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平行对照研究(精选8篇)
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篇1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累及全身动脉血管,特别是弹力型动脉的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主要在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受到各种损伤有关,多年以来,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比例及饮食结构改变,其发病率显著升高。临床如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减少脑缺血性疾病发病率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研究表明,血管壁内中膜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征[1]。目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被广大医学临床工作者认为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其检测的研究重点多为评估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现就我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确诊的12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查资料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在我院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27例。
1.2 分组设计
所有纳入此次研究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均按照随机分析方法进行分组设计,127例患者中,男性79例,女性48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52岁。其中高血压患者62例,脑梗死患者41例,糖尿病患者26例。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基线资料方面,P>0.05无显著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3 纳入标准
①2012年7月~2014年7月份我院确诊进行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②符合此次研究标准。③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其它疾病合并症患者②肝、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③继发性高血压
1.5 诊断及分类标准
参照国家医药行业标准之《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
1.6 退出标准
①资料不全者。②严重不良反应、特殊生理变化等,难以继续检查者。③检查中违背检查方案者。
1.7 检查方法
所有127例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12MHz,凸阵探头频率3MHz。患者静息状态下仰卧位,纵横扫查颈总动脉、颈内及颈外动脉,重点观察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处。观察动脉内膜是否光滑、有无斑块形成,测量血管内径、内一中膜厚度(IMT),应用PW测量(Vmax)观察血流频谱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测量参数,记录并保存。
1.8 观测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临床检查结果。
1.9 检查判定标准
以颈总动脉IMT≥1.0,颈总动脉分叉处IMT≥1.2为增厚,局部隆起、增厚≥1.5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结合二维特征,测量血流速度,计算动脉狭窄率:轻度狭窄:动脉狭窄管径(D)<50%,狭窄处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125cm/s;中度狭窄:D50%~69%,Vmax125cm/s~230cm/s;重度狭窄:D70%~99%,Vmax>230cm/s[3]。当动脉闭塞时,二维超声检测到管腔内充满实性回声,彩色多普勒未检测出血流信号。
1.1 0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所有纳入研究患者之检查结果分析
127例患者中,仅表现为内中膜增厚或同时伴有粥样硬化患者116例(91.3%),颈动脉轻度狭窄者7例(5.51%),中度狭窄者3例(2.36%),重度狭窄者1例(0.83%)。P<0.05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是动脉硬化的明显特征,主要是动脉内膜的脂质、复合碳水化合物和血液成分的灶状沉积,平滑肌细胞增生,胶原纤维增多,伴有坏死及钙化等病理改变。高血压、脑血管病变、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常继发颈部血管形态学改变,这些疾病早期的改变表现在颈部血管,主要表现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粥样斑块形成、血栓及狭窄闭塞。因此,这些疾病的危险因素为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提供了病理基础[2]。
本研究结果娴熟:127例患者中,仅表现为内中膜增厚或同时伴有粥样硬化患者116例(91.3%),颈动脉轻度狭窄者7例(5.51%),中度狭窄者3例(2.36%),重度狭窄者1例(0.83%)。P<0.05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以狭窄为主,轻、中及重度狭窄均有,高血压患者以轻度狭窄及内中膜增厚或粥样斑块为主,因此可见高血压和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彩色多普勒不但能检测斑块大小血管内膜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闭塞情况,且能准确地测量及定位,还可对检测到的动脉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本方法无痛苦,无损伤,可重复,能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可以帮助确定采用治疗方法,估计预后,及预防卒中[4]。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检测快速、准确、高效、方便,对临床预防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29):7-9
[2]曹扬,秦海霞.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11):18-19.
[3]王小彦,高蓓,张宝霞等.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临床价值[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2,33(4):12-14.
[4]宋涛.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8);22-24.
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篇2
关键词:阿立哌唑;利培酮;痴呆精神行为;对照研究
【中图分类号】R9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60-02
痴呆精神行为,是由于患者自身认知功能出现缺损而引起的一种智能损坏综合症。痴呆患者的智能受损,不仅会影响到日常生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对患者的生存造成威胁[1]。痴呆精神行为也有轻度、中度、重度之分,最为严重的状态会促使患者精神分裂、产生幻觉以及行为失控。现阶段广泛运用于痴呆精神行为患者的治疗药物为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因此我院开展本次的临床药物治疗试验,来对比两种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2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痴呆精神行为患者共66例,通过随机抽号的方式,将66例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各33人。对其中一组患者通过阿立哌唑进行治疗,称之为阿立哌唑组。阿立哌唑组中,有男性患者23人,女性患者10人,33例痴呆精神行为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78±5.43)岁,平均病程为(6.54±2.64)年。另一组患者则通过利培酮进行治疗,称之为利培酮组。利培酮组中,有男性患者22人,女性患者11人,33例痴呆精神行为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88±6.07)岁,平均病程为(6.37±2.85)年。通过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以及平均病程三项差异数据进行处理,可以确定差异数据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本次入组痴呆精神行为临床治疗试验的患者,均符合国际ICD-10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判定标准。
1.2 治疗方法
在痴呆精神行为患者的临床治疗试验开展前,需在医务人员的专业指导下,对患者进行为期一周的停药工作,禁止使用临床治疗指定以外的其他精神类治疗药物,确保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临床治疗中的疗效准确性。
阿立哌唑组通过使用阿立哌唑进行药物治疗,阿立哌唑初始使用剂量每天不得低于5mg,根據痴呆精神行为患者的疗效情况可适量的增加阿立哌唑的药物剂量,但每天用量不得超过20mg。整个药物治疗持续10周,33例患者的阿立哌唑平均用药剂量为(15.34±3.41)mg/d。
利培酮组则通过使用利培酮对痴呆精神行为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利培酮的初始用药剂量不得低于每天0.25mg,与阿立哌唑组相同,可以通过痴呆精神行为患者的疗效情况适度的加用利培酮进行治疗,利培酮用药剂量不得超过每天4mg。利培酮药物治疗周期也为10周,33例患者的利培酮平均用药剂量为(2.46±1.38)mg/d。
1.3 评价指标
通过对两组治疗模式下,痴呆精神行为患者的痴呆病理以及不良反应症状进行评分,来对比两组药物治疗模式的优劣。患者的痴呆病理通过BHAVE-AD进行评定,患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症状评分则根据各项生化指标以及心电图的反应。
1.4 数据处理
两组痴呆精神行为患者的对比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组间计量资料差异数据,通过t检验进行比较,当求得P值小于0.05时,则差异数据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两组药物治疗下,痴呆精神行为患者的痴呆病例进行评分,能够发现,两组治疗模式下患者的痴呆病理评分并不具有显著的差异,通过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两组患者的痴呆病理评分也不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即P>0.05)。再对两组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症状进行评分,阿立哌唑组的评分数值明显低于利培酮组,通过统计学软件对两组差异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判定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即P<0.05)。两组药物治疗下痴呆精神行为患者的各项数据对比,详见表1。
3.讨论
通过对我院痴呆患者的临床病例进行详细的分析,结合各类相关参考文献,可以发现很大一部分的痴呆患者,都会在发病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并不是单个系统的失衡导致,经过分析研究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可能是因为多巴胺、胆碱功能、谷氨酸以及神经元中的生化缺损导致[2]。作为一种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由于缺少对外界的常规认知能力,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攻击性,并且常会伴有幻觉、妄想、坐立不安或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
阿立哌唑作为一种5-羟色胺和中枢多巴胺的平衡拮抗剂,能够有效对患者的精神疾病症状进行缓解。阿立哌唑通过对中枢神经中的多巴胺各项神经通路进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患者的脑神经元放电[3]。阿立哌唑作为一种阻滞剂,同时对于患者的受体来说又是一种引导剂,能够在治疗过程中对亢奋的多巴胺功能有较强的阻滞力,同时当多巴胺功能低下时又能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刺激[4]。对痴呆精神行为患者的多巴胺系统进行稳定中,药物具有较小的不良反应情况,并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症状。
利培酮作为一种单胺能拮抗剂,是一种非典型的抗精神治疗药物。利培酮在对多巴胺系统进行调节的过程中,并不能像阿立哌唑一样的稳定。因此在对痴呆精神行为患者的治疗中,常常伴有不同症状的不良反应发生,如头晕、恶心、口干、心肌供血不良、QT间期延长等症状[5]。虽然在疗程结束后,利培酮也能对痴呆精神行为患者的症状进行有效的缓解,但在治疗过程中多了一定的风险性。
综上所述,在痴呆病理评分相同的情况下,应该选取安全性能更高的阿立哌唑对痴呆精神行为患者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有效的对痴呆精神行为患者的症状进行缓解,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罗克勇,刘克祥,王瑞超等.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中国医药,2013,8(1):40-42.
[2] 陈立勇,姚丽敏.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18):2721-2722.
[3] 王玉忠,郭君英.利培酮与阿立哌唑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9):1072-1073,1144.
[4] 李洪涛.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4):213-214.
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消化内科2013年10月~2014年12月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158例作为研究病例, 根据就诊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79例。观察组中男32例, 女47例, 年龄19~60岁, 平均年龄 (37.52±7.08) 岁;对照组中男31例, 女48例, 年龄20~59岁, 平均年龄 (37.63±7.11) 岁。纳入标准: (1) 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Ⅲ诊断标准[2], 确诊为FD; (2) 中医证型为肝郁脾虚型; (3) 年龄>18岁; (4) 临床资料完整, 能够配合完成治疗和随访; (5) 患者知情同意, 自愿参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忌烟酒、辛辣, 停用其他影响消化系统功能药物, 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 (商品名为吗丁啉,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10003) 10 mg/次, 3次/d, 口服;研究组给予逍遥散, 方剂:柴胡15 g、当归15 g、白术15 g、枳壳15 g、白芍20 g、茯苓12 g, 薄荷9 g、鸡内金10 g、半夏10 g以及炙甘草6 g, 胃胀者加青皮, 嗳气者加丁香柿, 纳差者加焦三仙、鸡内金, 水煎, 去药渣, 留取200 ml汁液, 每日早晚饭后1 h口服剂。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 治疗期间不再给予其他治疗措施。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 疗效判定标准[3]
随访6个月, 进行疗效评价, 具体评价方法为: (1) 治愈:腹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全部消失, 随访期间未复发; (2) 有效:临床症状虽未彻底消失, 但是明显好转, 随访期间病情未见恶化; (3) 无效:临床症状未见改善或随访期间复发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3.2 药物安全性评价
记录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不良反应越少, 说明药物安全性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 研究组治愈38例, 有效36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93.67%;对照组治愈29例, 有效34例, 无效16例, 总有效率为79.75%。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无严重性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研究组治疗期间仅出现3例不良反应, 分别腹泻1例, 腹胀2例, 总发生率为3.80%, 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10例 (12.66%) , 其中头痛2例, 腹泻3例, 腹胀5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FD的发病与胃肠运动功能异常、胃酸异常分泌、感染幽门螺杆菌以及心理压力大等诸多因素相关。目前西医学治疗主要采取以增强胃肠动力为主、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以及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为辅的综合治疗手段。多潘立酮作为临床常用的促进胃动力药物, 属于外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其虽然能够有效增强胃动力, 但是对于FD治疗效果并不显著, 加之长期应用时药物副作用较多, 基于上述诸多现状, 需求一种副作用少、疗效显著的FD治疗方案已迫在眉睫, 而随着中医的复兴, 中药治疗FD受到关注。中医学中虽然并没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名, 但是根据其症状将FD归于“痞满”、“胃脘痛”的范围内。中医学认为FD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脾胃虚弱, 肝郁袭脾, 引发肝胃不和, 从而出现脾气不升、胃失和降, 而肝、脾、胃均处于中焦,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 是人体水谷之海;肝主疏泄, 调理气机升降, 肝疏泄条达, 则脾能升清降浊, 胃能和顺, 但是若肝失疏泄, 则脾胃升降异常, 久之则发为本病, 因此中医主张治疗FD主要采取疏肝理气、益气健脾以及和胃降逆的方法。目前大量研究发现中药制剂逍遥散对于FD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改善FD患者胃肠功能。逍遥散源自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是疏肝健脾代表方, 主要成分为当归、甘草、茯苓、白术、柴胡以及薄荷等, 方中君药柴胡具有疏肝解郁、条达气机之功;臣药当归和白芍, 协同柴胡, 具有补肝助肝、养血和血的功效, 佐药白术、茯苓等能够健脾益气, 佐使药甘草调和药性, 诸药合用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胃、养血和血之功。
综上所述, 逍遥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不仅疗效显著而且药物安全性好, 推荐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逍遥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FD) 的效果。方法 15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根据就诊顺序分成对照组 (单用多潘立酮片治疗) 和研究组 (逍遥散治疗) , 各79例, 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和药物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 研究组总有效率 (93.67%) 明显高于对照组 (79.75%) , 且药物不良反应 (3.40%) 明显少于对照组 (12.66%) ,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逍遥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不仅疗效显著, 而且药物安全性好, 推荐临床应用。
关键词:逍遥散,功能性消化不良
参考文献
[1]崔桐华, 骞芳.逍遥散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2例临床观察.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 18 (6) :693.
[2]李瞭.逍遥散合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3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 (19) :58.
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0月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住院患者60例;方案获得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过程跟踪。纳入标准: (1) 年龄40~80岁;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3) 伴有失眠、焦虑、烦躁等不同焦虑抑郁症状; (4) 知情同意, 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其他疾病、证候或合并症; (2) 已接受相关治疗并可能影响效应观测指标; (3) 伴有可能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 (4) 严重心、肝、肾损害影响药物代谢; (5) 特征人群 (孕妇、婴幼儿、未成年人、高龄、精神病、病情危笃或疾病晚期) 。如试验前正在接受药物治疗, 经过洗脱期后符合试验纳入标准, 不视为排除病例。退出标准: (1) 未按规定服药, 无法判定疗效; (2) 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安全性; (3) 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 特殊生理变化等, 难以继续治疗 (不良反应者纳入不良反应统计) ; (4) 使用影响疗效药物。退出病例按退出时疗效评定。焦虑诊断标准:参照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评价焦虑症状[1]。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 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2组均予常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加予尼可地尔 (海南登峰药业生产, 国药准字H13024126, 5mg/粒) 5mg~10mg/次, 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乌灵胶囊 (浙江佐力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060001) 3粒/次, 3次/d, 并针对患者焦虑症状给予心理干预措施, 余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 治疗组心理干预以3次为1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1.3.1 心绞痛疗效判定
参照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2]。 (1) 显效:心绞痛基本消失或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减少>80%; (2) 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减少50%~80%; (3) 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减少<50%; (4) 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多持续时间延长, 发生心肌梗死或恶性心律失常。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3.2 焦虑症状疗效判定
按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拟定的4级标准[3] (CCMD-3) : (1) 痊愈:HAMA减分率≥75%; (2) 显效:HAMA减分率50%~75%; (3) 有效:HAMA减分率25%~50%; (4) 无效:HAMA减分率<25%。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期间无退出病例, 无脱落病例。
2.1 心绞痛
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焦虑症状
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 治疗组治疗焦虑症状总有效率为9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3%,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头痛2例, 治疗组出现困倦2例, 余无不良反应发生, 未影响继续观察。
3 讨论
随着经济发展及生活方式改变, 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已与脑血管疾病一起成为第1位的致死原因。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临床常见表现,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最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心绞痛的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甚至会导致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因此在处理心绞痛患者时, 应优先使用既可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 又能改善预后的药物。传统的抗心绞痛药物硝酸酯类, 因其致头痛等不良反应及耐药现象, 且未能证实可改善长期预后, 使临床使用受限。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预后, 但因顾忌其禁忌证及不良反应, 临床使用情况受限, 长效钙离子拮抗剂仅为变异性心绞痛的首选, 因此选用既可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 又能改善预后且具有良好安全性的药物, 对患者的康复尤为重要。尼可地尔是一类新的抗心绞痛药物, 具有独特的双重作用机制[4]: (1) ATP敏感的K+通道开放作用:开放血管平滑肌上的KATP通道可有效扩张微小冠状动脉, 增加缺血区血氧供应, 并减轻后负荷;开放心肌线粒体膜上的KATP通道可模拟缺血预适应, 减少缺血对心肌的损伤; (2) 类硝酸酯作用:尼可地尔除具有硝酸酯的NO途径外, 还可直接激活环磷酸乌苷环化酶发挥类硝酸酯作用, 有效扩张大冠状动脉和容量血管, 减轻前负荷, 因此尼可地尔不仅能有效控制心绞痛症状, 而且具有心脏保护作用, 能够改善心绞痛患者预后, 同时满足心绞痛治疗的两个目的, 是临床上治疗心绞痛的全新选择。本研究结果显示, 尼可地尔治疗心绞痛总体疗效较好, 有效率>75%, 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程度轻、能耐受, 无耐药性, 可24h防治心绞痛, 与临床报道相符[5]。
随着研究的发展, 焦虑和心血管疾病的联系越来越多, 焦虑症是心血管疾病后的常见问题, 也是决定预后的常见因素。目前有较多研究资料表明, 约有40%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存在焦虑症状[6],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最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焦虑可以使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下降、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释放过多、血小板被激活、血小板聚集增加、血压升高、冠脉痉挛, 有诱发或促发心肌缺血, 从而加重病情。由此可见在强化抗心肌缺血治疗同时, 抗焦虑治疗对患者的康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三环、四环类抗焦虑药, 因其抗胆碱能作用、心血管方面不良反应以及诱发癫痫等而应用受限。新一代5-HT再摄取抑制剂 (SSRI) 、5-HT/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NRI) 、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HT阻断剂 (Na SSA) 等药物, 由于见效缓慢制约临床应用[7]。苯二氮艹卓类长期使用易引起药物依赖、认知功能损害。因此寻找最佳治疗方案为进一步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乌灵胶囊是乌灵菌的提取物, 为纯中药制剂, 含有腺苷、多糖、甾醇类及谷氨酸、γ氨基丁酸、色氨酸、赖氨酸等19种氨基酸, 还含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文献报道乌灵胶囊具有补肾健脑、养心安神、益气养血的功效, 能够改善失眠、疲劳、抑郁、焦虑及神经官能症, 故可用于治疗心绞痛后焦虑[8]。本研究结果显示乌灵胶囊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后焦虑, 控制焦虑的发生发展, 打断了焦虑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恶性循环, 亦未发现不良反应, 具有较好的依从性和临床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乌灵胶囊与心理干预措施联合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 疗效优于对照组, 复发率低, 改善预后好, 无不良反应, 说明尼可地尔与乌灵胶囊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 特刊:122-123.
[2]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15.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CCMD-3) [S].3版.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 2001:106-107.
[4] 李新立, 卢新政.钾通道激动剂尼可地尔用于高危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J].世界临床药物, 2005, 26 (4) :209-211.
[5] 刘永泉, 刘宁.尼可地尔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9) :132-133.
[6] 张泽萍, 李艳红, 张存良.60例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 9 (4) :306-307.
[7] Rocca P, Fonzo V, Scotta M, et al.Paroxitine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J].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1997, 95 (5) :444-450.
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篇5
1 试验总体设计
本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方法。
本次试验例数为:试验组176例 (其中急性支气管炎88例,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88例) , 对照组88例, 共计264例, 2组分别应用止咳丸和安慰剂。疗程分别为7d (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病例来源为住院病例和门诊病例。
2 受试者的选择与退出
诊断标准:由于中医咳嗽病为西医疾病的一个症状, 涉及西医病种较多, 诊断标准欠规范。本试验主要客观评价止咳丸对中医咳嗽风寒束肺证表现的咳嗽, 痰多等症的疗效。故舍西医诊断标准, 以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为主。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证候:本病中医证候可分为:风寒束肺证、风热袭肺证、风燥伤肺证、痰湿壅肺证、肺气虚证、肺肾阴虚证等, 根据止咳丸的功能主治特点, 本试验只选择风寒束肺证。
风寒束肺证:咳嗽痰多, 喘促胸闷, 身困酸痛, 痰白或呈泡沫状, 舌质淡, 苔薄白或白腻, 脉浮紧或滑。
3 治疗方案
3.1 试验用药物的名称与规格
试验药:止咳丸, 规格:36丸×1板/盒, 由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提供,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3021162。批号:080950。
对照药:安慰剂, 规格:36丸×1板/盒。由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提供, 批号:080950。
所有试验用药由申办者负责提供, 经检验符合国家法定质量标准要求。
3.2 用药方法
口服, 一次6丸, 一日2次。
疗程:7d (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
3.3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1) 临床痊愈:用药7d后症状及体征消失, 证候积分减少≥95%;
(2) 显效:用药7d后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证候积分减少≥70%~<95%;
(3) 有效:用药7d后症状、体征好转, 证候积分减少≥30%~<70%;
(4) 无效:用药7d后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注:计算公式 (尼莫地平法) 为:[ (治疗前积分和-治疗后积分和) ÷治疗前积分和]×100%。
4 统计分析计划
统计软件:采用SAS、SPSS进行统计分析。
5 结果与分析
5.1 一般资料
所有填写了知情同意书并筛选合格进入随机化试验的试验组受试者为176人, 试验中剔除1人, 脱落病例2例, 最终有效病例173例;所有填写了知情同意书并筛选合格进入随机化试验的对照组受试者为88人, 试验中剔除0人, 脱落病例4例, 最终有效病例84例。
5.2 性别分布比较
除脱落病例外, 有效病例试验组男70例, 占40.5%, 女103例, 占59.5%;对照组男41例, 占48.8%, 女43例, 占51.2%, 试验组和对照组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05) , 2组性别分布无差别。
5.3 年龄分布比较
除外脱落病例, 有效病例试验组≤25岁组26例, 占15.0%, 26~45岁组57例, 占32.9%, 46~65岁组81例, 占46.8%, ≥65岁组9例, 占5.2%, 平均年龄为 (45.02±15.10) 岁;对照组≤25岁组12例, 占14.3%, 26~45岁组30例, 占35.7%, 46~65岁组39例, 占46.4%, ≥65岁组3例, 占3.6%, 平均年龄为 (44.26±15.06) 岁;试验组和对照组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297, P=0.767) , 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07) , 2组年龄分布基本相同。
5.4 病程分布比较
试验组≤1d组38例, 占22.0%, 1.5~2d组76例, 占43.9%, 2.5~3d组53例, 占30.6%, >3d组6例, 占3.5%, 平均病程为 (2.21±1.08) d;对照组≤1d组20例, 占23.8%, 1.5~2d组45例, 占53.6%, 2.5~3d组17例, 占20.2%, >3d组2例, 占2.4%, 平均病程为 (1.98±0.73) d;试验组和对照组病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426, P=0.156) , 平均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 , 2组病程分布基本相同。
5.5 病情程度分布比较
试验组轻度组52例, 占30.1%, 中度组66例, 占38.2%, 重度组55例, 占31.8%;对照组轻度组23例, 占27.4%, 中度组34例, 占40.5%, 重度组27例, 占32.1%, 试验组和对照组病情程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286, P=0.775) , 提示2组病情分布相同, 具有可比性。
5.6 病证分布比较
试验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96例, 占55.5%,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77例, 占44.5%;对照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58例, 占69.0%,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26例, 占31.0%, 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病证分布情况比较, P=0.038 (P<0.05) , 提示2组病证分布比较有差异, 对照组病例多属于急性支气管炎患者。
6 疗效分析
6.1 总疗效分析 (PP) (表1)
试验组治疗173例, 痊愈31例, 占17.9%, 显效60例, 占34.7%, 愈显率为52.6%, 有效58例, 占33.5%, 无效24例, 占13.9%, 总有效149例, 总有效率86.1%;对照组治疗84例, 痊愈16例, 占19.0%, 显效8例, 占9.5%, 愈显率为28.6%, 有效31例, 占36.9%, 无效29例, 占34.5%, 总有效55例, 总有效率65.5%。采用考虑中心效应的CMH法检验后, CMH=10.6557, P=0.0011, 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说明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效不一致, 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6.2 病证分型疗效分析 (表2)
急性支气管炎:试验组患者96例, 治愈23例, 显效38例, 有效23例, 无效12例, 愈显率63.5%, 有效率87.5%;对照组患者58例, 治愈14例, 显效4例, 有效23例, 无效17例, 愈显率31.0%, 有效率70.7%, 试验组和对照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 P=0.004 (P<0.05) , 显示2组对急性支气管炎疗效有显著差异, 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试验组患者77例, 治愈8例, 显效22例, 有效35例, 无效12例, 愈显率39.0%, 有效率84.4%, 对照组患者26例, 治愈2例, 显效4例, 有效8例, 无效12例, 愈显率23.1%, 有效率53.8%。试验组和对照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 P=0.012 (P<0.05) , 显示2组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有显著差异, 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6.3 不良反应观察
试验组和对照组共264例患者在服药期间均未见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发生。从本次试验结果分析, 本品具有安全性高, 毒副作用小的优点, 临床使用有较高的安全性。试验组和对照组共264例患者在服药期间均未见不良事件发生。
6.4 安全性结论
(1) 264例患者用药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
(2) 与安全性有关的生命体征、体格检查, 治疗前后均正常。
(3) 安全性评价为一级。
7 结语
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篇6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的198例患者, 年龄19岁~49岁, 平均年龄30岁。纳入标准:在过去6个月中有超过3个月出现反复盆区疼痛或不适, 并排除其他具有类似症状的疾病, 如尿道炎、附睾炎、精索静脉曲张。诊断方法包括病史、症状、体征, 和3次尿常规及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及常规检查[6]。
1.2 方法
将198例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 每组99人。A组予以克拉霉素口服, 0.5 g/d, 餐中服用, 连服4周;B组予以克拉霉素口服同A组, 同时联合独一味胶囊, 0.3 g/粒, 3粒/次, 3次/d, 持续4周。1个月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 (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 CPSI) 及实验室检查评估疗效[2]。疗效评定标准: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慢性前列腺炎一部分和细菌感染相关, 约占5%, 另有一部分为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临床上以抗感染治疗为主[6]。而独一味已经被证实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以及活血化瘀止血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兼具一定的抑制细菌生长作用[5]。本组结果显示克拉霉素联合独一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疗效有统计学差异, 可能与独一味改善局部组织血流提高局部药物浓度有一定关系;独一味联合克拉霉素在改善实验室检查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 可能与其抑菌效果以及抑制炎症作用有关[5], 但是不及其改善症状的有效率明显, 可能与慢性前列腺炎具有多因素病因有密切关系[7]。
克拉霉素联合独一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相比于单独使用克拉霉素效果更为明显, 但是独一味的有效成分及其分子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加以阐明;尽管有研究认为独一味具有镇痛效果[8], 但并未在本研究中得到数据支持, 或许需要更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 而且彻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依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Wenninger K, Heiman JR, Rothman I, et al.Sickness impact of chronic nonbacterial prostatitis and its correlates[J].J Urol, 1996, 155 (3) :965-968.
[2]Wagenlehner FM, van Till JW, Magri V, et al.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 Index (NIH-CPSI) symptom evaluation in multinational cohort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J].Eur Urol, 2013, 63 (5) :953-959.
[3]Litwin MS, McNaughton-Collins M, Fowler F J, et al.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 index: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new outcome measure.Chronic Prostatitis Collaborative Research Network[J].J Urol, 1999, 162 (2) :369-375.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 (第7卷)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587.
[5]梁重栋.藏药独一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J].兰州医学院学报, 1987, 40 (2) :47.
[6]叶章群, 曾晓勇.慢性前列腺炎诊疗进展[J].中华男科学杂志, 2003, 9 (7) :483-488.
[7]张宇坚, 王晶钉, 黄翼然, 等.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男科学杂志, 2004, 18 (3) :53-56.
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以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drug- eluting stent,sirolimus- eluting stent,paclitaxel- eluting stent,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为检索词,检索从2000年至2012年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有关在治疗ULMCA上的两种方法对比的随机临床研究。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 比较DES和CABG在ULMCA治疗效果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无论是否采用盲法;(2) 至少有一个相关临床终点,包括死亡、心肌梗死、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死亡、心肌梗死或者脑血管事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erebral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CE)和再次血运重建;(3) 随访时间至少1年。排除非随机及观察性临床研究。
1.3 纳入资料的质量评价
由两位研究者(王、张)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按照设计好的表格提取资料。如遇分歧,通过讨论或者根据第三位研究者的意见解决。根据Cochrane手册中推荐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条目包括试验内部真实性的关键指标:随机方法是否正确,分配隐藏是否正确,是否实施盲法,是否报告失访和退出,基线是否可比[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RevMan 5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定量综合。首先采用Q检验(P<0.10)或I2来进行异质性检验。当I2值>50%时认为存在明显异质性[4]。当结果不存在异质性时,以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存在异质性时,寻找产生异质性的原因,若未找到产生异质性的原因,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对度量单位相同的连续变量采用加权均数差值(WMD)及其95% CI,计数资料选取OR及其95% CI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的特点
按照检索策略检索得到文献496篇,通过阅读标题及摘要,排除461篇,得到相关文献35篇,其中随机对照临床研究4篇[5,6,7,8],共1 611人,其中DES 809人,CABG 802人。所有4篇文献中随访均超过1年,1篇随访2年[5],均提供了至少一个临床终点。纳入文献的主要特征见表1。合并文献中患者的有关基线资料并进行χ2检验,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2。
注:BMI为体质指数;EF为射血分数
2.2 统计分析结果
死亡率分析:异质性分析显示各组间异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4篇 文献结果显示:DES组和CABG组1年随访死亡率分别为3.0%和4.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0.73,95% CI 0.43- 1.26,P=0.26)。见图1 A。
心肌梗死率分析:异质性分析显示各组间异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3篇结果显示:DES组和CABG组1年随访心肌梗死发生率分别为2.9%和2.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1.09,95% CI 0.59- 2.01,P=0.79)。见图1 B。
脑血管事件率分析:异质性分析显示各组间异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3篇结果显示:DES组和CABG组1年随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3%和1.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0.18,95% CI 0.05- 0.70,P=0.01),DES组显著低于CABG组。见图1 C。
再次血运重建率分析:异质性分析显示各组间异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4篇文献结果显示:DES组和CABG组1年 随访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分别为11.0%和5.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2.21,95% CI 1.51- 3.22,P<0.000 1),即DES组高于CABG组,为其2.21倍。见图1 D。
MACCE发生率分析:异质性分析显示各组间异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4篇文献结果显示:DES组和CABG组1年随访MACCE发生率分别为13.2%和12.8%,两组差异意义无统计学意义(OR 1.04,95% CI 0.77- 1.39,P=0.81)。见图1 E。
2.3 敏感性分析
将每一篇纳入文献逐一剔除后重新分析计算,死亡、心肌梗死、脑血管事件、再次血运重建及MACCE的OR值分别是0.24- 0.97、1.01- 1.34、0.11- 0.50、1.85- 3.89、0.77- 1.46,未发生明显有意义的改变,表明Meta分析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3 讨论
本次Meta分析评价了4篇DES和CABG在治疗ULMCA上1年疗效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ES在死亡率、心肌梗死率、MACCE发生率上与CABG相当,但是DES组脑血管事件风险显著降低,而再次血运重建率显著增高。
SYNTAX试验[9]在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会议上公布,它是首个大规模比较第一代DES和CABG在左主干及多支血管病变疗效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于目前血运重建策略具有指导意义。1年随访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ULMCA上,DES和CABG相比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BG组脑卒中发生率明显增高,PES再次血运重建率明显增高[7]。PRECOMBAT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表明[5],DES与CABG相比,2年的MACCE和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DES组再次血运重建率明显增高。许多观察性研究[10,11,12]均表明,DES在治疗ULMCA安全性上与CABG相当,但是再次血运重建率高。近来,有人对DES和CABG在治疗ULMCA上的观察性研究进行了的荟萃分析,结果同样显示不管短期和长期,DES和CABG的死亡率和MACCE均无明显差异,但DES再次血运重建率显著增高[13]。
目前,包括美国、欧洲、中国的指南均把CABG作为ULMCA血运重建的标准策略,但同时也扩大了PCI在ULMCA治疗上的适应证。2009年,美国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在综合多个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后公布了有关ULMCA介入治疗的指南,该指南将ULMCA介入治疗的适应证等级由Ⅲ类(2005年)提高到Ⅱb类[1]。2010年,ESC/EACTS指南将左主干孤立病变或伴单支血管病变的PCI从Ⅱb(C类证据)提升为Ⅱa类(B类证据)[2]。一方面由于由于指南的更新推荐,另一方面CABG本身带来的创伤较大,同时研究表明DES与BMS相比能显著降低再次血运重建及死亡率[14,15],所以目前DES在治疗ULMCA上应用的越来越多。
A.死亡;B.心肌梗死;C.脑血管事件;D.再次血运重建;E.MACCEA.Death;B.MI;C.CVA;D.Repeat revascularization;E.MACCE
CABG对于ULMCA和多支血管病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同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而且,近年来多项长期观察性研究表明[12,16,17],尽管CABG组患者的风险较高,但5年的死亡率、心肌梗死、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与DES组相当。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纳入的4个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人数较少,统计学的力度不够,同时可能存在发表偏倚;随访时间较短,缺乏长期临床疗效资料;再者随机临床试验所进行的医疗机构技术水平可能不等。以上均可造成研究出现偏倚,因此需要更大规模的、长期的随机对照试验来指导临床。
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篇8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住院患者,入组标准: 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双相Ⅰ型障碍最近为躁狂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 阳性与阴性量表兴奋因子(PANSS-EC) 评分≥15 分; 年龄20~50岁,性别不限;法定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字。 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器质性(心脑血管)疾患及其他精神障碍患者;酒精或药物滥用者。共有70例入组,按照1∶1随机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案,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齐拉西酮组与氟哌啶醇组。齐拉西酮组35例,完成32例,其中男15例,女17例,平均年龄(36±14)岁,平均病程(20.7±11.4)d,PANSS 兴奋因子评分(26.49±4.95)分。氟哌啶醇组35例,完成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34±11) 岁,平均病程(20.9±9.8)d,PANSS兴奋因子评分(25.27±4.63)分。两组间上述各项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
1.2 方法
服用齐拉西酮的患者入组后给予20~40mg齐拉西酮,逐步增加药物至有效剂量,每日最高不超过160mg[6]。服用氟哌啶醇的患者入组后给予6~12mg氟哌啶醇,逐步增加至有效剂量,每日最高不超过30mg ,总疗程为1周。患者伴有严重失眠时,可小剂量服用短效催眠药物,若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可使用苯海索。试验期间不得合并其他抗精神病药物。
1.3 评定工具
由2名资深精神科医师进行PANSS兴奋因子和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分,评定者间一致性t值≥0.80。
1.4 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使用PANSS量表中兴奋因子分值的减分率进行疗效评定。兴奋因子的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著进步,≥25%为进步,≤25%为无效。在入组前、治疗后24h、48h、72h和1周这5个时点进行评定。同时在这5个时点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使用副反应量表(TESS)、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SAS)进行评估。于入组前及治疗1周时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1.1 两组PANSS-EC评分比较:见表1、2。由表1可见,两组PANSS-EC总分在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时点两组间减分率无统计学差异,由表2可知治疗第24小时即有效,PANSS-EC总分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减少。
注:两组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注:*P<0.05,#P<0.01。
2.1.2 两组各时点按PANSS兴奋因子减分率评定的疗效比较,齐拉西酮组1周时痊愈9例,显好14例,好转4例,无效5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7.5%。氟哌啶醇组分别为8例、12例、6例、6例、84.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0.98)。
2.2 两组安全性比较
齐拉西酮组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锥体外系反应3例,嗜睡4例,恶心1例,头昏2例,心电图异常1例,肝功能异常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6% ,氟哌啶醇组不良反应主要为锥体外系反应11例,嗜睡4例,头昏1例,为50%,由于两组数值不符合卡方检验的要求,所以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计算,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确切概率为0.75)。
3讨论
单独使用心境稳定剂治疗躁狂发作,起效缓慢,常常需要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来迅速控制患者的兴奋、激越症状。临床上常常使用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氟哌啶醇,其起效快速、疗效较好,但这种药物也具有明显的缺陷:不良反应比较严重(如:锥体外系反应、恶性症状群),加快躁狂抑郁循环的频率等。新型抗精神病药物齐拉西酮是5-羟色胺2A(5-HT2A)和多巴胺D2受体的强拮抗剂,对情感与认知障碍有明确的治疗疗效,同时锥体外系副反应(EPS)的发生率较低,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7,8]。此外, 齐拉西酮对肾上腺素(α1) 受体、组胺(H1) 受体只有中度亲和性, 对胆碱能M1受体仅有轻度亲和性, 提示齐拉西酮较少引起肥胖和体重增加, 偶尔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嗜睡, 并较少引起中枢和外周抗胆碱能副作用[1]。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第24小时末即有明显疗效,随治疗时间的延长,效果更加明显。齐拉西酮组的有效率为87.5%,氟哌啶醇组为84.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齐拉西酮对躁狂与氟哌啶醇疗效相当。同时氟哌啶醇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齐拉西酮组, 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齐拉西酮的安全性更好。总之,齐拉西酮治疗躁狂发作起效快,不良反应较少,值得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目的:评价齐拉西酮治疗躁狂发作激越行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数字随机分组对照的方法,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双相Ⅰ型躁狂发作患者70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35例与氟哌啶醇组35例,齐拉西酮每日总量不超过160mg,氟哌啶醇每日总量不超过30mg。于治疗前、治疗后24h、48h、72h及1周末采用PANSS的兴奋因子量表评定疗效,用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安全性。结果:两组药物对患者的兴奋激越症状均能快速起效,各时点两组间减分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种药物疗效相当。氟哌啶醇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比例显著高于齐拉西酮组(P<0.05),其余各项无显著差异。结论:齐拉西酮与氟哌啶醇治疗躁狂发作患者的激越症状均有明显疗效,但是齐拉西酮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齐拉西酮,氟哌啶醇,躁狂发作
参考文献
[1]马永春,金卫东.齐拉西酮治疗双相心境障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9,36(3):181-183.
[2]Keck PE Jr,Versiani M,Potkin S,et al.Ziprasidone in thetreatment of acute bipolar mania:a three-week,placebo-con-trolled,double-blind,randomized trial(J).Am J Psychiatry,2003,160(4):741-748.
[3]Potkin SG,Keck PE Jr,et al.Ziprasidone in acute bipolar mani-a:a 21-day 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repli-cation trial(J).J Clin Psychopharmacol,2005,25(4):301.
[4]Warrington L,Lombardo I,Loebel A,et al.Ziprasidone for thetreatment of acute manic or mixed episodes associated with bi-polar disorder(J).CNS Drugs,2007,21(10):835-849.
[5]Vieta E,Ramey T,Keller D,et al.Ziprasidone in the treatmentof acute mania:a 12-week,placebo-controlled,haloperidol-ref-erenced study(J).J Psychopharmacol,2010,24:547-558.
[6]Caas F,Correll CU,et al.Practical guidance for prescribing zi-prasidone in acute manic or mixed episodes of bipolar I disorder(J).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11,12(14):2245-2263.
[7]Versiani M.Ziprasidone in bipolar disorder(J).Expert OpinPharmacother,2006,7(9):1221-1228.
【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推荐阅读:
随机对照研究09-08
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05-30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05-24
平行研究06-17
随机共振信号恢复研究09-02
线线平行垂直,线面平行垂直,面面平行垂直判定与性质05-14
随机分析10-14
随机控制10-18
随机信号05-12
随机载荷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