间。
在此,尤其要强调一下措辞的客观性。拟定论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深思熟虑、精益求精,引导学生严密措辞、精致严谨地拟题。
二、课堂落实阶段:
1、激发兴趣,启发思路。
2、精确点拨,精炼引导。
3.梳理、归纳主要有三个任务:
① 梳理思路,归纳观点,合并归类,将辩论中活跃的几种主要思路和观点清晰、明朗地罗列在学生面前;
② 分析出一些曾经在辩论中循环出现的矛盾焦点,反馈给学生; ③指出辩论时出现的一些明显的逻辑矛盾、知识漏洞和常识性错误,并带领学生共同予以矫正。
4、二次发散,二次辩论。
三、课后延展阶段:
1、针对引导,自我总结。
2、整理观点,论述成文。
四、思维训练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思维训练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二)思维训练要运用优美的语言。
(三)思维训练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四)思维训练要引导学生破除思维定势。
五、思维训练与思维品质、语文能力培养。
(一)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1、多角度。在训练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形成全方位、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
2、多解。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横向推进、纵向深入的各种方法,形成一题多解的习惯。
3、多变。在思考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破除思维定势,形成一题多变的习惯。
4、多用。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知识的贯通,形成“一材多用”的习惯。比如在分析了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0课《劝学》“学不可以已”的中心后,经过思维多向转换,学生还得出①学习要有恒心②学习贵在积累③学习要专心等中心。这样,我们在写有关恒心、积累、专心等话题的作文时,可以直接引用这些例子,从而多角度地利用了教材。
(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在教学中要抓住以下几个过程:
1、引导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的抽象过程。
2、对各种语文知识整理概括的过程。
3、对有关语文知识要领的背景、内涵、处延的深化再认识过程。
4、对事物以此喻彼,比较异同的过程。
5、对课文主题的归纳总结的过程。在以上过程的推进中我们还要整体上把握单元构思、每课要点,同时对精选语段开展读、议、讲、评、练,以求思维的深刻性。
(三)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这里的严密性,主要是指思维的清晰、准确,合乎逻辑而不紊乱。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辨析。
1、辨析课文中隐含的线索。
2、对事物正反论点差异的辨析。
3、对中心思想的正误与材料的完整性辨析。
4、以点带面,对普遍与特殊进行辨析。
5、对语言表达的有序性和规范性辨析。
(四)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这里的创造性,主要是指学生运用大脑储存的信息去发现和解决前人或自己未曾发现和解决过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还要强化以下几种“意识”:
1、抗外界因素干扰的意识。
2、突破暗示和原有知识圈的意识。
3、善于观察发现和探索问题的意识。
4、大胆猜想并勇于求证意识。
5、新角度、新观点地创新意识。
写作课
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思维,使发散思维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本能。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作文课内容:
各学年有层次有梯度地进行立意、构思、表达的作文专题训练 高一,从写作内容、写作方法的角度进行记叙文的发散思维训练;学习议论文写作选取立论角度,学习选择、使用论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学习横向纵向展开议论,学习反驳,学习辩证分析。
高二,缘事说理,学习写得深刻;学习写得充实,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高二下学期每个学生开始进行文体定位训练 设一定量的思维专题训练课,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开辟多种学生作文展示的渠道。
探讨并学习各种文本的思维形式,指导鉴赏和写作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文课课型::一是思维训练课,二是一般写作能力训练课,如审题、拟题、构思、布局等,三是文体训练课,四是评改课。
方法:(1)情境作文。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闭目沉思,心驰神往,眼前似有动人的画面闪过,脑中仿佛有一幕幕的往事叠现,抓住情境诉诸笔端,作文就成了一种快意的宣泄。
(2)思维材料激发。让材料内容与学生生活、思维实际联系起来,据此设计作文。
(3)材料激发。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影视片段、书籍章节、报刊选段等,指导学生写日记、说童趣、谈感受,以及看图作文、扩写、缩写、改写、续写等。
(4)文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抓准学生的思想脉搏。“现场写生”、“分析评论”、“编辑杂志”等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锻炼实际的写作能力。
共性程序:
1.给出思维训练材料进行思维训练,以形成一定的写作思维习贯。
2.课前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
3.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从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其它学科中获取写作素材。要求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
4.采取写读书笔记、随笔札记等形式积累写作素材,记录人生感受。
5.利用写作课,进行有序列的写作指导。根据高三学生的学情特点,指导分为7个训练专项,即:审题准确、立意独特、思路清晰、文题醒目、选材新颖、语言生动、文体分明。专门设计课时,进行强化训练。
小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设想 篇3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设想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信息技术已然成为连接世界的重要纽带,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新时期人才培养观的指引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理念的新课程教育正如火如荼的推进,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具有一定前卫性的新课首当其冲,成为新课改往纵深发展的桥头堡。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我制定了“以普及信息技术知识为基本授课指针,全面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实践水平”为先导的策略,将高中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的序列,并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吸收当前先进教育理念,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教改创新,取得了一些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推广意义的成效。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前世今生”
当今世界,以手机为代表的各种名目繁多的电子产品充斥了我们的生活,将我们置身于电子信息传送的区域大框内,并逐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必修课渐趋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其在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
显然,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固有的教学套路或体系尚未形成,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思路不清晰,在推行新课改的进程中难免“动作不走样”,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信息技术教学在某种程度上难度更大一些,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把握关键点,找准新课程理念与学科教学的契合点,摸索出一套科学合理、操作简单、行之有效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二、信息技术教学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课作为新兴学科,这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是我国现阶段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趋势所决定的。从我国高中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信息技术学科虽然光芒内敛,但已经呈蓬勃待发之势,其潜在能量正在不断聚集,只要任课教师教法得当,认真对其进行“雕琢”,光芒四射之日不远矣。
第一,信息技术教学体系不健全。信息技术教学课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明显不及,基本的学科体系也尚未建立起来。由于是新兴学科,所以师资力量配备远远不足,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科模式照搬现象相当普遍,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还没有明晰,“新马套旧车”成为该学科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形式。实践证明,传统教学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对其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发展速度形成严重的掣肘。
第二,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材料的更新速度让人咋舌,学校所用的教材往往刚出版,就意味着其固有知识已经过期了。虽然学生通过生活实际也获得了大量的信息技术知识,但毕竟不系统、不全面,再加上每个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程度不一样,在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最终导致学生学与教师教的严重决裂。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小康目标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电脑作为曾经的奢侈品也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电脑的普及时代不约而至。当代高中生,很多家庭都配备了电脑,甚至对其它一些尖端电子产品也并不陌生,学生了解的一些信息技术在教材中也有所体现,并被学生熟练掌握,但只是的广度和深度始终不能拓展、延伸,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需要系统的梳理方能步入正轨。
第三、教学方法传统、刻板。信息技术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理论知识必须借助实践才能得到强化,可见,本学科更加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程度。如果教师仍按传统教学模式授课,重理论而轻实践,那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同时,传统教法中如果极度缺乏创新元素,就会大大压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久而久之,学生的大脑就会被打磨成“容器”形状,因此,祛除传统、刻板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需要,更是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信息技术教学教法的改进设想。
信息技术课强调知识性与技能性的紧密结合,虽然在高中教学体系中被作为必修课进行相关配置,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其并未被列入高考考核中,由于“地位”无形中被降低,所以其被重视的程度也大打折扣。那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该如何开展呢?
第一,教师要苦练“内功”,提高教学水平。新课改背景下,“双主”教学格局基本形成,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步凸显,信息技术课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反观信息技术教学现状,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专业较为单一,多数都是临时抓壮丁,将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极速”转化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尽管其专业与信息技术较为接近,也受到过相应的信息技术培训,但其大多为年轻教师,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匮乏是其最大短柄,可见,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舞台上“演出”成功是难度很大的。
第二,加强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融会贯通。在传统教学中,课堂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常态格局,是一种陈旧而腐朽的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两者只有有机融汇在一起才能形成知识合力,发挥出“学以致用”的最大效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既有普通学科的理论知识传授功能,更兼具实践技能打磨和强化作用。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在课堂中多多联系生活实际,多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链接”,持续践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通过具体实例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对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造成巨大冲击,为新课程改教学改革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征途,对催发教师创新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情,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新思路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0(4).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设想 篇4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设置了4个系列共5个模块和16个专题的选修课程, 其中虽有数学探究、数学建模和数学文化等内容, 但对数学思想方法未作专题列及.本文将对高中开设数学思想方法选修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一些思考.
1 问题的提出
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的灵魂和精髓, 是数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一种指导思想和普遍运用的方法, 是铭记在人们头脑中起永恒作用的精神和态度, 是数学的观点和文化.它能使人们领悟数学的真谛, 懂得数学的价值, 学会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它能把知识的学习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有机地联系起来.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知识的本质, 它为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指导方法和解题策略, 为学生进行探究性数学学习提供了工具.波利亚 (G.Polya) 指出, 与其给人以死板的知识, 不如给人以生动、活泼的方法, 点石成金的策略、手段.对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来说, 最重要的就是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而数学知识是第二位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数学科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综观数学发展史, 大凡有所成就的数学家, 在数学思想方法上都有良好的素质, 他们从研究数学的成功与失败中探索研究数学的思维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诱发了数学家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促进数学科学成果的涌现.如果学生能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会对其终身的数学发现与创新有很大的帮助.无论是数学创新还是数学再创造, 绝不是数学材料、事实、知识的积累和增加, 而必须有新的思想方法的参与, 才会有数学创新, 才会有数学再创造.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们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本质认识, 是人们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过程中思维活动的向导, 拥有它, 就等于找到了数学创新思维的突破口.数学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这就不仅要求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且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在当今的数学课程改革中, 数学思想方法成为数学素质教育的推进器, 它传导着数学创造的精神, 对学生的数学创造意识施加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数学是一门主课, 传统的观点认为, 数学是抽象、严谨的学问, 很多学生在没有全面理解数学时, 就被灌输了数学枯燥乏味的思想.事实上, 数学有丰富多彩的内容, 数学思想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锐利武器, 正如爱因斯坦 (A.Einstein) 所说:难以想象数学作为不依赖于客观世界的形式思维的产物竟能如此巧妙的切合于客观实际.数学教育要有趣味, 学校教育就要打破单一的课程教学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感到学起来有兴趣, 学完了有用.而开展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一条使学生全面理解数学、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事实上, 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在具体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观念和意向, 是一种高层次的认知策略, 具有普遍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 故在后继的学习活动中对主体的思维策略水平有较大的影响[1] ”.这种高层次的认知策略与操作阶段的学习完全不同, 不能仅凭借一两节课或几个例题的讲解就能使学生完全接受和掌握, 也不能依靠生硬的说教或学生大题量的训练.《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未来发展的知识需求, 设立了4个系列共5个模块和16个专题的选修课程.这虽然为适应学生的个性成长, 提供了发展平台, 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仍然是零散的, 不系统的, 因此也就无法落实课程目标中提出的“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2] ”.“学生通过数学学习, 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应该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3] ”.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培养其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笔者设想, 在高中开设《中学数学思想方法》选修课程, 将“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专门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素养.果真如此,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就既有系统性又有实践性, 可以更好地发挥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功能和教学价值, 同时对学生形成数学观念, 领略数学文化的奥妙, 也是十分有益的.
2高中开设数学思想方法选修课程的必要性
高中开设数学思想方法选修课程, 是由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功能和教学价值所决定的.
2.1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充分体现了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
“数学在人类文明中一直是一种主要的文化力量[4] ”.数学教育的意义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修养, 这种文化修养既涵盖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推理严谨、言必有据和条理化的思维习惯, 也涵盖理解数学的科学意义、领悟数学的文化内涵、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等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方法统摄数学知识而成为数学的灵魂, 数学教育在本质上是传承文明、传递文化、创造新思想的一种文化教育.所以, 数学的学习和训练, 决非单纯地获取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熏陶, 提高文化品位, 陶冶一个人的品格和思维习惯, 提升个人素质的综合水平.数学不仅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核心作用, 而且对人类文化及文明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这种影响说到底是数学思想方法和创造性思维发挥了更为直接的作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 塑造人们改造世界的理性精神,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和生活质量, 为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2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有助于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美, 作为现实世界中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属性总和, 具有均匀、对称、和谐、秩序、统一、简单、奇异、新颖等特征, 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包括了上述美的全部特征.无论是数学学习和数学创造, 数学思想方法都具有至高无尚的地位, 它精巧绝伦, 奇美无比, 其美育效果非同寻常.它的美学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而且在于它给人以美的启迪, 有助于完善人的审美结构.从认识论角度讲, 学习者是由于受到了“美”的引导和启迪, 激发了兴趣和动机, 才显现出发现和创造愿望的.所以, 可以这样说, “数学美”是数学学习和创造的动因之一.数学思想方法是一道道绚丽多彩的耀眼光芒, 无疑是数学理性美的化身[5] , 它的美感因素和美育价值, 充分体现了数学发现的魅力和数学创造的精神, 它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地显露出令人叫绝的优美特征, 常常使人赏心悦目, 心旷神怡, 春风化雨般地启迪和激励着数学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并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精美”, 适时点拨和有意引导使学生在“数学美”的熏陶下得到美的启迪, 有利于认识数学的科学意义和文化内涵, 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以及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
当今时代, 最有创造性者得胜利, 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为青少年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把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世纪, 新的时代, 人们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中学数学教学而言就是要努力使学生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会创新, 逐渐形成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任何一门学科, 只有站在思想方法的高度上去审视和认识, 才能真正理解它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就中学数学教学而言, 数学思想方法比较零散的隐藏在教材之中, 只要我们深刻地感受、自觉地运用,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即可启迪创造性思维品质, 它无疑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极好内容.一旦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 就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 更透彻地理解知识、更灵活地运用知识, 在知识的获取、理解、运用过程中, 自觉地产生创新意识, 使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体现.所以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它正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
2.4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有助于优化学生的人格品质
从数学发展的历史和数学家们创造探索的过程可以看出, 数学家们始终遵循着数学思想方法所指引的方向从事创新活动, 而这种思想方法在其创新活动中又得以不断升华和发展, 使他们每个人都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理想、非凡的勇气和忘我的献身精神, 这正是科学创造活动本身对创造者提出的客观要求, 也正是创造者必须具备的人格特质.中学生作为未来科学发展的主力军, 其人格品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运用也理所当然的成为其桥梁和纽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可让学生认识作为数学精髓和创新基础的数学思想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对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生意志和自信心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在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中, 既能够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又能够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个性品质及沉着冷静、果断机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有序、有理、有条不紊的生活态度及习惯.而这种精神、品质和习惯对于其适应复杂多变的信息化社会是非常必要的.
2.5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有助于学生完善数学认知结构和提高数学素养
我们知道, 数学思想方法是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桥梁, 能够优化新、旧知识的组织方式, 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 它也是数学知识结构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再去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 学生就能够挖掘数学体系内在的、深层的意义, 对数学知识做出深刻的解释和理解.促进了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完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中的一般性原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它不仅有助于学习的迁移, 更有利于长久保持, 应用的范围也非常广阔, 可以随时运用于任何情景中的类似问题.数学知识的积累为数学素养的形成创造条件, 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是数学素养进一步完善的可靠保证.只有全面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才能真正领会数学的本质、掌握数学的真谛;才能在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点燃思维的火花, 疏通思维的渠道,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和开发;才能使学生在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愉悦中增强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逐步培养创新能力.
3开设中学数学思想方法选修课程的可行性
3.1 具备新课程理念的设计要求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数学教育“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2] ”.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 数学的美学价值, 数学家的创新精神[2] ”.并且在课程目标中更为清楚地描述道:高中数学课程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理解基本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 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和应用, 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2] ”.事实上, 《标准》在各部分的“说明与建议”中都要求引导和帮助学生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这充分说明,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能够将“数学探究、数学建摸、数学文化”作为选修课程, 那么将“数学思想方法”列为选修专题, 既是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和深化, 也是对“数学探究、数学建摸、数学文化”在结构上的补充和内容上的完善, 同时也是新课程理念的更好体现.
3.2 从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过程分析
数学教学内容始终反映着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这两方面, 没有脱离数学知识的思想方法, 也没有不包含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知识.根据学习心理学的观点, 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不断转化、不断迁移、智力技能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数学课上, 由于能力、心理发展的限制, 学生往往只注意了数学知识的学习, 而忽视了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即使有所觉察, 也是处于“朦胧”状态.而在学生接触过较多的数学问题后, 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逐渐明朗, 开始理解解题过程中所使用的探索方式和策略, 并能概括总结出来, 进而对数学思想方法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与应用.即学生能依据题意, 恰当运用某种思想方法进行探索, 以求得问题解决.学生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 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不仅有量的变化而且有质的飞跃, 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已经不满足于一种方法和一种模式, 而是进行多元化地思考和探索, 并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 事实上, 这正是学生数学创新能力提高的具体体现.
3.3 从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基本原则分析
渗透性、层次性、目标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构成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最基本原则[6] .从上述原则的实施过程可以看出,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应该在逐步渗透的基础上, 既要有明确的目标, 还要进行系统的实践活动.因此, 在反复渗透的过程中, 利用适当机会对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概括、强化和提高, 对它的内容、名称、规律、使用方法适度明确化, 逐步达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条理清晰、网络分明, 通过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 有意启发和引导学生共同构建数学思想方法系统, 形成科学合理的网络体系.如果随心所欲, 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就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熏陶, 不断提炼思想方法、活化思想方法, 形成用思想方法指导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良好习惯, 从而逐步构建起个体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
3.4高考专题讲座、数学竞赛辅导有借鉴作用
无论是高考专题讲座, 还是数学竞赛辅导, 就其形式和内容而言, 都是按照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方式进行的.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 学生通过对解题思想和解题方法的领悟, 进一步深刻理解了数学思想方法.为提高数学素养、促进数学水平和增强创新能力, 打开了宽敞的通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 高考专题讲座和数学竞赛辅导, 就其本质而论, 无疑是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在教学中的实施.
4 中学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基本理念
《中学数学思想方法》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应遵循以下的基本理念.
首先, 淡化形式, 注重实质, 将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中学数学思想方法》课程的开设, 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努力揭示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发生发展过程.为此, 在教材内容的选取、编写与实施等方面要冲破形式化的束缚.应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展现富有生命活力的数学思想方法全貌.通过典型例子的剖析和学生自主探究活动, 使学生认识数学本质, 关注数学知识的时代性、发展性、连续性、衔接性, 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 并从中感受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的过程.
其次, 学习数学史, 了解数学发展过程.数学发展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发展史, 通过学习数学史, 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来龙去脉, 更深刻地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发展中的作用.数学发展的过程, 隐含着数学家发明创造的过程, 它为我们提供了数学创造的经验与教训, 了解和学习与数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家传记是我们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 正如波利亚 (G.Polya) 所说的:“没有什么比看到数学发明的源泉 (与过程) 更重要了, 它比发明本身更重要.”
第三, 倡导合作学习, 突出数学文化.新课程标准把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追求的基本理念, 倡导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理所当然是《中学数学思想方法》课程设立所崇尚的.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 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 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同学的想法和认识, 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本质, 掌握思想方法, 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中学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应当在文本中反映数学知识的历史地位、社会价值和发展趋势, 凸现数学对认识客观世界与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要价值.同时要着力彰显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 数学家的创新精神, 以全面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第四,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提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数学课程改革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种变革的实质就是师生关系的重新确立.教师要从以往知识的讲授者、拥有者、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帮助者, 与学生平等、自由、合作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 这种师生之间平等、合作、交流的关系使得教师的教学权与学生的学习权能在一个适宜的平台上达到和谐.在这样的情景下, 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质疑、反思、提问、操作、实验、互相探讨, 平等参与教学过程, 建构动态发展的知识体系, 能真正成为数学知识的建构者、发现者, 不断地增进自信心, 增强理解力、领悟力、洞察力.同时也能不断增进师生相互理解、尊重、信任, 建立起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感受、体验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发生发展全过程的场所, 成为促成学生、教师、课程发展的重要园地.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的内容、数学教学方式、数学学习方式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 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因此《中学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鼓励师生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 充分挖掘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刻内涵, 深刻认识当代数学发展的技术特点.
参考文献
[1]季素月.数学技能教与学的若干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 2003, 12 (2) :27-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11.
[3]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33.
[4]张顺燕.数学与文化———在北大数学文化节上的报告[J].数学通报, 2001, (1) :1-3.
[5]傅敏, 等.数学教育研究新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5:240-243.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设想 篇5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设想
文章指出了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开设的现状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和考评等方面提出一些改革的设想和措施.
作 者:钱志祥 作者单位: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肇庆,52602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5)分类号:G623.5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 教学改革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设想 篇6
关键词:教学困惑;理论思考;多课型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19-01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困境
1、教材的困惑——“无味”。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是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求新、求变是其内在的要求。为此,而现行高中所有课程教材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变换次数是最多的。尽管如此,教材中的“基本事实”到达学生和教师手中时都已由“当前态”转变成了“过去时”。教材总是走不出“味同嚼蜡” 的尴尬。
2、教师的困惑——“难教”。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多数教师往往选择“重复昨天的故事”, 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调整和更新,使课堂教学内容教条化。常常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最容易教的课是政治,最难教的课也是政治。
3、学生的困惑——“厌学”。主要以成绩为核心的教学评价体系、升学的压力,加之无趣味无激情的教条化宣讲,无可奈何的“被动听讲、被动训练、被动记忆”。 所讲非所想,所教非所需,学生的情感、意志、自主性思维和道德人格的内化被忽视,导致学生的 “厌学”情绪与日俱增。
4、教学的困惑——“低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是采用班级课堂授课,从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师生关系不和谐,以“知识为本”,“一言堂”,“注入式”,缺乏民主;教学内容没有新意,不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出现“所讲非所想,所教非所需”的尴尬局面。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收效甚微。
二、对中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走出困境的理论思考
1、发展变化是客观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时代在变,学生的状况也在随之变化。教学中的困境,说到底就是能否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关系的问题。教师只有解放思想,做到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的统一,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教学困境。
2、传承与创新并举的现代教育理念引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育创新,需要体制创新,更需要教师的教学创新。教师的困惑,需要教师不断反思经验与现实实践的焊接。
3、创新教育观念是从“单课型”教学到“多课型”教学。进行创新教育,首先要进行教育的创新,教育的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原动力。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大胆革新教学方法,用灵活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
4、教育平等观念是“教师主导”加“学生主体”。坚持教育平等,就是坚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平等,充分发挥师生积极性,形成教与学的合力,即教学相长。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完全操纵教学过程的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三、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多课型”教学的设想与探索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近年来笔者进行多课型教学尝试,如“讲授型”、“演讲型”、“研究型”、“辩论型”、“参观型”、“讨论型”、“实践型”、“媒体讲座型”、“游戏升级型”等,有失败的痛苦,也有成功的快乐,总体感受收获不小。现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归结如下,以求教于同仁:
首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做好课型选择,课型选择要把追求最佳教学效果放在首位。
“多课型”教学要求针对不同课程、不同教材、同一课程中的不同章节内容,要采用不同的课型。课型的选择一定要与教学目的相配,要依据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课型。课型的选择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精心策划教学设计。搞好“多课型”需要教师进行精心准备、周密策划,要用“心”去做。只有重视教学设计,才能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抓住教学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才能做到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第三,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多课型”教学更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参与,强调师生应彼此尊重、平等相待,要求教师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揪辫子。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和诱导学生积极参加“多课型”教学活动。
第四,要立足学生实际讲究课堂驾驭艺术。如在“参与型”教学课堂讨论时,当学生不主动发言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寻找突破口,选准合适的学生带头发言,以便打破僵局。当课堂讨论激烈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适时点拨,将课堂引向深入,以节约时间,提升质量。教师要善于适时归纳总结,力求做到语言简练、道理明白、中心突出。这样,学生才能印象深刻,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总之,教然后知困,知困而后思变。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走出教学困境,愿“善教乐学,教学相长”的和谐教育能成为我们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旋律。
高中体育教学改革设想 篇7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项目班级,教学模式,运动技能,体育意识,规避方法
自从开始关注学校体育以来, 担心在不断的增加, 原因有二:其一, 学校体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但学校体育的现状与日俱下, 学生的体质大幅下滑。其二, 家长的法律意识增强, 不着要害的为自己的孩子争取一些利益。却不知他们的这种群体做法变成了学校体育不可逾越的高山, 更害了自己的孩子。
当今世界学校体育飞速发展, 也产生了很多新的理念。快乐体育、终生体育也都被人们所接受。但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却没有把这些体育意识植入学生的心中。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中资料表明, 我国体育人口中25岁以下体育人口占体育人口总数的30.47%, 以16~25岁最高, 61~65岁次高, 但到26岁后骤然下降, 下降幅度近10个百分点, 41~45岁降至最低 (4.82%) , 51岁后开始反弹。根据另一调查研究, 有50.3%终止体育活动的北京市女职工是在离开学校走向工作单位的时候。这种现状让我们不得不反思, 学校体育的路在何方?学校体育到底该怎么做?
根据调查, 毕业生离开学校后, 之所以大部分人中断了体育锻炼, 原因如下: (1) 工作忙, 没有时间。 (2) 家庭压力大。 (3) 没有运动场地。 (4) 没有运动技能。 (5) 身体条件不好。 (6) 没有玩伴。 (7) 没有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 在学校期间应该加强两件事, 一是运动技能培养, 二是运动意识培养。而运动意识培养又源于运动技能的掌握。现以高中为例设想了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方法, 此方法以掌握运动技能为主, 加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1 改变正常的自然班上课, 几个班级同时上课
1.1 准备工作:
根据高中体育老师人数和每个年级的班级数, 根据学校体育设施, 开设四到六个体育项目, 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在开课之前, 让学生进行选择, 并说明一旦选择高中三年将一直进行这个运动项目的教学训练。
1.2 上课。
三四个班级同时上课, 但不是按自然班级, 而是按所选项目, 几个体育老师同时上课, 既不影响体育的课时, 也没有增加体育教师的负担, 这样就可以保证单一运动技能的形成。但体育教师要改变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是要把运动技能的教授工作拉长到两年半的时间, 并要做好细致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是利用两年半时间让学生掌握一种运动技能, 提高运动兴趣,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和运动的重要性。
1.3 定期比赛。
正常上课、训练是枯燥的, 为提高学生兴趣, 每学期要组织教学比赛、校内比赛、校间比赛。教学内容要有理论课, 讲述该项目的历史、起源、技巧、战术和裁判法。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一运动项目, 并全面掌握运动技能和裁判的方法。
1.4 考核。
设定一个高的考核标准, 要求学生在高中期间运动技能达到一定的程度。
2 此种教学模式的利弊和规避方法
2.1 学生兴趣转移。
原因很多, 如与老师关系, 同伴关系、自身条件等, 不想选择最初的运动项目。
可以在尝试一个月后再最终定下所选项目, 一个学期结束后可以适当微调, 但一个学期后将不能允许调整。因为这是两年半的教学计划, 重新选已经没有时间了。
2.2 选的项目人数不均衡。
目前高中篮球、足球普及情况较好, 而其它运动项目会的人很少, 这很可能造成一种情况, 选篮球、足球的人多, 而其它的项目人很少。这种情况,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
(1) 正面宣传同学不了解的体育项目, 做好体育发展愿景。 (2) 组织同学观看相关项目比赛, 并进行精彩解说。 (3) 如果真是某个项目人多, 可以两个体育老师同时教授这一门课。
2.3 身体发展不均衡, 不能得到全面锻炼。
因为只在一个项目上进行教学训练, 学生的身体不能得到全面锻炼, 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解决。
(1) 利用体活时间进行其它体育运动, 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2) 在体育课上, 注意全面身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3) 管理好早操、间操, 让学生充分利用这样的时间进行身体锻炼。 (4) 应加入一定全身练习, 全面提高身体机能。
2.4 由于学习压力、升学压力、家长的压力, 难以坚持。
高中以学习为主, 升学为目的, 家长、教师、学校会千方百计减少其它与学习无关的时间。
(1) 正面宣传体育的作用, 劳逸结合, 增强体质, 为冲刺做准备。 (2) 教学时间为两年半, 既教学内容在两年半内完成, 高三最后一学期可以给考生让路, 也可以降低运动强度, 以帮学生休息为主。 (3) 邀请家长观看表演赛, 让他们看到孩子的成长。给家长做宣传, 让家长了解体育的重要性。
2.5 学生身体素质差, 难以掌握运动技能, 同一个项目班级发展部均衡。
高中的录取以学习为主, 不以体育为主, 难免一些学习好但身体素质差, 而这部分人不爱锻炼又是急需体育锻炼的群体。
(1) 第一、二学期一基础教学为主, 当运动成绩分层后, 可以进行分组教学, 或是分层教学训练, 提出不同的训练目标。 (2) 适当的减轻身体素质差的同学的训练负荷, 改善对他们的教学方法。 (3) 加强对他们的鼓励, 增强他们练习的自信心。 (4) 给予他们更多的展示机会, 提高他们练习的兴趣。
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在高中期间掌握一项运动的技能, 并达到一定的水平。一旦学生掌握的一项运动技能, 将来会自己寻找机会进行锻炼, 他们会在体育锻炼中体会运动的乐趣, 会在运动中找到自信, 也会因为运动, 多了一个交流的场所。终身体育意识会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假如这种教学模式能从小学开始, 初中巩固, 高中加强、大学发展的话, 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成为终身体育者。
参考文献
[1]程廷纪.改革现行高中体育教学的若干设想[J].四川体育科学, 2002 (3) .
[2]陈锦云.浅谈高中体育教学[J].宁德师专学报, 200, 113 (1) .
[3]饶爱蓉, 胡惠.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 217 (4) .
[4]管水法, 夏积仁.对目前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 200, 123 (6) .
[5]周晓明.论构建高中现代体育教学模式的新理念[J].浙江体育科学, 200, 224 (6) .
关于高中英语情景教学的设想 篇8
一、因材施教, 主抓重点
情景教学的设置并不是简单的进行对话的练习或者普通的情景表演。高中英语的情景教学应该有更充实的内容。在课堂上,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情景所涉及到的英美文化, 宗教背景, 人文历史等进行一些具体的有趣的讲解。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给学生讲了一下在英语当中见面时候打招呼的用法, 比如, 中国人习惯问“你吃了吗”, “你结婚了吗”, 但是对于英美人来说, 他们非常不喜欢见面的时候涉及到各种隐私, 所以我们在口语练习的过程中, 不能脱离实际的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要符合英美人的习惯。除此之外, 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班级, 还可以让他们理解一些英语中常见的俚语、委婉语, 甚至还可以给他们讲解一些欧美经典文学里的内容, 比如希腊神话传说, 圣经等, 让他们在了解欧美经典的同时对英语学习抱以更大的热情。这样不仅能让学习的口语和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还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让他们在应试教育中也能够得心应手。
二、大胆创新, 积极反思
高中英语不同于初中英语的重要一点, 是语法难度的加大。我们传统的语法讲解中, 一般是老师在上面用中文讲解, 学生在下面用中文记录, 老师再举例, 学生再记录。一节课下来, 学生听得迷迷糊糊, 老师也觉得疲惫不堪, 而且最后考试的效果并不好。其实我们何尝不能把情景教学也用到我们的语法中来呢。
英语的语法最重要的是运用其功能, 所以我们可以创新地用一些音乐、视频、文字、图片来展示语法的这些功能。利用直观的情景在学习中借助这些多媒体的手段, 创设合理的情景, 让学生进行感性的认识, 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让他们自己有求知的欲望来进行积极的探索。
比如我当年在教高中一年级英语第一个语法,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时候, 我给他们放了一小段邓小平同志的视频, 然后把他最为人所知的一句话,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翻译成中文, 接着我创设了一个简单的情景, 假如你是小平同志身边的家人, 朋友或者工作人员, 你应该怎么对其他人转述这句话呢?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 我再一一来纠正他们的错误, 肯定他们的成绩。
由此可见, 语法的讲解也可以是生动的、充满热情的, 关键在于你怎么让课堂从枯燥乏味当中解脱出来, 让学生真正的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当然, 课后还应该进行有效的反思, 因为一种手段不可能长期使用, 应该有更多丰富的教学手段, 以免造成审美疲劳。
三、拓展情景, 模仿演绎
语言的学习最重要的一点是模仿, 重复和记忆。中国的英语教育缺乏真实的英语环境,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欧美的小品、短剧, 并且让学生试着去模仿里面演员的表演和口语表达。
我经常试着给学生安排一些情景作业, 比如在以前老人教版英语教材中有一篇课文, 是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课文其实是非常枯燥的, 但是我让学生看了一下有关威尼斯商人中最著名的法庭辩论的视频片段, 并给他们布置了任务, 就是揣摩当事人的表情行为和口语, 然后再全班同学面前表演出来。让我觉得非常惊喜的是, 仅仅两天时间, 几个同学就非常好的完成了任务, 并且他们对戏剧中演员口语的模仿, 也非常让人欣喜。
对于十五六岁的高中学生来说, 记忆力和模仿能力正是巅峰时刻, 因此适当的对电影或者视频里的的情景进行模仿和演绎, 有助于他们产生兴趣, 也有助于他们口语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设想 篇9
用一句话来概括当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最大问题, 就是“课程实施缺乏生命的体验”。其中有教材任务设计、高考评价制度、教师教学智慧及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但更为关键的是由于抽离了学生的真实体验, 忽略了学生的生活, 信息技术教学无法走进学生心灵, 失去学生认同, 没有真正唤醒学生主动运用技术、信赖技术的意识, 课程价值被异化———原本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能力培养课程, 在当前的课程体系中沦为了跑龙套的角色。
可喜的是, 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重视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的“体验式教学”, 已经在实践中取得进展。但有些“为了体验而体验”的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有作秀嫌疑又为专家所诟病。所以体验必须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 扎根于学生真实的变化着的生活。其教学过程融“关照个性、体现尊严、实现价值”为一体, 不断给予学生“成功体验”, 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终极标准。因此, 构建一种以“生命体验”为基本特征、以“成功体验”为坚实基础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搭建一座贴近学生真实生活、自主需要、未来发展的体验平台并使之长效化、系统化, 就成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突破点。
二、信念:让学生体验并相信技术可能改变生活、发展自我、提升品质
我们构想建设这样一种平台:从学生的真实的校园生活出发, 激活学生关注现象及提出问题的意识, 鼓励学生运用相关信息技术观测现象、提出方案及共同决策以解决问题, 让每个学生在这样的平台上主动地表达和参与、展现和行动、协作和竞争, 使他们相信技术可以改变生活、发展自我和提升品质, 使他们相信运用技术可以预见自我的未来, 帮助他们将校园生活与人生规划有效地结合, 实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
这个平台肯定了信息技术课本身的价值。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处理技术、方法、原则等内容如果充分应用于实际的学习生活, 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
这个平台需要承认并发挥体验的作用。“知行脱节”是制约信息技术学习效果的关键。所以, 提供“行”的最大可能, 丰富其体验, 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实现“可用———会用———要用”的递进。
这个平台需要借助学校生活与学生未来生活的有机联系。要给予学生“成功体验”和“角色扮演”的机会, 帮助初步设计自己的职业及人生, 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科学严谨的精神、自主合作的意识及主动进取的品质, 为自己的人生幸福奠基。
三、构想:建立学生信息中心, 融生活经验与技术支持为一体
我们构想的学生信息中心, 其内涵如下:
“学生做主”。明确学生是信息中心的主人, 强调“源于生活、基于学生需求, 有合理的任务驱动, 有学生参与的广泛性”的活动设计, 顺应和尊重学生渴求改善校园生活以发展自我的天然愿望, 以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 使体验彰显生动性、真实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技术保驾”。学生只有运用信息技术才能实施活动, 各环节都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及应用相关信息技术, 通过对比与交流分享经验, 趋向最优的技术发展。学生通过合作, 在技术支持下, 有效改善校园生活, 使自己和他人受益。
“中心控制”。既要强调机构的系统完整, 又强调合理分工, 以保证信息中心运转的规范和长效, 且使每个参与者的各种能力得到相应发挥和提高。
我们设想的学生信息中心设置如下:
1. 技术机构包括
(1) 媒体中心。运用音视频编辑制作、文字处理、动画制作、图形图像处理等技术。负责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校报。
(2) 数据中心。运用数据库管理、程序设计、数据处理等技术, 负责学校各种活动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处理, 根据数据进行预测和总结。
(3) 网络中心。运用相关网络技术, 负责校园学生网站、班级主页的建设、更新、维护等。
2. 管理机构包括
(1) 决策中心。负责任务的设置和决策的发布、与学校行政机构的沟通。
(2) 人力资源中心。负责成员的招募、小组的构建、人员的考核及调整。
综合来说, 学生自主创建的集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学生信息中心, 其运转流程为:学生研究并确定活动方向、进行任务设置、选拔组织学生、研讨实施方案、技术培训应用、民主科学决策、管理实施监督。
四、论证:构建学生信息中心的价值和附加值
我们所构想的学生信息中心, 通过设计大量的基于学生生活、兴趣、未来规划等有创意的活动, 直接关照现实生活又指向学生的未来发展, 将会产生巨大的价值。
首先, 学生现有信息能力增值。学生信息中心, 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 让全体参与者广泛、主动、有机地运用信息技术, 使学生原有的信息经验和能力在自我发展中不断增值, 使学生走进“浸入式”学习氛围和“我主动、我选择、我努力、我创造、我成功”的闭环, 使学习变成了“我的需要”, 使生活变成“我的选择”。
其次, 信息技术课程增值。学生信息中心提供的丰富体验情境, 经由信息技术在学生真实生活中的应用, 让参与者体验运用信息技术关注校园生活、发现问题并寻求信息技术支持的过程;体验基于信息技术促进科学决策形成的环节及解决问题的成就;体验运用不同信息技术分工协作、交流分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 让学生体验从简单地运用技术到以理性和道德来选择并科学使用技术的转变, 使信息技术教育真实化。
高中地理新教材编写的设想 篇10
作为地球表层生态系统的最高等级, 人类不仅是地理环境的最大再造者, 而且也是地理环境的最大破坏者。正是人类所具有的这种双重性, 决定了人地关系发展和演进的关键取决于人类对周围地理环境的认识能力和状态。在现代教育体系中, 高中是基础知识教育和进入专业教育的最后一级阶梯。一部好的高中地理教材可以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正确认识植入到教育对象 (高中学生) 的头脑中, 从而为这些未来成年人的行为取向奠定一个坚实的知识平台。这正是新的高中地理教材“以人为本”的基本宗旨所在。
二、建立新的框架体系
今后高中地理新教材将必修部分分为地理1, 地理2, 地理3三个模块, 每个模块相对独立。模块1主要介绍地理环境, 模块2介绍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模块3建立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上, 综合自然、人文知识, 以典型区域分析为前两个模块提供实证素材。
具体而言, 在模块1中, 第一单元是“宇宙与地球”;第二单元是“认识地球”;第三单元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能量交换”;第四单元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可以看出整个模块的教学体系是按由远及近, 由整体而局部的线索来组织的:首先介绍的宇宙是人类生活的外部环境;然后是人类生活的地球, 包括地球自身结构、圈层构造、属性等;之后讨论人类所生存的地理环境形成过程;最后一部分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框架结构紧紧围绕“人类活动”这个中心, 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模块2的章节顺序依次是“地理环境中的人”“地理环境与生产活动”“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城市”“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整个模块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人”而展开:开始第一单元介绍“人”本身, 包括人口增长及分布、迁移, 环境的人口承载力;然后第二单元介绍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包括对工业、农业等方面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进行的, 因而第三单元介绍了人类活动在地域之间的多种联系方式;由于城市是人类各种活动的最重要场所, 第四单元谈了城市与城市空间、地域结构, 以及城市化的内容。最后一单元在前面基础上论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观念, 引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看出模块2整体突出了“以人为本”, 紧紧围绕“人类活动”这个中心。
模块3在第一单元中首先介绍了区域的含义, 通过国内外区域实证, 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了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第二单元通过多个国内外典型区域实例分析, 从5个角度探讨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第三单元介绍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包括RS, GPS, GIS。
总之, 必修课的三个模块相互联系, 融合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 具有系统性强的特点。同时突出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
三、优化地理教材内容及表述
1. 课文的组织
教材初步设想以单元、节的结构来组织。教材内容主要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章前导读”主要提出地理问题, 突出本章重点;“正文”中每节由课文、阅读材料和活动组成, “习题”在考查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总结引申”讲述每章的核心内容, 并对所学内容扩展, “进一步阅读书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
2. 知识和技能的选择
教材在选择地理基础知识时将注重其实用性、发展性。例如, 在阅读材料中选择“全球变化”等地理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讨论农业问题时, 可以通过“伊利模式”来介绍农业的最新进展──生态农业。教材还将注重对地理技能、地理思维的培养。
3. 教材表述方法的设计
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设想 篇11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当前,各年级层次的数学考题,都给我们以往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教法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引。
从新型试题上分析,与以往相比,新试题较侧重测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减少了对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的检查。另外许多测量题的解法空间有所拓宽,目的是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广度。
从学生解答情况分析,概括为“不授不会,新题不会”。就是说,题目所涉及的知识是教师没有在课堂上讲授的或讲授得不全面的,学生不会解答;题型新颖或问题方式不同于课本题目的,学生不会解答。究其原因是我们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方面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今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新的思想和方法。以下就是本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点体会:
一、要教会学生学习
1.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教师首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私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等;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课堂后段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数学阅读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以及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
2.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这样来进行:
1.提出问题:(a+b)2=a2+b2成立吗?
(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
2.引导学生计算:
①(a+b)(a+b)= ②(m+n)(m+n)=
③(x+y)(x+y)= ④(c-d)(c-d)=
3.导学生发现
①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a+b)2
②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2±2ab+b2
4.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a+1)2=?
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 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不思索或少思索,教材上是什么样的问题题型,学生就只会解什么样的题型,缺乏灵活性、創造性等种种不良情况的存在,今后数学教师应当主动大胆实施“创新教育”
1.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例如引发学生交流、讨论、表现……),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使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 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2.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多思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的解法:
例1 解不等式 3(1+x) 解:去括号,得3+3x 合并同类项,得2x<6 不等式两边都除以2,得x<3 “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创设问题”教学,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 ②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 ③如何消除这些差异?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等……是朝着解集的形式转化的目的后,对于解不等式 ,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创造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 3.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热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2)设计开放题(题目的条件不充分,结论有多种性)例如:“比较大小:5a与3a”,就是一道很好的开放题。以上两种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解答出来,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点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将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作为众多数学老师中的我,一定会为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而努力奋斗,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