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性话语(共12篇)
批评性话语 篇1
一、话语与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是话语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大发展。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话语分析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一个分支。通过对社会过程和实践中的真实话语的研究,批评性话语分析揭示并强调了语言运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辨证关系,即话语被社会结构所构成,同时又受到社会结构的限制。话语作为一种由社会结构所决定的社会现象,一方面受到社会结构的制约,另一方面又通过参与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和信仰体系的建构,改变着社会结构。因此,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借助于社会学理论,尤其是关于权力、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来展现隐藏在话语背后的权力、意识形态与语言的关系。通过对话语的剖析,批评性话语分析将话语这个现代社会中权力客体的角色变得明晰可见。
批评性话语分析可以说是一个诸多学科的交汇点,其包涵了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及哲学等学科。多学科的相互交融使得其成为了一个异常广泛而复杂的研究领域。不同的学者运用各自的理论方法,在不同的领域中进行不同的话语分析的研究,基于此种情况,关于话语的定义和研究方向自然是层出不穷,各有特色。
范戴克(Van Dijk)认为话语并非孤立存在的语篇或对话结构,它是包含了社会语境的交流事件(communicative event),彰显了参与者,以及话语产生和接受的过程[1]。费尔克拉夫 (Fairclough) 则将话语分为两个方面来解释,广义上话语是社会实践的一种特有的形式,狭义上则是一种基于特定观点的社会实践的语言表达[2]。
由于其语言分析与批评社会理论的特有结合,批评性话语分析并不单纯描述语言的运用形式与组织结构,而重视交流过程中参与者的互动关系,言语者与受话者的社会行为,并将研究对象置于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中加以考察,尤其关注话语与权力、意识形态的关系。
批评性话语分析对于话语背后隐藏的宏大社会结构的关注,对话语、权力、意识形态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重视,都与福柯的话语理论密不可分。
二、福柯的话语分析理论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20世纪著名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哲学家、思想家。福柯的思想新颖深刻,研究主题涉及文学、历史学、哲学和政治学等诸领域,他以语言作为研究线索,通过研究疯癫、疾病、犯罪和性这些西方边缘文化现象揭示现代西方社会的复杂结构,以及知识与权力的关系。
依据福柯学术重点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思想发展大致分为两个时期:考古学 (archaeology) 时期和系谱学 (genealogy) 时期。这一划分不是绝对的, 考古学和系谱学在福柯的学术研究中并非没有交汇。
福柯的考古学是一种广义的知识史研究,一种话语分析方法。福柯的话语不同于语言学中的概念,不是单一的句子、命题、言语、文本这样的相对独立而自治的意义单位,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即“话语实践” (discursive practice) ,它是一切知识的基础,而知识则是“由某种话语实践按其规则构成的并为某门科学的建立所不可缺少的成分整体”[3]。福柯认为,所谓科学、哲学、宗教、法律都是历史沿革下来的庞杂话语集群。它们在权力冲突支配下,经由不断剔除、混淆和积淀,逐渐形成了不同专业的话语系统,如临床医学话语、精神病理学话语、经济话语、政治话语和文学话语[4]。通过解读每个时代的知识的形式, 即“知识型”(episteme), 福柯揭示了是什么规则控制着特定时代知识的产生和传播。
同样的,系谱学也是一种话语分析方法,“一种把历史知识从征服中解放出来的尝试”[5]它是福柯考古学分析范围的拓宽,它将话语与权力相联系,更多地强调话语的物质条件,把话语放置到整个社会领域中进行考察,揭示话语中的权力机制———权力产生知识,知识产生权力,两者密不可分。“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6]。通过对局部的、非连续性的、被取消资格的、非法的知识这些历史细节的研究,打破了传统历史观中宏大话语所构建的永恒不变的东西, 例如理性、客观真理,它们其实就是一种加以精心伪装的权力,它们激发起崇拜、尊敬和恐惧,故而人必须对之服从。福柯破除了“本质”、“本源”、“同一”的历史假象, 让人们意识到“在事物的历史开端被发现的不是它们本源纯粹的同一性, 而是相异事物的纷争, 是差异(comparity)”[7]。
在考古学与系谱学中,福柯的“话语实践”组成了人类的历史与文化。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一种话语关系,任何脱离话语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与之前的语言学家专注于符号与意义、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不同,福柯认为,话语并不等于所说的事物,“话语是由符号构成的,但是,话语所做的,不止是使用这些符号以确指事物。正是这个不止使话语成为语言和话语所不可减缩的东西,正是这个不止才是我们应该加以显示和描述的”[8]。话语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一种权力关系,而不是思想的自由表现,在任何社会里, 话语一旦产生,即刻就受到若干程序的控制、筛选、组织和再分配,权力形式的表达就在于此。权力与话语如此密不可分,作为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它支配着话语的运作。因此“我们不可能在随便什么时代谈论随便什么东西”[9]。
福柯的理论对批评性话语分析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作用。在费尔克拉夫 (1992) [10]的分析理论中,他使用了“话语技术” (discourse technology) 来解释社会制度是如何借助话语的技术化来规范、控制个人的。话语技术是特定类型的话语,主要由指定的社会成员在特定的社会机构中使用以达成对个人的控制。它是当代社会理性化进程中的一部分,而这一切都是基于权力对于话语类知识的控制。权力借助个人所无法控制的经济力量和社会体制提供相关知识,通过话语技术不断修饰、塑造、强化话语秩序,并使其成为常识性背景。在如此运作中,费尔克拉夫发现话语并非简单地反映出社会实践和关系,而是直接参与社会主体与关系的构建。
三、结语
福柯的话语分析理论截然不同于之前的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话语分析理论,后者局限于对言语和文本进行语义或语用分析,而福柯的理论却将话语高度抽象化,其考古学和系谱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关于历史的崭新的思维方式,打破了学科领域的界限,在西方人文历史的长河中,重新分析人们所习以为常的语言观念,话语与权力的关系,社会主体、知识的话语形成,话语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等,进而批判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理性霸权和权力关系。福柯认为,人类的文明史其实只是话语的不文明史,它从来不以公开性、公证性、公平性让词语在人们的公认度中获得自己的意义和指称,它被话语的暴政静悄悄地改变着,让意识形态把概念变成自己的奴仆,意识形态专政变成概念的专政。
福柯借助考古学与系谱学这两种话语分析方法,从微观的角度重新考察社会领域,打断了历史连续性的巨大链条, 展示了历史中存在的大量断层和裂缝, 从而打破了历史所谓的同一性、整体性、连续性。他所描述的历史就像“是一座由任意的话语形式构成的移动着的冰山,这些话语形式前后涌动、上下起伏,不停地变化和重组,而无连续性”[11]。批评性话语分析正是从福柯的理论中获得了灵感,把话语置于社会宏大背景之中,将话语视为社会实践活动最为突出的展示,在语言学领域展开了自己特有的研究活动。通过对话语的语言学分析,以期揭示其下隐藏的社会活动的本质。
参考文献
[1]Van Dijk, T.A.News Analysis:Case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News in the Press[M].Hillsdal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8.
[2]Fairclough, N.Media Discourse[M].London&New York:Edward Arnold, 1995.
[3]米歇尔·福柯著.谢强, 马月译.知识考古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4:203.
[4]赵一凡.福柯的话语理论[J].读书, 1994, (5) :112.
[5]Foucault, M.Power/Knowledge: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1972-1977[M].C.Gordon. (Ed.) .New York:Pan-theon.1980:85.
[6]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 杨远樱译.规训与惩罚[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3:29.
[7]Foucault, M.Lauguage, Counter-Memory, Practice:Select-ed Essays and Interviews[M].D.F.Bouchard. (Ed.)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7:142.
[8]米歇尔·福柯著.谢强, 马月译.知识考古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4:53.
[9]米歇尔·福柯著.谢强, 马月译.知识考古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4:48.
[10]Fairclough, N.Language and Power[M].London:Long-man, 2001.
[11]米歇尔·福柯.莫伟民译.词与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1:15.
批评性话语 篇2
摘要:成人英语学习者有其特点和优势,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发挥成人学习者自身的优势,创设适合于成人学习者学习英语的环境,积极探索适合于成人英语学习者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成人英语教学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和适用性,为成人英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文将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应用于远程教育英语教学的实践,探讨了批评话语分析在语法教学和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优化英语学习效果,培养成人英语学习者的批评性阅读能力和语言意识。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人学习者;英语教学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来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认为语篇是意识形态的产物,语言形式的选择反映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态度。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侧重语篇的功能性分析,常用的分析工具包括词汇分类、及物性、情态、转换等。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大众语篇分析的有效性已经充分得到证实。近年来,学者们尝试将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应用到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帮助学习者了解语言深层次的内涵,语篇的功能和作者的意图,培养批评性阅读的能力和意识。
二、远程教育学生英语学习特点分析
1、成人学习者学习动机较强,学习目标明确
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大多是在职就读的成年人,学习目的以提升学历为主。英语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虽然对于成人学习者来说英语学习难度较大,但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机较强,在学习过程中肯于吃苦,能够坚持,往往能取得不错的学习效果。
2、成人学习者生活阅历丰富,理解能力较强
与普通高校的学生不同,成人学习者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思想较成熟,看待问题较全面、客观,具备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英语教学方面,我们创设适合于成人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引入适合成人学习者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3、成人学习者英语基础较差,学习英语畏难情绪明显
成人学习者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词汇量较少,语法知识欠缺,很多长难句无法理解。成人学习者工学矛盾突出,学习时间较少;同时,成人学习者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间段,又羞于开口模仿练习,导致英语学习效果不佳,畏难情绪越来越明显。
三、批评话语分析与成人英语学习
英语学习重视语篇的理解。无论以哪种方式进行的语言学习,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围绕着语篇分析进行的。对成人学习者来说,语篇层面的分析是较高层次的要求。作为成人学习者,由于英语基础薄弱,在长难句理解方面有着明显的困难,尤其是对于文章深层次的意义解读较缺乏。批评性话语分析恰好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辅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隐含意义,理解文章深层次的社会含义。同时,成人学习者自身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见解,适合于应用
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进行辅助学习。
四、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远程教育英语教学中的创新实践研究
1、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法教学中的实践
语法是语言的使用规则,是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总结出来的关于语言的规律。语法学习贯穿整个英语学习的全过程。短语、句子、段落、语篇的理解都离不开语法规则的运用。语法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的语法学习内容枯燥,语法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畏难情绪明显,对语法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远程教育的学生为成人,成人英语学习者的优势是理解能力强,生活阅历较丰富。在语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利用成人学习者的优势,设计适合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方法,以语法项目的实际功能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充分了解语法规则的实用性和有用性,有助于激发其学习语法的内在动力和需求。批评话语分析对语法教学有着指导和借鉴的意义。批评话语分析重视语言的功能,侧重通过分析语言形式本身了解其背后的态度和意图。语法是语言的使用规则,每一个语法项目都有自己的使用范围和功能。作者在构建语篇时,选用哪种语法形式是由其意识形态决定的。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语法项目的语言功能,引导学生透过外在语法形式了解其内在表意功能。以英语中的时态表达为例,英语时态有着多种表达形式,英语中的时态除了表示时间之外,在语篇中还有着特定的功能。比如,一般现在时表示一种常见的,普遍存在的状态,常用来描述自然现象。现在进行时强调动作的持续,表达动作此时此刻仍在进行。而过去时常常用来表示虚拟和委婉的态度。举个例子,几家新闻媒体
同时对游行示威人群抗议行为进行报道,在描述示威人群的行为时,选择不同的时态常常能表达不同新闻媒体对这一事件所持的不同态度。使用现在进行时则表示这种情况正在进行,强调动作的持续性和进行性,通常会带给读者鲜活、生动的直观感受;使用过去时则通常暗示作者对该事件行为人的态度较含蓄委婉;使用一般现在时则暗示报道者认为示威者的行为是一种常态,这种情况几乎是必然的,就如同自然现象一般,是一种常态,侧面暗示这种现象和结果的存在有其社会原因。被动语态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法内容,在语篇中同样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功能。批评话语分析认为作者对于语态的选择具有意识形态方面的意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除了语言表达形式不同之外,在语言功能、意义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别,反映着说话人不同的立场态度和意识形态。主动语态强调动作的发出者,而被动语态强调动作的承受者。如:FrancebeatBrazilinthefinal.在总决赛中,法国打败了巴西。强 调 是 法 国(而 不 是 其 他 国 家)
战 胜 了 巴 西。BrazilwasbeatenbyFranceinthefinal.在总决赛中巴西被法国打败了。强调“巴西被打败了”这个结果。(而不是其他国家被打败了)。这两个句子传递的信息不同。第一句,主语 France 执行动作 beat;第二句,上一句中的宾语 Brazil 变成了被动态的主语,而上一句中的主语France 则 需 要 通 过 by 来 引 导,甚 至 可 以 省 略 为 :Brazilwerebeateninthefinal.巴西在总决赛中被打败。叙述的主体和着眼点是主语(受动者),大部分的注意力被集中在主语,而将主语至于次要地位,附属的位置,在特殊的语境有特殊的含义。被动语态的使用有着自己的规则,在语法学习时要注意区分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用法。在语篇分析过程中要注意两种语态表意上的差异。
2、批评性话语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阅读教学将语篇分析视为一个整体。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语篇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分析文章离不开对其背景的分析。在宏观层面,要侧重文章的背景分析、主题分析;同时要侧重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在微观层面,除了对单词、句子、段落等进行常规的语言形式方面的分析以外,还要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和工具,从及物性,词汇分类,情态度,转换,互文性等角度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文章背后的隐藏的意识形态。批评性话语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批评性阅读的能力。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设计多样化、具有开放答案的练习题供学生讨论,不拘泥唯一答案。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帮助学生了解文章背后的深刻含义。如:这篇文章是什么时间写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在描述事件参与者时,选用的多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在描述事件的过程中,作者选用了哪种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还是物质过程?文章中是否出现了表示情态的词或短语,你认为作者对于所叙述事件持怎样的态度?你同意作者的看法么?你对于这个事件持怎样的观点?课下鼓励学生继续对该问题进行思考。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供学生学习。比如,选择一些与课堂所学语篇内容相近的文章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引入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几篇文章之间的异同。对比不同媒体对于同一事
件的新闻报道,或对比同一作者就这一问题在不同时间写作的文章;前者用来对比不同媒体对于同一事件所持态度的异同,后者用来对比同一作者在不同时间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是否有所变化,进一步探讨差异存在的原因以及态度变化的原因。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以更加客观的方式对事物进行评价、判断,从而培养批评性阅读能力。
五、结语
针对远程教育成人英语学习者的特点,我们尝试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引入英语教学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语法教学和阅读教学的策略和建议。语法学习是成人学习者的弱项。传统的语法学习过于抽象、枯燥,致使学生对语法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我们将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加以应用,从语言使用和语言功能方面阐释语言规则。改变了传统教学仅仅就抽象的语法条目进行讲解、练习的单一方式,为语法教学开拓了新的思路,注入了活力。从全新的角度对语法进行阐释,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英语学习体验。通过阅读获取文章信息对于成人学习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我们将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引入英语阅读教学,以立体的方式对语篇进行深层次的多角度的全方位解读,帮助学习者把握隐含在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深入全面地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其批评性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西方媒体涉华言论批评性话语分析 篇3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 分类 意识形态
一、引言
批评性话语分析家们认为语言并不是一种客观透明的传播媒介,而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语言不单纯反映社会,它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新闻报道从来就不是绝对客观公正的,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它受着各种政治集团和权力集团的利益驱动。今天,许多涉华英语新闻语篇及言论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操纵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这些报道亟需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来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以此提高读者的批判思维能力。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与实例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顾名思义,首先是要分析话语的,也就是要执行传统话语分析的任务。其次CDA是用批判的态度对话语进行阐释。Fairclough指出,CDA不仅仅是分析,更是批评;意识形态通过自然化过程变成常识,并被人们所接受和熟识,而CDA要做的就是逆向运动,即去自然化,通过分析语篇中的语言形式来揭示那些隐含的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统治阶级如何运用语言来实施意识形态控制和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
分类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一个概念,在CDA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分类是指用语言赋予外部世界以秩序。话语的分类系统是指话语对人和事物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分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西方媒体在报道中的分类主要体现在词汇的选取上,我们看下面一个例子:
Well, I dont know if China is any different, but our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is certainly different.… We also are running hundreds of billions of dollars worth of trade deficits with them, as we continue to import their junk with the lead paint on them and poisoned pet food and export. … So I think our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has certainly changed. I think theyre basically the same bunch of goons and thugs theyve been for the last 50 years.
这是CNN评论员Cafferty在一档节目中发表的言论,称中国人为goon和thug,并指出中国的东西为junk。Goon首先被海员大量使用,指信天翁或相似的大而笨拙的鸟。后指“笨人”,源于美国卡通画家色加的作品《顶针剧场》,其中有个滑稽人物叫Alice,该人就被称为goon。现该词通常用于俚语里,多指“笨蛋”、“蹩脚人物”、“雇佣流氓”等。再看thug,其来源于印度语“thag”,据说1810年印度一群强盗勒死了很多人,自此该词被列入英语词典之中,意为“残暴邪恶的强盗或凶手”。最后是用来描写中国产品的junk,该词有很多意思,不过含义都相近,可以泛指任何旧的或废弃的材料,如旧金属、废纸或破布等,也可泛指任何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东西或废物。这三个词无一不具有讽刺、轻蔑、侮辱的意味,通过选取这三个词,作者将自己的反华意识赤裸裸地表现出来。
从BBC对以往藏独事件的报道中也可以看出其选词倾向性背后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其在报道中常用protest来指藏独分子的打砸抢烧行为,这个词语欲给受众这样的认识:中国是一个不容许抗议示威等活动、没有人权的专制国家,而西方政府是民主自由的捍卫者。用exiled Tibetan spiritual leader the Dalai Lama暗示他们认为达赖喇嘛是藏族人民的精神领袖,而他被迫逃亡国外,正好反衬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自由的国度。
三、结束语
应该看到,CDA在批判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刻意丑化和歪曲报道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抽丝剥茧,揭露西方意识形态的目的。但太过强烈的正义激情和“批判精神”有时会有损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纯粹性,破坏基本的学术规范,模糊学术与政治之间的界限。当然了,研究者谁都不可能没有倾向和立场,所以,如何在难以免除价值偏好和政治倾向的情况下尽力做到客观,就成了CDA研究中时刻要注意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1995.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London:Longman.
[2]辛斌.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论[J].外国语,2002(6):34-41.
[3]辛斌,高小丽.批评话语分析:目标、方法与动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4):1-5.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 篇4
1. 系统功能语法分析
Halliday认为语言必须满足使用者三个方面的需要, 即表达这客观世界的经验、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遣词造句和组织语篇。这就是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及物系统是人们用语言描述现实的基石, 它把人们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描述成各种不同的过程, 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选择哪一种过程, 怎样安排参与者的位置,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意识形态。人际功能是指能表达作者/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 以及他对事物的推断的功能。它直接与态度、观点等相关, 是一条展示意识形态作用的捷径。如对何人使用何种称谓体现着作者/讲话者的态度, 如尊敬、同情、鄙夷、友好、中立, 等等。
2. 语篇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主要分析语篇内部组织结构和关系, 有五种分析方法。
“符号学分析”关注的主要是符号本身, 包括它们的构成成分、内部结构、相互关系, 以及符号背后的系统和规则, 等等。“会话分析”把语篇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关注的不是有限的材料建立整体的语篇结构模式, 而是强调考察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言语交际的语言使用者的行为。“句法分析”是语法规则在日常言语中的实际运用所做的分析。“叙事分析”主要是分析叙事手段和它们在故事讲叙中的作用, 或者考察一组叙事体语篇所共有的那些结构、人物和角色分析等。“论证分析”的目的是揭示和重建语篇的典型推理方式, 对研究政治性语篇尤其有用。系统功能语法分析是对作者如何选择性地利用语言系统所作的分析, 而语篇体裁交织分析则是对作者如何选择性地利用话语秩序和语篇体裁所作的分析。不同的体裁体现不同的意义潜势, 代表着不同人或群体的利益和意识形态。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有助于揭示不同语篇材料和体裁在特定语篇中结合的方式与和谐程度, 进而考察其语义和语用功能。
3. 话语历史背景分析
任何语篇都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传播和接受的。社会历史分析的目的就是试图再现这些具体条件, 它主要包括五个层次。
第一, 认识并描写产生和接受语篇的具体“时空场合”。
第二, 分析和描述语篇产生的“交际领域”。一个领域可以被视为存在一些位置和轨道的空间。这些位置和轨道一起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他们所可能得到的机会。个人在交际领域里采取行动时, 需要依赖各种各样的资源或资本并遵循某些规则、惯例等。这些模式并非清晰而系统的规则或方案, 而是一些含蓄的不成体系的指导原则。
第三, 社会机构是指一套比较稳定的规则和资源, 加上由此确立的社会关系, 它一方面处于交际领域中, 并通过确定一套位置和轨道而赋予交际领域以具体的形式, 另一方面又通过建立新的位置和轨道来创造新的交际领域。分析社会结构就是要重建形成各种社会机构的那些规则、资源和关系, 追寻其发展, 并考察属于这些机构并在其中行为的那些个人的实践活动和思想观点。
第四, 与社会机构不同, 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机构和交际领域中存在的那些典型的比较稳固的不对称现象和差异。分析社会结构的重点是这些不对称的关系、差异和分隔, 并力图确定那些不对称是体制性的, 从而是相对稳定的, 或者说, 那些显示的不简单的个体差异, 而是在资源、权力、机会分配和获取方面的群体的和持久的差异。
第五, 技术分析是对赖以产生、传播和接受语篇的媒介的分析。人们之间的言语交流必须依赖某种传播媒介, 而不同的媒介往往赋予语篇以不同的特征。
总之, 社会历史分析的目的是描写和重建语篇产生、传播和接受的具体社会条件, 考察这些语境赖以构成不同的具有特定社会结构的领域的那些规则和惯例、社会关系和结构, 以及权力、资源和机会的分配和分布。
任何社会科学都有一定的政治偏见。批评性话语分析亦是如此, 它公开表明自己的动机是帮助被统治和被压迫群体反对统治者。但这并不是表明批评性话语分析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也并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术标准低或研究方法不严谨。从本文讨论的方法来看, 批评性话语分析有着科学的分析方法。当今西方世界在社会文化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有不少是批评性话语分析家努力的结果。
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基本理论渊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宗旨是揭露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其主要方法有: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 互为补充, 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要补充, 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 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语篇,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Hall, S., Hobson, D., Lowe, A.&Willis, P. (eds) Culture, Media, Language:Working Papers in Cultural Studies 1972-1979[C].London:Hutchinson, 1980.
[2]Fairclough, 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Study of Language[M].London:Longman, 1995.
[3]Clark, R.&Ivanic, R.Raising critical awareness of lan-guage[J].Language Awareness, 1999, (2) .
[4]陈中竺.批评语言学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1) .
[5]辛斌.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 2000, (4) .
[6]萧莉, 徐立新.批评性语言意识与外语教学实践[A].张后尘.外语研究与教学[C].北京:航天工业出版社, 2000.
[7]戴炜华.语篇分析中的语言分析和篇际分析[J].外国语, 2000, (1) .
批评性话语 篇5
新闻语篇中的互文性与杂语性-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角度对一篇CNN报道的浅析
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来分析新闻报道,其中话语文本互文性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话语表现和杂语在文本中表现各自权力阶级的权势和意识形态.反之,权力和意识形态也影响着话语的产生和形成.
作 者:胡婷婷 HU Ting-ting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刊 名: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5(3)分类号:H315关键词:话语 杂语性 互文性
批评性话语 篇6
关键词:CDA 经济危机 意识形态
1引言:
1.1批评性话语分析
1.1.1重要理论基础
CDA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来源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论述了批评话语分析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引入了汤普森的意识形态分析框架,还从分类、及物性、情态、转换等方面分析英语中的某些形式在语篇中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帮助读者清楚地了解批评语言学的方法论,提高语篇分析意识和批评阅读能力。(辛斌,2006)。本文分析依据的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创立的语言元功能理论:系统功能语法。该语法认为,语言具有三个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1.1.2新动向
近年来CDA越来越得到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在内容方面,批评语用学、批评社会学、批评应用语言学等研究已经初见端倪。如国内一些学者正从CDA视角研究语言教学。一些学者(如廖美珍及其硕士)已从事研究法律语言中的权力控制、法庭审判话语的批评性分析、医患双方的话语角色转换和权力关系、考试制度中隐含的权力与霸权政策,教材编写和使用中的语言、政治和政策霸权等。吕万英(2005)以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方法,从及物性、转换及人际功能系统等方面对世界几大报纸的新闻标题进行分析,指出新闻标题反映报纸的意识形态。呼吁读者在解读新闻时,有必要对其进行批评性分析,尤其从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中预测文本所持的态度和立场,把握媒体的思想政治意图。
1.2新闻批评性语篇分析
虽然新闻报道的宗旨是追求真实,但是新闻更是一种具有区域性的大众传媒工具,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定社会民族,语言文化的特点,乃至某个特殊阶层,政党的传声筒。纽约时报与美国东部的自由派利益集团关系密切,它对国际问题的报道和评论基本上反映了政府的外交政策和动向。洛杉矶时报代表西部利益集团的观点,支持西部政客入主白宫。《华盛顿邮报》在政治上较多支持民主党,在2000年美国大选中就公开支持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英国报界也流传着类似的一首打油诗:当权派读泰晤士报,有权欲者读卫报,大老板读金融时报。批评语言学家们呼吁对大众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即分析其语言表达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王晋军,2002)
2语料分析
以下三篇语料全部选自纽约时报不同记者对经济危机的报道。直接引用他人的话来增添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但是作者选用的引文是有选择性的,也在无形之中表明了个人观点,或记者关注的焦点。新闻背景:金融危机是通过一系列事件来体现的。本文选择了新闻的语法特征包括新闻的时态,语态,情态和句式结构。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研究的是新闻的情态和句式结构。
News1 GKN reveals extent of damage caused by car industry crisis
News2 Unemployment Rises in Every State
News3 Some Economists Find Reasons to Be Optimistic
2.1新闻标题:
从以上三个标题的分析就可以看出不同记者对同一事件的看法相去甚远。
Damage,crisis,unemployment rises,every state,裁员,以及具体数字10万足以在人们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经济不景气的画面。Every 等词表明经济危机裁员所波及的范围之广。Optimistic则表现了对经济好转的一线希望,但是some则表现经济的不确定性,some 在数量上不占多数,因而不能具有代表性。(吕万英,2005)
2.2情态
情态系统表达说话者对事物的判断和评判,主要由限定性情态动词,情态副词和谓语的延伸部分来表达。例如"Tom is tired"不含任何隐喻成分,但是"Tom is probably tired","Tom must be tired","I believe Tom is tired","It is likely that Tom is tired"中的"probably,must,I believe,It is likely that"却投射了语气状语,在语法层次上表达了一个隐喻结构。(李曙光,2006)
2.2.1情态语义的取向和类型
情态取向分为四种:明确主观,明确客观,非明确主观和非明确客观。其中明确主观和明确客观都是带有隐喻性的。情态类型也分为四种表示可能性和经常性的情态化与表示义务和意愿的情态化,它们是由体现情态意义的小句来表达的如"I believe,I think,I reckon,I want,I desire"以强调说话者本人的主观性。语言的情态意义就体现了说话人看待某一命题的角度。(李曙光,2006)
直接引语鲜明的表达了说话人的观点。新闻报道经常采取这种方式来发布某些观点,提出建议,这样看似出自他人之口,但由于选材和写作都控制在报道人的手中,实际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报道人的情态取向。由于直接隐语一般出自某些权威人士和代表性人士之口,因此它增强了文章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还有一种情态取向称作客观显性情态隐喻。这种取向既表达了报道者的观点,又隐去了作者的主观迹象是新闻中经常使用的表达方法如:It is likely that...,It was apparent that...,It is conceivable that...,There is good evidence that...,There is no doubt that...,It seems that...这些句式在新闻英语中频繁出现,理解它们的主观含义对适当把握作者的观点至关重要。对情态隐喻的解读可以加深对新闻语篇的理解。在第三篇报道中作者在多处运用,will,和almost,assume,tend to 穿插在句子中,无形之中模糊了自己的态度,虽然经济有可能复苏,但也不是绝对的事情。
2.2新闻的句式结构
新闻的句式结构有如下特点:松散冗长,特殊定语,宾语从句that的省略,名词化,直接引语。在这里作者重点结合语料来探讨名词化和直接引语。从某种程度上说,名词化和直接引语也可以归类到情态来探讨,因为它们涉及了隐喻,而隐喻又和情态是息息相关的。(吴梦启,2002)
例如spread,remarkable,everything-led downturn,Severely impacted,sharp,decline暗含了其对就业市场的消极描述
Restore,upturn,recovery,则更多预设着经济的复苏。但是显然一些经济学家对经济复苏的预测,语气不肯定,例如在最后一段引用中,说话人用"even now in these doom-like times, "even,doom like times一词来加重形容目前的经济萧条的程度。
2.3名词化的隐喻
隐喻是词汇语法层次的隐喻化。名词化是将过程(其词汇语法层的一致式为动词),特性(其一致式为形容词),环境(动词词组或名词词组)。Halliday(2000)指出,隐喻选择本身就是一个有意义的选择,因为所选择的隐喻增加了语义的特征。名词化使信息量高度增加,高信息量适合新闻体裁的表达,节省时间。
News2Slump, redundancies, production cuts
名词化是创造语法隐喻最有力的方式。1deterioration,这些词都预设了下滑趋势,生产削减,裁员,经济恶化
News3encourage,improve,revival,come out,generate new jobs,upturns,sound等一些词表达了作者对经济复苏的希望。
recession,absence,unemployment虽然在第三篇新闻中,作者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表达一些经济学家对经济复苏的积极希望,可是还是不可回避的提到一些经济危机的主导词汇例如萧条,弱化经济复苏的预测。
3结论:
三篇新闻中前两篇是从经济危机对就业市场裁员的影响来报道的可以说这是对经济危机的负面报道,没有提及经济的复苏,而第三篇则从另一个角度报道一些经济学家对经济复苏的所持的乐观态度。由此可见即使是同一报纸的不同记者对同一事件的报道角度也是不同的。特别的词和特别的句子批评性语篇分析就是为了揭示这些隐藏在语句中的意识形态的差异。新闻记者在报道事件时会受自己的利益,立场,受众等影响,因此我们无法苛求新闻对任何事件都是客观公正的报道。
参考资料
[1]Fowler,R.(1991),Critical Linguistics.In K.Malmkjaer(ed.)The Linguistics Encyclopedia.London:Routledge.
[2]辛斌苗兴伟.话语分析的两种方法论略[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a(4):66-70.
[3]吴梦启.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文本研究系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1):58-62.
[4]项蕴华.简述Fairclough的语篇分析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4(5)19-22.
[5]田海龙.《后现代社会中的话语:批评话语分析再思考》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318-320
[6]吕万英.英语新闻标题批评性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3):49-52.
[7]田海龙张迈曾.话语权力的不平等关系:语用学与社会学研究[J].外语学刊,2006(2):7-13.
[8]辛斌.福柯的权力论与批评话语分析[J].外语学刊,2006a(2).
[9] 李杰.情态的表达与意识形态的体现[J].外语学刊,2005(4):49-55.
[10] 辛斌.新闻语篇转述引语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b(2).
批评性话语 篇7
2011年4月4日, 智利总统皮涅拉与到访的捷克总统克劳斯在首都圣地亚哥总统府莫内达宫签署经济与旅游合作协议。协议签定完, 捷克总统将签协议所使用的金笔顺手放入了自己的口袋。有人将这段视频上传至You Tube网站上, 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美国的《纽约时报》、中国的《中国日报》以及英国的《太阳报》是世界上颇有影响的报纸 (以下分别简称《纽》、《中》、《太》) , 都对“顺笔”事件进行了报道。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 也叫“批评语言学”, 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他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 并进而揭示语言、权利、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批评语言学分析的目的是揭示语篇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意义, 尤其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偏见、歧视和对事实的歪曲, 并解释其存在的社会条件和在权力斗争中的作用。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主要理论基础及分析方法。
三、新闻话语
大众传媒在传播意识形态中起着核心作用, 批评语言学把以新闻话语为代表的“公共语篇” (public discourse) 作为主要研究领域。在传播过程中, 新闻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新闻倾向一直是CDA研究的重要内容。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 在表达新闻内容的同时, 也间接地表达出媒体对待新闻事件的态度和媒体在处理其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时所采取的方式。新闻是对真实发生事件的报道, 人们通常认为新闻话语是客观、公正的。但是, 新闻工作者也会受到自身教育背景、成长环境、生活经历以及所处社会集团意识形态的影响。不论新闻工作者有没有意识到, 这些因素都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其所报道的新闻话语的客观性, 使他们的报道带有倾向性, 传递出他们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 这就是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甚至可以说, 如何报道事件比事件本身更为重要。
四、对“顺笔”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下文从从分类、名物化、时态等方面对三家报纸关于“顺笔”的报道作批评性话语分析, 并通过对比进一步揭示不同的政治立场。三家报纸的报道如表1所示。
(一) 分类。
新闻中的词汇不可能绝对反映事物本身的特征, 它受人们认知水平以及对该事物思想感情的影响。有些词汇还具有褒、贬及中性之分, 不同的词汇可反映不同的观点、立场。标题中, 《纽》使用的是pocket一词, 即放入;《中》则根本没有提到顺笔, 而是用to be sent, 即将得到别人送的礼物;《太》用的是steals, 即偷窃。这些动词的含义差别很大:《中》不提顺笔, 而用to be sent, 表明不想对此事多加评论, 用词最委婉;《纽》比《中》稍直白, 描述出了顺笔, 但动词pocket是中性词, 态度相对中立;《太》态度最鲜明, steal这一贬义词表明了该报对顺笔的蔑视。内容部分, 《纽》用了attempt to slip into, stolen, elaborate effort to pocket, 比标题更直白, stolen更是表达了讽喻的感情;此外pocket前面有elaborate修饰, 嘲讽了总统顺笔的意图。《中》内容部分的报道要比其标题直白, 态度也鲜明:sheepishly pocketing, sneakily slipped it into, ridicule这些词交代了顺笔, 同时sheepishly和sneakily以及ridicule这些感情色彩浓重的词讽刺了总统顺笔的意图, 但顺笔动作用pocket还是比《太》中的stolen稍显含蓄委婉。相比较前两家报纸, 《太》详细分解并描述出了总统顺笔的每一个动作, 如hide, shuffle等, 同时STEALING和pocket钱还用等brazenly以及sneakily这样的词来修饰, 表述最直接, 态度最强烈, 甚至有谴责、蔑视之义。总之, 从分类的角度看, 《中》用词最委婉, 《纽》次之, 《太》最强烈。
(二) 名物化。
名物化就是使动作或过程物化, 它通过删除情态成分、模糊时间概念和掩盖参加者等创造一种“非人格化”效果。大量使用名词性成分替代动词或句子能有效削弱整个语篇的动作感, 增加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三家报纸的标题都用了动词, 目的是突出事件行为本身, 使报道更加引人入胜。正文中, 《纽》有两处名词、动名词attempting to slip it及elaborate effort to;《中》有一处动名词sheepishly pocketing;《太》中也有一处动名词brazenly STEALING。《纽》中的attempting及effort描述的是人的内心想法, 容易使报道显得有主观倾向性, 为了掩饰这种主观性, 《纽》用了名词来描述, 增加了报道的客观性, 令人信服。《中》和《太》各使用了一次动名词, 目的也是增加报道的客观性, 但这种努力不及《纽》。通过比较不难看出, 《纽》的名物化倾向最高, 有削弱顺笔动作的意图, 同时也借此增加报道权威及客观性;《中》有一个动名词, 有缓和报道语气的倾向;《太》也有一个动名词, 但这是出于作句子主语需要, 且后面的报道中仍然使用了动词。整体上, 《太》的动作感最强, 因此人际意义也最强, 对顺笔的指责最强烈。
(三) 时态。
时态除了表征时间, 还是传递人际意义的一种有效方式, 如过去时表委婉礼貌, 现在时表客观。标题中, 《纽》和《太》使用了现在时:The Czech President Pockets a Pen及Czech President steals a pen, 使报道显得及时迅速, 同时蕴含了情态意义:顺笔已成事实, 报道真实且客观;《中》则不同, to be结构将读者注意力转移到了将来, 使人产生时间上的距离感, 缓和了报道语气, 因此比《纽》和《太》的标题委婉。正文部分, 《纽》三处报道均使用了过去时 (was, had stolen, made) , 而过去时暗含时间上的距离感, 表明事情已成过去, 不必深究;此外, 第一、三处的报道中关于顺笔的动词还是出现在由名词充当的主语部分, 动作感不强。《中》的报道中, 每句话的时态都不相同, 分别为现在完成时have signed up, 过去时slipped, 一般现在时appears to pocket。第一句的have signed up, slipped表明动作已完成, 已成过去;最后一处用了现在时appears to pocket, 整个报道的动作感并不强。总体来说, 《中》比《纽》的动作感稍强。《太》则不同, 三处报道均为现在时态 (has become, shows, shuffles) , 描写动作感强, 仿佛动作正在眼前发生。此外, 现在时态也表明了顺笔之事已成事实, 其中也暗含了对克劳斯总统的讽喻。
五、结语
受各国不同政治立场、国内舆论环境以及认知水平的影响, 三家报纸在新闻用语上存在很大差别, 传递出不同的新闻倾向:《太阳报》的新闻用语最直接, 对顺笔一事的批判也最强烈;《中国日报》的用语相对中立, 暗示不愿对事件本身作过多评价;《纽约时报》则介于二者之间。
摘要:语言反映意识形态, 新闻话语也不例外。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为主要理论基础, 对《中国日报》、《纽约时报》以及《太阳报》关于捷克总统“顺笔”一事的报道进行对比性批评话语分析。通过探讨中、英、美三国知名报纸对于此事的不同观点、态度来分析各国不同的政治倾向。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意识形态,新闻话语,“顺笔”
参考文献
[1]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2]吴梦启.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文本研究系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2, 1
[3]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 (修订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4]徐立新.语言反映意识形态[J].外语教学, 1999, 4
批评性话语 篇8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意识形态,及物性,情态,互文性
1 引言
批评性话语分析来源于批评性语言学。由Roger Fowler等于1979年在他们的专著《语言和控制》中首次提出。近年来, 批评性话语分析处在不断的发展阶段, 目前已经建立了作为新的话语分析方法的国际声誉。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研究如何重新连接被作者改变或隐藏的话语、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关系, 使相互之间晦涩的关系明朗化。它关注的话题除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教育上的不平等、法庭等等外, 已经越来越多的被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语言学家运用于他们各自的研究中。
2 Fairclough的三维度模式
Fairclough的三维度模式为特定文本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提供了研究框架。他通过三个层面描述了他对于“什么是话语”和文本分析的观点:首先, 社会生产的状况及其阐释。其次, 生成的过程和阐释。最后, 前两个阶段的产品, 文本。
Figure 3-1: Discourse as text, interaction and context
上图清楚地说明了文本是话语时间的产物, 它包括文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而所有的这些最终都是由特定的社会实践决定的。对于Fairclough来说, 单独文本分析对于话语分析来说是不够的, 因为它不能表达文本和社会以及文化过程和结构之间的关系。需要用多学科的视野来综合文本和社会分析。
根据话语分析的三维度, Fairclough发展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个阶段:描述、阐释和解释。描述阶段主要关注文本的正式属性。包括词汇、语法和文本结构等。它是分析的第一层, 分析的目标是文本。阐释阶段主要关注的文本和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 或将文本作为生产过程的产物, 或作为阐释的来源。解释阶段关注的是相互作用和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决定生成和阐释的过程和它们的社会影响。Fairclough把这三个阶段看成彼此相互联系, 每一个阶段完成一个特定的目的, 并以此来揭示隐藏在话语中的意识形态。
3 系统功能语法
系统功能语法由著名语言学家Halliday创立, 以使用中的语言为研究对象, 通过描述语言功能来说明语言的系统性。
首先, 强调对功能的分析。系统功能学派认为, 语言是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 它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Halliday的功能语法从语言的功能出发总结出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其次, 系统功能语言学以语义而不是句法为基础, 即从语义出发, 考察语篇中各种语言成分的表义功能。Hal11day把言语行为分为行为、意义和语法三个层次, 每一层次都由一组选择构成。行为层包括人类的各种行为, 言语行为构成其中的一类;意义层包括人类能够表达的所有意思;语法层包括一种语言用于表达意思的各种手段。人们说话就是从行为层到意义层再到语法层的一次次选择。再次, Hal11day指出语言的系统功能理论本质上具有社会符号学的性质。他将语言定义为一种意义潜势, 即语言使用者可以运用的一组组意义选择。“我把语言基本上看作一个语义潜势系统。而一旦走出语言, 我们就会看到这个语义系统本身又是更高层次的某种东西的现实化, 这就是发话人能够做的事情, 即我所说的'行为潜势”。语言使用者作出的意义选择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们具有语言学意义, 因为从语言系统中所做的选择可以被解释为意义选择的一种现实化;另一方面又具有社会学意义, 因为它们能够帮助人们洞察既是社会结构的表达形式又为社会结构所决定的那些行为模式。
3.1 及物性
及物系统把发生的各种经验, 如发生, 行动, 感知, 意思, 存在, 成为等分成多种不同的过程, 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每一个过程常常由三个语义成分构成, 即过程本身、过程的参与者和相关的环境成分。及物系统包括六种不同的过程, 不同的过程和不同的参与者就构成了不同的选择。但是我们总是压抑一些可能性, 所以我们的选择优于语篇的选择, 它能反映我们自己的观点, 具有意识形态意义。
及物系统包括的六种过程是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事的过程, 其参与者包括逻辑主语“动作者”和逻辑直接宾语动作的“目标”。 物质过程中必须有动作者, 而动作的目标是任意的。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情感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所有的心理过程都潜含着两个参与者, 即“感觉者”和被感知的“现象”。 关系过程是反映两个不同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行为过程是指“人类典型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过程, 如呼吸、咳嗽、微笑、做梦和瞪眼等”。行为过程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 即“行为者”, 并且行为者一般是人。言语过程是通过说话交流信息的过程。言语过程的参与者包括“讲话者”, “受话者”, “讲话内容”和“目标”。 存在过程是指某物存在和发生的过程。每一个存在过程都必须有一个参与者, 即存在物。
3.2 情态
情态, 人际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讲话人对自己讲的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所作的判断, 或是在命题中要求对方承担的义务, 或是在提议中要表达的个人意愿。Hal1iday认为情态是指讲话者在讲话内容中体现的参与形式。讲话者对他讲话所涉及的概率或频率, 以及义务或意愿所作出的判断。Simpson指出情态广义是指讲话者对由句子表达的命题真实性的观点或态度。Jesperson认为情态表达了说话者对句子内容的某些态度。下表中表明了对情态操作词的的描述:
3.3 主位选择
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中, 语境功能关注的是信息位如何被前景化和背景化的, 这些通常是通过“主题”或“主位” 的挑选来实现的。它同样还关注文本的一部分是如何同它的前趋部分和后继部分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功能可以通过主位选择来实现。主位——述位的结构中, 一条信息总是包含了一个主位和一个述位。主位成分是信息的起点, 它表明语要说的是什么或文本的生成者想要突出的信息。文本的生成者可以使用语句不同的部分作为主位。剩余的部分, 也就是主位拓展出来的部分被成为述语。文本的生成者则指出他们关于使用哪一部分做主位的潜在的假定。对文本比较和主位分析将突出文本中不是很明确的假定。把不同的部分做主位将传递不同的意识形态的含义。
主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标记型和非标记型。在陈述句中, 源头和起因通常被看作无标记的, 然而目标则被作为有标记性的主位。所有的被动的形式都是标记性的。在话语中, 主位的选择可以传递“文本所表述的”通过这种方式承载作者的意识形态。
Tompson确定了四种主要的主位的相关功能:
(1) 标志在那一点“文本所表述的”的维持和发展。这主要是通过选择非标记性主位做主语来实现的。
(2) 指明或改变阐释后继小句的构架。通常是通过选择标识性主位来实现, 特别是附加语或谓语主位。
(3) 标明文本中区域边界。通常是通过从一种类型的选择到另外一种的更替来实现。
对当代中国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 篇9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于西欧的一种语言学思潮, 是在批评语言学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话语分析模式。批评性话语分析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他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 并进而揭发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它特别关注的是语篇中那些没有被直接言明的隐藏在语言表达背后的假定、信念和价值观。批评话语分析批评素材主要来自两个非文学领域。一个是大众语篇和官方语言, 包括政府行政管理人员、司法人员、商业组织、新闻机构等的话语。第二个是除幽默和玩笑之类以外的个人话语, 即个人间发生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交谈. (辛斌, 2005)
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 (辛斌, 2005) 。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学派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 把语言看成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 试图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 既强调语言的形式规则, 又强调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规则。 (辛斌, 2002)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这些观点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语言观是一致的, 从而为批评话语分析所接纳, 成为批评话语分析的有效工具。Halliday将语言所能完成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功能抽象概括为三大语言元功能, 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话语功能。概念功能指语言用于表达说话者的内部经验世界及其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功能, 它主要由及物系统来实现, 具体体现为动词 (短语) 和名词 (短语) 的关系。人际功能指语言用于建立、维护或确立社会人际关系的功能, 它主要通过语气系统来实现。话语功能指语言将其本身与其使用者所处的情景环境相联系的功能, 它主要由主述位系统来实现, 具体表现为说话写文章时的语序及衔接手段。
2 批评性话语分析学的一般分析方法
关于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具体分析方法,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意见。虽然争议四起, 但不论哪种方法, 只要能系统地分析话语中所潜在的权利、意识形态, 就可以拿来用于这方面的分析。费尔克劳 (转引自辛斌, 2005:55) 认为“语篇”是交际过程或者“话语实践”的产物, 这个过程包括语篇的“生成”、“传播”和“接受”, 所有这些都是由特定的“社会实践”条件决定的。在此基础上, 费尔克劳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个方面: (1) “描写”话语的形式结构特征; (2) “阐释”话语与生成、传播和接收它的交际过程的关系解释交际过程和它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
3 对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下年的度工作整体部署方面的分析
本文拟在从词汇选择、及物性、情态等方面来对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09年整体工作部署的报告部分进行分析。
3.1 词汇选择分析
话语生成者选择哪种词汇是他们根据话语生成的社会环境和及其所拥有的意识形态进行不断选择的结果。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09年工作整体部署方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困难”、“信心”、“繁重”、“挑战”、“机遇”、“希望”、“能力”、“危机”。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当前经济情况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挫折, 但我们同时更有信心、有能力来抓住机遇、战胜困难。通过以上关键词的分析, 我们可要看到综观国际国内形势, 我国虽然处于困难时期, 但我们同时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挑战与机遇并存, 困难与希望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克服困难, 战胜挑战。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制定惠国惠民政策的科学性与坚定性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2 及物性
以Halliday为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提出语言具有三大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 (包括内心世界) 中各种经历的表达, 它包括及物性、语态和归一度。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 及物性包括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对于现实世界的同一事件或事物, 在语言上可以采用及物性系统中不同类型的过程来描写或叙述, 或者用同一过程, 但变换参与者的位置。话语生成者或讲话者选择哪一种过程, 怎样安排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位置, 选择何种表达方式和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章的体裁和作者的意识形态。因此选用哪种过程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意 (Fairclough, 1992) 。因此对及物性的分析有助于揭示某种意义如何被突显出来而其他的意义又如何被隐晦或弄得含糊不清 (吴建刚, 2002) 。
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对09年工作整体部署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该部分内容是由67个小句组成的, 进一步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物质过程占到了58个, 占所有小句的86.5%, 其次是关系过程占9%和存在过程占4.5%。而心理过程、言语过程和行为过程并没有出现。这种及物系统的分布格局正能体现政府工作报告的政策性命令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等特点。文中开头几个关系过程的小句:今年是……, 也是……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我国仍处于……, 我们完全有信心……。开篇指明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我们将以怎么样一个心态来应对当前经济出现的困难。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制定具体政策时, 充分认清了我国的现实状况, 做到策有所依, 而不是凭空宣传自己的主张。接下来的三个存在过程: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只要……就没有……。我们可以看到, 我们的政府不仅仅是看到了当前的困难, 同时也在困难中看到了希望, 在挑战中看到了机遇, 只要仅仅依靠全党和全国人民, 我们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这就给当前受金融危机困扰的人们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本文出现最多的物质过程:我们的信心和力量来自……; (我们) 就一定能够把……; (我们) 要……, 要……。高举……, 保持……, 加强和改善……, 扩大……, 转变……, 加快……, 深化……, 提高……, 改善……, 全面推进……, 把……作为我们的……。由于是政府工作报告对新的一年工作的整体部署, 所以语篇中的动作者是当权的政策制定者, 动作目标是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广大政策的受益者, 一连串的动词看出我国政府在制定总体政策时充分考虑了多方面, 并体现政策的层递性、发展性和前进性。
4.3 情态
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第二个元功能为人际功能, 人际功能是指人们可以用语言来和他人交往, 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 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 同时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改变世界 (GeoffThompson, 1996) 。情态作为人际功能的主要语义载体, 获得超越逻辑和传统语法的重要地位 (李战子, 2000:7) 。考察话语的情态系统主要有两个目的: (1) 弄清说话者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的责任的程度和对未来行为做出的承诺或承担的义务; (2) 了解说话者对听话者和情景成分的态度, 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权力关系等 (辛斌2005:74—75) 。
Halliday指出, 有两个系统可以对命题和提议做出判断或评价:归一性 (polarity) 和情态 (modality) 。意义的归一性表现为断言和否定, 断言表示“这是”;否定表示“这不是”。情态则为介于肯定与否定之间的中间意义地带。它是体现人际意义的语气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是表现语言人际功能的手段之一。它可以表达个人愿望、要求他人承担义务、对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等。根据言语交流涉及命题或提议, Halliday把情态系统分为情态 (modalization) 和意态 (modulation) (Halliday1994:89) 。情态是说话人对命题可能性的判断, 包括概率 (possibly, probably, certainly等) 和频率 (sometimes, usually, always等) 。意态是说话人对命题的合意性的判断, 包括义务 (allowed, supposed, required等) 和意愿 (willing, keen, determined等) 。汉语和英语一样, 也有相应的助动词表示情态和意态, 例如大概、会、必须、应该、可能等等 (胡壮麟:2005) 。
纵观该部分报告, 其中情态的运用共有六处。其中`必须'一次就用了四次四个`必须'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经济发展充满的信心, 以及我国政府为达到经济发展的目标所做的毫不含糊的强制性政策。同时也体现了我国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在文中出现了一次。一个`要'字, 统领了一下一段的内容, 即我国政府深刻认识到了做好政府工作的具体办法和措施。为我们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具体举措。文中还有一处用到`有可能'这个程度不算太高的情态词, 即:只要政策对头, 措施得当, 落实有力, 就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有可能'一词的使用并不是说我国政府对实现这一经济目标的不确定性, 而是因为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中, 我国领导人需要充分考虑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和挫折, 这是符合全球化经济形式的科学判断。而且是说鉴于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发展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 但我们充满了前途是光明的信心。充分体现了我国领导人在制定政策时一切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 并不是盲目夸大目标。
5 结论
化妆品广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篇10
批评性话语分析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 相对于传统的语法分析, 是一种新的语篇分析方法。它从外层的语言形式开始着手, 综合运用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进行分析, 旨在揭示语篇、意识形态和权力三者之间的关联:意识形态左右语篇生成, 反之语篇也影响意识形态, 语篇和意识形态深植于并服务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权力关系。语篇分析过程中, 注意力往往放在被人们忽略的思想观念上, 而且会将语篇形成及其传播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一起进行考察, 让人们对语篇中不易被察觉的意识形态进行重新审视。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信息, 广告无疑是人们接触最为频繁的信息之一。化妆品广告更是以其语言吹嘘的神奇功效将众多女性对于美丽的向往呼之而出并引发其消费行为。但是近年来化妆品频频出现质量问题, 众多女性因为被其夸大的语言所欺骗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本文将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针对几则化妆品广告从体裁和意识形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揭露化妆品广告话语的一些特点及其隐藏的意识形态。
2. 化妆品广告的话语分析
化妆品广告对人们消费意识的侵袭其实已经大大地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化妆品广告语言, 通过对文字的把玩, 词汇的选择, 精心的设计包装, 夸大产品功用, 引诱女性消费。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对广告话语进行分析。
2.1 词汇分析
化妆品的主要功能一般包含清洁, 美白, 抗衰老等, 广告话语中多巧用诸如“还原”“修护”“渗透”“紧致”“唤醒”等动词, 赋予肌肤改善状况的动态感并强调产品改善某些肌肤问题的快速功效。之所以广告语言偏爱这些动词是因为这些动词迎合了女性想变得更年轻或快速处理掉某些肤质问题的需要。以下列几则广告为例:
(1) 还原肌底年轻, 精准卓效修护——兰蔻
(2) 丸美弹力蛋白, 弹力一百分, 弹弹弹, 弹走鱼尾纹——丸美
(3) 想唤醒迷人双眼, 要先摆脱浮肿——玉兰油
不仅如此, 化妆品广告语言中还多用一些“柔”“滑”“润”“嫩”等与肌肤质地紧密相关的形容词来塑造和刻画产品功效, 加强人们意识形态中对于化妆品品质的肯定。以下列几则广告为例:
柔美皮肤, 从旁氏开始——旁氏
让肌肤嫩得可以滴出水——兰芝
蕴天地之润, 生肌肤之津——佰草集
2.2 预设
预设又称为前提、先设和前设, 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 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合适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 它是由德国哲学家、现代逻辑奠基人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广告中的预设往往具有劝诱作用, 即听话者在说话者的劝诱下也自然而然地认同了其预设的信息。劝诱预设的巧妙之处就在于能够让听话者完全接受并认同预设的信息, 即使事实与预设信息不一定相符。化妆品广告为了达到其商业目的, 往往采取预设掩盖其虚假或有疑问的信息, 传递其意识形态。以下列几则广告为例:
(1) 如果你在十六年前用上雅诗兰黛的护肤品, 十六年后你的皮肤会像十六年前一样嫩。
这则广告所传达的讯息是“如果你想要更长久地保持青春, 就要尽早使用雅诗兰黛的护肤品”。此广告巧用时间预设, 暗示青春会因为使用雅诗兰黛的护肤品而驻足。
(2) 奥琪晒不黑——青春脸的渴望!
这则广告所传达的讯息是“如果你不想被晒黑, 想永远拥有青春的脸庞, 就请使用奥琪”。
(3) 女士先生们假如您对选购的上海伊娜化妆品有不满之处, 请拨597778, 售后服务部同志“正闲得无聊”。
这则广告所传达的讯息是“我们的产品您可以完全信任, 因为我们的产品让消费者都很满意, 所以售后服务部员工才会闲得无聊”。现如今消费者对于一些直接的产品推销有着很强的抵触感, 这则广告巧妙地以一种幽默的口吻将其所要传达的信息预设在广告语中, 使广告受众轻松地接受了广告讯息,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3 意识形态分析
语篇的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种特征。其中显性较容易发现, 而隐性较难察觉。通过批评性话语分析对大众语言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某种特定的社会行为与语言应用过程的内在关系, 使不易察觉的意识形态凸显, 同时揭露那些具有操控、蛊惑人心含义的话语, 从而使大众重新思考语篇, 进而增强人们批判性意识。化妆品广告话语的意识形态往往也具有显隐性。
真正能够打动人心并引发消费者消费的化妆品广告往往是那些能够弄清消费者意识形态的广告, 即能够从消费者的立场出发, 探求人们对于年轻的向往与美的追求并极力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其诉求的广告。消费者自身具有的意识形态也就是其在社会环境中生活学习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广告话语是具有其心理策略的, 也就是一种说服他人的沟通方式, 它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改变消费者本已形成的对某种事物的认知, 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 达到其营销目的。为了迎合消费者, 商家总是将广告话语表达为人们一致接受的意识形态, 旨在让广告所传达的观念在社会意识中成为主导。广告商往往会利用大众意识形态的力量, 企图对一定的消费者群体间甚至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化妆品广告, 作为现如今一种广泛的信息传播方式, 正在对人们的意识形态, 即价值观, 审美观甚至世界观逐步产生深刻的影响。
就化妆品广告而言, 其隐藏的意识形态往往会通过广告话语采取问题-解决办法模式来传递。在语篇结构中, 问题-解决办法模式主要包含情景、问题、解决办法和评估四个因素, 其中问题和解决办法是必不可少的两大因素。以以下几则广告为例:
(1) 想要年轻, 到底有多难?不难, 有OLAY醒活换肤霜, 它的抗老化精华让肤质细滑紧致…
(2) 要想皮肤好, 早晚用大宝。
(3) 暗黄天生注定?PROX创举, DNA美白, 全球科研巨作, 重设美白基因, 28天后白皙均匀…
(4) 美白是女人终生的事业, 还要很滑又有弹性, 加上光泽, 会不会很贪心呢?SK-II护肤精华露的天然酵母萃取物pitera被证实能升华肌肤, 提升五大美肌维度, 改善至晶莹剔透…
从以上几则广告, 可以发现在广告话语中“问题”总是直接提出, 随后紧接着给出“解决办法”, 而这个“解决办法”往往与陈述化妆品产品的多种功能和优点相关, 最终以问题-解决办法模式扭转消费者意识形态达到引发其消费行为的目的。
结语:
在对化妆品的选择上, 女性往往会被一些引诱性的语言, 华丽但并非真实的画面所俘获并诱发其消费行为。广告商深谙女性内心深处对美丽的向往, 在广告话语中往往采取一种表面迎合女性实则是强加其意识形态到消费者身上的心理策略, 最终达到其盈利的目的。通过批评性话语分析, 可以发现广告话语是区别于普通话语的, 广告话语并非都是真实客观的, 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商家宣传商品并销售商品;再者, 语篇、意识形态和权力三者是紧密相连的, 广告通过语篇将自我意识形态强加于消费者或让消费者理所当然地接受其意识形态, 而隐藏在其意识形态背后的正是商家的利益关系。在这样一个被利益驱逐的时代, 有些黑良心的化妆品商家将其产品功效吹得天花乱坠, 欺骗消费者, 对女性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因此, 消费者应当加强自身话语批评意识, 不仅对于广告语言, 更要对现如今越来越被语言深入介入的社会生活重新进行审视, 探寻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及其权利关系, 防止受骗上当, 受到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摘要:广告语言往往缺乏严谨性, 尤其体现在化妆品广告上。本文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 从词汇、预设和意识形态三个角度对化妆品广告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 劝诫消费者客观理性看待广告语言, 不要被其所误导。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化妆品广告,词汇,预设,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陈忠华, 杨春苑, 赵明炜:批评性话语分析述评[J], 外语学刊, 2002, (01) :82.
[2]、张晓梅, 滕延江:语用预设在广告语篇中的文体效应[J], 山东社会科学, 2006, (08) :125.
[3]、辛斌:批评语篇分析方法论[J],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2, (06) :34.
[4]、姜晓娜, 陈晶:广告中“问题—解决办法”的语篇模式[J], 文教资料, 2008, (12) :47.
政治词汇与批评话语分析 篇11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 中日撞船事件; 政治词汇; 意识形态
随着语料库研究的不断发展,专业语料库也逐步拓宽了研究范围。为了使读者能更加深刻理解政治专业语篇,把握其特殊的政治含义,揭示政治专业语篇中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功能。本文将以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深入探讨政治语篇中政治词汇,进一步阐释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 、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是当今相当热门话语分析之一,其发展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尤其Language and Control(Fowler & Hodge1979) 和Language as Ideology(kress & Hodge1979)出版标志着批评语言学的开始,早期批评语言学家的研究方法各不相同,其研究目的是一致:揭示词、句表达社会意义、确定话语者的社会身份、强化和再现意识形态。费尔克劳认为话语和社会相互产生作用,他提出的三维模型被广泛运用于话语分析实践,正如他所说:“在使用‘discourse”这个术语时,我提议语言的使用应该看作是一种社会实践形式,而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和多变环境毫无意识的反应……话语隐含着话语与社会复杂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从广义讲话语的形成在各个层面受到社会结构的限制,另一方面话语是一种社会建构”(Fairclough,1992;63-64)。按照这个观点,他把话语分析分为文本分析和话语实践分析:文本分析主要讨论词汇、语法、连贯和结构,而话语实践分析包括话语的语用之力、文本的连贯性和文本的互文性。话语的社会实践集中讨论话语中意识形态与权力的关系。话语分析不能简单孤立分析和阐释语篇,一定要考虑到相关语篇社会因素和文化背景。因此费尔克劳把语言看作一种可介入社会秩序的力量,语言通过反应现实和再现意识形态来 影响社会过程,语言的使用可以促进社会变革。从这些观点无不体现批评话语分析的哲学内涵。
二 、理论依据
关于话语的语言批评研究主要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以沃达克的历史话语分析为背景。系统功能语法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基本分析工具,其目的是阐释话语语法结构中所负载的意识形态。按照韩礼德的观点语言与社会实践密不可分的,给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命名同时就会附带有某种意识形态的建构,意识形态使得话语与社会有联系,意识形态通过话语在人们大脑的意识结构中再现。韩礼德称语言系统由三个功能组成:慨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由于使用语言具体话语形式至少有一种这样的功能,在他早期作品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s 中,他指出概念功能是指人们对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的再现;人际功能是指有条理的促进某种社会人际间的相互关系;语篇功能是指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和某种社会人际间的相互关系的结合形成有意义文本,文本必须和它们的语境相关联。批评语言学家认为大众语篇本身并不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主题,语言使用和产生的社会文化实践才是他们所关注的。本文以语言的形式词汇为案例揭示大众语篇的社会功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表征。
三 、 案例分析
新闻语篇属于大众语篇的一种,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宣传性和意识形态。批评话语分析方法指出带有意识形态的新闻语篇是由肯定我方,否定反方组成。这就是指肯定我方好的优良品质与行为等于否定反方的不良的品质与行为,二者立场截然不同。这种策略可以运用到语言的各种层面,也包括词汇层面。词汇是个人经验和社会现实的建构。然而作为社会的扮演者,属于不同新闻机构的记者将选择和使用不同的词汇去描述相同的事件和现象(Van Dijk, 1998)词汇的选择通常按照话语的语境表达记者的价值观并规范记者的行为。也就是词汇不可避免负载着记者价值判断和政治立场,记者以他们特殊身份视角建构社会实践。本文充分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来阐释中日撞船事件新闻报道,所选词汇都是出自于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这些所选词汇总的来说都客观表达了各自不同的态度和各自政治立场。通过日本巡逻船和中国渔船相撞事件的解读,读者能充分认识到钓鱼岛主权的归属。钓鱼岛的主权在新闻报道中是个十分重要因素,记者都是尽力客观的报道中日撞船事件这个事实。如果钓鱼岛的主权属于中国,那么,撞船事件的责任完全就属于日本,逮捕中国船员和船长的行为是侵犯中国领土。国际社会也将站在中国一边,使中国处于有利立场。相反,如果主权属于日本,日本政府将有权在自己的国土上逮捕中国船员并深入调查,并按照日本法律控告中国船员。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钓鱼岛的法律状态表达使用了不同的选词,表达不同的立场。事件刚开始,由于中国奉行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的原则,避免矛盾升级。对于钓鱼岛的主权报道:中国日报报道中使用介词短语“in the East China Sea” 去修辞钓鱼岛-撞船事件的发生地点。当时还没有和日本公開争论钓鱼岛的归属问题,随着中日矛盾的恶化升级,日本政府非法逮捕中国船员并控告船长,中国日报需要明确表明中国的立场,声明钓鱼岛是中国自古以来固有的领土。因此中国日报改变了用词,选择拥有主权的短语例如: “China’s DiaoYu Islands”, “China’s inherent territory since ancient trimes”, “integral part of China’s territory”. “China’s inherent territory”等等。 这些短语表达了拥有和被拥有者的关系,拥有者是中国,被拥有是钓鱼岛。这样中国日报非常明确阐明了中国对钓鱼岛拥有主权。
以上一系列政治词汇分析,这些政治词汇表明各自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充分体现了语言形式和意识形态相互关系。运用批评话语分析肯定我方、否定他方的原则,结合话语历史分析,揭示了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的政治词汇语义与语用,增强读者对意识形态认知水平。
四、总结
批评话语分析以韩礼德早期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结合沃达克是话语历史分析分析大众语篇政治词汇中的意识形态,使读者认识大众语篇政治词汇的重要性,让读者更能识别政治语篇,提高读者阅读政治语篇隐藏的意识形态的敏感度而控制自己不受语言霸权的影响。旨在构建政治词汇专业语料库更有利于政治语篇阅读和反思。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黄国文.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J]. 中国翻译, 2004, (5): 15-19.
[3]辛斌.批评语一言学:理论与应用[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辛斌.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批评性话语 篇12
批评话语分析, 又被称作批评语言学或批评性语篇分析, 其理论方法是以现代语言学的各种理论为基础, 主要是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批评语篇分析的目的是在“对语篇的语境、功能和相关的社会关系具备丰富的直觉知识和准确理解” (Fowler, R.1991:90) 的基础上, 主要分析其中的某些言语结构和过程, 特点是这些言语结构与过程可能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然后概括整个语篇的意识形态 (陈丽江, 2006, (6) :31-35) 。
批评话语分析是一种话语分析形势, 主要是对整个语篇形式的分析, 分析话语、权力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它旨在研究文本如何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中生产, 再造了权利、支配和不平等的关系并使其合理化。” (李素玲, 2004.) 批评话语分析是以语言学为大纲, 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观点:语言是社会符号, 来分析语篇中语言, 包括如何反映权力关系, 如何被人为地凸显和维持社会不平等关系, 揭露背后的意识形态, 加强人们“批评语言意识”, 提升人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 帮助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语篇生产者和接收者介入的程度, 以此来适应语言对当今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刘立华, 2008, 3)
2008年11月4日是美国大选日。如人们期待的那样, 奥巴马轻松击败麦凯恩, 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的获胜给那些生活在美国社会底层的黑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欢欣鼓舞, 黑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非常低, 曾经的美国历史中, 黑人就是奴隶, 没有任何的政治权利和人身自由, 而黑人们也从不甘愿一出生就成为美国白人的奴隶, 曾经美国历史上的总统林肯就是因为签署了解放黑人的法令而被歧视黑人的美国白人贵族所刺杀, 但是林肯所签署的解放黑人的法令让美国黑人第一次从奴役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 这次美国大选, 奥巴马以黑人的身份参加美国总统大选, 这无疑给那些生活在美国社会底层的黑人们带了希望和曙光, 奥巴马是一个性格稳重, 智慧出众, 品德高尚, 才华横溢, 目光远大的黑人领袖也是所有美国人的领袖, 尤其是奥巴马的获胜演讲 (Change has come to Ameican) , 可谓是一篇激励美国人民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的励志演讲.为了更好的欣赏这篇演讲, 本文对其进行话语分析。
二、语篇话语分析
(一) 人称代词的使用
本篇文章共有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三种人称代词。包括主格 (I, we) 、宾格和所有格形式, 第二人称代词有主格形式 (you) 、宾格形式和所有格形式, 第三人称代词有主格形式 (they) 、宾格形式和所有格形式。从人称代词的“指示” (deictic) 意义 (即所指的人在交际中的参与者角色) 来看, 第一人称指发话人, 第二人称指受话人;发话人包括讲话人和作者, 受话人包括听话人和读者。第三人称代词的单数形式指竞选搭档, 复数形式指美国人。
这是一篇获胜演说辞, 加上演说者的演说风格, 整片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称代词是第二人称you, 其次是第一人称I。通过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代词的高频使用能使听说双方产生强烈共鸣, 尤其是在情感上引起的共鸣, 尽可能地使双方的心理距离变近, 能让听众倾向并认同他的思想和情感。
(二) 语篇的结构
本语篇是一个典型的交际语篇, 交际双方包括是演讲者和小范围的现场听众、大范围的广大的美国人民及“有责任感的公民”。全篇有十多个自然段:前五个自然段是奥巴马总统赞美所有参与参加这次美国大选的人们;第六段是对自己的竞争对手麦卡恩作了公正的评价。第七段是奥巴马总统对家人默默支持表达感激之情。八, 九, 段则是这位黑人总统对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却一直支持自己事业的美国人民的感激。十, 十一, 十二段则是奥巴马对当前和未来所面那个临的严峻挑战的客观冷静的思考和分析。十三至十五段则是奥巴马回顾美国的发展变化, 以永恒的信仰鼓舞美国人民。整篇文章都展现了奥巴马的博大心胸和品行——目的要展现他将为所有美国人工作并永远感激他们, 无论是相识的朋友还是曾经的“敌人”。“感谢”之意在贯穿整个演讲辞, 精神也以“承诺”的方式彰显, 并以“付出”收服人心!
(三) 衔接和连贯
本篇最明显的衔接手段是排比结构的运用。如二, 三四段开始的“it is the answer”组成一连串的排比句, 精短, 有分量力, 紧凑, 连成一体, 颇具煽动性, 它们除了在形式上工整一致, 在表达上也很好的表达了中心意义, 而且在声调上也朗朗上口, 给人优美韵律的享受。在十三至十五段末, “yes, we can”的排比结构中, 把对广大人民的承诺, 希望国人支持自己, 以及展现出的对未来的信心都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使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一位心怀美国梦想的黑人总统对美国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陈丽江.中国的批评语言学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 2006, (6) :31-35.
[2]李素玲.批评性语篇分析:发展概况及应用前景[J].山东外语教学, 2004, (5) .
[3]刘立华.批评话语分析概览[j].外语学刊, 2008, (3) :102-103.
[3]施光.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 2007, (4) .
[4]辛斌.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 2000.
【批评性话语】推荐阅读:
批评性思维06-21
批评性报道08-30
文学批评的批评09-17
教师批评自我批评08-31
批评性阅读教学06-23
《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10-23
教师批评和自我批评06-02
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求08-20
批评与自我批评怎么做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