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易平台

2024-10-05

公共交易平台(精选12篇)

公共交易平台 篇1

一、公共资源及其交易

公共资源,是指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具有非排除性(灯塔一旦点亮,就不能阻止一艘船看见它)和非竞争性(一艘船看见灯塔灯光,并不妨碍另一艘船也看见灯光)、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包括自然性资源、资产性资源、社会性资源和行政性资源。自然性资源如经营性土地使用权、采矿权等;资产性资源如企业国有资产的租赁、产权股权转让、公房租售、公车处置等;社会性资源如供水、供气、公共交通、污水或垃圾处理等行业的特许经营权等;行政性资源如户外广告设置权、公交线路经营权和网吧经营权等。

一般把政府采购、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等统称为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资源交易就是指公共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市场化配置即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电子竞价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市场竞争方式配置资源。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社会的效率和福利。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就是将有形和无形的工程、货物或服务,以及使用权和经营权等进行集中交易。因此,把公共资源纳入统一的平台进行集中公开交易,实现公共资源“阳光交易”,能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公共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也是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必然选择。

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发展历程

由于交易的内容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公共资源的交易和服务离不开政府的“搭台”。在自上而下的持续探索下,建设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逐渐成型。2011年8月,我国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在《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府服务的意见》中提出:“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统一集中管理,逐步扩展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实施围”。因为文件没有规定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组建方案和目标要求,再加上全国各地的实践情况各异以及认识上不统一,文件下发后实际成效不明显。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方案》在“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中要求:“整合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平台,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有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加强监督管理”。自此,实践先行,一些省市开始整合分散式交易平台,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2015年8月,国务院下发《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国办发[2015]63号文)指出,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有利于防止公共资源交易碎片化,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并明确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范围和整合目标。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下发605号文,决定在安徽省、湖北省、广东省、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组织开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试点工作。

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属性及现状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作为一个兼有形交易场所、并依托信息化为载体的无形交易场所于一体的规范管理机构,承担着交易功能;通过平台发布交易信息,为各方主体提供场所和信息、咨询等服务,因此平台具有公共服务功能;平台服务于行业监管,是政府实施监管的平台,因此也承担着行政监督功能。平台连接着企业、中介代理机构以及国家企事业单位、公众利益等各方主体,并在遵循市场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下通过交易进行资源的配置。统一整合建立新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既体现了组织管理的经济效益,也符合对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追求,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重塑政府形象等。总之,平台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效益和交易的经济效益,也有利于提升监管效益。目前,全国各地尤其是试点省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既有的分散平台得到逐步整合,“一站式”信息共享和监督平台正在形成,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加大,平台的效益性逐渐显现。

四、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效益分析

1、交易的效益

分散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分布在财政、住建、国土等多个部门,在办公场所建设、硬件设备购置、人员配备等诸多方面存在重复现象,造成了资源巨大浪费。各类交易平台在业务上也存在一些交叉重叠,出于生存和发展壮大的目的以及在部门利益诉求下,行业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不断抬头,行业垄断和交易壁垒现象日益突出。相互分割、各自为政的公共资源配置模式,交易碎片化、交易成本加大,降低了公共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效率。将政府采购、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等交易市场,统一纳入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可以优化人、财、力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节约行政成本。把各类交易市场统一起来,遵照统一制度规则、统一平台交易、统一服务标准的机制运行,交易壁垒和行业保护主义就会不攻自破。市场主体通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登记注册的信息市场共享,并将逐步推进全国范围内互联互认,降低了公共资源交易的制度性成本。也有利于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体系。根据国办发[2015]63号文的要求,将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从依托有形场所向以电子化平台为主转变,全流程的电子化交易,不仅能节省交易主体的成本,交易的效率也将会大大提高。

2、公共服务的效益

公共资源交易往往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公共资源管理也已经成为评价政府执政理念、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分散的交易平台很难做到交易统一规范,不利于交易的公平、公正。国办发[2015]63号文对平台的公共服务职能做了定位,明确平台建设坚持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并要求立足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公共服务职能定位,整合公共资源交易信息、专家和场所等资源,加快推进交易全过程电子化,实现交易全流程公开透明和资源共享。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是向各方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和场所服务,交易信息集中发布,信息共享。平台向各方主体提供统一标准化服务,为公共资源交易提供设施齐全,规范的交易场所和服务,并统一收集、存贮和发布进场交易信息、政策法规信息、交易各方主体信用信息等;为公共资源交易各方提供权威、准确、详实的信息咨询服务。交易在统一规范的阳光下运作,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交易信息的不对等性,减少了交易的道德风险,促进了交易公平性和公正性。另外,在高效便民的服务理念指导下,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电子系统的应用,将实现市场主体“一地登记、全网公开”,数字证书“一地办理、全程通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交换共享,专家资源及专家信用信息全国范围内互联共享,并为实现异地远程评标提供技术数据支持。开放了各自为政的数据、打破了信息孤岛,从而进一步发挥数据对改善服务管理的公共服务作用。提高社会公众对政府公共的认可度和满意度,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得到了提升。

3、监管的效益

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工作精神,要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要形成运转规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分散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存在多头分散监管、管办不分的现象,监管的行政成本高。而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特别是工程建设领域,往往是腐败的多发地带。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运行,为政府主管部门实施监督和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从监管的成本上看,原来的交易市场,由于分散在不同行业、不同场所,每个场所均要派驻监管人员、配备监管软硬件设备,增加了监管的成本和难度;统一的交易市场,统一派驻监管人员、统一场所建设,为监管节省了人力资本和物力成本。信息化技术为监管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手段,通过监控设备和电子监察系统,对交易项目全过程记录、以及对交易主体行为进行数据分析并存储数据。交易和监督同步,强化了实时动态监督和预警,增强了监督的时效性,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通过对电子音视资料的调阅,以及对可追溯的电子交易系统的信息资料的调取,为监管提供可靠的佐证资料,提高了监管的质量。监管信息的公开(如相关法律法规、投诉处理决定等),对市场主体而言也是普法教育,有力于提高市场主体的法制化水平。政府的监管虽只是对市场失灵的一种补救,但监管的救济措施如投诉,申诉等,不仅可以维护市场交易秩序,更有助于维持公共资源交易市场长期稳定的社会效益。

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不只是简单的物理整合,更要落实在生态整合上。在平台日常运行和管理方面,充分发挥专业化运维团队的技术优势,在法律法规框架内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与功能拓展,为各方主体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使得平台规范、有效、持续的运转,实现平台效益最大化。

摘要:近年来公共资源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党的十八大会议及国家机构职能转变工作精神,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可以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交易成本、公共服务供给、预防腐败等方面体现了效益性。

关键词:公共资源,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效益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鸿.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136-140

[2]胡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公益属性定位研究[J].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2015,3:49-52

[3]余永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大杂烩[J].财经,2016,52:1-3

公共交易平台 篇2

第一条 为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运行,提升平台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联合颁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全省范围内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建设、运行、服务和监督管理。

第三条 本细则所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以下简称交易平台)是指实施统一的制度和标准,具备开放共享的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和规范透明的运行机制,为市场主体、社会公众、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等提供公共资源交易综合服务的体系。

公共资源交易是指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具有公有性、公益性的资源交易活动。

第四条 交易平台应当立足公共服务定位,坚持电子化平台发展方向,遵循政府主导、管办分离、开放透明、资源共享、高效便民、守法诚信的原则。

第五条 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要求,实行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相互分离的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及其当事人应该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主动接受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统筹指导和协调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相关工作。

各市州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或政府指定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指导和协调等相关工作。

各级招标投标、财政、国土资源、建设、国有资产等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其所属部门有关监督管理职责分工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各级各类交易平台主要负责贯彻执行公共资源交易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为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场所、设施和服务等。

第二章 交易范围

第七条 全省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实行目录管理。所有纳入公共资源交易目录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转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项目应当纳入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公共资源交易目录由省级行政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由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和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涉及进口机电产品招标投标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推进其他各类公共资源纳入统一平台交易。纳入平台交易的公共资源项目,应当公开听取意见,并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 列入公共资源交易目录的项目应当在交易平台进行交易,禁止任何形式的场外交易。

省属驻省内各市县单位、驻省外单位交易项目可选择在驻地交易平台进行交易,也可以选择在省本级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第三章平台运行

第九条 交易平台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我省规定的场所设施标准、服务标准、交易规则和数据对接要求,为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必要的现场服务设施。

市场主体依法建设的交易场所符合我省规定场所设施标准的,可以在现有场所办理业务。

第十条 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公共资源交易项目进入交易平台交易应当按照以下程序组织实施。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一)受理业务。对进入交易平台的各类交易项目,统一由交易平台设立的受理窗口受理登记。交易平台依据有关规定,受理经行政监督部门审核通过的项目交易资料。对进场交易申请人材料齐全的进行受理登记;材料不齐全的,一次性告知补正后受理登记。

(二)安排时间场地。受理登记后,根据项目交易需求,由交易平台统筹协调安排开评标(挂牌、拍卖)时间及场地。

(三)发布信息。凡发布公共资源项目交易信息,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应当在本级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和指定媒体统一发布,并接受市场主体和社会各界的咨询。

(四)缴纳保证金。缴纳投标保证金应严格按照国家法定标准和程序进行。投标保证金由投标人按照招标文件要求提交,可以由交易平台专设窗口统一代收代退,逐步推进网上转账和退付。积极推行银行保函方式缴纳保证金。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核准(备案)银行保函缴纳方式或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明确银行保函缴纳方式的,交易平台应该允许使用。银行保函由招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收退,并对其有效性、真实性负责。

(五)确定评标评审专家。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评标评审专家由项目单位在行政监督部门或政府指定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机构的监督下,从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中抽取。

(六)组织开评标。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均应在交易平台组织实施,评标报告(交易结果确认书)由交易活动当事人签字确认。

(七)公示交易结果。交易平台根据交易组织方提交的书面交易结果,发布公示信息,公示期满无异议后,由招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发放中标(成交)通知书。

(八)缴退费用。中标单位、未中标单位分别在签订合同和确定交易结果后,按照相关要求,办理相关费用缴纳、保证金退付等事宜。

(九)资料归档。交易活动结束后,按照相关要求,应由交易平台保存的资料,由交易平台保存,应由招标人(采购人)或代理机构保存的资料由招标人(采购人)或代理机构保存。

第十一条 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根据国家的规范和标准,推行统一资格预审申请文件、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的标准模板,推广使用电子标书、电子开标评标软件和计算机辅助评标系统,推进全省范围内的远程异地评标和评标评审全流程电子化。

第四章平台服务

第十二条 交易平台应当推行网上预约和服务事项办理,确需在现场办理的,实行窗口集中,简化流程,限时办结。有关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工作规范、收费标准和监督渠道应当按照法定要求确定,并通过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向社会公布。

第十三条 交易平台应当将公共资源交易公告、资格核验结果、交易过程信息、成交信息、履约信息等,通过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和指定媒体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其他依法应当保密的信息除外。

交易平台应当无偿提供依法必须公开的信息。

第十四条 交易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电子文档、纸质资料以及音视频等,应当按照规定的期限归档保存。

第十五条 交易平台运行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从事以下活动:

(一)行使任何审批、备案、监管、处罚等行政监督管理职能。

(二)违法从事或强制指定招标、拍卖、政府采购代理、工程造价等中介服务。

(三)强制非公共资源交易项目进入平台交易。

(四)干涉市场主体选择依法建设和运行的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

(五)非法扣押企业和人员的相关证照资料。

(六)通过设置注册登记、设立分支机构、资质验证、投标(竞买)许可、强制担保等限制性条件阻碍或者排斥其他地区市场主体进入本地区公共资源交易市场。

(七)违法要求企业法定代表人到场办理相关手续。

(八)泄露公共资源交易中应当保密的各类信息。

(九)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

第十六条 交易平台运行服务机构提供公共服务确需收费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根据平台运行服务机构的性质,其收费分别纳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管理,具体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按照本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交易平台发现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保留相关证据并及时向同级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和政府指定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机构报告。

第五章 专家管理

第十八条 公共资源交易项目依法需要评标评审的,应当按照全国统一的专家专业分类标准,从依法建立的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对专家实施监督管理。

使用国家有关部门评标专家库专家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技术复杂、专业性强或者国家有特殊要求,采取随机抽取方式确定的专家难以保证胜任评标评审工作,需要指定、外聘专家的,由项目单位提出,报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备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跨区域选择使用专家资源,积极推广专家远程异地评标评审。

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在各级各类交易平台设立专家抽取终端。评标或评审时,专家应在专家抽取终端采取随机方式确定。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评标评审专家使用和管理应遵循《甘肃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和专家库管理办法》(甘政办发〔〕172号)规定。

第十九条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省公共资源交易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专家实行动态管理,健全专家选聘、考核和退出机制,强化专家责任追究。

第二十条 交易平台应按规定对专家的评标评审行为进行评价,定期向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管理部门反馈情况及问题。

第二十一条 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应当与国家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连接,实现专家资源及信用信息共享。

第六章 信息资源共享

第二十二条 省级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与国家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对接,为全省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服务。

第二十三条 市场主体已经在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登记注册,并通过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的,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服务机构不得强制要求其重复登记、备案和验证。

积极推行全省数字证书“一处办理,全省免费共享”。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应当支持不同电子认证数字证书的兼容互认。

第二十四条 各类交易平台依法建设的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要与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和有关部门电子监管系统对接,并按照规定进行数据交换,实现市场主体信息、交易信息、行政监管信息的集中交换和同步共享。

第二十五条 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依托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主体信用信息库。各级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当事人资质资格、信用奖惩、项目审批和违法违规处罚等信息,自作出行政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上网公开,并通过相关电子监管系统交换至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各交易平台要在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记录市场主体交易过程中的有关信用信息,相关信息纳入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交换共享。

第二十六条 省公共资源交易局汇总全省交易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系统为各级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提供咨询服务,为各级交易平台提供自助式统计分析服务。

第二十七条 交易平台和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在公共资源交易数据采集、汇总、传输、存储、公开、使用过程中,应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涉密数据的管理,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应当分别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系统、信用信息共享系统对接,交换共享公共资源交易相关信息、项目审批核准信息和信用信息。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省发展改革委对各级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实施业务指导和综合监管;协调督促行政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公共资源交易监管职责,纠正、依法查处不正确履行监管职责的行为,会同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对中介机构、评标专家库的监管;会同相关部门负责社会交易平台的验收。

第三十条 各级招标投标、财政、建设、国土资源、国有资产等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第三十一条 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推动建立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管系统,实现对项目登记,公告发布,开标评标或评审、竞价,成交公示,交易结果确认,投诉举报,交易履约等交易全过程监控。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以及和其对接的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应当实时向监管系统推送数据。

第三十二条 建立市场主体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事前信用承诺制度,要求市场主体以规范格式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并纳入交易主体信用记录,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三条 各级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和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信息作为实施监管的重要依据,逐步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失信主体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依法予以限制,对严重违法失信主体实行市场禁入。

第三十四条 各级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公共资源交易数据关联比对分析机制,开展监测预警,定期进行效果评估,及时调整监管重点。

第三十五条 各级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或政府指定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机构应当完善监督渠道,加强社会监督,设立和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开通网上监督举报通道,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受理投诉和举报,并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作出处理。

第三十六条 各级发展改革委会同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或政府指定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机构应当建立联合抽查机制,对有效投诉举报多或有违法违规记录情况的市场主体,加大随机抽查力度。

各级发展改革委、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或政府指定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机构履行监督管理职责过程中,有权查阅、复制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有关文件、资料和数据。交易平台应当如实提供相关情况。

第三十七条 各级发展改革委或政府指定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机构会同交易平台建立由市场主体以及第三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交易平台提供服务情况进行评价。

第三十八条 市场主体或社会公众认为交易平台及其工作人员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可以依法向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发展改革委或政府指定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机构投诉、举报。

第三十九条 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行业协会应当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加强自律管理和服务。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是根据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各类交易特点,按照有关规定建设、对接和运行,以数据电文形式完成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信息系统。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管系统是指政府有关部门在线监督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信息系统。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是指联通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监管系统和其他电子系统,实现公共资源交易信息数据交换共享,并提供公共服务的枢纽。

第四十一条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服务机构是指由政府推动设立或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确定的,通过资源整合共享方式,为公共资源交易相关市场主体、社会公众、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等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

公共交易平台 篇3

山西省提出,将在2016年底建成包括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四类公共资源的交易平台。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是由政府推动建立,坚持公共服务职能定位,由统一的制度规则、共享的信息系统、规范透明的运行机制,以及必要的场所构成,为市场主体、社会公众、行政监管部门等提供综合服务的系统。规范整合的范围是山西省各级、各部门分散设立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交易市场,理顺管理体制,分类统一交易规则,实现四类公共资源在统一规范的平台上进行交易。

山西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设省、市两级。在不改变现行部门行政监督职责分工的前提下,省级层面组建“山西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然后,根据四类资源的法律法规规定和交易特点建立相应的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公共服务系统,省级具备公共资源交易监督执法职能的部门根据监督执法特点建立相应的电子监督系统。今年底前,省、市两级基本完成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建立工作。2016年底,在全省范围内形成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现代科技,基本實现各类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网络化,与国家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系统连接。

公共交易平台 篇4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现状

近些年来,借助政策的东风,在协会和地方政府的主导之下,全国各地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很多省市都建立了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

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当前不少物流公共信息就平台功能设置上,还是局限在为车主找货,为货主找车的传统模式上。在传统的物流行业中存在着不少的配货站,这些配货站的主要功能就是撮合交易,为货主找车主,为车主找货主,多数的货运司机已经习惯了这种传统的信息获取模式,要想将这部分客户群体和需求转移到平台上来需要时间。

我国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多数是企业自建平台和政府主导区域性平台。由于各个地方和每个企业自身情况各有不同,所以当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设计上花样百出,彼此在数据接口设计上各有不同,因此很难实现物流信息的真正共享。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网络事业部2013年的调查样本显示,被调查的企业中,超过97%的企业建有自己的门户网站 /信息平台;其中,大多门户网站 /信息平台的用途仍是单纯定位在信息发布上,只有15.3%的企业将电子交易纳入其中并逐步推行应用。

与此同时,出于满足自身企业发展的需要,一些上规模的物流企业也将触角伸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上来,这类平台多数以企业名称冠名。就功能来说,这类平台可以初步实现车源、货源、配载等信息的发布、查询、人才招聘、集成GPRS系统功能,有的还有物流手机短信功能、网络通话功能等。但是由于业态类似,这类平台形式相对单一,受众面多重合且竞争激烈。

如今的物流市场,依赖传统模式的客户群体占到整个物流企业的大部分,无法形成有效的交易量使得大部分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成之后就被放在那里。尽管这样,物流市场这块蛋糕太大了,至今仍在吸引有关部门打造自己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徒增资源的浪费。

有形之手博弈无形之手

据了解,政府投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很少考虑经济效益,所以在平台的设置上脱离市场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政府投资的平台,定位在公共服务上面,但却不允许客户自由选择,必须按照政府规定选择,于是我们看到千辛万苦打造出来的平台,其所提供的服务与客户的需求脱节,致使平台最终沦为摆设品。

与此同时,在诚信缺失的情况下,客户对平台望而却步。对于不少物流企业和车主而言,宁可付一笔中介费也要找配货站来完成交易,原因就是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诚信环境的不信任。

对不少企业而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找货难和降低物流成本,可是由于对网络环境的不信任和现实交易中丢货现象时有发生,使得许多真正有物流需求的客户难以通过平台来实现。“不是不想要,只是不敢接触”,这就是当前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遭遇信任危机的写照。

在信息平台的建设中,表面上都在打着集约化的大旗,可实则却在走“垄断”之路。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定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有些‘平台’,特别是一些有政府背景的‘平台’,都希望以行政的背景在一个地区内实现垄断服务。”

许多平台借政府之力进入了商业领域,同时又借助政府之力进行不公平的竞争,许多企业打造的平台不是资源共享而是争抢客户。在戴会长看来,这都是企业非常反感的事情,也给企业带来很多麻烦。比如,很多地方政府打着监管的旗号要求车辆必须要加装GPS,而且必须在指定商家购买,否则不能通过安检等。此举在戴会长看来,权力、责任、利益不能对等,政府的职能只能以监管为主,不能随意而定。

有形之手博弈无形之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对此,戴会长说,“政府如何去促进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主渠道作用,而不是政府直接配置资源。这是当前改革的大方向问题,也是当前一件困难的事。”

发挥政府与企业两个优势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是借助政府的力量来构建,还是作为企业行为根据市场需求而构建?从商务部的例子来说,建立全国性的城市共同配送物流体系,自上而下地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然后汇总形成合力,一番大兴土木之后,效果并不理想。

对此,戴定一认为,“政府的很多投资‘砸’在了信息平台,但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即使是再往里‘砸钱’,仍然面临的可能还是失败。”

政府有政策和资金,企业有敏锐的市场嗅觉,那么,怎样发挥两者优势来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呢?

对此,戴会长提议:“对公共平台体系的基础信息服务,包括商品的统一编码,车辆的统一排号,甚至电子车牌、电子驾驶员执照,集装箱、托盘等这些信息采集和监管等,政府做得还不到位。这些信息化服务,会给行业带来很大的方便,这就是基础建设,将来任何一个商业平台用起来都非常顺畅。这是政府应该做,甚至必须做的事情。”

为了实现安全的网上交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必须提高准入的门槛,对入驻平台的物流企业、车主进行相关的认证,排除一部分信用差的企业,为平台营造一个诚信的交易环境的同时,还要建立信用的实时更新机制,建立平台物流企业的红黑榜,实时为客户进行预警,降低交易风险。除此之外,对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而言,要想真的实现交易低风险,必须建立交易保障金制度,对参与交易的企业进行有效地约束。

“把政府错装的手还给市场”,那么企业该如何做呢?唐山有些企业发起了“物流唐山项目”的“物流城市联盟”,这种企业自发组织的长处在于实现各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以各地城市为节点,形成全国性的网络。用信息技术整合全国物流资源,构筑集成城市物流、城际物流多层服务的平台。不过,其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的考验,我们拭目以待吧。

拍卖规则-公共资源交易 篇5

拍卖规则

一、此《投标式有底价和有最高控制价的增价拍卖规则》仅对本次宣州区青弋江文昌镇福川村金锹岭先进组段河滩砂石采挖及生产加工经营权拍卖有效。

二、拍卖标的及起拍价(设保留价)

本次公开拍卖宣州区青弋江文昌镇福川村金锹岭先进组段河滩采挖及生产加工经营权,储量30万m3(约 60万t原级配砂砾石)。

开采期限为7个月,从2017年10月20日至2018年5月20日止,具体以《采砂许可证》为准。采挖的四至坐标以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2地质队<<安徽省宣州区青弋江文昌镇福川村金锹岭先进组段建筑用砂石矿勘查报告>>为准,开采方式采用机械开采。

起拍价为9元/t,最高控制价为11元/t。

成交价只含砂石(原级配砂砾石)资源出让费,不含其他费用。

三、拍卖时间:2017年10月16日 15:00时。

四、拍卖地点:宣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五、本次拍卖提供的资料,仅供竞买人参考。竞买人可自行到标的现场踏勘拍卖标的,并自行到相关部门查询并了解标的现状,未咨询或对标的不了解而参加竞买的责任自负。一旦做出竞买决定即表明竞买人接受该标的一切现状,本公司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六、竞买人应具备的条件

1、在宣城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企业法人,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上(含)方可参加竞买;

2、竞买人在近3年(含3年)以内从事过河道开采和加工的业绩,计算截止时间为2017年9月30日,业绩依据水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安徽省河道采砂许可证》为准;

3、竞得人必须具备相应的生产和直供能力,拥有相配套的生产设备,日生产量为不小于2500t/d(碎石1500t/d、中粗砂1000t/d)。

七、竞买人报名前须向宣州区水务局提交以下材料进行资格 审查:

采砂许可证、企业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及身份证、法人授权委托书及身份证,无犯罪记录证明、银行征信证明,上述材料须带原件核查,复印件留存。

八、竞买登记手续:经宣州区水务局资格审查,审查符合条件的竞买人,需于2017年10月13日17时前一次性交纳竞买保证金人民币540万元(保证金账户信息为,户名:宣城市宣州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开户行:宣城市农行敬亭支行,账号:12-*** ; 开户行:中国银行宣城市分行,账号:1752 1920 4434),并凭宣州区水务局签发的《资格审查报名通知书》到宣州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办理报名登记手续。

九、竞买人应在公告规定的展示/咨询期间,详细全面了解拍卖标的具体情况,一旦办理了报名手续,即表明竞买人已完全了解标的情况,承诺遵守《投标式有底价和有最高控制价的增价拍卖规则》等拍卖文件中的相关约定。

十、竞买人进入拍卖现场必须携带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法人代表身份证或法人授权委托书原件及个人身份证原件。

十一、竞买人凭报名登记手续和身份证原件并限带两人进入拍卖现场,遵守有关规则、业务程序和会场秩序,不准喧哗,凡违反有关规定,经监督部门宣布取消竞买资格的,应立即退场,并按有关规定处理。竞买人必须遵守会场秩序,不得阻挠其他竞买人竞价,更不能有操纵、垄断等违法行为。一经发现上述行为,将取消其竞买人资格,驱逐出会场并追究其经济、法律责任。

十二、拍卖方式:本次拍卖为投标式有底价和有最高控制价的增价拍卖。拍卖会开始后现场开始接受竞买人的投标报价,竞买人在拍卖人规定的时间内将自己的密封的投标报价单递交到报价箱内,超过规定时间投标报价视为无效。拍卖人收齐所有投标报价单后,现场公开开启各投标人的投标报价单,当场宣布各竞买人的报价。报价高于最高控价或低于最低控价的视为无效报价,在最高控价和最低控价之间的报价为有效报价,以报价最高者为竞得人。出现两个或多个相同最高报价,则以现场抽签方式确定竞得人。

十三、拍卖师按照本次拍卖的相关规定和拍卖规则,当场宣布成交名单,拍卖师一旦宣布成交,竞买人一律不得反悔,否则必须承担相关责任,保证金不予退还,同时将按照《拍卖法》第39条的规定进行处理。

十四、拍卖成交后,竞得人须当场签订《拍卖成交确认书》,并在拍卖会议记录上签字确认。

十五、竞得人付清所有款项后,必须和宣州区水务局签订《采砂权出让合同》,竞得人方可取得拍卖标的。否则,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均由竞得人承担。竞得人取得标的后自行办理本次拍卖成交标的的相关证照手续(所需费用均由竞得人承担)。

十六、特别规定

1、竞得人交纳的竞买保证金(不计息)540万转为总成交价款(出让资源费)。采砂履约保证金存入宣州区水务局账户,合同期内如无违法违规现象,期满后全部退还竞得人(不计息)。

2、总成交价款(出让资源费)不含其它税费。竞得人除须缴纳总成交款(出让资源费)外,还需缴纳其它税费,其它税费据实征收。

3、总成交价款(出让资源费)须在公示期满成交后3个工作日内一次性交清,超过期限,视为违约,保证金不予退还。

4、竞得人与委托人签订《采砂经营权出让合同》前,应缴纳出让总价款的10%履约保证金,按规定缴纳的其他税费。

砂石资源出让费和履约保证金交纳至宣州区水务局指定账户。

5、竞得人缴清了所有款项后须与宣州区水务局签订《采砂权出让合同》(详见合同文本)。

6、竞得人必须严格依法从事开采活动并服从防洪安全、劳动安全、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和通航安全的要求,必须遵守“定点、定时、定船、定量”的开采资源。

7、竞得人必须按河道采砂许可证规定的设备功率、准采范围、作业方式、开采深度和弃料方式进行采砂作业,在采区四周设立明显标志。不得将河道采砂权擅自转卖、发包、租赁或以其它方式转让,否则,宣州区水务局有权取消该竞得人的采砂权资格,吊销其采砂证照。

8、禁采期所有采砂船只及机械设备集中停靠在宣州区水务局指定的位置,一律不得从事采砂活动,不得影响防洪安全。

9、竞得人在采挖期限内的砂石只能直供青弋江(文昌段)治理工程施工单位,销售砂石价格不得突破双方签订的最高协议合同价,即中粗砂60元/m3,机破碎石55元/m3。竞得人销售砂石价格超过合同价,由宣州区物价局按合同规定进行处罚,并立即整改,整改无效,按违约处理,并终止合同,成交价款不退,并没收采砂管理履约保证金。

10、竞得人应完善环评手续,生产加工污水要达标排放。

11、其他未尽事宜以由竞得人和宣州区水务局协商为准。

安徽金马拍卖有限公司

公共资源交易“二次革命” 篇6

对于公共资源交易,公众有着先天的质疑。比如交易量数额巨大、寻租事件时有发生。大家印象深刻的案例就是河南交通厅连续三任厅长出了腐败问题。公共资源交易有着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我们去思考,公共资源交易究竟该走向何方?目前各地纷纷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是一次比较好的尝试,但是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厘清。

我们一直在呼吁政府理财模式和行为的不断优化,公共资源作为最大的政府资源,在交易过程中,可以说包括了政府理财行为的诸多特性,公共资源交易形式的重构无疑是对政府理财模式的一次冲击和重构。

导向问题

在此次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各地的实施情况并非一致,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很多。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徐焕东对于公共资源交易有着长期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他认为,在当前公共资源交易至少需要厘清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概念。究竟什么是公共资源?什么是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资源究竟是一般意义上的非货币价值形态的资源,如矿山、土地、国有资产,还是包括货币价值形态的、广义上所有非物质形态的资源?我们一般说的资源交易,是否主要指非货币价值形态的资源?纵观世界各国,使用政府资金采购的,或叫政府采购,或叫公共采购,却没有叫公共资源交易的。

其次是目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立的目的是什么?是为反腐而设立,建立之后能够真正避免腐败?我们看到现在各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建立都是由各地纪委在牵头,党委政府在大力推进。还是使得公共资源获得价值最大化,提高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理财水平?目的不同,导向就不同,政策就会不一样。

第三是模式。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采取集中交易、总体监督管理等模式,法律依据是什么?监督管理主体如何确立?监督管理权限如何划分?是否需要进行全国统一考虑?

徐焕东认为,完善政府采购的战略性目标,应该是建立包括工程、货物、服务在内的政府大采购监督管理体系,而不是与政府公共资源的出让合并。

利益调整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建立,说到底是一次利益的调整和重构。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破除部门利益壁垒。

公共资源交易涉及发改、财政、住建等等多个部门,改革就是要减少或者剥离他们的行政审批和管理权限,由原来多个部门负责监管,交给单一监管机构,由此可见“改革之难”。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立过程中对多个原有格局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比如各地的政府采购中心和产权交易中心。

某省财政厅政府采购处处长就明确表示,政府采购不宜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市场。

该人士认为,一是与相关法律法规不符,不利于依法行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工程交易活动适用于《招标投标法》,在法律性质、管理模式、操作程序等方面具有相通性,具备整合统一的法律和现实基础。而政府采购活动的法律依据是《政府采购法》,全国已建立并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法规体系,在制度目的、基本原则、监管模式、实施程序和政策功能等方面均具有独立性和特殊性。

二是增加了交易环节和监管机构,影响了政府采购的效率。有形的所谓“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是凭空增加的,看上去“有形”,实际上只是一个“平台”,操作时要求各类代理机构进驻“中心”,而各类代理机构在设立时都有自己的营业场所;用新设的事业单位“一局(办)”来统一“监管”各类交易,实际上只能起到“二传手”的作用,因为有关法律赋予的相应行政机关仍推脱不掉其法定监管职责。

三是违反了财政资金管理的客观规律。政府采购是财政支出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是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三驾马车”,是财政支出改革的组成部分,其上连部门预算,下接国库集中支付,是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环环相扣,前后一体不可分割。将政府采购监管权从财政部门中分离出来,代替财政行使政府采购监管权,不但没有法律依据,而且与《政府采购法》的定义内涵有所违背。这种割裂财政资金管理的客观规律的做法,直接导致了财政资金的不安全和监管工作的严重缺位。

除了政府采购领域,在产权市场领域,一些专业人士也表示了担忧。某产权交易所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一些省市新设立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取代了产权交易机构,成为新的国有产权的交易场所,而且还变相产生了不少没有资质的地市级和县级产权交易机构,甚至产生众多的乡级产权交易机构。如果按照这些省市的做法,中国产权市场的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将不是当前的200多家,可能是上千家、上万家。如此一来,必然大大延缓、阻滞我国产权市场制度构建的速度,而且加剧产权市场乱象丛生的局面。

法制方向

在我国,公共资源交易一直也是摸索前行,争议再大,困难再大,一个必须坚定的方向就是法制化。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中国公共采购研究所所长曹国富认为,中国公共采购领域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十年是鼓励引入招标投标机制的阶段,这一阶段改革的典型特征是解放思想,鼓励大胆进行招标投标改革探索;第二个十年是招标投标事业大力发展和初步规范的阶段,这一阶段招标投标机制在工程建设等许多领域得以实践;第三个十年则是中国公共采购法律体系初步确立、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阶段。招标投标法废除了以标底为基础的授予合同机制,确立了以评标价最低或者综合最优为基础的授予合同机制,从而使中国的招标投标制度真正建立在市场机制之上。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中国公共采购法和制度也需要进行一场“二次革命”。

首先需要解决中国公共采购法的立法模型问题。从中国公共采购法律现状来看,中国采取了分别立法的形式。中国未来可以继续采取分别立法模型,但在处理不同法典之间的关系时需要在法律理念上将它们都视为实质意义上的公共采购法,并且摆脱围绕行政权进行立法的纠葛,围绕采购对象或者特别采购问题进行分别立法。

其次需要解决的一个法律问题是解决中国公共采购法的“强”监管与“弱”职能的问题。中国的公共采购法虽然确立了高度透明的程序,但是在体制设计上却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弱”采购职能特征。“天价”采购现象和“钓鱼工程”的发生就是这类问题的反映。

“公共资源体制改革是一场制度、社会、思想文化的三重变革。”一位采访对象说过的这句话,引人深思。

公共交易平台 篇7

公共资源是指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 在法律上不属于个人或组织的全部资源, 是社会共有的生产或生活资料, 包括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和行政资源。公共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的权力本质上是公共权力。法治社会中, 政府公共性, 就是政府在社会授权的基础上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利益诉求的性质。[1]按照人们对现代政府的理解, 公共权力来源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活动秩序的需要, 本质上是一种凝聚和体现公共意志的力量, 作为其载体的政府是为社会公众所有的, 政府存在的目的与合法性就在于维护与保障人民的权利。[2]正如哈贝马斯所指出的:“国家是‘公共权力’机关。它之所以具有公共性, 是因为它肩负着为全体公民谋幸福这样一种使命。”[3]

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的公共伦理价值取向是“交易为公, 服务为民”。公共伦理, 亦称公共管理伦理、行政伦理, 是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履行公共管理职责中形成并必须遵守的原则和规范, 是作为个体的公共行政人员和作为群体的各级党政机关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伦理道德要求的总称。公共资源的公共性、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公共权力的公共性, 必然要求“交易为公, 服务为民”的公共伦理价值取向。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应首先考虑到人民的需求, 努力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最大程度地为人民谋利益, 而不是随时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 甚至与人民互争利益。加快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建设, 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增强政府服务水平, 更好地保障经营者权益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推进反腐倡廉。

二、践行“交易为公, 服务为民”, 推动公共资源阳光交易

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应坚持“交易为公, 服务为民”工作理念, 不断创新运作机制, 优化服务举措, 积极探索, 主动作为, 力争在公共资源交易监管集约化、配置市场化、运作阳光化的道路上成功迈出第一步。

(一) 深化监管体制改革, 确保政府的权力真正在阳光之下运行

推行联席会议制度, 深化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改革, 坚持管办分离的原则, 构建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确保政府的权力真正在阳光之下运行。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公共资源配置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市场机制在公共资源配置中已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目前全国各地各部门不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制度改革, 整合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分散建立的招投标市场, 加强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涉及到财政、住建、交通、水利、卫生等多个政府部门, 改革要将它们的行政审批和管理权限“减、放、转”, 必然导致各部门为避免自身利益受损而产生对改革的消极态度。成立以政府办、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检察院等为成员单位的公共资源交易联席会议, 地区主要领导任公共资源交易联席会议主任, 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 积极启动监管联动机制, 联合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 对招投标事项联合审议、对招投标过程联合监督、对招投标情况实施联合检查、对施工合同履行实施联合管理, 切实加强了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 破除公共资源支配在少数团体或个人手中, 防范政府公权力蜕变, 确保政府的权力真正在阳光之下运行。

按照行政监督职能与执行服务职能分离、管理机构与服务机构分立的要求, 即各监管部门与交易机构的职能分离、人员分离、财务分离, 成立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 承担地区工程招投标 (交通、水利、建设、农业资源) 、产权交易、医药采购、政府采购、学校基建和学校技术装备、国有 (集体) 资产出售、出租等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组织、管理、服务职责。全地区建设工程、政府采购、土地出让、国有产权交易等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信息发布、报名受理、资格审查、交易文件发放、开标、评标、挂牌、拍卖、竞价等交易环节, 全程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已逐步形成“统一进场交易、统一信息发布、统一操作规程、统一进行监督”的集中交易监管操作模式。

(二) 高标准建设好中心网站, 让所有的交易更阳光

高标准建设好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 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规范招标信息发布程序, 减少人为干扰因素, 提高工作效率, 确保让所有的信息更透明, 让所有的交易更阳光。

交易中心网站是为参加招投标活动的各方当事人提供的一个规范、便捷、高效的网上服务平台, 设有工程 (货物) 招标公告、招标文件、最高限价、资格审查情况、中标公示、项目经理变更、不良行为公示等专栏, 全面即时发布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及产权交易等方面的信息、政策, 统一提供招标文件的范本、咨询、查询服务, 还设有主任信箱, 意见征集、答疑信箱及民意调查等模块, 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投诉。

交易中心网站主要具有三大功能:第一, 信息发布功能。报道地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工作动态, 宣传推介有关创新工作, 全面即时发布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及产权交易等方面的信息。第二, 服务平台功能。为交易各方提供最新的公共资源交易相关的法规、规章及地区出台的制度和规定, 为投标企业提供招标文件的范本等。第三, 社会监督功能。通过设立主任信箱, 意见征集、答疑信箱及民意调查等模块, 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投诉, 使网站成为中心与外界工作沟通和信息交流的快捷渠道。

(三) 科技防腐, 让潜规则无处容身

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招投标评标关键环节, 实行科技防腐, 让所有进场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全程阳光运行, 让潜规则无处容身。

利用现代监控手段, 着力建好电子监控系统、同步录音系统、信号屏蔽系统、多媒体展示系统等监督平台系统, 对招投标评标全过程实行电子监控、现场直播, 并刻录备查。全面割断评标信息链, 改革评委抽取和通知方式, 用无情的电脑制约有情的人脑。评标现场实现全封闭, 对非评标人员实行清场, 评标室使用通信信号屏蔽器, 有力防止任何形式的暗箱操作。

创新交易载体, 推行电子招标系统, 并拓展至工程货物、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领域, 实现招标投标全程电子化、文件标准化、评标远程化、信用信息化和监管网络化的目标。推广电子化招投标, 开标时由招标人现场导入电子投标文件中的数据信息, 评标时由专家评委利用局域网系统接收相关投标文件进行辅助评标。相对于传统人工招标方式, 电子招投标平台是招投标运行模式的重大变革, 是规范招投标各方行为, 维护公开、公平、公正招标环境、预防招投标过程中腐败行为的重要举措。

在产权交易上, 推行实时互动的电子挂牌竞价系统。让竞买人通过计算机终端, 以匿名的形式, 进行背靠背的竞价交易。竞价活动不分场次, 不限地点, 标的随时发布, 价格实时“滚动”, 极大地节约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人力、物力, 也便于监管部门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实时监督。通过电子竞价, 不仅实现了国有资产处置竞拍活动的公开、公平、互动、实时, 更重要的是切断了委托人、组织方和竞买人三方间的联系, 杜绝了蓄意串标、围标及敲诈勒索行为的发生。

(四)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从源头上遏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不断总结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健全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中介服务管理、企业信用管理、投诉处理等方面的管理办法或制度文件, 减少围标串标及资质挂靠的可能性, 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推进公共资源阳光交易。

《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颁布实施是解决招标投标领域突出问题、预防和惩治腐败, 维护招投标市场秩序的一项重要举措。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作为《条例》的贯彻者和执行者, 应结合地区实际, 制定“关于进一步创新机制, 规范行为, 营造竞争有序、效率优先招投标环境的实施意见”、“国有 (集体) 资产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及“工程建设项目串标、围标认定办法”等一系列的地区规范性文件, 进一步增强招投标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推进公共资源阳光交易。

为破解招投标领域的围标串标及资质挂靠这两大顽疾, 努力探索“资格后审”、“法人全程参与”、“双合同制”、“合理固定区间报价”、“小型工程项目随机抽取”、“开标现场严格分离”及“招标预算价第三方审核”等多项制度。

资格后审: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施工招标投标资格后审。这种“保密+阳光+公平”的资格审查模式, 有效割断了招投标的信息链, 实现了投标人身份的不确定性、投标人之间的不可接触性、投标人数的广泛性及投标人信息的封闭性, 从时间、空间上消除了产生围标串标的土壤, 有效维护了招投标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法人全程参与:投标企业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等参与招投标全过程, 基本遏制了资质挂靠这一工程招投标领域的“毒瘤”及常见的围标串标现象, 有效预防了“正规军投标, 游击队施工”情况的产生, 相对减少了投标企业不必要的投标成本。

双合同制度:在签订工程施工合同的同时必须签订廉政合同, 并随中标合同一道备案、一道审核、一道存档、一道检查。凡廉政合同未正常履行的, 视情况给予信誉扣分、暂停投标直至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等。

推进公共资源交易诚信体系建设, 建立起信用调查、信用评级、信用记录、失信惩戒等信用诚信体系管理规定, 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各方行为。投标企业、中介代理机构和专家, 是资源交易中最重要的主体, 制定“工程建设投标企业诚信管理办法”、“工程建设招标代理机构诚信管理办法”、“评标 (评审) 专家诚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 规范各类交易主体的行为。

实行投标企业动态管理, 实现信用平台实时交换、数据共享, 推行不良行为记录与公示制度, 建立政府投资工程预选承包商、政府采购协议供应商制度, 构建优胜劣汰的良好氛围。

规范中介机构代理行为, 以代理机构信用手册为抓手, 严格执行代理机构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对代理机构日常不良行为予以通报, 增加失信成本。

进一步完善投标企业信息库及诚信档案数据库的管理, 使企业基本情况、项目经理、业绩获奖情况、不良行为、在建工程等信息等均能在网上免费公开查询。

加强评标专家日常考核, 提高对评标专家的评标质量要求, 对多次评标不合格或评标质量不高的评标专家依法予以警告、暂停或清退, 并建立评标专家诚信档案库, 确保评标专家的廉洁自律。

三、公共资源阳光交易的实践意义

加快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建设, 做好公共资源交易工作, 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改革实践, 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改革, 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深化政务公开,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升市场竞争力, 最大程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提升公共资源利用率和服务水平、更好保障经营者权益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改善民生, 解决社会矛盾, 推进反腐倡廉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张洪武.政府公共性的流失与条件依存[J].重庆社会科学, 2008 (10) .

[2]冯英.论公共行政之公共性及其何以可能[J].中国行政管理, 2008 (5) .

吉林省公共计算平台 篇8

吉林省公共计算平台是刀片架构的计算机集群, 主要计算设备采用AMD4路8/12核CPU, 计算能力达到50万亿次/秒, 存储能力100TB,计算网络采用Infiniband QDR技术的40GB网络, 管理网络采用千兆以太网, 3台精密空调采用电脑控制轮换工作, 最大限度的确保精密空调及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配置基本的工具类软件、科学计算类软件、CAE应用类软件、渲染类软件等。主要应用领域有CAE应用、信息化、科学计算等方面。

吉林省公共计算平台积极开展高性能计算领域的研究、合作及应用推广, 与长舂应化所汪尔康院士团队合作建立了“吉林省计算中心高性能计算院士工作站”, 与中科院网络信息中心及中科院长春分院合作建立了“吉林省——中科院超级计算中心”, 与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合作建立了“高性能计算及网络安全核心技术教育科研基地”, 在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支持下建立了“吉林省高性能计算工程研究中心”, 在高性能计算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平台作为一个区域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集基础性、开放性、公益性于一体, 围绕现代先进计算理念, 以共建共享、服务吉林为己任, 努力成为融合多种功能的创新型计算平台, 提升吉林省的科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计算平台对吉林省企事业单位及各大高校免费开放高性能计算资源, 并寻求科技技术项目合作伙伴。平台还为培养高性能计算方面人才建立了“高性能计算及网络安全核心技术教育科研基地”, 能够为企事业单位及高校培养高性能计算的人才, 使企事业及高校提升科研技术能力。

围绕平台工作的开展, 我们建设有三个技术团队, 即:“云计算关键技术团队”、“CAE关键技术团队”和“软件开发技术团队”, 以确保平台在为社会提供计算资源的同时, 能进一步提供高技术服务, 解决企事业、高校等单位在科研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此外, 平台借助“吉林省计算中心高性能计算院士工作站”建设, 得到了由汪尔康院士技术团队为平台优化和算法研究提供的技术指导、支持和帮助, 保证平台运维和服务一开始就站在一个较高的基点上。

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将进一步与省内各大高校、科研单位及企业通力合作, 更广泛的实现硬件、软件、人才的共享, 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行并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服务创新的需求。同时, 中心聘请5到10名客座教授和专家组成高性能计算专家委员会, 参与到平台的项目规划和实施当中, 指导并确保相关工作有效开展。

作为吉林省唯一一家面向社会公共开放的公共计算平台, 如何更好的发展和利用高性能计算资源, 我们感到肩负的使命重大, 我们有信心在科技厅的领导和支持下, 以职能工作为事业, 为全社会提供公益性、髙水平的资源服务和技术服务, 为吉林省的科技创新贡献推动之力。

联系人:霍老师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问题研究 篇9

(一)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含义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主要指使用计算机网络信息通信技术, 为大家提供物流、信息和技术等资源。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主要由以下三个结构构成:一是国家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这个层面的公共信息平台主要是整个合作区域内相关政策信息、经济运行信息以及市场信息的公共平台。二是区域公共信息系统。这个层面的系统由国家公共信息平台、各子区域单元内的所有相关信息子系统组成, 在信息平台内起着组合节点的作用。[1]三是客户终端信息系统。这个层面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每个区域内的信息数据进行加工处理, 并用于全部的用户, 在遵守相应原则的基础上, 确定最佳的方案, 进而解决全部用户的问题。如下图所示。

(二) 公共信息平台的内部结构

一是政府方面必须有清晰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目标和途径, 在统一框架的基础上, 对物流以及信息资源加以整合, 横向的组织和调度每个行业, 纵向的尽力推动物流企业信息平台的构建, 充分的发挥资金杠杆和相关政策的作用, 不断推进公共信息平台的发展。[2]二是信息服务商一定要保持公正和中立, 有效处理政府部门同各个单位内部物流信息系统的连接和信息互换,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 信息服务商坚决不允许加入到实体物流业务的运营管理。三是业务运营商主要是由物流服务商和电子商务服务商组成, 业务服务商借助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将每个供应商同承运人、采购商、海关、物流服务商、商检等信息资源加以整合, 彻底把以往的物流运输服务改变成如今的电子信息服务的模式。

(三) 构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原则

一是统一规划, 逐步实施。构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覆盖面比较广, 涉及到政府和多家单位, 耗费时较长, 应该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 对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进行统一的规划。二是政府调控加上市场化运作。构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覆盖面比较广, 涉及的单位比较多, 因此, 政府要协调好多家单位的关系, 保证构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顺利进行。[3]三是可扩展性与兼容性。考虑到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每个区域经济的互补性, 公共信息平台必须有较好的可扩展性与兼容性。四是开放及安全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对社会开放的, 涉及到的用户数量非常多, 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安全性, 安全性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最基本要求。

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对物流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 实现信息共享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能够实现信息共享, 在当今这个信息资源巨大的时代, 信息共享是非常重要的, 能够给社会、企业、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信息共享, 能够重复的软硬件资源投入, 避免人力、物力、财力重复的投入, 经济效益是显著的。

(二) 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能够避免信息的不对称, 并且节省大量的时间, 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明显看出每个单位的实际情况, 进而有效合理的配置资源, 加以整合, 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 提供用户相应的决策信息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中的信息内容比较丰富, 在用户决策之前, 可以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中查看想要的信息, 并进行参考借鉴, 进而为决策提供可行性的依据, 有助于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

三、我国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 我国的很多地区陆续开展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规划以及构建, 尤其是物流枢纽的信息平台的构建比较早, 发展得比较快, 如今已经非常成熟了。如今, 部分行业已经构建了一批物流枢纽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很多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将口岸内的各个部门 (货运代理商、货物生产商、货船卸货方、承运商、检验检疫、海关等) 加以整合, [4]该平台将传统的有纸作业加以取缔, 进行电子化操作, 能够在网上进行查询和交换, 这样极大地提升了货物处理的效率,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成本。相比之下, 区域性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起步较晚, 发展也不快, 并且发展的不均衡, 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是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 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比较快, 很早就有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和构建, 已经有了一些地市级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四、我国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存在的问题

(一) 电子化程度不高

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很多单位的计算机普及率不高, 个别单位 (尤其是中小企业) 没有使用计算机, 这些单位的电子化程度不高, 影响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内各个单位的电子化沟通, 延缓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电子化覆盖, 制约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发展。

(二) 没有统一的业务系统标准

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没有统一的业务系统标准, 电子数据的标准化程度比较低, 电子报文的标准化、统一性差距比较大, 导致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内各个单位的数据不能够通用, 影响了各个单位的电子沟通。

(三) 技术支持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内一些单位的技术支持有待提高, 他们在遇到技术故障时都通过外部人员加以解决, 单位内部没有技术支持的人员, 从长远来看, 这样不利于企业发展。因此,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内各个单位技术支持有待提高, 否则会影响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发展。

(四) 效率较低

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内的信息的集成度不够, 运行涉及的环节过多, 导致效率比较低, 这制约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发展。

五、我国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今后发展策略

(一) 实现数据的共享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数据都是来自各个单位的系统, 离开了这些系统,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将毫无意义。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开发以及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同各个单位的系统数据的兼容等问题, 解决好数据兼容等问题, 进而实现数据的共享。

(二) 分段建设、逐步升级

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应用领域来看, 物流信息平台能够应用到多个领域。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实际功能来看, 物流信息平台能够解决多个问题。但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应坚持分段建设、逐步升级的原则, 最终实现全部功能, 解决全部问题。

(三) 实行企业的运营模式

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实际运营管理过程中,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必须向广大企业开放, 政府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予以管理和制约,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由第三方实施, 保证平台的独立性, 体现其公平性、公开性和公正性, 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5]可以通过行业准入机制和会员制管理等方式, 管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内部的会员, 可以对会员进行收取会费、租赁费、用户服务费、广告费等, 让会员进行市场化经营, 实行企业的运营模式。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进行宏观的调度, 保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有效运营,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实现其经济效益。

(四) 定期进行评价

一是系统性能的评价。涉及到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联机响应时间、平均无故障时间、数据吞吐量和处理速度、操作方便性与灵活性、可扩充性等方面。二是经济效益的评价。涉及到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系统费用、投资回报期、系统收益、系统维护与扩充的费用估计等方面。三是系统管理水平的评价。涉及到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内部全部人员对系统的认识水平、使用者对系统的态度、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等。

参考文献

[1]程玉坤.电子商务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规划与设计[J].现代计算机, 2009 (11) :11-14.

[2]杨晓钦.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探索[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 :45-48.

[3]张锦, 杨东援, 关志超, 王孝坤, 徐君.城市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内涵和规划设计[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3 (4) :22-25.

[4]戴伟.我国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研究[J].时代金融, 2013 (24) :37-40.

公共交易平台 篇10

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公共性特征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大学科技园科技孵化器是由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科技服务机构共同搭建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这一公共服务平台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和专业化团队, 向平台内的企业和社会提供公共的、综合的科技服务, 并部分承担本应由地方政府提供的科技服务职能和服务事项。地方政府以购买公共科技产品及服务方式与大学科技园签订科技服务合同, 并向其支付购买科技服务费用。大学科技园根据合同约定承担公共科技产品研发、生产、供给、服务等。

1. 平台本身的公共性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的目是为企业提供具有一般性的公共技术服务, 孵化出更多创新型的科技企业。科技产业园和产业聚集区这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类似一种准公共物品, 具备公共物品的一系列技术特性, 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公共性的技术服务机构。

2. 平台建设中参与主体的公共性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有两种建设模式。一种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建设, 另一种主要依靠企业或高校科研院所为建设主体。事实上, 在平台建设过程中, 不存在绝对的单一建设主体, 一方为主建设并不意味其他单位不参与。恰恰相反, 平台在建过程中往往有多个参与主体。在实际运行中, 不同主体有不同的功能, 担负不同的责任。但它们都是平等的参与主体, 只是在参与过程中的分工和责任不同。因此, 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参与主体具有多元性、公共性。

3. 平台服务内容的公共性

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最主要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所提供的公共科技产品形态是多样的, 包括公共技术平台、创业资助、园区企业的税收减免等。它提供的科技服务功能是全方位的, 包括政府创新体系机制内孵化器功能、技术中介服务、高新园区的托管等。但所提供的不是紧跟科技动态的前沿科技成果, 而是具有广泛共性的技术方面的基础服务, 适用面很广。技术服务平台从事的是基础性的技术服务工作, 但不能把这种基础性的技术服务当做企业获取利润为目的的服务, 也不可能替代企业的技术研发。设立平台并不意味着企业不需要从事研发工作, 而是为企业从事此类性质的工作提供了便利服务, 节省了企业的研发成本, 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4. 平台服务对象的公共性

公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服务对象是一定区域内的企业或者产业聚集区内的企业。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时, 由于企业相互之间的距离较近, 平台提供服务比较便捷, 避免了时间浪费。平台建立之后, 为创新基地、企业孵化园、科技园、产业园、实验室、农业科技园等提供基础科技服务。一些小的企业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搭便车”, 享受平台带来的良好权益。平台的服务对象群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要是在其辐射范围内, 缴纳一定标准的费用, 都可以享有这种基础性的公共服务。

5. 平台服务渠道的公共性

平台要服务于企业, 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 这个具体的载体就是平台的服务渠道。服务渠道体现为技术网络平台、检测仪器、各种实验设备等具体的服务渠道和设施。由于平台提供的是基础公共服务, 这就决定了平台服务渠道的较大适应性, 而不是每服务一次企业就建构一种新的服务渠道, 这是服务平台服务渠道公共性的重要表现。通过充分利用服务平台的渠道作用, 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标。服务渠道建设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服务平台服务于企业在功能上的延伸。借助于服务渠道, 平台的技术服务功能才能够得到完全的输出和较好的发挥。

6. 平台的公益性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涉及公共服务的整合、再生及自身的运行, 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平台运行需要一定人力物力支持。平台建设初期, 由政府、高校、企业等单位提供原始资金。但平台不是类似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由财政资金始终提供保障的组织。尽管在后续发展中要向服务对象收取一定的技术服务费用, 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的服务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其费用应低于市场提供的此项服务费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一个公益性的机构设施, 作为被服务对象的企业共享服务是一种权利。在产业聚集区或科技园区, 企业能享受到这种权利, 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益于自身、有益于整体全局发展的一种发展方式。

二、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平台的公共性体现在平台自身的性质与目标定位上, 平台在为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的过程中获得企业对平台的认同和支持。平台的公共性既体现在其静态状态中, 也体现在其动态服务过程中, 平台在理论上的公共性与现实过程中的公共性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只有把两个方面都做好了, 平台的公共性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只有厘清这两个方面的相关问题, 才能真正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公共性。因此, 现实中平台的公共性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中要想把这个问题做好, 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努力。

1. 加强平台涉及的公共性基础技术研发

平台所提供的基础性公共服务不同于企业研发的高精尖技术, 它不是在某一专业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而是建立在对基础性公共技术研究的基础之上。这种基础性研究不同于基础理论研究中取得的创新。因为基础理论研究的技术涉及复杂的学术理论及学术环境, 有更大程度上的难度。对平台基础性公共技术服务的研究, 要结合科技园、产业园的特色, 注重实用性公共基础技术的研发。要结合不同企业在实际中的共性进行探索, 就某一共性问题进行实用度更广的研究, 为企业的实际运行提供基础公共服务方面的保障。同时, 平台提供的这种服务又有一定专业深度, 需要专门机构从事专门研发工作。在此方面的研发及技术推广、应用的强度加大, 可使企业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方面的业务, 思考并解决自身所遇到的问题, 对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方向做出更好的规划, 从而有利于企业突破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有效地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加强平台的基础性公共技术研究能有效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延长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有了基础公共技术服务方面的优势, 一些具有创业意识的民众能节省自己的创业成本, 有效发挥自己的优势, 使得更多想创业的民众没有了后顾之忧, 主动加入创业的行列。平台通过科技公共服务, 为科技园产业园或产业集聚区内企业提供创新软硬件条件, 降低了企业创新创业成本和风险, 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有效支持了企业创新创业。[3]基础公共服务的优化及加强, 使园区内的企业发展层次感更加分明, 有利于淘汰从事落后技术的企业;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2. 加强平台服务渠道建设

平台服务渠道是平台能作用于对象企业的具体手段, 加强平台服务渠道建设可提高平台作用于对象企业的实际能力。服务渠道的加强, 对平台作用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平台的服务渠道, 包括网络平台, 具体的技术支持, 线上指导、各种检测设备, 提供各种咨询服务等。首先, 平台的服务渠道建设应当考虑公共性。平台的服务渠道, 能服务于平台辐射范围内所有需要提供服务的企业。这种渠道的公共性不会因企业规模的大小而有所改变。其次, 在平台服务渠道的建构过程中, 要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性质构筑不同特点和特色的服务渠道。即服务渠道既有基础性的共性渠道, 又有根据不同特点而建构的特色型或定制型渠道。平台服务渠道的容纳量要根据企业, 也就是服务对象的数量来制定。再次, 平台设计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能科学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规模及趋势。最后, 在平台服务渠道自身建设过程中, 要不断加强其同其他区域平台服务渠道的互动交流, 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汲取对自身建设有益的养分。

平台的服务渠道建设要考虑到平台自身的性质、特点, 符合平台自身的运行规律, 还要考虑到平台提供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平台服务渠道建设应当综合考虑平台在提供基础技术上的适用性、提供服务上的类似性, 以及人力资源上的优势。它可以承担企业员工的入职培训、业务培训等具体工作, 帮助企业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平台的服务渠道建设要充分发挥平台在基础服务及对外联系方面的优势, 达到发展完善服务渠道的效果。利用服务渠道收集行业内的最新发展信息, 研究行业发展趋势。通过与著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实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标。

摘要:现代科技的发展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公共性既是技术服务平台的内在属性, 也是技术服务平台在运行过程中的外在表现。本文讨论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公共性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出了建议意见。

关键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性,服务渠道

参考文献

[1]王兮.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模式探析[J].经营管理者, 2014 (15) .

[2]刘万义.国内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实践与经验启示[J].中国计量, 2008 (12) .

搭建公共平台 服务中小企业 篇11

推进创新转型 建设服装强市

作为宁波市政府支持服装产业转型发展、做大做强的主要公共平台之一,本届服装节以“创意宁波、霓裳东方”为主题,秉承“依托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的价值导向,以“稳中求进、内需主导、国际融合、产业升级”为主线,将举办第十七届宁波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首届宁波童模大赛总决赛、2013中国新锐设计师/中国服装年度品牌巡礼/国际服装设计师走进宁波系列活动、2014/2015秋冬流行面料趋势展示、国内外服装专业客商采购订货会等10项核心活动。

多年来,宁波服装节通过积极塑造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和创新的平台,提升了宁波的服装品牌和城市品牌的地位。在推进当地产业内外合作的过程中,宁波服装节以产业要素融合、市场运作、企业服务为载体,使得宁波服装能够进一步发扬“红帮精神”,持续地引领产业时尚,加速产业转型,进而抢占国内外市场份额。

宁波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历来是服装节的重中之重,是服装节扶持产业的重要平台。组委会透露,今年的服博会以服装服饰展示、交易为主,启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的6个馆,共设展位2000个,分设精品男装馆、时尚女装馆、生产企业品牌直销馆、面辅料/服装机械馆、国际交流馆以及OEM展区、儿童生活展区和运动户外服装展区。参展商品包括服装服饰、服装机械、面辅料、服装CAD等上中下游产业链。其中宁波本地品牌及企业50%,非宁波品牌企业25%,国际品牌25%,并将邀请不少于8500名的境内外专业采购商和20个重要贸易团组。

新锐设计师将走进宁波

到目前,在本次服装节上举办的2013中国新锐设计师走进宁波系列活动已有17名优秀设计师报名参加时尚发布和对接交流,其中14位设计师在香港、北京、上海、成都等时尚中心拥有个人品牌或高级成衣定制品牌。

近年来,他们多活跃在德国柏林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等国际舞台,其中不乏如宋佳佳等深受上海国际车展、汤臣酒店等高端舞台欢迎的跨界高手。而秀导和模特也是本届服装节的一大看点。

此外,首届以“活力、快乐、爱心”为主题的“瞧我这范儿”宁波童模大赛,也将参与本次服装节,并与宁波服博会童装展区的设置交相辉映。主办方表示,本届童模大赛旨在助推宁波童装持续蓬勃发展。据了解,该活动从今年5月就已开始筹备,9月将举行初赛,在服装节期间将举办总决赛。

本次服装节期间,在2013时尚品牌趋势发布方面,雅戈尔GY、牧高笛、Mildtree、Maxwin等品牌也将举办新品发布,上述品牌已经着手准备服装走秀等相关事宜。目前,组委会还在对其他报名品牌进行筛选。

今年的服装节期间,“海阔宁波”中国服装年度品牌巡演也将同期举办,此次活动将汇聚中国服装舞台上最顶级的名牌名人名品代表,他们将以动态服装表演的形式,结合最完美的舞美,联袂展现“海阔宁波”主题。目前,该活动的第一轮筛选已经结束,最终参演品牌将在GXG、白领、卡宾、罗蒙、杉杉、太平鸟、唐狮、雅戈尔、歌莉娅、朗姿、依文、Nancy k中诞生。

此外,北京白领时装有限公司董事长苗鸿冰、森马服饰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兼巴拉巴拉事业部总经理徐波、比蓝国际投资顾问公司总裁李凯洛等业界大腕和权威专家确认出席“装典中国——中国服装年度论坛”系列活动,通过智慧碰撞,把脉服装产业新走向。

筹备阶段展现创新和亮点

主办方透露,相较往届不同,今年的服装节到现阶段筹备工作呈现出了几大创新和亮点。

首先,今年的筹备体现了节会合一的创新体制和机制。今年主办方首次将服装节和服博会方案两合一。

其次,延伸产业链,强化服务链。在连续两年专设女装馆的基础上,今年组委会将全新打造儿童生活展区,提升宁波童装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并与首届童模大赛进行互动。此外,户外运动休闲展区的设置以及设计师自创品牌的大量增加,也将成为今年展会的新亮点。

第三,整合行业资源,提升展客商匹配度。当前外贸服装转内销、生产制造转品牌运营趋势明显,一大批企业急需创意设计、市场渠道和品牌管理资源,组委会重新梳理了专业采购商构成,坚持内商为主、外商为辅,举办服装电商大会和专业客商采购订货会,进一步提升客商质量和匹配度,以实现展商效益的最大化。

第四,搭建公共平台,服务中小企业。今年,组委会将首次联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北安普顿大学、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设计力量,开展中英大学生原创服装设计交流活动,为服装产业挖掘未来设计人才。

同时,围绕研发设计主线,服装节将首次举行“装典中国—中国服装年度品牌巡演”、中国服装年度人物(宁波)交流会以及中韩服装大赏等活动,继续深化和创新“流行面料趋势展示”和“中国新锐设计师走进宁波”活动,为宁波服装企业提供更多的国际时尚讯息,提升设计研发能力,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全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提速 篇12

有关研究显示, 当前我国物流企业接近82%的业务是运输和装卸。2010年主营收入排名前10位的物流企业中有8家来自交通运输业。而物流信息平台能够进一步引导运输企业做精、做大、做强, 提高物流产业的集中度, 提升我国物流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翁孟勇要求, 平台建设一定要坚持市场为导向, 体现平台的公共属性, 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各自优势, 政府主要做基础、定标准, 通过统一标准和交换规则, 衔接相关信息系统和平台, 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的数据交换和共享, 提高物流组织效率, 降低物流成本,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平台建设, 将进一步加强数据和资源共享共用, 加强现有各平台和系统的互联互通, 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平台的行业管理和决策支持的作用。

为加强对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导, 交通运输部决定成立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技术专家组, 专家组由来自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信息工程、电子商务、口岸通关和铁道等领域18名权威专家组成,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任专家组顾问, 交通运输部总规划师戴东昌任专家组组长,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郑黎明任专家组副组长。专家组主要致力于对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战略、规划、功能、架构、管理模式、建设方案、运营机制、重大技术问题等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 切实为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与此同时, 为确保全国实施平台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交通运输部还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并委托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承担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日常管理工作, 由浙江省批准成立“浙江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管理中心”, 负责承担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运行、维护和日常管理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兵团交通运输厅 (局、委) 承担各自区域交换节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和运维工作, 共同构建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基础交换网络。

近年来, 交通运输部围绕平台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早在2009年12月, 交通运输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同促进浙江省交通物流发展会谈纪要, 提出支持浙江省开展“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试点示范项目建设。2011年3月12日, 浙江省人民政府与交通运输部签署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推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会谈纪要, 进一步提出推进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据统计, 截至目前, 浙江省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共联接用户10.6万户, 累计向社会提供交换服务的数据量达到2.3亿条, 日交换量稳定在80万条, 最高峰值达到200万条。特别是2011年3月以来, 交换量月均增长300%以上, 从百万级跃升到千万级。

上一篇:文化氛围建设下一篇:给水泵汽动电动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