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发展

2024-10-04

知识产权发展(共12篇)

知识产权发展 篇1

1知识产权保险的产生背景

在美国, 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中小企业, 都必须购买某些类型的保险以防范不可预期的风险, 许多公司在征求保险经纪人的意见之后购买了普通商业责任保险 (Commercial General Liability Insurance, 简称CGL保险) 。CGL 保险是由一家名为“保险服务事务所” (Insurance Services Office, 简称ISO) 的保险机构拟定, 系美国责任保险中一项独立的、适用范围极其广泛的险种, 诸如人身伤害、有形财产的毁损和广告侵害均在承保范围之列。1986 年ISO进一步修改了CGL 保单, 规定在广告过程中实施的侵犯行为只有属于以下情形时, “广告侵害”险种才为其提供保险: (1) 诽谤个人或组织, 或贬损个人或组织的货物、产品与服务资料的口头或书面传播; (2) 侵犯个人隐私权资料的口头或书面传播; (3) 广告创意或商业运作方式的盗用; (4) 版权、标题或广告语的侵犯。比较这两份保单内容可以发现, 1986年的CGL保单在1973年版的基础上剔除了“侵犯专利权和不正当竞争”, 增加了“广告创意或商业运作方式的盗用”。

从1988 年到1993 年, 在美国保险法领域最有影响的州法院之一的加利福尼亚法院, 将CGL保单项下的“广告侵害”险种解释为可以承保专利侵权案件, Aetna Casualty & Sur. V. Watercloud (Watercloud Ⅰ) 案, John Deere Inc. V. Shamrock Indus.案和Intex Plastics V. United Nat’l Ins.案均证实了这一点。 但从1993 年以来, 加利福尼亚法院在Aetna Casualty &Sur. V. Superior Court (Watercloud Ⅱ) 案中又出尔反尔, 否决了侵犯专利权可以为“广告侵害”险种承保。 加利福尼亚法院认为, 侵犯专利权不可能在广告活动过程中实施:专利权人受到侵害不是因为含有自己发明的侵权产品做了广告, 而是因为侵权人未经同意使用或销售含有专利权人发明的产品, 被控侵权行为和产品的广告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因而侵犯专利权索赔不可能属于“广告侵害”保险范围。从此, Watercloud Ⅱ案完全推翻了以前法院判定CGL保险承保侵犯专利权的法理基础, 以后联邦的多起案件都是依据Watercloud Ⅱ案作出有利于承保人的判决。至此, 这场喧嚣一时的争议似乎已经盖棺定论, 但1996年美国修改专利法, 将TRIPs 协议中的“许诺销售” (offering for sale) 纳入其中, 从而重开被Watercloud Ⅱ案关闭的由CGL“广告侵害”承保侵犯专利权的保险之门。被保险人据此又看到了CGL保险商经济补偿责任增大的曙光, 但不同法院对于专利法修正案对上述争论的影响有不同观点。一些法院认为, CGL “广告侵害”项下的“侵犯版权、广告语或标题”不涵盖“许诺销售”, 从而CGL“广告侵害”不为专利侵权责任提供保险。另一些法院则认为, “许诺销售”属于“盗用广告创意或商业运作方式”的实施手段之一种, 在侵犯专利权是通过“许诺销售”方式实施时, “盗用广告创意或商业运作方式”可以承保由此而导致的专利侵权指控。

2美国知识产权保险的种类

知识产权保险, 顾名思义, 就是以知识产权为保险标的的保险。美国知识产权保险主要分为两大类:知识产权执行保险 (IP Enforcement Insurance) 和知识产权侵权保险 (IP Infringement Insurance) 。前者是针对知识产权招待过程中, 所可能遭遇的阻碍风险而保险的, 后者是针对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风险而保险的。

在这两种保险中, 知识产权侵权保险是较为主要的保险业务, 其发展也较早。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 由于专利诉讼案件逐渐增加, 为了分担知识产权侵权人的风险, 开始有人在当时的保险种类中寻求对专利侵权诉讼的被告提供保障, 也就是通过对既有保单条款的解释, 将专利侵权诉讼纳入保险事故的范畴。但是因为当时既存的保险种类毕竟不是针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为基础设计的, 所以在实务应用上有歪曲保险合同条文文意之嫌, 故被美国法院一一驳回这种曲解文意的法律应用。而众多保险公司却因此看到知识产权保险亦有市场所在, 故开始针对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发展新型的保险合同。由于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以专利侵权居多, 早期的知识产权侵权保险多以针对专利侵权为主设计。迟至后来, 才逐渐发展了其他类型的知识产权侵权保险和知识产权执行保险。

3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截至目前, 我国国内尚没有任何一家保险公司推出知识产权保险。然而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和企业国际化蓬勃发展, 国外企业控告我国企业侵害知识产权有越来越多的倾向, 所以国内企业面临知识产权诉讼案件不断增多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 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在建立无疑可以为国内企业在面临知识产权诉讼时, 减轻诉讼费用上的负担。不过从上述美国知识产权制度实施的得失来看, 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在实务运作上仍有许多问题与障碍有待克服。因此, 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 我国应当吸取美国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发展的经验, 着重于改进其在保费过高以及大企业拖延诉讼削弱保险成效等方面的不足。在保费过高的改进方面, 似可通过适当扩大理赔范围, 充实保险市场, 使数量较大的投保人购买知识产权保险来压低保费;在大企业拖延诉讼的改进方面, 似可通过在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内建立配套的仲裁调解制度, 以弥补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的此点上的不足。

参考文献

[1]高留志.美国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与法制, 2006, (2) .

[2]胡丽君, 郑友德.美国知识产权保险透视[J].世界知识产权, 2003, (4) .

知识产权发展 篇2

知识产权的定义

知识产权,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一般只在有限时间期内有效。各种智力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以及外观设计,都可被认为是某一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据斯坦福大学法学院的Mark Lemley教授,广泛使用该术语“知识产权”是一个在1967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立后出现的,最近几年才变得常见。

知识产权包括哪些权利,也就是说知识产权再如何分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涉及现在各国法律和国际公约的规定。《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1967年)第2条第8项规定:“知识产权”包括下列有关的产权:文学、艺术和科学著作或作品;表演艺术家的演出、唱片或录音片或广播;人类经过努力在各个领域的发明;科学发现;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志和商号名称及标识;以及所有其他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中的智能活动产生的产权。

根据这种规定,可以将知识产权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保护人在文化、产业各方面的智力创作活动为内容的,包括著作权和发明权;第二类是以保护产业活动中的识别标志为内容的,包括商标权、商号权等。前一类又可分为以保护和促进精神文化为主的著作权与以保护和促进物质文化为主的专利权。

但是在实际上,在上述公约之前,1883年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已经有了关于“工业产权”的规定,说:工业产权保护的对象有专利、实用新型、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志、厂商名称、产地标志或原产地名称和制止不正当竞争。所以一般又把知识产权分为著作权与工业产权两大类,在工业产权之下又分专利权、商标权、商号权等。这种分法也有道理。工业产权是涉及“产业”的,著作权则否。

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智能产物应受法律保护的日益增多,知识产权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例如受保护对象又增加了版面设计、计算机软件、专有技术、集成电路等等,而且还在增加。所以知识产权现在是一个尚在扩大中的、一类权利的总称。

关于知识产权,有不少问题有待研究。

1893年,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成立的国际局与据《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成立的国际局联合起来,组成了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联合局。1967年在斯德哥尔摩成立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74年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它的宗旨是通过国际合作与其

他国际组织进行协作,以促进在全世界范围内保护知识产权,以及保证各知识产权同盟间的行政合作。中国已在1980年3月3日参加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同年6月3日成为该组织的正式成员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规定了6种知识产权类型,即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并规定了知识产权的民法保护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也在第七节,以八条的篇幅,确定了知识产权犯罪的有关内容,从而确定了中国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制度。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发明奖励条例》等单行法和行政法规也都对相关的知识产权作了规定。

1994年6月16日《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发表:

白皮书分三部分:

一、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二、中国具有高水平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

三、中国具有完备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体系。

白皮书说,中国政府恪守保护知识产权有关国际公约及双边协定的真诚立场和充分承担国际义务的能力,得到了国际舆论广泛的赞誉和支持,白皮书在结束语指出,世界上总有某些人视而不见中国的发展变化,不顾基本的事实,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妄加评论。对此论调,无需争辩,事实是最好的回答。

主要知识产权法

  1980 年 3 月 3 日,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递交加入书,6 月3 日生效,中国成为该组织正式成员。

1982 年8 月23 日,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1983 年3 月1 日施行,1993 年2 月22 日第一次修订,1993 年7 月1 日施行,2001 年10 月27 日第二次修订,2001 年12 月1 日施行 2002 年 8 月 3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公布,2002 年9 月15 日施行。

1984 年3 月12 日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1985 年4 月 1 日施行,1992 年9 月4 日第一次修订,1993 年1 月1 日施行,2000 年 8 月25 日第二次修订,2001 年 7 月 1 日施行。2008年12月27日第三次修正,2009 年10 月1 日起施行 2001 年 6 月 1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公布,2002 年9 月15 日施行。

1985 年3 月19 日,加入《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

1989 年10 月4 日,加入《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

 

近年来的知识产权法有:  2002 年2 月4 日,《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公布,2002 年4 月1 日施行。  2004 年12 月28 日,《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公布,2005 年3 月1 日施行。2005 年4 月30 日,《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公布,2005 年5 月30 日施行。

知识产权制度的五大阶段

知识产权制度在世界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各类知识产权中的专利、商标和版权的立法时间最早。其历史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萌芽阶段(13世纪至14世纪)这一阶段出现了由封建王室赐予工匠或商人的类似于专利的垄断特权,它为后来知识产权制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2.初创和普遍建立阶段(15世纪至19世纪末)在这个阶段,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版权法和商标法相继诞生,如威尼斯共和国的《专利法》(1474年)、英国的《垄断法》(1623年)、英国的《版权法》(1710年)、法国的《商标法》(1857年)等。19世纪末绝大多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制度(主要指专利制度、商标制度、版权制度)。

3.进一步发展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知识产权制度在这一阶段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纵向发展: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在原有基础上通过不断修订变得更加完善、科学,尤其是随着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如1883年的《巴黎公约》和1886年的《伯尔尼公约》)的建立,各国知识产权制度呈现从“各自为政”、“ 各行其是”到逐步国际化、现代化的特点。在此背景下,各国又签订了数量更多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其数量达数十个之多),使得知识产权保护对象逐步增多,知识产权的种类也有所增加。至1970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成立时,各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已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横向发展:即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资本主义国家外的更多国家得到实行。20世纪后期,社会主义国家开始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也都制定了自己的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等。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广大已经取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民族经济也都实行了专利等知识产权制度。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也开始制定知识产权立法,加入了世界知识产权制度国家的行列。当然,在许多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前苏联和大多数东欧国家实行发明人证书制度和专利制度混合的发明保护制度(即所谓的“双轨制”),规定取得发明人证书后,发明权归国家所有,发明人只取得一定奖励,不能拒绝国家批准的其他人使用该发明。又如部分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实行“ 输入专利”(Patent of Impor tation)和“确认专利”(Patent of Confirmation)等制度,由于这类专利是在外国(原宗主国)有效专利的基础上授予的,本国专利局一经登记即可确认并获得。这种专利制度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实际上并没有建立本国完全独立的专利制度。

4.知识产权制度与贸易挂钩的阶段(20世纪末至今)

随着科技的发展,国际贸易中商品知识、技术含量增加,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为了取得和保持市场优势地位,开始重视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一些国家不仅注意提高本国知识产权立法和执法水平,同时还设法利用国内立法以及签订或修改国际公约和条约来迫使其他国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这一阶段最引人注目的发展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极力推动订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起为世界贸易组织所替代)体系内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TRIPS的诞生,不但进一步扩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对象的范围,而且还提出了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必须达到的最低保护要求,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使得原来差异较大的各国知识产权制度统一到了同一个最低保护标准上,它对今后世界知识产权制度乃至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产权制度发源于欧洲,专利法最先问世,英国1623年的《垄断法规》(The Statute of Monopolies)是近代专利保护制度的起点。继英国之后,美国于1790年、法国于1791 年、荷兰于1817年、德国于1877年、日本于1885年先后颁布了本国的专利法。虽然1618年的英国首先处理了商标侵权纠纷,但最早的商标成文法应当被认为是法国1809年的《备案商标保护法令》。1875年法国又颁布了确立全面注册商标护制度的商标权法。以后,英国于1862年、美国于1870年、德国于1874年先后颁布了注册商标法。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版权法当推英国于1710年颁布的《保护已印刷成册之图书法》,被称为《安娜女王法》。法国在18世纪末颁布了《表演权法》和《作者权法》,使与出版印刷更为密切相联的的专有权逐步成为对作者专有权的保护。以后的大陆法系国家,也都沿用法国作者权法的概念和思路。日本在 1875年和1887年先后颁布了两个《版权条例》,于1898年颁布过《版权法》。1899年日本参加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当年在过去版权立法的基础上颁布了《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的概念来源于 19世纪50年代的法国,而世界上第一部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说为1890年美国的《谢尔曼法》,一说为1896年德国制定的《不正当竞争防止法》。但美国是最早产生现代意义上竞争法的国家,其立法包括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两个方面,除大量判例外,还有《谢尔曼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克莱顿法》和《鲁宾逊-帕特曼法》。英国现代竞争立法相对较晚,但以案例法著称的英国反不正当竞争的规范可以追溯到15世纪,较全面地反不正当竞争法则完成20世纪的中叶,较有代表性的法律有《限制性贸易管理法》、《转售价格法》、《公平交易法》等。1905年德国对《不正当竞争防止法》重新进行了制定,并多次进行了修改。1957年又颁布了《反对限制竞争法》,使德国的反不正当竞

争法体系更加完善,为德国的经济高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日本步德国的后尘,又在二战后受美国的影响,其反不正当竞争立法主要有1933年的《反不正当竞争防止法》,该法以后经过多次修改,1993年曾作了较全面的修改。在此法中具体界定了12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了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除法力度,除高额罚款外,还有刑事制裁。

知识产权国际公约、条约的制定对各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同时这些国际公约本身就又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知识产权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设立和扩展开来。几部主要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的订立及其不断修改、发展史代表了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和历史。当今世界,对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的重视程度几乎已经超过了对知识产权内国法的重视,如果内国法不适合国际公约对知识产权的最低保护标准,还要不断修改内国法。几个主要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几乎把全球的国家和特殊经济区动员起来,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越来越趋于国际化了。因此,把握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就如同掌握了知识产权制度的标准和发展的趋向。研究知识产权制度不能不将几个主要的相关国际公约作为研究的重要课题。真正界定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并称得上完整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当属《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它们覆盖了工业产权和版权等广范的知识产权范围。除此之外,一个世纪以来,在工业产权领域共有15 个国际公约,主要有《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专利合作条约》等。在版权领域共有10个公约,主要有《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保护表演者、录音制品著作者与广播组织公约》等。此外还有《科学发现的国际登记条约》、《保护奥林匹克会徽条约》和《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条约》。在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领域,还有一些地区性公约起着独特的作用,如《专利申请形式要求欧洲公约》、《欧洲专利权授予公约》等。在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的推动下,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不断发展变化,保护范围越来越广,保护水平越来越高,保护标准及违反公约的争端处理机制越来越具体、有效。我国正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程中,《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成为对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和执法最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和执法机制以及知识产权事业正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是在逐步承诺履行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的过程中成熟和完善起来的。甚至回溯到晚清时期的知识产权制度,也不无国际商贸和保护“夷人权利”的烙印。

关于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产生和发展有几种说法,突出代表是“二十年说”和“百年左右说”两种。“二十年说”主要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律的制定

和我国政府奉行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建立行政和司法保护两种机制的事实出发,认为现代的知识产权制度产生于二十年间,“二十年前,中国在知识产权制度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百年左右说”主要从鸦片战争以来我国陆续出现近代工业,并与他国有了较多的接触,于1882年清光绪皇帝批准我国第一件“专利”和第一套专利“法规”起,直到国民政府颁布的专利等“法规”,以及知识产权法律在海峡两岸间的发展,“仅是百年左右的历史而已”。应当说,我国现代化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间建立起来的,这是包括国际知识产权界在内的有目共睹的事实。但说到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沿革、研究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源,不能不追溯到我国近现代史的百年左右的史册,甚至要研究常被人们忌讳提到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在台湾政权知识产权制度。知史可鉴今,今天改革开放和即将进入世贸组织的知识产权的设立,或许可以从我国晚清知识产权保护是从对洋人商标权保护起始中找到一丝丝的轨迹。

反观中国专利发展史,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公元857-841年的西周厉王时代就有“谋欲专利之事”,《国语》有“匹夫专利,尤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的记载。1859年太平天国时期的领导者提出了专利制度的建议,甚至提出发明专利与小发明之分,保护期不同,“器小者赏五年,大者赏十年,益民多者年数加多”。但我国专利保护落实于专利法规之涵义却仅是百年左右的历史而已,加上民国以来国间动荡分裂,使两岸中国人的专利制度相较于美、法、西班牙先后颁布专利法等,起跑较晚且实施中断,这或许就是“四大发明”起源于中国但却未在中国继续发展的主因。我国第一部专利法的雏形应为清“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颁布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后被废除,“惟专利制度仍在各省扎根”。民国第一部专利法的雏形为1911年12月12日由工商部颁布的《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该章程已揭示了“先申请原则”、“权利转让”、“法律责任”等重要理念。1932年颁布的《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以及其实施细则、《奖励工业技术审查委员会规则》等构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也为现行国民党政府专利法框架的基础。1944年5月4日国民党政府经“立法院”第四届第206次会议通过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称为“专利法”的法律。以后虽经多次修改,但都改动不大,唯台湾当局于1994年为配合其产业发展及重返世界贸易组织作了大幅度的修改。

在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就使用了“白兔儿商标”,但谈到商标制度则也晚于西方国家,至晚清时,注册商标的保护始至对外国商标的保护,清政府的第一部商标法是英人於1904年起草的。而在此时我国台湾却被日本占领,实施了50年的日本商标法。1923年北京政府颁布了44条的商标法,同年又颁布37条的实施细则,这是我国第一部付诸实施的商标法。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后对商标法几经修改,除1930年重新颁布商标法外,并无大的改进,直至蒋介石集团迁往台湾。以后为因应台湾岛内工商业的发展,近年来又为“入世”,在有关商标专用权、注册、争议、侵权刑事责任与罚则等方面多有改动

知识产权的历史沿革

随着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的进步,对知识产品的占有、使用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收益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技术的转移、公开势必会使原先的发明创造者丧失竞争优势,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机制,以确保既能维持新技术发明人的技术优势,又能满足社会对该技术的需要,防止技术垄断。于是,知识产权制度中的专利制度率先应运而生。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是专利制度产生的催化剂。以后,在西方国家又产生了著作权制度和商标权制度。迄今为止,经过数百年的洗礼,知识产权制度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保护智力成果和工商业信誉的法律制度。

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中的“Property”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1980年《牛津法律大辞典》解释为“财产权,财产”。严格地讲,这个术语用来指财产所有权,法律规范规定物的所有权转移的情形便是如此。在作为财产所有权的意义上,财产所有权既可以存在于有形财产中,也可以存在于无形财产中。从古罗马法财产限于有形物到无形财产概念的出现,反映了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对财产、财产权认识水平的提高,也为包容知识产权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总体上讲,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新型的财产形态,是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使知识产品创造人对其知识产品的权利意识增强,而且为知识产品的市场流通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科学技术的发展则为知识产品的利用及价值实现提供了必要条件。也就是说,知识产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在法律中作为一种财产权出现的。

19世纪中后期,各国逐渐认识到知识产权在促进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纷纷通过知识产权立法保护知识产权。这堪称知识产权制度上的又一次飞跃。从19世纪末开始,有关知识产权的国际多边公约、地区公约或双边协定纷纷出台,其中1883年签订的巴黎公约和1886年签订的伯尔尼公约成为知识产权领域国际保护制度的基本法律框架。知识产权保护从此呈现国际化的特点,而且知识产权保护和协调的国际化趋势愈来愈明显。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在经济、科学、技术、文化领域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大,知识产权的国际化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知识产权保护从19世纪末进入国际保护阶段,这次飞跃一直延续至今,它使具有严格地域性的知识产权可以通过一定途径获得他国保护而具有国际性。可以说,现代知识产权保护就是以成立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组织和缔结大量国际知识产权公约为特点的。

深化知识产权合作 推动创新发展 篇3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完善知识产权的相关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制环境,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取得积极的成效。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数据显示,在“十一五”期间,我国专利申请大幅增长,专利申请总量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2%,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24%,发明专利申请年受理量稳居世界第三。然而却存在核心发明专利的数量偏少,有效专利不足一半,外观设计专利的比例偏高等问题,这些亟待得到改善。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此次战略合作将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和创造企业创新环境建设起到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韩俊副司长在签署仪式上表示:“今天这一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是合作双方高度重视提高工业行业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管理水平,共同合作开展知识产权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及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一项有益探索。知识产权中心和英特尔公司均是各自行业里的先行者,希望合作对方进一步密切联系,真诚合作,达到优势互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也为双方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和平台。”英特尔中国执行董事戈峻表示:“今天和知识产权中心签署战略协议是英特尔支持中国知识产权不断发展的又一举措。希望双方通过共同研究知识产权和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实际问题,共同营建有利于工业领域创新发展的交流合作平台,达到缔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和企业创新环境,提高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目标,继而更好地推动社会创新。”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武器,知识产权将成为企业发展,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英特尔公司一直关注和支持中国知识产权进程,并积极参与其中。2008年,为了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号召,英特尔公司积极与工信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及其它企业合作,发起“331知识产权培训项目”,目标是在3年内对国内1000个企业,尤其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培训,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该培训于去年提前一年圆满完成目标,在北京、青岛、大连、重庆和福州等地成功举办6期,1100余名中小企业代表参加了培训。

解析发展我国知识产权循环经济 篇4

1.1 知识产权循环经济涵义

知识产权循环经济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由自主创新主体创造知识产权, 形成创新产品, 并在拓展市场、不断循环创新的过程中, 形成品牌产品, 从而推动市场循环发展的经济活动方式或经济发展过程。由定义可知, 市场需求是促进知识产权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 产品的创新活动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拓展市场是经济发展的目标, 品牌产品则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确保长远发展的支撑要素。

1.2 知识产权循环经济的理论支撑

二元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 主要是指以线性式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 (资源→产品→废弃) , 和以循环式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 (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 。这两种经济发展方式均是以有形物质资源作为要素, 而没有考虑到无形非物质资源, 如知识产权等要素。所以, 传统的循环经济在不改变本质要素的情况下, 很难推动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循环经济要以无形的知识产权资源和市场需求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这种核心要素是现代知识经济发展的产物, 在循环运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数量和质量, 并再将其回馈于知识经济的发展, 形成循环往复的经济发展形式, 即市场需求→知识产权→创新产品→市场拓展→循环创新→品牌产品→市场需求。这种模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循环运行一次会使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循环高度。

1.3 知识产权循环经济的特点

与二元经济发展方式相比, 知识产权循环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 支撑要素不同。线性式经济和循环式经济的发展强调以自然物质资源和再生物质资源作为支撑要素, 而知识产权循环经济强调以非物质形态的知识产权和市场需求资源作为经济发展要素;

其二, 质量不同。线性式经济和循环式经济是属于粗放型经济方式, 而知识产权循环经济是集约型经济方式, 能够完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其三, 绩效不同。线性式经济和循环式经济的发展以消耗社会物质资源存量为动力, 以获取经济的增量。而知识产权循环经济发展主要以人们的技术、智慧、信息、经验、文化艺术创作作为非物质资源创造形成的有市场价值的知识产权为动力, 以此获取经济增量。由此可以看出, 后者的经济绩效明显大于前者;

其四, 成本不同。线性式经济以物质资源消耗为发展理念, 循环式经济以物质资源减量消耗为发展理念, 但是随着有限资源的无限递减, 经济发展成本必然会明显增加, 进而容易引发经济发展衰退。而知识产权循环经济发展方式以非物质资源增量型为发展理念, 随着社会知识产权财富的不断增多, 势必会促使经济成本的持续下降;

其五, 竞争力不同。线性式经济和循环式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不足, 很难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 但是知识产权循环经济能够顺应经济发展潮流, 成为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源动力。

2 发展我国知识产权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2.1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需要

2008年11月, 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知识产权城市发展市长论坛上指出:“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 将倒逼我国加速自主创新, 加快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在金融危机的影响, 致使我国大部分企业深受其害, 但是一些地区和企业仍可以逆流而上, 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企业拥有良好的知识产权制度环境, 并且培育了大批自主品牌的产品, 形成了强大核心竞争力, 这些企业在面对金融危机时, 使得生产经营业绩不降反升, 充分证明了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大力发展知识产权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2.2 实施我国三大战略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全球正进入一个技术创新高新化、知识创新产权化、经济发展资本化的新时代。国家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并列, 使其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三大发展战略。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 就必须建立知识产权循环经济发展方式, 促使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根本性转变, 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2.3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经统计表明, 我国当前科技进步贡献率不足40%, 科技研发投入仅占GDP的1.4%, 对外技术依赖大于50%, 专利数量约为世界总量的1%。以我国综合实力较强的江苏省为例, 其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9%, 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为65%。而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 技术依存度仅为30%左右。相比之下, 即使是我国综合实力较强的江苏省, 其自主创新能力也较弱。因此, 为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必须重视知识产权的研发, 促进知识经济循环发展。

3 发展我国知识产权循环经济的策略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我国应当建立健全有关知识产权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 在我国已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基础上, 对无形的非物质资源的循环发展进行规制, 从而推动我国知识产权循环经济的规范化发展,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此外, 国家还应当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对涉及到知识产权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设立重大专项, 对发展重点进行统筹布局, 搞好限期内发展规划, 确保知识产权循环经济有序发展。同时, 国家还要重视对企业的微观布局, 帮助其进行整体规划和战略发展规划, 杜绝出现弄虚作假等不良行为, 将促进经济科学发展的举措落实到实处。

3.2 变革企业生产经营要素

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条件下, 企业主要以有形的物质资源要素作为生产经营的主体要素, 在市场竞争中也是在比拼物资资源总量和利用效率, 不利于企业长远持续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下, 要求企业在重视物质资源进行生产经营的同时, 还要重视知识产权和市场需求这两个核心要素, 对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进行整合, 形成“知识产权+市场+资本”的经营发展模式, 以企业的知识经济发展带动知识产权创造活动, 促进我国知识产权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以知识产权引领经济发展, 转变传统的物质资源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发展经济, 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为此, 我国也将知识产权提升到了国家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的高度。基于此点, 本文在介绍知识产权循环经济及其必要性的基础上, 对发展我国知识产权循环经济的措施进行解析。

关键词:知识产权,循环经济,品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铜柱, 储江伟, 崔鹏飞, 等.汽车产品再制造汇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3) .[1]张铜柱, 储江伟, 崔鹏飞, 等.汽车产品再制造汇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3) .

[2]潘瑾, 陈晓春.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方法与途径探讨[J].知识产权, 2006 (2) .[2]潘瑾, 陈晓春.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方法与途径探讨[J].知识产权, 2006 (2) .

[3]邢蓉, 刘云.北京市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评价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6) .[3]邢蓉, 刘云.北京市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评价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6) .

[4]蒋继穆.有色金属工业要走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1 (12) .[4]蒋继穆.有色金属工业要走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1 (12) .

企业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篇5

发布时间:2013年1月9日

知识产权概述、知识产权与企业

从法律角度而言,知识产权是指民事主体对其创造性的智力成果依法所享有的专有权 ①,即是一种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并且具有专有性和地域性。这项权利的取得也必须经过法律直接确认。一般来说,知识产权可分为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版权两大类。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主要是工业产权,企业可以通过申请专利权来保护自己的科技成果不受侵犯,同时通过专利许可的方式来扩大财源。众所周知,美国的微软公司很大一部分收入是靠收取专利技术许可费获得的,由于其知识产权的垄断地位,美国政府也不得不下令对其进行分拆。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研究本行也及相关行业专利的状态来制定本企业技术、经营投资等发展战略目标以求得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另外,企业也可通过法律对商标权的保护,打击假冒本企业的伪劣商品、保护市场;对本企业商标权进行使用许可,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收入。

• 目前国内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态度

目前,中国国内企业对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权的态度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企业为特别注重发展本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将对知识产权的研究与发展纳入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甚至制定企业的专利发展战略,并将该战略作为经营决策的依据。通常这类企业有两种极端,一种是本身比较重视知识产权的作用,并从中获得大量利益。另一种企业恰好与前一种相反,这些企业往往因不重视知识产权而遭受过重大损失,惨痛的教训使这些企业深刻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因此纷纷制定了自身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第二类企业为对知识产权不够重视的企业。这类企业既没有从知识产权中尝到过甜头亦没有因知识产权遭受过巨大损失,领导集团的认知能力、知识更新较差,因此对此并不感兴趣,其发展也必将受到限制。

第三类企业为极不重视甚至及不尊重知识产权的企业,这类企业仿制他人的产品,看市场上产品热销就跟风做什么,质量不能保证不说还坑害消费者。这类企业虽然能短期获取利益,但也是知识产权所有权人及政府部门用法律维护权利的对象,最终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

企业不重视知识产权的带来的后果

中国大多数工业企业走的是仿制之路,仿制就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稍不注意就会发生侵权。另外在技术开发方面也不注意分析专利成果,往往造成重复开发、浪费开发资源。即使研发出新的技术,却怠于申请专利保护,最后是丧失专利权,反倒被专利权享有人先申请禁止使用该专利技术。例如,中国是最早发明 DVD的国家,发明人却没有申请专利保护,结果被国外的知名企业抢先申请专利权。等到中国的DVD生产初具规模,日立、松下、三菱电机、AOL时代华纳、东芝、JVC 6大技术开发商(简称6C)结成专利保护联盟给中国的DVD生产商下了最后通牒,声称中国的DVD生产商如不支付给他们每台20美元的专利使用费,就将中国的生产企业告上法庭。当时国内的DVD平均市场售价才90美元,扣除经销利润、零售税收及流通费税,生产商的实际所得不会超过80美元,如果再把每台20美元的专利使用费打入成本,中国的DVD制造商只好喝西北风去。

• 中国入世与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加入 WTO后,国际市场竞争的关键不再是关税壁垒,而是知识产权壁垒、技术标准壁垒。能否加快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知识或智力资源的占有;而要占有知识和智力资源,最根本的是依法取得高新技术的知识产权,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而中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掌握运用的知识产权能力和水平不高。① 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中,国外发明专利申请量远远高于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一些我国本应取得专利保护的重大发明没有能够取得专利权。② 我国企业到国外申请的专利更是微乎其微。③ 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原地与非职务发明申请。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低,又不重视运用专利制度进行保护,使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空间进一步受到压缩。如果中国的企业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尽快提高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那么中国企业不仅不能成功走出国门,占领国际市场,就连国内市场都保不住。• 企业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发展自身

• 将知识产权的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主动力。

• 学习、利用专利法及相关国际规则为企业发展服务。

1)在企业投资、合作方面

对要进行投资或合作的企业进行专利检索,通过分析该企业的专利分布、权属状况及其他知识产权情况充分评估其无形资产、核心技术以权衡与该企业投资、合作能否受到实效。

2)在技术开发方面

首先,企业应该在对开发项目预研究时进行专利检索,防止重复研究开发,并确定研发方向。其次,应当积极与科研能力强的单位或个人合作,在最短时间内对来自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改进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此外,思想观念要放活,对那些已经获得专利保护的先进产品技术可以作二次开发,在无法对其核心技术进行改进时,在其外围、不重要的地方进行改进,并把改进部分申请专利。最后还要注意已经超过保护期的专利有没有可用之处,如有可用之处稍作修改便申请专利。

3)专利申请方面

对于确定需要专利保护的新产品、技术,应尽早积极的向国内外申请专利,以便获得最大范围的保护,并通过知识产权保护而保护市场;如不及时保护知识产权成果,则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将在他人的剽窃中付之东流。如海尔公司不仅申请国内专利,还申请了外国的专利保护,所以海尔发明的小神童洗衣机几乎没有被仿制的麻烦,同时也保护了本企业的国内外广阔的市场。

4)专利防御战略方面

① 集中攻关,重点突破

② 抢先申请,占领技术阵地

③ 收集证据,请求宣告专利无效

④ 绕过对方专利,避免侵权(在生产开发与专利产品类似的产品时,采用避开专利保护内容的方案。)

⑤ 利用专利,争取实施许可和再转让

⑥ 在可能侵权的情况下,及时向包括国家知识产权部门在内的各相关政府寻求适当的解决办法。

• 理想的企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构建模式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知识产权并不意味着仅仅是查查专利、申请专利,企业要想得到持续良性的发展,就要制定出一套适合本企业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充分考虑知识产权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通过对专利信息、知识产权信息的研究和分析,深刻把握新形势下的竞争格局与发展态势,并把它们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企业欲建立知识产权发展战略,首先必须建立一个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并配备专门的、了解企业和行业技术状态、拥有良好的知识产权素质及法律素质的高级管理人员。其次,必须融合知识产权与经营管理,将知识产权部门在企业组织架构中摆在适当的位置。知识产权部门在企业组织架构中所处的位置应该既能比较直接的了解企业最高决策的意图,又能与企业研发部门与生产经营活动距离较贴近,有利于发挥对各方面的参谋与服务作用。企业的各个相关部门也应该与知识产权部门密切配合,形成贯彻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综合管理体系。目前国内的部分企业已经开始重视企业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如中兴通讯、华为等知名的高科技企业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产权部门,这些企业每年申请专利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深圳的富士康集团的智慧资本战略更将知识产权与安全性策略、人事管理、市场信息获取、经营决策、技术开发相结合,将知识产权与企业经营管理融为一体。

下面笔者将尝试构建企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粗略的理想模式供大家参考。

首先企业的知识产权部门通过检索专利或其他知识产权的状况,配合市场信息,技术开发部门的立项建议提出本企业的研究课题,知识产权部门对该课题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分析、法律分析、经济分析,确定企业的年度发展计划草案。最高管理层进行讨论决策后,有企业发展部门正式下达本年度企业发展计划。

接下来,根据正式的企业发展计划,知识产权部门配合各个部门开始展开工作,为各个部门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知识产权问题提供帮助。技术开发部门依计划进行自主开发或引进先进技术对外资进行消化吸收。企业发展部门同知识产权部门合作依计划落实本年度的企业合作、资本运作项目。人事管理部门与各部门配合落实企业的人才招收、解聘、培训计划并同知识产权部门合作解决好本企业因人员流动产生的技术秘密安全问题。

技术开发部门完成计划后,知识产权部门配合技术评估部门对新技术成果进行考察验收,并通过国内外专利保护方式或其他知识产权保护方式申报权利,如发生其他企业抢先申请等情形,视情况收集相关证据申请宣告他企业专利无效或用其他方法保护智力成果。市场部门在市场开发、销售中遇到本企业的成果被其他企业侵权,应同知识产权部门协作,收集证据,警告对方要求停止侵权并赔偿或提起诉讼维护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部门还可就市场部门或企业发展计划部门与他企业技术使用本企业技术的技术使用费方面提供协助。

最后知识产权部门再收集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知识产权分析,提供计划草案,实现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知识产权: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 篇6

加快知识产权发展对烟台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也是烟台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靠自主创新,核心是知识产权。

发展知识产权是优化产业结构的迫切需要。在后金融危机的时代,各国在调整产业政策的同时,越来越将知识产权作为优化结构、鼓励创新,摆脱危机、突破困境的重要手段。我国依靠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之路已越走越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日益抬头。跨国公司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把加工、制造等附加值低的业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通过强化知识产权对产业链的控制,获取产业绝大部分利润,掌控着行业的话语权。当前,烟台市面临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巨大压力,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转变,对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提出更高更紧迫的期盼。为此,必须密切跟踪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打造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品牌、产业,引导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延伸。烟台市轮胎行业的快速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应对中美轮胎“特保案”中,烟台市玲珑橡胶集团年申请专利过百件, 并以专利为核心,加强在技术标准领域的话语权,参与制定6项标准被列为国家和行业标准,通过运用知识产权,巩固和扩大自身全球产业价值链上游领导地位和高额利润率的层次,保住海外市场的份额。

发展知识产权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当前企业创新层次低、高端发明少是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知识产权作为激励创新的动力机制,具有强大的整合集聚功能。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通过依法保护创新者合法权益激发创新热情。另一方面,积极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可以加速全球创新要素的聚集。作为重要的知识资源,目前全球授权专利总量有5000多万件,其中在我国有效的只有70多万件,其余的或因未在我国申请,或因已过有效期,不受我国法律保护,在法律状态上属于“公知”并可“公用”的技术,可供企业免费使用。这些技术信息资源,相当一部分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和良好的国内市场前景。合理利用“公知公用”技术,加速这些创新资源的聚集,对于创新能力仍比较薄弱的我市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讲,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创新起点,而且可以减少研究经费,节省研发时间。

发展知识产权是提升对外开放层次的迫切需要。烟台作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烟台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701.8亿元,位居中国城市第20位,山东第2位。知识产权在推动招商引资、树立对外开放形象、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烟台正走在向国际化城市迈进的征程上,需要有更加开放的胆略和气度,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为引进全球知识资源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切实增强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努力实现“走出去”的目标。

烟台市在发展知识产权推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任务

知识产权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一个城市的发展活力关键在于知识产权的创新力。烟台市在运用知识产权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先进城市相比、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知识产权工作体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应用与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知识产权的资源配置与产业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运用知识产权,提高城市经济运行质量,任重而道远。

强化政策导向,引领经济发展。切实将知识产权纳入城市经济发展的大局统筹考虑,在制定出台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创投融资、科技进步、吸引人才等政策中,要充分体现知识产权在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特别审议机制,对政府投资或支持的涉及知识产权的重大项目,实行知识产权评估和审核,防范重复研发、盲目引进、无效投入、创新成果流失或可能发生的知识产权侵权等问题;建立和完善促进专利科技产业化的金融、财政、税收和政府采购的扶持政策,设立专利技术产业化专项基金,支持重大高新技术领域专利技术及中小企业专利技术产业化;设立专利奖、重大发明奖等,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给予奖励,营造激励发明创造的良好氛围;科学制定“烟台市知识产权十二五规划”,协调知识产权与经济、社会、文化同步发展。

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鼓励引导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发挥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推动作用。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点行业,组织重大专利技术联合攻关,努力获取一批促进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关键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增强传统产业发展后劲,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加大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技术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卡通动漫等知识主导型产业,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形成新的产业链和经济增长极;培育和扶持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知识产权产业化基地,搭建包括信息检索、技术评估、产权交易、运用实施等功能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专利孵化基地,推动知识产权技术转化实施。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协会、专利代理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在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知识产权法律援助制度;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强化部门间的定期沟通和重大案件会商、通报制度,形成联合执法协调机制和纠纷快速解决机制;坚决打击假冒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对恶意侵权、重复侵权等案件的打击力度,集中力量查处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侵权案件。开展各类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加强对重点行业、领域和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企业发展 篇7

“沈冶机械”全面推行现代化管理和技术创新战略, 根据经营战略及知识产权战略, 不断的开拓和占领国内和国际市场,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申报专利177项, 其中发明专利22项, 先后获得辽宁省专利保护“双百工程”实施工作先进集体、沈阳市企事业单位专利大户、铁西区专利申报突出贡献奖、辽宁省知识产权局“兴业强企”工程示范试点单位、第四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2010年公司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认为“第二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这些荣誉的取得, 得益于“沈冶机械”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管理。

1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保护企业市场利益

公司十分重视知识产权工作, 积极实施专利战略, 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公司技术进步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 制定了《专利管理工作的规划》、《专利计划和管理制度》《专利工作管理办法》, 并加大专利法等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 使“沈冶机械”上下形成了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建立健全科研创新机制, 激励企业创新发展, 根据与专利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及激励机制, 在企业内部实施专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考核评价机制、资金保障体系;利用有效知识产权信息。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仅独立运行, 还与其他管理制度相互衔接与配套, 如技术创新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中涉及与知识产权相关的部分都在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思想下统一起来。

2 重视知识产权工作, 运用专利策略开拓和占领市场

坚持知识产权与科技管理相结合,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公司始终坚持把专利工作纳入技术创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以增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增强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 对于公司的研发攻关项目, 在立项时必须进行知识产权状况查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要求科研人员及时将科技创新工作中需要保护的东西提前保护起来;在项目结题时, 将申报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数量作为项目验收的一项重要指标, 使知识产权贯穿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在专利管理方面, 逐年增加专项工作经费, 对专利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实施奖励;设立专利产业化科技项目, 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专利技术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以实现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机结合。“沈冶机械”合理运用知识产权战略,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 公司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隔膜泵、制铝设备依靠自有专利技术, 改变了国外企业独占市场的局面, 国内市场占有率90%以上。

3 引导和激励员工积极创新, 并及时对创新成果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以最大限度取得市场利益

“沈冶机械”在日常的科技创新活动中, 将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同步抓, 建立健全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形成了一套合理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根据“沈冶机械”知识产权发展的趋势, 制定了专利“三级审查制度”、“专利奖励制度”, 严把专利质量关、激励员工的创新热情, 成为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的成功模式, 使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卓有成效, 2009年12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第四批全国企事业专利工作试点单位”。

为了鼓励科技人员发明创造, 促进科技人员申报专利, 使公司的智力成果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受到保护, 公司推出专利奖励办法, 对授权的专利及时给予奖励, 近几年奖励发明人员100余万元, 同时把申报专利作为考核科技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 通过经济杠杆促进技术创新和专利申报工作, 使专利申报和管理工作在良性循环的条件下顺利开展。

4 以技术优势维护市场优势, 公司专利技术转化与产业化取得新进展

依靠科技创新, 以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已成为各单位领导的工作重点;“沈冶机械”近年来科技投入逐年增加, 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取得了一批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成果。公司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按照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素控制, 依托核心专利技术120项, 已投产15种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5 建立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公司设有情报咨询机构, 有专人负责专利检索和信息收集工作。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和辽宁省沈阳市为支持地方兴业强企示范单位筹建的专利展示交易中心网站数据库, 进行专利文献的检索。通过检索分析对产品市场发展、行业技术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在做好市场调查、技术前景分析的基础上, 明确科研立项目标, 缩短研发时间, 通过专利检索避免重复申报而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以及发生权属纠纷。知识产权信息让公司了解和掌握市场动态, 及时捕捉商机, 知识产权信息为公司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公司设有知识产权法律顾问咨询服务机构, 向公司技术部门提供知识产权法律政策咨询服务和专利维权服务, 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6 坚持知识产权培训与宣传制度

坚持宣传与培训相结合, 提高企业员工知识产权意识。近年来, 我们坚持“宣传与培训相结合”的工作思路, 切实加强对《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辽宁省专利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强化知识产权培训工作。围绕国内外形势, 突出针对性;围绕专利技术产业化, 突出时效性;围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突出实用性;分层次、分渠道地开展宣传培训, 不断提高职工的知识产权意识。

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知识产权日益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发展、克敌制胜的工具和利器之一, 知识产权管理策略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企业必须正确、灵活运用知识产权管理策略, 保护今天的市场, 抢占明天的市场, 让知识产权引领企业快跑, 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高新技术发展、市场竞争的锐利工具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经验, 完善企业高新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已成为企业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发展趋势, 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知识产权的发展 篇8

一、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特性

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字面含义为“智力财产权”。它是从法律上确认和保护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中从事智力活动而创造的精神财富, 以及智力成果依法享有权力的总称。信息资源是一种经济资源, 因为它一样具有稀缺性和效用性。其生产过程需要个人以至社会物力与智力的大量投入, 知识作品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创造、连续的劳动才能实现。另外信息资源创作者也存在数量稀缺, 稀缺性使得生产的成本高昂。而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是它区别于其他资源的主要特征, 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的利用表现为占有于消耗, 即具有惟一性和排他性, 但信息资源在占有和使用上表现为非专有性与非排他性, 个人对它的使用并不影响他人的使用, 那么准许最大限度地接近信息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 信息资源的使用存在非损耗性, 使用和消费不会使信息资源产品减少, 反而可能扩张社会的信息、知识产品的总量, 有利于增进社会无形资源的总量。

从信息资源主要特性可以看到,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体现了公众的要求与利益。另一方面, 信息资源具有使用价值, 而其生产存在潜在的、无限大的规模经济, 也极易出现大规模复制。因此虽然信息资源供他人使用的边际成本为零或接近于零, 但是他人的使用行为可能会减少权利人的获利。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 个人的创作成本与价值将得不到补偿, 导致投资、创新的热情受到打击, 使得信息资源生产数量大大减少, 不利于公共利益。

二、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的扩张发展

网络技术为信息资源的传播带来了新的革命, 面对这一新的技术变革, 知识产权有不断扩张的趋势。著作权扩张在知识产权的扩张中显得最突出, 它从原来主要对复制权的保护扩大到现代技术发展条件下利用作品的各种权利, 从而挤压了合理适用的适用范围。由于复制在数字技术下变得简单、快捷、不易控制, 网络条件下, 复制费用低至趋于零, 复制品可以被无限制地产生, 边际成本趋近于零, 每个使用者都可能成为潜在的侵权人, 出版商大规模复制的成本优越性无法体现, 版权人与出版商的权利和利益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新技术下知识产权扩张有其存在的必然。在国际上, 全球知识产权实在法都有向权利人倾斜的趋势, 例如:在TRIPs协议和《WIPO版权条约》, 以及《协调欧盟信息社会版权与相关权特定方面的指令》均有体现。

三、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的制衡

数字环境下出于达到版权保护的效果, 知识产权扩张有其缘由与存在的必然, 但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的扩张必然挤压了公共利益的空间, 不利于知识产权的良性发展。知识产权依靠法律制度使知识产权独占化, 但也牺牲其他生产了同样知识产品的劳动者应该享有的部分权利。因此法律要对权利人的权利做出一定限制, 来平衡各方利益。在实际中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应从利益平衡出发, 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知识产权与公共利益的协调。传统知识产权法对权利的平衡机制通过内部限制来实现, 随着平衡被打破, 知识产权法的公共领域已经被削弱, 如在Michelin Man案中, 加拿大联邦法院对合理使用的原则做了很狭窄的解释。因此有必要在专门的知识产权法律中完善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制度, 在现有相关法律原则、制度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细化有关知识产权滥用的条款。但为了完善知识产权的限制, 还应该借助知识产权法制度外的平衡机制, 建立起基本的反垄断法律制度, 可适用于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垄断, 以便更好地限制竞争行为。当权利人知识产权的滥用而导致对正常的市场竞争造成了威胁与危害时, 通过反垄断法可对其予以禁止。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逐步消失, 市场全面开放, 我国企业正走向世界, 面临的国际竞争形式也越来越严重。加强知识产权建设的重要意义勿庸置疑, 知识经济时代应鼓励知识产权创造.促进知识产权利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1]阿尔温·托夫勒著刘炳章译:力量的转移.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6:107~110

[2]陈传夫:解决网络与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问题应坚持什么立场.图书情报工作, 2002, 12:15~19

知识产权发展 篇9

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国的中部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的科技创新事业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呈现出好的发展趋势、态势和气势,在转方式、调结构、创优势、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我省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科技与与经济的结合不够紧密、创新人才还比较欠缺,知识产权作为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重要要素,还存在着管理体系非常薄弱、知识产权工作投入不足、知识产权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强省建设的关键一年。我们要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领悟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刻认识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创新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科学谋划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新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指出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作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总书记提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点,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的战略支撑作用提供了路线图。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于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日前,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就是向全省上下传达必须高度重视、切实抓好科技创新的强烈信号,吹响经济新常态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号角。这次会议召开的重大背景,一是发展进入新阶段,当前正在进入发展动力转换、更加突出依赖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时期,中央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系列意见等;二是科技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新阶段发展问题的主要症结在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中央出台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三是新老五年规划交替关口,中央出台了“十三五”规划建议方案,创新位居“十三五”规划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突出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

会议的实质概括起来就是,实施“一个战略”,突出“一个核心”,强化“三大举措”,发挥“一个作用”,推动“一个转换”。实施“一个战略”就是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全省的优先战略,突出“一个核心”就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强化“三大举措”就是以现代创新体系支撑创新型大省建设、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以坚强组织领导确保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发挥“一个作用”就是着力发挥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基础、关键和引领作用,推动“一个转换”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根本转换。

——增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责任感、紧迫感。河南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动力转换,迫切需要创新驱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创新驱动;培育竞争新优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迫切需要创新驱动;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创新驱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事关河南前途命运。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是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确立的国家重大战略。我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于动力转换过程中,增长速度正在换挡但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结构正在优化但调整阵痛显现,发展传统优势减弱消失而新的支撑力量尚在形成之中。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均表明,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可以驱动经济增长。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稳定持久动力,保持经济较高速度增长,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供给侧方面,我省存在产能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工业产品层次总体偏低、全要素生产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等问题,必须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眼”,以科技创新推进供给创新,引导资源要素向创新领域流动,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我省抢抓“互联网+”、航空经济等发展机遇,大力推进航空港实验区建设,加快航空枢纽和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建设,积极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成为我省发展和对外开放最为靓丽的名片,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了一定先机。我们必须坚持以创新驱动“一招上水平”,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先机、掌握主动。

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资源的需求和环境容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解决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关键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在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积极研发和采用节能减排的新技术新工艺。我们必须加快转变观念,更多依靠科技创新破解资源环境约束,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创新的动力活力。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创新要素更具有开放性、流动性,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由于历史原因,我省科教底子薄弱,工业结构偏重,农业特色突出,在创新驱动发展的今天,通过科技创新的开放合作大力提升创新竞争力尤为重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要把与国家部委的合作不断拓展,更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家创新资源,支持服务河南创新发展,还要务实开展与国内外高水平创新主体的合作,鼓励本土企业、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大型央企、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合作,突破技术瓶颈,提高创新能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扩大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科技合作。同时,在国内外合作过程中,不仅要借鉴他们的技术创新成果,更要学习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系统的创新政策,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我省特别是创新发展载体建设特色专业科技园区。

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更需要体制机制等“软件”保障。目前,我省创新动力不足、效率不高、与产业对接不够、成果转化不畅的问题依然存在,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让创新驱动的引擎全速发动起来。这就需要完善评价导向机制;推动科技创新,首要的是解决科研与实践“两张皮”问题,形成促使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正确导向。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必须加强统筹协调,推动政、产、学、研、用、资、介多方深度融合,形成各方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完善成果转化机制;要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激励,把成果转化应用前景作为政府资金支持的重要依据,把成果转化应用效果作为政府奖励的重要标准,把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纳入研发机构和高校绩效考评,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助推器”。完善金融支持机制;在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但创新投资方兴未艾的大环境下,我们要因势利导,开启金融+科技“双轮驱动”,发挥金融创新对科技创新的助推作用,为科技创新插上金融的翅膀。完善政府服务机制;要加快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更加注重抓宏观、抓战略、抓前瞻、抓基础、抓环境、抓监督,更加注重面向各类创新主体的服务,更加注重向创新链前后端延伸,更好地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

——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紧扣发展主题,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任务部署,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全省的优先战略,坚持市场导向、集聚资源、人才为先、重点突破,完善创新载体平台,发展壮大创新主体和人才队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现代创新体系支撑创新型大省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根本转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为此,我省要坚持紧扣发展,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提升经济竞争力这个核心,把创新成果落实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要立足当前产业发展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必须紧紧扭住推动产业发展这一关键,绘制产业技术路线图,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推动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现代农业大省和网络经济大省建设。在制造业方面,要围绕突破制约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关键技术和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打通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循环经济加工产业链,加快制造业向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升级。在服务业方面,要围绕打造中西部服务业高地,加强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的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商贸、交通等传统服务业。在现代农业方面,要围绕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和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在中低产田改造、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综合丰产、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等方面加强攻关研究,提升种植业、畜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水平。

作为发展中省份,河南要坚持顺应发展趋势和立足发展阶段相结合,既注重技术本身的领先,又注重创新的市场价值取向,努力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要把握好重点与全面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围绕制约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共性关键技术集中力量攻关,又要注意引领未来、加强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储备;把握好骨干和群体的关系,既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又关注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萌生和发展,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自主创新。

此外,我省要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创新主体是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要通过政策的引导和资金的支持,提升各类主体创新能力。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要激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活力;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新驱动必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当前我省已经进入创新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亟需培养引进大量人才。要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深入推进人才强省战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机制,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主要措施包括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需求集聚人才;完善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制度和政策;培养技能型人才。

——加强知识产权工作,落实创新驱动发展。通过推动设立专利奖、专项运营基金等相关政策措施,着力提升了河南省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进一步开展专利侵权假冒查处等专项行动,严格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创新环境良好。继续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试点省相关工作,推动国家在我省布局的重点知识产权项目建设,服务经济发展。

2015年我省的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波澜壮阔,工作成果极为丰硕,成效显著,令人振奋。知识产权工作年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再创新高;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更加高效;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有效提升;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初步创建成功。这些都为我省立足发展大局和长远谋划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创新引领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和增强创新活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讲的创新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理论创新提供“脑动力”,是创新活动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源;制度创新提供“原动力”,是激发创新活力的关键;科技创新提供“主动力”,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文化创新提供“软实力”,是创新活动的不竭精神动力。创新是从科学到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最终进入市场实现更大价值的完整创新链条,我们搞的电子商务、E贸易试点、郑欧班列等也是创新。因此,我们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着力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促进科技创新与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全面融合,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释放巨大的发展潜能

古代中国知识产权思想的发展分析 篇10

关键词:知识产权,古代中国,保护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提出, 知识产权的制度构建和保护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设, 在初始阶段就展示出了面向世界、面向国际保护水平的高起点。中国知识产权立法速度之快, 也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不是很健全, 有很多不足之处。回望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 不难看出知识产权思想在中国古代就已有萌芽, 只是受到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未形成一种法律制度确定下来。学古通今, 分析研究中国古代的知识产权思想, 可以对我国现代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的完善作出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我国古代存在知识产权思想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 (J.Needham 1900-1995) 在1954年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近代以前的十四个世纪里, 中国对于自然现象的认识和用以造福人类的知识和技术远胜欧洲, 但是为什么在近代科学, 经得起世界考验并得到普遍赞扬的伽利略、哈维、维萨笛斯、格斯纳、牛顿的思想都产生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 而在中国或亚洲任何其他地方没有发展起来?这一问题随后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对于这一难题, 科技界、经济界、教育界等国内外的学者从各种角度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 法律界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最近, 有部分学者开始从法律角度研究这一问题, 对于我国知识产权法制史来说, 这也是有研究必要的。

中国古代的知识产权保护确实存在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郑成思教授, 在其2003年出版的《知识产权论》一书中, 就有关知识产权的起源, 作者明确指出在中国古代即存在各种形式的知识产权, 认为国家对观念的控制并不一定就不能产生知识产权保护, 此外, 虽然中国古代商品经济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商品经济。只要商品经济存在, 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客观要求就客观存在。统治阶级本身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没有兴趣, 但是不能排除在某些情况下, 以保护知识产权为达到其他政治目可能是其一种手段。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是, 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数据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 发现了大量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 特别是在版权保护方面。

笔者认为, 知识产权诚然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我国古代时期交通闭塞, 资讯匮乏, 信息流通极度不畅, 发明创造没有保护的客观条件, 也没有必要。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慢慢才衍生发明创造, 虽然集中的王权并不认可私人创造的独占性, 在我国古代,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什么都是皇帝的, 但并不表示保护知识产权的思想或者行为并不存在, 也许其所体现的保护并不符合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严格定义, 但是并不说明它们就不是知识产权保护, 只是这种保护不完全, 较为片面而已。

二、古代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一) 版权制度

版权又称为著作权, 是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已发享有的某些特殊权利, 非经同意, 他们不得出版或者更改, 原始版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七百多年,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 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传播主要靠手抄, 抄本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的情况很少见。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 一件作品可以印制多册出售, 作品载体的复制品──图书成为印刷商谋取利润的商品。为了垄断某些作品的印制与销售, 印刷商将待印的作品送请官府审查, 请求准许其独家经营。中国南宋期间刻印的四川眉州人王充所著《东都事略》, 目录页上有“眉山程舍人宅刊行, 已申上司不许覆板”的声明。我国以禁令形式保护刻印出版者, 在历史上一直没有建立通行全国的著作权保护制度。直至1903年清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通商行船修订条约》, 从而在中文里使用“版权”一词之前, 光绪皇帝仍为保护《九通分类总纂》的翻印专有权下过敕令。我国晚清时, 受西方文化影响, 清王朝仿欧洲大陆法系立法体系, 编纂新律。1910年, 《大清著作权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著作权法。

版权是一种财产权, 从历史书籍或者非正统的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 中国古代的文人很早就有了支付稿酬的现象, 大家耳熟能详的有陈皇后“千金买赋, 复得幸”, 一篇《长门赋》价值一千金, 这一千金放在现代就是所谓的稿酬。据有关史料记载, 春秋战国以来大量的古典文献作品都会有作者的署名, 比如流传至今的《老子》、《孟子》等, 这说明古代的文人已经意识到作者署名权等权利的重要性, 而对于剽窃抄袭的, 会受到社会的强烈谴责。从中不难看出, 我国古代民间人们对文人的“知识产权”也普遍持尊重态度。之所以版权权利在民间广泛存在, 而法律上未对其做一定的规定, 没有将其纳入制度化的轨道, 这和封建社会重农抑商, 思想帝王控制, 不尊重个体的思潮有直接关系。

(二) 商标权制度

商标是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在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上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在其提供的服务上采用的, 用于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 是使用于商品上的专用标记, 用来区分生产者和产地。

据史诗记载, 我国最早的商店招牌出现在两千多年前, 是用布帛做成的“旗”或“招”, 比如“龙门镖局”, 这就是有标记识别作用的店牌。宋代时我国的商标已较为完整, 名牌和商号增多, 一些标识用在商品包装上, 有目的地使消费者认明商品来源, 不仅有文字记载而且有实物流传至今。茶业、丝绸、服装、医药以及其他行业的生产者, 通过在其器物上打出标记, 公开声明他人不得使用期相关标记, 在行会和地方官署登录其标记等方法, 来维系他们使用的商标。历朝的法典确曾通过一套精心制定的法令限制使用某些与皇族或者官府联系在一起的标记, 如代表皇权的五爪的龙, 还禁止模仿由景德镇的陶艺艺人和其他专为皇家制作器物的人使用的标志, 规定某些手艺人将其技艺传至外国为非法。然而, 这些禁令并没有预示有一个比较集中化的法规模式。

当然, 拥有商标不意味着拥有对商标的保护。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根深蒂固的重农抑商观念和整体性的私法缺失, 商标保护缺乏必要的政治支持和制度基础, 中国古代确实没有产生完整的商标保护法律, 在古代中国。调整民事关系的主要方式是封建礼教, 封建礼教的核心之一就是“仁义礼智信”, 没有什么比确定道德与举止合宜的“礼仪”更有用了, 就这样, 礼促成了社会的秩序化, 也约束了个人的行为。因此, 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商人在交易中是很重视信用的, 通过礼教规范的约束, 商标的专用权受到了实际有效的保护。

虽然古代的作家或者商人曾很努力的想要保护专有的标记和程序, 但是要达到这一目的还是存在了极大的困难, 不仅因为政治制度, 也是由于交通的闭塞, 信息的不对称性等。所以, 在遇到例如现代的“侵权”问题时, 商人和生产者会直接的通过行会或者组织应对解决这些问题, 当组织解决不了时, 就转于官府机构, 向官府求救并不是说起诉仿造者违法, 古代的中国并未对此类侵权做出明确的成文法规定, 而是请求官员防止不公和欺诈, 利用权力命令侵犯者终止仿制行为。其实古代的封建中国, 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事例完完全全都是为了巩固皇权, 这些官方的对私人的创造活动的保护只是捎带的行为, 或者是在知识产权人的金钱或者权利支配下的行为。

自鸦片战争开始, 西方列强的入侵, 市场的被迫打开, 民族工业的发展, 近代中国随之开始形成商标法制。在1902年中英关于《续议通商行船条约》的谈判过程中, 英方强烈要求中国就商标保护问题制定法律。这是我国中央政府首次和外国签署有关商标保护、商标注册和商标管理的内容。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商标法———《商标注册试办章程》, 为中国以后的商标立法提供了体系较为完整的蓝本。1923年北洋政府制定的《商标法》及其实施细则就是以《商标注册试办章程》为基础, 为实施上述《商标法》, 正式成立了我国商标史上第一个中央政府商标注册管理机构———北洋政府农商部商标局。按照《商标法》审定、核准注册了第一件产品商标, 编辑出版了我国商标史上第一本宣传商标法律、法规, 公告商标注册等内容的综合性刊物———《商标公报》等。所有这些中国商标发展史上的“第一”, 都是在1923年北洋政府执政时期诞生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 南京国民政府又于1935年和1940年对《商标法》进行了修订, 使商标的构成要素、商标专用权的范围、保护程序等更适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 专利权制度

1859年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洪仁玕总管朝政后, 在《资政新篇》中提出过建立专利制度的主张。1881年资产阶级改良派郑观应向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上书, 要求给予上海机器织布局的机器织布工艺以十年专利。随后, 不断有一些新工艺和新技术提出专利申请, 被批准为专利的日渐增多。在维新运动的推动下, 光绪帝于1898年5月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关专利的法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后由于顽固派极力反对, 改良派主张的兴专利一直未能付诸实施。因此, 直到清朝末年专利制度也未能在我国建立和发展。1912年12月当时的工商部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这成为我国第一部成文法, 具有现代专利法基本原则的若干因素。

对于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方面来说, 据记载:古代有一个世家家族研制出了一种“不龟手之药”。一个谋士以千金巨资买走了药方, 后来配制给本国将士使用, 打败了强敌, 该谋士也封官晋爵。由记载可知, 两千多年前的人们有将发明创造当作特殊财产加以利用的觉悟, 但当时没有发展出独立的知识产权制度。中国古代缺乏规范性、成文性的保护创新的情况下, 民间通过自己的一些方式保护自己的权益。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通过对技术的保密以达到保护自己经济利益的目的, 比如著名的同仁堂系草药生产者们, 只靠雇佣家族成员或者阉人, 靠保守关键生产程序的秘密, 不让家族以外的人知晓, 来维系其生产过程的机密性。还比如自立门派, 祖传秘方, 传子不传女等。古代政府对诸如此类的民问保护措施也采取了默许的态度。这支撑了中国几千年来领先世界的民间科技的发展, 虽然没有以法律条文将其一一罗列, 但是不能否认其确实是有效的。

三、结语

我国古代法制建设滋生的土壤是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 这种为我独尊的皇权和封建政治不能为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条件, 在古代这种恶劣的环境中, 人们尚且可以使得知识产权在夹缝中得到存在并发展, 对于我们现代社会而言, 国家法制进程的加快, 知识产权制度应该作为重点去建设、去发展、去完善。在“德”“法”相辅相成的今天, 不能只依靠古代的“礼”去规范人们的行为, 而应该制定更完善的法律法规, 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上升到完备的法律规范层面。

参考文献

[1]郑成思.知识产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2]安守廉.窃书为雅罪——中华文化中的知识产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2-119.

[3]李琛.关于“中国古代因何无版权”研究的几点反思[J].法学家, 2010 (1) :54-62.

知识产权发展 篇11

近年来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专利知识产权保护在科技经济发展中起的作用日益突出,并已成为世界各国激烈竞争的焦点之一。

在中国的会展行业中知识产权遭受侵犯屡见不鲜。如"克隆"展会、模仿他人的广告创意、产品说明书等侵权行为也时有发生。这些侵权行为已严重影响到中国展览业的健康发生。会展业与知识产权联系密切展览过程中产生和涉及到大量的精神成果,其中大部分是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对象。根据我国知识产权法的规定,知识产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对其智力创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产生的精神成果所享有的权利。在一个展览会中,可能受到保护的精神成果包括展台设计、广告手册、宣传标语、图片、产品外观设计等等。在展览过程中还可能会使用到他人的一些产品,如产品说明书、现场演示用软件或背景音乐等,若处理不当容易侵犯当事人的著作权。展览会中的一些标记可能已经通过注册获得商标权,如若不当使用他人的注册商标,容易侵犯当事人的商标权。参加展览的产品一般都是最先进的成果,所以其中很大一部分具备专利性。在展览过程中发明的一些设备、器械及外观设计,也符合专利法的条件受到保护,使用时应与发明人达成协议。

展会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参展商展出的产品侵害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展会结束后,受害方难以找到这个参展商,于是就将主办方告上法庭,主办方备感冤枉,认为受害方告错了对象。

第十三届深圳国际礼品、工艺品、钟表及家庭用品展览会于2005年4月19日——22日在深圳高交会馆举办。此次展会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的维护,参展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也越来越浓。为此,此次展会中“深圳国际礼品、工艺品、钟表及家庭用品展览会保护知识产权公约签字仪式暨国际展览(美国、欧洲)知识产权保护论坛”的举办显得尤为重要。

会展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可是会展业内知识产权受到侵害的话题却是一个到目前为止“老大难”的问题。会展业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仍是相当不明确,很多展会中仍得不到相当的重视,导致参展商、主办方、甚至采购商的三方利益都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知识产权不只存在于某项专利或特有的前提下,在会展业内推广、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才能有效的保护更多展商、主办方的利益。

此次深圳国际礼品、工艺品、钟表及家庭用品展览会期间举办的保护公约签字仪式仅仅是深圳市知识产权局三场专项论坛的一个开始,以本届展会为起点,深圳市知识产权局自4月20日至26日期间,在深圳还开展了一系列的世界维权活动。

就展会现场来看,主办方还设立了知识产权办公室,在展会期间,还有知识产权局相关人员和相关律师接受和处理知识产权投诉。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善与发展 篇12

一、知识产权的定位和平衡

随着知识产权的不断发展, 现在知识产权已经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 必须思考和解决跟知识产权相关的权利与体系。知识产权不仅仅是请求权, 更是自由权, 如果仅仅凭借国家的尊重和干预是远远无法真正实现知识产权的, 国家权力还必须积极进行构建。共享性与公开性使得每个人都能有选择的进行知识创造, 因此就会产生各种新型的知识成果, 而国家有责任和义务为公民保证施展才华的机会, 应该让他们的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

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中, 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已经表明了, 科学技术要想进步, 经济要想繁荣, 就必须有完备的知识产权保障制度。[1]当前人们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 更加需要市场、方法和知识, 科技创新是一种高风险的事业, 对于经济创新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 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在这种环境下, 如果我国法律不对其进行保护, 很多创新主体将不再继续研究, 那么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必会受到阻碍, 我国经济也难以得到繁荣发展。对于当前的知识经济社会而言, 资本、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给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远远没有科技创新大, 因此, 国家必须制定一定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创新主体的权益, 让他们投入的资金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 让科技创新逐渐向可持续发展过渡, 从而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 增强我国综合国力。[2]

随着权力体系的不断发展, 把知识产权融入法律权利体系中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同时这也是一种内化科技成果的方式, 不过即便如此, 保护知识产权并不是无限制地提高对科技创新的保护程度。我们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 必须意识到由于我国过分重视贸易自由和私权保护, 我国当前的发展已经逐渐趋于不均衡, 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文化多样性、公共健康、粮食安全、知识共享的维护, 这也反映出了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体现出来的一种矛盾, 也就是社会公众权益和独占权之间的关系。在早期的工业社会中, 人们更加重视知识产权人的权益, 因为只有不断地进行创造, 才能让经济社会发展, 才能带动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在早期社会, 通过保障知识产权人的权益来带动社会发展被视为是一种理所应当的事情。当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到如今我国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科技成果, 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非常突出的成果, 面对如此多的科学技术成果, 我们当前的任务就是如何才能将这些成果进行公平的分配, 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与享有的知识产品有关系, 如果法律对知识保护的门槛太高, 那么很大一部分弱势群体势必会无法享受知识产品, 就会损害其生活质量。

因此, 我们对制定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的时候, 一定要重视激发人民的实干精神和创新意识, 同时也要激励大众的再创造热情和分享成果的意识, 因此要适当地平衡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利。具体而言, 对于知识产权的地位要有明确的界定, 在制定权利体系的时候, 一定要对其效力等级进行适当的划分, 不同阶段的权利受到损害或者发生冲突的时候, 那么应该优先考虑保护更高等级的基本权利。比如说, 表达自由权、生存发展权以及生命健康权, 在必要的时候就要凌驾于知识产权之上, 优先得到保护。[3]其次, 面对权利冲突, 我们一定要明确处理的机制与办法,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和增强法律的权威性和正当性, 才能合理配置大众共同享受的权利保障体系。

总之, 立足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而言, 接受保护的知识产权内容以及数量永远不能超越这段时间之内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我国社会资源的承受能力。根据我国的立法传统,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应该与从知识产权中公众能够获取的利益程度成正比关系。[4]所以, 知识产权和别的权利之间的关系, 需要通过法律来进行平衡, 也只有通过法律才能协调人类、国家和个人所享受的利益, 才能真正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才能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避免知识产权走向商业化。

二、知识产权国策

关于知识产权的国策, 一定符合我国当前的需要, 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调性、立法的统一性, 以及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持续性而言, 我国现行宪法的不完善是非常不利的, 因为当前“技术发明创造”“奖励科学研究成果”“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社会科学事业”“自然科学事业”还没有进入当前的宪法, 并且宪法的第二十条已经明确规定了这些项目并不是真正的知识产权, 这就导致知识产权以及权利的享有和分配过程中没有宪法的指引, 因此即使是国家, 也很难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整改和调整。我们的社会主体在知识产权的享受上, 程度千差万别, 但是都没有有效的救济渠道。与我国不同的是, 美国已经把“促进工艺进步和促进科学进步的发明和著作”写入了宪法, 这就保障了发明工艺所有人的权益, 我国在指定法律的时候也可以借鉴美国的智慧。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知识产权纳入宪法的国家, 这就奠定了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地位, 成为世界上的创新型国家, 这也得益于美国宪法制定者的睿智。因此, 只有对知识产权指定处明确的法律体系, 才能真正落实和保障公民的知识产权, 同时这也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

根据各个国家的发展来看, 保护知识产权必须制定一个前瞻性的、全局性的目标, 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 可以把目标进行分类。过渡保护知识产权会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面对外来知识产品的强大压力下, 还没有实力保障本国知识产品, 因此,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进行技术创新并不是主要动力, 进行技术模仿才是最重要的。事实上, 发达国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都是经过发展中国家的时期, 然后慢慢强大起来的。

而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 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就盲目进入到国际市场的竞争和保护中, 没有经历过渡阶段。当前我国保障知识产权的程度与我国经济水平相比已经比较高, 很多发达经济体由于没有了原来的优势, 就试图用知识产权来谋取利润和控制市场, 很多跨国公司凭借我国过渡保护知识产权, 长驱直入垄断资本, 利用掠夺性定价、价格歧视、私有专利等方式来阻止我国企业进行创新, 所以当前我国在农业、软件行业、制药行业、能源行业、高科技行业, 没有缺乏世界领先的企业和技术。因此, 我国一定要积极争取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权, 在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 细化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条文, 在符合“国际知识产权公约”的前提下, 正确对待弹性条款, 从而根据阶段性、框架性和原则性规则来制定保护知识产权的方案, 从而让该方案符合我国文化传统, 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水平, 同时还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

三、知识产权法典的制定

由于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以及维护知识产权的成熟机制, 加上其所在国家对知识产权制定了非常严密的法律体系, 因此他们在中国市场上占有非常强势的地位, 他们的母国不仅仅给他们营造了很好的竞争环境, 还维护他们在别国的优势, 给他们提供准入别国市场的机会。比如特别条款中的第三百零一条通常会被美国作为贸易法的依据, 并以此作为武器在很多地区和国家对美国公司进行保护。而在我国, 知识产权人还没有在竞争中得到完全保护, 当然在与跨国公司竞争的时候势必处于弱势地位。知识产权的维护过程中与很多现行的法规都存在交叠和冲突的地方, 这让很多厉害关系人、裁判者、执法者以及立法者都非常困扰, 更不用说通过维护知识产权来创新科学实际, 实现产业化的发展。所以, 在制定知识产权法典的时候, 一定要统一根本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法律环境来实现保护知识产权, 合理利用现有的知识成果, 同时也能为我国知识产权在国外市场中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但是, 当前我国在针对知识产权进行立法的过程中, 都是由知识产权部门单独行动, 并没有知识产权的普遍实用性, 也没有把知识产权贯穿到各行各业的规定, 很多条文只是简单进行重复, 很多规则都有交叉的现象, 但是这些规则还并不完全相同, 这就导致在不同的法律中, 同样的事件出现了不同的表述, 不同的实用范围。针对这种冲突当前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加之, 知识产权涉及面非常广, 而且非常零乱, 很多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条文还在其他部门、其他规章、其他法规和法律中, 各个法律法规和部门权限不清、分工不明, 如此一来, 在针对知识产权进行立法的时候, 就会产生疏漏;反过来如果立法存在偏差, 那么就会出现重复执法、越权执法、政出多门的弊端, 对于司法的进行产生阻碍作用, 从而影响知识产权体系的完善, 使得科学技术发展和保护知识产权之间不协调。之所以会出现交叉的现象是因为我国立法的主题、立法的层次和立法的领域比较多, 很多部门都本别起草了规范性的法律条文, 但是各个部门之间是独立的, 因此在法律条文的起草过程中无法进行衔接。因此, 在制定知识产权法典的时候一定要统一进行制定, 要从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统一的原则出发, 来制定知识产权规范, 只有这样制定的内容才能实现和谐、有效和自洽, 才能最大程度缓解地方和部门立法时存在的自立性和局限性。这样一来, 法官在处理案件的时候, 才能准确地找到相关依据, 避免面对不同层级的法律条文不知所措的局面。

具体而言, 附则、分则和总则构成了中国知识产权法典。基本原理是总则部分主要规定的内容, 其中涉及到立法的原则、目的, 知识产权的性质、范围和概念, 知识产权的客体、主体、运用的原则、取得的原则、产生的原则, 侵权行为的判断、效力的范围、界定, 保护知识产权的方式, 承担侵权责任, 救济的方式、程序, 以及知识产权的限制与滥用, 等等。而分则是整个法典的主体部分, 各种权都应该包括在其中, 而各个权限之间应该协调合作、辩证统一, 对知识产权进行分类管理, 从而补充当前单行的法律法规, 这样才能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体系。而附则主要体现了其他法律法规与法典生效的时间和关系。

四、发展

对于人类的发展而言, 诞生知识权是非常重要的, 这不仅进传播知识, 更能利用知识, 还能让知识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所以, 必须对我国的法律文化和社会结构深入了解, 针对当前的国情, 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 制定知识产权法典。不过,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 在知识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的今天, 国家软实力已经成为各个国家之间较量的砝码, 当前的知识产权法理论已经比较局限和滞后了, 因此必须立足当前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发展的国情来完善知识权法理论。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可以发现, 权利随着社会共同体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 权利始终跟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 不管是社会权还是自由权都是这样产生的。当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到知识社会时代, 因此知识权也应该顺应时代诞生了, 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只有出现知识权, 才能指引人们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传输信息、获取知识、追求智慧, 才能让人们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得到发展, 实现生存的价值。在法律上反映人们知识活动的规律称之为知识权, 就是人作为主体对客体知识的追求, 从而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关系。

实际上, 知识产权在不断地向知识权发展, 从很多国际公约中都可以发现这一趋势。知识权可以激发人的智慧, 让人们不断追求知识, 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量, 而且还能保障人们自由地分享成果和传输信息, 从而促进共同发展, 实现社会均衡发展。从本质上而言, 知识权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的需要, 是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需要, 是参与文化、政治、经济生活的基本权利, 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是产生知识权的基础, 只有社会营造好的环境, 才能保证人们共享成果和创造知识。知识权主要包括, 保留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权利, 受教育的权利、获取信息的权利, 信息自由的权利, 表达自由的权利, 等等。在今后完善知识权体系的时候, 一定要对知识权的内涵有明确的界定, 要实现各个权利之间的均衡发展, 从而制定保障机制来保障各个权利的实现和平等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同社会权一样, 让知识权也成为一种普惠性的权利。因此, 如何对知识产权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是今后研究一个重点领域, 也是必须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杨春磊.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善与展望——基于权利平衡与科技进步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 2015 (18) :135-140.

[2]彭福扬, 彭民安、李丽纯.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于我国区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4) :57.

[3]张翔.基本权利的规范建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上一篇:科学素养与物理教育下一篇:流量误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