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原理

2024-10-12

情感原理(共5篇)

情感原理 篇1

语言意识:随着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掌握, 他便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思维、感受和行为的模式, 即新的自我意识。这种新的语言意识和第二语言本身会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形成情感过滤障碍。

语言意识原则又称“暖流原则”:即每个外语学习者都需要教师的关怀和关爱。每个初学外语的学习者都不会忘记自己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因为想不出合适的词语和句型而感到尴尬窘迫的心理。这时候的学习者尤其需要他人的帮助和关爱;否则, 即便是最勤奋的学习者也会张嘴结舌, 说不出话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尤其应该尽可能对学生表现出情感上的支持。

学习者在情感上出现这种无助的心理是因为他们在母语环境中所形成的自我和自信在全新的语言环境中突然丝毫不起作用, 从而使得他们急需要支持来摆脱感情上的这种无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是:

1) 向学生明白无误地表达对他们的支持。虽然有些学生可能会表现得愚钝, 而此时你所表现出来的耐心和理解会给他们提供极大的安慰。

2) 你在课程内容的安排和组织方面应该富有挑战性, 但是在情感层面不能伤害学生的学习自尊。

3) 学生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 必然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新的自我意识, 而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历一种类似于身份危机, 此时的学生需要教师提醒他们这是个必然的过程, 不必恐慌, 也不必泄气。

自信:语言学习最终取得的成功自然而然使学习者产生一种成就感和自信。

自信原则与语言意识原则是紧密相连的。其实每一个学习者的心里都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但是, 自信原则和语言意识原则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 不论语言学习涉及到多大程度的语言意识, 自信原则关系到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的评价, 即自我评价。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到:

1)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言语的、以及非言语的情感支持。无论怎样, 当学生听到老师肯定自己的学习能力时, 都会感到自信心提高, 也就不会因为回避而与教师形成的对峙情绪。

2) 教师在课堂上的职责就是当学生没有自信心时, 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信;而当学生的自信心不足时, 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而做到这一点, 需要教师在教学策略方面有所讲究。一般来说, 教师的讲解应该由易到难, 以便使学生逐步形成学习自信;如果教师开始便从困难开始, 很有可能使学生失去对自己的自信。

风险承担:尽管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在完成语言学习任务的同时认为自己是很容易受到打击的个体, 但他也认识到他必须愿意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承担风险, 去理解并产生超出他现有能力水平以上的语言形式。

风险承担指的是让学习者在试图运用语言的时候承担有限的风险, 所以说, 这一点是建立在前面两个原则基础上的。一般来说, 如果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意识较高, 学习自信心较高, 那么他的风险承担能力也就较高。

其实, 鼓励学习者的风险承担能力也是教育心理学界的争论核心。有相当的教育研究者认为不应该过分强调鼓励学生的风险承担能力, 而是该鼓励学生注重自己语言使用的正确性, 在确认自己的语言形式假设正确之前不要随便使用语言来表达;但是, 也有不少的教育研究者认为鼓励学生使用语言来进行交流, 承担使用错误语言形式的风险, 对于语言学习的长期结果是有利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鼓励学生风险承担能力方面可以做点什么呢?

1) 在教室里营造一种气氛, 让学生愿意积极使用语言, 而不是被动等待。

2) 在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技巧, 让学生既不觉得太难, 也不觉得太容易。

3) 帮助学生了解风险承担的意义和实质, 避免他们片面以为风险承担就推翻一切旧的知识。

4) 对学生承担风险所作出的反应要提供积极正面的反馈, 既对他们的饿语言内容有正确的评价, 又要肯定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语言和文化的结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必须要讲授语言所在文化中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思维、感受和行动模式等一系列文化因子。尤其是在二语环境中, 对二语文化的融入会直接影响学习者对语言的习得程度;反之, 语言的习得水平也会影响学习者对二语文化的融入程度。

语言和文化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你成功地习得一门语言时, 必定也同时掌握了一些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向学生介绍各种文化的差异, 强调没有任何一种文化优异于另一种文化, 告诉学生异种文化交流之间的相互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2) 在教学中渗透一些关于语言和文化关系的活动和材料。

3) 传授有关文化的内涵意义以及社会语言学知识。

4) 避开可能会造成文化侵害的内容。

5) 对于我们自己文化现象中某些想当然或习以为常的东西对学生进行精辟的讲解。

语言与文化的结合还包括了另外一个层面的意义, 即文化同化。文化同化可能与我们最初的语言学习的环境和目的存在差异。尤其是对于沉浸在目的语环境中的学习者来说, 他们对于新的文化的适应状况会影响他们对语言的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意识到文化同化现象。一旦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语言学习上的障碍和困难是来自文化根源, 他们回尽快调整自己的学习情感和情绪, 对症下药, 一摆脱这些困难和障碍。

摘要:布朗认为, 在教学中, 教师作用发挥得好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控制者, 指挥者, 管理者, 促进者, 和信息提供者。布朗提出的12条教学原理是形成交互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这12条原理又进一步分为认知类、情感类和语言类。

关键词:12条教学原理,课堂教学,交互式教学法,理论基础

情感原理 篇2

一、以情感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极富有情感色彩的工作,教师的丰富感情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和源泉。平日,教师本身的感情状态,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数学,以高度的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自豪感对待数学教学,以满腔的热情,富有情感地讲授每一堂课、每一章节。因为富有情感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课堂上出现相应的心理气氛,形成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内容。我们常常看到一名优秀并有威望的数学教师的思想品质、教学形象、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内容给他的学生往往留下非常深刻的痕迹,不仅能熏陶学生优良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质,而且还会促成学生学业上的成就。这种言传身教的因素往往会在他的学生的身上得到延续。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非常注意自我的思想品质修养,并身体力行,为学生作出良好的表率;其次,数学教师还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常因学生屡次违反纪律而苦恼,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和自制力。如果教师不能控制自己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可能会被暂时压服,但这种压服后面却孕育着更大的不安定。数学老师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扩大知识面。教学过程中学生为教师的和蔼而严肃的态度所感染,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二、运用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谓情感的感染功能就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情感的迁移功能就是指一个人对其它对象的情感会影响他与之有关的其它对象的情感。换句话说,当学生对教师有感情时,那么对他所交的朋友、对他经常使用过的东西都会产生好感,就是平时所说的“爱屋及乌”,教师所教的这门学科就更不用说了。要产生这种效果,首先要求教师要有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自己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有一次有一个基础较差的学生抢先回答“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常见方法有哪些?”时,他提到了“边边角”。听了这个答案后,同学们都笑了,此时,作为教师,若加以批评或否定,无形就给这位学生,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也对后来发言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于是我并没有直接否定他的答案,只是用很幽默的语言从侧面点拨他,以及用图形作为反例,此时他也觉察到了答案中的错误,紧接着我还表扬了他积极勇敢发言。之后,同学们的讨论更加激烈,解法越来越多,课堂的每个环节进行地非常顺利。后来,这位学生上课发言依然很积极,而且学习成绩也在逐步提高。能举手回答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也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对于答错、回答不完整、重复别人发言的学生,教师如果能给以鼓励,肯定他们举手的勇气和积极性,让他们有信心继续思考,逐渐养成积极的思维和发言习惯。总之,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数学。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上课时以精练、幽默、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让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件快乐有趣的事。

三、调节学习情绪,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师上课犹如演戏,既是编剧,又是导演、演员,因此,要想表现扣人心弦,耐人寻味,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总体设计要科学,每节课型的教学方法要精心策划,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适时创造性地不断变换教学手段。我在讲《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我采用试验观察法,要求课前学生用纸片剪一个小圆和一个大圆,课堂上先让每一名学生自己摆弄两个圆,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然后让一名学生辅助一名主讲的学生,把一个圆固定,另一名主讲的学生通过移动大圆来说明,此时两圆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两圆的位置关系是由两圆的圆心距d和R+r之间的大小关系决定的。整堂课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效果非常好。

情感教育原理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3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 “从情感这一角度看,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动机、内驱力和情绪是引起掌握认知行为的因素”, 并把“情感的前提特征”作为影响学业成绩的三个教学变量之一, 这个变量对达成度的影响占25%.布鲁姆在著名的三个变量教学模式中之所以重视“情感的前提特征”对教学效果的作用, 主要原因是因为“情感的前提特征是认知的前提能力”得以发挥的重要动力条件.

所谓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学生在学习时, 对其学习内容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 会有种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如学习顺利时, 会感到满意和欢乐;学习失败时, 会感到沮丧和痛苦;遇到新奇的问题和方法, 会感到惊讶和欣喜;对单调重复的内容和作业, 会感到厌烦和无趣.这些因学习而产生的种种态度和内心体验, 就是学习情感.

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 它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 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 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 产生新的情感, 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

中小学中, 原本不乏对数学恐惧、畏难、少兴趣的学生, 这些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又常受到这样那样的挫伤, 真是雪上加霜.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就提醒我们:数学的学习活动要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数学教师尤其应懂得创造积极的情感活动的艺术.

二、情感教育原理指导教学的主要方法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是教师进行课程参与、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它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 而不是做传声筒.

1. 增加教师的情感投入,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数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 所以密切师生关系,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不少数学的学困生常有一种自卑心理.他们往往因数学学习差而羞愧于见数学老师, 更不会主动问老师问题, 久而久之, 问题愈聚愈多, 学习就愈来愈困难.因而, 教师在平时要多主动地接近他们, 向他们提问, 找机会与他们交谈, 和他们交朋友, 以博得他们的爱戴和尊敬.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 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 形成一股积极的力量.只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才能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案例1在我授完七年级 (上) 第一章第2节“展开与折叠”后, 一位平时不爱问问题的女学生问我:“老师, 你讲的“展开与折叠”这一节内容我不太明白, 尤其是正方体展开后的平面图形的一些规律我还是搞不清楚.”我便坐下来耐心地给她重新讲解, 并用制作成的正方体的模型让她动手操作, 最后她懂了, 也乐了, 如同是第一次获得了大胜利.我表扬她勤学好问, 鼓励她以后有问题要及时问, 后来她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这表明教师的理解所产生的情感效应起到了唤醒学生学习欲望的作用.

2. 建立课堂的“情绪场”, 创造良好氛围

从某种意义上说, 课堂便是情感场,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无不影响着学生情感情绪的产生, 因此, 教师的情绪、情感如何对整个课堂气氛影响很大.

德国一位心理学教授曾专门研究情绪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后, 对比不同情绪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功课上的表现.结果表明, 情绪高涨、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的学生, 比之情绪低落、忧郁的学生效率要高出20%左右, 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在情绪快乐轻松的情况下, 大脑处于积极的接收和运转状态, 可以吸收较多的信息, 而且脑筋转得快, 联想丰富.而在情绪低落的时侯, 学生常常是心扉紧闭, 反应呆板僵化.

教师要以热烈的情绪、饱满的精神从事课堂教学, 亲切和蔼地与学生交流.同时要把数学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 让学生亲自实践, 大胆探索.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 从而达成共识,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 教师授课要进入角色, 要有深刻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学会把握教学情感的表现艺术.教师在备课中, 除备教材和备学生外, 还要备情感.把对教育事业、对数学学科、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和对数学教材感情色彩的内化提炼揉合在一起, 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感情激流, 从而荡漾起教学情感的层层涟漪.教师上课时就要丢开一切忧愁和烦恼, 要像艺术家一样善于进入角色.教学中要善于通过语言、表情、手势及情境创设表达自己的情感, 用积极的教学情感、精湛的教学艺术去诱发、强化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 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的情感体验.这样教师的教学能时时打动学生的心扉, 与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情感的共鸣, 那么学生的情绪就会向教师开放, 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密切的情感联系, 产生情感的融合.

案例2针对部分学生对平几学习的畏难情绪, 在上平几的起始课时, 作了如下设计.先提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如果自行车的轮子不是圆的, 而是鸡蛋形的, 骑了那样的自行车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学生不仅发出了笑声, 还伴以颠簸的动作.是啊!哪家工厂会生产轮子是鸡蛋形的自行车!我进而说明自行车的轮子有大有小, 各人应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购轮子“大小”不同的自行车.自行车的两个轮子之间的距离也应合理设计和装配, 轮子与轮子之间的“位置关系”与生产及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从一辆自行车上了解和体会到, 人们在实践中需要研究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我还在折纸、用火柴棒拼图搭图的游戏中, 让学生了解几何概念, 接受几何事实, 渗透变换思想.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情感表现, 使学生与学科内容之间的情感也畅通无阻, 学生全然没有了几何入门难、起始课抽象的感觉, 激发起的是学生对几何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情感.

4. 利用成功, 升华学生渴望数学学习的情感

心理学认为, 表扬是引导学生行为习惯发展最有效的手段.在课堂中, 我们经常恰当地使用“好极了”、“你怎么想到的”等赞誉之词, 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们在作业批改时, 针对学生学习态度、个性特点、作业情况等给一个恰如其分的评语, 则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干劲;指导学习方法, 沟通师生的感情, 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你有敏锐的观察力, 解题思路不同凡响!”“你这种解法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好解法!”又如, 我们也常给肯学习但成绩尚不够理想的学生写下这样的评语:“只要你保持目前的学习势头, 你定会不断获得进步!”“失去的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再进取.”成功的喜悦往往会带来一种无穷无尽的力量.教师的一两次鼓励可能会成为中差生转化的起点, 成为他们急起直追的动力.

情感原理 篇4

教师本身的感情状态, 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共鸣, 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数学教师, 首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热爱数学, 以高度的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自豪感对待数学教学, 以满腔的热情, 富有情感地讲授每一堂课、每一章节。因为富有情感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课堂上出现相应的心理气氛, 形成协调和谐的教学环境, 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内容。我们常常看到一名优秀并有威望的数学教师的思想品质、教学形象、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内容给他的学生往往留下非常深刻的痕迹, 不仅能熏陶学生优良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质, 而且还会促成学生学业上的成就。

二、运用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

所谓情感的感染功能就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 情感的迁移功能就是指一个人对其它对象的情感会影响他与之有关的其它对象的情感。简单地说, 当学生对教师有感情时, 那么对他所交的朋友、对他经常使用过的东西都会产生好感, 教师所教的这门学科就更不用说了。首先要求教师要有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 “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 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的机会。

三、运用情感的动力功能

首先要渗透德育教育。初中数学教材中反映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内容很多,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时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另外, 勾股定理、赵州桥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祖冲之、华罗庚等数学家的故事能够唤起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 从而产生一种内驱力。通过数学史教育、著名数学家介绍提高学生爱国热情, 激发学生责任感, 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献身精神。通过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胸怀眼界, 使他们感到学数学是无穷尽的, 既能学到知识, 又能学到做人的道理, 窥视世界乃至宇宙的奥秘。

四、运用情感的调节功能

适当的情感对人的认知过程具有积极的组织效能, 而不适当的情感会产生消极的瓦解作用。这里所讲的“适当”与“不适当”, 首先反应在情绪的极性上。一般说, 诸如快乐、兴趣、喜悦之类的正情绪有助于促进认知过程, 而诸如恐惧、愤怒、厌烦之类的负情绪会抑制或干扰认知过程。根据这一规律,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 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 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 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 要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 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 提高教学艺术, 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在教学中, 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 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 做到深入浅出, 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 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 而且还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探索,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做到寓学法训练于教学之中。

五、运用情感的强化功能

过多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挫伤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经努力成绩仍不好, 此时需得到老师理解, 不能乱加指责, 而要给鼓励, 关心, 帮助, 这是人遭到失败挫折时的一种情感需要。通过个别谈心, 家访, 把握时机, 帮助他们分析挫折原因, 并给予及时的个别辅导, 从事物发展积极面入手, 对学生取得点滴进步, 特别是大多数同学老师均以为差的学生给予热情鼓励, 给以及时肯定表扬, 换取了学生心理上亲近, 感情上融洽, 他们把老师作为知心人, 肯讲心里话, 提高了学习劲头, 终于达到了合格并取得良好的成绩。任何对学生的讽刺、挖苦、歧视、冷落, 都会挫伤他们自尊心, 窒息刚燃起的求知之火, 直至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立, 所以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这一点, 从事物发展积极面入手。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方案, 让学生享受成功喜悦, 稳定自身需要。学生的抽象思维有局限的, 若超越了, 会使学生对自己以往努力产生怀疑, 降低兴趣, 反之, 思考性不强, 难理解或须分析的知识点不高又缺少直观实验相配合内容, 使学生感到乏味, 所以备课不能脱离学生实际, 要“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 要运用典型范例, 指导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 注重了情感培养的教学活动,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 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情感原理 篇5

一、何谓情境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的、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从而帮助理解知识和原理,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一定的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二、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情感和认知活动的相互作用原理

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动力和强化的积极作用。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贯穿着情感的交流,只有创造出和谐的情感氛围,师生双方才能够融洽,教学才能够顺利有效进行[1]。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并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有助于调动学生健康的、积极的学习情感,对课堂学习活动能起到发动和促进作用,能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学生在学习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也就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所以教学一定要以情感人。

三、情境教学在“扬声器结构和原理”一课教学中的尝试和应用

扬声器是音响设备中还原声音的部件,本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认识扬声器的结构,并掌握其工作原理。为使学生能在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中理解知识、领会原理,本课设置了以下几个教学情境。

情境1:课堂的开始阶段,用音乐情境导入教学新课。

用录音机播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随后提出问题:

(1)录音机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

(2)它由那些部件组成呢?

(3)为什么能在课堂上听到先前录制的音乐呢?

这样的情境以听觉的刺激来引发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很自然地引入本新课的教学。

情境2:对于扬声器部件结构的教学,创设“由熟悉事物到教学实物再到教学模型(或结构示意图)的情境,以强化学生对扬声器结构的认识。

教师示范并引导让每位学生用手指摁住自己的声带发音,接着指出录音机中发音的部件类似人的声带,以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然后教师从录音机中快速拆下一个扬声器向学生展示,接着请学生拿起手边事先准备好的扬声器实物与结构示意图进行对照,然后讲解,通过提问后指出其中最关键的发音部件——音圈。

情境3:对于发音抽象概念的教学,可创设类比的、易操作的、易理解的实验情境,以化解抽象概念。

音圈是扬声器发音的关键部件,它的发音能让人耳听到是有条件的,单凭语言描述很难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和切身的体会。在此,教师用音叉、铁盘等较大的发音物体类比音圈,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动手实验使抽象的知识概念可操作化、具体化和趣味化,遵循由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情境设计如下:

1.将音圈类比为铁盘和音叉

2.教师演示铁盘敲击实验

(1)敲击铁盘→铁盘振动→传到人耳→听到声音

(2)敲击铁盘后→握紧铁盘→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学生动手操作音叉发音实验

(1)弹击音叉→音叉振动→传到人耳→听到声音

(2)弹击音叉后→握紧音叉→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4.归纳小结发音的三个条件

(1)音源——铁盘、音叉

(2)传播媒介——空气

(3)振动——敲击、弹击

5.发音的关键:要有振动

情境4:对于扬声器原理的教学,可设计现象明显的实验情境。

这个设计的目的是要突破两个难点:1.音圈和纸盆的振动用肉眼不易看出,教师必须借助演示实验放大振动现象。2.让学生明确声音电流大小的变化、音圈和纸盆振动大小的变化和发音音量大小的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情境设计如下:

把一个刚性风铃置于外露的扬声器的防尘帽上(目的是将音圈和纸盆的振动通过与之接触的风铃传递能量,把振动现象放大,使人的肉眼可以看到),把万用表置于交流电流挡,探针接入扬声器的信号输入端(目的是监测声音电流大小的变化),然后播放节奏感较强的交响乐,让学生观察到音量大小和风铃的振动幅度随着万用表指针所指示的电流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最后归结出扬声器的发音过程和原理:

情境5:纠错教学情境。

扬声器发音的过程尤其强调要输入变化的声音电流,因为学生易对此产生误解,认为只要有电流输入扬声器便可以发出声音。针对学生的这一错误认识,教师设计了纠错情境的实验。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引导其将若干节干电池串接后接到扬声器的输入端,让在场的学生观察扬声器所产生的现象。此时学生观察到接入直流电流的瞬间,扬声器发出“冲击信号”的噪声,并伴随风铃的一次跳动,随后声音消失。这是因为扬声器从开始的无信号到有直流信号,电流改变,依据“左手定则”,通电音圈在磁体环的磁场中受力振动,发出声音。而后,电流恒定不变,没有“信号”输入,所以就没有了振动和噪声。通过这种“将错就错、反面示错”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对错解认识的结果记忆深刻,加深对知识和原理的正确、全面的理解。

四、对情境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小结

1.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创造恰当的情境,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展开思维的翅膀,并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在学习过程中,内心感到充实,从而产生学习的推动力,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勤奋探索。

2.教学的具体方法很多,但不论采用什么具体的方法,都必须以启发式为总的指导思想[2]。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思维的第一步。实践证明,疑问、问题、矛盾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是思维的“启发剂”。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创设的疑问情境,让学生在其中去探讨、思悟,从实践感知中获得理论的认识。

3.创设教学情境的时机主要有

(1)一节课的开始,创设疑问情境,导入新课。

(2)在教学的难点处按照认识规律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具体从而化难为易。

(3)在学生的认知错解之处设置纠错情境。即用错误的认识设计实验,反证其错误之处。

4.教学情境的形式多种多样,按照其在教学中的用途,可归结为四大类

(1)问题教学情境。设计该类情境的目的是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出要学习和讨论的对象。

(2)直观教学情境。将抽象难懂的概念和原理具体化和简单化。

(3)纠错教学情境。抓住学生的错误认识,反面示错。

(4)美感教学情境。如健康的、美好的音乐、图景、视频等。

5.在情境教学中,还应注意“两主和谐”。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当好导演的角色,而不是演员;要以激情、真情进行教学,用热情而激励的话语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避免思维的僵化。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意因素,善于应用情境对学生进行提示和引导,努力促使学生学习活动积极化[3]。这样,有利于形成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关系平等融洽,使课堂和谐见效[4]。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洪明等著.课程与教学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

[2]鲁洁主编.教育学.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

[3]余文森,洪明等著.课程与教学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

上一篇:安全认识下一篇:数据路由