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

2024-09-09

实事求是(精选12篇)

实事求是 篇1

摘要:教学需要“实事求是”。“实”强调真实性, 教学不是表演, 它要求内容真实, 表达实在。“事”强调主动性, 教学不是应付, 而应当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求”强调启发性, 教学不是灌输, 应当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反思质疑。“是”强调科学性, 教学不是盲动, 教学的宗旨在于爱智求真, 应当遵循教学规律。

关键词:教学,“实事求是”,原则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 教学活动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 根据不同的对象, 依托于不同的课程, 采用不同的具体教学方法。“教学好比是在教育领域中进行的激浪漂流。表面平静的河段常常被狂暴的湍流骤然打断。厌烦与兴奋交替, 沉思和行动更迭。成功地通过急流险滩时我们觉得自信而振奋;一旦翻了船开始随波逐流, 我们的自信便摇摇欲坠, 只好在自我怀疑中浮沉。”[1]与此同时, 教学过程又是有规律的。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教学活动都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综合各家观点, 可以将这些原则概括为“实”“事”“求”“是”。

一、“实”:教学的真实性

“实”的含义很丰富, 在这里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真实和表达方式的实在, 这也符合“实事求是”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教学内容的真实包括符合社会现实、符合教学性质两层含义, 表达方式的实在则将教学与表演区分开来。无论是师生演给旁人看, 还是教师演给学生看, 都不是有效的教学。

(一) 内容真实

内容的真实性是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这里的“真实”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 符合社会现实;第二, 符合教学性质。所谓“符合社会现实”, 就是不用虚假的、歪曲的事实作为教学内容, 颠倒黑白, 指鹿为马, 因为这是有违教师职业基本道德规范的, 用教学病理学的观点看, 属于“与道德因素相关的致病因素”;当然, 还有一些是“与科学文化知识相关的致病因素”[2], 这是由于教师自身学术水平上的缺陷, 导致教学内容的片面甚至错误, 虽然没有主观上的故意, 但是“将学术上的错误继续传递下去, 或者产生学术新错误的课堂教学, 不能算是好的课堂教学”[3], 这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专业人员具备专业知识, 因而他们易于做出更好的决策;与此同时, 专业人员的教学是受强调专业职责和顾客利益的道德规范所约束的。”[4]因此, 提高自身专业学术水平, 这是教师职业化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

所谓“符合教学性质”, 强调的是将社会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实现“真实世界在学校中的演绎加工”[5]。能够成为教学内容的东西都已事先经过了学校专业及相关学科、方针政策及教科书、媒体和直观教材的筛选和整理。只有到了课堂上, 才知道事实上的教学内容。例如, 教师把一个刺猬标本带到常识课堂上来, 这个标本一开始并不是教学内容, 它只不过是一团皮毛、线条和木棉而已。只有当教师在这节课中向学生提出了问题, 提供了信息, 引起了学生的回忆之后, 它才成为了内容。只有当学生摸到了刺猬的下腹, 感受到那上面神奇的柔软的触感后, 只有当学生写一篇题为“假期中抓到的刺猬”的文章时, 它才成为了这节课的内容。因此, 那种在课堂上讲授与本门课程完全无关的内容的做法, 违背了“符合教学性质”的要求, 尽管教师讲授的内容本身可能是真实的, 但也是不正确的。

(二) 表达实在

正因为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演绎加工”出来的作品, 所以课堂上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内容“演绎加工模式”, 这些模式会受到学校课程和学校形式、教师的个性结构和教育程度、组织机构的框架条件的影响, 还会受到学生的目标、兴趣和经验的影响。传统教学偏重于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师的权威, 与之相对, 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运而生。有一种模式强调把课堂教学当作戏剧演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他们的情感、观点和态度表演出来作为课堂教学主题。最重要的是学生和教师的身份认同。课堂教学主题的功能就是为了满足这个目的, 主题是素材或是包袱。课堂教学成了关于存在的审思———但也许也只是灵魂脱衣舞。[6]

强调“表演”的教学究竟是“关于存在的审思”还是“只是灵魂脱衣舞”, 这就涉及“实”的第二层含义:表达实在。表达实在并非机械的照本宣科, 灌输一堆脱离生活的空洞的道理;也并非忽视学习和应用理论的重要性, 仅仅围绕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动作技术进行反复操练。“实在的表达”强调“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同时要求在“实在”的前提下展开教学。“实在”意味着不夸张、适度, 意味着不虚伪、不做作。“教育是了不起的, 但是在一切教育方式当中, 华而不实的教育是效率最低的。”[7]教学不是表演, 既不是师生演给旁人看 (不少学校的观摩课、示范课、比赛课都有这种倾向) , 又不是教师演给学生看 (近年来“心灵鸡汤”流行起来, 不少教师走煽情路线, 有的甚至“走火入魔”) , 后两者“有哗众取宠之心, 无实事求是之意”, 只会助长功利主义和弄虚作假的风气。当然, “实在”的表达与教学方法的生动有趣并不矛盾, 关键在于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设置是否合理, 是否达到了这些目标。“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教师要艺术性、创造性地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使知识与思想水乳交融, 而不是生拉硬扯, 给人牵强附会之感, 更不能哗众取宠, 一味“煽情”, 通过牺牲教学的教育性来博取学生的好感和同情。

二、“事”:教学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的优势, 同时是它存在的充分理由, 就在于让个人在集体中的学习成为可能, 通俗点说, 就是“有事情做”。如果学习不需要在集体中进行, 或者课堂上的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 袖手旁观无事可做, 那还不如通过网络组织教学, 如此还可以节省精力和金钱。教学不是应付———不管是教师应付学生还是学生应付教师, 教学都需要师生之间的积极参与和有效交流。

(一) 积极参与

杜威在其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区分了“旁观者的态度”和“代理人或参与者的态度”。旁观者对正在进行的事情漠不关心, 一种结果和另一种结果分不出好坏, 因为每一种结果只是供人看的。代理人或参与者则不同, 他要和正在进行的事情休戚与共, 事情的结果和他息息相关, 他的命运或多或少与事件的结果攸关。因此, 他要尽其所能, 影响这件事情的取向。“旁观者就像一个身在监狱, 注视着窗外下雨的囚徒, 对他来说, 窗外下不下雨都是一样。参与者就像一个计划着第二天要去郊游的人, 下雨不停会挫败他的郊游。当然, 他不能用现在的反应影响第二天的天气, 但是, 只要推迟计划中的郊游, 就可以影响未来的事情。”[8]在此基础上, 杜威分析了“兴趣的意义”以及“兴趣观念在教育上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这样的教学才算是成功的。像囚徒一样注视着窗外是否下雨, 这样的教学对教师和学生双方而言都无异于一种煎熬。因此,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促进学习的课堂气氛”[9]。有利的学习环境会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去。学生会较少表现出畏难情绪, 较少受不良情绪和学业压力的影响, 总体的自我感觉更健康。[10]因此, 怀特海对教师大声疾呼:“不管学生对你的课程有什么样的兴趣, 这种兴趣必须在此时此刻被激发;不管你要加强学生的何种能力, 这种能力必须在此时此刻得到练习;不管你想怎样影响学生未来的精神世界, 必须现在就去展示它。”[11]

(二) 有效交流

德国教育家希尔伯特·迈尔总结了优质课堂教学的十项特征, 其中一条就是“创建意义的师生交流”[12], 有效交流的原则强调学生通过与教师交流从而为教学过程及其成果赋予个人意义的过程。学生总会给教学活动赋予“意义”, 没有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这样做。问题只是, 这些意义的“性质”是怎么样的。有效交流原则关注的是:教师采取针对性措施和学生在学校的集体环境中学习, 这两方面是否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从而使他们赋予教学活动以某种教师期望的意义, 并且教师知道如何实施这种影响。

教师开始介绍新的教学内容时, 学生并不总是能够或者必须赋予教学活动某种“意义”, 或者甚至在上课前就已经完成了“意义赋予”的过程———最常见的就是某些公共基础课, 当学生拿到教材时, 虽然还没有来到教室, 更没有见过任课教师, 但是就可能发出“这种课有什么好上的”之类的感慨。在某些科目和专业领域, 只有当学生信任教师的专业判断, 并愿意学习新内容, 课堂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即使学生暂时还不能预见学习这些知识最终有什么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 有效交流包含着诸多不确定性,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均是如此。帕克·帕默在《教学的勇气》一书中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来形容他的教学:“我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才能在于我和学生合作共舞的能力, 以及与学生共同创造教学相长的环境的能力。”[13]美国教育家芬克甚至用“舵手”一词来比喻教师, 这个比喻抓住了整个教学形势和各种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许多重要特征。[14]

三、“求”:教学的启发性

“君子之教, 喻也: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 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 可谓善喻也。”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教学中的“求”与中国传统教学思想中的启发诱导是一脉相承的, 有别于对现有知识的机械灌输[15], 它强调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

(一) 主动探索

课堂教学必须延伸到课堂之外的社会生活。几乎每个人一直都在通过正规的或非正规的途径进行学习, 但是, 有些人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 而有的人则并非如此。成功学习者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他们有很强烈的学习意识, 成功的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这种积极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教任何功课, 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16]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强调的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 学生具备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有些人的学习比较被动, 他们也经历了一些事, 并对这些经历做出反应, 但是总的来说, 在教学过程中, 他们的自我意识相对薄弱、相对消极。他们不太清楚自己究竟需要学什么, 甚至不清楚自己想学什么。他们需要教师和其他人 (例如父母、朋友) 告诉自己该学什么、该怎么学。“他们的学习好比在沙漠中到处洒水, 水流入地下, 却不会产生任何有意义的结果。他们是在学习, 但是他们学的东西对生活不会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改变。”[17]成功的 (或者称“有意义的”) 教学并不是这样。通过教学, 应该让学习者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主动发现并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他们知道自己是谁, 知道自己在生活中想做什么。所以他们清楚自己需要、想要学习什么, 他们已经掌握了 (或者了解了如何培养) 恰当的学习策略。这些人被称为自主学习者或者有意识的学习者。真正有效的教学, 就在于培养这种自主学习者和有意识的学习者, 而非仅仅“听话”“成绩好”的“乖学生”。“乖学生”只知道如何通过考试, 毕业之后在生活中仍将只是平庸的学习者。

(二) 积极创造

教学活动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完满精神世界为目的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特殊交往实践过程。[18]不同于灌输, 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主体之间可以各自以他人为“镜子”, 从中“解读”着自我, 通过与他人的对比, 认识自己, 评价自己, 反思、调节自己的行为。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经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 经过教授才知道自己对知识的困惑。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认识社会、发现问题、明确目标, 从而形成个体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 以及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进而挑战自我, 超越自我。

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创造, 并不局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成果, 而应该包括一些更丰富的内容。在学习兴趣上, 有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求知欲, 表现出出众的意志品质, 能够排除外界干扰而长期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在学习动机上, 对事物的变化机制有深究的渴望, 喜欢寻找缺点并加以反思、批判, 力求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在学习态度上, 富有远大理想, 思考问题的范围和领域不为他人所左右;在学习行为上, 能够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知识, 喜欢出“新点子”和解难题, 喜欢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独特见解, 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以及喜欢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等。[19]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 教学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 又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学在这个范围内有它复杂的任务。这些任务有: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他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 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 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20]

四、“是”:教学的科学性

“科学”一词歧义很大, 这里不限于自然科学的定义, 而是从广义上进行理解。“就本质而言, 所有领域的科学探索都是相同的。无论是在教育、物理、人类学、分子生物学或是经济学, 科学研究都是一个连续而严密的推理过程。”[21]教学中的“是”强调的是教学的科学性, 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理性和理性精神, 具体表现为爱智求真的目的和遵循教学规律。

(一) 爱智求真

教学的目的有二:第一, 使正在成长的一代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 作好准备, 借此发展社会;第二, 教学对人格的、智力的、道德的、身体的全面发展, 作出决定性的贡献。[22]进一步说, 这两个目的实际上反映的是教学的外在价值 (社会指向价值观) 与内在价值 (个体发展价值观) 的关系, 以及学生发展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问题, 两者应该是相互协调统一的。[23]如果要进一步指出两者实现统一的契合点, 可以说教学的宗旨在于爱智求真。用张楚廷的话来说, 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青少年更聪明”[24]。实际上, 并不是任何一种教学都能使青少年获得智慧, 甚至拙劣的教学会使青少年“越学越蠢”, 拙劣的教学使学生只学会人云亦云并形成妨碍前进的某种思维定势。追求让青少年更聪明的教学目的是有积极意义的, 是现实的, 是值得关注的。

至于所谓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精神因素与身体因素、心灵与世界、灵魂与身体、目的与手段、动机与后果、性格与行为等诸多所谓二元对立的关系, 杜威已经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进行了细致分析, 指出其谬误。用苏格拉底的名言概括, 就是“知识即美德”。“教师的职务, 是‘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 是‘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25]退一步说, 即使从现实意义上看, 认知与行为、知识与美德存在着分离的情况, 那也不能成为是非不分、难得糊涂的理由。“我们的学生最怕头脑简单、方法笼统, 发现不了问题。教奴才, 要他们唯唯听命是可以的;教主人, 就要使他有发现矛盾、考虑问题的头脑。”[26]有意义的教学应当与现代社会公认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价值接轨, 在追求真知 (真理) 的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智慧, 同时也让教师在此过程中变得“更聪明”。

(二) 遵循规律

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并不是任何社会行为都可以称之为“教育”的, 同样, 并不是“教学”活动也有其自身规律。教学中“是”的原则强调对教学规律的遵循。教育学领域有句名言,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它强调的是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 灵活多样地选择和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然而, 在一些现实课堂中, 这一原则却被曲解为“怎样都行”。在名目繁多、花样迭出的各种“教学改革”中, 鱼龙混杂, 泥沙俱下。过去存在着视“堂堂不空手”为直观教学、视满堂问答为启发式教学、视教室安静为教学秩序、以主导作用压抑自主发展、以统一要求压抑创造性发展[27]等诸多问题;如今一些学校和教师无视现实教育环境和条件, 不懂教学原则和规律, 一味追求新潮时尚“与国际接轨”, 从几年前的案例教学、模拟情境教学, 到时下热门的慕课、翻转课堂等, 把教学变成了表演, 把课堂变成了舞台, 以“改革”的名义导致教学的异化。

时下职业教育热潮方兴未艾, 在此背景下, 反智倾向的教学观又有所抬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在某些地方被理解为压缩课时, 将课堂教学改为实习, 让学生“提前与社会接轨”“在劳动中学习”。殊不知, “纯从劳动中所得的知识, 只是常识。所谓教与学, 就是要把常识转化为初步的科学, 即对第一本质的认识、第一形态和第一运动的认识及不甚精确的数量认识, 停止在原始的常识, 就没有教学的意义。”[28]再譬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可谓家喻户晓。然而, 如果仅仅把“注重兴趣”庸俗化为“通过外部的和认为的诱因”, 把某种富有魅力的特征加到本来不感兴趣的教材, “用快乐行贿”, 引诱学生注意和努力, 就违背了“事”原则中“积极参与”的本意, 后者强调的是“把学习的对象和课题与推动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联系起来”[29], 这才是教育上真正的兴趣理论的最重要的定论。

实事求是 篇2

张旭光B100301198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北大,清华及中科院等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都成立国情研究中心,国家或企业在做出重大决策前都要进行可行性分析,西方很好的管理理论常常在我国应用时失效,很多公司在招聘时都很看重实践经验„„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无不在昭示一个真理:实事求是!

何谓“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说过,“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求”就是我们去探求,“是”就是真理。老百姓把这归结为“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看似简单的话,却蕴藏着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哲理,为人者不实事求是就难以取信于人,为政者不实事求是就难以取信于民。

实事求是作为认识真理的基本途径,它要求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任何主观的臆想出发;坚持从纷纭复杂的事实材料中寻找内在的联系和规律,而不是将事实材料任意割裂成支离破碎的碎片,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而不是用框框来套实践,把主观的意志强加在实践之上。

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不管做任何事情,首先要熟悉环境,了解情况,摸清情况,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在对环境,条件掌握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去做出决策,解决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去思考,寻找,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找”的过程就是 “求”,找的结果就是 “是”。

中国在历经清朝衰亡之后,在外敌压境的情况下,又陷入了残酷的内战中,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救中国,是无数仁人志士毕生奋斗的目标。毛泽东同志当时提出,中国的事情还是要熟悉中国的同志去办。他在送走自己的同学、朋友西去留学后,自己独自留下来,通过年少时的游学,入党后领导学生斗争,农民运动,深入农村调查,组织秋收起义,担任国民党的农民部长,宣传部长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大量接触,读书读史来对中国的国情做了透彻的掌握:《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献可见一斑。国共两党分裂后,在最初与国民党的斗争中,年幼的共产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中共高层大都是留学回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深受苏联成功经验的影响,苏联的胜利就是通过一次战役,攻克一个大城市来最终波及全国取得胜利,而马克思的理论也是建立在工人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的,在很大程度上这些留学生还常常接受公产国际的直接指挥。于是灾难便发生了,城市中心论,工人主力论盛行,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给革命力量招致了毁灭性的打击。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认为首先任务是生存下来,到敌人薄弱的地方去,把力量引导到农村去发展,并创造性的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毛泽东同志之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实事求是而把马克思主义进行本土化,中国化。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在军阀割据的时候,在敌人控制薄弱的地区,领导人民建立革命根据地,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了政权。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是在帝国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搞革命,我们也是在敌人控制薄弱的地区搞革命,这在原则上是相同的,但我们不是先搞城市,而是先搞农村,用农村包围城市。这就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至于以后像“联蒋抗日”,“抗日战争持久战战略”等都是根据革命形式这个“实事”的变化将马克思主义的应用。无不是“实事求是”的典范!总之,这个阶段的事情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就是实事求是的问题。战争是一种势力的较量和转换,其结果完全可以在短期内逆转,这是由战争这种事件的性质决定的,它只是现实力量的一种对抗,沟通,交换和整合,它可以由于不同的利益集团的分化,政策格局变化而得到任何你所期望的结果。因为它不需要你创造新的东西,其周期完全可以很短。而建设一个国家就大相径庭了,以这种阶级斗争的思维在治理国家方面使得我们的国家陷入越来越大的危机,最终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实质上就是脱离了“实事求是”。在处理了四人帮后,整个全国全党所面临的就是中国到何处去的问题。按照传统思想,就是继承毛泽东的遗志,把文化大革命及当时所贯彻的方针执行到低。思想的束缚使得人民无法再做到实事求是了!

邓小平同志看到问题的实质,那就是如何让人民从阶级斗争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能认清中国新的形式和国情,来发展经济。他高屋建瓴的从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入手,来解放禁锢以久的思想。他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社会主义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把对社会主义的界定从生产关系转移到生产力上,把人们一直将市场和社会性质联系在一起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提出市场和计划都是手段,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把人民从战争与革命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只有解放了思想,人民才能够更好的去实事求是,以便找到解决自己所面临问题的最佳途径。我们国家这这种思想指导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

经过20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资本国际化,信息网络化的趋势席卷全球。中国面临的国情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情况,还有整个世界的发展,一个全球环境,因为我们已经无法面对一体化的趋势而置身事外,不能积极的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就只能被这个世界所抛弃。面对新的形式,新问题,对中国走向的思考就应该有全球的视角。这个时候江泽民同志提出“与时俱进”。是极为恰当的也是适时的。“与时俱进”就是要充分考虑我们所面临国情的变化发展,把实事求是所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世界,用全球化的视角来分析中国的问题,解决中国的问题。是实事求是在新形式下的深化。

所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在不同阶段的具体体现或对实事求是的深化,从本质上讲,三者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三者的核心还是实事求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的,也应该是开放的。当理论形成了,去指导实践的时候,那么由于理论的相对稳定性和实践的动态性,理论随时都会和你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偏离,这个时候就不可以局限于既成的理论,就应该摆脱旧的理论,以更好的分析现实,解决问题,这就是解放思想。当我们面临的环境和实际情况继续变化时,理论也应该动态的适应环境的变化,这就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是普遍的真理,对国家,组织和个人都有广泛的指导价值。

就个人而言,我们做一件事首先分析自己的情况,面临的环境,自己可以利用的资源,具有的优势和不足,然后才可以结合要达到的目标,制定最佳的方案,其实就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过程。

实事求是 搞好教学 篇3

关键词:实事求是;教学工作;理论联系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见证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原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我们党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教育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党和国家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实际和教育规律本身的特点,制定了正确的教育方针和发展教育事业的整体部署。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教育工作中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本校实际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首先,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使学校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发展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具体地说,广大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学习、正确理解、全面贯彻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期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关系到我国的人口素质、前途、命运的核心问题。为此我们要结合本校实际,进一步端正办学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正确理解和把握“五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把德育放在首位,德育工作必须受到足够的认识和加强,把培养什么样的建设人才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唯一标准。针对德育工作的具体内容,通过开展系列活动达到管理人、教育人、培养人的目标,树立正面教育者的形象,进行正面教育。

学校的各项工作无不渗透德育教育,为此学校应建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打好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校长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贯彻在学校全部教育活动之中,要具体做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建立校内外的德育网络,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教学活动是教书育人的活动,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这个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首先必须优化教师队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实现“两全”就必须建立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重视和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正确处理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和以德育为首,以及其他工作的关系,是办好社会主义学校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要以教学为主呢?这是由学校的性质和教学地位及其特殊的功能决定的,是学校长期教育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是我们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

怎样以教学为主呢?

第一,提高认识。校长、教师和学校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提高对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教育学生端正认识。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意义的教育,使他们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学习,从而主动地、自觉地学习。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克服以往的“讲条条、背条条、考条条”的传统做法,因为这种方法从根本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造成学生不愿意学习的外部原因之一。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引导学生自学讨论、讲解答疑与练习的方法,对学生采取的是“授以渔”式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而不是“授以鱼”式的满堂灌的呆板的教学方法。例如:我在所授课的班级普遍开展了“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活动,即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结合社会现实、学校学习和生活的实际,运用所学的政治理论和自己掌握的知识,就不同问题自拟题目进行演讲。由于学生关心的问题不同,因此,演讲的题目也各不相同。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反映出了青年学生关心和关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评价,这种方式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且融洽了师生关系,使教师在教学中阐述的观点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再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的内容,采取读书与讨论、讲解答疑与练习的教法,即学生按自学读书提纲边读书边思考,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探讨,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学生发言机会少的现象,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讨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在把握好课程的系统性、计划性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讲解,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学校领导既要坚持以教学为主,又要统筹安排各项工作。教学为主,不是教学唯一。树立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常规管理建立正确的教育秩序,完成教学任务,实事求是地按教育规律办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阵地。

第四,联系学生实际。一是联系中专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实际,从学生现有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组织教学,正确把握好授课的深度。二是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现在的中专生大都是免试入学,学生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相对较低,有相当一部分是初中阶段的“双差生”,因此,我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思想素质较差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内容的教学和转变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他们进步,克服他们不求上进、不愿学习的思想,克服“考上重点高中光荣,上中专学习没面子”的错误观点,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使其树立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思想和坚定的学习信念。

教学中能否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理论和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崇高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专业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高昂的教学激情来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工作,以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来影响和带动学生学好政治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合格的中等专业人才。

丰田式的“实事求是” 篇4

解决劳资关系的钥匙

在我最早接触丰田生产方式的时候, 对这样一个评价印象很深刻——通过丰田生产方式, 可以有效缓解劳资之间的紧张关系。

虽然, 我当时对这句话的含义不甚了解, 但是我相信, 劳动者和资本家的对立关系如果不断升级, 一定同时损害双方的利益。

伴随着对丰田生产方式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我发现丰田生产方式确实是一把“能够比较好地解决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关系”的钥匙。

赋予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平等的权利——提出问题的平等权利, 以及解决问题机会上的平等权利;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价值在问题面前变得更清晰——谁发现了更有价值的问题, 谁更巧妙地解决了问题, 谁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推广到更大范围, 谁就更有价值;让企业的一切权力和资源都利用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

通过上述这把钥匙, 丰田生产方式自然而然地确定了这样一种晋级的逻辑:谁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谁能够发现更有价值的问题, 谁就有资格成为管理者。

当这样一种平等关系和晋升逻辑被确立之后, 企业文化中的核心要素也就确定了, 这就是谁能贡献于企业的整体发展, 谁能站在企业的系统层面, 持续地通过解决问题来承担责任, 谁就可以获得企业更大的资源 (也就是权力) 。

于是, 管理者的工作作风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同时被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也就有了更直接的榜样——看看管理者是怎样想问题、怎样做事情的。

日文版的“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定不陌生。那么, 什么是日文版的“实事求是”呢?答案就是TPS的现场实物主义。

在我所阅读的关于丰田生产方式的大量书籍中, “现场”、“实物”是出现最频繁的字眼, 甚至很多书直接将丰田生产方式定义为现场实物主义。

而丰田的现场实物主义, 可以说就是在企业经营层面为实事求是提供了一套非常具体而全面的理论样本和实践样本。

所谓现场, 不仅仅是生产现场、设计现场、质检现场, 还包括一切被称之为工作的空间。有时, 我甚至将其范围扩大到一切思考的时空。所谓实物, 不仅仅是一个个的零件, 一件一件工具, 一台一台的设备, 还指所有被用于工作的原料和资源, 也

丰田生产方式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组织经验的方式, 这正是丰田方式的生命力。

包括各类文件。有时, 我甚至将其范围扩大到思考、思考中需要的信息和提问。

应该认识到, 现场实物主义所要求的就是,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也就是在“明确什么才是客户需要”的大背景下, 来观察所有的实物, 看每一个具体的现场, 是不是进入了一个理想的状态——加工顺序的科学、操作的科学, 利益关系的科学……

评先进可以提振士气

我国大多数企业, 尤其是国有企业, 会每年评选一次先进工作者。各级政府在“五一”前后, 也会评选各级劳模。

其实, 在丰田也有类似的活动。他们每年会评出这样的先进——谁提出了更多的问题, 谁解决了更多的问题, 谁帮助别人发现和解决了问题, 谁就是先进。

不论形式怎么变, 我们可以看到, 如果能够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选出不同领域中的先进, 其实就是为众多的企业员工树立了榜样, 为他们的日常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通过这样的评选活动, 被评选出来的先进, 他们工作的态度, 他们在工作中采取的一系列巧妙方法, 会在更大的范围里得到推广, 其结果也会让越来越多的员工受益。

当越来越多的员工通过学习先进的工作态度和具体做事方法, 让自己的工作做到事半功倍, 让自己可以用更小的代价换来更大的成果时, 自然会在这个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快乐, 变得越来越积极主动——企业于是也就看到了提振士气的成效。

重视教育, 是英国创意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推动成立的创意产业高等教育论坛, 将高校和业界聚集到一起, 充分利用资源为业界培养创新型人才。

管理者的作风决定士气

管理仅仅意味着权力吗?如果管理不能解决问题, 如果管理者的价值不需要通过被管理者的工作成果表现出来, 企业还需要所谓的管理吗?

如果要求“管理必须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要求“管理者的价值必须通过被管理者的工作成果表现出来”, 那么, 管理就一定等同于服务, 管理就一定等同于深入基层, 管理就一定等同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必须看到, 管理者的做法会深刻影响被管理者。管理者是不是有服务意识, 是不是能够深入基层, 是不是帮助被管理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决定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是否融洽的同时, 也在更深层次上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命运。

如果管理者只是一味地向被管理者提出要求, 甚至其中绝大多数要求连管理者自己都无法做到时, 相信被管理者的士气将遭受严重的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下, 企业的一系列工作是很难做出成效的。如果企业没有采用科学的评价体系, 如果管理者伤害到被管理者的情绪, 企业就不会实现预期的成效, 管理者自己的价值也难以得到证明。

丰田方式的生命力

越深入研究丰田生产方式, 我越觉得“帮助每一个人成功, 就是丰田方式的生命力”——T P S通过持续改善工作方法, 促使每一个人进步, 帮助每一个人成功。

任何一项工作, 都是操作者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语言和动作所完成的。不仅如此, 每一个人的工作都和周围人的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换句话说, 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败, 不仅是这个环节本身的失败, 也将波及到周围一系列的工作和具体的人。

从这个角度讲, “能不能帮助每一个人成功, 其实就是能不能帮助这个企业成功”。或者说, 帮助企业完成进步、获取成功的过程, 其实就是建立这样一种文化——帮助每一个人获得成功。

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 都对成功有着深深的渴望。然而, 人们的悟性和经验以及责任感等方面, 是有着比较大的差距的。正因为如此, 企业才需要建立一种生产方式, 让人们通过互助来达到自助, 让人们通过承担个人责任, 来保证每一项工作成果达到和超过预期的效果。

丰田生产方式, 恰恰就是站在这样的高度, 去激发每一个人潜在的能力。T P S所代表的理论和实践, 就是创建一种“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工作环境。其实, 这种“主观为自己, 客观为他人”的机制, 也是市场经济制度的一种体现。

当任何一块绊脚石出现之后, 都不会再绊倒第二个人;当任何一项成功经验取得之后, 都可以成为相关人员的常识, 这就意味着企业建立了一个平台——积累组织经验的平台。所谓“积累组织经验”, 就是要求组织中的每一个人, 在贡献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同时, 还可以享受到更多的资源和帮助, 从而让组织中的每一个人, 都能够通过这个“方便进步的平台”, 在实现个人成功的同时, 帮助组织实现更大的成功。

实事求是 篇5

——大学生就业

摘要: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学生越来越多。本着高学历,就业好,很多大学生放不下身段,工作也越来越难找。实事求是包含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些都是大学生就业可以运用的。

关键词:实事求是、大学生、就业形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事实求是。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按正条件和目的。

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此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伟大的成绩。这条思想路线在1957年下半年以后一度被偏离,是党的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这条思想路线不仅被重新确立,而且还获得了新的丰富和发展。

在新时代,把握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必须紧密结合新的世道内

涵,以新的实践丰富我们的理论,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然而反

观我们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情况却不乐观。

一、大学生的现状

现在的年轻一代,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注定要承

受付出转型代价的一代。他们的上一代,实际上仍然在吃传统体制的旧饭,并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他们的下一代,将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获得很大程度的劳动保障;而他们这一代,将注定在20

年后的“白领失业浪潮”中变成中国社会最悲惨的人。这是时代的代

价,没有办法的。

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从个人方面来讲,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成才

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社会方面来讲,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从高等教育本身来讲,关系到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大学生

就是把理论付诸于实践的一个群体。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

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从实际出发,就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

意性;就要全面看问题,决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树林,以偏概全;就

要发展地看看问题,决不能静止地僵化地看问题;就要把现象当做入

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

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现在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我国的教育体制

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

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

仪和法律观念,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没有注重把理

论联系实际,才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另一个当代大学生的缺点——怕吃苦,爱面子。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比较爱面子,怕从事底层的工作被朋友亲戚看不起,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缺少社会实践,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差。实践与理论缺乏紧密联系。大学毕业生反映,现在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但是,现在的一些高等院校,注重了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实际工作技能的锻炼和提高。就业观亟待改变。有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不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是凭空想象,一步到位,理想化。再就是攀比、讲条件,从而出现就业难。没有社会实践,没有实事求是,没有摸清社会的潜在地雷,没有从实际出发,大学生寸步难行。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从总量上来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一方面,“用武之地”找不到“英雄”,另一方面,“英雄无用武之地”;一方面,社会各行各业,尤其是生产第一线和艰苦行业,以及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大量积压,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人才资源浪费严重。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

1.经济转型期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下岗再就业人员多,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2.高校扩招使人才市场上大学生供给量增大,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仍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高校毕业生需求仍然短缺。3.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类型特征鲜明、整体走势明朗、社会认可又认证、难度初见缓解、产学途径渐趋畅通、人才市场趋理性、观念得以改变。4.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大学生难在传统的就业领域或岗位就业。(2)就业体制存在障碍。

(3)就业率统计和评估方法有待完善。(4)促进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协调发展。(5)加强大中小学就业与创业教育。(6)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7)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三、我们应当怎么做?

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要转变就业观念,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先就业后择业。要认真做好个人就业推荐材料的准备

(一)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基层去,到艰苦地区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到基层工作,充实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农技、扶贫、公、检、法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奉献!

(二)毕业生就业要面向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以及服务行业,这些行业人才需要量很大

(三)毕业生要充实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到国外就学,就业,参加“专升本”继续学习,鼓励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和自主创业

(四)毕业生就业找工作方法:

1、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园供需见面会”

2、参加网上招聘会活动

3、毕业实习与就业结合,争取实习结束后为单位所聘用

4、发挥家长和社会力量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实事求是作为认识真理的基本途径,它要求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任何主观的臆想出发;坚持从纷纭复杂的事实材料中寻找内在的联系和规律,而不是将事实材料任意割裂成支离破碎的碎片,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而不是用框框来套实践,把主观的意志强加在实践之上。

所以,我们就业问题上要做到实事求是。不怕吃苦,不眼高手低,一切以自身的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寻求一份自己热爱而且符合自己实际的工作。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又必须求真务实。坚持实

事求是,就要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创业和就业就不会太难。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部分内容摘自百度文库

实事求是 是非分明 篇6

徐邦达,我国著名古书画鉴定家。早年师从李涛(醉石)、赵时(叔孺)、吴湖帆等著名书画家及书画鉴定家学习绘画及古书画鉴定,由于天资聪颖及兴趣所致,在名家的指点下他很快便脱颖而出,不到30岁就以擅鉴古书画而声名远扬。建国后,为筹建故宫博物院绘画馆,他遍访各地收藏家,历尽艰辛,筚路蓝缕,为国家收得一大批稀世珍宝。作为书画鉴定家,他遍历大江南北,除西藏、新疆、内蒙外,全国各省市博物馆都留下了他不倦的身影,他沙里淘金,慧眼如炬,把许多珍贵文物从被处理的厄运中“挖掘”出来。作为全国书画文物鉴定专家组成员,他与其他专家一起,历时八年,为全国各地博物馆进行书画鉴定,可以说全国各大博物馆藏字画的一级品及故宫博物院所藏字画的一、二、三级品及参考品全都经过了他的鉴定。他所寓目的《高呼与可》与《出师颂》等都已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实事求是”,有许多人用重金来收买他,希望他把假的说成是真的,他都断然回绝。他淡泊名利,把自己一生所珍藏的大部分字画都捐献给了浙江海宁的徐邦达艺术馆,他说“只有小家没有,大家才会有。”

梅辰:您是浙江海宁人,徐志摩也是海宁人,你们同姓同籍,所以很多人都猜你们之间有血缘关系。

徐邦达:没有关系。海宁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过去有许多才子都出自海宁,像王国维、徐志摩、许国璋等都是海宁人。

梅辰:那您也出身于诗书人家吗?

徐邦达:不是,我父亲是做丝绸生意的商人,但他很喜欢收藏字画,我家里收藏了很多字画。由于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我从小耳濡目染便也喜欢上了字画,父亲看我喜欢,就在我14岁的时候为我请了当时赫赫有名的李醉石、赵叔孺等先生教我诗词歌赋及绘画。后来又入上海著名书法家、画家、鉴赏家吴湖帆先生之门学习书画鉴赏。后来慢慢地对书画鉴赏就有了一些认识,自己也开始买书画及给别人鉴定字画。

梅辰:还记得您买第一张字画的情景吗?

徐邦达:(笑)说来很有意思,18岁时我买的第一张字画就是王原祁的画,我一直偏爱他的画。当我看到那幅画时,我就动了心,经过仔细辨别,认定它是真迹,就以20两黄金的价格买下了,后来经权威专家鉴定:“此画为赝品”……20两黄金买了个赝品,教训深刻。

梅辰:您当年在上海已经很有名气了,怎么后来又想到来北京?

徐邦达:建国初期,我和好友张珩(字葱玉,著名古书画鉴定家)一同在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后来他到了北京工作,经他向文物局的郑振铎局长推荐(以前在上海时我曾与郑局长在张葱玉家见过面),郑局长便将我也调来北京,在中央文物局文物处做业务秘书,主要工作是收集、鉴定古书画,以文物为主。当时我觉得很奇怪,因为我一直生活在一个比较优裕富有的环境中,共产党是领导穷人闹革命的,怎么会看中我了?我在他们眼中应该是个“纨绔子弟”呀……后来郑局长对我说“我们怎么不了解你?!当年汪精卫过生日,你的老师吴湖帆让他的八个弟子每人做一幅画敬献汪精卫,只有你一个人没画,你说汪精卫是汉奸,我不画……我们都很佩服你的勇气和气节。”(梅:别人都画了,您为什么没画?)小的时候,先生讲“岳母刺字”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男儿就当精忠报国,人是要有尊严和节气的,怎么能当汉奸呢!所以我就不给他画……从那以后,我也不再愿意和他来往了。

梅辰:筹建故宫绘画馆的过程是不是非常艰辛?

徐邦达:我从上海来北京的时候主要工作就是收集字画,当时是在文物局工作,在北海的团城。因为那个时候刚刚解放,有90%的字画都让国民党给带走了,所以我们就要把散落在民间的那些字画一点点地收上来。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在北海团城收东西,由于太专心了,我穿的棉大衣后背被炉子烧着了,我都不知道。

梅辰:怎么知道哪里有什么东西呢?

徐邦达:因为解放前我就经常到各收藏家家里去看东西,所以谁家有什么东西心里大概有个数。因此到了1953年的时候,差不多收上来约三千七百多件东西,这里面有的能捐的我就动员他们捐了,能献的献了,实在不行的就只好买了。这些东西后来都归到了故宫博物院,这样就正式成立起了“故宫博物院绘画馆。”

作为书画鉴定家,他几乎走遍了全国各省市博物馆,可以说全国各大博物馆馆藏字画的一级品及故宫博物院所藏字画的一、二、三级品及参考品全都经过了他的鉴定。这期间他沙里淘金,慧眼如炬,把许多珍贵文物从被处理的厄运中“发掘”出来……

梅辰:好像黄公望的《雪夜访戴图》也是这样“沙里淘金”被您“解救”出来的?

徐邦达:那也是70年代的事情,当时是在云南省博物馆,那天我们准备回北京,临走时我问馆里的同志还有什么没看的东西吗?对方说只有一堆要处理的次等文物了,我就想顺便看一看,这一看就走不了了——发现了元代黄公望的《雪夜访戴图》,这都属于国宝级的文物啊!(注:元代以上的作品都属于国家一级文物)黄公望是元代著名的书画家,擅长山水,笔法峰峦浑厚,草木华滋……我马上让助手退掉了机票……现在它是云南省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梅辰:我听说有一幅画,当年乾隆皇帝把真假给颠倒了,是您又给正过来了,这是怎么回事?

徐邦达:那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它曾被推为名家第一,是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富春山居图》是六接的纸本,也即是由六张纸连成的画卷,世传是黄公望画作之冠。清顺治年间,此卷藏于宜兴收藏家吴洪裕(字问卿)手中,后来吴病入膏肓时,因非常珍爱此卷,就准备把它付之一炬用来殉葬,因为他的一个侄子不忍心将此名物化为灰烬,于是在烧画的时候趁其不备,用偷梁换柱的方法把别的画卷扔了进去,把这幅给抢了出来。但是首段的一小部分(大约有四尺多吧)还是被烧损了(只烧了六张中最前面的一张,剩下的五张没烧),后来有收藏家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大约有五、六寸长)居然正好有山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的,真乃天神相佑。人们把这一部分称做《剩山图》,值此,原《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剩山图》和《富春图》两部分,身首各异,真是太可惜了!(梅:它们现在在哪儿?)《剩山图》现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富春图》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这之前,乾隆曾将伪作《富春山居图》收进宫,他以为是真的,曾大加叹赏,屡屡题赞,题了几十个字,甚为喜欢。后来上面讲到的那个真的画进了宫,乾隆觉得特别没面子,他就让别人在这个真图上题字,硬把真的说成假的,故意颠倒是非。

我第一次看到它是在故宫文物南迁时,那时文物都放在上海的一个库房里,我在其中看到了这两幅画,经过仔细考证,我就发现乾隆说是假的的那张,是真的;他题了很多字说是真的那张却是假的。

梅辰:现在它们在哪里?

徐邦达:两件都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为第一个去台湾访问的大陆鉴定家徐邦达被台湾媒体称为“徐半尺”,因为“画轴刚展开半尺就已辨出真伪”的工夫着实让他们震惊……

梅辰:您是第一个去台湾访问的大陆鉴定家?

徐邦达:对。1991年,两岸文化交流刚刚开始萌动,我就应邀访问了台湾。我当时提出要看看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被破例获准,并且没有一次只能看一两件的限制。当时我在台湾的一个月,几乎每天都是三点一线:酒店、故宫和饭店,整整看了一个月,哪儿都没去。

梅辰:“徐半尺”这个雅称是怎么来的?

徐邦达:是那次去台湾时,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字画,有些字画一打开从它的裱边就能看出是假的,于是台湾媒体就这样说了。实际上是假的,打开一寸就知道了,但是鉴定是一门科学,往往一幅画的鉴定需经反反复复的研究才能下定论。

梅辰:您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有时碍于情面或各种原因,假的也没法说是假的?

徐邦达:(坚决地)不可能,假的就是假的。就连我父亲收藏的东西,是假的我也照样说是假的,决不含糊。(梅:不怕得罪人?)不怕。有很多这样的事,还有一些是很高级别的领导拿来的东西,那也一样,假的就是假的。这跟权势地位没有任何关系。得罪人也没办法。(夫人:他这个人从来不管这些,从不趋炎附势,而且还专门那壶不开提那壶,他就没这种人情世故的概念,他太不懂这些了,你想他连钱都不认识,在他心里就只有书画。)

梅辰:如果遇到有人拿着假画请您题跋,您怎么办?

徐邦达:直说“假画不能题”。(梅:是不是会说得婉转一点)没必要。

梅辰:碰到别人的鉴定意见与您不同时,您会怎样?

徐邦达:如果他的意见是对的,哪怕是年轻人,只要他说的有道理,我都会尊重他的意见,也很佩服他。如果我自认为没有错,那我也会坚持到底,任何人也不能改变我的看法。

梅辰:字画的价值怎么看?

徐邦达:看它的历史性,艺术性,看它的年代,看是不是名家所作等等。

梅辰:最后一个问题:哪个是您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徐邦达:我自己觉得临得最好的是那张临(清)华的《临新罗山人秋艳禽兔图》,原作现在浙江海宁徐邦达艺术馆内。

实事求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篇7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

毛泽东同志,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能够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除了社会条件以外,还有他过人的特点,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够集中集体智慧,为实现革命和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奋斗。这也正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如果没有毛泽东,那么中国的历史,还要经过更长时间的徘徊才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一种局面。回顾党的历史,实事求是是否处于主导地位决定了中国革命的能否取得胜利。所以我们更好地学习毛泽东思想,领会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非常重要。

1941年5月19日,在延安干部会上,毛泽东在所作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了唯物而辩证的说明,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样,就使“实事求是”这个命题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根本变化,进而发展成为党的思想路线。1963年11月他在修改《人民日报》编辑部文章时又强调了“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还强调要做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就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毛泽东在他起草的一个通知中写道:“我们的口号是:一,不作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作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有了后一条补充,就把《反对本本主义》中所说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表述得更加完整了。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经常深入全国各地考察研究。1956年2月开始,毛泽东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听取中央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图书资料,还亲自参观了工农业生产现场,最后形成了至今仍有重大指导意义的《论十大关系》。这一光辉文献,对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一系列复杂问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世界自古以来,没有任何学问、任何东西是完全的,是再不向前发展的,停止了发展就不是世界”,一代大设计师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彻底冲出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在中央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报告,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局面。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邓小平开创了一条富国之路、强国之路,更是中国民族的复兴之路。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邓小平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根据毛泽东提出、周恩来宣布的二十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在二十世纪末建立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更是对“实事求是”作出的新诠释。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集体领导人,在历史的重要关头,在国内外政治风波和经济风险的严峻考验面前,坚持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容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和实施了“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打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无限光明,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

“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的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时代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发,突出暴露了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严重问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必须坚持全面发展。为了应对这样的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创立了科学发展观,并明确提出了“为谁发展”、“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及“靠谁发展”的基本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不断研究新情况,着眼于新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要以创新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著作选读 (上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2]毛泽东选集 (第三卷) .第801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87页.

[4]邓小平选集 (第3卷) .

新闻报道应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观念 篇8

关键词:新闻思想,实事求是,观念

一、新闻报道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观念的必要性分析

(一) 可以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新闻报道是社会事件的真实体现, 如果新闻报道不真实, 新闻报道就失去了价值。实事求是是新闻报道的主要思想, 如果新闻报道者未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 新闻的真实性就得不到保障, 很有可能出现虚假新闻, 混淆事实, 影响受众对事件的看法和判断, 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新闻事故的发生, 激化矛盾。除此之外, 如果新闻报道未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 媒体的社会信誉会受到很大影响, 人们会对媒体失去信任, 媒体将面临生存和发展的挑战。由此可以看出, 新闻报道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才能保证报道的真实性, 才能提高媒体的信誉度, 满足群众对社会事件的知情权。

(二) 推动媒体的发展

实事求是不仅是媒体赖以生存的基础, 也是新闻报道的灵魂和生命, 新闻工作者只有从实际出发, 真实地反应新闻事件, 还原本质, 才能体现自身价值, 赢得人们的信任。媒体是新闻报道的制造者, 如果新闻报道失去了真实性, 那媒体的信誉度就会下降, 群众就不再会相信新闻报道。如果媒体的报道无人理睬, 那媒体就会失去社会竞争力, 也无法体现自身价值, 无法生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新媒体也得到迅猛发展, 新媒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网络媒体, 二是移动客户端, 三是自媒体。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有很大的冲击力, 动摇了传统媒体的社会地位。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媒体才能生存, 才能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新闻报道如果失去了真实性和准确性, 新闻媒体的信誉度和社会地位就会下降, 新闻媒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 新闻报道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 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二、新闻报道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观念所面临的困难

(一) 存在“有偿报道”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媒体的实力也在不断壮大, 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但是, 很多新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 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开展“有偿报道”。相比之下, 传统媒体处于弱势, 传播速度和效率较低, 竞争力低, 陷入了瓶颈期。传统媒体为了生存, 体现自身价值, 会依附于社会企业, 为企业写虚假报道, 捏造事实, 进而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 未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

(二) “新闻快餐”现象的存在

如今, 媒体已经进入了“资源爆炸”时代, 每当有社会事件发生时, 各媒体为了获得一手资源会蜂拥而至, 过于看重新闻报道的效率, 这就导致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缺少对事件的调查和分析, 甚至有些新闻工作者根本不了解新闻事件的真相, 在新闻报道大战过程中, 很容易出现新闻报道失真问题。很多新闻工作者为了吸引受众眼球, 会先抛出“引子”, 然后在报道的过程中深入调查分析, 并对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

三、新闻报道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观念的表现

(一) 正面新闻报道中实事求是思想的体现

正面报道是新闻报道的关键部分, 正面报道更加注重成绩, 正面报道可以为受众树立典型,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 如果未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 人们对媒体的信任度就会下降, 甚至会对新闻报道产生厌烦的感觉。因此, 在报道新闻事件的过程中, 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分析新闻事件, 真实地反映出新闻事件, 缩短新闻事件和受众的距离, 并坚持“以受众为本”的报道理念。例如, 很多新闻工作者为了突出英雄人物, 不进行事件调查就盲目报道, 夸大事实, 这样不仅拉大了英雄人物和受众之间的距离, 还失去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新闻报道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要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新闻思想, 新闻工作者必须还原真实环境, 传达新闻事件要传达的寓意。

(二) 批评性报道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的体现

在批评性新闻报道的过程中, 新闻工作者必须全面真实地反应新闻事件, 并保证新闻论证充足, 通过事实让受众信服, 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新闻报道采写的过程中, 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 保证新闻材料和新闻事件相一致, 这样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新闻工作者应该坚持旁观者的身份, 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新闻报道客观、不失真。对于新闻事件中的人物, 新闻工作者应该给予同样的表达机会, 无论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群众都要有发言权, 要尊重新闻事件人物的阐述。新闻工作者不能为了经济效益, 只给关键人物发言的权力, 这样就失去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三)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有很大影响。要想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企业必须认识到加强人员培训的重要性, 加大人员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人员培训的途径有两种:一是派遣新闻工作者外出学习, 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二是邀请专业人士来企业授课, 鼓励新闻工作者参加, 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交流经验。除此之外, 企业还可以和高等院校合作, 院校可以为企业输送新闻专业的学生, 壮大新闻工作者队伍。企业还应该健全新闻工作者奖励机制, 对表现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这样才能满足新闻工作者的物质需求, 留住更多专业的人才。企业还要给新闻工作者更多的安全感, 让新闻工作者认同企业文化, 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

四、结语

浅论当今社会中的实事求是 篇9

“实事求是”, 语出《汉书》, 班固称汉景帝之子刘德:“修学好古, 实事求是。”意思是说, 研究学问要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 能客观的评价历史, 然后从中找出真实的结论。1938年,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实事求是”的概念, 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讲道:共产党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

实事求是的基本精神就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必须从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探索客观规律性,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但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 存在着大量与实事求是相背离的现象, 坚持实事求是为什么这么难?这不禁令人深思。

一、现实中的“实事求是”现象

实事求是, 是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核心, 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由于邓小平同志的大力倡导, 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成为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概念, 或者说, 已经成为当代人的一句口头禅。领导们讲话时, 也会经常说:“我们实话实说嘛, 这样才实事求是”, 可是往往, 他们只做到了“实事求是”中的“实事”, 而忽视了“是”, 更为可怕的是, 时至今日, 许多人却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 甚至明知故犯, 同实事求是背道而驰。违背实事求是的事例很多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不禁会想到近期来沸沸扬扬的“三鹿劣质奶粉”案件, 虽然此案已经渐渐平息, 但我们挥之不去的, 是多少在此案中失去鲜活生命的婴儿, 他们还来不及体会生命赋予的美好, 就急匆匆地谢幕。我们扼腕叹息, 转而更加理智的思考:正是那些利欲熏心的经营者, 隐瞒了真相, 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田文华也曾经作为道德的传教士宣扬她的致富路, 实事求是对她来讲, 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概念, 却为何背离的如此可怕?再说陈水扁洗钱案, 以及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等, 无一不是为了一己利益而明知故犯。

从小我们就被家长教育要说真话。本来, “说真话”是对孩子的教导, 而大人却一边要求孩子, 一边继续造假。那么孩子还能说几成真话?我们还需不需要教育孩子?或者, 说真话就根本不需要教育, 大人说真话习惯了, 孩子自然也就会了。

我们国家在违背“实事求是”原则下, 吃过苦头, 过去讲“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超英赶美”, 以及“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的口号, 无一不证明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 是不科学的。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 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 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同样要靠实事求是。[1]

二、无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因

时至今日, 我们党的各级组织, 社会中都反复讲经常讲要坚持实事求是, 背离实事求是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今天的社会中, 坚持实事求是会这么困难?是人心不古, 还是社会风气使然?归纳起来, 可以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 主观原因

来自主观方面的原因, 也就是人为因素, 主要表现在:对实事求是的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 有的人把实事求是简单理解为就是把上级的指示套上自己的例子, 结果将现象当本质、把个别当一般, 无法避免片面性导致的失真。盲人摸象就是最好的例子。现实生活中, 从一个角度、一两个方面或一件事、一两次表现观察事物, 就以为看到了事物的全部, 就做出一个整体的判断, 这样以偏概全、简单化、片面性的例子比比皆是。事实上, 由于人的精力、观察对象的范围、性质等多方面的限制, 人的直接观察很难避免片面性。许多人的能力欠缺也是其中一个主观原因。就知识而言, 不少同志知识储备不足, 结构陈旧单一, 又不能及时充实和更新。在经验方面, 有些同志不注重学习间接经验, 面对复杂矛盾和具体问题, 要么不知所措, 要么凭主观臆断办事, 自觉不自觉地背离了客观实际。个人品质问题也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坚持实事求是, 不仅涉及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 也与个人的道德品质密切相关。

(二) 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外部环境。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没有形成实事求是的环境, 导致不实事求是的现象大量存在。还有我们管理经济社会的习惯思维方式尚未改变, 制定各项指标往往脱离实际需要与可能, 加上有些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弄得基层很难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实事求是抓好应做的工作, 严重影响了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另外, 制约不力也是另一个客观原因。尽管我们在对权力制约方面已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 但监督制约不力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相对来讲, 来自客观方面的影响比来自主观方面的影响要少一些, 这也就是为什么自然科学研究比革命、建设、治国、处世更易接近实事求是。

三、如何解决现实中实事求是面临的矛盾

解决实际情况中出现的问题, 是当前实事求是面临的主要矛盾。如何解决?说起来很简单, 就是讲真话, 就是每个人都养成说真话的习惯、全社会形成说真话的氛围。巴金在“文革”后出版《随想录》, 呼吁说真话。他正确地指出:真话不一定是真理, 但真理是在真话的基础上产生的。可大致归纳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出于责任, 敢说真话。”人有各种社会角色, 相应地承担着各种责任, 说真话是履行责任的前提。一种是出于道德, 愿说真话。巴金说:“讲出了真话, 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

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其实也并非难事。这需要社会真正地沉下心来, 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规划到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 一切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实事求是 篇10

关键词:实事求是,教学论,国情

0前言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经过某些所谓教学论专家培训后感叹“不知道课怎样上了”!更奇怪的是, 有些以新课程培训名目的一些教师培训成了教师游山玩水的借口, 而培训组织者也心照不宣地把地点选在一些风景名胜区。

为何理论工作者在构建教学论的理论体系, 进行宏大理论叙事的时候, 那些奋战在课堂一线的教育实践工作者却显出了对教学论学科的极度冷漠?教学研究的最大困惑不是教学论学科研究本身, 而是某种程度上教学论面对教育现实表现出的一种无能为力。传统迷失、西方话语泛滥、实践的困惑是我国当代教学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 传统话语迷失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孕育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教学论思想。孔子朴素的生活教育观, 老子的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体悟自化的教学方法论, 墨家的科学教育思想, 佛教禅宗的“迷了师度, 悟了自度”的学生观……这些灿烂的思想, 昭现出无穷的魅力。古代先哲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教育, 还影响了世界的教育。但这些本属于我们传统教学思想精华的东西, 在我国教学论发展的现代化过程中却失去了它应有的影响力。

是这些传统的东西太陈腐, 没有了现代的生命力?还是这些东西我们太熟悉, 不能提升我们的学术层次, 不值得研究?如果是这样, 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西方学者为什么总能在这些被我们轻视的东西中生发出自己的学术生长点?美国学者罗杰斯不就是从老子那里找到了自己“无指导教学”理论的源头?再试想一下, 我们是否曾经静心或愿意静心研究祖先遗留下的学术经典?

2 西方话语泛滥

教学论研究过程中的理论借鉴对中国教学论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前苏联教学理论的借鉴, 八九十年代对西方教育心理学、系统科学的借鉴都是非常成功的经验。借鉴的用法是比照, 比照的目的是对自己本根本土的课程与教学进行改造、创新。

我国传统高校教学管理体现的是一种“人治”, 强调以知识为本, 立足于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 而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及未来面向社会可能产生的诸多需求。这种传统的单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制约着人的和谐发展和个性的发挥, 弱化了学生主体地位, 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要求和特点。夸美纽斯对人进行了高度评价与肯定, 大教学论中处处闪耀着人本教育思想的光芒, 毫无疑问, 对我们当今的高校教学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翻阅近年来的教育期刊和理论著作, 我们发现, 充斥其中的都是些西方的理论话语, 现代、后现代, 解构、建构, 动辄欧美, 似乎学术的生长点都得依靠在人家身上。头脑中装着别人的思想, 脚行进在中国的大地上, 我们能不困惑?

还有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我们所借来的理论有许多在其本国的教育实践中已被证明是不合其教育实际的, 事实上是行不通的。更有甚者, 一些理论并未经过任何教育实践的检验, 还只是理论家头脑中的一种构想。

还有一些理论在它的产生国只是哲学、社会学理论, 到了我国却不加科学转化, 就演化成了教育理论。

3 面对实践有惑

教学论研究的最大困惑不是教学论学科研究本身, 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无力指导教育现实问题。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的变革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 而不是从哪个外国的实际出发。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知行关系”, 不论是“知先行后”、“知后行先”, 还是“知行合一”, 都注重知行结合对人们行为处事的意义。教学论是一门理论学科, 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们不妨汲取知行理论的精华, 贯彻到我们的理论研究中去, 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但教育理论研究者习惯于在封闭的学术理论领域中苦心钻研, 一心想用“自己”的理论去框定实践, 让实践去适应所谓理论, 遗忘了教育实践这片沃土, 忘记了只有根植于实践之上的理论之花才能开得更加长久。

4 研究回归本土

中国教学论研究需要一颗静默的心, 需要一种传承文化的责任心。要注意把中国文化史纳入当代教学论研究的视野, 但我们对自己的经典还不甚了解、还没有吃透。缺少文化自信导致我们过于依赖外域的理论, 使本民族的理论患上“失语症”。

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回归本土”。杨启亮教授认为, 回归本土是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但在我们当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 这却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教学论研究回归本土, 要着重解决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研究对象的本土化。中国教学论研究对象应是中国的教学, 而不是别国的教学。我们面对的是中国的课堂, 课堂上活动的是在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积淀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孩子。

研究方法的本土化。除了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方法, 研究方法还要特别强调如下几个因素:一是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国文化有重视教育的传统, 这种传统中产生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古代教学理论体系。以儒墨为正统, 以道家潜隐之学为补充的中国教育思想传统构成了教育的传统特色。我们应该从传统的合理内核中生成教学论研究的当代价值。二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传统中国人的自然观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有很强的伦理性, 把宇宙事物人格化、伦理化, 强调认识的目的求善大于求真。这种思维方式对人们的教育思想有着极大的影响。三是知行结合的实践观。现实需要我们去反思, 在反思中进步。

4.1 高校教学管理者在管理中应秉持人本教育思想

首先, 必须树立人本化的教学管理理念, 以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传统的高校办学理念强调对大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 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高校要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 由“管理者”变成诚心诚意的“服务者”, 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管理思想, 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 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 关心学生的发展,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积极为学生提供辅导与服务, 切实权为学生所用、情为学生所系、利为学生所谋。

其次, 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 制定体现人本化、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我国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过分强调教学活动的一致性, 较少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权利和学习自由。弹性教学管理制度, 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选择, 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 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 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最大的发扬。

最后, 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尊重、信任学生, 广开渠道, 充分听取和采纳学生对现行教学管理制度的合理意见和建议, 建立人本化的民主管理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教学管理评价工作, 增强教学管理效果的透明度。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学管理, 进而推动教学管理向人本方向发展。

4.2 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要体现人本教育思想

第一, 将人本教育思想渗透于教学目标中。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获取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效果, 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因此, 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培养教育对象作为“人”的一面, 重视人的发展, 而不应只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 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真正需要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二, 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夸美纽斯仍从“人”出发申明其教学内容的主张: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 对青年的正确教育不在于把他们的脑袋塞满从各个作家生拉硬扯地找来的字句和观念, 而在于使他们的悟性看到外面的世界学会了解并考察事物的本身。因此, 高校教学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普遍性、全面性和前沿性,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选择适合学生的最新版本教材。对于已经“定型化”的内容, 课堂讲授一定要与现实结合起来, 体现时代特色。

第三, 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摒弃教师满堂灌的讲授方式。教育适应自然是夸美纽斯教育教学方法的总原则, 他试图从自然的规律中寻找教育的规律。我国高校传统教学以“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 教学模式单一, 忽视了学生兴趣和个性的发展。因此, 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转向注重能力的培养, 遵循学生的天然倾向和兴趣爱好, 以学生为中心, 师生双向互动, 善于发现和开发每个学生的天赋和潜能, 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2]张斌贤, 褚洪启.西方教育思想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4.

[3]张晓燕, 王小丁.人本教育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主旋律[J].高教论坛, 2009 (8) .

[4]邹红.论高校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J].现代教育丛, 2008 (7) .

[5]姜振军.人的教育: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体系之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8) .

实事求是,如是我闻 篇11

范扬的老友崔永元先生有一档节目叫做“口述历史”,让一些活着的老人说亲身经历的事件,我挺爱看的。听着那些老兵说那“八·一三”,说那“上甘岭”,老人们眼都红了,看的人也流泪了,其心拳拳,其情切切,真实感人,可歌可泣。

“口述历史有小崔,画说当下看老范”。范扬画的这些画儿,比照小崔,我也给起个名目,叫做“画说当下”,正好对应“口述历史”。范扬画的这些世事时事,都是当下发生的事情,人事不远,情境犹在,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些事儿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有图为证,真实不虚。范扬用水墨画的手法,直接勾描世事众相,有他的真切直接,不用曲折晦涩的隐喻,而是放笔直取,探囊取物,实事求是,如是我闻。

这样的画儿不多见的。

乍一看,也觉得没啥稀奇,也就是照着报社图片看了画了。但仔细想想,在古往今来的画作里并不多见。就好像小时候听的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挺容易的,但老哥做成了这事儿。

范扬其实挺用功的。俗话说,早起的鸟儿觅活食。范扬早上起来,先是到门口取了《新京报》,看着看着,便画了起来,早饭前,就画成了一两幅。晚上的《北京晚报》也是必读的,有了好图片,范扬便来了兴趣,拿了笔就勾。小学里,老师教我们写日记,说是“日记日记,日日要记;一日不记,就会忘记”,范扬的这些图画笔记,也是“日日要记”的产物吧。

范扬的“世事绘”,有他即时即刻的反应,有着敏锐随机的笔法;有他关心不乱的凝视,也有着关爱生活的热情。你看着这些画儿,能唤起你的影像记忆,能找到你的情绪共鸣。

举个例子。这些天,索契冬奥会天天有新闻,我们看电视,说事儿,大家关心。范扬也不例外,几乎每天都要为冬奥会画上一两幅。他画了李坚柔好运气,为中国队夺首金,画了张虹夺冠,画了霸气周洋,也画了外国娇娃的冰舞。范扬小时候练过两天拳击,中国拳手邹市明从业余打进职业,拳坛“农转非”,老范替他担心。看着邹市明他老人家一步一步往上爬,真替他捏把汗。结果,邹市明连战连胜,“拳”力向前,KO了对手。老范今儿个是真高兴,赶快画了《邹市明在训练中》,画面上邹市明面带杀气,勇猛抨击,画出了老范对他的期待和钦佩。

范扬画画儿是用情颇专、用志不分的。他的画儿鲜活生猛,看似随意,实则用心,恰好是合了禅宗所云“活泼泼地”精神旨趣。

日本人有“浮世绘”,也是画世俗情境。今天,范扬的“世事绘”,也大抵是写实写意,描摹世情百态风物万种,用图画记录自己的一些印象影像吧。

我想,同道和朋友们是会喜欢他的“世事绘”的。

实事求是 篇12

一、实事求是看“双开”, 中考综合文科新理念

实行“双开”考试, 是国家对思想品德课中考改革的要求。前几年的“应试教育”偏离了实际, 扭曲了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影响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从实际出发, 提出了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提法, 也是来源于第一线的实践。

实行“双开”考试, 把社会生活中大量鲜活的事例引入试题, 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变答案唯一性为多元性, 可以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大胆深化教学改革, 把“小课堂”变成“大社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探索、自我发展的意识, 以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二、实事求是看学生, 基本功夫不够牢

我根据教毕业班的经验, 发现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基础知识不扎实。

不少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好, 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事实不清楚, 答起题来就会错误百出。有些学生不能从宏观的角度把握知识, 不但学科之间的联系不明白, 而且连学科内的体系也不清楚, 因此答题时就显得力不从心。

2. 结合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差。

不少学生不重视解读材料, 不能在对材料进行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回答问题。

3. 学生概括知识、说明问题的能力差, 不重视审题等等。

三、实事求是看复习, 备考思路把握好

纵观近几年来的综文中考题已开始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为此, 我们应该根据中考的指导思想,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综文进行复习。

1. 立足基础知识, 突出重点。

中考考纲明确规定, 中考着重考查基础知识, 因此, 在初三复习中, 巩固基础知识的复习显得特别重要。所以复习要重点巩固基础知识, 拉网式、全方位地对知识进行梳理, 决不遗漏中考范围内的任何一个知识点。

2. 重视复习方法指导。

实行开放式考试后, 试题的知识覆盖面广, 更好地体现了对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综合性的考查。因此在教学中要讲清知识道理, 但不能仅停留在是什么, 为什么上, 更要注重怎么办。中考试题还具有突出社会热点, 紧密联系实际的特点, 老师必须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关注社会热点, 熟知党在解决热点问题上的政策和措施, 以提高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

3. 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当前学生以为开放式考试, 可以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这是错误的, 突出的社会热点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不是不要理论基础, 而是对理论知识要求更高、更深。题目出在课本之外, 答案仍在课本之内, 只是加强了系统性、综合性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给学生正确的指导,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基础知识专题化、综合化。

在复习课本基础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完成了“由薄到厚”, 掌握了大量信息。为使学生容易掌握, 则需要将这些知识系统化、专题化整理, 再“由厚到薄”。对此应立足教材, 在全面精读、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将各课、各节、各框的知识点梳理出来, 形成知识体系, 把握教材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在联系, 使知识系统化。

5. 加强习题的训练, 提高答题能力。

要精心设计习题, 认真搞好习题讲评。搞好习题讲评是搞好复习的重要环节, 不能简单应付, 习题讲评时不能简单地给答案, 而是着重讲解题方法、思路, 讲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使学生真正掌握各类试题的解答方法和技巧。结合练习指导学生如何审题, 整理解题思路, 安排答题结构, 答案内容, 要点范围等。只有这样, 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摘要:只有正确认识“双开”考试,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打好基础, 掌握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进行专题练习, 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中考成绩才会有所突破。

上一篇:当前投资需谨慎下一篇:小儿腹泻病的合理治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