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装置

2024-10-16

警示装置(精选5篇)

警示装置 篇1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 人们对于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电能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 其特殊的自然属性主要体现在不可或缺性和生产与使用的同时性上。而且, 社会越是发展, 对电力的依赖程度也就越高。因此, 在煤矿供电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就更显突出。

关键词:煤矿,电力系统

对于这一点, 煤矿供电系统较早地产生了明确的认识, 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安全管理理论, 这就是电力系统传统安全管理的“三大机制、四大体系”。三大机制即安全生产的运行、约束和动力机制, 三大机制的形成, 是通过煤矿电力系统生产的规章制度、教育培训、严格管理、文化建设等长期工作实践形成的, 是煤矿电力安全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煤矿电力安全管理四大体系即是: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保障体系, 主要由单位技术主管部门和各基层单位技术负责人组成;以上级安全监督部门为首的安全生产监督体系, 包括各级独立的安全监督机构和专责安全监督员。目前强调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和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两大体系, 实际上是把煤矿安全供电的三个保障体系统称为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但三个体系都应该充分发挥作用。

在煤矿电力供电系统检修或安装电气设备中, 电气设备检修及停送电作业必须按《煤矿安全规程》执行, 做到安全用电。在检修时需要停电作业。《煤矿安全规程》中的高压停、送电的操作的规定;根据书面申请或采用其他可靠的联系方式, 得到批准后, 由专责电工执行, 严格执行谁停电、谁送电的停电制度;严禁有约时停送电现象发生;断开了的隔离开关的操作机构必须锁住, 并在操作手把上悬挂“有人作业, 禁止合闸”的标志牌。但是在停电作业时, 会经常出现误送电的现象造成重大人身伤亡和设备损坏的事故, 从而影响正常生产。目前, 为防止误送电现象的发生, 常用方法是停电后要悬挂“有人作业, 禁止送电”的警示牌。但在正常的生产检修和安装设备中, 经常有人将“有人作业, 禁止送电”的警示牌置于不明显的地方;忘记带警示牌作业;有时警示牌也会由于其它因素掉下来;种种原因造成需要用电作业的人误送电, 而引起重大的人身伤亡和设备损坏的事故。

本装置采用先进的人体感应系统, 全自动人身感应, 性能卓越灵敏度高, 抗干扰能力强, 能有效地防止误送电的事故发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装置由四部分组成, 分别是接收部分、运算部分、语音芯片部分和功率放大部分。本装置正常工作时, 当有人距本装置5米的时候, 本装置将发出语音警示:“有人作业, 禁止送电”。本装置采用磁铁吸盘结构。其特征是:本装置后盖上装有四块小磁铁, 可以吸附在被控开关比较明显的地方。

有益效果是, 当有人距本装置在有效距离内发出警示音, 能够有效地防止误送电现象, 保障人身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且本装置结构简单, 成本低, 易操作。

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防止高低压电误操作警示装置进一步说明。附图是本防止高低压电误操作警示装置的电路原理图。防止高低压电误操作警示装置是由电阻R1、R2、R3、R4、R5、R6、R7、R8、R9、R10、R11、R12、R13、R14。电容器C1、C2、C3、C4、C5、C6、C7、C8、C9、C10、C11、C12。三级管T。人体感应传感器DM。功率放大器ML2 (TDA2003) 。运算放大器ML1 (ML324) 。语音片IC。扬声器DL, 电源:直流电6V顺序电连接。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电阻R1一端接电源正极, 另一端接电容C1的一端、电容C2的正极、人体传感器DM输入端, 电容C1的另一端、电容C2的负极、人体传感器DM的负极、接到电源的负极, 人体传感器DM输出端接电容器C3的一端、在接电阻R2的一端、在接运算放大器ML1脚1, 电容C3的另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接电源的负极, 运算放大器ML1脚2经电阻R3串联电容C4后接电源负极, 电阻R5电容C5并联后一端接运算放大器ML1脚3、另一端接运算放大器ML1脚2, 运算放大器ML1脚3经电容C6电阻R4接运算放大器ML1脚7, 电阻R6一端接电源正极, 另一端接运算放大器ML1脚6并经电容C7接电源负极, 电阻R7电容C8并联后一端接运算放大器ML1脚7、另一端接运算放大器ML1脚8, 电阻R8一端接运算放大器ML1脚6、另一端接运算放大器ML1脚9, 运算放大器ML1脚8接运算放大器ML1脚10、运算放大器ML1脚11接电阻R9的一端、电阻R9另一端接三极管T基极, 电阻R10一端接三极管T基极, 另一端接电源负极, 三极管T发射极接电源负极, 集电极接语音片IC脚2, 语音片IC脚1接电源正极, 语音片IC脚3接电阻R11一端, 电阻R11另一端接电容C9正极, 电容C9负极接功率放大器ML2脚1, 电容C10正极接功率放大器ML2脚2, 电容C10负极接电阻R12一端, 电阻R12另一端接电源负极, 功率放大器ML2脚3接电源正极, 功率放大器ML2脚4接电源负极, 电阻R13一端接功率放大器ML2脚5, 电阻R13另一端接电容C10负极, 电阻R14一端接运算放大器ML1脚5, 电阻R14另一端经电容C11接电源负极, 电容C12正极接功率放大器ML2脚5, 电容C12负极接扬声器DL, 扬声器DL另一端接电源负极。

使用时将警示器悬挂于停电后的高压控制开关前面, 当有人距本装置在有效距离内时, 本装置的接收部分通过人体感应传感器接收到信号经过运算部分、语音芯片部分和功率放大部分驱动扬声器发出“有人作业, 禁止送电”的警告, 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时先检查警示器是否正常, 如发现警示器声音变小请更换电池。

使用时将警示器悬挂于停电后的高压控制开关前面即可, 然后打开开关。1、控制开关;2、人体传感器;3、扬声器。

不使用时请警示器的开关关掉, 以便节约电能。

存放时置于干燥、清洁的地方。

户外高压装置智能警示器设计 篇2

随着国家农网改造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我国各地方广大农村电力网络状况和配电设备得到了根本改善,在各乡或各村都会在远离住宅生活区的户外设置一组配电变压设备,该变压设备承担着周边区域工、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正常供电任务。这些变压配电设备都属于高压危险装置,非专业操作人员近距离的靠近或接触就可能构成严重安全事故。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在这些户外的高压配电设备场所通常采用粉刷或悬挂警示标语的形式来提醒该高压区域的危险性,而这些方法对农村不同的群体所起到的警示作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关于人、畜的各种触电事故也屡屡发生。

笔者制作了一种稳定、可靠、实用的智能警示器,可以非常方便地安装在这些高压危险场所,对进入高压危险区的人、畜达到可靠及时的警示作用,从而有效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系统硬件电路

所设计的智能警示器主要由AT890S52单片机控制的电路,包括汉字警示LED显示电路、热释红外探测语音报警电路及外围电路组成,系统电路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其中,汉字警示LED显示电路中采用16块单色高亮度8×8 LED阵列构成的显示屏可一次显示4个汉字,动态变换、循环显示警示标语;热释红外探测语音报警电路利用热释红外探测传感器不间断探测周围区域,当在其红外探测有效范围内出现人员移动时,探测器就会把捕捉到的信号送单片机,再由单片机控制响应进行语音报警和提示。

汉字警示LED显示电路

显示一个汉字的L E D阵列单元电路连线如图2所示,它由芯片IC1~IC3, NPN型三极管Q1~Q16,限流电阻R1~R32及4块单色高亮度8×8共阳极LED模块组成。该电路采用高态行扫描方式,即任何时间扫描信号通过74LS154输出中只有一个高电平信号,其它均为低电平信号。一行扫描完成后,再把高电平信号转到邻近的其它行。扫描信号连接到一个NPN晶体管的基极,当高电平信号扫描的信号输入后,晶体管的射极电流将可流入LED阵列的行引脚,可使该行的LED具有点亮的条件[1]。两个74LS373锁存器在控制信号作用下分别对共用的八条数据线P0.0~P0.7送来的字模数据进行锁存处理,提供给LED阵列的列引脚,从而在4块8×8LED阵列构成的显示屏上构成相应的汉字。

本智能警示器中共包含四个该单元电路,可一次同时显示四个汉字。

热释红外探测电路

热释红外探测电路中的核心器件为热释红外GH-7181模块,该器件探测距离为7米左右 (通过在其表面增加不同厚度的隔离膜,可方便调整需要的探测距离) ,探测区域呈扇形,角度在110度左右,高压设备周围安装四路红外探测头装置,能保证大范围无盲点对进入探测范围的人或动物进行可靠探测[2,3]。

热释红外探测接线电路由4个红外探头模块、晶体管Q17、电容C1及电阻R33~R35等组成 (见图3) 。

当有人或动物在红外探测范围内移动时,就会在A点产生一组脉冲信号,该脉冲信号通过P1.6引脚送至单片机进行判断响应。

语音报警电路

语音报警电路由芯片IC4、IC5,电容C2~C7,电位器W1和扬声器组成,接线见图4。图中IC4为ISD4000语音芯片,该芯片内含振荡器、防混淆滤波器、平滑滤波器、音频放大器、自动静噪及高密度多电平闪烁存储阵列[4]。当单片机P1.6引脚收到红外触发的脉冲信号后,置P1.0上升沿信号给ISD4000芯片的1引脚,使其处于片选工作状态,从而通过13引脚 (AUOUT) 把内部预置的音频信号送到LM386输入端,经功率放大驱动扬声器播放。若ISD4000芯片内预置的语音分多段存储时,则需要芯片的2引脚 (MOSI) 、3引脚 (MISO) 分别与单片机的两个闲置的I/O口相连,通过单片机控制命令选择某段的语音信号进行输出。

电路电源

电路电源选用JYUS-10W型AC/DC微型开关电源,该电源在电压振幅 (85V~265V) 及频率 (45HZ~65HZ) 之间的动态电压信号范围输入状态下,能稳定输出5V/2A的直流信号。

系统软件程序

系统程序主要包括主程序、汉字警示LED显示子程序、红外探测子程序、语音报警中断子程序等,程序流程图如图5所示。

系统初始化主要包括:引脚配置初始化、系统参数初始化和定时器设置等。汉字警示显示子程序调用警示语代码程序完成汉字的显示。该部分显示程序可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可修改为各种显示模式状况。红外探测子程序主要扫描判断单片机P1.6引脚有无脉冲出现。若无脉冲出现则返回;若有脉冲出现,则通控制过指令调用语音报警中断子程序,通过扬声器把预置在ISD4000语音芯片中的音频信号播放出来完成语音警示功能。

结语

本系统采用高亮度单色LED阵列汉字显示警示,无论白天和晚上都清楚醒目,同时配以红外探测和语音报警,系统合理地把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警示作用结合来,更具人性化。本装置在户外使用需要适当加上一些防雨、防雷设施。现该装置已通过实验阶段在北方部分乡村开始使用。本系统经过改进加上温湿度检测及上位机数据记录系统后,还可用于粮仓、图书档案室等各种环境监测和安防场所[5],受具体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安装方便,应用范围较广。

摘要:介绍了一种经济实用的户外高压装置警示器的硬件电路及程序设计。该设备通过LED汉字警示和热释红外模块探测后语音报警提醒功能相结合, 对进入高压非安全区域内人员及时进行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提示。系统功耗低、性能可靠、可扩展性强。

关键词:智能警示器,热释红外模块,LED

参考文献

[1]张义和, 陈敌北.例说8051[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2]李广华.红外线与微波探头报警系统的实际应用[J].中国保安, 2005 (21)

[3]陈有卿.红外感应高压有电报警器[J].电子制作, 2001 (9) :12-13

[4]范寒柏, 陈旭升, 李雪梅.基于ISD4000系列芯片智能录放系统设计[J].电子技术应用, 2007 (11) :44-46

一种多功能警示灯装置配备研究 篇3

关键词:交通,信号灯,警示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警示灯一般用在维护道路安全,通常是用在警车﹑工程车、消防车﹑急救车﹑防范管理车﹑道路维修车﹑牵引车﹑紧急A/S车、机械设备等开发,机械、电力、机床、化工、电讯、船舶、治金等电气控制电路中作控制信号联锁等作用。

目前有一种警示灯装置,它包括警示灯,结构单一,功能太少,局限于车体的加工难度,一般是直接在车体的安装警示灯的位置设置扣接结构,将警示灯与扣接结构进行扣接实现连接,虽然结构简单,但是整体性差、稳定性差、易松脱、结构强度较低、适应性较差。

2. 设计方案

本装置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多功能警示灯装置,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装置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多功能警示灯装置,包括警示灯、连接杆、固定杆和若干导线,连接杆固定设置在固定杆上,警示灯上方设置有语音播报装置,一侧连接信号接收器,连接杆套接有固定支架,用于轴向限位固定支架的螺母,连接杆通过固定杆连接有太阳能电板,太阳能电板连接有储能装置,连接杆套设有位于固定支架和警示灯之间的垫圈、弹簧、弹性柱,垫圈和固定支架之间设有沿固定支架周向的若干个具有弹性的支撑脚。

连接杆滑动套接在固定支架上,语音播报装置固定设置在警示灯上方。连接杆与螺母螺纹连接。支撑脚是一种带有弹性的支撑脚,支撑脚的一端与垫圈连接,另一端与固定支架连接。支撑脚、弹簧、弹性柱沿连接杆径向自外向内依序分布,弹性柱的直径小于警示灯的直径。

本装置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太阳能电板为该装置提供绿色能源,储能装置将多余的电量储存起来在无太阳照射时使用,语音播报装置通过信号接收器接收岗亭岗台发出的信息,及时让车主了解路况信息,装置安装在固定架上后,垫圈将各支撑脚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整体性较好,且垫圈与车体为面接触,稳定性较好,并由弹性柱提供加强支撑,对支撑脚、弹簧弹力要求较小,这样,支撑脚、弹簧具有较高耐久性和稳定性,因此整体配合后不易松脱,且强度高,同时固定支架是整体,因此结构强度较高,且固定支架的轴向位置由螺母进行调整,使得固定支架与警示灯之间的距离可调,因此适应性较好,根据这个距离来调整弹性柱的长度以适于安装。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装置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装置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装置,并不构成对本装置的限制。

在附图中:1.警示灯;2.语音播报装置;3.信号接收器;4.弹簧;5.固定支架;6.螺母;7.弹性柱;8.支撑脚;9.垫圈;10.固定杆;11.连接杆;12.储能装置;13.太阳能电板。

其特征在于,连接杆滑动套接在固定支架上,语音播报装置固定设置在警示灯上方。连接杆与螺母螺纹连接。支撑脚是一种带有弹性的支撑脚,一端与垫圈连接,另一端与固定支架连接。支撑脚、弹簧、弹性柱沿连接杆径向自外向内依序分布,弹性柱的直径小于警示灯的直径。

3. 工作原理

结合附图对本装置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装置,并不用于限定本装置。如图所示,装置包括警示灯、连接杆、固定杆和若干导线,连接杆固定设置在固定杆上,警示灯上方设置有语音播报装置一侧连接信号接收器,连接杆套接有固定支架,连接杆连接有用于轴向限位固定支架的螺母,通过固定杆连接有太阳能电连接有储能装置,连接杆套设有位于固定支架和警示灯之间的垫圈、弹簧、弹性柱,垫圈和固定支架之间设有沿固定支架周向的若干个具有弹性的支撑脚。

连接杆滑动套接在固定支架上,语音播报装置固定设置在警示灯上方。连接杆与螺母螺纹连接。支撑脚是一种带有弹性的支撑脚,一端与垫圈连接,另一端与固定支架连接。支撑脚、弹簧、弹性柱沿连接杆径向自外向内依序分布,弹性柱的直径小于警示灯的直径。

4. 结语

该种多功能警示灯装置,太阳能电板为该装置提供绿色能源,储能装置将多余的电量储存起来在无太阳照射时使用,语音播报装置通过信号接收器接收岗亭岗台发出的信息,让车主及时了解路况信息,该种多功能警示灯装置安装在固定架上后,垫圈将各支撑脚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整体性较好,且垫圈与车体为面接触,稳定性较好,将支撑脚、弹簧作为该装置安装固定的主要弹性来源,并由弹性柱提供加强支撑,对支撑脚、弹簧弹力要求较小,这样,支撑脚、弹簧具有较高耐久性和稳定性,因此整体配合后不易松脱,且强度高,同时固定支架是整体,因此结构强度较高,且固定支架的轴向位置由螺母进行调整,使得固定支架与警示灯之间的距离可调,因此适应性较好,根据这个距离来调整弹性柱的长度以适于安装。

参考文献

[1]王炜,过秀成.交通工程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2]秦建平.道路工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

[3]苏文英.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计量检测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4月.

警示装置 篇4

对供电设施进行例行检修或故障处理时, 虽然《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及相关的作业规程、操作规程等均对停送电程序有严格规定, 但仍有因工作疏忽或监护不到位而误送电导致事故发生的现象, 误送电往往后果严重, 给正在工作的电气操作人员带来人身伤害。为解决这一问题, 保障现场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减少危险源, 实现本质安全矿井, 研制一种声光警示装置, 杜绝误送电事故的发生十分必要。

1 现状

供电设施停电后, 在被停电设施或电闸上挂上“有人工作, 禁止合闸”的警示牌, 并安排专职人员监护, 避免其他人员误送电, 防止安全事故发生。这种保障措施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工作人员是否有责任心、心理状态是否良好, 施工负责人工作程序安排是否严谨、合理, 都会影响保障措施能否执行到位。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失误, 都有可能造成误送电事故的发生。这与自动化监控、无人化值守要求相去甚远, 与本质安全型企业创建要求也不符。

2 设计原则

利用红外传感技术和语音报警、灯光报警技术, 研制一种智能声光警示装置。在对供电设施进行停电作业时, 当电气操作人员完成停电操作程序后, 可将该装置迅速固定在停电设施上。在停电操作期间, 若有人误入停电设施操作区域, 红外传感装置探测到异常信号时, 语言报警装置可重复发出“有人工作, 禁止合闸”的警语;同时灯光报警装置也开始工作, 一方面通过灯光使警示文字牌亮化, 使文字更加清晰醒目, 一方面使用七色彩光灯, 起到加强警示作用。语音和灯光警示连续不间断提示误入人员, 直至误入人员退出警示区域。在语音和灯光双重警示下, 能提醒人员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提高人员安全意识, 减少误操作, 确保工作安全, 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误送电事故的发生。

3 工作原理及结构

3.1 工作原理

电路示意图如图1所示。智能声光警示装置是利用红外探测传感工作原理研制而成的, 该传感器能够通过非接触形式检测到人体辐射的红外线, 并将其转变为电压信号, 当人员进入红外传感探测仪所覆盖区域时, 人体释放出的红外热量会被探测器捕捉, 并转换为电信号, 传输至控制电路, 触发执行电路, 语音警示电路和灯光警示电路工作。此时, 微型扬声器重复发出警示语言, 提醒人员己进入警示区域, 警示目前设施的工作状态及禁止操作项目;警示灯光也开始工作, 灯光在加强警示文字亮度显示效果的同时, 变幻七色光进一步从视觉上加强警示。警示灯光采用LED技术, 安装维护方便、节能且色彩丰富, 警示效果较好。进入警示区的人员在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强烈的有冲击效果的提醒下, 能够迅速清醒, 杜绝误操作。

3.2 结构组成

智能声光警示装置是由红外探测传感器、控制电路、语音电路、功放输出电路、扬声器、LED灯等部分组成, 外形结构如图2所示。

该装置的控制电路、语音电路、功放输出电路、扬声器、LED灯、固体电池等设计安装在一个不锈钢外壳里, 在壳体表面左侧装有警示文字, 如“有人工作, 禁止合闸”, 文字牌底装衬LED灯, 通电后灯光映衬着字样更加清晰醒目, 壳体表面右侧安装红外探测传感器和LED变色灯。壳体侧面装设充电器插孔。壳体背面四角装有磁铁, 中间装有一个电源控制开关。使用时利用磁铁可将该警示装置快速固定在停电的供电设施上, 磁铁与铁质供电设施吸合后, 警示装置背面中间的电源控制开关受到挤压, 警示装置控制回路电源即接通, 警示装置开始工作。

4 使用特点及效果

制作小巧, 设计合理, 使用可充电固体电池供电, 充电方便;安全可靠, 灵敏度高, 质量有保证;体积小, 重量轻, 便于携带;声光双重报警功能;探测距离可调, 可根据不同使用场所设置探测距离。

5 结论

警示装置 篇5

根据放射线管理规定, 加速器及各X光室在放射源送出或X射线出束时应有声、光、电等报警, 以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工作场地造成辐射伤害, 因此在X光室显要位置放置警示说明十分必要。随着国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 微处理器的运算能力大幅度增加, 单片机已在很多工业及商用系统中承担机械化、智能化的作用。STC89C52是一款具有低功耗、高性能的微控制芯片, 包含8K可编程Flash存储器, 为嵌入式控制系统提供了一种灵活、高效的解决方案。本文即采用STC89C52 单片机实现对8*64 点阵LED数字屏的控制和设计。

2 设计方案

在本设计中, 主控制器为STC89C52 单片机, 74HC154 芯片为译码器, 行驱动电路采用三极管8550 构成, 列驱动电路采用三极管8050 构成。应用4 个16×16 LED显示器级联构成16×64 的点矩阵汉字显示屏, 显示内容为“辐射重地禁止入内”八个大字不断左移循环显示。

(1) 系统硬件设计。STC89C52 各引脚功能如表1:

(2) 复位电路。复位的主要作用是把特殊功能寄存器的数据刷新为默认数据, 单片机在运算过程中由于干扰等外界原因造成寄存器中数据混乱不能使其正常继续执行程序 (称死机) 或产生的结果不正确时均需要复位, 以使程序重新开始运行。单片机的复位需要第9 引脚接 (VST) 接收到持续2us的高电平即可实现。

(3) 晶振电路。晶振电路的功能是为单片机提供稳定、可靠的参考时钟。晶振的频率常用的有6 MHz、11.0592 MHz、12 MHz、24MHz等。本文采用11.0592 MHz频率的晶振, 不仅可以获得较高的刷新频率, 而且使LED屏显示更加稳定清晰。晶振电路设计为在晶振两端分别接1 个20-30 p F的起振电容C1、C2 后接地, 然后两端接单片机的XTAL1 和XTAL2 引脚即可。

STC89C52 引脚图以及复位电路、晶振电路如下图1:

(4) 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分为行驱动和列驱动两种。列驱动电路由集成芯片74HC595组成。该集成芯片包含一个8 位的移位寄存器和8 位输出锁存器, 移位寄存器能实现串行输人并行输出, 且与输出锁存器的控制是分离的。从而可以在显示本行各列数据的同时传送下一行的列数据, 达到重叠处理的目的。

行驱动电路的设计类似于双向D触发器功能。由单片机P0口高4位的信号进入4/16线译码器译码, 生成16条行选通信号, 再经过三极管8550驱动到对应的行线上。

3 系统软件设计

根据分层式的软件设计思路, 可把显示屏的软件系统分成底层和上层两大层。底层是第一层的驱动显示程序;上层是第二层的系统应用程序。底层程序负责向LED屏传送特定组合的显示数据, 并产生行扫描信号和其他控制信号。LED显示屏的扫描显示工作由显示子程序实现, 初始化功能由相应的初始化程序实现, 显示效果则由主程序调用子程序来实现。

4 结语

随着嵌入式控制技术的日益发展, LED汉字点阵显示技术为警示装备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和前景。现已将X光室所有显示屏全部更换, 改进后的警示屏外形美观、动态循环显示、字体明亮清晰、视觉警示效果明显, 且维修耗时短, 保证了重要场所的安全, 极大的避免了X光室的辐射隐患。

摘要:本文应用STC89C52单片机快速实现LED点阵汉字显示, 利用LED点阵技术和汉字编码, 从原理图设计到电路板开发, 基于单片机和译码器等元器件, 运用C语言设计LED汉字显示程序和单片机引脚控制程序。该设计方法可操作性强、电路易设计, 方便快捷的实现了LED动态汉字显示。

关键词:STC89C52单片机,LED点阵,汉字动态显示,警示装置

参考文献

[1]石东海.单片机数据通信技术从入门到精通[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标, 周新志.嵌入式系统中NAND FLASH写平衡的研究[M].微计算机信息, 2008, 24 (5-2) :8-9.

[3]Steven F.Barrett, Daniel J.Pack.Embedded System[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双馈变流器下一篇:采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