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使用效益

2024-09-28

空间使用效益(精选7篇)

空间使用效益 篇1

0 引言

“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 首先是功能上, 以居住为主要功能, 并包含至少两种以上如娱乐、商业、休闲、交通等不同功能;另外, 在形态上, 形成地下空间、裙房部分 (即高台) 以及裙房之上的居住塔楼部分, 且裙房屋顶往往用于居住区域使用者的公共活动空间。

这种以居住功能体系为主的综合体, 保持建筑面积密度的同时具有极高的节地性, 其超高的体量造就了超低的建筑密度, 强化了住区和城市功能空间的联系, 为住户提供广阔的户外空间和幽美环境, 有效地克服和弥补高空生活起居远离传统地面生活形态的缺陷;同时注重构建体现新城市主义精神的“复合社区”, 将是高效解决城市居住问题的必然趋势。

深圳、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 越来越多的“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建筑出现在城市中心区, 其在功能组织、空间形态、与城市空间的连接等方面有了极大的研究和发展, 但现实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 如何解决停车难、如何在紧张密集的城市土地中提高住区公共空间及其环境品质等成为设计难题。如何化解这些矛盾, 成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空间使用效益影响因素

“《雅典宪章》将城市的基本功能分为‘居住、休闲、工作、交通’四大类……这四大功能总是在‘分’‘合’之间摇摆, 并一直伴随着城市生命体的进化。”因此, 研究“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空间使用效益的主要因素, 指出各影响因素引起空间使用效益的差异, 将为“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设计与发展提供依据。

1.1 使用人群的影响

随着综合体内使用人群的多样化, 行为模式也呈现多样化。使用者以及其使用目的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建筑空间形态。如:办公人群与居住人群的比例不同直接影响综合体停车库的数量;居住人群的年龄阶层的不同成为直接影响“高台”以上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关键因素等。根据现阶段特征以及调研情况, 将使用人群分为以下三类 (见表1) :

1) 居住人群。

其居住功能主要面对的群体是没有孩子的年轻家庭或未婚白领等年轻人群, 也是综合体内商业功能的消费主力。对居住功能的市场分析中还须注意特殊人群的作用。笔者通过对深圳案例实地调研, 归纳总结获得居住人群的特点, 具体如表1所示。

2) 办公人群。

城市综合体的复合功能组织在一起, 充分发挥建筑空间的协同作用, 办公部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高度集中各项城市机能的做法, 对调整城市住宅综合体的空间结构, 减少城市交通负荷, 提高工作效率, 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质量都有积极的作用。

3) 消费人群。

居住人群、办公人群和周边市场都为综合体带来相应的消费人群, 这种共生、互利的前提下, 实现多种功能组合, 互为补充, 相互提供发展, 从而使建筑获得良性循环, 在城市生活需求发生变化时进行自我调整以及优越的经济效益。

1.2 复合功能的影响

各功能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则是“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的一大特色。零售功能在作为场所营造的主要元素时, 占据了“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中的主要公共空间, 是建筑与城市联系的节点, 定义了大部分场所的特性;另一方面, 也是“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功能空间营造的难点和重点。例如深圳御景东方裙房部分有天虹商场, 京基·百纳广场, 以及肯德基等多种商业零售功能, 周边还有城中村内的底层商铺, 新老建筑功能的结合形成良好的协同关系。

城市住宅综合体的“高台”环境和底层广场等公共空间环境的建设, 在容积率的提高下, 不仅能使其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同时, 对城市绿化率、空地率的提高, 使居住环境得到优化, 绿化率及广场等大大提高, 更好的满足居住人群的休闲, 交往等需求, 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交通因素

由于“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往往建设在城市中心区, 交通组织体系也呈现了更加城市化、立体化、人性化以及集群化发展的趋势。其地下空间与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系统紧密结合;地面建筑入口与城市街道衔接的界面逐渐弱化, 形成良好的步行系统;住宅综合体的中庭转换空间又将空中、地面、地下的步行系统有机联系起来, 其立体化的交通组织, 不仅有效的提高了“高台”部分的商业价值, 并为居住区域的使用者提供了便利性:能够大大节省综合体内的交通利用者的出行时间及经济成本, 提高整个社会的工作效率, 而且能够减少城市道路交通的拥挤程度。

1.4 多样性与安全性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著作中提到城市多样化的一个要点是“密度之需要”, 不管这些人是以什么目的来到这里, 人流的密度必须达到足够程度。这是保证城市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 应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的住宅密度, 过低的密度不利于多样性的支持。“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处于城市区内地段优越、交通网络系统较完善、生活、教育和医疗配套齐全的区域。这成为住宅综合体极大的区位优势。生活配套和市政设施齐全为住宅综合体内的居民造就了极大的生活便利, 减少了开发商的开发成本的同时, 也为居民减少了生活成本。既有密度, 又有足够的多样性, 可以增加“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的人流密度, 使城市与建筑的相互联系得到加强, 有利于缓解现代都市中普遍存在的孤独感, 同时大大减少了城市犯罪率。

1.5 城市节点

“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在创造城市环境的同时, 也需要其周边环境为其提供支持。

其周边城市环境主要来自四个市场:

1) 基地市场。

项目中居住、办公、酒店等功能的适用人群。

2) 周边市场。

能够方便到达项目的周边居民、上班族以及消费者等。

3) 地域性市场。

在城市中30 min~45 min能够到达的居民、上班族或者访客等等。

4) 经过性市场。

自发性开车或步行去其目的地的客源。

“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消费市场分析见图1。

作为城市节点, 其特性主要体现在其作为对城市功能、空间、资源、交通等要素的整合, 进一步促使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相互融合, 承载了城市化空间的大量内容, 使得城市的功能组织和城市的空间结构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更使其与城市一体化, 成为有机融入城市大环境的节点。此外, “城市—区域”一体化、城市空间多中心化的发展趋势增加了各个城市或区域中心对综合体建筑的市场需求, 如东莞第一国际, 不仅作为东莞CBD的财富中心, 成为东莞城市的象征, 而且作为华南地区“世界加工厂”的城市定位, 成为区域经济的标签。

2 提高空间使用效益的重点

结合功能复合和形态上的特征, “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建筑的地下车库、裙房以及裙房屋顶空间三个方面在其使用人群、来访者、停车供需等方面有其特殊性。

1) “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停车空间设计。

由于“后小汽车时代”的来临, 以及“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的交通因素, 居民小汽车拥有量大幅增加, 许多“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的车库设计照搬规范, 使得停车场设计与使用脱节。“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建筑应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相结合、全时停车概念、地上停车库的运用、机械式停车库的运用等, 以解决停车空间使用上面临的问题。

2) “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裙房空间设计。

“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裙房空间存在与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联结不够紧密、体量盲目扩张等方面的问题。因此, “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的城市功能体系应形成自我调节机制, 同时组织好建筑空间形态, 并通过架空层的设计创造更多开放性空间, 增加与城市空间的渗透。

3) “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裙房屋顶空间设计。

许多“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裙房屋顶空间缺乏人性化的环境设计, 应充分考虑儿童与老人活动空间、裙房屋顶的“灰空间”的利用、人口空间以及交通组织的设计、加强社区活动空间各功能的衔接等。

3 结语

“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的使用效益涉及到建筑、社会、经济、使用人群等多方面, 这些因素往往是相互联系的。通过对“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空间使用的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研究, 针对停车空间、裙房空间、裙房屋顶空间三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桢栋.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聂兰生.21世纪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4.

[3]何川.空间·效益·舒适——深圳皇岗海悦华城设计[J].建筑学报, 2001 (10) :7.

[4]韩冬青, 唐斌.基于空间效益的城市三维网络模型初探[J].建筑师, 2004 (10) :95-97.

[5]于文波.城市建筑综合体设计——空间、功能、交通组织[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1.

警犬使用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篇2

一、公安机关现有管理体制

2009 年, 某地海棠公寓千人排队买房事件, 媒体报道为维持秩序警察动用警犬至千人排队现场。警犬, 是国家刑事侦查的宝贵资源, 本应用于刑事侦查。此事件中, 售楼处并没有刑事案件的发生, 使用警犬的目的是希望利用警犬的威慑性以此协助开发商的保安维持现场秩序。此案中, 警犬使用有其成本的投入但却无任何收益而言, 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现有的公安机关现有管理体制有关。我国现行的公安体制是“条块结合, 以块为主”。使用警犬维护开发商利益这种对侦查资源的肆意浪费, 正是现有的公安管理体制导致的。

二、带犬民警自身原因是警犬使用效益低下的表层原因

首先, 个别带犬民警侦查知识的匮乏, 其结果导致带犬民警携警犬赶赴现场后不知所措, 不知从何入手, 其结果或牵犬旁观, 或无功而返, 无疑是只有投入而无任何产出。

其次, 在刑事案件的侦查过程中, 带犬民警先入为主的思想将极有可能影响警犬使用效益。某地发生一起盗窃案件, 在警犬即将追至藏匿地点时带犬民警主观认为犯罪嫌疑人不会往这个方向逃跑, 故将犬拉了回来。

再次, 个别带犬民警证据意识的缺失以及取证能力的弱化导致警犬使用效益低下。“时下, 证据不足已日益成为困扰公安机关办案的症结之一…公安人员证据意识和取证能力不强是重要因素。”[1]这种现状下, 个别带犬民警或干脆没有意识到证据的重要性而放弃了痕迹物证的固定、提取以及保存, 或意识到了证据的重要性但缺乏取证的技巧而导致所取得的证据不具备证据能力, 其结果是人抓到但不得不因证据不足而放人。

最后, 个别带犬民警程序意识的缺失导致警犬使用效益低下。自古以来中国警察在办案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 时至今日, 这种思想依然在个别带犬民警的意识中存在。如个别带犬民警携犬在无搜查证得情况下对犯罪嫌疑人家进行搜查, 其结果就有可能是确实搜到了犯罪嫌疑人犯罪的证据, 但极有可能因程序的不合法而导致证据的无效, 结果是不仅有实物成本的投入, 还有权力成本的投入, 但收益却因程序的不合法而为零。

三、带犬民警入警机制的制约

与我国截然不同的是, 国外的带犬民警多是先当警察再带犬。在德国, 带犬警察必须具备3 个条件[2]: ( 1) 有3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 ( 2) 喜爱动物; ( 3) 能够和犬相处并带回家。与国外相比较, 我国的这种机制决定了带犬民警公安实战经验的缺乏, 尽管我国带犬民警的培养机制多由部署的四家基地进行培养, 但从当前的公安教育体制改革便可窥见其弊端, 毕竟, 理论需要实践方能真正的转化为生产力, 可以说, 带犬民警公安实践经验的缺乏间接的导致了带犬民警在现场使用警犬时效益的低下。

四、个别人业已形成的“警犬无能”的刻板印象严重影响着警犬使用效益

警犬的使用需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假设发生了一起刑事案件, 在领导的概念中警犬是万能的, 但由于现场客观条件的限制, 警犬无法发挥作用, 结果无功而返。一回、两回均如此, 在领导的概念中此时“警犬万能”必然向“警犬无能”转变。此后, 即使发生了完全具备警犬使用条件的案件, 领导也必然不会想到使用警犬。

五、社会客观环境的变迁

改革开放至今, 社会客观环境发生了翻天动地的变化,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原来的乡村土路已经变成如今的水泥地面, 在城市中到处都是钢筋混凝土的味道。应当说, 案件发生的空间环境的变化影响警犬发挥作用, 进而导致效益的低下。

六、带犬民警与各警种间协作机制不健全

当前带犬民警与其他警种间协作机制的欠缺, 带犬民警携犬至现场, 其任务就是听命于安排, 这种缺乏主观能动性的行为必然导致工作热情的降低, 必然导致警犬无法最大化的发挥其功效, 必然导致效益的低下。

摘要:当前, 警犬技术在刑侦领域使用效益不佳。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公安机关现有管理体制、带犬民警自身素质、当前带犬民警入警机制、个别人业已形成的“警犬无能”的刻板印象、社会客观环境的变迁以及带犬民警与各警种间协作机制的不健全等方面。

关键词:警犬使用,效益,带犬民警,体制

参考文献

[1]陈卫东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1, 5:39.

高校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研究 篇3

一、高校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产权管理意识不到位

长期以来, 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高校资产管理的特点是财政无偿拨款购建, 高校无偿使用, 损坏全额报废, 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也不进行成本核算。因此高校对国家拨款投入的固定资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本科教学、扩招及科研工作上, 导致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置轻保管”、“重更新轻维护”等现象, 没有建立起贯穿“采购、验收、使用、调拨、报废”等各个环节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各学院和各部门把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混为一谈, 认为是自己科研经费购置的就是自己的, 除少数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在部分地区实行共享外, 绝大部分设备都属于各学院和各部门内部所有。有些部门怕自己使用起来不方便, 即使自己平时使用频率不高的设备也不愿意与其他部门共享;有些部门则怕设备被用坏了, 影响自己使用而不愿意与其他部门共享, 导致有些固定资产购买后从未启封或长期闲置。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设备逐渐被淘汰或放坏, 又不得不报废。而其他部门则因为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 又不得不想方设法到处筹措资金用来购置新的设备,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产的重复购置及资源的极大浪费。

2. 管理体系不健全, 存在管理真空现象

高校资产普遍实行由财务部门管理财务账目, 资产管理部门管理实物及其账目, 但大部分资产的实际使用和直接管理权往往在各个院系和机关, 因此实物资产实际上是由多个部门分散管理的, 并没有一个部门对所有的实物资产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同时.在高校资产的使用、管理过程中, 往往并没有将责任明确具体到单位、个人, 资产管理的好坏与资产管理者、使用者自身利益不挂钩, 造成资产管理者、使用者不关心资产的好坏, 资产浪费现象严重。

3. 管理体系不健全, 职责不清

目前, 我国各公立高校的财务会计核算统一由高校的财务部门进行, 财务部门负责资金的收付和统一核算, 而实物资产的管理交由资产管理部门来负责。但固定资产生命周期内的保管、使用和维护则是由山各个具体的使用部门来负责的。如学校下属的各个学院管理自己学院用于实验、教学和科研的仪器设备和材料物资;后勤部门管理房地产、公用车辆;图书馆管理图书资料;产业处管理“三产”资产等。由于各个下属部门并不进行独立的会计核算, 没有按照财务会计制度对有关活动进行严格的审核, 所以各下属部门普遍存在“怕麻烦”、“省一事是一事”的心理, 没有将其所使用、管理的固定资产的变化及时报到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登记、处理。而高校会计年报也不需要社会中介机构的全面审计。同时, 高校也普遍缺乏企业所采用的定期进行全面财产清理的制度, 导致高校的账簿记录并没有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 不少高校的固定资产存在着家底不清、产权不明、账实不符、账外资产大量存在等突出问题, 严重影响了高校固定使用效益的有效提高。

4. 账薄记录不能适应管理需要, 存在账实不符的现象

目前我国各公立高校采用的会计处理基础是收付实现制, 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主要是通过设置“固定资产”科目进行的。只是反映固定资产原值的增减变动情况, 并不像企业会计核算一样, 定期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除了固定资产的清理或报废以外, 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入账后一直保持不变。高校的这种不计提折旧、原值和净值合一的账簿记录, 无法反映同定资产的新旧程度, 也无法为固定资产足否需更新提供可靠的资料, 也不能根据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合理分配固定资产的维修经费, 不利于高校对固定资产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

5. 缺乏全校范围内的资产共享的平台, 资源配置不合理

首先在购置环节上就缺乏计划性, 盲目购置和重复购置, 甚至存在攀比心理。仪器设备往往为一个院系使用, 相互之间利用较少, 其他院系无法进行共享使用, 共享工作未能真正开展。各二级院系在建设实验室时往往追求大而全, 很少考虑使用共享其他院系的实验设备,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一方面资金紧张, 另一方面资源又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高校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的对策分析

1. 进行全面彻底的固定资产清查, 切实消除账实不符现象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首先要做到账实相符, 如果账实不符的现象不消除, 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高校要进行全面彻底的固定资产清查, 将家底摸清楚, 将工作做细, 落实到每一个部门, 每一个相关责任人, 每一项具体的固定资产, 建立一套完整、详实、真正账实相符的账簿记录。并以此为基础, 跟踪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每一项具体变化, 为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在此同时, 高校也应该建立定期进行财产清查的制度, 定期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查, 在及时消除账实不符现象的同时堵住资产管理中可能存在的漏洞, 有效避免资产流失, 切实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2. 建立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及资产绩效评价体系

一方面, 借助新《高校会计制度》的实施, 按照“为了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合理确定教育成本, 要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规定, 财务部门对各类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和企业一样对各二级院系实施内部成本核算, 考核教育成本;资产管理在财务部门内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 要对各二级院系使用的房屋建筑物、办公设备家具、实验实训设备等固定资产核算内部成本, 按照学生人数计算生均成本, 并结合学生的生均财政拨款和学生收入, 考核生均绩效, 逐步建立起资产绩效评价体系。

3. 完善制度, 明确责任

高等学校的职能管理部门要制定和完善固定资产使用和日常管理制度, 从固定资产的申请购置开始, 到验收报账、日常保管使用等, 要制定出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流程制度。在资产购置时, 首先做出预算, 对需要购置的仪器设备从经济、技术性能指标等各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 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 从而强化购置环节的管理。在验收报账环节, 要派专人实地验收合格之后, 才予以进仓报账。资产职能部门要加强与各学院各部门之间的日常联系, 加强学校内部资产清查制度, 定期有目的地开展财产清查, 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 对盘盈和账外固定资产全部估价入账, 对盘亏和报废的固定资产, 按规定的报批手续进行处理和相应的账务处理, 以做到账、卡、物相符。建立固定资产归口分级管理制度, 明确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财会部门和各个使用部门的职责权限。把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到关系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及高校改革制度是否成功的高度来认识, 为理顺各部门之间固定资产管理关系、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创造条件, 从而实现资产部门统一领导, 各部门通力合作、各尽其责, 有效克服各自为政的管理弊端, 逐步形成既有分类归口又有集中统一的管理新模式, 使固定资产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立闲置的固定资产调剂管理规定, 将某些单位长期闲置不用即将报废, 而某些单位刚好又用得上的固定资产, 先由设备部门收回, 集中管理, 再合理调剂到有需要的单位, 这就有效地避免了重复购置, 使得闲置资产在全校内得到有效利用, 充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4. 积极推进高校会计制度改革,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篇4

近年来中央及各级财政部门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 这些制度、规定、办法的出台, 无疑使专项资金从预算、执行、核算各个环节做到有制可依, 对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和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 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应当引起事业单位的重视。

二、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存在的问题

(一) 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

尽管近几年财政部门不断深化预算改革, 推动预算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进程, 在预算编制方面推行“人员经费按标准, 公用经费按定额, 专项经费按实际”的原则。但对于专项资金如何按实际, 缺少明确的定论, 加之在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中缺少对经济运行状况的科学预测, 使得专项资金预算在编制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合理性。

1. 预算编制缺乏准确性, 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未能结合本单位的事

业发展计划、职责和任务因素, 预算编制数据未能准确反映项目对资金需要量, 降低预算编制的质量。

2. 预算编制缺乏目的性, 在预算编制中往往难以反映本单位的重点项目, 对于项目预算的编制缺乏目的性。

部分单位为了争取足额资金, 往往虚报预算, 很多项目资金无法运用到所需之处。

(二) 对专项资金使用认识不到位

长期以来, 事业单位人员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认识不到位。一方面, 部分单位只热衷于项目的申报和资金的争取, 不注重资金的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 财务部门未能发挥其在专项资金管理方面的职能, 部分单位财务人员只承担资金的收付及账务处理, 在资金使用、分配及资金的使用效益等方面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专项资金“重分配、轻管理、轻绩效”问题突出。

(三) 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 虽然事业单位建立起了内部管理制度, 但针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还不够健全, 尚未做到一个专项或一类专项建立一个管理办法。对于专项资金特殊用途难以找到明细对应的规定, 导致挪用、乱用及滥用专项资金的现象频发。如在执行过程中, 未经主管部门同意批准, 就将某个项目的资金用于其他项目开支, 以弥补其他项目资金不足等。

(四) 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

部分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完毕后, 没有针对专项资金进行专门审计或绩效评价, 且由于专项资金效益具有滞后性、间接性及持续性等特点, 使得对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难度增大。因此, 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正确性、效率无法准确评价, 不利于资金的正确使用。

三、提高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对策

(一) 细化编制, 提高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合理性

1. 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 要结合单位的发展规划确定下一

年度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 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 合理编制专项资金的预算金额。

2. 要细化预算编制, 细编预算不仅可以增强预算本身的透明度, 也有利于预算的执行与控制。

要对以前年度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和总结, 合理确定同类项目的支出情况, 作为预算编制的参考。同时对每个项目每笔支出都做详细的分类和统计, 根据统计数据, 合理划分项目的轻重缓急, 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

(二) 深化认识, 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意识

当前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持续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个有效的专项资金管理环境。因此, 要从根本上提高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必须提高事业单位人员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意识。一方面, 事业单位的领导必须牵头对本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整顿和治理。只有从意识上对专项资金使用效益问题引起了注意, 实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望解决。另一方面, 财务部门应将其职能定位在对单位专项资金使用的决策、控制和全面参与层面上, 从立项争取、实际执行到绩效评估, 整个过程都能够统筹规划, 根据“资金流到哪, 管理管到哪”的思想, 对项目资金做出有效的安排, 及时了解项目进度和实际资金使用情况, 从而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 健全制度, 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事业单位要实现对专项资金使用的高效益, 应形成对各个行为主体既有约束又有奖惩的激励制约机制。首先, 将专项资金的范围、预算编制与执行、支出标准、绩效预算管理、项目监督机制、奖惩措施等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各个环节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在此基础上, 再制定特定项目资金的具体管理方法, 一个专项资金一个管理办法, 以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框架, 保证专项资金监督、管理中有制可依。

(四) 制定标准, 强化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事业单位制定本单位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实施细则, 完善绩效评价办法, 制定评价工作程序, 设置评价指标和标准, 确定评价范围内容和方法。在项目完成后应及时进行项目结算工作, 并进行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分析, 形成专门项目决算, 阐明形成预算和决算差异的原因。其次, 要坚持专项资金使用审计工作, 确保资金如实使用, 杜绝贪污或挪用, 同时对资金使用结余或者超支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 提高资金决策水平。通过绩效评价使专项资金管理规范化, 最大限度地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总结

专项资金对于事业单位发挥其社会职能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但由于受体制、机制影响, 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事业单位应结合工作实际, 认真探索和研究如何加强专项资金监管, 保障专项资金能够落实到位, 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让专项资金真正用于造福百姓,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朱迎娟.探讨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0, (10) .[1]朱迎娟.探讨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0, (10) .

空间使用效益 篇5

一、前移管理关口, 做到底子清、制度明

抓资产的整合调剂, 必须首先建立规范有序的资产管理机制。为此, 从三个方面狠抓了资产管理规范。一是明家底, 管理及时跟进。利用资产清查成果, 建立起了资产管理台账, 并利用国库集中支付平台将信息化管理覆盖到了所有215家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市直行政事业单位, 初步实现了对资产的动态及时管理。在此基础上, 突出加大对单位闲置富余资产, 特别是闲置办公楼的调查监管, 对每一处闲置办公楼房都建档入库, 做到了管理及时跟进, 有效防止了资产被违规挪用、随意处置。二是建制度, 措施及时规范。几年来, 结合资产管理实践, 先后研究出台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对于严格资产管理、规范资产处置, 建立起跨行业、跨部门的资产整合共享机制, 起到了非常好的制度规范和制度约束作用。三是严配置, 标准及时明确。结合资产管理新要求, 先后到深圳、厦门、南京等地考察学习有关资产配置管理经验, 紧密结合常德实际, 研究出台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 对各单位资产配置的档次、数量等标准进行了明确, 并严格实行按标准配置, 对富余或超标准资产实行统一调剂, 有效利用。

二、共享共用共建, 做到小投入、大节约

针对资产占有、使用不均的现象, 常德市致力于建立起跨部门、跨单位的资产共享共用机制, 积极从三个方面对资产整合进行了探索:一是建立资产调剂库。早在2006年, 利用常德日报社老院一闲置的职工活动室建立起了“资产调剂库”, 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富余闲置资产统一储存到仓库中备用。先后结存办公桌椅323张、文件柜63个、电脑97台、空调17台等大小办公用品近830件 (台) , 先后给部分市直单位、临时机构、乡镇政府、乡村小学调剂各类资产230多件 (台) , 节省财政支出50多万元。二是合理配置办公用房。结合实施资产信息化管理, 建立了市直单位闲置办公楼数据档案库, 将所有新建办公楼单位的原办公楼一律收回, 由财政根据要求统一调剂和配置, 在促进“老房新用”、盘活闲置资产上走出了新路子, 取得了好成效。以800万元收购常德日报社老办公楼并将其改造成为市政府第三办公楼, 很好地解决了市国资委、市体育局等7个单位急需办公用房的问题;投入资金对原消防支队办公楼进行改造, 解决了市巡警支队100多人的办公用房问题;投入400多万元装修改造原市劳动局闲置办公楼, 先后为7个民主党派、市工商联、市园林绿化指挥中心、市技术市场办、市酒管办等单位调剂办公用房;还相继对原市二轻局、原市纺织局、市交通局等单位闲置办公楼进行整合改造, 先后为市蔬菜检测中心、市城市调查队、市科协、市地震局、市食品安全办、市无线电管理处等近30家单位解决了办公用房。如果按每个单位都新建办公楼来测算, 此举至少为财政节约开支近4亿元, 可以说是以最小的投入解决了大问题。三是开展车辆使用调剂。为了解决少数单位、特别是临时机构的用车难问题, 建立了公车使用调剂制度, 采取联合市纪委收缴超标超编车、维修换购车等办法聚集车源, 两年来共为14家单位和临时机构解决了用车问题, 节约车辆购置经费近220万元。

三、强化管理服务, 做到不断档、管到位

为了确保资源整合到位、资产使用调剂到位, 切实优化财政服务, 从三个方面强化了对资产调剂工作的配套管理, 有效巩固和深化了资产调剂成果。一是改进了办公用房日常管理。使用单位多、日常维护责任难落实是新整合调剂办公用房的使用特点, 在新改造的市政府第三办公楼试点引进了物业管理, 由物业公司对新维修改造的办公楼实施日常维护和管理。从运行情况来看, 此举较好地解决了新整合办公楼的日常维护问题。目前, 这一做法已被推广到了所有新整合调剂的办公楼管理上。二是创新了办公用房维修监管。充分发挥财经投资公司作用, 由其牵头组织对维修改造工程招投标, 并实行严格的施工监督, 先后成功对市蔬菜检测中心、市城市调查队办公用房进行了维修改造。三是实行了资产调剂优质服务。对无办公用房单位的调剂要求, 积极协调、设法满足, 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如为解决市巡警支队办公用房问题, 积极从闲置办公楼数据档案库中筛选合适目标, 并先后数次协调质监、公安、房产等部门实地察看、鉴定, 最后成功选中市消防支队老办公楼作为巡警支队新办公楼, 取得了单位满意、财政减负的良好效果。

四、注重整合调剂, 做到求实效、利长远

空间使用效益 篇6

一、主要做法

2005年广东省财政厅出台了《广东省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试行方案》, 该《方案》规定省级部门预算单位自我绩效评价的实施范围是:省财政安排500万元以上 (含500万元) 财政资金的项目和省财政连续2年或以上安排财政资金的跨年度项目。6年来, 省林业厅先后对48个500万元以上的财政支出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价, 涉及资金38.34亿元。经广东省财政厅、审计厅等部门组成的审核小组审核, 林业厅有48个参评项目取得了8个“优”, 35个“良”, 5个“中”的较好评价结果, 优良率为89%, 通过开展这顷工作, 提高林业厅各项林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实现了重视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向重视资金的效益和合规性并重的转变。具体做法如下:

(一) 抓好组织管理, 确保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

绩效评价是针对具体工程项目从立项到竣工决算全过程的考核, 不仅涉及到资金的管理, 更多的是评价项目的实施与成效, 单凭计财部门的力量难以胜任。为此, 厅领导高度重视, 专门成立了省林业厅绩效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厅长亲任组长, 各有关业务处室负责人为成员。同时根据具体涉评项目, 成立了由具体项目业务负责人参加的绩效评价工作实施小组, 由厅计划财务处处长任绩效评价实施小组组长。具体组织、协调, 实施等工作由省林业基金管理中心负责, 并根据三定方案精神, 把绩效评价工作列为林业基金管理中心的重要工作职能。同时在年度预算中设立专项工作经费, 确保了绩效评价工作的有序进行。在这个环节我们重点是做到两个明确:

1.明确工作程序。首先, 各市、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要根据省厅设立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情况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其次, 省厅制定下发当年评价工作的时间表和工作表, 各涉评单位要根据省厅规定的时间、步骤、内容参加培训, 采集数据, 开展自评, 配合重点核查等。

2.明确组织分工。省厅及各市县统一明确由计财部门负责评价工作的总体协调, 包括文件的上传下达、工作布置、各分项自评工作的督导、总报告的撰写等;各业务部门分别负责分项目评价数据采集、核对、汇总、分项目评价报告的撰写等。

(二) 抓好指标体系制定, 确保评价内容、标准、方法规范

指标体系是整个评价工作的核心, 为确保评价工作程序严谨, 我们充分发挥评价实施小组的功能, 并实行工作小组的高度协调、统一, 组长单位拥有高度的指挥权, 组员单位全力支持配合。每年绩效评价工作正式开展前, 实施小组都要至少召开3次以上会议, 重点研究当年绩效评价工作程序, 重新修改、完善各项目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制定上我们着重把握两个平衡:广义层面, 我们一方面要求指标设定横向上尽量与农口其他单位的标准保持水平上的平衡, 另一方面要求纵向上与全国其他省份及行业标准保持平衡, 体现在具体指标上就是尽量选用行业标准与国家统一标准。如森林防火项目, 为确保森林防火工作成效, 全国对森林火灾受害率、森林火灾发生率等均制定有统一的标准, 每年进行检查、验收考核。因此在设定绩效评价特性指标时, 首先将这类指标纳入该项目的指标体系。狭义层面, 我们要求各项目之间的评价标准也要保持平衡。如森林防火与森林病虫害防治等项目除设定其各自的特性指标外, 如果涉及到造林更新, 则其造林考核指标与标准要与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或其他造林项目的指标与标准保持一致。

为保证自评工作质量, 在广泛征求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我们还补充制定了《绩效评价工作表》、《绩效评价信息表》和《绩效评价打分表》等工作表格, 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工作的程序和内容。其中《绩效评价工作表》由多张数据采集表组成, 设计的内容既涵盖了项目执行情况的主要基础数据, 也充分满足了评价指标的计算需求。由于对每项专项资金都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 包括工作方案、进度检查、年末考核或竣工验收等, 使采集的数据具备了一定的标准。各业务部门负责绩效评价的小组成员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审核, 以保持其与项目执行各阶段所统计上报的数据保持一致, 从而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绩效评价打分表》是为各涉评项目单位设计的一份自评表, 对于该项目的总体得分并无影响, 只是作为参考。主要设计目的是从这张表上可以看出各涉评单位对项目执行的自我认知程度, 从而分析得出项目单位对有关制度、政策、规定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此外也可以分析得出项目单位对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视程度与态度好坏。

(三) 抓好自查与重点核查, 确保评价全面、务实、高效

为保证绩效评价工作落到实处, 林业厅每年召开绩效评价工作布置暨培训会议, 安排绩效评价工作实施小组各成员对各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详细讲解, 按项目分组进行专题讨论和答疑。由于会议内容针对性较强, 参会人员均是各单位绩效评价工作的具体经办人员, 对于确保年度绩效评价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 在收集全省各项目实施单位绩效评价自评材料的基础上, 林业厅组织多个工作组对有关涉评单位报送的绩效评价自评材料进行了重点核查。通过采取财务查账、资料核对和工程质量实地核实等方式, 检查项目 (用款) 单位报送的绩效评价自评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 验证各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严密性, 从而保证各项目提交的绩效评价自评报告能准确、客观、全面地反映项目真实的运行和管理水平, 为部门预算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四) 抓好评价总结, 确保工作不断改进、完善、创新

绩效评价综合报告是对各涉评项目全方位的总结和概括。林业厅在全省各项目用款单位自评和重点核查的基础上, 组织绩效评价工作实施小组全体成员进行集中汇总数据和撰写综合报告, 对报告反复修改、讨论, 集思广益, 并经林业厅绩效评价领导小组审定后报省财政厅, 以确保报告的客观、全面、科学, 实事求是。

报告的重点是整体评价工作的总结、问题的反映、改进建议及跟踪整改情况。在这个环节, 评价小组的工作人员再次展示了各自的业务素质, 使评价报告不仅仅是简单的总结, 而是对每个指标执行情况及考核结果进行认真分析, 从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等多个角度进行检验、论证, 以便下一个评价年度改进, 从而确保绩效评价这一重要的财政资金监督手段权威性的发挥。

二、工作效果

(一) 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 有力保障了林业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

省财政厅在2005年实施部门单位自我绩效评价中引入了绩效预算观念, 确立了“大事优先”、“绩效优先”的资金分配原则。同时对省级部门预算报表进行了修改完善, 在项目预算表中增加了项目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的有关内容, 把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资金分配紧密结合起来, 建立项目绩效预算财政管理新机制。从2005年开始, 部门单位在申报支出项目时, 必须提交项目可行性方案, 明确提出项目资金使用的绩效目标;申报项目预算时, 在项目预算表中要说明项目的绩效目标、资金使用绩效自我评价以及省财政厅出具的评价意见;项目资金使用后必须进行绩效评价, 每年项目绩效评价结果经省财政厅审查核实后作为下年度部门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对跨年度项目实行滚动预算, 按照绩效评价结果报经省政府批准调整支出预算, 对绩效良好的项目在同类项目中优先安排, 对绩效差劣的项目不再安排同类项目资金, 从而达到合理配置资源, 优化支出结构, 规范预算资金分配, 调动各部门单位提高绩效管理积极性、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的目的。

比如2006年省林业厅申请延续安排绿色通道建设专项资金时, 省财政厅预算处要求提供绩效评价结论。省财政厅绩效评价处会同林业厅计财处组织有关人员对2005年度绿色通道建设项目进行绩效评价, 通过对工程建设现场和财务资金管理情况的重点核查, 项目成效显著, 省财政厅给予了充分肯定, 因此该专项在2006年度得到了延续, 并获得安排绿色通道建设专项资金 1 000万元。为此, 林业厅在编制年度预算时, 也参照省财政厅的做法,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参考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重点核查的结果, 对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好的地区、项目单位予以支持。

(二) 项目用款单位绩效观念明显加强, 项目管理进—步规范

各单位通过绩效评价, 清楚地了解到项目预算分配目标的完成情况, 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明确了财政支出项目的相关责任方和应承担的相关责任, 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各单位“重预算轻管理、重分配轻监督、重使用轻效益”, 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跑项目、争资金, 忽视对资金追踪问效, 使用效率不高, 效益不佳, 截留挪用等现象。促使各单位总结经验, 加强管理, 更加关注资金使用效果, 提高行政效率和效能。通过逐步建立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奖优惩劣的财政支出管理机制, 减少和防止无效支出、盲目支出等行为, 使财政资金的配置运行合理高效, 有力地促进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林业公共财政支出项目的运菅。

(三) 形成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外部评价、外部监督两个层次相结合的评价监管体系

各基层林业单位通过绩效评价, 找出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自觉加强内部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加强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的设立, 从而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内部规范的良性机制。各单位提交自评报告后, 林业厅对自评结果组织复查审核, 并对问题较严重的项目组织重点评价。近两年我们在各地级市报送的自评项目中, 选取了存在项目实施进展迟缓、资金管理不够完善、以及自评资料数据不够完整等问题的有关项目进行了重点评价, 核实、复审项目单位的自评结果, 对比不同单位项目资金的使用与绩效, 找出项目间成本效益差异的原因, 发现并分析资金使用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提出加强管理、完善制度的建议和措施, 从外部促进各单位严格执行预算, 提高理财水平, 有效遏制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的行为。

三、存在问题

(一) 资金管理环节中的责权错位, 造成资金管理环节部分绩效责任难以落实

按现行财政资金管理体制, 林业支出项目资金是省财政厅直接下达市、县财政, 基层林业用款单位资金的到位和使用由同级财政部门监督和调控。当同级财政困难时, 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项目资金的及时到位。因此, 资金到位率等绩效指标的评价责任应由谁承担, 是我们继续完善绩效评价工作应重点研究的课题。这也影响着项目资金的使用率和项目进度等考核指标的责任落实。

(二) 绩效评价项目的范围有待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目前, 广东省每年将500万元以上、且在第三季度以前下达计划的财政支出项目全部纳入绩效评价范围。但大部分林业项目的实施往往分散在各市、县, 甚至千象万户, 而资金量具体到各个实施单位往往只有几十万甚至几万元。对如此分散的财政资金进行评价, 其评价结果只能取其综合值。而以此结果为财政调控的手段, 难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挫伤项目完成较好的实施单位的积极性。

(三) 绩效评价工作时间紧、任务重, 评价手段亟待改进

随着绩效评价自评项目越来越多, 绩效评价自评材料报送要求越来越严格, 绩效评价统计汇总数据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另外, 从布置绩效评价工作开始至上报自评报告给省财政厅, 中间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时间紧、任务重。因此,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手段应予改进, 程序应尽量简化, 便于操作, 并逐步实行信息化管理。

四、工作建议

(一) 把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与重点林业工程稽查有机结合起来, 共同为林业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重点林业工程稽查已从过去的重资金安全性稽查转移到资金安全性和有效性稽查并重上来,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正是这种双重安全性检查的有效实现形式。建议进一步探索如何将重点工程稽查程序化、指标化, 并将其与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 完善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相关制度, 使之有章可循

卷盘式喷灌机使用效益分析 篇7

1 经济效益

通过使用卷盘式喷灌机进行喷灌, 建立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 从而改善水浇条件, 在节水、节能、节地、增产、增收等方面将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1.1 高效节水

改地面灌溉为大田喷灌, 有效地防止了水的深层渗漏损失, 提高了水的有效利用率。据测试:大田漫灌, 即便采用管道灌溉, 每667 m2仍需灌水80 m3, 而采用喷灌每667 m2只需灌水35 m3。按大田每年灌溉至少6次, 地面灌溉每次平均灌水150 m3计, 则使用喷灌每年节水690 m3。

1.2 节电

喷灌虽配套动力比一般地面灌溉大, 但喷灌时间短, 灌水定额小, 据测试:喷灌比地面灌每年可节电17°/667 m2, 按农业电价0.6元/度, 则喷灌每年节电效益为10.2元/667 m2。

1.3 节地

由于喷灌可大量减少沟渠占地, 提高耕地利用率, 与地面灌溉相比, 喷灌可至少节地7%, 根据农业专家保守推算:以大田作物每667 m2年收入900元, 蔬菜每667 m2年收入1 500元计, 若农业投入以300元/667m2计, 采用卷盘式喷灌机灌溉, 大田节地每年可增收42元, 蔬菜节地每年可增收84元。

1.4 适时灌溉增产

实行喷灌后可提高灌溉保证率, 改善田间灌水条件, 有利于适时适量灌水。据测试大田实行喷灌每年可增产10%以上, 蔬菜每年可增产20%以上, 则大田年纯增效为96元, 蔬菜年纯增效益至少为300元。

1.5 省工

与土渠灌溉相比, 喷灌每年可省工2个, 每667 m2每年用工费用为10元, 则省工年可新创效益20元。由以上分析可见, 通过使用卷盘式喷灌机, 大田作物蔬菜每667 m2每年总增效益为168.2元, 蔬菜每667 m2每年总增效益为414.2元。此外, 卷盘式喷灌机还具有适应性强的特点, 地形状况对喷灌基本上没有影响, 即便是坡度很大、地形状况复杂, 难于采用传统地面灌溉的土地, 喷灌的灌溉效果依然很好, 尤其是卷盘式喷灌机移动非常方便, 更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同时, 使用卷盘式喷灌机进行喷灌有利于水土保持, 用户可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灌溉的水滴直径及喷灌强度的大小, 不破坏土壤结构, 不产生土壤冲刷, 避免水土流失, 形成良好的田间小气候, 并且通过喷灌控制湿润深度, 消除深层渗漏, 可以有效避免盐碱化。

2 社会效益

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的实施不仅会给项目区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还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主要体现在:

2.1 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的实施将改善当地农

业的生产条件, 节约劳动力,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 增产增收, 使农民逐步富裕, 促进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2.2 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的实施将使当地和临

上一篇:嵌入式ARM11下一篇:去骨瓣开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