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保温护理对(精选7篇)
术中保温护理对 篇1
在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 必须要重视低体温这一问题[1], 通过实施保温护理方式而改善患者的手术实施状况, 促进患者早期苏醒。本研究旨在探讨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应激及术后复苏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在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接受治疗的98例全身麻醉患者, 手术类型:胸外科手术患者25例, 普外科手术患者40例, 泌尿外科手术患者20例, 甲状腺乳腺手术患者5例, 肝胆手术患者8例;基础疾病:乳腺癌、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胃穿孔、阑尾炎、肠梗阻、胃癌、结肠癌、肝癌、胆囊炎、胆管结石、胰腺炎等。将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 每组49例。护理组中男25例, 女24例;年龄19~80岁, 平均 (40.2±15.6) 岁。对照组中男24例, 女25例;年龄19~80岁, 平均 (40.2±15.6)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 术前患者的体温36.0~37.5℃, 同时排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疾病患者[3]。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护理组采用保温护理, 主要包括: (1) 手术台加热处理。术前1h护理人员应使用电热毯对患者所用手术台进行加热保温处理, 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密切观测患者的核心体温变化情况, 一旦患者体温>37.5℃, 需要立即停止使用加热措施[4]。 (2) 缩短手术时间。在手术开展过程中, 造成体温过低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手术时间过长, 因此要想更好的做到保温护理, 就必须缩短手术时间, 在缩短手术时间方面有很多的方式, 如在术前消毒处理部分[5], 护理人员或者是手术医师必须要加强对消毒处理过程的熟练程度, 在日常的医护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消毒处理能力, 从而缩短消毒处理时间, 还可以通过提高手术技术来缩短手术时间。 (3) 液体加热[6]。在手术实施过程中, 可以利用电子加温仪器将其温度设定在37℃, 对患者需要输入的液体等先进行加热处理, 这样能够保证进入患者体内的液体和患者的温度保持在同一温度范围内, 冲洗液的温度也需要提前加热到预设的温度, 当然在手术过程中所使用的液体温度一定要控制在适合的范围内, 不能因为温度过高而影响液体正常的疗效。 (4) 覆盖手术区以外的区域。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是裸体的, 在手术实施过程中, 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大多数都会通过皮肤散失[7], 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患者的保温处理, 如在冬天温度较低, 护理人员需要给患者加盖被子, 保证患者的热量散失较少, 从而更好地维持患者体温。 (5) 气管导管上方需要连接湿热交换器[8]。连接湿热交换器可以有效地保持患者的呼吸道内温度恒定, 不会因为温度过低而影响患者术后苏醒, 做好患者的保温处理, 从而减少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应激反应, 同时缩短术后苏醒时间, 促进患者手术顺利开展, 提高手术实施的成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低体温发生率以及麻醉结果。
1.3 疗效评定标准
低体温就是指患者的体温低于36℃, 在患者手术过程中需要采用多功能监测仪器来监测患者的体温, 其中1次出现体温低于36℃就属于低体温。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出液量及手术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出液量及手术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低体温发生率比较
护理组患者的低体温发生率为2.04% (1/49) , 低于对照组的20.41% (10/4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的麻醉结果比较
护理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和PACU滞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2.4 两组患者的应激反应比较
护理组患者术后的肾上腺素 (AD) 、去甲肾上腺素 (NE) 和C反应蛋白 (CRP) 各项指标结果分别是 (99.01±14.46) pmol/L、 (149.09±23.36) pmol/L和 (49.33±12.77) ng/L, 对照组各项指标结果分别是 (176.44±19.56) pmol/L、 (172.11±27.25) pmol/L和 (95.73±17.21) ng/L。两组患者术后的AD、NE和CRP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低体温是目前手术过程中患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患者的手术时间过长, 还包括手术室内温度过低, 术前、术中需要消毒处理, 长时间使用温度较低的冲洗液等, 因此一旦手术过程中出现低体温就会影响麻醉药物的麻醉效果, 使得患者麻醉效果加强, 延长患者的苏醒时间, 严重情况下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必须要加大对医疗技术的研究投入, 通过不断地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更好地缩短手术时间, 提高手术成功率。在手术治疗前, 手术医师和护理人员需要共同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状况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 提前做好手术计划,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患者的手术风险。进一步针对导致手术开展过程中出现的低体温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寻找有效的保温护理措施, 通过实施保温护理措施, 形成综合护理体系, 减少患者因为低体温对手术效果产生的不良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组患者的低体温发生率为2.04% (1/49) , 低于对照组的20.41% (10/49) , 护理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和PACU滞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表明保温护理对减轻全身麻醉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应激反应程度、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复苏有着重要作用,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玉, 李玲.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应激及术后苏醒影响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 2014, 20 (7) :1200-1203.
[2] 李旭霞.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应激及术后复苏的影响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 2014, 24 (7) :914-916.
[3] 付莉, 张萍, 张戈, 等.保温护理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应激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学, 2014, 20 (12) :2099-2102.
[4] 夏姣艳.术中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后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1) :357-358.
[5] Kazutaka K, Seishiro W, Hirohito Y, et al.A combination therapy of ethanol injection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for the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08 (13) :2037-2043.
[6] 冯星梅, 夏引芳, 王玉瑛, 等.输液加温对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术中体温的影响[J].上海护理, 2012, 12 (3) :22-24.
[7] 李勤, 戴琳峰, 薛滢, 等.语言唤醒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0) :889-891.
[8]十一、临床麻醉与研究//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2012:57.
术中保温护理对 篇2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4年1月—2015年7月选取本院收治的86例行宫腔镜手术的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病情分级为Ⅱ级~Ⅲ级;麻醉术式均行全身麻醉;无凝血功能障碍;无沟通功能障碍或智力障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术前体温不在正常范围;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异常;近期应用过抗凝药物或合并血液疾病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年龄24岁~48岁 (35.2岁±4.2岁) ;子宫内膜息肉22例, 子宫肌瘤21例。观察组年龄25岁~50岁 (35.8岁±3.8岁) ;子宫内膜息肉20例, 子宫肌瘤23例。两组年龄、疾病类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 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对照组病人行常规护理干预, 利用空调将手术室稳定调节为22 ℃~25 ℃, 用被子盖住病人四肢, 减少肢体外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术中保温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 (1) 利用空调及加湿机将手术室温度调整为24 ℃ ~25 ℃, 相对湿度为45%;冬季时将室温调至26 ℃~28 ℃, 手术结束后将温度调整至29℃~30℃。 (2) 手术台加温:术前1h对手术台进行加温, 并采用热电阻加温毛毯及气流加温系统加热手术台, 禁止应用热水袋局部加热。 (3) 缩短消毒时间:为了避免病人皮肤外露, 减少病人体温丧失, 术中应采用大棉球快速进行消毒。 (4) 加温液体:术中失血需要对病人补充大量液体来确保组织灌注及血液循环, 同时麻醉药物会影响血管扩张导致血容量减少, 降低病人体温。因此为了避免病人术中低体温, 术前应在保温箱中对液体进行加温至接近人体温度, 同时也要对输液器进行加温, 避免液体温度下降。术中的冲洗液也应加温至接近人体温度, 以降低机体热量损伤。采用纱布擦拭时应将纱布加温至接近人体温度。 (5) 缩短操作时间:术前应对手术方案进行充分讨论, 并制定详尽的手术方案, 以缩短手术操作时间, 减少机体在手术台上的暴露时间。 (6) 气管导管应连接湿热交换器:为了保持病人呼吸道恒定的温湿度, 术中在病人双侧下肢绑上套脚套及血液循环泵加压带, 以促进病人静脉血液保暖及回流。 (7) 术中及时遮盖:手术过程中应尽量对躯体进行遮盖, 以减少皮肤表面散失热量。
1.2.2 观察指标 (1) 记录两组病人低温发生率、寒战发生率、苏醒延迟发生率、术中出血量、输液量、手术时间、气管拔管时间、术后苏醒时间。 (2) 两组病人分别于术前及手术结束后1h抽取静脉血液, 检查两组凝血酶时间 (TT) 、凝血酶原时间 (PT) 、纤维蛋白原 (FIB)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人体温度调节系统具有自动调节体温及保持体温恒定的功能。宫腔镜手术病人由于术中将腹腔暴露、腹腔冲洗、常温下输注液体、皮肤消毒、麻醉抑制等因素会导致机体在全身麻醉后体温下降[5]。术中病人体温下降过低会刺激神经系统释放儿茶酚胺及糖皮质激素等物质, 继而导致病人出现一系列并发症, 如心动过速、呼吸抑制、心律异常、麻醉苏醒延迟等, 从而影响手术治疗效果[6]。对于宫腔镜手术病人若术中低体温症较严重, 会导致病人代谢性酸中毒、低体温及凝血功能障碍, 甚至引起病人死亡[7]。因此积极预防病人术中低体温症, 对稳定病人生命体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病人术中低温发生率、寒战发生率、苏醒延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而观察组手术结束时TT、PT、FIB、APTT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 , 进一步表明术中采取保温护理能有效调节宫腔镜手术病人手术稳定, 改善病人凝血功能。考虑其可能原因: (1) 通过调节手术室环境温度有助于减少病人术中热量散失。有研究指出, 手术室温度低于21 ℃时病人术中则可能出现低体温。因此术中调整手术室温度对预防低体温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8]。 (2) 术中尽可能减少躯体暴露面积, 采用保温毛毯覆盖术区能, 术前提前预热手术台至接近人体温度, 能有效减少术中体温散失[9]。 (3) 对输入的液体进行加热, 使其核心温度与人体接近, 术中对冲洗液进行加热至37 ℃使用, 可避免冲洗液带走机体热量, 避免低体温症的发生[10]。
综上所述, 术中保温能有效降低宫腔镜手术病人低体温反应, 保护病人凝血功能, 有利于促进病人术后苏醒, 提高病人术后苏醒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保温护理对宫腔镜手术病人低体温反应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行宫腔镜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3例, 对照组术中应用常规性护理, 观察组术中应用加温保护, 记录两组病人术中低体温反应发生情况、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情况及凝血功能。[结果]观察组术中低温、寒战、苏醒延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术中出血量、输液量、手术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气管拔管时间、术后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两组病人术前凝血酶时间 (TT) 、凝血酶原时间 (PT) 、纤维蛋白原 (FIB)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手术结束时TT、PT、FIB、APTT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术中保温能有效降低宫腔镜手术病人低体温反应, 保护病人凝血功能, 有利于促进病人术后苏醒, 提高病人术后苏醒质量。
关键词:低体温反应,术中保温,宫腔镜,凝血功能
参考文献
[1]蒋群.术中保温护理对腹部手术病人术后不良反应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12, 10 (28) :2606-2607.
[2]赵征华, 兰星.术中保温护理对麻醉恢复期影响的Meta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14, 29 (14) :80-84.
[3]张幼丽, 陈淑芳, 郑琼等.术中保温对剖腹肝胆手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15) :1-2.
[4]刘敏.术中保温对老年手术患者切口愈合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8) :1882-1884.
[5]莫惠美.保温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术中低体温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33 (4) :953-955.
[6]李胜云, 赵丽丽, 李正伟, 等.术前预保温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中体温变化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6) :44-46.
[7]赖晓难.术中保温应用于全身麻醉腹部手术患者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 2015 (14) :3204-3204.
[8]张红, 刘廷平, 贺爱妮, 等.术中保温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失血量及生命体征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7) :1514-1515.
[9]胡玲, 谢红珍, 杨翠凤, 等.保温对全麻唤醒手术患者寒战躁动及术中苏醒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15, 30 (14) :50-52.
术中保温护理对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4~8月来我院行开腹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20例,均为女性,年龄39~60岁,平均51岁。按美国麻醉师协会(ASA)标准分级,均为Ⅰ、Ⅱ级。随机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患者。两组患者年龄、麻醉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选择手术时间2 h左右的开腹全子宫切除手术120例,术中均未进行输血。其中A组中的60例患者术中未进行有效的保温措施,此组作为空白对照组;另外60例患者均采取有效的术中保温措施,作为实验组。两组患者术中液体输注量均为3~4 ml/kg。入室开放静脉后立即使用输液加温仪,温度恒定为37℃,同时使用热风毯,温度设定为35~37℃。常规进行全麻诱导行喉罩置入,间断推注肌松剂维持手术保证良好的肌肉松弛。术中持续泵注丙泊酚(3.5μg/ml)和瑞芬太尼(3.0 ng/ml)。常规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并行鼻温以及呼吸末二氧化碳浓度监测。术毕缝完皮后立即停药,记录患者呼之睁眼的时间,即苏醒时间,以及苏醒后有无寒战反应。本次试验研究所在医院的手术室均设有中央空调,各手术间温度基本相等,室温这一影响因素可忽略不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0例患者全部按时出院,平均住院日为7 d,均无明显后遗症。A组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为(8.7±1.9)min,19例(31.7%)患者发生寒战;B组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为(5.3±1.1)min,4例(6.7%)患者发生寒战。A、B两组之间低体温发生率和苏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 讨论
从1996年第一篇关于低体温危害性文章的发表开始[3],随后大量随机对照实验的文献证实,即使轻度的低体温存在,也能导致许多严重的后果,包括3倍几率上升的术后感染发生和抗生素的运用增加、3倍几率的心肌病并发症的发生、失血和输血输液增加、疾病恢复期时间和住院时间延长以及寒战等表现[4,5,6,7]。
临床上对围术期低体温的危害性尚认识不足,除心血管等手术外还没有做到围术期常规保温。因此应重视围术期体温的保持和监测,避免术后发生低体温、寒战和苏醒延迟,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护理水平。国内张淑月等[8]对成人术中低体温对麻醉恢复期的影响进行过一定的分析和探讨。
苏醒延迟的原因为麻醉药物作用延长、低氧血症和(或)CO2蓄积、术中体温过低等。由于术毕统一时间停药,术中严格按照公斤体重给药,因此排除了麻醉药物对术后苏醒的影响;再者由于术中常规监测呼吸末二氧化碳浓度,所有患者术中呼吸末二氧化碳浓度均维持在35~45 mm Hg(1 mm Hg=0.133 kPa),因此也排除了低氧血症和(或)CO2蓄积因素的影响。
年龄是影响体温的另一因素,老年人因皮下脂肪少,血液循环慢,新陈代谢率低导致体温偏低。长时间手术,使患者与冷环境接触时间增加,机体辐射散热增加。在此次试验中笔者选择的是40~50岁这个年龄段的患者,主要是考虑她们的基础疾病较少,一般状况较好。
输入液体量的不同对患者“冷稀释”作用的强度不同,患者的体温变化亦不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输入液体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三者对患者术后体温的影响程度相似。在本次研究加温输液有效性的过程中,可以排除年龄、手术时间、输入液体量等因素对体温的影响。护士不能单纯依靠加温输液来维持患者的体温,也应考虑其他因素对体温的影响,如在非手术区域覆盖热风毯。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良好的工作环境,手术间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左右,这对全身裸露接受手术的患者无疑是冷环境。几层手术敷料在较长时间的大手术中起不到保暖作用,行腹腔手术的患者体腔暴露后更易发生体温下降。手术过程中患者如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则起到了“冷稀释”作用。
本文为单中心较短时间跨度内的现况调查(4个月),由于不同医院硬件设施的差异,不同季节可能导致的环境温度等差异,均可能对全麻术后低体温的发生产生影响和偏倚,故扩大样本人群的覆盖度以及扩大调查时间范围的横断面研究,对更精确地反映目前全麻术后低体温的发生状况,有更好的流行病学资料意义。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全麻开腹患者术后体温变化进行观察分析,提醒围术期体温保护的重要性。在围术期和麻醉术中与术后,探索适合于自身环境条件的护理诊疗规范,是本课题组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盛卓人,况铣,李文硕.临床麻醉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2]Sessler DI.Temperature monitoring in anaesthesia.Linvingstone[J].NewYork,2000:1367-1386.
[3]Kurz A,Sessler DI,Lenhardt R.Perioperative normothermia to reducethe incidence of surgical-wound infection and shorten hospitalization:Study of Wound Infection and Temperature Group[J].N Engl J Med,1996,334(19):1209-1215.
[4]Melling AC,Ali B,Scott EM,et al.Effects of preoperative warming onthe incidence of wound infection after clean surgery: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2001,358(9285):876-880.
[5]Frank SM,Fleisher LA,Breslow MJ,et al.Perioperative maintenance ofnormothermia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morbid cardiac events: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AMA,1997,277(14):1127-1134.
[6]Rajagopalan S,Mascha E,Na J,et al.The effects of mild perioperativehypothermia on blood loss and transfusion requirement[J].Anesthesiol-ogy,2008,108(1):71-77.
[7]Lenhardt R,Marker E,Goll V,et al.Mild intraoperative hypothermia pro-longs postanesthetic recovery[J].Anesthesiology,1997,87(6):1318-1323.
术中保温护理对 篇4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气管内插管静脉全麻下行腹部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病例纳入标准[4]:⑴年龄>60岁;⑵心功能1~2级;⑶无循环系统疾病;⑷无呼吸系统疾病。病例排除标准[5]:⑴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⑵有神经系统或精神系统疾病史者;⑶严重听力或视力障碍者;⑷手术时间>4 h者;⑸MMSE评分低于17分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62~81岁,平均年龄(72.8 ± 8.2) 岁,体重52~78 kg,平均体重(61±11.6)kg,平均手术时间(108±39)min;实验组40例,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63~80岁,平均年龄(71.1±9.7)岁,体重51~79 kg,平均体重(60±10.9)kg,平均手术时间(110±34)min。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和手术时间等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经医院伦理协会批准。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未使用麻醉药物。麻醉诱导药物及剂量:咪唑安定0.03 mg/kg,维库溴铵0.12 mg/kg,丙泊酚2 mg/kg,芬太尼3 μg/kg。术中采用IPPV模式通气 , Rf 10~12bpm, VT 6~10 ml/kg, I∶E为1∶2, CO2分压30~40 mm Hg。术中脉搏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收缩压维持在基础值±25%范围。
对照组患者在术中行常规护理, 除手术室中加温外,未采取任何保温措施。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保温措施:在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维持手术室温度在23~28℃;使用保温毯包裹患者耻骨联合及双下肢,控制温度38~42℃;采用电子液体加温仪在输血或输液中维持温度在37℃。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和手术时间等资料; 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时、术中腹腔冲洗后和术后体温;两组患者麻醉前,术后3 h、6 h、1 d和3 d的MMSE评分;两组患者早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两组患者在麻醉前,术后3 h、6 h、1 d和3 d使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MMSE评分:记忆力3分,定向力10分,回忆能力3分,注意力和算力5分,语言能力9分。依据患者术前和术后MMSE评分,术后得分低于术前2分及以上为POCD[6]。
1.4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体温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中和术后体温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期间体温无明显变化(P> 0.05),见表1。
℃
*与术前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MMSE总分比较,除麻醉前外,实验组患者其他各时点处的MMSE评分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3 h、6 h和1 d的MMSE评分均明 显低于麻 醉前 , 差异有显 著性异(P< 0.05)。记忆力、定向力、回忆能力、注意力和算力及语言能力5个单项,实验组部分时点的部分单项优于对照组,见表2。
分
与麻醉前比较,P;与对照组比较,P。
2.3两组患者术后早期POCD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术后3 h、6 h和1 d POCD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均无POCD发生,见表3。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老年患者体质较差,自身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机体产热量减少,容易在围手术期出现低体温情况(T<36.0℃)[7]。手术过程中低体温是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常见并发症,低体温会引起患者代谢增加,耗氧量提高,引发心功能障碍、 凝血障碍等不良反应,容易伴发感染,影响伤口愈合,严重地影响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8]。老年患者POCD常表现为焦虑、精神错乱、记忆缺失及人格改变,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全球老龄化趋势,老年人接受手术越来越多,POCD发生率逐年增加[9]。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手术后3 h、6 h和1 d 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3 h、6 h和1 d POCD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患者术后3 d均无POCD发生。提示术中采用综合保温措施能够明显提高患者术后早期MMSE评分,降低POCD的发生。这可能是由于在手术过程中采用综合保温措施维持患者机体的正常生理温度,消除了麻醉所引发的机体热量损失,让机体各个器官维持正常生理工作,从而改善了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10]。实验组在维持手术室温度的传统保温基础上,采用保温毯包裹患者趾骨联合及双下肢, 控制温度在38~42℃,应用电子液体加温仪在输血或输液中维持身体温度在37℃。单一的保温措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综合保温措施能够维持患者体温在正常的生理范围内[11]。
综上所述,术中综合保温措施能够改善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降低POCD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术中综合保温措施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气管内插管静脉全麻下行腹部外科手术的8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综合保温措施,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术后3 h、6 h、1 d和3 d的体温,采用MMSE评分测试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对照组患者术中、术后体温明显低于手术前(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期间体温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麻醉前MMSE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 h、6 h和1 d的MMSE评分均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3h、6 h和1 d的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3 h、6 h和1 d的POCD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均无POCD发生。结论 术中综合保温措施能够改善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降低POCD发生率。
术中保温护理对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本试验采取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到我院行动脉支架患者6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试验组30例, 其中男14例, 女16例, 年龄45~61岁, 平均年龄 (50±1.7) 岁, 对照组30例, 男13例, 女17例, 年龄43~63岁, 平均年龄 (51±1.8) 岁。患者均有失语肢体功能障碍、反复发作、现一过性黑朦, 短暂性脑缺血 (TIA) 全部行全脑血管影确诊为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 60例患者自愿参加, 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病程、年龄、性别经统计学分析没有差异 (P>0.05) 。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术中干预。 (1) 认知干预, 向患者以及家属宣讲疾病知识, 包括手术方法、手术原理、手术过程、术中注意事项、手术安全性、术后恢复情况, 支架相关知识等。 (2) 心理干预, 缓解患者紧张情况, 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给予足够的关心, 尽量避免患者出现紧张情绪。 (3) 行为干预, 认真做好术中准备工作, 包括摆放体位、备齐术中所需的导管材料和抢救药品、实施动态监护、高压灌注线的管理、术中肝素的应用以及术中并发症的处理, 并发症的处理包括:脑栓塞, 过度灌注损伤, 血管痉挛, 心率减慢、血压下降, 严密观察。抽取0.15~1 mg阿托品备用[2]。
1.3统计学分析: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使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术中指标比较, 试验组与对照组静脉通常程度、高压灌注线良好、恐惧、尿潴留、意识体征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讨论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越来越多的趋近于手术治疗, 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微创手术, 疗效显著, 有效消除临床症状。有资料显示, 适当合理的护理, 可以增加临床疗效, 使患者手术效果好, 术后恢复快[3]。对于大多数患者, 对支架植入缺乏了解, 担心术后的并发症, 以及对疾病的紧张, 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心理, 有的患者甚至感到前途暗淡、心情忧郁、烦躁等, 甚至有自杀的倾向[4], 因此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认知、心理、行为于预等护理手段使非常必要的, 直接影响着手术的成功与否。从本试验可以看出, 通过护士耐心的向患者讲解手术相关知识, 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担心与顾虑, 试验组在术中无一例发生术中恐慌, 对照组有21例。试验组发生术中尿潴留的人数为零例, 对照组为15例。试验组使用术中留置针, 无重复输液, 避免了患者重复输液的痛苦。对照组使用6-7号头皮针输液, 在术中重复输液10例。试验组在术中加强了对高压线的管理, 一袋液体用完后, 可以直接换第二袋, 节省术中操作时间。试验组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 急救药物准备齐全, 如有变化立即通知医师, 医师采取相应措施。因此,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静脉通常程度、高压灌注线良好、恐惧、尿潴留、意识体征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对动脉支架患者进行术中护理干预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长兵.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与其社区高危人群常见危险因素的关系及对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影响[D].广州:广州医科大学, 2014.
[2]冯鹏雄, 陈家莲.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8) :45-46.
[3]段微秀, 唐海燕, 华中昌, 等.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院后护理干预措施研究[J].海南医学, 2014, 25 (14) :34-35.
术中保温护理对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0月~2015年10月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术前检查均正常;(2)术前排除已发生感染的患者;(3)无手术禁忌症;(4)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5)排除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史或意识障碍史的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2014年10月~2015年4月)及观察组(2015年5月~2015年10月)各60例,对照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范围在18~69岁之间,平均年龄(45.6±3.4)岁;手术类型:胃肠外科手术16例,骨科手术15例,妇产科手术13例,肿瘤切除手术10例,泌尿系统手术6例。观察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范围在18~70岁之间,平均年龄(45.9±3.2)岁;手术类型:胃肠外科手术16例,骨科手术14例,妇产科手术15例,肿瘤切除手术10例,泌尿系统手术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护理目标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制定住院期间手术患者目标监护体系
实行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负责制,并以患者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生为总目标,根据总目标制定分目标,并要求每个护士正确掌握小组责任及监护体系,由专家组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让小组成员了解手术术后感染的控制及预防。
1.2.2 调查现状,分析原因
小组成员通过召开会议、运用鱼骨图原因分析法、头脑风暴法,从人员、制度、事物及方法等方面对手术患者术后并发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共识评价一致认为:①护士对手术术后感染预防指南了解不够;②科室缺乏预防手术术后感染的具体标准流程;③医护人员对手术感染认知水平不足;④缺乏系统性预防手术术后感染的培训方案;⑤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措施;⑥医护缺乏沟通,责任不明确。
1.2.3 制定改进措施
①动员、强化医护预防意识。管理小组成员在晨会、小组会议、科务会议等场合中反复强调手术术后感染预防的意义。在小组会议上,要求各小组成员制定可行的预防控制方案,并肩负起监管职责;在科务会议上反复宣传,提高医护人员对手术术后感染的重视程度,并做到查漏补缺,相互提醒,并在相互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讨论,并提出具体改进目标及要求;②定期对医护人员培训。利用晨会、科务会等多种场合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内容包括术后感染预防指南、预防措施、病例分析等,将培训内容记录在电子档案中,以供查询。对医护人员定期考核,并对考核不合格者再次培训,直至达标;③制定护理目标管理流程。患者入院后由主管医生对其进行评估,并识别出高危人群(包括合并基础疾病、妊娠期营养不良、妊娠期体重过重),同时制定相关的预防控制措施,并对患者全程监控;④制定医护健康宣教手册。参照文献资料及各指南,同时咨询多名感染科领域的研究专家,并通过调查了解患者对产后感染知识的需求,制定手术术后感染健康教育手册,手册应图文并茂,使患者通俗易懂;⑤加强医护合作。医护共同进行查房及交班,共同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及诊断。为了增进医护间的交流,建立电子病历系统,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让医生指导护士用药,而护士则有责任协助医生检查药物开具情况;⑥持续质量改进。每周召开一次小组会议,共同讨论医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制定新的护理质量控制方案,以提高患者护理质量。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实施手术室护理管理前后术中切口感染发生率,并由专业人员组成调查小组,拟定问卷调查表,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测定;②比较两组手术室各方面情况的改善,包括:护士的无菌意识、护理技术及医护配合程度,均以满分100分的评估量表进行评分,同时统计对比手术空气细菌含量、手术刀使用时间等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获取的数据均通过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切口感染率与患者满意度观察比较,见表1。
观察组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 两组手术室各方面情况改善比较,见表2。
观察组的手术室各方面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护士无菌意识、护理技术及医护配合程度均明显提升,空气细菌含量降低,手术刀使用时间减少,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3.1 手术切口感染作为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不仅会延长患者康复时间,还会加重病情,甚至诱发全身感染,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与痛苦。手术室是实施手术的场所,亦是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所在,故如何控制感染率已成为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最终目标[3,4]。
3.2 引起手术室患者切口感染因素较多,常见的因素包括:
①手术时间过长导致切口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延长,细菌侵犯的风险增加,而且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手术器械接触细菌的机率亦明显提升,进而增加切口感染几率,同时术中牵拉、组织损伤、抵抗力下降为细菌侵犯提供了条件;②急诊手术或接台手术是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急诊手术准备仓促,术前评估不足,接台手术则因间隔时间短、消毒工作不够充分,导致感染风险增加;③室内人员的消毒情况直接影响手术质量。人体是细菌的主要携带者,若室内参观人员较多,则可能通过呼吸、皮肤分泌等方式对室内空气质量造成影响,进而增加感染率;④手术室内空气细菌含量亦会影响手术切口预后,若空气细菌数多,手术过程中切口暴露于空气中必然会接触细菌,增加切口感染率。强化手术室护理管理是近年新发展的管理措施,它需要管理者充分考虑目标实施的人力、方法、财力、物力及技术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对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调节及控制[5]。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首先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合理规划手术室分区管理流程,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并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制度的落实进行监督,使得制度更为行之有效;其次通过对手术人员的管理,强化无菌观念,提高工作人员技术与手术契合程度,力争加强无菌操作并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加强手术室内的器械、物品与参观人员的管理,提升手术环境的质量,最终达到降低切口感染率的目的[6,7]。
3.3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则高于对照组,护理工作者的无菌意识、护理技术、配合程度均得到了提升,空气细菌含量减少,手术刀使用时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优化手术室护理管理能有效改善手术室情况,降低切口感染率。实施手术护理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术后感染预防控制意识,增强护士工作责任感及使命感,从而提高了护士工作积极性,改善了护理管理质量工作[8]。通过共同培训,强化医护意识及制定术后感染预防控制措施,使得医生、护士及患者能够充分重视产后感染的预防,同时对各个环节加强管理,使得人人参与到疾病管理中,提高了护理效果。此外,给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使得家属能积极配合治疗,并在执行过程中采用护理质量控制表对患者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提高护理管理效果。
综上所述,优化手术室护理管理可明显改善手术室各方面情况,对防控患者术中切口感染,提升护理质量有着积极作用,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沙家梅.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关系及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7):252-254.
[2]徐永勤,徐颖,黄丽华.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关系及防范措施[J].西部医学,2014,26(10):1405-1407.
[3]张芬菊.手术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4):634-635.
[4]赵丽华,刘耕,王静博.手术室管理对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214-216.
[5]陈利红,来金君,王晶晶.手术患者医院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3):662-663.
[6]王燕,张爱华.手术室管理对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与控制[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9):1127-1128.
[7]李春燕,陈华鸿.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方法[J].吉林医学,2014,35(35):7938-7939.
术中保温护理对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150例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37例男性, 38例女性, 患者年龄是33~76岁, 平均是 (57.7±3.5) 岁;观察组39例男性, 36例女性, 患者年龄是36~82岁, 平均是 (59.4±4.2) 岁, 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不明显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全部采取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全部采取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 对两组患者的术中血压变化进行对比与分析。
1.2.1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将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手术流程、手术方法、手术目的、手术注意事项以及手术危险因素等详细讲解给患者, 以消除患者对于手术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造影剂拍片, 先屏气, 再咳嗽, 以尽快排出冠状动脉中的造影剂, 恢复患者心肌功能的正常供血, 一旦患者出现不适需要及时告知医生, 以得到及时有效处理[3,4]。
1.2.2生活护理
护理人员详细询问患者的睡眠时间, 并注意保持病房环境的安静, 以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5]。手术前1d, 患者需用热水泡脚, 并禁止吸烟、喝咖啡与茶叶, 如果需要可使用镇静剂, 以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而手术当天, 护理人员推荐并监督患者饮食, 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 防止禁食造成患者低血糖或是血容量不足等情况的出现[6]。
1.2.3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 防止患者心理活动波动较大的情况, 以保证患者血压的稳定性, 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通过沟通、交流、观察以及询问等多种形式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 而护理人员有针对性的制定护理方案, 及时疏导患者的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保证患者以愉悦的心情接受手术治疗[7]。
1.2.4 环境护理
护理人员要重视病房环境的营造, 根据天气、温度、季节对室温进行调节, 以保证患者的舒适度。通过护理人员热情的话语, 轻松的表情感染患者, 并在进行解说手术的过程中, 辅助患者去除衣物, 指导患者摆好手术体位, 并使用手术方巾进行覆盖, 以避免患者应过分暴露而造成的不适。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1.0软件分析数据资料, 计量资料使用 (±s) 形式表示, 检验使用t, 计数资料检验使用χ2, P<0.05则表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我院治疗的150例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舒张压 (89±11) mm Hg, 收缩压 (141±20) mm Hg, 对照组患者术中舒张压 (89±21) mm Hg, 收缩压为 (161±22) mm Hg, 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 存在较大差异, 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护理干预主要是针对患者的心理、病房环境、专业知识水平等进行护理,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患者缺乏对于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专业知识, 造成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与生理反应, 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与术后恢复[8]。
血压受到心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紧张、恐惧、饮食不当、行为不良以及睡眠不足等问题, 会加速患者的心率, 造成冠状动脉的痉挛与收缩, 增加患者的外周血管阻力, 影响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顺利进行, 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9]。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的术中血压明显小于对照组, 存在较大差异, 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张红霞[10]等探究结果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 个性化护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 不仅有效维持了患者术中血压的稳定性, 降低术中危险因素的存在, 而且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 有效提高了患者手术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吴欣娟, 魏丽, 申瑞霞, 等.经股动脉和桡动脉PCI术后护理对比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 2011;13 (9) :1574~1575
[2] 张文静, 刘丽红, 蓝惠兰.介入护士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患者的影响[J].广东医学, 2011;12 (6) :815~817
[3] 田晓红.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左主干患者围术期的影响[J].现代护理, 2005;24 (21) :12~14
[4] 赵霞, 徐雪丽, 善艳婷.PCI中再灌注心律失常108例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刊, 2011;13 (2) :315~316
[5] 支健.术前综合护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天津护理, 2013;30 (6) :488~489
[6] 王雪菲, 周付华.护理干预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心理状态影响的研究[J].河北医药, 2013;42 (24) :3822~3823
[7] 秦小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28 (27) :1023~1024
[8] 毕晓燕.护理干预对心脏介入术后患者排尿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9;22 (5C) :1370~1371
[9] 潘楚梅, 汤昌连, 张琢玉, 等.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预防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12;28 (17) :25~27
【术中保温护理对】推荐阅读:
术中保温护理09-10
综合保温护理05-19
术中护理干预的效果07-19
剖宫产术中的舒适护理05-11
肝癌切除术的术中护理07-08
高效保温10-21
无机保温05-16
保温结构06-11
保温优化06-12
保温方案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