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设备(精选7篇)
就地设备 篇1
1 引言
沥青路面的预热机是通过地热来产生热量, 其原理是由于柴油发生燃烧后, 通过其产生的火焰与热空气发生对流从而加热使沥青路面软化, 该热量也为主机工作时的铣刨, 搅拌以及摊铺提供合适的温度。从几年以来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中发现, 这种预热机的加热方式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也越来越多, 路面的纵向受热产生很大的梯度, 横向受热也极为不均匀, 并且加热的系统非常耗油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使路面工程的成本变高, 而且严重影响再生路面施工的质量。因此, 必须对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采取一定的措施, 解决或者改善沥青路面所存在的问题。
2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设备的燃油式红外线辐射加热方式
由于预热机在沥青路面中的应用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些科研者通过一些经验研究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路面加热方式, 即燃油式的红外线辐射的一种加热方式, 并且发明了燃油式的红外线发生器, 安装到预热机加热的系统中进行试用来弥补先前的缺陷。
(1) 燃油式红外线辐射加热系统。原先的预热机由三部分组成加热的系统, 它们分别是电控的系统, 供油的系统和配风的系统。根据一些燃油式系统的要求, 以及尽可能地利用原有的装备及系统, 因此对燃油喷射的装置只做了一些局部变动, 并且添加了关于燃油式红外发生装置和控制结构。
(2) 系统结构及功能分析。新型燃油式的红外辐射由电控的系统, 供油的系统, 燃气的系统和配风的四部分组成了加热系统。如图1, 在电控的系统中, 在保留了原来电控系统的前提下, 采用了使用煤气来燃烧的电控设备, 该设备由不同的部分组成, 分别为指示灯, 控制器, 点火的电极以及检测使用的探头等, 该设备主要应用于点火, 火焰的检测, 气油的切换, 熄火保护和报警灯方面的控制;在供油的系统中, 原有的燃油喷射的装置被拆除, 使蒸发管和原来柴油喷射的接口相连接, 用来调整柴油的流量及压力, 使蒸发率与此一致;在四部分加热的系统中, 燃气的系统占据了重要的部分, 其于由煤气罐, 调压装置, 截止阀, 集气罐, 电磁阀, 金属的纤维毡、加热腔和它的腔内支架等部分构成, 这些部件主要是用来预热蒸发管, 使柴油达到气化所需的温度要求, 与此同时产生的红外线辐射使路面加热;在配风的系统中, 用来调节各个节流阀门, 空气燃烧比, 提高燃烧的效率, 并且增加一些四通管路, 使预混合的气体有效地形成。
(3) 系统工作的流程。燃油式的红外辐射加热系统一般根据三个阶段来进行工作。1) 液化气预热蒸发管的阶段。在该阶段中, 液化气作为预热的加热源, 工作的过程为通过调压的装置将煤气罐中的燃气调到出罐时恰当的数值, 然后开截止阀门, 使燃气输送到集气管路中,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聚集燃气, 使燃气的输送压力达到稳定。当电磁阀得到电以后, 燃气便会充满四通管, 燃气与空气混合后到达加热腔的上边, 混合气体穿过金属的纤维毡, 由点火电极经过打火将毡面进行燃烧, 蒸发管被产生的红外线辐射加热。进过实际测试, 一般蒸发管的温度约为400摄氏度, 预热的时间一般控制在20秒左右即可。2) 液化气和气态柴油混合加热路面的阶段。在该阶段以气态的柴油和液化气作为加热源, 在蒸发管温度到达设定值后, 这时控制器开始工作, 发出使原供油成为系统供油, 蒸发管中的液态的柴油由于受热而形成气态。四通管内气态柴油, 液化气以及空气均混合流入加热腔的上部, 该混合气通过金属的纤维毡燃烧起来, 从而形成红外辐射来使路面升温。在该过程需要人工来控制节流阀门, 使燃气及空气相匹配一致, 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大约为10秒。3) 气态柴油加热路面的阶段。在该阶段以气态的柴油作为加热源, 控制器在第二个阶段完成以后使电磁阀停电, 这时供给液化气的气路切断。在这个时候为了使空气和气态的柴油比例达到最合适, 因此需要人工对节流阀进行调节。柴油在蒸发管仍旧气化, 与上述流程一样加热路面, 但是当火焰出现熄灭或者加热过程不稳定的时候, 控制器便会接收到检测器发出的一系列信号, 则指示灯出现报警状态, 并且切断供油。
3 燃油式红外线辐射加热系统的优缺点
(1) 优势方面。使用燃油式的红外线辐射加热系统在液态的柴油转化成气态柴油的过程中, 使燃烧效率大大提高, 成功降低耗油, 并且节约成本;红外辐射加热的方式使路面纵向梯度及横向温度的均匀都得到了改善。 (2) 不足之处。使用燃油式的红外线辐射加热系统启动的过程比较复杂, 首先需要使用液化气预热, 预热完成后还得进行“气-油”之间的切换, 需要人工在切换的过程中调节风量的大小;负荷调节难以控制, 该系统本身负荷性能不好调节, 调节的过程也较为复杂, 如若调节稍有差错或风量调节没有控制好, 则会导致该系统出现回火现象, 产生危险;自动控制性比较差, 所有启动及运行的过程, 全部依靠手动来调节风量, 难度非常大, 风量的匹配很难达到恰当的数值要求。在以上提出的三个问题中, 关键性的问题是最后一个, 一旦自动控制的问题被解决, 则其他所有程序都无须手动操作, 自然也不存在前两个问题了。
4 结语
燃油式的红外辐射加热技术在当下已作为以加热源和加热方式组合在一起的新型技术, 该技术的出现完美地展现了“优化组合”的优势, 将加热源及加热方式的优势汇聚到一起。该技术应用到沥青路面的就地热再生的工程中是一项很大胆的挑战, 经过在实际道路的应用中, 此项技术以及得到验证, 可以实行。采用该技术, 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质量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邵明建.红外线加热技术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中的应用[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04, 21 (01) :33-34.
[2]朱雪伟.燃油式红外线辐射加热技术在预热机上的应用[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07 (07) :33-35.
就地设备 篇2
随着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发展, 电动汽车的峰值充电负荷占全网负荷的比例逐渐上升, 这种无序的大功率充电所带来的负荷波动给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挑战[1]。
除考虑电动汽车接入对有功调度的影响[2,3]外, 近年来, 许多学者都对电动汽车接入对电网电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文献[4]对含电动汽车的配网电压稳定裕度进行了研究。文献[5]考察了电动汽车充电电流谐波的影响, 静态地分析了各次谐波对应的电压值, 进而需要对充电站谐波进行抑制[6]。文献[7]为电动汽车充电建立了一个多状态的电压敏感负荷模型, 并使用实际测量的电动汽车充电数据来拟合得到模型的参数。文献[8]从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基本原理入手, 推导得到了包含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潮流模型, 将电动汽车充电负荷视为与PV节点类似的恒定电压节点, 使用一个恒定的阻抗来代表电力电子设备的损耗。相比仅考虑充电有功功率模型, 该模型中的电动汽车可以和配网交换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能够更准确地对电动汽车给电网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文献[9]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提出了估计节点L电压稳定指数的方法。文献[10]使用Monte Carlo方法对电动汽车的随机充电进行分析, 获得了电压不平衡指标的概率分布。研究都表明, 电动汽车的无序大功率充电会给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
虽然电动汽车负荷相对传统负荷具有随机性大, 机动性大的特点, 但如果利用得当, 将电动汽车纳入电力系统的静态稳定控制之中, 就可以减少电动汽车峰值充电负荷对电网的影响, 甚至提高电网的安全稳定状态。利用电动汽车对电网电压进行控制的研究, 大都使用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无功功率输出能力来控制电网电压。文献指出, 四象限变流器的使用可以让电动汽车充电设备不仅仅具备充电的能力, 而且具备向电网提供无功功率的能力。无功功率管理可以让电动汽车更好地接入电网。文献[11]认为典型的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具备自动换向的功能, 所以理论上可以同时控制有功和无功的输出, 在文章中用闭环控制模型调整电动汽车充电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因此, 在未来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渗透率比较高的情况下, 调度中心可以让大量的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在稳定控制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电动汽车充电功率调节速度快, 调节量可控, 且相比工厂、居民区等电力用户, 充电设备对于功率调节并不敏感, 所以如果能够把大量的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纳入控制, 无论是对于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还是减少对于社会因为切除负荷所承担的损失, 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尝试对如何对充电设备进行控制以提高电网的静态电压稳定性进行研究。首先提出了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就地控制方法, 然后对各控制方法的效果进行对比, 进而将就地控制应用于新英格兰39节点系统, 以评估就地控制对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 最后是本文结论。
1 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就地控制方法
针对可能使用的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就地控制方法进行研究, 提出了三种控制方法, 分别是灵敏度控制、理想控制、下垂控制。
基于两节点原理系统对三种控制方法进行分析, 系统单线图如图1所示。其中母线1上连接了一台发电机, 作为整个系统的电源及参考节点;母线2上连接了一个ZIP负荷, 代表电动汽车充电负荷, 以及一个PQ负荷, 代表除了充电负荷以外的传统负荷。电源通过母线1和母线2之间的传输线给两个负荷供电。由于电动汽车ZIP负荷模型参数中, 恒定电流部分所占的比重较大, 因此在分析中忽略了恒定阻抗和恒定功率部分。
设母线1电压为, 母线2 (即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端) 电压为, 传输线阻抗为j X, 电动汽车充电电流为I0, 功率因数为cosq, 负荷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分别为。则有功率平衡方程
消去, 得
对上式求偏导, 整理可得
1.1 灵敏度控制
充电设备端电压U是负荷PL、QL和自身充电电流的函数
其中, 隐函数f形式如式 (2) 所示。因此U关于I0的偏导数可通过系统目前的状态得到。若目前系统所处状态为, 在此处线性化可得
则
令U为设定值Uset, 则对应的I0就是需要调整到的近似值。
1.2 理想控制
可以利用理论计算找出一定PQ负荷下使得电压最高的电动汽车电流值。当电压最高时, 必定有
此时式 (3) 可以进一步简化为
且此时U和I0的关系仍旧需要满足式 (2) , 联立这两个方程可以得到电压极值点, 该极值点代表了电压最高时的电动汽车电流值。
1.3 下垂控制
由电动汽车节点的PV曲线可知, 随着负荷的增长, 电动汽车节点的端电压会下降。根据这一特点, 在电动汽车充电负荷中可以引入下垂控制。其表达式如下
其中, 为控制参数, 它们的值可以使用试探或凭借经验设定。
在对灵敏度控制和理想控制的仿真中发现控制电流和系统端电压之间近似服从线性关系, 因此上式中的控制参数也可以通过拟合这两种控制方式给出的控制量来得到。
2 各控制方法效果对比
基于上述两节点系统对三种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进行仿真, 并对三种控制效果进行对比。仿真使用软件PSAT进行相关计算, 使用Matlab作为仿真环境。
2.1 仿真流程
仿真流程如图2所示。在仿真过程中, 首先将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初始充电电流大小设定为合适值, 然后从基态开始增长PQ节点的有功和无功负荷, 模拟系统的负荷增长情况, 直至潮流计算不收敛。由此可以得到PQ节点基态距离电压失稳点的距离, 也即系统的负荷裕度。在上述过程中, 根据选定的控制算法计算电动汽车充电电流的控制量, 并将此控制量作为下一步计算时充电电流的数值。通过仿真可以得到在不同控制策略下, 电动汽车端点电压、电动汽车充电电流随电网有功负荷变化的情况。
2.2 仿真参数设置
(1) 系统参数如表1~表3所示。
(2) 电动汽车负荷基本参数
电动汽车ZIP负荷模型表达式为
拟合得到各参数如下:
电动汽车充电电流初始值:5 p.u.。假定电动汽车充电电流即:能够为正数, 从电网中吸收能量;也能够为负数, 向电网放出能量。
(3) 灵敏度控制
电压设定值:0.95 p.u.;
PQ节点负荷功率因数:0.707 (在负荷增长过程中保持恒定) 。
(4) 下垂控制
经过仿真, 选取效果相对较好的下垂控制参数对应的表达式如下
2.3 仿真结果
两节点系统采用不同就地控制方法时电网有功负荷增长过程中电压的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其中方块所示为不采用就地控制时的结果, 圆形为灵敏度控制的结果, 三角为理想控制的情况, 菱形为下垂控制的结果。由结果可见, 不采用就地控制时, 系统的负荷裕度仅为6.1 p.u., 而采用就地控制时, 在各种控制方式下系统负荷裕度都可达到6.9 p.u.左右。在本算例中, 对电动汽车充电电流的就地控制能够使系统的静态电压稳定裕度大约提高13%。因此在电动汽车接入时, 采用充电设备的就地控制能够提高系统的静态电压稳定性。且本文所提出的三种控制方式在参数整定合适的情况下, 都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控制效果。
若考虑负荷增长过程中电动汽车充电电流的变化, 则三种不同的控制方式体现出了差异。电流曲线如图4所示。灵敏度控制方式下, 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充电电流相比其他两种控制方式波动较大:充电电流的初始值为5 p.u., 短暂地上升至5.3 p.u.后电流开始下降, 最后在其他两种控制策略给出的电流左右摆动。在将电压调节为理论上最高值的理想控制方式下, 充电电流的变化比较平稳。下垂控制方式下充电电流变化同样比较平稳, 但比理想情况给出的控制电流要大一些。
总体来说, 三种控制策略的最终效果差别不大。但采用灵敏度控制时, 当电压达到理论上的最高点附近, 电压对于负荷的灵敏度很小, 这将造成调节量过大, 控制轨迹在最优点附近摆动。另外灵敏度控制由于是通过线性化得到的模型, 所以当设定值远离目前状态时将会有很大的误差。同时对于理想控制, 当电网规模大时难以解析求得电动汽车接入电压极值点及相应的充电电流。因此灵敏度控制和理想控制并不适用于大规模电网的实际应用。而下垂控制如果参数整定得当, 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效果, 适合实际控制使用。
3 就地控制对电压稳定性的影响
本节将分析采用下垂控制方式时, 对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就地控制对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
3.1 含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新英格兰39节点系统
新英格兰39节点系统是分析电力系统电压稳定问题的经典系统。为了模拟电动汽车接入, 将系统中5个PQ负荷节点改造成电动汽车充电节点, 如图5所示。
改造后, 系统PQ节点总有功功率为4 496 MW, 将该值假定为系统运行的平均值, 并根据典型的日负荷曲线进行整定, 得到该39节点系统的日负荷曲线。该负荷曲线中有功功率最小值为2 749 MW, 假设其中30%为居民负荷, 每户居民每月用电300k Wh, 则可得居民总共为200万户。
根据文献[12]提出的算法, 可以由居民电力用户数量估算电动汽车数量。以一户居民当中有1辆电动汽车的比例作为电动汽车的渗透率, 假定电动汽车渗透率分别为0%、10%、20%、30%、40%, 则可以得到对应电动汽车的数目如表4。仿真考虑三种典型的电动汽车充电类型:1.9 k W慢充 (AC level 1) , 8 k W、19.2 k W快充 (AC level2) 。
3.2 不采用控制时系统电压稳定情况
不采用对电动取车充电设备的就地控制的情况下, 计算不同渗透率和不同充电速率情况下系统有功负荷裕度, 结果见图6。
可以看到, 不论用何种速率进行充电, 随着电动汽车渗透率的增长, 电网的负荷裕度都是下降的, 但是下降的速度有所不同。1.9 k W的慢速充电下, 随着渗透率的增长, 负荷裕度缓慢下降, 但始终在100 p.u.以上。8 k W的中间速率充电下, 负荷裕度下降速度大为增加, 在电动汽车渗透率到达20%时仅剩下40 p.u.的负荷裕度, 而30%和40%渗透率下, 系统无法保持稳定运行。19.2 k W的快速充电下, 系统负荷裕度急速下降。
3.3 采用就地控制时系统电压稳定情况
下垂控制的本质是在电压降低时通过减少电动汽车的充电功率来提升系统的负荷裕度。假设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能够接受控制连续地调节充电功率。使用变量pcti代表第i个充电设备实际充电功率与额定电压下充电功率的比例, 代表了充电设备的充电速率。则根据式 (10) 、式 (11) , 当前充电速率下电动汽车充电负荷表达式为
假定充电速率pcti与端电压存在线性关系, 且需要满足当电压为1时, 相应的速率pcti也为1。即有
式中, 在仿真中分别取为1、2、3。
在算法实现过程中, 做出了如下假定:电动汽车充电速率由控制算法决定, 其对电压的反应较慢。电动汽车的电路模型由充电设备的硬件决定, 对电压反应时间很短。在仿真时, 控制算法通过上一次计算得到的充电设备端电压确定电动汽车的充电速率。充电设备的潮流模型仍保持为ZIP负荷模型, 控制算法修改ZIP模型的参数。仿真步骤流程图如图7所示。
在不同的电动汽车渗透率、不同的充电速率情况下, 下垂控制模型采用不同的参数, 分别进行仿真, 结果如图8~图10所示。
由结果可见, 当接入的电动汽车充电功率为1.9k W时, 对系统负荷裕度的影响非常小。随着电动汽车渗透率从0%增大至40%, 系统的负荷裕度发生了轻微的下降。下垂控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由于系统中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本来就不多, 所以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
当接入的电动汽车充电功率为8 k W时, 与不采用控制时的结果 (图6) 相比, 下垂控制明显增大了系统负荷裕度, 提高了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且下垂控制的斜率为2时的效果相对于斜率为1和3的要好。以渗透率为20%时的结果为例, 时采用下垂控制后系统的负荷裕度约为不采用控制的2倍。
当接入的电动汽车充电功率达到19.2 k W时, 简单的下垂控制已经不能够有效地提升系统负荷裕度。这是因为此时电网发生电压崩溃的主要原因已经由除电动汽车充电负荷以外的PQ负荷变为电动汽车本身, 控制策略更加容易发生振荡。
可见, 采用下垂控制方式的就地控制, 在常规情况下对于系统负荷裕度有较大的提升作用, 但当电动汽车充电负荷过高时, 简单的下垂控制将失去效果。但由于下垂控制方法简单易行, 依然对于电动汽车充电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系统负荷增长的过程中, 下垂控制得到的充电功率控制策略的一个典型结果如图11。以斜率时为例, 随着系统负荷增长量从0上升至11 010 MW, 电动汽车充电控制使得电动汽车的充电速率由额定功率的120%逐渐下降至50%。当系统负荷接近极限值时, 相应的电动汽车充电速率下降速度增大。在其他情况下, 充电速率的变化也有类似结果。
4 结论
本文对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就地控制方法, 以及采用就地控制对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首先使用包含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两节点系统进行讨论, 研究了三种就地控制方式:灵敏度控制、理想控制和下垂控制。进而通过仿真对三种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三种方法都能够达到提升系统负荷裕度的目的。但是理想控制和灵敏度控制需要得到系统的详细信息, 限制了其在实际电网的应用。而下垂控制如果参数整定得当, 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效果, 适合实际控制使用。
然后使用经过改造的39节点系统进行下垂控制的研究, 在各种不同渗透率和不同充电速率情况下, 分析了下垂控制对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 并给出了系统负荷增长的过程中下垂控制得到的充电功率控制策略的典型曲线。结果表明, 在一般情况下采用下垂控制能够有效提高系统负荷裕度。在参数整定合适时, 采用下垂控制后系统的负荷裕度可达到不采用控制时的2倍。下垂控制是一种有效的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就地控制方法。
与此同时, 仿真结果也表明了, 针对不同的充电速度和电动汽车渗透率, 最优的下垂控制斜率并不一致。下垂控制方法需要针对电网的每个节点分别进行整定才能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如何得到各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最优控制参数, 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马玲玲, 杨军, 付聪, 等.电动汽车充放电对电网影响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3, 41 (3) :140-148.MA Lingling, YANG Jun, FU Cong, et al.Review on impact of electric car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on power grid[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2013, 41 (3) :140-148.
[2]胡泽春, 宋永华, 徐智威, 等.电动汽车接入电网的影响与利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2, 32 (4) :1-10.HU Zechun, SONG Yonghua, XU Zhiwei, et al.Impacts and utiliz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integration into power systems[J].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12, 32 (4) :1-10.
[3]薛松, 袁越, 傅质馨, 等.考虑电动汽车入网技术的电力系统机组组合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3, 41 (10) :86-92.XUE Song, YUAN Yue, FU Zhixin, et al.Unit commitment in power system considering vehicle-to-grid[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2013, 41 (10) :86-92.
[4]郑颖, 孙近文, 张冲, 等.考虑电动汽车接入的配电系统静态电压稳定裕度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 2014, 29 (8) :20-26.ZHENG Ying, SUN Jinwen, ZHANG Chong, et al.Study of voltage stability margin for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with electric vehicle integration[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iotechnical Society, 2014, 29 (8) :20-26.
[5]STAATS P T, GRADY W M, ARAPOSTATHIS A, et al.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harging on distribution system harmonic voltage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1998, 13 (2) :640-646.
[6]杜学龙, 刘志珍, 王建, 等.电动汽车充电站谐波抑制方法的对比分析[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2, 40 (19) :139-149.DU Xuelong, LIU Zhizhen, WANG Jian, et al.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n harmonic suppression of EV charging station[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2012, 40 (19) :139-149.
[7]SORTOMME E, NEGASH A I, VENKATA S S, et al.Multistate voltage dependent load model of a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C]//Transportation Electrification Conference and Expo (ITEC) , 2012 IEEE, 2012.
[8]JIMENEZ A, GARCIA N.Power flow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voltage source converter-based plug-in electric vehicles[C]//Power and Energy Society General Meeting, 2011 IEEE, 2011.
[9]MAKASA K J, VENAYAGAMOORTHY G K.Estimation of voltage stability index in a power system with plug-in electric vehicles[C]//Bulk Power System Dynamics and Control (i REP) -VIII (i REP) , 2010 i REP Symposium, 2010.
[10]SHAHNIA F, GHOSH A, LEDWICH G, et al.Voltage unbalance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in distribution networks[C]//Universities Power Engineering Conference (AUPEC) , 2011 21st Australasian, 2011.
[11]MITSUKURI Y, HARA R, KITA H, et al.Validation of voltage regulation method in distribution system utilizing electric vehicles[C]//Innovative Smart Grid Technologies (ISGT Europe) , 2012 3rd IEEE P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n, 2012.
就地取材真情表达 篇3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7”:请你读读下面几个题目——
我喜欢的一篇课文
有趣的一次实验
冬天
盼春节
以上几个题目, 你可以任选一个写一篇习作。如果你还有更好的写作内容, 也可以不用这几个题目。
拓展思路
“作文来自生活, 生活造就作文”, 这话一点儿也不假。我们在作文时常常觉得没什么可写的, 其实并非如此, 只是因为没有具备一双发现的眼睛, 或者是即使发现了却没有去留心思考, 没有认真去观察, 所谓熟视无睹说的就是这么回事。我们在学校里, 课堂中发生的事, 课间同学们的活动, 集会时不同的场面;在家庭中, 家人的相互沟通、有趣的娱乐、独特的锻炼;在社会上, 人们或友善相处, 或争名夺利, 或遇喜欢庆, 或遇灾悲恸……这些事情常常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或身边, 只要留心, 就一定会激发你的思维, 触动你的情感, 就会成为我们写作的材料。
习作提示
1. 把最熟悉、最有趣的事情作为写作材料。只有最熟悉的事情、最有趣的事情才会激起自己的写作激情, 才能有表达自己的欲望, 才能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因此, 我们在选择材料时必须从这方面去思考、去搜集、去选择。如例文《班级流行风》, 就是就地取材写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
就地取材,随即指导 篇4
那天刚刚踏进教室,班长、组长的一个个“小报告”使我的心情变得极坏。屏住气,深呼吸,一转念,何不就此时这个情境引导学生练习一下写作?
我挺直腰板、目光严厉地告诉学生:“请认真观察何老师五分钟,待会儿有任务。”学生疑惑地盯着我,不知道我要干什么,但是明白我现在很生气。
我在黑板上唰唰唰写出了一列词语: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
“请对照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真实地描述一下刚才你观察到的何老师。”
有学生举手了:“老师很生气”“老师板着脸”……
“老师刚才说什么话了?”我提醒他们。
“老师说:‘你们都给我站起来!’”
“嗯,老师是怎样说的?能不能在‘说’字前面加个修饰性的词语?”我进一步引导。
“老师生气地说”“老师声色俱厉地说”……
(“声色俱厉”这个词语第二单元刚学过,用上了,不错。)
“嗯,很好。接下来再用心看看老师的动作。”我特意将自己刚才的姿势又重演了一遍:双手在背后交叉。
“老师将双手放在背后”“老师双手交叉在身后”……
“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都说清楚了,现在就请大家猜猜何老师此时在想些什么。”我故意在黑板上的“心理活动”一词后面添加了一条长长的横线,有意暗示他们,老师的心理活动不少,可不能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
三分钟后学生交流。一番耐心指导后,学生终于说得有点像样了。
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到了该动笔的时候了。
“请大家将刚才我们一起梳理的内容整理成一段话,一定要把黑板上的内容(我用手再次强调四个关于‘细节描写’的词语)都写清楚,最好还能加上自己的心理活动。”
因为是下午最后一节课,大部分学生未能当堂完成,于是我要求他们回去继续写完。另外为了巩固新学的写作方法,我又特意布置了一项新任务:“放学回家悄悄观察身边的某一个人,注意他们的语言、动作、表情,也去猜猜他们的心理想法,写一个片段,明天一起上交给我。”
第二天学生的作品上交后,我从中选取了两位学生的写得较好的片段,制作成了PPT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赏析、修改。学生笔尖下跳动的字符告诉我,他们的写作水平又悄悄地向前迈进了一步。
附上两个小片段描写,与大家共享:
听完班长的汇报,何老师将手放在背后生气地说:“你们都给我站起来!”她好像在想:都是一个老师教的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有些同学那么自觉,而有些同学为什么连作业都不带呢?甚至有的同学连作业都不写,这是怎么回事呢?我猜被批评的人心里一定很害怕,我还看见一个没有被批评的人也在那儿直打哆嗦呢。
外婆看见妹妹的裤子湿了,立马跑过去抱起妹妹心疼地说:“你个小傻子,这么大了还尿裤子。别人家孩子两岁半都自己脱裤子、穿裤子了。”她也许在想:这么大了还尿裤子,不像话。外婆显得很着急,可能她在想妹妹长大了还会不会尿裤子。
面向农网的就地补偿解析 篇5
一、无功功率
无功功率比较抽象,在交流电路中,除了电阻负载外,还有电感负载和电容负载。例如在电力网中使用最多的电动机与变压器,在运行中需要产生磁场;而电容器和空载输电线路则产生电场。交流电在电源与这类电感或电容负载之间往返流动,在流动中产生磁场和电场时,不会使电能转换成热能、机械能、化学能或其他任何类型的能量,此电能即不做功也不消耗,这种电能我们称它为无功电能,由于它不对外做功,才被称之为“无功”。无功功率的符号用Q表示,单位为乏(var)或千乏(kvar)、兆乏(Mvar)。
二、无功作用
无功功率决不是无用功率,它的用处很大。电动机需要建立和维持旋转磁场,使转子转动,从而带动机械运动,电动机的转子磁场就是靠从电源取得无功功率建立的。变压器也同样需要无功功率,才能使变压器的一次线圈产生交变磁场,在二次线圈感应出电压。因此,没有无功功率,电动机就不会转动,变压器也不能变压,交流接触器不会吸合。
在交流电的发电、输电、配电、用电整个过程中,随着有功功率产生,必然同时孪生出无功功率。在理论上,有功功率是电压与电流间夹角的余弦与电压电流的乘积;无功功率是夹角的正弦与电压电流的乘积。国际电工委员会给出的无功功率的定义是:电压与无功电流的乘积为无功功率。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无功功率的问题,是电网投资增加,年运行费用增加,而且由于无功功率的缺乏(指容性无功),造成电压质量下降,甚至发生故障,给工农业生产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我们以电感元件和电容元件的并联回路(图1a)来说明无功功率这个问题,在电压的作用下,电感回路中电流滞后电压90°,而在电容回路中电流却是超前电压90°,即在同一电压作用下,任一瞬时,IL和IC在时间轴对称。我们将每一瞬间电感上的电压与电感电流IL相乘得到电感的功率曲线PL(图1b),同样的,将电容上的电压与电容电流IC相乘得到电容的功率曲线PC(图1c)。
功率在第二个和第四个1/4周期内电感在吸收功率,并把所吸收的能量转化为磁场能量;而在第一和第三个1/4周期内电感就放出功率,储存在磁场中的能量将全部放出。这时电感好象一个电源,把能量送回电网。磁场能量和外部能量的转化反复进行,电感的平均功率为零,所以电感是不消耗功率的。在电容中,在第一个1/4周期内,电容在吸收功率进行充电,把能量储存在电场中。在第二个1/4周期内电容则放出功率,原来储存在电场中的能量将全部送回给外部电路。第三和第四个1/4周期内各重复一次。电容的充电和放电过程,实际上就是外部电路的能量和电容的电场能量之间的交换过程。在一个周期内,其平均功率为零,所以电容也是不消耗功率的。
与电感电路和电容电路比较,不难看出感性电流方向与容性电流方向正好相反;同样容性功率与感性功率也正好相反,而且能起到相互抵消的作用。因此,在电力系统中往往采用容性功率来补偿感性功率,电容和电感并联接在同一电路时,当电感吸收能量时,正好电容释放能量;电感放出能量时,电容正好吸收能量。能量就在它们中间互相交换。即电感性负荷所需的无功功率,可以由电容器的无功输出得到补偿,因此我们把具有电容性的装置称为“无功补偿装置”。当容性功率过剩时也才用感性功率补偿容性功率,
当今电厂受水、环保等多方面的制约,它的位置越来越远离负荷中心,即使建在靠近负荷点,由于单机容量越来越大,发电机的额定功率因数也越来越高,这样,电网实际接受的无功功率就越来越少,单靠发电机和高压线路供给的无功功率,远远不能满足用户对无功功率的需要,必须在电网中配置一些无功功率补偿装置。来补充无功功率,以保证用户对无功功率的需要,这样用电设备才能在额定电压下工作。这就是电网需要装设无功补偿装置的道理。
三、无功的影响
无功功率对有功功率的影响:输电线路的主要任务是输送有功功率,而为了实现有功功率的传输,同时维持系统电压水平,一般需要输送一定量的无功功率。输送无功功率将造成有功功率损耗。当有功功率一定时,输送无功功率越大,则网络中的有功功率损耗就越大,当电力线路的传输能力一定时,传输无功功率越小,可以传输的有功功率越大。
无功功率对电压水平的影响:电力系统的电压水平和无功功率密切相关,电力系统电压的高低可直接反映电网无功功率的平衡情况。若系统的无功电源比较充足,系统就有较高质量的电压运行水平。反之,如果无功功率不足,系统只能在较低质量的电压水平下运行。另外,电能在电网中传输时,要损失部分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当无功功率损耗较大时,将引起系统电压大幅度下降,影响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经济性。
无功功率对电压质量的影响:电力系统是向用户提供电能的网络,因而电能质量是供电部门生产经营活动中一个重要经济技术指标。电压是电能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其质量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降低线路损耗和保证工农业的安全生产有着重要意义。在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电器设备都是按照额定电压来设计制造的。这些设备在额定电压下运行,才能取得最佳的运行状态。电压超出所规定的范围时,对用电设备将产生不良后果。
当电网有能力提供足够的无功功率时,负荷的电压就能维持在正常的水平上。如果无功电源容量不足,负荷的端电压就会降低。所以,我们要保证电力系统的电压质量,就必须先保证电力系统无功功率的平衡。
无功功率对网损的影响:无功电源的布局、无功功率的传输以及无功功率的管理,直接影响线路的损耗和电力系统经济运行。当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通过网络电阻时,会造成有功功率损耗。当网络结构一定,输送有功功率一定时,总的功率损耗完全决定于无功功率传输的大小,故无功功率通常不宜大量传输。
四、无功功率就地补偿
无功补偿装置的分布,首先要考虑调压的要求,满足电网电压质量指标,同时,也要避免无功功率在电网内的长距离传输,减少电网的电压损耗和功率损耗。无功功率补偿的原则是做到无功功率分层分区平衡,就是要做到哪里有无功负荷就在那里安装无功补偿装置。这既是经济上的需要,也是无功电力特征所必需的,如果不这样做,就达不到最佳补偿的目的,解决不了无功电力就地平衡的问题。在实际电网运行中,无功功率的平衡不仅需要发电机的支持,还需要用户安装无功补偿设备。
五、结语
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实施,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农村供电电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电力体制改革,使各供电企业越来越重视电网运行经济效益。优化农网电压无功是提高农村电网经济运行和企业效益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郝志宇,徐金明,李建辉.面向电力应用的SVC技术点研究[J].硅谷,2012(12)
[2]李宏仲.地区电网无功补偿与电压无功控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4)
水泥就地冷再生施工工艺探讨 篇6
1 就地冷再生技术原理
就地冷再生技术是指采用专用的就地冷再生设备, 对沥青路面进行现场铣刨, 破碎和筛分 (必要时) , 掺加一定数量的新集料、再生结合料、活性填料 (水泥、石灰等) 、水、经过常温拌和、摊铺、碾压等工序, 一次性实现旧沥青路面再生的技术, 它包括沥青就地冷再生和全探式就地冷再生两种方式。仅对沥青材料层进行的就地冷再生称为沥青层就地冷再生;再生层既包括沥青材料层又包括非沥青材料层的, 称为全探式就地冷再生。无机结合料稳定就地冷再生高等级公路的底基层、垫层, 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底基层、基层。
2 就地冷再生技术适用条件
路面面层就地冷再生技术, 其适用条件是:路面结构强度符合承载要求和道路排水设施完好。如果道路结构层变形或受到破坏, 冷再生前就应首先对路面结构层进行补强处理。路面面层就地冷再生维修适用的路面厚度约为6mm~13mm。下面三种情况都适用。
(1) 由于路面老化、高温损害、疲劳和反射裂纹所造成的路面裂纹。
(2) 由于混合料的不稳定性、挤压和粗糙的材料使路面形成车辙所造成的路面变形。
(3) 由于断裂、沥青泛油以及层面之间的粘接力降低所造成的路面完整性破损。
全探式就地冷再生技术的适用条件是道路面层及面层以下结构层的再生改造工程。与面层就地冷再生相比, 就地复拌冷再生技术的主要特点是能够适应道路深层的再生改造要求, 对路面基层进行再生处理时, 拌和深度范围一般为10cm~20cm, 处理土基稳定层时, 拌和深度可达40cm。
根据经验, 只要混合料中5mm以上的粒料占30%以上, 该旧路就有利用其作为再生基层的可能。因为有足够的大骨料就能够形成再生基层的骨架结构, 使再生基层具备一定的承载能力。
3 施工准备
3.1 机具准备
工程开工前, 施工机械必须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数量要满足流水作业要求。所需机械包括:洒水车、冷再生机、铣刨机、推土机、平地机、拌合机和压路机。
3.2 级配和配合比
对取好的混合料由实验人员编号后筛分, 确认混合料的实际级配。根据级配对每一编号试块在实验室按含水泥量 (质量比) 5%, 6%, 7%试配获取三种水泥含量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并在规定温度下, 试件保湿养生6d, 浸水24h后, 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获取7d标准抗压强度, 根据试验结果最终确定设计添加水泥量。
4 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
以水泥作为添加料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就地冷再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案, 水泥的通常用量按重量计在3%~7%之间比较合适。为确保工程质量, 应先进行200m的试验路段, 通过旧路材料筛分、击实试验, 确定各项参数指标, 并明确其主要施工工艺。
4.1 路面混合料分析
拌和后的旧料分析包括旧料的筛分结果, 最佳含水量, 最大干密度以及松铺量的确定, 作业段合理长度确定。实验室从就地均衡取料, 通过对拌合料的筛分, 通过多次击实试验, 确定粒料的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松铺厚度。通过冷再生的延迟时间对强度的影响试验, 确定延迟时间。
4.2 摊铺与拌和
根据水泥用量计算每袋水泥的纵横间距, 在冷再生层上打格做好安放标记, 格子应尽可能成方形。用刮板将每个格子中的水泥均匀摊开。水泥摊铺完后, 表面应没有空白位置, 也没有过分集中的地点。
应采用稳定土拌合机拌和, 并设专人跟随拌合机, 随时检查拌和深度并配合拌合机操作员调整拌和深度, 拌和深度应达冷再生层底并宜进入下承层5mm~10mm, 以利于上下层粘结。严禁在拌合层底部留有素土夹层。拌合应在两遍以上, 在最后一遍拌合之前, 必要时可先用多铧犁紧贴底面翻一遍。在拌合过程中, 要随时检测含水量, 含水量宜大于最佳含水量1%~2%。如果含水量不足, 应用喷管式洒水车补充洒水, 水车起洒处和另一端掉头处都应超出拌和段2m以上。洒水车不应在正进行拌合以及当天计划拌和的路段上调头和停留, 以防局部水量过大。洒水后应立即进行拌合, 减少水分流失。冷再生拌合均匀后应色泽一致, 没有灰条、灰团和花面, 无明显粗细集料离析现象, 水分均匀合适。
4.3 整形、碾压
冷再生混合料拌合均匀后, 应立即用平地机初步整形。在直线和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段, 平地机由路肩向路中心进行刮平;再设超高的平曲线段, 平地机有内测向外侧进行刮平。必要时在返回刮一遍, 整形过程中应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用拖拉机、平地机或轮胎压路机立即在初平的路段上快速碾压1~2遍, 以暴露潜在的不平整并再整平碾压一遍。每次整形都应达到规定的横坡及根据松铺系数确定标高, 并应注意接缝处必须顺适平整。在整形过程中, 严禁任何车辆通行并保证无明显粗细集料离析现象。
整形后, 当混合料的含水量为最佳含水量±1%~±2范围内时应立即用12t以上三轮轻型压路机、重型轮胎压路机、震动压路机在结构层全宽内进行碾压。直线和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段, 由路肩向路中心碾压;设超高的的平曲线段, 由内侧向外侧进行碾压, 碾压时应重叠1/2轮宽。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处, 后轮压完路面全宽时, 即为一遍, 一般须碾压6~8遍。压路机的碾压速度, 头两边宜采用1.5~1.7km/h, 以后宜采用2.0~2.5km/h。碾压过程中, 冷再生表面应保持湿润, 如有弹簧、松散、起皮等现象应及时翻开重新拌和或用其他方法处理, 使其达到质量要求。
4.4 接缝处理
同时施工的两工作段的衔接处, 应采用搭接, 前一段拌和整形后, 留5m~8m不进行碾压, 后一段施工时, 前段留下未压部分, 应加部分结合料重新拌和, 并与后段一起碾压。应注意每天最后一段工作缝的处理。
施工中应避免纵向接缝, 在必须分幅施工, 在前一幅施工时, 冷再生底基层铺筑宽度应超出中线10cm~50cm, 以利于令一幅铣刨机铣刨和和两幅纵向相接, 上面的基层应超出中线15cm~20cm。另一幅冷再生铣刨应伸入前幅冷再生10~15, 并重新铣刨拌和碾压。
4.5 养生
冷再生强度质量好与坏与养生有直接关系, 因此施工人员应高度重视并做好此项工作。养生期间应保持一定的湿度, 不应过湿或忽干忽湿。洒水工具要采用带有泵压的喷雾车, 雾状车撒布均匀, 并且对冷再生表面无损坏。养生期间, 应禁止开放交通。
5 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5.1 旧路病害调查处理
冷再生水泥稳定土整平层施工前必须认真对旧路面进行调查, 对较为严重的网裂、明显沉陷、坑槽等病害采取挖补、换填基层材料等有效措施处理, 并经监理人员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5.2 配合比设计
直接影响冷再生水泥稳定土整平层的强度, 材料的利用率、施工的效率等。各项工程应据试验路段情况, 充分考虑作为整平层的冷再生水泥稳定土厚度不均匀性, 合理确定外掺集料的级配、数量以及单位面积上的水泥用量, 满足设计配合比要求。
5.3 拌和深度
采用二次拌和粉碎法, 应设专人跟随再生机, 随时检查拌和深度并配合再生机操作人员调整拌和深度。第二次拌和深度应达混合料底并宜侵入下承层表面1cm~2cm, 同时又要满足设计的再生层最小厚度要求, 严禁出现粉碎的“素料”夹层现象。施工周期从加水拌和至碾压终了, 不得超过水泥终凝时间, 按试验路段确定的合适作业段落与时间严格施工。
5.5 养护条件
养护条件是影响冷再生水泥稳定类后期强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要保证足够的温度和湿度。
6 结语
沥青现场冷再生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 在国内的深入研究也只是刚刚起步。随着现场冷再生技术的推广应用必将给社会节约大量的资金, 减轻环境污染, 其不仅对交通干扰小、改善路面级配、降低孔隙率、还能延缓路面老化, 给我国旧沥青路面改建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传统的道路养护修补方法采用全部挖除旧沥青路面和旧结构层的做法, 不仅工程造价高、施工工期长, 而且需要长时间中断交通。就地冷再生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先进施工工艺, 为公路改扩建及日常养护工作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本文以水泥为添加剂的就地冷再生施工工艺流程为例, 详细讨论了就地冷再生技术的施工过程。
关键词:就地冷再生,水泥添加剂,施工工艺
参考文献
[1]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公路管理局.河北省普通干线公路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基层技术指南[Z], 2011.04.
[2]孙西运, 刘伟, 邓洪涛.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技术及施工工艺[J].施工技术, 20 07.0 9.
[3]肖学营, 胥彬.冷再生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04.0 4.
厂前就地回水应用及设想 篇7
关键词:生产水源,生产现场就地回水,分送分选工艺流程改造,φ24m循环回水处理系统,枯水季节,聚凝剂
广西华锡集团再生资源分公司(简称再生资源分公司)2007年完成砂坪选矿厂工艺流程技术改造,并把高效斜板浓密池运用于生产中,可实现厂内就地回水量约155 m3/h,2008年完善了厂前回水系统改造,完善了鲁塘—φ24—φ18 m浓缩机(简称φ24m、φ18m)—绿阴塘循环回水系统,产生的循环回水水源基本满足一车间、二车间生产用水要求。自2012年完成了高峰公司尾矿分送分选工艺流程改造工程和砂坪选厂前重优化流程改造工程后,原有的这套供水系统(尤其到枯水季节)运行状况不佳。
1 再生资源分公司选厂生产用水水源状况
1.1 生产用水水源
目前,广西某矿山没有固定水源,现生产用水水源来自以下方面:①矿区所有生活排污废水进入绿阴塘产生的溢流水;②鲁塘尾矿库地下泉水(测定流量为91.6 m3/h);③由3#总尾泵站输送进入鲁塘尾矿库尾矿沉淀后的溢流水;④φ24—φ18m溢流产生的循环水源;⑤自然降雨产生的水源。各生产车间供水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
1.2 尾矿输送
目前,集团公司属下两个主体选矿厂生产的总尾矿经由1#泵站扬送到3#泵站前,由再生资源分公司二车间再次回收后,经φ24—φ18 m循环回水处理系统产生部分生产用水,再由3#泵站输送到鲁塘尾矿库进行堆积。根据测定资料,1#泵站矿浆浓度约11%,3#泵站矿浆浓度约12%,凤凰公司选厂处理量为2 000 t/d,尾矿产率约50%;高峰公司选厂处理量为1 000 t/d,尾矿产率约33%。
所有尾矿进入再生资源分公司二车间再回收其中的锡金属,处理过程中的尾矿和硫化矿泡沫分别送到一车间进行再处理。按设计,输送至一车间的尾矿量为1290 t/h,矿浆浓度为10%。二车间输送到φ24 m浓缩机前脱水斗的矿浆量约1320 t/h,矿浆浓度约7.5%。
二车间生产补充水量=678.33-448.37=229.96 m3/h,取240 m3/h。
再生资源一车间尾矿处理量为1390 t/d (其中,来自二车间1 290t/h,来自三车间100 t/h),尾矿产率为97%,尾矿浓度为7.5%。
根据设计,三车间供一车间尾矿量约100 t/h,尾矿浓度为10%。
一车间生产补充水量=746.38-37.50-483.75=225.13 m3/h,取245 m3/h。一车间内部高效浓密池产生水量约155 m3/h,因此一车间还需外部补充水量约90 m3/h。目前,一车间尚未形成分选分送工艺设计的生产规模,因此外部补充水量仍是420 m3/h左右。
3#泵站输送至鲁尾矿库的总尾矿量为1 348 t/d,矿浆浓度为12%,其尾矿水量为411.89 m3/h。φ24m循环回水系统水量=746.38+483.75-411.89=818.24 m3/h。
显然,φ24m循环回水处理系统负荷很重,能否正常运作尚有待研究。
1.3 再生资源分公司生产车间生产能力及用水量
目前,各车间生产能力分别为一车间1 100 t/d (矿源:7#坝尾砂矿700 t/h,二车间400 t/h,三车间100 t/h),二车间1 400 t/d,三车间100 t/d,相应用水量见表1,生产供水分配情况见表2。生产单位耗水量分别为一车间13.0 m3/t、二车间6.5 m3/t、三车间9.0 m3/t,考虑到生产过程中的波动情况,按一车间15.0 m3/t、二车间8.0 m3/t、三车间12 m3/t测算。
经检测,一车间高效浓密池产生水量约155.0 m3/h,二车间内部方斗沉淀池溢流产生水量约120m3/h。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系统一经正常,φ24 m循环回水处理系统所产生的水量几乎是一个常数。φ24 m循环回水系统包括1#泵站尾矿水量,一车间、二车间尾矿水量,绿阴塘溢流水源,上述水量减去3#泵站输送鲁塘尾矿水量。
目前,凤凰矿业分公司在鲁塘尾矿库取水量约400 m3/h,再生资源公司正常情况下利用φ24 m循环系统及绿阴塘溢流水量,在不得已情况下用鲁塘沉淀溢流水源作补充,其抽取量约320 m3/h。
2 存在问题
广西某矿区周边没有河流或水库作为固定的生产用水水源,再生资源分公司选厂生产用水水源主要来自以下4个方面:①鲁塘尾矿库地下泉水(测定流量为91.6 m3/h);②矿区生活排污水;③自然降雨雨水;④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循环回水。
再生资源分公司各选矿车间的供水分配情况仍以生产过程中循环回水系统为依托,鲁塘水源及绿阴塘水水源为补充,究其原因,是因为绿阴塘水水源并不稳定,鲁塘尾矿库距生产现场较远,从中抽取水量所花的费用较高。生产用水指挥调度的做法如下:优先利用生产过程就地循环回水,再利用绿阴塘水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再开动鲁塘水源泵供水。
2.1 φ24 m循环回水处理系统的压力
根据检测,目前φ24 m浓缩机的给矿浓度约5.5%,给矿体积在高峰值时为480~520 m3/h,给矿粒度为-1.0 mm,其中-0.074 mm粒级占85%左右。φ24 m溢流给入φ18 m浓缩机,其给矿浓度在0.52%~1.63%波动,矿浆体积量在420~490 m3/h范围波动,给矿粒度-0.019 mm粒级占70%左右。而φ24m及φ18 m浓缩机的沉降面积分别为452.4 m2和254.4 m2,显而易见,该系统设备存在超负荷运行。为使φ24 m循环回水处理系统水源的澄清度满足生产用水要求,我们在φ24 m内加入45 g/min左右的聚丙烯酰胺。
2.2 枯水季节生产用水的压力
再生资源分公司选厂周边没有固定水源提供抽取,尽管鲁塘尾矿库泉水产生量为91.6 m3/h,但对于3个生产车间总用水量高达1 247 m3/h而言可视为杯水车薪,而矿区居民所排的生活污水是极为不恒定的。一旦进入枯水季节,凤凰矿业分公司为确保生产,在大量抽取鲁塘尾矿库水水源的同时,尽可能控制1#泵站的尾矿输送浓度;同时绿阴塘几乎无水可抽,再生资源公司生产取水的难度非常大。
2.3 潜在危机
如果7#坝尾矿资源已采尽,完全按尾矿分送分选工艺流程改造方案组织生产,则φ24m循环回水处理系统所需产生的水量为820m3/h,那么生产组织很难进行。因为目前φ24 m给入的矿浆量仅为480~520 m3/h,就得加入45 g/min左右的聚丙烯酰胺,才能使φ18m溢流基本满足生产用水(澄清)要求,若要φ18 m产生循环水量达820 m3/h,其中φ24 m给入的矿浆量必须达830 m3/h以上,而φ24 m其超负荷程度很高。
3 设想
选厂生产用水一旦形成恒定的生产规模,其补充量将会很少,但关键在于厂前的回水系统要形成规模,确保90%以上的回水量返回生产系统。
2007年砂坪选矿厂技术改造工程投入使用的800 m2高效浓密池,投入资金167万元(设备95万元,土建工程72万元),确保砂坪选厂厂前就地回水130~180 m3/h (当溢流量大于160 m3/h时,高效浓密池给矿必须添加聚丙烯酰胺聚凝剂,用量为25 g/min左右),很好地缓解了生产回水压力。
(1)为缓解φ24 m循环回水处理系统的压力,建议在该系统前面建一台沉降面积为1 000 m2左右的高效浓密池。其可以减缓φ24 m循环回水处理系统的压力,确保3个生产车间在枯水季节时的缓冲水源。
(2)—车间为用水大户,建议在一车间总尾泵房前建一台沉降面积为1 000 m2左右的高效斜板浓密池,将总尾矿浆的输送浓度由现在的6.5%提高到18%左右,而且直接送至3#总尾泵站。该浓密池可确保砂坪选厂在枯水季节能正常组织生产,降低总尾泵扬程尾矿输送浓度,减小砂泵磨损。
参考文献
[1]柳州华锡有色设计研究院.华锡集团大厂选矿厂生产供水系统整改方案[Z].2007.
[2]柳州华锡有色设计研究院再生资源分公司.广西华锡集团再生资源分公司高峰尾矿分送分选技改工程设计方案[Z].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