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格河蟹养殖技术

2024-07-31

大规格河蟹养殖技术(共8篇)

大规格河蟹养殖技术 篇1

1 合理放养大规格优质

1.1 选择优质蟹种

优质蟹种是指养殖河蟹的品种要纯正, 蟹种质量要优良。选择优质蟹种要做到四看:一看蟹种的腹部, 如雌蟹腹部已变为近似圆形, 即已呈团脐, 脐周围长有绒毛, 腹甲第四、五节变宽, 则表明该雌蟹己性早熟。雄蟹腹甲内的交接器若已发育成白色坚硬骨质化的管状物, 则表明该雄蟹已性成熟。二看蟹种的螯足与步足, 通常蟹种螯足、步足内侧掌中部没有绒毛, 若有, 也不为连续细而短的绒毛。性早熟的蟹种螯足或步足绒毛稠而密长, 颜色较深。三看头胸甲的颜色及蟹纹, 正常蟹种头胸甲背部颜色为淡黄色, 而性成熟的蟹种背甲为墨绿色或青色。正常蟹种背部比较平坦, 起伏不明显, 而性成熟个体背部都为凹凸不平状。四看蟹种的性腺发育状况。打开头胸甲, 若在肝上看到有二条紫色条状物, 甚至有卵粒, 则为性成熟卵巢。有二条白色的条状物, 则为成熟的精巢。若只看到桔黄色的肝脏, 则表明性腺未成熟。

1.2 解决优质种源

定点购苗, 自育蟹种。实践证明, 自育蟹种, 蟹种成活率高, 抗病力强, 生长速度快, 明显好于外购蟹种。因此, 养殖单位要立足于自育自养。

到育种单位选购。选购时坚持做到“五不要”, 即杂蟹不要、受伤蟹不要、“僵蟹”与“绿蟹”不要、病蟹不要、肢体残缺蟹不要。

1.3 注重合理放养

放养时做到“三适”“一暂养”。即适当密度、适时放养、适中规格与先暂养后放养。蟹种放养密度控制500~600只/667 m2为宜, 这样使河蟹有一个充裕的生活、生长空间。蟹种放养时间, 一般以每年的2月底至3月份为宜。若放种过早, 则越冬伤亡较重, 过迟, 水温上升, 部分河蟹蜕壳, 将影响下塘成活率。蟹种放养规格, 以l00~200只/kg为宜。规格过大, 第一次蜕壳困难, 损伤较重;规格过小, 则生长基数不大, 影响上市规格。蟹种“暂养”, 是蟹种放养前必须的过渡阶段。因为蟹种一般是在密集小水体中培育的, 到另外新的水体饲养需要一个相适应过程, 同时, 也便于前期水温低的集中饲养管理和池中水草生长。因此, 放养前, 需先在池中设置一块“暂养区”, 其暂养时间长短, 视水温和池中水草生长情况而定, 暂养面积一般占放养面积的1/5左右。

2 创造良好的河蟹生态环境

河蟹在水质清新、透明度大、溶氧量高、水草丛生、饵料丰富的水域中生长最为适宜, 应围绕河蟹的生态习性创造良好的水体环境。

2.1 改善底质

一是清除淤泥。淤泥是微生物繁殖的温床。因此, 应于冬季抽干池水, 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 留淤不超过10 cm, 然后让其充分曝晒、促进沉积物的氧化分解, 按250 kg/667 m2生石灰泼洒、耕耙, 使药液渗透, 以彻底杀灭各种病原体、中间寄生物。7 d后注换池水, 直至放种前20 d, 再用敌杀死50~100 g/667 m2杀死龙虾、石蟹等敌害生物, 然后再注换池水。二是清除食场。坚持日清食场, 捞残渣剩饵, 以防沉积发酵, 污染水体。三是泼洒光合细菌。高温季节, 对养殖老塘口, 定期用光合细菌全池泼洒, 以转化吸收池底有机物分解释放的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

2.2 调控水质

一要定期泼洒生石灰水。一般10~15 d使用1次, 每次浓度使用为10×10-6~15×10-6, 主要是提高pH值和增加水体钙的含量。二要投施磷酸二氢钙。磷酸二氢钙易溶解于水, 不但可调节水质, 而且河蟹可直接通过鳃表皮及胃肠内壁吸收, 可相应加快河蟹蜕壳速度, 对促进河蟹生长有较好的作用。一般每月1次, 每次2 kg/667 m2, 与生石灰进行交叉使用。三要套养少量花白鲢。一般于老塘、肥水塘套养适量花白鲢, 套养量以产成鱼50 kg/667 m2左右为宜, 其目的主要是控制水质浓度。四要适时注换新水。通常每3~4 d换水1次, 水温低时7~10 d换水1次, 天气闷热时, 坚持天天换水, 特别是发现河蟹上岸、爬网与以往有异时, 则要及时换水, 每次换水量一般占池水总量1/5左右。

2.3 调控水位

分三个阶段, 掌握不同水深。前期为0.5~0.6 m, 中期为1.0~1.2 m, 后期为0.8 m左右。

2.4 栽种合理密度的水草

“养好一塘蟹, 首先要种好一塘草”, 实践证明, 养蟹池塘种草与不种草, 其养成的规格、品质、发病率和回捕率大不一样, 因此, 蟹池一定要坚持种植水草。水草种植面积占全池水体总面积2/3为宜。如水草生长过密, 可视水体大小, 每隔10~15 m, 开出一条1.5~2.0 m无草通道。种植的水草品种, 主要有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等, 从草质来看, 以轮叶黑藻与伊乐藻为最佳, 苦草次之。种植时间一般在清明左右。种植的方法:“二藻”以无性繁殖为主, 采取切茎分段扦、插的方法, 用量25~30 kg/667 m2。苦草以播种为主, 用种量0.1 kg/667 m2。种植草类中以伊乐藻生命力最强, 除高温季节茎的顶部有些萎缩外, 可以说是四季常青, 四季可栽, 是草类中的佼佼者。这些水草均属沉水植物, 具有多方面的优点与作用: (1) 草质脆嫩适口, 营养丰富。 (2) 沉水植物, 在水中进行光合作用, 释放氧气, 增加水体溶氧量。 (3) 繁殖能力与再生能力强, 能大量吸收池塘底质淤泥营养, 不但可改善水质, 而且可以改善底质。 (4) 能为河蟹提供遮阴、避敌、栖息、蜕壳的良好场所, 相应地减少了河蟹活动量, 从而降低了河蟹能量消耗。 (5) 可起消浪护坡作用, 防止池埂倒塌。 (6) 可提高河蟹品质。在水生植物丛中生长的河蟹, 青背白肚, 色泽光亮, 品味与价格与天然湖蟹近似。但应注意, 水草种植应在蟹种放养前进行, 保证蟹种下塘前已有水草长出, 否则草的嫩芽被河蟹摄食, 影响水草生长。另外, 有的池塘水质清瘦, 水草生长不良, 可施复合肥4~5 kg/667 m2, 以促进生长。

3 科学投喂营养全面的饵料

河蟹饵料, 除了利用池中水草和底栖生物外, 还要注重人工投饵。人工投饵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基础饵料投放, 二是注重人工补充投饵。投放基础饵料, 主要是指移殖螺蛳于蟹池。一般清明前后, 投散活螺蛳300 kg/667 m2以上。此时, 正是繁殖新生螺蛳时期, 小螺蛳壳薄鲜嫩, 是河蟹早期最好的开口饵料, 成螺又是河蟹中后期的活性饵料。同时, 螺蛳还有净化水质的作用, 人工补充投饵, 是指河蟹饲养过程中的日常投饵。日常投饵, 应“坚持一个方法、掌握一个原则、突出一个重点”, 即“四定”“四看”科学投饵方法、“精青结合、荤素搭配”的原则和“前期精、中期青、后期荤”的重点。其具体操作是, 在确保饵料新鲜、适口的前提下, 日投饵量视天气、水温及河蟹摄食情况而定。前期以豆饼、麦粉、蚕蛹粉、鱼粉或以切碎的小鱼、轧碎的螺蛳与蚌肉为原料, 混合成团粒投喂, 或以开口性配合饲料为主进行投喂;中期以豆饼、玉米、小麦、马铃薯、南瓜、山芋等精、青饲料为主。后期则适当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比例 (动物性饵料占50%左右) 或投喂河蟹后期专用配合饲料。除此之外, 投饵还要针对河蟹“两头”蜕壳的难关, 进行重点突破。河蟹是靠蜕壳长大增重的, 但是每次蜕壳对河蟹来说都是要面临生命危险, 又以放种后第一次蜕壳和黄蟹最后一次蜕壳为最难, 其主要原因是蟹种经过漫长的越冬, 体内消耗较大, 体质较弱, 当温度上升后营养跟不上时, 则给首次蜕壳带来很大困难。据有关部门试验和实践证明, 越冬蟹种放养后, 第一次蜕壳损伤率达20%左右。而黄蟹最后一次蜕壳变为成蟹时, 由于个体过大, 需丰富的营养积累, 才能顺利完成。因此, 前后两次蜕壳至关重要, 前者关系到成蟹回捕率的高低, 后者关系到上市成蟹的个体大小, 所以, 必须采职相应的投饵措施和管理办法。具体的做法是: (1) 蟹蜕壳来临前, 投喂适口性专用配合饲料或投喂动物性饵料, 使动物性饵料比例占总投饵量的2/3以上, 并增投虾蟹蜕壳生长素, 一般不投喂单一性饲料, 以保证河蟹蜕壳有充足的营养。 (2) 在河蟹已开始蜕壳前, 应泼洒些生石灰水, 用量为7.5kg/667 m2, 以增加水体钙的含量和提高水体的pH值, 同时有的蜕壳区水草较少, 则要及时投放水花生等水生植物, 给河蟹蜕壳提供场所, 以保证河蟹蜕壳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另外, 在河蟹蜕壳期间, 应做到勤注换新水, 保持微流水, 以刺激河蟹的蜕壳。

大规格草鱼种养殖 篇2

一、池塘选择与清整

鱼种培育池不宜过大,选择面积2~5亩的池塘较好。池塘要求保持水深1.2~2.0米,泥沙底质,池底平坦且池形规整,为东西向长方形;此外,还要具备水质清新,进排水方便,附近无污染源,进水渠道与排水渠道分开等条件。

在池塘清整方面做到以下措施:在鱼种放养前15天干塘清淤,使池底淤泥厚度小于15厘米;暴晒池底5天后加水至水深5厘米左右,每亩用生石灰200公斤进行消毒,做到“底白、坡白、水白”,不留边角,次日再用草绳或其他工具搅动池底1遍,以彻底杀灭淤泥中的病菌、害虫;消毒3天后,池内注水1米深左右,每亩施发酵腐熟有机肥600公斤以培肥水质,等待鱼种下塘。

二、鱼种放养技术

要培育大规格草鱼种必须选用优质的草鱼夏花进行放养。鱼种要求体质健壮、规格整齐、鳍鳞完整、无病无伤、游动活泼、溯水能力强。同池放养的草鱼夏花应为同一来源的鱼种,避免品种混杂、规格不齐而影响鱼种生长。杨河养鱼场在培育大规格草鱼种时,采用规格4厘米左右的草鱼夏花,6月初就放苗入池,每亩放养1.2万~1.5万尾。草鱼夏花放养20天后,每亩池塘再搭配放养鲢鱼夏花2000尾、鳙鱼夏花500尾。鱼种放养前均需用每升10~20毫克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消毒20分钟。鱼种放养时水温温差不超过2℃,以减小夏花鱼种入池的应激反应。

三、饵料投喂方法

培育鱼种,饵料投喂是关键。大规格草鱼种培育宜采用专用的全价配合颗粒饲料,定人、定塘管理。具体措施如下:在鱼种刚入池阶段,采用蛋白含量为35%的微颗粒饲料进行驯化,开始阶段投喂采用满塘撒的方式,逐步过渡到定点投喂。鱼种驯化成功后,定时、定点投喂;鱼种规格达8厘米以上时,改投蛋白含量为32%的饵料,日投饵3~4次,每次当大多数鱼种离开食场时停止投喂,以鱼种吃七八成饱为好。当鱼种规格达到每尾0.04公斤以上时,可以改用蛋白含量为30%左右的饵料,这样既满足鱼种的营养需求,又不浪费饵料。饵料的日投喂量一般为存塘鱼种体重的4%~10%,投喂时要根据天气、水温、鱼种的活动情况,以及吃食情况适当调整。

四、池塘水质的调节措施

在整个鱼种培育期,要求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水质具体指标如下:水温尽可能保持在20~32℃,溶解氧一般要达到每升5毫克,pH值保持在7.0~8.5,水体透明度保持为30厘米左右,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控制在不影响鱼种正常生长的范围内。在水质调节上,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 科学注、换水。鱼种放养后,每周注水1次,每次10厘米深左右,到7月中旬水位达到1.5米,以后以换水为主,每5天换水1次,每次排水20厘米深左右,再注水30厘米深,先排水后注水,到8月上中旬时池塘水位保持在2米左右。8~9月份水温高时,每4~5天换水1次,每次40厘米深左右。秋季以后每10天换水1次,每次10~20厘米深。

2. 合理施肥。根据水质情况,每20天左右施肥1次,施肥一般在换水后进行。当池水透明度大于30厘米时要及时施肥,肥料种类以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或生物渔肥为佳,也可以使用无机肥。每次施肥量要少一些,不可多施。

3. 施用生石灰。生石灰对改善水体水质状况有重要作用,一般间隔20~30天使用1次,每次每亩水面施用生石灰30公斤。生石灰以新鲜、块状为好,不宜使用已加工的生石灰粉。

4. 适时增氧。鱼种池须按每亩0.3千瓦的标准配备增氧机,从7月份开始,每天中午开机增氧1~2小时,8月份以后每天黎明也要开机2小时,确保池塘水体不缺氧,在阴雨天以及气压低的时候,要随时开机增氧,满足鱼种对溶氧的需求。

5. 使用微生物制剂。使用光合细菌或EM 菌等微生物制剂,以改良池塘水质和底质,使水体微生态呈良性循环,消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微生物制剂要与生石灰等杀菌药物间隔10天使用,以提高其应用效果。

生态养殖优质大规格河蟹技术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种植优质水草

轮叶黑藻的种植采用营养体移栽繁殖法, 谷雨前后, 将池塘水排干, 消毒后, 留15cm的淤泥, 把15cm的轮叶黑藻切成8cm的段节, 每亩按30~50kg均匀泼洒, 使茎节浸入泥中, 再将池塘水加至15cm深, 此后约20d, 即可见新生的轮叶黑藻。12月到翌年3月是轮叶黑藻芽苞的播种期。池塘消毒后, 加注新水10cm, 每亩播种500~1000g, 按行、株距50cm将芽苞3~5粒插入泥中, 或拌泥沙撒播。水温15℃时, 5~10d即可发芽。也可移植, 5~8月将天然水域轮叶黑藻移植到养殖池中。伊乐藻适宜在11月底至次年4月份栽植。在苗种放养前15~20d栽植, 栽植时塘口水深控制在40cm以下;栽植密度要适宜, 一般保持3~4m的株行距, 太密会影响初春时池水温度提升, 不利河蟹的早期生长。

1.2 幼蟹的培育与性早熟的预防

培育池的面积可大可小, 但是, 较大的塘要在塘内开挖环沟和十字沟, 沟宽1.2m左右, 沟深0.6m。塘口要建立有效的独立进排水系统;并在各排水处设集蟹槽, 水深以0.8~1m为宜。放苗前, 池塘要彻底消毒和除掉敌害。清塘消毒后, 移栽水草, 品种尽量多样化, 以为扣蟹提供全面的营养和栖息、蜕壳需求。在放苗种前1周左右, 可注水20cm, 注水口须用滤网过滤, 严防敌害侵入, 施适量的腐熟有机肥, 培肥水质, 水色以黄褐色或茶绿色为佳, 放苗时水位55cm左右, 透明度40cm, 维持水体藻相平衡, 施放少量的轮虫和小型枝角类。每亩放养规格为15万只/kg的蟹苗0.7~1kg, 放苗时, 要让蟹苗箱在水中达到池水温度平衡时, 再“吃水”3s, 然后让蟹苗自动泳动散开, 不可倾倒。

2 结果分析

2.1 种植优质水草养殖河蟹的效果

科学搭配了水草的种类和覆盖面积, 控制在池塘水面的50%, 过密时适当稀疏;过稀时应及时补栽。品种多样的水草为河蟹提供了长期的多样化的维生素需求;也为河蟹提供蜕壳时栖息和隐蔽的场所;充分满足了河蟹栖息藏身、遮阳避荫、摄食、增氧等方面的需要, 使河蟹健康生长。

河蟹喜食的水草有轮叶黑藻、伊乐藻、水花生、水葫芦、眼子菜等。丰富多样的水草是河蟹快速生长的保障。但是, 水草不耐消毒剂和硫酸铜等药物, 所以, 应在消毒后种植。平时还要时时注意水草的养护, 水温、水位、河蟹大小、密度等都与水草的生长繁殖和分布密度关系密切。

2.2 幼蟹的培育与性早熟的预防

每亩放养规格为15万只/kg的蟹苗1kg, 放苗时, 先让蟹苗箱在水中达到池水温度平衡时, 再“吃水”3s, 然后让蟹苗自动泳动散开, 不可倾倒。蟹苗下塘后, 直至第一次脱壳结束, 饵料以浮游动物为主, 根据池水肥度可适当增补人工饲料或泼洒豆浆;对于I期仔蟹的培育, 宜全池泼投鱼糜和市售苗种饵料, 用量为蟹体重的100%, 每天分3次投喂, 傍晚占60%。Ⅲ期仔蟹时, 可改投颗粒料, 投饵量为蟹总重的50%, 分两次投喂。Ⅳ期仔蟹期间, 投饵量减至体重的20%, 搭喂浮萍等青绿多汁饲料, 经过22~25d的培育, 蟹苗蜕壳变成V期仔蟹, 摄食量增大, 伴随着水温的升高, 生长速度加快, 为防性早熟, 投饵要进行科学调整, 动物性饵料减至30%以下, 增加植物性饵料, 至最后一次脱壳, 可适当增加动物性饲料, 为越冬做准备。蟹种的放养不宜过密, 一般每亩放养规格100~120只/kg的优质蟹种1000只以内。经过2个月左右的培育, 获得了健壮的扣蟹。

2.3 成蟹的营养与饵料

河蟹为杂食性甲壳动物, 喜食动物性饵料, 在水草丰富的情况下, 一般可投喂昆虫、野杂鱼、螺狮等, 如果野杂鱼规格过大, 要切碎后投喂, 每天的投喂量是河蟹体重的5%左右。河蟹的投喂原则是“荤素搭配, 粗精结合, 中间青, 两头精”。3~5月是饲养前期, 日投喂量为蟹总体重的3%左右, 在水草丰富的池塘中, 可以适当投喂一些鲜鱼块, 搭配少量颗粒饲料。螺类是螃蟹最喜食的动物性饵料, 4月已进入螺狮的繁殖期, 最好在蟹种放养前就投放适量的螺蛳, 为河蟹的早期生长提供适口的鲜活饵料。在蟹种放养前15d, 每亩可一次性投放螺蛳300kg左右, 待池塘水域环境相对稳定后, 再投放蟹种;螺蛳可摄食池底的腐殖质, 及时清理残饵和池底环境。螺狮的品质和投放量要适宜, 太少不能满足河蟹生长摄食的需求;但是, 如果一次性地投放螺蛳太多, 会猛然增加池中的生物耗氧量, 造成池水环境骤变, 对河蟹造成危害。6~8月为饲养中期, 也是高温季节, 要减少动物性饲料的投喂量, 日投喂量为蟹总体重的2%左右, 搭配小麦、黄豆或玉米。遇到持续高温天气, 河蟹脱壳困难或延迟时, 要适当减少小杂鱼等动物性饵料的比例。8月下旬到10月, 是河蟹饲养的后期, 也是生长和育肥的关键时期, 应以动物性饲料和颗粒饲料为主, 满足河蟹的生长、育肥需求;但是, 为了保障河蟹生理代谢的正常进行, 也有搭配优质植物性饲料。可见, 鲜活丰富的水草, 始终是保障河蟹正常生长的最关键要素。

2.4 水质管理要点

河蟹养殖池的水位一般是“春浅、夏满、秋勤”, 春季浅水位是易于池水水温的提升, 有利河蟹的早期生长发育。夏季高温期, 保证1.2m左右的满水位, 可确保底层水温不超过30℃。秋季为养殖后期, 存塘蟹量较大, 池内河蟹摄食、排泄、耗氧量等均达到高峰, 水质变化快, 要勤换注新水。池塘水质以鲜、活、嫩、爽为最适, 每月泼散生石灰1次, 1m水深时, 每亩5~10kg, 高温期每亩2.5~5kg。前期可每10d左右加注一次新水;中、后期要每天加注一次新水;高温天气时每天要排注水2次。要密切观察水质, 及时加注新水, 保持池水透明度40cm左右, p H值7.5~8左右为宜。始终保持溶氧丰富, 温度25~30℃, 前期偏肥, 后期偏瘦。

2.5 病害的预防

黄颡鱼大规格鱼种培育技术 篇4

一、培育池条件

培育池应靠近水源,水量充足,周边环境安静,无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水质符合国家渔业养殖用水要求。培育池面积以5~10亩为宜,水深为1.5~2.0米,池底平坦,土质为壤土,靠近排水口端挖1个深20~30厘米、面积为20~30米2的坑,以便集中起捕鱼种。培育池应建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并配备增氧、投饵、抽水等机电设备。

二、放苗前准备

1. 清塘消毒

清除池边杂草和池底过多淤泥,保留淤泥厚度10厘米左右,于放苗前15~20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方法是加水化浆后全池均匀泼洒,以杀灭病原菌和野杂鱼等敌害。生石灰和漂白粉的用量干法清塘时分别为75~100千克/亩和10~15千克/亩,带水清塘时分别为120~150千克和20~25千克。

2. 投施基肥

放苗前5~7天向池内注水60~80厘米深,注水时用60~80目的双层筛绢网袋过滤,以防敌害和竞争性生物混入池内。注水后,向池内投施经发酵并消毒好的畜禽粪肥200~300千克/亩,2~3天后再投施EM菌、单细胞藻类激活素等,以增强肥水效果。5~7天后可见池中有大量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生物繁殖起来,为日后入池的黄颡苗种提供天然生物饵料。

三、苗种放养

1. 苗种质量

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体色光亮、头小背厚、游动敏捷、无伤无病、无寄生虫的优质夏花苗种。

2. 苗种放养

放养密度依据计划养成鱼种的规格确定,若要求鱼种规格大,则放养密度相对要小;反之,放养的密度可加大。另外,塘口面积大、水质好、水位深、饵源足、增氧条件好的,密度可适当加大。一般规格2~3厘米,密度为2万~3万尾/亩,时间在6~7月。为了充分利用养殖水体,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可搭配放养鲢、鳙鱼夏花,放养密度为2000尾/亩左右,放养时间在黄颡苗种驯化成功后15天。

3. 苗种消毒

苗种放养前用20毫克/升聚维酮碘溶液或3%食盐溶液浸浴5~10分钟,以杀灭体表细菌和寄生虫。苗种消毒不能使用氧化性强的高锰酸钾溶液、刺激性强的含氯药品和晶体敌百虫等有机磷类药物。

四、技术管理

1. 水质管理

每5~7天加新水1次,每次加水10~20厘米深;每20~3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20%~30%,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40厘米之间;每15天使用1次生石灰,用量为5~10千克/亩,调节水体pH值为7.5~8.5;每15~20天使用1次光合细菌、EM菌、芽孢杆菌等,用量为2千克/亩左右,方法是加水稀释后全池泼洒,以改良水质和底质,为黄颡鱼种创造优良的生长环境;适时开启增氧设备,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以促进黄颡鱼种快速生长。

2. 投喂管理

科学投喂饵料是培养大规格鱼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收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鱼种培育过程中必须强化投喂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①设置食场。在投饵机前方用20目网片围成面积20~30米2的食场,网片用竹竿固定,网片下缘入水30~50厘米,上缘用泡沫或直径为10厘米的PVC管做浮子,以防饵料漂散“出场”。设置食场的目的是让黄颡鱼种集群摄食,便于观察其活动、摄食、生长情况,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水质污染。

②投喂驯化。在苗种入池2天后即开始投喂驯化,先沿池边多点投喂,然后逐天减少距食场较远的投喂点,增加靠近食场投喂点的投饲量,引诱鱼向食场方向“合围”。经过5~7天的驯化,最终实现鱼种在食场内集群采食。若投放驯化过的苗种,在苗种入池2天后即可正常投喂。

③科学投喂。在鱼种培育阶段,随着鱼体的逐日长大,摄食量也随之增加,要人工投喂营养价值高的配合饲料。培育前期,可投喂蛋白质含量40%~42%的破碎料;中、后期投喂粒径为1.5毫米左右、蛋白含量38%~40%的颗粒料,日投喂2次,上、下午各投喂1次,以下午投喂为主,占日投饲量的60%~70%。日投饲率培育前期为池鱼总体重的3%~5%,中、后期为2%~3%,具体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质和鱼种的吃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以投喂后1小时内吃完或80%~90%的鱼种吃好离开为度。

3. 病害防治

在黄颡鱼种培育过程中,由于苗种投放密度大,加之投饵、施肥等因素,使培育池的生态环境渐趋恶化,造成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因此,病害防治十分重要,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定期投喂用免疫多糖、复合维生素、光合细菌、中草药等药物制成的药饵,以增强鱼种体质,提高抗病力,降低发病率。鱼种一旦发病,应及时查明病因,科学用药,控制疾病蔓延,将损失降至最低。由于黄颡鱼体表无鳞,在治疗用药时一定要慎重,尽量选用高效、低毒的药物,并严格控制用药量,避免药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经过4个月左右的精心培育,黄颡鱼种体长可达8~10厘米,可以起捕出池转入成鱼养殖。

(作者联系地址:江苏省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邮编:211600)

池塘大规格河蟹生态高效养殖一例 篇5

1 池塘条件

1.1 池塘选择

池塘水源充足, 水质清新无毒无污染, 底质以沙质为好, 东西向, 池塘深度1.5~2.0 m, 进排水方便, 池底一侧安置管径为380 mm的PVC排水管道。池塘安装微孔增氧系统, 罗茨鼓风机以0.3 k W/667 m2配置。

1.2 防逃设施

河蟹攀爬十分迅速, 有很强的逃逸能力, 应在池塘四周建防逃设施。选用抗氧化能力较强的钙塑板, 沿养殖池塘四周埋设, 通常钙塑板高60~70 cm, 埋入土中10~20 cm压实, 高出地面50 cm, 板与板之间接头处要紧密, 不留缝隙, 用木桩或竹桩支撑固定, 将板打孔后用细铁丝固定在桩上, 四角作成圆弧形。此外, 在塘埂外侧, 用高1.2~1.5 m聚乙烯网片包围池塘四周, 底部埋入土内10 cm, 用木桩或竹桩固定, 防止青蛙、鸭子等敌害生物进入蟹池。

1.3 底质改良

年初, 在塘底每667 m2施放300 kg已发酵鸡粪做基肥。培肥水质, 用生石灰80 kg/667 m2化水全池泼洒, 杀死病原菌及敌害生物, 改良底质, 增加养殖水体钙含量。

2 种草投螺

多样性种植水草, 为河蟹提供适宜生长的优质水环境。种草以沉水植物为主, 主要有轮叶黑藻、伊乐藻、苦草等, 水草分布有疏有密, 覆盖率根据河蟹不同生长期灵活掌握, 并且要隔行种植, 间距以2~3m为宜。过稀要及时补种或移植, 过密要人工清除, 尤其高温时要防止伊乐藻出水, 要适时割茬。

螺蛳以本地产的苹果螺为最好, 饱满、活力强, 第一次投放要早, 同时控制放养密度, 一般在清明前投放活螺蛳150~200 kg/667 m2, 以利于螺蛳尽早适应蟹池环境, 且产出的幼蛳供幼蟹早期摄食。6月中旬以后再补投一次, 根据螺蛳存塘量酌情增减。

3 优选蟹种

要求规格整齐, 体质健壮, 附肢齐全, 体表无寄生虫, 每667 m2放蟹种800只, 规格150只/kg。3月6日每667 m2投放“太湖1号”青虾种苗5 kg, 规格为1 000~1 500尾/kg;3月中旬每667 m2投放白鲢鱼种20尾, 规格400 g/尾。苗种在投放前都用4%的食盐水浸浴消毒10 min, 以杀灭苗种体表的细菌和寄生虫, 提高苗种放养成活率。见表1。

4“四看”“四定”投饵

合理投饵, 营养搭配, 科学做到“四看”、“四定”。“四看”即: (1) 看季节。6月中旬前动植物性饵料比为60∶40, 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45∶55, 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65∶35。 (2) 看天气。天晴多投, 阴雨天少投。 (3) 看水色。透明度大于50 cm时多投, 小于30 cm时应少投, 并及时加注新水或换水。 (4) 看摄食活动。发现残饵应减少投饵量, 蜕壳前应增加投饵量。“四定”即: (1) 定时。每天2次, 8:00—9:00一次, 16:00—17:00一次。 (2) 定位。沿池边浅水区定点“一”字形投喂, 每间隔50 cm设一投饵点。 (3) 定质。青、粗、精结合, 确保新鲜适口, 尤以投喂配合饲料、全价颗粒饲料为宜。 (4) 定量。日投饵量标准:3—4月份为蟹体质量的1%;5—7月份为5%~7%;8—10月份为10%以上。早上投饵量占日投饵量30%, 傍晚占70%。

5 泼洒生物制剂调水质

从4月底定期用生物肥和微生态制剂来调节水质, 微生态制剂以多种混合菌为好, 如EM菌和复合芽孢杆菌, 使水质始终保持“肥、活、嫩、爽”。同时根据水草的生长情况和水色变化适时施用生物肥, 使水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优良的藻相, 水质处于爽而不过肥。

6 微孔增氧

选用微孔管道增氧, 微孔管道从池塘底部增氧, 在水面形成雾状气泡, 与整个养殖水体接触面较广, 有利于提高养殖水体的溶解氧。气泡从池底朝上向水体持续补充氧气, 使池塘底部水体保持充足的溶氧, 有利于防范池底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积存, 降低河蟹养殖的应激反应, 同时微孔增氧纳米管在蟹池均匀分布, 促使整个池塘溶氧均匀、充足, 有利于满足河蟹高密度养殖的需求。对提高河蟹产量、产品规格及品质效果十分显著。

微孔增氧开机应适时, 遇到闷热天气, 傍晚开启微孔管道增氧机至翌日早晨;高温季节, 半夜开启增氧机至翌日天亮;连续阴雨天气全天开机, 使溶氧保持在5 mg/L以上。使用药物杀虫消毒、调节水质及投喂饵料时, 也应及时开启增氧机, 以保证池水溶氧充足。

7 生态防病

河蟹病害防治严格遵循“无病先防, 有病早治”的原则, 定期有针对性的做好疾病预防工作, 防患于未然。4—5月份预防纤毛虫病, 在晴好天气用纤虫净、甲壳净、硫酸锌复配药等杀纤毛虫一次 (在蜕壳前一个星期使用) , 隔1~2 d后, 用溴氯海因或碘制剂进行水体消毒, 并用1%中草药制成颗粒药饵, 连续投喂5~7 d。在梅雨季节结束后, 高温季节来临前, 进行一次水体消毒和内服药饵, 连续3~5 d。高温期间, 定期投喂喷洒EM原露或免疫多糖、复合维生素的颗粒饲料。9月中旬, 杀一次纤毛虫, 并进行水体消毒。10—11月河蟹上市前3 d用一次杀纤毛虫药物。每月定期投喂VC和免疫多糖, 帮助增加河蟹的免疫力, 减少发病的机会。每天定时测水温, 做好记录。

8 起捕暂养待售

河蟹不仅要会养, 还要会暂养和销售。养殖户通过暂养河蟹, 可以免除河蟹上市早、价格低等缺点, 做到待价而沽, 适时销售。但是暂养河蟹也存在一定风险, 它不仅需要熟练的掌握河蟹暂养技术, 而且还需要时刻关注市场动态, 随时掌握市场变化, 及时销售, 争取养殖效益最大化。起捕情况见表2。

河蟹暂养时应注意: (1) 原池装箱暂养。 (2) 分雌雄分规格暂养。 (3) 低密度微流水暂养。 (4) 科学管控, 提高暂养成活率。

9 小结与体会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 通过“种草投螺、选种投饵、调水增氧、防病暂养”等技术措施, 模拟自然生态环境, 以全价配合饲料为主要饵料, 养出的河蟹规格大, 产量高, 肉质鲜美, 口感好, 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见表3。

青虾、鳜鱼等套养品种市场价格一直保持高位, 在蟹池中套养其他养殖品种, 是充分利用池塘环境, 辅以人为措施, 在不增加养殖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前提下, 同时又不影响主养品种生长, 还能最大发挥养殖池塘生产潜力, 提高了池塘单位面积产出率, 这样既降低了养殖风险, 又提高了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 在蟹池中进行多品种套养成为当前渔业结构调整的新举措。

大规格河蟹与鱼、虾生态混养技术 篇6

1 池塘条件

环境安静, 阳光充足, 水源方便, 水质良好, 交通便利, 进排水方便。池塘面积在10×667 m2以上、100×667 m2以下, 水深1.5~1.8 m。

2 放养前准备

2.1 清淤消毒

修整池塘, 抽干池水, 挖去过多的淤泥, 曝晒或冰冻15~20 d, 注入新水30~50 cm, 使用生石灰100~150 kg/667 m2溶化后进行全池泼洒。

2.2 施肥培水

施肥量视池水淤泥等情况灵活掌握, 一般施有机肥100~200 kg/667 m2。

2.3 种草投螺

2月份前后栽种伊乐藻和播种苦草, 清明前投放鲜活螺蛳250~500 kg/667m2。

3 苗种放养

河蟹在2-3月份放养, 规格160只/kg, 放养量400只/667 m2。鳜鱼在5月底放养, 规格6~9 cm, 放养量15尾/667 m2。青虾在2-3月份放养, 规格2~3 cm, 放养量3 kg/667 m2。鲫鱼夏花在5-6月份放养, 规格2 cm, 放养量1 kg/667 m2。

4 日常管理

遵循“两头精, 中间粗, 荤素搭配”的原则, 以小杂鱼为最佳, 要注意几点: (1) 低温时以小鱼为主, 搭配少量颗粒饲料。 (2) 扣蟹吃食水草嫩芽时, 增加颗粒饲料比例。 (3) 高温时, 搭配一定比例的小麦、黄豆或玉米。 (4) 持续高温, 河蟹蜕壳困难或延迟时, 要根据营养状况减少小杂鱼比例。

前期:早春水温10℃左右开始投喂:早期投喂高营养的全价颗粒料, 力争早开食;到7月底完成4次蜕壳。中期:6月底、7月初至改投低营养 (不是低品质) 颗粒料、并投喂南瓜丝等青绿饲料。后期:8月底、9月份以后喂优质全价颗粒饲料。其目的一是争取多1次蜕壳;二是催肥增蟹体重。每天下午投喂1次, 次日检查, 以略有剩余为宜, 一般池塘中河蟹重量的7%左右安排日饵料量。

5 水质管理

透明度为30~50 cm, 水色以清爽的黄绿色为最好, 溶解氧5 mg/L以上, pH值7~8, 氨氮不超过0.2mg/L, 亚硝酸盐0.02 m/L以下。水位坚持“前浅、中深、后保”的原则, 即前期保持浅水位, 以提高水温, 促进蜕壳;中期特别是炎热的夏秋季要保持深水位, 始终保持溶氧充足;后期保持水位稳定。

6 病害防治

蟹种和鱼种要用1%食盐药浴消毒10~30 min。生长季节每20 d左右施1次生石灰, 每次用量5~10 kg/667 m2, 既可消毒又能改善水质, 调节pH值, 增加钙质, 促进蟹、虾的蜕壳与生长。生长季节每月投喂一个疗程药饵 (50 kg饲料加大蒜素25 g, 每天2次, 连喂3 d) 。另外, 对于中途追施的肥料要添加10~15 kg的生石灰, 投喂或补种的水草及使用工具等要用1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

7 捕捞与效益

成蟹在10月份以后进行捕捞, 采取捕捉与地笼相结合。青虾采取轮捕上市, 鳜鱼年底干塘起捕收获。

与单一河蟹相比大规格河蟹产量40 kg/667 m2左右, 青虾5~10 kg/667 m2, 套养鳜鱼8~20 kg, 效益在2 000元/667 m2以上。

8 关键技术要点

水草能为河蟹生长提供足够天然饵料, 有效改善水质, 还为河蟹避敌、生长、蜕壳提供良好的隐蔽场所。水草种类以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芦苇、浮萍、水花生等, 夏季覆盖率保持在60%左右, 在池中以“井”字形分布, 其中伊乐藻覆盖率一般为20%。

大规格河蟹养殖技术 篇7

1.1 网围建造

网围建造采用双层网结构,外层为保护网,内层为养殖区,两层网间距为5 m,并在两层网中间设置“地笼网”,除可检查河蟹逃脱情况外还具有防逃作用。内层网最上端内侧接一个“T”型倒挂网片或接宽为30 cm的塑料薄膜用于防逃,两层网的最下端包石笼并埋入湖底。网围用竹桩在外侧固定,竹桩间距为1.5 m左右,网围高度为2.5~3.0 m。在内层养殖区内设暂养区,暂养区为单网结构,上设倒网,下端用石笼固定埋入湖底,暂养区约占网围面积的30%。

1.2 设立增氧设备

配备水车式增氧机2台,由于在湖泊中间,电力可由自备发电机提供。水车式增氧机其优点一是可以增氧,二是水流在网围中转动,可增加水的上下对流,有效地改善了池塘底部环境,加快池底有机物的分解,有效降低硫化物、亚硝酸盐、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三是嗓音小,不影响河蟹的生长。配备功率为0.2 kW/667 m2以上。

1.3 外层网内侧设立防水密布

根据湖泊风浪大、水流急、水质不易掌控的自然条件,水草移植后容易打堆,不易存活,依据多年来的养殖经验,在外层网内侧设置防水密布,高度为2.5~3.0 m,下面连接石笼,上面用可乐空瓶作浮子,起到一层活动保护墙作用,减少围网中风浪和水流,容易使水草沉降着泥,易于生长,阻隔浑水、污水,减少水草上的污泥沉淀,使其可正常光合作用,促进生长。在水草正常生长以后,视湖水清澈程度,清时每隔3~4 d将防水布降入水中换水1~2 d,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由于网围中的水相对静止,可以使用生物药调节水质,使用增氧机增氧,对大规格河蟹的养成起到事半功倍的的作用。

2 蟹苗放养前的准备

2.1 放养前的准备

蟹种放养前要彻底清除网围中的野杂鱼类,提高存活率和减少饵料消耗。

2.2 种植水草

在养殖河蟹的围网中种植水草,可以创造一个优良的水草生态系统,种植水草一是作为河蟹天然优质的植物性饲料(如金鱼藻)。二是为河蟹提供栖息和蜕壳的隐蔽场所,不容易被敌害发现,减少相互残杀。三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增加水中溶解氧,并吸收水体中的有机质,保持水质清新,改善水体环境。四是在高温季节水生植物能起到降温作用,有利河蟹生长。

在网围中以“井”状栽植水草,并以拦草网围拦,一可保证网围内的水流畅通,二可防止台风季节水草打堆,可避免因水草打堆腐烂而影响水质。栽植水草面积占水面面积60%,在暂养区栽植水草的密度需大一点。水草以伊乐草、金鱼藻相隔行栽植,在暂养区栽植水草品种以伊乐草为主,在养殖区栽植水草品种以金鱼藻为主。

2.3 投放鲜活螺蛳

螺蛳是河蟹最喜食的鲜活动物性饲料,螺蛳底栖,行动缓慢,净水能力强,在春季一次性投放活螺蛳500 kg/667 m2,让其自然繁殖,这样可为河蟹的整个生长过程源源不断提供适口、鲜活蛋白饵料。

3 蟹种放养

3.1 蟹种暂养

蟹种选择往年养殖效果比较好的扣蟹基地的蟹种,规格尽量挑选同一批蟹苗中规格大的且无病无伤、体格健壮、行动迅速,规格在60~80只/kg。放苗时间为2月到3月初,适宜水温4~10℃。在购蟹苗时,一定要注意天气,在冰冻天和雾天不能购苗。当天购买的蟹苗不论多少一定要当天放养,同时要注意蟹苗的醒水,不能缺氧。放养密度为700只/667 m2,放养情况见表1。

3.2 蟹种放养

经过3个月的暂养管理,在5月中下旬至6月初,待养殖区金鱼藻生长茂盛后,考虑到重新捕起蜕壳后蟹种有损伤,直接将暂养网拉起,让蟹慢慢进入养殖区。

4 生产管理

4.1 科学投喂饵料

养殖前期,投冰鲜鱼为主,中期辅以植物性饲料,后期多投喂冰鲜鱼,做到“两头精,中间青”。尽量早开食,到3月底至4月初,水温升高,河蟹开始正常摄食,投的冰鲜鱼要轧碎,尽量让每一只蟹吃到鱼,让每一只蟹有足够的蛋白质营养,蜕好第一层壳。中期高温季节辅以玉米投喂,冰冻鱼必须要新鲜。到9月份,河蟹摄食强度最大,也是黄转绿增量、育肥阶段,要保证充足的动物性饲料。投喂量根据河蟹的重量决定,前期投喂河蟹总重量的10%~15%,后期投喂5%~10%,并根据天气、水温、水质状况及摄食情况灵活掌握,合理调整,重要一点就是加强检查:投饵后两小时内吃完,否则明天调整投饵量,同时,网围中水草的数量是否保持稳定,也是判断饲料投喂量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

4.2 水草管理

水草管理是河蟹所有养殖模式中最关键和最复杂的问题,水草生长好坏关系到水的透明度、河蟹的栖息和蜕壳场所、水质的好坏,所以一要勤观察水草叶面上有无污泥、生长情况,如发现水草叶面上有污泥沉淀,要立即使用生物药进行清除,保证水草正常的光合作用,以确保水草的生长。二要控制水草覆盖面积,最好在60%左右,水草过多影响河蟹正常活动及蜕壳。伊乐草可视长势在5—6月用刀割一次或两次,以确保7—8月月份不浮起来。如浮起来的则及时捞掉,以给金鱼藻腾出空间。在伊乐草行中间的金鱼藻,在生长过程中,如过密则必须分批捞出。

4.3 水质管理

河蟹喜欢水质清新、透明度高,因水体透明度高可增加河蟹对水体中钙质的吸收,所以保持良好的水质对养蟹尤为重要,要不时对水质的pH值、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氧值进行检测,把各数值控制在:p H值在7.5~8.5,以略偏碱性为好、氨氮<0.1 mg/L、亚硝酸盐<0.05 mg/L、溶解氧5 mg/L以上、水体透明度在35~40 cm。如pH值、氨氮、亚硝酸盐值偏高,在测试外围水质后,可采用换水或直接使用生物药进行调节,溶解氧低可开动增氧机增氧,确保水中溶解氧5 mg/L以上。

保证饲料质量,特别是冰冻鱼的质量,合理科学投喂,减少因残饵腐败变质对网围水体环境的不利影响。

4.4 蟹病防治

网围养殖是在湖泊水域中进行,一般河蟹很少发病,但对蟹病仍然应以防为主的原则,可在冰鲜鱼中拌优乳菌提高免疫力,预防肠炎的发生。定期泼洒枯草芽孢杆菌,分解底部有机质,或泼洒沸石粉,澄清水质以预防黑腮病的发生。

5 适时捕捞销售

蟹的质量可影响销售价格,所以要适时抓捕上市销售,以防蟹退膏,影响养殖收益。一要加强在销售季节蟹的保肥管理。二可在网围贴水边加设30cm防逃塑料板,防止蟹爬网时间过长而脱水,而影响蟹的品质。

6 试验结果

6.1 投入生产成本

支出围网费(15×667 m2):3 000元;设施(网、增氧机等)费用:8 000元;投放螺蛳7 500 kg,计10 500元;放养蟹苗176 kg,计18 656元;投喂冰鱼16 850 kg,计67 430元,玉米1 000 kg,计3 200元;其他(油费、药、劳务),计10 000元;工资(1人),计30 000元。总投入150 786元,均10 052元/667 m2,见表2。

6.2 收入情况

从9月底到11月初,共捕获河蟹1 460 kg,平均规格达210 g,回捕率为60%,产值379 600元,其他鱼类捕获500 kg,产值5 000元。合计产值384 600元,均25 640元/667 m2。见表3。

6.3 效益分析

15×667 m2网围河蟹、其他鱼类共收获384 600元,共投入成本150 786元,共获得净收益233 814元,667 m2均净收益15 587.6元。

7 小结

放养蟹苗注重蟹苗的来源和严格的挑选,尽量挑选同一批蟹苗中规格大的,以保证成蟹的生长速度优势。同时控制蟹苗放养密度,适当稀放,以提高河蟹规格和质量。

科学投喂饵料,一是开食较早,在进苗后就开始投喂少量冰鱼。二是投喂量注重每只蟹吃到、吃饱,使其有充足的营养蜕好每一次壳,早期投喂量少的时候,投喂的冰鲜鱼要轧碎,中期投喂规格比较小的冰鲜鱼。

设立防水布,有效阻隔了浑水、污水的影响,使网围内的水质相对清爽,有利水草的生长,有利对水质的调控,有利防止蟹病的发生,有利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河蟹的健康生长。

大规格河蟹养殖技术 篇8

一、实验条件

1. 稻田条件

选择地面开阔、地势平坦、排灌方便、交通便利的稻田50亩, 稻田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能排灌自如, 保水性能好, 田埂坚固结实不漏水。

2. 稻田的改造与建设

在5月上旬插秧前, 对稻田进行改造和建设, 包括开挖蟹沟, 加高、加宽田埂和完善进排水系统等。

3. 建立防逃设施

防逃材料选用抗老化、质量好的塑料膜。将50亩稻田围成两个养殖单元, 第一单元25.6亩、第二单元24.4亩。设置防逃墙要求高出地面60厘米以上, 向内侧稍有倾斜, 无褶无缝隙, 拐角处应成弧形。注排水口处设防逃网。

4. 品种选择

蟹苗选购于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育苗场, 为中华绒螯蟹蟹苗, 大小整齐, 体质健壮, 爬行迅速, 附肢齐全, 无病无伤, 体表无寄生虫附着, 调运扣蟹规格为90只/斤, 经过75天的暂养, 放养规格为55只/斤。

5. 饵料来源

养殖大规格河蟹饵料选择以高蛋白高脂肪为原则, 以河蟹全价颗粒饲料为主, 根据饲养阶段可搭配一些动物性饵料, 后期育肥阶段以动物性饵料为主, 可以起到完善饵料营养组成的作用。

二、实验方法

1. 环沟消毒

蟹沟挖成后, 在扣蟹投放前10~15天, 每亩蟹沟用生石灰100千克带水进行消毒, 以杀灭沟内敌害生物和致病菌, 预防蟹病。

2. 水稻栽插

(1) 水稻品种。选用宁粳43号、兴唐1号等优质、抗倒伏、抗病害强的品种。

(2) 有机稻插秧方法。插秧时间尽量提前, 以便尽早把扣蟹放人稻田。插秧采用“双行靠、边行密”的稀植栽培模式, 每亩插1.6万~1.8万穴, 为弥补蟹沟占地造成的水稻减产, 应发挥边行优势, 采用边行密植。

(3) 养蟹稻田施药管理。有机稻田不使用农药封闭灭草。放入扣蟹后一些杂草可被吃掉, 大型杂草采用人工拔除的办法。

(4) 养蟹稻田施肥管理。养蟹稻田在旋地时一次性施足生物肥, 以后再不施肥。

3. 试验田扣蟹的放养

6月8日将扣蟹放入大田内, 扣蟹放养时要避开强光、高温, 选择在清晨、傍晚或者阴天进行。

两块养殖单元放养密度分别为每亩400、380只, 放养情况见表。

4. 日常管理

(1) 饵料投喂。日投喂量按当时河蟹总重量的5%~l0%, 每天投喂2次, 上午占日投饲量的10%, 下午占日投饲量的90%, 日投饲量从5%逐渐增加至8%。根据天气、水温、摄食情况斟量增减, 以投喂后4小时内吃完为宜。投喂方法要坚持定时、定质、定量、多点投喂的方式, 投喂均匀。

(2) 水质调控。养殖期间, 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前提下, 加深水位, 经常换水, 保持水质的清新, 预防河蟹的病害发生。蜕壳时多次更换新鲜水, 在蜕壳高峰期适当注水, 在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的情况下, 尽量加深水层, 水层保持在5~10厘米。

(3) 巡田。坚持每天巡田是稻田养蟹日常管理的重要工作, 尤其早、晚和阴、雨、风天气加强巡田, 注意观察水质变化、河蟹生长情况、病害、摄食及防汛、防逃情况, 做好养殖日志, 还要注意防止鼠害等工作。

(4) 稻田商品蟹的起捕。在水稻收割前开始起捕。以人工抓捕为主, 水循环法、灯光诱捕法为辅的起捕方法。捕捉的成蟹要及时称重过数, 按规格暂养或出售。

三、试验结果

9月10日开始起捕螃蟹, 到9月20日50亩共捕获商品蟹1051千克, 平均每亩21千克。10月初收割水稻, 共收获有机稻20660千克, 平均每亩413.2千克。

四、效益分析

1. 稻田蟹效益

成本:扣蟹费用及稻田田间工程建设和饲料投喂成本为409元/亩。

效益:成蟹按市场出售价格为56元/千克, 每亩商品蟹产值1176元, 每亩效益为767元。

2. 有机稻效益

成本:用工费用每亩120元, 秧苗费240元, 有机肥费800元, 农药费35元, 田租费800元, 机耕机收费310元, 每亩投入合计2305元。

效益:有机稻每千克售价8元, 每亩产有机稻413.2千克, 产值为3305.6元, 每亩有机稻效益为1000.6元。

总效益:商品蟹效益加有机稻效益每亩为1767.6元。

五、结论

1. 大规格扣蟹是产出大规格成蟹的前提

尤其是在我市生长期短的条件下, 扣蟹的放养规格不能小于10克/只, 这就需要提前培育大规格扣蟹。放入稻田扣蟹的密度是每亩400只为宜, 保证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大面积放养时有足够的合格扣蟹, 并加强扣蟹的日常管理, 才能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2. 河蟹秋季育肥增重是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

上一篇: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下一篇:刑事建议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