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技术改进方法

2024-10-23

施工技术改进方法(精选12篇)

施工技术改进方法 篇1

摘要:为了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地铁逐渐成为了目前最便利的出行方式。地铁施工常用盾构法进行施工, 这是目前地铁施工企业必须熟练掌握的技术, 技术是决定地铁工程质量的关键, 但是既有的地铁盾构施工技术仍旧存在一定的缺陷, 有待改善。因此, 本文对地铁盾构施工技术改进的方法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地铁,盾构施工技术,改进方法

1 工程概况及技术改进要求

1.1 工程概况

某地铁全长20km, 沿线会经过17座车站, 地层主要以粉细砂、中粗砂、粉质粘土等为主。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 选择盾构浅埋暗挖法的施工区间隧道大概有20个, 各区间隧道的断面开挖跨度大约在6.2m-15.2m之间, 其中沉降值大约在10-200mm之间, 并且其中部分地段洞顶存在砂层, 在进行开挖时, 地表沉降会逐渐扩大, 尤其是横向和纵向范围, 超出开挖两侧, 出现沉降裂缝。为了保证地铁工程盾构施工质量, 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施工技术。

1.2 施工技术改进要求

1.2.1 开挖工序

通过机械进行全断面开挖, 并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 采用分部开挖和人工开挖相结合的方式, 以此实现开挖工序的工厂化管理。

1.2.2 支护工序

在进行混凝土管片设置后, 进行壁厚注浆, 期间主要工序涵盖喷混凝土、锚杆设置、钢拱架和钢筋网布设、模注混凝土, 从而为地铁盾构施工奠定安全管理基础。

1.2.3 防水工序

借助土压平衡和水压平衡控制法, 在注浆基础上, 设置混凝土管片和膨胀橡胶止水带, 所浇筑混凝土需要具备一定的防水性能, 保证完工后的隧道质量。

1.2.4 地表沉降控制工序

在土压平衡控制的基础上, 限制工作面变形, 主要是由于初期支护期间, 隧道变形会加剧下沉, 最大的沉降量可能会达到60mm, 但是地表沉降控制就是为了减缓地表下沉量, 此工程的沉降控制目标是30mm以下。

1.2.5 地下管线、地表建筑物保护工序

为了保护地下管线和地表建筑物, 进行地表注浆加固, 然后拆线地表建筑物, 不过一般情况下, 以原位保护为主。

2 地铁盾构施工技术要点

2.1 地铁盾构施工法的原理

盾构机是城市地铁盾构法的主要机械设备, 盾构机主要是由挖掘系统、稳定支撑系统和注浆系统组成, 主要功能是在盾构机不断向前挖掘的过程中, 通过支撑和稳定, 保护挖掘的孔洞, 在盾构机的尾部以注浆施工对隧道围岩进行加强, 以此达到地铁隧道的挖掘、支撑和加强作用。

2.2 盾构机掘进施工的技术要点

盾构机掘进是整个地铁施工的关键环节, 也是建设地铁工程的技术要点, 盾构掘进过程是盾构机进出洞之前的重要工作, 主要施工原则是减小盾构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尽量减少对周围土体的影响, 技术关键是确保盾构开挖面的稳定性。盾构掘进阶段对盾构姿态的控制始终是关键环节, 主要是由十个参数控制, 其中包括注浆量与方式、盾构坡度、盾构姿态等。在施工过程中, 现场实测手段是参数优化和匹配的前提, 可以适当结合地表沉降观测进行参数优化试验, 实现盾构开挖面的稳定性。

2.3 盾构机进出施工场地的技术要点

盾构机在进入施工洞时, 必须确定相关技术要点和参数, 并严格控制进洞技术, 这是保证盾构机进洞和施工的重要基础。在施工过程中, 需要不断修正和纠正盾构机轴线, 以此有利于确定隧洞的方向和长度。盾构机在出洞前, 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要对出动的技术条件进行审查和控制, 从而保证盾构机的防护。

2.4 不良地质地铁盾构法施工的技术要点

地铁施工过程中, 很有可能会遇到不良地质层面的穿越, 最常见的类型是淤泥质黏土或淤泥质粉质粘土等软土地层, 在应用地铁盾构法施工时, 需要采取特殊的施工技术进行应对。其一可以有效提高土舱压力, 防止正面土体被液化。其二是可以适当向土舱内加泥, 防止喷砂, 从而保证城市地铁盾构法施工安全, 同时有效提升城市地铁盾构法施工的水平和效率。

3 地铁盾构施工技术改进的方法

3.1 开挖技术改进

因为工程盾构施工的开挖工序, 在隧道公布位置埋设小导管, 用于注浆护顶, 但是人工分台阶开挖的方式, 上台阶和下台阶之间相距1.5倍洞径左右, 其中开挖上导台阶时, 管棚的重要作用是护顶, 隧道上方正常情况下, 不会出现塌方事故。但是在施工过程中, 掌子面的稳定性可能会出现问题, 并影响到整个隧道的稳定性, 所以应该在开挖技术应用的前提下, 加强掌子面的稳定性工作。而对于下半断面, 检查地层的完整性, 对断面面积较大并且地质条件不佳的区域, 融入CRD施工技术, 利用盾壳保护隧道的顶部, 从而借助土压平衡维持掌子面的稳定性, 保证围岩稳定性处于标准状态, 再进行全断面开挖。

3.2 支护技术改进

在开挖的同时, 借助复合衬砌的支护法, 其中初期支护以人工操作的方式, 联合喷射混凝土、钢拱架支护等, 形成盾构承载结构体, 承受盾构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载荷。在此期间, 初期支护属于柔性支护体, 就可以在位移的允许值范围内, 但是必须重视其中潜在的不安全隐患。而二次衬砌是利用模板台车, 现场模筑混凝土, 和初期支护共同发挥承载地铁隧道永久荷载的作用。其中开挖、顶管片衬砌拼装等都可以在盾壳的保护下进行, 还能够有效保证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提高支护的机械化程度和可操作性等。

3.3 防水技术改进

在盾构开挖期间, 利用盾构机把压力施加在工作面上, 促使土压力和水压力保持平衡, 控制土层内的水, 防止渗进隧道内, 以此实现防水。此工程所选择使用的盾构机, 钢制机壳长度为6.5m、厚度为4m, 而且管片连接在盾壳的位置, 有钢刷密封盾构机, 所以可以确定盾构机的结构, 能够有效阻止地下水渗入。但是由于隧道开挖前会出现涌水现象, 因此应该用预注浆的方式, 控制开挖面的涌水量。在经过含水地层时, 还需要借助注浆技术进行堵水, 尤其是软土地层。另外, 将PVE防水塑料板挂在模筑衬砌的后面, 同样能够防水。

3.4 地表沉降控制技术改进

地铁位于城市的交通主干道和建筑密集地区, 如果出现地表沉降, 非常容易引发极大的工程事故。工程在盾构施工时, 为了避免对周围围岩造成影响, 并引发地层应力场变化, 需要借助地表沉降控制技术, 控制隧道周围切向应力的位移增大。利用岩层的承载力, 按照既定标准严格控制围岩变化, 尤其是针对地质条件相对较差的盾构区域, 地表沉降值必须控制在30mm以内, 并且在开挖工作面的位置, 可以通过维持土压力和水压力的盾构平衡性, 避免土层发生位移, 减少土层损失。对于超挖引起的地表沉降, 需要填充开挖部位, 以此释放围岩应力。

3.5 地下管线、地表建筑保护技术改进

控制地表沉降, 会对地下管线和地表建筑物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但是根据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 地下管管线和地表建筑物的保护, 需要构建健全的盾构支护系统, 也就是在开挖面位置, 通过增减压力调节控制的方式, 灵活调整地层应力, 把地表沉降值控制在最低状态, 并进行壁后注浆加固, 尤其是在地表建筑物的下方区域, 提高围岩的强度水平, 并将管片作为止浆岩墙壁, 解决注浆压力问题, 实现预期注浆效果, 才能够更好地保护工程盾构施工区域内的地下管线和地表建筑物。

4 结语

地铁盾构法施工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是一种具有安全性和高速发展的地铁施工方法, 地铁施工企业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机械工程、工程测量、定位和控制技术等, 以此有效提高地铁盾构法施工的技术运用, 从而实现地铁施工的质量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岩, 钱新, 李旸等.北京地铁无水砂卵石地层盾构施工技术难点及施工对策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 2013, (8) :97-101.

[2]陈伟.某地铁盾构始发段试掘进技术及控制[J].企业科技与发展:下半月, 2013, (7) :81-82.

[3]魏辉.浅谈地铁隧道盾构施工技术[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 2011, (4) :84.

施工技术改进方法 篇2

作者:安全文化网 文章来源:安全文化网 点击数:387 更新时间:2009-5-19

努力确保施工现场的生产安全,有效预防和遏制伤亡事故始终是各级建设施工安全监督机构的中心工作,严格的监管和热情的指导,对施工现场生产的安全有着重要的督促作用。安全评价是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通过科学的评价,查漏补缺,消除隐患,预防伤亡事故的发生,确保职工的安全和健康。安全评价质量的优劣,不仅关联着整个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成效,也可从中看出经办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安全监督机构的工作水平,因此值得重视。多年来,通过各地同行的努力和实践,安全评价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但笔者以为确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安全监管与评价对象单一,除施工单位外并不触及建设、监理等安全责任主体;安全评价依据单一,在“安全评价”时仅把基础、主体、装饰“三阶段”的定期检查评分和有否死亡事故作为唯一依据;出具的竣工“安全评价报告书"内容单一,除按JGJ59-99标准进行的基础、主体、装饰等阶段的检查得分和等级评定外别无其他内容,也未能指出建设各方责任主体(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等)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生产行为、重大安全隐患及虽未够上等级但已造成人身、财产很大损失或社会影响大的安全事故,显得颇为空洞等等。笔者同样以为,安全评价如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建设各方主体在工程施工全过程中的安全生产行为,监管力度就有可能弱化,也有碍我们实现“帮助建设各方主体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和管理能力,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整体水平”这一重要工作目标,似应加以改进。

笔者认为,改进安全评价方法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安全评价面要扩大。

据笔者所知,一些地方只把施工单位作为在建工程生产安全的监督和评价对象,对此笔者不能认同,而且认为这是安全监督和评价工作的误区所在。笔者认为,施工现场安全状态是由建设工程的各方责任主体共同营造的结果。建设方、监理方和施工方虽然在安全生产中所承担的职责各有不同,但都密切相关,互为影响。建设单位是建设工程的项目法人,在施工现场处于强势地位,它的言行,对项目安全施工具有重要影响。如建设方随意发包、强行分包、硬性缩短工期、拖欠工程款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措施费、不能提供安全生产作业环境、不能及时责成施工方治理安全隐患„„,将会给施工现场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监理方是受建设方委托,对建设工程的生产安全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的,也处于相对的强势地位,如不能充分履行监管职责,大量的安全隐患就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这将大大提高发生安全事故的机率。许多案例证明,不少生产安全事故或欠薪纠纷、民工闹事都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未能认真履行相关职责有着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扩大安全评价面,把施工现场的建设、监理、施工各方都纳入其中是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需要,也是提高施工现场生产安全整体水平的需要。对此,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认同。但是,也应该指出,目前不少地方并未对建设单位特别是监理企业应履行的安全生产职责进行规范和明确,使我们的安全监督和评价工作缺少依据,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安全评价要十分重视随机抽(巡)查的作用。

一般来说,定期检查(即按JGJ59-99标准进行的基础、主体、装饰等阶段的检查评分)是在施工项目部有了充分准备并确定时间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这只能反映当时状态而不能反映该工地施工全过程中日常生产安全状况,因而也是不够客观和全面的。而随机抽(巡)查时得到的第一手资料才能避免上述弊端,因为随机抽(巡)查的特点是检查时间的随机性和内容的灵活性(可按JGJ59-99标准抽查几个分项,也可根据上级部署的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当地施工安全态势和薄弱环节、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制定的工作计划及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研究确定),而且不预先告知,这些特性可确保检查结果的客观和真实,因此,随机抽查的结果,在该工程的“安全评价”中必须予以体现,并在评定安全等次时应优先予以考虑。

据了解,有的单位正在积极探讨竣工工程“安全监督综合评价办法”,此“办法”采用了定时检查与随机抽(巡)查相结合(双方权数根据当地不同情况确定)的办法进行,他们甚至还对随机抽(巡)查的主要内容列出详细条目,并根据所列条目在安全生产上的重要程度分别定出分值,制定出加减分规则进行量化评定。笔者认为这种安全评价办法较具科学性、全面性和客观性,具有创新的意义,值得探讨。

目前,我们的安全监管主要目的是防止施工过程中伤亡事故的发生,这对现阶段来说非常重要,但若要与“以人为本”的国策和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相适应,仅仅着眼于“伤亡控制”思路就不够宽广了。笔者以为,施工安全的监督与评价,在着力对伤亡事故的预防和遏制的同时,尚应根据不同条件逐步将职业卫生、职工健康和社会安全的内容纳入其中,从而把生产安全的监管推向更高层次,并以此来确定安全监督和评价的着重点。就目前情况而言,笔者以为施工现场安全监督和评价的侧重点在以安全管理为重心的基础上,可以定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安全主体责任的履行情况及其安全生产行为;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特别是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责任制度的建立和运作;职工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审和实施;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配置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状况;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演练及物资保障;危险源安全隐患的排查与冶理;以临边、洞囗、吊篮、卸料平台等部位和施工机械安全装置为重点的高空坠落事故的预防、控制措施;以基坑开挖、边坡处理、脚手架、模板支撑、建筑起重机械装(拆)等为重点的坍塌事故的预防、控制措施;高温、大风、暴雨、严寒等恶劣气候和特定时段的施工安全、职工健康防护;施工机械设备、安全防护用具及其零部件的管理、检测和安全使用;易燃、易爆、放射源等危险性物品的管理及安全防范措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等多发性事故的防范与治理;防火、防尘、防噪声、防中毒措施以及食物中毒、恶性疾疫、重大治安事件的预防等等。

三、安全评价的内容要力求全面。

工程竣工后由安监机构出具的“安全评价报告”是建筑施工安全监督机构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它应该既是受监工程建筑安全、文明施工的历史记录和阶段性结论,又应起到建设各方主体日后改进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书”的作用,内容要力求全面。应该指出,我们建筑业的安全生产水平近年来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工伤频率仍然偏高,施工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这由多种原因造成,如市场管理不够到位、监督执法力度不足、安全技术有待提高等等,而建设各方主体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力度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笔者建议在“安全评价报告”中单列“事故与隐患”一栏,用以记载建设各方主体安全生产行为中的不足很有必要,这样做有助于相关方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和管理水平,对生产安全具一定的推动作用,也符合“严格执法与热情指导相结合”的工作原则。

笔者以为下列情况应予载入“安全评价报告”中。

建设单位:未及时支付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措施费导致现场实体安全水平降低的;未及时支付工程款导致重大欠薪纠纷事件的;未向施工企业移送相关资料,从而引起施工现场周邻建筑物、地下管线、构筑物破坏事故的;拆除建筑物时,未断水、断电、断气即令企业施工从而引起事故的;接到监理单位有关安全生产隐患的报告后,未采取相应措施或责令相关单位立即整改的等等。

监理单位:未建立项目部安全生产监理规章的;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规章制度未进行检查并督促健全的;未编制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生产监理细则的;未督导施工单位按照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组织施工的;施工现场安全隐患在应知情的情况下未责令其整改,或虽曾责令整改但未执行时却不向建设单位或安全监督部门报告的;发现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不符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或存在较大施工安全风险时,未及时向建设、施工单位提出的等等;

施工企业:发生重伤事故和上等级事故的;因安全生产原因受到县(市、区)级(含)以上相关部门通报批评、公示或行政处罚的;发生恶性疾疫或多人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有责投诉、治安案件或其他事件的;因失火造成较大损失的;发生虽未伤人但社会影响重大的爆炸事件的;特殊工种无证或新工人未经安全教育和培训即行上岗的;建筑起重机械未经检测合格即投入使用的;发生较大危害通信、供水、供电、供热、市政管线和相邻建筑物或地下构筑物破坏事故的;爆破作业未经公安机关批准的;因安全隐患严重而停工整改的; 因噪音、灰尘等事由影响恶劣受到媒体或有关部门批评的等等。

笔者以为上述情况不仅应在安全评价报告中作出记载,还应纳入安全评价中的扣分范围。当然,评价对象如有下列情况的也应予以加分:在县级及以上部门组织的安全生产大检查中获通报表杨的、在抢险、救灾、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等方面作出贡献并产生较大正面影响或获相关部门表彰的等等。

四、充分发挥安全评价的作用。

“安全评价报告”是评选各级建筑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的主要依据,除了能起到受评工程施工安全的“历史记录”、“阶段性结论”和建设各方主体日后做好施工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书”作用外,如能综合使用,尚可使其在施工安全上的作用更大化。如可作为建设、监理、施工等企业招、投标;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核发与年审、三类人员的安全考核、相关人员的职称和工资评定、单位或个人先进与模范的评比、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措施费的支付等方面的依据之一。“安全评价报告”使用得当会变成动力,对施工现场的生产安全产生积极影响。当然这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更需要建设主管部门的决策及相关部门的配合。

施工技术改进方法 篇3

摘 要:在田径比赛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每天的运动量都很大,身体负荷过重,很容易造成肌肉拉伤和亏损。因此,为了使运动员在田径短跑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不能只靠平日训练中巨大的运动量,还要讲究运动技巧,改进训练方法。

关键词:短跑动作技术;改进;训练方法

一、短跑动作技术

短跑运动是在人体器官和内脏系统大量缺氧的条件下完成的高难度动作。短跑运动以无氧代谢供给能量,是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运动,它使人体迅速摆脱静止运动,产生最强的爆发力,进入极限运动状态。

现今的短跑运动比赛过程分为起跑、途中跑、弯道跑三部分,本文就论述了如何改进其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短跑成绩。

二、短跑动作技术的缺陷

随着现代田径短跑动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的短跑运动员的成绩达到了一个较高的记录,男子100米短跑成绩为9.85秒,女子的成绩为10.49秒。虽然在短跑运动中我们取得的成绩不错,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和理论研究的滞后,现在仍然有许多方面不能适用于现今的田径运动,如训练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意识等。在传统的短跑训练中,教练们都认为只有努力训练,大量地运动才能很快提高短跑水平,但是长期采用这种训练方法会造成运动员的肌肉损伤,减少运动员的参赛年限,这是以身体作为代价的短跑训练方法。

我国在短跑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不光要重视力量和速度的训练,还要重视短跑运动的技术水平,比如手臂的摆放,髋关节和膝关节的技术训练等。研究表明,对于现代的短跑运动来说,在急速运动的过程中步幅的大小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髋关节的伸髋力量、柔韧性和灵活性。世界级的短跑运动员都比较重视髋关节的运动,经常进行“伸髋与鞭打趴地”的技术训练。

另外,除了下肢的训练外,我们的上肢训练也要加强。上肢的摆臂运动一直就是我国运动员的弱点,教练也一直忽视了发展运动员的上肢力量,只重视下肢力量的发展。但是由于上肢力量薄弱,平衡动作稳定性太差,因此使得短跑时阻力太大,严重阻碍了跑步的速度。因此,为了使运动员的短跑运动技术更进一步,我们必须改进现今的短跑运动技术。

三、短跑动作技术的训练方法

1.速度方面的改进

在训练时必须要掌握好跑步节奏的变化,如缩小跑的动作幅度,加快跑的动作频率。因此,在跑步中需要高抬腿,增强大腿的肌肉力量和髋关节的柔韧性,提高肌肉的灵活性,这样才有助于提高跑步的频率。另外,可以采用快慢交替小跑、原地快慢交替摆臂、牵引跑、后蹬跑等方式,这些都能加快短跑的跑步速度。

2.力量方面的改进

短跑的距离短,我们必须在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增强其爆发力,加强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但是为了避免肌肉劳损,必须采取更加科学的肌肉训练方法,比如负重跑步、深蹲、俯卧撑、抓举杠铃等运动,训练到了一定的程度和次数,就休息30秒到90秒,这样更有利于肌肉力量的增强和肌肉的休息。

英国一位有名的短跑教练说过,当运动员的股四头肌和股后肌群的比例为10∶6时,短跑运动时前后四肢摆动才会更加平衡,然而大多数中国运动员的比例是6∶1,而这样的身体状况常常会造成运动员的股后肌群的拉伤、抽筋骨折、形成速度障碍等情况,因此在锻炼力量的训练中负重深蹲和抓举是最有效的锻炼方法。

3.技术方面的改进

(1)摆臂技术的训练与改进。摆臂是短跑训练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短跑速度起着很大的作用。在进入弯道跑的时候要用力将手臂向前摆动,右侧臂向前摆动的幅度和力度要大于直跑时的幅度和力度,过了弯道之后左侧臂摆动的幅度要配合身体重心的恢复,使身体更加放松。

(2)屈蹬式技术。由于技术、场地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短跑时的后蹬式技术已经变成了屈蹬式技术。屈蹬式技术在支撑腿后蹬时膝盖角度变化小,增大了向前的水平速度,减小了重心波动差,增大了步幅,使得蹬摆的动作转换更加连贯、迅速,提高了跑步速度。

(3)实行短跑放松技术。紧张的状态不利于在短跑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在短跑过程中进行放松技术的训练很重要。为了使运动员在短跑过程中更加放松,可以让他们通过腹式深呼吸方法进入自然的放松状态,或是通过意念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增强运动员自身的信心,想象出更加放松的场景,做好起跑姿势,以最放松的技术跑完全程。

短跑训练过程是一个科学复杂的过程,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动作技术、心理因素等各方面都会影响到短跑的技术,因此我们需加大对短跑运动技术的训练,使我国的短跑运动员能够取得更加傲人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徐建忠.少年短跑运动员快速力量训练探讨[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1(2):17-20.

港口工程施工技术特点与改进方法 篇4

该工程港口部分为沉箱重力式码头长105米, 滚装泊位一个宽15米, 引堤部分全长462米, 采用棱体回填, 出水面采用斜坡式浆砌块石护面, 潮差段迎水面采用栅栏板护面港口采用沉箱重力式结构形式, 港口顶面标高为+4.7m, 泊位底标高为-4.5m引堤采用块石回填边部理坡护面结构, 顶面标高在0点到200m的范围内从14.7m坡降到+4.7m, 高程基面采用当地理论深度基准面。

开始建筑之后, 马上开始建造预制场, 预制工作也快速的开展, 就在此时马上对堤心进行填充, 水抛段的工作和陆抛段的工作一起进行, 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堤心的填充工作, 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沉降, 给之后的工作提供便利。建筑护面块石以及堤心石块时交换着进行, 尽早完成。为了保证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 堤心石以及山皮石的回填工作都是用端进法开展, 水段以及路段的工程一起进行。

2 港口工程重要施工阶段技术方案与改进方法

2.1 工程测量技术

综合考虑这项建筑的平面分布, 要想到建筑中的适宜度, 以海拔高程系统, 为建筑中的海拔建筑高度辅助标准。在建筑中能够直接使用辅助标准规范建筑中海拔的标准。各个辅助标准点要按时以海拔高程系统为根本开展措施审核。按照图纸标致的坐标点为最根本的标准点, 创建坐标体系当做这项项目中平面测量的标准。按照这种平面测量标准, 综合码头中心线的位置以及平面走向, 作为建筑平面测量的线标准。

在建筑过程中能够直接利用标准线作为项目开展建筑的平面标准掌控手段。一定要按时利用平面测量掌控系统对标准线开展措施审核。沿着码头的竖直方向建筑相应的建筑直线、坡肩线等竖直方向的航标;综合码头中心轴线的起始端和主要干线建筑横向航标, 进而创建出航标网络, 作为抛填建筑的掌控标准。在项目附近同时比较适合的位置, 建设测验潮水的标尺, 作为抛填工作的建筑掌控以及指挥靠岸船只工作。对场地进行回填之前, 根据设计标准埋藏沉降标准点, 按期对沉降进行掌控。

2.2 码头施工

抛石前对抛石基槽抛石设立基床中心导标和顶面的坡肩边导标, 横向设分段标, 并对基槽进行检查是否回淤, 当回淤厚度大于30cm时进行清淤, 当回淤厚度小于30cm或没有回淤时, 在抛石位置设立定位船。抛石前线进行试抛, 掌握块石漂流与水深、流速的关系, 根据情况定位抛石船抛石方驳装运二片石, 运至抛石位置定位, 用反铲挖掘机进行抛石, 用水砣测量抛石顶面高程抛石时才用粗抛与细抛相结合, 顶面以下20cm-30cm时采用细抛。基床抛石后采取5m一个断面2m一个点对基床抛石顶高高程进行测量, 并绘制平面图和断面图。

基床夯实采用纵横向相邻接压半夯, 每点一锤, 并分初、复夯各一遍, 一遍四次夯。可采用两遍或多遍夯实的方法, 以防止机床局部隆起或漏夯。基床夯实范围可按墙身底面各边加宽1m, 夯实前对基床顶面适当整平 (粗平) , 局部高差不大于300mm, 以防止夯实时倒锤;水下基床抛石经监理验收合格后, 与基床夯实形成流水作业码头基床一层夯实完成, 在岸上设一对导标进行控制, 断面距离需在水中立设导标进行控制。分段夯实的搭接长度大于2米。

在承载土进行找平之前要先查看有没有回淤, 如果存在回淤, 要先清理回淤。承载土找平使用的二片石利用抛石船只进行运输。承载土找平的大小是沉箱底宽两端各增加半米, 就是在沉箱前端以及后端再增加半米的范围内都进行找平。用夯把承载土夯实之前, 对准航标线, 找准位置, 夯实的过程中要经常复核位置是否正确, 技术员要记录下夯实过程, 防止有漏夯的情况出现。

2.3 沉箱预制与安装技术

在这项项目中使用的沉箱长宽都是一样的, 只有厚度不一样, 能够使用同一套模板建筑, 都每一块沉箱都进行两次浇筑, CX1这种型号的沉箱第一次浇筑三十五米, 第二次浇筑三十一米, CX2这种型号的沉箱第一次浇筑三十五米, 第二次浇筑二十五米。这项项目建筑中使用的沉箱规模都不是很大, 但是因为时间紧迫, 所以使用了两套模板, 因此对现场建筑人员要合理的安排, 模板的布置和机械设施的选择, 划分好各项建筑时间仍然是这项建筑的重点。

沉箱的建筑在预制厂开展, 使用最常用的水平分层制造技术, 技术成熟。使用固定组装好的钢模板, 沉箱的表面使用大片的模板拼装, 整个的进行吊装运输;内模板平装成一个整体, 分批吊装运输。使用绑制技术运输钢筋。使用具有自卸功能的汽车运输现场搅拌砼, 利用塔吊设备入模的建筑技术。钢筋运输借助人工的力量使用钢筋片进行捆绑, 使用泵车运输混凝土, 使用机械设备进行捣实。潮位合适时, 由浮船坞将沉箱成品运输到沉箱安装现场附近, 浮船坞下潜至沉箱自由漂浮, 用拖轮将沉箱拖出浮船坞, 沉箱压载调平, 起重船挂钩, 用水泵向沉箱内抽水下沉, 在沉箱底部距离基床顶面约50m时, 减缓进水速度, 调整沉箱位置, 趁落潮时安装沉箱, 如沉箱位置不合适, 应及时抽水起浮重新安装, 沉箱安装位置确定后应继续向沉箱内灌水至沉箱不再上浮。

2.4 浆砌挡浪墙施工

从码头的阻波堤坝东北方向处开始向西南方向处依次建筑。使用汽车运送石料以及砂浆到建筑地点, 借助人工力量上浆。每砌十五米为一个沉降阶段, 每段之间留有两厘米的沉降缝隙, 在沉降缝隙的位置使用涂有沥青的板材填充, 板材的大小规模要和堆砌出的浆墙大小一样。先在阻浪墙的根基处使用块石堆砌一层, 不使用泥浆, 之后再开始建筑阻浪墙, 选料时, 选用的砌石要达到使用标准, 强度、硬度以及耐用性。能够出现风化现象以及缝隙的石块不能使用, 片石中间位置的厚度要在十五厘米以上, 块石厚度不能低于十五到二十厘米, 片石以及块石的长度都要比厚度长。在堆砌第一层的时候, 要使用形状比较方正的石块放在大角位置, 当做角石, 堆砌好角石之后, 在此处拉线作为水平方向的标准, 然后再堆砌石面, 最后在墙体里层。第一层的石块都应该把最大面放在最下面, 平放在根基上, 第一层石块和根基要使用砂浆, 铺设好第一层石墙后, 在大石中间的缝隙中使用砂浆填满。然后再填充小石块, 使用锤子把石块填实, 这项建筑顺序不能互换, 否则会出现空隙和裂缝。

2.5 预制块体安装

根据设计安装位置以及陆域上的控制点, 确定栅栏板、扭王块安装的施工基线, 在陆域上设立测量控制点, 利用全站仪控制栅栏板、扭王块安装位置与高程栅栏板 (B型) 、栅栏板 (A型) 用50t汽车吊陆上安装, 扭工块采用100T方驳吊机水上吊运, 潜水员配合水上安装栅栏板、扭王块安装应在低平潮时进行, 这样可以减小潮流对栅栏板、扭王块安装的影响并且安装作业时间可以持续较长。

3 结束语

港口项目一般都选在海水较深的位置或者水位变化较大的河流上建筑, 这样在水上建筑的项目较多, 对港口品质要求高, 建筑时间短。1949年后, 我国建立了上百个停泊港口, 出现了四大港口集中的区域, 这些港口的建筑充分展现了国内在港口建筑中的实力, 能够说, 我国在港口的建筑技术能够排在全球各个国家的前端。

摘要:现在全世界的经济都已经慢慢步入全球化发展, 各个国家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合作, 许多国家爆发了建设港口的热潮, 港口的创建和城市的工业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全力建设工业类型的港口建筑是国内基础建设的重点。港口项目的建筑和土木项目的建筑中有很多一样的地方, 但又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文章主要讲述了某地区港口施工为例, 研究港口项目中建筑措施的完善以及前进。

关键词:港口,基床夯实,防波堤

参考文献

[1]邹冠华.港口工程构件安装安全措施15条[J].劳动保护, 1988, 06.[1]邹冠华.港口工程构件安装安全措施15条[J].劳动保护, 1988, 06.

施工技术改进方法 篇5

在二重源解析技术基础上,改进了扬尘对受体贡献值的计算方法,并对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扬尘对受体的贡献值在方法改进后有所下降,扬尘与土壤风沙尘对受体的`贡献值之和,比方法改进前扬尘对受体的贡献值略低,这与推测结果完全吻合.

作 者:郝明途 侯万国 屈小辉 刘春博 HAO Ming-tu HOU Wan-Guo QU Xiao-hui LIU Chun-bo  作者单位:郝明途,HAO Ming-tu(山东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

侯万国,HOU Wan-Guo(山东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施工技术改进方法 篇6

关键词:装饰线条;施工方法;工程观感

中图分类号:TU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5-0071-02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建筑物外观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提高,可以说对建筑物外观美的追求越来越高。作为设计者,为能使建筑实物与市场的发展相呼应,在进行结构设计的同时,为使建筑物体现直线的顺畅美、弧线的飘然美,必然也就考虑到各种线条的设计搭配。甚至为了追求建筑物外观美能达到设计者个人的审美观念的标准,也必然将其设计变的复杂化,从而给施工增添了一定的难度,施工过程中如果不能加以重视,便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1 工程概况及重点分析

由山西一建第四项目部承建的临汾博浩源君临苑2#楼,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向阳西路,为高层剪力墙结构,地下1层,地上4座塔楼,分别为A、D座25层,B、C座27层,建筑面积54 960.5 m2,

是该市的形象工程之一,重点工程之一。目前,该工程正处于工程交工收尾阶段。4座塔楼集典雅、娱乐、休闲与一体的欧式风格设计,故在建筑外观上更突出线条美观设计,从一层到顶层,线条无处不在。在施工过程中如果不重视装饰线条的施工操作,不控制装饰线条的观感质量:①直接影响到竣工验收;②将会严重影响本企业的社会形象及利益,尤其是市场竞争力;③装修阶段线条的修理将造成材料人工的浪费。

2 影响线条观感的主要因素

鉴于以上不良影响,我们对原设计施工难点进行了分析,主要存在的困难有:

(1)造型线条的钢筋制作、绑扎难。

(2)吊模施工,模板稳定性差,高空临边作业,操作困难、危险性大。

(3)即便按原设计操作施工,拆模后观感很难保证。

3 具体施工方法

针对施工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我们必须加强施工的工程控制,并针对具体的施工设计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既保证了原设计外观的再现,又做到了简化施工操作。

3.1 影响结构受力的弧形梁

常存在于跃层的临空处及各种弧形飘窗处。

我们采用现场放样制作弧形梁定型模板的方法:利用图纸的圆弧梁的内、外半径,计算出弧形梁的内、外弧的弦长、弧长,以便做为放样的控制数据。然后按计算出的控制数据尺寸对所选的模板材料进行放样、模板制作:

(1)刚开始施工时,我们选择的模板材料为竹面板,施工过程中发现其特点在于:竹面板经水浸泡后便可成型,然后在其背侧再用方木按间距150 mm固定,使其在干燥后仍能保持模板不走形。此做法成本低,一般的木工在有放样数据的条件下都能用竹面模板下脚料完成操作。但是,竹面模板经2~3次周转拆模后便起皮发毛,弧形模板拼缝便不严密,出现漏浆,不能保证梁的阴阳角质量,且在此情况下模板3次周转后就得重新制模。

(2)考虑到该工程高度高、层数多且标注层层数多,模板周转次数多,我们为了既能保证现浇砼的观感,又能方便施工,便在以后的施工中采用3 mm厚铁皮加工成弧形模板。厚铁皮模板一次投入,整个工程使用,现浇砼的观感很容易保证。整体计算考虑,厚铁皮制模成本基本比竹面板制作的略高。但从观感方面考虑,厚铁皮制模不失为优先考虑的施工方法。

3.2 各种半圆弧造型

存在于腰线处、露台栏板上端,原设计均为结构施工时1次成型。

考虑到造型1次现浇成型困难,经与甲方及设计单位商定:

(1)腰线在结构施工时取消,改为装修时采用成品挤塑聚苯板(目前市场上有厂家专门加工制作此类造型线条,我们只需按图纸提供式样)粘贴固定施工,最后按外墙装饰作基层、涂料。

(2)露台栏板上端的弧形线条集中、延长米较长,且存在于触手可及之处,为能保证其耐久性,故不考虑原设计,只能在施工方法上想办法:待栏板钢模板固定好后,在有半圆弧线条的部位根据不同大小的圆弧选择不同直径的PVC管做成半圆弧模型固定其上。(因是造型施工,砼浇筑时只需轻轻振捣密实,以免破坏圆弧造型模板。)

3.3 各种欧式风格装饰柱的装饰线条

目前,装饰柱在建筑物设计中屡见不鲜,多存在于建筑物的主要通道口及屋面造型处。柱身与线条一次浇筑成型非常困难,然而我们采用波纹管做圆柱模板先浇筑柱身,柱子上下的装饰线条按实际柱的半径购置成品线条(水泥砂浆制品),直接安装成型,既节约人力、时间,线条又流畅美观。

3.4 规则、方正的外凸线条

如该建筑的挑檐栏板侧面的方条形外凸线条。

原设计要求线条与栏板1次浇筑成型,其配筋复杂,且3条造型排列紧促,吊模施工困难,费工费时。经与设计单位协商,将原结构设计中挑檐栏板处的方条形外凸线条取消(这样既避免绑扎复杂的造型钢筋,也不用支设小面积的吊模),待外装修阶段,用挤塑聚苯板做同原设计尺寸的外凸线条:

(1)整体拉线找平、分割,使线条在同一水平面上,从而保证线条的整体性、连贯性。

(2)固定挤塑聚苯板:①为避免现场裁割,人为造成裁割出的线条宽窄不齐,故在施工前与生产厂家联系按原设计宽度(200 mm)提前订购定尺挤塑板线条。②按弹好的控制线固定挤塑板线条:用保温钉按“之”字形相邻竖向交错70 mm、水平间距600 mm将挤塑板条固定于挑檐栏板上。

(3)按原设计外墙装修做法做好基层,再做涂料。

4 总结

以上均为博浩源君临苑2#楼出现的装饰线条,线条品种之多,在目前高层建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说在建筑外观的设计施工方面我们可将复杂的装饰线条简单操作成型,或尽可能采用质轻、耐老化的成品或半成品加工成型的材料后做,更能保证线条的外观美,更能协调建筑物的高宽比,更能为建筑物的外观美增光添彩。

作者简介:王小红,女,1971年出生,山西省清徐县人,工程师。

Improvement Molding Job Practice, In Order to Guarantee Building's Impression

Wang Xiaohong

Abstract: In order to cause the building to manifest the design idea perfectly, completely obviously building straight line smooth US and arc floating beautiful,when construction molding takes the different construction measure in view of the different spot’s different design,namely achieves the design requirements,saves the manpower,the time,had has guaranteed building's impression.

施工的风险管理及改进方法 篇7

1 风险识别

在进行风险识别时应当明确施工的目标、落实施工参与方、多方收集隧道资料。判断风险产生的原因、识别潜在的风险、制定准确全面的风险识别报告。这样组成有序的结构来确保风险产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另外, 一些环境风险是不可抗的, 比如说在建设过程中以及隧道实际运营时所产生的水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对附近环境的影响、隧道自身结构是否稳固、隧道防渗水是否存在风险、盾构隧道结构的稳定性等。在隧道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通风系统是否可靠、消防措施是否完善、对于火灾地震等类似灾害是否制订了完善的应急预案等。现在我国关于隧道施工的风险研究多在几个地质灾害的防范上。对营运期间的风险研究还没的到足够的重视, 因为隧道工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旦施工过程中发生任何事故都会对施工者的生命造成影响, 阻碍交通的发展, 所以在隧道施工中必须要认识到投入运营时可能存在的风险。

2 风险评估

隧道工程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了施工建设风险估计以及施工风险评价两个方面。在隧道工程施工前对工程进行危险性事件的风险评估是可以估计出风险产生后的具体影响范围, 从而为整个风险评估打下基础, 为风险控制的规划、风险因素的评估、风险应对方案的制定都提供了非常科学的依据。对工程施工建设风险因素影响的综合评论是做好隧道施工前的风险评估, 将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导致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使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得到保障。模糊数学法、层次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等等都是风险评估的方法。目前, 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一般都是采取专家打分法, 但凭借专家的主观判断, 准确性并不是非常高, 对风险的发生也提出一些对策。

3 风险应对策略

风险应对策略指的是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对突然产生的风险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应对风险策略通常包括下面两个方面:其一是在风险产生以前, 对于评估的风险因素实施具体的应对措施, 从而降低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风险出现之后, 通过财务安排的方式尽可能降低风险对建设目标实现程度的影响。比如风险自留, 转移, 保险等等措施。隧道施工人为的风险因素可采取提前措施来避免。下面重点讨论自然灾害的改进方法。

3.1 塌方或崩塌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引起塌方的因素有很多, 以自然因素为主。由于施工建设时的地质状态、地下水位的变化等等都是引起塌方的因素。避免塌方的应对策略通常是选择预选加固法来进行围岩, 按照超前管棚的打造, 向其中注入泥浆实现加固目的, 从而增强围岩的稳定性。另外也能够选择旋喷拱或者预切槽的方式来对围岩进行加固, 避免其发生变形。在隧道工程施工之前应通过排水技术把地表中的水尽量清除干净, 让其不会渗透到隧道之内。选择科学的开挖工艺也非常关键, 例如台阶法、短台阶法以及中壁法等进行开挖来减小塌方的危险。强化施工初期的支护能力, 从而提高喷射混凝土的厚度, 也可以采取锚杆加密、钢筋网等方法。选择钢筋混凝土衬砌、提高衬砌混凝土实际厚度或者调整衬砌断面形式等措施。

3.2 岩爆

由于高地应力的影响, 在隧道开挖作业实施时, 硬脆性围岩由于开挖卸荷造成洞壁应力再次分布, 过去一直存储在岩体内部的弹性应变能得以瞬间释放, 从而发生爆裂松脱、剥落或者抛掷现象, 称之为岩爆。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进行应对:通常情况下, 岩爆主要发生于埋藏较深、整体干燥以及地质相对坚硬的岩层中, 必须要预先做好防卫措施。新开挖的工作面和周围区域容易发生岩爆, 防犯岩爆的重要位置是顶部或拱腰部位较多, 超前释放孔, 在掌子面自拱位置到边墙打超前释放孔, 超前周边预裂爆破松弛, 选择松动爆破或者超前钻孔预爆方法。在施工建设的前期应稍微释放岩层的原始应力, 降低岩爆出现的可能。在岩石上喷洒部分水让其润湿, 提前把部分能量释放出来, 再向开挖的岩石表面喷射高压水进行冲洗, 之后选择锚杆进行挂网。爆破开发后应第一时间向拱顶和边墙喷射混凝土, 另外还应加装锚杆以及钢筋网。尽可能的降低岩层的暴露时间, 降低岩爆发生的次数。当岩爆产生之后, 部分石块不会立即掉落, 及时把这些危石进行清理。另外可以增加防护钢棚, 在岩爆范围之内的设备应当加装防护钢棚, 施工人员应当佩戴钢盔和防弹背心, 岩爆高发期往往会有很多片石呈弹射状喷出, 很容易对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产生威胁。

3.3 涌水

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最普遍的一种地质灾害便是涌水。一般的不良地质主要为断层裂隙水、溶洞以及暗河、岩溶水煤系地层内的采空区老窖积水以及金属矿山老积水等都会产生突水突泥的情况, 应采用技术措施引出涌水。将溶洞或暗河水源流向及其与隧道位置关系检查明确。开凿引水槽、铺砌排水沟可以采用涵洞、暗管、暗沟、泄水洞等。堵住溶洞或暗河的出口以及分支都应当选择注浆堵水的策略。隧道反坡排水一般能够分段设定固定泵站以及集水井, 利用抽水机配置管道排水, 从而进行固定。泵站和开挖面应配备临时移动泵站, 选择潜水泵将水源臭送到固定泵站的集水井之内。

3.4 岩溶

在施工过程中穿越可溶性岩层, 往往会遇到岩溶。对于岩溶的处理一般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首先是对小型溶洞堵塞进行处理, 选择隧道建设底部区域的小溶洞使用换填片石、干砌片石等进行回填压实;其次是对于较大溶洞的处理策略, 简支梁跨越、拱桥跨越、边墙拱跨越或者栈桥跨越等, 选择支顶加固、支承柱加固、拱桥支顶加固或者挖孔桩支顶加固等方法;最好在岩溶隧道建设初期做好支护, 岩溶隧道的挖掘作业和软弱围岩大同小异, 可以选择管棚注浆加固或者微震爆破等方法。

4 结语

隧道施工的风险管理、风险评估、风险应用对隧道工程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对前期设计和风险全面评估、分析, 能够防范地质灾害的出现, 确保隧道工程项目安全施工。

参考文献

[1]李云青.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研究[J].山东大学, 2009, (5) :58.

[2]夏群堂.工程施工评估及管理[J].福建建筑, 2008, (4) :46.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技术的方法改进 篇8

关键词: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

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种疾患,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技术创伤小, 操作简便, 目前已经逐步成为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方法[1]。我科自1998年开始应用微创技术治疗脑出血, 发现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 并进行了改进,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1例均选自我院2004年1月~2010年1月的住院患者, 男35例, 女26例;年龄31~76岁, 平均59.3岁;有高血压病史42例, 占68.9%;CT显示出血量<30 ml 9例, 30~60 m36例, >60 ml 16例;其中, 基底节区出血43例, 脑叶出血10例, 丘脑出血8例。入院时意识障碍程度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 3~5分5例, 6~8分16例, 9~12分29例, >12分11例。发病至手术时间:<7 h 22例, 8~24 h 30例, >24 h 9例。

1.2 手术方法

根据头颅CT定位, 确定穿刺部位, 选择合适长度YL-1型血肿穿刺针, 局麻后针钻一体钻入血肿中心, 退出针芯, 拧紧盖帽, 接侧管, 先缓慢抽吸血肿液态部分, 抽吸负压应维持在0.5~1.0 ml, 抽吸血肿1/3或有阻力时, 停止抽吸, 插入血肿粉碎针, 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肿, 待冲洗液变清后经粉碎针注入尿激酶2万~5万U溶血肿, 保留血肿粉碎针 (以备下次冲洗使用) , 夹闭引流管4 h后开放引流。上述方法每日2次, 术后1、3、5 d复查头颅CT, 视残余血肿量拔针。本组穿刺针留置时间3~7 d, 平均4.6 d。

2 结果

61例患者中, 死亡9例, 死亡率为14.8%。对存活的52例患者随访半年, 术后功能恢复按照日常生活能力 (ADL) 分级, 其中, Ⅰ级9例, Ⅱ级25例, Ⅲ级13例, Ⅳ级4例, Ⅴ级1例。重残17例, 重残率为32.7%。

3 讨论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外科治疗的目的是尽快、尽可能多的清除血肿, 解除脑受压, 中断脑水肿发生发展的恶性循环[2]。在脑出血的治疗方法中, 微创颅内血肿清创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不受年龄及出血量的限制等优点。文献报道开颅手术死亡率为20%~60%, 生存者重残率为50%以上[3], 本组手术死亡率降低至13.1%, 重残率为32.7%, 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本院从1998年开始应用微创术治疗脑出血, 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 每次血肿抽吸冲洗结束后需要经血肿粉碎针向血肿腔喷注血肿液化剂, 去除粉碎针拧上帽盖之前, 总是有液化剂溢出流失, 影响液化引流效果, 增加脑穿针留置时间; (2) 每次使用血肿粉碎针后需要将其取下, 用生理盐水冲洗, 2%戊二醛冲洗浸以备下次冲洗使用; (3) 每次进行血肿抽吸冲洗时, 必须揭开覆盖在脑穿针外的敷料→拧下脑穿针上的盖帽→放置血肿粉碎针→冲洗清除血肿→注入液化剂并关闭侧管→去除血肿粉碎针→拧上帽盖→覆盖敷料, 每次反复上述操作, 程序复杂繁琐费时, 盖帽、血肿粉碎针反复取下冲洗浸泡消毒, 容易增加颅内感染机会[4]。为解决上述问题, 我们进行了以下改进, 每次血肿抽吸冲洗结束后经血肿粉碎针注入血肿液化剂夹闭引流管, 不再去除粉碎针, 夹闭其连接管并用敷料包扎 (以备下次冲洗使用) , 下次冲洗时可直接经血肿粉碎针冲洗注药, 不再重复上述复杂的操作程序。经过以上改进, 结合本组61例病例体会, 笔者认为有以下优点: (1) 避免了血肿液化剂流失, 经粉碎针注入血肿液化剂能使液化剂均匀喷洒于血肿腔四周, 使血肿液化更彻底, 残余血减少; (2) 加快了血肿液化清除速度, 脑穿针留置时间可缩短1~2 d, 降低了换药、消毒的费用成本, 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 为患者节省了治疗费用; (3) 简化了操作程序, 使术后冲洗更加简便快捷, 未出现血肿粉碎针堵塞; (4) 避免了血肿粉碎针的反复冲洗浸泡消毒, 减少颅内感染的机会, 本组病例无一例颅内感染。

总之, 微创术通过方法改进使术后冲洗更加简便快捷, 避免了血肿液化剂流失, 加快了血肿液化清除速度, 缩短了脑穿针留置时间, 节省了患者的治疗费用, 术后死、残率降低, 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贾宝祥, 孙仁泉, 顾征, 等.穿刺及液化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初步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6, 22 (4) :233.

[2]张新江, 方思羽, 张苏明.对脑出血周边组织存在缺血性损害的再认识[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1, 9 (3) :168-170.

[3]赵继宗, 周定标, 周良辅, 等.2464例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多中心单盲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 2005, 85 (32) :2238-2242.

施工技术改进方法 篇9

一、备自我、备教材、备学生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前提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好课, 就能争取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权。准备愈充分, 主动性就愈大, 教学效果就愈显著。所以,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做好课前准备。

11.备备自自我我, 不断提升自我素质, 拓展教学视野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始终站在信息时代的最前沿, 利用自身知识储备并结合所教学内容, 转化成课堂上的新课题、新方法、新知识, 带领学生跳出课本的束缚、拓展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信息技术,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结合课本探讨实际生活中的新发现、新思路、新创作, 彻底改变学生只读书、读死书的现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对教师丰富知识产生崇敬心理,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变成一种期待和惊喜的学习过程。

22.备备教教材材, 深入研究新教材, 落实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作为课程领域的基本规则与教学行为依据, 是教师备课和教学的基础。所以, 在授课前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从不同角度准确分析课程标准和解读教材, 以便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应用。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 才能将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化、结构化, 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案和计划, 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理论基础。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因此, 钻研新教材是落实新课程标准、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前提。

33.备备学学生生,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除了要研究教材、落实课程标准外, 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群体的了解。要对所教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入研究, 对所教学生的特点加以细化, 从而使教材的处理和所选择的教法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只有充分了解学生, 才能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才能因材施教;才能预设并解决在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关键

有了好的素材、知识储备, 如何将其运用到课堂上, 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 一直是教师追求的目标。

11.精精心心设设计计教教学学环环节节, 提升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 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明确教学目标, 就解决了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明确教学过程, 就解决了教得怎样、学得怎样的问题。在教学中要能够设计出构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导入方式, 从上课开始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认识课堂活动, 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22.激激发发学学生生学学习习兴兴趣趣, 享受快乐学习

“我要学与要我学”是教育教学活动中较难解决的一个矛盾, 究其根源, 是学生的主动性不够, 还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毫无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 人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所以,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例如: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游戏引入课堂, 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将枯燥的理论讲解得生动、通俗等。这样,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让学生觉得上信息技术课是一种享受。

三、以主题任务探究, 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保障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课堂任务探究中积极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11.以主题任务为主线贯穿课堂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主题任务, 引导学生围绕该主题开展一系列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 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提升信息素养。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重在策划、组织与调控, 放手给学生表现。让学生在任务探究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用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思考的兴趣, 让学生真正从内心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以触发学生积极探索问题、要求解决问题的心态。

22.实实现现角角色色转转换换, 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长期以来, 存在着一种“独白式”教学, 一节课40分钟, 教师会从头讲到尾, 毫无顾及学生的情感、态度、智力。这其实是一种“专制性”教学, 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及其发展的关怀。而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的角色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也不再只是教书匠, 而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 而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 而是与学生平等地对话;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而且是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

四、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进行有效评价,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的重点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有效而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 在完成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 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启发学生研究新知识, 发现新知识, 把知识运用于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利用新思路、新手段来解决超越自身现有知识范围的问题。通过对教学效果和任务作品的自评、互评, 点评、答疑, 进一步触发学生的实践和创新力。

11.对学生实践和创新力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要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 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性, 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动脑、动手, 联想、创造, 让学生在实践中享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学习变为学生的一种自觉习惯,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所以, 提出的任务必须有吸引力, 让学生感兴趣;要有创新性, 在设计任务时还要考虑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 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2.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而不仅仅在教学活动之后。课堂教学评价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价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往往起到及时反馈和激励的作用。它可以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 通过评价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我的不足, 学习他人的长处, 拓展自己的思路, 取长补短, 在较短的时间内进一步提高自我。

五、注重反思教学,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生长点

要使信息技术课堂更高效, 必须树立良好的自我反思意识, 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 才能弥补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 使教学更有效。因此, 要做好每节课后的教学小结, 总结经验, 寻找不足;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 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用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不定期进行教学调整, 并及时统计分析。教师应对课堂教学加以回顾、梳理, 找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并从中找到教学的突破方法, 使之成为以后再教学的经验教训, 引以为戒。注重教学反思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素养的有效方法;是教师对教学进行有意识的积累总结, 能较快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综上所述,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完善自我教学能力, 提升教学水平, 创设高效课堂, 已成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教学研究的重点。当然, 高效课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只要教学在、学生在, 它永远是我们探究的主题。

摘要: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结合新教材, 针对现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现状, 从教学设计、创新实践能力、小组合作、主题任务探究及评价等方面作了阐述。对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施工技术改进方法 篇10

在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下, 交通运输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这也必然会使当前社会交通运输的整体运输载重量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只有不断的完善公路桥梁的施工技术、提高施工质量, 才能够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1 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的缺点

1.1 公路桥梁施工技术难度太大

在进行公路桥梁的施工过程中, 国家对其质量控制提出了严格的施工标准以及施工要求。 在进行具体的建设中, 由于公路桥梁的建设环境比较复杂, 所以往往会受到施工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这就为施工工作的开展、施工技术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与苦难,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桥梁的施工必须结合实际的施工环境选择科学的桥梁建设方式, 并针对性的处理桥梁施工技术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1.2 桥梁施工技术不足导致桥梁使用价值不高

面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上升, 我国交通运输承载总量正在与日俱增。 面对车辆在各地区频繁往来中整体重量的不断上升, 超载与重载等现象也是经常出现, 这对我国公路桥梁的承载能力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同时也加快了桥梁的耗损。 在大多数地区公路桥梁混凝土裂缝、破损的状况也是经常出现, 从而使得桥梁的整体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与此同时, 当这些问题发生后, 相关部门就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桥梁的维修、加固, 这就增加了桥梁使用的费用。 所以, 当前社会人们对公路桥梁的耐久性以及质量的关注程度正在不断的增加, 并希望公路桥梁的使用可靠性及安全性得到有效的提升。

1.3 缺乏充足的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管理经验

由于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 我国公路桥梁的施工技术的运用以及管理都相对不足, 缺乏合格的监督部门与专业的施工技术人员, 这就导致在进行公路桥梁的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不能够根据实际现场状况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施工人员也无法看懂施工设计人员方案设计的含义、施工进场材料也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督人员审查。 在进行桥梁的检测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检测标准对施工质量进行衡量, 这就导致了问题发生之时所有部门都相互推诿责任, 无人愿意承担责任;加之施工恶劣现场环境的存在, 如果不能够有效的提供施工技术、增加管理经验, 必然会使得桥梁的建设质量受到影响, 为未来的投入使用带来安全隐患。

2 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的改进方法

2.1 对桥梁的超载现象予以高度重视

面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为国家社会经济贸易往来所提供的巨大动力, 交通运输业运输吞吐量的增加致使公路桥梁结构超载问题的发生也是比较常见的以及可以理解的。 这种现象作为社会发展中必然的结果是不可能被消除的, 所以在进行公路桥梁的设计以及施工建造之前就必须对该问题进行充分的考量, 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对交通运输业车辆超载、载重过大等问题进行考虑, 从而设计方案降低其对桥梁结构的影响。 其中, 超载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交通流量大、车辆载重大、桥梁使用时间长、非法超载数量多、人为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 这些原因的存在最终给桥梁的使用带来的了安全隐患。 正是由于公路桥梁长期在高负荷下使用, 所以加快了桥梁的老化与耗损, 使桥梁的寿命不断的缩短。 所以, 面对这种问题的出现, 相关管理部门绝对不可以置之不理, 在实际的问题处理中。 首先设计人员与技术人员在进行公路桥梁的方案设计中应做好施工现场、施工区域气候的调差分析工作, 然后通过对桥梁超载问题的研究以及分析, 做好方案的设计补充。 与此同时, 当桥梁施工建设完成之后, 如果发现部分地段存在质量不过关、安全隐患较大的问题, 就应该立即上报上级, 在获得上级批准后即时的对隐患部位进行检查、维修方案制定、维修及维护计划落实;如果问题较大, 则需要对桥梁进行加固或者重建, 从而确保桥梁的施工安全性与使用寿命。 除此之外, 相关部门应做好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 积极的与电视媒体、新闻媒体、广播媒体等进行合作, 加大宣传力度, 普及超载带来的危害与可能造成的损失, 提高运输人员自愿抵制超载的意识, 从而降低公路桥梁使用的压力。

2.2 将信息技术与高科技技术进行结合

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应经广泛的应用与社会的发展中, 但是我国公路桥梁施工单位对于信息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效率却并不高, 所以这为我国公路桥梁建设使用高科技信息技术预留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公路桥梁建设的实际施工中主要可以应用到的信息技术有优化和建模技术、信息仿真技术、网络技术, 信息技术通过现场数据的仿真模拟和计算结果的数据分析, 查看是否与实际设计相符。 仿真技术和优化建模技术在现代化建筑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已经被广泛用于实际工程规划、建筑成本、优化资源及建设和管理的多个阶段, 而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而使公路桥梁施工单位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在公路桥梁的施工建造中使用信息技术将有效的促进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进行公路桥梁的建设中, 可以建设桥梁施工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自动化收集系统等, 并借助信息化设备收集现场信息, 为桥梁施工设计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公路桥梁施工设计多个方面的工作, 属于多系统配合的综合系统工程, 在实际的施工中囊括了大量的工程材料、管理信息的控制, 所以管理工作比较困难、繁杂。 基于此, 在进行公路桥梁的施工中可以建立专门的管理网站, 对各项信息、各项系统进行专业化、统一化的管理, 从而提高信息管理的高度集中性。

通过借助互联网以及区域信息共享等功能, 有效的实现了建筑施工信息实时共享的效果, 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效率、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 从而使人力从繁重的信息管理中脱离出来, 并进一步提高了员工对施工信息的管理效率、 提高了建筑施工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保证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准确性, 从而提高了公路桥梁施工管理的综合效果, 强化了施工单位对施工信息的处理能力与处理效率, 为企业领导在关键问题中下达决策意见提供了准确的信息支持。

2.3 施工设备与材料的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

在进行公路桥梁的施工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施工材料、 施工设备, 所以做好施工材料的科学选择以及质量控制将影响桥梁的整体施工质量。 所以, 做好对施工材料的购买管理, 严格从正规厂家购买合格材料、设备, 对进场材料及设备做好严格的质检工作, 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施工桥梁的工程质量。 施工企业应加强施工材料与设备的采购, 建立起健全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 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管理, 进入施工现场后还需加强对施工材料、设备的放置管理, 保证施工现场的整洁有序, 定期对施工设备进行检测与维护, 保证施工设备的稳定正常使用, 减少施工材料、设备对公路桥梁工程质量的影响。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进行公路桥梁的建设中应重点处理施工技术所存在的缺点, 并进一步完善施工技术的运用方法, 通过大力引进高科技术对现有施工技术进行改良, 从而提升公路桥梁的施工质量, 助力一带一路工程的建设。

摘要:在社会发展建设的过程中, 做好交通建设工作, 严格控制公路桥梁的施工质量, 将有助于提高公共设施的使用价值。在进行公路桥梁的建设中, 做好对施工技术的控制工作对提升路桥的整体质量置管重要。本文将针对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的缺点及改进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公路桥梁 (路桥) ,施工技术缺点,施工技术改进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艳黎.公路桥梁施工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探讨[J].居业, 2015 (12) .

[2]睢力强.公路桥梁施工管理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J].交通标准化, 2014 (12) .

施工技术改进方法 篇11

【关键词】吊装;低压加热器;发电厂

1.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大型火电机组(600MW及以上)不断投入运行,加之国际上设备集中化、模块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由此,各类大型设备吊装的施工方法的优化改进日益成为火电工程建设中进一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突破口之一,对电力建设行业的长足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以往各类火力发电厂的工程建设中,#7/8低压加热器(以下简称“低加”)的吊装就位多采用传统的在机房外由吊车与行车抬吊,而后由行車大小钩换钩以穿装就位的施工方法。该吊装方法在各类中小型机组中尚且适用;但对于大型机组而言,其在机械成本、施工工期和对周边的影响等方面的劣势日益明显。本文以广东梅州宝丽华电厂二期工程中#4机组低加吊装为列,简要叙述了由单台行车直接将低加就位的吊装方法,以望其对电力系统或其他行业中设备的吊装就位起到一个参考借鉴作用。

2.作业流程

广东梅州宝丽华电厂二期工程#4机组的#7/8低压加热器由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型号为JD-740-5-2及JD-840-5-1。该次低加吊装工作,采用机房行车的大钩和小钩配合抬吊翻身后,将低加沿低压缸基础孔洞放至0m层凝汽器喉部上,再重新绑扎、提升并临时吊挂,最后将喉部提升并临时悬挂的吊装方案(如图1)。

不难看出,就该吊装方案而言,凝汽器主体的拼装工作需在低压外缸下半就位前完成,因此,凝汽器的设备到货情况和基础交安时间是决定该方案能否实施的前提条件。该前提具备后,即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2.1吊装准备

a)在凝汽器壳体就位位置完成凝汽器喉部的拼装工作,该过程可充分利用机房行车以降低机械成本。

b)凝汽器喉部前水室侧板和后水室侧板以低加入孔为界向上通长割开。

c)在喉部侧板切割处进行临时加固,以防止其在吊挂过程中产生永久变形。

2.2低加一次就位

将行车大小钩以低加重心为基点进行钢丝绳绑扎并进行翻身作业,在确认小钩完全不受力后,小钩解钩。该操作工程中,行车大小钩绑扎点的负荷分配由低加一次就位过程中能够顺利穿过低压缸基础孔洞而定。以本次吊装为例,大小钩抬吊翻身后吊钩与低加轴向需成30°夹角(如图2)。

以行车大钩单点起吊,将低加沿低压缸基础缓缓放下,而后跨过基础放下小钩进行钢丝绳绑扎并抬吊翻身,直至将低加平稳放置于凝汽器喉部内低加就位的位置(如图3、图4)。该过程中,小钩第二次绑扎点应与起吊时大小钩绑扎点统一考虑,且须在吊装前进行详细的计算和模拟,以保证吊装成功。

2.3低加二次就位

重新对低加进行钢丝绳绑扎,利用行车大钩将其提升至最终就位位置,初找正后利用跨在汽机基础上的临时扁担进行悬挂并松钩。而后,再次利用行车大钩将凝汽器喉部提升至最终就位位置,初找正后临时悬挂并松钩。找正过程中,应将低加和喉部适当提高,以为壳体拼装时留有足够的空间余量。

2.4设备最终就位

完成凝汽器喉部临时吊挂后,即可进行凝汽器壳体的拼装工作;该项工作建议采用24小时工作制来短设备悬挂时间,以达到减少设备(尤其是凝汽器喉部)因长时间悬挂而产生永久变形。

凝汽器壳体拼装并焊接完善后,即可进行喉部和低加的最终就位和找正。

3.实效评价

与低加的常规吊装方法相比,本文所论述的吊装方法具有不利用大型吊机、不与机房A排外主变和封母的施工产生冲突和不需土建单位预留机房A排主梁和墙面缓装等一系列优点(详见表1)。

以广东梅州宝丽华电厂二期工程中#3机组(常规方法)和#4机组(改良方法)的低加吊装的对比为列,新方法的采用节省了#3机组凝汽器喉部和低加吊装所用230t汽车吊(含往返共6个台班)的机械成本十余万元,并完全避免了常规方法对厂用受电节点工期的影响。

4.总 结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新方法的施行往往伴随着技术的成熟性不高,对施工现场的各种外界因素可虑得不够详尽,以及毫无相关经验可以借鉴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因此,本文所述的低加吊装方案也突出了如下工作重点:

吊装低加前,必须对吊点的设定及其一次就位的吊装过程进行详细而准确的计算和模拟;

因凝汽器喉部前水室侧板和后水室侧板以低加入孔为界向上通长割开,故必须在吊装前对其进行有效的临时加固,并在喉部悬挂后和凝汽器壳体拼装过程中多次对其各个外形数据进行复核;

临时扁担的选用必须经过准确的计算校核;

各类施工安全防范措施必须落实到位。

此外,因各类型机组实际工况的不同,本文所述的吊装方案亦可通过不断的改良优化而日趋成熟,以达到安全、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DL5011-1992,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汽轮机机组篇[S].

建筑工程大模板施工方法改进措施 篇12

关键词:建筑工程,建筑工程方法,控制措施

1 建筑模板安装与拆除过程具体要点

1.1 柱模板安装基本要求

在建筑模板安装过程中, 柱模板作为建筑模板行业的基础安全工程, 对整个建筑模板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 所以在安装时, 定要严格按照质量要求, 确保质量。安装过程中, 必须保证模板的垂直高度、棱角位置与标高保持一致, 同时两块模板在拼装时, 中间绝对不能留有任何缝隙, 要紧密相连, 这样才能防止在施工中由于外力作用而出现模板位移或是变形等现象, 此外, 还利于拆除。在拆除模板时, 首先要尽量避免与周围事物的碰撞及解除, 这样不仅会损害其他物体, 更不利于模板的再次循环使用, 所以一定要按照操作方式来进行拆除, 对于拆除的部位要及时进行清理及养护, 这样不会引起模板变形。此外, 在进行模板脱模剂涂刷时, 一定确保涂抹均匀, 上、下层柱模板要顺时涂抹, 不得错台及漏浆。

1.2 墙模板安装基本要求

对于墙模板安装而言, 最主要的工序是在安装之前必须做好清理工作。针对墙体表面所残留的污垢及混凝土浮浆、松散石子等都要进行清理并冲刷干净。待清理结束后, 要对墙体边线及模板安装位置进行轴线位置确定, 消除墙体相邻之间的轴线误差, 并对多次测得的误差结果进行累计登记, 以便为日后提供相关数据分析。此外, 在安装模板之前, 还要处理好洞口模框的检查工作, 检查洞口安装处是否有残留物体或是垃圾要及时给予清理, 同时对各种预留套管的布置也要进行检查看其是否牢靠, 对于钢筋埋件等隐蔽工程也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检查。在进行模板安装时, 可以采用两米左右的模板对其事先测量好的模板位置进行有效的校验, 以保证模板垂直。

1.3 模板拆除基本要求

模板拆除环节要依据现场及条件养护的试块强度大小而定, 当试块强度达到规范要求的比率时, 要通过相关技术人员的发放拆模通知后, 才能对模板进行拆除。在拆除过程中, 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规范要求1.0MPa (试块强度依具体情况而定) , 并保证自身表面以及棱角不会由于模板的拆除而受损。另一方面, 底模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符合规定要求的强度才能进行拆除。拆除模板的顺序与安装模板的顺序恰恰相反, 要按照先支后拆原则来进行。拆除时, 首先使支撑模板的重要位置始终保持向下移动, 做到模板与楼板的分离, 其余模板拆除并放置在脚手架上面。模板拆除完成后, 要统一放置, 然后进行清理, 最后涂抹隔离剂, 避免灰浆及其它杂物与之粘连在一起。

2 模板施工技术在房屋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2.1 施工基本要求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 建筑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使质量成为建筑行业竞争的主要目标及手段, 通过提高施工建筑安全及质量, 可以满足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并获得长久发展。但是实际竞争中, 一些建筑行业的领导者往往会因追逐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其质量问题, 使其质量难以保证。这不仅关系到建筑施工质量的问题, 更加关系到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中, 要想保证模板施工技术作用的充分发挥, 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 应该严格按照施工图纸的相关数据, 对模板安装的位置和尺寸进行合理选择; (2) 应对模板强度和稳定性进行合理设置, 确保其能够承受建筑结构所施加的荷载力, 同时将模板实际承受压力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3) 模板工程施工中, 需要考虑模板装卸问题, 尽可能确保模板构造简单, 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 为模板的拆卸提供便利。

2.2 模板配置方式

模板配置需要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图纸的相关要求, 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对于一般构件而言, 可以直接按照图纸进行配置;但相对复杂的构件, 不仅参照施工图纸设计要求, 还要依据实体形状、相互之间的尺寸比例, 进行模板配置选择, 从而保证模板配置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2.3 楼梯模板安装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 楼梯模板安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同时也是施工的难点。在模板安装中, 应该结合施工图纸, 对楼梯休息平台进行严格控制。在对楼梯模板进行安装时, 为了保证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 应该遵循相应地施工工序。首先, 对建筑工程基础梁、平台梁以及平台模板进行安装;其次, 在确认合格后, 进行楼梯底部模板安装, 在安装过程中, 需要对楼梯支撑底板的间距进行有效控制, 同时在搁栅下方设置相应地横托进行支撑;然后, 将楼梯工程中使用的所有模板捆绑在一起, 以保证模板的整体性和稳固性。

2.4 墙体模板处理

在房屋模板工程施工中, 墙体模板工程量相对比较大, 也是重中之重。在墙体模板制作完成后, 需要对其进行安装, 并做好相应地加固处理。一是应该对比较重要的门窗洞口位置的模板进行细部处理和加固, 确保墙体模板不会出现松动、变形等情况。在对模板进行加固处理时, 可以利用水平钢管, 对模板进行固定, 以保证墙体模板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整体性、安全性。二是可以在外墙上设置相应地螺杆, 对建筑外墙模板进行固定, 以保证外墙模板的垂直感。三是可以通过焊线拉钢筋的方法, 对墙体截面尺寸进行合理控制, 同时预留控制线, 以保证模板安装位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后续验收和校正工作提供良好依据。

2.5 柱模板安装

在实际柱模板施工中, 为了保证施工质量、施工效率和施工安全, 需要切实做好施工管理工作。首先, 应该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以保证模板工程的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模板施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和规范进行, 结合模板施工特点, 制定相应地安全技术措施, 可以为柱模板施工提供相应的参考和指导。其次, 要做好现场施工管理。在对柱模板进行安装前, 应该对所有构件进行检查, 保证构件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对于存在变形或者严重磨损的构件, 应该及时排除。在对模板支架进行装卸时, 需要通过相应的审批程序, 并做好相应的技术交底工作, 确保施工人员可以严格按照施工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操作。然后, 要保证模板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在当前许多建筑企业中, 虽然制定了相应的模板施工安全管理制度, 但是在实际施工中, 并没有有效执行, 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对此, 企业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 强化模板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为施工质量提供保障。

3 结束语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得知,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施工方法的改进, 尤其是建筑中比较常用的大模板建筑施工, 它作为建筑施工的基础, 对整个施工建设的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随着近年来, 大模板施工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创新一定程度上虽说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故此必须结合实际情况, 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施工工艺, 从而真正意义上满足其质量要求。

参考文献

[1]傅传阳.浅析高层建筑大模板施工[J].四川水泥, 2015, 1:122.

[2]青世阳, 王丹凌, 马俊岭.浅谈大钢模板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门窗, 2014, 10:81-82.

上一篇:Excel功能下一篇:经济景气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