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体制

2024-10-04

知识产权体制(精选10篇)

知识产权体制 篇1

一、WTO为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

知识产权起源于封建社会的“特权”, 这种根植于地方特权和国家控制的属性导致知识产权纠纷解决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即在历史上, 一方面, 国家长期以来将知识产权纠纷限定于用诉讼的方式解决, 排除包括仲裁在内的其他纠纷解决方式;另一方面, 一国也排斥其他国家司法机关裁判本国的知识产权纠纷。但在当下, 运用国际诉讼的方式解决跨国知识产权争端存在着诸多问题, 最为典型的就是知识产权诉讼处理起来复杂漫长, 并且成本很高, 这与知识产权保护时效性很高的特点相违背, 于是, 针对知识产权国际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方法开始兴起。

随着WTO的成立, TRIPS协定也开始生效, 争端解决机制是WTO多边贸易体制的中心支柱, 将知识产权国际纠纷放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下解决无疑成了新的选择。

二、WTO与WIPO的知识产权国际争端管辖权冲突及协调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成立于1970年, 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WIPO体制下的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可用于解决两种性质的争端: (1) WIPO管理的各知识产权条约的缔约国之间就条约的解释和适用问题发生的争端。 (2) 自1993年WIPO“仲裁和调解中心”成立以后, 专门处理私人间涉及知识产权的国际商事纠纷。

关于第二种私人间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 是WTO争端解决机制不涉及的, 因而也就不存在协调与合作的问题。而针对第一种争端, 也就是缔约国基于WIPO管理的国际知识产权条约而发生的各种争议, WIPO与WTO的争端解决就出现了管辖权冲突的问题。这是因为, 《TRIPS协定》将《巴黎公约》、《伯尔尼公约》、《罗马公约》和《关于集成电路的知识产权条约》的若干实体性条款纳入WTO体系之中。透过《TRIPS协定》, 《巴黎公约》等知识产权条约缔约方之间就执行条约产生的争端, 在很多情形下, 可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上述四公约中的争端解决条款丧失效力, 或被TRIPS机制取代。因而, 如何协调二者关系便成为了必须面对和尝试解决的任务。

有学者认为, WTO与WIPO不同的一点, 就在于WTO争端解决机制下的争端解决机构 (DSB) 对案件有强制管辖权。因而在两者交叉的领域直接适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即可, 不存在太大的管辖权冲突。然而, DSU的强制管辖权具体是指, 争议的任何一方均可单方向DSB就其认为另一方与TRIPS不符的情况提起申诉, 无需对方同意。这并不代表WTO争端解决机制有权力单方面排除其他国际公约的适用, 而且让WIPO承认DSU的强制管辖权也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此外, WIPO正在进行的《知识产权领域国家间争端解决公约》的谈判, 尝试在WIPO体制下建立单独的知识产权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如果WIPO不考虑现有状况而宣布对自己管理的所有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具有专属管辖权, 那么WTO与WIPO在知识产权国际争端管辖权问题上的冲突将会变得更加复杂。

WIPO与WTO的管辖权冲突, 涉及下列问题:其一, 一旦申诉方选择WTO或WIPO作为解决争端的法庭, 是否就排除了另一国际组织对同一事项的管辖权?如果是, 这种管辖权的排除是否仅限于实际进行的程序, 还是永久地排除就该事项的管辖权?其二, 其中一个法庭的决定对另一个争端解决机构将产生何种影响?是否应当具有法律约束力, 还是互不相关?其三, 如果两个法庭均宣称其对某一事项有管辖权, 并做出了相互冲突的裁定, 将会对知识产权和贸易自由化的关系带来何种影响和后果?然而, TRIPS与其引用的WIPO公约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楚, 很多模糊地带都无法分清归属。在这样的现状下, 相互妥协地划定一个范围应该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即授予W IPO对自己管辖又未被TRIPS涵盖的知识产权公约以管辖权, 要求当事方将因W IPO管辖的事项发生的争端提交WIPO, 并且适用可能成为现实的《W IPO知识产权国际争端解决条约》中规定的规则与程序, 而将与TRIPS有关的争端提交给WTO, 并且适用DSU规定的程序和规则。所以, 我们寄期望于WIPO在制定自己的争端解决程序时, 尽量避免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冲突, 赋予WTO争端解决机制在二者重合领域的优先管辖权。

三、中国首个WTO知识产权案 (DS362) 带来的启示

2007年4月10日, 美国根据DSU以及TRIPS协定第64条的规定, 以中国若干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措施违反了其在TRIPS协定项下应承担的义务为由向中国提出磋商请求, 即“中国—影响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执行的相关措施案 (DS362) 。这也是中国自2001年12月11日“入世”以来第一次就知识产权相关执法措施被提起申诉。

美国的起诉涉及三个问题。 (1) “假冒商标和盗版行为”的刑事处罚门槛。美国认为, 由于中国法设定了金额和数量的门槛, 并非所有具有商业规模的假冒商标和盗版行为都会受到刑事处罚, 因而违反了TRIPS。 (2) 中国海关处置没收的侵权货物的方法。美国认为, 中国海关处理没收侵权货物, 除了TRIPS协定规定的“清理出商业渠道”和“销毁”外, 优先采用捐赠、拍卖等方法, 违反了TRIPS协定。 (3) 中国著作权法不对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给予著作权保护。美国认为, 这违反了TRIPS援引的《伯尔尼公约》条款。

对于第一个问题, 专家组报告完全驳回了美国的申诉。对于第二项起诉, 专家组认可了中国海关的做法, 只裁定仅清除侵权商标不符合TRIPS要求的“清除所有侵权特征”, 中国只需进行技术上的细微改进。对于第三项起诉, 尽管专家组裁定中国著作权法前述规定违反了TRIPS和《伯尔尼公约》, 但对于“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范围, 采纳了中国的观点, 将其限定为未通过审查的作品和通过审查的作品中被删除部分, 将尚未提交审查和正在审查的作品排除在外。表面上看, 美国部分地赢得了第三项起诉, 但由于未通过审查的作品不能在中国合法出版, 因而, 即便得到版权保护, 对于美国产业已无多大经济意义。

中美知识产权问题由来已久, 之前都是在双边的框架下进行, 甚至面对美国单边贸易制裁的要挟。而现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为中美知识产权摩擦提供了更为公正、法律化的平台。虽然在DS362案中中国没有败诉, 但仍然应当看到自身涉案经验和专业律师的缺乏这一事实。相比之下, 美国参加过上百起WTO案件, 无论是律师团队还是诉讼技巧都十分专业和成熟。此外, 欧盟、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与中国的分歧也比较大, 并有可能学习美国向WTO提出磋商请求。因而, 中国一方面要深入研究WTO争端解决的相关规则, 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运用WTO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上的成熟经验, 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培养精通WTO规则的律师团队, 明确自身利益的保护角度。在今后, 中国不仅要能成熟应对别的国家或地区针对自己的指控, 还要有能力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主动申诉, 来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利益。

摘要:当今, 知识产权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而将国际知识产权争端纳入WTO争端解决机制当中是很多发达国家用来保护自身利益的有效手段。中国也应当充分了解并主动运用WTO框架下的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来保护自身的利益。

关键词:知识产权纠纷,争端解决机制,管辖权冲突

参考文献

[1]张建邦.知识产权国际组织内部争端解决机制述评──基于WIPO和WTO的理论和实践[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10) .[1]张建邦.知识产权国际组织内部争端解决机制述评──基于WIPO和WTO的理论和实践[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10) .

[2]UNCTAD-ICTSD., Resource Book on TRIPS and Develop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678.[2]UNCTAD-ICTSD., Resource Book on TRIPS and Develop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678.

[3]李晓玲.WTO知识产权争端解决实践十三年:回顾与评述[J].国际经贸探索, 2009 (11) :74.[3]李晓玲.WTO知识产权争端解决实践十三年:回顾与评述[J].国际经贸探索, 2009 (11) :74.

知识产权体制 篇2

a)支撑、骨干、对象 b)基础、龙头、主体 c)手段、基础、范围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____,维护民族文化基本____,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____。

a)整理、内涵、源泉 b)发挥、内容、动力 c)阐发、元素、力量

3.《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____时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期。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a)“十五”b)“十一五”c)“十二五”

4.《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公民。

a)有思想、有水平、有知识、有素质 b)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c)有文化、有知识、有素质、有道德

5.《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明确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工作原则之一是____。

a)全面推开,逐步完善 b)逐步开展,有序提升 c)大力推广,加快实施

6.《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规定,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____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二是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文化____健全并免费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财力的增长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而发展变化。

a)公共空间,服务项目 b)服务场地,服务内容 c)服务环境,服务手段

7.《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指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具体实施第一阶段:到____年底,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第二阶段:到____年底,全国所有一级馆、省级馆、省会城市馆、东部地区馆站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形成2个以上服务品牌。其它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

a)2009、2010 b)2010、2011

c)2011、2012 8.《文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目标任务:到____年,形成相对完善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农民工文化服务切实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民工文化活动常态化、有特色;广大农民工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a)2013 b)2014 c)2015

9.在开展农民工文化工作时,公益性文化单位要根据农民工文化需求的特点,为农民工提供素质教育、信息服务、文艺鉴赏等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继续加大____、____(站)、____、美术馆以及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等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免费开放力度,充分发挥其在满足农民工文化需求方面的主体骨干作用。

a)电影院、图书馆、文化馆 b)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 c)剧院、文化站、活动中心

10.在开展农民工文化工作中,要推进重大农民工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以实施重大农民工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提高对农民工群体的覆盖程度和服务能力。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现有基层服务点在____、____、____、建筑工地等开展农民工服务;以“____”建设为依托进行“农民工网(夜)校”试点。

a)社区、工矿、企业,公共电子阅览室 b)农村、企业、城市,图书馆 c)城市、社区、农场,文化馆 11.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____、____、____环境下文化建设的____、____,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的重要途径,对于消除数字鸿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a)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新平台、新阵地 b)数码化、信息化、扁平化,新基础、新园地 c)缩微化、数字化、网络化,新阵地、新园地

12.近年来,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了____、____和____,并取得积极进展,为“十二五”时期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a)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 b)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古籍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 c)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古籍保护工程、善本再造工程

13.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____,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____,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____,是改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的____。

a)基础性工程、重要手段、重要途径、创新工程 b)重点工程、主要手段、唯一途径、创新工程 c)民生工程、主要方式、主要途径、服务工程

14.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包括数字化平台、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等基本内容,以____体系、____体系、____体系、____体系和____体系建设为着力点,构建海量分级分布式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群,建成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传播快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便捷的数字文化服务,切实保障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a)制度、网络、资源、管理、服务 b)技术、资源、组织、管理、领导 c)数字、组织、网络、领导、组织

15.公共电子阅览室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____、____、____、____ 为原则,为未成年人及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免费、便利、内容健康的公益性互联网服务。

a)公益性、便捷性、普遍性、均等性 b)基本性、普遍性、均等性、方便性 c)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16.公共电子阅览室实行实名登记管理。对上机用户的身份证等有效证件进行核对、登记,相关数据保存时间不少于____日。____上机需经监护人授权同意。

a)30、小学生

b)60、未成年人

c)50、初中生 17.公共电子阅览室实行巡查制度,发现上网用户有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为的,工作人员应当立即予以制止并向____、____举报。

a)文化巡查部门、执法机构 b)当地政府、公安局 c)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

18.公共电子阅览室要具备并保持良好的服务环境,提供良好的____、____、供暖等设施,为群众提供舒适的服务空间。并保持整洁、安静,禁止____、____。

a)饮水、就餐,下载文件、读取U盘 b)照明、通风,在室内吸烟、大声喧哗 c)网络、计算机,打闹、奔跑

19.公共电子阅览室要积极开展内容推荐工作。结合用户群体的特点开展____、____、____等方面的辅导与培训。定期组织群众收看____节目,对服务情况进行记录,了解群众对信息服务的意见和需求,定期上报。

a)种植养殖、法律法规、健康保健,文化共享工程 b)实用技术、科普教育、政策法规,文化共享工程 c)进城务工、种植养殖、健康保健,文化共享工程

20.“十一五”期间,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地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快速推进,____完成“十一五”规划建设目标,____实现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共建共享,推动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为改善城乡基层文化服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a)超额、全面 b)全面、全面 c)基本、初步

21.“十一五”期间,文化共享工程经费投入达____。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6.84亿元,各地累计投入资金 ____。

a)64亿元、37.16亿元 b)62亿元、35.15亿元 c)63.07亿元、36.23亿元

22.2011年,各地文化行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指示精神和文化部的部署,成立由文化、财政等部门组成的文化共享工程领导小组,建立____制度,切实加强了组织领导、经费投入和检查督促,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a)共同管理 b)联席会议 c)财政监督 23.在开展服务过程中,各地因地制宜,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虚拟专网)、卫星、有线电视(数字电视)、____、____等多种方式,实现文化共享工程资源的快捷、稳定传输。

a)软盘、U盘 b)纸箱、快递 c)移动硬盘、光盘

24.____年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举办了首届“文化共享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知识与技能竞赛”,在各地掀起了岗位练兵的热潮,活动覆盖____万个各级中心和基层服务点,有____万余人参加了竞赛活动。

a)2008、10、14 b)2010、11、15 c)2009、11.2、13.3

25.自2010年9月全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北京等9个试点省份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有关要求,积极筹措资金,及时安排部署,大力推进免费开放,加强规范化管理,有针对性地丰富了数字资源供给,积极开展面向____、____及广大社会公众的服务,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a)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 b)少年儿童、老年人 c)农民工、妇女

26.公共电子阅览室标牌样式标准具体要求为:标牌为____底色金属制作。标牌尺寸为宽____mm,高____mm。标牌使用红色字体,标注以下文字:“文化部 财政部____”、“公共电子阅览室”。

a)白色,600、400,文化共享工程 b)蓝灰色,400、600,文化共享工程 c)银灰色,600、400,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7.据《2011年度公共电子阅览室设备配置标准》,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所配软件须有资源服务软件、信息浏览监控软件、杀毒软件、____软件。

a)设备远程管理 b)视频播放 c)统计软件

28.据《2011年度公共电子阅览室设备配置标准》,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要配置____台PC服务器,≥____台终端计算机,____台投影机。a)1、10、1 b)2、20、2 c)1、15、2 29.《2011年度公共电子阅览室设备配置标准》要求,乡镇(街道)公共电子阅览室使用投影机配置标准为:____显示,标准显示分辨率____,对比度2000:1,光亮度不低于____流明,投影灯泡寿命不小于3000小时。

a)DLP、800×600、3000 b)DLP、800×600、2000 c)DLP、1024×768、3000

30.《2011年度公共电子阅览室设备配置标准》要求,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的PC服务器配置标准为:1个Intel Xeon E3-1230 或AMD Opteron 1389四核处理器,2G ECC DDR3内存,SATA硬盘____TB,支持RAID5,双千M网卡,支持远程管理,配操作系统及备份软件,原厂商____年以上免费现场质保。

a)1、3 b)1、1 c)2、2 31.“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以____人、____人、____人员等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依托____的服务网络、文化共享工程及国家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与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乡镇文化站建设、街道(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建设以及中央文明办组织实施的“绿色电脑进西部”工程相结合,在城乡基层大力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努力构建内容安全、服务规范、环境良好、覆盖广泛的公益性互联网服务体系。

a)未成年、老年、进城务工,文化共享工程 b)青年、成年、进城务工,乡镇综合文化中心 c)老年、少年、务工,文化共享工程

32.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提供公益性上网场所,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活动,是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的____,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先进文化占领新媒体阵地的客观____,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

a)要求、需要 b)需要、要求 c)基础、反映

33.通过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建设____、____、____的公益性上网场所,以及一批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雅俗共赏的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吸引未成年人及广大社会公众参与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活动,对于扩大思想文化阵地,净化网络环境,提高未成年人及广大社会公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a)有偿、绿色、安全 b)免费、无污染、健康 c)免费、绿色、安全

34.“十二五”期间,将在文化共享工程____及____的基础上,按照文化部制定印发的《公共电子阅览室设备配置标准(试行)》,提升、完善设施条件,配备统一标准的信息安全管理软件,建设一批标准、规范的公共电子阅览室。a)县级支中心、基层服务点 b)省级分中心、街道基层服务点 c)地市级支中心、基层服务点

35.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要加强与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____、____、____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按照有关标准,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文化行政部门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并在设备、数字资源、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

a)青少年宫、俱乐部、儿童中心 b)少年宫、文化宫、儿童中心 c)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36.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要认真研究基层群众的网络信息资源需求,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和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加大整合共建力度,建设____、____、____为一体的、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互联网数字资源库群。a)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 b)先进性、知识性、趣味性 c)知识性、趣味性、公益性

37.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的数字资源建设以农业技术、务工培训、____、____、____、____、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医疗卫生、电子书刊、益智游戏为主要内容,重点建设一批未成年人喜爱的动漫故事、益智类游戏、进城务工人员实用技能资源、少数民族语文资源、地方特色资源等,采购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电视节目。a)少儿动漫、红色历史、经典影视、文化专题 b)文化专题、历史文化、大型游戏、经典电影 c)红色历史、经典影视、少数民族、益智游戏

38.公共电子阅览室信息安全管理平台包括____系统、____系统、软硬件设备运行管理系统、工作人员档案管理系统和服务统计分析系统。a)用户登记管理、内容监控管理 b)读者管理、设备管理 c)设备管理、内容管理

39.文化共享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的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文化部社会文化司,负责有关日常工作。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负责资源建设、____和工作人员培训。省级文化行政部门负责本省(区、市)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的规划、组织实施和管理,文化共享工程各省级分中心负责本省(区、市)公共电子阅览室的资源建设、技术支持和____。a)技术支持、工作人员培训 b)系统维护、组织管理 c)技术支持、组织管理 40.“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实施步骤分以下哪三个阶段:____、____、____。

a)试点阶段、逐步推进阶段、全面完成阶段 b)试点阶段、规划发展阶段、全面推进阶段 c)策划阶段、试点阶段、发展阶段

41.“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公共电子阅览室补充设备所需经费分别负担____、____?

a)40%、70% b)50%、70% c)50%、80%

42.“十二五”期间,“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要整合建设适合开展服务的优秀数字资源达到500TB。其中,文化共享工程整合建设不少于____万小时的视频资源,国家数字图书馆整合建设不少于 ____万册中文电子图书。

a)30、100 b)40、150 c)50、200

43.大力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进一步完善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的软硬件设施,增强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的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把更多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数字资源传送到____、____和____,对于活跃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

a)基层、乡村、企业 b)社区、城镇、农村 c)队、厂矿、农村

44.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是满足未成年人基本文化需求的________;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________,推进全社会信息化建设的________。

a)重要途径、重要手段、重要举措 b)重要手段、重要举措、重要途径 c)重要举措、重要途径、重要手段

45.《文化部关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暨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工作督导情况的通报》(文社文发〔2012〕6号)指出,截至2011年底,全国____个省(区、市)完成县级支中心全覆盖和“村村通”目标。

a)31 b)33 c)29 46.据《文化部关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暨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工作督导情况的通报》(文社文发〔2012〕6号),2011年各地加大了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力度,全年资源建设总量达 ____TB,为历年最高。截至2011年底,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总量累计达到 ____ TB,包括艺术欣赏、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知识讲座、少儿动漫等视频类资源34809部(场)、21964小时,少数民族语言资源1956小时。

a)28.4、136.4 b)7、21.4 c)25、140

47.根据《文化部关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暨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工作督导情况的通报》(文社文发〔2012〕6号),截至2011年底,在中央财政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各地深入挖掘、整合、制作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文化内涵的优秀资源,共建成____个地方特色专题资源库,成为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品牌和亮点。

a)207 b)232 c)197

48.据《文化部关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暨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工作督导情况的通报》(文社文发〔2012〕6号),截至2011年底,文化共享工程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全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____万个,向各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累计提供数字资源____TB。

a)85、58 b)85、68 c)78、96

49.截至2011年底,文化共享工程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覆盖率达100%),2840个县级支中心(覆盖率达99%),____个乡镇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83%),60.2万个行政村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99%),部分省(区、市)村级覆盖范围已经延伸到自然村。

a)28595 b)27595 c)26595

50.2011年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举办了第二届“文化共享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知识与技能竞赛”,在各地再次掀起了岗位练兵的热潮,各分支中心共计____万余人参加了____个省级分中心举办的地区性竞赛活动,____余万人在线观看了竞赛活动。

a)4、32、10 b)5、33、10 c)4、33、10 51.自2009年下半年在北京、天津、辽宁、山东、上海、浙江、广东、安徽、陕西9省(市)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各试点省(市)积极研究制定试点方案,启动试点工作,推进免费开放,服务成效显著。至2011年底,9个试点省(市)各级经费投入近____亿元,参加试点的公共电子阅览室数量达____个,资源总量达386GB,服务人次近____万。

a)1.7、5800、1800 b)2.7、6200、1700 c)3、7000、800

52.2011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央财政给予文化共享工程大力支持,下达专项经费3.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文化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资源专项经费____元,公共电子阅览室专项经费____元。

a)3000万、2亿 b)6000万、1亿 c)1.2亿、2亿

53.2011年,各地配合“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____和平解放60周年”,“____100周年”,“____”——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以及“春节”、“五一”、“中秋”、“国庆”等节庆日积极开展服务活动,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累计有____亿多人次享受到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

a)西藏、五四运动、春雨工程,10 b)西藏、辛亥革命、春雨工程,11.2 c)西藏、辛亥革命、雨露计划、12

54.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是规范公共电子阅览室上机____的行为,管理和监督公共电子阅览室____信息,以及掌握公共电子阅览室的运行____状况。

a)用户、网络、服务 b)儿童、读者、工作 c)用户、网络、工作

55.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公共电子阅览室技术平台的一个____部分,在《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规范》中描述了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____及其部署架构、编码规范和数据交换格式____。a)组成、要求、规范 b)组成、功能、规范 c)功能、组成、要求

56.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信息系统由五部分组成:____管理信息系统、____管理信息系统、____管理信息系统、____管理信息系统、终端管理信息系统。a)国家中心、省级分中心、地市级支中心、县级支中心 b)文化部、省文化厅、地市文化局、县文化局 c)文化部、国家中心、省级分中心、县级支中心 57.在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名单管理中要有:网站____管理、网站____管理和应用____管理。a)白名单、黑名单、黄名单 b)黑名单、白名单、红名单 c)黑名单、推荐名单、白名单

58.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信息系统的服务管理包括:____查询统计、____查询统计、应用运行查询统计、____查询统计、明细信息查询。

a)基本信息、网站访问、服务情况 b)宏观信息、网页访问、工作状态 c)基本信息、网站访问、运行状态

59.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60.《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

6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差异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6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63.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64.《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65.《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以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依托重大节庆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

66.《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67.《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主要包括:一般阅览室、少年儿童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报告厅(培训室、综合活动室)、自修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文献资源借阅、检索与咨询、公益性讲座和展览、基层辅导、流动服务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为保障基本职能实现的一些辅助性服务如办证、验证及存包等全部免费。

68.《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规定文化站免费开放主要包括:多功能厅、展览厅(陈列厅)、辅导培训教室、计算机与网络教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书报刊借阅、时政法制科普教育、群众文艺演出活动、数字文化信息服务、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和流动服务、体育健身、青少年校外活动等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为保障基本职能实现的一些辅助性服务如办证、存包等全部免费。

69.《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指出,要严格执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中央《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维护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的公益性质,不得以拍卖、租赁等任何形式改变公共文化设施用途,已挪作它用的限期收回。

70.《文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指出,鼓励用工企业加强农民工文化建设。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鼓励用工企业积极开展农民工文化工作。大型制造企业、工业园区、工矿区等农民工生产生活密集区参照本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配套建设固定文化设施,建筑工地等农民工临时性聚居区配置临时性文化设施或提供流动服务。用工企业要配备文化管理人员,提高文化设施管理水平,保障文化服务质量,确保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常态化。

71.《文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基本原则包括: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权责清晰、责任到位;保障基本、尊重特性;整合资源、共建共享。

72.《文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建设农民工精神家园,保障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文化权益,是提升农民工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实现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必然要求,对于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73.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基础。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文化单位积极性,通过分级培训的方式,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培养一支既具备较高技术素质和专业知识,又具备实际技能的人才队伍。

74.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具有辐射面广、传播速度快、资源广泛共享等特点,有利于解决当前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5.在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能力,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机制方面,要打造基于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移动通信网的跨网络、跨终端的服务新业态,通过服务模式创新、新技术与新媒体应用、系统平台搭建与推广等方式,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综合服务系统、覆盖全国移动通信网的数字内容体系,借助新兴媒体,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数字文化服务,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辐射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获取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性和均等性。

76.公共电子阅览室可通过局域网开展益智类游戏服务,禁止提供大型多人在线游戏服务。

77.公共电子阅览室是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公共互联网服务场所,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78.公共电子阅览室实行限时服务。为保障公益性互联网服务的普遍均等性,确保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每人每日上网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79.公共电子阅览室应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配备信息浏览监控软件和防病毒软件,并及时进行更新升级,确保内容资源传输与服务安全,防止不良信息侵入。

80.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部在“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了“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

81.“十一五”期间,各地在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部分省份未能完成县级支中心全覆盖和“村村通”任务,日常经费保障机制尚待完善,基层工作队伍尚显薄弱,设备和资源的利用率需进一步提高。

82.2011年,各地积极推进文化共享工程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军营、进校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累计有1亿多人次享受到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

83.《2011年度公共电子阅览室设备配置标准》规定,街道公共电子阅览室所使用信息浏览监控软件要能够屏蔽不良网站;具备防火墙功能,抵御网络攻击;能够制定访问策略,具备上网行为管理和访问控制功能。

84.《2011年度公共电子阅览室设备配置标准》规定,街道公共电子阅览室使用的移动终端自助服务设备配置标准为:15寸以上的触摸屏控制,能够通过WIFI、USB等方式,为多种笔记本、手机、MP4等移动终端设备提供文化信息资源的自助服务功能,能够发布通知和消息等,能够展示社区信息,具备良好的日志记录管理功能。85.公共电子阅览室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图书馆技术为支撑,以中华优秀数字资源为内容,以现有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依托,在充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丰富服务手段、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范围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对于健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提升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86.结合《文化部关于开展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的意见》(文社文发〔2010〕33号)有关要求,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基层人员培训长效机制,大力开展人才培养,着力造就一批熟悉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业务骨干,提高公共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的素质,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87.“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中的乡镇和街道、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要按照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终端计算机不少于10台、局域网存储空间不少于1TB、互联网出口带宽不低于2M的标准进行建设

88.“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要建立健全管理规范。制定出台《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规范》,建立健全公共电子阅览室的统一标识、用户上网实名登记、巡查监督、限时上网、工作信息填报、资源利用统计与反馈等制度,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入和传播,采取措施,重点加强对未成年人上网的管理,确保公共电子阅览室安全运行。

89.对符合条件的公共互联网服务场所进行认定,推进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发展完善面向三网融合的资源传输调配体系。全部完成资源建设计划,并提供服务。以上表述是指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的逐步推进阶段吗?

90.在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时,要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长效运行保障机制,促进可持续健康发展。结合“三馆”免费开放工作,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为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和运转提供经费保障。同时,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的新路,在保障公共电子阅览室公益性的前提下,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

91.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各公共电子阅览室要指定资源需求负责人,结合技术手段实现基层群众资源需求的自动化采集与人工填报。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与国家图书馆根据需求反馈,重点加强基层群众需求强烈的数字资源建设。

92.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城市地区基层群众开展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扶持政策,进一步争取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资源服务版权的政策支持。

93.《“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实施方案》中提到,“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为中、西部地区乡镇、街道和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补充设备,建立和完善服务和技术平台管理。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公共电子阅览室补充设备所需经费分别负担50%、80%,对东部地区给予适当奖励。地方财政也要按照规定足额落实应负担资金。

94.《文化部关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暨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工作督导情况的通报》(文社文发〔2012〕6号)指出,全国33个省级分中心未全部开通电子政务外网。95.《文化部关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暨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工作督导情况的通报》(文社文发〔2012〕6号)指出,文化共享工程队伍培训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各级中心和基层服务点通过集中面授、网络培训、以赛带训等形式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培训工作,截至2011年底,培训人次总计256万。

96.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端数据交换涉及的数据按照数据交换的频率可以分为三种:实时交换数据、按天交换数据和按月交换数据。

97.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信息系统的终端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管理端软件和终端软件。管理端软件部署在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端,终端软件部署在公共电子阅览室终端。终端管理信息系统应由其上级分支中心根据《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规范》进行建设和管理。

98.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信息系统的上机用户信息管理可对上机用户进行登记,若有效证件为身份证,则需对总长、行政区位、出生年月日以及末位字符值进行基本的合法性鉴别。上机用户未经登记,不可登录终端。

99.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包括:实时掌握本公共电子阅览室内所有终端运行情况,接到上级分支中心查询指令后,上报本公共电子阅览室终端在线状态。可对本公共电子阅览室的终端进行实时控制,包括警告提示、退回登录界面、重启、关机、截屏操作。

100.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端数据交换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数据、名单数据、运行管理数据、网站访问统计数据、应用运行统计数据、服务情况统计数据、明细数据的交换。

百题知识竞赛答案:

1-10

ACBBA

ACCBA 11—20 AAAAC

BCBBC 21-30

CBCCA

C AACA 31-40

ABCAC

BAAAA 41-50

CABBC

AABAA 51-58

BCBAB

ACA 59 对

60-70 对错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 71—79 全是对的

80—90 错对错对对对对对对错对

论高校产业的产权关系及管理体制 篇3

摘 要:强调明晰校办,产业产权关系的必要性,合理地建立高等院校产业体制,推动校办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产权;体制

1 明晰校办产业产权关系的必要性

理顺高校产业的产权关系是完全必要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使校办产业成为规范化的市场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咱我发展,自我约束,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同步发展。第二是学校作为出资者,主要精力可以用在合理调整校办产业结构,宏观调控产业资源的流向,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提高总体社会效益上来,在投入和调控上下功夫,再也无需为企业经营操心,为企业管理劳神。第三是随着产权关系的明晰,学校作为资产的最终所有者与产业作为法人财产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就不难理顺,按照明晰的产权关系就能建立科学的有效的校产管理体制。

2 校办产业产权关系的核心是学校与产业之间

“责”、“权”、“利”关系的总和

产权关系是产权主体之间,在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处分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包括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或者所有者与使用者的关系),所有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所有者内部各种监督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经营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或者使用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经营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等等。但是,对于高等院校的校办产业来说,这个产权关系的核心就是作为出资者的学校与经营者的企业之间,“责”、“权”、“利”关系的总和。

按照国家关于国有企业“两权分离”的思路,学校作为出资者的所有权,表现为价值形态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以投入企业资本的份额对企业法人财产享有权益。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行使出资者的约束权利,按法定程序选择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者(法人代表)。对企业经营所产生的盈利,出资者可依照份额依法获取收益。出资者还有权将自己注入企业的资本金份额,部分或全部依法转让。学校注入企业的资本金,可以是资金,也可以是经营性的资产,技术专利。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一定数量专业技术人才有限期地投入校办产业,直接形成生产力。这些投入都应以价值形态构成作为出资者的学校的所有权。这是指归属意义上的所有权。实质上体现为股东的权利。学校企业法人财产权是指学校作为出资者授予其对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独立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学校企业法人只有获得了法人财产权,才能真正获得完整的经营权。学校企业法人财产权是经营权的基础,学校企业可以凭借法人财产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也就成为经济上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学校才有理由要求企业自负盈亏。而企业法人在获得法人财产之后,既获得了产权赋予的四项权能,也承担了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在收益这一权能上,出资者——学校与经营者——学校企业是共享的。明晰了校办产业的产权关系,不管产业形式如何复杂,总是可以清晰地划定产权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成为规范化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3 校办产业的管理体制

目前校办产业管理体制,是由学校校长(法人代表)主持一个由各级教学、行政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校产委员会”进行校产管理,下设“校产管理办公室”或校办产业管理处负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管理的要求的。学校作为校办产业的出资者,校产最终产权的所有者,对校办产业的管理,是以产权为基础的。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思路,以所有权为基础的国有资产管理就是要在企业内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当然,这种约束机制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高度集中的行政干预和对企业生产的约束。

正如国有资产的产权主体是国有资产的经营机构一样,学校的经营性产权主体应该是学校授权的校办产业资产管理机构,它对于经营性资产的产权是由学校最终所有权派生的。这个资产管理机构就是“校办产业董事会”。它是校办产业的产权主体,代表学校行使经营性资产的所有权。

第一,“校办产业董事会”的组成及其主要职能 。“校办产业董事会”既然作为学校授权的校办产业的产权主体,董事长就必然要由学校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来担任。董事会的成员应由各校办产业出资者或出资单位的代表组成。董事就是股东或股东代表。董事会作为校办产业的资产产权主体,与企业法人是平等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是由资产授权协议或承包经营合同等法律文件来规定的。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合理界定的。

知识产权体制 篇4

公正和效率是21世纪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主题, 现代的审判工作无论在审判体制的安排上还是在审判程序的设计上, 都以公正和效率原则为指导, 努力实现对案件的有效处理和公正判决。

公正包含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审判程序公正是指审判程序的法律正当性, 包括合法性与合理性。实体公正是指结果的正当性, 使权利享有者的权利得到法律的维护。效率原则是指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在诉讼法上指的是案件得以迅捷的解决。法谚有云“迟来的正义是非正义”, 如果不遵循效率原则, 一个案子一拖再拖, 虽然最后得到了公正的判决, 当事人却失去了更多利益或者结果不再有意义, 那么权利最后还是没有得到法律的保障, 这与司法的目的相悖。

2 现行的知识产权案件的司法管辖制度不符合司法公正原则的要求

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对知识产权案件的管辖是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的分庭管辖, 三大诉讼法对知识产权案件在管辖制度的设计不同, 缺乏协调性, 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一些不公正的现象。

现行的知识产权案件管辖制度。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管辖制度。最高院的《民诉意见》第2条规定专利纠纷的第一审案件, 由最高院确定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最高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规定》中规定, 专利纠纷的第一审案件由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中院和最高院指定的中院管辖。对于著作权纠纷, 最高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 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一审由中院管辖。对于商标权, 最高院《关于审理商标案件有关管辖和法律适用问题的解释》中规定, 商标权民事纠纷案件一审由中院管辖, 各高院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 可以在较大的城市确定1-2个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商标权民事纠纷案件。根据以上司法解释的规定, 对于知识产权民事纠纷的第一审案件, 是以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为原则的。

知识产权刑事管辖制度。按照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刑事案件以基层法院管辖为原则, 在《刑事诉讼法》第20条规定只有犯罪主体为外国人时, 中级人民法院才管辖知识产权案件一审, 这样以来涉及知识产权的刑事案件的一审几乎全由基层人民法院来审理。

知识产权行政案件管辖制度。按照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 知识产权行政案件也是以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为原则的。《行政诉讼法》第14条规定, 确定发明专利权的案件, 海关处理的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一审案件。依照该规定, 基层法院对涉及知识产权的行政案件具有广泛的管辖权。

3 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案件管辖制度不合理, 不符合公正原则的要求

3.1 三种案件审级规定的不同带来的不合理

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 涉及知识产权的民事案件主要由中级人民法院审理, 而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以基层法院审理为原则, 涉及知识产权的行政案件也主要是基层法院来管辖。这种没有合理理由而差别对待的审级安排是缺乏合理性的, “已经造成了没有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 可以受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不正常现象。”

刑事案件往往涉及到对他人人身权利的剥夺, 是对人的较为严格的处罚, 本应比民事案件受到更高的至少不低于民事案件的法律对待, 而现实中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审判级别低于民事案件的制度安排, 对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当事人来说是极不公正的。

3.2 基层法院对复杂的知识产权案件进行管辖本身就不合公正原则

知识产权案件多具有专业性和复杂性, 知识产权案件中无论对案件事实的认定还是对法律的适用, 都对法官有着很高的要求, 因此基层人民法院对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能力值得怀疑。

4 知识产权无效的处理制度不合效率原则

4.1 知识产权与其他权利相比, 更加注重效率原则

知识产权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私权, 知识产权制度在赋予创造者排他性的专有权的同时, 也规定了这种排他性的专有权的权利享有期限。因此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 效率显得格外重要, 只有及时的给予保护, 打击侵权者, 权利人之权利才能在有效期内得到充分保护。

4.2 知识产权无效的处理体制严重有悖效率原则的要求

在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 侵权人多会提出知识产权无效作为抗辩。人民法院无认定知识产权是否有效的权力, 此种认定权力是由行政机关来行使的, 包括商标评审委员会和专利复审委员会等。在侵权人提出知识产权无效抗辩的情形下, 人民法院只能中止审理, 等待行政机关的认定结果。行政机关做出认定后, 当事人还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经过一审二审, 反过来再有原人民法院回复审理, 这样一件知识产权案件有可能一拖就是4-5年或更长的时间, 严重违背了效率原则的要求, 增加了当事人的诉累, 权利得不到保障。

5 以公正和效率原则为指导, 重构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制

5.1 以公正原则为指导, 重构知识产权案件管辖体制

有以上的分析可知, 现行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制有违公正原则, 主要表现在审判管辖体制, 级别管辖的不合理以及民、刑和行政案件级别管辖的不统一。因此重新构造知识产权案件的级别管辖体制, 统一三类案件的管辖级别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收回基层法院对知识产权一审案件的管辖权, 统一由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知识产权案件无论是事实认定还是法律适用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 非任何法官都能胜任, 因此有必要统一由中级人民法院受理。

在保持体制稳定上做到民刑与行政案件管辖的协调统一, 不必设立专门法院、法庭统一管辖知识产权一审案件, 否则会浪费我国的司法资源, 而且做到民刑与行政案件管辖的协调统一也不是难事。

5.2 以效率原则为指导, 重构知识产权无效案件的处理体制

知识产权中的不效率主要发生在知识产权无效案件中, 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的相互处理机制, 使得一个案件久拖不决, 增加了当事人的诉累, 解决此种难题有两种可行的途径。一为由人民法院来认定知识产权的效力, 一为赋予行政机关主要是商标评审委员会和专利复审委员会准司法地位。

由人民法院来认定知识产权的效力。“要克服知识产权无效程序体制的弊端, 必须从根本上废除知识产权无效先经行政复审或撤销程序, 重新设计出能实现公平和效益价值目标的知识产权无效程序, 其基本思路是由法院直接审理知识产权无效案件。”然而此种解决途径对法官的要求过高, 法官毕竟不是其他学科的专业人士, 因此在此种制度上应当引进专家陪审团或将认定工作交给专门的认定机构。

赋予行政机关准司法地位。这是借鉴美国的做法, 赋予商标评审委员会和专利复审委员会以准司法地位。当事人不服其决定可直接提起上诉而非现行制度下提起行政诉讼。在上诉审中, 应当由高级人民法院来审理, 若建立了与高院级别相同的中国统一的知识产权上诉法院, 则由上诉法院来受理此种上诉, 以保障当事人的诉权。这种途径不仅充分利用了行政机关的专业强项, 而且赋予了法院对知识产权无效的最终认定权, 能有效解决知识产权无效诉讼中存在的违背效率原则问题。

摘要:公正和效率是现代司法的基本原则, 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制存在着有违这两项基本原则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审判管辖体制和知识产权无效处理制度中。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以公正和效率原则为指导, 重构现行司法保护体制, 是我国积极履行TRIPS义务的体现, 也有利于我国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达到鼓励创造的目的。

关键词:公正,效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参考文献

[1]赵静.知识产权审判组织及审判运行模式的建制[J].知识产权.2003, (3) .

知识产权体制 篇5

摘 要:本文实证分析了当前 农村 信用社产权与管理体制改革的绩效,提出了基于产权的体制机制强化的改革校正对策:规范政府的作为区间,省联社在强化服务弱化管理中实现体制转轨,县联社在内部治理、监督、股权约束等机制方面加强规范。

摘 要:本文实证分析了当前 农村 信用社产权与管理体制改革的绩效,提出了基于产权的体制机制强化的改革校正对策:规范政府的作为区间,省联社在强化服务弱化管理中实现体制转轨,县联社在内部治理、监督、股权约束等机制方面加强规范。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农村 金融 ;产权;管理体制

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产权问题,就是要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根据各地实际,选择不同的产权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期待通过改革,“把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 经济 组织入股,为农民、农村和农业经济 发展 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其目的在确保服务“三农”根本方向的前提下,建立决策、管理、监督相互制衡、激励和约束相互结合的经营机制。改革的绩效究竟如何?为此笔者在2006年7-8月间调查了山东省j市(重点是d县)农村信用社,以期实证分析。

(一)股金募集情况

2005年j市6家联社按照一级法人改革模式要求,积极开展增资扩股,规范股本设置,优化股权结构,至10月份全部实行了县级一级法人体制。d县联社在2005年6月28日前共募集股金20000万元。每股金额为人民币1元,每个 自然 人认购资格股最低限额为1000股,每个法人认购资格股最低限额为10000股。在20000万元股金中,18329万元为原农村信用社社员的折股认购,其余1671万元股金是在社区内的定向募集。详细情况是:

在20000万元总股本中,资格股7000万元,占比35%,投资股13000万元,占比65%;自然人股16000万元,占80%,法人股4000万元,占20%,单个法人 企业 最高持股总额占股金总额的2.51%。在自然人股金中:333个信用社内部职工社员持股3000万元,占总股本的15%,其中资格股50万元,投资股2950万元;10238个非内部职工自然人持股13000万元,占总股本金的65%,其中资格股6080万元,占46.77%;投资股6920万元,占53.23%,单个自然人社员最高持股额占股本金总额的1.75‰。

再看增资扩股之后股金结构的变化情况(见下表)。通过纵向比较可以看出:其一,职工股占比大幅度增加,从5.57%提高到15.0%,同时农民股额度虽然增加,但占比大幅下降,由94.43%降至65.0%,且增加的主要是投资股(2002年末的农民股份全部为资格股)。这必将进一步强化农村信用社的利益导向,在将职工与农村信用社构成利益共同体的同时,强化了内部人控制,弱化了为社员服务的动机。其二,法人股的比重有所提高,2002年末没有法人入股,2005年末法人股占比增加到20%,这既是农村中小企业寻求金融支持的策略,也是新的投资意向。其三,投资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增至绝对多数(65%),在整个自然人股金组成中,资格股占43.56%,投资股占56.44%,仍然占据多数。这一方面是扩股的导向所致(如新招聘职工所纳股金均为投资股,不再增设资格股),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股金的寻利倾向和股民的投资获利动机,这必然使农村信用社倾向于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商业化经营,同时也预示着:假定对农村信用社的股权进一步民有化,民间资金所有者完全有能力和意愿参与。

在本次股金募集之后,农村信用社的核心资本余额6318万元,核心资本充足率4.1%,资本充足率6.11%,相比较而言,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重构情况

1.社员代表的产生。社员代表由全体社员投票选举产生,资格股实行一人一票,自然人社员每增加1000股投资股增加一个投票权,法人股社员每增加10000股投资股增加一个投票权,投资股金额由社员自行决定。与股本结构相对应,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股金,在股权设置上充分体现了投资者的意愿。按每股1元算,16000万元股金按每个自然人入股的最低限额1000元计,共有16万投票权,10238个自然人,平均每个自然人15.63个投票权;按每个法人认股最低限额为10000元计,4000万元产生0.4万投票权,21个法人平均每个法人有190.48个投票权,法人投票权是自然人的12倍。最后推举产生了100名代表,其中职工社员代表15名,非职工自然人社员代表65名,法人社员代表20名,职工股、非职工自然人股和法人股的投票权的比例是1:4.3:1.3,这一比例与其股份金额的比例完全吻合,也就是说,投票权的分配完全按照股金数额确定。同时,我们可以 计算 出各类代表所能代言的范围:每名职工代表为22.2人代言,每名非职工代表代理了157.5名该类社员的利益,而21位法人社员却有20名法人代表,每名法人社员代表为1.05名法人社员代言,职工、非职工自然人和法人的投票代言权的比例是1:7.1:0.05。自然人股中职工股每一股份所代表的投票权是非职工自然人股的7.1倍,而法人股每一股份所代表的投票权是非职工自然人股的150倍。显然,民主管理的天平向职工自然人和法人,尤其向法人倾斜。这一方面强化了利益相关人监督、制约和参与管理的意识,同时也弱化了为小股东服务的倾向。

2.理事会、监事会的组成及主任的任命。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均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d县信用联社设理事会成员11名,其中职工理事3名,非职工自然人理事3名,法人理事3名,独立理事2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本次改革设立了独立理事,使法人治理结构得到完善。监事会成员为7名,其中职工监事3名,非职工监事4名。

首先,作为法定代表人的理事长、主管经营的主任、履行监管职责的监事长虽经提名、理事会三分之二投票表决、报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资格审查等一系列程序,其实质是省联社任命。所以,在农村信用社经营中,经营者的期望值既包含经济利益,也包括经济利益之外的价值实现形式。同时,实际运作过程中的理事长第一负责人的定位,使理事长、主任、监事长之间的制约绩效大打折扣。

其次,在决策层中,333名职工社员由3名理事代理,其中包括理事长、主任和1名普通员工理事;3名非职工自然人理事代表10238名社员的意愿参与决策;3名法人理事代表21家法人主体,2名独立理事则“尤其要关注存款人和农民等中小社员的利益”。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较高的监督成本,非职工理事难以掌握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故在决策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再加上搭便车行为的存在,更使他们没有意愿过多参与农村信用社的事务。大股东法人理事的增加可对农村信用社给予更多关注与监督,在其利益被侵犯时可能表现出强烈的逆向行为;独立理事能够超脱信用社而为存款人和中小社员的利益代言,然而独立理事大都是兼职的,难以有足够的精力调查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服务状况及存款人和中小社员的意愿,何况信用社对独立理事并不全部披露信息,因此实际代言与监督的绩效并不高。7人监事中4位非职工监事也同样受制于信息不对称、监督的个人成本与收益不对称,难以实施过程监督。3名职工监事(包括监事长)是内部人。因此,目前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重构对决策起到一定制约,但难以根本改变“内部人控制”的局面。

(三)管理体制及外部监管的变革

这次管理体制改革的要点,就是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责任交由省级政府负责,银监会依法监管。山东省成立了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除青岛、潍坊原已建立地市级的联社外,其他地级市成立了省联社的派出机构。监管责任由人民银行交由银行监管部门负责。实现了管理体制的过渡和转移。

二、产权与管理体制改革绩效的简要分析

(一)产权重置强化了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力

以产权改革优化职教集团体制机制 篇6

由于联盟型职教集团多以情感、信任、契约为联系纽带, 因而在人财物等方面的融合度不高。职教集团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 一旦遇到市场环境变化或是利益冲突, 易产生较大的“离心力”, 导致集团运行随意性大, 运作效率偏低。联盟型职教集团的组建并不能从实质上提高集团各方主体的运行效率, 职教集团向纵深发展遭遇瓶颈。笔者认为, 可以把产权改革作为提高职教集团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突破口, 转变目前联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粗放运行模式, 赋予职教集团以独立的法人资格, 使其成为具有自我负责能力的法人。

产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五种要素。产权具有可分解的特征, 五种要素可以为不同主体所拥有, 使集团资源满足不同主体的需要, 从而强化成员间的产权联结, 发挥激励、约束、资源配置与协调功能。

第一, 积极推动联盟型职教集团以契约形式优化产权配置。

联盟型职教集团进行产权改革, 可在职业院校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 以契约形式实现其他权利结构的重组, 优化资源配置。即职教集团其他成员支付职业院校一定的对价, 以换取除所有权以外的其他权利, 促进职业教育良性运行与发展。联盟型职教集团产权改革的重点, 一是强化政府统筹, 合理安排集团化办学资源;二是强化契约管理, 科学制订章程, 在集团章程中明确产权和利益关系;三是有效运作产权, 通过资产租赁、特许权融资、服务外包、委托管理、转让许可等实现利益最大化;四是完善考核激励, 通过产权贡献分配集团化办学利益。

第二, 鼓励组建资产联结紧密、产权流转顺畅的企业法人型职教集团。

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研究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作为职业教育集团的六类主体, 可以通过资金、技术、品牌等资源入股的形式, 组建企业法人型职教集团。可有三种组建模式:一是由六类主体共同出资组建成立公司企业;二是政府协调, 主要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出资组建成立公司企业, 其他主体以联盟合同的方式参与该职教集团;三是政府协调, 主要由企业、学校及其他自愿加入的各方出资组建成立公司企业, 未加入的各方可以联盟合同的方式参与该职教集团。在第一种组建模式中, 参与主体完全以投资额或持有股份为限对职教集团承担有限责任。在第二、三种组建模式中, 政府不作为出资方参与职教集团, 而是以协调者和监督者的身份参与集团的运行, 主要起政策支持、组织协调, 以及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监督等作用。

第三, 积极推广产权联结灵活、公益互益鲜明的社会团体法人型职教集团。

尽管社会团体法人型职教集团在国内尚未出现, 但其在职教集团产权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社会团体法人型职教集团, 是基于共同的目标, 由除政府以外的其他主体——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 按照自愿原则, 共同投入一定的注册资本而形成的从事非营利性经营活动的社会组织, 各主体所占股份可根据投入注册资本的数额, 通过章程和契约的形式予以约定。

社团法人的特性, 促使会员在社会团体内出于互益的目的, 提供资源和分享他人资源, 从而使社会团体成为资源的拥有者, 并具有为会员或社会提供特殊公共利益或普遍公共利益的功能, 这与集团化办学投资来源的多样化、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管理的民主化以及利益目标的多元化特征相适应。而且, 社团法人型职教集团具有非营利分配性特征, 集团经营业务收入只能在章程所确定的业务范围内用于规模化和内涵化再生产。这对于增加集团办学资源积累、壮大集团实力、促进集团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四, 引导事业单位法人型职教集团实现产权配置优化组合。

为了社会公益目的, 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 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具备事业单位法人条件。事业法人型职教集团实行国家投资、国家所有的产权制度, 投资主体单一, 产权结构清晰, 这对于整合不同层次职业院校资源、促进中高职衔接, 以及从院校层面推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 如果考量集团化办学的内涵和要素, 事业单位法人型职教集团存在行业、企业等其他主体没有充分参与, 学校与行业、企业没有紧密结合等问题。职教集团与合作企业间仍然是松散的契约联盟, 不能真正实现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三链”融合, 无法实现集团化办学的目的。因此, 在政策上可以允许事业法人型职教集团的组建, 但不宜鼓励。

第五, 规范改进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型职教集团产权管理。

灌区产权界定与管理体制创新 篇7

灌溉是重要的农业生产活动,灌区则是某一水利灌溉工程的受益区域,由具备可靠水源和引、输、配水渠道系统及相应排水沟道的独立、完善的灌溉排水系统所控制的范围及其灌排设施与管理组织组成。198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灌溉与排水”丛书中首次正式将灌区定义为一个包含社会、环境及灌溉区域内的所有活动的集合。

当前,我国农村大多数有条件灌溉的地区都实现了灌溉,灌溉投资的边际收益已经很低,而且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研究表明,尽管我国政府在水利方面的投资巨大,但是没有发现灌溉与农村发展取得的诸多成就有密切的关系。如在1981~1985年期间,灌溉对我国大米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没有明显的作用[1]。类似研究将范围拓展到其他主要作物,也没有发现灌溉和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全要素生产率之间有明确的关系[2]。而在农村道路交通、农业科研和公共教育等一系列公共投资中,政府在灌溉和水利方面的投资回报率最低[3]。这种情况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如研究表明,灌溉对印度农业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显著影响[4]。

与此同时,水资源短缺也日益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5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从1949年到1998年,我国水资源年消耗量增长了4倍多。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在国际上也已经居于前列,开发新水资源的空间十分有限[5]。水资源短缺的另一个表现是地表水灌溉系统的退化,以及由此导致的灌溉水资源的低效利用。我国的地表水灌溉系统大多建于20世纪50~70年代,他们为我国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缺乏投资、年久失修和管理不善,灌溉设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并影响了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程度。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水价制约机制和节水补偿机制,普遍存在水资源短缺和浪费并存的现象。据估计,干渠的水仅有50%能够输送到农田,即便到了田头,农民在使用过程中也还要损失20%~30%[6]。因此,我国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仅为25%~40%[7]。还有其他研究估计我国水资源浪费程度比这要严重得多[8]。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和农业部门用水的低效率,我国政府开始将改革灌溉管理作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个关键策略。而国际经验也表明,日益增加的财政负担和低效的管理是导致灌溉系统老化失修、灌溉面积萎缩、用水低效率和农业生产力下降等问题的两个主要原因。灌溉管理以及相关的制度改革已经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方式[9]。

1 灌溉设施与灌溉用水的产权界定

不同的产权性质决定不同的管理体制。实现灌区管理及其相关制度的改革首先要明晰灌区的产权问题。

1.1 灌溉用水的主要问题

灌溉用水问题主要涉及4个方面[10]:①灌溉用水水源。水源是否充足稳定,直接影响着灌溉的可能性与灌溉效果。我国灌溉水源总体上呈现不均衡。一些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水源缺乏、水源差异性大、供水稳定性差,东部地区相对水源稳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河流、湖泊和水库的污染问题凸显,也严重影响灌溉水源的供给。②灌溉用水传输。在当前水资源日益短缺的大环境下,灌溉用水的传输效率成为灌溉的重要影响因素。传输方式及传输距离对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会产生很大影响。我国灌溉水源的多样性决定了引水方式的不同,目前主要的引水方式有灌溉水渠和机械水泵,而其中灌溉水渠是灌溉引水的最主要手段。我国渠道灌溉的利用效率较低,渠道灌溉区的水分利用率为0.4~0.5左右,比发达国家低0.2~0.4,有较大提高发展的空间[11]。③灌溉方式。灌溉方式直接影响灌溉的效率和效果。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仍然主要采用漫灌、手浇等传统方式灌溉,滴灌、喷灌等先进灌溉方式应用程度不高。④灌溉用水成本。灌溉费用是农业成本中的重要指标,包括为灌溉花费的所有费用,即水费、电费以及产生的其他相关费用。我国农户的灌溉费用呈现差异化格局,免费灌溉、低成本灌溉、高成本灌溉情况并存。

针对上述问题,灌区的管理应当体现下述目标:一是完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高效的灌溉水渠引水效率;二是普及的节水观念,覆盖率较高的现代灌溉新技术;三是合理的用水水费和灌溉成本;四是农户参与式灌溉管理体制;五是灌溉系统工程的市场化运作。

1.2 灌溉系统产权界定

由于灌溉用水问题的复杂性,使得不同灌区的功能各不相同,进而导致灌区工程设施建设中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从而出现灌溉系统产权的差异化。

灌溉设施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弱质产业——农业,主要任务是生产特殊商品——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其直接经济回报率较低,需要政府保护和扶持。作为抗御自然灾害的农业基础设施和手段,灌区面向社会,公正地为千家万户提供服务,属于公共工程设施,其效益主要体现为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灌区特别是大型灌区(灌溉面积在30万亩以上)为农业生产提供灌溉服务,受水资源、地形、地理条件限制,如天然降水丰、欠和分布情况影响,供水范围和服务对象也限定在有限的地域内,供水服务与经营管理有一定的自然风险性和天然的垄断性。一般的私人资金因为无利润回报或回报周期长不会投向灌区。而大型灌区规模大,投资多,不但农户无力建,一般的县、市甚至省级地方财力也无力承受。因此,灌溉系统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属性。其骨干工程建设一般为非经营性项目,资金来自政府拨款,属公共财政支出;斗渠以下的田间工程主要由受益农户自己集资投劳兴建,各级财政给予补助。

1.3 灌溉用水权属界定

而由于灌溉工程产权的差异化和灌溉活动的复杂性,灌溉水权的分配和使用亦变得更加复杂[12],因为灌溉用水由水源进入渠道,其权属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干渠中的水属于国家所有,配水渠道(支渠)中的水属于农民集体的公共财产,流入到农民土地中的水则属于个人,回归到地下蓄水层中的水又成为可以获取的免费资源。如果农民投资修建机井抽取地下水及地下水使用量的增加,这种复杂性又进一步加深。地下水一旦被开采出来,同样具有政府、私人和集体所有这三种属性(取决于机井所有权由政府、农民个体或农民集体所属来判定)。也就是说,灌溉用水经过人工水利工程系统的有效分割之后,其在利用与管理中的外部性逐渐减弱,其私人物品的特性也就逐渐增强。因而可以判定灌溉用水介于纯公共物品和纯私人物品之间,属于准公共物品性质。

2 我国传统灌区管理体制及其缺点

2.1 传统灌区管理体制

我国大部分灌区是由政府出资修建的,也是以政府为主进行管理的,其管理机构属于国家政府单位(部门)或者事业单位。1981年11月水利部颁发的《灌区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灌区管理组织,实行按渠系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采取专业管理机构和群众性管理组织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管理。如国家管理的灌区,属哪一级行政单位领导,即由哪一级人民政府负责建立专业管理机构。专业管理机构根据灌区规模大小,分别设管理局、处或所三级管理;特大型灌区可设总局、局、处、所四级管理。集体管理的灌区,由社、队设专管机构或专人管理。国家管理的大中型灌区,支渠或斗渠以下的工程管理和用水管理,由支斗渠受益户推选出来的支斗渠委员会或支斗渠长进行管理。集体管理的小型灌区,则由受益户直接推选管理委员会或专人进行管理。支斗渠委员会或支斗渠长受灌区专管机构的领导和业务指导,同时受乡政府的行政领导。斗渠委员会下设浇地组、维修专业队,负责浇地和日常工程维修。受益户较多、灌溉面积较大的斗渠,有的增设农区管理小组和农渠长。我国这种专业管机构与群众性管理组织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强,专管与群管结合较密切,特别是群管组织在渠道岁修、田间工程管理、执行用水计划、维护用水秩序、对用水户进行灌溉技术指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传统灌区管理体制的缺点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和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农村集体经济趋于解体。这种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传统灌区管理体制所存在的诸多不足逐渐暴露出来,如产权不明、管理职责不清、政事不分、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以及投入不足等问题,直接导致了灌溉管理的低效率和水资源使用的低效率。①由于灌溉系统的公有性质,资产的具体所有者和对资产负责的主体都模糊不清,灌区专业管理机构没有经营管理自主权。工程老化失修、经营管理不好、大家都有责任,又都不负责任。②水费标准由政府制定,上交给国有灌区管理单位,导致一些地方政府趁机搭车、截留、挪用。③灌区的综合功能使其资产形态难以区分,管理主体是国资委还是财政部门不明确,只好由水利部门代行管理主体的职责。水利部门既不能像国资委那样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帮助管理单位解决问题,也不能像财政部门那样可以对公益性耗损给予补偿,再加上没有得到正式授权,没有边界清晰的责、权、利提供管理的激励和约束,所以水利部门只能以工程管理代替资产管理,以行政管理代替产权管理,其结果是注重工程使用,忽视资产管理。

3 新时期灌区功能性质的重新认识

中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奠定了市场经济的基础,进入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经济社会和城乡关系的转变,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历史任务的提出,给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新的背景、新的思路、新的制度环境[13]。灌区不仅是农业生产条件,而且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

但是,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各级主管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在对待灌区功能和性质问题上认识不足,依然存在“农民的事情农民办”的陈旧思想。三大差别观念(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和脑体差别)成为各级政府固化的观念。如在改善工业生产条件上已经“尽善尽美”,完全由政府提供工业生产的公共基础设施。而作为农业重要生产条件的灌溉设施建设,则远未达到像工业生产基础设施一样的重视。一些政府部门认为农村水利设施的供给应该是农民自己的事情,以至于党中央明确提出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投入,被一些政府官员当成“援助工程”、“施舍工程”,而且配套资金难以落实。这是当前很多地方存在的一种错误的观念,是本末倒置的思想。

正是由于新时期灌区功能性质的重要变化,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应当着重于下述3个方面:①依靠政府在财政方面的大量投入,完善基本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修。②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灌区产权制度,建立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灌区管理体制,建立经营规范、高效有序的灌区运行机制,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灌溉工程维修养护体系,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有效的水费计收方式,建立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使灌区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步入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③逐步完善法律政策、制度措施和工程措施等保障体系。

4 创新灌区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

4.1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灌区管理,保障灌区公共财政投入

灌区对提高农业抗灾能力,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灌区管理、充分发挥灌溉工程效益对水利事业长远发展,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因此,各级政府和领导要高度重视和支持灌区管理,保证灌区的公共财政投入。财政支持一定要在投入量上逐步增加,规范用途和使用范围。一是强化国家财政投入和水费收入,加大灌区管理、工程维护和更新改造的投入的力度。二是严格规范政府补贴范围和方式,畅通和保障灌区管理和工程维修养护的经费来源渠道。三是对于农业供水因水价不到位而造成的政策性亏损,建立财政补偿机制予以补贴。四是对于多种经营,应对多种经营的收入、支出范围和方式予以明确规定。此外,根据灌区实际情况,在水价和经营效益上给予农民适当的利益补偿(如低水价、分红等)。

4.2 理顺产权关系,创新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农民在灌区建设中大量投工投劳,已经成为灌区的资产所有者,在改革中应当充分体现农民的权益。按照水利工程的兴建“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可将灌区主体水利设施(含干支渠及建筑物等)和配套设施产权界定为国有股权、地方股权和集体产权,其中集体产权划定给代表农民权益的用水者组织。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制度体系,创新管理体制。政府作为宏观管理者职能主要为组织大型灌区的建设,监督灌区的运营,协调水事矛盾;作为灌区产权的所有者依法行使相应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分享应得的利益,灌区经营权委托给专业的灌区管理单位,政府不干预其经营行为。灌区成立联席会、管委会、管理局三级委托代理关系,协调利益,管理水的分配,规范市场秩序。联席会成员应当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如政府官员、灌区管理机构职工、农民等。在此基础上通过选举方式建立灌区管理委员会,由联席会授权管理委员会从事经营管理中的决策行为。在管理委员会下设执行机构,即灌区管理局,负责具体执行管理委员会做出的管理和经营决策。

4.3扶持用水户协会,完善和推广用水户参与灌区管理制度

农业灌溉管理方式主要可以分为集体管理、用水协会管理和承包管理3种方式[14]。集体管理是村领导通过村委会实施水资源的分配、渠道的运行和维护,以及水费的收取等职能,这是人民公社期间大部分村庄并且目前仍然是许多农村地区水资源管理的主要形式。承包管理是村领导通过与个人订立承包合约委托个人管理村里的水资源的一种管理方式。用水协会则是为了管理村里的水资源而建立起来的农民组织。该组织理论上是由农民选出的农民代表组成管理委员会,由该管理委员会代表农民行使水资源管理的职能。

目前,以发展用水户协会,促进农民参与的灌区参与式灌溉管理正逐渐被推广并成为灌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15]。其中,完全自主管理灌排区(SIDD)是代表我国灌溉管理体制改革前进方向的一种新型模式。SIDD模式主要是通过组建供水公司和用水户协会,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供、用水管理制度,实现用水户自主管理灌排区水利设施和有偿用水,保证灌区的良性运行,即“供水公司+用水户协会+用水户”模式。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用水户参与管理制度的研究,包括用水户协会的组织形式、性质、章程、工程管理制度、灌溉管理制度、水费征收与使用管理制度等,另一方面要对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用水户协会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加大对用水户协会的培育和推广力度,制定和完善管理办法,加强指导和管理,以促进其向SIDD模式健康快速的发展。

4.4分设灌区的管理与经营功能,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适度综合开发

灌区的性质和定位是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承担既有农业灌溉、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又有供水、水力发电、旅游、房地产、水产养殖、环保等经营性功能的灌区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应当实现管理功能和经营功能的分设,进行相关资产剥离,明确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公益性生产活动由国家财政支出,非公益性生产活动可以由组建营利性企业,遵循市场化、环保化和适度开发原则,自收自支。灌区管理机构可以以原来投入的国家和地方资产入股,享有所有者权益,但是在管理上实现政企分开。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财政投入的使用全部用于灌溉、防洪等公共事业,提高灌区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这些辅业以市场为导向顺利发展,摆脱行政干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4.5 提高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

加强灌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加快灌区基础资料信息、投资及效益信息、工程建设及管理改革等相关资料信息数字化。通过信息化建设,切实解决灌区管理面临的实际问题,发挥应有作用。

摘要:灌区和灌溉系统是重要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灌溉管理以及相关的制度改革。灌溉用水问题的复杂性,导致灌区产权的差异化。不同的产权性质决定不同的管理体制。我国传统的灌区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的缺陷,直接影响水资源使用效率。新时期应当在政府投入、市场机制和政策制度等方面改革灌区管理体制。

知识产权体制 篇8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创新地从知识流角度出发, 研究知识流与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

一、基于知识流的高校管理体制

(一) 关于知识流的概述

知识流是指知识在人们之间流动的过程或是知识处理的机制。知识流是一种流动, 与传统的物流、劳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一样, 都是在各个节点间的流动。但是, 知识流还有着其特殊的地方。

1. 不减性。

在知识的流动过程中, 从某知识节点的知识流出并不会减少该节点所拥有的知识量。这是由知识的特性决定的。

2. 多变性。

知识流的方向和知识流的拓扑结构比传统的几种流动更加灵活和多变。传统的物流等实物流动或劳务、资金等无形的流动都需要按照事先设定好的路线进行流动, 其流动必须是有规律的且可以监控和管理的。知识的流动在许多时候不容易进行管理。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触发不同的知识流动。

3. 难以规划性。

虽然大多的显性知识的传播可以通过讲座或其他方式由上而下地进行推动, 但大多数的知识流动需要依靠知识拥有者的努力。如非正式的知识流动中, 参与者可能会自发进行交流, 而且这种交流可以是关于任何问题的。对此组织者和策划人员事先都难以预料或管理。

4. 潜力巨大。

知识流给整个组织或集体带来的可能的好处往往超过其他任何“流”。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 很有可能会与知识节点自有的知识相互作用, 从而激发产生新的知识。

(二) 对知识流模型的分析———知识流与高校管理体制创新的关系

知识流模型包括四个阶段, 在四个不同的阶段, 其与高校管理体制的关系不同, 分别如下:

1. 第一阶段的知识流。

第一阶段的任务是让高校学生获取必要的知识。知识获取的形式有两种方式:一是高校学生通过学习从高校外部获得人类已有知识;二是高校自己发现知识, 即高校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总结、试验、验证等方法, 自己发现新知识。这两种方式都有知识流动, 即:从外部知识库到知识获得者的“学习”知识流;高校自己发现知识的过程可被认为是知识从一个虚拟的未知知识库转移到高校的过程, 这时的知识流动就是从虚拟知识库到知识获得者的“发现”知识流, 或称“创新”知识流。此时, 知识流促使高校进行管理体制改革, 从而使高校和高校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知识流和“创新”知识流。

2. 第二阶段的知识流。

从进入知识库到使用前被从知识库中提取出来, 知识在记忆整合阶段共经过三个子过程:第一是存入过程, 简称“记”;第二是存储过程, 即知识的保存和整合;第三是提取过程, 简称“忆”。

3. 第三阶段的知识流。

该阶段只有一种知识活动, 即高校学生在学习中使用知识, 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促使知识价值提高。因此, 这一知识流是知识的价值实现过程, 称为“使用”流。笔者认为, “知识使用”是整个知识运动流程中最应关注的环节, 如果没有这一知识流, 知识价值得不到实现, 前面所有工作都毫无意义。高校获得知识有两条途径, 即学习知识流和创新知识流, 高校通过理论学习和模仿可以获得知识的快速发展, 同时, 通过对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改革, 能够更好地使用知识。

4. 第四阶段的知识流。

该阶段定衰退期, 知识不能再为高校创造价值, 高校知识的生命逐渐到达终点, 在此阶段, 共有3种知识流:遗忘流、泄露流和溢出流。

在此阶段, 通过对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 可以使得知识流在衰退期也发挥巨大的价值作用。

二、基于知识流的高校管理体制创新

(一) 高校管理要贯彻职、责、权一致的原则

任何正式组织如果有责无权, 则无法尽其责;如果有权无责, 则易滥用权力, 也不能尽其责。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的高校, 在贯彻职、责、权一致的原则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应明确规定校、院、系及其所属机构的职责范围, 授予其相应的管理权, 建立起权责一致的管理体系。

2. 每个管理人员都要有明确的职务、职权和职责, 做到事事有人负责, 人人各司其职、各行其权, 避免争功诿过、互相扯皮的现象发生。

3. 建立科学而严格的监督、考核、奖惩、升降等制度, 这是实行责权一致的必要手段。

4. 必须把管事和管人统一起来, 要承担工作责任, 就应该有一定的用人权限, 如果管事与管人脱节, 是不可能做到权责一致的[4]。

(二) 建立学术管理的理念

内部构造的复杂化迫使高校加强管理, 进行体系和制度上的相应变革, 而大学经历了体系和制度上的深刻变革所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学术管理者的产生, 这使大学的管理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专业性的工作。大学内部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学术管理, 这是它区别于其他管理工作的一个根本特性。笔者认为, 学术管理不仅是一类管理活动、一个科学概念, 而且更是一种重要的管理理念。它标明这种管理活动的特殊性质, 以及人们在从事这类管理活动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基本观念和基本原则。在学术上澄清学术管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固然重要, 但就实际的高等院校管理工作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而言, 更重要的是建立学术管理的理念, 认识到高校管理与其他管理工作不同的根本特性。如果不建立真正的学术管理理念, 我们就很容易看到简单套用学术管理的概念和形式、打着学术管理的旗号而运用官僚化管理方式来管理学术的现象, 很容易看到丧失了学术精神而徒有学术其表的所谓“学术管理”在我国高校中大行其道。这是不利于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 也是违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的[5]。

(三) 加强对知识流的管理

在知识管理活动期间, 应采取的措施包括:

1. 成立读书会。

学生按兴趣自愿组成读书会, 学生分头读, 读后再用10分钟给小组成员讲。每个小组每月都要推荐出最值得阅读的10本书, 书的扉页会附上看过以及推荐这本书的学生的评语。书评要说明:你从这本书里学到什么, 给大家的启发是什么。写了书评的书, 3个月后院系可以给予报销书费。

2. 案例库。

以IT手段建立案例知识库, 供学生在需要时借鉴和作为展示范例。

3. 自学网页。

在内部设有自学网页, 供学生自学、检查自己在业务上的掌握程度。

4. 科研记录本。

要求学生把研究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离开学校前将记录上交, 并不得缺页, 同时对有科研成果的学生予以奖励。

参考文献

[1]王梅仙.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关键问题[J].江苏高教, 2004, (5) .

[2]《教育研究》编辑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 2004, (4) .

[3]胡仁东.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 (9) .

[4]帅学明.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改革刍议[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9, (1) .

[5]项贤明.论学术管理理念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4, (06) .

知识产权体制 篇9

在Goldreich等证明了NP问题都可以建立相应的零知识证明系统之后, 一些学者继而设计了多种零知识身份识别体制。在这些体制中, Feige-Fiat-Shamir体制、Guillou-Quisquater体制和Schnorr体制被大家广为所知。笔者比较了三种零知识证明的优缺点, 并分析了其适用的具体情况。

1 Feige-Fiat-Shamir体制

F-F-S体制是由Feige在Fiat-Shamir体制的基础之上, 设计的一种零知识身份识别体制。

事先选定随机模m=p1×p2, 以及k个随机数v1, v2, …, vk。其中, vi是mod m的平方剩余, 且有逆。取m和这些随机数作为公钥。取满足的最小整数si作为密钥。其验证协议如下:

示证者P选取随机数r (<m) , 计算x=r2 mod m提交给验证者V;

验证者V选择k位随机数b1, b2, …, bk交给示证者P;

示证者P计算;

交给验证者V;

验证者V验证等式。

该协议可重复执行t轮, 以使得示证者P欺骗验证者V的几率降至2-kt。当kt足够大时, 示证者欺骗验证者的概率接近于0。

该体制是根据计算mod m平方根的困难性设计的, 其破译难度等同于分解m的难度。所以验证者很难从示证者得到有关密钥的知识。

2 Guillou-Quisquater体制

GQ体制是由Guillou和Quisquater设计的一种零知识身份识别体制。

事先选定随机模m=p1×p2与公钥e (≥3) 。其中e与φ互素, φ= (p1-1) (p2-1) 。取m和e作为公钥。用户将自己的某一唯一身份信息IA作为识别的参数。将IA通过杂凑函数H取得其杂凑值JA=H (IA) , 其中1<JA<m, JA与φ互素。取作为密钥, 其中取d=e-1modφ座位秘密指数。其验证协议如下:

示证者P选取随机数r (1≤r≤m-1) , 计算x=r2mod m。将IA和x提交给验证者V;

验证者V选择随机数μ (1≤μ≤e) 交给示证者P;

示证者P计算;

交给验证者V。

验证者V计算杂凑值JA=H (IA) , 并验证等式

其中x不为0。

此协议亦可执行t轮, 但一般取t=1。

该体制的安全性基于求mod m的e次方根的困难性, 验证者亦很难从示证者得到有关密钥的知识。

3 Schnorr体制

Schnorr体制是由Schnorr基于离散对数的性质, 设计的一种零知识身份识别体制。

事先选定素数p、q, 其中q为p-1的约数, p要足够大 (≈21024) , q也要较大 (>2160) 。另选β (1≤β≤p-1) 为q阶元。选取单向函数用于证明T对于消息的签字。取p、q和β作为公钥。用户将自己的某一唯一身份信息IA作为识别的参数。用户选定密钥a (1≤a≤q-1) , 计算υ=β-a mod p。并用υ与IA可靠地从T获取证书Cert A= (IA, υ, ST (IA, υ) ) 。其验证协议如下:

示证者P选取随机数r (1≤r≤q-1) , 计算x=βr mod p。将Cert A和x提交给验证者V;

验证者V依据T的公钥解ST (IA, υ) 验证示证者P的身份IA和公钥υ, 并选择随机数e (1≤e≤2t) 交给示证者P;

示证者P计算;

交给验证者V;

验证者V验证等式。

该体制示证者猜对e的概率是2-t, 而示证者猜对e时, 可在第 (1) 步直接发送以欺骗验证者。所以示证者欺骗验证者的概率为2-t。而当t足够大时, 示证者欺骗验证者的概率接近于0。

4 F-F-S体制、GQ体制和Schnorr体制对比

F-F-S体制、GQ体制和Schnorr体制都是经典的零知识身份识别体制。他们之间在以下四点中存在着差异:计算有效性, F-F-S体制的实时运算量略小于GQ体制;脱机运算量, Schnorr体制采用预运算来减少实时运算量。因此, Schnorr体制比其他两种体制需要更多的脱机运算量;通信有效性, GQ体制单轮仅需要三次消息传输, 且一般只需要执行1轮协议即可;而F-F-S体制不能同时减少通信量和存储量;安全性, F-F-S体制基于求mod m的平方根的困难性;GQ体制基于求mod m的e次方根的困难性;Schnorr体制基于求素数模的离散对数的困难性。

5 结语

F-F-S体制实现更为简单, 不需要额外的脱机运算量, 但存储量和通信量相对较高。

GQ体制同样不需要额外的脱机运算量。而且单轮协议通信仅需要3次, 这大大减少了身份证明的通信量。在传输或功耗受到限制的情况下, GQ体制有着很大的优势。

Schnorr体制可以在离线是进行预计算, 这大大减少了实时计算量, 在计算机性能受限的情况下, Schnorr体制是很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Gold wasser S, Micali S, Rack off C.The Knowledge Complexity of Interactive Proof Systems[J].Comput, 1989, 18 (1) :186-208.

[2]Goldreich O, Micati S, Wigderson A.Proofs that Yield Nothing but Their Validity or All Languages in NP Have Zero-knowledge Proof Systems[J].ACM, 1991, 38 (3) :691-729.

[3]Feige U, Fiat A, Shamir A.Zero Knowledge Proof of Identity[J].Journal of Cryptology, 1988, 1 (2) :77-94.

知识产权体制 篇10

资源稀缺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其核心是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将越来越强,对资源的依赖性将越来越明显。我国体育资源短缺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我国体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也同时存在,这两个条件的并存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1]2002年8月,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颁布,进一步提出新时期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要形成“有利于体育事业发展的组织架构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作方式”。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体育改革过程也要密切联系国家经济改革的总方针,具体落实在体育资源的市场化改革上。

体育产权制度改革是中国体育改革的深层次问题,但体育资源产权属性与体育发展改革之间的逻辑关联则较少论述。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明确提出要推进赛事举办权、赛事转播权、运动员转会权、无形资产开发等具备交易条件的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2]由此,通过畅通资源的交易渠道,保证体育资源的有效竞争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产权和产权制度影响着资源配置及其利用的效率。因此,本研究拟从产权经济学视角,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资源产权情况进行剖析,审视现有体育资源产权制度的弊端,为体育资源产权制度的深化改革提供参考,推动我国体育的整体改革进程。

2 产权的属性与功能

1937年,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首次提出产权的雏形。随后,德姆塞茨、诺思、阿尔钦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产权概念。E·富鲁普顿和S·佩杰威齐通过梳理经济学家们的多种产权定义后,认为产权不是关于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和使用而引起的人们之间一些被认可的行为性关系,社会中盛行的产权制度便可以描述为界定每个在稀缺资源利用方面的地位的一组经济和社会关系。[2]上述西方经济学家赋予了产权丰富的内涵。我国著名产权经济学家黄少安认为产权是人们(主体)围绕或通过财产(客体)而形成的经济权利关系;其直观形式是人对物的关系,实质上都是产权主体之间的关系。[3]本研究基于这一定义,认为现代产权更多地是指建立在财产(客体)基础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2.1 关于产权的属性

产权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权利关系,内在地具有排他性、有限性、可交易性、可分割性和行为性等性质。产权的排他性实质上是产权主体的对外排斥性,对特定权利的垄断性。产权的有限性是指任何产权都必须有明晰的界线和界区,以及有其限度即有其数量大小或范围。产权的有限性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任何产权必须有限度,特定权利必须有数量大小或范围限度;二是产权的有限性存在实现程度的限度,受各种因素制约,只能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内实现。产权的可交易性既是产权能够成为产权的重要属性,产权交易是指产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移和让渡,它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以及一项或几项组合成为交易对象。产权的可分解性是指对特定财产的各项产权可以分属于不同主体的性质,主要包含权能行使的可分解性和利益的可分解性。产权的行为性是产权较容易理解新变化,便于适应财产形态变化,树立起新的财产和产权观念;二是可能导致人们把一切行为理解为产权,而只有以财产为依据,以取得利益为目的的权能行使才是产权行为。

2.2 关于产权的功能

产权具有界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和资源配置等功能。如果没有产权关系的清晰界定,在交易时往往要花费大量的信息收集成本,并增加交易的随意性,增加摩擦成本、执行成本、监督成本等,造成高成本而效果差的结果。产权界定和明确了当事人的利益和责任,使产权主体或当事人自我约束(内部约束)。另外,还有外部约束,即通过外部监督强化内部的自我约束,使当事人遵守产权边界和产权规则,限定产权主体的产权行为,提高产权运行的效率。在经济活动中,通过明晰的产权肯定和保护当事人的利益,保证主体行为的内在动力,这时产权的激励功能通过利益机制得以实现。反之,若产权不清晰,利益关系模糊,则必然导致当事人失去动力,失去经营的积极性,影响运行效率。当然,产权明晰与产权明晰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而资源配置功能指产权安排或产权结构直接形成资源配置状况或驱动资源配置状态改变或影响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从总体上说,高度集中的产权状况决定资源配置的计划调节,分散的、多元的产权主体决定资源配置的市场调节。两者的不同组合决定了两种调节方式的不同组合。

3 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资源产权属性分析

产权属性的界定本身就是制约产权改革性质、方向和路径选择的重要因素。[4]体育资源主要是指人们从事体育生产或体育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各种条件及要素。[5]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管理体制属于政府管理性体制,所有的体育资源归全民所有,但是不可能由全体人民来共同掌握资源的配置,这需要巨大的协调成本,只能由名义上的代表——国家或者政府来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政府实际上成为体育资源配置的唯一主体,体育资源产权实质上是一种国有产权。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被看成纯“福利型”的事业,不承认其产业价值。事业单位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一般不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但直接或间接为上层建筑服务。[6]对体育非生产性的定位导致体育活动性质的政治化,造成体育活动与经济活动的分离,乃至将体育看成“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甚至被当成“阶级斗争”的工具。这种理论定位使得体育的经济功能难以体现,政府独家投入、行政手段调控、管办结合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必然选择。传统的体育产权具有不可分性和排他性,不能交易和转让,体育要素不能正常合理地流动,体育产权的“刚化结构”使体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十分低下。体育资源和产品的本质是一种公共产品,其产权特征如下:

3.1 受益的非排他性

所谓非排他性,即资源和产品不排除任何人对它的不付代价的消费,主要包含三层含义:(1)任何人都不可能不让别人消费它,即使有些人有心独占对它的消费,但或者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或者在技术上可行但成本却过高,因而是不值得的。(2)任何人自己都不得不消费它,即使有些人可能不情愿,但却无法对它加以拒绝;(3)任何人都可以恰好消费相同的数量。“受益的非排他性”取决于技术因素,技术决定着产权确定的成本和难度,公共资源和物品的受益非排他性来自于技术上确定产权是不可行的,或者是花费的成本太高,或者在技术上没有可能。例如,城市新建体育设施在一定范围内,当一个人消费其体育产品时,并不排斥其他人同时消费;当然,当消费者人数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必然要增加场地设施等成本,或者限制参与人数,因此,这一非排他性是有限度的。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排他性消费技术方式和种类越来越多,排他变得日益可行。比如,在体育场馆举行的大型体育赛事因为具备了排他的技术,赛事就由当初的公共产品转变为准公共产品,赋予体育产品的排他性,使其从公益性质的公共产品转化为具有一定程度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

3.2 消费的非竞争性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旦资源或公共产品被提供,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任何消费者的受益,也不会增加社会成本,其新增消费者使用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的非竞争性主要取决于消费品本身的消费容量。消费容量决定于消费品的规模和特性,公共物品的“消费非竞争性”特性来自其消费容量对共同消费群体来说充分大,以至于每个消费者的消费并没有影响到其他消费者的消费,即使再增加部分的外来消费者,每个人的消费水平仍然不变。即只要有人提供了公共物品,则该产品效应覆盖范围和区域内消费者人数的多寡与该公共物品的数量和成本的变化无关。比如,对于广泛分布于大多数城市的健身步道,走在它上面的人可以用来健身、休闲,任何人对它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效果,多一个健身的公民并不会增加任何费用,即使任何人在上面健身休闲,也不会使成本有任何降低,反而会给别人带来不便。

3.3 产权的难以交易性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公共资源不具备商品的属性,公共资源不需要通过市场交换,因而没有交换价值,没必要花成本去获得。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也认为,稀缺的资源具有内在的经济价值,这些资源的获得需要通过市场交换。一般来说,拥有产权就要通过交易获取收益,但体育资源和产品的消费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其拥有者难以向消费者收费,从而使产权难以进行交易。公共资源是向整个社会整体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是为整个社会成员所共同享有,不能将其分割成若干部分而分别归属于某些厂商或个人使用,或者按照谁付款谁受益的原则限定为付款的厂商或个人使用。比如,对于纯粹的公共体育资源和物品来讲,每一个消费者所拥有的或消费的数量就等于该公共体育资源或物品的总量,即公共体育资源或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不可以分割的,但不可分割性并不意味着要求所有个人都支持这种服务。

4 我国体育资源产权属性的演变分析

关于产权,科斯定理指出,只要市场交易费用为零,不管初始产权安排如何,当事人之间都可以通过谈判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即市场机制会使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8]体育改革必须以体育产权制度创新为突破口。[9]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资源产权管理中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出现了行政力量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的体制,且国家将资源产权制度界定为无偿委托授予制度。我国中央政府无法把全国的体育事业都管理好,使得中央政府授权给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总局再按照地域,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体育资源的占有权和部分收益权划拨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这些省一级的体育局再把体育事业的管理权下放到所属的地区、市,直至县。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消费需求的兴起使得体育资源和产品的经济价值凸显,这需要克服体育资源和产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技术进步在克服体育资源和产品公共性的同时,也降低了克服体育资源和产品公共性的成本,并且使得越来越多的体育资源具有了私人产品的性质。其产权属性主要表现为:

4.1 消费的非排他性和排他性并存

由于排他性技术的采用,体育资源和产品的消费非排他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一部分体育资源和产品甚至已经具备了完全的消费排他性。但是,受技术发展程度等特殊属性的限制,仍然有大量的体育资源和产品难以克服消费的非排他性。因此,我国目前的体育资源和产品产权属性仍然处于消费的非排他性和排他性并存的状态。比如,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不充分的性质,兼有社会性和公益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事业发展的经费渠道需要拓展,逐渐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十四大召开以来,体育资源自身的经济价值得到重视,以足球、篮球、排球等职业俱乐部联赛为先导的体育体制改革,从某种程度上是对体育资源产权属性认识的深化,促进了我国体育竞赛业的快速发展。

4.2 消费的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并存

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消费非排他性被克服的同时必然带来消费非竞争性的克服。一般来讲,在设置进人门槛的情况下,在体育资源和产品消费者数量不超过一定容量时,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并不引起供给成本的增加。但是,当消费者数量超过一定容量后,消费者数量增加就会引起供给成本增加,从而带来消费的竞争性。另一方面,仍然有大量的体育资源和产品的消费非排他性难以克服,从而决定了其消费的非竞争性仍然存在。现阶段,我国体育资源和产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竞争性并存将成为一种常态。实际上,体育服务中存在着大量的准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即介于私人服务产品和公共服务产品之间。比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在“拥挤点”之前,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胜,属于公共服务产品范畴,但当超过了“拥挤点”,就会具有私人服务产品的特性,即存在竞争性和排他性。

4.3 产权的部分交易性

产权交易是产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手和让渡,按交易内容或对象可以分为整体交易和部分交易。关于我国的体育产权交易,现阶段的体育产权交易初具规模,但交易方式仍然是以一对一的分散交易为主,无法满足体育产权的多样化要求,产权交易成本高、效率低、交易双方供求信息沟通不畅以及体育产权交易市场不规范且缺乏监督等问题。随着体育资源和产品消费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克服,体育资源和产品成为经营性资源和产品参加市场交易。产权交易中的消费者在支付一定费用的同时获得该产品的产权,销售者在让渡该产品产权的同时获得收益。体育资源和产品参与市场交易本身就表示其产权具备了交易性。其中,作为“准公共产品”的体育资源和产品仅拥有部分交易性的产权。比如,体育场馆产权中的竞争性大型国有体育场馆应进行股份制改造,竞争性国有中小型体育场馆应完全放开。[10]而对于群众体育中的非营利性体育,健身俱乐部向不同体质、体能和体型需求者提供训练服务等等,这些内容都属于私人品,应进入市场,采取社会管理型,由社会向人们提供私人物品,进行有偿服务,实现经济效益。

5 体育资源产权属性演变对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启示

中国资源产业发展和资源产权变革的历史证明,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资源产权制度是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只有按照产权理论管理资源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11]产权制度是影响体育资源配置的重要内生变量,在体育资源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体育资源产权属性的演变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传统的体育资源多是公共产品,由国家单独提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资源的经济价值越来越高,其产权属性逐步由公共产品转变为准公共产品,甚至转变为私人产品。体育体制与体育产权制度密不可分,体育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体育体制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而体育体制改革是建立现代体育产权制度的前提。从体育资源产权属性的演变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5.1 基于产权属性合理划分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

在当前的体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划分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是具有根本性质的改革措施。关于单位性质归属于体育事业抑或是体育产业,其根本依据是该单位拥有的体育资源和产品的产权属性,而不仅仅依据其是否属于国家或者是否由国家投资的标准来进行划分。即使体育资源和产品归属于国家,当其产权属性具有消费的排他性时,其也应该实行产业化经营,而非体育事业。当然,当一个单位拥有的体育资源和产品并不是单一品种时,这需要根据体育资源和产品的产权属性进行具体分析和分类指导。

5.2 促进体育资源产权主体的多元化

目前,体育资源配置方式正逐步由政府配置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的方向转变,体育资源配置的主体也出现了逐渐多元化的趋势,形成了政府、企业、个人等多种体育资源主体的局面。体育资源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可以在打破国家行政垄断的条件下,使政府拥有的行政权与体育资源产权置于不同的制度安排中,从而减少政府设租与寻租的机会。当然,在多元化的产权主体结构中,需要明确不同产权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市场交易提供产权基础。

5.3 引入体育资源产权使用代理者竞争机制

体育资源产权使用要引进竞争机制,打破原有完全按行政隶属关系接受委托使用的格局,允许委托单位在本区域内自主择优选择代理人,实现代理人之间的良性竞争。并通过竞标程序设立多个代理人,使他们通过市场竞争来调配公共体育资源的特许经营权利,防止资源与权力高度集中而产生的腐败现象。比如,2014年江苏省常州市市政府将本市业余足球比赛、全民健身徒步大会、环太湖自行车千人骑行活动等22个公共体育服务项目,今年纳入该市政府购买范围。购买项目公布后,共有45家单位通过初步审核参与竞争。除健身路径建设等4个项目按有关规定进行政府采购外,其他18项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全部由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承接。签订项目合同后,常州体育部门先支付一半费用,作为活动启动资金,项目实施完成后,该市将组织专家对活动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再支付另一半补贴费用。

5.4 规范体育资源产权交易市场运行

2014年10月10日,我国成立首家体育文化产权交易中心。12月16日,国内首家体育产业资源交易专项平台在北京正式上线。12月23日,中国首家“体育产权交易中心”在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挂牌成立。现阶段,我国采用的仍然是一种较为集中的体育产权制度,体育管理部门的决策者对所控制的体育资源不具有所有权,收益获得和成本承担和自己关系不大,导致体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制定完善的体育资源产权交易的规则和信息发布制度势在必行。在现有的体育产权交易过程中,政府行政职能与市场经营管理职能不明确,产权交易缺乏有效的市场交易平台,体育产权交易出现了行政性垄断。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体育产权交易效率低下,交易成本偏高,暗箱操作和不规范行为严重,无法满足体育产权时效性的特殊要求。比如,我国国有体育场馆产权关系中所有权的责任主体不清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界限不清楚,导致所有权干预经营权,经营权侵蚀所有权。有关法规条例作了明确规定的经营权不落实,使场馆的产权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导致了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效率低下、公有权利异化、国有体育资产直接或变相流失严重等问题。[12]因此,我国体育资源产权交易必须建立完善的体育资源产权制度。

5.5 完善体育资源产权界定的相关法规制度

我国体育资源产权要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节相结合的体制,降低体育资源保护的监督成本和资源流转的交易成本,形成体育资源高效的产权结构和产权流转机制,实现体育资源产权明晰化、体育资源交易市场化,引导体育资源经营企业集约经营,使体育资源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因此,产权制度必须通过立法明晰体育资源的产权,使体育资源产权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另外,通过立法保护体育资源产权所有者或体育资源产权交易各方的权益,形成合理的体育资源价格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国家要继续完善体育资源产权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体育资源的产权边界,如立法、授权、配额使用等,使体育资源产权量化到特定组织或个人,以及体育资源的产权交易主体、产权交易规则和产权招标、拍卖等制度,从而使侵权行为纠纷在不同主体间解决时均可以得到法律的公平对待和保障。当然,我国迫切需要按照体育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客观发展规律来加强规范与引导,逐步建立完备的体育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打击、惩治不力。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保证技术创新者的权利和积极性。

6 结语

我国目前仍然存在体育资源总量少和体育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而体育体制改革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优化体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产权制度作为市场经济的根本属性,也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前提条件。我国传统的体育资源是由国家垄断,其产权属性主要表现为受益的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产权的难以交易性特点,而市场机制下的体育资源的产权属性包括消费的排他性与非排他性并存、消费的竞争性与非竞争性并存以及产权的部分交易性。体育体制改革是建立现代体育产权制度的前提,而体育资源产权制度则是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体育体制的改革需要基于产权属性合理划分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促进体育资源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引入体育资源产权使用代理者竞争机制,规范体育资源产权交易市场运行以及完善体育资源产权界定的相关法规制度的角度入手。

摘要:体育产权制度改革是体育改革的深层次问题,产权属性演变对于把握我国体育体制改革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认为,传统的体育资源是由国家垄断提供的公共产品。随着体育消费需求的扩大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资源和产品的产权属性逐渐具有准公共产品甚至私人产品属性,并应该基于产权属性划分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促进体育资源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引入体育资源产权使用代理者竞争机制,规范体育资源产权交易市场运行,完善体育资源产权界定的相关法规制度。

上一篇:开放直肠癌手术下一篇:批评性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