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测试

2024-10-25

阅读测试(精选12篇)

阅读测试 篇1

1. 引言

测试是教学过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是检测教学与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成功的测试不仅能够肯定学生已取得的进步,而且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对教学有良好的反拨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语言学、教育测量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和交际外语教学法的逐步普及,交际语言测试也不断完善。交际语言测试强调考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完成真实的语言任务的能力。

作为英语语言基本技能之一的阅读能力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如何以科学合理的方法有效地测试学习者的阅读能力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焦点之一。阅读在本质上也是一个交际性的过程,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交际测试理论框架下的阅读测试,以便更好地测试学习者的实际阅读能力。

2. 交际语言测试及其真实性的特征、意义

语言测试是应用语言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随着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理论的不断进步,语言测试领域也先后出现了结构主义测试法、综合测试法、交际性测试法等众多测试方法。目前,交际性语言测试在外语教学领域已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被认为是迄今为止较为完善和实际的测试方法,符合当代语言教学规律。

交际语言测试法以Hymes (1972)的交际能力为基础,摒弃了结构主义测试法只注重语言形式系统知识、将语言能力等同于语言形式系统的掌握的观点,继承了综合测试法关注在具体语境中综合利用语言系统知识进行语言处理的做法,并在此基础上补充引入了社会语言学视角,进一步拓展了语言使用能力的内涵。20世纪90年代初,Bachman提出了较全面的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元素之说。Bachman (1990)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就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由三部分组成: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交际语言使用是情景语境,语言使用人,以及语篇三方面之间的动态的相互作用。Bachman和Palmer (1996)将语言使用定义为“在特定情景中,两个或两个以上语言使用人之间主动地协商意向意义的过程”。因此,交际性语言测试既要考虑被测试的语言知识,又要考虑被测试对象在有意义的语境中能否恰当得体地使用这种语言的能力。

交际语言测试强调考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完成真实的语言任务的能力,由此可见,真实性是交际语言测试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语言测试研究中的一个焦点。Bachman和Palmer (1996)指出,真实性即“某一测试任务的特征与目的语使用任务的特征一致性的程度”。Bachman (1990)提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查测试的真实性,一是情景真实性,二是交际真实性。所谓情景真实性,就是指测试方法特征与将来某一特定目的语使用的情景特征相关的程度。也就是说,我们命制考题时,考试任务的特征必须与将来目的语的使用的情景特征相一致,做到了这一点,考试任务才具有了情景真实性。交际真实性指的是考生在完成某一测试任务时,其语言能力的哪些方面参与了完成该测试任务的活动,参与的程度如何。与情景真实性不同,交际真实性强调的是考生与测试任务之间的交际关系。刘润清和韩宝成(1991)指出提高测试的交际真实性比提高测试的情景真实性要复杂。因为提高测试的交际真实性意味着提高考生在完成某一测试任务时其语言能力六要素(语言组织能力、语用能力、评估策略、确定目标策略、制订计划策略、执行计划策略)的参与程度。

真实性是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用Conrad的话来说,真实性是语言测试的‘核心问题’”(Bachman, 1990:300)。这是因为,首先,根据真实性测试的结果才能推测考生在目的语使用域(target language use domain)中或其它非测试语境中的语言使用能力;其次,真实性测试影响考生对测试的接受程度及其测试行为,有助于激发考生的积极性,使其发挥最佳水平;再次,测试的反拨作用能促使学生学习真实的语言材料,从而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际语言能力。Spolsky (1985:39)总结说:“在测试中使用的材料缺乏真实性可引起对测试结果可推测性的怀疑。”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只要使测试任务尽可能具有目的语使用任务的特征,该测试就具有较高的真实性,我们在考试设计时首先要确定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范围及其特征,然后才有可能使考试的任务与之相对应。需要指出的是,真实性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只是相对的。在实际操作中,考试很难全部复现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各项条件。

3. 交际测试理论框架下的阅读测试

Widdowson (1978)将阅读看成作者—篇章—读者三方之间的交流,作者通过篇章传播一定的内容,读者通过阅读接受内容。Nuttall (1982)同样也认为阅读是一种交际的过程,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互性过程。因此,从交际性测试理论角度出发,对学习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测试是完全必要而有益的。

运用交际测试理论设计阅读测试时,也同样必须体现交际测试的真实性。由此,我们在设计阅读测试时,应该从提高情景真实性及交际真实性入手来提高整个阅读测试的真实性。

3.1 阅读测试的情景真实性

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体现语境真实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交际教学法和交际测试法所要求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交际测试法所谓直接测试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属于典型的输入性技能,阅读过程由于在人的头脑中发生,无法人为直接观察,因此阅读测试材料的真实性成了贯彻直接测试原则的重要依托。事实上,选材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是相当关键的第一步,决定着成败。李筱菊(1997)甚至说阅读材料真实就是情景真实。材料的真实性是指被测试者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可能经常碰到的相关阅读材料内容和类型,即考生在将来实际学习和工作中经常碰到哪些阅读材料,考试时就应该提供类似的材料。如对于即将从事商业活动的被测试者,该阅读考试的材料应主要与商务活动有关,如广告、便条、通知、商务信函、会议纪要等。这样材料的选择就体现了被测试者未来的语言交际需求,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因而能提高考试的效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测试的语境真实性。若让这些考生阅读一些诸如文学评论等纯文学性的阅读材料,显然与考生将要从事的工作无关,因而缺乏情景真实性。

不同的情景要求不同的阅读方式,因此阅读材料的真实性还得根据阅读方式具体决定。考生在实际生活中精读、掠读、跳读分别会读些什么类型的材料,这些类型的阅读材料,就是我们在考试中应该分别用于考他们的精读、掠读和跳读能力的材料类型。如英语专业的学生阅读需要范围广泛,因此,测试他们的精读能力时,阅读材料的选材可以是一般杂志文章、科普文章、关于语言和文学的论著、文学作品等,而词典、百科全书、目录、分类广告等可以作为测试考生掠读能力的选材。另外,人需要阅读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阅读材料的真实性还应体现在选材的多样性上。在设计阅读测试时,应在可行范围内尽量多选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材料。

3.2 阅读测试的交际真实性

Bachman (1990)提出了用以提高语言测试交际真实性的四项措施:第一,提出要求。在设计测试时可以具体说明考生只有使用何种策略才能完成该任务。第二,提供机会。即给考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必要的信息和工具等。第三,考试任务要得当,任务太难,会影响考生策略的应用。第四,考试任务要有趣味性。通过提高考试任务的情景真实性可以提高考试任务的趣味性。因此在设计阅读测试时,首先,考试任务要设计成让考生动用语言能力的各个方面进行处理的任务;其次,对阅读材料的长度、语言和词汇的难度有明确要求,使阅读材料的难度能恰到好处地让考生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语言能力参与考试任务的完成;最后,阅读材料的内容要有新意,避免有偏颇性或太专业的内容。老生常谈的材料无法引起考生的兴趣,也就无法考核其阅读能力。而具有趣味性的阅读材料及考试任务不仅可以吸引考生的注意力,同时还可以减轻考生的焦虑心情。

4. 结语

交际语言测试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迅速发展,而随着语言学测量理论、计算机技术等相关领域的飞速发展,交际语言测试本身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运用交际测试理论设计阅读测试时,必须体现真实性特征,使测试材料与测试任务特征与目的语使用特征相一致。基于交际测试理论下的阅读测试既能准确、客观地衡量考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对教学提供良好的反拨作用。当今我们应大力地推广交际语言测试,以推动中国外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不同的语言观和语言能力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言测试不同的方法和理论。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发展, 交际语言测试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从交际性语言测试的理论基础出发, 探讨了如何运用交际测试理论进行阅读测试。文章指出, 阅读测试一定要体现交际测试理论中的真实性特征。

关键词:交际语言测试,交际测试理论,阅读测试

参考文献

[1]李筱菊, 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2]刘润清, 韩宝成, 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3]Bachman, L.F.Fundamental Consideraion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4]Bachman, L.F.&Palmer, A.Langua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5]Hymes, 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J].In J.B.Pride&J.Holmes (eds) .Sociolinguistics, 1972:269-293.

[6]Nuttal, C.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M].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1982.

[7]Spolsky, B.The limit of authenticity in language testing[J].Language Testing.2, (1) , 1985.

[8]Widdowson, H.G.Teaching English as Communic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阅读测试 篇2

1、名著阅读。(3分)

⑴《水浒》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好汉形象,他们的命运大都坎坷。宋江也不例外,他先是因为杀死阎婆惜而充军江州,后来因为()而获罪问斩。

⑵《傅雷家书》是一本普通而又奇特的书。根据傅雷的说法,辑录的书信有四个方面的作用,其中的一点是____。(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⑶《简·爱》塑造了一个坚强的女性形象,她和罗切斯特之间的经历一波三折。小说中当简·爱再次回到桑菲尔德庄园时,罗切斯特的身体状况是-。

1.⑴题反诗(“吟反诗”“写反诗”“书反诗”等均可)⑵①讨论音乐(艺术)②激发感想 ③训练文笔 ④做个警钟(写出其中的一点即给分,意思对即可)⑶“双目失明”或“躯体残疾”(意思对即给发)(3分,每空1分。答案中出现两个错别字扣1分)

2、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6分)

⑴“司马文章元亮酒,右军书法少陵诗”,这副对联中隐含着几位名家。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从其他几位中选择你熟悉的一位,写出他的姓名、一部(篇)作品及该作品中的一个名句。(3分)

【示例】少陵: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⑵中国古典名著中,有不少关于打斗的精彩描写,下面是摘录的两段:

【甲】 张郃骤马到面前,一枪刺倒,却是一个草人。急勒马回时,帐后连珠炮起。一将当先,拦住去路,睁圆环眼,声如巨雷,挺矛跃马,直取张郃.两将在火光中,战到三五十合„„

【乙】 鼓声响处,庞德出马曰:“吾奉魏王旨,特来取汝首!恐汝不信,备榇在此。汝若怕死,早下马受降!”公大骂曰:“量汝一匹夫,亦何能为!可惜我青龙刀,斩汝鼠贼!”纵马舞刀,来取庞德。德轮刀来迎。二将战有百余合,精神倍长。两军各看得痴呆了。

【甲】语段写的是 ▲(人名)大战张郃,【乙】语段写的是 ▲(人名)大战庞德,两段文字均出自《 ▲ 》。(3分)

3.填空。(2分)

《水浒传》中,有两位打虎英雄,在沂岭杀四虎的是____;在景阳冈打虎的是____。答案:李逵 武松

4、我校九年级一班在阅读《三国演义》时,对关羽这个人物有了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你会怎样辩驳反方观点?不超过150字。(2分)反方:我方认为,关羽跟从刘备,颇失忠义。华容道上,放走曹操,以私废公,埋下祸根,使敌人死灰复燃,再起兵戈。留守荆州,一意孤行,破坏孔明“东和孙权”的战略原则,以至损兵折将,失地陷城,使蜀国大伤元气,最终走向灭亡。他是一个自私自利、刚愎自用的人。

正方:

同步阅读与测试 篇3

A. 同步阅读

Passage 1

Tom is a student. He studies in No. 2 Middle School. He is a good student at school. He is a good son at home.

On weekdays, he gets up at six o’clock in the morning. He washes his face and hands. After that, he does some reading. He reads Chinese or English for about ten minutes. At the same time, his mother cooks breakfast for him. At half past six, he has his breakfast. He usually has two eggs, some milk and some noodles for breakfast.

His school is a little far from his home. He usually goes to school by bike. At ten to seven he goes to school. He usually gets to school at twenty past seven every day. He doesn’t like to be late. His classes begin at 8 o’clock.

At noon, he usually goes to his uncle’s home for lunch. His uncle is a teacher in his school. He lives near to the school. It’s about five minutes’ walk.

In the afternoon, classes begin at half past one and finish at four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He usually goes back home at five. But sometimes he plays football with his friends after school. Then he gets back home a little late.

In the evening he usually has supper at half past six. Then he does his homework. After he finishes his homework, he often reads some books, but sometimes he watches TV. He always watches sports news.

At about half past ten he goes to bed.

根據短文内容,判断下列句子的正(T)或误(F)。

1. Tom is a good student. He gets up at seven in the morning.

2. His home is a little far from his school. So he goes to school by bus.

3. Tom usually has lunch at school.

4. In the evening Tom often watches TV plays.

5. Tom likes reading after he finishes his homework in the evening.

Passage 2

Lily is a very good student. She works hard on her lessons. Now she is having a talk with her teacher.

T: What time do you go to bed?

L: At ten o ‘clock on weekdays and eleven on weekends.

T: What time do you get up every day?

L: At six thirty on weekdays and seven on weekends.

T: Then what do you do?

L: I wash my face and brush my teeth. After breakfast, I go to school. It’s about seven fifteen. Ittakes me fifteen minutes to walk to school.

T: When do you get home after school?

L: At four.

T: What do you do after you get home in the afternoon?

L: I first do my homework. If I have time, I play ball games with some little girls downstairs.

T: What do you do in the evening then?

L: I have supper at six. Then I help my mother to wash up.

T: Good girl.

L: Thanks. I always watch the news on TV at seven. So I know what is happening in the world.

T: Do you watch other TV plays?

L: Sometimes, if they are very interesting. Sometimes I do some reading and sometimes I listen to the music.

T: Thank you, Lily. Sit down, please.

根据对话内容,从A,B,C,D中选择正确答案。

1. This dialogue happens ________.

A. at Lily’s homeB. at the teacher’s office

C. in the classroomD. on the football field

2. How does Lily go to school?

A. She goes to school by bus.

阅读测试 篇4

一、新四级与旧四级、雅思阅读理解试题的区别

1.新四级阅读理解试题。新四级阅读理解中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词汇理解,设置的题型为选词填空,第二部分为长篇阅读,题型为匹配题,第三部分为字词阅读,设置的体型为多项选择,这三部分总共的答题时间为40分钟。

2.旧四级阅读理解试题。旧四级阅读理解试题只有单独的一部分,包含4篇文章,每篇文章设置5道多项选择题,每道小题2分,总共40分,答题时间为35分钟。旧四级阅读材料的题材与体裁与新四级基本上相同。

3.雅思阅读理解试题。雅思考试包含两种类型,学术类及培训类,学术类简称为A类,包含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培训类简称为G类,听力及口语题目与A类相同,阅读及写作是自身单独的题目。从题型上来看。A类题型要少于G类,在A类阅读理解中,并没有多项配对及完成总结这两种题型,不过对图表进行标记题型是G类中所没有的。

4.新四级阅读理解试题与二者之间的区别。通过对三者的对比可以发现,雅思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每分钟的阅读速度要达到80-100字,新旧四级对速度的要求相对低一些,每分钟的阅读速度在60-70字即可;在阅读量方面,雅思的阅读量最大,然后是新四级,最后是旧四级,不过在雅思的阅读中,语法和词汇题是不包含在内的,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在新四级与雅思阅读之间,二者的相关性系数要大于旧四级与雅思阅读的相关性系数,由此可以发现,新四级阅读理解测试中,学生所具备的语言交际能力是与雅思阅读理解测试中具备的交际能力比较相似的,但是旧四级阅读理解测试中,并不会显现出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新新四四级级阅阅读读理理解解测测试试对对大大学学英英语语的的交交际际性性与与反反拨拨作作用用

1.交际性。实际上,雅思考试更多的是注重考查学生的交际能力,以便于让学生能够在以英语为主的国家生存。2013年推出新四级题型之后,更加注重对学生交际能力的考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四级阅读理解测试就是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测试,基于此,可以说明新四级阅读理解测试具备交际性。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实行变革之后,交际教学法占据了主体的位置,由此,新四级阅读理解所具备的的交际性可以很好地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教师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可以充分的借助新四级阅读理解试题,实施交际教学,真正的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比如大学英语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增设口语交际环节,在设置口语交际情境时,可以以新四级阅读理解中包含的语境为基础,真正的实现锻炼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2.反拨作用。所谓反拨作用,是指语言测试对教与学的影响。新四级阅读理解测试中涉及到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三方面的题材,体裁也包含叙述文、说明文以及议论文,其中,人文科学题材以及议论文体裁的文章占据大多数,这与雅思阅读的题材和体裁是比较接近的。从文章长度和阅读速度来看,新四级阅读理解测试总共时间为40分钟,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较高的阅读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提炼文章主旨大意及推测词义的能力。基于新四级阅读理解测试的特点,大学英语教材在进行编写时,应该充分的吸收新四级阅读理解测试中的优点,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交际能力。另外,尽管新四级阅读理解测试与雅思阅读测试比较相似,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进行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的借鉴雅思考试中交际性考察的方式与方法,进而有效的提升交际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对新四级阅读理解的阅读材料进行准确的把握,通过借鉴和吸收,设计出优秀的课堂教学,真正的发挥其反拨作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简爱》阅读测试题 篇5

1、简・爱再次回到盖茨黑德府时,里德太太临死前(D)简爱。

A、亲吻B、大骂C、饶恕D、没有原谅

2、《简、爱》中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的结局是(C)

A、分手B、永未见面C、终成眷属D、互相憎恨

3、下面哪些人是《简爱》中的人物?(ABD)

A、圣约翰B、英格拉姆小姐C、希刺克利夫D、阿黛勒

二、判断对错

(1)《简・爱》中,在婚礼前夜,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就是那个被关在三楼密室里的疯女人。法律阻碍了他们的爱情,两人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2)《简爱》这部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小说情节诡异,悬念迭起。那娓娓道来的内心独白和色彩斑斓的景物描写,以及悬念的巧妙设计和气氛的渲染,都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测试 篇6

关键词:PISA阅读测试;阅读教学;生本阅读;终身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3-054-2

阅读能力是个体生存、发展必备的重要能力,也是其他素质形成的基础,所以阅读教学一直以来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组织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是当前国际最具影响力的测试之一。PISA项目主要从阅读、数学、科学三个层面考察学生相关学科的能力素养,其中的阅读测试是基于终身学习的理念,侧重考察学生在情景化的文本中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在阅读素养的测试中对PISA对“阅读素养”的定义为:为了达到个人的目标、发展个人的知识和潜能以及参与社会活动,对书面文本的理解、使用、反思和参与的能力。

图1PISA 2009阅读素养测试框架结构及内涵要素

(资料来源: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国上海项目组编,《质量与公平:上海2009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结果概要》,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版,第8页。)

2009年上海地区学生首次以集体形式参与PISA测试。通过借鉴PISA测试相关研究机构对上海市学生成绩的分析报告,我们可以反思我国阅读教学的现状,探索提升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途径。

在对中国上海中学生的测试结果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当前中国中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存在几个不足:(1)上海学生在网络上“为学习某主题而搜寻信息”及“搜寻特定信息”的用时显著低于经合组织成员国学生的平均用时。这验证了上海学生“访问和检索能力”低于“概括和理解能力”,也反映出,在我国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不够。(2)在控制策略的掌握和使用方面,上海学生运用控制策略的人数和频率差距很大。所谓控制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主动提出关于阅读的任务、文本的目的和主要概念等问题,并且对阅读和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监控,特别是检查自己是否理解阅读的材料,应该选择使用哪些方法来掌握阅读材料中的信息,甚至包括选择什么学习材料以实现学习的目标等等。

通过对这样的测试结果分析,我们反思目前我国中学阅读教學存在下列问题:

1.阅读结构单一,课内的工具性阅读居多。学生自主阅读和个性化的阅读无法顺利开展,学生的自身的阅读需求得不到满足,其独特的感受、体验、见解得不到尊重,抑制了学生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健康发展。

2.阅读主体意识淡薄,信息检索和自我监控能力不足。以讲代读、以练代读的传统阅读教学养成了学生依赖教师讲授、练习训练来提高阅读成绩的心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大部分学生在选择何种学习材料以实现学习的目标时手足无措。在自我监控方面,我国学生检测自己是否能理解阅读的材料,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材料,应选择使用何种方法来掌握材料信息等方面的能力较为薄弱。

3.阅读思维狭溢,缺乏“批判创新”的阅读意识。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在对阅读材料充分剖析、再创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重点字词句,概括文章主旨,对文章进行鉴赏。学生接触到是经过教师再加工后的文本材料,其阅读思维的发展被教学目标所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按照教师的教学预设展的,这将导致学生阅读视野短浅,思维方式简单、狭隘。

虽然PISA是针对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的测试,但它所反映出的问题是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反思的,尤其是值得一线教师们反思。通过对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状况的调查分析,探究造成我国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结合对图1中PISA阅读测试结果的分析,我们的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树立“生本”的阅读课程理念

新课标的教学建议部分对阅读有这样的表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就提出了阅读的生本理念。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学生素质的优化,换言之,不拘泥于整齐划一的课程规制,根据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结合个体的智力特征和兴趣爱好适当增加课程类型、拓宽课程内容。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获取知识。一千个哈姆雷特就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不把他读成麦克白。一千个林黛玉就一千个林黛玉,只要不把她读成薛宝钗。教师的职能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这一转变并没有弱化教师的作用,反而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技匠,而是一个艺术家。

二、引导学生制定阅读目标

在进行阅读行为前,制定好好阅读计划,如预算阅读的时间、预期得到的阅读知识和阅读效果。在具体阅读时可以先分析作品的特点、预测阅读信息、选择阅读策略等,阅读目标的制定能明确阅读活动的指向,保证阅读的质量。

三、阅读时善于自我提问

学思结合是我国历代名人推崇的阅读策略,带着问题和思考进行阅读,调动眼、口、心的阅读行为才是高质量的阅读。学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是思维发展的结果,能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分析能力,通过自我提问的方式监控阅读行为,使得阅读行为顺利进行下去。教师可以静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使学生面临某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起学生惊异,疑惑等情感,进而产生积极探索的欲望,集中注意,积极思维。

四、自评阅读的效果

阅读后,评价阅读的理解程度,检验阅读的效果和收获,了解认知活动是否达到目的,这是阅读的信息反馈。这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找到适用自己的阅读策略。

五、留给学生质疑和想象的阅读空间

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对阅读材料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倡导多元化的阅读方式,文本的意义并不完全是客观、静态地凝固于文本中的东西,而是与人的理解密不可分。在进行阅读教学中,给予学生反思、质疑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行为、思维、情感均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想象是阅读心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文字文本没有直接的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来完成,此外,作者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学生在阅读时也必须借助想象的中介作用才能准确地、全面地把握作品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六、丰富学生阅读的课程资源

课程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依托,优质的课程资源是获得卓越的教育质量的前提。积极开拓校外的优秀课程资源,合理开发网络学习资源,建立校间互惠互利的课程资源互享平台。2009年PISA测试成绩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上海市学生在连续文本测试上的得分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但在非连续文本和电子文本的上的得分低于经济发达国家学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阅读课程资源种类和知识表征形式的单一。

PISA测试阅读项目在宏观、微观两方面为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作用。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健全学生的阅读素养,将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归宿。

[参考文献]

[1]王关兴.阅读求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商务英语阅读测试中的阅读策略 篇7

商务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商业活动频繁的今天越来越凸显它的重要性。而在商务英语技能中, 阅读无疑是获取商务信息, 进行商务交流的重要手段。商务英语测试中阅读所占的比重最大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么如何提高商务英语阅读能力, 尤其是如何在商务英语阅读测试中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进而更有效的进行阅读测试成为很多将来有志于从事商务工作现在面临商务英语测试这一道关口的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拟就商务英语阅读测试中的阅读策略问题进行一粗浅的分析, 希望对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能有所帮助。

2 普通商务英语阅读测试中的阅读模式及对商务英语阅读测试的启示

商务英语阅读策略探讨的是, 在商务英语语言环境下, 有效提高商务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而实际上, 商务英语并不是英语的变种, 只是英语在商务环境下的应用。普通英语阅读策略同样适用于商务英语阅读的语境, 只是需要学生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运用。

2.1 普通阅读理论模型

阅读理论将阅读模型分为三种:自下而上型, 自上而下型, 相互作用型。自下而上型的阅读模式是, 读者依赖文章提供的语言信息, 从单词、短语到句子再到篇章, 最后对文章内容做到整体理解的过程。自上而下型的阅读模式是, 读者首先是借助头脑中已有的对文章主题相关背景知识的理解, 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和判断, 再通过文章具体的文字信息不断的与原来头脑中预测的信息进行比较, 综合, 判断, 最后达到对文章的整体理解的过程。相互作用型是两种模式的综合。提出相互作用模型的RUMELHART认为, 在任何层次的阅读中, 两种模式都可以同时出现。当学生欠缺语言知识, 他就会自然的多以预测为主, 而当他对文章背景知识所知甚少时, 他就会更多的依赖于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

2.2 对商务英语阅读测试的启示

普通英语的三种阅读模式同样适用于商务英语阅读, 结合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 给我们的启发是:

首先:增强学生自下而上的的阅读能力就要重视商务英语词汇量的扩大和长难句的解读能力的提高。这是语言能力的体现也是提高阅读测试能力的根本保证。通过扩大商务英语的词汇量和解读句子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在进行自下而上阅读过程中的能力。

同时, 加强商务英语语篇体裁特点的了解可以增强学生自上而下阅读过程中推理, 猜测的能力。商务英语的文章有特定的主题和文章体裁模式, 以及特定的语篇结构, 学生在了解了这些特点之后, 通过题目或者通过上下文的衔接, 标志性的词语就可以对文章有一大致的了解, 这样就可以避免单纯通过语言知识来理解文章, 从而加快了解读文章的能力。同时, 了解一定的商务英语背景知识, 使学生通过商务知识的角度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预测对提高学生英语阅读速度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3 普通英语阅读策略在商务英语阅读测试中的具体运用

3.1 预测

预测是阅读策略中的重要环节, 同样的, 在商务英语阅读测试中, 预测也是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步骤。预测通常包括对文章主题, 题材, 结构等方面的预测, 对于商务英语的文章来讲, 由于商务英语在语篇模式, 上下文衔接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特点, 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些重要的线索对文章整体内容进行预测, 从而加快阅读理解速度。

3.2 猜测词义

一篇文章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生词, 在这个时候要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线索来进行猜词。猜词的方法通常包括构词法, 例如词根、词缀等, 或者利用上下文的语义线索, 按照同义, 反义, 近义的逻辑关系来猜词。商务英语的词汇有着很强的专业性, 读者在利用上下文或者构词法猜词的同时, 也要注意商务英语词汇的专业性, 切忌望文生义。

3.3 略读

略读是一种快速浏览的阅读方式, 目的是提取文章大意, 读者在阅读时可能会跳跃式的阅读以掌握文章大意, 而忽略一些具体的细节。商务英语文章的整体逻辑性较强, 读者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可以略读或跳读句与句之间, 段与段之间的表示逻辑关系的一些词语来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 例如注意上下文的连接词, but, however, whereas, 表示转折, 而as, because, since表示原因, 还有表示文章内容先后顺序的first, second, third等, 通过关注这些词, 并对文章的段首, 段尾的或主体部分的一些关键词进行扫读, 读者就会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

3.4 寻读

在商务英语阅读测试中有一类题型即是事实细节题, 这类题型要求考生确认事实细节, 通常以what, where, why, when, who来提问, 在解答这部分题型时, 学生就可以运用寻读的手段, 即, 带着问题在文章中快速的寻找答案, 而忽略掉与此无关的内容。运用这种方法, 读者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解题所需要的最大的信息量。

4 结论

商务英语无论在词汇, 篇章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行文特点, 读者在进行商务英语阅读测试的备考中可以练习运用上述的阅读策略来提高阅读效率, 加快阅读速度。但是, 我们也应看到, 商务英语阅读能力的增强最根本的保障仍旧是学生水平的切实提高, 例如扩大商务英语专业词汇的词汇量, 积累商务英语环境下的专业知识等。相信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商务英语水平的基础上, 再施以阅读技巧和策略的强化, 商务英语阅读应试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廖英.国际商务英语-理论, 语言与实务[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2.

[2]潘亚玲:外语学习策略与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阅读测试 篇8

一、PISA阅读测试与上海语文阅读测试的命题理念比较

2006年PISA阅读评价框架中对阅读能力的主要定义为“理解、运用、反思书面材料的能力,以实现个人目标,增加个人知识,发展个人潜能,参与社会活动”。因此,在命题立意上,PISA阅读素养测试题目按照评价框架设计,巧妙设置情境,呈现方式多样,答案鼓励创新,不再是简单地检查知识的记忆,而是考查学生在题目背景信息下,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灵活、方便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测试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过程。它建立了自己的评估框架,设立了阅读素养的五级水平。

每进行一次评价,教师必须要明确“评价什么”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在评价的全过程中始终进行清晰与理性的思考、设计与实施。因而,在评价活动之初,需要对所评价的内容进行明确的思考与界定,以指导整个评价活动,确保实际的测评内容正是所要评价的内容,这是保证评价效度的基本一环。PISA用五级评估框架,对阅读测试的核心进行了明确界定,并将对这种界定的理解贯穿于整个阅读测试的设计中,从而有效地保证阅读测试真正测试出学生的阅读能力,避免在阅读测试中出现一些并不能有效反映所要测试的核心阅读能力的题目。

而上海的语文阅读测试,按照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在总结2008年语文高考的报告中所指出的是:“教学中要把理解和体味语言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学的重点,训练学生在文学作品中能根据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及作用,能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文、上下句、句与句、段与段本身的内在联系,理解词语或者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言外之义,训练学生‘句不离口,拳不离手’的习惯,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因此,其在相关《考试手册》中对将考点分为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共列出了包括词语的语境意义、基本语法、修辞手法、筛选信息、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主旨、鉴赏艺术形象、评价艺术价值等考点。

两相比较,我们发现,由于PISA强调的是人在一生中接触的各种阅读材料及在和同伴的相互作用下建构的一种可增长的知识、技能和策略的能力,因此,测评框架重点不是测量学生能否进行专业意义上的阅读,而是更多关注即将离开中学的学生在广泛的连续或不连续的阅读材料基础上建构、扩展并反思阅读材料的能力。而上海语文阅读测试重在考查对知识点的识记、辨别得准确与否,更强调对文章材料做专业意义上的理解和解读。从评价标准来看,PISA测评对每道题都明确题旨,对该问题要评估的意图作出概括描述;根据前测学生的回答来设定选择题的选项,揭示出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类型;主观题的评分标准也根据前测学生的回答,给出尽可能详尽的答案,且答案分几个得分层级。上海语文阅读测试对开放式主观题的评分更多只是给出评分原则,偶尔会有少量的参考答案。因为没有前测,所以选择题的选项和主观题的答案都是命题人员闭门造车的产物。

二、PISA阅读测试与上海语文阅读测试的实例比较

我们各以一个例题来探索其中的评价差异。先看2000年PISA所公布的样题:

乍得湖(相表图表略)

图一显示位于北非撒哈拉的乍得湖的水深改变状况。约在公元前20,000年,即最后一次冰河时期,乍得湖完全消失了。直至公元前11,000年,它又再次出现。今天,湖水的深度仍然与公元1,000年大致相同。

问题2:

图一的图表大约是起自何年?

问题3:

为什么作者选择这年作为开始?

以下回答满分

代码1:指出湖的重现。(注意:如果这题答对了,即使前一题答错了,也给予满分。)

(1)乍得湖约在公元前20,000年完全消失后,在公元前11,000年重现。

(2)乍得湖在冰河时期完全消失,而差不多在这时重现。

(3)它又再重现。

(4)大约在公元前11,000年重现。

(5)消失了9000年之后,乍得湖又再重现。

这里请注意题目后一个问题的评分标准。就整体而言,前后两个问题的设计是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前一问是对评估框架中的提取信息能力的考查,后一问是对学生解释信息和反思内在逻辑能力的考查。命题者特别注明了:如果这题答对了,即使前一题答错了,也给予满分。显然,命题者充分体谅和尊重答题者的思维过程,只要答题者的回答反映出他看懂了前后存在的因果逻辑,并且带有明确的信息指向,即使前一题的回答错误,依然认同其答题的合理性。这也反映出PISA测试强调考查思维过程和思维能力的特点。

2009年上海语文高考试卷也出现了类似的命题,但处理则截然不同:

4.联系上下文,为第(5)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3分)

(1)也更(2)既又

[参考答案](2)“真正的精通”与“做深刻的专门研究”照应,“广泛的博通”与“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照应,根据后者的并列关系可以判定:作者主张要“广泛的博通”,“真正的精通”虽然程度较深,却不是作者要强调的,据此判断。(选项1分,答对一点理由即得2分)

按照所给评价标准,如果选择对了,而没有按照标准答案解释,要扣分;如果选择错了,但它后面的解释跟其选择能够构成合理的逻辑关系,做到自圆其说,也要扣分;最后,如果答题者选择第一项,他看出了其前后的逻辑关系是并列,但认为这里的递进要比并列关系更能强调作者的观点,最终也要扣分。按照PISA的阅卷标准,后两种思考至少可以得部分分数,而在我们的评价框架中却显然不能认同。这其中理念上的差异是耐人寻味的。

PISA阅读测试与上海语文阅读测试都强调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但在实践操作中则有着一定的差异。PISA在评价过程中特别强调真实情景、知识运用与思维能力,不是仅仅局限于学生对中学课程所掌握的情况;我们在课改的课堂教学实施中非常强调和关注学习的过程性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但在考试评价中对答题者自身的思维过程和思维个性却缺乏必要的尊重。

三、PISA阅读测试的启示

通过对PISA阅读测试与上海语文阅读测试的比较考查,可以发现,我们的课改尽管在课堂教学领域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在评价领域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讨。与PISA阅读测试相比,我们的评价框架还不够完整,评价分级体系还不够科学,虽然建立了知识考点量表,但缺乏具体的标准细化表,从而使我们的命题和阅卷缺乏科学的量化依据。

从评价理念来看,上海语文阅读测试以新课标为基础,重在考查学生对语文阅读核心技能的掌握,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ISA阅读测试则基于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而是重在考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不仅仅是语文阅读,体现的是“大阅读观”。

让课程教学成为有效教学,关键是要有一套有效的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通过评价手段来促进课堂教学。笔者认为,我们的评价改革应将关注点落在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潜能、兼顾考查现实水平这一层面上,让评价来引领教学,通过评价来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教学。这就必须做好“教”与“考”的协调,避免“教考分离”。教师的教学应更具有目标意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提高“学”的有效性,让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师的实施课程要成为学生的经验课程,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经验基础上。

英语阅读测试题的设计 篇9

一、正误判断法

阅读测试的正误测试法的特点,一是设计容易、迅速,二是可以使受测者将注意力放在阅读材料的突出语言难点上,三是能快速地检查了解受测者对阅读材料信息要点掌握的情况,使教师能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的其它环节上。由于有这些优点,正误测试法较适合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作为阅读教学课堂进步测试,尤其适用于测试对阅读材料中某些片断的理解。但由于正误判断形式测试只有两种选择,受测者就有了50%的机会给各题提供正确答案,因此,可能会使受测者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不是去做更多的思考,而是仅凭猜测去选择正确答案。正误测试题的这种选择正确答案的偶然性是其最大的缺点,也因此会降低正误判断测试法的可靠性,这是测试设计者在设计阅读正误判断题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要使正误测试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受测者的阅读能力,设计者在设计测试题时必须提供足够数量的试题。按新大纲70wpm的阅读速度要求,如果要评估受测者在10分钟的阅读时间里对一篇约500个词的文章的理解情况,所设计的测试题的数量最好达到八至十个。这样,就能将受测者拉开档次,提高测试的可靠性。此外,还应注意做到所设计的问题尽可能的简洁、清楚,容易让受测者完全理解。

二、多项选题法

阅读测试多项选题测试法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阅读测试方法,多用于评估中、高级阶段的阅读能力。在中、高级阅读教学阶段,不仅要求受测者理解阅读材料的突出信息点和一些重要片断的字面意思,而且要求受测者能够透过繁多的表层事实去理解文章的深刻复杂的思想和文章的主题。这类阅读材料往往涉及一系列事件,事实集中,观点不同,态度各异。评估受测者对这类材料的阅读能力,多选题测试方法更加有效。要让测试客观、准确地评估受测者理解、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测试设计者应重视测试材料的采样和测试题的内容设计。采样时一要考虑材料的内容和体裁,二要注意材料的长度。理想的测试材料在内容和体裁上或者应当类似于受测者曾在教科书和学校作业中遇到过的那种材料,或者应该涉及受测者在以后的现实生活中所要从事的那种阅读任务。如果测试设计者忽略了选材的适用性,就可能降低测试的可靠性。因为对部分受测者来说,在阅读测试中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并不是由于语言能力的原因妨碍了对文章的正确理解,而是材料所涉及的内容大大地超过了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常识。反之,一个阅读能力一般的受测者,也可能因为材料的内容适合其专业知识和常识的水平而获得高分。一篇阅读测试材料的合适长度约为400—600个词。过长或过短都不能拉开受测者的档次。要说明的是,这里举的数字不是绝对的,因为选文的长度也应当与其难度相关。例如,一篇特别难或特别复杂的选文就可以比一篇简单的选文短些。通过对一些阅读测试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受测者有时无需完全理解测试材料中的信息就能选对答案;有时虽然完全理解了材料中的信息却作出了错误的选择。这些现象提醒试题设计者,多选题的每个正确答案都必须建立在受测者正确理解测试材料的基础上,而不是依靠他的一般知识或专业知识甚至智力,而且所有的供选答案都必须在语法上是正确的。

三、填空法

阅读测试填空测试法也是较为多见的一种阅读测试手段。目前大多数的填空阅读测试都以多选题形式给受测者提供选择项。但为数不少的教科书在设计这类测试练习时,只是删除一些词,并不提供选择项。填空测试法要求受测者利用上下文中所有能够找得到的提示,进行最可行的替代,以解开“被中断的”或“残缺不全的”文章“密码”。受测者要在全面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解开“密码”,因此,它能较客观全面地评估出受测者的阅读能力。同多选题法阅读测试一样,设计填空法测试题时也要注意选材的合适性。要避免选文有太多的事实或讲的是一个特殊的主题,否则可能只对具有某种特殊专业知识的受测者有利,让有些受测者不必对材料有深入的理解就能根据文章的背景知识进行填空或作出正确的选择。还应注意的是,试题设计者对材料中的词语作删略时,不要以固定词语或习语作测试项,也应避免出现对选择项受测者只需根据语法法则就能作出正确判断的情况。否则,填空阅读测试在一定程度上会变成一种对受测者词汇能力和语法知识的测试,因而降低了填空法评估阅读能力的可靠性。

四、翻译法

阅读测试近年来为了避免受测者乱猜答案,使阅读测试能更可靠有效地反映受测者的阅读能力,提高测试信度,出现了翻译法。其形式是提供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受测者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全文并将文中划线句子译成中文。按新大纲读、听、说、写、译的排序,是将译归入外语应用能力的范畴。但目的语是英文还是中文,或者是二者兼顾,未见大纲作明确说明。在近几年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试卷中,短文阅读翻译数次取代了阅读填空。从这一现象来看,显然译和测试阅读能力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通过翻译来测试受测者语言的输入能力。对大纲所要求的‘译’的属性,限于篇幅,这里不作讨论。本文只想谈谈利用翻译法测试阅读能力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不可否认,翻译法对了解受测者的阅读能力有一定的效果,但这种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表面的,并且在许多情况下只对部分学生有效。特别是翻译法阅读测试只要求受测者对选文中的部分句子翻译,部分受测者可能因为自己具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而“幸运”地正确理解它们意思。再者,受测者可能会正确理解文中某个句子或片断的意思,但对它的含义或在表达文章的主题上所起的作用也许并不理解。更有甚者,有些受测者可能无需通篇阅读选文也能够准确地译出划线部分的意思。此外,有些受测者因母语文字表达能力较差,虽然正确理解了测试项,但却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出对它的理解。因此,可以这么认为,翻译法阅读测试较适合中低级阶段的阅读测试,对高级阶段的阅读能力测试它有较大的局限性,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受测者的阅读能力。

阅读测试设计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如何才能客观地、全面有效地达到测试目的,是一个值得阅读测试设计者深入研究的课题。每种测试方法都有它自己的优点,也有其局限性。在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拘一格,对各种方法取长补短,灵活应用,结合使用,这样才能客观可靠地了解受测者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Lyle, F.Bachman.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Hilton, J.B.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Penguin Boods, 1984.

[3]邵永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说明) [J].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1) .

中学现代文阅读测试的命题研究 篇10

关键词:中学,现代文,命题

一、前言: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了解世界、进行沟通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 而阅读测试是检测考生阅读能力的手段。只有科学的测试方法才能检测出考生真正的阅读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教学。

在内地中学阅读测试中现代文阅读阅读测试的重中之重。然而, 我们为现代文命题时并不是简单的出几篇短文、让学生做几道选择题、填空题, 很多因素都会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在常模参照测试设计中, 怎么准确区分考生的优良中差, 用什么办法避免其他因素的负面作用, 提高测试的效度, 下面就这些方面试着进行论述。

测试类型可以有很多种, 祝新华教授提出:按测试方式分可以分为分立式测试, 综合式测试, 交际性测试三种;按答题形式分可以分为口语测试, 书面测试;按目的要求分可以分为能力测试和速度测试;按实施时间和功能分可以分为形成性测试和总结性测试;按分数参照点分可以分为常模参照测试和目标参照测试;最后按测试组织者分可以分为标准化测试和教师自编测试。这么多种测试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只讨论现代文阅读测试在常模参照测试中的命题。

二、现代文阅读命题中出现的问题

1、容量不均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 阅读短文的测试一般安排在基础知识测试之后, 但是短文有多少字数, 是比较合理的他们是否来得及阅读并积极地思考?一直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2、题材狭窄

所选的语言材料, 大都来自于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媒体”, 而学生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己经远远超过这个范畴, 生活性和实用性不是很强, 但是还要兼顾到这个材料本身在语言文字上的典型性和可测试性, 所以在选材方面还是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

3、体裁单一

不同的体裁, 映射着不同的思维方式, 叙事类体裁在选文中占了绝大多数, 但是说明文, 诗歌要不要考, 怎么考, 还待进一步的讨论研究。

4、难度不等

学生的年级数应该对应与之相适应的阅读材料, 很多学校的阅读测试的试卷编制十分混乱, 同样一篇文章, 有的放在了初三, 有的放在了小学。这样肯定不可能准确的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

5、阅读材料丢掉课本

由于阅读选材不重视课本, 导致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不重视语文教材的教学, 反而把教材集中在大量的课外语段分析上, 使得原本最富有文学性的语文教学越来越乏味。课文内容只是粗略一讲, 接着便是讲题, 用题海战术锤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6、舍弃基础求新奇

由于有的命题者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把曾经考过的选取段或选文统统排除出去, 因为重点的阅读文章本就不是很多, 这样选来选去, 基础和重点的被逐渐的淘汰, 剩下的只是旁枝末节。

考试始终是根指挥棒, 指令怎么下, 教学便怎么教, 这样的命题会导致在教学中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课外时髦语段的分析上, 而忽视了基础课本教学。 (王新华, 2005)

三、命题设计及分析:

1、现代文的命题:

(1) 题量:根据欧琼2008年的研究:2004~2007年课改实验区抽样的中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考查的统计数据用表格来看, 如图,

每份试卷的现代文篇数为2.4篇, 可以理解为2篇或3篇为宜。

(2) 分值:根据欧琼2008年的研究, 如图

现代文阅读占全卷总分的比例区间应该为15%-41%。 (欧琼, 2008, P8)

(3) 题型:说到题型, 不得不先说一下主观题和客观题的优缺点。

客观题的不足:客观题难于有效地、直接地测量学生在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过程以及创造能力的学习成就。优点是评分信度高。

主观题的不足:是作答过程有大量书写任务, 容易造成忙于书写无心遐想, 手指不累头脑轻松的状况。单位时间内施测的题量较少, 限制了测验内容的覆盖面, 不利于测验效率的提高。

在具体命题中, 康舒静认为选择、判断、填空和简答等客观题应尽量减少, 以主观题为主导。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 为发挥考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相当广阔的空间。题目大致类型为与阅读有关的仿句、摘抄、积累、感悟、补充、联想、话题、想象、评析、欣赏。 (康舒静, 2009)

现代文进一步细分课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在命题考查目的性方面有以下三点要求:

1.3.1记叙文, 散文, 小说等文体需围绕学生对文章的线索的把握、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语言的赏析方面出题, 充分调动学生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 课外阅读的知识答题, 可以试着出开放性试题。

1.3.2说明文则要更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如人类的生存环境, 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等。考点训练讲究精确。比如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3.3议论文要更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如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 拥有健康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等。 (顾江亚, 2009)

1.4选材:

现代文阅读题的材料来源逐渐由课内向课外扩展, 但不应该完全脱离课本, 造成教学时对教材的不重视。然而课外阅读语文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华丽的辞章, 清新的文风不仅给人以知识的熏陶, 也是题目更具有鲜活的人文特征。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作文的技能”。课外课内二者缺一不可。如某市99年语文中考卷中现代文阅读题课内课外部分各占27%和73%, 按这样的比例命题既可以促进课本教学,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1、试题的提示语和题干的表述

命题人员在命题时要尊重学生, 努力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试卷。考生的心态, 考场氛围也是命题者的关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一些地区在试题说明上为了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 用鼓励、温馨的话语提醒学生, 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与命令式的说明、冰冷的要求相比, 这样的提示语让学生感到亲切,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这是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平等参与评价活动的体现

从题干表述来看, 在达到明确、得当和规范要求的基础上, 试卷还须体现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一、语言具有亲和力, 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二、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利, 例如“任选一题, 从五题中选三题”等。试题的范围越大, 对各个层次学生的适应性就越大, 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一种表现。

2、开放性试题

加强试题的开放式是真正落实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现在开放式试题题量也越来越多。要使学生在考场上不再只是被动地再现所学内容来完成试题, 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不光要体现出开放性的价值取向, 应该重视选取材料本身的开放性、命题点的多样化, 以及答案和试题呈现形式的开放性。

3、学科整合性试题

近来一些地区的阅读试题出现了数学公式或者物理的电路图等内容, 这样的学科整合性试题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综合性的特点。语文阅读就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其他的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1) 命题要从语文学习和运用角度出发, 要有较强的语文价值取向。

(2) 体现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整合。

(3) 其他科目的内容不能影响阅读试题的难度与效度。

结论

当然, 现代文阅读测试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如试题内容与学生的情感、态度的问题。笔者认为, 阅读测试归根结底关注的是如何能更有效地检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测试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公正性, 更鲜明体现出人文关怀。从理论上讲, 测试中所反映出的学生的水平应该与其实际水平完全相同, 使阅读测试成为衡量学生阅读水平有效的可靠的手段一直是语文教育者为之努力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新华, (2005) , 中考语文阅读命题之误区, 《新课程》, 综合刊, P52。

[2]欧琼, (2008) , 中考语文议论性现代文阅读测试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硕士论文, P8。

[3]康舒静, (2009) , 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走向及应考策略, 《新课程》, 中学, P14。

英语阅读修炼之小测试与大计划 篇11

下面这句话摘自BBC一篇介绍玛雅文化的文章,它包含了从句、非谓语等常见语法现象,可以检测出同学们对于较为正式的英语句子的阅读能力。但因为是以测试为目的,所以下列句子我们不做过多详细解析,仅分析出主干结构以供同学们评估当前阅读水平。

The simplest explanation for the Maya's fall is that year-upon-year of low crop yields, brought on by the droughts, may have gradually diminished the Maya's political influence, eventually leading to full-on societal disintegration.

第一个测试标准:是否能清晰地划出句子关系。对于英文文章中出现的长句,你是否能分清主句和从句。这句话里主句是The simplest explanation for the Maya's fall is that,而that后面引导的整个是一个表语从句。

第二个测试标准:是否能清楚地划分出单句中的“主谓(宾)”或“主系表”主干结构。

通俗地说,一句话里最重要的那个动词是谓语动词。除非动词之间存在并列关系,通常情况下英语中每句话里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其他表示动作意义的动词都要变为不定式to do、过去分词done或者现在分词doing的形式。这句话里主句是“主系表”结构:主语是explanation,系动词is,表语是that引导的从句。从句则是“主谓宾”结构:year-upon-year of low crop yields为从句里的主语,may have diminished为谓语,而influence为宾语。句中brought不是谓语动词,而是过去分词,作low crop yields的后置定语,表被动;leading是现在分词,表伴随着谓语动词而发生的动作,它虽然是动词的意思,但是在语法功能上不是谓语,而是非谓语。

在能划分出句子关系及句子成分后,最后一个测试标准就是是否能够理解句子基本意思。这句话意为:对于玛雅衰落最为简单的解释就是,年复一年由干旱引起的庄稼低产可能逐渐减弱了玛雅的政治影响力,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彻底瓦解。

如果以上三个标准有做不到的

第一个标准有问题的同学首先要解决的是从句的问题。我们可以将从句根据它们的作用分为名词性从句、形容词性从句、副词性从句三大类去进行系统性学习。因为本文主要讨论阅读提升方法,所以这里不对从句做详细讲解,而是总结体系和重点知识点,同学们通过老师、网络、语法书等身边资源应该很容易就能找到针对这些知识点较为详细的讲解。

1

名词性从句。名词能在句子里充当主语、表语、宾语和同位语四种成分,名词性从句亦是如此。无论充当什么成分,名词性从句始终离不开由that引导的陈述句、whether或者if引导的一般疑问句和其他如what、how等特殊疑问词引导的特殊疑问句这三种句型。

2

形容词性从句。形容词性从句又叫定语从句,大家需要弄明白以下几个知识点:①先行词是什么意思。②关系代词that、who、whom、which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③关系副词when、where、why之间又有怎样的区别。④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限制性定语从句在形态和意义上的主要区别。

3

副词性从句。关于副词性从句需要搞清楚:时间、条件、地点、原因、目的、结果、让步和方式这八大从句分别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来引导。

第二个标准做起来有困难的同学其实是词汇掌握的问题,尤其是动词词汇量比较小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和第三个问题一起在下面讨论。

第三个标准测试的就是词汇,学习重心在扩大词汇量上。词汇的记忆包括四个方面:拼写、发音、词性和词义。我们以similar这个单词为例,当我们第一次遇到这个单词时,首先不要忙于背诵它的字母顺序,而要先确定其发音再结合它的拼写来记忆。一个单词如果不记发音,在口头表达时就不能准确地运用;当别人读这个单词时,还可能会听不出来。将拼写和发音结合起来记忆不但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同时还能使我们逐渐掌握字母拼写与发音之间的规律。比如similar [?s?m?l?]这个单词,[s?]最常见的字母组合为sy或si,[m?]最常见是me或mi,而最后的[l?]不是ler就是lar。通过上面的发音规律,我们至少对这个单词的拼写有个大致的预判,单词拼写就不容易出错,背单词也会越来越轻松。当然,词性也是需要掌握的,因为在写作中,不懂得单词的词性就无法使自己写出来的句子语法正确。而最后的词义自然是单词背诵最基本的要求,笔者建议同学们背单词时一起背诵单词的例句,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单词的记忆,也能在无形中增强自己的语感。

另外,增加词汇量最为关键的是“反复”。当我们第一次遇到一个新单词时,我们就应该结合它的发音和拼写“反复”记它的词性和词义。当背诵完成后,我们可以把它抄写在单词本上。根据赫尔曼·艾宾豪斯遗忘曲线理论,我们可以在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七天和第15天后将这一天背诵的单词再背诵一遍。这样“反复”几次,你能真正掌握的单词将大大增加。

如果以上三个标准都能做到

如果以上三个标准都能做到呢?那我们就可以选择整篇文章70%的单词都认识的阅读材料。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或词组,先通过联系上下文猜出它的词义和词性,只有当生词实在影响我们对整个句子的理解时再去查词典。这样阅读完一整段话时,再回头去将不认识的生词和短语查出来。

接着要做的是看这段话里每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哪句话是中心句,其他句子是怎样围绕中心句展开的,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并列、递进、总分、解释、转折还是因果等,最后要做的是把整段的大意归纳出来——这一步对于锻炼你的归纳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如此读完整篇文章后,再将每段的段落大意串联起来,体会一下全文的行文逻辑是怎样的,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还是按事物不同方面来介绍的等等。这样由句到段再到篇的逐个击破,久而久之你的精读能力就能得到提升。

按照以上方法将精读功底修炼扎实之后,接下来需要做的是通过泛读来提高阅读速度。这里我们不妨做一个小实验:先找到一篇和你能力相符的文章,第一种方法是眼睛离文章一定距离,以三行为单位从上往下扫。第二个方法是按照大部分同学现有的阅读习惯,从左往右一行一行地读。哪种方法快一些呢?很显然是第一种。第一种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扫读”。要想读得快,需要训练的就是这样的能力。如果你想问训练这种能力的诀窍是什么,答案很困难也很简单,那就是坚持!在提速的道路上,开始可能会有些吃力,那我们就放慢些速度,但千万不要因为觉得困难就屈服于以前的传统阅读习惯,那是脆弱。当种的训练达到一定的量以后,就会发生质变。所以叫泛读,讲究的就是训练的量。正如我们现在回过头去读小学二年级的课文,我们现在的速度却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呢?因为这么多年我们有意无意地都在进行中文阅读,阅读量大了,阅读能力自然早已发生了飞跃。英文阅读能力的提升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阅读理解测试网络资源的评估 篇1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语言测试的发展, 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在线试题, 许多网站还免费提供这样的试题资源, 同时网络语言测试作为依托计算机和因特网进行的一种崭新考试形式, 逐渐成为传统语言测试的一种辅助手段, 并且成为语言学习者一种新的语言训练方式。现今网络上热门的语言测试习题是否是传统测试试题的简单复制, 还是从内容上顺应语言测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简单地利用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管理测试题集, 还是在技术上提高了测试质量?这些都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拟以阅读理解测试为例, 首先指出传统阅读理解测试习题所存在的问题, 然后分析网络英语测试资源的特点和优势。

2. 传统阅读理解测试习题集的弊端

随着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 传统的基于纸笔的阅读理解测试习题的编写也经历了较大的改良, 但是其劣势仍显而易见。首先, 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范围小, 一旦选择某本参考书, 就只好被动地接受已经固化的阅读材料;练习后得到考试反馈太迟或太少, 因此对以后的学习影响和提高较少。其次, 阅读材料常常局限于议论文或说明文等论述性文章, 阅读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毫无吸引力, 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最后, 题型设置陈旧、解题方法单一, 缺乏时效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使得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产生脱节。总之, 传统阅读理解测试习题集在培养学生阅读技能, 提高学习者参与语言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等方面的效果十分有限。

3.观察与评估

以百度和酷狗作为搜索引擎, 我们可以发现较多与阅读理解测试有关的网站。例如:

http://www.world-english.org/

http://www.englishclub.com

http://www.ohiou.eld/Esl/English/reading

http://www.transparent.com/tlquiz

http://www.examenglish.com

......

以第一个英文学习网站为例, 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英语测试网站, 这个网站满足了学习者多方面的学习目的, 例如如果学习者想知道自己的英语水平, 在线测试中的ENGLISH ASSESSMENT TEST可以提供这种服务, 受试者可以首先对自己的英语水平进行测试, 然后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选择适当的学习材料, 也可以直接进入自己感兴趣的英语学习活动、练习或测试, 如语法、听力、词汇、写作、阅读等。其中在阅读方面的专项训练中有以下链接:

从以上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材料内容丰富, 包含新闻、股市、笑话、谚语、诗歌, 等等。让我们进一步选择一些阅读理解题目个案, 并分析其命题特点, 例如:

Read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about different pen pals.

1.Mary, 24 years old, comes from Scotland and would like to find a pen pal who comes from East Europe.She likes playing the piano and listening to jazz music.She is interested in history but does not like discussing politics.

2. Kim Lee, 19 years old, comes from Seoul, South Korea.Kim loves travelling and hopes to visit Great Britain in the future.He would like a pen pal who is interested in discuss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ife in Europe and life in Asia.He loves listening to pop music and playing football in his free time.

3. Pietro, 42 years old, comes from Argentina.He is a businessman and would like to find a pen pal who is also a businessperson and lives in North America.He is married with three children and likes using the Internet in his free time.

4. Helga, 33 years old, comes from Germany and speaks French, English and Russian.She would like a pen pal who is interested in exchanging ideas about language learning.She does not like using computers for learning and believes that language learning can only happen in a classroom.

5. Jennifer, 18, comes from Cardiff in Wales.She is interested in discussing the poli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Europe and the United Kingdom.She loves riding her horse, Jackie, and listening to jazz music.

6. Alessandro, 25 years old, comes from Rome.He is interested in finding a pen pal who speaks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an exchange ideas on using the computer for learning purposes.He likes playing tennis and football in his free time.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Which pen pal is the best one for these people?Choose ONLY ONE pen pal for each person.

Piotrek Kowalski, 18, comes from Poland and would like a pen pal who is interested in discussing the current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e world.He likes jazz and playing tennis in his free time.

The best pen pal for Piotrek would be

Tom Hendrix, 36, is a businessman from Toronto, Canada.He would like to find a pen pal from a different continent to discuss business practic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his country and others.

The best pen pal for Tom would be

Olga, 32 years old, comes from Moscow, Russia.She is a historian and would like to find a pen pal who is interested in discussing the history of Russia before the communist regime.She is not interested in comparing different political systems.

The best pen pal for Olga would be

Jack, 27, is from London.His favourite pastime is learning languages.He goes to evening German and French classes and uses his computer to improve his German and French by visiting Internet sites.

The best pen pal for Jack would be

James, 22, is from Dublin.He loves travelling and wants to visit Asia in the near future and would like a pen pal who likes playing football and who can tell him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ife in Asia and Ireland.

The best pen pal for James would be

Ela, 35 years old, comes from Sydney, Australia.She likes learning languages, but does not like using modern technology.She is interested in finding a pen pal who also enjoys learning languages in a traditional manner.

The best pen pal for Ela would be

这种题型不拘于传统的四选一选择题, 而采用了配对选择题型。选材难度适中, 适合初学者阅读, 包含信息量大, 任务真实性强, 必须直接寻找答案, 没有选择可供参考, 学习者不仅要读懂内容, 还要根据对内容的理解去完成规定任务, 这个题型实际上是信息交换性题目, 具有很强的实际交际意义, 符合交际语言测试中真实性和互动性原则。另一则例子:

Luggage check

Airport baggage screeners in the USA, displaying seized chain saws, machetes and knives, warned travellers check their luggage offensive objects before boarding flight.

Officials of Transport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said that since February 2002 more 7.5 million prohibited items had seized.They included 50, 000 box cutters———a weapon said to used by the Sept.11, 2001 hijackers———and 1, 437 firearms as 2.3 million knives.

The TSA officials told news conference most people such items in their bags intended no malice but advised passengers to consult the Web site www.tsatraveltips.usa advice on what to leave behind making a trip.

Since the Sept.11 attacks screeners have confiscated seemingly harmless items like nail clippers and cigarette lighters passengers.

But some carry obviously dangerous items.Chain saws, a weed cutting machine, hand saws and machetes, steak knives, bottles of camping stove fuel and perfume bottles shaped like hand grenades were among items displayed a sample of objects seized New York’s John F.Kennedy International Airport.

While some carry-on items have been innocent———a hockey stick or a child’s plastic sword———other discoveries by TSA have yielded razor blades tennis shoes and a bayonet hidden in hollowed-out artificial leg.

显然, 这项阅读测试题要求学习者填写适当的介词或连词, 也可以归类于完型填空题。该题型不仅测试了学习者的语法和词汇知识, 更趋向于测试其阅读理解能力。它不但要求学生能够看懂文章, 有一定的背景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够预测语句的完成方式, 预测文章的下一步发展, 具备语篇理解能力, 适合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学习者练习。学习者必须把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在灵活运用的基础上得到正确结果。

4.网络阅读理解测试资源的优势

与传统阅读理解测试习题相比, 网络测试资源具有非常多的优点。

第一, 网络资源包含了各种类型的材料并且实时更新, 例如:报刊上的文章、各种电器和机器的说明、公众话题、时刻表、地图、广告等, 以上这些类型的材料不仅能够提供具有时代感的生动的语言, 还能够通过表明这种语言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来更好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吸引其学习注意力, 并在阅读测试的同时提高语言技能。

第二, 阅读理解测试的题型灵活多样, 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选择题和简短回答题。传统的阅读理解试题选项只是将原文中的细节信息做了细致的归纳或转述, 一方面加重了学生阅读负担, 另一方面正确选项似乎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学生只需要运用所谓的考试技巧就可辨别和选择正确的答案。有时学生几乎不用看原文也可以猜出正确的答案, 这显然不是阅读考试的目的所在。而网络阅读理解测试题型常常结合声音, 图片, 文字, 通过激活学习者眼、耳、口、手和脑对语言信息的综合反应, 使学习者最大限度地获知目标语。学生必须仔细阅读全文, 运用根据上下文判断语义、归纳推理等多种阅读技巧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有效地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结合起来, 从而达到语言教学和测试的最终目的。

第三, 网络测试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选择权, 他们可以基于自己真实水平和兴趣来选择相应合适的内容, 这样可以增强学习者的阅读动力, 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学习者可根据已具备的语言知识进行自我调控的测试, 最终实现语言知识向语言技能的转化。

第四, 网络测试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轻松的语言输出环境, 减少了学生在传统测试中过度受监控和潜意识拥有的参试焦虑感, 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语言输出运用的条件和氛围。

第五, 网络测试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性的评价功能, 实现了参与者与测试本身的互动。学习者做完考题后一提交就可立即知道自己所得分数和答案等一些反馈信息, 有时还可以通过键盘输入来提出一些问题并立刻得到回答, 例如, 可以知道自己的阅读速度、准确度等。如果学习者不满意前次练习, 可以随时刷新, 重新进行测试并获得评价。在一些测试情况中, 学习者还可以与其他同时在线的学习者交流自己的观点, 还可以从老师那里获得即时的评价, 这种动态和实时的网络测试可以成为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支撑体系。

5.结语

网络阅读理解测试资源具有传统阅读理解测试习题不可比拟的优势, 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网络阅读测试的答案大多容易通过点击获得, 因此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制力和约束力, 才能达到测试练习的目的;学生适应了传统的纸印基础上的阅读, 会相对难以适应屏幕阅读, 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因此受到制约等。总之, 网络测试资源内容丰富多彩, 题型灵活多样, 符合阅读测试的设计原则, 但我们也不应对传统测试全盘否定, 而是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传统的教学资源, 有效培养学习者的阅读习惯和技巧, 毕竟网络测试是对传统测试的丰富与发展, 是语言测试的新的发展方向。

摘要:网络语言测试资源的大量出现是对传统语言测试资源和语言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有效辅助。本文以阅读理解测试为参考对象, 简要指出基于纸笔的传统阅读理解测试习题集存在的弊病, 通过调查和分析一些互联网站的阅读理解测试资源, 分析评价了网络测试资源的特点及优势。

关键词:网络资源,阅读理解测试,评估

参考文献

[1]Bachman&Palmer.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Heaton, J.B.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吴尊民.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12.

[4]顾佩娅.漫游英语世界——Internet辅助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5]李清华.基于纸笔的语言测试与基于计算机的语言测试的等效研究综述[J].外语界, 2006.4:73-78.

上一篇:高校学费下一篇:矿山企业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