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组合

2024-10-03

知识产权组合(共5篇)

知识产权组合 篇1

随着社会问题复杂性的增加,公共复杂问题的决策需要集成多个模型或方法去解决[1]。而突发事件作为一种具有重大影响的复杂社会问题,其应对决策往往需要多个模型的组合调用。模型组合是指通过组合现有模型,对一个相对复杂系统进行系统建模和问题求解的过程[2]。目前模型组合的方法主要有关系型[3]、基于图型[4,5]、基于网络型[6]、基于知识型[7,8]和基于脚本型[9]等方法。这些方法大体上可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类,动态组合在进行模型搜索的同时,完成模型组合方案的生成,而静态模型组合方法则通过寻找事先设定好的模型组合结构图实现模型组合。相关方法的研究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在突发事件模型组合的研究与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

首先,突发事件的发生、演变、消亡是一个动态的突变过程,这要求事件应对应当根据事件情景信息的变化进行实时应对,因而静态方法无法很好实现应急模型的组合调用,而采用完全动态的搜索方法对涉及多模型组合的复杂事件求解将造成大量的时间消耗,不能及时地作出正确快速的处置。邵荃等提出一种基于突发事件模型库中模型的动态网络组合方法[6],通过阶段任务框架对静态方法与动态方法做了一个折中,提高了模型组合的效率与准确性,但是其针对整个事件过程的任务划分在处理复杂突发事件过程中灵活性受到很大限制,使用效果依然不是很理想。其次,事件的领域知识反映了事件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是应急模型组合关系合理性的根本保证。而目前相关方法中模型组合关系的确定主要依据对以往案例的学习或领域专家的认知,事件知识对模型组合的支持作用仍然很欠缺,导致模型组合关系的合理性不足。而且,目前方法确立的模型组合关系大多为逻辑上的组合,在实际调用过程中存在着数据契合度差异的问题[10],导致目前多模型组合调用效果很不理想。王延章提出一种六层知识体系划分和基于知识元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动态演化与情景应对的方法[11]。知识元网络反映了事件的本质特征和演化规律,底层的知识反映了事件的情景信息。而应急模型作为描述不同知识元之间特殊关系的载体,可认为是一种更高层的知识,顶层模型的调用表现为底层知识元间关系建立的需求,所以如果能借助知识元网络研究模型的组合关系,将很好地捕捉事件情景信息的变化,并从知识上保证组合关系的合理性。并且,由于知识层与情景数据层存在着规范的信息模型映射,所以如果通过知识元属性实现模型参数与实例数据的映射,也将很好的解决模型数据契合度的问题。

本文基于突发事件知识元网路和信息、知识、模型的混合集成计算模式[12],同时结合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特点,在动态组合方案的生成过程中加入更细粒度的静态组合关系,提出一种通过构建模型组合网络来实现模型高效与合理组合调用的方法。首先将模型表示为三个层次,然后通过不同层次模型参数与知识元属性之间的映射,基于知识元网络构建模型组合网络,实现通过模型组合网络进行模型组合。最后以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为例,实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1 知识元模型及知识元网络

灾害是地球表层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综合作用的产物[13]。如果把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统称为外部因素,那么事件的衍生可认为是承灾体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相对稳定状态发生改变同时引起外部因素发生相应变化的过程。基于系统建模的思想,在人机结合的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分析平台中,外部因素的作用可对应为数据空间中情景数据的一次突变。在经过元数据标准转换后,会对应到知识空间中客观事物(承灾体)知识元、事件知识元(如图1中(1))。知识元之间在时空属性约束下,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身的输入输出产生关联(如图1中(2)(5)),另一方面可以调用领域模型来映射不同知识元之间的关系(如图1中(3)(4)),形成知识网络。经过知识元网络的一系列推演[14],相应属性值的改变最终又对应为数据空间中的情景数据(如图1中(6))这也就完成了一次事件的衍化过程。基于数据、知识与模型间的此种对应关系,我们可以基于底层知识元网络,研究高层模型间的调用组合关系。

1.1 知识元一般描述模型

知识元基于事物是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是管理范畴下事物知识的最小的单元[11]。应急管理知识域中存在三类知识元:事件知识元,客观事物知识元和应急活动知识元。

其中,客观事物(承灾体)知识元是管理范畴意义下的不必再细分的基本事物的知识。对应一个具体的事物m,设Nm为对应事物的概念及属性名称,Am表示它对应的属性状态集,Rm表示Am×Am上的映射关系集,描述属性状态变化及相互作用关系。那么其一般描述模型可表示为:

其中,若pa为属性描述名称,da为属性测度量纲,fa为属性a的时变函数,描述了知识元自身属性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则有:

若pr为关系描述名称,ArI为输入属性状态集,ArO称为输出属性状态集,fr为输入属性与输出属性之间映射函数,则有:

这种关系是知识元自身属性之间的,而一个知识元与另一个知识元属性之间的关联关系,则需要借助高层的模型知识来刻画,表现为知识元网络中一条边。

事件知识元描述了构成突变过程的基本子过程,是关于事物状态变化的元知识。对于一个具体的突发事件e,Nev表示事件知识元的名称,Dev表示事件的描述说明,Ebs表示事件的前一个事物状态,即事件知识元的输入,Rev表示事件的状态,描述属性状态变化及相互作用联系,Eas表示事件知识元的后一个事物状态,即事件知识元的输出。事件知识元可以表示为:

应对活动知识元是描述人对客观事物系统运动状态向另一运动状态的突变过程的干预活动,本质上是人作为主动因的客观事物系统的状态变化过程。活动知识元是构成活动的基本子活动的知识,一般包含主体、受体、操作和变化,这里操作施变是重点。其一般模型为:

其中,Nac表示活动名称,Sac表示活动的主体,Oac表示活动的客体,Aac表示活动属性的状态集合,Tac表示管理活动中的操作。

1.2 知识元网络

知识元网络反映了知识元之间的联系,是认知事物、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基础,其模型可表示为:

其中,K={k1,k2…,kn}是前述三类知识元节点的集合,分别对应为客观世界中承灾体、事件和应对活动。Ek-k={(ki,kj)|r(ki,kj)=1}为描述两个知识元ki,kj之间关系的边的集合。知识元网络是具有层次性的,同一层的知识元之间存在两种关联关系,一种为直接的输入输出关系,即:,表示知识元ki的一个输入属性与知识元kj的一个输出属性相同。另一种为通过专业领域模型反映的间接关系,即:,表示某个领域模型M中存在一个映射f使得知识元kj的输出属性为映射f的输入参数,而知识元ki的一个输入属性为映射f的输出参数。不同层次的知识元之间存在一种聚合关系,即:,表示上层知识元kh可以由若干个下层知识元kl组成的集合Dkl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描述Gkl构成,知识元由高到低的扩展表现为相关知识的进一步细化与深入。

2 模型的层次表示

模型的层次表示是把模型分为框架模型、形式模型、实体模型三个层次,是实现模型参数与知识元属性进行关联和基于知识元网络建立模型组合网络的基础,也是实现模型顶层元表达、元推理及模型底层数据、算子、模板独立性的关键。

2.1 框架模型层

框架模型层处于模型组合网络的最顶层,其主要任务就是为了通过对事件应对活动的分解,实现各类模型的综合集成求解,一个事件的框架模型层网络反映了整个事件的应对方案。不同的事件作用于不同的承灾体上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需要采取的应急措施也不相同,框架模型基于事件和承灾体相关情景信息,确定模型的组合关系。框架模型(frame model)由信息(Information)、模型类(Model Type)、断言(Assertions)、选择器(Model Chooser)4部分组成。

Frame Model=(Information,Model Type,Assertions,Model Chooser)

信息描述了事件和承灾体的相关情景信息,是模型选择的依据。模型类则体现了模型在不同利用目的下的一种功能划分。断言用一种可推理的方式描述了情景信息与模型类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知识空间中事件与承灾体综合作用后采取什么应对措施的逻辑。这些关系有如下形式:

If(事件知识元1激活and承灾体知识元1激活)

[And/Or(事件知识元2激活and承灾体知识元2激活)]

Then模型1[串联/并联模型2]

选择器描述了根据组合关系从模型类中选择形式模型的相关目标、参数、方法。

2.2 形式模型层

形式模型是模型的一种共性抽象,是从方法知识域视角的面向客观事物系统的一个模型类[11]。其目的是提供统一规范化的管理和实现建模与模型使用的分离。事件的形式模型层网络反映了事件应对过程的用到的方法理论。形式模型(Form Model)由模型名称(Model Name)、模型类型(Model Type)、模型描述(Model Description)、模型适用范围(Model Application Limits)、模型参数(Model Parameters)、模型算子(Model Operator)、模型建立知识(Model Creat Knowledge)、模型应用知识(Model Use Knowledge)8部分组成。

Form Model=(Model Name,Model Type,Model Description,ModelApplicationLimits,Model Parameters,Model Operator,Model Creat Knowledge,Model Use Knowledge)

其中,模型参数描述了模型的数据参数与知识元属性间的对应关系;模型算子是对完成模型计算、参数估计等功能的算子的要求;模型建立知识描述了与建模相关的交互模板、参数辨识等内容;模型应用知识描述了相关实体模型生成接口、分析服务接口,分析结果接口等。

2.3 实体模型层

实体模型是形式模型的一种具体实现,反映的是模型知识与具体业务域中客观事物的关系[12]。实体模型层网络反映了应急决策中用到的具体模型,是模型集成的最终目的。通过实现数据、算子与模型间的逻辑关系,保证了模型与数据之间,模型与算子之间的分离。实体模型(real model)主体上由三类元素构成,即数据类、算子类和模版类。一般情况下可以是一个六元组,它由模型名称(Model Name)、模型描述(Model Description)、对应的形式模型(Refered Form Model)、情景数据(Real Data)、调用算子(Real Operator)、个性化模板(Personalized Template)6部分组成。

Real Model=(Model Name,Model Description,Referred Form Model,Real Data,Real Operator,Personalized Template)

其中,对应形式模型是该实体模型所继承的形式模型;情景数据是对模型与数据间逻辑关系的实现;调用算子,是模型与算子间逻辑关系的实现;个性化模板,描述模型在具体情景下个性化输出、展现等个性化需求。

3 基于知识元的模型组合网络构建

模型组合网络是一种有向图,反映的是模型间的组合关系和信息流向。由于本文中应急模型是分为框架模型、形式模型和实体模型三个层次的,所以模型组合网络也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网络模型。

3.1 三层网络模型的一般描述

当事件发生以后,知识元网络中有关事件和承灾体的知识元(如图3事件1,承灾体1)在时空属性约束下被激活,进而知识元与框架模型中信息的对应可以激活不同的框架模型(如图3步骤(1)、(8))。而顶层的框架模型被激活以后,经过断言中相关规则的触发,模型选择器的选择,又将进一步激活下层形式模型(如图3中(2)、(9))。而由于实体模型继承了形式模型,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对多的对应关系,所以形式模型会调用实体模型完成相关计算。基于底层知识元网络和上述演化关系,每一层模型之间均可形成一个网络,其模型可统一描述为:

其中,M={m1,m2,…,mn}是相应的模型节点的集合,分别对应着客观世界中相关的模型。Em-m为连接两个模型的边的集合,模型m和模型n之间的边Arc(m,n)通常是一个五元组,它由模型m和模型n之间的关联关系(R(m,n))、弧中模型m关联的输入或者输橱参数Pm、弧中模型n关联的输入或者输出参数Pn、模型m和模型n组合的限制条件(Combine Limit)4部分组成。

其中,若Pm描述了模型m的输入或者输出知识元,则可进一步描述为参数名称pm,对应知识元名称km,对应知识元属性名称am有:Pm=(pm,km,am)。

若Pn描述了模型n的输出形式模型,可进一步描述为参数名称pn,形式模型名称mn有:Pn=(pn,mn)。

3.2 不同层之间网络关系构建

在整个模型组合网络中存在着上述框架模型层网络,形式模型层网络和实体模型层网络三个子网络。所以模型组合网络是一个在基础知识元网络基础之上按前述关系建立岂来的包含了以上三个层次子网络的超网络。其一般模型可表示为:

其中,顶点的集合为:V=Gmf∪Gfm∪Grm;Gmf、Gfm、Grm分别为框架模型层子网络,形式模型层子网络和实体模型层子网络。边的集合为:

其中,Emf-mf、Efm-fm、Erm-rm为前述框架模型子网络、形式模型子网络和实体模型子网络中边的集合。Emf-fm={(mfi,fmj)|r(mfi,fmj)=1}为框架模型与形式模型之间边的集合,若形式模型fmj为框架模型mfi的输出,则r(mfi,fmj)=1,表示一个一对多的关联关系,否则r(mfi,fmj)=0;Efm-rm={(fmi,rmj)|r(fmi,rmj)=1}为形式模型与实体模型之间边的集合,若实体模型rmj继承实现了形式模型fmi中定义的模型、算子与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则r(fmi,rmj)=1,表示一种继承关系,否则r(fmi,rmj)=0。

4 实例分析

本文选取孙家湾“2.14”瓦斯爆炸事故案例,通过相关情景定制,激活了知识库中矿难相关不同层次大概100个知识元,形成此次事件的知识元网络。借助知识网络的推演,按照本文介绍的模型组合网络的构建方法,构建此次事故的模型组合网络,最终确定突发事件模型的组合调用关系。

4.1 矿难模型的层次表示

模型表示是模型管理的基础,要进行模型管理和模型组合网络的构建,首先需要将模型库中应急模型按照前述的三层网络表示方法进行统一模型表示与分类存储,如图4所示。

4.2 基于知识元的模型组合网络生成

由于框架模型中选择器参数在不同情景下个数、权重可能不同,所以形成的模型网络中两阶段点之间的模型组合链条也不相同,体现了不同的决策目标下救援方案的不同。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截取风险分析与专业处置两个应急流程节点之间的网络,主要节点的拓扑结构如图5所示。

发生瓦斯突出以后,瓦斯突出事件知识元被激活,然后通过突出瓦斯量属性作用于巷道承灾体知识元的瓦斯浓度属性,相关情景数据的变化激活两个知识元,当两个知识元被激活以后会触发框架模型断言中定义的规则而激活框架模型,框架模型根据确定好的模型组合关系通过选择器激活下层形式模型,形式模型调用实体模型加载算子和数据进行计算求解,如果计算结果在知识推演和当前情景下不会引发下一事件的发生,则事件不会作用于下一承灾体引发衍生事故(如图5火灾事件知识元并没有继续演化),而对于可以引发下一事件的知识元,会继续激活下一个知识元,通过知识元网络向下演化(如图5瓦斯爆炸事件知识元)。事件的演化也会激活应急活动知识元,对应着相关信息报送、专业处置等应急活动的进行(如图5人员疏散模型和专业处置模型计算结果作用于操作方案属性,从而激活执行活动知识元)。通过数据、知识、模型间的演化,可以形成模型组合网络。进而由以上模型组合网络可以确定实体模型的调用组合关系:

通过时效性和合理性两个方面的对比,本文中基于知识元的模型组合网络的构建方法在形成模型组合关系的过程中比动态组合方法具有更高的效率,克服了静态方法不能捕捉情景变化的不足,通过所形成的模型组合关系及模型演算结果与应急案例进行比较,模型的调用关系符合实际应急过程,论证了模型组合关系的合理性。

5 结论与展望

在基于知识元的知识、信息和模型混合集成计算模式和模型的层次框架表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构造模型组合网络实现模型组合的方法,从知识的视角,对信息、知识支持下的模型组合调用做了尝试。通过模型组合网络来实现模型组合关系的确定,不但可以很好地描述不同层次模型之间的关系,而且很好地解决了模型组合关系合理性及数据契合度问题,实现了动态性与时效性的均衡。本文目前仅构造了一般条件下的模型组合网络,在相关信息不完备及某些极端条件下网络构造方法及网络特征分析对应急方案选择的影响等问题将在后续研究中继续深入。

知识产权组合 篇2

(1)组合体的组合方式;(2)形体分析法;(3)线面分析法2.教学设计:在讲解组合体的画图方法时,要紧紧抓住两个顺序(①组合体的各基本几何体的画图顺序,

机械制图图纸的一般知识_第十四讲、组合体的画图

知识产权组合 篇3

1.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

完成一件事,有n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n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种不同的方法。

2.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

完成一件事,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1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2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种不同的方法。

3.分类计数原理分步计数原理区别

分类计数原理方法相互独立,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独立地完成这件事。

分步计数原理各步相互依存,每步中的方法完成事件的一个阶段,不能完成整个事件。

注意:使用分步计数原理时,一定要分清哪几个相关步骤,恰当分步。

应用“分类计数原理”解题时要明确:

(1)什么是“完成一件事”。

(2)分类时,要保证每一类办法均可以独立完成。

(3)每个问题中,标准不同,分类也不同,首先要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一个适合的分类标准,然后在这个标准下进行分类。

(4)不重不漏。

理解题意,选对方法是关键

考排列组合题目往往设定一定的背景,和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读懂题意,弄明白题目的要求是第一位的。题意要求决定用什么方法解题,如何分步如何分类,有无“序”的要求决定是用排列还是组合。是否存在对“特殊位置”、“特殊元素”的处理。

先来看两道2012年的高考真题,感悟下高考题目对这部分知识的考核。

例:(2012年北京)从0,2中选一个数字。从1、3、5中选两个数字,组成无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其中奇数的个数为( )

A. 24 B. 18 C. 12 D. 6

【解析】由于题目要求的是奇数,那么对于此三位数可以分成两种情况:奇偶奇;偶奇奇。

如果是第一种奇偶奇的情况,可以从个位开始分析(3种选择), 之后十位(2种选择),最后百位(2种选择),共12种。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偶奇奇,分析同理:个位(3种情况),十位(2种情况),百位(不能是0,一种情况),共6种,因此总共12+6=18种情况。

【答案】B

例:(2012年辽宁)一排9个座位坐了3个三口之家,若每家人坐在一起,则不同的坐法种数为:

(A)3×3! (B) 3×(3!)3 (C)(3!)4 (D) 9!

【解析】此排列可分两步进行,

先把三个家庭分别排列,每个家庭有3!种排法,

三个家庭共有种排法;再把三个家庭进行全排列有3!种排法,

因此不同的坐法种数为。

【答案】C

介绍几种方法:

1.相邻问题——捆绑法

例:6人站成一排,其中甲乙两人必须相邻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解析:可先将甲乙两元素捆绑成整体并看成一个复合元素,再与其它元素进行排列,同时对相邻元素内部进行自排——先捆后松。

2.不相邻问题——插空法

例:6人站成一排,其中甲乙两人不相邻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解析:除去甲乙两人的其余四人全排列,四人全排列出现五个空位如图:

ABCD表示其余四人,甲乙两人可在五个空位选两个位置,即满足题意。

小结:还可以用6人全排列减去甲乙两人不相邻的情况。

3.特殊元素、特殊位置——优先考虑法

例:羽毛球队的10名队员中有3名主力队员,派5名队员参加比赛,3名主力队员要安排在第一、三、五位置,其余7名队员选2名安排在第二、四位置,那么不同的出场安排共有多少种?

解析:由于第一、三、五位置特殊,只能安排主力队员,有6种排法,其余7名队员选出2名安排在第二、四位置,有42种排法,所以不同的出场安排共有 252种。

4.隔板法

对于较复杂的排列问题,可通过设计另一情景,构造一个隔板模型来解决问题。

例:有10个参观名额,分给7个班,每班至少一个,有多少种分配方案?

解析:因为10个名额没有差别,把它们排成一排。相邻名额之间形成9个空隙。在9个空档中选6个位置插隔板,可把名额分成7份,对应分给7个班级,每一种插板方法对应一种分法共有种分法。

5.分组(堆)问题

分组(堆)问题的六个模型:

①有序不等分;②无序等分;③无序局部等分;④有序不等分;⑤有序等分;⑥有序局部等分。

处理问题原则:

①若干不同元素“等分”为m个堆,要将选取出每一个堆的组合数的乘积除以m!。

②若干不同元素局部“等分”有m个均等堆,要将选取出每一个堆的组合数的乘积除以m!。

③均分堆问题,只要按比例取出分完再用乘法原理作积。

④明确堆的顺序时,必须先分堆后再把堆数当作元素个数作全排列。

例:有四本不同的书,要发给三个同学,要求每个同学至少要得到一本书。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配方式?

解析:要完成发包这件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1)将四本书分为三“堆”,有

(2)将分好的三“堆”依次给三个同学,有3!=6种给法。

∴共有6×6=36种不同的分配方式。

典型题目记心间

其实排列组合问题,有很多问题只是在考核时,修改了我们常见题目的背景,或是替换了某种表达方式,让我们同学们觉得很陌生,一时理解不到位,在这里建议同学们对复习过程中的典型题目能非常熟悉,比如组合数字问题往往是特殊元素、特殊位置问题的处理,分配问题是否要考虑除以m!剔除重复项,位置排列问题可以出现的题目更是数不胜数,最后给大家推荐几道笔者认为近几年高考题中不错的几个小题目,仅供大家参考。

例:(2012年山东)现有16张不同的卡片,其中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卡片各4张,从中任取3张,要求这些卡片不能是同一种颜色,且红色卡片至多1张,不同取法的种数为:

(A)232 (B)252 (C)472 (D)484

【解析】方法一: ,

方法二:

【答案】C

例:(2012年陕西)两人进行乒乓球比赛,先赢3局者获胜,决出胜负为止,则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形(各人输赢局次的不同视为不同情形)共有:

(A) 10种 (B)15种 (C) 20种 (D) 30种

【解析】先分类:3:0赢,3:1赢,3:2赢,每种情况再分析就很简单了。

【答案】C

例:(2012年浙江)若从1,2,2,…,9这9个整数中同时取4个不同的数,其和为偶数,则不同的取法共有:

A.60种 B.63种 C.65种 D.66种

【解析】1,2,2,…,9这9个整数中有5个奇数,4个偶数.要想同时取4个不同的数其和为偶数,则取法有:

4个都是偶数:1种;

2个偶数,2个奇数: 种;

4个都是奇数: 种,

∴不同的取法共有66种。

关于营销组合策略的组合方法思考 篇4

一、市场营销策略组合的本质

市场营销学是一个涉及太多的概念的学科。“需求”、“竞张”、“传播”、“4P”等概念充斥着市场营销的各方面,本文不是说这些概念不重要,但是营销人员往往会因此而淹没在这样一些概念之中,最终却遗忘掉了市场营销最核心的概念——交换。不论一个企业如何重视上述概念和手段,实现市场交换才是市场营销的本质,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说的那样:“市场营销就是设法如何销售得更好。”不论企业是如何“以顾客为中心”、“如何有效地展开竞争”等等,都只有一个目的——“如何销售得更好”。

因此,营销的本质就是努力造就有利于企业的交换达成的条件,并达成这种交换。

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就必须充分认识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选择适当的目标顾客——交换对象,使自己具有比竞争者更有吸引力的交换条件,而不是“以卵击石”似的与竞争者拼耗实力来争夺顾客,这才有了所谓的“目标市场决策”、“竞争战略”等一系列的营销战略。而与营销战略相适应的就是企业如何针对选定的目标顾客来达成对企业有利的市场交换行为,这就是营销战术手段。市场交换是交换双方自愿平等的社会行为,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它必须满足五个基本条件:①至少有两方;②每一方都有被对方认为有价值或需要的东西;③每一方都能够与对方沟通信息和传递物品或这种东西;④每一方都可以自由接受或拒绝对方的东西;⑤每一方都认为与另一方进行交换是适当的、称心的[1]。

市场营销组合策略4P实质上就是从这五个条件中引申出来的。市场营销者不是站在交换活动之外来考察和研究交换的基本条件的,而是作为交换的一方来研究如何实现交换的,因此交换的意义就是企业能通过交换获得适当的利益,即利润。此外,要达成交换,企业就必须站在交换的另一方——顾客角度去考虑问题,即顾客愿不愿意实现交换,因此只有“满足顾客”才能实现交换,但这种交换必须是以企业利益为前提的。从顾客角度来看,企业必须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产品策略);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将产品和服务传递给顾客,使顾客方便地得到它(渠道策略);必须使顾客知道并认识到企业能提供这种需要(促销策略);最后,由于交换和使用这种产品和服务是要付出代价的,要让顾客愿意交换,就必须使顾客的代价(价格策略)小于产品和服务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和价值,他们才会称心地交换。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仅仅是交换的基本条件的理论归纳。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所涉及的因素是十分繁杂的,4P只是对实现交换的众多因素的归纳,市场营销组合的复合性、层次性也就在于此。4P只是为战术营销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思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内涵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但是,无论是4P还是4C都反映了市场营销组合的本质——企业应站在顾客角度去考虑满足实现交换达成的基本条件,而满足这一条件的根本目的和前提是企业在交换中能获得利益。

二、市场营销组合的模式分析

如果说市场营销组合的第一个重点是认识其本质并不断丰富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有关因素,那么第二个重点就是如何实现这4P策略及其涵盖的复合性因素的组合问题。

尽管市场营销组合四个方面的每一个方面都是实现交换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我们并不能将它们视为并驾齐驱的因素来等同对待。例如,一个质量性能都十分优越的产品,即使企业自己不多做广告宣传也可能因为中间商和消费者的传播而“家喻户晓”,这就是“好酒不怕巷子深”的道理。当然在现代营销中“好酒不怕巷子深”有时并不好用,一是可能产品还不够好,二是单依赖消费者的“病毒营销”传播还达不到企业的销售规模要求,当企业仅仅是一个生产规模不大而产品却十分优越的地方企业或作坊,不需更多广告的“好酒不怕巷子深”经营之道对企业可能就足够了。类似的,如果企业过于偏重4P中的某些策略,如产品策略、促销策略,也常会由于提升成本而使产品价格过高,最终将会为消费者唾弃。因此,重视营销组合各因素的相互关系是有效进行市场营销组合的基础。

另外,由于这四个策略互相影响而不是相互独立的,像“木桶理论”那样机械地理解和运用4P策略在逻辑上是错误的。而单纯或过分考虑某方面策略忽视其他策略也是十分荒谬的。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必须将相互影响的四个营销因素进行有效动态组合,为其搭建一定的系统结构,使四个方面的策略“具有内在一致性,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矛盾”[2]。这就是组合的本质。

三、市场营销策略组合的基本思路

按照“1P+3P”的结构来构建整合的市场营销策略组合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选择和确定主导性策略;二是如何根据主导性策略进行其他策略的决策。

1. 分析营销相关因素

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基础是全面收集和分析影响企业市场营销的相关因素。一般而言,企业应结合企业总体战略和目标市场的要求,重点分析企业资源、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竞争三个方面的有关因素。这样才能使4P组合能尽可能发挥资源优势来吸引消费者需求,并能应对市场竞争。在资源分析方面,企业首先要分析企业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如资金规模、技术优势、管理特长等;其次还要充分认识企业的关系资源,因为现代市场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价值链与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在消费者分析方面必须把握消费者需求的发展趋势,并通过对消费者需求的各个方面就其重要性进行排列,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有关项目的重点,例如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首先看重的是质量性能还是价格?是否重视购买的方便性,消费者是偏重理性购买还是感性购买等等。另外,企业还需要分析竞争者的经营特点和优势。

2. 确定营销组合的主导因素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分析,找出影响消费者需求的重点,分析企业相关资源在满足消费者相关需求项目上是否具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找出影响消费者购买的最重要的几个因素,对应地体现在4P的哪个方面。本着与竞争者尽可能差异化的原则,选择其中的一个作为营销组合的主导性因素。进一步提炼相应的经营理念,使之具有企业经营的战略性意义。沃尔玛根据零售企业的特点,找出价格和服务是吸引消费者以及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将价格和服务,尤其是价格作为企业营销的主导性策略,并据此提炼出“天天平价”的经营理念。有了这样的经营理念,在4P各相关内容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就不会迷失方向,并逐步构建出企业独具个性的经营特色。3M公司则是根据顾客潜在需求不断寻求产品创新来满足顾客需求,而形成了将产品和产品创新作为企业营销的主导性策略的模式。而一些涉及国际营销的企业,由于需要进入特定市场而必须借助中间商的资源常常需要把渠道作为主导性策略,而由于中间商拥有一定的市场资源,这可以帮助企业调整产品、制定适当的价格和促销策略,使企业的营销组合更适合特定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因此常把渠道策略作为主导性策略。

3. 规划主导因素的操作措施

在确定营销主导性策略和企业经营理念以后,企业就可以进一步规划主导性策略的具体内容,使之适应消费者需求。此时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全面分析企业资源,从可行性角度全面调动和调整企业资源,规划出相对完善的主导性策略的具体操作措施。当然值得强调的是这些措施只是初步的规划,在后期整合营销组合的步骤中可能需要对其进行微调。

4. 规划另外的3P策略

明确主导性策略并对其进行初步规划之后,就可以根据主导性策略的特点和要求,规划另外的3P并使之与主导因素相协调。例如许多国产手机厂家依据消费的主流群体是年轻人的特点,将产品策略的款式新颖作为与国外企业竞争的主要措施,进而在价格策略方面采取跟随策略,重点突出根据款式变换的节奏来调整价格的特色;在渠道上采用短渠道来更快地响应市场,以便做到更快地变换款式;在促销上使用年轻人喜爱的明星作为代言人来引起他们的共鸣。

5. 审查和调整市场营销组合的各细节因素

由于营销组合的各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或制约)的关系,在依据主导性策略规划出另外的3P后,还必须全面审查市场营销组合的各细节因素的整体协调性,对不协调的方面进行调整以确保其系统性。

在以上制定营销组合策略的步骤中,有两个基本点特别是值得营销人员注意的:一是营销模式的创新问题,营销模式要尽可能与竞争者有所区别;一是上述步骤在实践中常可能不是线性的,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制定出一套系统整合的营销组合策略。

参考文献

[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8-85.

[2]和君创业深度营销咨询团队.营销模式的误读与求证[J].销售与市场.2005,1:23-25.

组合体组合形式及其形体分析 篇5

大多数机械零件都可以看作是由一些基本形体,这些基本形体组合而成的组合体,这些基本形体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几何体,如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环等,在第四章中已介绍,不再赘述;也可以是不完整的几何体,或是它们的简单组合,如图6—2所示,

为了便于画图、看图和标注尺寸,通常假想把组合体分解成若干基本形体,并弄清各基本形体的形状、组合形式及其相对位置,以使复杂问题简化。一、组合体的形式及其相对位置(一)组合形式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可分为堆叠和挖切两种形式,常见的是这两种形式的综合,如图6—3所示。1、堆叠构成组合体的各种基本形体相互堆积、叠加,如图6—3a所示。2、挖切从较大的基本形体中挖掘出或切割出较小的基本形体,如图6—3b所示。3、综合既有堆叠,又有挖切,如图6—3c所示。(二)组合体表面间的相对位置有下列几种情况:1、平行两平行面有平齐和不平齐之分(1)两表面间不平齐 两表面产不平齐的连接处应有线隔开,如图6—4b所示。(2)两表面间平齐 两表面间平齐的连接处不有线隔开,如图6—5b所示。2、相交相交有截交和贯交之分,且在其相交处画出交线。(1)截交 截交处应画出截交线,如图6—6b所示。(2)贯交 处应画出相贯线,如图6—7b所示。相贯线在不影响真实感的情况下,允许简化。可用圆弧或直线代替非圆曲线,如图6-8所示。用圆弧代替相贯线,适用于两圆柱轴线垂直相交的情况,它是怪大圆柱的半径R为半径,以两圆柱的正视转向轮廓线的交点为圆心,在小圆柱轴线上找出圆心O,再以圆柱心O为圆心,R为半径画弧。应注意当小圆柱与大圆柱相贯时,相贯线向着大加圆柱弯曲(圆弧的凹口朝着小圆柱的顶面),相贯线的起点为两圆柱的正视转向轮廓线正面投影的交点,如图6-8a所示。图6-8b为直线代替相贯线投影的实例。3、相切相切处,一般不应画线,如图6-9a所示。当组合体上两基本形体表面相切时,其相切处是圆滑过渡,无分界线,故不应画线,如图6-9b中底板前端面(平面)与圆柱面(曲面)相切,其顶面在主视图上积聚成直线的末端面应画至切点为止。切点位置由、俯两视图的投影关系确定,相切处无线,图6-9c画法是错误的。曲面与曲面相切,其相切处何时画线(粗实线或虚线),何时不画线,如图6-10所示。分析如下:(1)相切处无轮廓线时,在投影图上不应画出线,如图6-10a、b所示。(2)不存在垂直于投影面的公切面(平面或圆锥面)时,在其投影图上下应画出线,如图6-10c、d所示。(3)存在垂直于投影面的公切面(平面或圆柱面)时,在其投影图上应画出线,如图6-10e、f所示。二、形体分析法由上述可知,假想将组合体分成若干个基本形体,分析它们的形状、组合形式、相对位置及其在某方向上是否对称,在对称方向上有哪些基本形体处于居中位置(在某方向上基本形体自身的对称平面或回转轴线处在同方向上组合体的对称平面或回转轴线上的位置,称为居中位置)。以便于进行画图、看图和标注尺寸,这种分析组合体的思维方法,称为形体分析法。大多数机械零件都可以看作是由一些基本形体,这些基本形体组合而成的组合体,这些基本形体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几何体,如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环等,在第四章中已介绍,不再赘述;也可以是不完整的几何体,或是它们的简单组合,如图6—2所示,为了便于画图、看图和标注尺寸,通常假想把组合体分解成若干基本形体,并弄清各基本形体的形状、组合形式及其相对位置,以使复杂问题简化。一、组合体的形式及其相对位置(一)组合形式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可分为堆叠和挖切两种形式,常见的是这两种形式的综合,如图6—3所示。1、堆叠构成组合体的各种基本形体相互堆积、叠加,如图6—3a所示。2、挖切从较大的基本形体中挖掘出或切割出较小的基本形体,如图6—3b所示。3、综合既有堆叠,又有挖切,如图6—3c所示。(二)组合体表面间的相对位置有下列几种情况:1、平行两平行面有平齐和不平齐之分(1)两表面间不平齐 两表面产不平齐的连接处应有线隔开,如图6—4b所示。(2)两表面间平齐 两表面间平齐的连接处不有线隔开,如图6—5b所示。2、相交相交有截交和贯交之分,且在其相交处画出交线。(1)截交 截交处应画出截交线,如图6—6b所示。(2)贯交 处应画出相贯线,如图6—7b所示。相贯线在不影响真实感的情况下,允许简化。可用圆弧或直线代替非圆曲线,如图6-8所示。用圆弧代替相贯线,适用于两圆柱轴线垂直相交的情况,它是怪大圆柱的半径R为半径,以两圆柱的正视转向轮廓线的交点为圆心,在小圆柱轴线上找出圆心O,再以圆柱心O为圆心,R为半径画弧。应注意当小圆柱与大圆柱相贯时,相贯线向着大加圆柱弯曲(圆弧的凹口朝着小圆柱的顶面),相贯线的起点为两圆柱的正视转向轮廓线正面投影的交点,如图6-8a所示。图6-8b为直线代替相贯线投影的实例。3、相切相切处,一般不应画线,如图6-9a所示。当组合体上两基本形体表面相切时,其相切处是圆滑过渡,无分界线,故不应画线,如图6-9b中底板前端面(平面)与圆柱面(曲面)相切,其顶面在主视图上积聚成直线的末端面应画至切点为止。切点位置由、俯两视图的投影关系确定,相切处无线,图6-9c画法是错误的。曲面与曲面相切,其相切处何时画线(粗实线或虚线),何时不画线,如图6-10所示。分析如下:(1)相切处无轮廓线时,在投影图上不应画出线,如图6-10a、b所示。(2)不存在垂直于投影面的公切面(平面或圆锥面)时,在其投影图上下应画出线,如图6-10c、d所示。(3)存在垂直于投影面的公切面(平面或圆柱面)时,在其投影图上应画出线,如图6-10e、f所示。二、形体分析法由上述可知,假想将组合体分成若干个基本形体,分析它们的形状、组合形式、相对位置及其在某方向上是否对称,在对称方向上有哪些基本形体处于居中位置(在某方向上基本形体自身的对称平面或回转轴线处在同方向上组合体的对称平面或回转轴线上的位置,称为居中位置)。以便于进行画图、看图和标注尺寸,这种分析组合体的思维方法,称为形体分析法。形体分析法是画、看组合体视图以及标注尺寸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在对组合体进行形体分析时,根据实际形状分解为比较简单的形体即可,如图6-11所示的组合体(支座)可假想分解为由①直立空心圆柱、②底版、③肋板、④搭子、⑤水平空心圆柱、⑥扁空心圆柱等组成。可以看出肋板的底面与底板的顶面相接,扁空心圆柱的顶面和直立空心圆柱的底面分别与底板的底、顶面相接,底板的顶面与直立空心圆柱垂直相截,肋板和搭子的侧面与直立空心圆柱相交,底板的前、后侧面与直立空心圆柱相切,水平空心圆柱与直立空心圆柱垂直相交,且两空贯通,但其整体在三个方向上都不具有对称面。

上一篇:村务公开下一篇:肉羊繁殖高新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