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安全经济

2024-12-13|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建筑安全经济(精选12篇)

建筑安全经济 篇1

一、建筑企业安全观的历史变迁

建筑企业的安全观是随着建筑企业制度和建筑企业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 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也可以说这是安全观这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传统的建筑企业理论——即古典建筑企业理论通常将建筑企业的制度 (包括安全观) 外生化, 人在里面是被动的生产要素。因此, 与此相对应的传统建筑企业安全观强调的是禁止、服从、被动性、后发性、事件本身以及共性。这种安全观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

1、禁止。

否认人的本质需求———安全, 突出对人的限制, 而忽视了系统、制度、物等方面协调统一的因素。按照经济学中经典的管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的观点, 禁止的缺陷在于由于剥夺了人的参与需求, 从而对人的激励不足。

2、被动和后发。

现行的规章制度大多起源于对已发事故的分析归纳提炼,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条条规程血染成”。这样就使得规章的形成和落实总是被动地滞后于事故的发生, 而事故的发生才是我们禁止的目的, 没有体现安全事故预防为主的要求。安全的目的被异化为单一的对制度的遵守。

3、事件本身。

忽视了对安全问题全局的深度思考, 就事论事, 使得安全管理缺少了前瞻性, 如同“救火”一般, 只能疲于应付。

4、共性。

重点体现在制度、教育和管理形式上。比如, 所有的职工手捧相同的教材参加一样的培训, 一年如此、年年如此, 枯燥乏味。而诸如工作环境、人员身体心理等方面变化而产生的安全特殊需求被漠视。

然而, 随着现代建筑企业制度和建筑企业理论的创新———特别是现代建筑企业管理理论 (如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 , 建筑企业被看成是一个团队生产, 在这个团队里面各种生产要素 (包括机械设备等物) 都是被雇用的生产要素, 都存在着合理安排生产, 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利用率的团队生产问题。而另一方面, 随着现代建筑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建筑企业家的有限理性已成为共识。

二、本质型安全建筑企业的定义

所谓本质安全, 本来是一个形容电器设备的定语。顾名思义, 本质安全也可以简单地定义为“肯定安全”, 为什么肯定安全?因为不存在危险因素。

三、本质型安全建筑企业的构成要素

1、设备和机具的本质安全。

即选用的设备既要考虑其生产效率, 又要考虑安全可靠性。可以定义为“剃须刀”理论, 传统的剃须刀刀锋暴露, 需有具备一定经验的理发师操作, 极易划破脸部, 后来在刀片两边安装上夹具, 操作变得简单, 对人的伤害程度受到限制, 但稍不注意仍有造成伤害的可能, 现在的电动剃须刀, 刀片外加上细致结实有弹性的安全网, 刀片与皮肤之间有隔层, 很难划破皮肤, 既是“傻瓜型”又是本质安全型。如果职工使用的设备和工具都具有这种性能, 就可以弥补人的失误而造成的事故。

2、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

即生产场所设计确保职工的安全, 在空间、气候等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可以描述为“桥”理论, 过独木桥人很容易掉下去, 全凭技巧和胆量、运气, 如果是现在的桥面宽阔、护栏高大的钢铁大桥, 行人不必小心翼翼, 不论是跑还是跳也不会掉下去。

3、人员的本质安全。

要求操作者有较好的心理、生理、技术素质, 即有想 (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 、会 (安全技能+专业岗位知识) 、能 (能遵守制度+能创造安全环境+能正确操作设备) , 要加强培训和思想法治教育, 提高职工素质。

四、建设本质型安全建筑企业的关键———本质追问

1、什么是本质追问。

本质追问, 是对现行建筑企业安全文化进行本质反思和评估的结果, 它立足于系统, 强调以联系的、整体的、细节的思想路线去认识解决建筑企业安全问题, 形成于追问。这一理念突出代表了本质安全型文化的特色, 即把安全管理的过程与目标融为一体, 是一个不断趋近目标的过程, 也是由许多过程累加的目标。它有如下特点:第一, 本质追问立足于人的主动思考。追问的程度愈大, 人的思考判别的力度也就愈强。而在追问中不断锤炼提高的思考能力会使得下一步的追问具有更高的质量。第二, 本质追问强调以系统为平台。本质追问可以由任一安全元素点导入, 但又绝不仅限于一个点或若干点, 它的基本平台是建筑企业系统, 包括人、物、制度和实物系统相互交融的大系统。其广阔的运行空间使之不会步入传统安全管理的死胡同。按其理念指导, 任何状态下都会有新发现、新追问、新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这些发现、追问、解决问题, 均因基于大系统平台产生而具有相应的高度, 这一高度又因其对系统的总揽程度而处于动态上升之中, 促使整个本质型安全建筑企业的建设呈现递进性。第三, 本质追问强调“系统分析”, 应用“冰山理论”或20/80规律。第四, 人在本质型安全建筑企业建设的诸影响因素中具有先决性、引导性地位。系统追问据此提出本质安全之人的构成要素。

本质安全之人=想 (安全意识) +会 (安全技能+专业岗位知识) +能 (安全设备+环境+制度)

本质型安全建筑企业, 要求全员的认同和参与, 要求其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2、本质追问的功能

第一, 本质追问引导着本质型安全建筑企业建设。其思维流程概括如下:创建本质型安全建筑企业与以前的创建安全建筑企业最明显的区别→本质→本质→最根本的、最原始、最难以改变的→怎样才能做到本质→做本质的事→哪些是本质的事→本质安全最后达到怎样的效果……系统追问的结果, 在职工中有了各自对本质安全表述方式不同, 但却极其趋近本质的过程。

第二, 本质追问推动了本质型安全建筑企业建设的实践。本质追问作为本质安全文化的核心理念, 表现在其思维方式, 具有突出的实际操作意义, 使管理者有了更明确的系统改进的目标。

第三, 本质追问是本质型安全建筑企业的本质要求。实现本质安全就要在安全管理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现象抓本质。而本质追问则科学地提出了有效的安全事件的分析方法和精力分配办法。

五、总结

综上所述, 21世纪的建筑企业, 应该主动增强员工对建设本质型安全建筑企业的共识和参与;在建筑企业内部加强系统分析和管理;增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 以增强员工的安全激励;大力提高建筑企业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 通过追求人、物、系统、制度的安全和谐统一, 实现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设备零缺陷, 安全无事故的建筑企业恒久性安全目标, 实现传统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思维模式的创新。

建筑安全经济 篇2

时光转瞬即逝,转眼间我们大家已经就要来到了2014年的5月,2014年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将会在9月20、21日进行,现在2014年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的复习工作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为了能够让广大考生能够在2014年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中能够有着更好地发挥,接下来我们大家就一起来讨论一下相关的内容。

1.由同一专业的单位组成的联合体,按较低的确定资质等级。投标禁止性规定:投标人之间串通;投标人与招标人之间串通;投标人以行贿的手段谋取中标;投标人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投标人以非法手段骗取中标

43、评标委员会;人数为5人以上单数,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招标人和中标人应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30日内,订立书面合同。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2.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招标人应当自确定中标人之日起45日内,向有关行政监督部门提交招标投标情况的书面报告。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职责: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督促、检查,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中从业人员权利:知情权;建议权;批评权和检举、控告权;拒绝权;紧急避险权;要求赔偿;获得防护用品;获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安全生产中从业人员义务:自律遵规的义务;自觉学习安全生产知识的义务;危险报告义务。

3.安全生产监督方式:工会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公众举报监督;社区报告监督。现场处理权:安全生产违法作业当场纠正权;对现场检查出的隐患,责令限期改正、停产停业或停止使用的职权;责令紧急避险权;依法行政处罚权。安全生产管理基本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群防群治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伤亡事故处理报告制度;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建设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责任和义务

54、建设单位应在拆除工程施工15日前,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备案: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明;拟拆除建筑物、构筑物及可能危及毗邻建筑的说明;拆除施工组织方案;堆放、清除废弃物的措施。

建筑安全经济 篇3

关键词:建筑经济;生态经济;互动机制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源于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所以在这种高水平的经济体制下,人们更加追求自己的居住环境,更是想要将生态概念融入建筑领域里。所以在建筑领域中加入了生态经济也给建筑从建筑设计到建筑施工和最后建筑验收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在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和建筑验收个阶段都坚持生态、环保、可持续的概念,既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做到统筹兼顾。在这种新概念下的建筑风格和形式都有很大改变,也节约了各种资源,都是促进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所以将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结合得到了普遍肯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1.建筑经济的构成和生态经济的理论

对于现代环境下的建筑,人们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会越来越多的将居住环境考虑进去。居民在考虑该建筑的时候就会更多关注建筑的健身设施、环境、舒适性等。而作为施工方则更多的会考虑施工成本、施工时间和质量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环境的保护,所以现在的建筑往往会消耗更多的资源和建筑时间等。建筑经济的构成就是多方面的,不仅仅考虑到建筑本身,也融入了生态经济的概念。

对于生态经济这一概念,在随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因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也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所以就提出要在重视经济个方面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环境。而要将生态经济的概念融入建筑经济时,那就要考虑不仅仅建筑本身要环保,更要考虑建筑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比如对资源的使用,对建筑周边景观的影响等等方面。

2.在生态经济下来分析建筑经济的特征

2.1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更加重视优化和智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现代化的工具被发明出来,优化和智能的概念被人们关注的越来越多。对于这些新的概念就可以应用到建筑中去。在建筑设计时就可以将设计优化,在施工过程中要更多的时候节能的材料等。如果能够在建筑始终贯彻优化和智能的概念,那么就能达到建筑经济生态化的、目标。

2.2 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更加的重视环保以及生态

当今的建筑设计中已经融入了很多的生态经济的概念,所以就要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建筑时人们要时刻谨记重视保护生态和环境,在进行建筑材料选择时要选择健康环保的建筑材料,对于建筑本身要尽可能去利用建筑周边的环境。对于建筑施工时,要尽量减少给周围环境造成破坏。进行室内装潢时,尽量选用环保健康的材料,也避免给人体造成伤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3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更加的重视自然和节能

现在的生活中,大家越来越重视对资源的循环使用。比如,家中使用过的水就可以用来充厕所等等,让一些节约资源的举动越来越多。而在建筑经济中,也要注重这一方面。虽然可能在建筑方面达不到可以循环使用的程度,但是要尽量做到可以对资源的使用做到物尽其用。在使用之前要做好详细的规划,尽量减少在使用过程中的浪费。

3.实现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间的良性互动

3.1 构建起生态经济和绿色建筑之间的体系

众所周知,如果想要两个事物相辅相成,能够彼此相互作用,那么就需要两者之间有个合理的体制。对于要实现生态经济能够和建筑经济良好的结合在一起,那么也要需要两者之间有个相互联系才行。该体系必须能偶对现代经济做出概况,也要对未来建筑中加入生态的概念有个设想,可以起到指导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对一些具体的制度有详细的说明,以便在实施过程中一个参照,有理有据。

3.2 对于环保型建筑的要求和内涵应该要比较明确

对于人们口中经常被提及的环保建筑,有部分人可能就清楚这种环保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也有以部分人对于这种环保的改变和要求只是知道概念而已,并不清楚到底这些概念的意义何在。而要实现生态经济和建筑经济之间的互动,那么就要让两者相互了解,相互融合。只有清楚了在建筑中怎么做才是达到生态的标准,这样在实施过程中才能切实做到环保,才能让建筑达到绿色建筑的要求。

3.3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不论是什么方面的改革,对于该领域原有的传统概念来说都是一项挑战,也都有着远大的意义。而在建筑设计中加入了生态经济的概念,这就需要建筑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改革。不论是在建筑风格的设计还是在建筑施工时的习惯上,都是需要做出改变的。但是有一点需要强调的就是,生态经济并不意味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来达到绿色建筑的目的。更完美的结合时可以从各个方面都能做到节约,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的在建筑经济中加入生态的概念。

就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建筑兼顾到生态经济,并且效果不错。由此可见,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的联系必将越来越紧密。所以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更多的考虑生态经济,要更多的考虑到节能、健康、环保等概念。在进行建筑施工时也要始终贯彻生态经济的概念,节约各种能源来达到绿色建筑的目的。总而言之,要用生态经济来促进建筑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建筑经济反作用于生态经济,二者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黄国胜.生态经济理论对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启示[J].现代商业.2006(3):278.

[2]张云华, 汪霞.生态节能建筑的经济外部性分析[J].生态经济.2009(9):27~130.

[3]洪天超.以绿色建筑为基础 建设绿色低碳生态新城.以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为例[J].城市.2009(5):31~32.

[4]马勇.建筑经济与生态经济的集合性思考[J].产业研究.2008(3):89~90.

提高建筑安全经济效益的对策 篇4

随着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生产力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建筑产品的质量提高和特殊要求与日俱增。为此, 国家每年投入巨资生产建筑产品, 以逐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 部分工程项目由于施工中注意安全不够, 重大伤亡、倒塌等事故屡屡发生, 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 应在建筑行业内生产建筑产品的全过程中注重安全, 树立以安全生产促进质量提高, 以安全生产促进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以安全生产促进国民经济收入增加的思想观念, 实现安全、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企业经济效益不单是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也包括使用建筑产品的企业 (或个人) 的经济效益。为生产中的安全必然影响产品质量, 而质量的高低又必然影响产品使用者的资金 (如维修资金) 的再投入或多投入问题, 影响到资源的多耗用问题。建筑安全问题, 影响建筑业的全部生产活动, 也可说影响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建筑安全管理促进建筑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步, 推动建筑科学的发展, 推动建筑技术科学与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的融合发展, 从而对推动建筑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作用。研究建筑安全经济理论的目的之一是让人们认清安全管理不是目的, 而是实现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佳工作质量和优质产品, 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个根本目的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安全经济效益则是实现这种管理的有效程度的最佳标志。现在人类对产品的需求, 最大的莫过于对建筑产品的需求, 这由建筑产品的属性所决定, 即建筑产品乃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由于人口不断增加, 人的观念不断变化, 而城市可建房屋的土地面积日趋减少, 迫使城市建筑高层化、密集化和国家城市化。为此, 就必须考虑用最节约的物质资源、安全科学的施工方法去生产更多的建筑产品。建筑安全经济问题的研究, 不仅对建筑业本身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而且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更具长远的历史意义。在建筑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 始终存在着安全与消耗的关系、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安全与建筑业管理的关系、安全与建筑业繁荣的关系、安全与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关系, 存在着这些关系在相互转换过程中所体现的经济规律。总之, 研究和分析建筑安全经济问题是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对促进建筑行业推行安全法规, 实施安全管理, 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建筑安全经济

建筑安全经济是指客观存在的建筑产品在形成、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所表现的安全与经济的关系属性。即安全与消耗、工期、用户切身利益、企业经济效益、建筑业发展、职工情绪、国民经济建设的关系等。

首先, 建筑安全经济包括建筑产品安全、施工安全和安全管理的全部内容。

第二, 建筑安全经济突破安全管理的范围, 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去研究建筑产品的设计、施工、使用过程中所表现的安全与经济的关系。

第三, 建筑安全经济具有两种表现形式, 即:建筑产品的内在安全经济体现着生产产品过程中安全与经济的客观内在联系。如安全与消耗的关系等。建筑产品的外在安全经济体现着影响建筑产品安全生产的外在因素与经济的关系。如国家安全法规与建筑安全的关系等。

第四, 建筑安全经济所要达到的目标, 就是要以科学的安全措施, 经济的安全投入, 生产出价格令人满意的安全建筑产品, 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五, 建筑安全经济有三种特性, 即:客观性、必然性、相互促进性.所谓客观性指建筑安全与经济所体现的经济规律,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属性。所谓必然性指建筑安全与经济的内在必然联系.没有高度安全的施工生产, 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安全建筑产品, 也就不可能有好的企业效益。所谓相互促进性指建筑安全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促进"的特性。充分利用建筑安全经济规律, 必将促进产品的安全性和安全经济效益的提高, 经济效益和产品安全性的提高又将促使人们对建筑安全经济规律更深刻的认识, 并进一步改进安全经济管理的手段。

3 建筑安全经济规律

建筑安全经济规律, 就是指建筑产品质量在其形成、发展和变化过程中 (包含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维修等) 安全对经济效益的客观影响。其基本内容如下:

建筑安全经济规律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安全与经济的关系;建筑产品施工生产中的安全性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高水平的建筑安全管理是提高建筑产品质量安全性的基础, 是提高建筑企业社会信誉、增强竞争能力的必要条件;建筑安全水平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建筑安全经济规律的基础是以实现安全生产过程中各种经济条件的存在为依据。

4 建筑安全经济分析

4.1 建筑安全成本

所谓建筑安全成本, 是指为了保证或提高建筑的生产与施工的安全水平, 改善安全作业条件所耗用的费用 (包含人与物所花的费用) 。它包括内部安全成本、外部安全成本、检鉴安全成本、预防安全成本和其它安全成本。内部安全成本是指由于建筑企业内部的责任造成的事故所带来的损失。如由于违反操作规程而造成的重大人身伤亡事故等。外部安全成本是指由于外部责任或建筑企业内部责任而发生于企业外部所造成的事故损失。如企业交通事故损失等。检鉴安全成本是指为确保安全生产与施工所进行的安全检查、评估、鉴定所需成本。预防安全成本是指为预防产品生产和工程施工中事故的发生而进行的安全管理活动费和技措费。如安全宣传费、教育费、劳动保护费、奖励费、信息费及防护技术措施费等。其它安全成本是指属于安全成本范围而不宜列入上面四种成本中的其它费用支出。

4.2 建筑安全经济效益

建筑安全经济效益是指实现安全生产的经济效果。

即:建筑安全经济效益=建筑产品盈利额建筑安全成本总和

5 提高建筑安全经济效益的对策

提高建筑安全经济效益, 保证建筑产品质量, 节约生产建筑产品的物化劳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 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这是建筑业重要任务之一。对如何提高安全经济效益, 本文提出如下对策:

提高建筑安全经济效益, 关键在于提高建筑安全管理水平。为此, 应建立健全各项安全法规、规章与制度, 强化职工安全意识, 完善管理手段, 改善劳动保护条件, 在安全管理活动中大力推广和运用安全工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声学、环境学等方面的科学技术, 以完善管理理论和方法, 促进安全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建立宏观与微观并存的建筑安全事故动态控制系统, 避免同类安全事故的重复发生, 减少事故损失。

重视安全教育、提高预防成本的比重是提高建筑安全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提高建筑安全经济效益, 必须重视建筑技术、安全技术的提高。建筑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减少建筑产品施工生产中物化劳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的有力手段。

制定建筑安全经济效益评价模式, 正确评价企业管理水平, 正确反映建筑产品经济效益也是提高建筑安全经济效益的不可缺少的步骤。

摘要:研究和探讨建筑安全经济是一个新的课题, 本文所述观点和方法定, 仅供同行们在研究建筑安全经济问题时参考。

关键词:建筑安全经济,安全成本,安全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静, 谭大璐.浅论建筑企业的安全投入[J].建筑安全, 2005 (11) .

建筑经济 篇5

1基本预备费:在初步设计及预算内难以预料的工程费用 2涨价预备费:建设项目在建设期内由于价格等变化引起工程造价变化的预测预留费用 3统计计算法:它是一种利用统计确定定额的方法,所考虑的统计对象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具有平均先进生产水平的地区,企业,施工对组的情况为计算定额的依据 4投资收益率的概念:项目在正常生产年份的净收益与投资总额的比值

5索赔:是当事人在合同实施工程中,根据法律,合同规定及惯例,对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而是属于应由合同对方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且实际已造成的损失向对方提出给予补偿或赔偿的权利要求 6业主支付担保:即担保人通过对业主资信状况进行严格审查并落实各项反担保措施后,为其提供担保,保证将按照合同约定如期向承包商支付工程款

7投资收益率概念:项目在正常生产年份的净收益与投资总额的比值,每个点对应一个时刻,表示该时间段的末,同时也表示下一个时间段的初。净现值-NPV 净年值-NAV 费用现值-PW 8固定资产:指在较长的时期内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一切物质资料 9不动产:最直观的理解是指有形土地,建筑物及其附属于土地和建筑物的改良工程

10盈亏平衡分析:项目研究的产品产量,生产成本,销售收入和价格等因素的变化对项目盈利与亏损的影响。项目的盈利与亏损的转折点---BEP盈亏平衡点

●利息,盈利或净收益,都可视为使用资金的报酬,它是投入资金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增值,一般把银行存款获得的资金增值---利息

把资金投入生产建设的最近增值—盈利/净收益 利率--一定时间内,所获利息与投入资金比率 资金时间价值的衡量尺度—利息(绝对尺度),利率(相对尺度)

11土地: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既陆地与其自然附属物

12规费:指政府和有关权利部门规定必须缴纳的费用 13价值的含义:指产品的特定功能与获得该功能所耗费的全部成本之比

14.价值工程:研究用最少的成本支出来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或以相同的成本如何提高实用价值

填空题

1.房dc类别:工业房地产.商业房地产.住宅.特殊房地产 2.可cx性f展y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3.建筑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4.合同纠纷的解决:协商解决调解解决仲裁解决诉讼解决 5.建筑业进步一划分成:土木工程建筑业;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业;装修装饰业

6.建筑市场运行机制概述: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7.建筑形态造型与zj关系:平面形状,建筑物的大小,周长与建筑面积的比率,流通空间,层高,建筑物的总高度 9.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的固定性,面积的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10.土地的经济特性:土地共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11.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由直接费 间接费 利润 税金 组成 12.定额指定jbff:统计计算法,技术测定法,经验估计法

简答题

实行招标投标制的作用:可以防止市场中的垄断与保护现象产生,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促使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工程业主单位做好工程前期工作;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有利于缩短建设工期;有利于使工程建设纳入法制化的管理体系,提高工程承包合同的履约率

投标人须知:指导投标人正确地进行投标报价的文件,包括他们所应遵循的各项规定,以及编制标书和投标时所应注意,考虑的问题,避免投标人对招标文件的内容疏忽或理解错误。投标人须知一般包括:项目简述,承包形式,报价要求,现场勘查和召开标前会议的时间,地点及有关事项,填写投标书的有关注意事项,投标和履约保证金的要求,投标文件的递送,投标有效期,开标的时间,地点,评标的方法和标准等

可行性研究的一般概念

我国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针对固定资产的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在投资决策前进行的技术经济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前期行.可行性研究是投资决策前的分析研究,它是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的主要内容

预测性.可行性研究是对未来拟建项目的需要,投资,成本,盈利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的预测

不确定性.在研究过程中,项目在技术经济上是否可性还未确定,预测未来的各种技术经济数据更包含一些不确定因素

环境外部性的根源:

1.环境资源的公共财产性质,使人们对其使用具有无偿性 2.环境影响的时空差,使环境的损益与当事人往往不直接发生经济利益关系 3.制度原因

建筑形态特征与造价的关系

平面形状。建筑物的形状对其造价有显著的影响.建筑平面形状越简单,它的单位造价就越低,当一座建筑物的平面又长又窄或者它的外形做的复杂而不规则时,其周长与建筑面积的比率必将增加,伴随而来的是较高的单位造价 建筑物的大小。建筑物尺寸的加大,一般能引起单位造价即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的降低

周长与建筑面积的比率。墙建筑面积比率越低,该设计就越经济

投标书作废

逾期送达的或者未送达指定地点的标书 未按招标文件要求密封的标书

无单位盖章,无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授权的代理人签字或盖章的标书

未按规定格式填写,内容不全或关键字迹模糊,无法辨认的标书

投标人递交两份或多份内容不同的投标文件,或在一份投标文件中对同一招标项目有两个或多个报价,且未声明哪个有效(按招标文件规定提交备选投标方案的除外)投标人名称或组织机构与资格预审时不一致的标书 未按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保证金的标书

联合体投标未附联合体各方共同投标协议的标书

建筑市场运行机制概述:1.价格机制2.竞争机制3.供求机制 其中,价格机制起到决定性作用,美国有经济学家将其作用归纳为1.传递信息2.提供一种刺激促使人们采用最节省成本的方法,把可用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目的3.决定谁可以得到多少产品—即收入的分配

我国基本建设程序应遵循下列主要步骤

根据资源条件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要求,提出基本建设项目建议书

进行可行性研究,编制设计任务书3.选定建设地定4.进行勘察设计,编制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5.制订基本建设计划6.设备订货和施工准备7.组织施工8.生产准备9.竣工验收,交付生产使用

建筑业的行业特征

建筑业的需求旺盛,市场容量大

建筑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多 建筑业能带动许多关联产业的发展

建筑业的投资乘数效应显著,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建筑业发展国际承包是一项综合性输出,有创汇潜力

建筑市场的内涵包括

由业主,承包商和为工程建设服务和中介组织构成的市场主体

不同形态的建筑产品(服务)构成的市场客体

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以招标,投标为主要形式的竞争来调解市场供求的建筑市场机制

保证建筑市场正常运行的要素市场体系

为工程建设提供专业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体系 与建设行业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

保证市场秩序,保护主体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体系

可行性研究的作用

作为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和编制设计任务书的依据 作为筹集资金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依据

作为项目主管部门商谈合同,签订协议的依据

作为项目进行工程设计,设备订货,施工准备等基本建设前期工作的依据

作为项目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计划和补充地形,地质工作和工业性试验的依据

作为环境保护部门审查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依据,是向项目建设所在政府和规划部门申请建设执照的依据

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由v=f/c的关系可知,提高价值的有五条基本途径:1通过改进设计,在功能不变的基础上,使实现功能的成本下降2,通过改进设计,维持成本不变,而使功能有所提高3通过改进技术,虽然成本有所提升,但相应得到的功能大幅度提高4有时,通过适当降低产品功能中的某些主要方面的指标,以换取成本的大幅度下降5理想的结果是,既有提高功能,又可降低成本,从而是价值大幅度提高

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的固定性,面积的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土地共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价格的特点:土地价格是土地的权益价格,土地价格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不依生产成本定价,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需求决定,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建筑抗震是个经济问题 篇6

1976年唐山地震后,中国的建筑抗震开始得到重视,最终提出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并延续至今。

但对于偏远民族地区而言,这个目标一直受制于经济发展而举步维艰。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原所长王亚勇,曾多次参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编写。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建国后多年,建筑抗震方面的研究很少,主要集中在中科院工程力学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1964年该机构参照苏联规范起草了《地震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草案,但没有形成正式规范条例。1966年的邢台地震,成为中国地震工程研究的起点。

唐山地震发生后,国家召集力量,修改颁布了1978年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王亚勇说,中国真正大规模的建筑抗震研究始自唐山地震,总结唐山地震经验而取得的一些基本房屋建筑抗震方法,沿用至今。

当时震区有两座寺庙没有倒掉,原因在于支撑寺庙的四根柱子下面都有一块石头,其中一座寺庙底部连接地面的地板甚至可以滑动,可以有效消除地震波的冲击,正是隔震技术的具体体现,后来被广泛模仿。

而寺庙顶部的木榫结构,消耗地震能量,也被应用于后来的消能减震技术。

唐山地震对建筑抗震研究的影响,在王亚勇看来主要有几大方面:首先是开展了强震地面运动的研究,发展了强震观测技术;其次,改善了各类房屋的抗震方法、设计技术。包括房屋砌体结构,各类建筑和工业设施,比如烟囱、输煤栈道、水坝等抗震研究;再一方面,开展防灾规划,把城市建设的抗震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自唐山地震后,每年国家出资十几亿元,由原国家建委统一安排,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抗震加固。这笔延续约10年的资金越来越少,最后约为七八亿元。

唐山地震后抗震建设的成果体现在1988年的云南澜沧耿马地震。澜沧县城的医院经过震前加固,安然无恙。震前加固的澜沧县城影剧院,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澜沧耿马地震既是对1978年规范的检验,也为1989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编写起了推进作用。后者在唐山、云南、四川等地的地震经验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标志性的规范”,并明确提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地震设防思想。

相关规范的下一次修改则要到2001年,一直到2008年,除了修订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等影响下,我国中央政府于1999年启动“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工程”。

此时,面对国际上的多次大震经验,国内抗震设防思想从过去的“硬抗”转为“软抗”,消能减震技术、隔震技术等都在2001年的规范中明确体现。

2013年芦山地震中芦山县人民医院大楼就是一个例子。这个由澳门特区政府援建的建筑,由于采用了在地基部分增添橡胶隔震垫等隔震技术,成为“抗震明星”。

到2010年正式启动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编写,主要吸收了2008年四川地震的经验,提高了学校、医院的抗震设防能力。

建筑安全经济 篇7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商品房成为大多数人们的选择,安全性与经济性之间更为合理的平衡点成为结构设计人员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从结构布置入手,都更加关注其经济性。

2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一住宅楼,层高3 m,11层,总高33 m。总建筑面积约为4 032 m2,两单元并联,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剪力墙抗震等级三级,框架抗震等级四级。软件运用PKPM-2005。其上部结构计算结果见表1。

3 计算结果分析

以下所述1框架—剪力墙用A代替,2框架—剪力墙用B代替。

1)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周期比侧重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而非其绝对大小,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至于出现过大(相对于侧移)的扭转效应。周期比控制不是在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在要求结构承载布局的合理性。结构扭转振型及周期是其扭转刚度、扭转惯量分布大小的综合反映。任何情况下,当扭转振型趋向于结构第一振型时,说明结构扭转刚度小、转动惯量大,扭转振型成为主振型,对结构抗震抗风均不利,都是不允许的。2)位移比:指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与本楼层平均值的比,位移比的大小反映了结构的扭转效应,同周期比的概念一样都是为了控制建筑的扭转效应提出的控制参数。综上两条,分析结果得出A比B结构体系抗震抗风性能要好,但都满足规范规定的限制。3)振型数是软件在做抗震计算时考虑振型的数量。该值取值太小不能正确反映模型应当考虑的振型数量,使计算结果失真;取值太大,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使计算结果发生畸变。必须指出的是,结构的振型组合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其最大值不能超过结构总自由度数。4)有效质量系数:如果计算时只取了几个振型,那么这几个振型的有效质量之和与总质量之比即为有效质量系数。用于判断参与振型数足够与否。两种结构布置都选用相同的振型数,有效质量系数也比较接近。同时亦满足规范要求。5)剪重比是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参数。规范之所以规定剪重比,主要是因为长期作用下,地震影响系数下降较快,由此计算出来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太小。而对于长周期结构,地震动态作用下的地面加速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具有更大的破坏作用,但采用振型分解法时无法对此作出准确的计算。因此,出于安全考虑,规范规定了各楼层水平地震力的最小值,该值如果不满足要求,则说明结构有可能出现比较明显的薄弱部位,必须进行调整。剪重比对6度区规范没有做规定,在此仅供参考。6)刚度比是控制结构竖向不规则的重要指标,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7)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重力二阶效应在建筑结构分析中指的是竖向荷载的侧移效应。当结构发生水平位移时,竖向荷载就会出现垂直于变形后的结构竖向轴线的分量,这个分量将增大结构的水平位移量,同时也会增大相应的内力,这在本质上是一种几何非线性效应。此两种结构布置均没有薄弱层,结果较接近,相差不大,均满足规范。8)轴压比:为了控制结构的延性,进行轴压比的比较,轴压比是指有地震作用组合柱的组合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受压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的比值,对轴压比的控制主要因为它是影响柱子破坏形态和延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据于此,对抗震区的竖向构件进行轴压比限制,从而更好地实现耗能机制,并使得柱不过早破坏,实现强柱弱梁,从而达到控制结构的延性。此项参数A要优于B,很明显其延性要好很多,后者则刚满足规范。9)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含钢量A比B少1.5 kg/m3,每平方米混凝土用量A比B就多0.002 3 m3,以钢材价格4 400元/t和C25混凝土价格380元/m3来算,A比B不但性能好,而且经济性也要好。

4结语

在商品房占主流的时代,经济性越来越受到建设单位的注意,往往感性的认为在小高层甚至高层建筑中,只要框架柱多,就一定经济性好,这不是很合理的,通过以上比较,至少可以说明,框架柱多,不一定经济性好,剪力墙多,只要结构布置合理,它的经济性不一定不好,建设单位在要求设计院有好的经济性的时候,请参考设计人员的建议,最好不要感性的要求,设计人员会经过比较做出安全性和经济性均比较合理的选择。

参考文献

[1]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2]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3]GB 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4]丰定国,王社良.抗震结构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建筑安全经济 篇8

随着我国现代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小康水平社会的到来, 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的要求从外延到内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现代住宅建筑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对其电气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已经从简单的照明型转向改善住宅环境为主的舒适型。在住宅电气设计时如果片面强调节约, 势必造成线路容量的设计偏低, 不但制约居民对家用电器的使用, 更谈不上适应居民用电负荷增长的需要。实践证明, 住宅电气线路设计标准偏低, 易造成供电线路频频跳闸, 给居民生活和工作造成极大的不便。

2电气设计理念

现代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要求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既要做到安全、节能、经济、方便、美观、实用、便于安装与维修, 还要具有适应时代的发展可拓展性, 为远期负荷增加预留充足的裕量。应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大趋势, 提高设计的起点, 使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并积极采用经过国家认定推荐的新材料、新产品和新的技术成果, 提高住宅使用的科技含量, 满足人们对住宅功能增长的需求。

3负荷计算应考虑经济发展和电气安全更高层次的要求

住宅建好后, 其住宅功能及固定设施一般会相对稳定, 但家用电器的使用情况却是在动态变化的。反映住宅用电负荷的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各类家用电器的普及率, 即每百户对某类家用电器的拥有量。它的基值决定了目前的住宅用电负荷, 它的发展速率则决定了潜在的用电负荷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许多功能各异的家用电器进入了千家万户, 家用电器的更换率在增大, 更换周期在缩短, 大功率电器的使用率在增加。因此, 现代住宅电气设计的起点尽可能要高一些, 使其在今后二、三十年内也能够满足需要。

负荷计算一般采用需用系数法和单位面积法。

需要系数的选择主要是为了确定变压器的容量, 尽管有些推荐数值, 但设计中的灵活性还是较大的, 不同住宅建筑物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调整。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 计算负荷按住户的经济承载能力, 可以在以下范围内确定:一般水平住宅:4 kW/户~6 kW/户;中等水平住宅6 kW/户~8 kW/户;高水平住宅8 kW/户~10 kW/户。住宅面积大、生活水平较高时取高值, 反之取低值。

单位面积法是用在一定建筑面积的户型采用一定的用电量 (kW) 计算每户用电负荷标准的方法。它的优点在于:其一, 设计人员无须为插座和灯头假设一个容量和需要系数煞费苦心, 因为这些假设并不能真正反映住宅用电设备的水平和用电量;其二, 按建筑面积计算用电量, 也是国际上许多国家所推行的方法, 它与负荷的发展具有较好的接近性。根据有关资料介绍, 新建住宅居民用电指标按建筑面积40W/m2负荷密度选择, 大城市为60 m2~80 m2, 常取50 W/m2, 即小型住宅的计算负荷为3 000 W, 中型住宅为5 000 W, 大型住宅为10 000 W。

住宅居民用电负荷通常只包括室内用电, 而不包括公共负荷, 如走道灯、热力电、消防及生活水泵、应急照明、地下室照明等, 这部分负荷需要另做计算。

4配电系统结构设计方案选择

低压配电系统是一般住宅建筑电气设计的核心部分。随着家用电器的增多, 以往户内一、二回路配电系统已不能满足住宅用电的需要, 由于分支回路少, 每回路所带负荷过大, 实际上等于减小了线路导线截面, 而且从发展的要求来看, 户内配电系统的一次到位十分重要, 尤其对大功率家用电器配置呈上升趋势的态势, 户内配电系统应采用多回路的形式。

对于住宅小区和高层住宅, 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双回路或环网供电, 以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在线路敷设方面, 应重视管线的一次到位问题, 特别是暗敷线路, 建议进户线采用全塑电缆穿钢管敷设, 高层住宅内竖向采用电缆井配线, 多层住宅各单元问的横干线和竖干线采用线槽嵌入式敷设方式。

5导线截面设计及选材

线路截面设计应留有足够裕量, 要考虑到家用电器的发展趋势。线路截面设计偏小不但直接影响居民的用电质量, 还易导致导线长期发热引起绝缘老化加速, 引发线间短路和接地故障。与铝导线相比, 铜导线具有不易氧化, 耐腐蚀、韧性大不易折断等优点, 从安全角度考虑住宅供电线路应采用铜导线。

6住宅插座的设计

插座是住宅电气设计不可或缺的部分。实践证明, 设计住宅插座偏少, 迫使居民乱拉电线或增接移动接线板, 加之一般居民不注意连接PE线 (接地线) , 致使所接家用电器不能接地, 在住宅内极易引发人身触电事故和电气火灾。实际上, 在电气设计时适当增加回路和插座数量所增加的投人资金是有限的, 但换来的却是长期住宅生活的电气安全、家用电器的使用方便和免遭意外损坏, 并且不必担心若干年后由于更换电气线路引起的诸多麻烦。从长远看实际上是节约了资金投入。因此, 现代住宅电气设计应根据使用功能配备插座并按多回路分区形式配线, 以有利于分流和避免导线过负荷。

住宅用电源插座位置及设置数量建议按以下条件设定:10 m2以上的应在使用电器可能性最大的两面墙上各设置一个插座位置;10 m2以下居室中可设置一个插座位置;每一个插座位置必须使用户能任意使用高普及率类和中普及率类的家用电器。应在插座回路中装设漏电保护和有过压、欠压保护功能的保护装置。

7照明及电器元件的选择

现代住宅照明及电器元件的选择应在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优先考虑节能, 积极推行实施绿色照明工程。设计时注意选用高效节能、美观大方、质量可靠的新产品、新光源、新灯饰。

7.1 住宅照明应按生活正常照明和应急照明来设计

建议生活正常照明依据国家建设部提出的小康居住目标:“房间采光充足, 通风良好, 具有优质的室内声、光、热和空气环境, 隔声效果和照度水平等, 在现有国家标准基础上提高1至2个等级”的要求, 同时考虑居室功能和环境气氛的需求。

在保证照度和光源显色性的前提下, 根据房间的用途、环境要求, 选择亮度适宜、视觉舒适、光效率高、长寿节能、造型美观、安全方便的灯饰。荧光灯选用节能型电子整流器, 起居室宜选用显色性好, 优雅别致, 可控制灯光强弱的双光源顶灯或吊灯, 便于调节亮度营造适宜的光环境;卧室宜选择具有光线柔和, 安静舒适效果的吊灯 (或顶灯) 及造型典雅的壁灯;厨房安装具有防水灯头的白炽灯;卫生间装防水灯及镜前灯;书房选择可调高度的吊灯及可调光台灯。应急照明主要用于住宅公共部分的照明。如楼梯间、走道等。

7.2 电器元件选择

回路选用组合电器。开关一般选择性能稳定, 质量可靠, 安全耐用, 美观大方, 具有欠压、过负荷保护功能的开关。插座选用安全型插座, 开关、插座均暗装, 楼梯灯用带延时节能开关 (如声光控开关) , 管线采用阻燃型PVC管暗敷。

8安全措施

现代住宅的电气安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8.1 人身安全

住宅内的电气人身安全保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保护措施:漏电保护、总等电位连结、浴室辅助等电位联结等。目前在住宅配电系统中, 普遍使用漏电保护作为系统的防触电保护, 总等电位联结和浴室辅助等电位联结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总等电位联结是防止触电危险的一项重要安全措施, 它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接地故障情况下人所遭受的接触电压。漏电保护和总等电位联结各司其职, 不能替代。采取了总等电位联结措施, 即使在接地故障保护失灵的情况下 (如PE线与N线接反时, 漏电保护装置不动作) , 也能在较大限度范围内减少触电伤亡事故。在浴室内, 由于沐浴使人体电阻降低而增加了电击危险, 因此, 浴室内采取辅助等电位联结措施很有必要。

8.2 防电气火灾

据统计, 民用建筑火灾的原因大多数使由于电气方面引起的, 除了短路、过负荷、接触不良外, 接地电弧也是引起电气火灾的主要原因。因此, 应根据实际情况, 在小区或楼梯间单元的电源进线处装设漏电动作电流为300 mA~500 mA的漏电保护器, 延时动作 (t<5 s) , 保证上下级漏电保护器的动作选择性, 这样不但能有效地防止因漏电引起的火灾, 还可以作为下一级漏电保护器防止接触电的后备保护。

8.3 电气检修安全

为了保证电气检修安全, 应在电路中采取电气隔离措施, 在电源总进线处 (三相) 采用四极电器和在户配电箱电源进线处 (单相) 采用二极电器, 保证在切断相线的同时, 切断中性线, 这些电器, 可以是各种开关、断路器、DPN (相线+中性线断路器) , 或是漏电保护器, 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或利用。

8.4 防雷电波侵入和过电压保护

由直击雷或感应雷沿输电线、通信线、电视天线、金属管道引入住宅内, 发生闪击而造成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事故的发生率很高, 因此在设计时要重视做好防雷电波侵入的保护措施。应根据引入住宅线路、管线的敷设方式、系统形式, 按规范采取相应的防雷接地, 安装合适的避雷器、过电压保护器、电话保安器等, 同时, 还要认真把好验收关。为防止瞬时过电压对家用电器造成损害, 可在总配电箱或户配电箱电源进线端装设过电压保护器 (如浪涌限制器LT) 。

8.5 安防系统

现代住宅的保安措施应包括, 防盗、防劫、火灾报警、有害气体泄漏报警、紧急呼救等。为实现这功能, 目前已投入使用或正在开发的安防设备及系统多种多样, 住宅内部的安防系统应该根据住宅的型式以及要求的安防功能, 选用相应的安防系统型式和设备, 应尽可能选用集中可视对讲、防盗、防火、防有害气体泄漏, 紧急呼救等功能一体的智能型集成防范系统, 或在住宅自动化系统工程 (HAS) 中实现这些功能。

9住宅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技术在住宅建设中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智能住宅是以综合布线为基础, 以计算机网络为桥梁, 将住户中所有物业服务、家务、生活及工作设施连接起来, 实现通信系统、办公系统、管理系统的全面自动化。住户可以在家中办公、检索、提取信息和资料, 进行健康监测和检查、视频点播、银行存取款、股票交易、定票、购物;还可以咨询、接受辅助教育。智能化安防系统为住户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自动控制系统控制设备的启停, 并使其在最佳节能状态下运行。总之, 智能住宅为人们提供便利、安全、高效、节能、娱乐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10结束语

建筑安全经济 篇9

由上述分析可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具有客观必然性。但是,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私营建筑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阻力, 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一、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主要障碍:

1. 从外部来看, 主要存在着观念和市场环境两大障碍。

观念障碍——概括起来有“三论”, 它是制约中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

(1) “对立论”, 即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而把私营建筑经济看作“异己”, 加以排斥;

(2) “担心论”, 即担心私营经济发展过快, 会影响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担心工程质量干不好、债务债权还不了, 等等;

(3) “唯心论”, 即看不到私营建筑经济发展已经具有雄厚的现实基础, 或者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更看不到私营建筑经济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4) “三个缺乏”。 (1) 缺乏有效保护私营建筑经济合法财产的法制环境。 (2) 缺乏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 (3) 缺乏提供服务的社会环境。思想认识和市场环境存在的种种障碍, 严重阻碍了私营建筑经济的大力发展。

2. 从私营建筑经济自身来看, 制约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三大缺陷”:

(1) 家庭化的管理模式和独裁型的决策方式, 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在企业发展初期, 权力高度集中的家庭化管理模式和个人专断的决策方式, 能够高效地利用有限资本, 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 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但是, 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 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 使得私营建筑企业在家庭关系之外难以培植新的动力主体;个人专断的决策方式, 由于受经营者自身知识、信息等方面的局限, 而难以做出更正确的决策。因而, 制约了企业的规模发展。

(2) 较小的经营规模和单一的组织形式, 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的竞争环境。一是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滞后, 规模很小;二是私营建筑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 在融资能力和扩张能力方面受到限制, 制约了企业规模难以迅速扩大。因而, 使得私营建筑企业在抵御经营风险, 参与市场竞争方面缺乏实力。

(3) 经营策略上的短期行为及较低的技术和信用, 是造成私营建筑企业承揽工程难的重要原因。我国私有建筑企业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有的私营建筑企业不是依靠加强科学管理, 增加科技投入, 提高工程质量, 降低经营成本来获得经济利益, 而是通过偷工减料、偷税漏税等各种不正当手段牟取利益, 直接影响了私营建筑企业的信用和形象。

二、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1. 抓认识。

就是要用党的十五大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全新观点, 进一步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要把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国有建筑企业改革能否深化, 建筑业能否真正成为支柱产业的高度上来;要把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能否抓住历史机遇, 使建筑业得到大力发展的高度上来;要打破束缚私营经济发展的框框, 只要不违背法律政策, 就不要做任何限制。

2. 抓改革。

就是要深化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重点是改革产权制度, 实现制度创新。国有小企业可以采取出售、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 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从而为私有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3. 抓政策。

就是要全面落实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政策。一是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规划, 为长期以来名不正、言不顺的“戴红帽”私营建筑企业“摘帽”正名, 还原其本来面目, 确立其法律地位, 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和发展私营建筑生产力;二是制定一切有利于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要为私营建筑企业在工商注册、资质审批、招标投标、跨地区跨部门施工、工程质量评优、企业贷款、企业改制, 尤其是私营企业兼并、参股、收购国有中小建筑企业等方面, 创造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破除所有制歧视, 强化服务意识, 提供各种咨询服务, 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 抓规范。

就是要以克服私营建筑经济自身存在的缺陷为重点, 抓规范。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1) 在产权制度上, 要从独资企业单一主体的产权结构向股份合作制和有限责任等多元化产权制度过度;

(2) 在企业管理上, 要从传统的家庭化管理模式和独裁型决策机制向科学化现代化管理过度;

(3) 在企业规模上, 要从以中小企业为主逐步向公司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4) 在经济增长方式上, 要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逐步向技术管理密集型、集约型过度;

(5) 在企业扩张上, 要从仅仅依靠“一家一户”的资本积累转移到依靠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实行多元化融资上来;鼓励私营建筑经济参与国有建筑企业的产权流动、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 在推动国有建筑企业改革的同时, 壮大和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只要政策允许, 并正确引导, 这些“戴帽”的、“挂靠”的私营经济成份必将像火山爆发一样, 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使私营建筑经济得到大力发展, 进而推动整个建筑业的迅速发展。

三、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趋势

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整个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二是我国整个建筑业的发展状况。只有整个私营经济和建筑业都发展了, 才能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1. 私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长期存在。

对我国私营经济的存在期限, 十二大后认为“从大局看, 不用担心”, 十三大报告认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始终, 十四大报告认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命运, 十五大报告认为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同兴亡。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私营经济存在的长期性。

2. 建筑业作为国有经济的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 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而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纵观工业化国家建筑业发展历程, 可以看出, 建筑业的发展同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工业化前, 由于以农业为主体, 因而不具备大力发展建筑业的要求和条件;工业化初期, 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快速发展, 建筑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工业化阶段, 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在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本阶段建筑业总量进一步加大;后工业化时期, 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比重下降, 随之, 建筑业作为国有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历史使命也将完成。

我国正处在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在这个较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建筑市场潜力巨大, 建筑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 私营建筑经济作为我国整个私营经济和整个建筑业中的一个很活跃的部分, 也将长期存在并得到大力发展。

如果把改革开放初期到1 9 9 7年的2 0年间私营建筑经济从无到有、基本完成原始积累作为“孕育”阶段的话, 那么, 以党的十五大为标志到下个世纪的前20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随着私营经济、私人投资的发展和增大, 私营建筑经济将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 0年的孕育阶段, 已进入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 一是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快,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 为建筑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同样有利于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二是私人投资的日益加大, 将有利于私营建筑经济扩大市场占有率。因此, 这一时期, 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 经济规模将迅速扩大。这一阶段大致用2 0年的时间, 即到2020年, 我国私营建筑经济规模总量将与国有建筑经济规模持平。

从2020年~2050年, 我国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私营经济持续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将作为国内建筑市场的主力军而进入规模发展阶段, 就其经济总量来说, 已超过了国有建筑经济;国有建筑经济由于国有资本的逐步转移等原因, 而呈下降趋势。国有资本是否要象发达工业化国家一样从整个建筑业中退出, 那将是下世纪中叶之后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

[1]马洪:王梦奎主编.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中国私营个体经济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9

[2]张岳东主编:日本的建设业.中国计划出版社, 1988.7

建筑安全经济 篇10

关键词:建筑经济,建筑产品,建筑生产

引言

建筑产品与建筑生产是建筑经济学中的两项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关乎现实建筑建设行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文章将对基于建筑经济角度的建筑产品和建筑生产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一、建筑产品方面

(一)建筑产品定义特征概述

建筑产品,指建筑业通过建筑生产向社会提供的具有一定功能、可供人类使用的最终产品,是经过勘察设计、材料采购、建筑施工、构配件制作和设备安装等一系列建筑生产活动和建筑经济活动而最终形成的集外在形态和内在功能于一体的产物。

建筑产品从其功能角度大致可分为三大类:通过建筑生产架设内部空间以供使用的房屋类;不具有内部空间或不具有可供人类活动的内部空间的公路烟囱类;为其他物品功能实现提供条件假设的管道线路安装类。

建筑产品的特征主要有:设计图纸丰富导致的多样性;地基固定导致的空间固定性,这也是一般工业产品与建筑产品的最大区别点;占据较大空间且建设成本高导致的体形巨大和价值巨大的特性;受经济或其他方面要求而建设导致的功能有限性;建筑设计时受地方特色人情风俗影响导致的地方特色性,也称社会性。同时,建筑产品还具有有别于一般工业产品的资本与资产特性,即建筑产品的外在实物和内在功能及建造价值。

(二)建筑产品的价值与消费

建筑经济学对建筑产品的研究中,价值与消费研究是一大要点,这一方面研究不单要求对其成本与消费市场进行探讨,还要求对税收利润消费心理等加以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建筑产品因为有使用价值,即凝结在产品中的满足人群需要的内在功能价值,而具有用于消费流通的交换价值和建筑商由此得到的收益价值。一般而言,价值由具体价格体现出来:使用价值由涉及价格、成本价格、功能价格等体现,即生产价格;交换价格则在生产价格的基础上加之市场需求消费心理等因素进行确定;收益价格则显然是交换价格和生产价格的相抵结果,因而交换价值也受生产商收益要求的影响。建筑产品的资本特性就是由其价格体现,而其资产特性也可参照其价格来评定。由于建筑产品社会性、价值巨大、体形巨大、功能特定等特点,建筑产品的交换价值设定也有别于一般商品,主要采用个别定价和双方直接定价的方式。

商品通过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的价值互换达成最终的经济目的,建筑产品同样如此。但建筑产品在消费流通中还存在一些有别于一般商品消费流通的特征:首先,建筑产品因其价值巨大的特性一般通过租赁和出售的消费形式在市场中流通;其次,建筑产品因其外形庞大、固定性和社会性的特性具有反复流通、地点一致的流通特征;再者,建筑产品因其使用的广泛性是以全体群众作为消费对象的,甚至部分建筑产品需要承担所有人群的使用需求(如公路),因而在建筑产品消费定位时还需考虑全民的消费水平收入变化,可见,建筑产品的消费具有普遍性、持久性、长期性的特点。

另外,建筑产品的消费同样存在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缺点:建筑产品的功能不能够如一般商品的功能一样直观明显地展现(如房屋消费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使用才可能显现其功能的缺陷),因此建筑产品常出现消费实现后的效益降低问题,这也是建筑产品后期维护保障行业的主要发展推动力。

(三)建筑产品的使用期限

一般来讲,建筑产品的使用期限是指从竣工到功能无法再实现即废除的时间段。显然这一指标受产品的质量影响最大,如内部结构老化、内部材料渗漏等原因导致的坍塌;当然也受经济需要的影响,如城市建设需要而进行的建筑爆破。

在建筑产品质量方面又包括了建筑材料问题和建筑技术问题(即建筑生产中的构造和功能建设),当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因建筑质量问题而出现的坍塌已经越来越多的被提前准备的人为拆除所替代,人们的安全得到更好的保护,但保证建筑质量仍是建筑生产的重中之重。

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建筑产品使用期限受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大大缩短,即建筑产品在经济社会中的使用寿命远远低于它本身理论上应有的质量寿命。因此在建筑经济角度来看,建筑生产将必然在经济需要、经济环境(地价、税率等)考虑更多。

二、建筑生产方面

(一)建筑生产的定义特征概述

建筑生产即建筑产品的建设过程,建筑经济学认为建筑生产包括以下生产要素: (1) 土地、土壤、河流等可利用的自然资源; (2) 货币资金、生产设备、人员住房等资本投入; (3) 生产人员的体力、智力劳动等劳动技能; (4) 生产企业的组织、管理、创新等企业能力。如果我们把产量设定为Q、劳力设为L、资本为K技术和管理为T,则建筑生产可用一个特定函数来表现:Q=f (L, K, T…),其中…代表生产中的其他影响因素。

建筑生产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受建筑工程量、工程风险、结款时长的影响形成的周期长特征;建筑产品设计与施工多样性导致的单件性特征;受生产环境、投资规模影响形成的生产过程的不均衡特性;产品用途固定性和城市相关规定限定导致的外部约束多。

(二)建筑生产的成本

建筑生产的成本计算包括多方面的因素,这些方面的成本共同构成建筑生产总成本,建筑产品的价值正是取决于这一综合成本:直观展示费用的会计成本 (包括生产投入的须由厂家支付的经济报酬,与产量同步变化的显现可变成本,随增加单位产出而增加的边际成本) ;无形中付出的机会成本;生产中厂家自己所有的隐性成本。

(三)建筑生产率

生产过程中产量与投入量的比率即生产率,生产率还包括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等,其中劳动生产率是建筑生产分析中的常用数值,劳动生产率又可有如下分类:

劳动生产率既反映了劳动人员的生产效率,又能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而对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进行研究有利于通过劳动积极性调动、生产管理改进等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建筑生产发展。

(四)建筑生产的工业化与技术进步

我们将建筑业的大工业生产式改造为建筑生产的工业化,也称建筑生产社会化。即对建筑生产中的材料、设计、配件用具生产、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全面深入变革,这一改造有利于推动建筑生产从分散落后、个体手工方式向以技术建设为主的社会化集中大规模生产方式发展。

建筑生产的工业化(社会化)主要有两大特点:大型企业以其高工业化水平的作业完成产值比重不断增大;建筑厂商资本进一步集中。生产的工业化要求有更高的生产技术,技术进步在经济竞争中占据越来越重的地位。

在建筑技术的进步创新方面,首先应考虑市场的发展需求方向,在设计、材料、施工组织、监管、机具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探讨与学习吸收,化分析成果为实际的技术应用成果,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三、总结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经济与建筑密切相关,为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建筑产品,基于建筑经济分析不断改进建筑生产是重要措施,更是建筑业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筑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因此,希望今后建筑技术人员能更多地从经济角度出发探讨建筑产品与建筑生产,为建筑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卢有杰.新建筑经济学 (第二版) [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2]汪士和.该咋看建筑业的产业定位[J].施工企业管理, 2011 (10) .

[3]杨季美, 陈晓新.建筑工程市场经济结构分析探讨[J].基建优化, 1998 (05) .

经济适用房小区建筑设计 篇11

关键词:经济适用房 规划 建筑设计

1、经济适用房小区特点及设计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经济适用房小区是指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由城市政府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集资建房单位建造,以微利价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住房,它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其住房对象面向中等收入家庭,住房标准面积控制在90平米以下,在政策上享受“免租、减税、限价”优惠。经济适用房小区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的特点。适用性是指在房屋的建筑标准上不能削减和降低,要达到一定的使用效果。即建筑功能与建设标准达到居住区标准,同时符合减少环境负荷的生态原则,提供多样化居住空间,确保室内环境健康和舒适。以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要求为原则,尽可能地使居住者生活健康、舒适、幸福、和谐和高效率。

2、经济适用房小区规划设计

2.1场地规划结合环境

以场地的生态和环境状况为依据,对场地的生态和环境进行详尽的调研和分析, 尽一切努力保持场地特点,包括原生地貌、地形、植被和水文等。遵循文化背景和生态系统的原则,保护场地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尽可能把开发所产生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2.2建筑布局紧凑

以并联式单元建筑或组团式建筑布置可以有效利用场地,通过错落排列,在满足日照间距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建筑密度。根据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指标要求,合理确定容积率、绿地率,做到居住环境优美的同时,使建筑布局紧凑,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3适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

创造步行环境,吸引居民进行步行交通,从而减少对汽车的使用,使居住者绿色出行。利用tod模式,小区出入口设置距公交站场400米范围内,使居住者可以更多地选择步行和骑自行车到达公交车站,从而减少对机动车的使用。

3、经济适用房建筑单体设计

3.1结合自然条件

尽可能使建筑满足自然通风的要求。设计考虑季节变化的影响,包括太阳光入射角、强度、暴雨和云层覆盖的影响。在炎热地区,尽可能减少对实体围护结构的使用。

尽可能采用屋顶、门窗、细长的楼层平面来扩大通风面和减少内部蓄热:可以使用有盖通廊把房间隔开以扩大墙影来进行通风采光;尽量把洗衣间和厨房等生产空间同生活居住空间隔开;可以通过覆盖物、走廊或门廊等遮挡室外生活空间,用挑出物或挑檐等遮挡窗户和墙体;可以利用树木和场地的特点遮挡东、西面外墙,采用透光和透风的门廊、百叶窗和有藤蔓的格架等遮挡设施。而对于寒冷地区,多采取完全保温隔热措施来减少建筑内的热损失,可通过采用密封层、挡风雨条、挡风墙板和防风条来减少透风,窗户也尽可能设在朝阳面,建筑外表面使用保温材料进行保温隔热。

3.2建筑节能设计

尽量做到高能效,减少建筑使用能耗。提高墙体、门窗的保温隔热性、密封性。努力增加建筑舒适度而使造价少增加或不增加。大多数建筑可通过天然制冷、日光照明和采用被动太阳能供热,而不需增加造价来维持室内供暖、供热。使建筑长边朝南在15度以内(稍微偏东),而车库和储藏间则分别布置在西边和东边。使南面窗户遮挡阳光大于65度,南面玻璃面积等于总建筑面积的8%。如果采用热质材料(如混凝土、石和砖、瓦),则南面玻璃面积可达楼层面积的1 2%。同时还要尽可能利用烟囱效应和采用对流通风来调节室内温度[1]。

3.3提高建筑空间利用率

力求空间的灵活划分和优化利用,力求做到小而巧,巧而精。通过用优秀的设计方法使内部空间在满足居住者需要的基础上得到有效利用。楼梯间根据使用需要合理确定尺寸,减少公摊面积。规整布局,减少转角等部分不利于使用的空间,从而提高建筑空间利用率。

3.4优化材料的利用

尽可能优化利用材料。例如简化住宅建筑的结构类型和几何尺寸,避免结构设计过于复杂而造成浪费;设计时采用标准建筑尺寸和标准天棚高度,以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4.1 就地取材,低成本材料的使用,利用本土材料和乡土树种进行景观场地的营造,同时巧妙应用其它工程的废弃物,变废为宝,成为景观元素,融入到整体景观之中。在绿化设计上,广泛应用乡土树种。乡土树种长期生长在当地,对当地的气候具有较强的适宜性,同时,乡土树种的养护管理费用要比舶来品的费用少很多。

3.4.2设计采用市场通用规格,避免非通用规格,降低材料成本。景观工程在石材、木材等景观材料的选择上,多次调研周边建材市场,了解市场上供应规格,比较选择合理规格。同时在设计上避免各种流线的铺装设计,减少材料的现场切割,同时,在个别不够模数的区域,通过选择卵石或洗米石材料,避免石材的切割,同时增加了铺装的质感变化。绿化设计中,选择市场上大量供应的苗木规格如乔木胸径10~15em这类规格苗木。这类规格苗圃苗比较多,供应量相对较大,价格相对低廉。

3.5屋顶绿化

尽可能进行立体绿化。立体绿化是指屋顶绿化、墙体绿化、地面绿化的总称。屋顶绿化可以增强隔热、隔声,还可以通过控制温度波动来延长屋顶的使用寿命;对于保持居住区空气湿度,减少大气灰尘,屋顶上的植被也有重要作用。绿化屋顶在降雨量大的时节,就像“海绵”一样可以留住大量的雨水,减轻排水系统的压力。

3.6雨水收集和中水系统

考虑屋顶雨水收集系统,尽可能利用雨水来浇灌树木和花草。同时,还要调查研究利用中水的可行性,中水包括洗衣用过的水、淋浴用过的水以及洗涤槽流出的水等。

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比如为了最佳吸收太阳能,可采用向南坡度为40—55度的屋顶;采用太阳能供应热水,条件允许时最好配上光伏太阳能发电装置。

4、经济适用房户型设计

经济适用房户型设计应突出节约紧凑、舒适实用等理念,同时做到各方面协调合理[2]。

4.1节约紧凑

国家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经济适用房工程应注重节能降耗,从“资源消耗大、生产效率低、环境负荷大”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向资源节约型模式转变。遵循节约紧凑理念,在有限的建筑面积内,达到使用空间的高利用率,更好地满足基本功能的需要。

户型空间形体紧凑。对公共部分设计,把公共交通公摊面积降到最小,使得户内使用面积最大,是对住户最实际的关心。经济适用房户型设计在满足使用和规范的前提下,优化交通公共核心布置,通过选择一梯4户,减少走道面积,减小管井面积来控制公摊面积。

对户内设计,以满足基本住房需要为原则,具备基本使用功能和安全卫生条件为前提,细化平面布局。在既定面积的空间内将厨、卫、卧室等功能空间进行合理的紧凑布置,功能齐全,具有居住功能空间的适宜尺度。厨卫集成,空间利用实现合理化和最大化。

4.2舒适实用

从经济适用房的性质来看,它属于社会保障范疇,主要为满足那些买不起商品房的低收入者的基本居住需求。基于这一特性就要求突出住房的实用性,使户型不同功能区面积的分配,空间流线的布置,动静分区做到合理,满足居住者在有限空间内生活、学习、交往等需求的舒适性。

5、结束语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的提高住房质量。因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在数量上必须满足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在质量上要通过精心规划、精心设计和精心施工,使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达到:标准不高水平高,面积适中功能全,造价不高质量高,占地不多环境美。

参考文献:

[1] 孙煜. 经济适用房小区规划与设计[j]. 中华建设, 2012.07.

论建筑与经济 篇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同益发展, 人口的急剧增长, 人们对居住条件和环境等要求促进了建筑工业的蓬勃发展,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济的发展, 能使我国的建筑业蓬勃发展起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建筑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它与人们的需求和经济等联系地更紧密。修建一座高楼大厦, 首先需要提供一片建筑用地, 请设计师设计计划方案, 再由施工单位按照设计人员的设计图纸购买各种建筑材料由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其修建过程需要和很多部门, 行业产业联系, 如建筑用地需要国土局申请批准, 建筑图样须请设计师设计等, 建筑单位和选用, 建筑材料的购买, 房屋的出售等, 整个都是相关联的。其每一环节均与经济联系。

建筑业作为中国三大产业之一,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完善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建筑业的迅速发展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如, 建筑材料的发展, 大量材料的需求, 使这类产业迅速崛起, 同时, 它也能解决社会上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建筑业可以缓解人口的压力的问题, 例如建筑业可以缓解人口的压力的问题, 可以解决我国劳动力资源过载的问题, 经济的发展, 也能带动建筑业的发展, 中国经济的大幅升高, 对投资在建筑业上的资金也大幅度升高, 从而使建筑业发展更加迅速。

建筑物的修建须大量的建筑材料, 大量的建筑物也促进建筑材料的发展, 材料是建筑的基础, 它决定了建筑的形式和使用功能。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的建筑材料不断的出现, 已由过去单一的低档的, 功能单一的向配套产品, 高档的, 功能齐全的, 环保的, 智能型的方向发展。这些材料使建筑形形色色, 多种多样, 方便人们的使用, 给整个世界点缀美丽的图案。

建筑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因为建筑从修建到完工, 出售, 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 用于房屋的修建及装修。由于人们对各居住条件和环境的不同, 使建筑物的修建场地和所处环境以及建筑种类也各不相同, 就由商品住房为例来说明, 商品住房应选择在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空气新鲜的地方, 避免交通不便, 环境繁闷的地区, 其地价处于商场和工厂地价之间。房屋的内部就布局合理, 购房者购买房后, 必须对其进行装修装饰, 刺激人们的消费, 社会的需求量, 从而刺激生产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促进建筑的发展,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娱乐性活动也越来越多, 需要各种么人别墅等越来越高, 例如各种体育运动场的修建, 像高尔夫球场, 旱冰场, 水下宫殿。迪斯尼乐园等, 向各方面发展, 从而促进建筑的发展。

可以说建筑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又促进建筑的发展。两者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建筑工业也会不断发展, 其品种, 质量可极大地满足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及国家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

建筑业与经济的发展, 还与环境有着重要的联系。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人类却示意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 这样既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也降低了生活环境的质量。温度的升高, 冰川也急剧溶化, 在有些海平面相对较低的国家, 国土面积日益缩小, 这就是环境对人类的作用, 早在16世纪的英国, 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 随之成为工业大国, 然而, 在处理污水, 废气, 废渣方面, 他们却没有较好处理, 在短时间内, 伦敦城里的下水道, 出现堵塞, 然后, 随之而来的便是瘟疫, 霍乱, 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 这就是生活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惩罚。环境受到破坏, 经济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环境中的废弃物过多, 不仅降低了环境的质量, 而且使用建筑物也间接受到损坏, 那么建筑物所存在的观赏价值也大大的打了一个折扣, 从而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建筑业发展的加快, 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污染越来越严重, 已影响建筑与经济的发展, 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节约能源, 减少污染。建筑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宇宙飞船的自我修复下一篇:语言石化外语教学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