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演讲》的背后

2024-09-27

《国王的演讲》的背后(精选6篇)

《国王的演讲》的背后 篇1

摘要:电影预告片是当下电影制作普遍使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电影宣传方式,在影视研究领域开展的广泛的研究,然而它的多模态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语言学领域的关注。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下,以Kress和vanLeeuwen开创的视觉语法分析框架为主,结合听觉及视听结合研究的理论依据,对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电影预告片片段进行视听构成意义分析,以说明各种交际模态在动态视频语篇意义构建中的作用。

关键词:多模态,电影预告片,视觉图像,构成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模态和交际媒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益多元化的符号和模态纷纷参与到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因此传统的分析单模态分析方法已经不能对话语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也不适用于分析现代化的多模态语篇[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至今,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可谓已经遍地开花,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如新闻、广告、影视、教学等等。李战子(2003)首次将多模态分析理论引入了我国,他指出人作为生命体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种感知渠道,分别构成五种交际模态,即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人们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总是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态完成意义建构,这些符号资源就构成多模态(multimodality)。在上述模态中,与话语分析关系最紧密的是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

通过对国内外多模态话语分析成果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学者将研究重心放在了基于视觉环境下的多模态化与多模态话语分析,即以Kress和Van Leeuwen社会符号学框架下的视觉交流理论为基础研究静态语篇,而对多种模态共同作用(如视听结合)构建意义的研究较少。本文尝试用Kress和Leeuwen的视觉图像语法框架并借助O’Halloran的电影分析模式以及van Leeuwen对话语、声音、音乐多模态研究的系统框架,以2010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的电影预告片为例,分别对截取的图片和视频声音进行构成意义的解析来说明图像和声音、音乐在多模态动态视频语篇中意义构建的作用。

1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以Halliday的功能语法为基础的社会符号学分析,认同语言是社会符号(Halliday,1978)的观点,并将其三大元功能,即表征客观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概念功能、体现语言使用者的交际参与和交际角色关系的人际功能、和组织语篇的语篇功能,延伸到除语言外的其他符号,认为语言及其他各种符号既具相对独立性又有相互联系性。多模态话语分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吸收了社会符号和意义潜势、系统理论、纯理功能假说和语域理论的观点,因而也被称为系统功能符号学。在具体分析之前,我们先对本文所使用的一些理论做一简单的介绍。

1.1 视觉语法理论框架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即语言和视觉两大体系产生交际,同时体现构成文化的意义系统,但二者各自以其独特形式,相互协作完成体现功能(Kress&van Leeuwen,1996)。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三大元功能为参照,Kress和van Leeuwen打破语言分析和图像分析的界限,将功能语法扩展到包括视觉模态和空间物体在内的多模态语篇,从再现意义(representational metafunction)、互动意义(interactive metafunction)和构成意义(compositional metafunction)三个方面,尝试用一种对语言和图像都适用的语法来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2]。

在视觉语法的框架中,构成意义通过三种相关系统来连贯图片的表现性和互动性意义,即信息值(元素在构图中的放置的实现,有左右、上下、置中与两边留白等形式)、显著性(元素的设计,以不同程度来吸引观看者注意力,可用安排在前景或背景、相对大小、色调值的对比、清晰度差异等来表现)以及取景(架构方法的有无能连接或切断影像中的元素,以象征它们在某些方面彼此相属与否)[3]。

1.2 视听结合理论框架

Van Leeuwen(1999)的Speech,Sound,Music(《言语声响音乐》)对话语、声音、音乐进行多模态阐述,这是一个跨学科尝试,但他并没有按照三大概念来阐述音乐,因为他发现音乐不同其他模态,它的各方面同时都可以表现三大意义。他认为,音乐同话语一样,可以通过曲式(或曲调)的变化来表现出不同的喜怒哀乐,即不同的曲式代表不同的情感,如表现喜悦的曲式是上扬的,由音调运动、范围、水平、音高、力度等决定。这些因素都可以与图像相结合共同构建语篇的整体意义[4]。随后O’Halloran(2004)就将听觉模态同样按照三个功能划分开来,并与视觉图像融合,构建出一套电影分析模式,为今后更深入的分析多模态话语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理论框架。

2《国王的演讲》电影预告片构成意义解读

电影预告片不同于电影语篇,它一般持续2-3分钟,主要将影片的精华片段经过特意剪辑安排,重新整合成一部短片,目的是吸引观众。所以在预告片的设计上,尤其要凸显整体的连贯性和情节烘托,尽可能的将电影戏剧冲突以及内容信息紧凑的安排在一起。在语料方面,作为视频动态语篇,电影预告片包括了言语、图像、音乐、音响等多种模态。Kress认为,不同符号的整合是一项最高规范的作业,其规则与意义赋予多模态语篇在整合上的逻辑。这类整合规范有两种,一是空间构成规范,二是节奏,即时间构成规范。前者是应用在所有元素都共同存在于同一空间的内容,如图画、街道图、杂志页面;后者应用在随时间展现的内容,如演说、音乐、舞蹈(van Leeuwen,1999)。某些类型的多模态语篇两者都应用,如电影与电视节目。在这些情况下,节奏通常是主要的整合原则[6]。本文笔者将以截图方式(图1-图6)以及视听效果整合的分段归纳(表2)从信息值、比重、取景三个方面对《国王的演讲》预告片的部分片段进行空间和时间的整合性构成分析。

2.1 信息值

Moebius(1986)认为,信息值是通过元素在构图中的放置实现的,任何元素在图片中的角色取决于它被放置的位置,如中间的是要被“凸显”的;边缘的是要被“弱化”的;左边的是“已知信息”;右边的是“未知信息”等[7]。《国王的演讲》预告片设计者将人物作为主线展开情节,前半段大量截取了演员出现在屏幕左方的镜头,一方面把主人公的出场作为已知信息展现给观众,另一方面将置于图像右边的未知信息(如图1中右方的浓雾,图3中虚掩的门)作为故事继续发展的铺垫,留给观众无尽的遐想,观众也许会由此产生疑问:等待着主人公的会是什么?虚掩的门后是什么?它会对主人公的命运产生什么影响?预告片后半段主人公的出场逐渐由左边发展为中心(图5),这预示着情节逐渐达到高潮,主人公担负着某种神圣的使命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凸显其英雄人物的形象。在电影创作信息方面,演职人员以及电影相关内容的介绍也是通过经典好莱坞式的模式将文字内容置中,纯黑色背景衬托,简单明了,使观众可以直观清晰的了解到电影创作团队和上映信息等相关情况(图6)。

同样的,音乐也可以传达出信息值。00'08"主人公约克郡公爵从迷雾中走来,音乐以舒缓的钢琴声开场,且以单音的形式出现,虽然轻缓,但却在公爵第一次公开演讲失败后后配以降调,向观众传达出了失望无助的讯息;00'30",欢快的小提琴伴随着医生罗格的出场,持续了长达40秒的时间,预示着情节将发生充满希望的转变;01'10"事态发生突变,音乐也由之前的单和旋变为双和弦或多和弦,音量递增,音调也逐渐提升,给人以庄重,紧迫的感受。根据O’Halloran对于视听融合的理解,预告片很巧妙的将音乐与图像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叙事安排的逻辑性。

2.2 比重

从视觉上来说,预告片的比重多是体现在色调值的对比以及人物的烘托上,比重能做出元素间重要性的层级来体现有些比其他更重要。例如在《国王的演讲》中,为了展现影片最初主人公面对口吃缺陷内心的压抑,设计者有意选用了电影中色彩度较低的画面,如雾气缭绕的街道,阴暗狭小的治疗室走廊等。当医生罗格出现,公爵的治疗出现转机,观众也会随之看到一个色彩度明亮的治疗室,这里有彩绘的壁纸,镀金的装饰,似乎预示着这个人将会对公爵产生极大的帮助。这样的色彩对比在该预告片中运用很广泛,将高饱和色彩与低饱和色彩形成对比,使得观众的注意力随着色彩的变化慢慢融入进影片的戏剧冲突与高潮中。从人物烘托上,我们也可以看到,预告片的前半部分,主人公的出场,形象并不高大伟岸,或是利用远景,或是将其与其他人物交错出现,体现出了种种不确定性;而预告片的后半部分,当约克郡公爵成为真正的国王,面临着德国的宣战,他的出场逐渐清晰化、主体化,使得观众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整个事态的发展将会以这个人物为核心。

Kress认为,音乐中比重的体现是源自许多声音因素间的复杂交互作用,如周期中强弱元素的时间(长—短),强弱元素的音高(高—低),音量(大—小)等。根据表1可以看出,在《国王的演讲》预告片01'10"时,音乐由单和弦变为了双和弦,音调和音量逐渐提升,同时出现了音响和动效。在后半段的安排上,这种类似于鼓点的动效以重复的周期出现,配合着每次情节的转变或影片制作信息的展现,这与前半段或轻缓或欢快的音乐形成对比,观众可以由此准确的抓住设计者想要传达的影片核心内容。

2.3 取景

取景也叫框架,是通过造成分割线条或实际分割框架,割断或连接图像中的元素来表示它们在某种意义上的归属。作为动态语篇的视频,电影预告片的制作多充分运用蒙太奇手法,即“以若干镜头构成一个场面,以若干场面构成一个段落,以若干段落构成一个部分等等”(普多金夫,1962)。从广义上来讲,这种蒙太奇式的剪辑手法就相当于分割框架,把预告片的每一个部分既割裂开来又相互关联。在《国王的演讲》预告片中,制作者多是采用两种方式来体现这种逻辑上的取景意义的:第一是以闪白(黑)或者淡入淡出,以此来省略动作或进行场景转换,这样可以保持其连贯性,避免强硬的跳跃感。第二是插入纯色底的字幕或相关图案作为过渡,用提示性的文字或图案去引导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的过渡。如图3,一幅硝烟弥漫的图像闪出,配合字幕“When His Nation Needed A Leader”,将场景从轻松愉快的治疗室切换到了恐慌的人群,庄严的国王官邸;图6中,影片片名“The King’s Speech”以纯黑底色配以银色字幕冲入观众视野。同样的,在预告片中介绍演职人员信息时也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主人公的形象出现后配以这名演员的信息。这样既将情节与信息分离的同时,又不会使观众产生突兀感。

在时间性整合内容中,节奏进行中的等长时间周期随时有可能暂时被暂停,这些中断以大小不一的程度在彼此间划分出话语、音乐或动作的不同个别单位,以及不相连的时段[8]。在本预告片中,音乐及音效等配合着情节叙事的安排,时而连贯,时而中断。音乐的中断往往伴随影片中人物话语的集中出现,这时制作者希望将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影片内容上,而音乐或音效的突然出现则与视觉上的过渡图像相呼应(如01'10",01'48",02'01"),体现上下镜头之间心理上或联想性的关联。

3 结论

本文以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图像语法分析框架为主,结合O’Halloran的视听融合模式以及Kress的符号整合规范,通过对《国王的演讲》电影预告片视听构成意义分析,开创性的将听觉成分应用到视觉构成框架中的三元素中来探索图像和声音在动态语篇中的意义构建。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多模态视频语篇中,图画、声音等几种交际模态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同时也希望这种跨学科多视角的分析方法可以为今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开辟更为宽广的领域。

参考文献

[1]韦琴红.视觉环境下的多模态化与多模态话语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v).

[2]Kress G,Van Leeuwen 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

[3]桑尼.解读影像[M].台湾:亚太图书出版社,1990:243-244.

[4]李妙晴.《言语声响音乐》评介[J].人民音乐,2010(3).

[5]O'Halloran.Visual Semiosis in Film[C]//O'Halloran K.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London:Continuum,2004.

[6]桑尼.解读影像[M].台湾:亚太图书出版社,1990:244.

[7]洪岗,张振.多模态视频语篇《我和你(You and Me)》的构成意义分析[J].外语电化教育,2010(136).

[8]van Leeuwen.Speech,Music,Sound[M].London:Macmillan,1999.

《国王的演讲》的背后 篇2

《国王的演讲》讲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和他的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的故事。乔治六世就是那位为了美人而放弃江山的爱德华八世国王的弟弟。二战前夕,希特勒野心勃勃,风流成行的爱德华为了取辛普森夫人弃国家于不顾,政府威胁集体辞职,爱德华退位。于是乔治六世(约克公爵艾伯特王子)被推上了国王的宝座。但是乔治六世半辈子一直活在父亲与哥哥的阴影下,还有很严重的口吃,发表讲话时非常吃力,却无法逃离公共人物的命运。幸运的是,贤惠的王后伊丽莎白经人介绍,为丈夫找到一位与众不同的语言治疗师莱罗格。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国王的口吃大为好转,与罗格两人也成为了一辈子的好友。二战爆发之际,乔治六世成功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圣诞讲话,鼓舞了当时二战中的英国军民。

1、态度决定一切!即便自身的能力不足,但你依旧会成功的,失败只是暂时的!

乔治六世的成功其实正代表了一部分人,他可能有着自身的缺点或则不足,各方面也不如大家,甚至他在某些方面还是自卑的,但是他有颗积极向上的心,有颗责任的心,顾全大局的心态,加上长期的,持久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片中的伯蒂对白并不少,他一直在近乎努力地说,也正是这种执着,凸显了这位国王的人格伟大!在压抑、痛苦、挣扎之后,他涅槃重生,成功地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国王,而不是笑柄。可能自己开始时很弱小,但相信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以及自

己不懈的努力,困难,困惑也只是暂时的,正确积极的,顾全大局心态终究会获得成功!试想一下,当爱德华退位后,如果他胆怯了,不敢勇于承担这个义务,相信英国可能不会是现在的英国,可能正是由于王室的懦弱,使整个国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一切尽在希特勒的掌控之下!因为他代表了英国人民的心声!

2、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位默默为她付出的成功的女人!

爱德华的角色拒绝了对王室责任的承担,选择了自己的爱情,虽然说爱情依然是一种责任,但是影片的浓墨重彩更在于国王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这种大局观,显然辛普森是不具备的!她没有给予自己的丈夫正确的价值观,让一个男人变得堕落,不思进取,而只是一位的沉醉于女色之中!换个角度看看王妃的表现,对于自己丈夫口吃的毛病,她不仅没有嫌弃,还觉得有时还很可爱,正是这种善意的鼓励以及支持,才真正意义上的让这位国王拥有了自己的坚强的一个后盾,也为后来罗格医生的出现做好了铺垫,没有王妃的努力帮助,相信王子最后还是说不出一口流利的英语,虽然这个女人在这个戏里,只是一个配角,但她却是起到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国王的成功她是功不可没的!熟语,家是本!如果家都没有自由,安全,以及温馨感,那这个人何来的成功啊!

做为一部获奖电影,确实有许多闪光之处,让我们感受到了爱、勇气、力量,人性的光辉,激励着我们、引领着我们,没有什么是不可办到的,只要我们付出努力,一切的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成为现

国王的演讲 篇3

在这个庄严的时刻,也许是我国历史上最生死攸关的时刻,我向每一位民众,不管你们身在何处,传递这样一个消息,对你们的心情,我感同身受,甚至希望能挨家挨户,向你们倾说,我们中大多数人将面临第二次战争,我们已多次寻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争端,但一切都是徒劳的,我们被迫卷入这场战争,我们必须接受这个挑战,如果希特勒大行其道,甚至文明秩序将毁于一旦,这种信念褪去伪装之后,只是对强权的赤裸裸的追求,为了捍卫我们珍视的一切,我们必须接受这个挑战,为此崇高目的,我呼吁国内的民众以及国外的民众以此为己任,我恳请大家保持冷静和坚定,在考验面前团结起来,考验是严峻的,我们还会面临一段艰难的日子,战争也不只局限于前线,只有心怀正义才能正确行事,我们在此虔诚向上帝祈祷,只要每个人坚定信念,在上帝的帮助下,我们必将胜利!

——乔治六世战时演讲词

回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历史,人们津津乐道的多是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浪漫故事。为迎娶曾有婚史的辛普森夫人,爱德华八世不惜退位,仅执政325天。退位后,他成为温莎公爵,与辛普森夫人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他的继任者,正是从小怯懦、口吃的弟弟艾伯特王子,也就是后来的乔治六世。

电影《国王的演讲》取材于这段历史,故事主角就是乔治六世。由于拥有一个像爱德华王储这样优秀的哥哥,自小害羞、口吃的“伯蒂”(乔治六世的昵称)看起来并没有继承王位的可能。他和妻子伊丽莎白在远离公众的平静生活中逍遥度日,抚养两个女儿。随着老国王身体衰弱,日益增加的公共责任落到了伯蒂身上,也因此,他开始了与口,吃的艰难抗争,并找到了“民间医生”莱纳尔·罗格,两人在治疗的过程中建立了终生友谊。

爱德华逊位后,伯蒂临危受命,成为乔治六世。两年后,二战爆发。在罗格医生的帮助下,乔治六世克服了口吃,通过广播发表了一篇鼓舞人心的圣诞节演讲,号召英国人反抗法西斯,成为二战中激励英国人斗志的重要因素。

脆弱的王子

身为政治人物,最重要的能力便是演讲。政客欲征服民众,只消一副好口才。一条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雄师,可拨动万众心弦,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可驱懦夫昂扬赴死。几乎每位政治家都有彪炳史册的演讲事迹,孔明“骂死王朗”,拿破仑有“蒙特诺特战役演讲”,金博士有“我有一个梦想”,麦克阿瑟之“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另外还有画了一个圈的“南方谈话”等等。身为领袖,“跟他们谈笑风生”是必备技巧。

《国王的演讲》开篇破题,上来就是一场“国王的演讲”。寥寥几笔,将主要人物定格在画板上。在直播间里,专业播音员用矜贵的手势操持精致的器具,漱口、开嗓,踌躇满志如一方之主;真正的尊贵王爷却正瑟缩在妻子身边,惶然四顾,绝望得像个没有温书、自知考试要交白卷的小孩子;贤惠的王妃轻吻丈夫脸颊,无声地在他手臂上捏一捏,主教和工作人员各自道出鼓励话语。但一切鼓励与温情统统作废,公爵张口结舌,演砸了一场原本轻而易举的演讲。

其实,王室的成员不过是些演员。套用某朝代某老演员的广告语:“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国王要做的并不复杂。君主立宪制度之下,他无需直抵前线冒着弹雨鼓舞士气,无需振臂高呼、口若悬河,甚至无需直面千万双灼灼眼目,赖现代科技所赐,他只要在麦克风之前,声情并茂地念完几页幕僚草拟的演讲稿,便可交差大吉。然而就这么点“红领巾广播站”的小学生播音员都能完成的任务,恰是乔治六世的死穴。

他做不到几乎所有人能做到的事:顺畅地侃侃而谈。一应雄心、激情、温柔、愤懑、焦切……都被这痼疾桎梏,牢牢封锁在痉挛的两唇中。胸襟里尽有惊涛拍岸,也全被这无形堤坝拦截。

官家有疾。然,疾不在腠理,而在膏肓之间。正如莱昂纳尔所说:没有先天性的口吃。口吃折射了内心的怯懦,而口舌不便,更加剧了自卑与木讷,恶性循环十数年,无药可救。

绷得过紧的琴弦,是无法奏出任何乐曲的。国王他,其实是个可怜人。

他的眼神总是带着忧伤、胆怯。他不快乐。

片中大部分关于国王的镜头,总是将他委委屈屈地搁在画面下角。这场戏没有反派,国王要打败的是自己。这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斗争。从企鹅到信天翁

在影片开始十分钟后,时为约克郡公爵的伯蒂,穿着黑色燕尾服走进育儿室。父亲虽满心忧烦,对女儿仍温存不减:先是学着企鹅的模样走了几步,然后为两位小郡主讲睡前故事:

“从前有两位小公主:伊丽莎白和玛格丽特,她们的爸爸是一只企鹅,因为他被一个邪恶的巫婆诅咒了。这对他来说太不方便啦,因为他喜欢抱着他的公主们……巫婆让他们去南极,如果不能飞,这可是很长的一段路。他一头钻进水里,只为了能在午饭前赶到,他还让一个过路的摆渡者带他过去,他成功地回到了宫殿里,给了厨师、妈妈一个大惊喜。小女孩们在厨房,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和吻。在那个吻之后,你们猜他变成了什么?”

故事到这里,所有人都会跟伊丽莎白和玛格丽特一起神往地笑着,脱口而出:“他变成了一个帅帅的王子!”

但企鹅公爵给出的答案是:“他变成了一个短尾巴的信天翁。”

在公主们失望地“哦”了一声之后,企鹅爸爸张开双臂,解释说:“这下他有了很大的翅膀,可以抱着他的两个小宝贝了!”

然后,他略显笨拙地膝行到小郡主们面前,紧紧地搂住她们,在公爵夫人的微笑注视下,将慈父的亲吻降落在女孩们金黄的卷发中。

——信天翁是鸟类中翼展最宽的,张开翅膀,可达3米以上。

这个“企鹅变信天翁”的故事,初听来只为烘托王室一家亲的美好氛围,以及伯蒂的外冷内热。终篇之后会发现,此故事提纲挈领地喻意了全片:王子殿下英俊儒雅、仪表堂堂,却偏生有这上不得台面的毛病,真有如天降诅咒;“抱着他的公主们”,亦即守护他的臣民;带挈他前行的“摆渡者”,自然就是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至于“成功回到宫殿里,给了厨师和妈妈一个惊喜”,“惊喜”当指他完成了对他来说最艰难却又最重要的圣诞演讲;厨师,可理解为首相丘吉尔——治大国如烹小鲜嘛。

故事结局最耐人寻味:“惊喜”过后怎样?笨拙企鹅是否就此脱胎换骨,变成完美王子?错!没看电影之前,大概所有人都会认为:最终莱昂纳尔医好了国王的口吃。其实,伯蒂的口吃始终未能治好。但是他完成了“圣诞演说”,并因此化成具有更坚强翅膀的“信天翁”——虽然还是禽类。

希特勒的演讲

伯蒂与妻女观看希特勒演讲一场戏,意味更为深远。

先来看看史料记载:希特勒曾专门在一位精通肢体语言的专家的指导下,设计演讲手势,并常常对着镜子和相机反复排练着,以求达到最震撼人心的效果。当时一个追随者说:“为了取得男女老少的无条件的信任,希特勒使用了符咒。”波兰记者阿克塞尔海斯特回忆:从他的演讲中我们听到了被压抑的激情和爱意,表达这一切的是爱的语言,他的叫喊充满着憎恨和情欲,他的话语充盈着暴力和残忍。所有的语调和声音都受神秘的本能支配;它们如同被压抑太久的邪恶冲动。

希特勒把语言暴力发挥到了极致,不论是敌人还是朋友,他纷纷将他们挑落马下。冯,米勒教授回想起某暴动中希特勒的演讲时说:“在我整整一生中,除了那一次,我再也想不起来,在几分钟或者几秒钟内能让群众态度转变如此神速的情景。”奥匈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的儿子奥托,冯,哈布斯堡在一次观察后说:“跟他站在一起的共产党人,在开口之前,就被他打动了,他是个有某种磁性的天才。”作为将领的布劳希奇说:“我和这个人争辩的时候,感觉就像是要窒息了,我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埃哈德,米尔希说:“在他面前我就像是做错算术题的小男孩。”凭这样的本事,希特勒不无骄傲的说:“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并且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讲话令人喜悦的能力。”

说回电影:画面中滔滔不绝演讲的那人,就是挑起世界战争的公众之敌。但他的演说技巧与得到的效果,无可挑剔。伯蒂当有且恨且妒的一念闪现,但他目光随即平和坚毅下来:正义与邪恶之分野,不靠口才来划分。有的人也许言辞流利,擅于煽动,但却可能是恶魔;那些羞涩木讷甚至笨拙的人,却可能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老好温莎与莱昂纳尔

爱德华八世对历史的贡献:一则韵事,一只“温莎结”。

有多少女人曾为这位“多情国王”的故事心旌淫曳?尤其值彼江山风雨飘摇之时,国赖明君,这份本应扛起的责任容不得推诿。他对那个女人多情,便是对自己的国家无情。

曾身为乔治六世和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担任私人秘书的拉塞尔斯,对王储爱德华给出这样的评价:“他放肆地追求酒精和女人,而且自私。他以后可能不适合佩戴英国的王冠……他的性格变幻莫测、很不成熟,在精神、道德和美学等方面,停留在一个17岁男孩的水平;他对事情适当或不适当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我能逃脱吗?”

秘书所下考语,多半是真。有一种“多情汉”实则是世间极自私的人——杨过就是明例,情之字遮天蔽日,于是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宇宙核心只座落在他的爱情上。

电影中的爱德华八世,做为乔治六世的衬托,是位轻率任性的浮华男子。华利斯夫人举筵,伯蒂不得不携妻亮相。在黝暗狭窄的酒容中,弟弟追在兄长身后结结巴巴地探讨国事,而哥哥焦虑的只是找不到情人想要的佳酿。这一场戏剧化得有些过分,不过也完成了对爱德华和华利斯的塑造任务。

而做为软性大不列颠形象宣传片,《国王的演讲》铸起了一尊完美的英伦绅士标本:语言治疗师采昂纳尔。

莱昂纳尔的年纪,当是六十尚不足,五十颇有余。他已经到了永不会觉得尴尬和别扭的年纪,一刘冷静双眸洞悉世事,始终云淡风轻、宠辱不惊,让人对之如坐春风。

莱昂纳尔与伯蒂的交锋,则是贯彻全片的美女少二重奏。两人就像一对反义词:地位一尊一贱,态度一张一弛,情绪一明一晦。然而,尊者常露荏弱之态,贱者并无卑微之心。莱昂纳尔不卑不亢、泰然自若,伯蒂拘谨矜持、暴噪不安。草头郎中对一国之主不谄媚,九五之尊对草头郎中亦不轻蔑。

尴尬的王室

毋庸置疑,《国王的演讲》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就像是无可挑剔的美人:秾纤适中,修短合度,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由国民性决定,英伦影像总有一种克制的情绪,没有欢呼夹杂狂吼,也鲜少眼含热泪地相拥,画面与音乐均委婉而素净,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然而,当我们回顾那段历史,不由得觉得这是个讽刺的笑话:堂堂大英帝国,只能在一个多情种和一个口吃儿中选择自己的国王。而演讲这件看来很简单的事,在影片中却被提到了攸关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当国王的演讲成功结束后,观众们仿佛觉得英国终于打赢了一场大胜仗。然而当电影闭幕,走出影院才幡然意识到:不就是读了篇不是自己写的稿子嘛!适逢伊丽莎白女王登基60周年,无数人也在思考:这如同戏子与戏台般的王与王室,究竟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国王的演讲》的背后 篇4

多模态话语形式在交际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五种常用感知模态: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味觉模态和嗅觉模态。其中与话语交际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亦是始于对视觉模态的分析研究。克瑞斯和勒文在多模态话语理论方面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也是多模态语篇 (multimodal text) 的最早提出者。他们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出发, 将视觉图像与语言文字同样视为常用的社会符号, 认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领域, 同样的意义通常可由不同的符号来表达, 共同的符号原则能在不同交际模式中起作用。”[1]因此, 语言中的常用语法系统同样适用于其他多种符号资源, 也就是说, 功能语法理论框架可以用来分析研究视觉图像, 被称为“视觉语法”, 主要包括再现、互动和构图三大功能。同样, 听觉、触觉乃至味觉和嗅觉都有自己的语法系统。语法规则能够整合多种符号资源, 赋予其特定含义, 也是多模态话语形式实现多重意义、达到交际目的的载体和媒介。此外, 多模态话语理论打破了单一符号资源研究的框架体系约束, 对多种符号资源的关联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大量交际过程不仅需要单模态语法系统的表达, 更多的是运用多种模态形式的相互协作实现整体意义表达。“典型的多模式话语模式是一种模态的话语不能充分表达其意义, 或者无法表达其全部意义, 需要借助另一种来补充, 我们把这种模态之间的关系称为互补关系, 而把其他的称为非互补关系。”Kress和O’Toole等人认为“语言和视觉交际同时体现构成文化的意义系统, 但两者各自以其独特的方式, 相互协作的完成体现功能。”

二、《国王的演讲》电影海报多模态话语形式分析

电影《国王的演讲》是近年来难得的佳作。它不仅在2011年第83届奥斯卡颁奖礼上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 还获得了金球奖、美国制片人公会、导演公会和影视演员公会奖等多项提名和奖项。影片讲述了艾伯特王子 (乔治六世) 如何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逐渐从一个严重口吃患者转变为在二战期间发表著名圣诞讲话的强者的故事。本文的分析对象是这部电影的宣传海报, 目的是探讨海报中文本和图像两种符号系统如何形成合力进行意义构建来实现多模态化的表意功能。

1. 文本的意义构建

根据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 语言具有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功能。电影海报文本部分的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和获取关注, 内容一般较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因而主要功能体现为人际意义的构建。海报中的文本主要包括两部分:电影评价部分位于海报上方。首先是两行大写的英文字母A FILM THAT MAKES YOUR SPIRIT SOAR。中文译为“一部令您情绪高涨的电影”。文本采用亮黄的大号字体, 尤其在晦暗的背景衬托下更加引人注目。单词“soar”原意是“升空;升腾”, 这种表达运用了比喻手法, 让观众能够体会到电影属于励志类、共鸣型的作品。同时物主代词“your”缩短了作品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建立了互动关系, 将电影与观众的需求相联系。下面内容是A rare combination of crowd-pleaser and triumphant artistry.———Joe Morgenster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含义是“一个罕见的既受观众欢迎又具备极高艺术性的综合体”。Joe Morgenstern是《华尔街日报》的著名影评家, 曾经在2005年获得普利策奖, 也是历史上第三位获得普利策批评评论类奖的影评人。这则评论的重要性和权威性不言而喻。两个文本表达均采用陈述语气, 实现了给予信息的功能, 期待观众认同相关陈述。“soar, rare, crowd-pleaser, triumphant和artistry”五个评价词的使用强调了电影的巨大感染力和艺术价值。第二部分内容以电影信息说明为主———主演科林·费斯Colin Firth、杰弗里·拉什Geoffrey Rush和海伦娜·伯翰·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片名《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及导演、制片商等其他相关信息。此外, 在海报的底端印有BASED ON A TRUE STORY, 表明了影片内容的可信度与真实性。

2. 图像的意义构建

(1) 再现意义

克瑞斯和勒文将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中的概念功能延伸为多模态话语的再现意义, 并划分为:概念性再现和叙事性再现。图像中的各种元素———包括参与者、环境等———对图像的再现意义都有重要的影响。概念性再现主要通过图像中主要元素, 如人物、事物、地点等的属性、类别和特征来体现, 展示的是更为稳定、持久的状态。叙事性再现以矢量为标志, 表达的是发展中的行为和事件, 是通过参与者相互间作用来体现的。矢量是指图像中元素形成的较为突出的斜线。由矢量连接的参与者所进行的行为或事件就是行动过程和反应过程。其中, 反应过程主要由参与者视线形成的矢量构成。“当矢量仅仅是由目光——即一个或多个图中的参与者的眼光的方向构成时, 该过程就叫做反应过程。这时就不讨论动作者和目标了, 而成了‘反应者’和‘现象’。”[2]

《国王的演讲》海报中有两个参与者:艾伯特王子 (科林·费斯饰) 和语言治疗师罗格 (杰弗里·拉什饰) 。海报中最明显的是由参与者的视线构成的两个矢量, 体现的并非是行为而是反应, 因此属于反应过程。第一个矢量的反应者是罗格, 被感知的现象是艾伯特;第二个矢量的反应者是艾伯特王子, 而被感知的现象是存在于图像之外的。第一个视线矢量表达了罗格要和艾伯特王子进行信息交流的意向。这种关切的目光意味着两位参与者之间交流的必要性。他帮助艾伯特尝试了多种物理治疗办法, 更重要的是他乐意成为艾伯特王子真正的“倾听者”和“朋友”并最终帮助他战胜了深植于内心的恐惧和焦虑, 修补心灵上的创伤。第二个视线矢量传递了艾伯特王子期盼交流、沟通的意向。他从小性格孤僻, 皇室的傲慢、易怒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这层外表下却隐藏着他不为人知的苦涩和自卑。他渴望平凡人的“友情”, 看重家庭的“亲情”, 最重要的是, 作为国王, 他期待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传达给国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念。艾伯特王子能够经历最初面对口吃的脆弱、恐惧到后来战胜缺陷的坚定、自信的心理转变过程, 成为精神意志的强者, 让所有人感受到只有勇敢正视自我, 面对难关, 才能最终品尝到胜利的果实。整个海报通过这两个视线矢量, 准确地反映出了电影的主题和内容, 构成了再现功能中的叙事性表达, 通过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了再现意义的构建。

(2) 互动意义

克瑞斯和勒文在视觉语法框架中将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扩展为互动意义。“互动意义是关于图像的制作者、图像所表征的事物 (包括人) 和图像的观看者之间的关系, 同时提示观看者对表征事物应持的态度。”[3]互动意义主要表现为:接触、社会距离和态度。

接触是指图像中的参与者 (通常是具有生命特征的人或动物) 通过目光与图像的观看者建立起一种想象的人际关系。如果参与者直视观看者, 属于“索取”类图像;反之, 则是“提供”类图像。海报中的两位参与者并没有与读者进行直接的眼神交流, 符合提供信息的目的, 体现了海报的宣传功能。此外, 两位参与者与读者的距离和拍摄的视角实现了互动意义中的社会距离和态度两方面内容。

社会距离主要通过图像镜头取景的“框架尺寸”表现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关系, 分为六种类型:亲近距离———只看到脸或头;个人近距离———头和肩;个人远距离———腰部以上;社会近距离———整个人;社会远距离———整个人及周边的空间环绕;公共距离———至少四或五人以上。“框架尺寸”的大小决定了参与者与观看者的亲疏关系。海报中的两位参与者对着读者, 面部表情和衣着服饰非常清晰, 属于个人远距离类型。这种距离拉近了他们与观看者的社会关系, 增强了二者间的互动交流。

态度主要通过“视角”表达对图像参与者的不同态度, 一般采用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水平视角中, 正面角度能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斜面视角则将观看者置身事外;垂直视角中的俯视、平视和仰视角度则分别代表了观看者与参与者之间强势、平等及弱势的人际关系。海报中艾伯特王子的斜面角度表现了主人公与读者完全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 激发读者观看影片的兴趣;罗格医生的正面角度能够让读者融入情境之中, 为双方的交流奠定了基础。两位参与者均是运用平视角度进行拍摄, 体现了他们与观看者的平等的社会关系, 从态度方面实现了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的平等互动。

3. 语篇的意义构建

(1) 构图意义

克瑞斯和勒文提出的多模态语篇的构图意义主要包括三种资源:信息值、显著性和取景。

信息值是通过元素在构图中不同的上下、左右、中间和边缘结构来实现的。此海报语篇可分成上、中、下三个框架。其中, 图像信息位置居中, 能够吸引读者的关注和兴趣。上下两部分主要是文本内容。克瑞斯和勒文认为上下位置具有不同的信息值。置于上方的部分可被视为“理想”的, 下方的则被视为“真实”的。“理想的”指它是信息的理想化的或概括性的实质, 因此是信息的最显著的部分, “真实的”指更特定的信息, 如细节等, 或者说更实际的信息, 更“脚踏实地的”信息。海报上方的文本属于电影评价部分, 表达了观影大众与专业人士的认可, 代表了影片的“理想化”。海报下方呈现了影片“真实的”具体细节信息。这两部分内容将理想与真实相结合, 影片的精髓随即呈现在读者面前。

显著性指元素吸引观看者注意力的不同程度, 可通过被放置在前景或背景、相对尺寸、色调值的对比 (或色彩) 等来实现。[4]海报中的图像部分占据了大约一半的篇幅, 是显著性最强的部分。图像背景采用了稍显苍凉的黑白冷色调, 暗示了故事所处时代背景的紧迫性与压抑感。其中, 艾伯特王子位于海报版面的中心, 而罗格位于右侧偏下, 巧妙地展示了他们在电影中的主从角色。他们身穿黑色西服, 凸显了稳重庄严的特质。二人头部色彩明暗度的对比起到了烘托人物的作用。艾伯特王子脸部的阴暗部分象征着他的痛苦心境。苦难的童年经历和矛盾的自我身份是他自卑和无奈的根源。脸部挺拔的鼻梁和坚毅的眼神诉说着他坚韧的品格和执着的毅力能够带领他走向光明, 也展示了影片表达的信念和希望。罗格亦是如此。他面对艾伯特王子的怀疑和回避, 不卑不亢, 倾尽所能为其治疗, 最终实现了二人之间情感和地位的转变。色调值从左向右, 由阴暗到光明, 这种强烈对比预示着艾伯特与罗格能够依靠自我力量, 走出阴霾, 成功塑造清晰化、主体化的英雄人物形象。其次, 文本的相对尺寸对比和色调值的对比突出了海报传递信息和引导注意力的功能。整个海报背景以晦暗的冷色调为主, 文本评价部分与主要演员信息均采用了亮黄的大写字母, 影片名称THE KING’S SPEECH更是运用了醒目的特大号纯白大写形式, 保持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实现了显著性的表达。

(2) 意义共建

这个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像及文本等多种符号系统形成了多模态的交流行为, 实现了语篇整体意义的构建。文本与图像相互依托, 形成紧密连接的统一体, 表现了电影海报多模态性的特征。整个语篇采用的上中下纵轴结构与读者的浏览路径一致, 有利于信息的摄取与接收。图像作为文本的补充和视觉上的陈述, 突出了二战时代背景下打破心灵禁锢的国王形象, 契合影片的叙事脉络和主旨精神。海报的色调与明亮度的运用相得益彰, 尤其是占有大篇幅的黑色, 凝重、阴郁的意味不言而喻, 而黄色代表明快、沉稳, 象征了照耀着阴暗世界的一缕阳光和光明的必将到来。这种搭配显著性强, 能够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影片主题的情绪特征和基调氛围。文本部分作为图像部分的延伸和图像表达意义的结果, 比喻手法与评价词的运用从功能语法角度鉴赏渲染了影片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在其与观看者之间建立了情感上的联系, 激发了他们的观看欲望。可以说, 文本与图像相互协作, 形成合力, 达到了预期的交际目的。文本对影片主题与信息的“理性诉说”与图像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感性表达”相互交织与互动, 形成了有机的整体, 诉诸于读者的情感和认知心理, 达到了电影海报的最佳宣传效果。

摘要:克瑞斯和勒文的视觉图像语法框架为研究多模态语篇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对《国王的演讲》电影海报中多模态符号系统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的分析, 说明电影海报如何通过多模态性特征实现整体意义构建和表意功能。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形式,视觉语法,电影海报

参考文献

[1]KRESS, G T VAN LEEUWEN.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 2001:1-2.

[2]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 2003 (5) :2, 7.

[3]王红阳.多模态广告语篇的互动意义的构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7 (6) :32.

国王的演讲 篇5

这部电影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不小的启示。近年来我们的历史题材“大片”许多,但少有能与《国王的演讲》同日而语,为何?

我国的历史片,言必称“大片”。这里的“大”,只有阵容大,对于故事情节的描写以及对人物的刻画,却很是轻薄。我国历史片,或者用明星堆叠而成;或者用流水账进行记录,一个镜头、一个对白就能代表一两年;或者就陷入“武侠”这样的俗套,弄来弄去,变成了打打杀杀。而《国王的演讲》告诉我们:历史片可以励志,可以抒情,可以在表演上出彩,可以讲故事„„历史片不是枯燥的,是有血有肉的。

论历史,我国历史最丰富,可历史电影乏善可陈。我想,什么时候我国历史大片不再追求明星阵容、不再用流水账介绍历史课本、不再寄希望于打打杀杀、开始学着认认真真讲故事的时候,我国的历史片才会有出路。历史电影的“大”,不再于明星之大、题材之大,而在于“以小见大”。《阿凡达》上映后,有人说“中国电影落后美国50年”。这并非危言耸听。但是,在笔者看来,美国也并非年年都有《阿凡达》这样的高科技大片,《国王的演讲》也是可以拿最高奖项的。所以,找一找中国电影与《国王的演讲》之间的差距,才更为现实。

颁奖典礼其实不妨请些口吃的演艺名人,比如布鲁斯·威利斯、“憨豆先生”阿特金斯,汤姆·克鲁斯说自己小时候也口吃。当然更有名的是玛丽莲·梦露,请不来了。

从影片中我们就知道了,两个口吃者领导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乔治六世和温斯顿·丘吉尔。丘吉尔自己打趣说:“有时候轻微地不会让人不快的结巴一下对保持听众的注意力还是有些帮助的。”有口吃的历史名人可以列出一大串,比如春秋时的管仲、战国时的韩非子、三国时的邓艾、古罗马皇帝克劳蒂亚斯、法国的拿破仑„„ 事实证明,口吃不影响口碑。凯瑟琳·里尔登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管理学教授,她最近在美国政治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博文,强调了自信地去表达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国王的演讲》取材于历史的真实,一些细节都是有据可查的。最开始国王乔治六世被指导着在嘴巴里塞满鹅卵石来治疗口吃,这是古希腊雄辩家德摩斯梯尼的发明。更神的做法是《圣经》里的摩西,他试着在嘴里塞上通红的木炭来治疗口吃。不过电影对口吃的描述,还是有不少“伪科学”。美国“生活科学”网站上的一篇文章讲解了《国王的演讲》中关于口吃的科学和神话,事实上,造成口吃的原因还没有科学的定论,乔治六世痛苦的童年经历绝不是他口吃的原因,但是父亲的斥责和哥哥的打趣无疑没有好作用。《国王的演讲》里最别学的一点是,骂脏字对流利的说话没有帮助。口吃和口吃的痛苦表情在《国王的演讲》中成为焦点。这部获得12项奥斯卡提名的历史剧成为今年奥斯卡的大赢家。其描述的是,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在二战期间和自己的病症做抗争的故事,绝大部分是真实的。马里兰大学的心理语言学家南·拉特纳说,研究者目前仍然无法解释在童年时期口吃是怎么发生的。在全世界口吃影响着1%的人群,而4%的人在童年时期有过口吃的历史。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国王的演讲》的成功之处,在于表现了社会对于口吃患者的偏见,影片展现了未来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在成千上万的英国国民面前公开演讲时所遭受的窘境。这样的羞辱感不仅让口吃者承受压力和感觉沮丧(比如自我怀疑),并且会对他们更流利地去说话起到适得其反 “《国王的演讲》说对的是,口吃可不只是重复一些字词,”拉特纳说,“它很复杂,事实上是一种交流障碍的缺陷。”2月20日美国科学发展协会在华盛顿举办的一次会议上,拉特纳就《国王的演讲》做了一场演讲,题目是《从弗洛伊德到大脑成像:解开口吃之谜》。国王的演讲》仍旧采用了一些关于口吃很流行的说法,它暗示国王乔治六世的病症部分原因来自过分严厉的父母和童年的创伤——这两个因素似乎并不是导致口吃的原因。

我们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它们是真实的,倒是有不少反证。”拉特纳解释说。“几乎每一对父母都会告诉我们他们做错了什么,因为大众相信这样的对口吃的说法。” 当然,父母肯定会有一些对口吃的孩子更不利的做法,拉特纳提醒说。她强调父母应该尽可能早地帮助他们的孩子。尽早的治疗会大不一样,因为80%的口吃儿童能够在2至5岁期间完全康复。当然尽管有一些孩子在治疗后仍旧无法康复,这是因为他们的病症具有很强的遗传因素。

我们现在知道口吃是高度遗传的病症,一些口吃的患者同样有口吃的亲属。”拉特纳说。电影也许在庆祝人类精神的胜利和国王乔治六世与他的治疗师莱昂内尔·罗格的友谊,同时影片也说明在过了童年时期对口吃患者的治疗同样是可行的。“国王乔治六世一生都口吃,”拉特纳说,“他成为一个更出色的演讲者和一个更放松的演讲者,当然也是一个更快乐的演讲者,但是他从来没有真正克服口吃。”影片中很多的治疗方法在今天仍然在使用。举个例子,比如罗格教导国王在说话时将一个个字连成一组,试着让他在讲话时减少对光线的恐惧以及加大音乐的音量以分散国王对口吃的注意力,他还很好地注意加强国王的自信。《国王的演讲》也展示了那个时期一些无效的治疗方法,包括将鹅卵石塞到嘴里去讲话和借助喊一堆脏话来让字眼冒出来。一个积极的做法是,罗格劝告国王戒烟。“我们不认为脏话能够帮你把话说出来——这不会让你成为一个好的对话者。”拉特纳说,“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我们知道吸烟不是一个好主意。” 《国王的演讲》:自信和表达的力量 如果你还没看过《国王的演讲》,那么该去看看。之前听到很多《国王的演讲》的赞美之词,我以为会因为期待过高而失望。不过没有,看完《国王的演讲》让我激动不已。一个新即位的国王克服了他的口吃,这本来会是个极其无聊的故事。但是影片的拍摄、对白和精湛的表演抓住了公开演说中的那种深深的恐惧——无法引起共鸣而带来的同情、不屑和挫折感。是的,在现实的世界,交流是一门陷入困境的艺术。难道是因为现在它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难道父母的一辈已经不会再去教孩子表达或是学校也不会把言语交流当做重要的课程了?难道只有国王和领导人才需要用他们的言语来激励旁人吗?难道今日深陷在信息泛滥中的我们仅仅只是个草率的信息传递者吗?无论怎么说,表达仍旧是通向成功的工具。没有有效的沟通能力和说服力,就没有打动人心的想法和个性。当被《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亚当·布莱恩特问到你会选择怎样的新员工时,大西洋唱片公司的CEO朱莉·格林沃尔德回答:

“自信。我们会选择那些自信的,那些能够开口表达的家伙——他们能够带来新观点,有主见的,也不会因为加入一个新的工作团队而忐忑不安。”格林沃尔德谈到应聘时说:“你走进来面对我,打动我,让我喜欢你。”为什么我们当走进会场或开始发言时会感觉力不从心?为什么我们会让别人指手画脚只因为我们不知如何做出回应?为什么那个不怎么可行的建议通过了只因为我们很困惑如何让自己的好主意显得有说服力?为什么总是左摇右摆地回应着“很多人都说„„”?每次在新闻广播里听到这样的话,我都很无奈。换个说法就是我们低估了自己的说服力而让自己无助地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更行之有效的,也更高的要求是,把表达当做工具,去启发和说服他人,努力用我们的思想去打动他人。你不可能靠着一件锈色斑斑的、年久失修的工具去完成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有技巧的表达者从他人成功的经验中能够日复一日地打磨自己语言的或非语言的工具,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出色。

影片中一个最令人难忘的场景是国王质疑杰弗里·拉什扮演的语言治疗师根本没有正规的资质证书时。在一开始失去冷静之后,拉什的角色,莱昂内尔·罗格,迅速给出了一个自信的、动人的、热情的、幽默的和有说服力的回应:洞察力和经验给予他的比任何大学的证书都有用。这个场景不可错过,拉什向国王展示了什么才是真本事,很有技巧地让国王生气,然后发怒,最后让他认识到在伤害他自尊心的口吃背后他可以发出真正强大的声音。

如果说《国王的演讲》有什么超越其一流的娱乐性的,影片表现了,通过帮助和决心,在公开场合的表现和演说中最具挑战性的难关也是可以征服的。出色的表达能够改变一个人或一个领导者,可以打开那扇看起来似乎紧闭的通往未来的门。就个人而言,它值得一看。

2月24日消息:表演可以多大程度上成全一部电影?科林·费斯和杰弗里·拉什在《国王的演讲》里的表演毫无疑问是耀眼的,而这耀眼,说得不客气些,是黯淡的背景烘托出来的———如果减去表演的高分值,《国王的演讲》几乎是平庸的。

点击进入: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专题

电影是关于英王乔治六世和他的语言治疗师的故事。乔治六世,现在的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要美人不要江山”的爱德华八世的弟弟。1930年,他还不是国王,在海军供职的约克公爵,骄傲,孤独,口吃,自卑,受着不为人知的童年阴影的折磨,在山雨欲来的环境里,孤立无援。皇室动荡,时局动荡,任性的国王奔着爱情去,德国军队在英吉利海峡的那一头虎视眈眈,**时世里,一个常年被遗忘在光芒背后的王子被推上王位,曾经口吃的男人在他的语言治疗师的帮助下,在BBC广播电台发表了那段最著名的9分钟战时演讲。

就历史本身,这段往事有它坚硬的内核。1930年代,欧洲正在经历格局剧变,帝国斜阳,英国王室和这个国家的地位都在微妙的氛围里踟蹰,那是茨威格笔下行将倾覆的“昨日的世界”啊。国家往何处去?皇室往何处去?电影里乔治五世有句台词:“我们现在是演员了。”意味深长。旧有的等级体系即将崩解,语言治疗师是澳大利亚酿酒师傅的儿子,附属国的平民和宗主国的王子针锋相对,身份落差里大有文章。战争迫在眉睫,BBC广播渗入国民生活,战时宣传,保守政治,牵扯出多少尖锐话题。

而这些可能的棱角,在这电影里全被抚平了。偷懒或者保守,编剧和导演用了最安全的策略,皇家、阶层、时局,都模糊在背景里,用力只在乔治国王身上,甚至把“国王”这重身份也给淡化了,还原他“寻常人”的一面:他的脆弱和善感。生来是个左撇子,硬被矫成用右手;小时候走路内八字,为此双腿被上了夹板,痛苦的童年记忆;父亲威严,永远质问他“你为什么做不到”;哥哥寡情,当面模仿他口吃的样子来羞辱他;在妻子怀里泣不成声,他说“我只是一个海军官员”„„他不是国王,不是公爵,他只是Bertie,一个内心敏感丰富的儿子、兄弟、丈夫和父亲,这更像是一个普通人自我克服、自我战胜的励志故事。

而国王的丰富内心,是以其他一众角色的简化和平板为代价的:杰弗里·拉什的戏好,无奈剧本对语言师的模式化处理;爱德华八世不能幸免地成了“不负责任”的符号;乔治五世威严有余却终究是张模糊的脸。我们来回忆一下电影的开场,一个BBC主播的特写,球面镜下有些变形的脸,这个细节其实预告了《国王的演讲》的风格:漫画式的。事实上,即便是着墨最用力的“国王”,也是带着罗曼蒂克的漫画色彩———电影里他是憋红了脸逗一双小女儿的慈父,而真正的他曾说过:“我的父亲怕他母亲,我怕我的父亲,我很高兴看到我的女儿们怕我。”所以,《国王的演讲》只是以国王为名罢了。

《国王的演讲》的背后 篇6

想要自信地登上演讲台,说好每一句演讲词,对于普通的我们尚且不易,更何况对于这么一位口吃的国王呢。那么乔治六世最终是如何做到成功演讲的呢?今天,笔者就带你走进这位传奇国王的人生,从这部影片中获取演讲新技能,并一起学习英文表达。

技能 :

Fight against difficulties/

obstacles

(克服困难)

1【台词回顾】在这位“庸医”的错误治疗下,我们的乔治殿下简直想吐槽至天亮。当然作为一名准君主候选人、一位绅士,他也只能“结”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他对治愈口吃不再抱有希望,于是对心爱的王妃说道:“Promise me, no more. (向我保证,以后不会再给我找医生了。)”但是王妃并没有放弃,最终为乔治找到了一个名为莱昂纳尔·罗格(Lionel Logue)的语言治疗师。在首次治疗中,为了让彼此放松,莱昂纳尔问道:“Do you know any jokes? (殿下会说一些笑话吗?)”乔治回答:“Timing isn't my strong suit. (掌握时机不是我的强项。)”尽管莱昂纳尔一直苦口婆心劝导尊贵的王子殿下放下他那高高在上的权威,试图与他平等对话治疗,但是无奈王子的脸皮太薄,始终不肯低头。于是莱昂纳尔霸气地来了一句:“My castle, my rules. (我的城堡,我来做主。)”

【技能Get√】在演讲过程中,除了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之外,还要擅长发挥自身强项(focus on your strong suits)。通常来说,一个完美的演讲需要符合逻辑的思维(logical thinking)、精练的语言(terse language)以及真实的情感(true emotion)。我们要在提高整体水平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强项,比如你擅长写演讲稿,那就多在演讲稿的结构、语言上下功夫,多多使用精炼易懂的语言,而不是用复杂难懂的语言。在演讲中多用undergo、overcome、be responsible to、be subject to等精华词,避免用一些复杂的成语、书面语以及俚语,这样能够使演讲更加容易被听众接受。

【活学活用】这里要注意一个短语strong suit,该短语的意思是“长处;优势;强项”。通常大家在做自我介绍(self-introduction),说起自己的长处时冒出来的词总是那些strong point、advantage等,而现在我们学到了一个新的表达strong suit。在演讲中如果用到这个短语,不但能显得自己英语水平高出那么一丢丢,还显得格外地道。例如:Patience is not his strong suit. (耐心并不是他的强项。)

技能 :

Be your own man

(自己做主)

3

【台词回顾】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才逐渐明白为什么老国王一定要让乔治王子克服口吃的毛病了。原来是因为乔治王子的哥哥(即国王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要娶不符合王室规定的女人为妻,而且最终很可能会为了爱人放弃王位。老国王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因此跟乔治王子说:“Who'll pick up the pieces? (谁来收拾烂摊子?)”也就是让乔治王子做好继承王位的准备。果然,老国王去世后,乔治王子的哥哥继位,但没过多久便退位了。乔治王子无奈只得继承王位。但是他由于在表达方面的严重缺陷,对在公众面前讲话十分恐惧,所以对广播充满了排斥。他曾说道:“Ah, yes, wireless is indeed a Pandora's Box. (是啊,无线广播是潘多拉的魔盒。)”这里他将广播比喻为“潘多拉魔盒”,意思是只要打开广播自己就会有灾难。尽管乔治时不时地与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闹个脾气,但整体来说,他还是积极配合治疗,并与莱昂纳尔成为好朋友,还向他吐露了自己幼年时发生的被嘲笑和虐待的事情。随着乔治渐渐进步,莱昂纳尔也试图解开他的心结,对他说:“You don't need to be afraid of things you were afraid of when you were five. You're very much your own man. (五岁时候能够吓到你的事情你不需要再害怕了,你现在已经完全自己做主了。)”

【技能Get√】除了前面讲到的演讲技巧外,在演讲中还需要足够的掌控力。站在演讲台上,俯视着听众,你要有一种仿佛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中的自信,此时我们可以说:“my stage, my rules. (我的舞台,我来做主。)”接下来,你就可以用你慷慨的激情去振奋人心,用你独一无二的演讲魅力去开创属于自己的气场。随着演讲的进行,你会渐入佳境,不再有最初的紧张与结巴,而是信心满满,绽放光彩。最终你就可以对自己说:You're very much your own man。正如影片中的口吃国王,在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打响,急需对全国人民做一次开战宣言时,他从刚开始的不自信,到慢慢掌握节奏,再到完全沉浸于演讲词中,最终发挥出了超乎意料的水平,做出了一场虽然不算太流利但却极为真诚和精彩的演讲。

nlc202309082137

【活学活用】上面台词中出现的几个短语值得我们学习。

197596.jpg

1

pick up the pieces的意思是“收拾残局;修复情感、财政或其他方面的损伤”。例如:Still, despite the crisis-like situation that pervades, increasing numbers of Congolese farmers are trying to pick up the pieces and get back to their fields. (然而,尽管类似危机的情况普遍存在,但是越来越多的刚果农民正在努力收拾残局,重返田地。)该短语十分形象,用词简单易懂,很适合用在演讲中,如:I need some time to pick up the pieces of my life after the failure. (这次失败之后,我需要一些时间来收拾残局,修复我的生活。)

197622.jpg

2

Pandora's Box一般被直译为“潘多拉之盒”,也叫潘多拉魔盒,起源于希腊神话,喻指“灾祸之源”。传说天神宙斯命火神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女人潘多拉,众神赐予潘多拉许多礼物,其中最危险的礼物是一个漂亮的魔盒。一旦这个魔盒被开启,各种灾难将从里面跑出来危害世界。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潘多拉最终打开了魔盒。看到灾祸从中逃出,她惊慌失措地关上魔盒,此时魔盒中只剩下了“hope (希望)”。因此,Pandora's Box现在就用来指“带来意料之外的各种新问题的事物”,例如:Sadly, his reforms opened up a Pandora's box of domestic problems. (不幸的是,他的改革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带来了许多国内问题。)

总而言之,演讲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精心雕琢。在平时看电影或英美剧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积累其中的好词好句,同时学习并模仿其中地道的发音和语音语调。下面一句话愿与君共勉。If you are passionate about something, pursue it, no matter what anyone else thinks. That's how dreams are achieved. (如果你对一件事抱有激情,那就勇敢地去追求,别管别人是怎么想的,因为这就是实现梦想的方式。)

上一篇:节约单位下一篇:民事诉讼法及诉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