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研讨

2024-11-16

高中数学教学研讨(精选12篇)

高中数学教学研讨 篇1

新课程重要的是一种理念转变, 并不是一种模式的固定.教师应该关注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去转变, 要明白教师不是照本宣科的施教者, 而是带领学生探索新知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为了让学生在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建构新知, 教师应该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给足学生思考空间与时间.

实施素质教育, 可以说教学是主渠道, 而课堂是主阵地, 因此, 为了使学生在学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 发展其探究能力, 培养其自学能力,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 这也是当前数学教学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几点认识

1.新教材体现学生的认识过程

新教材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思路, 让学生亲自理解知识的产生以及发展的过程, 使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经历一系列的质疑、比较、判断、选择和相应的综合、分析、概括等的认识活动, 进行多种观点的比较、论证和碰撞, 从而得出结论.这种方式的教学能使学生达到真正的理解和巩固.

2.新教材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更新

新教材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新教材下的教学要求教师从课程的阐述者以及传递者中解放出来, 转变角色, 成为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以及参与者, 使教学成为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的过程.

3.新教材下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教材要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 充分发挥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 使学习变成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升的过程, 成为一种自觉的精神解放运动.同时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培养良好的观察、自学、实验、思维、创新的学习方式.

二、如何恰当使用新教材

教材是数学课程一个主要载体, 同时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 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根据.但是教师不能一味的崇拜教材, 依赖教材,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面对教材变化, 应思考在教材文本变化的情况下, 需要怎样对教材的地位、意图、作用以及整体布局有一定的了解.此外, 在教材的处理上也不应该是盲目的, 同时对教材中蕴涵的新课程理念也要有准确的领会和把握, 并能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三、数学新教材教法的实施

1.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目的在于保持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新异刺激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并进而训练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加速汲取知识的能力.

2.教材的每一节课需要从“思考”开始.“阅读与思考”可以使学生养成阅读自学的习惯.“实习作业”为学生形成积极多样的、主动的学习方式深层次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设置适当的问题情景, 从而引导学生去观察、归纳、猜想、推理, 进行自主探索.书中所设置的“探究”、“探究与发现”等项目可提供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可以促使他们在小组的讨论或者全班的交流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习.

3.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 应该应用于生活实践中.近年来在不断深化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 数学的应用意识也得到充分的重视.无论是在情境的创设上还是在引入课题以及例题的设计上, 与以前的任何一套教材相比都显得更加的贴近生活, 数学应用应该贯穿教材的始终.

(1) 在习题、例题中适当增加相关的应用问题, 用来提高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通过丰富的实例, 从实际背景引出数学新知识.

(3) 教材设计的“阅读与思考”涉及广告的数据的可靠性, 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等, 既让学生长了见识, 又能让学生深刻感觉到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妙用.

(4) 教材设置的“实习作业”, 使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学会应用, 从而使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困惑

1.由于高中数学新教材标准的原因,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能会对有些内容的安排感到不适, 例如不讲排列组合就讲概率等.

2.对于新教材中所增加的一些新内容, 比如算法、统计中的回归方程等, 在高考中有多高的层次要求等把握不好.

3.对于算法中有些案例的程序, 所编写的好像并不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习惯.

综上所述, 教师只有深刻理解了数学新教材内容的实际意图, 把握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才能不断更新教学的理念, 从而最终达到真正激活课堂、激活学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高慧明.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对人教A版数学教科书3 (必修) 的学习、教学与思考 (专稿) .2008.

[2]耿贵文.问题——阅读——研究:新教材的新教法尝试.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0 (6) .

[3]王丽.在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2009 (9) , 5卷.

[4]于秀兰.新教材研究性学习教学高中数学之我见.教学天地.

[5]吴杨.浅谈高中数学新教材“数列”一章.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5-2.

[6]张惠敏.如何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9 (7) .

[7]胡兰, 吕忠.适应新教材, 探索新教法——谈普通高中数学新教材的教学.江西教育科研, 2000 (12) .

[8]梁远榕.加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学习与研究, 2009 (9) .

[9]杨志文.高中数学新教材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认识.中国数学教学参考, 2009 (6) .

[10]罗锦华.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几点认识.陕西教育, 2009 (6) .

高中数学教学研讨 篇2

刘付玲 2013.11.6 2013年11月6日,新泰市教研室组织的高中英语教学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在新泰市教研室英语教研员徐勤利老师的带领下,新泰二中、汶城中学高一和高二年级的英语备课组长来我校参加了研讨会。

参加研讨会的各位老师到达我校后,在我校成云娟主任和英语老师的陪同下按照会议安排参加了我校两位老师的公开课。

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是万光霞老师一节语法课和牛彦芬老师的一节讲评课。万老师编制了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使枯燥抽象的英语语法变得生动易理解。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所学内容进行充分的练习和巩固,体现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牛老师针对高一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的实际情况,重点抓学生的词汇关并在讲评试卷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题目中词汇的积累。牛老师结合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很有裨益。

第四节教研室徐老师和我校成云娟主任主持了评课活动。各位老师踊跃发言,成云娟主任和教研室徐老师最后总结了两节公开课在授课过程中和所用学案的优缺点,并对今后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下午参会老师们认真聆听了教研室徐老师传达的泰安教研室的指导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下半学期的教学进度、工作目标等;然后教研室徐老师安排编制下周期中考试的试题,对试卷题型、难度等做了相应说明并进行了任务分工。大家还交流了平时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交流完毕后,研讨会顺利结束。

高中数学教学研讨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整合研讨

一、概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及途径方法

1.基本内涵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指的就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为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此来提高学科教学的品质与效率。应该注意的是,这种整合不是把学科教学整合到信息技术中,而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去,在此基础上支持学科教学、服务学科教学。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我认为主要有三种方式,分别为:视信息技术为学习对象、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信息技术充当学生学习工具。

2.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基础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系统论,二是教育心理学理论,三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其中最核心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又分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三个小分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又可以分为教育传播学、技术主义与人本主义、数学教育理论等内容。

3.途径方法

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主要有三种方式:(1)视信息技术为学习对象,即转变以往单纯培养学生某一学科知识的方式,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其他学科能力作为整体整合目的。(2)信息技术作为老师教学工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创设出不一样的教学情境,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后续思考、评价教学、反馈意见等流程。(3)信息技术充当学生学习工具,即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采集、整理和分析各种信息资源,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价值。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三种教学模式

1.情境演示型

情境演示型教学模式一般应用于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初级阶段,多是由教师个人自行分析规整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出图、文、声、动画的演示课件,动静结合、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从而为学生创设出趣味多多的教学情境,最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解决知识难点,从而调动学生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数学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妙用信息技术编织明晰的知识脉络,进而帮助学生建构出清楚明白的数学知识框架。

比如,老师在讲授“三角函数”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开发的课件“正弦函数的复合变换”,清楚明晰地为学生展示函数由y=sinx到y=Asin(ωx+φ)+n的变换的全过程,将“横向伸缩”“纵向伸缩”“横向平移”“纵向平移”这几种函数图形变化形式进行随意的转换与变动,最后还可以利用“重复播放”这一功能再次播放整个函数的变换全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正弦函数”知识点的认知与理解。

2.沟通合作型

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就是将高中数学教学完全放置在空间自由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中,整个教学过程变得轻松、便捷和高效,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迅捷与便利。“沟通合作型”这一模式就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不过此处的沟通合作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合作,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成效方面远远超过了传统教学中分组讨论,使“教”与“学”的沟通合作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比如,老师在讲授“统计”这一大章内容时,老师可以借鉴此章中“结婚年龄的变化”这一统计活动的形式,尝试开展一次“高中生晚上入睡时间差异”的统计活动,由老师组织班级学生走进校园展开调查,做好数据收集的工作。如此大量的数据,单纯依靠人力进行统计极其繁重,此时老师便可以分配给学生具体任务,借助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完成整个统计活动的数据整理、分析与统计,在师生沟通合作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做好数据整理工作,进而完成整个学习任务。正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娴熟使用,整个数据统计工作才能变得简单易行,“沟通合作型”教学模式才能开展得顺风顺水。

3.自主探究型

处于信息技术应用课堂的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此种模式也更好地“解决了问题”,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和图形计算器在“问题空间”中积极探究。

比如,老师刚刚解释完“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基本概念,便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当a>1时,指数函数y=ax与对数函数y=logax的函数图象是否会相交?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老师不必急于回答,可以利用网络教室的《几何画板》在统一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ax与函数y=logax(a>0,且a≠1)的图象,并将底数a的值设置为可变量。做好这些准备工作以后,老师可以邀请学生上台亲自调整a的数值,从而观察得出问题答案,答案为可以相交,且有一个或者两个交点。这种“自主探究型”的教学模式,很好地诠释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价值与意义,而且彰显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过程中的要点分析

1.做好整合前期准备工作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催生的产物,它经历了发生、发展直至成熟的全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与此同时,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它需要老师与学生两个主要对象的密切配合、相辅相成,从而推动整个整合过程不断前进。因此,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过程中,要给老师充分的实践和空间去适应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加强培训老师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要端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态度,引导他们适应新型的课堂教育模式,从师生层面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2.教师主导地位不可更改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后的课堂教学,真正将学生推向了课堂主体的位置,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即使如此,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放弃老师的课堂主导地位,优质的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现如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现象已经比较普遍,经笔者个人的审察发现,学生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课堂学习中拥有极大的自由空间,他们能够很好地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但也更容易陷入盲目学习、沉迷网络的问题现象,此时便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和鼓励,因而说教师课堂主导地位不可更改。

3.平衡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是一种新型且效率较高的教学方式,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教学设备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整个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习享受,因而受到广大高中生的追捧与欢迎。但必须注意的是,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必须把握好“度”,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同样如此,所以,老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务必要掌握好节奏和尺度,学生自身能够完成的学习任务绝不依靠现代信息技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枯燥乏味且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便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其生动化、形象化、趣味化,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此可见,把握好传统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平衡点可谓是极为重要的。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改进、革新、实践,从而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优化问题。应该明白的是,这个课题在进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测的意外情况,但如果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现代信息技术定会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朝着正确方向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李莉.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袁明珠.高中数学探究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3]蔡茶米.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行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高中数学教学研讨 篇4

一、教研新形式———对话、课堂观察

毫无疑问, 评课专家与选手对话、课堂教学观察团、课堂观察表是本届研讨会几大亮点。这远不只是一次研讨会形式和程序的变化, 而是可以成为教师日常教研活动的经常性内容和教学评价形式。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八位评委, 有大专院校教师、省级教研员和一线优秀教师。每节课后都有10分钟的评委与执教教师面对面的问答式互动交流。这场对话使教师有机会在观摩了课堂教学展示后进一步了解执教教师们的教学感悟, 分享执教教师的教学理念。评委们根据课堂情况提出了切合实际的问题, 引发了听课教师对课堂的进一步思考。此外, 本次研讨会组织了79名课堂教学观察团成员参与评课、观察、记录等环节。观察团成员包括各省推荐的骨干教师和各级教研员。大会为观察团提供了课堂观察表。课堂观察表从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和教师素质等几个方面对影响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描述。课前, 听课的教师认真研究课堂观察表, 阅读执教教师的教案, 全面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 并确定自己的观察角度。这使听课过程不再盲目, 大大提高了课堂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

当前, 一线教师正在更深入地探索如何将先进的课标理念进一步运用到高中课堂上。在有条件的地区, 采用有目的的课堂观察和与专家对话这样的模式将加速教师的成长。而在没有条件与高校专家合作的地区和学校里, 开展有目的的课堂观察和同事之间的专业对话同样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技能发展, 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本次大会无疑是对与会教师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教研方法的培训, 这对促进教师掌握新型教研方法, 加速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无疑有着长久而深远的意义。

二、教师新能力———整合教材

《标准》指出, 教师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根据课程的要求, 对教材进行分析, 对学生的需求和水平进行深入了解, 并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 补充和调整教材的内容, 创造性地完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1) 可见, 挑选符合学生和课堂实际的教学材料, 并进行有效的加工和课堂教学设计, 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在本次研讨会上, 北京、浙江的执教教师采用的是非教材材料授课。例如, 来自北京的张晋芳老师挑选的是Attracting Children to Museums, 来自浙江的蔡晓佳老师选用的材料是Things I Wish I Had Known When I Was Younger。从实施的效果来看, 他们选用的材料有时代性、基础性、科学性和思想性,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对教学材料进行了有效的改编, 在忠于原文主题和文体的前提下对有些语言进行微调, 使文章难度符合或略高于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这些材料的使用更好地体现了教师对英语课程标准的理解。例如, 浙江蔡晓佳老师所选的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拓展性, 改编后的材料无论是语言上还是思想内容上对学生来说都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组织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通过灵活运用阅读策略, 调整阅读材料的顺序, 先易后难, 以倒推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找过渡句和主题句,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和运用文中的重点词组和句型, 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教材是实现教学意图的载体, 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在诸多教学因素中, 教材与课程标准是相对稳定的教学因素, 而教学环境, 尤其是教学环境中的学生却是各个不同的。把这些变化的和不变的因素有机整合起来,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 使之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三、课堂新思考———落实阅读课的任务

高中的英语阅读课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 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相对于初中的阅读课来说, 高中的阅读文章长, 信息量大, 语言知识丰富, 如何处理好阅读课型是广大高中英语教师研讨的重点。目前比较成熟的阅读课型有“读—听说—写”模式、语篇“三主教学”模式、图示法阅读教学模式。 (2)

然而, 无论是运用哪种教学模式, 广大教师最关心的问题是完成每一套模式的各个环节需要多少时间, 时间上是否有保证。在观摩课上, 许多教师在课堂时间分配的问题上都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首先, 这些执课教师对自己的课型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几乎所有的阅读环节, 都给足了阅读时间。在设计教学任务时, 他们注重支架搭建。例如, 北京的张晋芳老师、浙江的蔡晓佳老师、上海的王冠老师都在学生阅读前或阅读中根据阅读材料的难度, 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进行在语境中学词的活动。这些词汇学习的深度都以能够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为依据, 以完成阅读理解任务为目的。这样既扫清了学生的阅读障碍, 又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同时, 我们也看到, 一节阅读课也有可能完成不了一个完整的“读—听说—写”环节, 这时就要求教师把一节课的任务设计到相对完整, 利用更多的时间完成整篇文章的阅读。

此外, 多位执教教师对阅读任务的设置都是循序渐进的, 既突出重点, 又丰富多彩。他们都较好地设计完成了大家熟知的阅读程序:预测—粗读—提取整体信息—检查表层理解—细读—了解文章细节与段落之间的联系—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言外之意—赏析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如果说, 执教教师之间有什么差别的话, 那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文本上。在这个问题上, 浙江蔡晓佳老师和上海的王冠老师不仅有这样的意识, 而且把它们演绎得非常到位。例如, 蔡晓佳老师在课文理解中多次在学生回答了文本表层的理解性问题之后进行追问, 而学生有个性的回答也使得阅读课的理解走向深入。王冠老师则考虑到了智能多元的特点, 通过图示的方法, 利用学生视觉—空间智能来帮助学生完成对文本的理解。

由此可见, 一节好的阅读课除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层的信息外, 教师还需要考虑文化背景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优秀的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英语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如逻辑、哲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素养, 这样教师才能够在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方面正确引领学生。

四、教学新技能———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引导

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培养是本届观摩研讨课上的又一亮点。几乎所有执教教师都能根据课堂内容, 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培养。其中, 哈尔滨的吴霞老师和北京的张晋芳老师尤为瞩目。吴霞老师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预测、寻找关键词、归纳、设计节日、展示设计成果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掌握多样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张晋芳老师则步步为营, 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体验和运用阅读策略, 在发现文章图式结构的过程中发展多元智能, 在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乐趣。

本次研讨会的课堂展示还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它们定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对认真观察和思考这些亮点的教师产生积极的影响。

自从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出台, 广大英语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接受培训, 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不断提升对英语课程标准的思想体系和精神实质的领悟, 在教学实践中调整步骤, 将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变为课堂中能够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的教学活动。身处改革大潮中的教师有时难免会感到彷徨和无所适从。有幸的是, 近年来两年一届的全国中小学优质课竞赛 (后改为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 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榜样。现在, 随着课改逐步走向深入,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技能的教学有了明显的改进, 但是词汇和语法教学却仍有许多不足。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是高中英语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难点, 如果词汇和语法教学课堂也能进入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 相信在专家的引领以及中小学教师的积极参与下, 词汇和语法教学课堂也会绽放出亮丽的色彩。因此, 笔者建议下一届研讨会增加语言知识学习课型。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安徽省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研讨心得 篇5

安徽省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研讨心得

赵林家-----2013-11-18 今年全省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于11月12日在蚌埠市第三中学举行。学校安排本人前去学习。蚌埠三中是一所省重点中学,学校高端、大气、上档次。在每年高考中,升学率仅次于蚌埠二中位于蚌埠市第二名。本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安排三节公开课,分别由马鞍山二中王忠文老师,安师大附属中学顾涛老师,蚌埠三中王娟娟老师授课;一堂专家报告,由人教社生物室主任谭永平教授作报告。王忠文老师是安徽省特级教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获得省级、市级、国家级以及奥林匹克生物竞赛奖,他的研讨课题是: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运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实验,指导学生制作装片,使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教学效果很好。顾涛老师是2012年省优质课第二名。研讨课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王娟娟是一位年轻老师。通过三堂公开课的学习感触很深。以下是本人的一些心得体会。三节课的课堂都体现了三个共同的特性:充分性、科学性、逻辑性,即准备的充分性;内容安排的科学性;前后知识的逻辑性。在教学过程中其中导入都简明扼要、朴实,并没有什么多么新奇的导入,节省了时间,这一点很值得借鉴。教学过程中有适当的提问,有思考,有反馈,有练习,有学生讨论,动手,游戏。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三位老师都有一个重要的亮点,就是无论学生回答的是对还是错,都没有出现老师没理他们的现象,都逐一分析解答。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通过这次学习感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

高中数学教学研讨 篇6

关键词: 创新 研讨 主动性

研讨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自主学习、讨论、探索的教学方法,利用这种创新式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达到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效果。把研讨式教学法进入课堂使学生不再一味接受填鸭式教育,而是充分地让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一、高中生物研讨式教学现状

1.部分学校对研讨式教育方式认识不足

虽然现在国家提倡培养新型人才,新课程教育也提及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但由于众多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学校长久以来习惯了接受传统教学方式,片面追求升学率,所以研讨式的新式教育很难全面顺利普及。因此,目前只有部分提倡并响应创新活跃教育方式的学校在开展研讨式教学法,而其他学校对此方面的重视还不够充分。这就造成研讨式教学法无法全面普及,同学们还是不能接受到开放自主、创新活跃的教学氛围,使研讨式教学无法有效地造福于学生。

2.实验设备不足致使生物学习环境缺乏

生物学这门学科需要充分的实践学习,因此想要学好生物就要有良好的实验环境、精准的仪器和充足的材料资源。可是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拥有良好的硬性条件,导致一些同学还是在破旧落后的实践环境中学习生物,这必然导致他们对生物知识的认识不够清晰充分,同时这样对高中生物研讨式教学法的开展也有很大阻碍。

3.知识结构和教育方式无法完全契合

新版高中生物教学材料中的知识含量和分布情况都有创新提升,其中部分知识适合开展研讨式教学,这点相对于原本的高中生物学习方法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跃升,可是对新课程的改革又有不足之处。例如,当前的新课程高中《生物》教材只注重了知识内容和框架有利于研讨式教学的开展,而忽略了教学量的分配,这就导致研讨式教学法虽然颇有成效,可是教学任务却不能完美地契合整个教学知识结构。这种情况造成了高中生物教学依然不能高效开展,同学们对于生物知识的学习依然会存在缺陷。

二、高中生物研讨式教学的优化策略

1.准确认识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法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认识的教育方式,通过这种教育方法使学生拥有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工作者要秉承研讨式教学的实质来展开高中生物的课堂教育,围绕新型教学观念给学生传授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自我认识,只有自己先深入了解了研讨式教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正确指导学生接受知识。其次教育工作者还要对高中生的内心世界多加研究,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以及智力特征开展教育。由此对教师的各方面要求就更加严格,不仅要拥有专业的知识水平,同时还要具备独到的见解和活跃的思维来引导学生进行研讨式学习。只有教育工作者和教学环境同时达到我们所希望达到的状态,研讨式教育的开展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才能灵活地应用于高中生物的教育。

2.采用活跃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新形势下的高中生物课堂学习中,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出值得思考的有价值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一方面可以结合专业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设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从而展开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提供仪器设备以及实验材料,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顺利有效地开展。再一方面是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结对相互帮助,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最终完成实验。这样的实践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起到真正让学生动手学习,从实际现象中认识抽象的知识内容的目的,还可以达到锻炼同学们的交流能力和增强团队意识的效果。

实践教学完成以后教师还应及时给学生以反馈,应针对每一个团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单独分析讲解,必要时还应针对每个人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教师要始终鼓励和引导学生敢于创新学习和积极自主学习。这就是研讨式教学方式下应有的学习氛围,一方面刺激学生在团队中为了展现自我而不断地去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另一方面通过相互的交流与帮助克服传统教育中老师一味传授知识的弊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3.改进高中生物教育的知识内容

虽然在新课程的要求下,高中生物教育知识框架结构上有所改变,相比于传统的教材有所不同,但还是存在一些传统内容的束缚。因而对于教师开展研讨式教学就很不利,在课堂上更无法充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新式教育。所有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充分重视教育一线工作者的意见建议,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安排科学适当的教学内容,帮助教师计划安排研讨式教学。最终实现新课程改革所希望的充分开展研讨式教学,从而达到科学有效地进行高中生物教育的目的。

4.改进实验环境增加课外实验机会

从目前相对困乏的实验条件来看,这对于研讨式教学非常不利,想要有效开展研讨式教学,实践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在生物教学课堂上尽量多提些发散式问题,并结合实践教学和课外实验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从中向学生灌输知识。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开动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尽量自主解决问题,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展实验,而且可以让他们在趣味横生的动手实践中学习知识,引起学生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发散思维,积极创新。这种最终能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课外实验学习法,反而比传统的一味灌输知识来得更加有效。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扩大了学生的见识以及知识面,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现象使学生更加印象深刻。

5.提高教学反馈评判

单纯的研讨式教学并不是都会给学生带来积极作用的,研讨式教学的过程中还要结合科学的教师反馈环节,因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引导和肯定学生学习成果的作用。想要学生真正产生学习兴趣并积极投身到研讨式学习氛围中,就需要教师进行一些有效的反馈方式。教师反馈的内容要有价值,尽量精简,以定性评判为主,同时结合定量评判,重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判。在反馈评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并根据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地给予意见建议和鼓励。这样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真正达到研讨式教学的最终目的。

研讨式教学法对高中生物的教学起到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创造力和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方式的作用。教师和同学们都应积极响应研讨式教学,采取这样的方式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和生物学科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

高中数学教学研讨 篇7

陈小娅指出,近些年来,中美两国中央政府以及省、州之间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与交流。在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中国正在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背景下,中美专家和校长就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注重高中特色办学问题共同研讨,相互学习借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陈小娅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肩负着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后进一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为高等学校输送优质生源的重要任务。中国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建立健全保障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的特色办学和多种办学模式。在规划纲要中整体谋划未来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目标、指导思想、战略重点和重大政策措施。

陈小娅强调指出,特色办学是普通高中教育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符合教育规律,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是学生个性和才能显露与发展的关键阶段,特色办学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为各种人才的成长开辟不同的道路。特色学校既是个性化学校,又是多样化学校。实现特色办学,校长教师是关键,有一个好校长才能有一所特色学校。特色办学要求校长有专业化的视野、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办学思路,要能够立足于高中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结合学校实际合理定位学校特色,并团结带领全体教师为之不懈追求。

此次会议得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国际交流司的大力支持。与会代表围绕特色高中的内涵与模式、高中特色办学的经验与办法、高中特色与新课程改革、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畅所欲言,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高中数学教学研讨 篇8

但是,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对于不少高中物理习题, 不同的学生会应用不同的解答方法, 且这些方法从原理上审视都似乎是合理的, 解答与计算过程也都正确, 但是却得出了不同的答案。仔细剖析发现, 这实质上是学生对不同解答方法适用范围的认识不清造成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一点, 笔者提出了“似是而非解题思路研讨法”。

一、高中物理“似是而非解题思路研讨法”建构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过程和方法”目标。当代科学家波普尔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似是而非解题思路研讨法”正是贯彻上述理念, 让学生参与解题思路的比较与纠错过程, 在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建构高中物理“似是而非解题思路研讨法”, 流程如下:

第一步, 教师呈现可能存在着多种解题思路的物理习题。

第二步, 学生自主进行解答, 教师提醒学生思考:这一道题是否存在着多种解题思路?若有, 请都写出来。

第三步, 将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解题思路和解题结果展示给全体学生, 教师也可补充提供事先准备好的异于学生解题思路的版本, 以小组为单位, 研讨为什么看似正确的解题思路却出现了不同的答案, 究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第四步, 学生小组代表汇报, 教师进行点评, 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解题思路, 深刻理解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以上“似是而非解题思路研讨法”四部曲, 通过创设能够让学生发散解题思维的场景, 让学生先将似是而非的解题思路暴露出来, 而后通过集体研讨和教师总结提升的方式, 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相关的知识, 可以说是国外科学概念教学中认知冲突策略的一种迁移应用。下面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探讨分析。

二、案例分析

结合两个案例阐释高中物理“似是而非解题思路研讨法”的应用。

1.电磁感应强度的计算

计算电磁感应强度是高二物理的重点和难点, 而计算的方法可以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进行分析, 也可以利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往往会给学生造成混淆。为此, 笔者首先呈现以下题目, 要求学生做出解答, 并思考是否有多种解题思路。

例1:如图1所示, 固定于水平面上的金属框架cdef处于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 金属棒ab搁在框架上可以无摩擦地滑动, 此时adeb组成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形, 棒的电阻为r, 其余部分电阻不计, 开始时磁感应强度为B0。若从t=0时刻起磁感应强度B逐渐减小, 当棒以恒定的速率v向右运动时, 为使棒中不产生感应电流, 则磁感应强度应怎样变化? (写出B与t的关系式) 。

而后通过巡视课堂, 教师找出两类具有代表性的解法, 通过实物投影进行比较。

方法一: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中有磁通量的变化, 只要回路adeb中的磁通量始终保持不变, 则回路中就无感应电流。根据此知识原理可以知道t时刻回路中的磁通量为:

t=0时刻回路中的磁通量为:

方法二: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分析。

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的动生电动势为:

由于磁通量变化所产生的感生电动势为:

接着教师抛出问题:以上两种方法从不同的维度研究问题, 思路都非常清晰, 似乎也看不出什么问题, 最终为何出现不同的结果呢?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1) 两种分析方法的切入点都正确, 方法一是以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为依据;方法二是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依据。

(2) 两种方法的思路都正确。方法一中, 导体向右运动引起的磁通量的增加等于磁场变化引起的磁通量的减少;方法二中, 导体切割磁感线引起的动生电动势与磁场发生变化引起的感生电动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总电动势为零。

(3) 再继续深入分析题意, 探究关系式的含意。题目中“从t=0时刻起磁感应强度B逐渐减小”是一个明确而又模糊的概念, 明确的是磁感应强度在减小, 模糊的是如何减小, 是均匀?非均匀?还是突然?这种减小是不确定的, 不能想当然。④式表示的是t时刻的瞬时感应电动势;⑤式中l (l+vt) 是t时刻回路的面积, 而ΔBt/Δt是t时间内磁感应强度的平均变化率, 两者的乘积不等于t时刻的瞬时感应电动势。显然④, ⑤两式不相等, 方法二不正确, 错在没有正确理解题意和审查清楚原理性公式的内涵。

经过上述教学, 学生对电磁感应强度的计算方法、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公式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可以有效避免今后出现类似的错误。

2.电量的计算

电量Q在电磁学中出现在不同的公式中, 因此涉及电量的计算也往往有多种解题思路, 也是学生易于混淆的知识点之一, 为此笔者做了以下教学设计。

首先呈现例题2, 同样要求学生发散思维, 尝试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例2:如图2所示, 水平放置的U型光滑金属导轨串有电动势为E的电源 (不计内阻) , 导轨与地面相距h, 长为L、质量为m的裸导线搁置在导轨上, 在U型导轨区域有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 磁感应强度为B。合上开关, 导线飞落在地, 测得落地点与飞出点的水平距离为s。求:导线在导轨上运动时通过的电荷量Q。

实践表明, 一般情况下学生能够想出两种看似正确但结果却相异的解题思路, 而教师则可以再另外准备两种思路, 呈现给学生作为小组研讨的主题, 展示如下:

方法一:根据动能定理分析。

方法二:根据运动定律分析。

通电导线在匀强磁场中作加速直线运动, 设加速度为a, 运动时间为T, 则有:

由③④⑤三式得:Q=mv/BL

方法三:根据动量定理分析。

由⑥⑦两式得:Q=mv/BL

方法四:用微元法分析。

由于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感应电动势, 这个电动势与电源的电动势方向相反, 使电路中的电流减小。设极短时间Δt内的电流为I, 在这极短时间内电流可看做恒量, 由动量定理有:

教师在呈现了上述四种解答过程后, 要求学生小组分析, 看似四种思路都很明确、清晰, 为什么答案会不一致。

在学生研讨及代表发言后教师做进一步分析和总结, 帮助学生反思一下该题的四种解答方法:

方法一中②式w电=EQ为电源输出的电能, 这部分能量有两个去向:一部分在电路中转化为内能, 另一部分通过安培力对导体做功, 转化为导体的动能, 可见, EQ>mv2/2, 故方法一错误。

在方法二中由于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反电动势, 使电路中的电流减小, 因而导体受到的安培力不断减小, 导体在磁场中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变加速运动, 故方法二的原理错误。

在方法三中, 运用动量定理时把安培力视为恒力, 而安培力是变力, 故方法三的解法也不正确。方法二和方法三同样都犯了原理性公式使用不正确的错误。

再进一步分析, 我们可以从平均值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把方法二和方法三中的加速度ā换成平均加速度a , 电流换I 成平均电流Ī , 则根据平均值计算的结果和微元法求得的结果就是一致的。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用平均值代替变量。

方法四是采用微元法解答该题, 自然结果是正确的。

通过采用“似是而非解题思路研讨法”对上题进行深入研讨, 学生纷纷表示, 第一次如何深刻地认识了上述四类解题思路及相应的知识, 而课堂所营造的那种具有挑战性的氛围, 也使学生的思考与研讨十分投入, 较好地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小结与讨论

通过以上两个典型的案例分析, 展示了笔者提出的高中物理“似是而非解题思路研讨法”的应用。可以看到, 通过暴露似是而非的解题思路, 引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思索和对解答结果的深入反思, 充分激起了学生求知、求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起到了自我认识教育的目的, 同时也让学生更强烈地意识到, 必需真正吃透所学的概念、规律等知识, 必需养成全面思考、善于分析的习惯。

小学数学研讨式教学模式初探 篇9

一、研讨式数学教学的基本定义

所谓“研讨式”数学教学,是参照研讨会的形式,将学生分成若干研讨小组,对正在学习的数学问题进行集体讨论研究,共同解决,从而理解、掌握这一新知识,达到自主完成这一知识体系的学习的目的。

二、研讨式数学教学的基本模式

研讨式数学教学的基本模式设计为六个阶段,现以“行程问题”为例加以阐述。

1.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导入环节,我给学生讲精彩的水浒故事,将学生带入到营救宋江的情境之中,引出需要研讨的问题:吴用算了一下日子,发现必须在戴宗回到江州之后七天之内赶到江州,否则宋江、戴宗就有可能被斩首。于是吴用开始计算梁山好汉每天至少要跑多少路程才能及时赶到江州。请学生帮智多星吴用算一算。

2. 引导思考,点拨思路

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开始积极思考, 可是他们发现什么条件也没有,于是开始发问:梁山泊与江州相距多远?戴宗回江州用了几天时间?梁山好汉跑得有多快?教师点拨:如果我们知道了梁山泊与江州的距离,知道梁山好汉的速度,我们就能知道梁山好汉什么时间能到达江州,这其实就是一个行程问题。行程问题一般有三个要素:距离、时间和速度。距离、时间很好理解,速度就是我们平时讲的快慢的问题。为了表示速度快慢,我们就用一个单位时间,比如一秒钟、一小时跑了多少距离来标记速度快慢。讲解了速度概念,根据学生的问题,给出一些条件,根据《水浒传》记述:1神行太保戴宗赶路时,每天走10个小时,能行800里路。2这次,神行太保戴宗从梁山泊回到江州花了5天时间。当时是夏天,戴宗每天只行5个小时。

3. 分组研讨,阐述己见

再次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 解决问题。

生1:神行太保10个小时行800里路,那就是说他每个小时走800÷10=80里路。教师点评:很好,有的同学已经算出来戴宗每小时走80里路,这就是戴宗的速度。

生2:戴宗回江州走了5天,每天走5小时,那他每天可以走80×5=400里, 5天走了400×5=2000里。梁山泊与江州相距2000里路。

生3:戴宗回江州用了5天时间,他回去后,梁山好汉必须7天内到江州,那就是说梁山好汉要用5+7=12天时间赶到江州,那每天要走2000÷12=166.67里路。

4. 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要求学生开始整理研讨内容,解答最初的问题。1戴宗的速度:800÷10=80里/小时;2梁山泊与江州的距离:80× 5×5=2000里;3梁山好汉的赶路时间: 5+7=12天;4梁山好汉每天要跑的路程:2000÷12=166.67里路。

5. 全班呈现,接受质疑

小组一的代表将上述解答写在黑板上,并做了讲解。

生4:梁山好汉是在戴宗出发之后过了一段时间才出发的,应该没有12天的时间。

教师点评:这个问题非常好。戴宗走后过了一段时间,吴用才醒悟自己伪造的回信有漏洞。梁山好汉不是一个人到江州营救宋江,吴用还要花费时间筹划部署,应该是戴宗出发一天之后粱山好汉才出发。还有一个时间问题,梁山好汉最好是提前一天赶到江州,这样才有时间潜伏下来,做好劫法场的准备。所以给梁山好汉赶路的时间只有10天。

小组一代表:那梁山好汉每天要跑的路程就是:2000÷10=200里路。

生5:一个人正常的走路速度,一小时只能走10里路,每天走200里路要20小时。梁山好汉每天只有4小时吃饭、睡觉,当时正是夏天,梁山好汉还不一个个都要累趴下?

教师点拨: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按照我们现在的“一里”(0.5千米)的长度, 成年人一小时大概能走10里路,急行军一小时能达到20里路。但急行军一般一天不超过10个小时,且能坚持的时间也不过三四天,再长人的体力就跟不上了。 不过宋朝时候的“一里路”长度比现在的 “一里路”短,大概只有现在的0.7倍(约0.35千米)。那时梁山好汉每天走200里,大概相当于现在的70千米路。梁山好汉个个英雄了得,他们每天走10个小时,每小时走14里路,应该问题不大。

6. 教师评析,总结讲解

(1)评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到江州营救宋江的问题一提出来,同学们马上想到梁山泊与江州的距离是多少,戴宗回去的时间是多少,梁山好汉的速度是多少。行程问题一般涉及的就是距离、时问、速度的问题。

(2)回顾整个的解题思路:当我们知道戴宗每天行路的时间和行程,就算出了戴宗的速度;然后又知道戴宗回江州一共走了多少时间,很快就算出梁山泊和江州的距离;最后根据梁山好汉的赶路时间,算出了梁山好汉每天至少要赶多少路程。

(3)讲解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行程问题中距离、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知道其中的两项,就能算出另外一项。请同学们将三者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公式表示出来。

研讨型教学模式探究 篇10

关键词:研讨型教学模式,内涵,特征,意义

推行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主潮流。研讨型教学模式正是高校在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大胆进行教改实践而创造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研讨型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 将研究法、讨论法和其他一些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并加以创新, 给传统教学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它挑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 同时给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为了从不同角度对研讨型教学模式作全面了解, 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学改革, 有必要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内涵特征与意义进行探讨。

一、研讨型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教学模式, 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 在实践中形成的将教学活动诸要素联结起来的结构和实施教学的程序与方式。

对于研讨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 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1]还有学者强调:“研讨型教学, 它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方法, 而是将研究讨论贯穿于一门课程始终的方法。”[2]可见, 学者们共同的认识是, “研讨型教学”是指“研究和讨论”并行的教学模式, 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导, 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研究”和“讨论”的主次是由高校自身的性质决定的。对于研究型大学, 专业课程中的“研讨型教学”侧重的是学生科研能力和对学科前沿的敏感性的培养, 教学以研究为基础和重心, 所以教学模式以“研究”为主、“讨论”为辅。而对于一般的教学型大学, 基础课程中的“研讨型教学”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科学素质、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创新思想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以学生掌握知识和全面发展为基础和重心, 所以教学应以讨论为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以研究为辅, 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等, 进而渐渐地走进科研领域。

在研讨型教学模式中,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 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课题讨论, 加强学生对学科相关知识的理解,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最终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和迁移能力。从研讨型教学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实践过程来看, 该模式的操作程序一般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是指导选题。教师先概括介绍课程, 使学生对该课程的线索有所了解。然后, 将全部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内容, 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爱好确定选题。教师要告知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要求, 还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

二是独立研究。选题确定后, 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和互联网等各种途径查阅、搜集资料, 也可以通过到基层调查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学生自主地对研究课题进行分析、探讨, 阅读相关的知识信息, 运用基本的研究方法, 开展主体研究, 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为了使学生保持高涨而持久的自学热情和兴趣, 教师首先应引导课题材料的阅读。一般来说, 材料越丰富, 学生研究的余地越大, 但考虑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限制性因素, 课题材料的阅读应注重教材所提供的资料, 使问题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其次启发观点的论证。学生通过材料阅读—归纳概括—比较分析—理论推演—形成基本的观点, 最后撰写研究报告。[3]

三是小组讨论。研究报告完成后, 学生首先在学术小组范围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进行交流, 展开讨论, 在此基础上, 对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修改。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自主思考问题, 并提出各自的见解, 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是全班交流。在课堂上, 学生将各自的研究成果拿出来, 展开讨论, 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每个小组推荐代表,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讲述, 在学生代表发言过程中, 同组同学认为没能充分表达他们对问题的深刻理解时, 还可以补充。发言结束后,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并进行讨论。教师要营造研究讨论的课堂气氛, 适当介绍一些问题研究的新观点, 使学生冲破思维定势, 在不受拘束的环境下, 积极思考, 获取新知, 从而实现教材知识外的“增值”。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周密设计和控制节奏, 保证教学过程的高效、有序。

五是总结提高。讨论结束后, 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要进行全面评价。点评工作很重要, 要由点到面, 由知识到能力, 由思维到方法, 作全面系统的评价, 并介绍和补充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根据切身体会写一篇评学议教的体会文章, 总结经验, 改进教学。

二、研讨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 教和学的内容都是预先设定好的, 而且多是前人经验的积累;认为教学就是传道授业, 因而偏重于知识的传承, 而忽视探求和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缺乏体验的过程, 即缺乏对前人发明创造的艰辛和前人巧妙思考的体味, 缺乏对求索精神的感受, 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约束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抑制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在高校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研讨型教学模式, 明确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坚持以学为中心, 但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重视对问题的研究, 提倡和鼓励争论, 允许怀疑, 通过对已知理论或现实问题的研讨、探究, 学生获得相关知识,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见, 研讨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征。

第一, 在教学目标上, 兼顾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研讨型教学立足于具体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除了教材和教师能够提供一部分现成的内容外, 绝大多数内容都要靠学生自己在各种社会资源中寻找。因此, 不仅要传授知识, 而且要重视培养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即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实行研讨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归宿, 也是实行这种教学改革最突出、最根本的特点。”[4]研讨型教学模式的宗旨, 正是在实践中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 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第二, 在教学形式上, 变平面单一的教学形式为立体多元的教学形式。传统班级授课制, 教师一讲到底, 学生一听到底, 学生完全成了听课笔记的机器;根本不知道, 也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讲, 讲得对不对;同样教师也不顾学生实际, 眉毛胡子一把抓, 更谈不上从学生那里吸收营养了。无疑这种讲记授课制显得单一、平面、枯燥。[5]研讨型教学改变了过去单向的讲授式教学, 使之变为研究与讨论结合式教学, 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的“群言堂”。研讨型教学模式要求整个教学过程都要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不论是研究学术, 还是课堂讨论, 都要学生广泛参与, 允许学生在课题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自由度。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体现了对学生需求各异的尊重。这种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而教师的指导则表现为示范性讲授, 平时启发思维、解疑析难等。这种教学方法也改变了学生的定位, 它要求学生像教师一样上台讲课, 因而学习目标要求较高, 有很大的刺激性和挑战性, 可激起学生高度的热情, 强烈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我要学”。

第三, 在师生关系上, 由“主动—被动”的单向关系变成了“主动—主动”的双向关系。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下, 教师居于主动地位,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研讨型教学模式提倡教学过程的民主化, 使师生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发生改变, 教师的作用也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 而更多的是起“场外教练”的作用;不仅仅传授知识, 而是以学生为中心, 设计教学过程, 提出学习建议, 从“满堂灌”式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全员参与”, 师生一起探索知识。学生实现了以下角色的改变:由理解和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索和研究型的自主学习;由学习过程中的从属地位转变为积极参与者;由自己“孤军作战”变为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由单纯的接受、记忆和理解知识变为对思维能力、评价决策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的训练。教师是导师, 也是学习伙伴, 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中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这就改变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方式, 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是通过自主学习、研究和师生的共同探讨实现的。“研讨型教学法反对把教学过程理解为教师作为主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作为客体的学生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 主张教学过程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自主探索、合作研讨、相互沟通、解决问题的过程。”[6]研讨型教学模式, 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研讨型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研讨型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和全面创新, 作为高校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之一, 无论在知识、能力还是思想意识方面都有可喜的收获, 一开始就深受学生欢迎。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 研究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往的注入式教学中, 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 师生关系比较淡薄。研讨型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班级授课制, 而代之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指导、小组交流、大班讲评几者结合的教学新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没有预定的真理、知识、经验或价值, 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探讨、交流与对话的过程。“这种新形式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转换了教师的角色, 实现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的良性互动。”[7]采用研讨型教学模式后, 学生不再是简单地听课记笔记, 而是带着问题, 去查阅、比较、甄别、取舍资料并启动思维,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来, 教室、图书馆、寝室成了学生钻研和解决问题的阵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评学议教, 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增进了师生交流, 师生关系更融洽。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为始终, 能够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改变学生对学习的被动态度,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它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建立了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其次, 研究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讨型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从静态的封闭型转向了动态的开放型, 课堂的涵义得以延伸, 由只是教室、黑板加粉笔延伸到了资料室、图书馆、电子网络和社会的各个领域, 从而扩大了教学活动的场景, 缩小了学校与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之间的距离。研究型教学的整体过程, 以问题启动思维, 即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研究方法的确立及其过程、得到的结论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有很大的灵活性, 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 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既成的结论与事实。而是可以通过自己主动地探索, 分析归纳, 开动脑筋, 展开理性思维, 这样以问题启动思维, 以理论指导思维, 最后以思维推出合理的结论, 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 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 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提高科学研究素质, 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这种开放式的教学的确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为学生今后的开拓创新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最后, 研究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真正转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必须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人的素质、能力不是凭空形成的, 也不是通过单纯的说、教所能提高的。而研讨型教学的宗旨“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即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8]这一教学模式, 从本科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出发, 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提出问题, 布置任务, 限定时间, 个人钻研, 公开讨论等实践训练步骤, 压力与动力双向驱动,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着力培养以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在研讨型教学中, 学生踏踏实实地研究、师生平等地交谈与讨论, 给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养成提供了极好的锻炼机会,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认识真理、领悟人生, 并在此基础上改造与构建自我。因此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能力提高和素质养成的过程。

总之,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研讨型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在教学实践中, 这一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氛围中, 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师生互动, 加速从单向知识传授的灌输型教学向关注创新性教育的研讨型教学转变。这种模式是适应时代需要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 是各个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特别在促进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和评价制度改革方面, 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韦宝平.创新教育视角下的研究型教学「J].江苏高教, 2004 (4) .

[2][4][8]郭汉民.探讨研讨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2 (2) .

[3]闫继红.关于研究型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与现代化, 2005 (4) .

[5]薛其林.高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突破[J].现代教育研究, 1999 (4) .

[6]陈均.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教学模式[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 1999 (6) .

浅谈如何开展高中自习研讨课 篇11

关键词:自习研讨 自主 合作 探究 高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004-01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听教师的讲解,每天八节课中有五六节课在听课。因此,所剩无几的自习课就显得格外珍贵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不会的问题,而通常自习课是不允许学生自由讨论的,因此,学生的许多问题就会在无声中消失掉。怎样才能让学生及时地解决遇到的问题,每天安排一节自习研讨课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下面我浅谈一下如何开展高中自习研讨课。

1 研讨课的理念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力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学习分为,简单的认知学习、复杂的认知学习、高级的认知学习。高级的认知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过程,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维。这是学习形成创造能力的核心。

现代教育理论中的“教学合一”教学思想是教育实践工作者首要遵循的行动原则。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是由“重教”转向“既重教,更重学”,并且强调对学生学习技术与策略的关注。这种趋势是对教学本质要义的回归。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的创新。创新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改变、创新思维或技法的形成。

正是据此,自习研讨课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

2 研讨课的基本步骤

首先,确定研讨的目的和内容,即学什么;但要注意层次性,包括成绩优异学生、中等学生与后进生达标度要有所区别;变化性,包括预定性目标与不确定性目标。确定研讨的目的和内容,还要做到先预习,由教师事先布置好研讨的内容。包括预习继续学习的心情、预习的重点内容、预习的方法和技能、个人的想法或建议等。预习帮助学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心情,而好心情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明确学习的方式方法,即怎么学;研讨课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角色对换,让学生体会当老师的感觉,增强自信心。探究解决问题可分为多种形式包括个人独探、同伴互探、小组齐探、师生同探、全班共探等五个方面。教师需要着重考虑的是如何监控管理学生活动、如何分组、如何指导个别人。

分组在研讨课中起关键性作用。分组能培养学生的勇气、表达能力、团结精神、合作的技能。分组后的小组成员要学会倾听,学会谦让,学会合作,学会负责。组与组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应较接近。不可将成绩好的学生全分到一组,亦不可将成绩差的学生全分到一组。如果这样分,会导致学习成绩较高的组讨论的激烈,学生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成绩较差的组则因不知讨论的目的和内容,而沦为闲聊娱乐组。

小组内学生的成绩应该各个层次的都有,以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为组长,4~5名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为主体,每组应有1~2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各小组的组长不仅负责为同学讲题,对本组的研讨内容,纪律卫生都有管理权力。这也能大大锻炼的学生的领导能力。这样可以使先进带动后进,成绩好的同学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其它同学讲题。也可以大幅提高中等成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重新找回自信,从而投入到学习中。

因为学习较差的学生多数不好意思向教师请教,觉得自己成绩不好教师不会告诉自己,或是自己向老师请教还听不懂不好意思,诸多因素导致学困生逐步走向恶行循环。而分组讨论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之间的请教地位时平等的,没有身份的差别,即使不会也没有多大关系。从而大大激发了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分组时要打破平时规矩整齐的桌椅排列方式,采取圆桌的形式,学生围成一个圆圈,这样更好进行交流。

最后,总结研讨后的成果,即学的效果。在研讨取得一定成果后,教师应进行总结。总结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训练点与升华点,经常性的总结能够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学习,达到策略性学习的层次。总结吸收包括自我总结、同伴补充、教师点拨、总结的内容包括知识的掌握、情绪的变化、品行的调整、性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五个方面。还要让学生在自我总结中学会自我评价,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吸纳,这是课本之外却在人生之中的大事,也是不确定性学习目标的重要方面。

教师在学生总结时要做精练的点拨,将学会的知识应用迁移到同类问题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发展学生的学习及创造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认知建构。教师对学习进度与难度的合理配置,使得学生人人都有一种成功感,这是乐学的心理基础。

3 教师在研讨中扮演的角色

“教”的重点在于为“学”服务,要把精力放在如何促进学上。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案,学习什么,怎样学习。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成为一名顾问、交流意见的参与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帮助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研讨活动以学生为主,教师辅之,在时间上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生活动不能少于25 min。为保证学生活动的流畅性,教师要做到:延缓评价、宽待错误、创造机会、热情鼓励。

研讨课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为浅层次,主动性的发挥质量为深层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追求热闹场面,要以高质量的问题来激活学生高质量的思维。上述种种,都有赖于教师对自身行为的研究与调控,有赖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现状、学习环境、学习心态的研究与设计。正因如此,教师才具有“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将表现为高效的“引导”功能,这也是研讨课对教师角色的定位

4 研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4.1 组长缺乏组织才能

组长的选择应是各科成绩都较好的学生,并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在学生中有威信,学生能够信服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如果组长只是学习成绩较高,表达能力较差,这组的讨论可能流于形式,因此,需要1~2名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辅助,以达到研讨的目的。

4.2 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参与

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可能不愿意参与到讨论中,因为自己会得东西少,在讨论中没有发言权,所以可能在初期的几次研讨后,成绩较差的学生就又被甩出队伍。针对这类情况,教师需要引导组长及大多数同学帮助成绩较差的同学,先由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切不可对这类同学置之不理,把它们排斥在外,否则,对这类学生的心理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也不利于班级管理。

《数控编程》教学方法的研讨 篇12

关键词:数控车床,对刀,教学方法

0 引言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一个人到学校上学, 不仅为了获得一份知识的行囊, 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 学会思考。”他也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一是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二是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学生是否变得越来越聪明,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愿意和善于抓住智力训练, 而智力训练的核心是思维训练。”可见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将思维活动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 发展他们的思维是多么重要。

1 营造思维的氛围, 使思维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

心理学告诉我们:“需求”产生动机, 动机激发活动, 人又在活动中创造世界, 创造自身,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要使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动脑, 教师必须想办法创设思维的情境, 营造思维的氛围, 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 使学生想动脑, 乐动脑, 从而使思维得到较大的发展。

1.1 激疑

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有经验的老师, 即使在已知的事物中, 也能揭示出引出学生疑问的那个方面, 而这种疑问又使学生感到惊奇。例如:在讲述“数控车床”——用计算机以数字信号控制的车床时, 可提出下列问题:平时印象中计算机只是打打字、上上网, 它怎么会控制机床呢?又是怎么控制的呢?控制的机床原理如何等等, 使学生心中产生一系列疑团, 要解答这些疑团, 就必须认真去听这一堂课, 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 因而产生了思维的意识。

1.2 激趣

为了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 就必须使他们有对知识的渴求, 有发自内心的学习的愿望, 使他们希望自已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故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浓厚兴趣。

如在讲述数控车床加工时, 利用多媒体播放数控车床加工产品碟片, 引导学生观看加工过程。在学生亲眼目睹数控车床加工过程后, 有了较强的新奇感时, 趁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企业都使用数控机床?运用数控机床加工有哪些优势呢?数控机床又是怎样加工产品的?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经过他们的讨论与分析, 很快就掌握了数控机床的加工特点——精度高、生产效率高、可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等等。

1.3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想象与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 可以这样说, 没有想象, 就不会有创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需要借助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上的知识, 同时发展创造性思维, 为将来有更大的作为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讲述完数控车床对刀的方法、作用后, 组织学生充分发挥联想:数控机床为什么能准确控制车刀的运动轨迹呢?控制车刀运动的数控指令有哪些呢?

直接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 学生未必印象深刻, 如果改变方法, 让学生自己去猜, 去想象, 反而兴趣浓厚, 时常还会互相争论, 达成共识, 教师再加以点拨, 学生听得格外认真, 这样的做法不但能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学习积极性, 提高课堂效率, 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满足学生好表现的心理, 想象成功了的同学还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进取精神。

1.4 搭桥

实践证明, 当课堂上所讲的知识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内容, 又包含一定“份额”未知内容时, 才能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如在讲述外圆切削循环G90时, 先复习已学G01的指令格式。

G01 X_Z_F_;运动轨迹是一条起点到终点的直线, 如图1。为了节省编程时间, 是不是有一条指令能够实现连续的四个动作呢?如图2, 引出新课外圆切削循环G90。这样通过教师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牵线搭桥, 出现了半新半旧的材料, 学生经过努力是能答出来的, 故为思维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学生注意力集中了, 思维活动开始了, 学习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2 优化思维训练的方法, 使学生的思维多层面发展

“营造思维的氛围”是激发学生“想”的动机, 有了活动的愿望, 智力活动也就开始了。那么学生想什么呢?怎样去想呢?想多少呢?这是教师下一步该考虑的问题, 在教学中注意了如下几个方面。

2.1 明确目标

智力种种要素发展的一个共同的要求, 是加强相应活动的“有意性”“目的性”,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每一个步骤都受思考的目标所制约。故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先明确问题的目标, 然后再进行探索活动。这样可使学生克服思维的盲目性, “想”有目标, “思”有方向。如预习数控车床对刀内容后, 提出思考的目标, 这样学生就能沿着一定的方向思考, 得出正确的结论, 而不胡思乱想, 真正做到自已探索, 自已思考, 从中获得新知。

2.2 注意难度适当

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学生的智力就象肌肉一样, 若不给予适当的负担, 它就会萎缩退化”, 适当的难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刺激智力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 有经验的教师总爱用一些有一定份量的问题“憋憋”学生, 给学生一定的压力, 让他们去动脑筋, 这个“憋”的过程就是增加信息量开发智力的过程, 每“憋”一个问题, 学生的智力就前进一步。

如用数控仿真软件来讲述数控车床对刀方法时, 教师并不直接完成这个操作, 而引导学生先动手操作, 虽然这样的做法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气氛非常活跃, 尽管学生操作过程并不完整, 但由于有了思考作基础, 教师再引导他们操作的步骤和方法, 故学长进快, 思层次高,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3 注意问题的适当新颖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在《智力的起源》一书中说中:“一个人既不注意太熟悉的东西, 因这已经司空见惯了, 他也不太注意那些太不熟悉的东西, 因为和他的‘图式’中任何东西都没有联系……。”引起学生感兴趣的, 能刺激他们积极思考的是“新颖”的, 有一定难度的内容, 是他们不懂, 但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掌握的内容。

如用数控仿真软件模拟外圆切削循环G71的加工轨迹, 引导学生推理得出外圆切削循环G71的加工特点。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类比推理与归纳推理的方法, 促进了他们逻辑思维的发展。

2.4 充分利用熟悉的东西

“熟能生巧”, 巧中出奇, 奇是智慧, 出奇是熟练的产物所发, “熟中出智”是认识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如学完数控车床对刀方法后, 学生对对刀的步骤和目的有了明确认识, 可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假设工件坐标系要偏移时, 该如何操作呢?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再经过思考后, 学生的认识水平也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 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同时学会了从现象出发, 探求本质的科学探索方法。

总之, 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充分感知, 积极思考, 自动探究, 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锻炼, 课堂效率也大大提高, 真正做到了寓“思”于“学”, 达到了掌握“知”, 发展“能”的目的,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袁晓洲.两年制数控技术人才的4阶段培养模式[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2) :11-12.

[3]张健, 杜海军.高等职业院校数控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浅谈[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 (6) .

上一篇:早发白帝城下一篇:现代环境下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