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行为(精选11篇)
日常行为 篇1
一、研究背景
互联网正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形态。根据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其中学生是中国网民最大的群体,占比25.1%。对于拥有活跃思想、追赶潮流、关注新鲜事物的当代大学生而言,电脑和手机是他们必不可缺的生活要素,上网和在线是他们惯性使然的生活状态。由此一个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是:互联网在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到底扮演了何种角色、起到了何种作用? 显而易见的状况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的上网地点从网吧、宿舍转移到了教室;上网终端由电脑变为“手机 + 电脑”;上网的时间几乎是时时刻刻;而上网的目的通常是娱乐休闲。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将伴随他们成长并呈现为一代人的时代特色。自2012年开始,“90后”大学毕业生开始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他们与70后、80后群体一道构成中国网民的主体———他们特别依赖新兴媒介,生活方式与互联网密切相联,“无时无处不在线”成为他们的基本需求和典型特点。所以大学生的互联网生存状态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因此本研究聚焦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通过呈现其互联网的使用状态,为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议与意见。
二、数据分析
(一)样本
本研究的问卷是分两次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园内发放,发放时间为2013年10月和2014年4月,共发放问卷225份,回收有效问卷203份,回收率为90%。203份有效问卷中,男生119人,女生84人,其年龄、年级、专业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根据表1,可以发现本次调查的学生群体,多数是来自华东地区、专业为工科的在校本科生,其中59%为男生,41%为女生。
(二)大学生上网行为现状分析
1.接触媒体类型
目前媒体通常被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新媒体的概念尚未有定论。就狭义的理解而言,传统媒体一般是指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是指电脑和手机,分别对应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按照覆盖人数的高低顺序排列,发现大学生日常接触的媒体,依次是互联网 (电脑)、移动互联网(手机)、电视、报刊、广播。使用新媒体的大学生人数远远超过接触传统媒体的学生人数;报刊与广播几乎淡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报刊,只有7%的被调查者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
根据表2可以发现电脑与手机是大学生的两大上网终端。虽然目前移动互联网在迅速普及,在大学生群体中电脑仍是使用互联网的第一终端。表3的数据显示,主要原因是部分(21%) 大学生使用的是非3G手机,而与此同时却有30%的大学生拥有不止一个电脑终端———平板电脑作为新潮的高科技产品,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通常移动互联网网民应该包括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终端设备,通过GPRS、3G、Wifi等无线网络访问过互联网 / 移动互联网的用户。[1]可见在做网民行为调查研究时,除了聚焦使用手机终端访问互联网的网民外,也不能忽视使用PAD之类的平板便携电脑上网的网民。
2.大学生使用电脑上网的基本情况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使用电脑的情况,本次调查对使用电脑上网的目的、每天使用电脑上网的时长、每天使用电脑用来学习的时长这三项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如表4所示,大学生使用电脑上网主要是听歌和看视频(51%)、玩游戏(41%),其次是学习和完成作业(30%)。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每天使用电脑上网的时间在4小时左右,与之相对的是, 有一半学生每天使用电脑上网进行学习和完成作业的时间是1小时以内———可见大学生打开电脑后,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休闲娱乐,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有10%的大学生每天使用电脑上网的时间超过8小时,这种沉溺于网络世界的状态,与以学业为重的校园生活是相悖的。
3.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基本情况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上网是未来网络应用的主要增长点。本次调查,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目的、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上课使用手机的时长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如表5所示,除了手机的通话功能,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时主要是看资讯和使用即时通讯软件聊天,其次玩游戏和看小说是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时的惯常行为。与使用电脑上网的情况一致,有一半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在4小时左右。由于手机的便携性和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目前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的情况极为普遍。根据本次调查的数据, 有80%的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在10-20分钟。这对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产生了颠覆性的作用。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课堂教学目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4.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分析
根据前文表4与表5的数据可以发现,50%的大学生通过电脑和手机,每天有8小时是在网络世界中活动。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他们在网络世界中干什么?本次调查对大学生最常使用的十大网站、十大软件进行了统计。如表6所示,百度、QQ、微信是大学生最常用的互联网工具,其次是淘宝、新浪微博和优酷。可以判断,大学生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或社交媒体进行聊天与交流、看网络视频、搜索资讯、购物是日常上网的主要行为。值得注意的是,QQ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相当高,使用量排名第一,这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2]
(三)大学生网络视频使用行为分析
如前文所示,看视频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行为。伴随着传播科技硬件技术、网络环境、线下节目的发展,网络视频行业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网络视频应用的增长空间特别大。大学生作为网络视频的忠实用户, 其消费特点非常明显。目前大学生最喜欢的视频内容、视频类型和视频网站如表7所示。优酷和爱奇艺是大学生最常使用的视频网站,其次是搜狐视频;大学生最喜欢的视频内容依次是影视剧、娱乐节目和动漫,其中有70%的学生喜欢通过网络视频来看影视剧。美剧是大学生最喜欢的影视剧,韩剧位居第二。值得一提的是,喜欢美剧的学生在人数上远远超过喜欢韩剧的学生。喜欢看大陆内地视频节目的学生只有5%,而喜欢美剧的学生比例高达37%。通过随机的非结构性访谈,发现喜欢大陆内地视频节目的学生,在节目类型上一致推崇的是近几年各个视频网站推出的自制剧。这些自制剧往往轻松幽默、简短且紧跟网络文化的热点,如《万万没想到》、《屌丝男士》。也有学生指出这些节目格调不高,时有低俗倾向。可见本土的视频节目内容,如何在故事情节上有创意并吸引受众,还是任重道远。
(四)大学生网络新闻接触行为分析
在各类网络应用中,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仅次于即时通讯工具,高达80%。新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窗口,大学生的新闻接触行为,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均有重大影响。为此本次问卷专门针对大学生网络新闻的接触途径和接触类型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如表8所示,有近一半(46%) 的学生通过腾讯来接触新闻,其次是新浪。这也是由于QQ使用率在大学生群体中极为普遍而造成的,打开QQ已然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并形成一种上网习惯。所以腾讯新闻网站和QQ迷你首页,成为当代大学生了解新闻的首要途径。传统主流新闻媒体,在此次调查中鲜有大学生提及。传统主流媒体,如何在互联网世界中具有吸引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于新闻的类型,30%的大学生通常是关注娱乐新闻; 关注社会民生新闻和体育新闻的比例分别是24%和26%; 关注时事政治和国际大事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分别只有14% 和12%。可见大学生在接收资讯时,消遣心理颇重。有研究者指出:大学生的媒介使用与“政治冷漠”或“政治疏离”的关系呈显著相关。[3]就本次调查而言,深度依赖互联网的大学生, 其新闻接触行为呈现出政治冷漠状态。
(五)男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的问题
本次调查结果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男大学生网络游戏沉溺问题。在选择“玩游戏”作为使用电脑目的的人中, 男生占到90%,女生只占10%。关于最常使用的手机上网软件,填写“游戏”的人中男生占69%,女生占31%。在“请填写最喜欢的网游”一题中,除了喜欢QQ游戏的女生人数略多于男生,其余网游都是男生人数达到女生人数的5倍或6倍 (见表9),喜欢英雄联盟的男女生比例高达64:1,另外喜欢Dota的学生均为男生。
另一项数据“每天玩游戏的时间”更能揭示男大学生网络游戏沉溺现象,如表10所示,男生上网玩游戏的时间远远超过女生;近90%的女生每天玩游戏不超过两小时;而65% 的男生每天有2-4小时在玩游戏。可以判断,网络游戏对男大学生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女生。如果说大多数女生玩网络游戏通常是为了消遣,那么相比而言就有太多男生玩网络游戏处于成瘾甚至无法自拔的状态。
三、讨论与建议
据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目前大学生的日常上网行为呈现以下值得关注的特点与问题:
第一,大学生使用电脑互联网倾向于“信息获取”和“网络娱乐”,使用手机移动互联网倾向于“交流沟通”和“信息获取”。[4]这种特点的产生,应该与电脑和手机本身作为上网终端,二者的性能不同有很大关联。尽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已经能够实现许多以前需要在电脑上达成的功能, 但手机始终是信息交流和社交联络的工具,电脑仍是使用互联网的第一终端。
第二,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已经形成习惯并呈现集中性。当代大学生每天在网络世界中,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或社交媒体进行聊天与交流、看网络视频、搜索资讯、购物、玩游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如图1),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各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由高到低前十排序依次是: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音乐、个人空间、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网络支付、网络文学。与此次调查相比,网络新闻是一个被当代大学生忽视的应用。
图一 2013 年 12 月至 2014 年 6 月中国网民各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
第三,网络成瘾现象广泛存在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中,男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的现象尤其严重。从上网时间的总量上看,大学生上网的时间已经挤压到学习的时间,上课时间用手机上网进行休闲娱乐现象普遍,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威胁高校课堂教学效果的首要行为。从玩网络游戏的情况看,男大学生在校期间如何避免沉溺于网游,是一个重大问题。
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互联网越来越像空气、水、阳光一样成为人们生存的必需品。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在校园中养成的上网习惯一方面会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带来影响。为此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具有重大意义。针对大学生日常上网的行为特征,要提高大学生运用互联网的能力与素养,本文认为以下三点是当务之急需要落实的举措。
第一,加快推行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将在线教育如MOOC、翻转课堂模式运用到高校课堂教学之中。移动互联网在快速普及,其固有的开放性与便捷性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会越来越常态化。与其用各种“防”或“禁”的制止方法来遏止学生的课堂上网行为,不如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整合教学资源,结合在线教育,完善课堂教学方法, 让学生主动的把注意力从手机屏和电脑屏那里移到课堂中来。
第二,注重男大学生网络使用自控能力的养成。培养男大学生的意志力,引导他们远离网络游戏是高校特别重要的一项习惯养成教育任务。男大学生长时间的触网及沉溺于网络游戏的比例高居不下,这一现象的严重性需要各方的关注。有研究者指出:从网络心理情绪、社会信任和网络表达考量,互联网给男生带来的正能量和负能量都超过女生,网络对男性的影响更为深刻。男生网络失范行为明显高于女生。[5]
第三,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通过通识课、公选课、新生导论课等课程设置,来强化大学生有效利用互联网来充实校园生活的自觉能动性。全面了解新媒体、正确理解网络信息、有效运用互联网,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优秀的大学生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好网民。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应该成为当代大学教育与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最后,本研究存在着许多局限性。不足主要存在于研究方法方面:首先,研究者无法做到对变量的完全控制,即无法保证每个调查对象都实事求是地完成问卷;其二,由于样本局限在研究者所在的工科高校中,没有考虑到其他类型的高校中大学生的情况,因而对样本做出的推论和分析,代表性有待提高。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扩大样本量,并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大学生上网行为的特征。
注释
1[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8月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
2[2]刘青,张璇.“90后”大学生日常通讯媒介使用现状与几点思考——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3(13):146-147.
3[3]李春成,张少臣.大学生的政府信任度及其结构模型初探——基于上海市五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6).
4[4]申琦,廖圣清,秦绍德.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形态研究——基于手机、电脑终端的比较[J].新闻记者,2013(6).
5[5]周兴生.大学生网络使用的性别差异分析[J].青年探索,2014(1).
日常行为 篇2
1、严格遵守一切国家、论坛等相关的规定,提交的文章、图片或录像中不得出现暴力、色情、政治等内容,不得发表诋毁、造谣等性质的言论。不得使用不雅的文字,严禁人身攻击行为。
2、保持立场中立公正,报道的事件及所有内容必须真实客观,采访和文章发表前,必须经过当事人同意。对自己的文章、图片和录像内容负责。
3、用于应聘记者和日常发表的内容必须为原创和首发的作品,不得抄袭、剽窃他人作品,严禁一稿多投。
4、记者在游戏中的行为属于个人行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向玩家索取游戏帐 号等相关信息,不得向玩家索取游戏中的虚拟物品。
5、不得宣传 夕卜挂和病毒程序,不得宣传任何未经官方证实的非安全网站,需时刻注意维持官方记者及自身的形象。
6、不得泄露记者站的任何内部资讯,包括未发表的.文章、图片和录像、记者和工作人员的个人资料等。
7、记者帐 号在论坛内具有特殊权限和特殊称谓,属于专用帐号,原则上不得以记者帐 号在官方论坛发表非记者稿件的文章,在任何场合(游戏内、官方论坛等),都不得使用梦幻西游记者身份做出或发表不适当的行为和言论。
8、按时交稿。因故短期内不能继续承担记者工作的必须提前3天请假,原则上请假不得超过1个月,请假期间工资奖励等也将停止。
9、发现游戏BUG或者严重突发事件时应及时上报记者站联络人。
二、违反以下规定者,将直接取消记者身份:
1、有剽窃、造假、人身攻击及其他违法行为者;
2、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向玩家索取游戏帐 号等相关信息,或者向玩家索取游戏中的虚拟物品者;
3、宣传或使用夕卜挂、Si服或相关辅助软件者,宣传任何未经官方证实的非安全网站者;
4、在除梦幻西游官方论坛以外的任何其它游戏网站或论坛担任职务者;
5、出借自己记者帐号者;
6、使用记者帐号在官方论坛大量灌水者;
7、使用记者帐号参与以下问题讨论者:
1)玩家个人恩怨帖;
2)偏激的意见争执帖;
3)其他不合适讨论的敏感话题。
记者一旦违反以上守则,将按个人行为恶劣程度和造成影响的严重程度给予惩罚(警告、扣除工资)或直接取消记者资格的处理。
三、奖励
1.及时上报游戏中的BUG或突发事件。
2.热心服务玩家,为游戏和论坛做出积极贡献。
日常行为中的生产力 篇3
据说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的新馆建成后,老馆的书就都要搬到新馆去。经测算,整体搬迁预算是350万英镑。一个馆员说他有一个解决方案,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搬迁,只需要150万英镑。馆员说,但我有一个条件,如果把150万全花净了,那权当我是为图书馆做贡献了,如有剩余,则全部归我。按照这位馆员的策划,图书馆在报纸上刊出广告:“自即日起,大英图书馆免费、无限量向市民借阅图书,条件是从老馆借出,但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还到新馆去。”广告打出后,读者借阅踊跃,在规定时间内,旧馆内90%以上的图书就移到了新馆,剩下的图书雇用搬家公司,只用了不到10万英镑。可见这个馆员深谙日常行为中也有生产力要素的道理。
在开发新能源方面,人体本身的动作被列入日程和计划。其中,人类的脚步有望成为最新的无污染能源。英国工程师就设计出一种地下发电器,能够利用人潮脚步发电。这项新的脚步发电技术能够利用脚步对地板的压力推动地板下液体的流动,继而带动迷你涡轮旋转,产生电能并贮存在电池中。研究人员已经在伦敦中部的维多利亚地铁站试验这一技术。结果证实,每小时3.4万人的客流量能够提供6500个灯泡的电能。这种利用脚步发电的装置将首先应用于英国朴茨茅斯的三角帆塔上。三角帆塔是一座高170米的观景塔,利用脚步发电的迷你发电机将安装在供游客使用的每一级楼梯下方。这一发明将很快用于各大超市和地铁站。
当然,试图挖掘日常行为中蕴含的生产力,也有不靠谱的谬想。前几年,一位德裔英国“科学家”汉斯·皮特·尼斯瓦德教授为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出了一个“良策”:在格林尼治时间2006年7月20日11点39分13秒(北京时间7月20日18点39分13秒),半个地球的6亿人一起跳,跳一下,就可改变地球的轨道,让地球离太阳远一点。如此一来,全球变暖即可一劳永逸地解决。为此,他还特地设立了名叫“世界跳跃日”的网站,据说当时已有五亿九千八百多万人报名参加这一活动。而后这被证明是一种不着边际的奇思妙想,奇则奇矣,但太离谱。据物理学家解释,这是因为地球本身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是地球这个系统的一部分。既然处于同一个系统,系统内部的任何质量变化,都不能改变该系统整体的运动状态。这正如一个人无论有多么大的力气,也不可能抓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一样,因为它们都在同一个系统之内。
(摘自《今晚报》)
浅议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 篇4
由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许多班出现了这样的情形:听话的学生少,不听话的学生多;积极的学生少,懒散的学生多;好学的学生少,不学不问的学生多;遵守纪律的学生少,违纪的学生多。久而久之,班级形成了不好的风气,一定程度地影响到原来好学、积极的学生。
是不是素质差的学生就真的管不好呢?他们是不是完全不服管呢?我想不是的。在几次带队到广东实训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学校表现不好与表现好的学生,在去到工厂后,表现几乎相同。都是同样按时上下班,同样认真工作,同样遵守工厂的规章制度。即使有差别,也不明显,与其在学校的表现可以说是云泥之别。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出现了这样的差别呢?
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违纪后处理力度及处理方式不同。
力度不同,是违纪发生数量的主要体现。处理得轻了,不关痛痒,学生下次可能还会继续违纪,从而导致违纪现象屡禁不止,并且违纪情况将会越来越严重。“乱世用重典”,在现在这种管理混乱的情况下,加大处罚力度是减少违纪现象、氛围校园风气的重要手段。在工厂,禁止吸烟、打架是最普遍的规定,一经发现,立刻辞退,无任何情面可讲,更不用说小偷小摸等行为了。此外,旷工达到三天的,不管是何原因,一律作为自动辞职处理。规定就是规定,严格执行,不留情面。相比之下,赏析的处罚力度就要小很多,甚至接近于无处罚的程度。本着学校育人为主的精神,可给学生两三次改正的机会,但对于常犯、累犯的学生,就不应该从轻处罚了,而应该从重处罚,该留级的留级,该留校查看的留校查看,如有再犯,就应该开除或劝退。至于旷课的情况,有些学生一星期就旷了百多节课,却只有通报批评这个处罚,这就造成了旷课现象日益增多的局面,屡禁不止。只有加强处罚力度,才能杀鸡儆猴,才能减少违纪发生的数量。
反,如果父母总是试图掩饰自己的过失,满嘴都是借口就只会令孩子觉得父母虚伪,以后孩子遇到问题也会极力回避,不敢面对。
多问问孩子的感受,让他多倾诉,自己多倾听,和他一起冷静地分析有几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则往往能引导孩子理性地处理事情,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融洽亲子关系。
总之,给孩子制定一个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危险的事,然后放手让孩子去决定自己的人生,他们的叛逆行为自然会消失大半,也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而且在度过青春
至于方式不同,则是在于处罚的着眼点不同。处罚,是为了纠正行为不当之处,使受罚者知道违反了规定,做错了,该改正。但如何才能让人遵守规定,服从管理?这就要从处罚方式上想办法了。最常用的就是经济处罚。国家的法律法规大部份都采用这种方法。只要违反了法律法规,则通常都附带着视情形不同而金额不同的经济处罚。工厂也是这样,打架,直接失去工作;迟到,旷工的,扣除相应部份工资,累计达到一定次数的,加重处罚,并取消职效奖、年终奖等。用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的项目作处罚,才能让人记忆深刻,不敢再违反规定。对学生而言,能触动其自身利益的莫过于助学金了。对违反纪律、旷操旷课的学生,可用延缓发入助学金来进行处罚,延缓一个星期不行,就延缓半个月,一个月,一个学期。对于严重违纪的学生,则可延缓一年甚至是到毕业时再发放。相信这样能令大部份学生大大减少旷课的次数。
另一种处罚方式,则是“面子”处罚。曾有过这样一个报导:某地公布了部份欠债不还的高收入人氏的名单,目的在于对这些人施加压力,借用舆论的力量,使其感觉面子受损,不好意思再欠债不还。结果,被公布的人在一星期之内清还债务。另外,大部分未被公布的也在短时间内清还了债务。这就是利用“面子”,对公众公布,扩大影响,使其受谴责、知羞耻,从而改正行为不当之处。也可采用类似的方法。很多工厂在检查宿舍卫生时,对干净整洁的,以及脏乱差的宿舍或个人,都进行拍照,然后打印出来贴在公告栏,在相片旁注明宿舍及个人的床位、名字等。学校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处罚。对旷课较多的,或违纪严重的学生,应在确定其到场的情况下于全校集会上公布处罚决定,再张贴公告。而我校仅仅是张贴个公告了事,这样当事人甚至都不知道其被处罚了,也就达不到批评教育的目的了。还可以借用工厂的做法,在公告旁贴上被处罚者的头像,注明班别姓名,以儆效尤。
学校是个教书育人的地方,我们应该努力给所有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能因为小部分违纪而影响了学校的风气。所以在违纪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就应加大力度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进行处罚,只有学校作为老师管理的后盾,才能加强学校、老师的威信,才能使学生有信服。否则,在对学生违纪行为进行处罚时束手束脚,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处罚,无法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导致无法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要学生服从管理,需要老师树立威信,而老师的威信,则是靠学校的日常管理积累而来。只要学校的管理进入了正轨,就可以慢慢减轻处罚力度,转换处罚方式,这样,就能创造一个风气良好的校园环境。
期,独立生活之后,他就会逐渐意识到父母对自己付出得实在很多,会更尊重父母的意见。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2]孙云晓.好孩子,好习惯[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3]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日常行为 篇5
但是,现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有许多学校,特别是许多农村中小学校只注重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对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要么根本不开展活动,要么浮躁肤浅、流于形式。而在市场经济的诱导下,社会风气日渐浮华,爱国主义教育也仅仅成了一种摆设,致使许多学生对影视明星相当熟悉,但对屈原、岳飞等爱国英雄却知之甚少;从他们口里不断飞出的是一首首的流行歌曲,但他们却根本不会唱爱国歌曲……所以,从日常行为入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在今天尤为必要。
一、尊重国旗、国徽,唱好国歌,用庄严的仪式传承爱国传统
要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白国旗、国徽、国歌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国旗、国徽、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代表着国家与民族的尊严。在当今社会,如果一个人连国旗、国徽都不尊重,连国歌都不会唱,那他就根本没有资格谈什么爱国了。为此,我们应该做到:
1.坚持开展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用规范的升旗仪式来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
2.唱好国歌,让爱国主义成为时代主旋律。
3.抓小节,重实效,让“国旗下讲话”真正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
“国旗下讲话”是升旗仪式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国旗下讲话”不必贪大求洋,要真正以“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为宗旨,从细微处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务求实效。
二、倡导养成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1.积极开展学科渗透,让课堂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
每一门学科都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来认真对待、精细谋划,并搞好学科渗透,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要创造性地借助教材,利用图片展示、音乐欣赏、实物观摩、情境再现和实地参观等教学手段,使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的内容真正达到有机的沟通,从而实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再现教材中的有关形象,给学生以真切感,达到“可意会,可想见”的效果,促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体验。
2.规范日常行为,以习惯的积淀培养爱国情感
坚持佩戴团徽、红领巾,这绝不仅仅是一种仪表上的要求,更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有效手段。坚持每日佩戴红领巾,会让学生时刻牢记自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时刻提醒他们用更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从而使爱国成为一种习惯。
3.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爱国主义的氛围中时刻得到熏陶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要积极利用板报、墙报、校刊、手抄报、校园广播等各种校园文化渠道,让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一种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爱国主义情感深入人心
1.坚持开展灵活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学生从历史的氛围中理解祖国的意义,真正让爱国情感发自内心
开展读书活动可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深厚的人文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能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读书活动,要真正让学生体味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灿烂辉煌,感受到炎黄子孙百年历史的屈辱与血泪,领略到新中国在世界格局中日益发展的重要地位,同时让学生真正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含义,并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2.坚持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日活动,让学生时刻不忘祖国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期待
在端午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十一”“五四”“一二·九”等纪念日,要组织学生开展看爱国影片、唱爱国歌曲、讲爱国故事等活动,以此回顾历史,缅怀革命先辈,使全体学生感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传统美德,加深他们对爱好和平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认识,让学生时刻不忘祖国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期待,从而树立理想,自强不息,早日成材。
3.坚持开展各种竞技活动,培养学生奋勇争先的竞争意识,使爱国情感得到积极的回应,使爱国主义教育成果得到有力的保证。
秋瑾曾有诗道:“浊酒难消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只有拥有渊博的知识、强健的体魄、机敏的头脑才能真正为祖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各种竞技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赋予竞技活动更为重大的意义。这样,学生才能在这些竞技活动中锤炼自己,才能让爱国情感内化为一种精神意识。
四、利用好身边的环境,让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得更有成效
1.地域环境是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多得的丰厚资源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到处都有着数不清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我们学校距离万里长城不到十公里,距离亚洲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秦皇岛也不过一百多公里,这些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应很好地加以谋划,利用各种方式、各种手段让学生从家乡的地域资源中得到爱国主义教育。
2.社会环境是爱国主义教育永不干涸的源头活水
从大的环境来说,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从小的环境来说,我们的家乡也有了不小的改观。我们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诸如“国家发展你我他”“我和奶奶比童年”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有更为清楚的认识,使他们的爱国情感得到升华。
3.历史机遇是爱国主义教育可遇而不可求的最富有生命力的素材
历史机遇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来说同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2008年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大喜大悲,而这些无疑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雪灾面前的温暖亲情,地震来临时的生死营救,奥运赛场内外的民族精神,神七飞天的雄伟气魄……这些无不给学生的心灵留下了强烈的震撼,而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更是彰显了我们人民共和国的无比优越。利用好这些财资,将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他们对爱国主义有更深的理解,真正让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自己的心中。
小班幼儿日常行为习惯教育研究 篇6
1.教师应运用幼儿范灵性的心理特点, 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指导
小班幼儿有范灵性, 认为什么事物都有生命, 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这一特点, 用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指导幼儿例如:孩子们在吃午饭的时候, 很多孩子们的身上都会掉很多的饭粒, 虽然屡次提醒, 但是效果都不佳,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借助情景通过对于小衣服遭遇的描述, 激发幼儿的同情心, 让幼儿找寻帮助小衣服的方法, 利用这个契机帮助幼儿树立规则, 并通过与幼儿的约定请幼儿遵守这个规则, 并在平时教师不断的帮助幼儿巩固相关的内容, 从而让这一现象有所改善。这样不难看出, 教师掌握这一特点, 并且通过合理语言指导, 从而使幼儿从心理上得到尊重和满足感。幼儿心理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心理的健康。例如:幼儿在承认的关爱下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 可是幼儿情绪安定和愉快, 也是帮助幼儿建立起与他人之间良好的基础。幼儿阶段是蜘蛛侠、自信等个性品质建立的重要时期, 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 帮助幼儿建立起足够的自信, 则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 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幼儿情绪的发展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不良的情绪状态有可能使人失去心理平衡, 或是造成生理机能的失调, 情绪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导致心理异常或障碍的一个十分总要的中介环节。促进幼儿情绪健康的发展, 能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创造条件, 也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习惯不是一律的, 有好有坏, 习惯养的好, 终身受其福, 习惯养的不好, 终身受其累, 因此, 教师要合理的运用幼儿的这一特点, 加上适当的教育策略, 激发幼儿内心的认同感, 同时愿意自觉付诸行动。
2.教师要用正确的语言行为, 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指导。
当老师看见一位幼儿因为穿不上鞋子时, 老师不要马上帮助于他, 而是教会他怎样才能穿好鞋子的方法。有两个老师是这样指导孩子的, “你要弯下腰, 把脚丫要向里穿, 提上鞋跟, 鞋子的带子粘到有毡子的地方, 这样就穿好了, 不难想象幼儿的反应是老师和妈妈不一样她不帮我。而另外的一名老师的却是这样做的, 她拿起小鞋子告诉幼儿:看小鞋子上有一个“小洞”, 让我们将小脚丫藏到洞里, 太好了小脚丫穿进去了, 再试一试用食指和拇指拉一拉小舌头, 你想不想试一试呢, 你觉得这样的方法, 孩子更容你真棒小鞋子穿好了。我们想一想哪一个更容易接受, 所以光靠指导没有策略是不行的, 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耐心, 语气要平和要说幼儿能够听懂的话, 当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 要给予幼儿的正确的指导。
3.好习惯是坚持出来的, 有计划、有层次
一个好习惯是21天养成的, 并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循序渐进, 有在日常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在培养孩子们洗手的环节上老师们都会有计划的组织幼儿进行, 首先孩子们会先学习洗手的方法, 其次在实地操作的过程中会教授幼儿在盥洗室的规则, 让幼儿了解整个过程。在幼儿的已经初步养成的时候, 教师往往会忽视孩子们在盥洗时候的安全问题, 时常会有孩子们在那里玩水, 打闹的事情发生。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树立盥洗规则意识, 并实施提醒, 让幼儿在心目当中牢记规则, 并且会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4.家园配合1+1大于2
家园共同体以促进孩子发展为共同目标, 由于孩子的家庭成员及与其相关的教养人员、幼儿园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的不断建构的群体, 双方都承担教育好孩子的责任, 有着共同的需求。共同体成员在幼儿园搭建的平台上, 通过互动增进情感、分享各自教育经验与智慧, 探讨教育上的困惑和解决方法, 经过分享、倾听、质疑、碰撞, 最终促进互动双方对某一问题多元、深度的认识, 并不断的丰富、发展自己的原有观念和认识, 向着理想化的教育进程迈进们, 而共同体成员也享受着建构的整个过程。幼儿的教育是双方面的, 也不是老师一方面的责任, 例如:在幼儿园每天起床后老师会指导幼儿穿衣服, 每一次孩子们都会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完成, 可是回到家里以后家长们都会代替包办, 家长们还会说因为孩子太慢了, 着急来不及了等原因。由此可以看出, 如果家园合作不能同步, 不利于幼儿习惯的养成。幼儿会惰性增加严重的还会遗忘, 为幼儿的习惯养成增加一定的难度, 这就是我们提出的为什么要家园同步。
日常行为 篇7
关键词:节日文化,自主学习,品德培养,行为习惯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句话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贯穿日常活动可用以下方法培养幼儿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以情感教育和行为模式体验为感化,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
1.由“知”生“情”,以“情”促“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能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自觉的行为和感受;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认识到,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依托,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出发,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生“情”,由“情”促“行”。
2.由“乱”生“论”,以“演”促“行”
幼儿一日活动会出现许多比较无序的场面,比如:玩滑梯时,你推我挤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提醒、说教,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无法解除根源。教师在发现问题后,可停下当前的活动组织幼儿讨论:这样玩滑梯有什么坏处?怎样做才会更好?怎样排队?生活中哪些时候、哪些地方需要排队?等等,讨论后请幼儿展示正确的排队方法,从而养成排队不推不挤的良好行为习惯。此外,我们在环境的创设中应注重隐性、暗示性的规则,如在厕所边上、洗手边上、喝水的地方贴上一定数量的小脚印,表示在此活动的人数,以此提醒幼儿在“满员”的情况下必须学会等待,通过环境的暗示改变了原来拥挤的现象,从而使幼儿更加从容有序地进行活动。
二、以节日文化和主题教育为依托,培养幼儿的品德习惯
1.借助于节日文化
一年四季中有许多尊敬长辈和劳动者的节日活动,我们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如教师节来临的时候,为了弘扬节日文化,增强幼儿对节日内涵的体验与理解,培养其尊师敬师的品质,我们举办了“亲子贺卡秀”活动,孩子们亲手向老师献上自制的贺卡。再如,“三八”妇女节,我们利用节日让孩子给妈妈、外婆、奶奶送祝福,为她们做一件开心的事。懂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对长辈多一份尊重和关心,体验到关心他人的快乐。
2.依托于主题教育
幼儿园的主题教育为幼儿品德教育提供了契机,如主题活动《我爱我的好妈妈》的开展对培养幼儿对母亲的感情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活动中唱《小乌鸦爱妈妈》、画《我的好妈妈》、说《我的妈妈真辛苦》、做《我是妈妈的好宝宝》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关注自己的妈妈,了解妈妈的辛苦和伟大。
三、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载体,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
1.乐于倾听的习惯
乐于倾听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品质,这是现行的教育形式中孩子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乐于倾听,关键在于“乐”,要让孩子愿意听,那么首先老师的语言要抑扬顿挫、富于魅力,再配上一些肢体语言帮助孩子理解,不枯燥,单调,孩子才会被吸引。久而久之,听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2.勇于发言的习惯
勇于发言,关键在一个“勇”字,表现在大胆与自信。有些幼儿不发言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因为害怕自己回答错了;胆怯,不敢在人多的地方讲;已经习惯不举手回答了;话在口中,不知怎样表达;问题太难。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对于能举手发言的幼儿,不管对错先肯定。对待没发言的孩子,还是要以鼓励为主,尤其是胆小的孩子,偶尔一次发言也要大大地表扬。
3.自主学习的习惯
区域活动是幼儿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幼儿在活动中可以自由选择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材料、活动的进程、活动的伙伴,教师可以利用区域活动特殊的组织形式,培养幼儿有计划地学习,引导幼儿活动前计划好自己的活动内容,活动中努力完成操作的内容。
四、以家长的支持为催化剂,加速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1.家园联系表
家园联系表的作用是在行为习惯方面,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家长园地和家园信箱栏目
家长园地是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联系的专栏,该专栏可以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家园信箱栏目,主要是向家长介绍一些教育信息,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和要求通过信箱传递给老师。
3.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可以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增添了乐趣。如:在家长开放日中开展“猜猜我有多爱你”的亲子教育活动,让孩子感受妈妈的爱,在新年联欢会上表演《分香蕉》《让座》《洗手帕》《我的好妈妈》《我帮爷爷、奶奶做事情》等节目,通过表演让幼儿形成与他人分享,主动关心帮助长辈,自己的事自己做等优良的品德。
4.家长学校
成立家长学校,向家长系统讲授科学育儿的知识,定期开展讲座活动,定期开展咨询活动:小、中、大班分出可侧重咨询的知识,或根据家长对教育子女的难题进行咨询,切实地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密切联系,共同教育好幼儿。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日常行为 篇8
但是, 现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有许多学校, 特别是许多农村中小学校只注重于学生的日常学习, 对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要么根本不开展活动, 要么浮躁肤浅、流于形式。而在市场经济的诱导下, 社会风气日渐浮华, 爱国主义教育也仅仅成了一种摆设, 致使许多学生对影视明星相当熟悉, 但对屈原、岳飞等爱国英雄却知之甚少;从他们口里不断飞出的是一首首的流行歌曲, 但他们却根本不会唱爱国歌曲……所以, 从日常行为入手,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在今天尤为必要。
一、尊重国旗、国徽, 唱好国歌, 用庄严的仪式传承爱国传统
要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白国旗、国徽、国歌的意义, 让学生认识到国旗、国徽、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代表着国家与民族的尊严。在当今社会, 如果一个人连国旗、国徽都不尊重, 连国歌都不会唱, 那他就根本没有资格谈什么爱国了。为此, 我们应该做到:
1. 坚持开展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 用规范的升旗仪式来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
2. 唱好国歌, 让爱国主义成为时代主旋律。
3. 抓小节, 重实效, 让“国旗下讲话”真正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
“国旗下讲话”是升旗仪式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国旗下讲话”不必贪大求洋, 要真正以“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为宗旨, 从细微处入手,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 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 务求实效。
二、倡导养成教育,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1. 积极开展学科渗透, 让课堂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
每一门学科都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来认真对待、精细谋划, 并搞好学科渗透, 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要创造性地借助教材, 利用图片展示、音乐欣赏、实物观摩、情境再现和实地参观等教学手段, 使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的内容真正达到有机的沟通, 从而实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再现教材中的有关形象, 给学生以真切感, 达到“可意会, 可想见”的效果, 促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体验。
2. 规范日常行为, 以习惯的积淀培养爱国情感
坚持佩戴团徽、红领巾, 这绝不仅仅是一种仪表上的要求, 更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有效手段。坚持每日佩戴红领巾, 会让学生时刻牢记自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时刻提醒他们用更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 从而使爱国成为一种习惯。
3.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让学生在爱国主义的氛围中时刻得到熏陶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可以陶冶学生情操, 构建学生健康人格,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要积极利用板报、墙报、校刊、手抄报、校园广播等各种校园文化渠道, 让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一种氛围,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爱国主义情感深入人心
1. 坚持开展灵活多样的读书活动, 让学生从历史的氛围中理解祖国的意义, 真正让爱国情感发自内心
开展读书活动可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深厚的人文知识基础,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能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读书活动, 要真正让学生体味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灿烂辉煌, 感受到炎黄子孙百年历史的屈辱与血泪, 领略到新中国在世界格局中日益发展的重要地位, 同时让学生真正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含义, 并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2. 坚持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日活动, 让学生时刻不忘祖国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期待
在端午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十一”“五四”“一二·九”等纪念日, 要组织学生开展看爱国影片、唱爱国歌曲、讲爱国故事等活动, 以此回顾历史, 缅怀革命先辈, 使全体学生感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传统美德, 加深他们对爱好和平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认识, 让学生时刻不忘祖国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期待, 从而树立理想, 自强不息, 早日成材。
3. 坚持开展各种竞技活动, 培养学生奋勇争先的竞争意识, 使爱国情感得到积极的回应, 使爱国主义教育成果得到有力的保证。
秋瑾曾有诗道:“浊酒难消忧国泪, 救时应仗出群才。”只有拥有渊博的知识、强健的体魄、机敏的头脑才能真正为祖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各种竞技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 赋予竞技活动更为重大的意义。这样, 学生才能在这些竞技活动中锤炼自己, 才能让爱国情感内化为一种精神意识。
四、利用好身边的环境, 让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得更有成效
1. 地域环境是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多得的丰厚资源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幅员辽阔, 到处都有着数不清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如我们学校距离万里长城不到十公里, 距离亚洲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秦皇岛也不过一百多公里, 这些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应很好地加以谋划, 利用各种方式、各种手段让学生从家乡的地域资源中得到爱国主义教育。
2. 社会环境是爱国主义教育永不干涸的源头活水
从大的环境来说,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从小的环境来说, 我们的家乡也有了不小的改观。我们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诸如“国家发展你我他”“我和奶奶比童年”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有更为清楚的认识, 使他们的爱国情感得到升华。
3. 历史机遇是爱国主义教育可遇而不可求的最富有生命力的素材
历史机遇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来说同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如2008年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 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大喜大悲, 而这些无疑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雪灾面前的温暖亲情, 地震来临时的生死营救, 奥运赛场内外的民族精神, 神七飞天的雄伟气魄……这些无不给学生的心灵留下了强烈的震撼, 而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更是彰显了我们人民共和国的无比优越。利用好这些财资, 将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使他们对爱国主义有更深的理解, 真正让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自己的心中。
大学生日常生活维度消费行为研究 篇9
关键词:符号消费,标签消费,网络消费,消费行为,消费观,大学生
一、引言
阿格妮丝·赫勒认为“日常生活”是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领域, 是每个人都无时无刻不以某种方式从事的活动。但是, 它又是最少引起人们的反思, 最少吸引理性探究目光的领域。这种微观化、微格式的研究视域, 正是考量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重要维度。
消费是人类基本活动, 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依据, 成为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大学生, 作为当下青年社会的主力消费群体之一和未来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潜在消费群体, 他们的生活逐渐开始独立、思想逐渐成熟, 思想活跃、反应敏捷、接受新事物迅速, 与高中不同的是大学校园渐渐告别封闭式的“象牙塔”时代, 加上高校的不断扩招,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以致受到社会上日益盛行骄奢淫逸、盲目消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影响, 尤其是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 由于他们脱离父母的管束, 慢慢向自由独立生活迈进。他们的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追求以及道德取向, 他们的消费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成长中的不成熟、不稳定阶段, 因此需要调查研究他们的消费行为, 正确引导大学生理解节约与消费的关系, 树立健康的消费方式与消费行为, 已成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面临的现实性问题。
二、当下大学校园学生消费心理误区
作为引领时尚、流行、潮流之风气的大学生, 他们由原来“封闭式”的高中生活模式转变成为“自由式”的大学生活模式, 这种时间与空域的转换, 角色与任务的转变, 教育者未能及时跟进, 致使“应然”的大学适应性教育缺席, 使大学生消费方式出现了一些不合理、不健康的问题, 有些大学生甚至有“用今天之钱, 做明天之事”的思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价的上涨、货币的贬值, 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当然, 这些不健康的消费思想和消费行为, 严重消解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于一些没有固定收入、家庭条件差的大学生来说, 这样的不合理消费和不健康的消费思想无疑使他们父母倍受压力, 同时也使他们 (大学生) 加入到了大学校园里的“负翁”一族中。对于如今的社会, 商家广告狂轰乱炸、频繁的促销、换季、打折活动, 网络的日益普及, 加上大学生自制力差, 导致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不良”的消费方式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不落伍”、赶潮流的心理。
(一) 大学校园里的符号消费
所谓符号, 就是指能代表事物自身之外的事物, 例如, X=Y。X事物不仅仅是X事物本身, 它还意味着事物之外的另一个对象, 即Y。假如人们提到X, 人们也就会明白其所指的对象或意义Y。这就是符号的基本含义, 而符号消费是在对其主体价值追求过程中产生的, 实质是有差别的消费行为。符号消费的最大特征就是表征性与象征性, 即人们通过对商品的消费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品位、生活风格、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波德里亚认为, 如今的消费不再是以产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 而是以寻求有差别性的符号价值为目的消费活动, 这就是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定义。从符号学来说, 符号是由所指与能指构成的, 所以研究符号消费必然要研究其符号的能指与所指。而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定义主要是从符号能指方向定义符号消费。符号消费将物品作为符号来表达其内涵和意义, 它包含如下四个层次:第一, 作为商品外观的示差符号, 如外型、色彩、图案、包装等等, 它传达了产品本身的档次和美感, 成为消费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 商品的地位象征符号, 也就是其所代表的社会地位、身份和品位、心理体验, 也是消费的对象和内容。第三, 商品的消费空间符号, 它同样也是消费的一个内容。例如, 在豪华的餐厅进餐, 不仅仅消费的是食品这个对象, 同时酒店的氛围和空间环境也是消费的内容。第四, 消费的仪式符号, 也是消费的一个内容。例如, 餐厅服务员的服务, 不但构成薪酬消费品的一部分, 同时也构成了的附加消费——“仪式消费” (代表地位和身份的符号消费) , 而成为消费的对象。
《符号营销》作者戚海峰指出:“符号消费就是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不再以商品的质量、功能、价格等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而是更加注重是否消费这件产品可以满足自身心理的某些需求”。这种需求可以理解为赶上社会流行的某些时尚元素。这时的消费已经与传统意义上的消费有很大区别。传统意义上的消费是消费商品本身, 而此时的消费是寄托于商品上的某种意义, 这也正是符号学里所说的符号有能指与所指的区别。传统意义上的消费属于能指, 而此时的消费观念属于所指, 这也是符号消费的两种本质:一种是商品的差别价值, 一种是商品的意义价值。符号消费是消费者通过产品来传递与表达自己的一种情感的消费行为, 产品本身为能指, 表达与传递的意义为所指。例如, 情人节到了, 男友给自己的女朋友买一束鲜花作为礼物, 此时的鲜花为能指, 即商品;而所表达的爱意为所指。虽然鲜花有很多种, 有红玫瑰、白玫瑰等等, 即有不同的能指, 但是消费所传达的意义———对女友的爱却是唯一的, 即所指一样。符号消费行为的原因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消费者对主体价格的追求;另一方面是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平衡而引起的消费的不平衡。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大学生对符号消费的更甚, 以至于对产品的能指有着巨大的吞噬作用。大学生在选择与购买商品时不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 而以追求商品的差异价值与意义价值为目标, 这就是所谓的符号消费。它将人的内心空间、社会空间、自然空间统一起来, 使消费者从商品中获得情感的表达。
(二) 大学校园里的标签消费
标签 (Label)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贴在商品物体上, 用以标明物品用途、品名、价格等等的小纸片。而在西方话语系统中, 标签 (Label) 是基督教权利与标志的象征。那么究竟什么是大学生标签消费呢?所谓大学生标签消费, 是指大学生通过消费上的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来突显自己的个性、气质、性格和身份, 以寻求受人注目、标新立异的效果。但是标签消费并不等于炫耀消费。炫耀消费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财富和权利, 如前不久的“郭美美事件”就是典型的炫耀消费, 其目的是与穷人区分开。而标签消费则是为了张扬个性、引人注目, 没有炫耀财富的目的, 只是为了独特与别致, 以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不同的品位、生活风格、社会地位和以及被大家认同。
与标签消费随之而来的就是商家营销策划, 笔者给它一个名词——“标签营销”, 商家正是抓住大学生的这种心理, 促销其商品。典型的就是美国的———苹果公司, 苹果公司推出的产品Iphone系列非常畅销, 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家都认为拥有Iphone系列手机与众不同, 标新立异, 在学生群体中有优越感, 以致很多苹果专卖店出现了整夜排队购买的现象。这样的不合理消费, 赚的是商家, 苦的是父母。
作为新生代的大学生, 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 他们喜欢个性化消费, 他们不穿撞衫衣服 (标新立异) 、不走寻常路;他们力求唯一, 显示自己个性与与众不同。而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的诱惑力、如请明星代言、优惠活动等。其次是大学生较弱的自制力, 易于受外界环境影响力的控制。心理学家认为, 外貌的吸引力非常重要, 因为好的外貌会给人留下深刻印像。伯斯奇德与沃尔斯特认为, 美丽的东西是值得去爱, 与美丽的物体在一起自己也会觉得光彩, 而喜欢物体某一个方面的元素也就喜欢物体的全部所有, 即所谓的光环效应。同样对于商品而言也一样, 一个经过精心包装的商品可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而且与没包装的商品相比, 价格有着天壤之别, 如今发达的科学技术, 商品包装成为商家的一大卖点。阿德勒认为, “追求优越是一种追求完美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越的冲动, 而大学生正是通过对商品的占有与展示, 将自己的愿望、理想、个性、情感的投射与放大。为此, 应该对大学生的标签性消费进行正确的引导。
首先, 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观念, 重视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大消费观形成阶段, 我们应该对大学生的理财知识进行加固与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财商 (FQ) 即理财的智慧, 正确使用金钱的能力。
其次, 加强消费观念的教育, 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将大学生从思想上改变消费伦理, 在知识上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 增强自制能力, 反对不合理消费。
(三) 大学校园里的网络消费
网络已经成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互联网不断成熟与迅速发展, 形成了电子商务这一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机遇。于是网络消费在大学校园里悄然而生。那么何为网络消费?广义的网络消费就是指通过一切网络媒体技术进行的消费方式, 而狭义的网络消费就是网上购物。
大学生作为中国消费市场的年轻力量, 网络消费日益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为大学生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强, 了解快、易上手。加上学校附近网吧的外在条件, 网络消费逐渐成为大学生的消费主流, 它改变了中国人见面时传统的打招呼方式, 由原来的“你吃了没”转变为“你网购没”, 这种转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网络消费在大学校园里的流行。虽然网购在大学校园日益流行, 但是网购并不是十全十美, 它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一些烦恼。例如, 第一, 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网店作为一种新鲜事物, 一种虚拟商店, 消费者难以亲身体验产品, 对产品的质量、价格等无从知晓, 退货渠道程序复杂, 一旦遇到问题, 大学生一般都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这也就助长了网络商家的不良之风。第二, 信息虚假, 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 物流缺乏保障。大学 (下转163页) (上接128页) 生选择网购的原因是因为网购方便、快捷、省事、省时, 但是一些网络商家使用虚假信息, 糊弄消费者。而作为“第三方”的物流缺乏管理, 成为制约网络购物发展的瓶颈。
那么究竟该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消费呢?首先, 大学生自己要加强消费维权意识,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 应与商家据理力争, 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削弱网络商家的不良之风、不正之风。其次要关注网络消费动态, 进行合理健康的网络消费, 目前的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有B2B (商家对商家) , B2C (商家对消费者) , C2C (消费者对消费者) , B2G (商家对政府) 。而大学校园里的商务模式主要是B2C, 政府要加强对网络商家的管理, 建立健全购物网站的运行模式和售后服务, 明确责任人, 实现供货渠道透明化、制度化, 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商家信息与产品信息, 为消费者网上消费开辟一条便捷的通道。
三、总结与启示
消费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是人类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人类对其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但是理论界对消费行为、消费方式的属性、特征以及作用仍存在一些争议, 但先行者对消费的研究也为我们的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与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已经不再是孤立的个人问题, 我们应该向大学生传递正确的消费方式与消费理念, 加强对大学生节约、自制、科学消费引导教育, 促进大学生全面综合协调的发展, 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参考文献
[1][英]米兰达.布鲁斯—米特福德, [英]菲利普.威尔金森.符号与象征[M].周继岚,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2]戚海峰.符号营销[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浅议幼儿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10
关鍵词:幼儿;良好习惯;培养方法
幼儿教育越来越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尤其是素质教育的不断提高,幼儿教育也在不断探索创新。我园立足于实际情况,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积极为幼儿创造宽松平等的教育氛围,致力于塑造幼儿健全的人格,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下面本人结合幼教实际,谈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些做法。
一、在家园合作中培养幼儿日常行为好习惯
我园幼儿多半来自城市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溺爱,入园来,卫生习惯不能自理,做事拖拖拉拉,抢东西吃等不良习惯时有发生。面对种种情况,我们配合园方召集孩子家长来园参与学习、体验、思考、讨论、认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地位,让家长特别是语言发展方面,跟家长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让家长更直观地感受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了解孩子在集体中的规则状态,师幼相互结合而成的集体力量则可谓强大无比,他们在集体中有榜样的教导,同伴的鼓励,竞争的鞭策和荣誉的引导,以致习惯的力量在这儿可登峰造极,更进一步体验行为习惯对孩子的重要性,懂得从小养成礼貌为先、宽容待人、助人为乐,这种参与式的家长会,使家长意识到应为幼儿创设整洁、有序的物质环境,应提高自身素质,为幼儿树立榜样,积极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养成讲文明、守秩序的好习惯。因此,我们说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在塑造幼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从身边事中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习惯
英国作家杰克·霍吉说:“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于一人一生的重大影响。因此,在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良好习惯时应首先从劳动习惯开始。幼儿刚入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自我服务训练,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比如在吃饭前,先让孩子排好整整齐齐的队伍,带领他们去洗手间。这样训练有序、井然有序。多数幼儿在家主要以零食为主,不爱吃米饭与蔬菜。因此,大多数小朋友饮食习惯不好,吃饭时挑三拣四,蔬菜落在碗里,或偷偷扔在地上。我发现时细心开导、耐心讲解多吃蔬菜好处多、营养丰厚,多吃蔬菜让我们健健康康、茁壮成长。
比如:张小河小朋友不情愿吃蔬菜面食,吃饭时比吃药还难受,她身体弱,长得瘦小,我看到这些情况,心里着急,每当吃饭时,我就坐在她身边,一勺一勺地喂她吃,把菜和面食混合在一声,鼓励她细嚼慢咽,自己碗里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久而久之,她吃饭时确实离不开蔬菜了。这一事实给了我一个成功的喜悦。吃饭后,引导孩子自己收拾碗勺,再用各自的小毛巾自己清理餐桌,拣起地面上的垃圾,摆放桌椅、板凳等一系列活动,孩子们干得可积极了,挣着抢着,都忙碌着。午休前,老师喊口令“猫咪休息,静悄悄。”这时孩子们忽拉一下,脱鞋、摆鞋,动作干净利落,都争取把自己的鞋摆放在最佳位置,然后整个寝室鸦雀无声。饭前饭后这段时间,孩子们在不停的动手劳动、思考问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小脑袋清清楚楚的。起床后,有的孩子忘了他的鞋的样子,看到这情形,其他孩子也着急地为他找鞋,为他穿衣,从而培养了幼儿为大家服务的思想和劳动的兴趣。实践证明,劳动教育既能提高幼儿的劳动技能,也能发展幼儿的智力,更能培养孩子高尚的合作精神,为幼儿独立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自理习惯
1、激发兴趣。爱因斯坦说:“最杰出的创造肯定不是当一个人不愉快时做出的”。罗森塔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力受自信的影响,能力并非固定资产,能发挥到何种程序有极大的弹性。”幼儿刚开始做一些事情都应在兴趣中开始,在愉悦中完成,而不是被迫的、勉强地去做。其实幼儿做任何事情都有感兴趣的一面,根据这一特点,我们教孩子自理生活时,首先应该激发孩子的兴趣。
2、培养能力。凡事贵在坚持,而幼儿做事的随意性很强,能做的不愿做,不能做的事偏偏要去做。作为家长应该使孩子把学会的每项自理活动都坚持下去,变成一种习惯,否则,前面努力将会白费。因此,我们应对不同情况的浅显易懂的道理去开导他们,比如读书、讲故事,因为一篇美文犹如一杯清茶,沁人心脾,一则故事犹如一面旗帜,指导他们的方向,一本好书犹如一缕阳光照跃他们的天空,讲《画家小老鼠》小故事:小老鼠想成为画家,但是小动物们没有一个说他能成功的,小老鼠没有气馁,而是每天坚持画画,最后竟然获得了比赛的一等奖。小老鼠的做法,可以提醒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不要理会别人的轻视,而是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并坚持努力,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四、在学习中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好习惯
作家徐志摩在《再谈管孩子》一文中说:“品格教育,不是知识教育,我们不敢说合理的养育就可以消灭所有的败类,但我们确信,环境与有意识的训练在十次里至少有八九次可以变化气质、养成品格,管好你的孩子,帮他开好方向,以后他就会自己寻路走。”因此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幼儿时期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为了将来,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需要。良好的品德行为培养要从小事做起,幼儿活泼好动、模仿性强,我就为他们开展了些喜闻乐见的学习实践活动,如:读儿歌、顺口溜积累、绕口令比赛、笑语一刻,为他们创造语言运用的场所,我变着花样进行,总是给他们一个新鲜有趣的感觉,逐渐使少数民族幼儿大胆开口学汉语、说汉语。
参考文献
[1] 吴蕾.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新课程(下),2011.05.
[2] 孙云晓.有良好的习惯才会有良好的素质[M].云南:丽江出版社;2007.
[3] 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新世界出版社,2003.6.
日常行为 篇11
一、学生对日企文化了解的现状分析
1.学生对日企文化了解得少
本人在一所高职高专院校教授日语课程, 近几年来商务日语专业相当火爆, 学校每年招四、五个班, 每班40人。多次在入学之际对新生商务日语专业目的进行调查:约50%的学生说苏锡常地区日企多好就业;25%的学生喜欢日本文化;20%的学生喜欢日语;5%的学生想去日本留学、工作。无论是将来去日企工作也好, 抑或是去日本工作生活也罢, 掌握日企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可当问到有多少同学了解日本文化时, 全班40人中只有一两个学生战战兢兢地答道:日本有富士山、樱花、动漫、机器人、电子产品。当问道日企文化是什么, 日企要求员工具有怎样的素养时, 学生茫然以对、哑口无言。
2.商务日语专业课程很少涉及日企文化
商务日语专业课程里, 日语会话教材《日语, 你好》 (1996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 通过一段话或一个场面表现日本人的生活工作状态, 介绍日本社会和日本文化, 学生从中也能感受到些许的日企文化氛围, 但教材陈旧, 内容跟时代脱节。商务日语教材《实用商务日本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 其内容纷杂, 实用性不太强。日本概况教材《日本国家概况》 (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讲述日本的企业经营、日本人的章节, 涉及到了日企文化, 但内容过于抽象笼统, 操作性不强。
3.学生道德意识淡薄, 不符合日企文化
随着高校的扩招、合并, 高校正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相当多的学生没有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 甚至有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高, 自私自利, 唯利是图。日本是礼仪之邦, 具有极高的文明程度。日本人诚实守信, 彬彬有礼, 团结合作, 乐于奉献。日企需要的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高水平的职业素养、符合日企的工作作风。
二、让日企文化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针对以上的现状, 本人决定从学生的日常言行举止入手, 真真切切地让学生体验日企文化的价值观、特征及商务礼仪。平时留心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 收集学生身边的实例案例。利用班会、课堂、课间, 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与日企文化进行比对, 找出不足和差距。让日企文化在细节中渗透到学生的大脑, 作用于日常的行为生活中。
(一) 日企价值观的渗透
1. 具有团队精神
为了丰富课外生活, 增进感情, 班级多次组织集体活动, 可每次大家个学生小范围举行, 全班参加的活动一次也没有。大家各自为阵, 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团队合作意识。
日企最重视的就是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日企文化的精髓。所谓团队精神, 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有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 团队进行高效地运转。日企团队精神的土壤来自步调一致、整齐划一、格式化的工作方法, 年功序列的管理制度。因此, 日企强调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 而是拥有团队意识、擅于进行团队合作的员工。因为具有超强凝聚力的高效团队, 是企业成功的最关键的条件之一。
日企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举办丰富多彩、花样繁多的集体活动。如, 新年会、忘年会、文体活动、郊游等。不管什么活动, 日本人都积极参与, 还经常带家属一起参加。因为这些集体活动是集体内增进相互了解、联络感情、进行沟通的重要途径, 是繁忙的工作时间内无法得到的绝佳的机会。既然是集体的活动就必须参加, 否则会被边缘化。
2. 树立集团意识
面对“哗哗流着的自来水”、“大白天的日光灯”、“人去楼空的空调冷气”, 学生们视而不见, 对集体财物漠不关心, 严重缺乏主人公意识。
日企要求员工具有“集团主义”意识、强调“内和外”, 日本人常以“内”来称自己的工作单位、所属的组织, 而以“外”来称对方的工作单位、组织。日企评价员工的首要标准是对企业的忠诚度, 在日企个人能力并不那么重要, 这和欧美企业不一样。
日企职员对企业的归属意识很强, 不管是管理阶层还是一般职员, 对公司都有很深的感情, 对公司忠诚无比。自我介绍时, 总把公司放在名前, 对公司的认同、自豪感溢于言表;从早到晚穿着有企业标志的工作服, 忠于职守, 勤奋工作;下班后不马上回家, 主动加班, 工作时间达10小时、12小时以上。他们认为只有依靠公司, 为公司好好干, 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难怪乎, 外国人称日本人为“工作狂”。日本人强烈的集团观念还表现在, 如果有人在外面说自己集团的坏话, 或透露家丑, 必然会被大家孤立。因此在日企工作, 需要具备很强的责任心, 以公司为“家”, 时时处处关心爱护“家”, 这样才能被日企认可。
(二) 日企商务礼仪的渗透
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卓越的日语能力、高深的日企知识外, 还要拥有良好优雅的专业形象。心理学家指出, 我们于别人心目中的印象, 一般在十五秒内形成, 别人依据我们的衣着打扮、谈吐与行为来构成印象, 然后推断我们的性格。要改变恶劣的初次印象并不容易, 因此商务日语学生必须在日本人面前建立一个良好的初次印象。而日企的商务礼仪可以提升社交形象, 辅助工作、事业顺利进行。
1. 着装整洁, 得体大方
现在有的学生穿着很随性。男生叼着香烟、头发蓬乱, 胡子拉杂, 女生浓眉血口, 妖艳十足。我甚至还看到男生懒懒散散趿拉着拖鞋、穿着背心, 女生袒胸露背、奇装异服, 去校园招聘会日企面试。这样的形象能有好的面试结果吗?
日本人无论在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 都很注重自己的衣着, 注重个人形象。日本人认为衣着不整便意味着没有教养, 或不尊重交往对象。出门时总是收拾得干净利落, 给人以整齐干练的印象。并且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服装:办公室男性西装打领带, 女性职业套装套裙;车间男女一律劳动装;跟客户洽谈, 更要注意色彩的搭配, 做到得体大方、沉稳端庄, 以示态度之诚恳, 诚意之深切。不尊重他人的着装, 不诚恳的求职态度, 日企一定会拒你千里之外。
2. 尊重他人, 待人有礼貌
有些学生见到家长没称呼, 遇到老师没招呼, 不懂得文明礼貌, 还自认为感觉良好。日本人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 问候都是排在第一位的。即使是遇见不熟悉的人、比自己身份低的人, 都会面带微笑、微微鞠躬跟对方打招呼。在工作和商务场合, 热情洋溢的问候一定是日本人见面后做的第一件事。日本商务人士更是在每天的早、中、晚各时段, 进入或离开办公室时, 都会向同事致以问候。“大家早”、“大家辛苦了”、“失礼了, 我先走了”、“明天见”诸如此类的问候语言, 几乎每天都会重复说上十几次, 甚至更多。尽管如此, 却不会有人因为嫌麻烦而忽略, 在日本人看来热情洋溢的问候, 在工作中不可缺少, 起着彼此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的作用。
3. 讲究坐姿, 说话含蓄
仔细端详学生的坐姿, 趴着的、弓着的、托着下巴的、翘着二郎腿的、光着脚丫等各种姿势, 应有尽有。日本人对坐姿也很有讲究。在学校、公司等一般生活中, 采用座椅式, 下级在上级面前一定要有良好的坐姿, 上身挺直, 双肩放松, 目视对方, 双手搭放于胸前, 女性左手在下, 男性反之。松懈的坐姿会给人留下疲惫的印象, 不积极向上的感觉。在家里, 仍然保持着直接坐在榻榻米上的传统生活习惯。不管是坐椅子还是塌塌米, 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翘二郎腿。榻榻米上的正确坐姿是“端坐”———双膝并拢, 屈膝跪下, 然后将臀部摆放在脚后跟上, 形成跪坐的姿势。这是一种令双腿发麻的辛苦坐法。比较轻松的坐姿有“盘腿坐”和“侧坐”。“盘腿坐”是双腿交叉地平放于前, 臀部坐在地板上的坐姿, 是男性的坐姿。“侧坐”即端坐时将脚略向一旁斜伸的坐姿, 主要见于女性。
倾听学生的说话声, 大声喧哗、放声大笑, 好一派热闹景象。日本人说话则轻声慢语, 既没“爆豆式”的说话方式, 也没唾沫横飞的现象。飞沫还是传播呼吸道疾病的“元凶”呢。日本人在开心时, 不放肆大笑, 控制音量, 以免影响他人, 女性常常手捂着嘴轻声笑。与日本人交谈时, 要耐心倾听, 不时地附和与点头, 但需要注意的是, 不时地附和与点头, 并不代表完全肯定对方的意见, 而是表示自己在听对方说话。如果在听话中没有什么反应, 日本人则会感到不安———“这个人在听我说话吗?”此外在交谈中如若随意打断对方, 高谈自己的阔论, 那么日本人就会停止讲话, 有礼貌地听你说话, 并且可能从此一言不发。交谈中绝不要打听日本人的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等私事, 他们对隐私相当保密, 不喜欢打听与被打听。
4. 讲究卫生, 注意公德
校园里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等现象, 到处可见。日本人认为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 是不尊重他人, 同时也对社会不负责的表现。研究证明很多病毒和细菌藏在痰里。日本人一般吐在随身带的纸巾上, 然后扔进垃圾桶。随手扔垃圾更是绝对没有的事。在地铁、公共汽车等公共场所吃东西, 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街头食摊出售快餐食品, 买下后吃完再走才是有礼貌的。很少能看到日本人地铁或巴士上, 旁若无人大声交谈的现象。不在公交车大声打电话。如果是接电话, 也要把声音压到最低限度, 三言两语、简明扼要地应答, 待下车后再重新给对方回电话, 否则会给周围人带来不快。日本的医院、剧院、高级餐厅等公共设施一般也都禁止使用手提电话。
5. 时间观念强, 守时诚信
一次, 班级组织去东山踏春, 约好六点半集中, 可到了六点半一个学生也没到, 七点钟时才陆陆续续到齐了。大家对时间没有概念, 潜意识里有“没人会准时, 去早了要吃亏”的想法。
日本人时间观念强, 严格遵守约定时间。他们恪守“时间就是金钱, 不可无端浪费占用别人的时间”的信条。早早地做好出门准备, 算好交通堵塞等方面的时间, 提前出门, 以保证准时到达。若是和客人、上司见面, 必须提前五分钟到达等候, 万万不可迟到。在日企不守时诚信的员工, 就是没有责任感的员工, 得不到大家的信赖。
6. 整理整顿, 整齐有序
日本人对整洁干净是非常敏感的, 日本被称之为“喜爱干净的民族”。众所周知, 日本是个岛国, 国土面积只有38万平方公里, 且适合人居住的平原只有全部国土的三分之一, 在这三分之一的平原居住65%的日本人。因此日本人的房子不宽敞, 但日本人会把不大的房子收拾得条理有序、一尘不染, 甚至还会在“猫の額”狭窄的庭院里种上花花草草, 看上去整洁清爽、赏心悦目。日本人工作的场所更是如此, 及时地进行整理整顿, 不大的办公桌上整齐有序地摆放着办公用品, 一摞摞的文件资料分门别类地堆放着, 使收取者能够方便快捷地拿取, 工厂车间同样是干净整齐。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 会使人心情愉悦, 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工作效率。
当我到学生们的宿舍检查卫生时, 那情形真叫人目不忍睹。男生宿舍臭气熏天, 床上、桌上、地上乱成一团, 连插脚的地方都没有。女生宿舍凌乱不堪, 东一堆零食, 西一堆衣服。平时生活中不注意整理整顿, 学校突击检查时, 手忙脚乱地一片狼狈不堪的景象。
以上所述均是我们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忽视的细节, 有些学生还不以为然, 意识不到这是恶习, 认为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到时改了不就成了。这些恶习天长日久会变为习惯, 习惯会成为自然, 到时想改也不好改了。那种雄才大略但是忽视细节的精英们, 在日本企业往往得不到太好的发展。原因就是上司们习惯于从细节来考察员工的绩效。正所谓“魔鬼在细节中”。
三、加强监督管理, 培养良好的日企文化素养
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日企文化素养, 采用多种手段加强监督管理, 强化纪律性和自控力, 保证良好行为习惯的长效性。
1.完善制度, 有章可循。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大学生守则》、《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并制定详细的班纪班规, 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例如制定仪表仪容规范制度、宿舍卫生管理制度、请销假制度等, 让学生有据可依, 有章可循。
2.量化考核, 定期评比。把班级同学分成几个竞赛小组, 每月明确一个中心主题, 并把主题的内容量化成分值, 以便考核。认真组织定期检查、定期评比、定期公布。同时按照评比的结果赏罚分明, 行为习惯优秀的学生优先评为优秀学生、优秀班干, 反之亦然。及时监督, 严格执行, 形成一种争先创优的氛围。
3.树立典型, 现身说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用先进促后进, 以点带面层层推进。并邀请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学长到会现身说法, 介绍日企文化、日企礼仪。
4.定期开会, 沟通思想。召开报告会、讨论会, 让大家对自己或自己所在的小组进行分析, 总结优点、克服缺点, 沟通思想、交流经验。
经过一学年的“教育+督促+评比”的模式训练, 所任教的班级已基本杜绝了上述不良行为。日企文化意识已经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生活中, 良好的行为已成了学生们的自觉行为。并且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良好习惯、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校园发扬光大, 深深地影响着其他专业的学生。
四、结束语
日企文化的概念很大, 内涵很多, 无法用三言两语解释得清楚。本文中的日企文化只是冰山一角, 通过学生们忽视的日常生活细节来诠释部分日企文化现象, 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日企文化, 希望上述事例的比对对学生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并以此为契机, 更细致地、更深刻地理解日企文化, 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日企商务人员奠定基础。
摘要:本文通过商务日语专业学生对日企文化的了解程度的现状分析, 提出了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渗透日企文化, 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细节入手, 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了解掌握日企文化。
关键词:日企文化,商务礼仪,渗透,日常行为,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 (日) 学习研究社.辞典编辑部著, 赵丽君译.日本纵横[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 (日) 安田贺计著, 曹建南等译.日本商务礼仪[M].学林出版社, 2006.
【日常行为】推荐阅读:
日常行为能力08-05
日常行为规范07-26
日常生活行为规范08-05
孩子日常行为的表现09-06
销售人员日常行为管理10-26
初中班级日常行为量化标准05-19
20230417学生日常行为规范05-24
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细则-德育09-23
邓庄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05-12
i学生日常行为规范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