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积液

2024-10-22

皮下积液(精选7篇)

皮下积液 篇1

在女性恶性肿瘤中, 乳腺癌的发生率居首位。乳腺癌多发生于35~65岁的女性, 随着医疗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 采用改良根治术已经成为治疗乳腺癌主要术式[1], 并辅以化学药物、激素和放射治疗。由于根治术创面较大, 在皮肤缝合后皮下有潜在腔隙, 易形成皮下积液。据统计, 我国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为20%~30%。发生术后皮下积液的患者住院时间长, 影响术后治疗, 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最终影响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本文总结了2008年1月~2009年12月间我院治疗的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 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35~56 (平均41±11.6) 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 其中浸润性小叶癌15例, 黏液腺癌6例, 浸润性导管癌29例。所有患者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其中纵切口18例, 横切口32例, 均为电刀切除, 均发生皮下积液。

1.2 治疗方法

50例患者均由同一医生进行治疗, 患者行全乳切除并胸大肌筋膜外科切除, 将全乳解剖至腋窝, 行淋巴结清扫缝合前将残留脂肪组织清除, 患者手术创面彻底止血后, 放置2根引流管, 采用负压持续吸引, 并在胸外轻柔、均匀加压[2], 一般在术后第2d换药一次。需要注意的是换药室切记不能推动皮瓣, 若无皮下积液发生, 1周后可拔出引流管, 如发生皮下积液, 进行穿刺抽吸, 采用无菌注射器析出积液, 并根据情况调整引流管位置, 定时冲洗引流管, 保证引流管的通畅, 后轻度加压包扎, 之后隔日换药, 多次穿刺抽吸, 并注意营养支持等治疗, 操作时需要严格无菌技术, 防止再次感染。

2 结果

50例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患者均痊愈, 其中穿刺抽吸45例, 敞开引流2例, 置管引流3例。术后7~14d痊愈, 术后随访, 50例患者均未再次发生皮下积液。

3 讨论

临床经验表明, 手术是目前治疗乳腺癌的最有效方式之一。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乳腺癌治疗的最为常用的方法, 这是因为改良根治术能将整个乳腺、胸大肌筋膜、周围的脂肪淋巴组织等一并清除。由于其切除的范围较大, 术后容易发生皮下积液。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临床表现为积液部位肿胀, 手触之有明显波动感, 如果积液范围较大, 则表现为大面积的皮瓣漂浮[3]。引起皮下积液的原因一般为:切除面积比较大, 止血不彻底, 形成皮下积血;术中高频电刀的使用造成组织浅表烧伤, 使组织的血运功能变差, 进而发生无菌性坏死, 乳房的淋巴网比较丰富, 术中如未能逐一结扎, 可能会形成淋巴瘘;术后引流管拔出过早, 患者肩关节过早进行外展活动等。

经上述临床实践证实, 要想减少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机率, 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充分结扎血管、淋巴管, 减少血液和淋巴液的渗出;在允许的范围内降低电刀的功率, 减少组织烧伤的机率;合理设计皮瓣, 避免皮瓣分离范围过大和皮瓣下皮下脂肪厚薄不均;胸带包扎适当加压, 不可包扎过紧[5]。 患者如果在术后出现皮下积液, 医生也不必惊慌。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支持, 纠正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单纯的皮下积液可经过严格无菌操作的多次穿刺抽吸治愈[4], 如果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堵塞, 可以用注射器推入适量生理盐水[6], 冲开堵塞处。若积液较多时, 可插入头端多孔的输液管到积液腔中引流, 如果患者出现合并皮瓣坏死时, 应剪除坏死组织, 小量多次引流。

综上所述, 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的整体观念,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可以积极预防[7], 术前认真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 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注意每个操作的细节, 需要注意的步骤是术中止血彻底、淋巴管牢靠结扎、皮瓣分离得当、血液循环正常、术后合理有效引流和适度加压包扎。一般情况下, 只要注意以上几点, 术后出现皮下积液的机率将大大降低。如果术后出现皮下积液, 也及时进行治疗, 通过采用注射器反复穿刺引流和抗炎、营养支持等方法, 患者一般一周左右均可痊愈, 且不影响乳腺癌患者的后续治疗[8], 使患者能在医生的帮助下按计划完成治疗。医生应在手术中严格操作过程, 术后严密观察, 力求减轻患者的痛苦, 帮助患者早日出院。

参考文献

[1]黄劲松, 吴桂泉, 秦慈舜, 等.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及处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0) :66-67.

[2]古风, 何道理.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综合版) , 2009, 24:59.

[3]杨建玲, 郭华, 尚琴燕.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不同处置的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8, 5:55-56.

[4]许小松, 姜军, 吴超, 等.多点固定缝合皮瓣与胸壁控制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J].中国厂矿医学, 2008, 21 (1) :37.

[5]吴亚琴, 张丽华.减少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一些关键护理问题的探讨[J].中国乡村医药, 2008, 15 (10) :72.

[6]聂磊, 康俊升, 王炎, 等.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预防[J].实用医药杂志, 2004, 21 (4) :322.

[7]杨裕志, 朱俊, 王伦保.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体会[J].临床医学实践, 2005, 5 (9) :688-689.

[8]代志毅, 苏向前.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 2006, 36 (8) :23.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体会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女性, 34例行术前穿刺活检获得病理明确诊断, 其中25例行新辅助化疗;122例行术中冰冻快速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均有手术指征, 无手术禁忌证。年龄29岁~72岁, 平均年龄47岁。左侧87例, 右侧69例。行标准根治术27例, 改良根治术129例。

1.2 手术方法

一般在距乳腺肿块约5 cm处切开皮肤, 距切口边缘2 cm~3 cm范围内的皮瓣不留任何脂肪组织, 余皮瓣保留一薄层皮下脂肪组织, 距肿瘤较远的地方脂肪层可适当厚些。皮瓣的厚度尽量均匀, 避免时厚时薄。在清除腋窝淋巴结时, 全部患者均用1号丝线结扎所有的淋巴管及血管, 创面彻底止血, 于腋窝和胸骨旁各放置1根引流管, 接上一次性负压瓶行负压引流, 并适当加压包扎创面。

2 结果

出现皮下积液11例, 发生率7%, 其中腋窝皮下积液6例, 胸骨旁皮下积液3例, 腋窝和胸骨旁均有积液2例。9例经抽吸后加压包扎治愈, 2例经切开置细管引流而治愈。

3 讨论

3.1 皮下积液的原因

(1) 术中止血不彻底导致术后出血引起的皮下积液; (2) 淋巴管瘘; (3) 脂肪液化, 术中使用电刀游离皮瓣; (4) 引流管不畅引起的皮下积液; (5) 局部血运差影响血液回流; (6) 其他原因:肥胖、手术范围大、剥离范围广、加压包扎不当、术后过早肩部运动等。以上原因均可导致皮下积液发生率增加[2]。

3.2 皮下积液的预防

预防皮下积液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彻底止血、结扎淋巴管:术中对于小的渗血要仔细电灼, 较大的出血应结扎, 以免术后渗血较多。对于电凝止血后血管结痂脱落者, 应于手术结束前再次止血, 避免积血。消除淋巴管瘘, 乳腺向腋窝走行的淋巴途径已基本清扫, 不是造成皮下积液的主要原因。而上肢所有淋巴管均经腋窝引流至上腔静脉, 乳腺内侧淋巴管穿过胸壁沿胸廓内动脉走行, 乳腺下半部分与同侧腹壁上淋巴管有广泛吻合[3]。上述部位的淋巴管必须结扎, 否则易造成腋下及肋弓处积液, 而该两处也正是皮下积液好发部位。本组出现皮下积液11例, 其中6例发生于腋窝, 3例发生于胸骨旁, 2例发生在腋窝和胸骨旁。 (2) 术中游离皮瓣时尽量使用手术刀锐性分离, 游离皮瓣时需保护好真皮下毛细血管网, 手术中皮瓣不宜过度牵拉, 最好以纱垫保护皮瓣, 以利于回流。 (3) 加强引流:采用腋窝+胸壁双管密闭负压引流方式, 且负压引流乳胶管弹性要好。在负压引流的同时加压包扎, 使皮瓣与胸肌或胸壁间始终处于负压状态, 促进皮瓣与胸肌或胸壁尽快黏附愈合。曾有报告双管引流效果满意, 积液的发生率只有4%~8%[2]. (4) 术后重视加压包扎:包扎时务必消灭组织间死腔, 整个创面要用一定厚度松软的敷料填充, 包扎要求用力均匀且有一定的张力, 张力过小易形成皮下积液, 过大会造成皮瓣血液循环障碍。笔者的经验是先将引流管接一次性负压瓶行负压引流, 观察引流是否通畅、有无漏气, 及时处理, 然后用敷料盖切口, 用棉垫填充约3 cm厚, 消灭死腔, 最后用胸带加压包扎, 包扎用力以不影响呼吸为宜。 (5) 持续负压引流3 d~7 d可考虑拔管, 引流量少于10 m L/24h后拔管, 拔管时负压瓶保持一定负压, 同时以大块纱布在皮瓣外跟随引流管的退出道挤压, 使管道残留的积血、积液排干净, 拔管后再适当加压包扎。 (6) 科学有效地应用抗生素, 禁止从患肢输液, 减少感染机会, 术后1周患侧肩部制动, 科学锻炼患肢可有效预防积液的发生。

3.3 治疗措施

皮下积液的判断标准:局部有波动感, 穿刺或切开证实有液体者。发生皮下积液可先抽吸, 然后加压包扎, 若经多次抽吸加压包扎仍有积液, 行切开置细管引流, 可很快愈合。本组9例经抽吸后加压包扎治愈, 2例行切开置细管引流治愈。

参考文献

[1]杨威, 廖文胜, 等.切口置硅胶片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J].广西医学, 2005, 27 (8) :1222-1223.

[2]罗建红.双管负压引流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2, 6 (3) :205-206.

皮下积液 篇3

关键词:乳腺癌,皮下积液,护理措施

乳腺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会导致一系列术后并发症 (如伤口感染和皮下积液等) , 为了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皮下积液的预防及护理方法, 作者回顾性总结河南省柘城县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患者40例资料,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对象来自于2012年3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患者40例资料, 年龄范围为30~52岁, 平均年龄为 (48.4±15.3) 岁, 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研究资料对象经病理性诊断确诊为乳腺癌患者, 其中有18例患者为单纯的浸润性导管癌, 有12例为单纯的浸润性小叶癌, 10例为导管原位癌, 40例资料分为两组:手术治疗后常规护理的20例资料为对照组, 术后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的20例资料为观察组, 两组乳腺癌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 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乳腺癌根治手术后进行护理:对照组20例资料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首先对患者进行负压引流, 引流过程中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存在弯曲、折叠或者其他可能会引起堵塞的现象并及时清除引流瓶内积液。其次, 对患者的包扎应该以患者的耐受程度针对性进行, 在患者感觉不到疼痛的情况下严密包扎, 另外, 为了能够使患者皮下的渗出物能得到及时引流, 可以在加压包扎的基础上, 用手沿着液体流出的方向适当挤压。最后, 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是必要的, 要多与患者沟通, 及时了解其疑虑并进行解答, 防止患者出现抑郁等较大的情绪波动, 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情况。

1.3 评价标准

根据琚庆英等对皮下积液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积液低于10 ml的为少量, 10~30 ml的为中量, 超过30 ml的为大量。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分类资料的组间比较方法选择卡方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20例患者手术治疗后有2例患者 (10%) 出现少量皮下积液现象, 中量皮下积液现象0例, 大量皮下积液现象0例;对照组20例患者手术治疗后有5例患者 (25%) 出现少量皮下积液现象, 中量皮下积液现象3例 (15%) , 大量皮下积液现象1例 (5%)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由本研究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者在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后, 其仅有2例患者出现少量的皮下积液现象, 说明系统的, 科学的护理对减少乳腺癌术后患者皮下积液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积液的类型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淋巴渗出积液, 二是渗血。淋巴渗出积液的发生多是由于淋巴管瘘而导致的, 而渗血主要是由于手术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的止血造成的[1,2]。

作者分析患者术后出现皮下积液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在手术操作过程中, 在对患者进行淋巴结清扫时不可避免的损伤淋巴管, 导致淋巴管瘘而引起淋巴渗出积液。二是患者术后引流护理方法不适当, 引流管位置不合适或者由于缺乏严密的监督护理导致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引流管堵塞现象会导致皮下积液的增多。三是对引流管拔出时机判断失误, 过早的拔出引流管可能会使刚刚形成的止血痂脱离而导致二次渗液。另外, 患者的术后营养和活动情况均会对渗液现象造成一定的影响[3]。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皮下积液虽然属于较轻的术后并发症, 但这类症状会延迟患者的术后康复出院时间, 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术后感染发生的几率[4], 因此对乳腺癌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不但能够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和负担, 也能够为社会节约一定的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1]张开蒂.乳腺癌患者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山东医药, 2012, 52 (29) :32.

[2]琚庆英, 牛贺斌, 杨燕, 等.持续负压引流在乳腺癌术后预防皮下积液的应用体会.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z2) :89-90.

[3]赖万强, 凌雪君, 毛献双, 等.自制须条状引流管防治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19) :2950-2951.

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0例女性患者乳腺癌根治术后, 年龄30~70岁, 平均年龄50岁, 所有病例均经过病理科确诊。临床分期:Ⅰ期12例, Ⅱ期40例, Ⅲ期12例, Ⅳ期6例。

1.2 手术方法

根据肿瘤的位置、患侧乳房的大小, 距肿瘤边缘>3cm做斜梭形或横梭形切口, 行乳腺癌经典根治术6例, 改良根治术64例。均留置腋下及胸骨旁引流管各1根。另戳孔引出接负压吸引器。腋窝及切口用棉垫均匀铺垫后, 再用胸带适度加压、包扎。一般引流液<15mL/d且为淡黄色的清样液体时, 经检查皮下无积液时可以拔管。

1.3 皮下积液处理

目前术后及时、正确的引流和加压包扎是有效避免及治疗皮下积液的方法。一旦发生积液, 如果积液量较少时, 可以用注射器反复抽吸;如果积液量较大时, 可以采用自积液处由上至下分段加压进行多次抽吸。如果多次抽吸及加压包扎后仍有积液, 可行切开放置细引流管, 大多数可治愈。

2 结果

本组共70例患者, 其中有10例皮下积液, 占14.3%, 经综合性治疗都获得痊愈。

3 讨论

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皮下积液指术后术区皮瓣与胸壁或腋窝间有液体积存, 它是乳腺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早期并发症[3], 发生率可达20%~28%[4]皮下积液不但延迟了切口的愈合, 而且影响术后的化疗, 放疗等综合治疗的进行, 也是影响乳腺癌手术近期效果的原因之一[5]。因此正确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发生皮下积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目前认为常见的原因为:

3.1 皮下积液发生的原因

淋巴管漏:术中大量淋巴管的破坏, 小的淋巴管结扎不彻底及电凝止血不彻底, 均可造成术后淋巴液外渗。

未经引流、引流不畅引起的积液:引流管的放置不当、粗细、扭曲、阻塞或术后负压引流管压力的大小及是否漏气均可导致渗液。

控制脂肪液化:术中在使用电刀剥离皮瓣的过程中, 由于电刀功率过大造成脂肪组织破坏, 创腔冲洗不充分, 残留脱落脂肪组织较多, 导致术后脂肪液化并渗出。

其他原因:糖尿病、肥胖、高龄的患者, 手术范围较大、皮辨张力过大、外包扎不当、肩关节运动过早或强度过大均可导致皮下积液发生率增加。

3.2 预防术后皮下积液

预防脂肪液化:使用电刀剥离皮瓣时, 尽量少用电凝以免减少热辐射对脂肪细胞的损伤。切除供血不足的脂肪颗粒。皮瓣的薄厚要均匀一致。

消除淋巴管漏:淋巴管内主要是淋巴液, 其内有形成分较血管中少, 电刀并不易使其彻底闭合, 易造成淋巴管漏[6], 所以在清扫腋窝时, 妥善结扎上肢进入腋窝淋巴管可有效防止淋巴管漏。另外, 本组患者在腋血管鞘没有浸润的情况下不切开腋鞘[7], 减少了淋巴管的损伤, 取得临床推广应用。

充分冲洗:缝合切口前需要对创腔彻底止血, 并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 去掉附着在皮瓣上的大脂肪颗粒, 避免脂肪液化的发生。

加压包扎:包扎时要彻底消灭死腔, 对于腋窝和锁骨下腔要分别放入一定量的碎纱, 整个创面要用松软、厚度适宜的敷料均匀的填充, 包扎力度要均匀且有一定张力, 一般以不影响患者呼吸为宜。

适时的拔除引流管:拔管前24h的引流量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相关, 目前国内普遍认为拔管前24h引流量<15mL时, 拔出引流管是比较适宜的。另一方面因中心静脉导管损伤较小, 严格进行无菌消毒, 不易感染, 便可长时间留置, 待基本无引流液后 (一般为3~5d) 可拔除, 且必要时还可以从导管中注射生物蛋白胶促进创面愈合[8]。

总之, 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的皮下积液是一个系统工程, 也是乳腺外科重要的研究课题。发生皮下积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也决定了防治方法的多样性。乳腺癌合理的切口设计、皮瓣厚度、有效的预防淋巴管漏、脂肪液化、术中电刀功率的大小、能否充分止血、术后确保引流通畅及适当的加压包扎, 均是预防皮下积液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唐金海.乳腺癌综合治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杨昆宪, 和瑞生, 孙建伟.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43例报道[J].肿癌, 1999, 9 (4) :219.

[3]王新华, 王红光.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新方法[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8) :113.

[4]杨永久, 李瑞平, 胡振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5, 14 (4) :311.

[5]张喜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8, 17 (9) :906.

[6]郭庆伟.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下积液的预防体会:附521例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15) :94-95.

[7]李保中, 许冰, 魏娅, 等.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探讨[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2, 8 (4) :37-38.

皮下积液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0例均为女性,术后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年龄34~76岁,平均50岁;标准根治术189例,改良根治术291例;纵切口214例,横切口266例,术后发生皮下积液32例,占6.7%,其中合并高血压18例,占3.8%,糖尿病21例,占4.4%。

1.2 皮下积液判定标准

手术部位出现局限性隆起或波动性肿块,穿刺抽出不凝固性液体即为皮下积液[4]。

1.3 方法

采取手术刀游离皮瓣,同时保留完整真皮下血管网,保留皮瓣适度,腋窝清扫时仔细结扎血管及淋巴管,创面彻底止血。缝皮前创面用温热蒸馏水反复冲洗,清除残留在创面的积血和脂肪颗粒。将皮瓣与胸壁多处钉缝固定,在易出现积液的部位,缩小钉缝距离,减少死腔。在腋窝及胸骨旁各置引流管一根,外接负压持续吸引。切口无张力缝合,用吸引器经引流管吸尽皮下积气和积液,使皮瓣与胸壁贴紧,用敷料、棉垫均匀填塞胸壁及腋窝凹陷区,加压包扎,胸带固定。引流管每2 h挤压1次,24 h引流量小于10 ml时拔出引流管。

2 结果

本组480例患者中,发生皮下积液32例,发生率为6.7%(32/480)。其中纵切口发生皮下积液19例,占4.0%,横切口发生皮下积液13例,占2.7%。所有皮下积液量在50 ml左右,都经反复穿刺抽吸及局部加压包扎处理后,积液消失。

3 讨论

3.1 发生原因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是最常见的并发症[5],其发生存在差异性。目前,乳腺癌手术操作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由手术创面渗出导致的皮下积液现象,而本组病例认为引起皮下积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术后积液产生过多和引流不畅有关[6]。(1)术前基础疾病未能有效控制。如高血压、糖尿病等。(2)术前切口皮瓣设计不合理,影响手术切缘范围及切口张力。(3)手术创面大,止血不彻底,游离皮瓣下易形成潜在的腔隙,创面渗液多或形成皮下积血,特别是胸大肌筋膜下穿支血管结扎不牢固或单纯电凝止血;术中控制性降压,术后血压上升导致再出血。(4)术中淋巴管损伤,结扎不彻底造成大量淋巴液外渗,特别是腋窝淋巴结清扫时对较大的淋巴管采用电凝封闭处理,未逐一结扎,使术后形成淋巴管漏。(5)术中电刀使用不当,电凝过多,结扎过少,电刀功率过大或烧灼过度。电刀游离皮瓣时,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灼伤,术后脂肪发生坏死液化[7]。同时电刀游离皮瓣易使皮下脂肪厚薄不均,形成带蒂脂肪垂,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而被栓塞,使血循环发生障碍,术后发生无菌性坏死液化,形成皮下积液。(6)引流管放置不当或堵塞,造成引流管不通畅,术后引流管拔出过早,使手术区内的渗液不能及时引出,形成积液。(7)术后包扎不当,压力不均,使皮瓣漂浮,皮瓣与胸壁贴合不紧,皮下积气积液增加切口张力。(8)患侧肩关节过早或过度外展活动造成皮瓣移位,影响引流管负压吸引及皮瓣与胸壁粘连。(9)其他原因:高龄、体弱、贫血、低蛋白血症、局部感染、术前新辅助化疗等。

3.2 预防措施

针对以上积液发生原因,本院采取以下综合性预防措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1)术前术后加强对基础性疾病的评估与处理,减少并发症发生。(2)术前根据肿瘤大小、部位合理设计切口皮瓣,保留适度。对内上和外上象限较大的肿块设计并画出临近皮瓣转移切口线,同时标明皮瓣游离界线,以指导术中操作。(3)术中用手术刀游离皮瓣,厚薄适度,保留完整真皮下血管网。使用电刀时,降低电刀功率,以电切为主,电凝为辅,减少皮下脂肪灼伤时间,防止伤口烫伤,减少术后组织渗出。(4)术中操作细心,充分结扎血管及淋巴管,减少血液淋巴液的渗出。对胸大肌筋膜下的穿支动脉妥善丝线结扎,避免电凝止血。对高血压患者术中避免电凝止血;对渗血部位采用点状电凝止血,避免大片组织集束电凝止血后造成大片组织灼伤,发生脂肪液化形成积液。(5)缝合切口前采用温热蒸馏水反复冲洗创面,以43 ℃水温冲洗手术创面的引流液量最少[8],有利于伤口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同时清除创面残留积血及脂肪颗粒,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然后将皮瓣与胸壁多处皮内钉缝固定,消灭死腔,使皮瓣与胸壁形成网格化粘连,促进毛细血管网恢复,有利于积液的吸收或创面愈合。(6)加压包扎,在手术结束时,用负压吸引器经引流管吸尽皮下积气积血,使皮瓣紧贴于胸壁上,在腋窝及胸壁凹陷部位用纱布棉垫均匀填塞,绷带加压包扎时,内层敷料避免打折,保持创面压力均匀,消灭皮下残腔,减少皮下积液率及留置引流管的时间[9]。胸带加压包扎72 h后换药为好,使皮瓣与创面有足够紧密贴合时间,减少皮瓣移位,胸带持续加压包扎时间一般为10 d。故术后创面加压包扎是预防皮下积液的关键措施[10]。(7)术后充分引流,在腋窝和胸骨旁各置一根引流管,充分引流腋窝、胸骨旁,胸壁上易积液部位采取持续低负压吸引,可有效引出创面渗液,且负压可使皮瓣与胸壁紧密贴合,促进毛细血管再生,有助于创面愈合。保持引流管通畅,每2小时挤压引流管1次,拔管时间一般为72 h左右。每日引流量小于10 ml时拔管。目前国内普遍认为,拔管前24 h引流量小于15 ml时拔管较为合理[11]。如果拔管过早,创面仍有渗液形成和聚集。拔管时应先拔内侧管后拔外侧管,因外侧皮瓣位置低积液较多。拔管时动作轻柔,如用力过大,可使粘连好的皮瓣重新裂开。(8)术后科学有效地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禁止从患侧肢体输液、提重物、测血压等。术后7 d进行患肢功能锻炼,防止瘢痕粘连,促进上肢静脉回流,术后重视基础疾病的处理,控制血压、血糖等。(9)切口方式选择与皮下积液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本文中纵切口发生皮下积液明显高于横切口,因横切口皮瓣张力较小,易于胸壁相贴,形成早期粘连愈合。

3.3 治疗

皮下积液一旦形成,应根据不同情况,必须及时引流出液体并加压包扎。(1)发生在引流管附近的积液,可调整引流管的位置,冲洗和疏通引流管,清除积液,保持负压吸引及引流通畅。小剂量积液采取局部穿刺抽吸,加压包扎。(2)拔管后出现的大量积液,采取经切口缝线间隙反复穿刺抽吸,或经原切口重新置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并加压包扎等综合处理,积液基本可消除。(3)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常见并发症[12]。既使手术操作的严格要求,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术后仍易发生皮下积液[13]。它除了局部手术因素外,还与以下因素有关,文献研究认为,手术创伤使体内抗利尿激素增多,醛固酮分泌增加,水钠潴留,伤口充血水肿,组织液增多,也可导致皮下积液[14,15]。有研究者认为,术中使用电刀会造成淋巴管关闭不全,皮下脂肪受热液化使手术部位发生皮下积液[16]。

总之,解决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是乳腺外科的基础课题,预防皮下积液是一个系统工程[17]。本院针对积液发生原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在不增加手术创伤,不延长手术时间,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不影响患侧上肢功能的情况下,使皮下积液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本组认为,唯有完善术前病情的评估和手术方案的选择到术中认真精细的手术操作,保留皮瓣适度,合理使用电刀,彻底止血,结扎淋巴管,加之术后通畅引流,持续负压吸引,合理加压包扎和科学的拔管有效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顺利进行综合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480例乳腺癌术后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施行标准根治术189例,改良根治术291例;纵切口214例,横切口266例。结果 术后皮下积液32例,占6.7%。结论 术前合理设计切口皮瓣;术中彻底止血,合理使用电刀,充分结扎血管与淋巴管;皮瓣保留适度,皮瓣与胸壁皮内缝合固定;术后充分引流及加压包扎,对皮下积液起到早期预防作用。

皮下积液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以2011年5月~2014年5月本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的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58例。对照组年龄31~52岁, 平均年龄43.6岁;病变部位:左侧27例, 右侧31例;病理诊断:浸润性导管癌24例, 髓样癌7例, 浸润性小叶癌22例, 低分化癌5例;UICC临床分期:Ⅰ期19例, Ⅱ期28例, Ⅲ期11例。试验组患者年龄33~56岁, 平均年龄45.2岁;病变部位:左侧25例、右侧33例;病理诊断:浸润性导管癌20例, 髓样癌8例, 浸润性小叶癌26例, 低分化癌4例;UICC临床分期:Ⅰ期21例, Ⅱ期24例, Ⅲ期1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变部位、病理诊断以及临床分期各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全身麻醉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在完整的切除肿瘤的同时行患侧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患者缝皮前将硅胶引流管分别放置于前胸壁和腋窝下, 并将引流管连接于持续吸引的负压引流装置;试验组患者按照对照组患者的同样方式放置引流管和负压引流装置, 同时应用弹力绷带将胸壁进行加压包扎。术后均保持持续的引流通畅。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发生皮下积液11例, 其发生率为18.97%、试验组患者发生皮下积液4例, 其发生率为6.9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引流液体量为 (264.3±26.8) ml, 试验组患者引流液体量为 (213.5±19.8) ml,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带管时间 (10.1±3.4) d、试验组患者带管时间 (6.6±2.5) d,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尽管乳腺癌的改良根治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手术的范围, 但是乳腺组织, 腋窝脂肪和淋巴组织的清除仍然造成较大的创面。相关的研究文献统计, 引起乳腺癌术后发生皮下积液的原因众多, 目前认为乳腺癌的手术创面引起的大量组织液和血液渗出, 以及毛细淋巴管网破坏引起的淋巴渗液是造成发生皮下积液的首要因素[3]。同时认为患者的营养状态不良、低蛋白和贫血等原因造成的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低也是发生术后皮下积液的原因。有学者认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在皮瓣与胸壁和腋窝之间形成空腔结构更加重了皮下积液的发生。皮下积液的引流不畅将导致感染的发生以及脓肿的形成, 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进一步治疗。单纯的负压吸引装置能够对腋窝以及前胸壁与皮瓣之间的渗液起到有效的引流作用, 具有促进皮瓣和胸壁组织和腋窝组织贴合的作用。但试验研究表明, 该方法对术后皮瓣张力过大或腋窝存在腔隙过大的患者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目的[4]。本组试验中, 在使用负压吸引装置的同时应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人为的将存在的死腔进行闭合, 有效的减少术后的皮下积液。试验组患者发生皮下积液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患者, 试验组患者皮下引流的液体量少于对照组患者, 并且试验组患者术后带管的时间显著地少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汤铜等[5]开展的研究获得一致的结论。表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和负压吸引的联合应用对预防皮下积液的产生、促进积液的引流均具有显著地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 乳腺癌术后应用负压引流的同时进行弹力加压包扎有助于术后皮瓣的贴合, 具有引流液体量少、预防皮下积液的发生、带管时间短的优势, 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和功能锻炼的进行, 有利于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

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乳腺癌术后防止皮下积液两种不同方式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数字表法将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11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5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的负压引流方法 , 试验组患者负压引流同时应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对两组患者皮下积液发生率、引流液体量以及带管时间进行临床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者皮下积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引流液体量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带管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乳腺癌术后应用负压引流的同时进行弹力加压包扎有助于术后皮瓣的贴合, 具有引流液体量少、预防皮下积液的发生、带管时间短的优势, 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和功能锻炼的进行, 有利于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乳腺癌,皮下积液,引流

参考文献

[1]徐雪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和处理.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3, 20 (6) :604-605.

[2]郑向欣, 管小青, 吴骥, 等.防治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方法改进:附204例报告.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3, 22 (5) :564-568.

[3]赵凯华, 胡亦钦, 俞乔, 等.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影响因素探讨.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11, 3 (1) :17-19.

[4]莫春连, 何沙, 卢永刚.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实用癌症杂志, 2012, 27 (4) :382-383.

皮下积液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62例患者, 12例患者伴有糖尿病, 均为女性, 年龄30~72岁, 平均54岁。按国际TNM分期, Ι期18例, Ⅱ期316例, Ⅲ期28例。22例行保乳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其余患者均行改良根治术。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282例, 浸润性小叶癌67例, 其他类型13例。

1.2 治疗方法

均用电刀游离皮瓣, 充分结扎或电凝腋窝细小淋巴管及血管。术毕采用双管负压引流, 一根置于锁骨下经胸骨旁向下, 从切口下端引出, 另一根引流腋窝处, 于腋下胸壁侧方引出。腋窝填塞棉垫, 皮瓣范围用棉垫铺平, 使皮瓣与胸壁贴紧, 绷带加压包扎, 但压力不可太大。

2 结果

皮下积液患者31例, 其中糖尿病患者4例, 肥胖患者9例, 经调整引流管位置, 局部抽吸积液, 切口内放置引流条等处理后, 无1例患者发生皮瓣坏死, 全部病愈出院。

3 讨论

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根治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0%~30%[1]。皮下积液如果处理不当, 常是导致皮瓣坏死的主要原因。皮下积液发生的常见位置是锁骨下方皮瓣下、腋窝及前胸壁低位皮瓣下[2]。临床表现为: (1) 局部少量皮下积液时, 可见积液部位肿胀, 有波动感, 穿刺有积液。 (2) 腋窝积液表现为局部波动感, 有时合并上肢肿胀。 (3) 积液量多时, 可见大范围皮瓣漂浮。

皮下积液常见原因分析以及相应措施:

(1) 术中淋巴管破坏太重, 淋巴管结扎不充分[3];术中电凝闭合淋巴管, 术后焦痂脱落, 导致淋巴管漏而形成皮下积液。故术中大的淋巴管, 要结扎彻底。另外, 结合术前临床分期及术中情况, 腋窝淋巴结清扫适可而止, 不要盲目扩大范围, 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 糖尿病及肥胖患者, 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较高。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要控制血糖在5.6~11.2mmol/L, 术后要加强高蛋白饮食。肥胖患者要合理使用电刀, 避免脂肪液化, 术后发生无菌性坏死, 形成渗液[4]。游离皮瓣时, 肿块附近皮瓣要薄。较远区域, 皮瓣不要过薄, 以免影响血供, 导致循环不良而致皮瓣坏死。

(3) 引流不通畅。引流管太细、引流管位置不当、引流管侧孔不合适, 术后未能及时合理挤压引流管, 导致血凝块堵塞管腔;术后负压吸引器漏气或负压太小;敷料包扎不当, 过紧限制了呼吸, 影响皮瓣局部血液循环, 过松会使皮瓣与胸壁固定不确切, 留有死腔。因此引流管位置及引流管粗细与侧孔一定要正确、合适, 负压吸引要有效, 敷料包扎松紧适当, 术后要经常挤压引流管, 保持其通畅, 术后24~48h尤为重要。术后3~4d可换药, 观察皮瓣情况, 但仍需要敷料包扎。

(4) 引流管拔除时机不当。一般引流通畅的话, 24h总引流量<10m L时可拔管, 可分次或者一次全部拔除2根引流管。拔管时间一般术后5~7d, 视情况而定。可提前1~2d, 必要时可延长至10d左右。拔管后, 少量积液经穿刺抽液后多可治愈。如引流量仍较多时, 可拔除引流管, 改为自然引流, 可扩大原切口或另切口放置橡皮引流条。积液时间较长的患者, 创腔内纤维组织形成者, 要去除纤维组织, 保持创面新鲜, 局部敷料加压后多可治愈。治疗过程一定要加强无菌操作, 必要时视情况可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原因、治疗与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我院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行乳腺癌根治术的362例患者围术期的治疗方法, 包括术中结扎腋窝细小淋巴管、术后锁骨下、腋下各放置1根引流管等方法。结果经采取上述预防措施后, 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与皮瓣坏死的发生大大减少。结论围术期适当的措施可降低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与皮瓣坏死的发生。

关键词:乳腺癌,皮下积液,预防

参考文献

[1]Roses D, Brooks A, Harris M, et al.Complications of level I and I axillary diss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arcinoma of the breast[J].Ann Surg, 1999, 230:194-201.

[2]Tadych K, Donegom WL.Postmastectomy seromas and wound drainage[J].Surg Gynecol Obstet, 1987, 165 (6) :483-487.

[3]陈秀春, 魏海英, 罗宇.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J].河北医学, 2001, 7 (9) :338-339.

上一篇:小儿重症肺炎下一篇:垃圾处置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