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环境下对策(精选12篇)
现代环境下对策 篇1
现代企业的信息安全是指在管理上和技术上对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安全的保护, 使计算机的软件、硬件、保密数据等不会遭到破坏、更改、泄露。通过对企业信息安全的管理, 能够保护企业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保护企业的生产运营安全, 是企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1 网络环境下现代企业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问题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 企业管理者把精神都集中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上, 对计算机的管理不够重视, 加上网络属于新生事物的一种, 人们会利用网络进行娱乐活动, 却忽视了网络的安全性, 缺乏网络安全意识, 企业员工在工作时间利用网络进行娱乐活动的行为十分普遍, 由于自身的安全意识匮乏, 不但浪费了企业的网络资源, 也加大了病毒侵害的可能性, 威胁了企业的信息安全。企业信息安全的管理需要管理部门重视起来, 现实中, 企业对信息安全的管理投入很少, 安全防范做得不好, 管理者对信息安全管理的认识不足, 下面的员工安全意识也淡薄, 规章制度不完善, 信息安全管理无据可依, 管理者也没有对信息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督, 没有在第一时间发现网络存在的问题, 甚至在网络不能正常运行了才去解决问题, 给公司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1.2 网络技术自身存在的安全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各种软件也不断更新换代, 现在Windows 7正在大规模地进军国内市场, 微软不断推出新的产品, 各种操作系统的漏洞也一直存在, 为病毒的滋生提供了机会, 很多网络软件存在后门, 这些后门原本是编程人员为了软件的扩展和维护设置的, 如果被不法分子发现, 对公司的信息安全有很大的威胁。计算机犯罪中最典型的就是黑客的攻击, 黑客攻击也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两种, 主动攻击直接为企业的信息完整性、机密性造成破坏, 被动攻击虽然能够保证公司电脑的正常运行, 但企业的重要信息可能会被截获、窃取, 都严重影响了企业信息安全。
1.3 设备环境造成的安全问题
从网络环境来说, 外部环境对企业信息安全也构成威胁, 企业的计算机房的位置不能是随便设置的, 需要有一定的安全技术要求。网络的线缆等通信设施容易被人为破坏, 或者受到自然环境如地震、雷雨、电磁场等环境的影响发生破坏, 并且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预测的, 一旦出现问题, 会给企业的信息造成直接的破坏, 影响信息的完整性。计算机的硬盘、内存的运行状况也应该得到管理人员的注意, 计算机设备的防盗等都是问题, 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往往会拷数据回家, 或者加班后在用U盘等移动设备把资料拷贝到公司电脑中, 增加了企业计算机中毒的危险。
2 解决企业信息安全问题的对策研究
2.1 重视信息安全管理, 加强制度建设
首先, 企业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企业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认识到网络保护的重要性, 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这样才能加强制度建设, 做好信息安全管理与监督工作。计算机房是重要场所, 它的设置也需要一定的隐蔽性, 一般不要设置在公司一楼。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帮助员工树立信息安全意识, 明确信息安全保护的对象和目标, 保证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执行, 制订明确科学的操作流程, 规范员工的日常操作行为, 制订应急预案和网络维护制度, 计算机管理人员应该每天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检查或者更新, 及时发现网络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防止病毒的产生, 在发生问题后把损失降到最低。
2.2 加强企业信息安全的网络技术控制
依靠网络技术来保护现代企业信息安全是十分有效的方式, 网络技术手段主要有防火墙、信息加密与认证、病毒防控、数据备份等方式。防火墙是网络技术中保护信息安全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它通过设置屏障阻止黑客的访问, 能够有效防止病毒的侵入, 企业应该按照质量可靠的防火墙, 并时刻关注防火墙的问题与升级情况。直接对企业信息进行加密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企业可以设置专门的访问密码, 仅供本公司员工使用, 或者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上网编号, 输入之后才能访问公司网络, 公司也可以根据浏览记录查看哪些员工上网, 能够有效防止企业人员泄密行为, 对重要文件采取多种加密措施。企业应该注意对防病毒软件的更新换代, 提高防毒、杀毒的效率, 保证系统的安全。电脑一旦中毒, 一些文件就可能丢失或者被更改, 企业需要对重要文件进行备份, 这样在发生中毒之后能够将损失降到最低。
2.3 加强法制建设, 运用法律武器保护企业信息安全
现代企业的信息安全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 公司的机密文件关系到公司的生死存亡, 关系到社会公平竞争, 关系到个人隐私, 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国家应该完善企业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 为企业保护自己的权益提供法律武器, 企业也应该具有法律意识, 在公司的信息恶意遭到破坏和侵害时, 不是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竞争企业, 而是应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用国家法律来抵制侵犯, 保护自己企业的信息安全与完整。
3 结语
网络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在给社会进步和发展带来巨大益处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企业应该辩证对待网络时代的发展, 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带来了优势, 通过技术手段创新、管理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等措施来保护企业信息安全, 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安全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薛伟莲.保证信息与网络安全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构建[J].网络与信息, 2010 (11) .
[2]费宏伟.保证电算化时代会计信息安全的几点思考[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2010 (11) .
[3]张红, 金永利, 邱大成.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安全的技术控制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10) .
[4]白亚梅, 谢文刚.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 2011 (8) .
[5]诸金兴, 杨昱翔, 郭超维.基层央行信息安全管理探索[J].华南金融电脑, 2009, 17 (4) .
现代环境下对策 篇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电子商务在我国物流业中的应用得以迅速发展,从而使物流业效率更高、物流资源利用更加充分,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就此探讨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在分析了我国物流电子商务化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后,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物流;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配送信息系统
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不可缺少的支撑体系,网上完成交易的货物必须通过现代物流系统送到购买者手中。另一方面,现代物流的信息交易和组织管理也要借助电子商务的手段实现,从而使现代物流效率更高、物流资源利用更加充分。因此,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的发展便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1.1 促进销售方式的革命,引发物流业自身的基础性变革
1)传统的业务模式和流转程序将发生变化。由于网上购物和在线销售的出现,消费者可以从互联网上直接选购自己中意的商品,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和网上销售商都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并推销商品;2)市场概念的更新。由于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传统意义上的销售区域被打破,客户一下子扩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市场形成,这不仅使消费者购物的选择性极大地增强.也使商业竞争更趋激烈;3)商业利润的来源渠道改变,商业利润不再是从商品的差价中获取,而是来自于网上广告、服务、赞助商及其它高利润商品等新的渠道。
1.2 推进流通技术的革命,实现产销一体化
电子商务的出现为流通技术革命又增添了更具时代特征的新内容,这就是供应链技术。供应链是以电子商务技术为基础,将商品需求、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它不仅可以在库存数量、存货地点、定货计划、配送运输几个方面实现最佳选择,而且能够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以恰当的价格和便捷的方式将商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中,最大限度地体现消费者的权利。
1.3 催发零售业态的革命。商品流通组织结构面临重大调整
首先是商品配送和交割方式的变化。电子商务中的网上零售,实际上是破除了商家对各种商品批量购进、集中存储、然后坐店销售的方式,商品可以直接送到消费者家中。这种商品交割方式的变化,对商业批发集配商品可以提高流通效率、节约社会劳动的理论是一种挑战。其次,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和配套行业的重点将会发生偏转,各类送货系统、快递运输公司、支付公司、安全、广告、商务软件、信息服务等新型物流和中介机构发展呈加速态势,并且有很大的发展空问。我国物流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2.1 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
现代化的物流不仅要求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信息化,而且要求物流运作的各种业务(即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实现专业化、高效化,这就要求由独立的物流企业采用各类先进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进行物流活动的组织。但是受现行经营体制的制约,我国多数企业的物流活动由企业内部自己组织完成。有关数字显示,在我国工业企业中,36%和46%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独立承担的仅为18%。产品销售物流中由企业自理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承担比例分别是24.1%和59.8%,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独立承担的仅为16.1%.这种状况限制了物流活动向专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现有物流企业不能开发广大的市场,自然没有足够的资金成本改善自己的信息化设施,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2.2 物流与电子商务接轨问题
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意味着物流和电子商务在业务和技术两个方面必须实现对接与整合,一方面现代化的物流活动通过电子商务,在信息化交易的推动下发展;另一方面电子商务通过物流活动实现具体的业务。但就我国现有的实践来看,目前物流工作领域中由电子商务促成的交易量依然很小,这与我国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时间较短、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直接有很大关系。在两者结合的问题上是将电子商务包含在物流信息化发展之内,还是由电子商务企业从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仍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2.3 物流业技术落后。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我国大致有四种物流服务企业,第一种是商业物资储运企业经过重组改造,利用原有仓储设施建设的物流配送中心;第二种是交通运输企业和货运代理企业通过扩大业务范围,开展由门到门运输而转向为用户提供的物流服务;第三种是工业生产企业自身成立的机构,自己承担其原料和产品的后勤保障服务;第四种是少数专业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面向社会提供公用型物流服务。这些物流企业普遍技术水平低,缺乏竞争意识,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普及率低、网络安全有待加强、信息交换渠道不完善、专业人才匮乏等几方面,因此必然造成服务水平不高,经营内容有限,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服务,不能形成完整、高效的物流供应链。加强我国物流电子商务化发展的对策
3.1 鼓励第三方物流发展。提高物流企业的专业化水平
从国外物流企业功能发展来看,物流业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已远远超过传统的仓储、分拨和运送等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迅速。新加坡环球公司亚太地区总裁保罗格雷厄姆称,物流服务商正在变为客户服务中心、加工和维修中心、信息处理中心和金融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借助信息技术提供越来越多的物流服务。只有积极培育市场,改变我国现有的物流体制,从而生长出大量专业化、信息化水平高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过程中,我们需逐步提高物流领域中信息化技术与管理水平。有效使用如客户反应系统、车辆监控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物流管理软件,为商品供应链中各环节的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提供了集成的物流信息服务。
3.2 推进物流配送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促进物流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推进物流配送领域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从根本上提升物流业竞争力。就现有的实际发展来看,可以两种方式将二者结合:第一种是由电子商务企业从事一定的物流信息工作。如商务的信息查询与交易通过在网上完成,缩短交易的时间与空间,继而代其选择物流企业和物流方式,代其结算货款,如运费、保管费、保险费,代其进行单据的交付等,而物流业务则专由物流公司来做,即只进行保管、搬运装卸、包装、加工、运输工作;第二种是由物流企业从事电子商务,即信息查询、交易、货物送达都由物流企业完成。供应商将货物存人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由物流企业代为与买方在网上达成购销合同,待买方款到由配送中心发货,并将货款支付给卖方,这样做既简化了商务环节,有大大降低了物流企业的交易成本。
3.3 健全法则。对物流实行统一标准
物流不同于其他产业,其网络性决定了其点与点之间物流活动要保持系统性、一致性,而这样的需要并不能单纯地靠市场竞争来实现,必须依赖政府相关部门的强制力,用法律法规来促使物流业的连贯性并且与国际接轨。如信息交流应强制使用符合国际EDI(电子数据交换)标准,使数据传递速度加快,内容精确度高,从而提高物流总水平。在管理方面也是如此,标准化和一致化,可加快物流的流通速度。如我国台湾省,已决定尽快设立物流仓库及制定管理办法,统一调整海关工作时间,解除了货物重整及加工必须配合海关上班时间的限制。这一举措必将大大加快物流的流动。我国政府也应以此作为借鉴,通过立法的手段,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3.4 加速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要使物流管理工作有能力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必不可少。一般来说,人工系统速度慢,易出错,信息延迟的情况经常发生。而自动化有助于管理者整合物流系统,通过库存和运输费的减少降低成本。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努力向着以下目标发展:首先,能够提供迅速、准确的地检索数据(如货运费率、互货地址等);其次,能够从订单中抽取数据。
为管理者进行战略和运作决策提供信息;再次,流信息系统能够生成的典型报告,包括订单执行报告、库存管理报告、装运执行报告、破损报告、运输管理报告及物流成本报告等。总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水平的提高,必将大力推进我国物流发展进程,有利于我国物流业与国际接轨。
3.5 大力加强物流专门人才的培养
要真正的作到与电子商务的完美结合,实现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重视人才建设。在宏观方面,国家应利用在高校开设物流专业、引导物流电子商务化的研究方向等方式来培养现代物流专门人才,鼓励物流行业协会来开展物流职业教育和传播物流知识,通过从业资格认证的办法来激励人们投身于物流行业,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现代环境下对策 篇3
一、“教育观”的转变
教育的至高无上的目的就是为了个人和谐的发展、全面的进步,潜能的激活、创造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每个人得到良好的教育。1996年,国际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当今教育应基于四种基本能力来开展,即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即当代教育的四个支柱。这种环境下,学校教育的功能有了根本的转变,成为面向全体的大众教育、促使学生社会化的教育和为终身教育打基础的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功能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作为教育任务执行者的教师,其教育观念必须与大教育观相吻合,将学生培养成为素质型而非单纯知识型的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教学观”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则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以学生自身的学习为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充分利用了声、像、动画、文字等各种信息载体,调动学生的感觉和知觉器官,挖掘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效应,强调学生的“学”,主张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习需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教学过程更加关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知识意义的情景与气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工具支持,整个学习呈现出自主性、交互性、个体性的特征。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人为情况,学生与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学习的进行过程中就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任何时间里都可以进行学习或参加讨论及获得在线帮助,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教学模式也将因之由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复制型”、“消极型”的“维持性学习”模式,转变成以掌握知识的能力为目的的能够主动发挥学生学习知识能力、探索知识能力、发现知识能力、实现自我教育的“创造性学习”模式。
三、“学生观”的转变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居于教学的中心,从社会的发展看,教师的作用的确是非常巨大的,起着延续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得到拓宽,学校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教师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使用的资料库,也不是机械传授知识的简单工具,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将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性、技术性、伦理道德等的问题以及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教师需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促使学生能力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师不能再将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继续充当知识传递的“二传手”,而应当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终生学习意识和能力的获得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更多的扮演顾问和向导,充当“学习促进者”的角色。从对他们掌握知识、能力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的关注上,从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量的关注,转移到对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关注上。教师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学生要求什么、灌输什么,而是集中在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发现、探索、创新的欲望。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宽松环境,站在服务的角度,协助学生主动的发展,将学生看作是具有旺盛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具有主观能动性、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不可代替的教育主体。
四、“课程观”的转变
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具体地说,课程观需要回答课程的本质、课程的价值、课程的要素与结构、课程中人的地位等基本问题。它支配着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传统的课程观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知识中心的理性主义倾向,固守着“课程即学科”或“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的观念。知识、社会、人是制约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知识的标准化、统一化支配着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但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对课程的决定因素——人的关注。所以,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陈旧的课程观,即向完整的人以及其完整的生活的课程观转变,把学生作为活生生的、生活着的人来看待,还课程真正的生命活力。
五、“教育教学评价观”的转变
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里,教学形式更趋多样化,如基于资源的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等等,信息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所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中,教学管理不应继续将中心环节放在对人的管理上,而应当重视和加强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的管理。作为导向和手段,评价的科学性与管理的科学性是密切相关的。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重知识,轻能力,轻智能,更轻思想和情感;重考试分数,轻平时表现,重纵向比较,轻横向比较,重共性,轻个性。而在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评价,则应主张全面、整体、积极、有特点地评价学生的能力,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将学生看成是有血有肉、有进步需要和发展需求的活生生的人,主动地将教学评价作为激活学生精神生命的基本导向,努力使教学评价更具人性化,在评价中始终坚持运用发展性评价方式,不以奖惩为目的,而是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其主要特征是:(1)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2)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3)注重被评价人的个人价值。具体说来,就是既要考查知识,也要考查能力和技能,还要评价情感、态度和习惯,既要考查学习结果,进行终结性评价,也要考查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既要有客观评价,也要有主观评价;即要有定量评价,也要有定性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同时,还要注重对信息资源的评价。
六、“思维方式”的转变
思维方式是指人脑处理信息时较为稳定的、带有倾向性的状态。它包括两重含义:(1)人脑处理信息活动的基本方法,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2)人脑处理信息的特定态势,可产生诸如主观性与客观性、单向性与双向性、封闭性与开放性、静态性与动态性等矛盾特征。人们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方法体系,由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基本方法,以及它们相互间的不同构成、不同角度、不同组合而成的,在一定信息参与下,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并因此深刻影响人们的行为。
现代思维方式是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的统一,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当今教育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形下,原有的思维方式发生裂变而形成现代思维方式时,教师的思维方式仍然表现无意于向现代思维方式的转化,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人们往往习惯于面向过去的经验,从已知的条件和既定目标中求取问题的答案,不善于从多种假设和构想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习于常规,因循守旧。传统思维方式作用于教育教学,常使教师沉迷于多年一贯制的堡垒之中,极大地阻碍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它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能够根据教育教学发展的即时变化,进行多维思考,做出最符合当前现状的决策。这需要教师要注意思维方式的转变——变主观性思维方式为客观性思维方式,变滞后性思维方式为超前性思维方式;变习常性思维方式为创造性思维方式,变封闭性思维方式为开放性思维方式;变单向性思维方式为双向性思维方式,变单一性思维方式为系统性思维方式;变静态性思维方式为动态性思维方式,从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站在更高的观察点上,从更广阔的视角,多方位、立体化、理性化、综合化地审视思维对象,从而使决策更加科学而合理,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教育教学决策和行为的失误率。
七、“教育信息技术观”的转变
现代环境下对策 篇4
●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建设的意义
1.对学生的意义
学生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外,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借阅图书馆中的书籍,也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阅读。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各种书籍,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2.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意义
在信息化条件下,工作人员可以直接把图书的编号输入计算机,直接在网上对图书进行各种管理和借阅,并及时对借阅的图书和新增的图书在网上记录,这样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3.对学校的意义
图书馆建设关系学校文化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建设必然会给学校带来发展契机。学校图书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能使学校及时掌握和获取最新的图书资源,使学校图书资源能够源源不断地更新。
●信息化环境下提高图书馆建设的措施
信息化环境下的图书馆建设为学生和学校都带来了诸多好处,但是,有些中学的图书馆还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图书馆建设还不能与时俱进。下面就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管理手段的创新
网络依托强大的高科技手段,为用户提供了高效的、跨地域的、跨时间的虚拟服务平台,实现了信息检索的高智能化。传统的图书文献检索方法单一,只能运用检索工具检索,给学生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图书馆的馆藏方式有了很大创新,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把需要的图书存于网络,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图书馆进行远程阅读。学生可以根据阅读的爱好和阅读的内容选择图像检索和音频检索,大大满足自身的需求。
2.提高服务水平
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是建设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要想在读者中树立良好的口碑,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图书馆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站论坛、网络聊天室等展开对读者的服务,通过为读者及时送达图书的更新消息、询问图书馆管理建议等,在读者与馆员之间、读者和读者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促进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
3.对图书管理员的要求
(1)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图书管理虽然处于信息化的浪潮中,但是只有通过专业知识的引导,对职业素质要求和职业修养有所认知,才能运用网络知识进行贯穿,与理论相结合,才能做好图书管理工作。
(2)要有熟练的计算机知识
信息化环境下图书管理人员应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的发掘、收集、整理等,并能够及时地将信息带给学生,此外,对图书的管理也要运用各种办公软件来完成,如图书的统计、借阅记录等。
(3)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图书管理员作为文化事业工作者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进取心,要始终本着“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原则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4.学校加强培训工作
现代环境下对策 篇5
浅述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现代教育
信息技术的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传统的.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变革.本文就在当前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现代化教育进行浅述,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
作 者:王亚萍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英文刊名: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环境 网络教学现代环境下对策 篇6
关键词:河南省 现代物流业 环境分析 对策研究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在企业经营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因此,我国把发展现代物流业写进了“十五发展纲要”,以便更快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河南省政府常务会议于2005年9月9日,审议通过《中国郑州现代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到2010年,河南省将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 “一个中心三个圈层”、“七大物流工程”、“五个区域物流枢纽”、“八类行业物流发展重点”现代物流格局,将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发展现代物流业所处的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其在发展现代物流过程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针对不利因素提出河南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应该采取的策略和措施。
一、 河南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环境分析
1、河南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有利因素
地理位置优势: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国的一个“心”,具有强大的辐射功能和集中功能,利于发展现代物流业。河南承接东西、贯通南北,是我国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具有良好的通达性能,在物流、信息流、商流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利于发展现代物流业;河南处于西部原材料产地和东部消费地中西部结合点,也有利于发展现代物流业。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可见,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河南必将成为物流企业必争之地,这对河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无疑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交通运输优势: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交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必要的基础性条件,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交通。河南现代物流业发展在交通方面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铁路方面:河南省省内有欧亚大陆桥一部分的陇海线、连接内地与香港的京九线、京广线、焦枝线等铁路线纵横交织。另外,分别到北京、西安、武汉三地的3小时快速线路,正在规划筹建。公路交通方面:国家级高速公路网组成部分的京珠、连霍高速在省会郑州交汇,另有310、312、107、106等国道与河南省内规划的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速公路网浑然一体,公路运输十分方便。水路交通方面:作为国家主航道的淮河、沙颍河以及省航道的涡河、唐白河等都与下游水网省份相连,通江达海与华东水网浑然一体。目前,河南省的货运船舶有4381艘,200多万吨运力,单船的平均吨位已超过400万吨,内河运力规模在沿江省份中位居第三位。
经济总量较大,经济增长优势明显,利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1996-2002五年间河南省的经济总量连续6年全国第五,2003-2004经济总量排名第六,2004年在中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占首位,GDP达8815.09亿元,经济增长速度达13.6%。较快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必然带来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高速的经济增长必然会带动旺盛的市场需求,旺盛的市场需求必然会带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国家政策的倾斜,河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把中部崛起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仓,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全国重要的物流、商流、信息流集散地,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为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河南省政府也不失时机地出台了促进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个纲领性规范文件《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价标准》,该标准的实施,拉开河南物流行业的整合大幕。淘汰一些散乱的小型物流企业,促使政府重点扶持有影响的本土物流,给河南现代物流企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2、河南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不利因素
对现代物流认识不足,观念落后。从总体上来看,河南省内物流企业对现代物流缺乏足够的认识,尚未意识到现代物流产业存在着极大的利润空间,对采用第三方物流产生的经济效益更是知之甚少。观念上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铁路、公路、航空、邮政等部门都有各自的物流企业,但都没有形成第三方物流。由于物流经营各自封闭和部门分割,造成物流业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导致整个物流业高度分散、各自为政、资源浪费、设施利用率低,无法形成规模化、社会化、专业化经营。
物流企业粗放形式经营,专业化分工不足,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近几年,随着物流概念的引入,省内原有的一些储运和运输公司挂出"物流"的名称,但在实际运作中仍然采用粗放式经营。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服务功能少、融资能力弱、缺乏网络或网络分散、经营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根本不可能提供现代物流服务,究其实质仍然是挂了物流名称从事传统运输的企业而已。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传统运输服务大家都能提供,导致资源浪费,专业化服务,大家都不能提供,导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显得十分突出。
物流教育滞后,物流人才短缺。现代物流业的开展,必须有一大批既精通运输仓储业务,又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深谙物流运作的人才和专家。但是,河南在物流人才和物流教育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主要有两个原因引起的。一是教育教育方面落后。河南是人口大省,同时又是教育资源奇缺的省份,大学少和大学水平普遍较低直接影响着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二是改革开放后,国家重点开放东南沿海、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导致河南欠发达省份的人才外流严重,致使物流专业人才是十分短缺。
物流信息化水平不高,物流管理水平较低。现代物流是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和人才流的统一。可见,信息流在现代物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信息流的畅通,需要强大的信息网络支持,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信息传输与客户、制造商、供应商实现资源共享,对物流各个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体现出较高的管理水平。而信息化水平不高,是河南省物流企业存在的普遍现象,管理水平跟不上物流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不争的事实。
二、 促进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河南发展现代物流业优势和劣势共存,机遇和挑战共生,任重而道远。因此,河南省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当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加快河南省现代物流企业顺利发展。在发展现代物流企业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如下几个措施:
1、大力弘扬先进物流理念,树立企业的现代物流意识。就目前到实际情况来看,河南省内的企业现代物流意识还不是很浓厚,还没有意识到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能为企业带来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丰厚的利润。因此,在这种氛围下,要发展现代物流,政府部门就应该大力弘扬先进物流理念,使企业树立现代物流意识。让企业意识到现代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先进的现代物流理论为指导,用事实说话,逐步使得企业意识到运用现代物流是促进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2、物流企业应改变粗放经营旧模式,走专业化物流之路。物流企业粗放式经营旧模式,容易导致物流资源的浪费和短缺,走专业化物流是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专长和优点,善于利用企业本身的专长和优点,干自己的本行,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就可以在该行业物流方面有较强的竞争力。
3、各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到河南省物流发展的理论研究来,加快现代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物流专业人才。针对河南省现阶段物流管理人员短缺的实际情况,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应该勇于承担起这个重任,积极的投入到河南省现代物流发展的理论研究中去,针对河南省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的发展经验,探索出河南省现代物流业的新途径,不仅从理论上给予企业发展现代物流以指导,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物流人才。在高校中增设各层次的物流专业学历教育,培养出适合不同需求的物流专业人才,也可以给企业员工开展物流培训,用于缓解物流人才短缺。另外,到现代物流比较发达的地区引进现代物流的专业人才,也是缓解人才短缺的一个好举措。
4、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和应用物流软件,通过发展电子商务物流来提高物流的效率和服务水平。现代物流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和物流软件的支持,电子商务物流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要发展现代物流,就必须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和应用物流管理软件。要做到这些,应该大力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公共平台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软件的广泛使用,促进河南省现代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
5、以现代物流理论作指导,借鉴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的发展模式,探索出本企业或者本区域现代物流的发展模式。先进的物流理论给发展现代物流以指导,国内外先进的物流企业发展模式给企业发展现代物流以借鉴,结合河南省的具体情况和企业的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一条新途径、新方法,使得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经济管理系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陈由谷.福建区域物流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选择[J].中国储运.2004.5:56-58.
[2]陈东煜.广州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战略对策[J].商业经济文荟.2003.3;23-26.
[3]Diane Mollenkopf, G.peter Dapiran.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Logistics Competencies: A study of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Fir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2005.8.
[4]马玉.我国传统物流企业SWOT分析和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04.1:13-15.
现代环境下对策 篇7
一、强化品牌经营意识, 打造核心竞争力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洗礼, 我国出版行业已经进入品牌竞争阶段。品牌是无形的, 但它带来的连锁性效益是巨大的, 培育品牌, 是编辑行业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是图书出版企业做大做强的不二法宝。
出版社品牌是出版社集体长期努力的结果, 是由一本本精品图书累积而成的。它们是出版社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保障, 谁拥有品牌产品, 谁就拥有读者、拥有市场。作为一位有经营意识的编辑, 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 打造自己的品牌图书, 同时为出版社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学会为选题“把脉”, 判断其经济价值所在
选题策划作为编辑工作的基础, 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分析论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捕获受众的需求, 从中寻找市场机会, 确定适合自身资源条件的选题创意, 明确选题的市场定位, 包括读者定位、价格定位、装帧形式定位等。这是出版社参与图书市场竞争的起点, 是图书营销工作的良好开端。
三、契合前期市场预测, 对书稿做好出版定位
编辑是图书的第一位读者, 要在进入加工书稿环节的前期, 从结构方面及内容方面对书稿将准确的市场定位做好, 具体包括整体包装定位、读者定位、价格定位以及内容定位等。编辑应当高度重视每一个书稿的细微部位, 切实地立足于读者与市场的角度, 展开文字处理及设计编排工作, 以使图书能够在雏形时期便充分考虑到满足广大读者及市场的迫切需求。主要是按照读者的需求与图书的特点, 在设计版式、设计封面及开本上下功夫、动脑筋, 创设多彩而又丰富的形式, 以便于将图书的自我营销加以实现。诸如:开本的选择, 要便于读者阅读或方便读者携带;按照书品本身所具备的特征, 把印制方式和用纸方式确定出来, 严格成本控制及质量保证;创新版式和装帧, 要更为有助于图书内涵的传达和图书内容的诠释, 切实地将美的享受带给读者, 愉悦广大读者的视觉, 真正地把枯燥的文字转变为悦目赏心的页面;在封面、封底设计夺人眼球的推荐语、宣传语等, 使读者在翻阅读书时, 不经意间产生购买的冲动;如此等等。
四、积极参与宣传推广活动, 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图书营销工作是图书能否取得良好的市场业绩的重要内容。传统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已不能适应现代图书出版环境下的市场竞争。因此, 图书出版后, 作为一名具有经营意识的编辑, 还要持续关注自己图书的市场走向, 配合发行人员积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 为图书赢得尽可能大的市场份额, 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谈到配合发行人员做好宣传推广工作, 其实编辑是最具优势的。第一, 编辑对自己的图书最为了解。每一本书店书架上的书, 实际上编辑是其第一读者。由于每本书均是编辑在图书原稿的前提下印制加工所完成的, 所以, 对该书的适读人群和内容特点, 编辑了如指掌。在营销方案的制定上, 均离不开图书本身所具备的特点和内容, 要想把这一点做好, 那么责任编辑就应当负起责任;第二, 最清楚图书卖点的是编辑, 每本书上市以后, 得到读者青睐与否, 其关键就是卖点。所谓卖点具体指的是目前图书市场广大读者所需要的、所追捧的。无论哪一本图书均有着其自身特有的卖点, 具体表现在书中的哪些方面, 最清楚的是编辑;第三, 最易把握图书上市时机的是编辑。与其他商品一样, 图书的上市时间也有着较大的讲究, 也就是时效性问题, 将最佳的图书上市时间把握好, 迅速占领市场, 抓住读者, 抢得先机, 是赢得市场、扩大图书销量的有效营销手段。在此方面, 最有发言权的是编辑;第四, 利用自身优势策应发行“主战场”。编辑利用自身工作便利, 联络作者, 广结人脉, 其交往人群与发行人员的人脉圈形成互补, 更有利于进行开展行销行为诸如报告会促销、签名促销等, 借助于作者的知名度, 从而把读者的购买欲望调动起来, 烘热市场, 对发行“主战场”起到策应作用。
基于以上编辑所具有的营销优势, 作为具有经营意识的编辑不仅仅是图书的生产者, 更应该主动成为图书的积极推广与宣传者。编辑介入营销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好图书的评论。
有着较强说服力的一种营销方式就是书评书介, 是最好的一种图书广告, 许多读者基本上均是由于受到书评书介的影响而购买的。同时, 编辑要将文案工作做好, 邀请作者本人或者相关专家对书评加以撰写, 借助于各种各样的宣传媒体更好地将图书向广大读者介绍, 激发读者的购买欲, 引起读者的注意。
2. 宣传资料的制作。
编辑应当对与有关图书的资料及文章进行筛选, 比如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书评、作者背景、图书特色亮点等, 帮助发行部门将推广营销做好。
3. 开拓思路。
除传统的新书签售、新书发布会等形式外, 还可开展答题奖售促销、附带公益活动促销等, 组织一些与读者互动的活动, 促进销售。
4. 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 愈多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直接在网上购书、查阅资料。编辑要充分利用网上书店、出版社网站、图书馆网站及文学等领域的各大知名网站造势宣传自己的图书。
总之, 在现代出版环境下, 作为一名编辑, 应不断强化自己的品牌经营意识, 做到对当下图书市场有准确的环境评估, 对自己所编图书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市场定位, 并在图书整体营销策划的各个层面积极参与、不遗余力。以此为前提, 图书在市场上才可能有不俗的表现■
现代环境下对策 篇8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变革
一、引言
当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应用渗入社会的各个部门,并且反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迅速地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在影响人们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同时,也波及教育领域。
信息技术是解决知识经济时代教育问题的基本工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生产力中的劳动力工具要素,将会从根本上推动教育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教师灌输式的教学和学生机械式的学习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提供的全新的教育平台和工具下,教育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改变
(一)教师和学生角色的改变
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在课程设计与教材的编制上产生了新的观念、新的方法与新的技术。它改变了学生在学习认识事物上的过程,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改变了教学原则、教学规律,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也随之逐渐转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灌输式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教学的需要,而学生也不能再做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必须及时地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传统的机械式走出来。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则要做知识的建构者,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教学媒体的改变
传统的教材只有书本,辅助的教学工具基本上只有黑板和挂图。它们虽然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但是缺乏形象感和生动感,无法多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听觉系统,影响到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设计课件时如果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将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东西以Flash或者三维图的形式呈现在课件中,那么抽象的知识就会被具体、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辅助工具已发展为投影、计算机、视频展示台、录像机、影碟机集于一体的系统,这些工具相对于传统的辅助工具而言,传播信息精确、迅速,并能够全面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一个趋于理想的授课方式,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平台以多种形式呈现同一个教学内容和组织学生以不同学习方式完成同一个任务,从而有效传递授课内容,促进学生当堂吸收知识。
(三)教学过程的改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与环境在交互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它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建构主义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依据这个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合理地设置课堂内容,注重情境,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通过“脚手架”策略让学生使用信息而非仅仅是收集信息。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按照教材一成不变地讲授课程。有了信息资源以后,为了适应课堂与学生的需要,教师对课堂内容的设计变得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选择合理的学习情境和确定学习任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其次要安排好完成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个平台,全面准确地提供学生所需要的教学资源。最后要作出评价,以测评课堂学习的结果。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内容的变更
(一)教学内容的扩展
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会影响到教学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提供教育可行的、需求甚大的工具。它不但改变着获取知识的方式,而且改变着学习内容和手段的性质。教学内容的更新,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数据显示,最近30年所产生的知识总量等于过去2000年所产生知识量总合。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传授知识内容。现在所施行的课程内容,正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将大量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不同的媒体形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后呈现于课堂上的,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教学效率,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中的信息量。
以多媒体组成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进入课堂和学生的认知体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更广泛地涉猎学科空间,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学科的最新知识,超越时空的限制,使教学内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和扩展。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内容多是依据多门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的,也就是说,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压缩与精选。对应现在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向学生揭示知识的结构,而不是灌输大量的现成知识。对于经过精选的高质量的系统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加以组织教学。为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课程就显得越发重要。
教育过程的终极目标是达到人的最佳发展,教学的重心在于关注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结构的各环节、各要素之中,否则难以实现高效的主题建构和学科功能。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同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的结构和进程,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统一起来,就要力求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传统的教学结构包括教师、学生、课程三大要素,而现代教学结构则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资源四大要素整合而成。现代信息技术的改变完善了教学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教育资源等呈现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和情感特征。因此,在教学资源的设计上,教师首先要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丰富背景,让学生在这种背景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其求知探索的内在动机;其次要适度再现人类的认知过程,渗透与知识相关的思想方法,注重暴露和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最后要适当地推迟呈现问题的结论。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评价手段的多元化
所谓教学评价就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测量,并给以价值判断。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一般不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只注重结果,并且多以考试的方式进行测评,分数的高低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这种评价方式阻碍了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埋没了一些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在传统的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够符合教育的需求,评价手段逐渐由单一型转向多元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评价的内容不仅局限于学生的成绩,还包括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协作意识等。其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在传统的主要是他人评价的基础上,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即由学生参照评价体系或过去自己的实际水平,对自身现在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从而达到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和自我教育的目的。这种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是一种互动式的评价结构,能够发挥其激励、促进的作用。
(二)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评价方式比较绝对,它将学生与客观标准相比较进行评价,虽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实际水平,但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性。而在信息技术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动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评价依据不再绝对化,而是评价结果与过程并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评价由以往的对“过去”的关注转向对发展、提高、未来的关注。教师应该将学生放入小组内与其他的成员相比较而进行评价,应该将学生放入其成长的过程中进行评价。在评价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关注学生在情感、认知、行为习惯、理想和信念等方面的发展,激发学生的上进意识。
(三)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评价
教师应结合教学构建动态网页,在扩大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同时,使他们能够在课堂之外继续加强探究学习。在动态网页的内容设定上,教师可以联系实际设置多个栏目和交互平台,比如论坛。在论坛中教师可以分版块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相互评论。另外,教师还可以开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讨论区,为学生开辟表达思路、发表见解的天地。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在论坛中的表现,对学生作出全面的评价。
五、结语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推动了教育生产力的发展,使教育的整体水平上升了一个层次,对于学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方式必将不断地随之变化,使我国的教育事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加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2, (5) :2.
[2]黄建书.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J].中学生物教学, 2003, (1) :3-4.
[3]李华.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几个热点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 2008, (5) :3.
[4]房亚.浅谈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 2006, (4) :1.
谈现代网络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9
一、现状调查, 了解我园教师网络行走状态
我园主要从网络资源对教师工作的帮助、教师对网络教研活动 (园局域网和博客) 的认可和参与度、教师参与网络论坛的情况三方面对全园41名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网络资源随手可及
调查显示100%的教师认为网络资源对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 大家通过网络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了解世界最新的信息, 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激发我们智慧的火花, 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如教师的原创教学活动设计灵感主要来源依次是:网上资源 (66%) 、个人生活实践 (25%) 、幼教杂志 (9%) 。
2.网络教研深受欢迎
82%的教师认可和喜欢网络教研活动, 她们觉得网络有利于教师个性化和自主性的发展, 网络上有极其丰富的资源,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您最喜欢什么方式的教师培训?结果依次是:园局域网和博客 (82%) , 原因是:选择、自主、灵活、随意;大家集中开会学习 (11%) , 原因是:深入、投入、积极、互动;发放相关资料 (7%) , 原因是:直接、自由、习惯。
3.网络论坛风光无限
论坛又名BBS, 由于它的平等性、内容的广泛性等特点, 使其越来越受到网民的喜欢。人们将BBS当成交流思想、互相学习、平衡心理的重要场所。调查中发现, 100%的教师有上论坛的习惯, 涉及面很广, 由于职业原因, 老师们很关注教育版块。论坛中的老师经常“犹抱琵琶半遮面”, 绝大部分教师采取“潜水”的方式悄悄活跃在网络中。
二、利用局域网和博客,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圈”
一直以来, 我们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利用幼儿园局域网和博客这两个交流平台进行研讨活动, 给老师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1.邀约共叙, 实现时间的随意性
幼儿园教师由于工作的特殊性, 大家聚集到一起很不容易, 每次组织一次教科研活动需要提前通知、各自换班等。我园在博客中开辟了“话题争鸣”栏目, 各课题负责人定期发布话题, 老师们登录博客以上传日志的方法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用“回复”的方法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最后各课题相关老师把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参与进来, 没有了紧张工作的催促, 也更放松了。大家亲身体会到利用博客平台进行课题话题讨论, 具有宽松随意、不受时间限制的优势。 (如图1所示)
2.巧妙运用, 实现时空的便捷性
每年, 我园都会有大批教师外出学习, 以往的讲座传达、模仿课在传达的过程中往往让老师只见其影而不解其神, 味同嚼蜡。怎样更好地把先进的理念、创新的做法和有效的课堂让每个老师有滋有味地分享, 理解其精髓, 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整体水平提高, 是我们一直探索的问题。于是, 老师们外出时带上摄像机、录音笔等设备, 记录下学习培训的影音图片资料;回来后把这些资料进行归类整理, 挑选出一些有价值的内容上传到幼儿园网站和大家分享;接着大家对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询问, 对感兴趣、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讨论;然后针对一些细节或重要问题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回放、反复播放, 帮助大家有选择地学习;最后把学习内容打包放到园资源库中。老师们可透过现代信息技术这扇窗尽情欣赏外面的风景。 (如图2所示)
3.冲浪感受, 体验智慧的开放性
老师在主题研讨活动中借助现代信息媒体, 到幼儿园资源库和网上捕获丰富的相关信息;然后在集体讨论活动中对信息进行评价, 提出自己的看法, 展开讨论。在讨论中, 每个老师的观点想法在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 同时每个老师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做出反应, 最终在协商中创新, 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和发展。
三、步入网络论坛, 共筑教师专业发展“成长屋”
对于在众多的教育者当中分享观点和信息而言, 培训是最有效、最为节约成本的专业发展模式, 但是其主要弊端是它只提供了很少的选择或个性化的机会[1]。而开放的论坛可弥补这些不足, 论坛为教师筑下了一所“成长屋”, 大家在论坛上分享经验、碰撞智慧;放飞理想、感悟着、幸福着……
1.悉心倾听, 在理解中提升教师专业理论
案例1:今天儿子回家, 一脸的委屈和伤心。我很奇怪, 就仔细询问他, 原来他今天在幼儿园时看见地上有一片碎纸, 就钻到桌子底下去拣。老师看见了批评了他, 说他不讲卫生……是不是我家孩子平时太调皮了, 老师一看见他趴在地上就批评他, 你们说我要不要和老师讲这件事情啊?许多家长纷纷跟帖回复。 (这是一位母亲在论坛上发的帖子。)
看见这个帖子后, 我们提醒老师要留意帖子的回复情况, 倾听家长的心声, 并展开讨论。这似曾相识的事例引起了老师们强烈反响, 老师们认为观察与尊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教师要仔细的观察幼儿, 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不能因为幼儿年龄小, 不懂事, 就认为他们应当一切服从成人的意志, 更不能伤害幼儿的自尊, 要在观察中理解幼儿的行为、引导帮助幼儿。
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家长心中对教师、教育事件有着自己的想法, 因为有着疑虑等诸多因素而无法讲述出来, 论坛恰好可以满足他们这种需求。教师通过“论坛”这个传声筒听见了家长的声音, 并进行换位思考和反思, 在理解中提升自己专业理论。
2.用情述说, 在分享中放飞教师专业理想
案例2:我园的小李老师时常光顾论坛, 一些经典的帖子吸引住了她的眼球, 发现其中一位叫“抛砖引玉”的老师教育观点和她很相似, 志趣相投, 就尝试着与她多交流, 从此两人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她们经常在论坛上发帖分享自己对教育的感悟, 并相互鼓励、相互帮助……随着时间的推移, 小李老师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越来越高。
生活中, 拥有共同的话题、志同道合的人们会变成朋友, 在网络上同样如此。由于论坛具有平等性, 在论坛中人们的言论、权限是平等的, 因而它为老师们提供了最好的人际交流场所, 提供了宽松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大家在自然的氛围中自由抒发对教育的热情和体会, 反思教育过程中的得失。
论坛为大家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切磋经验、出谋划策, 已成为教育论坛上的主流文化。对教师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可见, 网络环境具有丰富的资源、开阔的视野、超越时空以及快捷实时的特点。我园充分利用网络环境, 激活了教师的自我意识, 提高了教师的需求水平和自我教育能力, 使教师在终身化和开放化的氛围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2]。
摘要:网络环境具有丰富的资源、开阔的视野、超越时空以及快捷实时的特点。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 (以下简称“我园”) 从教师网络行走的现状调查出发, 充分利用网络环境, 以幼儿园局域网、博客和论坛为依托, 开展自主、开放、生动的网络研讨, 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网络,教师专业发展,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 (美) Thomas R.Guskey.教师专业发展评价[M].方乐, 张英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现代环境下对策 篇10
一、影响成本会计发展趋势的因素
(一) 成本会计的范畴
成本会计的核心是成本核算, 计算产品成本是最基本的任务, 没有产品成本资料就无法进行其他方面的工作。但是, 成本会计同时具有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职能。在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方面, 成本会计从主要应用于医院、航空公司到目前各个行业的加强重视, 其范围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
(二) 技术经济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与资本和劳动同样成为生产要素, 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知识的竞争, 知识资源成为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的变革引进相关的技术知识、先进的管理知识, 比如在生产和管理中, 自动化和电子化, 大幅提高生产力, 使质优价廉的目标有实现的可能。
(三) 第三产业对成本会计的新挑战
当前我国的第三产业尤其服务业发展越来越快, 经济发展形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 成本会计在第三产业中的应用也要求有一套新的方法和技术。尤其是一些高新企业, 直接成本费用和间接成本费用的比例打破了传统的企业, 这就要求成本会计管理过程中, 深入分析这些费用产生的原因, 准确划分成本费用, 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提供有力的数据信息。
二、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 成本会计的电算化趋势
随着现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化管理和数字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新型形式, 势必带动成本会计朝此方向发展。一方面, 计算机可以大大加快信息的反馈速度, 增强业务的处理能力, 可以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另一方面, 将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成本会计的核算与管理中来, 财务软件代替人工记账, 提升了相关的工作效率, 减少错误率, 简便了繁杂的会计核算工作, 同时为企业财务部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等。
(二) 加大理论研究力度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当前的成本会计对于成本会计对象、成本、生产费用、支出和费用等方面的基本概念界定不准确, 不同企业对于同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应用不同,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对于这些概念应用也不一致, 这使得成本会计最基本的概念缺乏统一性和科学性, 加大成本理论研究力度是成本会计完善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 技术和经济相结合, 进行全面成本会计管理
成本会计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 要求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材料采购人员等都应懂成本, 关心成本;成本会计人员则应了解生产工艺过程, 懂技术, 参与成本、技术的决策, 技术和经济相结合, 提高全体员工成本意识和素质。
(四) 积极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 学习外国先进的经验和方法
企业需采用新的观念、新的方法, 注重借鉴西方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 学习外国先进的会计工作经验和方法, 为我所用, 找到适合企业自身的成本会计应用策略,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新环境和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下, 促进自身的提高。
三、加强成本会计研究的对策
(一) 加强会计电算化应用
会计电算化方面, 不仅注重核算型会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还要加强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核算型会计软件是传统式会计信息系统的一种表现形式, 要打破传统式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 就必须屏弃原先的设计理念, 进而开发出一个基于信息社会的系统会计模式。
(二) 加强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在企业管理中, 现代成本会计为管理决策和了解客户的需求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利用成本会计还可以提升企业产品的生产质量、服务质量、采购质量, 减少这些过程中的损失;同时成本会计帮助企业有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 定位企业的产品类型, 定位企业的产品在同行业的位置, 使企业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提高企业的售后服务质量, 降低售后服务成本。
(三) 全体职员参与成本会计管理工作
在成本会计工作中要求全员参与成本会计工作, 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 更新观念, 加强管理人员对成本会计的重视程度, 加强各部门各职员的成本意识, 树立人人关心成本的观念。提高成本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 参与经营管理, 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 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四) 制定企业成本会计准则体系
以原则性为基础, 规范成本会计核算的规则;坚持公平分配的原则, 根据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 提高分配的准确性。在一般成本会计准则的基础上, 制定分行业的成本会计核算准则, 分析产品成本的组成与核算方式的差异, 为同一企业不同产品和不同行业的企业制定差异化的成本核算方法。
摘要:时代的变革和经济环境的改变, 现代成本会计逐步参与到企业内部管理层面, 涉及到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成本决策等诸多管理职能, 其管理理念与方法有了更新更深的定义,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日俱增, 是生产经营与成本核算的有机结合。本文就介绍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和对策分析, 为我国的成本会计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成本会计,环境,趋势,对策
参考文献
[1]杨蒙佳.成本会计发展趋势与对策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 (01) .
[2]齐美玲.现代成本会计与传统成本会计的比对[J].商场现代化, 2013 (05) .
[3]王琪.浅析我国成本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 2013 (05) .
现代环境下对策 篇11
关键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
电子商务是一场商业领域的根本性革命,它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商务运作方式。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引发了交易方式的创新, 这种创新集中体现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上, 并由此引起流通模式的变革。
一、电子商务的主要特点
全球普遍性。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 使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传统模式都受到了冲击, 将生产企业、流通业、金融业及消费者和政府带入了一个网络经济的崭新领域。
方便快捷性。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人们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 能以非常简捷的方式完成过去较为繁杂的商务活动。商家可以在网上与客户联系,利用网络进行货款结算业务, 消费者可以进入网上商场浏览,采购各类商品。
整体协调性。电子商务能够规范工作流程,将人工处理和电子信息处理集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既能提高人力和物力的利用率, 又可提高系统运作的协调性。
二、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现代物流及模式
一般有如下几种模式:
1.物流一体化:所谓物流一体化就是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由生产企业、经由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它是指物流业发展的高级和成熟的阶段。物流一体化的发展可进一步分为三个层次。物流自身一体化、微观物流一体化和宏观物流一体化、物流自身一体化是指物流系统的观念逐渐确立,运输、仓储和其他物流要素趋向完备。子系统协调运作系统化发展微观物流一体化是指市场主体企业将物流提高到企业战略的地位,并且出现了以物流战略作为纽带的企业联盟。宏观物流一体化是指物流业发展到这样的水平:物流业占到国家国民总产值的一定比例。处于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它使跨国公司从内部职能专业化和国际分工程度的提高中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2.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第三方就是指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第三方物流成为现代物流管理的主流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第三方物流, 而且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程度反映和 体现着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整体水平。
3.第三方物流与物流一体化:物流一体化是物流产业化的发展形式,它必须以第三方物流充分发展和完善为基础。物流一体化的实质是一个物流管理的问题, 即专业化物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充分利用专业化物流设备、设施发挥专业化物流运作的管理经验以求取得整体最优的效果。同时, 物流一体化的趋势又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三、第三方物流的使用和管理
1.合同管理:一般可以根据合同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来进行管理。即建立合同、合同修改与中止、合同执行及跟踪。第三方物流与电子商务中心签订的服务合同中应包括如下内容:购买物流服务方和销售物流服务方的公司名称,物流服务内容,物流服务时间,设计物品数量,服务收费,付款方式及时间,服务要求,服务方法,违约经济责任及处理方法等。
2.能力管理:对于电子商务网站来说,最为关心的就是第三方物流的配送能力,它包括第三方物流的运输、装卸和设备能力,电子商务网站对第三方物流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第三方物流配送能力的。
3.信息管理:物流供应链的运动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第三方物流必须实施良好的信息管理。主要包括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及日常信息的接收、存储、处理、发送等。
4.运力计划和管理:保证安排送货的运力和时间国内外对运力计划和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三方物流的内部运输规划。对第三方物流运输管理的关键是对各种货物进行运输需求整合及运输路线优化。第二、在供应链中将第三方物流作为一个整体应用。供应链在使用第三方物流时不考虑其内部运输规划问题,仅根据企业外部和内部供应链的运作情况以及生产作业安排选用第三方物流。
5.多点车辆运输问题:是指运输车辆从一个或多个设施到多个地理上分散的客户点,优化设计一套货物流动的运输路线,同时要满足一系列的线性规划法。线性规划法具有适应性强,计算技术较简单等特点。利用线性规划求出多点运输中点与点的路径最小,考虑车辆在各个客户点间巡回访问的特性,提高了运输效率,与实际情形相吻合。
四、物流配送中心选择应用中的其它方法
1.Hopfield人工神经网络。基于物流配送线路的实际情况,应用Hopfield网络求解要求把目标函数转化成能量函数,把问题的变量对应于网络的状态。当网络的能量函数收敛于极小值时,问题的最优解也随之求出。首先将问题映射到一个神经网络,将问题的目标转化为能量函数,并将问题的变量对应于网络的状态,确定网络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及神经元输出的阀值,最后优化计算。
2.模糊聚类方法。由于物流配送中心选择问题本身具有很多的条件,就利用模糊聚类方法,按照根据距离坐标、时间以及产品种类为分类标准,形成模糊聚矩阵,即用模糊综合评判将从待选的点中找出最接近选择问题的目标的点,再利用线性规划求解。
3.规划方法。将物流配送中心选择问题经过简化处理后,在待选的几个物流中心共同辐射的范围内需配送点的数目,评估各物流中心往各目的地配送的单位。然后,依次从目的地中每次取与物流配送中心相同数目的目的地进行分步确定配送方案,直至将其全部分配完,每一次都是一个指派问题。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作为网络时代的一种全新的交易模式,相对于传统交易方式是一场革命。但是,电子商务必须有现代化的物流技术的支持,才能体现出其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在最大程度上使交易双方得到便利,获得效益。因此,只有大力发展作为电子商务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化物流,电子商务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86-94.
[2]骆温平编著.第三方物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58-59.
[3]肖玲诺,姜振寰.传统企业电子商务与信息化管理[J].科学研究,2002,6:301-305.
[4]赵伟等.第三方物流战略对中小型运输企业的整合[J].物流科技,2004,2:56-60.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Modern Logistics
Jiang Ying Xiu Guihua Tong Ning
(Shenyang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ilogy)
Abstract: As a kind of new commercial economic mode, E-commerce has a great power. Its rapid development is now leading ai innovation of trading means,especially on the evolution of current field. This articale will discuss on different modes of modern logistics under the E-conmerce circumstance .
Key Words : E-commerce ; modern logistics ;logistics mode ; third-part logistics
现代环境下对策 篇12
对大众一词的解构是威廉斯有关大众传播论述的逻辑起点。威廉斯对“大众”的概念进行了解构, “实际上没有大众, 有的只是把人看成大众的那种看法”。把真正的大众文化纳入虚假的商业文化之中, 才是问题所在。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大众”的概念, 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才一直为人所诟病。威廉斯认为, 我们不应该把传播媒介本身与这些媒介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的用途混淆起来, 媒介是中性的, 关键在于如何去使用。在现代社会, 我们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是不当的。我们传播的目的应该是教育、艺术、传递信息或见解, 其前提是有理性的人和感兴趣的人。但现实是, 传播被用于操纵, 说服大量的人以某种方式去行动、感觉、思考、了解, 其前提正是那种群氓的观念。
传播的内容本身并不是主要目的, 仅仅是为了营造一个获得共识的意识空间和经验分享, 那么我们研究传播更应该注重其传播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意见”, 因为这才是传播的主要内容。其次, 传媒之所以不是大众的传媒是因为传媒大多掌握在政府机构手中, 所以传播的目的和内容受控于媒介的拥有者, 他们掌控了传播的渠道和内容, 所以传播更多地成为了一种控制意见和舆论的工具。
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信息技术的重大发展和突破, 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 大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更多地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民民主意志的觉醒, 使得大众媒介素养不断提高, 自我分辨能力也获得发展, 人们会发现越来越难以控制社会的舆论和人们向往自由民主平等的观念。
二、新媒体的表征研究
新媒体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信息传播技术的革新, 信息传播技术的革新对我们信息传播科学带来的巨大的变革。
(1) 媒体自身的特性。即时信息交互:完个性化的信息, 近无限的信息源, 信息传播的速率与真实, 这些使得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适应了人们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全面液态变化:新媒体各信息之间相互影响, 关系密切。传播核心流动性:突破了以往的核心似传播模式, 传播的起点由点线辐射式变为蛛网式多节点多核心的结构模式。传播过程失控性:传播主体几近无限, 信息几近无限, 渠道多样化, 受众个性化等等因素使得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再难控制信息准入。
(2) 媒体受众的特征。个体特征:当下新媒体的接受者年轻人占较大比重, 呈低龄化趋势, 年轻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 信息敏感度较高, 媒介素养较高。性格冲突:当下网民在网络环境中与现实环境中性格差异大甚至相对立。这是建立在网络传播环境管理权责不明, 缺乏约束的现实情况和当下人们普遍生活压力大, 生活节奏快, 感情压抑得不到释放, 对现实生活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前提下的。因此, 各种不当行为出现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中。
(3) 媒体组织结构的特点。无组织性:现在, 全球分享与合作的工具终于交到了个体公民的手中, 使得单独的人和组织对社会的传播控制力度缩小。成员复杂性:人人都是传播者, 一群有着共同追求的人无论其身份或个体差异都能组织成为一个虚拟组织达到传播目的。专业性不足:传播者专业素养的缺失, 导致自我对信息内容的甄别能力不够, 因此人云亦云, 成为了许多错误甚至会对人造成伤害的信息的推手。法律不健全:对网络信息的管理规范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 缺乏有力的法律和道德准绳。
(4) 传播方式和内容的特点。病毒式传播:信息传播之迅速犹如病毒分裂扩散。利用互联网个体之间的关系网, 采用口碑传播的方式, 像病毒一样蔓延。而且由于网上信息下载保存方便, 想要从互联网上消除已经扩散的传播内容相当困难, 也像病毒一样难以根除。内容为王: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个人话语权重增加, 使得传播不再像以前一样依赖于传播渠道那种谁说话谁对的局面, 而是学习接受者根据自身喜好和判断对自认为感兴趣和相信的信息进行编辑和再次传播。因此, 传播的内容将会成为传播能否达到意义的重要因素。评论比内容本身更重要:在对信息进行传播过程中, 由于互联网的及时信息交互性, 人们往往能及时对内容信息进行反馈, 从而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受到更多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解读, 大大增加了信息本来的内容量, 因此评论的内容也会成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新媒体视野下的大众传播新观
(1) 大众传播的发展新趋势。媒体传播的意义得到实现:互联网终端基数的增加, 地球村的建立将世界融合成一个信息高度交互共享的有机统一整体, 这符合了雷蒙·威廉斯所期望的传播的意义在于达成共识, 新媒体的高受众参与度, 宽广的信息高速道路, 新媒体真正成为了大众媒体。因此, 维护人类社会的稳定, 促进人类知识共同和交流的功能得到了显著的体现。
(2) 新媒体下影响新型大众传播的阻碍。虽然新媒体下, 传播的形式和内容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朝着好的方向前进,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影响现代网络生态的几个重要污染物。虚假低俗失真信息泛滥, 信息爆炸, 人们忽然发现自己拥有表达说话的重量级武器——互联网, 于是开始滥用, 而且由于不负担法律责任所以发生了很多伤害性行为, 媒介传播规则尚未树立, 人们缺少专业知识, 无法控制自己的传播行为, 也很难对其买单。因此,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规则制定迫在眉睫, 新传播规则的确定不但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 让互联网信息更好地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更有利于社会规则的维护。把关人的重建, 随着传播核心的丢失, 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地位缺失, 导致了一系列信息传播问题。作为维护信息健康有效的把关人在传播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如何在如此纷扰繁复的新媒体环境下把握信息传播的安全健康是当下必须解决的问题, 否则传播所想要达到的获取共识将会受到阻碍, 并且有可能达成不利于人类社会的错误的“共识”反而产生危害。
(3) 新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威廉斯的“理想”不再是理想, 传播权利的大众化使得大众传播发展到了一个新兴的阶段, 新旧媒体的冲突, 新旧传播理念的冲突, 网络现实文化的冲突, 新旧传播规则的冲突使得我们处于一个激烈变化发展的时代。
摘要:本文阐述了雷蒙·威廉斯的大众传播观, 并将之与当下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产业腾飞的时代背景相结合, 从新媒体的角度去比较其传播观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现代环境下对策】推荐阅读:
现代管理环境下08-18
现代媒体环境05-14
现代居室环境08-13
现代环境设计07-30
现代管理环境08-16
现代办公环境的建设论文09-23
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09-09
现代住区水环境设计论文07-01
水环境保护现代化评价06-01
环境宣传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