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反思能力

2024-10-25

自我反思能力(精选12篇)

自我反思能力 篇1

反思,能使自身的经历、经验、实践转变成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新起点,形成更为丰富的教育智慧。一堂课可能成为成功的经验,也有可能成为失败的教训。教师要善于自我反思,在反思中积淀教学智慧,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一、思在课前———使教学过程更有条理

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决定教师如何教?教什么?学生如何学?学什么?也就是做好课前打磨工作。因此,课前反思是完全必要的,它会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与调整能力,也会不断充实完善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思: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是现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基本依据。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符合课程标准得到要求,否则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二思:学生情况。应从学生实际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前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课前要思考以下五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想知道的这些问题学生能否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来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拔和引导;.哪些问题还需要拓展与延伸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教学的真正起点和主要目标。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认真反思,找出原因,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在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三思:教材分析。一般来说,要经过“懂———熟———化”的过程。所谓“懂”,即读懂教材,能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地读懂,了解内容,弄清意图,抓住关键,明确重难点。“熟”,即熟练地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并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疏理,能运用自如。“化”,即教师能融会贯通,心领神会,能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钻研教材是无止境的,教材钻研得越深入,备课就会越充分。

四思:预设方案。预设是蓝图,预设方案的完备与否,需要在课前反思中得以矫正,即课堂教学环节是否合理紧凑,过渡是否自然,课堂活动组织是否科学,练习设计是否有效,板书设计是否美观等进行适当推敲,从而不断完善预设方案,课堂教学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思在课中———使教学过程有序高效

课中反思具有监控性,着力点应放在课堂活动的组织上,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由于在备课中我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把知识讲明白,让学生在自己预定的轨道上运行,尽管我们对每个细节都进行了周详的考虑,会预设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课堂是开放的,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有时甚至与你的教学设计大相径庭。因为课堂上发生的事情很多时候是我们无法预设的,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和“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灵活地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从而使教学有序高效地进行。

一思:课堂调控。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师应根据学情变化,及时接纳弹性、灵性的成分,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让课堂充满真情,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思:流程调控。巧妙变动教学环节,灵活顺应生成的教学流程。当课堂教学活动不能按照预设方案展开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乃至放弃教学预设环节,创造出新的推动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流程。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以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的探究兴趣更加浓厚,探究过程更加深入,探究发现更加精彩,甚至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思:方法调控。教学方法可以预设,但随着课堂教学流程推进,也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即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只有教师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保证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思:练习调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理解掌握新知的情况与练习时间的长短,增减练习的数量。如独立练习有时可以调整为分组练习,分组练习有时也可以调整为独立练习,让学生全员参与。有时还可以布置一些选择性练习来调控课堂练习的量,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练习时,教师还可根据课堂教学状况灵活地调控练习的要求。这些调整措施均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要硬搬原有的教学方案。在设计多样练习的同时,教师可依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控,变换练习的形式。如有时可以将判断题改为改错题,要求学生指出错误地方并加以改正;有时可将应用题的列式并解答改为只列式不计算的形式,以便节省时间;有时可将独立练习改为竞赛性练习,增加趣味性,等等。通过变换练习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控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思在课后———使教学经验不断积累

一节课后,有一点经验,或一丝启发,或一则教训,或一丝疑难,都一一记下来,积铢累寸,这些宝贵的资料、信息、思考,将会给日后教学以莫大的帮助。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思:“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教学评价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特出,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处理上,看教材特点的把握,知识联系的沟通;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思:“精彩”在哪里?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等。

三思:“偶得”有哪些?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的收获。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付;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等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

四思:“缺失”在何处?在遗憾中反思收获最大。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有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对教学之中“缺失”之处进行认真回顾、梳理,并对其作出深刻反思,找出形成的原因,探究解决的策略,才能形成教学经验。即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那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总之,我们教师应对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经常进行反思,寻找差距,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五思:“效果”又如何?每一节课教学之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之后,应及时撰写教学反思,为今后再教这一内容提供借鉴。

自我反思能力 篇2

一是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是学生走向独立的重要途径。班级可以组织叠被子、洗衣服、整理课桌等比赛。生活自理能力的增强使得班上原先许多人不愿做的事有人争着做,同学们懂得做班级的主人,不仅要有这个愿望,更要有这个能力。

二是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接受问题,而且也是品德、意志等问题。可以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交流经验,请有关老师作学习方法的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效率自测等。学生只有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体现出独立人格,也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三是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一个生理不健全的人会失去行动的自由,一个心理不健全的人会失去了思维的自由。在培养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如进行心理咨询、开设辅导讲座等。

反思自我,拷问人性 篇3

每日匆匆忙忙的生活,使我们鲜有余暇来审视自己。其实,面对自己,了解自己,才不会迷失自己。请以“我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了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构思指导】

“我们”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指包含自己在内的多个人或是一群人。它的范围可大可小,小而言之,它可以指自己和朋友,自己和家人,自己和同学;大而言之,它可以指高中学生这个群体,可以指90后,可以指某一地域的人甚至是我们炎黄子孙,当然还有其他归类和划分的方式。

写“我们”的文章,就构思而言,大致有两种写法:第一种写法是谈“我们”这个群体的共性,谈论“我们”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我们有什么特点,我们怎样看待他人、社会、世界,我们怎样理解理想、未来、人生,我们有着什么共同的观点与爱好,烦恼与处境……从这个角度来谈,可以弱化自我而凸显整体,写出共同的特征来,这样的文章会显得厚重开阔,容易引起人的共鸣。第二种写法上将表现的重点放在“某一个”上,通过写出“这一个”的特点从而揭示这一类人的特点,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表现自我或者是“我们”群体中的一个人,进而体现出“我们”的共性来。这种写法容易融入个人的经历与感受,容易写得细腻生动,体现出个性化的东西来。

这个题目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观察、反思、了解自我,对于高中生而言,对于自己及自己所生活的群体,乃至于我们的社会、民族,甚至是世界,都有或深或浅的观察与感悟,因而完成作文并不困难,但是,不管是那一种写法,都应该写出深度,写出情感,这就需要我们有积累,有生活,有眼光与思考,而这些内容,就使得文章高下体现出区分度了。

我 们

石首市新厂高中高一(16)班 陈杨

我们都是与众不同的孩子。

——题记

他一米八的个子,却有着六岁孩子的心智。他上课时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就连中途跑出教室也是常有的事。不知道什么原因,他注定与别人不一样,但那只是在别人眼中。

在他心里,他自己是什么样的?没人会知道。或许他觉得自己曾和懒羊羊一起呼呼大睡,和熊大熊二一起对付光头强。或许在他心里他只是葫芦娃中的一个,甚至是一条小鱼,一颗小草,他再平凡不过。

他享受着不为人知的快乐。他可以一个人玩一节课的橡皮擦;他可以一个人对着镜子笑一下午;他可以一个人穿行整个校园,边跑边笑,仿佛身后有他的小伙伴。

他承受着不为人知的辛酸。每天都有人问他一些不好的问题,教他说一些不好听的话。他走到哪,大家的目光都盯着他,仿佛西欧中世纪的贵族在戏弄一个小丑。有一天,别人笑了,他却哭了。那声音凄苦、悲凉又委屈,他真的像个孩子。别人说他“脑筋有问题”,他明白那是什么意思。面对周围人的嘲笑,他无力还击,他弓着背,蜷缩着身子走开了,他一个人坐在操场的台阶上,樟树的叶子包围了他,那是树在为他哭泣吗?他把心事和大树讲了吗?向下落的,是他们的泪吧?

曾经的我很怕他,在回家的路上他问我一些奇怪的话题,我总是匆匆回应,匆匆离开。

“你夏天穿什么衣服?”这是他每天的问题。

“裙子。”这是我每天的回答。

有一天,放学的时候别人问他:“段忠沂,陈杨夏天穿什么衣服?”

“裙子!”十分干脆

“什么颜色的?”

“黄色的!”

“好不好看?”

“有很多花!”说完他就走了。

我坐在原地想:他为什么会知道我有一条有很多花的黄裙子?

我好像上高中以来只穿过一次吧。他居然记得那条裙子。我倍感荣幸,又肃然起敬。

他是单纯,不是笨。我感觉他比我们所有人都聪明,他能看到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好朋友,从他的角度看问题。然而这些我都做不到。

我缺乏安全感,也极少给人安全感。有时候,我感觉我和他一样,我需要的只是一个不离不弃,一直在我身边,永不会嫌我烦的好朋友,而我所拥有的只是一棵又一棵樟树和满地的落叶,有人和我说话时,大家都看着我;别人去干自己的事了,我就只是一个人。我也可以不厌其烦地每天干着同一件事,我心里也有许多虚拟的小伙伴。

我们是如此相似,而又如此不同。我们都是特别的孩子。

【点评】上帝告诫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孩子。你做到了。不仅做到了,你还试图走进这个孩子的内心。有时,我看到这个孩子在老师办公室自由地穿行,听到这个孩子出自本能的呼唤,我也在想,我们这些看似健全的人未必有他那样简单而又单纯的幸福,未必有他毫无私心的正直。

难能可贵的是,你还能拷问自己的灵魂和内心:我究竟需要怎样的伙伴?需要怎样的人生?

读后,既有感动,又有反思。因为我们都是特别的孩子。

试论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篇4

一、关于反思能力的内涵

何为反思能力?顾名思义,其重点在“反思”二字上。“反思”一词,起源于西方哲学领域,并且被译为反省或者是反射。西方哲学界认为:反思隶属于哲学范畴,也指某种较高价值的内省活动,认为反思是在独立的个体行为意识下进行的,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是一种外在的事物内化为自身行为意识并对其进行判断的过程。“反思”一词最先由西方哲学家和教育家洛克提出,他认为反思即“人类心灵的内部的知觉”。他更强调自身的感性认识,具有某种唯心色彩,强调知识来源于人类的心灵活动。之后,斯宾诺莎对其理论进行发展,他认为:反思是认识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哲学领域上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即深化到理性认识阶段,也就是所谓的飞跃阶段,斯宾诺莎的对于反思的认识与哲学范畴上的理性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再后来,就是黑格尔对于反思的认识又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黑格尔认为:反思是一种纯粹的思维,是“以思想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为思想”,更强调其事后思维,是一种绝对精神概念。关于反思能力最先应用于教育学领域上的是美国的教育学家杜威,他提出思维五步法:设置情境—提出问题—验证假设—进行推论—得出结论。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反思能力就是对自身意识和活动行为的反思,是对自身行为进行有效判断的一种能力。其实也就是自身对客观事物评价与评判的一种再思考、再探究、再判断。

二、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性

反思能力属于能力的一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带来积极的正能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且还能够引发教师进行反思,找出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通过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得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学习状况进行有效的评价与衡量。找出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弱点与不足,从而进行理性的思考。在教育学领域上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自身要明白自己当前所处在什么样的一个发展阶段,通过自己的努力清楚自身能够达到何等层次的发展阶段。这个过程则需要学生运用反省思维能力,克服自身存在的缺陷,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和角色认同的统一。反思就是使学生对自己的内心作出一个清晰而又明确的判断,对以往发生的或是正在发生的行为进行再思考,力求自身行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并且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思能力普遍较差,只是一味地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引导下,一味地从教师那里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自身的反思能力的培养明显被遏制。如果学生改被动为主动,无疑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培养学生理性的批判精神,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何为批判精神?笔者认为:个体事物在接受到一定的信息之后,与个体头脑中的信息发生冲突,这时个体就会作出相应的思想斗争,反对并且最终以某种形式说服自己的一种心理斗争的过程。进一步说,批判精神与哲学领域里形而上学的观点相对立。反对用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要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如果教师所讲与自己所想发生冲突时,就需要学生运用反思能力,找出自己与教师所讲究竟存在哪些区别,从而提出来并要求教师给出合理解释。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能够充分运用自身的反思能力,对所接受的事物加以判断并且再思考。当然,最终所得的结果必须要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对于学生经过反思之后怀疑的事物如果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则要加以批判并且改正。即使学生经过反思所得到的东西是错误的,但是在教师或是在领导者的引导下,能够消除学生对该事物的怀疑,这无非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收获。学生在进行一系列的思想斗争过程之后能够清楚地判断自身行为和意识的正误,从而强化理性认识,培养其分辨是非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强化自我意识

探究能力是以学生自我反思能力为基础的一种能力。反思不仅是对行为或活动的“回忆”或“回顾”,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其中的“问题”及“答案”。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存在的弱点与不足并汲取相关经验,而且还深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探寻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与策略。杜威的五步教学法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上。在他的观点中:学习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探究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可见在杜威的教育学观点中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当然,培养其探究能力与反思能力之间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反思能力是培养探究能力的前提,探究能力是在培养反思能力的过程中获得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在某个地方遇到困难或是自己所想与老师所讲存在出入,那么学生就要对其进行自我反思。学生在其进行反思的过程当中找出问题的根源并探究其根本性的解决对策。这样一来,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培养自我反思能力的同时,也使得自身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在一系列的过程当中,各种能力的获得也使得学生在对自身的学习评价上找到自我存在感,获得自我认知。

三、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方面的问题

当前,关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问题越来越得到相关人士的重视,并且也在一些中小学课堂上施展开来,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则会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带来消极的影响。

(一)培养模式单一化

许多中小学越发重视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教师仅仅从课堂教学出发,在课堂教学上创造利于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情境,然后对学生进行发问并使学生陷入自我矛盾。这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反思。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培养学生反思能力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上面,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反思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师课余时间可以给学生布置分组讨论任务,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各自反思。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还能使学生的反思能力得到提高。教师也应该和家长保持沟通联系,让学生在家中也能够获得反思情境,由家长来引导孩子进行自主反思。在做家务的时候,如果遇到难题,这时作为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情境,让孩子进行自我反思。

(二)反思情境教条化

当前的中小学进行自我反思,一般都是在教师事先设置好的反思情境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进行反思的情境大部分都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显得过于教条化。学生遇到的困难都是关于学习方面的问题,致使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学习相关。当前的中小学倡导的是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反思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种或某一类特定的情境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多样性的反思情境。比如:组织学生去养老院进行义务劳动,在劳动中发现问题,诱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自主自发的去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这种反思情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反思情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还能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策略

针对目前学生关于自我反思能力的现状,我们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出发,进行深层次思考。中小学的学生自律性较差,导致其自我反思能力不高,加之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重要性等多方面考虑,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一)随时创设利于学生培养反思能力的问题情境,强化情境意识

广大的受教育者应当根据当前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杜威的五步教学法中充分证实了给学生设置问题情境的重要性。单纯靠书本或是靠教师对情境的讲解所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使得学生不能切身地感受问题情境,最终结果就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情境意识,从而不利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应该随时创造利于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真实情境。比如:教师提前备课,找出问题,在课堂这样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引发学生陷入思考。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利用学生课下的时间,创设问题情境。布置有助于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课下作业,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或是让学生走进社会,自己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反思情境。

(二)以“学生为主,教师和家长为辅”进行反思能力的培养

当前,对学生进行反思大部分都需要教育者来进行引导,可是恰恰是这个因素却不利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当前许多教师和家长单纯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时多数起到主导型作用。在前期,由于学生性格心理不成熟等特点,关于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可以由教师全权负责。但是,在学生适应了一段时间,具有自主能力之后,摒弃教师主导学生这种思想,应该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发地去给自己设置反思情境,找出问题,然后进行自我反思。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到一个辅助性的作用。学生在做作业或是生活上遇到某些困难的时候,如果向老师和家长寻求帮助。这时,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和教师不能立马为学生解决问题,应该鼓励他们自主解决,陷入自我反思。

(三)将学生的反思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中

我国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许多中小学只是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纳入到学生的综合能力当中,还未将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纳入到其中。这样一来,在国家教育政策层面就显得力度不够。笔者认为教育相关部门应该深刻重视这一问题,制定相关文件,将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系中。政策制定当中应当包括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目标、宗旨、原则等等,使得学校对学生反思能力培养有上级文件可依。

五、结语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对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认识不高。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还存在着许多方方面面限制性的因素。但是,科学有效的反思为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重要性,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而确保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课标倡导的是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中,广大的教育者只是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自我反思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所以,笔者针对当前中小学生的学习现状,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内涵、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策略作出分析,力求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英]洛克.人类理解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荷]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3][德]黑格尔.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1996.

[4][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自我反思能力 篇5

一、缘起

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厌学、书写不工整、正确率不高、懒惰等,并且教师屡教屡败,常常收不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于是我开始翻阅大量教育学和心理学书籍,其中有一个道理我非常赞同:一个人的真正改变,光靠外因是不够的,只有内因起作用了才能彻底改变。于是,我考虑用学生自我反思来促进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可以克服惰性、化解困难、培养自信,差的习惯让人玩物丧志、不思进取。初中是基础教育重要时期,在打好学生基本功的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自我反思作为学习的方法之一,认为“当学习者自己可以决定评价的准则、学习的目的及达到目的的程度时,他才是真正地学习,并且对自己学习的所有方面负责”。可见,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习惯与能力不但可行,而且必要。

为此,我借助学校、家庭、社会,从课上到课外、从教师到学生、从学校到家庭,全方位培养学生自我反思习惯与能力。

二、尝试 这学期,我针对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由单一性转变为多元性,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静态转变为动态,促进学生良好反思习惯的形成,我的具体做法是:

每课——回顾反思

学习是一个知识构建的过程,自我反思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每节课我们都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回顾反思时间,即:一堂课临结束时,我们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反思: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验,你觉得本课的学习重点是什么,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建议,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怎样„„学生通过反思,检查对照,内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并确定补习的方向。学生之间还主动交流自己的反思情况。

每日——自我反省

作业与评价是习惯养成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关键之一,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情况,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以往的作业设计与评价仅仅停留在“我说你写,你写我改,有错订正”的阶段上,对于学生而言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很少去思考自己从中得到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在实践中,我做了一些程序上的改进,引导学生进行了以下尝试:(1)在完成作业前要有“温故环节”,因为课本是我们学习中的第二位老师。课本知识是最基本的知识,它随时伴随在学生身边,每天做作业以前应当阅读本课学习内容,进行反思整理,在回顾当天所学新知的基础上完成作业。(2)在学生完成作业后让他结合自己的作业给自己一个评价,可以结合作业是否都正确、书写是否工整、是否可以独立完成当天作业等进行综合评价(一般学生都会较客观地自评)。(3)睡前反思,学生躺在床上还未入睡时,想一想今天我学到了什么?一般用分科思考,回忆不起的内容可请教同学,住校生还可适当讨论、补充。也可以想想自己一天的心情指数,自己与老师、家长、同学的知心话语,还可以是自己反思自我、体验成长的过程,自己对于某件事情发表的评论等等,内容并不重要,只要有意义就行,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作业的批改也走向了师生间的对话,教师将作业批改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知识掌握、思维方法或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长处和不足上,及时调整和改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对学习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使作业评价成为学生自我反思、调节、完善的发展过程。如:在一些作业完成较好的作业本上,不妨写上简短的鼓励语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对于学习习惯暂时落后的学生,更应抓住其闪光点,适时的给与鼓励。如“你的书写工整多了,老师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瞧!付出总有回报!计算的正确率提高了!”,你进步了!继续努力等。对于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来说,这些尊重、鼓励的评语,不仅是情感上的补偿,更是心理上的激励与安慰。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观察、分析等方面的错误时,老师可以利用评语进行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这个结果能使式子有意义吗”、“用逆推方法试试看”、“怎样找最简公分母?”等评语实际是向学生指明思考的路线。

当教师批阅后再让学生结合教师的评价找找产生差距(这个差距可能不明显,也可能较大)的原因。每个学生都会关注自己所努力的或需要努力的事情的成效:“我的作业如何?”实施自我反思,从而找出自己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经过反思,能够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有益的帮助,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肯定和成就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每周——在校总结

写总结不失为学生自我评价的一种较好的方法,通过回忆、重温活动的情景,强化学生在校活动中的积极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可以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避免学生的盲目性和自卑心理。教师通过学生总结可以了解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家庭情况等,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我们要求学生每周一次反思,以“总结”的形式进行记录;同时,针对学生反感以正式文章形式总结的实际,让学生自主选择总结方式:以书面总结形式或周末以口述形式向家长汇报在校一周情况。总结内容包括四部分:本周所学所获,学习中的困惑或不足,本周心情指数以及老师,我想对你说。回到学校后,我利用晚辅导随机抽部分同学进行现场“总结”,教师与学生细心听,随后有时会针对每位学生总结中的困惑进行面对面地解惑,有时会对学生一周的表现进行科学性地评价。

通过一周总结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困难之处或感兴趣之处,也可加强学生与家长、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相互了解。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交流能力是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而自我总结无疑提供了一个让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学习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而且总结还可以发展成为一个自我报告,评价自己的能力或反思自己问题的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总结有助于教师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反省认知能力过程。

每次考试——得失反省 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在每学期中要配合学校或自行组织适当次数的考试,考试结束后发给学生检测试卷,学生自己对做错的题进行订正,遇到不能订正的题目可以查阅课本、请教同学或老师,同时写出错题原因,然后再小结一下自己在本次考试中表现突出的地方,与同桌交流。长期这样训练,学生就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清楚,对照学习目标,找出差距,今后的学习会更有针对性。

每学期——综合总结

为了督促学生良好反思习惯的形成,我在每学期结束给学生布置假期作业时,给学生布置一道特殊的数学作业,:让他们从学习、在校生活、成就等方面进行一次综合总结,形式也是灵活的: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上的,但一定要真实,开学后在班上进行交流。借此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与生活过程,促进学生“更全、更优、更好”地发展。同时利用优秀学生的成功学习经验和成长过程引导提升其他的学生。

三、收获

如今,我的学生自我反思习惯培养策略已步入轨道,初见成效。我也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使学生的自我反思更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学生们越来越爱上了自我反思的学习方式,自觉、主动地学习的趋势正在悄然形成。有的同学和老师聊天时微笑着说:“老师,我现在这样的学习才叫作享受学习吧?”听着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笑声,目睹学生们学习习惯上的变化与成果展现,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当然,目睹着自己孩子的巨大变化,家长们更是喜出望外。他们在家长会中交流时说道:别看孩子不太懂事,每周回去都懂得主动与我谈一下在校一周的情况,同时问起自己家里情况,增进了我们之间的感情,真是让人刮目相看。相信,有了自我反思这个好习惯,即便将来升高中,他也会轻松、快乐地学好所有学科。

惊叹着学生的可喜变化,品味着家长的肺腑之言,回首走过的艰辛历程,我倍感欣慰。自我反思习惯最大的优点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自己比,比自己前后不同的学习情况,避免了因分数竞争而造成心理压力和厌倦情绪。自我反思是一个人自觉性的基础,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导力量。

如果说,破茧成蝶收获到的是一份来之不易的美丽与惊喜,那么我在经历了用智慧耕耘的习惯养成方法探究的艰难路程之后,收获到的不仅仅是每一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坚信:如果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习惯,并且不断巩固学生自我反思习惯养成教育的成果、创新学生自我反思习惯养成培养方式方法,那么培养出的人才一定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人才,是自主、创新型的人才。

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自我培养 篇6

思维能力是高中同学能顺利把握自主选拔、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能力,具体包括两方面: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所谓独立思考,简单地说,就是对事物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人云亦云。现在同学们思考问题总是很难独立,不是背标准答案,就是揣摩老师喜欢什么,老师喜欢什么就讲什么。之所以如此,也与部分老师不无干系。比如上课时老师提问,某个同学讲了一句实话,可老师责备他怎么这样讲,有这种想法;或者有的同学作文里诉说老师的某些错误做法,于是老师会给这篇作文低分,甚至会叫该同学到办公室进行批评。说实话招来批评,被老师狠狠剋一顿,以至于到后来孩子就不敢再说真话了:即使不喜欢,表面上也装着喜欢;即便心中反对,嘴上也赞成;说出的话,都成了空话和套话;写的文章开的头,就仿照范文模式。

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外在环境的改变。目前,虽然教育环境的变化不多,但是社会舆论环境在变。同学们如果有时间,可以浏览各个门户网站的评论频道,其中很多对于社会事件的评论,可以帮助同学们学会思考。

批判精神是人文精神的内核。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个人能够保持进步的源泉。过去有人讲,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都是用食指,就是用食指指着学生批评这批评那;现在,教育从食指变为了拇指,是竖起大拇指。学会对同学的进步加以赏识,这是教育的进步,但是,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赏识过度,完全不能有批评。现在在一些学校就有这种情况,连教师正常的批评学生也受到制约。

老师、家长在教学和生活中的适当批评,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于同学们而言,批判精神远不仅是正确看待老师、家长对自己的批评那么简单,而是应该注意两方面:一是对自己而言的批判精神,要善于反省自身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寻求改变、调整的办法;二是对周围事物的批判精神,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不能明知道集体有问题、有某种不良现象却假装不知,更不能是非颠倒、黑白不分。

表达能力

在不少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评价中,谈到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这或许出乎大家的意料,从小到大,语文课要求同学大声朗读,上课时要回答老师的提问,校园活动中有演讲比赛,怎么还会存在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呢?表达不仅仅是“说”,而是思想的交流,是用自己的语言去影响他人的过程。下面,我主要分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一问题。

第一,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表达分为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同学们现在的书面表达多于口头表达;而书面表达本身也存在支离破碎的问题。有人把网络时代也称为“拇指时代”,就是用拇指按手机键盘输入信息发短信。现在很多同学习惯了短信交流、QQ聊天,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比如“火星文”。新鲜的表达形式、表达习惯本不是什么问题,但有的同学却不习惯于进行有逻辑的、有文采的书面表达,或者与他人的口头交流出现障碍,这就是表达的问题了。

同学们的书面表达,主要体现在语文作文。而很多同学也由此产生误解,学习表达是为了写好作文;而为了获得作文考试的高分,要把书面表达纳入一种固定模式。其实,无论是将来上大学写毕业论文、学位论文,还是未来从事研究写研究报告,以及工作后做汇报、报告,都需要书面表达。较高的书面表达能力是完成学业、取得良好工作业绩所不可缺少的。有的大学生,写毕业论文很艰难;工作中,连述职报告也写不好,这除了本身的研究、工作乏善可陈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平时不愿动笔,书面表达能力退化。我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很多学生大一时能写出比较好的文章,而到了大四,写出的文章错别字连篇不说,还前言不搭后语。

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相对于书面表达能力来说,更需要训练,这包括口头表达的胆量、口头表达的语言组织等。现在提起自主选拔,有人说,农村学生、普通中学学生在面试中会吃亏,因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欠缺。这要分两方面看:一方面,这反映出教育不均衡,农村学生、普通中学学生接受的教育,质量要低于城市学生、重点中学学生;而另一方面,既然知道表达能力有问题,为什么在平时的教育中不注重培养呢?

在美国,中小学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老师经常布置同学们分组进行小课题研究,完成课题研究后,会要求这一组同学上台给全班同学进行成果演示。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要进行陈述,而且要回答老师和班级同学提出的问题。这样的场景在我国的教育中并不常见,甚至到了大学,也不过偶尔为之。不少大学生,直到找工作时,还参加模拟面试的培训班,要在这个培训班里锻炼自己面对他人进行陈述的胆量。如果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能利用课堂、班会、社团活动、学生活动的机会向同学们讲述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谈自己对工作的设想,回答同学提出的各种问题,那么是不需要临到面试的关头,还担心自己的表达能力的。

第二,个性与雷同。记得曾经有一个9岁的小学生居然在作文里写自己的“爱情”,他所在学校的校长给了这篇“爱情作文”一个高分。作文被传到网上,引起很大争议。有网友说,小学生写爱情,这太“雷人”了。然而我觉得,作文“雷人”不可怕,雷同才可怕。如果说这篇作文雷人的话,那是因为雷同的作文太多了。

有一个班共48个学生,一次以“我的母亲”为题的作文之后老师做了一下统计,有10个同学说妈妈重病,还有几个同学说妈妈病故了。一问,同学们都说是编的,这样写是为了让文章更感人。让文章更感人,就要诅咒自己的母亲生病、病故吗?更何况,难道只有生病、病故才是感动的事吗?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找不到母亲令自己感动的生活细节吗?这只能说明这些同学,一是观察能力有限,二是对父母的关心有限,三是表达严重受八股作文影响,不是我笔写我心。

要改变雷同的问题,就需要个性。追求个性,是有感而发,说自己的切身感受——每个人不一样,真实感受就不一样,把真实感受写出来,不就是有个性吗?因此,同学们在表达时,要用自己的表达手段、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大家都用一样的语言、一样的手势说大致相同的话,是很难分出彼此的差别的。在自主选拔中,这样的同学很难得到青睐。

自我反思能力 篇7

关键词:思维过程,思维策略,问题本质,解题方法,错误成因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反思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一切知识最终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 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 不是单纯地复制与同化, 它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建构, 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思、概括、抽象。显然, 学习中的反思如同生物体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一样, 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为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必须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 对自己是怎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应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 走过哪些弯路, 从中获得哪些经验教训, 进行认真的剖析, 逐渐培养随时监控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的习惯。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进行思考。

一、整理思维过程

学生解决问题时, 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定的“尝试错误”, 再加上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 不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 为完成任务而解题, 导致解题质量不高, 效率低下。解题是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 但是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会产生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是具有正确解题思想的体现。为提高解题质量和效率,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 确定解题关键, 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解题思路, 概括解题思想, 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二、回顾思维策略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 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 这种方法是受具体情景制约的, 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 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 不易产生迁移。因此应在学习后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结合数学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 分析具体方法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 对具体方法进行再加工, 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为了使解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在反思问题设计时, 应考虑让学生对具体方法进行再加工, 提出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归纳, 既使他们看到了自己思想的不全面, 找到了差距, 培养了他们思维的逻辑性, 又使他们学习揭示概念的本质的一般思想方法, 使他们切实体验了数学思想方法对解题的指导作用, 这就超出了题目本身的意义。同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及时让学生回顾课本所学知识和对自己的学习做一个评价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整理思维过程和思维策略, 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赞赏, 增强学习信心, 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

三、剖析问题本质

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对问题的本质重新剖析, 在将思维由个别推向一般的过程中使问题逐渐深化, 使思维的抽象程度不断提高。解决问题以后再重新剖析其实质, 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抓住问题的实质, 在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之后, 启发学生反思, 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探索一般规律, 可使问题逐渐深化, 还可使学生的思维的抽象程度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完“圆的认识”的知识之后, 可以让学生回忆交通工具的车轮, 反思与“圆的认识”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经过反思学生发现, 所有的车轮都是圆的, 都是利用了“圆”的知识, 在同一个圆或等圆中, 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才使车子滚动向前。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可以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知道“数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理解周围世界。”

四、分析解题方法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 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 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问题。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 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 优化解题过程, 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 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着眼于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

五、找出错误成因

学生往往在学习基础知识时不求甚解, 粗心大意, 满足于一知半解, 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 在解完题之后, 学生往往忽视对结论的反思, 出现结果不符合实际, 数据出错等现象, 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设计教学情况, 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出错的原因, 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 使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 理解基本概念的本质, 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 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自我反思能力 篇8

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学生感悟人生,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单一, 一些教师采用了“满堂灌”或“说教式”的教学方式, 造成学生认为学习思想品德就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点, 一切都为考试服务的现象。这种情况严重偏离了思想品德课所要达到的目标。古语有“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因此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 逐步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不断剖析自己、全面地了解自己。在此过程中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结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准确的评价。显而易见, 对学生的反思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开辟新的教育途径已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反思的概念和要求

元认知理论认为主体能在认知的过程中对认识活动进行积极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 从而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 其优势就是减少了认知活动所具有的盲目性、冲动性, 与此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认知活动的效率和成功的可能性。20世纪初, 杜威就对反思进行了界定, 他认为反思即“对任何信念或假定性的知识, 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

由于思想品德课具有思想性、人文性以及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质而区别于其他的课程, 其对课程的学习过程也是知与行的有机统一过程。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反思能力的要求与其他科目相比来说更高。思想品德课对反思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要能够及时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对学习方法进行研究优化, 对学习结果进行有效反思, 同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争取客观的评价。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研究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技艺、思路及策略等。看似相独立的两者其本质是一致的, 而学生反思的最终目标也是知与行的统一。

三、对学生反思能力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

1. 要明确反思的目的及其现实意义

强化学生进行自主反思的意识, 明确学生进行反思的现实意义, 进行有效及时的反思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提高学习的效果, 从而促进个人发展。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可以及时进行改错及纠正, 提高自己的合理性水平。

明确自我反思的含义和意义, 经常强调反思的优势及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对反思的价值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让反思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成为学生自己内在的要求。

2. 创设和谐的氛围和宽松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进行反思, 才能真实地反映出自己存在的不足, 同时也是对自己自信心的一种挑战, 因而学生进行反思是需要足够的勇气的。而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 则有利于学生面对自我, 培养直视自己不足的勇气。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信任的和谐氛围, 为学生的反思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激发学生直视自我的勇气, 从而发现不足, 得到改进。

3. 掌握反思的方法和技能

在反思的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反思不是简单地进行回顾, 而是在此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剖析自己进行反思的方法。在反思过程中可借鉴由从经验到分析, 再到评价, 再到实践这样的一个模式。分析则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性的评价及反思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性的、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反思,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

4. 逐步使反思成为习惯行为

要注意使学生的反思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即主体遇到某一特定的刺激便自然出现相应的反应的一种行为。学生一旦将反思形成习惯, 那么他在学习前、学习中及学习后的行为就会明显发生变化。学生形成习惯后, 对学习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在心理上会自动形成一道“警戒线”, 一旦遇到可疑问题就会进入反思状态。

四、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1. 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 在学习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反思能力的培养最初要由教师进行引导及提点。但其最终形成一种习惯还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 自己有意识将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要将反思的主动权充分还给学生, 留给他们广阔的思维空间, 激励他们进行反思。

2. 鼓励性

反思是对学生自己进行全面的认识, 对自己进行开诚布公的一次“否定”, 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 增强他们的信心。反思能暴露出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明显不足, 教师要鼓励学生端正态度, 明确不足, 积极改正。不要采取冷漠、讽刺的态度从而扼杀学生反思的积极性。

3. 全面性

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反思要求不仅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等方面的思考与评价, 更强调要实现知与行方面的统一。因此在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全面性。既要认真反思学习情况, 也要反思生活态度及行为。

4. 持久性

自我反思能力 篇9

一、紧扣“情”字, 创设激励性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能动反思的特性

“万水千山总是情。”教学活动就如同“讲道理”一样, 要做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时刻紧扣住学生情感发展的“最近活跃区”, 将学生内在的学习能动性进行有效地释放和提升。但长期以来, 许多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时, 往往出现“注重问题方法讲解, 忽视内在情感培养”的不良现象, 存在“高中生自觉性已养成, 不需要进行重复的说教”错误认识, 最终导致大多数学生在被动、消极的学习情感下进行学习活动, 降低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效能。这就要求, 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 不仅要成为知识内容的“传播者”, 更要成为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激发者”, 能够抓住教学内容中的“点滴”知识特点和内在的“趣味”特性, 与学生的现实世界和内在情感进行“互溶”、“衔接”, 使教授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内在情感得到有效激发的过程, 为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自主开展反思活动, 融入教学活动“轨迹”积淀情感因子。

如在学习“平面向量”内容时, 由于该知识内容相对于其他章节知识, 比较抽象, 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广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为激发学生进行反思的积极性, 在运用鼓励性教学语言的基础上, 将该知识点中“平面位置”内容进行有效放大, 将该内容设置成“已知平行四边形A BCD的顶点A (-1, -2) , B (3, -1) , C (5, 6) , 求顶点D的坐标”教学情境, 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情感, 开展发自内心的反思活动, 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设置的教学“轨迹”上, 实现学生良好反思能动特性的有效激发和养成。

二、凸显“活”字, 重视开放性问题教学, 教会学生自主反思的方法

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活动和方式不同, 致使每个人对同一问题的见解也有所差异。常言道“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学实践证明, 数学知识点内容存在复杂密切的关联性, 从而使同一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途径进行有效的解决。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样如此。这就要求, 高中数学教师在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不仅要“授人鱼”, 更要“授人以渔”, 教会学生进行问题反思的方法和要领, 能够通过对典型性开放性问题的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进行问题分析、解答的“突破口”, 领会进行相同类型问题解决的“根本性”要领, 通过“特殊”到“一般”的途径, 促进和提升学生反思的方法性和实效性。

例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设矩形O PQ R的顶点按逆时针顺序依次为O (0, 0) , P (1, t) , Q (1-2t, 2+t) , R (-2t, 2) 其中t∈ (0, +∞) , (1) 求矩形O PQ R在第一象限部分的面积S (t) ; (2) 求S (t) 的最小值。

通过对这一问题条件内容的分析和研究, 可以发现该问题在解答的方法和途径上有着不同“途径”。教师在进行这一问题教学时, 就将该例题作为学生掌握反思要领, 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抓手, 开展“学生反思为主, 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小组探究反思活动基础上,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找出这一类型问题解答的根本方法, 学生在自身探究反思和教师指导下, 认识到该问题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 从而使学生有效掌握了问题解答的方法, 为学生今后对同类型问题反思评析提供了方法论。

三、突出“辩”字, 开展辨析性问题评价, 促进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

教学实践证明, 矛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 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反思欲望, 更能够提升学生反思评析的能力, 更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反思习惯的养成。错题辨析作为教师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学生在问题辨析过程中, 不仅能够将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展示, 更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有效的展现, 从而为教师有的放矢开展能力习惯培养提供现实依据。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函数”内容时, 就可以根据以往学生的解题实际, 设置“已知函数, x∈R, 求函数y的值域, 并求出y取得最大值时x的集合”问题, 并将学生经常出现的“忽视某一条件而导致解题错误”的解答过程进行展示,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找出问题存在的地方, 并引导和指明学生在今后解题中应注意的地方,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反思习惯的养成。

反思教学重塑自我 篇10

孔子发出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的感慨,乃是对于反思过程中对自身修养的一种完善。由此可见,古代的教育家对于自身反思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对于改正自身问题的积极态度。笔者在对教学的摸索和实践中,通过对自身教学特点的反思和对教学活动的实践,深切认识到要想不断的提高与改进教学方法,有效的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都离不开一定的教学反思。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究竟该如何进行反思,并且使反思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有助于老师的进步和学生的成长呢?

国外的心理学家波斯纳提也提出了一条关于反思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可见反思乃是经验增长的一种途径,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反思成果来获得对自己清醒的认识,从而得以不断完善自身。在老师的教学方法中,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表达技巧,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自己对于教学内容的结构以及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或是对学生提问时的态度。

2.在教学过程中的正面反思。通过对于正面性的教学成果的反思,来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闪光点,继而从经验的层面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一种教学的惯性,从而达到一定的良性循环。通过正面的分析与总结,形成自己有条理的思路和有层次的教学方法,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推陈出新。

3.在教学过程中的负面反思。即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失误的反思与总结,同样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并且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只要我们认真地总结回顾,认真审视自身的不足,就可以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自我。

4.反思学生的建议和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不乏师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无疑,学生良好的态度是老师良好授课的催化剂。有些学生可以激发老师教学的热情和灵感,使得课堂教学有着更好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也必然会伴随着各种问题。在这些看似偶然的问题中可能带有一定的共性,也可能是教师意识不到的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问题和建议进行一定的反思。

德国诗人海涅曾说过:“反思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的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反思,不仅是提高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方式。它促使教师转变自身的态度和情感,有利于教师本人的价值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反思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以促进自我成长呢?

1.内省式反思。即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教师可通过写教学日记的方法对自身的教学习惯进行反思和总结,促使自己养成总结和回顾的习惯。写日记可以对自身行为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不断的总结,对比,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观察式反思。即通过教师间的互相交流与课程观摩,来达到对自身的反思。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与观察也是一种促进自我反思的途径。通过与统一学科老师的互相听课可以使同事之间切磋教学方法,改善自身缺点,集思广益,发现问题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3.反馈式反思。即通过学生或听课专家的反馈来认识自身的不足,进行一定的反思。作为一个懂得反思的老师一定会去学生那里主动了解自身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来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同样,专家的听课会诊也给教师提供了反思自身的机会,从而解决自身的一些教学问题。

生活的桥梁,自我的反思 篇11

[关键词]数学日记 小学数学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57

数学日记是学生与教师沟通的一种形式,是强化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如何更好地发挥数学日记教学的最大作用,成为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

一、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

写数学日记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有效途径,融合了学生的情感、学习态度和学习感悟等。教师应该从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理念。

例如,小学三年级某学生的数学日记《买酱油》。

今天家里的酱油用完了,妈妈让我去超市买一瓶酱油,我答应了,拿了一张10元、两张1元就飞快地跑到了附近的超市。走进超市后,我四处张望了一下,发现酱油的种类很多,价格也各不相同。回忆了妈妈经常买的酱油的牌子,我对超市的售货员说:“阿姨,帮我拿一瓶7元的酱油。”付款时,阿姨接过我递去的10元钱,翻了翻抽屉,抱歉地对我说:“不好意思,一元的纸币没有了,硬币可以吗?”我对着阿姨笑了笑,刚想说可以,突然想起口袋里还有2张1元的纸币,如果把这2元给阿姨,那她就可以找补我一张5元的纸币了。于是我掏出2元钱递给阿姨。阿姨称赞道:“真是个机灵聪明的小朋友!”我开开心心拿着酱油回家了,心想:数学真是一门实用的学科,我今后一定要认真学习数学。

这篇日记较为形象生动地记录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这种实例还有很多,包括“数学我想对你说”、“写给数字的一封信”等,都给学生提供了表达的机会,学生通过数学日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教师通过学生的日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

很多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在上课的过程中与教师的互动较少,教师也很少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活动,而数学日记就架起了师生交流的桥梁,不仅促进了师生关系的改善,也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

例如,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片段。

师:大家有没有玩过“投掷硬币”这个游戏?请大家猜测一下,投掷一枚硬币,落地后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大,还是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大?

生:应该一样大吧,因为硬币只有正反两面。

师:为了防止实验结果出现偶然性,每个小组投掷硬币100次,并把每次的结果都记录下来,最后进行统计。

师:通过统计大家投掷硬币的结果,我们验证了之前的猜测。如果我们投掷的是图钉呢?结果又会怎样呢?请大家自己猜测和验证一下,并写一篇数学日记。

学生本身就爱玩,投掷硬币的活动就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教师在鼓励学生书写实践类日记时,要注意鼓励学生对教学提出意见,以此拉近师生的距离,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

数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还要促使学生在生活中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例如,一则解决生活问题的数学日记。

周末的时候,妈妈去买了一部新手机,但是在购买手机卡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手机专卖店提供了两种付费方式,一种是月租30元,每分钟通话费用为0.30元;另一种是没有月租,但是通话费用每分钟为0.60元。看到妈妈那么困扰,我也很着急。突然我想到了数学上的选择方案类应用题,就问妈妈:“你之前每个月的话费是多少?”妈妈说:“差不多80元。”于是我拿起笔算了起来:按话费80元计算,第一种方案除去月租30元,还剩余50元,50÷0.3≈167分钟;第二种方案则是80÷0.6≈133分钟。这样看来,第一种方式更加划算呢!原来数学知识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起着这么重要的作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真是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不难发现,数学日记作为学生生活的记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他们对问题的推断、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多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知识。

学生数学日记的书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的是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观念,打破日记书写的条条框框,以使数学日记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学会反思,超越自我 篇12

教师尽管天天在教学的岗位上实践着, 但并不一定对自己的教学状况和特点认识得很清楚, 不一定能在教学这块阵地上找到并确定自己的位置。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边学边想, 其实, 教师自己也应该边教边想。也就是说,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要认真地把自己身上最独特而又最易于对教学施加积极影响的各种因素找出来, 要在教学规律与自我条件相结合的轨迹上, 找到自己最佳的位置“点”。因此, 笔者认为, 每一位优秀的教师, 都应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作风等方面对自己进行一个梳理总结, 归纳出几个比较稳定的特点, 这是教学行为倾向的因素;然后从自己的认知结构、思维特点、个性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审视分析, 同样归纳出几个比较稳定的特点, 这是心理特征的因素;最后衡量哪些心理特点对发挥自己的教学特点具有有利影响, 这样就对自己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确立了构建自己教学个性的取向。

二、博采众长, 为我所用

认识自我, 寻找自我, 建立自我, 并不等于拒绝学习和借鉴。向别人学习, 永远是必须的, 关键是怎样学习。学习的目的当然是取人之长, 为我所用, 但绝不能照搬, 照搬是最低效的一种模仿。教师应该把别人的东西加以内化, 变为自己的东西, 融进自己的教学风格中去, 要把他人的每个精髓之处, 进行理论的分析、实践的尝试, 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思考吸纳的可能性, 内化之后体现出来的就变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即消化了食物, 吸取了营养, 长出来是自己的血肉。总之, 博采众长, 为我所用, 是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精髓。

三、教学过程四要点

1.“实”。

教学目的要实际, 教学过程要实在, 教学方法要朴实, 教学效果要扎实。一个“实”学, 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就是实事求是, 切忌搞形式主义。教师不可华而不实, 特别是上公开课, 不能为上公开课而上公开课。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必须实实在在, 有实际内容, 让学生学有所得。笔者认为评价一节课实不实, 最基本的着眼点就是教师是否老老实实地教, 扎扎实实地训练, 学生是否实实在在地有所收获———要在教学过程中看到学生知识程度、能力状况的增长和提高, 看到他们由不会到会, 由想知到深知, 由不懂而懂的过程。

2.“活”。

笔者认为上课绝不能墨守陈规。笔者有个习惯, 每学期定一节课努力去钻研, 备出不同要求, 备出不同构思和不同方法, 到课堂上去自我检测效果, 而后再修改调整, 得到启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在于, 一旦有这种必要, 教师就能随改变课时计划。”教师课前设计的教案, 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厢情愿”的, 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 随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从根本上说,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 人是活的, 是千差万别的, 那种一味地在课堂上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僵硬地“贯彻”, 不管学生的变化, 不问学生的反应, 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教师的教学“圈套”上的做法, 不是在给活生生的人上课。“活”还表现在高度的教学机智上。一个手势, 一个眼神, 一句示范, 一次板书, 一番激励, 都能显示巨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只有这样, 教师方能举重若轻地驾驭课堂, 机智巧妙地把握和引导学生的思维动态, 把课上得有情有趣。

3.“新”。

笔者一直努力在符合教学基本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的前提下, 既把课上出自己的特点, 又体现出鲜明的教学个性。笔者在备课时, 对每篇课文都是在深入领会教材精神实质、语言特点、结构特点、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努力设计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案, 尽量不落入俗套、旧套。教学是极富创造性的劳动过程, 丧失了创造性就丧失了教学的灵魂。在一般情况下, 一个教师的教学特点, 教学个性的形成, 是他不断地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是一个优秀教师的思想素养、知识结构、能力状况、思维品质、社会经历、生活经验、性格、气质和各项教学基本功的综合和整体的表现。这也同时对教师个人的知识内涵的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个性的教学, 才是真正的“我”的教学, 教师应敢于“另辟蹊径”, 敢于“独出心裁”, 敢于“标新立异”。

4.“深”。

这里所说的“深”, 不是“超纲”, 不是随意加大教学难度, 而是主要表现在对文章内涵的深刻理解, 对思想感情的深刻体会, 表现在对学生认识能力, 思准能力训练的深度和广度, 表现在增强学生语言感受力之上。比如语文课本中的朗读, 笔者对读的要求是要有层次, 读中的轻、重、缓、急、虚、实、浓、淡, 均紧扣语言文学, 某些感人肺腑的文章要引导学生读出泪来。只有这样的教学, 对学生的感染才是深刻的。

笔者所说的这四个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辅相成的, 教师只有综合使用它, 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四、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对于小学生而言, 培养兴趣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的时候, 他才能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 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学生只有有兴趣学习的时候, 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 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满怀兴趣地学习, 掌握快, 记得牢, 效果好。

如何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笔者谈三点建议: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 学生对教师是真诚尊重的, 充分信赖的。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 不爱护学生, 学生就会产生反感, 或者望而生畏, 或者生厌, 这种情绪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 从而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反感。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笔者曾在洪泽实小上学, 数学老师一教鞭打在一名学生的手上, 那孩子正有冻疮, 当时的情景在笔者的脑中总是挥之不去。从此, 笔者对数学老师产生了巨大恐惧, 这种恐惧延伸到了数学学科, 因此数学成绩也一塌糊涂, 直至后来上了中学这种情绪才得以调整。笔者从中吸取了教训:即使是批评学生, 你也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关爱他们的。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会喜欢你, 进而愿意上你的课, 学习兴趣也就容易培养。

2. 采用多种竞争手段, 巧妙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方法。比如:笔者告诉学生, 写作文片段“今天的天气真热啊!”空喊“真热”是不行的, 要善于抓住最有特点的事物来表现这一气候特点, 抓什么呢?学生纷纷发言:太阳、大黄狗、知了、花草树木、行人、冷饮店等。笔者再指导学生考虑文章结构, 用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 最后就是把这段话写具体:“太阳放射出灼人的光, 柏油马路几乎融化了。花草树木耷拉着脑袋, 大黄狗伸长舌头拼命喘着粗气, 知了不停地鸣叫, 路上行人大汗淋漓, 步履匆匆, 冷饮店里座无空席, 游泳馆里人头攒动……真够热的!”教师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他们看到题目才不至于无从落笔, 写出来的东西才真正有血有肉。

3. 立意求新, 敢于创造。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感和创造的艺术, 教师应从每一篇教材、每一节课做起, 要敢于在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设计、表达方式的运用等方面“另辟蹊径”“独出心裁”。在具体的教与实践中, 同一个教材, 可能许多教师会得到大致相同的认识结果。但是教师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 敢不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正是对教师有无创造性的一个检验。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必须开辟新的道路, 寻找新的突破点, 发现新的联系;必须打破原有的模式, 努力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案, 要准备别人想不到的引入谈话, 考虑别人不曾考虑到的突破点, 选择别人未敢尝试的教学方法, 采用迥异于他人的教学过程, 运用的评价激励手段等, 从而使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让人有一种“我怎么没想到这样教”的喟叹, 总之, 要使教学处处焕发创造性的光彩。

上一篇:既有建筑加固改造下一篇:高精度数控机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