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请求

2024-10-22

信息请求(共12篇)

信息请求 篇1

1引言

信息中心网络 ( Information Centric Networking, ICN) [1, 2]是一种新的网络体系结构。在信息中心网络中, 内容成为网络的一等公民, 即网络的通信不再围绕主机, 而是更关注于网络传输的内容。信息中心网络提出对内容进行唯一的命名, 并依据内容的名字进行内容的请求、路由和转发[2]。

为了降低内容访问延时、减少网络传输流量, 内嵌网络缓存 ( In -network Caching) 被提出来作为路由器基础网络设施的固有能力: 路由器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对经过的数据包进行缓存, 从而为后续到来的请求服务。内嵌网络缓存被认为是ICN与IP网络区别的重要特点, 其基本思想是缓存设备部署在每个路由器节点。ICN内嵌缓存的设计使请求可以在去往服务器的路途中被沿途的节点满足。然而, ICN的内嵌缓存又具备与传统的重叠式缓存系统不同的特点, e. g. , P2P、Web缓存、内容分发网络 ( Content Distributed Network, CDN) 。首先, 在传统的重叠式缓存系统, 如CDN中, 缓存节点稀疏地部署在一个层次结构中; 而ICN中的缓存节点以任意结构分布在整个网络。更重要地是, CDN的内容放置属于集中性控制, 由内容提供商以推送的方式按照缓存策略一次性将内容放置在不同的缓存节点, 内容是静态分布; 而ICN的内容放置属于分布式控制, 由单个缓存节点按照本地缓存决策决定内容的放置, 因此缓存节点中的内容是动态变化的。以上两个特点使得ICN的请求转发不能再利用CDN的请求转发策略, 缓存节点中实时变化的内容副本也使得将用户请求向距离最近的内容转发成为一项挑战。

内容的放置和用户请求的转发是ICN亟需解决的问题。协同缓存策略是解决内容放置和请求转发的有效办法, 通常用于优化缓存网络的性能[3]。缓存节点通过交互信息, 决定内容的放置和请求的转发, 使内容能够就近得到满足, 降低内容的访问时延和网络的传输流量。根据协同节点之间是否显式的交互信息可以将协作缓存分为显式协同策略和隐式协同策略[4]。在ICN中, 缓存节点不再是固定的, 缓存的流量类型是多样化的, 缓存的操作要求是线速的, 显式协同决策算法由于其复杂度高、通信需求大导致耗时长而不适用于ICN。ICN需要算法复杂度低、可实行的隐式协同策略。

LCE ( Leave Copy Everywhere) 是ICN默认的缓存决策策略[5], 当请求的内容对象返回时, 沿途的所有路由器节点都缓存该对象的副本, 这种方式容易造成缓存冗余, 降低了缓存系统所能缓存内容的多样性。Psaras等人提出一种概率隐式协同算法ProbCache来决定内容的放置[6]。ProbCache算法根据内容传输链路上所有节点的缓存能力和该节点的缓存能力、该节点距离终端用户的跳数等信息决定内容在该节点缓存的概率。ProbCache算法较LCE而言提高了缓存资源的利用率, 降低了用户的访问时延, 但没有将内容的放置和请求转发联合起来考虑。实际上, 内容的放置决定了到哪去找这个内容, 而请求的转发反过来决定将在哪些节点放置内容。因此内容的位置信息和请求的转发信息是耦合在一起。

本文将内容的放置和请求的转发紧耦合考虑, 提出一种分层协作的内容缓存和请求路由算法。考虑一种真实的网络拓扑如图1所示。核心网络的节点呈任意结构连接, 而接入网络的拓扑呈层次结构, 将PoP节点作为接入网络层次结构的根节点, 则可以将如图1的拓扑分为多个呈二层树状结构的接入树。黄色的节点为边缘接入节点, 用户将请求直接向距离最近的一个边缘接入节点发送, 边缘接入节点通过PoP节点接入到网络中。本文主要设计接入树内的分层协作算法, 减少内容放置的节点数, 使内容放置与热度相关, 并且利用内容放置信息、内容转发信息动态指导路由, 将请求就近路由至命中的节点。实验表明所提算法不但减少了网络内容的冗余, 而且减小了网络开销, 提高了缓存协同的效率。

本文的其余部分组织如下。第二节详细地描述系统模型和ICN的内容传输原理; 第三节具体设计分层协作的内容放置和请求路由算法; 第四节是实验分析与讨论; 第六节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

2系统模型

本文主要关注于由Parc提出的ICN未来网络体系架构。在ICN中, 内容划分为多个统一大小的文件块 ( chunk) , 每个chunk被统一、唯一的命名。用户可以通过接收者驱动的传输协议提出基于chunk的内容请求。用户产生请求以后, 首先被发送到接入路由器。ICN基于名字的路由协议可以保证请求被合理地路由。

每个路由器节点包括三个功能模块, 分别是Content Store ( CS) , Forwarding Information Base ( FIB) , 和Pending Interest Table ( PIT) 。FIB模块通过在节点间传播名字前缀来建立, 然后利用FIB中记录的信息转发请求。PIT的作用是存储已发送的数据请求和这些请求各自的到达接口。CS为内容存储模块, 允许路由器节点根据缓存决策将经过该路由器的内容存储在CS中, 为后续对该内容的请求服务, 节省了去服务器再获取该内容的开销。

在路由器节点配备CS模块可以很好地提高网络性能, 降低网络流量传输以及减少用户访问时延。当路由器接收到请求后, 首先查找本地的CS模块是否已经缓存了所请求的内容, 如果已经缓存则直接将内容返回; 如果没有缓存, 则查找FIB表决定请求的转发, 同时在FIT模块登记该请求。FIT模块可以帮助返回的内容沿着请求传输的相反路径返回给用户。对于给定的路由器缓存空间大小, 如何决定内容的放置以及如何转发请求来提升网络的性能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主要考虑在如图1的接入网络中, PoP节点和接入路由节点之间相互协作决定内容放置和请求路由, 降低接入网络的内容冗余放置, 使更多的用户请求能够在接入网络处得到满足, 减少去核心网络获取内容引起的流量开销。

3分层协作的内容放置和请求路由算法

本章节探讨分层协作的缓存协同算法, 分别从内容放置和请求路由设计。传统地, 内容放置和请求路由是独立考虑设计的: 内容放置由策略层面实现, 而请求的路由则是根据生成的路由表。在这里, 我们提出将内容的放置和请求的路由紧耦合考虑: 内容的缓存决策参考请求的信息, 反过来路由表的生成基于缓存决策和路由算法。

3. 1内容放置

内容放置决策的主要设计思想是将访问热度最高的内容推送到更靠近用户的边缘, 即接入节点处, 并尽量避免在同一个接入网络内对同一内容冗余放置, 使网络内容的多样性得到提高。内容放置策略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

PoP节点从外网接收到返回的内容包后, 并不对内容进行缓存, 而是查找PIT表, 将内容包向对应的接入节点转发, 并且为该内容创建二元组标签 ( CID, OutRouter) 。CID为内容的唯一标识, OutRouter为转发的下一跳路由器ID。

接入节点接收到PoP节点发送的内容包, 如果本地的剩余缓存空间大于内容的大小, 则直接进行内容的放置; 如果本地的剩余缓存空间小于内容的大小或者本地缓存空间已满, 则按照LRU算法进行内容的替换, 将最近最少访问的内容剔除, 并放置新到达的内容。这里利用LRU进行内容替换, 是因为LRU的性能接近于最优缓存替换算法并且执行复杂度较低。

接入节点并不直接将剔除的内容删除, 而是向PoP节点转发, 并告知PoP节点这是剔除的内容包。PoP节点接收到该内容包, 首先将内容包和接入节点对应的二元组标签删除, 然后在本地对内容进行缓存。如果PoP节点的本地缓存空间大于内容的大小, 则直接进行内容放置; 如果本地剩余缓存空间小于内容的大小或者本地缓存空间已满, 则按照LRU算法进行内容的替换。通过接入节点优先放置内容, 并将次热内容推送到PoP节点, 可以有效地实现内容的分层级热度放置, 避免在PoP节点和网络接入节点同时放置相同的内容而导致网络内容冗余。

3. 2请求转发

接入节点收到用户请求后, 首先查找本地的缓存空间, 如本地已缓存该请求的内容, 则将内容直接向用户返回; 如本地没有缓存该请求的内容, 则将请求默认向PoP节点转发。

PoP节点接收到来自接入节点的请求后, 首先查找本地的缓存空间, 如本地已缓存该请求的内容, 则将内容直接向接入节点返回; 如本地不能满足该请求, 再查找二元组标签是否有对应该内容的CID。如果有二元标签组的CID与请求内容的标识匹配, 且该二元标签组的OutRouter不是向PoP节点发送请求的接入节点, 则将请求向OutRouter节点转发; 如果二元标签组的CID与请求内容的标识匹配, 但该二元标签组的OutRouter等于向PoP节点发送请求的接入节点, 则将该二元标签组删除, 并且查找路由表将请求向核心网络转发。如果没有二元标签组的CID与请求内容的标识匹配, 则查找路由表将请求向核心网络转发。

在同一个接入网络内, 利用PoP节点建立二元标签组, 可以更好地协同网络内的资源, 如果接入网络内有节点能够满足用户请求, 则优先通过查询二元标签组将请求下行路由到存储内容的节点, 减少到核心网获取内容产生的流量开销。在同一接入网络内的不同节点也不再是独立的, 而是成为一个相互协作的整体。

4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为验证本方案的具体效果, 我们基于Java的CCN仿真平台对方案进行了验证。验证测试中, 我们一共部署100个网络节点, 考虑了104个内容, 每个内容被分割为同等大小的chunk, 内容的平均大小为50个chunk。内容的热度服从Zipf分布, 为了验证本方案在不同内容热度分布的情况下同样有效, 本实施案例共测试了两种内容热度分布, 令Zipf分布的参数分别为1和2。每个路由器节点都配备内容存储空间, 为测试不同大小的内容存储空间对本方案的影响, 本实施案例分别设置总的网络内容存储空间为全部内容大小的10% , 20% , 30% , 40% , 50% , 60% 。请求在网络的边缘节点产生, 本实验一共仿真106请求。

为了验证本提案的性能, 本实验在仿真平台上同时实现了Psaras等人提出的ProbCache方法, 该方法是现有性能较好的ICN隐式协同方案。此外, 本实验也实现了默认的ICN内容放置策略: LCE ( Leave CopyEverywhere) 。将本提案与ProbCache和LCE方法做比较, 测试的结果如下:

图4和图5为不同方法的命中率性能比较。命中率为网络所有节点的请求命中率平均值。命中率越大表明越多的请求在去往源服务器的途中被满足, 从而减小了源服务器的负荷。命中率越大越好。从图4和图5可以看出, 所提方法的命中率在不同网络缓存容量大小的条件下都比ProbCache方法和LCE方法好。

图6和图7为不同方法的平均请求路径伸展百分比参数比较。请求路径伸展百分比等于请求被命中时实际走的跳数与请求到源服务器取得需要走的跳数之比。因此路径伸展百分比的取值空间为 ( 0, 1]。路径伸展百分比越小, 表示请求在越靠近用户端得到满足, 因此节约了网络的流量开销。从图6和图7看出, 本提案的平均请求路径伸展百分比在不同网络缓存容量大小的条件下都优于ProbCache方法和LCE方法。

4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分层协作的缓存策略, 将内容放置和请求路由紧耦合地考虑, 使得内容的放置信息可以指导请求的转发, 并且用户的请求能在更少的网络跳数内得到满足; 同时内容的放置同时考虑节点间的协同, 避免同一接入网络内的内容冗余备份。仿真实验表明, 所提的分层协作缓存策略与现有的LCE和ProbCache相比, 有效地提升了路径伸展百分比性能, 并且提高了缓存空间的命中率。

摘要:信息中心网络与传统IP网络区别的重要特点是在路由器节点配备缓存设施, 将热门内容推送到更靠近用户的网络边缘, 从而降低用户获取内容的时延。为了提高缓存空间的利用率, 避免内容在相邻节点的冗余放置, 本文提出了一种分层协作的内容放置和请求路由算法, 在层次结构的接入网络中, 依据内容的访问热度仅在层次结构的其中一层放置内容副本以减少内容的冗余备份;此外, 通过建立二元标签组记录内容的放置信息, 用于动态引导请求的转发;仿真结果表明, 与现有的缓存放置算法相比, 分层协作的内容缓存和请求路由机制, 提高了网络存储内容的多样性, 并降低了用户访问内容的时延。

关键词:信息中心网络,内嵌缓存,协作策略,请求路由

参考文献

[1]V.Jacobson, D.K.Smetters, J.D.Thornton, M.F.Plass, N.H.Briggs, and R.L.Braynard.Networking named content.In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erging networking experiments and technologies, ACM, 2009.1-12.

[2]J.Choi, J.Han, E.Cho, et al., A survey on content-oriented networking for efficient content delivery[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11.49 (3) :121-127

[3]E.J.Rosensweig and J.Kurose.Breadcrumbs:efficient, best-effort content location in cache networks[C].In INFOCOM2009, IEEE.IEEE, 2009.2631-2635.

[4]A.Anand, A.Gupta, A.Akella, S.Seshan, and S.Shenker.Packet caches on routers:the implications of universal redundant traffic elimination.ACM SIG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2008.38 (4) :219-230

[5]Rossini G.Rossi D.Caching performance of content centric networks under multi-path routing (and more) .Technical report, Technical report, Telecom ParisTech, 2011.

[6]I.Psaras, W.K.Chai, and G.Pavlou.Probabilistic in-network caching for information-centric networks[C].In SIGCOMM workshop,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edition of the ICN workshop on Information-centric networking, ACM, 2012.55-60.

信息请求 篇2

县人民政府:

电子信息园是今年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县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该项目通过我们指挥部的组织协调和督促及项目建设方的共同努力,现已做好规划、土地勘探、平整土地等工作,马上进入清基等工程建设阶段。为了进一步加快电子信息园的建设进度,确保项目指挥部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根据蓝办发[2011]15号文件精神,现特恳请县人民政府给予拨付电子信息园指挥部工作经费5万元为谢。

妥否,请批示!

蓝山县电子信息园项目建设指挥部

2011年7月19日

关于请求给予拨付新招商大厦建设指挥部工作经费的报告

县人民政府:

新招商大厦是今年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县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现已进入项目的立项、规划、土地的报批等前期工作,马上进入施工设计、土地征用阶段。为进一步加快新招商大厦的建设进度,确保项目指挥部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根据蓝办发[2011]15号文件精神,现特恳请县人民政府给予拨付新招商大厦项目建设指挥部工作经费3万元为谢。

妥否,请批示!

蓝山县新招商大厦项目建设指挥部

2011年7月19日

关于请求给予拨付创业大道建设项目指挥部工作经费的报告

县人民政府:

创业大道是今年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县重点建设项目之

一。现已做好规划、征地等前期工作,马上进入招标施工阶段。为进一步加快创业大道的建设进度,确保项目指挥部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根据蓝办发[2011]15号文件精神,现特恳请县人民政府给予拨付创业大道项目建设指挥部工作经费3万元为谢。

妥否,请批示!

创业大道项目建设指挥部

信息请求 篇3

仅因为不当得利人有无过错而否认损害赔偿和不当得利之竞合,显然没有充分的依据,我国学者对这种理论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我国的民法理论原则上不主张侵权行为和不当得利相互排斥,但是在司法实务上(或者对司法实务有相当影响之观点)却仍然坚持侵权行为排斥不当得利之存在,理由与前苏联民法的理论相似。 在古罗马法上,不当得利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制度,只有具体的返还不当得利的个别之诉,并以因给付行为而发生的不当得利为返还不当得利的核心内容,侵害他人权益之不当得利并无显著性。继承古罗马法传统的德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瑞士民法典、日本民法典、前中华民国民法典等诸多立法例,仍然以因给付行为而发生的不当得利作为规范的重点。但是,不当得利由于并不以给付行为为发生的唯一依据,非因给付行为同样可以发生不当得利;这一现象日益受到立法者和学理的重视,在“给付不当得利”的类型之外发展了“非给付不当得利”的独立形态。非给付不当得利,扩大了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适用范围和規范功能,使当得利制度更加趋于完美,对不当得利制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非给付不当得利,以侵害他人权益而取得之利益为典型。侵害他人权益之不当得利,主要有无权处分他人财产而受益、非法出租他人财产而收取租金、占有消费他人之物、侵害他人知识产权或者人格权而取得收益、侵害他人财产权益而受益等主要表现形式。

侵权行为和不当得利作为法律事实均为债的发生根据,但两者的构成要件不尽相同。就两者比较而言,侵权行为须以行为人有过错和行为的不法性为要件,而不当得利则无此要求。两者在构成要件上的差异源于侵权行为制度和不当得利制度在规范目的上的差异。侵权行为制度的目的在于直接填补相对人所发生的损害;不当得利制度的目的在于返还受益人所受利益,而非填补相对人的损失。对同一个自然事实是否成立侵权行为法律事实或不当得利法律事实存在三种情形:

(1)构成侵权行为,但不构成不当得利。在这种情形下,加害人实施不法行为,给被害人造成损害,但加害人并未因此而获益,构成侵权行为,不构成不当得利。例如继承人甲明知某物非属其父之遗产仍赠与善意之丙,而移转其所有权时,系无权处分乙的所有权。因未受有利益,不成立不当得利,但因故意侵害乙的所有权,应负侵权责任。

(2)构成不当得利,但不构成侵权行为。例如,甲非因过失不知其继承的遗产中的某物不属于被继承人所有,将之出售与他人而获取价金的,就其所得的价金利益成立不当得利,但因其无过错,故不构成侵权行为。

(3)既构成不当得利,又构成侵权行为。在这种情形下,同一事实既符合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又符合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成立侵害他人权益型不当得利。同一个自然事实,基于不同的法律判断,构成两个不同的法律事实,即侵权行为法律事实和不当得利法律事实,从而产生两种不同的债的关系,即侵权行为之债和不当得利之债。例如,继承人甲明知或因过失不知某物系为乙所有,而作为遗产出售于善意人丙,并获取价金。此一事实,既构成不当得利,又构成侵权行为,甲对某物所有人应负不当得利返还责任或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又如甲窃取乙之建材修缮自己的房屋,使动产附合成为不动产的重要成分,因而取得其所有权,乙对甲可主张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也可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请求权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两者均基于公平理念而产生,但是两者在规范目的、构成要件、责任范围、举证责任、时效期间、债务抵销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正是由于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请求权和不当得利请求权在上述各方面的差异性,立法在侵权行为型不当得利上应肯认两种请求权的竞合,基于私法自治的理念,赋予当事人以自由的选择权。

物的返还请求权因合同约定而发生时,可能发生不当得利请求权与违约请求权的竞合。依照有效成立的合同,债务人负有给付义务,债务人不履行其债务时,不论债务人是否受有利益,均无不当得利可言。无法律上的原因是不当得利发生的要件,如果当事人之间事先存在合同关系,则一方因他人的履行而受利益,应当认为具有法律上的原因,不构成不当得利。原则上,债务人因合同的履行受有利益,但债务人不履行合同债务时,债权人才能请求违约救济,不得以不当得利返还。但是,以取得标的物的利用为内容而成立的合同,如租赁合同、承包经营合同,在合同终止或解除后,依照当事人的约定或者合同的性质,当事人一方在合同终止后应当负有返还标的物的附随义务。若该方当事人在合同终止、无效或被撤销、解除导致合同履行不能等事由而不返还标的物并继续利用,对相对方应当承担不履行义务的责任;其继续占有、利用标的物,无法律上的原因,又成立不当得利。这种情形下,违约请求权与不当得利请求权发生竞合。受损失一方可以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条及《合同法解释(一)》第三十条的规定,择一行使。

信息请求 篇4

不当得利已经成为一项独立的制度是债权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处理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的关系目前司法实务与学界的主流观点是辅助说与竞合说。

(一) 辅助学说

辅助说的观点认为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不具有独立性, 它仅是一种辅助性的权利。因此, 该类请求权和民法上其他的请求权无竞合问题之说, 不当得利请求权之适用仅限于在其他请求权不能得到满足之时。辅助说根据其发展过程又有绝对辅助说和相对辅助说之分。绝对辅助说明确不当得利请求权对其他请求权仅具有辅助性功能, 其适用条件极其严格, 仅在其他请求权不能行使抑或得不到满足时;相对辅助说则认为不当得利请求权于这样两种情况下不存在, 即请求权是由于契约上或者因于所有权发生时;由于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之请求权, 又或基于其他具体规定而生请求权, 尤其是该等请求权由于时效等原因消灭时, 此时可能存在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发生竞合情况, 权利人可自主选择行使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或其他权利。瑞士司法实践、理论界均采取辅助学说, 法国通说亦采同样见解。立法中有明确规定的两个法典是《意大利民法典》、《澳门民法典》。辅助说是为防止因扩大不当得利请求权适用范围而导致其他制度弱化或丧失其规范功能。此顾虑在《法国民法典》有据可查。

(二) 竞合学说

与辅助之说不同, 竞合学说肯定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独立性质, 认为该请求权存在与其他请求权发生竞合之可能, 并由权利人选择行使。以该学说为主导性学说的国家为日本、德国等国家。另外, 我国台湾地区判例学说也一直肯定不当得利请求权是一项独立的权利, 原则上该请求权应与其他请求权可竞合并存。王泽鉴教授认为现代民法上不当得利请求权有其特定的构成要件及法律后果, 有一定明确的适用范围, 并不会造成法律体系混乱, 应当肯定其独立性。

我国司法实践中多采取辅助说, 一般存在其他请求权时否认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行使。关于不当得利的规定, 我国只有一个法律条文和一条司法解释, 但是不能因此否认它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不当得利有独立的构成要件, 其特性也明显区别于其他请求权。据此, 我国立法应明确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同其他请求权存在竞合的可能性。至于辅助说担心的导致不当得利请求权的滥用现象, 我认为没有必要, 相反还可以彰显不当得利的制度功能, 促进其调整民事关系功能的实现。

二、不当得利请求权与相关请求权

(一) 与合同法上请求权

1.基于合同的履行请求权与不当得利请求权

案例1.乙出卖房屋给甲, 届期迟不履行, 仍继续使用或出租他人, 而受有利益, 乙所获利益能否成立不当得利?

本案例中乙虽受有利益却仍是房屋所有权人, 其获益系基于所有权, 并未侵害甲的权益内容, 不能成立不当得利。甲只能基于乙的违约行为请求违约损害赔偿, 此情形不能产生竞合。王泽鉴持这一观点。而史尚宽先生认为“在债务不履行时, 债务人因利用其应给付之标的物, 受有利益时, 可构成不当得利。”郑玉波先生也认为, 在债务人仅未履行债务的情形下, 并不据此免除其债务, 因此不存在不当得利情形。但因给付迟延债务人对于标的物加以利用而受有利益时, 则不防成立不当得利。

笔者认为, 乙的处分时有权处分, 在这种有权处分的情况下其所获利益是合法的, 不符合不当得利之构成要件, 因而不构成不当得利。于此情形, 并不存在不当得利请求权与违约责任请求权之竞合。

案例2.出租人甲与乙签订租房合同, 月租金2000元, 合同约定被告不得转租。在租赁期间, 乙未经甲允许而转租给丙, 月租4000。一个月后甲发现, 遂提出解约。甲对于乙因违约获利的4000元可否主张权利?主张何种权利?

本案中甲可以行使违约救济毫无疑问, 但是此违约救济不能对全部4000元主张权利。乙违约转租已经侵害了甲的所有权, 构成侵权, 甲可否据此请求侵权损害赔偿?然而, 甲亦不能以侵权行为的规定向乙请求其违法违约所得的租金, 因为租金并不是甲所受损害及所失利益。可是, 乙获利又没有合法依据。

据此, 笔者主张乙构成不当得利, 其一, 不当得利制度构建目的乃在排除受益人无法律上原因所受之利益;其二, 任何人不能未经允许, 利用他人之物获利, 否则, 有违公允, 即使没有给对方造成损失亦然。另外, 如果一方违约获利更大, 而不允许合同忠实履行另一方请求不当得利, 则法律无疑是在鼓励违约行为。此种情形下, 不当得利请求权可与违约责任请求权产生竞合。权利人甲可以自由选择对其更为有利的请求权予以行使。

(二) 与无因管理请求权

案例:甲有某屋, 出国期间, 该屋遭台风毁损, 邻居某乙雇工修缮, 支出5万元。乙得向甲主张何种权利, 有无不当得利请求权产生?假设乙知道甲于台风前已决定拆屋建大厦, 其法律关系又如何?

无因管理, 指无法律上或约定的义务而为他人事务进行管理, 并且管理事务需利于本人, 不能违反本人明示的或可推知的意思, 如本案。无因管理为法定之债, 因本人依法律上原因受有利益, 并不涉及不当得利之债, 不会存在无因管理请求权同不当得利请求权竞合。而本案中在“管理人”违反本人明示的意思之下而管理本人事务下, 不会构成无因管理, 更不会存在两者竞合之可能。因此, 不论何种情况下, 无因管理请求权与不当得利请求权均不存在竞合可能。

(三) 与物权之请求权

所有物返还请求权、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能否竞合在理论界与实务界争论多年, 无有定论。我国理论界普遍认为两者不能并立。传统理论认为物权请求权与不当得利请求权是相互排斥的。这是罗马法以来所确立的原则。当标的物物权未变动时, 权利人可基于物权请求权要求对方返还;物权变动时, 适用不当得利返还。

现代学者突破了传统学说, 认为占有本身可视为一种利益, 针对无权占有人, 所有人当然可以依据所有权返还请求权之请求;同时占有本身亦可以发生占有不当得利, 权利人亦得依不当得利之请求权请求占有物之返还。史尚宽先生认为“所有人得自另一种观点, 谓占有人以所有人之损害, 无法律上之原因受有占有之利益, 因而得基于不当得利之请求权请求占有物之返还。盖此返还请求权, 不应因所有人同时有所有权之物上返还请求权, 而被摒弃也。”王泽鉴先生认为, 占有是一种法律上的地位, 占有人拥有占有即取得了受法律保护的利益, 便发生基于占有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返还同一标的物, 可成立占有不当得利请求权和所有物返还请求权的竞合。例如甲鱼塘中的鱼跳到乙的鱼塘中, 对于此类基于自然事件而产生的不当得利, 受损人甲既可依据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要求乙返还原物, 亦可基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要求乙返还原物。

(四) 与侵权损害赔偿之请求权

关于这两者关系, 我国学界基本达成共识, 认为它们可以竞合。我国司法实践中, 仍然奉行辅助说, 认为两者互斥。一般而言, 两者发生责任竞合的情形主要包括: (1) 无权处分; (2) 非法出租他人财产; (3) 非法利用他人之物获取利益; (4) 侵害知识产权、人格权获取利益。

案例:甲将一幅名画放于乙处保管, 乙以自己的名义作价10万元将画卖给不知情的丙, (假设市价10万元)

(1) 甲如何主张其权利?可行使哪些权利?

(2) 倘若卖了12万元, 甲是否可对全部12万主张权利?

(3) 若是只作价8万元, 法律关系又该如何?

本案中第一个问题, 乙无权处分侵权致人损害, 受有利益, 而其获利不具有法律上原因。此时既构成不当得利, 又构成侵权。不当得利请求权与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发生竞合。甲可以选择行使两种权利之一。关于第二种情况, 甲主张不当得利请求权比较有利, 可以要求乙返还高于市价的全部获利, 即12万元。而对于最后一种情形下, 甲可选择主张侵权损害赔偿并要求乙赔偿其全部损失。侵权损害赔偿是以填补受害人损失为目的, 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返还范围以利益为确定标准。正如案例所指出的那样, 当两者发生竞合时, 权利人可以选择行使对其更为有利的权利。

当然不是所有的侵权行为都会发生不当得利, 比如甲明知汽车为乙所有, 仍将其赠与给不知情的丙。则甲因没有获利不构成不当得利, 但是甲构成侵权, 乙有权要求甲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三、我国不当得利请求权的实践

我国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对不当得利制度的规定略显单薄, 仅有两个条文, 尚需要立法进一步完善。取得不当利益, 没有合法依据, 并造成他人损失的, 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返还的不当利益, 应当不限于原物, 还包括原物所生的孳息。利用不当得利所获得的其他利益, 扣除必要的劳务管理费用之后, 应当上缴国家。此处其他利益是利用本应属于受损人的利益而获得的利益, 何以要上缴国家而不是归还于受损人?如此规定是基于什么考虑?

不当得利请求权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固然与法律的不完善有关, 另一方面与理论界对不当得利请求权在法律体系中的定位的误解也有很大关系。尤其是不当得利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的模糊界限导致不当得利请求权在司法判决中极少被直接作为判案的依据, 往往以其他相关请求权为判案依据。因此, 不当得利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之间关系的厘清, 对于不当得利请求权的司法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四、结语

作为一种债权请求权, 不当得利之债权请求权和其他债权请求权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涉及理论问题及实务问题;另一方面涉及民法领域各个制度的功能体系, 关系到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在民法体系中作用的发挥。解决不当得利请求权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的适用问题, 不同的法系、不同的国家和学者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即便如此, 我们应当肯定不当得利请求权的独立性并在此基础上承认它与其他财产上请求权的竞合关系, 更好地协调民法各项制度的功能, 充分实现民法维护公平正义这一根本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李光华.不当得利请求权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0.

[2]王泽鉴.不当得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宋一.试析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的关系[J].商业经济, 2010 (04) .

请求拨款的通告 篇5

市教育局:

兹有我镇上村小学,校舍破旧不堪,为改善该村教学环境,确保学生安全,XX村于201X年由村民自发捐资120多万元新建村小,经审计核算新建该村小共需要资金230万元,资金缺口达100多万元。

此外,为使工程公开、透明,去年6月份,该村通过村委会牵头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和党员大会,反复讨论,推荐出几位老党员、老干部组成新建村小理事会。村民大会提出为了确保质量必须实行包工不包料,由理事会成员把关,在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包工不包料的形式进行公开招投标,此工程最终以42万元被XX市丰海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而危改项目资金一直未到位,资金短缺导致村小新建目前已停工。该村村民希望在开学前圆满竣工并投入使用,故恳请贵局帮助解决项目资金为感!

XX镇人民政府

请求语气的表达 篇6

看过本栏目上期内容“Recall Notice”的读者可能对这个“召回通知”还有印象,不过大家是否还记得其对应的英语原文呢?尤其是这个通知的最后一句:“I should therefore be grateful if you would return it within five days of the receipt of this notice”。其实,这是英文里很常用的表示礼貌提出请求的一个句型,即:I should be very grateful if you would do something。所以,请你们记下这个有用的句型,并在日常口语或书面语种练习使用。比如:

(1)We should be very grateful if you would help us fill in this questionnaire. (如果您能帮我们填写这个问卷,我们将感激不尽。)

在这里,我相信你们都知道“grateful(感激)”一词,可你们是否注意到其中两个情态动词(should和would)的使用奥秘。实际上,在这个句型中,这两个情态动词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本期内容我就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情态动词用于表示请求的用法。

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我们往往会请求别人为我们做某事,此时,我们当然要表现出礼貌或委婉,而不能直截了当地甚至是粗鲁地提出“强求”。为了表示礼貌,我们就需要借助于情态动词。比如,我们比较下列(2)、(3)两个对话,体会一下情态动词表示礼貌请求的作用:

(2)A: Hey, you! Open this door!

B: It's locked. Want we get the key?

A: Yeah. Get it. Fast!

A: 嘿,说你呢,把门打开!

B: 门锁了。想要钥匙?

A: 给我去拿,快点!

我们看到,这种直接而唐突的表达,显然缺乏礼貌,显得说话人很粗俗。但是如果我们借助于情态动词及其相关句型,就可以使我们的请求显得客气和委婉:

(3)A: Excuse me, would you please open this door?

B: I'm afraid it's locked. Shall I get a key?

A: Please, if you wouldn't mind, as quickly as you can.

A: 对不起,你能把门开一下吗?

B: 恐怕门被锁上了,要我替你把钥匙拿来吗?

A: 太好了,那就麻烦你快点去拿,好吗?

通过对比上面(2)、(3)两组对话,我们看到用了情态动词的对话(3)非常礼貌与客气,显然是我们每个人都乐意接受的。再比如,请陌生人不要抽烟,我们需要很礼貌:

(4)A: Excuse me, sir. I realize you have the right to smoke here. But could you put out your cigarette, please? Your smoke is coming right at us.

B: Well, sorry, I am in the smoking section, and I was here before you. If you wouldn't mind, you could go to the non-smoking section.

A: OK.

A: 对不起,先生,我知道你有权在这儿抽烟,但是,我还是想请你把烟熄了,好吗?你的烟味儿往我这儿飘来。

B: 哦,不好意思,我这是在吸烟区,而且我先来的。你要是不介意的话,你能去那边无烟区吗?

A: 好的。

我们看到,上面对话(4)无论是提出请求的A,还是委婉拒绝的B,都使用了情态动词来表示自己的礼貌,显得相当有修养,易于让人接受。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如果没有情态动词,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口气:

(5)A: Hey! Put out your cigarette! Your smoke is coming right at us.

B: I am in the smoking section, and I was here before you.

A: 嗨!你的烟直冲我这儿来。

B: 这是吸烟区,而且我比你先到这儿。

像上面对话(5)中,A这样直截了当地提出“强求”,当然让人难以接受,所以B同样以牙还牙,断然拒绝,说不定两人最后还要剑拔弩张,打斗起来。

通过上述这些对话,我们看到,情态动词在表示礼貌请求时所起到的作用有多么重要。在下比较面内容里,我将给大家系统地总结一下英语里用情态动词表示请求的常用句型。请你们细心体会,多多练习使用。

我们可以用第一人称(I/we)和第二人称(You)来提出请求。当用第一人称时,我们可以用四个情态动词:can/could和may/might,表示请求对方允许我们做某事。比如:

(6)can/could I ?

may/might I ?

注意它们的一些用法区别。第一,may I和could I 表示较正式、很礼貌地提出请求。比如请问陌生人的姓名:

a. May I have your name, please?

在售票窗口买票时可以这样礼貌表示请求:

b. Could I have two tickets, please?

警察要看你的驾照,他可以这样显示礼貌:

c. Could I see your driving license?

第二,can I则是非正式的请求允许,一般用于说话人与对方相当熟悉的情况下。比如你和你的朋友之间的对话:

d. Can I use your pen?

e. A: Hi, Jenny. Can I join you?

B: Sure, Michael. Please sit down.

第三,might I显得过于正式和客气,所以一般很少用。

当我们用第二人称时,请注意要用的情态动词是:can/could和will/would,这是请求对方为我们做某事。比如:

(7)Can/Could you?

Will/Would you ?

同样要注意不同的礼貌程度,Would you和Could you都是用来表示很客气的请求对方,客气程度相同,比如上述对话中出现的两句:

a. Would you please open the door?

b. Could you put out your cigarette, please?

Will you不如would you客气,比如较熟悉的朋友之间的对话:

c. A: I am on duty this afternoon. Will you please cover for me? I have a doctor's appointment.

B: I am sorry I can't. My term paper is due tomorrow.

A: 今天下午我值班,你能替我一下吗?我得去看医生。

B: 对不起,我替不了你。我明天得交学期论文。

Can you常用于非正式场合,熟人之间。比如在吃饭的餐桌上,你对你妈妈说:

d. Can you pass me the salt, Mom?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表示“请求”时,不同人称所使用的情态动词不尽相同。Can/could可以同时用于两个人称,如“Can/Could I?”或者“Can/Could you?”。但may/might只能用于第一人称,不能说“may/might you?”,而will/would只能用于第二人称,不能说“will/would I”。

表示请求时,在语气上,越是不肯定或犹豫,就显得越礼貌,所以,由“直截了当”到“极为犹豫不决”,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情态动词句型来表达不同的礼貌程度。以下都是表示很礼貌的请求句型:

(8)

Could you do...?

Could you please do...?

Could you possibly do...? (注意副词)

Would you do...?

Would you please do...?

Would you kindly do...? (注意副词)

Would you mind doing...?

Would you be good/kind enough to do...?

Would you be so kind as to do...?

Do you think I could...?

Do you think you could/would do/would mind doing...?

我们来看看,在下列短文中,作者描述了自己为什么不愿意轻易请别人帮助,比如搭便车。

(9)A thousand reasons why I didn't want to ask someone for a lift came into my mind: I don't know my neighbors; I don't like to impose; I feel funny asking for favors. Pride would not let me knock on a door and say, "It's a 10-minute ride by car but a long wait for the bus, and it's a 30-minute bus ride, so could you possibly give me a lift to school?"

一千个不请别人让自己搭便车的理由跳进我的脑海:我不认识我的邻居,我不喜欢打扰别人,我觉得请人帮忙很可笑。自尊心不允许我敲开别人家的门说:“搭便车只需要10分钟,但等公共汽车就要很久了,而且行程要30分钟,所以我能搭你的车去学校吗?”

后来有一次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她无奈只好请求别人帮助:

(10)She was wearing a brown coat and had a set of keys in her hand. Obviously she had a car, and just as obviously, she was going out. In that split second, desperation overcame pride, I blurted, "Could you possibly give me a lift?" I hurriedly explained, "I never ask anybody for a lift, but..."

我看到她穿了件褐色大衣,手里拿了一串钥匙。显然,她有车,而且正准备出门。就在那一刹那,绝望战胜了我的自傲,我脱口而出:“您能让我搭个便车吗?”我赶忙解释,“我从没向别人这样要求过,可是”

我们看到,在两段短文中,作者都是用了Could you possibly?这样很礼貌的请求句型来请求陌生人让自己搭便车。我们当然还可以用其它的句型,比如,你在大街上向一个陌生人借手机用,你可以这样礼貌地说:

(11)Excuse me, would you kindly lend me your mobile phone? (你能把手机借我用一下吗?)

再比如下列这组对话:

(12)A: Do you think you could give me a ride to the library tonight?

B: I'd like to, but I'm heading the other direction. I'm meeting Jean tonight.

A: 今晚你能顺便开车捎我去图书馆吗?

B: 本来是可以,不过我正好去反方向,我今晚要去接Jean。

从以上我们看到,表示请求的句型通常是一般疑问句。但我们也可以用wonder的各种陈述句型来表示比上述更加礼貌的请求:

(13)I wonder if I could ...

I wondered if I could do...

I was wondering if I could do...

I wonder if you could/would do/would mind doing...

I wondered if you could/would do/would mind doing...

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would do/would mind doing...

比如,上述句(11)借手机的例子,如果你告诉对方你要借他的手机,从中国往美国打一个国际长途,这时你就应该用我们这里这些更礼貌的(尤其是最后一个“超级”礼貌的)句型来表达你的这一“过分请求”,以显得你“极为犹豫不决”和不好意思:

(14)Excuse me, sir, I was wondering...um...if you...er...if you could possibly lend me your mobile phone, 'coz I really need to make a long distance call to America right now.

对不起,先生,我想您能不能把手机借我用一下,因为我现在急着要给美国打个长途。

我们再看看在以下例句中,学生在向老师提出请求时,是如何通过犹豫不决的语气和句型来显示出自己的礼貌态度的:

(15)

A: Hello, I know Doctor Wilson's out of town at a conference, but I was wondering...um...since she won't be back till next week, if you...if you could check in your computer records and find out how I did on her midterm exam?

B: I'm sorry, Miss. But I'm not authorized to give out that kind of information.

A::您好,我知道Wilson博士出差开会去了,但因为她下周才能回来,所以,我想嗯您能否在您的电脑记录里帮我查看一下在她的那门课我这次期中考试考得怎么样?

B:对不起,小姐,我无权向你透露这样的信息。

(16)

A: Oh, Professor Jackson, I was wondering...but uh...well, if uh...I could have a chance yet to uh... look at my thesis proposal.

B: Well, I know you gave it to me over a week ago, but to be honest, I have been swamped with other things.

A:Jackson教授,我想问您呃我何时才有机会看到我上次给您的我的论文选题。

B:哦,我知道你一个多星期前就把它给我了,可是最近我一直忙着别的事了。

我们看到,在上面对话(15)、(16)中,两个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是非常之礼貌,因为都是用了极为委婉的请求句型I was wondering if ...could...。

最后,我们来看看下列这个对话,在这组对话中,George对他弟弟Jim得寸进尺地提出了一系列请求。George先以“你能帮我一个忙吗?”礼貌请求开始,然后很狡猾地找出各种理由,让他弟弟替自己完成了整个的洗衣服程序:先让Jim把他的衣服放进洗衣机;然后再让Jim往洗衣机里放入洗衣粉,并开始洗衣;还告诉Jim,衣服洗完后,把它们从洗衣机拿出来;再让Jim把衣服放进烘干机;然后又是让Jim衣服烘干后,从烘干机里拿出来,并帮他叠好。至此,他弟弟Jim都一一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最后当George提出让Jim给自己做晚饭时,Jim终于忍无可忍了,断然拒绝了George的无理要求。我们现在就来看看George是如何使用上述各种情态动词礼貌句型以让自己的弟弟Jim屡屡中招的。

George: Jim, would you do me a big favor?

Jim: What?

George: Could you just take my clothes down and drop them in the washing machine?

Jim: Sure. No problem.

George: Oh, and if you don't mind, do you think you could just put some detergent in the machine and get it going?

Jim: Okay. I think I can do that.

George: Oh, and if I'm out when the wash cycle finished, would you please take my clothes out of the washing machine?

Jim: Okay.

George: And if it's not too much of a bother, I wonder if you would mind putting them in the dryer?

Jim: No. I guess I can do that.

George: Also, if I'm still not back by the time my clothes are dry, 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take them out of the dryer and fold them? You know, my shirts will wrinkle if they aren't folded right away.

Jim: Okay, okay.

George: One more thing—if I'm still out at about 6:00, would you mind taking the steaks out of the freezer?

Jim: George, my dear brother, I'll agree to do your laundry, this once, but I'm not making your dinner. Sorry.

对于上述所讨论的情态动词请求句型,希望读者能熟练掌握,并能在实际生活会话中,根据语境和说话的对象灵活地运用。

思维总结

本期内容主要帮助大家总结了英文中情态动词用于表示礼貌请求的句型,具体有四大类:

1. 第一人称:Can/Could I? May/Might I?

2. 第二人称:Can/Could you? Will/Would you?

3. 文中句型(8),疑问句形式的请求句型。

4. 文中句型(13),带有wonder的陈述句所表示的礼貌请求句型。

读者朋友若对本文有什么疑问或感想,或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语法难题,请e-mail到:clintzhang36@163.com。我们将请作者回复,并选取问题刊登。一经选用,我们将免费为您寄送《新东方英语》杂志一本,所以请在来信或邮件中写明通信地址。

开心一刻

看看下列这则笑话中,表示请求的Can I句型:

凡人与上帝

Mortal: What is a million years like to you?

God: Like one second.

Mortal: What is a million pounds like to you?

God: Like one penny.

Mortal: Can I have a penny?

海事请求保全含义探析 篇7

一、海事

自人类有历史以来, 通由海洋进行商旅活动的脚步就从未停歇。从公元前9世纪地中海东海岸精明的商人和航海家罗德人、腓尼基人的航海贸易和《罗得法》到中国最早的海外贸易志《诸藩志》[2];从1950年中国进出口总值仅11.35亿美元到2010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近3万亿美元[3], 稳居世界第二位 (其中贸易量的85%以上通过海运实现) , 世界贸易史的兴衰变迁无不与海洋———这个神秘而亲切的伙伴有着直接而密切的渊源。

与从事海上活动相伴而生的是无法避免且多如繁星的纠纷、事故以及各种纷繁复杂的与海、船、事相关的关系, 这就是海商和海事关系。

在中国, “海事”一词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海事”指海上事故、海损事故、海难事故、海上交通事故或船舶交通事故。广义的海事指涉海、船、事之事务。海指海洋和通海水域, 船指船舶和其他海上运输工具, 事指与海和船相关的人类行为。

经常与海事相伴出现的是海商。“海事”一词与“海商”一词有联系也有区别。海商和海事这两个词在《布莱克法律词典》中可分别用“Admiralty”和“Maritime”相互替换, 相应的调节海商海事关系的法律就是“Admiralty Law”和“Maritime Law”, 也就是在说普通法系中海商法和海事法的概念是通用的, 许多海商法教科书索性以“Maritime and Admiralty Law”命名[4]。加拿大海商法学者台特雷认为, 就其渊源来看, “Maritime Law”更多的是属于大陆法系, 而“Admiralty Law”在具有英美法系传统的同时也具有大陆法系的渊源。

在中国, “海商”与“海事”还是有区别。“海商”是海上商业活动的简称, 在内涵的理解上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海商”, 是指海上运输关系和船舶关系以及海上货物或者旅客运输合同、海上拖航合同、船舶租用合同、海上保险合同等行为;广义的“海商”是指所有海上运输或其他与船舶有关的商业活动。中国海事法院中设置海事庭和海商庭, 其中海事法院中的“海事”是广义上的“海事”。《海诉法》第21条所列的“海事请求”, 既包括狭义的海事请求, 如有关海难救助、船舶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沉船打捞清除、共同海损等的请求, 也包括狭义的“海商”意义上的海事请求, 如有关船舶的使用或者租用的协议、海上货物运输或者旅客运输的协议、船舶买卖合同等的请求。由此可见, 无论单独从“海事”一词上理解, 还是从“海事”一词与“海商”一词的关系上理解, 狭义“海事”或者“海商”一词的内涵并不具有多大的应然性, 而是取决于实际需要或者习惯叫法, 即具有较为突出的实然性[5]。

广义的“海商”和广义的“海事”谁包含谁, 谁的范围更大, 在学界存在争论[6]。与商业无关或与商业有关但与海无关者均不属于海商, 而海事不仅包括平等主体之间的海商关系所涉事项, 还包括海事行政纵向关系所涉事项。笔者认为广义“海事”范围大于海商。

二、海事请求

海事请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 (以下简称《海商法》) 、《海诉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中是经常出现的海事法律术语。国内外的法律法规以及海商法教科书上均未给出明确统一的规定。

有学者认为, 海事请求又称海事索赔, 是由货物、船舶的损失、灭失、海洋油污等事故中的受损方向有关责任方提出的赔偿请求[7]。也有学者这样认为, 海事请求, 是指涉及到或发生于与船舶的所有、占有、管理、营运、建造、买卖、救助、抵押、质押以及与船舶优先权有关的海事争议所发生的索赔请求权[1]。根据中国《海商法》第1条的规定, 海商法调整的法律关系的客体为“海上运输关系、船舶关系”,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基于任何海上运输关系和船舶关系而提出的请求都可以称之为海事请求, 此为海商法意义下的海事请求;但依照中国《海诉法》的相关规定, 只有特定事由引起的特定请求才可以称之为海事请求, 此为海诉法意义下的海事请求。

海事请求在许多国家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 直接体现为海事诉讼管辖权, 只要能启动法院管辖的请求都为海事请求, 除此并无其他专门规定。在国际公约中, 《统一扣押海运船舶若干规定的国际公约》 (以下简称1952年《扣船公约》) , 1999年《扣船公约》都采用了概括表述及列举的方式说明海事请求, 扣船国际公约在更大程度上也可理解为“扣船方式下的管辖权”[4]。在国际公约中及中国国内立法中海事请求多以封闭式或开放式的方式定义, 1952年《扣船公约》仅列举17项海事争议事由引起的请求, 未作定义说明。以致很多人认为, 海事请求是专门为扣押船舶设置的事由请求。实则不然。《海商法》以及《海诉法》在船舶优先权、海事强制令、海事证据保全等规定中均有涉及。

综上, 海事请求从广义上讲, 应包括一切能够启动海事管辖事由的请求, 它的具体界限是模糊的;狭义来看是符合各国内法中关于海事诉讼程序的具体请求, 它的项目是清晰而具体的。不同国家由于法律传统和文化的不同, 海事请求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国家体现各异。

三、保全

保全, 又称民事保全或财产保全, 顾名思义“保护使之安全”[1], 系属民法范畴的概念。从民事诉讼法的含义理解, 是法院采取强制性措施, 限制被请求人的财产、行为, 保障民事权利人的请求得以顺利执行的手段。它是一种强制性的保全措施, 也是一种特殊的诉讼程序。民事保全的目的在于保证判决顺利执行, 使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

1989年以前, 日本的民事保全制度散见于《日本民事诉讼法》与《日本民事执行法》的“假扣押与假处分”, 1989年12月实施的《日本民事保全法》使两程序合二为一, 称作“民事保全”。日本民事诉讼法学界也把民事保全称为“保全诉讼”、“保全处分”。

英美法系国家的“临时性救济”措施和大陆法系的“民事保全”措施含义大体一致, 但外延要比大陆法系中的保全程序更广。其中只有扣押、临时性限制命令、预备性禁令、中间禁令等命令或禁令与大陆法系保全程序的假扣押和假处分内涵相类似, 也可分为“判决的保全”和“现状的保全”[8], 其救济措施的对象不但包括债务人的财产及人身, 还包括债务人的行为, 目的与民事保全无异。

四、目前《海商法》中对海事请求保全的定义

海事请求保全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海事司法制度, 是中国《海商法》及《海诉法》和相关司法解释中特有的称谓, 散见于《海商法》第二章船舶优先权部分, 《海诉法》第三、四、五、六章部分。在《海诉法》诞生之前, 并未有“海事请求保全”这一称谓。“海事请求保全”这一称谓起源于1999年《扣船公约》, 在海诉法制定期间, 适逢1999年扣船公约的起草, 公约的第1条、第2条、第3条、第5条、第7条中“海事请求”这一词组, 并出现“保全海事请求”这一动宾结构短语, 这给了当时起草《海诉法》的专家启示, 并结合《民事诉讼法》创设了一项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海事请求保全制度。 (1)

同为保全海事请求的法律, 两大法系不同国家称谓不同, 甚至定性也不同, 英国的马瑞瓦禁令;英美及英联邦国家的对物诉讼;德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假扣押、假执行”中都有保全海事请求的具体制度。《海诉法》中, 海事请求保全约占全部内容的1/3, 足以显示海事请求保全在海事诉讼中的重要位置。根据《海诉法》第12条规定, 海事请求保全是指海事法院根据海事请求人的申请, 为保障其海事请求的实现, 对被请求人的财产所采取的强制措施。

五、结论

综上, 海事为涉“海”、“船”之事, 海事请求为事关海事事由之请求, 保全意为临时性、救济性、强制性的法律程序。海事请求保全是指海事法院根据请求人就海事请求范围内的海事事项提出的申请, 为保障其海事请求权利的实现, 对被请求人的财产、行为、人身及与之相关的涉案证据采取的临时性强制性措施。

摘要:海事请求保全是各国民事或海事程序法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律制度, 然而由于各国的这一制度在称谓、保全方式、措施类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不同国家、不同国际组织和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来定义海事请求保全, 因而未能形成国际海事领域普遍认可的定义。通过海事请求保全定义的层递分析, 力求系统、全面定义, 为海事请求保全制度的研究和相关领域的司法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海事,海事请求,保全

参考文献

[1]金正佳, 翁子明.海事请求保全专论[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1996:1-222.

[2][南宋]赵汝适.诸藩志[Z].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综合司, 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qzxzgcl60zn/t20090916_402587600.htm, 2011-09-05.

[4][加]威廉.台特雷.国际海商法[M].张永坚, 等, 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1-344.

[5]胡正良.海事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2.

[6]司玉琢.海商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1.

[7]佟柔.中华法学大词典[K].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5:276.

信息请求 篇8

一、物权请求权

物权请求权又称物上请求权,是指在物权权利实现遇有某种妨害时,物权权利人有权对于造成妨害其权利事由发生的人请求排除此妨害。我国现行民法并未将物权请求权视为独立的请求权。虽然法条中有物权请求权的内容,但并没有规定物权请求权制度,而是以侵权请求权包容了物权请求权的内容,在理论上学界对物权请求权的性质也有不同的看法,有债权说,物权说,准债权说。其实,物权请求权附随于物权,随物权的转移而转移,不能单独让于物权请求权;其次,物权请求权与债权并存时具有优先效力;再次,物权请求权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而债权不具有;最后,请求权“系由基础权利而发生,依其所发生的基础权利不同可分为债权请求权,物权请求权,人格上的请求权及身份上的请求权”。此外,还有类似的分法,只是加上继承权上的请求权。可见请求权中物权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是处于同一位序的,不存在包含关系,还有债权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而物权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制度,故物权请求权不属于债权。与物权相比,物权请求权又有很多独特之处,如,物权请求权的义务主体特定,物权请求权属请求权的一种,其权利的实现需依赖于对方,而物权并不具备这些特性,由此,物权请求权也不能定性为物权。至于准债权,由于物权请求权较多的具备了物权的特性而将其定为准债权,未免有些牵强。通说认为物权请求权属于一种独立的请求权,从性质上说其是请求权,是物权的效用,而且附随于物权,其是旨在恢复权利人对标的物的支配状态,从而使物权得以实现。

二、不当得利之债权请求权

不当得利是指没有法律或合同上的根据取得利益而使他人受损失的事实。不当得利是债的发生原因之一,不当得利之债是一种法定之债,不当得利源于罗马法,法国民法典承袭罗马法,规定了非债清偿,将不当得利视为准契约。德国民法典正式规定了不当得利制度。我国《民法通则》第92条也对不当得利作了明确的规定。其实,罗马法中并没有概括“不当得利”的概念,而是针对实践中出现的每个损人利己的现象规定了具体的诉权以资保护。罗马法中把不当得利分为无因的不当得利和具有不法原因的不当得利。其中把不当得利分为:(1)无债清偿返还;(2)一方给付以取得对方的给付为目的,而对方却未履行给付的返还诉;(3)不道德的返还诉;(4)不法的返还诉;(5)无因返还诉或不当得利诉。现代的不当得利一般分为给付型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两大类,当然也有基于法律行为与非法律行为的不当得利的分法。在给付型不当得利中又包括的情形如给付的目的自始不存在,给付目的未达到,给付的目的嗣后不存在等。由给付以外的事由所发生的不当得利的情形,包括基于受益人的行为,受损人的行为,第三人的行为,自然事件,法律规定等。关于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古罗马法的规定与现代法上的规定大致相同,包括:(1)一方获得利益;(2)他方受有损失;(3)取得利益与受有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通说认为属直接因果关系);(4)没有合法的根据,不当得利与人的意志无关,属于一种事件。法律规定不当得利之债的目的是为了回复无法律原因的财产利益的变动。

三、物权请求权与不当得利之债权请求权在适用中的问题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物权请求权与不当得利之债权请求权二者权利性质之截然不同,并且就二者权利的行使而言,行使不同的权利所得的结果也将会有所不同。但物权请求权与不当得利的返还请求权常常会发生混淆,物权请求权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返还原物,(理论上有三分,四分,五分说)。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标的范围为原物,原物孳息,原物的价金,因占有、使用原物所获得的利益以及其他利益。可见二者的适用中都包括原物,由此,物权请求权中的返还原物与不当得利之债中的返还原物所有权更难区分,以下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一)标的物的所有权是否转移是区分适用物权请求权与不当得利之债权请求权的标准之一。罗马法对不当得利的返还请求权以给付标的物的所有权属于义务人为前提。受损人只有在不能依所有权请求返还时才能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不过在现代法上笔者认为,以物为标的的情形下依法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亦是不当得利之债权发生的前提条件之一。如果当事人只是事实上占有该物,并未取得该物的所有权,那么就占有此物的事实而言不构成不当得利,从而也不能产生不当得利之债,而是可以按所有权制度产生物权请求权。例如,拾得他人遗失物,因法律上规定拾得遗失物,不能取得该物的所有权,故不能构成不当得利,只能是一种不法占有(据为已有)或无因管理(代为保管、愿意返还),故可以行使物权请求权。相反,若当事人取得标的物之所有权,但该取得所有权行为无法律根据,并且造成了他方损失,受益与受损之间又有直接因果关系,则由此构成不当得利从而不能再行使返还原物的物权请求权。如以结婚为目的而给付聘礼而婚姻不成立,通常被作为不当得利的一种,属于给付型不当得利中为一定目的而给付,但目的未达到。此案中接受聘礼的一方自然已取得聘礼的所有权而给付聘礼类似于赠与行为,但又不能等同于赠与,因为虽然二者都取得了物的所有权,但若属于赠与,则无论目的是否达到,只要赠与物一旦给付,受赠方取得物的所有权的情况下,无法定原因,赠与方不能撤销赠与要求返还原物,而在聘礼的给付中一方取得聘礼的所有权后若原因行为消失,婚姻未成立也即给付聘礼的目的未达到,而对方拥有该聘礼失去了合法根据,故按不当得利处理。此案若不承认接受聘礼的一方取得聘礼的所有权而又以不当得利认定,并且,我们知道不当得利的债权请求权与物权请求权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且不能相容的权利,那么岂不矛盾?故标的物之所有权的转移构成就此物而言的不当得利。

(二)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对物权请求权与不当得利之债权请求权适用的影响。物权行为理论是德国历史学派创始人著名罗马法学家萨维尼提出的,此理论认为一项旨在变动物权的契约的成立分为首先的债权契约与其次的物权契约。一定的债权契约的成立并不导致物权的变动,要发生物权变动还必须具有物权契约。如要完成一项物权变动的买卖契约得必须完成三项契约,包括:订立买卖合同的债权契约(债权行为);交付买卖物的物权契约(物权行为);交付价金的物权契约(物权行为)。物权行为具有独立性和无因性特征。独立性指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相互独立互不依赖。独立性是无因性的前提。无因性是指作为债权行为的债权契约不成立无效被撤销并不影响物权行为的效力,物权行为仍能发生物权变动效果。此处我们仅从物权行为无因性进行考察,按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在买卖关系中,标的物交付后,买卖合同因意思表示有瑕疵,或违反法律而导致被宣告无效或被撤销,则交付标的物的物权行为仍然有效,物权发生变动,标的物的所有权从卖方转移到了买方。由于卖方丧失了物的所有权,故不能以返还原物的物权请求权主张权利,而另一方虽取得该物的所有权但由于其没有终局持有该物的合法依据,这构成不当得利,卖方可行使不当得利之债权请求权。此同样见诸于赠与、互易等转移所有权的契约之中。当然如果不承认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发生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债权行为)不生效力,那么并不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物的所有权不转移,卖方完全可以行使返还原物的物权请求权。由此可看出,若承认物权行为无因性则能扩大不当得利的适用范围,若不承认则减少了给付型不当得利发生的可能性。诚如有学者所说:“给付型不当得利与无因行为如影随行,有无因行为的存在,便有给付型不当得利发生的可能性。物权行为无因性是以物为客体的给付型不当得利适用的前提”。对于物权行为理论,德国立法采取肯定态度,法国立法持否定态度,而瑞士和奥地利采取了折衷的作法,我国现行立法虽已承认物权行为。但学界对此还尚有争议。例如德国学者大多赞成,而我国学者如梁慧星先生所言“物权行为理论捏造了独立于债权行为之外的物权行为,又进一步割裂了原因与物权行为的联系,极尽抽象化之能事,符合德国法学思维方式对抽象化之偏好,严重歪曲了现实法律生活,对于法律适用有害无益,毫无疑问,是不足取的”。

(三)种类物与特定物在物权请求权与不当得利之债权请求权适用中的区别。种类物与特定物的划分是根据物是否有独立的特征或被民事主体指定而特定化。特定物是指因民事主体指定而特定化的物或具有独立性特征的物,包括一定条件下独一无二的物和根据民事主体的指定而特定的一类物中的物,种类物是具有共同特征如品质、规格、类型、物种、质量等相同,一般可相互替代的物。区分种类物与特定物在区分适用物权请求权与不当得利之债权请求权中有重要意义。因为,所有权法律关系一般只能以特定物为客体或标的物,并且如前所述,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与否,又是区分两种权利适用的重要标准之一。事实上,在标的物为特定物的情况下,一般不易构成不当得利。不论是给付型的,还是非给付型的(后一种有例外)不当得利的重要一点在于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在给付的情形下,若标的物是特定物则接受方很难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如非债清偿中,甲误认为与乙有买卖合同而向其交付特定物一名人字画,则乙不可能取得该画的所有权,这只是一种事实上的占有,而不构成不当得利,按所有权制度,甲完全可以行使返还原物请求权。而若是种类物则不同,甲误认为与乙有买卖合同而向其交付种类物如粮食、油等,这些物很容易与乙的同类物相混合,返还原物已不可能。另外,乙又未构成侵权,则乙取得物之所有权,据法律规定,此属不当得利,甲可行使不当得利之债权请求权。在非给付的情况下,标的物为特定物,一般也不易构成不当得利,因为标的物的所有权很难转移。如甲的羊群中一只断了羊角的羊因洪水而被冲进了乙的同类羊群中,因羊断角而为特定物,不会与乙的羊群发生混同,故乙不能取得该羊的所有权,从而不能构成不当得利,甲可行使返还原物请求权,此种情况下如前所述的例外是在特定物被添附,所有权依法发生转移的情况下构成不当得利。而种类物有所不同,如甲养的鱼因池水漫溢而流入乙的鱼池内,此时因鱼为种类物,则甲的鱼与乙的鱼发生混同,则乙取得鱼的所有权,于是构成不当得利,甲可行使不当得利请求权。

浅论物权请求权 篇9

物权请求权, 即物上请求权, 首先创立于《德国民法典》, 后被多国物权保护制度的建构予以采纳。[1]主要是指当物权的圆满状态受到侵害或有被侵害的危险时, 物权人得请求妨害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 来恢复物权圆满状态的权利, 是由物权人直接支配标的物而产生。对于物权请求权性质的学说也不尽相同, 其中最主要的有物权作用说和独立请求权说。谈到以物权作用为基础的观点, 物权效力的体现为依据物权作用而产生的物权请求权, 同时物权与物权请求权不可分离。而谈及独立请求权说的观点, 物权请求权作为一种独立的请求权, 不仅与物权密不可分, 还具有债权请求权的一些特征, 从而又不同于债权请求权亦或物权本身的一种权利。[2]

物权作为支配权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其内在体现就是物权人直接支配物, 同时外在的形式则是排除不确定第三人的非法干涉。所以只要破坏了物权的圆满状态, 物权请求权便本着恢复其原始状态为目的而产生, 若物权原有状态得以恢复, 物权请求权就不复存在。片面地离开物权强调物权请求权毫无意义, 若没有物权的支配性, 则必然没有物权请求权存在的空间, 物权作用说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差异。

二、物权请求权的内容

物权请求权包括返还原物、排除妨害、消除危险等请求权。学界中存在较大争议的是恢复原状请求权是否包含在物权请求权之中。上文提到, 恢复原状请求权作用在于恢复物权人对物的圆满支配状态, 基于此, 部分学者认为它是物权请求权的一种。而其他学者则认为, 《民法通则》中认为侵权责任下的对恢复原状请求权并非物权请求权, 而是一种债权请求权。在区分恢复原状请求权与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时候, 所有物在遭受侵害并造成毁损时, 针对侵权人而言, 损害赔偿无异于恢复原状, 故损害赔偿请求权可以替代恢复原状请求权。笔者赞同后者观点, 认为恢复原状请求权不是物权请求权。首先, 站在物权人的立场上, 恢复被破坏的物权圆满状态是恢复原状请求权的作用, 而损害赔偿仅使其就损害获得经济上的补偿。但反观加害人, 无论是损害赔偿还是恢复原状都是使加害人承当不利益的结果, 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其次, 从事实上看, 任何的“恢复原状”在客观上都不是特别的现实, 可以说仅仅是作为损害赔偿的另一种形式。

我国大多数学者均认为恢复原状请求权不是物权请求权, 所以恢复原状请求权在论述物权请求权的内容时未予提及。与《德国民法典》中的相关规定不同, 在债编中规定恢复原状请求权的内容, 更能体现其为债权请求权而非物权。

三、独立存在的重要意义

第一, 功能和目的不同。物权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对物权的保护各有侧重。物权请求权主要是指返还原物、排除妨害以及消除危险请求权, 目的是在排除物权受侵害的事实或可能之后以达到物的圆满状态; 而侵权请求权的功能则是物权热遭受的损害足以被填补以及对加害人进行惩罚。

第二, 构成要件不同。建立在一般请求权基础上包括包括加害行为、损害后果、因果关系、主观过错等的是侵权请求权。前提主要是损害的发生, 原基于财产的相关利益会随着受害人财产损失而不复存在, 这就是赔偿义务人不会直接获利的原因———即损害赔偿实为填补受害人的利益。受害人的侵权请求权实为对加害人的一种惩罚, 基于加害人的过错或称在道德上具有可非难性。与此不同的是法律仅要求物权人基于请求权要求非法占有人放弃不当利益故不要求加害人有过错。与之相同的是排除妨害、消除危险, 二者既不要求损害存在或实际发生, 也不要求加害人具有过错, 从而对物权保护更为有利。

第三, 物权请求权的优先效力。物权请求权的效力内容通过基于物权而产生得以体现; 债权是债权内容的具体表现则构成了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性质形式。因物权具有有限效力, 得使物权请求权优先于侵权请求权。总之, 从物权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的角度相比较分析而言, 物权请求权制度的存在对物权人能提供更加有力的保护。

站在权利人角度, 以更强调对物权的保护, 这是物权请求权的独特之处, 它使人们了解应以何种救济途径来保护自己受到侵害权利。而侵权责任则更多的是更多的是使人们明晰侵权行为应承担怎样的不利后果。基于此, 物权请求权自身独有的价值致使我们不能因为侵权责任法保护范围的扩张适用而否定它, 二者不是立法的简单重复。[4]

参考文献

[1]金可可.论温德沙伊德的请求权概念[J].比较法研究, 2005 (3) .

[2]孙宪忠.中国民法继受潘德克顿法学:引进、衰落和复兴[J].中国社会科学, 2008 (2) .

[3]张驰, 黄鑫.物上请求权与诉讼时效关系论[J].法学, 2006 (09) .

构建请求权竞合制度 篇10

关键词:请求权,请求权竞合,制度构建

一、请求权竞合的历史渊源

(一) 请求权与诉权

请求权是指权利人得请求他人为特定行为, 包括作为与不作为的权利。请求权在民事权利体系中处于枢纽的地位, 因为无论是相对权或绝对权, 还是财产权或人身权, 绝大部分均需借助请求权来实现权利主体的目的。在罗马法中并未对请求权与另一种可维护权利人利益、实现其合法权益的权利———诉权加以区分, 无独立的请求权。而在现代法意识中, 权利是本原, 而对权利的审判保护则是结果。将请求权从诉权中分离出来。笔者认为请求权与诉权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在于请求权存在于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 而诉权则发生于公民与国家机关之间, 是私人向国家机关提出权利救济的一项权利。从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角度, 也不难看出请求权属于实体法的领域, 而诉权则倾向于程序法, 当然这一分类并不绝对。

(二) 请求权竞合产生的原因

首先, 是因为大陆法系庞大而复杂的成文法体系和完备的权利义务体系。大陆法系的学者们基于理性主义, 力图使每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均能受到法律规范的调整, 但社会关系的复杂繁多, 远非法律规范所能及, 一个法律事实, 可能符合多个法律规范的假设, 从而导致多个请求权的存在。

其次, 从诉讼法的角度来看, 我国具有比较典型的大陆法系规范出发型诉讼的特征, 这是请求权竞合产生的根本原因。所谓的“规范出发型诉讼”, “表现在中国就是裁判案件应在‘规范出发型’理念指导下进行”。在传统的民事诉讼中“旧实体法说”是以原告实体权利或法律关系的主张为诉讼标的, 这样就很难避免权利人就同一法律事实提起多次事实, 以期获得多次的救济。

二、请求权竞合的主要理论

(一) 法条竞合说

此说认为, 所谓的请求权竞合, 不过是法律条文之间的竞合, 即当行为同时符合两个法律构成要件时, 选择适用其中的一个法律条文, 而舍弃另一法律条文。由于法律条文之间存在着位阶性, 故当同一法律事实可同时适用两个以上法律条文时, 可按照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宪法优于其它部门法等基本原则选择适用。此说的不足之处在于有时候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有可能两个请求权所依据的法条之间并不存在如上所说的位阶性, 或者位阶性的关系并不明确、有争议, 就如违约责任请求权和侵害责任请求权之间的关系, 在不同的案件中, 优先适用哪一者并无定性。

(二) 请求权规范竞合说

又称为请求权基础竞合说, 由德国著名民法学者拉伦次所倡导。“所谓请求权基础, 指足以支持某项特定请求权之法律规范而言”。主张并不存在两个独立的请求权, 相反仅发生一个请求权, 只不过此单一请求权有两个民事责任规范作为其基础, 可供当事人选择的不是两个请求权, 而是同一个请求权所依据的两个民事责任规范。

(三) 请求权竞合说

此说为当今中国民法学界的通说。其认为若权利人因某一事实而拥有了数个请求权, 则数个请求权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权利人可以择一行使, 也可以同时行使。又分为请求权自由竞合说, 其认为, 权利人择一行使请求权, 若其中一个请求权因目的之外的障碍而无法达成时, 其它请求权仍继续有效。笔者认为, 这一学说极力维护权利人的利益, 但可能损害义务人的利益, 使其承担多重义务, 而且也会造成诉讼资源的浪费。故又有请求权相互影响说。

请求权相互影响说主张数个请求权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相互影响。当事人虽然只能主张一个请求权, 但是不同请求权之间可以相互影响。比如主张违约责任请求权时, 可以适用侵权法的规定;同样, 在主张侵权责任请求权时, 也可适用合同法上的规定。笔者较认同这一理论。但有学者主张此说会造成在“法律效果、诉讼时效、举证责任、管辖法院等方面的冲突, 这不仅破坏了法的安定性, 而且也容易造成法官的枉法专断”。

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可通过综合运用两个原则来处理。其一, 在权利人拥有多个民事规范作为其请求权基础时, 法院应援引对权利人有利的规范作为审判依据。其二, 当适用对权利人有利的规范与立法原意相冲突时, 应选择体现立法目的的规范。但需特别注意, 因不法行为致权利人身伤亡或精神损害的, 当事人之间即使存在合同关系, 也应按照侵权责任而不能按照违约责任处理。因为违约责任并不能对受害人造成人身伤亡、精神损害进行救济, 且精神损害在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时也是无法预见的。

三、构建请求权竞合制度

第一, 需对请求权进行分类。鉴于请求权与其权利基础, 故可将请求权按基础权利来划分, 而基础权利又可按效力的不同划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 其相对应的请求权分别为绝对权请求权和相对权请求权。还可按侵害事实的发展进程, 将对受害人的防害分为:尚未防害、正在防害和已经造成损害结果。则受害人相应地拥有防御请求权、保全请求权和补偿请求权。其中防御请求权即消除危险请求权, 而保全请求权则包括了停止侵害请求权和消除侵害请求权等, 而补偿请求权则包括了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赔礼道歉、恢复名誉请求权等。

第二, 请求权竞合不仅仅是实体法领域的问题, 它也涉及到诉讼程序上诸如管辖法院、举证责任、诉讼时效等问题。只有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综合把握请求权竞合才能更好地为司法实践服务。在请求权竞合制度的构建中, 笔者建议采请求权相互影响说的理论, 并按上文所说的两个原则处理诉讼程序上的问题。同时笔者认为, 法官应积极行使解释权, 引导当事人正确选择有利于主张和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法律规范, 以期减少诉讼风险。但是从经济效率地角度, 我们也应适当限制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权利, 只能行使一个请求权且不可重复主张, 这样也可保护相对义务人的权利, 使其免于承担二次义务之虞。

参考文献

[1]段文波.请求权竞合论:以诉之选择性合并为归宿[J].现代法学, 2010 (5) :158-164.

“父亲曾带头请求处分” 篇11

滕代远,苗族,湖南麻阳人。1904年出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与彭德怀领导平江起义,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1938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11月任中央军委铁道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成为第一任铁道部部长兼党组书记;1965年1月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4年12月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0岁。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父亲滕代远离开我们已经37年了。当我看到父亲呕心沥血奋战过的铁道战线日新月异,当我想起老人长年在台灯下伏案工作的背影,便想拿起笔,永久地记录父亲在任铁道部长期间让我难忘的往事。

50年代的重大行车事故

1948年,中央军委决定让时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的父亲任中央军委铁道部长,并要他以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和东北人民政府铁道部为基础,把军委铁道部组建起来。

朱德总司令在1949年1月28日召开的第一次铁道工作会议上,对参会的代表说:中央给你们派来个“将军大老板”,过去他指挥千军万马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从今天开始,他要掌管铁路,要指挥百万铁路大军,开山修路,遇水搭桥,抢修抢运,支援大军过江,解放全中国。

从那时起,父亲就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新中国成立后,父亲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和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他的工作异常忙碌,我对父亲的记忆,多半也是他匆匆的脚步和伏案工作的背影。

还记得1950年1月23日,济南铁路局花旗营车站发生一起重大行车事故,死伤多人,延误行车10多个小时。父亲立即着手处理事故,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行车安全,并主动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会议上作了自我批评,请求处分。他说:“管理铁路必须有严格的纪律,一定要从严要求,对领导干部也不能例外!”一位中央人民政府的部长带头这样做,在全国和全铁路系统引起很大震动。

父亲到铁路工作以后,仍然保持着过去战争年代经常下连队的作风,经常深入基层检查工作。他常对部机关领导干部们说:“基层的意见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我们领导机关的问题,更可照出我们自身的缺陷。”每次出差,他总是身穿铁路制服,头戴大盖制服帽,佩戴路徽、紧扣风纪扣,一派大将风度。职工食堂、幼儿园、乘务员宿舍都是他经常去的地方。每次外出检查工作,他都在公务车上吃住。在行车途中,白天,他除了在公务车上听取沿途铁路局负责人汇报外,就在公务车末端的瞭望窗注视铁路沿线的铁路情况,并让身边的工作人员一一记录下来。在外出时,他从不借机游山玩水,多次路经山东泰安,他都不肯下车登泰山或去曲阜孔庙;他在杭州开会十多天,也不安排去西湖游览。一次到重庆,天气炎热,重庆市委负责同志为照顾他的健康,请他到宾馆去住,他不同意,坚持住在车上。他说:“我们搞铁路的人,两根钢轨就是我的岗位,我在车上睡得踏实,离开岗位就不是铁道部长了。”

为黄河大桥发脾气

上世纪50年代初,父亲曾发过一次大脾气。那是1950年7月13日,父亲专程赶到黄河大桥,视察第三期旧桥加固工程。郑州铁路局一位负责同志告诉父亲:“黄河大桥建于1900年,原来的工程简陋低劣,先天不足。负责建桥的外国工程师把行车速度限制为每小时15公里,勉强维持通车,保固期15年。”另一位负责人也说:“滕部长,去年咱们接收时,大桥被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得不堪入目,螺丝松动,枕木歪斜,远远望去,桥上的钢轨就像蜿蜒曲折的长蛇一样。机车走动时,左右摇摆,像老牛车一样迟缓。行车速度降至每小时5公里。一列客车过桥时要分两次牵引。黄河南岸车站到黄河北岸车站的区间不到5公里,旅客在车上就得苦熬3个小时。”

父亲打断了他们的汇报,因为经过调查,父亲觉察到当地加固工程进度缓慢,是因为当时郑州局一些负责人想要“等铁道部另建新桥”,所以对组织加固工程消极拖延。

“这些情况我清楚。”父亲顺着他们的话题往下说:“1930年,国民党政府请来美国桥梁专家瓦德尔,他坐在火车上从桥上遛了一趟,断言说旧桥已过保固期,不堪使用,除非另建新桥!”“对!旧桥确实不能使用了,必须另建新桥。”郑州铁路局的主要领导顺势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另建新桥?”父亲环视了一下陪同人员,提高了嗓门:“我就知道你们等着建新桥,现实吗?!”

父亲身边的警卫员杨万聚意识到首长要发火,赶紧上前递了块手帕,低声说:“首长,天太热啦,擦擦汗,把风纪扣解开吧。”没想父亲喝道:“咱们过去打仗下连队,能随便解开风纪扣嘛!”现场一片寂静,在场的人都不敢吭气了。

“第三期加固工程任务的目标是什么?”父亲似乎明知故问。“从5月份开工,用4个月时间彻底改造桥梁上部构建,达到运行大型机车。”“现在已经是7月中旬了,时间快过半了,任务完成过半吗?”“只完成加固计划的5%。”路局领导低声回答。“为什么只完成5%?”滕代远严厉地责问。又是一阵沉默。

父亲用犀利的目光盯着郑州铁路局负责人的脸,一字一顿地说:“你这是对组织加固工程的消极态度!”郑州局领导还想辩解,父亲生气地说:“不用讲了,我就是看了你们的报表,专程来的。”当天,父亲亲自召开了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座谈会,再次认真听取了路局领导和技术人员的汇报。他语重心长地对郑州局的负责人说:“对于黄河大桥,究竟是从现实条件出发进行加固,以延长其寿命,提高其使用效率呢,还是好高骛远地弃置不管,坐待另建新桥?新中国刚刚诞生,国家财政十分困难,你们郑州局领导的主要问题就是没有根据国家财政情况来考虑问题,一味等待铁道部另建新桥。即使另建新桥,在新桥落成前,为保持旧桥通车并提高其效率,进行加固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铁道部前部长刘建章在他写的回忆录《我的九十年》里讲道:“那年冬天(1950年),协助我国建设铁路的苏联专家金果琏珂和西林同志来到了桥上,他们了解了黄河桥的全部经历,然后拿着铁锤,爬到桥下,仔细检查和研究了桥墩、钢梁的状况,最后得出结论:这座桥,经过加固,并好好养护,不但可提高承载力,而且可正常使用下去。”这证明父亲当年的判断没有错。最终,11月7日,黄河铁路桥加固工程全部完工,2400吨的超轴列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安全通过,区间运输能力提高10倍,消除了京汉干线上的“运输疙瘩”,保证了南北运输畅通。1952年金秋时节,毛泽东主席从山东前来河南视察黄河时,在父亲的陪同下,还特地步行走到铁路桥上,与桥梁工程师刘鸿钧谈话,仔细了解了大桥的使用情况。而父亲当年的发怒,也震动了全局上下,各级负责人再也不敢消极怠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为提高。

干部子女要改作风

掌权不谋私。父亲不但这样要求干部,对自己和家人也严格实行这一准则。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只流过一次泪,就是1968年,送我赴内蒙古牧区插队。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在北京出生,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身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父亲,当年在学校递发的申请表中郑重地写下“完全同意,坚决支持”八个字。他将毫无独立生活经历的我送上火车。还记得列车开动的瞬间,车站内近800位学生和家长,抽泣声一片,甚至盖住了火车的鸣笛。但父亲却一句话不说,默默地挥着手。听母亲讲,父亲回到家中,拉着母亲的手说:“孩子才16岁……”一句话没说完,已是鼻翼翕动,泪盈于睫。

1970年,我参加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光荣的铁道兵战士。一次,因为工作需要,部队首长让我去北京密云出差。阔别多时,一些留京的同学听说我回来了,请我吃饭叙旧,我也在莫斯科餐厅回请了他们。吃饭的开销比较大,还借了出差公款60元,这在当时来说,相当于部队连级军官一个月的工资。

当时我认为事情办得很周到。一次在家信中,我无意中将此事告诉了在广东从化的父亲。父亲知道后非常生气,马上提笔写信批评我:“干部子弟应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吃苦耐劳的习惯。这不是一般生活作风问题,而是思想觉悟,甚至是政治水平高低的问题。”不就是吃一顿饭嘛,何必这样小题大做?接到信后,我的思想一时转不过弯来。父母除了写信帮助我提高认识外,还告诉几位哥哥。1972年3月13日在给三哥久明的信中写道:“小利(我的小名)花好多钱,大少爷脾气厉害,你要多劝说他一下。”不仅如此,父亲还同时写信告诉部队的领导,让大家一起帮助我认识讲排场、摆阔气的问题。父亲寄给我60元钱,让我还了公款。我接受了长时间来自各个方面的教育,后来,我专门写了一份思想检查寄给父母。

在工作之余,我喜欢翻看以前的日记。1974年9月29日的日记这样写道:“……该吃早饭了,我兴致勃勃地坐到餐桌旁,看看今天有什么好吃的。可是父亲夹给我一个小窝头,真有些扫兴。在连队就经常吃窝头,好不容易回趟家,总该改善一下,怎么还吃窝头。我向父亲摇摇头,母亲也在一边劝我不要吃了。可是父亲不答应,坚持让我吃。没有办法,我只好勉强咽了下去。”

汉语中表达请求的礼貌策略 篇12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可能会遇到类似的谈话:“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喝点什么吗) ”对方可以微笑回答“yes (好的) ”, 但是这样似乎很唐突并且不够礼貌。所以我们可以回答“That would be nice (好的) ”, 这既不是把要求强加于人, 也通过间接的方式使回答与问题保持一定的距离。或许我们还可以回答“Only if you're having something (只要您有的话我们就喝点吧) ”, 给提问者以选择的余地并且表现出回答者的顺从。我们还可以试图表示很友好地说:“That would be great, do you have any juice (太好了, 您有果汁吗) ”这也是一种礼貌的回答。

“Politeness (礼貌) ”是一个常用的词汇, 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良好的言谈行为 (《牛津高阶辞典》) 。它与“civility (礼貌, 端庄) ”、“courtesy (谦恭, 礼貌) ”以及“good manners (礼貌) ”意思相近。然而, politeness (礼貌) 还指在社交场合中通过适当的接人待物的态度和得体的行为举止表达对别人的尊重和敬意 (《朗文高阶英语辞典》) 。礼貌是现代语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也是研究跨文化交际中被广泛应用的工具 (Eelen, 2001) 。礼貌不仅限于语言的范围, 也包括非言语行为。Robin Lakoff 被称为是“现代礼貌理论之母, 因为他是从语用学角度检验礼貌的第一人 (Eelen, 2001) ”。尽管这样, Brown 和 Levinson (1987) 的礼貌理论被认为是三十年来最有影响力的理论。

二、礼貌策略

Brown和Levinson认为, 礼貌理论应为维护听话人的面子而得到发展。面子指言说者在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需求, 且两种需求在交际过程中都应顾及。Brown和Levinson将“面子”定义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 (Brown & Levinson, 1987:61) 。”通过与他人的交际, 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他们认为每个交际参与者都具有两种面子, 积极面子 (positive face) 和消极面子 (negative face) 。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 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 有自己选择行动的自由 (Brown & Levinson, 1987:62) 。Brown和Levinson认为在会话过程中谈话双方的两种面子都会受到侵袭, 即说话人和听话人同时面临着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威胁。而礼貌的会话功能就在于保护面子, 降低面子威胁行为的威胁程度。Brown和Levinson (1987) 将危及言说者面子的言语行为称为“损害面子行为” (FTA) 。受损的既可能是说话人的面子, 也可能是听话人的面子。礼貌策略主要是为了解决“损害面子行为” (FTA) 而发展的。假设老师的桌子上有一些钢笔, 你想用一支, 你会怎样说呢?你会:

(1) 说:“Oh, I want to use one of those!”——“哦, 我想用一支钢笔”。

(2) 说:“So, is it O.K. if I use one of those pens?”——“那么, 我可以用一支钢笔吗?”

(3) 说:“I'm sorry to bother you but, I just wanted to ask you if I could use one of those pens?”——“很抱歉打扰您, 我想问一下我能不能用一支钢笔呢?”

(4) 很间接地说:“Hmm, I sure could use a blue pen right now.”——“嗯, 我确信我现在可以用一支蓝色的钢笔。”

Brown和Levinson (1987) 认为, 可以用四种礼貌策略来总结人们的礼貌行为:Bald on-Record (直言, 或完全直接策略) , Negative Politeness (消极礼貌) , Positive Politeness (积极礼貌) , and Off-Record-indirect strategy (婉言, 或间接策略) 。

如果您的答案是 (1) , 那么您选择的是直言策略, 即没有努力去减少对老师面子的威胁。

如果您的答案是 (2) , 您使用的是积极礼貌策略。在这种情况下, 您意识到您的老师渴望得到尊重。这也表明你们之间的关系是友好的, 还表现出了团队互惠性。

如果您的答案是 (3) , 您使用的是消极礼貌策略, 它与积极礼貌策略相似, 因为您意识到对方渴望被尊重而您也表现出在某些方面给他们施加一些影响。相似的例子还有“I don't want to bother you but... (我不想打扰您, 但是……) ” 或者“I was wondering if... (我想知道……) ”

如果您的回答是 (4) , 您使用的是婉言或间接性策略。其主要目的是减轻自己的压力。您试图不直接向老师要一支钢笔, 而是希望老师意识到您需要并且正在寻找钢笔时主动地给您一支钢笔用。这种策略的另外一个有力的例子, 也是许多人曾经做过的, 是当你有意决定不给某人回电话时, 你会说:“我已经打了一百遍电话了, 可是都没有人接。”

1.完全直接策略。

您并没有努力去减少“损害面子行为”的影响。您往往会使听话者感到震惊, 使他们局促不安, 或者使他们觉得有些不自在。然而, 这种策略常见于相互很了解的人们之间, 而且在他们之间说起来很舒服, 类似于亲密的朋友或者家人。

紧急情况:

HELP! (救命啊!/ 帮忙啊!)

导向性:

Give me that! (把那个给我!)

要求:

Put your coat away. (把你的衣服放起来。)

警告:

Turn your headlights on! (把前灯打开!——用以提醒某人做该做的事情)

2.积极礼貌策略。

常见于朋友之间或者互相非常了解的特定的社交场合。主要用于通过对需要尊重的听话人显示出友好和兴趣来缩短二者之间的距离 (将FTA减到最少) 。

照顾听话者:

“You must be hungry, it's a long time since lunch. How about some supper?”“你一定饿了吧, 午饭已经吃完很长时间了。我们吃晚餐吧?”

避免争执:

A:“What is she, small?” (她算什么?个子那么小!)

B:“Yes, yes, she's small, smallish, um, not really small but certainly not very big.” (是的, 是的, 她是小, 有点小, 不是真正的小但是也不大。)

征求意见:

“So when are you coming to see us?” (那么你们什么时候来看我们?)

避免正面意见:

“You really should sort of try harder.” (你确实需要再努力一些。)

3.消极礼貌策略。

这种策略被认为会把想法强加于听话者并侵犯其独立的空间, 使用消极礼貌策略往往会产生社交距离或者出现尴尬的情形。

间接:

“I'm looking for a comb.”“我正在找一把梳子。”

在这种情形中, 你不想直接要求以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听话者或占用听话者的时间。因此, 通过这种间接的策略, 你希望他们能够去帮你找一把梳子。

宽恕:

“You must forgive me but....”——“您应当宽恕我但是……”

将强迫减到最少:

“I just want to ask you if I could use your computer.”——“我想问一下我能不能用一下你的电脑?”

增加责任人:

“We forgot to tell you that you needed to buy your plane ticket by yesterday.”——“我们忘记告诉您, 您需要在昨天之前买机票。”

这样使责任人不仅仅是您而是“我们”, 即使您是需要告诉听话者买票截止时间的责任人。

4.婉言 (间接策略) 。无论什么事情您都使自己远离“强迫”别人。

暗示:

“It's cold in here.”——“这真冷呀。”

含糊:

“Perhaps someone should have been more responsible.”——“或许有人应该负更多的责任。”

讽刺, 或开玩笑:

“Yeah, he's a real rocket scientist!”——“对, 他是一个真正的火箭科学家!”

三、表达请求的礼貌策略

请求策略也属于礼貌策略的范畴。提及请求, CCSARP (Cross-Cultural Speech Act Realization Project:跨文化言语行为实现项目) 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所有被研究过的语言都毫无例外地倾向于间接请求策略 (e.g. Could I borrow your notes (我能借你的笔记吗) Would you mind moving your car (我动一下你的车您不介意吧)

在英语的许多情况中, 祈使语气表明所说的话是一种命令, 无修饰的结构往往只用于说话者能够操控听话者的情形中, 否则, 这种语气会被认为很不礼貌。从这种意义上说, 在英语中这种策略是表达请求时最不可选的方式。然而, 在汉语中, 这种策略却是表达请求最恰当、最有效的方式。Song (1994) 为我们呈现了关于中国人用祈使语气表达请求的报告。她的研究揭示了使用汉语的说话者“在表达请求中一贯显示出对直接形式的偏爱 (p.491) ”。表达请求时最突出的语言特点是对直接表示愿望行为的基本动词的应用, 例如“带”、“拿”、“给我看看”、“借我”等等。以下两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听起来就比较自然和巧妙。

1.带你儿子一起来。

2.把钢笔借我用用。

在英语中, 我们常选用情态动词would而不选用will, 选用could 而不用can, 这些能够显示出礼貌的程度, 但是汉语中的情态动词却缺乏上述作用, 因为汉语中没有英语所拥有的时态。因此, 不难发现, 在汉语中缓和性词语“请”, 附加语“可以吗”、“可不可以”、“行吗”、“行不行”经常被用在请求中, 从而起到表示礼貌的作用。

3.请把门关上。

4.请把门关上可以吗/可不可以/行吗/行不行?

“请”反映出请求者的真诚态度, 而这样的请求也是尝试性的, 当附加语被应用时也表现出请求者的不自信。当说话者不确信对方能否答应自己的请求时便可以用这种方式。有时这些附加语在不同的语境下能够表达出不同的含义。以“行不行”为例, 当它变成“不行吗”时, 便带上了讽刺的语气, 常被用在气愤或急躁的情形中。当“帮”或者“麻烦您”这些礼貌用语被应用时, 则表达出更为真诚的请求。

在汉语中, 表述行为的动词能够传达从命令到请求甚至乞求等不同程度的意思, 如“命令”、“让”、“叫”、“要求”、“请求”、“渴求”、“求”、“乞求”、“求求”等等。

5.我命令你离开。

这种说话方式是非常直接的命令, 通常被用在长官和士兵的谈话中。除非是说话者和听者之间存在不愉快的气氛, 否则即使是权威人士也不会使用这样的话语。

6.我让/叫你进来。

“让”和“叫”在意义上几乎是相同的, 常被用在汉语口语中。他们既可以表示命令、也可以表示坚持的请求, 同时在特定的意义上表达出一种急躁的情绪。

7.我要求及早完成这项工作。

“要求”是对下一级听话者的权威语言。它表达出一种带有礼貌且有决定性的命令。

8.我请求大家安静。

“请求”并不是某一类人的专用话语, 但是当说话者处于较低身份时, 便表达出请求者对其身份自知所表现出适当的礼貌。同时, 它也是暗示迫切需要的一种真诚请求。

另外, 在英语中, 模糊陈述常使用表述行为的动词来缓和唐突的请求, 以示礼貌。然而, 在汉语中, 此种表达方式更多地用来表示不确定和必要性, 而并非表示礼貌。

9.我很想让你把这件事告诉我。

10.我想让/求你帮我一个忙 (行吗)

11.我必须让你改掉这个坏习惯。

以上三个例子表示模糊陈述还是基于重视说话者立场的一种表述行为。例9言外之意是说话者很想知道那件事情但是不确定听话者是否愿意告诉他。例10传达了与例9相同的言外之意, 但是当句末加上“行吗”的附加语后, 这句话就转换成了以听话者为中心, 表达出说话者的更加不确定。例11事实上是通过请求的方式表达出说话者的建议或警告, 表面上看似乎是出于说话者的需要, 但实际上是基于听话者或者双方共同的利益。

另外, 汉语中还有“应该/该”、“必须”、“不得不”等结构, 相当于英语中的“should”、“must”和“have to”, 涉及道德上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责任和义务来源于说话者并被施加于听话者。

12.你应该/该帮他一把。

在这里, “应该/该”是由说话者施加的责任或义务, 而说话者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权威。“该”是“应该”的简易形式, 更多被用在汉语的口语中。然而, 汉语中的“应该”与英语中的“should”之间的一个区别是当语境是以听话者为中心时, 前者还是一种建议的表达。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汉语中表达请求的语言特点是运用基本的动词来直接表达意愿的动作。因此, 直接性策略在汉语中是表达要求的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 也是中国人表达要求的礼貌策略。这一现象也说明中国人在请求他人时, 更讲究语言的清晰和简洁。

摘要:礼貌是日常交际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以礼貌策略理论为切入点, 简述英语语言中的四种礼貌策略, 即完全直接策略、积极礼貌策略、消极礼貌策略和间接性策略, 进而阐述在汉语交际中, 直接性策略是人们表达请求的最适当、最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礼貌策略,完全直接策略,积极礼貌策略,消极礼貌策略,间接策略

参考文献

[1]Brown, P., & Levinson, S.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Eelen, G.. A Critique of Politeness Theories.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2001.

[3]Song, Mei Lee-Wong. ‘Imperatives in requests: direct or impolite-Observations from Chinese’ Pragmatics 4:4, 491-515, 1994.

上一篇:递归问题下一篇:企业整治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