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与逻辑学论文

2024-07-31

公务员考试与逻辑学论文(共8篇)

公务员考试与逻辑学论文 篇1

0 引言

本文主要是从逻辑关系的视角, 对研究生期末考试与研究生教育进行讨论与解析, 得出两者的基本逻辑联系:研究生期末考试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实现又决定了研究生期末考试功能的发挥, 而研究生期末考试类型的选择和考试方法的实施又共同决定了研究生期末考试功能发挥的效度。本文认为:高校在实施研究生期末考试时, 应注意把握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关注研究生个体差异性, 注重考试方式、方法改革, 协调好研究生期末考试与研究生教育的联系关系。

1 研究生期末考试: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1.1 期末考试价值的界定

研究生期末考试对于研究生个体价值,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检测、评价作用:期末考试既是一种检查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的测量手段, 也是一种对受教者 (研究生) 和施教者 (导师) 的主要评价手段。一方面可以检查研究生整体的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 通过考试成绩对研究生进行阶段性或终结性评定。另一方面通过对期末考试结果进行分析, 帮助导师发现问题, 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研究生提出改进意见, 促进研究生提高个人专业素养。 (2) 反馈、导向作用:这突出表现在期末考试的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对受教者 (研究生) 的学习方式的导向作用, 研究生会对期末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做出反馈, 进而影响其学习方式的选择, 要么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 并加以机械记忆;亦或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 真正理解学习内容, 并能理论联系实际, 融会贯通。 (3) 发展、促进作用:不同类型的考试可以训练和提高个体生理或心理不同方面的作用。比如: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创造精神等。研究生期末考试也不例外, 具有这种发展、促进功能。

1.2 研究生期末考试不同类型的有效性的分析

通常认为考试的有效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第一, 考查的知识基础一致性方面 (对于全体学生都应掌握的学业知识有一个最普遍最基础的要求) ;第二, 考试的内容针对性方面 (通过考查样本可以推测考生相关思维的整体水平) ;第三, 考试作用的延展和导向性方面 (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启发学生关注与社会和个人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 。在目前研究生期末考试中, 公共学位课由学校统一组织考核, 其余课程 (专业学位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 由各学院管负责安排考核。除学术报告等考查课外, 研究生课程考核可采用闭卷或开卷考试形式, 亦可采取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选修课可采用, 可以采用撰写课程论文、读书报告等较为灵活的考核方式。而实验性课程的考核可按照实验设计的方式进行考核。具体而言, 研究生期末考试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1.2.1 闭卷考试

不考虑传统教育观念重知识轻能力的影响, 闭卷考试的有效性是不容置疑的, 长期以来, 都是作为主要考试形式而存在, 其具有两大突出优点有:第一, 相对而言:闭卷考试多数采用客观性试题, 更能体现考试的公平性, 减少误差。其次, 对考试实施者而言:闭卷考试也比较容易操作, 阅卷批改比较省时。因此, 在研究生期末考试中, 其主要应用在公共学位课 (公共英语、政治理论课) 的考查上, 有利于研究生整体的英语能力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的反映。

1.2.2 开卷考试

这是一种普遍受研究生欢迎的考试, 其主要的原因是可以避开死记硬背, 这种考试主要应用在文科类或管理类的专业课上, 考试题目比较灵活, 可以考察研究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这种考试方式与研究生教育的特点相适应。考试内容侧重于主观题目, 针对课上所学知识、原理的灵活运用状况进行检验导师阅卷时也不追求答案的绝对一致。从这意义上来说, 开卷考试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能力检测考试。

1.2.3 课后小论文考试

这种考试通常是由导师目前有关的新信息、新知识, 提出写作要求, 引导研究生关注专业前沿, 这种提交课后小论文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 同时可以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其爱好兴趣, 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因此, 从引导研究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上, 这种考试方式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3 研究生期末考试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监督保障作用

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它涉及到对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看法和评价, 包括如何看待研究生教育的价值、怎样设置研究生教育的目标、研究生教育的过程评价, 以及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等诸方面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标准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包括研究生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简单地说就是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的检测;若从广义上来讲, 则是对研究生学术水准、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察。而从实施者立场而言, 研究生期末考试是基于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初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两者是具有统一性的。一方面期末考试可以检测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质量是否符合学校研究生培养的相关要求, 基于一种对社会负责的考虑;另一方面检测个体对相关学科的适应性, 利于研究生课程改革与调整。

2 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实现:决定研究生考试功能的发挥

2.1 研究生教育内涵及特点

2.1.1 内涵: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教育与科学研究结合形成的一种教育制度, 它是继本科教育之后的高一级教育。目的是培养既能从事专门的技术工作, 又能直接参与科学研究, 有所创新的人才。 (1) 从培养目标看, 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 是培养各个学科领域高级的专门人才。 (2) 从培养过程看,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做到课程与论文并重, 学习和研究合二为一。 (3) 从培养对象、身心发展特点看, 研究生一般都在22岁至35岁左右, 相对本科生而言, 年龄较大, 心理发展更成熟稳定。

2.1.2 研究生教育特点

(1) 具有学习的研究性。研究生要在教育中进行研究, 在研究中进行教育。除了学完学业, 还要学会研究, 一方面需要教师研究性的指导, 学习已有知识, 另一方面又需要研究生本人自主地进入研究的角色, 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 探索未知领域。 (2) 具有“导学”互动性。主要体现在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在研究生教育的教学、科研、育人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研究生在导师指导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撰写学位论文、参与课题研究;另一方面研究生通过与导师密切交往效仿导师为学和做人。 (3) 具有双重价值性。研究生教育具有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研究生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具有促进作用, 它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客体与社会主体需要的关系;而研究生教育的个人价值指的是研究生教育对研究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反映了研究生教育客体与受教育者个人主体需要之同的特定关系。 (4) 具有多向的特殊。研究生教育具有独特的活动主体、活动目标、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研究生教育活动的特殊性主要指研究生往往具有较为明确的学科、专业发展目标, 致力于通过开展具体的研究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能力;活动目标的特殊性主要指研究生教育在具体的培养目标上, 主要着眼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活动方式的特殊性是指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 参与各种研究活动是基本的培养方式。活动结果的特殊性:研究生教育不仅要通过开展教育活动主要是开展各种研究活动培养在某一学科领域内及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领域内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而且各种研究活动所取得的结果同样作为其结果以促进科学的发展或直接服务于社会。出人才、出结果是研究生教育的双重任务。

2.2 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实现

2.2.1 研究生教育目标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阶段, 其目标是与高等教育目标紧密相关的, 是高等教育目标体系某种形式的内容综合或层次提升。具体见下图:

上述分类是关于高等教育目标概括性的描述。就现状而言, 各种教育目标具体表现为一种以核心目标为基础的、不同类型的或教育层次的分工。其中核心目标是指高等教育为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服务, 而具体高等教育目标则由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层次的教育来完成。在各教育机构的成文规定中对研究生教育目标都描述很详细, 以“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关于修订硕士点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若干原则意见”为例, 其中对培养目标的条款规定:培养目标应根据国家对硕士学位获得者的基本要求, 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 阐明对本学科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在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应达到的广度和深度, 以及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外语能力、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2.2.2 研究生教育目标实现途径

对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实施, 可以通过好几个途径来达到。教学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研究生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基础。具有不同于本科教学, 应体现专业知识的传授, 激发他们探索、批评意识, 培养他们的追求真理的勇气。在教学方法上, 要以培养他们通过交流获取新知的能力, 提倡以自学讨论为主。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一般目标, 在实践中从事科学研究要具备一些基础条件:务实的研究态度、一定的知识储备、适当的研究方法。科学研究活动必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

2.2.3 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1) 应体现研究生培养目标, 坚持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对研究生人格的培养, 应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严谨扎实的科学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 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 (3) 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这种统一性应主要体现在管理目标上。研究生的因为背景、经历、知识基础、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 研究生教育在课程设置、课程的学习重点、学习方式、时间安排等方面, 充分体现个性。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人为过分干预, 可能戳伤导师和研究生的创造性动机, 并可能导致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流于形式。

2.3 研究生教育目标实现对研究生期末考试决定作用

研究生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既能从事专门的技术工作, 又能直接参与科学研究, 有所创新的人才。研究生的这些能力结构是期末考试制定的基本依据, 同时这些能力目标的培养和发展需用考试来测量, 当然这种考试测量必须满足研究生教育的相关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规定性。这种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约考试, 使之服务于研究生教育的运作。同时, 考试本身的教育作用和价值也取决于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素质发展的推动作用。当然, 研究生教育目标细化, 对研究生期末考试内容、方式都会具有导向作用。若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关系角度来说, 研究生教育与学位教育已经分不开了, 学位是研究生教育活动取得一定学术水平的一种标志。而这种标志的获得又必须以研究生期末考试的圆满通过为前提。从这种意义上说, 这种潜意识的学位钳制也会对研究生期末考试的推行、改进起推动作用。

3 结语

目前研究生教育中, 期末考试是必不可少的, 研究生期末考试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种手段, 对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考试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培养需要将不断变化的信息反馈到研究生期末考试的实施中, 促其改进。这两者具有内在联系性。因此, 研究生教育应以研究生期末考试改革为契机来促其发展, 而研究生期末考试则要把握研究生教育的核心, 不断完善,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 .

[2]廖平胜.考试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公务员考试与逻辑学论文 篇2

逻辑填空题是我们公务员考试当中一类不得不说的题型。它可以说是占据言语理解与表达这个模块的半壁江山。按照历年国联考的情况来看,言语理解与表达通常情况是40题,而逻辑填空就占了20题,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就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逻辑填空的得分率很低,维持在55%左右,大大低于考生们的预期。许多考生都向我们反馈,逻辑填空题看着很简单,文段也很短,就是选词填个空,但是为什么一做就错呢。有很多同学也在资讯我们,如何才能有效提高逻辑填空的得分率。

这里笔者就来总结一下如何才能做好逻辑填空题。逻辑填空题如今主要考察的就是同学们对一些常用实词以及成语的熟悉情况,能否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那么对一些常用常考的实词及成语的意思必须正确的理解。这是做好逻辑填空题的前提,也是同学们不得不下的功夫。否则,提高正确率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在此基础上,有些方法和技巧还是可以遵循的。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合理把握题干中的有效信息。逻辑填空虽然题干不长,但是里面时常会蕴含着能够对空白处起到照应作用的关键点。找到这些点,选对词就不在话下。例如下面这道例题:

作为一个公司领导,不需要、也不可能事必躬亲,但一定要__________,能够在注重细节当中比他人观察得更细致、_______,在某一细节的操作上做出榜样,并形成__________,使每个员工都不敢马虎,无法_________。只有这样,企业的工作才能真正做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明察秋毫 周密 威慑力 搪塞

B.明辨是非 周详 使命感 推脱

C.抓大放小 透彻 好习惯 塞责

D.高瞻远瞩 入微 内聚力 敷衍

本题中既有实词也有成语,可以说是逻辑填空中比较难的一类题,但是我们只要找到题干中的对应关系,答案非常好选。在选择第一空时同学们会发现题干中有说“观察得更细致”,四个选项中只有“明察秋毫”有细致观察的意思。再来看后文,文中还说“使员工不敢马虎”,既然不敢说明必须使其害怕,选项中只有“威慑力”有这层含义,因此,答案选A。本题就很好的诠释了题干信息对做题的帮助。

除了合理理解语境,笔者认为对词语的分析也不容忽视,比较常用的就是对词语色彩的分析。这里所谓的色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褒贬色彩。根据语境合理选择所填词的色彩。我们再来看一道题:

大乡绅的仆人可以指挥警察区区长,可以 _____ 招摇过市——这都是民国五六年的事,并非前清君主专制时代。自己当时_____,看了一肚子气;可是时____,也只好让那口气憋着罢了。

A.大模大样,血气方刚,人微言轻

B.威风凛凛,血气方刚,人穷志短

C.像模像样,年轻气盛,人微言轻

D.昂首阔步,年轻气盛,人穷志短

这道题目中,第一空四个备选成语只有“大模大样”是含贬义的,其余都是褒义词。文中提到“大乡绅的仆人招摇过市”,那肯定是要填进一个贬义词的,所以直接可以得出答案是A。

公务员考试知识要点与训练 篇3

【例题1】某地劳动部门租用甲、乙两个教室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两教室均有5排座位, 甲教室每排可坐10人, 乙教室每排可坐9人。两教室当月共举办该培训27次, 每次培训均座无虚席, 当月培训1290人次。问甲教室当月共举办了多少次这项培训?

A.8B.10

C.12D.15

【作答精讲】设甲教室当月举办了x次培训, 则乙教室举办了27-x次。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5×10x+5×9 (27-x) =1290, 解得X=15。因此本题选D。此题还可以这样计算, 因为甲教室可坐5×10=50人, 乙教室可坐5×9=45人, 所以甲教室共举办了 (1290-45×27) ÷ (50-45) =15次。

【例题2】一公司销售部有4名区域销售经理, 每人负责的区域数相同, 每个区域都正好有两名销售经理负责, 而任意两名销售经理负责的区域只有1个相同。问这4名销售经理总共负责多少个区域的业务?

A.12B.8

C.6D.4

【作答讲解】4名销售经理, 2个人负责一个区域, 实际上是问4个人有几种组合方式, 也就是排列组合题C24=6。因此本题选C。

【例题3】科考队员在冰面上钻孔获取样本, 测量不同孔心之间的距离, 获得的部分数据分别为1米、3米、6米、12米、24米、48米。问科考队员至少钻了多少个孔?

A.4B.5

C.6D.7

【作答讲解】先观察, 1、3、6、12、24、48这几个数, 发现它们任意一个数都大于前面所有数之和, 也就是说形成不了回路, 构不成多边形;并且这6个数中, 较小的数之间无论怎样组合相加也不能正好等于较大的数。这样, 要使钻空最小, 6个数组成的只能是6条线段, 7个端点。因此本题选D。作答此题不能按通常思维让这6个点形成多边形, 要首先观察所给数的特点, 然后再作答。

二、高分申论借鉴

【本期讲题】

2013年国考申论真题A卷的第五题 (真题可在网上下载) :“给定资料6”中的题写“岁月失语, 唯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慨, 请参考“给定资料”, 以“岁月失语, 唯石能言”为题, 写一篇文章。要求: (1) 自选角度, 立意明确, 有思想性; (2) 联系实际, 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 内容充实, 语言畅达; (4) 800—1000字。

【高分答卷】

岁月失语, 唯石能言

作家F到宁夏考察, 在神奇的贺兰山岩画前, 发出了“岁月失语, 唯石能言”的感慨。这感慨既是对许多文化遗产消亡这种事实的描述, 又是对如何保护好现有的文化遗产提出的警醒。

灿烂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留下了多少宝贵的文化遗产, 又陨殁了多少我们尚不知晓的文化瑰宝。日生月落、岁岁夕夕, 悠悠岁月不能告诉我们什么, 只有那尚存的文化遗产, 才能告诉我们古代中国是什么样子, 才能让我们感知遥远的过去。

现在, 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多。据专家介绍, 万里长城目前仅三分之一基本完好, 另外三分之二已残破不全或已不复存在。尽管现存的文化遗产已为数不多, 但却屡遭人为破坏, 一些地方视文化遗产的价值于不顾, 为一己私利或图方便, 就把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无情地瞬间破坏掉。山西某村想把两个砖厂合二为一, 因中间有段长城碍事, 村长一声令下, 这段宝贵的长城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 伴随着城市化的浪潮, 各地都在进行城区改造, 许多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历史建筑被拆除, 许多有文物价值的遗产被破坏, 有些地方拆毁的遗产都触目惊心。

对文化遗产的这种无视和破坏, 越来越严重。面对能言的“石”越来越少, 我们应该警醒, 引起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这种警醒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对文化遗产认识的警醒。文化遗产之所以屡遭破坏损毁, 根源是对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文化遗产, 首先要从认识上下功夫, 不断加强对文化遗产重要性的宣传, 提高人们的认识, 从思想上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紧迫意识和自觉意识。

第二, 对文化遗产保护手段的警醒。认识上去了, 保护手段就至关重要。保护手段不科学, 文化遗产也容易被破坏。所以, 要完善和丰富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 普及大众科学保护文化遗产的手段, 形成人人能保护、人人会保护的良好局面。

第三, 对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的警醒。文化遗产除了保护外, 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没有发展就失去了文化遗产的作用。对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说到底也是一种保护。要在保留历史渊源和传统风格的基础上, 适当融入现代元素, 使历史和现实在时代结合点上实现交融, 把古代文化融入现代文明, 充分地发挥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

“岁月失语, 唯石能言”, 这种警醒应该一直回响在我们耳边。重视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 继承和发展好文化遗产, 要让文化遗产的历史光芒永远照耀我们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前程。

【借鉴之处】

公务员考试与逻辑学论文 篇4

美国斯坦福大学梅丽莎·莫尔博士在《天哪:脏话简史》一书中谈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患阿尔茨海默症或中过风的病人在彻底丧失语言能力后,仍能反复说出某个脏话。这不免令人感到困惑:难道说脏话不是在说话吗?

如果以下陈述为真,哪一项最好地解释了上述现象?

A.在约100万个英语单词中,尽管只有十多个是脏话,但它们的使用频率非常高

B.脑科学家的研究证实,人的精神能够在生理学的意义上改变身体状态

C.脏话是最能表达极端情绪的词语,说脏话能减轻压力并有助于忍受疼痛

D.一般的词语被保存在控制自主行为和理性思考的大脑上层区域,而脏话则被保存在负责情绪和本能反应的大脑下层区域

【答案】D。解析:题干中的现象是:丧失语言能力的人仍能说脏话。D项说明脏话和说话由大脑不同区域负责,说明脏话和说话之间的不同,很好地解释了题干现象;A、B、C项都不能说明脏话和说话不同。故答案选D。

韩亚航空的波音777客机在旧金山机场失事,造成3名中国少女遇难,此事引发了公众对航空安全的关注。统计数据显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示,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民用航班的事故率一直在下降,每亿客公里的死亡人数,1945年为2.78人,1950年代为0.90人,近30年为0.013人。然而,近几十年来民航事故的绝对数量却在增加。

如果以下陈述为真,哪一项可以最好地解释上述看似矛盾的现象?

A.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现在如果某地发生民航事故,消息会很快传遍世界

B.民航安全方面,事故率最低的是欧盟,事故率较高的是非洲

C.近几十年来民航的运输量快速增长

D.近几十年来地球气候变化异常,大雾等恶劣天气增多

【答案】C。解析:题干矛盾是事故率下降而事故量却增加。由于事故率=事故量÷运输量,当运输量增加更快时,即使事故量增加,事故率也可能下降。故答案选C。

某地召开有关《红楼梦》的小型学术研讨会。与会者中,4个是北方人,3个是黑龙江人,1个是贵州人;3个是作家,2个是文学评论家,1个是教授;以上提到的是全体与会者。根据以上陈述,参加该研讨会的最少可能有几人?最多可能有几人?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A.最少可能有4人,最多可能有6人

B.最少可能有5人,最多可能有11人

C.最少可能有6人,最多可能有14人

D.最少可能有8人,最多可能有10人

【答案】B。解析:要使人数最少,则要求尽可能的重叠,按地方区分至少有5人(4个北方,1个贵州),按职业区分至少有3人(文学评论家、教授均可以和作家重叠),则参加研讨会的最少可能有5人;要使人数最多,则要求尽可能不重叠,3个黑龙江人均属于北方人,故按地方区分最多有5人(4个北方,1个贵州),按职业区分最多有6人(3个作家、2个文学评论家和1个教授均不重叠),两种区分方式不重叠时,参加研讨会的最多可能有11人。故答案选B。

一项研究表明,吃芹菜有助于抑制好斗情绪。151名女性接受了调查。在称自己经常吃芹菜的女性中,95%称自己很少有好斗情绪,或者很少被彻底激怒。在不经常吃芹菜的女性中,53%称自己经常有焦虑、愤怒和好斗的情绪。

以下陈述都削弱了上文的结论,除了:

A.那些经常吃芹菜的女性更注意健身,而健身消耗掉大量体能,十分疲惫,抑制了好斗情绪

B.女性受访者易受暗示且更愿意合作,会有意无意地配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合研究者,按他们所希望的方向去回答问题

C.像安慰剂有疗效一样,吃芹菜会抑制好斗情绪的说法激发了女性受访者的一系列心理和精神活动,让她们感觉不那么好斗了

D.芹菜具有平肝清热、除烦消肿、解毒宣肺、健胃利血、降低血压、健脑镇静之功效

【答案】D。解析:题干通过研究得出吃芹菜有助于抑制好斗情绪的结论。A、B、C三项均说明了题干结论是另有他因,削弱了题干结论;D项说的是芹菜的各种功效,与抑制好斗情绪有关,支持了题干结论。故答案选D。

通常认为人的审美判断是主观的,短时间内的确如此,人们对当代艺术作品的评价就经常出现较大分歧。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审美中的主观因素逐渐消失。当一件艺术作品历经几个世纪还能持续给人带来愉悦和美感,如同达芬奇的绘画和巴赫的音乐那样,我们就可以相当客观地称它为伟大的作品。

以上陈述最好地支持了以下哪项陈述?

A.达芬奇、巴赫在世时,人们对其作品的评价是不同的 B.对于当代艺术作品的价值很难做出客观的认定

C.对于同一件艺术作品,不同时代人们的评价有很大差异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D.如果批评家对一件当代艺术作品一致予以肯定,这件作品就是伟大的作品

公务员考试知识要点与训练 篇5

【例题1】

诱导运动是一种视错觉, 即观察者知觉到某个物体在运动, 而实际上该物体没有发生空间移动, 只是由于其他物体的运动使得被观察物体看起来好像在运动。

根据上述定义, 下列属于诱导运动的是:

A.在没有月光的夜晚仰望天空, 觉得星星好像在动

B.电影院里播放的精彩电影

C.月亮在云彩后面穿行

D.注视飞速开过的火车之后, 会觉得附近的树木向相反方向运动

【作答精讲】

判断是否是诱导运动的关键有三点:一是视觉知觉到物体在运动;二是错觉, 知觉到的物体实质上没有运动;三是知觉物体运动是因为其他物体运动而造成的。这三个条件都得具备才是诱导运动。D选项中, 视觉感到树木在向相反方向运动, 实际上树木没有运动 (是错觉) , 感觉到树木运动的原因是火车飞速开过 (运动) , 完全符合定义, 因此本题选D。不选A, 是因为没有月光的夜晚, 天空只能看到星星, 没有其他物体, 更没有其他物体的运动。不选B, 是因为电影播的动作是真实的光线动作影像, 不是错觉。不选C, 是因为月亮确实在运动, 这是科学, 不符合定义中“实际上该物体没有发生空间移动”。此题C选项很有迷惑性, 但作答定义判断题, 一定要严格按照定义去分析, 不能掺杂一点主观意愿。

【例题2】

风险规避是指通过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 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 而是规避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 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

根据上述定义, 下列不属于“风险规避”的是:

A.某外语培训机构近两年业务发展迅速。但缺乏配套的资金投入, 因此该机构选择通过上市发行股票这一渠道来筹集资金

B.某广告公司为减少员工流失, 实行了许多激励机制, 包括提供更多培训机会、加大奖金幅度, 增加保险等措施

C.小李业余时间喜欢理财, 他在银行的理财产品涉及很多类型, 有债券、基金, 有短期也有长期的, 他觉得这样理财更稳健

D.某购物网站有专门的储物仓库, 平时供货稳定, 但过节期间常供不应求, 为此公司制定了一系列方案来控制货物储备和物流管理

【作答精讲】

风险规避的定义, 首先是存在风险, 其次是通过计划变更消除风险, 最后要使损失发生的几率降低。D选项中, 购物网站过节期间是供不应求, 所以购物网站的储物仓库在过节期间是不存在风险的, 更不是风险规避。因此本题选D。不选A, 是因为未来发展缺乏配套资金是存在的风险, 通过上市发行股票筹集资金是通过变更计划 (原来可能是仅靠收学费) , 来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 属于风险规避。不选B, 是因为广告公司员工流失是风险, 实行多项激励机制是变更原来的计划 (原来没有或较少) , 这样也能达到防止员工流失、降低风险损失的作用, 符合风险规避定义。不选C, 是因为小李理财是存在风险的, 他将理财产品分多个类型, 是变更了原来的投资理财方式, 也是降低风险发生几率的, 属于风险规避。此题, D选项的迷惑性在于给了一个不符合常理实际的情况, 供不应求的存在不会使仓库货物储备有风险, 反而还装不满, 更加够用。

(二) 行测月月练

1. 心理记账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进行分类、编码、估价和预算等的过程。消费者在决策时可能根据不同的任务进行相应的心理记账。

根据上述定义, 下列不属于心理记账的是:

A.损失10元钱给人心理带来的痛苦要比获得10元奖金带来的高兴更强烈

B.王某出差常选星级酒店, 因为它比旅馆更可能提供免费网络和自助早餐

C.相比丢了10元钱的人, 丢了电影票的人更不可能会挣钱买票去看电影

D.工会发放福利时, 不再发实物而改发购物卡以使职工有更多的自由选择

2. 潜伏需求是指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有强烈的需求, 而现有产品或服务又无法使之满足的一种需求状况。

根据上述定义, 以下最能体现潜伏需求的是:

A.某市所售楼盘多为三居室大户型, 让想在这里安家的工薪阶层望而却步

B.某药厂推出的中药降糖保健品在部分程度上可以取代药品, 常供不应求

C.目前市场上的防辐射孕妇装抵御电子产品辐射的有效率是多少尚不明确

D.新型的电动游戏机带有护眼功能, 想必可以说服一些学生家长前来购买

【答案与思路提示】

1.D。不发实物而改发购物卡, 没有让人们在心里上进行分类、编码、估价和预算。

公务员考试与逻辑学论文 篇6

(一) 例题精讲

【例题】根据下图, 回答1~4题。

1.1990~2002年间, 当地人民食物获取状况恶化的地区是:

2.按1990~2002年间的发展趋势, 有几个地区将能够达到或超过2015年发展中地区 (总体) 的目标水平?

3.若南亚地区1992年总人口数为15亿, 该地区平均人口年增长率为2%, 那么2002年南亚地区饥饿人口总量为多少亿人?

4.下列说法中, 不能从图示信息中获得支持的是:

Ⅰ.1992~2002年间, 北非饥饿人口的数量并没有因人口总量的变化而变化

Ⅱ.1992~2002年间, 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饥饿人口比例基本能反映发展中地区的总体概况

Ⅲ.1992~2002年间, 发展中地区的饥饿人口主要集中在南亚地区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Ⅳ.1992~2002年间, 东亚地区在改善人民饥饿状况的工作方面最为突出

【作答精讲】对于“1”, “恶化”的意思就是指2000~2002年的饥饿人口的比例比1990~1992年的比例高, 也就是看哪个地区黑色图形比阴影图形长, 就说明哪个地区恶化了。因此选D。对于“2”, 由图表可知, 2015年发展中地区 (总体) 的目标水平是饥饿人口的比例达到10%。题目所问的就是到2015年有几个地区的饥饿人口比例能够等于或者小于10% (注意:这一定是小于, 要是大于就不是超过发展中地区 (总体) 目标了) 。观察图表可知, 北非2000~2002年的饥饿人口占4%, 1990~2002的发展趋势是没有变化, 那么按此规律到2015年时也没有变化, 同理可知,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东亚、东南亚也能达到。因此选B。对于“3”, 根据题意可知, 2002年南亚地区饥饿人口总量为:15× (1+2%) 10×22%≈4.02。因此选C。对于“4”, 此题应该逐个去分析。先看Ⅰ, 尽管北非饥饿人口所占的比例没变, 但并不等于人口总量不变, 所以Ⅰ不能从图中获得支持。再看Ⅱ, 1992~2002年间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饥饿人口比例与发展地区的总体水平相差不多, 所以基本能够反映发展中地区的总体概况, Ⅱ可从图中获得支持。再看Ⅲ, 从图表上看只能判断出南亚地区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饥饿人口所占的比例大, 至于是不是饥饿人口主要集中地从图中得不出来, 所以Ⅲ不能从图中获得支持。再看Ⅳ, 因为从图中可以看出东亚地区从1992年到2002年饥饿人口比例下降最快也最大, 所以Ⅳ可以从图中获得支持。因此选C。

(二) 行测月月练

1. 从1998年到2004年, 美洲地区啤酒消费量占世界啤酒消费总量的比重:

A.下降了3个百分点

B.下降了2个百分点

C.下降了1个百分点

D.上升了1个百分点

2.1998年至2004年啤酒消费量增长最快的两个地区, 其啤酒消费量2004年占世界啤酒消费量的比重约是:

3. 与亚洲相比, 整个欧洲的啤酒消费量:

A.绝对量多于亚洲, 2004年相对于1998年的增长快于亚洲

B.绝对量多于亚沙, 2004年相对于1998年的增长慢于亚沙

C.绝对量少于亚洲, 2004年相对于1998年的增长快于亚洲

D.绝对量少于亚洲, 2004年相对于1998年的增长慢于亚洲

4. 关于啤酒消费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六年来世界啤酒消费总量的增长超过了10%

B.北美洲和西欧啤酒消费量的差距在六年间缩小了

C.亚洲的啤酒消费量始终占到了世界啤酒消费量的四分之一

D.无论是啤酒消费绝对量还是占世界啤酒消费总量的比重, 北美都有所增长

5. 若中国1998年的啤酒消费量为205亿升, 2004年的啤酒消费量为291亿升, 则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中国的啤酒消费量增长率亚洲最高

B.中国的啤酒消费增长占到亚洲啤酒消费增长的90%以上

C.除中国外, 任一亚洲国家, 其六年来的啤酒消费量增长不可能超过3亿升

D.中国六年间的啤酒消费增长量比2004年非洲和大洋洲的啤酒消费量的综合还要多

公务员考试与逻辑学论文 篇7

A.身为一名警察, 老张几十年如一日, 始终将维护公共安全的原则牢记于心

B.李老师凭借自己灵活的授课方式赢得最佳教师奖, 为此她深感自豪

C.听完老党员的模范事迹, 小赵顿时感觉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身上肩负的重任

D.陈医生行医多年, “救死扶伤”四个字已从字面意思转变为人生追求

【作答精讲】过程性职业认同是从自己经历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认同, 是有个长期的过程。强调的是“经历的过程”, 而状态性职业认同是当前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 强调的是“当前”, 即时的认同。D选项, 陈医生的“救死扶伤”是在行医多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认同, 符合定义标准, 因此本题选D。不选A, 是因为老张虽然有多年的警察经历, 但是维护公共安全的原则是职业要求, 不是认知和感受, 也没有意义感和价值感、乐趣和吸引力等。不选B, 是因为李老师深感自豪的是她赢得了最佳教师奖, 是即时的、当前状态下的感受, 属于状态性职业认同。不选C, 是因为小赵感到身上肩负的重任是在听完老党员模范事迹之后的感受, 属于状态性职业认同。

【例题2】获致身份是指一个人经历某种公开的、具有竞争性的奋争或因具备某种特殊的本领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根据上述定义, 下列选项符合获致身份说法的是:

A.生子当如孙仲谋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忠臣必出孝子之门

D.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作答精讲】获致身份意在强调社会地位是通过奋争和本领所获得的。B选项, 是用反问的语气说明王侯将相没有“种”, 言外之意是需要通过奋争能够得来, 因此本题选B。不选A, 是因为生子强调的是天生因素, 否定奋争。不选C, 是因为是否为忠臣强调的是出身因素, 也否定了奋争。不选D, 是因为其意为上品出生在氏族之中, 下品出生在寒门之内, 强调的是出身, 否定了奋争因素。

【例题3】制度的反功能指的是该制度实现了系统的某些功能之后而产生的副作用, 诸如破坏该系统的内部协调、稳定关系, 造成系统内部冲突, 对系统良性运行产生破坏作用等现象。根据上述定义, 下列涉及制度的反功能的是:

A.某校实行绩效考核, 实行一段时间后引发了教师争抢上课、乱发文章等一系列问题

B.某售楼处规定销售额可以提成, 结果某销售员一个月卖房近50套

C.一对夫妻新婚后实行家庭消费AA制, 一段时间后觉得不方便就取消了

D.某部门实行人性化管理, 结果上班迟到现象反而比实行考勤制度时减少了

【作答精讲】制度的反功能定义, 有两个要点:首先是实现了该实现的功能;然后是产生了副作用, 有破坏性即非良性的后果。A选项, 教师争抢上课、乱发文章是非良性的后果, 对正常教学秩序是有破坏性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后果恰恰是实行绩效考核取得了预期效果 (实现了功能) , 符合定义要点, 因此本题选A。不选B, 是因为一个月卖房近50套不是破坏性的, 是良性后果, 不符合定义。不选C, 是因为家庭消费AA制, 是不方便, 没有破坏性的不良后果, 也没有实现该实现的功能, 不符合定义。不选D, 是因为人性化管理的实施, 均体现的是正功能, 没有对系统产生破坏的反功能。

【例题4】优势富集效应是一种起点发展理论, 是指起点上的微小优势经过关键过程的级数放大, 产生更大级别的优势积累。根据上述定义, 下列不属于优势富集效应的是:

A.某名牌大学建校时间很早, 文化传统悠久, 并拥有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支持, 全国许多优秀的学生填写高考志愿时都选择了该校

B.上海的金茂大厦楼体高度略微超过“东方明珠”电视塔, 被誉为“中华第一高楼”, 因此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广告商, 各类会议也常在此举办, 呈现后来居上的态势

C.某教育培训机构为了拓展业务, 也像别的培训机构那样, 通过发送宣传单来进行宣传, 后来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 服务质量也更上一层楼, 成为业内的典范

D.某服装品牌设立之初, 最先提出要做“夹克之王”的理念, 并通过电视媒体进行推广, 后来这个概念逐渐被人们认可, 许多人都认为买夹克就应该买这个品牌的

【作答精讲】优势富集效应的定义通俗讲就是, 起点有小的优势, 经过发展后变成很大的优势。C选项中, 该教育培训机构起点不比别的培训机构有优势, 也是像别的培训机构那样发送宣传单, 后来成为业内典范不是因为起点的优势放大而形成的, 所以不属于优势富集效应, 本题选C。不选A, 是因为该名牌大学建校早、文化传统悠久, 这是在起点上比别的高校有些优势, 经过后期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发展, 最终成为优秀学生喜欢的高校, 属于优势富集效应。不选B, 是因为金茂大厦后来者居上, 是在高度上略微高于“东方明珠”电视塔, 是起点的微小优势形成的, 属于优势富集效应。不选D, 是因为该服装品牌最先提出先进理念, 能够被人们认可是起点上比别的品牌理念超前的优势形成的, 属于优势富集效应。

(二) 行测月月练

【类比推理】

1.举报:查处

A.咨询:答复

B.悬赏:兑现

C.开会:讲话

D.布置作业:批改作业

2.哈尔滨:冰灯

A.西安:兵马俑

B.山东:泰山

C.北京:奥运

D.乐山:大佛

3.声音:噪音

A.友情:爱情B.忍让:懦弱

C.下雨:洪灾D.执著:固执

4.制药厂:医院

A.兵工厂:军队

B.面粉厂:饭店

C.玩具厂:幼儿园

D.白酒厂:酒店

5.干柴:火

A.拉车:黄牛

B.烈火:扑救

C.梧桐树:凤凰

D.墙角:蟑螂

【答案与思路提示】

1.A。举报和查处是两方实施的两个先后行为, 即一方先举报, 然后另一方开始查处。先有一方咨询, 另一方才可作出答复。

2.C。冰灯是哈尔滨的一个特色, 但有季节性, 仅冬天几个月有, 北京的奥运也是有期限的。

3.C。声音大了可以造成噪音, 下雨下大了可以造成洪灾。

4.A。制药厂产品主要供给医院, 医院的药品都是制药厂生产的, 兵工厂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给军队, 军队的武器装备都是兵工厂生产的。

公务员考试与逻辑学论文 篇8

一、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的批判

随着公务员制度的逐渐规范化、法制化, 进一步促进了国家机关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但近年来公务员考试过热现象, 却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一) 不利于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公务员考试结果的产生, 一般要经过笔试、面试、复试、体检和政审等阶段, 公务员考试热现象在这个漫长过程中不利于市场人力资源配置的及时性。[1]公务员考试热成为一种社会潮流, 使很多人为追赶潮流, 寻求公务员岗位稳定、政治前途和完善社会保障等现实因素, 不利于实现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也加大了政府招录真正合适人才的成本和难度, 影响社会人力资源在行业中配置的合理性。

(二) 影响社会财富的积极创造。公务员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 其报酬是二次分配, 由财政支付。公务员考试过热, 大量的优秀人才, 特别是高学历人才去公务员系统任职, 造成企业优秀人才短缺或流失, 不利于直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组织的发展。社会精英不是积极去创造财富, 而是争相涌向官场寄望权力和分享财富, 导致社会创富能力的惰化。

(三) 公务员职位招录成本大。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0.3》中《我国公务员考试经济成本估算分析》一文指出, 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公务员的平均职位成本是2.6万元/个。[1]在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 公务员考试如此高额的职位招录成本, 是否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收益?是否有效体现公务员考录机制的效率和效用?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对公务员考试热现象进行冷思考。

二、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的深层反思

产生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的原因很多, 如:就业压力大、公务员工资福利好或者通过政治化途径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等, 但这些原因实质上只是表层的。对该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其深层根源有以下几点:

(一) 社会利益分配不平衡。随着国家机构改革与调整, 公务员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大为改善, 其收入在工薪阶层里已居前列, 更重要的是公务员的工作稳定, 规范、健全的社会保障和优厚的福利待遇, 甚至有的凭借自身的政治优势获得各种隐性收入。更有甚者, 某些部门和地区利用“车改”、“阳光工资”、“住房改革”等理由, 变相大幅加薪。与此相反, 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企业, 却因有限的工资福利、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以及职位风险性而难以吸引更多精英的加盟;逐渐发展起来的“第三部门”却因“志愿失灵”而无法获取、保留优秀人才, 导致其活动开展步履维艰。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企业、“第三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失衡, 是公务员考试热的首要因素。

(二) 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学而优则仕”的几千年文化传统, 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拜物主义和权力崇拜等观念的冲击, 导致“官本位”思想观念的回归。“官本位”思想影响着人们的职业选择。因政府职能转变的有限性, 公务员社会利益分配的绝对优势, 规避市场风险的心理;作为稀缺资源的公共权力, 不仅对社会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 且具有寻租便利。这些扭曲的社会价值观, 通过政治化途径——公务员考试, 在某种范围内得以实现, 强化了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理性选择, 助长了公务员考试热, 而且公务员岗位报考因其权力影响多寡, 而冷热不均。

(三) 政府的绝对强势地位。我国社会结构一直没形成“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三元模式, 缺乏独立、自由的市场和“公民社会”对政府权力的制衡。政府掌握有大量的资源, 处于绝对强势地位, 市场和社会始终受政府的掌控。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健全, 市场自由竞争程度、规范程度不足。我国现代民间组织的生成是从全能政府中分化出来的, 在资金来源、登记管理等方面对政府有很强的经济、政治依附性, 缺乏其本应具有的自治性和独立性;大量的“草根组织”却因政府的准入门槛太高, 无法获得相应合法身份, 其发展能力和影响力也极其有限。中国现代社会结构的重塑是政府主动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 其绝对强势地位并未得到改变。社会公众的职业选择是理性的, 在抉择时自然也就倾向强者。

(四) 高等教育改革本身的不足。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变成大众化教育, 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但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 并没有依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进行针对性建设与改革, 缺乏培养大学生各种社会实践技能、创新精神、创业能力, 在市场条件下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念, 使得大学教学模式与社会需要模式相脱节, 造成大学生知识失业。在知识失业压力下, 大学生凭借在学校炼就的“考试能力”优势, 秉承“学而优则仕”和求职潮流, 成为公务员考试队伍的中坚力量。

(五) 公务员制度的“灰色地带”。有数据显示, 1996~2003年公务员淘汰率不足0.04%。[3]缺乏竞争和淘汰的公务员常任制, 如今使得公务员岗位由“铁饭碗”变成了“金饭碗”。公务员收入与职务挂钩 (如当前“3581”工资标准) , 与绩效联系甚微,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 这正是公务员缺乏效率动机的原因, 这也从而反映了公务员工作轻松、压力小。

公务员岗位是一种社会稀缺资源, 使公务员独具社会资本优势, 可以占有或者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例如:2005年10月, 广州市商业银行为全市5万名公务员首创公务员专用工资卡-红棉金卡, 公务员可按照职级, 获得以本人工资年收入的一定倍数作为授信额度可循环使用的消费贷款, 无需常规的担保和抵押, 可获得比基准利率下浮10%的最优惠利率, 额度最高达100万元。[4]公共权力行使的“灰色地带”和“潜规则”, 不仅加大了利益分配不平衡差距, 更强化了政府的权力和地位。

三、抑制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的对策

公务员考试热现象是知识经济、人才主权时代人力资源自由配置的一种畸形表象。根据当前形势, 公务员考试热现象还将会持续。为此, 对其进行理性批判和深层反思后, 采取相应对策, 进行全面“降温”。

(一)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平衡利益分配。

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同工同酬”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解决人们就业后顾之忧, 合理平衡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各部门的利益分配。建立公务员工资福利管理问责制, 实现公务员工资福利管理的阳光化、制度化、法制化。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积极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 并加快其实施细则的制定, 全面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大对“第三部门”的扶持, 拓宽优惠政策, 帮助解决其发展瓶颈即资金来源问题。

(二) 重塑社会主义价值观。

重塑社会主义价值观, 坚决反对权力崇拜、享乐主义, “官本位”思想;积极倡导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积极弘扬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理念, 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服务精神, 全面提高公务员服务态度和能力。提倡和鼓励各层次人才充分结合自身的个性、特长、能力等特点, 到基层、到企业、到非营利组织中去, 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 充分展示个体才干, 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三) 转变政府职能。

行政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建设“有限政府”。因此, 政府要进一步放权、放松管制, 弱化自身绝对优势地位:完善市场运行规制, 创造良好、健全的市场法制环境, 依法行政;积极培育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增强社会自治能力;推动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 满足社会公众个性化的需求;积极培育中国式“公民社会”, 拓展公民参政渠道和方式,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建设。

(四) 加强高等教育改革。

经济可以实行“跨越式”发展, 但教育不能。高等教育的改革, 必须立足中国国情, 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思路和培养模式,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内容, 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发展。积极开创“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新途径、新模式, 加强高等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组织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联系与合作, 强化大学生培养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一致性。注重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五) 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

2006年1月1日《公务员法》的正式实施, 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走向法制化轨道。但作为公务员制度核心部分的考核机制、竞争机制、淘汰机制还很不健全, 抑制了公务员队伍的有效“新陈代谢”。为此, 应借鉴国外先进公务员管理经验, 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 推广政府雇员制, 减少公务员常任制比例;引入“政务官”和“事务官”公务员分类制;在“服务型政府”行政理念指导下, 积极开创新方式、新渠道、新方法, 考核、选拔公务员, 完善公务员竞争淘汰机制, 如民意测评制、公推公选制和末位淘汰制等。制定《行政程序法》, 完善和加强执法监督, 进一步规范公共权力行使的合法、合理性, 公开、公平、公正性;全面实施行政问责制, 强化公务员危机感、责任感, 提升服务意识、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曾准.大学毕业生报考公务员考试“持续发热”的影响、原因及治疗[J].科技咨讯, 2007, 3:100~101

[2].李泽旭.争辩公务员考试成本[J].领导文萃, 2006, 11:114~118

[3].高静.关于公务员考试热的冷思考[J].党政干部论坛, 2006, 6:24~25

上一篇:定位实施下一篇:城市孤独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